放开手脚,让学生主动

合集下载

新课程教学中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

新课程教学中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

新课程教学中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教师,在积极投身教改实践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变革自己的教学行为。

本人结合自己在初中化学中教学实践,谈一些做法与体会。

一、要实现“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传统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讲,学生听,学生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得不到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必须以“学生学为中心”,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和对话的教学关系。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促使学生把从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中建立的主体意识迁移到知识世界中来;相信学生,在教学上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

如学习《二氧化碳气体制取的研究》一节,在前面《氧气》和《氢气》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完全可以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完成。

教师只须有针对性地对个别学生进行“怎样学的”,“学了什么”的检测。

从此学习方式中,学生得到了“自主”后的满足,学习化学的信心大增。

对于开放性、探究性的课题和复习课,可由学生走上讲台,教师回到学生中去,谦虚地聆听“小教师”讲课。

从中教师既可发现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又感觉到自己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意识从心灵中建立起来。

二、要实现“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向“以提高素质为主”传统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

随着现代科学知识发展,教师要在短短的几年学校教育时间里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已不可能,而且也没有这个必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各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如何让学生“动”起来

如何让学生“动”起来

如何让学生“动”起来作者:欧远梅来源:《师道·教研》2012年第10期语文是基础学科,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它的工具性、人文性的特点都需要由学生在课堂上自主积极地“动”体现出来。

一、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动脑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放开手脚,让学生主动参加学习讨论,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更重要的是能促使全体学生都动脑筋思考问题,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

巧设疑是开展讨论式教学的前提,设疑时抓住重点难点,抓住矛盾的主次,设置几个关键的疑点,启发学生思考。

学生围绕疑点自由地阅读作品,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地辩是论非,老师不强行作标准答案,只是正确的引导,形成共识。

对于一些生僻难理解的教材,我又将教学讨论的中心与学生们生活贴近的东西联系起来,让他们去思考,以深入浅出进行思维转换。

例如原先的《看戏》这篇课文,如今的学生对京剧知识了解甚少,而课文对声音的描写又是教学难点,如何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去感受声音这一抽象东西的动感和美感,我就让学生对他们平时熟悉的、喜欢的歌唱家的歌唱来讨论,并在课堂上放了刘欢的录唱片,再让学生们来评析他的唱音、情感以及自我感受。

顿时,学生的情绪饱满,十分活跃地谈论起来,我再回头来简要地介绍京剧的特点,他们就理解什么是“珠圆玉润,字正腔圆”的唱腔了,也就更好地体会出梅兰芳深厚的京剧表演艺术的功力。

二、激活说话的兴趣,培养学生练口的习惯在静态语境中练基本功。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安排适宜的练口活动的时间,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并使之养成良好习惯。

练口前要向学生提出要求:“声音洪亮、吐字清楚、正确流利”。

练口开始时是要求学生注意讲话时的声调、仪态。

先要求把话讲完整、讲清楚,进而要求生动、感人、精彩。

这样反复练习,逐步提高,就会养成好习惯,就会练就“说话”的本领。

样板效应,熏陶感染。

作为语文教师:一方面要严于律己,力求做学生在朗读、演讲、辩论等方面的榜样,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寻找常见的高水平的样板,进行学习、欣赏、评论、效仿。

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学

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学

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学自我走上教师岗位,从事语文教育以来,屈指一数,已有十余年矣。

自认为工作认真,积极进取;在教学方法上我也是不断求新,不甘落后于时代,自认为算得上是一个称职的教师。

但学了《新世纪教师素养工》之后,让我翻然醒悟,原来我们以前的努力,从大方向上就错了。

“教是为了不教”这是我国一代教育家陶行知早在五十年代就提出的话。

可惜我国的教育却并未沿着这一条路发展。

中国现在的语文教学实际是沿袭了苏联的语文教学法,偏重于接受学习,机械记忆,被动模仿,没有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注意学生的主动意识、创造思维和实用性操作能力的培养,不注重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

课堂教学过分强调教学程式和讲授技巧,不重视教学方法的灵活变通:阅读教学过分注重课文词、句、段的分析理解,充当肢解课文的“刽子手”,不重视整篇文章的整体感悟,不注意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下领悟文章内容;作文教学过分注重写作技巧的讲解,缺乏必要的积累和真实的写作实践,作文成为词汇堆砌或无病呻吟的文字游戏。

这种理念和做法的错位,导致当前语文教学中出现了“高分低能,有知识无文化的现象。

近年来虽然语文教改呼声不断,诸如“分层教学法”、“异步教学法”等不断涌现,但终究未能走出师讲生学的大框框。

而以上诸多问题也是我在语文教学中每每存在的,大的方面且不说,单就阅读教学一方面,我就一直未能走出老框框。

课堂上总是要对所教的课文条分缕析,面面俱到,唯恐有遗漏,唯恐学生听不懂,即使是课堂上精心设计的一些启发、提问也是以学生“听”懂为终极目的的。

一堂课下来,知识讲全了、析透了;学生都听懂了,自己也就释然了,以为尽职了。

可是依据新课标来看,这不仅没有落实教学的三维目标,而且也未能完成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单一目标。

因为以上知识都是老师教给学生的,并非学生自主探索得来的;学生对书本上的课文虽然理解了,甚至对试卷上的课外阅读题也知道回答了,可这些理解都是老师的翻版,学生难有自己的见解,学生对课外阅读题的解答也只能是运行老师所教的固定程序。

谈谈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策略

谈谈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策略

谈谈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策略作者:闫海凤来源:《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3年第32期摘要:实施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对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有重要作用,采取多种措施提高课堂效率是我们一线教师的追求。

本文从激发兴趣、放开手脚让学生唱主角、创设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抓住语文本质精讲多读、加强学法指导、优化对学生的评价方式等方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谈谈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策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都在发生着令人欣慰的质的变化。

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定势、教学习惯乃至评价标准不可能随着课程的改变而彻底改变,这样就造成了课堂教学效益的低下。

故此,实施课堂高效教学,进一步改变课堂教学中少慢差费的现状,成为深化课程改革,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

“高效课堂”就是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即在课堂40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完美地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整合,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

我认为,我们平时所说的“轻负担、高质量、向课堂教学要效益”,就是“高效课堂”教学理念的折射和反映。

下面是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对高效课堂的一些认识。

一、激发兴趣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

学生对所学知识一旦产生兴趣,就会产生一种对知识的好奇与渴望,就想探究其奥秘,就会主动、积极、执着地去探索。

那么如何利用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1.精心导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语是一堂课的切入点。

精心设计课堂导语,先声夺人,可以唤起学生强烈的“乐知”、“乐学”的欲望。

设计优美生动的导语,创设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美的情境,叩开学生的心灵,是很重要的,可使学生或悄然动容,或神思飞越,或跃跃欲试,或期待盼望,从而很快进入“共振”的境界。

学习《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从题目的三个词入手,让学生默读这三个词,师生一起在头脑中想象这是一幅什么画面,让学生想象自己看到了什么?让学生通过想象感受童年的快乐,产生走进文本的欲望,达到一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教学中的几个误区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教学中的几个误区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教学中的几个误区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为教学理念,确保学生能够得到持续性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这种教学理念已经被教师和学生所接受,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也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

这种教学理念推动数学教学的形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方式。

但是课程改革在带来全新课堂教学形式以及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改变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的弊端就暴露得越来越明显。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尽快实现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形式,便想尽办法以最快的速度去实施教学。

这就导致教师还没有完全领略新课标的精神指导就开始设计和实施自己的教学,承担起自己的课堂指导作用,这样就极易导致教学的形式化和表面化,最终导致课程改革以失败而告终。

在此,我就来分析课程改革之后,现阶段数学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希望能够提示广大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及时改善和更正,以促进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和圆满成功。

一、鼓励性评价过于频繁,导致知识性的错误不能够及时得到纠正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数学教学中要保护和尊重学生的自尊,多用鼓励性的语言帮助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因此在教学课堂中,我们便会看到教师经常性地鼓励学生,听到那些鼓励性的掌声和称赞声,即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得并不是那么令人满意,教师也只好硬着头皮,欢声笑语地去鼓励学生。

这样使整堂数学课程都在忙于鼓励,不但达不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反而会使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在以后的数学课堂中变本加厉。

因为这些学生慢慢就会体会到无论自己的表现如何教师也不会过分批评自己,给予自己惩罚,他们便不会改正自己的错误,端正学习态度。

新课程标准中激励性教学评价并不是我们的教学目的,而是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激励性的话语和行为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也就是说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把激励性的评价当作一种教学手段,而不是教学的目标。

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

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有效的教学不仅能够最大效率地利用教学时间,使学生增长知识、提高能力,还体现着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够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要想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就要注重教学的有效性,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由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熟练,由冷漠到喜欢。

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采用何种方式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现在,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预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课堂教学要创设一定的情境,但这个情境的营造或创设离不开学生这一学习主体,否则教学对象都没搞清楚,教学情境的设计就不利于课堂有效性的实现。

因而,教学情境的设计和展开要从本质上关注学生的发展。

学生是受教育的核心,他们不仅是教的对象,而且还是教学这一活动中最灵活的教育资源。

恰当的课堂教学情境能带动学生学习的激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进而使学生在欢快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掌握所学东西。

因此,课堂营造的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中显得很重要,愉悦的情境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点和好奇心,有了学习的动力和欲望才能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

二、改变传统授课方式,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主动性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容易疲倦,一节课下来,学习积极性不高,只有极少的学生参与到了课堂活动中,其他学生则成了看客。

长期下去,则必然出现学生的分化,出现后进生。

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心、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善于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方法,提高学生兴趣,保证课堂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课堂中处于主导地位,以学生为主体,尽量提高学生的能动性。

在指导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要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并且注意学生的参与度,观察学生是否有求知欲和好奇心,能否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学生的主动性是否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学生的个性是否得到了张扬。

新课程理念下政治课堂变化

新课程理念下政治课堂变化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政治课堂的变化摘要:在传统的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宰者,学生是被动者,这样的课堂气氛沉闷而无活力;实行新课程改革后,师生关系发生了质的突破,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

师生互动,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课程;课堂变化;师生关系变化斗转星移,时间在变;翻山越岭,地点在变;鹤发童颜,容颜在变……世间万事万物都处在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当中。

作为培养学生的主要场所——课堂也不例外,它在新课程改革的春风中正悄然发生着变化。

在传统的观念里,我们谈到师生关系的时候,总是在强调学生应该如何如何尊师重道;如果不听老师的话,就不是好学生,等等。

将教师推到一个高高在上,不可侵犯的位置,最后就形成了观念上的不可侵犯的“师道尊严”。

受到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教师不愿意蹲下去和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

因而美国教育心理学专家吉诺特有这样的感慨:“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性的因素。

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

身为教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学生活得愉快或悲惨。

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

”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权威者,因而在处理问题时,就难免会产生片面、武断的现象,从而影响课堂和谐气氛的营造,扼杀师生之间本该拥有的融洽,使师生之间拥有的和谐关系缺失。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已经逐步转变为相互学习、相互要求、共同参与的合作关系。

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权威者,而成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学生不再是被动者,而成了主动者、探究者。

课堂上师生关系发生了质的突破,这是新课程改革下教学发生的主要变化。

这种变化在政治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尤为明显。

一、教师在教学中灵活掌握,调动学生积极性以前,政治课堂一向与“枯燥乏味”相挂钩。

在活动中学习 在实践中成长

在活动中学习 在实践中成长

在活动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普罗塔克曾经说过:“儿童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正是点燃火种的引线。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它让学生回归生活世界,立足实践,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亲自参与、主动实践,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着眼于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

一、有效促进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让教育走出课堂,走进现实生活,让校园、家庭、社会共同发挥教育功能,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教育与当代现实生活的联系,它强调的是学生的亲身经历,重视的是学生的体验、感受,以学生兴趣和内在的需要为基础,以主动探索为特征,以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1、扎根现实生活,拓展实践渠道首先,活动内容要“真实”,那就要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的教育,要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孩子的时间,让他们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

因此,综合实践活动是以活动促发展,让学生主动实践,主动探索,主动创造,大胆探索,敢于质疑,敢于突破陈旧,善于发表新见。

综合活动内容,放开手脚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社区),走向大自然,自己去调查、考察、访谈,收集整理资料,研究或写研究报告。

真正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全面提高人文素养。

例如教学《走进绿色食品》这一课,我就让学生分组到附近的超市、商店、菜场去采访调查。

通过学生亲身经历真实的调查过程,采集到真实的数据、资料。

从而使学生有了更多的感性认识,为后面的绿色食品的宣传,如何推销自己喜欢的绿色食品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提供广阔空间,整合实践资源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实践性的活动课程,它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或附庸,而是具有自己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它与其他课程具有等价性与互补性。

把学生当“人”看

把学生当“人”看

把学生当“人”看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知识爆炸,社会多元化,一个知识和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只有具有开拓创新和独立自主素质的人才,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要培养出具有开拓创新和独立自主素质的人才,就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教育心理学认为,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

通过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自我控制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从而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

学生的知识来源仅靠教材是根本不够的,学生的知识获得不可能完全靠教师去传授,更多的知识要靠学生自己去学习、去积累,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参与者、合作者、指导者。

一、从《课标》看学生主体地位《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通用)在第一部分的前言中说,要在追求高中教育共同价值的同时,充分发挥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要使全体高中学生都获得必须具有的语文素养,同时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探寻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给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

课程标准在“针对高中语文课程的特点实施教学”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

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对比以前可见,在新一轮的课改中“翻身农奴把主当”,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彰显。

传统的观把教学视为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期待训练、改造受教育者的活动。

这种施加影响、改造受教育者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单一主体观的影响过程,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往往只注重教师主体作用,而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无,这个问题成了严重阻碍当前新课程改革的绊脚石。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要求。

语文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要发展学生健康个性,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这是时代对语文教育提出的最新要求。

二,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看学生主体地位在过去的语文课堂上,教师恪守“传道、授业、解惑”的金科玉律,讲得过多过细。

6+1高效课堂心得体会

6+1高效课堂心得体会

6+1高效课堂心得体会6+1高效课堂心得体会1自去年开学,我校即被市教育局定为高效课堂试点学校以来,学校主抓高效课堂的教学研究,每周一课的评讲让我们每个人受益斐浅。

学校又专门为打造高效课堂,成了教科研窒,形成了“三轮五步十环”的课堂模式。

后来通过不断学习,现在对于如何做到让自己的课堂是高效的心里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

下面我就从什么是一节高效课堂,以及怎能样做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谈一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现在新课改进行得热火朝天,在课堂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一些老师孜孜追求的目标。

虽然教学中强调精讲多练,但也不是一些教师认为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就是教师少讲,甚至不讲,有的学校甚至还规定一节课最多只能讲15分钟,超过这个时间就不是一节好课。

有的教师则一味追求课堂上学生感官上的“刺激”;一味追求课堂气氛上的“热闹”,追求整齐划一;一味追求课堂教学手段的花俏等教学过程表面上的“唯美主义”,看起来教师像是一个出色的演员。

特别是公开课、示范课或观摩课,更是让人觉得如此,一切为了表演,哗众取宠。

特别是一节课里面需要老师讲得,及时纠正的,补充的,强调的也不敢多讲了,什么东西都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去总结。

我们初中化学教学针对的是有了一定得知识储备得学生,但有些必要的知识是很难理解的。

针对这一现象有关专家提出我们老师有上课时该出手就要出手,也就是说一些重要的知识需要老师总结的,还是需要我们老师来讲。

需要及时指导的,还需要及时的讲。

学生只有深刻领会了基础知识,再经过不断的练习才能灵活运用。

于是我们老师就变得无所适从,到底什么时候该讲,什么时候不该讲,一节课到底讲多长时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一些定性定量的模式对教育只能是束缚,实在是没有太多高明之处。

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

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是在训练习作中的升华认识,在一节课的时间里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

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措施教师资格考试

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措施教师资格考试

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措施教师资格考试《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彻底转变教育观念,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以生为本的教学氛围,是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重要前提。

心理学研究认为,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进行知识建构和智力得到发展的过程。

作为一种学习活动,解决问题与学生认知方式的差异有着密切的关系。

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仅受认知因素影响,而且也受情感因素的影响。

作为21世纪的历史教师,应该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多元化采取有效策略,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民主的、能充分张扬学生个性的教学环境,以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鼓励学生尝试、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要使学生通过尝试和探索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当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首先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密切联系现实焦点,为学生充分提供有趣味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

现实生活中许多有趣的事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与哲理。

我们的教学应该挖掘这些素材,当历史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历史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激发学生思考和创造的源泉。

其次,就是要为学生提供成长平台,给予更多的展示机会和时间,使他们在活动中充分尝试、探索解决这些新问题的可能性。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观察、猜测、尝试,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加以再创造。

第三,在学生尝试、探索的过程中要允许他犯错误。

皮亚杰指出,儿童的错误实际是通向理解的自然阶梯。

教师通常认为在需要克服困难的地方是学生容易犯错误的地方,因此,常常在学生犯错误之前就提醒学生加以注意,甚至直接给学生正确的示范。

创建绿色课堂,成就绿色语文

创建绿色课堂,成就绿色语文

创建绿色课堂,成就绿色语文文/陈丽霞摘要:绿色课堂是种常态的课堂,学生是自由的、无拘无束的;这是焕发出勃勃生机的课堂,学生专注热烈地讨论,教师凭等参与合作显出了生机;这是真止开放的课堂,放开时问、放开空问、放开内容、放开问题、放开方法、放开过程、放开思想,学生再也不是受控制的,而是主动参与的;这是民主的课堂,学生回归为学习的主人;这是富有创造力的科学课堂,课堂里的每分钟都孕育着创造;这是富有艺术魅力的课堂,个亮点叫让课堂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绿色课堂强调构建回归语文教学本色,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关键词:绿色课堂:语文:开放:民主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人们致追求“绿色”。

当然,我们的课堂也不例外。

绿色课堂追求的是回归语文教学本色,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那么,如何构建绿色课堂,成就绿色语文呢?一、开放给学生多大的舞台,他们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

课堂是什么?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

学生的潜能无限,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学生足够大的平台。

在开放的课堂里,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充分发表意见,主动进行探究。

在开放的课堂里经常看到学生高高举起的手“:老师,我最喜欢某段,我还想再读一次。

老师,我还学会了某某这个词。

”“老师,我还想知道……”。

开放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沉浸在主动学习的氛围中,学生的灵性和个性得到充分的挖掘。

二、民主放开手脚,让学生唱主角是我教学的主旋律。

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发现过程,能够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从而使学生相信:我能思考,我能自己解决问题。

如,学完《石壕吏》后,通过彼此之间的平等讨论、相互启迪。

我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课堂上气氛民主、活跃。

同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作为教师,更要“放下架子”,把自己放在“学习者”的位置上,站在“同学”的角度,化解师生之隔、教学之隔,为教学成功奠定心理情感基础。

跟学生进行“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同学式”的“心灵交流”,将教师的“主导”作用渗透消融于平等、坦诚的“对话”中,尽力达到“润物无声”的境地。

《小小设计师》教学反思

《小小设计师》教学反思

《小小设计师》教学反思《小小设计师》教学反思1本节课经过尝试,学生表现积极踊跃,它们的作品造型美观、富有个性,他们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令我感动。

在课前,我要求每位学生带来自己喜欢的帽子,在导入时挑选好看、特别的帽子摆放在讲台上,这带给他们感官上强烈的刺激,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本节课的成功埋下伏笔。

在学生创作环节设计中,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鼓励他们大胆想象,放手设计帽子的形状、花纹、色彩等。

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中淋漓尽致地发挥。

在作品展评的教学环节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探讨而有所感受,有所感悟,有所创新。

作品效果甚佳,学生设计的每一顶帽子都体现了他们的个性,闪烁着思维的火花。

我认为这节课尚有不足之处,课堂学习气氛有些平淡,某些学生设计思路狭窄等。

因此,以后得善于营造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注意在活动中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设计素材,以拓展学生设计思路和表现方式,使他们的审美能力更好地获得发展。

《小小设计师》教学反思2综合实践课是一门很独特的学科,它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参与性的特点,所以它不仅仅是一节课,更重要的是通过活动加深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学会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迈向社会积极参与调查研究,开拓视野,积累经验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实现与自然、社会及自我的对话与联系。

下面我就谈谈《小小服装设计师》一课设计的几处亮点:一、课题贴近学生生活。

在课题选择上,我选择学生熟悉的,贴近他们生活的内容,这样孩子对此产生了兴趣,有了兴趣,学生便能更主动的去寻找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这样也缩短了课题和孩子们之间的距离,在孩子们能力范围内活动,孩子们也得心应手,便于课题的开展。

也培养了孩子们丰富的感情,并学会了审美。

二、教育向生活回归。

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生活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

要使孩子真正受到教育,就要让孩子参与到更多的生活中去。

《小小服装设计师》一课,就是根据课改的要求,把学生从学校解放出去,让他们到商场中去采访,到网上查找资料,查找中国服装历史,既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交际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又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高效课堂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高效课堂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高效课堂【摘要】:新课程标准下的高效课堂,就是学生在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唱主角,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能在课堂45分钟内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学习任务,体验成功的喜悦,达成高效育人目标。

【关键词】:新课标;课堂教学;高效课堂所谓“高效课堂”,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轻负担、高质量、高效益”。

那么如何打造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高效课堂呢?一、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催化剂,是提高语文教学的法宝。

心理学教授巴甫诺奥曾写过《快乐学习法》一书,他认为:快乐学习是一种享受,学到新知识是一件快乐的事,读书、上课、完成作业、与同学交往、向老师提问等,都是很有趣的学习。

而我们现在的很多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每天坐在教室里被动地学习,少有快乐可言,在这种心理支配下,我们又怎敢奢望他们能够高效学习?所以打造高效课堂的首要前提是让学生爱学习语文,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产生“愉悦感”,让学生乐于质疑问难,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能主动的思考、探究问题,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提高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二、放开手脚,让学生唱主角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发现过程,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从而使他们相信:我能思考,我能自己解决问题。

这样既可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因此,教师应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课堂上经常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课堂“活”起来。

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领悟去获得知识,才是最佳学习途径,才能实现新课程标准下的高效课堂。

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彻底改变“注入式,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把知识强行“塞入”学生大脑的传统教学模式和观念。

让学生在主动中快乐学习

让学生在主动中快乐学习

让学生在主动中快乐学习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应该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共同思考与追求。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教会学生知识固然重要,但是怎样教会学生学习知识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了。

学生只有在掌握了学习方法后才能自主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在收获知识的过程中体会快乐,这样他们的成绩也会不断提升。

在此,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总结。

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行动源自意愿,没有欲望就没有实践。

现在的中学生存在普遍的厌学现象,要想扭转他们的思想,唯有激发他们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力,激发兴趣是高中阶段教学中不可忽视的。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自我教育过程,学习活动是一种认识过程,但它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

即学生的历史学习过程也是学习者自我教育的过程,学习不仅仅是作为观念形态的认知活动,它要求学习者必须全部身心功能的参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中必须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历史教学中最佳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而教师语言的精心设计与教师情感的真情投入,现代视听工具的充分利用,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手、嘴、耳、眼的官能和大脑一起,进行积极思维活动。

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在课堂中要善于引导,用层层推进的历史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自身的能力。

二、改变教师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我们要想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地“动”起来,主动的去学,教师的角色必须发生转变,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

交往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讨论、观察时,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如何指导学生学习。

同时,教师还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使学生真正“动”起来。

民主 开放 策略

民主 开放 策略

民主开放策略小学语文教学是一门很精深、很灵活的学问,具有较强的艺术性。

新课程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语文课程的价值追求,认为“语文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为此,我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熟练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动手、动口、动脑,善查会读,奇思妙用,真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水平。

一、更新观念创设乐学氛围传统教育中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发展受到压抑,无法让学生进行真正的主体学习。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传统的教师权威式的师生关系应让位于平等的、相互尊重、相互促进的交往方式,学生的人格和权利应得到充分的尊重。

1、教学民主,和谐发展陶行知说:“创造力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并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

”教学民主是创造力形成的阳光、雨露和沃土。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出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大胆设想,敢于质疑,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萌发创造动机,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2、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在教学中,教师要肯定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从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未来文明的创造者,只有今天敢于质疑、敢于批判,明天才能善于创新、善于超越。

学生只有把书本、权威当作“对手”,敢于对权威评头品足,主体学习的创造性、积极性才能得以充分发挥,使他们成为尊重事实、独立思考,充满自信的人。

二、鼓励发现培养质疑意识学起于思,缘于疑。

质疑问难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学生创造性思维获得发展的前提。

1、文本引发学生思考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进行理解,当学生还不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在方法上给予指点,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1)针对课题提问(2)从课文的语句、内容方面提问(3)从课后思考题中,找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提问(4)从课文内容的前后联系上提问(5)从语言的运用上提问(6)从标点符号的运用方面提问,特别要引导学生注意省略号、引号、叹号的使用,看看有什么值得提问的地方2、问题需要师生梳理研究表明,责任心和自主选择有着密切联系,“要我做”与“我要做”的主动程度,表现在学生身上大不一样。

课改,要让学生动起来

课改,要让学生动起来

课改,要让学生动起来
新课程提倡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要做到这一点,却不是一件容易事。

有的教师“千呼万唤”,学生就是不动,有的教师又哄又笑,也只有少数学生动一动,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呢?
有的课堂表面上看学生是动起来了,小组合作学习也开展起来了,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些课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没有真正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

课堂上学生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教室里乱糟糟,闹哄哄,为活动而活动。

尤其是教师不善于捕捉学生发言中有价值的东西,引导学生深入讨论,只满足于课堂此起彼伏的热闹场面。

由此可见,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质不只是调动积极性、主动性,不能把课改简单地理解为就是让教师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的自主学习,若离开教师的指导,势必如一盘散沙。

自主学习不等于自己学习,教师在学生提问时,应当认真倾听,待学生的问题提完后,与学生一道对问题进行归类,找出核心问题,以此组织课堂教学,并相机解决其他问题。

动不应当是表面的、外在的,而应当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积极思考问题,这种内在的、深层的动,更要落实,动静结合,收放适度,动的有序,动而不乱。

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

学生为了探究一个问题而离开了座位,但都始终是处于积极地思维之中,这样的课堂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课堂实质是变活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放开手脚,让学生主动探究
摘要:作为新世纪的教师,必须牢固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变教师的课堂为学生的课堂,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中学会求知。

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发展已是大势所趋。

关键词:素质教育;学生课堂;主动探究
进入21世纪,素质教育已提到教学的日程上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大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作为新世纪的教师,必须牢固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变教师的课堂为学生的课堂,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中学会求知。

放开手脚,让学生主动探究已是大势所趋。

下面谈一谈我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走近学生,让学生在充满爱的氛围中主动学习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理。

”学生信任、热爱教师,才能对学习感兴趣。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传授知识的润滑剂。

人都是有感情的,中学生的情感尤为丰富。

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更需要教师的关怀、爱护。

如果教师忽略了对学生的尊重,对他们态度冷漠,把他们看作可有可无的学生,无形之中就会增加他们的自卑感,使他们认为教师瞧不起他们,甚至索性放弃学习。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情感所起的作用,比单纯理智所抱的信念或比由于恐惧而形成的根深蒂固的习惯,都要强有力得多。

”记得有一次,一个班上最差的学生对我说:“老师,我就上生物课认真学习。

”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其他老师上课永远视我如
空气,而你总是问我听懂了没有,对不懂的问题还不厌其烦地给我讲解,有时尽管我还是没有听懂,但我发自内心地喜欢你。

”听完他的回答,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他的其他科成绩永远那么差,而生物成绩总是那么突出的原因了。

因此,课堂上教师绝不能摆架子,态度应和蔼可亲,以期待的目光,赞赏的语言,乃至细小的动作,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鼓励与肯定。

课后要主动地去接近学生,用情感去感化他们,建立一种新型民主的良好师生关系。

这样,学生就会在一个洒满阳光、充满幸福体验的氛围中充分释放自己的潜能,去充实、去探寻、去创造。

教育如果没有了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

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关爱学生、走近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二、语言激趣,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上课亦是如此。

如果教师富有激情地应用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的激励语言开课,便会激发学生的极大兴趣,使学生爱听、爱想,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例如,在“心脏”的导入中,恰当运用南唐后主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生动形象地引出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在“保护色”的教学中,恰当利用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生动地描绘出生物保护色的现象。

教学时,教师要善于运用一些发人深省的故事、事实、寓意深刻的诗歌、歇后语等融入教学过程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去探究。

例如,在学习“家蚕的发育”时,我引用
了李商隐的诗“春蚕到死丝方尽”,问学生这句话对不对?
学生回答:“对。


我却说:“不对。


我接着启发:“蚕吐完丝就死了吗?”
“没有。


“变成了什么?”
“蛹。


“对,最后呢?”
“变成蛾——飞了。


经过我的启发,不但让学生学到了知识,而且增加了知识的趣味性,学生的积极性也被有效地调动起来了。

这就要求教师平时要多积累与生物知识密切相关的诗、谚语、俗语、故事等,以便在传授知识时充分发挥其作用。

三、教法灵活,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学素养和倡导探究性学习,它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对生物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已不再为学生喜欢、接受。

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在课堂教学中,应做到多种教学方法并用,如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实验探究法、指导法、参观法、发现法、情景教学法等等。

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增加了大量的图片,并在图片后面提出
了探究问题,图片和所涉及的文字可以将学生带入一种学习情境。

如,在学习《种子》一节时,我首先让学生观察他们自己准备的玉米种子和菜豆种子,并找出两种结构的不同,然后我通过幻灯片向学生展示教材中的图片,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种子的结构,最后,我通过视频播放种子的萌发过程,让学生对本节内容形成完整的认识。

在整个演示教学中,教师不再是讲授者,而是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通过观察过程,总结出图片意图,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玉林店镇初级中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