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是当代西方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潮

合集下载

《外国教育史(第二版)》现代欧美教育思潮(上下)

《外国教育史(第二版)》现代欧美教育思潮(上下)
要素主义关于学习人类文化“共同要素”的思想尚缺乏科学依据和哲学基础,对 如何科学地界定出学校所需传授的“共同要素”没有提出明确的原则。
二、 永恒主义教育
(一) 永恒主义教育的主要观点
1. 发展人的理性是教育永恒不变的原则 2. 自由教育应成为课程的主要内容
二、 永恒主义教育
(二) 永恒主义教育评析
与此同时,要素主义、存在主义和永恒主义等也开始活跃。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转移了人们的视线,一些教育家感到教育的当务之急是维 持社会秩序而不是改造社会,改造主义教育思潮随之沉寂。
一、 改造主义教育思潮的兴衰
(二) 20世纪50年代改造主义教育思潮的复兴
1955年进步教育协会解散,1957年《进步教育》杂志停刊,标志着进步主义教 育思潮辉煌时代的结束。
一、 要素主义教育
(三) 要素主义教育理论评析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科南特、贝斯特和里科夫等要素主义者对美国教育实践的影 响较大,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实行天才教育等思想被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所采纳。
科南特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进行的两次大规模的教育调查的基础上写成的 《今日美国中学》和《美国师范教育》,是改革的指导性文献之一,对公共中等教育 和师范教育改革有重要的影响。
改造主义教育还和进步主义教育一样都夸大了教育的社会功能,带有浓厚的乌托 邦色彩,忽视学生的系统知识学习,受到了新传统主义的批评。
第二节
新传统教育
新传统教育是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后半期的力主恢复西方教育传统的教育思潮, 由几个相互区别又密切相关的教育思想流派构成,包括要素主义、永恒主义和新托马 斯主义等,其中以要素主义为主要代表。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过分低估甚至否定学校教育。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认为,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和督促学生对所读、所听到的每一种 知识进行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并从中找到影响个人发展的意义。

《外国教育史(第二版)》现代欧美教育思潮(下)

《外国教育史(第二版)》现代欧美教育思潮(下)

二、 结构主义教育思想概述
(三) 重视儿童早期认知能力的发展
布鲁纳提出过一个著名假设:“任何学科都能够以智育上是诚实的方式,有效地 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
布鲁纳坚信,只要把知识结构“翻译”成各年龄儿童的认识结构都能理解的程度, 早期教育就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布鲁纳将教学任务的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即智力上,认为智力发展是 掌握知识结构的保证。他对教学过程中发展智力的要求超过了对基本知识的要求。
一、 终身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
一方面,科技生产的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呼唤教育改革。 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的参与、社交意识的增强,就必须掌握和了解有关知识,接 受教育和训练,以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社会义务。 传统的学校教育制度的模式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对多种类、多层次人才培养规格 的需要。形势的发展要求从根本上改变各级教育制度的结构、职能、方法和内容。 同时,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为终身教育学习提供了物质条件,使人们可以突破时空 限制,超越时空去获取新的知识,并且可以使人们根据个人的需要和学习特点自由 选择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二、 结构主义教育思想概述
(四) 提倡活动教学法、同伴影响法和发现法
① 他根据其智力结构发展理论,将儿童在学习中是否积极活动看作儿童学习主 动与否的关键,认为教学中的活动法是儿童教育最重要的原则。
② 他所强调的教育中的个体活动是与集体活动相结合的,儿童在这个过程中从 自我中心趋向社会化,同伴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对儿童人格的形成有重要作 用。同伴影响法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主要的理论基础,吸收了存在主义哲 学的一些思想,追求人的存在,把人的存在看成是人的潜能得到实现的一种能动的、 贯穿一生的过程。

当代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概述

当代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概述

当代西方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评述作者:方展画文章来源:河北教育学院学报点击数:958 更新时间:9/22/2005人本主义(humanism)教育思想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

古罗马学者西塞罗(Marcus Tullius Cicero,公元前106年—前43年)曾用拉丁文中的一个词humanitas来表征古希腊哲人的教育观:对人进行一种全面的教育,以宏扬纯粹属于人及人性的品质。

到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学者弗吉里奥(Pietro Paolo Vergerio,1349-1420)率先阐述了当时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弗吉里奥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对昆体良(Marcus Fabius Quintilianus,约39年-95年)《论演说家的教育》一书进行了完整的注释,撰写了《论绅士风度的自由学科》一文,在这篇文章中,他全面地阐述了人文主义教育的目的与方法,即:对年轻一代进行全面的教育,并根据学生的爱好与兴趣进行教学。

但在当时,尚无Humanism一词。

到了1808年,一位名叫尼特哈麦(F.J.Niethammer)的教育家在一次以古代经典在中等教育中的地位为主题的辩论中,根据西塞罗humanitas的用法杜撰了一个德文词humanismus。

半个世纪后,即在1859年,伏伊格特(George Voigt)出版了一部书,书名叫《古代经典的复活》,又名《人文主义的第一个世纪》,第一次将humanismus一词用于描述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

此后,humanismus 一词又被译成英文humanism。

所以,从词源上来看,humanism一词基本上是指以人性的宏扬为主要目的的一种“全面的”教育。

因此,人本主义从一开始就同教育息息相关。

当代人本主义教育兴起的时代背景当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兴起是以马斯洛(Abraham Harald(Maslow,1908-1970)、罗杰斯(Carl.R.Rogers,1902-1987)等人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思潮的兴起为先导的。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人本主义教育思想2008-11-02 19:14:59| 分类:教育理论|字号订阅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一个包括众多教育流派的庞杂体系。

从广义上说,进步主义、要素主义、永恒主义、存在主义等教育思潮以及教育人类学、法兰克福学派和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等都可以称为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从狭义上说,现代人本主义教育特指本世纪60-70年代盛行于美国,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直接影响和作用下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

这一教育思潮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发展人的潜能和树立自我实现观念,主张教育是为了培养心理健康、具有创造性的人,并使每个学习者达到具有满足感与成就感的最佳状态。

具体可以归纳如下:第一,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前提是承认人的价值。

教育是人的教育,是人的潜能开发,勿庸置疑,教育者首先要树立教中有人,为人而教,因人施教的理念。

把每一个学习者都当作具有他或她自己感情的独特的人看待,而不是作为给予某些东西的物体。

学习者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应该是服务于生命与生活的,所以,教育应该使一个学习者树立如下认识:第一,我是一个抉择的个体,在生命过程中不能逃避抉择;第二,我是一个自由的个体,有完全的自由去设定我的生活目标;第三,我是一个负责的个体,当我抉择了我应该过何种生活时,我必须为其负责。

第二,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下的教育目的观是“人格心灵的唤醒,学习如何学习”。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一种强调以自我为核心,强调人的“自我实现”的教育理论。

它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等人格心灵“唤醒”,使教育真正还到本原意义上去,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

人本主义者追求的教育目标,不是知识渊博的人,而是具有独立判断、具有独特个性的人。

因此,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教育目的是学习如何学习,即对学习过程的学习。

第三,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下的教育内容观是“有价值的知识”。

中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异同分析11页word文档

中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异同分析11页word文档

中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异同分析“20世纪西方哲学表现为从科学主义向人文主义思潮的转变,科学的思维方式向人文思维方式的转变。

”[1]上世纪50年代以来,在美国兴起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便是承袭这种哲学取向的发展结果。

历经半个世纪,它已经成为当代重要的教育理论之一,对西方、乃至对整个世界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国内外许多学者已对该理论展开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并对其推崇有加。

其实,在中国悠久的教育传统中,在以孔夫子为代表的历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精髓中,一直蕴藏着深厚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可惜的是,至今未引起学界应有的关注。

为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我们需要对中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做些许探讨,以汲取合理的营养。

总体来说,两者因生长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呈现出不同的历史轨迹,对“人”的内涵和教师角色定位等方面的看法也有差异,但是在人性论、教育价值观和学生观方面却息息相通。

一、中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历史渊源在现代哲学中,“人本主义”是与“科学主义”相对应的哲学称谓。

这里的“人本主义”,又称人文主义或人道主义,是指“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把人看作万物的尺度,或以人性、人的有限性和人的利益为主题的任何哲学”[2]。

中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因扎根于迥异的文化土壤中,故呈现出不同的历史轨迹。

(一)中国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沿革中国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各个历史时期儒家学者的诸多著述当中。

比较而言,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蕴含着更加丰富的人本主义精神。

它强调人的责任和价值,把伦理道德视为教育的核心;重视人格的成长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阐发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方法。

所设定的理想人格模式蕴涵着人生追求的某些最高典范和做人的准则。

在古代,“孔子是人文教育的‘第一位教师’。

他一生贯彻‘学’与‘教’的原则,在教育方面提出了很多具有普遍意义的主张,特别是他的人文教育观奠定了我国人文教育的第一块基石”[3],主要包括师生平等、“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实事求是和祟尚实干五个方面的思想[4]。

当代西方教育流派介绍六(人本主义)

当代西方教育流派介绍六(人本主义)

罗杰斯的“非指导教学”思 想
罗杰斯(Carl. R. Rogers,1902-1987)美国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
其主要代表作有:《咨询和心理治疗》《
病人为中心的治疗》《论人的形成》等。
罗杰斯是对美国乃至西方国家的教育理论
与实践产生影响最大的一位人本主义心理 学家。在教育理论方面,他的主要贡献在 于他提出了“非指导教学”这一新的教学 观念、理论与方法。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脱胎于人本主义心理学
思想的一种认识体系。这种认识体系,经过 众多追随者的不懈努力,形成了相对来说自 成一体的思想内涵。人本主义教育理论首先 把“完整的人”作为核心概念,强调每个人 与他自身内部和独特性之间的整体性;进而 竭力主张教学应该介入学习者的身心、情感 认识等各方面的成长。 针对传统教育漠视学生情感世界这一问题, 人本主义教育从人的本性出发,要求教育给 学生更多的关爱,更重视学生的情感生活, 这对于我们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地认识教育 的内在规律和教育的真正使命是有启发价值 的。
第六节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评述
人本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理论与方法是标新立
异的。这种标新立异,为人们认识教育现象,尤其 是认识教育现象中的“人”以及在此基础上认识教 育的规律,带来了别开生面的视角,对传统的学校 教育实践以及教育理论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人本主义教育学具有自身明显的认识定位,这种认
马斯洛进一步提出了需要的五个层次:生理需 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 我实现的需要。它们依次由低级到高级组成一个 相互联系、依次递进的完整系列。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贡献在于首次提出
了人类存在“自我实现的需要”,并加以系统 的阐述。马斯洛认为,人类有机体是自我导向 的,不仅具有健康成长和自我实现的潜能,而 且具有相应的内驱力。

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思潮评析

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思潮评析

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思潮评析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是有别于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一对概念。

它们是两种价值理念的绝对对立。

在近代自然科学产生之前,中西方古代的科学教育都作为人文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

西方近代科学革命的发生,使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教育得以产生,并从人文教育中独立出来。

古典人文主义教育也完成了向现代人文(学科)教育的转型。

但近代科学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成功,却为科学主义思潮的孕育提供了温床。

科学主义视科学为文化中最有价值的部分,视科学为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的唯一典范,视科学为一切人生问题的解决之径。

“科学主义教育”贯彻了这种哲学主张,从功利主义的角度无限夸大了科学的工具理性价值,把科学作为信仰的基本立场,将其提升到世界观、价值观的高度。

作为对科学主义的回应,新人文主义也应运而生。

新人文主义是造成17世纪科学革命的基本条件之一,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促使“科学主义”诞生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然而,令新人文主义者始料不及的是,科学主义的扩张已侵蚀到人文价值领域,科学主义教育思潮片面强调教育的功利主义价值,在教育结构、内容方面独尊自然科学教育,排斥人文学科教育,造成教育教化功能的削弱和人文内涵的流失。

教育培养出来的是单向度的人,而不是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这与近代人文主义的教育宗旨背道而驰。

新人文主义者自然不能容忍科学主义对人类主体价值的漠视,于是试图纠偏,重新强调人性中情感、直觉的一面。

然而,他们矫枉过正,自诩包容了“人”的全部,视科学为道德堕落的渊薮。

至此,近代人文主义由最初科学主义的启蒙者变为科学主义的掘墓人。

为了将这种反科学主义的哲学思潮区别于古典人文主义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新人文主义,我们不妨统称之为“人本主义”,并将近现代教育中出现的人本主义价值取向称之为“人本主义教育”。

一、早期的人文主义教育及科学主义思潮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和科学教育产生于西方。

而从科学发展史的观点来看,文艺复兴(14-17世纪上半期)是不可缺失的环节。

教育思潮

教育思潮

一、名词解释1、教育经济主义思潮:是现代世界教育思潮中最基本的和最具影响力的思潮,,勃兴于20世纪60年代,同各国经济发展呈互动关系,在各国新的教育思潮不断涌现的今天,仍然保持者强劲的力量。

2、教育的科技取向思潮:是现代最重要的教育思潮之一, 它的产生有赖于悠久的文化基础、渴望发展的经济基础和国际竞争的政治基础。

它的主要内容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科技重要性的广泛宣传, 以及学校教育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研究方法上的科技取向。

3、教育的人本主义思潮:人本主义教育思潮,是一种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与尊严的教育理论思潮。

这是一种在西方具有极大影响的教育理论思潮。

4、终身教育(学习)思潮:终身教育:人一生中所受教育的总和。

它包括一切教育活动、一切教育机会和一切教育方面,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一生的教育和个人以及社会整个教育的统一综合。

终身学习:社会每个成员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持续的学习过程。

5、全民教育思潮:全民教育是指对社会全体民众所提供的教育。

6、进步教育思潮:进步教育是用来表示1910一1950年之间美国学校中所发生变化的一个名词。

是以实用主义哲学和机能心理学为基础,强调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主张在课程、内容、方法及师生关系上进行教育改革的一种教育派别的思想。

7、结构主义教育思潮:是把以发生认识论为核心的结构主义心理学理论应用于认知能力、教学过程和学科结构等方面的研究中,提出了以学习知识结构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8、教育思潮: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具有相同的理论旨趣与价值观、并对教育实践产生重大而广泛影响的教育思想潮流。

是关于教育的一种观念形态、抽象理论,是对历史和现实社会中教育活动的一种主观反映。

二、填空1.里根总统时期推出的《美国2061计划》:它是由美国促进科学协会制定的,全称为《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其主旨是普遍提高美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科学、技术等核心课程的教育质量。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概述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20世纪60-70年代盛行于西方、尤其是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潮。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马斯洛、罗杰斯。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以人本主义心理学直接为理论基础,吸取了传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和存在主义哲学及其教育思想的观点,强调人的价值、尊严、潜能和整体性,主张教育应培养整体的、自我实现的、创造性的人,倡导人本化的课程和注重人际关系的教学方式,它对当代美国的教育实践以及世界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其主要观点为:(1)目的观。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个性的发展,培养有个性的人。

(2)课程观。

人本主义教育把课程的重点从教材转向个人。

(3)师生观。

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鼓励者和帮助者,学生是教育的中心。

(4)教学观。

人本主义教育强调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校应该以学习者为中心,努力适合学生的各种需要,发挥他们的各种潜能,使他们能够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以培养心理健康的人。

人本主义的特点1.培养“自我实现”的人格特征2.对西方的人文主义教育传统的发展3.课程内容由学科中心转向个体4.自由心理气氛5.表现为多方面的教育代表人物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基本观点是人总是有需要(或需求)的,需要是分层次的,人在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的情况下,高层次的需要就自动产生。

当所有低层次需要获得满足以后,人就会去追寻最高层次的需要:自我现实。

达到自我实现时的“高峰体验”:一种源自心灵深处的、象触电一样的感觉,一种难于言表的超然物我、极度愉悦、无限满足、飘飘欲仙的心灵状态是人生的真正意义所在,也应是人生的终极追求:人一旦达到“高峰体验”就成了一个自由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由此获得的人性解放,按马斯洛的这个意思,教育首先要不断地去满足学生的低层次需要,最终引导学生达到“高峰体验”。

前者是很实际的,后者是理想化的。

1.培养“自我实现”的人他认为,人本化教育的目的是人的“自我实现”,即完美人性的形成和达到人所能及的境界。

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潮研究教育管理

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潮研究教育管理

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潮研究教育管理人本主义教育是一种注重发展个体人格和潜能的教育观念,其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其发展和成长。

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潮是在二十世纪形成并发展壮大的,对教育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潮对教育管理的重要意义,并分析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挑战和发展方向。

一、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潮的背景与特点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潮起源于人文主义运动的发展,并在二十世纪的泛人文主义思潮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其主要特点包括:1. 以学生为中心:人本主义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参与主动学习,并重视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和发展。

2. 关注个体发展:人本主义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创造和批判思维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

3. 强调人际关系:人本主义教育注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提倡尊重和信任,为学生提供安全的学习环境。

4. 关注教育目标:人本主义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注重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二、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潮对教育管理的重要意义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潮对教育管理带来了以下重要意义:1. 转变教育管理理念:人本主义教育思潮使教育管理者认识到教育的核心在于学生,将学生的利益放在首位,从而转变了传统的教师主导型管理模式。

2. 优化学校管理结构:人本主义教育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要求学校管理者根据学生需求调整教学方式和资源配置,优化学校管理结构。

3. 加强师生沟通与互动:人本主义教育思潮强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求教育管理者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4. 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人本主义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教育管理者关注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机会。

三、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潮的挑战和发展方向尽管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潮在教育管理中带来了许多变革,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1. 理论与实践的落差: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潮的理论观点丰富多元,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困扰。

四种学习理论的研究

四种学习理论的研究

四种学习理论的研究人本主义教育: 是现代西方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潮。

20 世纪中叶以来,它阐发了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学生的自我潜能和价值为目标的人本主义教育观。

教育思想:人本主义教育基于对人的“终极意义”的追求,对人的价值的关怀和自我理解的关心,它强调人的情感体验,注重学生的内心世界、主观世界的发展变化,把学生当作一个活生生的、有个性的、有生命价值的主体来看待,深入挖掘主体的内在需要、情感、动机和主观愿望,从满足主体生存需要的角度来开发其学习的潜力。

基本要求: 有一种新的教育,培养“丰满的人性” 、“全面发展的人”以适应急剧发展的需要。

其主要观点为:(1) 目的观: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个性的发展,培养有个性的人。

许多人本主义教育家认为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帮助发展人的个体性,帮助学生认识到他们自己是独特的人类并最终帮助学生实现其潜能。

(2) 课程观:人本主义教育把课程的重点从教材转向个人。

(3) 师生观: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能不能为学生创造出一种自由学习的氛围。

(4) 教学观:人本主义教育强调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校应该以学习者为中心,努力适应学生的各种需要,发挥他们的各种潜能,使他们能够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以培养心理健康的人。

在教学上的应用:、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罗杰斯认为,情感和认知是人类精神世界中两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彼此是融为一体的。

因此,罗杰斯的教育理想就是要培养既用认知的方式也用情感的方式行事的知情合一的人。

这种知情融为一体的人,他称之为“完人或“功能完善者”。

他说:“只有学会如何学习和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人,只有意识到没有任何可靠的知识,只有寻求知识的过程才是可靠的人,才是真正有教养的人。

在现代世界中,变化是唯一可以作为确立教育目标的依据,这种变化取决于过程而不是静止的知识。

”可见,人本主义重视的是教学的过程而不是教学的内容,重视的是教学的方法而不是教学的结果二、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人本主义强调教学的目标在于促进学习,而学习是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去吸收任何他觉得有趣和需要的知识。

最新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命题考点:学习理论3

最新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命题考点:学习理论3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命题考点:学习理论3 命题点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马斯洛、罗杰斯)人本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美国出现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潮,主要的代表人物是马斯洛、罗杰斯、凯利等。

人本主义心理学关注人的各个方面(尤其是情感方面)的全面发展,重视人的自由、尊严、价值、选择和责任,探讨人的友爱、创造、自我、自我实现、人生价值、生命意义、人生成长、高峰体验等问题。

人本主义的主要观点是:①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健康的人”;②生长与发展是人的本能;③人具有主动地、创造性地做出选择的权利;④人的本性中情感体验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建立于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基础上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包括以下观点:在教育上,人本主义主张不要客观地判定教师应当教授学生什么知识,而应当从学生的主观要求着眼,帮助学生学习他们喜欢而且感觉有价值的知识,应当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开展自由的学习,自主选择和决定学习活动;教师只是一个“为学习提供便利条件的人”“学习的促进者”。

人本主义理论提倡自我激励、自我调节的学习、情感教育、真实性评定、合作学习以及开放课堂和开放学校。

(一)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有意义学习关注的是学习内容和个人之间的关系。

所谓有意义的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是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

1.有意义学习的四个要素①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参与的过程:②内在动力在学习中起关键作用:③学习是渗透的;④学习结果由学习者自我评价。

2.有意义学习的四个主要特征①全神贯注:②自动自发;③全面发展:④自我评估。

(二)学生中心的教学观1)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知识,也不是教学生学习方法,而是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

2)促进学习的心理氛围因素:真诚;尊重、关注和接纳;移情性理解。

命题点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学习理论从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之后的进一步发展,被称为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次革命。

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原始版)

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原始版)

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引言人本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流派,是在对美国传统教育进行冲击、倡导教育革新运动的潮流中诞生的,与精神分析学派和行为主义学派等量奇观,被称为“第三种力量”。

人本主义特别强调人的需要、动机和个体潜能与价值的自我实现,认为心理学应该以“完整”的健康人为研究对象,对西方的教育思想、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方式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观念等方面阐述其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1、 西方主要代表性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1) 罗杰斯罗杰斯(Carl.Ranson.Rogers 1902-1987)是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家。

罗杰斯的“培养自我实现的完整的人”的教育目的观,“有意义的学习天性”的学习观,以及“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的教学观是其人本主义教育观的具体体现,旨在实现由“教书”转向 “教人”、实现学生学习主体复归。

“完整人格”、“意义学习”、“非指导性教学”是其价值追求。

罗杰斯认为,教育目标应是促进“整体的人”的学习与变化,其价值追求是“完整人格”,培养独特而完整的人格,使之能充分发挥作用。

其要义有三:首先,这种整体性不仅指在身体、精神、理智和情感各方面达到整体化,而且在人的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方面也达到和谐一致,即是身心的全面发展;其次,这种人是形成过程中的人,他们具有强烈的成长需要,不断产生前所未有的需要,不断获取新经验和探求新事物;第三,这种人是具有创造性的人,他们具有创造性地做任何事情的一种倾向、一种特殊的洞察力、一种创造性的人格,并总是处于创造过程之中。

由此,他坚决反对教学中只有智力而无完整的人,学生的好奇心 兴趣被扼杀了,反对传统教学中把认知和情感分裂的教学方式,而强调知情合一,反对只注重智育,不重视整个人的发展,单纯灌输知识,学生只能接受和服从,成了知识的奴隶和容器。

现代欧美教育思潮(存在、结构、人本化教育)

现代欧美教育思潮(存在、结构、人本化教育)

人本化教育
人本化教育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人本主义心理学崇尚心智潜力的自由运用和 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弘扬理性,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强调教育的目标是 培养“完整的人” 主张课程人本化 强调学校应该创造 自由的心理氛围
• 教育目的是人的自我实现、完美人性的形成以及人的潜力的充 分发展 • 重视人格教育,培养健康的人格,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
现代欧美教育思潮
存在主义教育
理论基础:存在主义哲学,存在主义 以“人的存在”为基础和出发点,强 调个人主观的“自我意识”。
看做认识“自我存在”和 发展“自我”的手段,课程的主要内容 应是关于文学、哲学和艺术方面的科目
教育本质:发展个人的意识,包括发展自我 认识,发展自我责任感,为自由 自我生成 的、合乎道德的选择提供基础
结构主义教育
结构主义教育思想强调儿童认知结构的研究以及认知能力的发展,注重对知识结 构的理解,提倡发现学习和早期教育。
一、强调教育和教学应重视学生的智能发展
•教育和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依循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促进儿童的智能发展部
二、注重教授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 •课程的知识结构是教学论的一个中心问题,主张课程应以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为中心 三、主张学科基础的早期学习 •应积极创造条件,使儿童尽早地开始学习某些学科的基本结构,把知识改造成与儿童智力发展和思维方式相适应的形式 四、提倡“发现学习法” •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提供的材料,通过自己的“发现”来学习,亲自去发现应该学到的学科基本结构或规律 五、教师是结构教学中的主要辅助者 •教师的任务不仅是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装置来充当知识的传播者,还应成为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榜样和典范
道德教育的基础应该是让享有充分自 提倡学生 由的学生有权自己选择道德标准,道 自由选择 德教育的任务是使学生具有独立意识、 道德标准 自尊心,养成自主自律的精神

浅析人本主文教育理论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启示

浅析人本主文教育理论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启示

样。 人成 为所谓 的“ 向度” 单 的人 。人的个性 、 体性的丧 主
失, 使人感到了 自我 的残缺 和生 存本性的异化。科学技术不 仅直接奴役人 ,还进一 步把教 育和知识变成 了奴役人 的工 具 。教育成为一种强制性 的义务 , 人从受教育 中获取知识不
再是一种乐趣 , 而只是功利 地为了把 自己变成一种更为有用 的工具。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 的尊严 和个性 自由都受到限 人
中图分类号 : 2 文献 标识码 : 文章编 号 :0 9 3 5 ( 0 8) 0 0 - 3 G4 A 1 0 — 9 8 2 0 ∞ 0 8 0
人本 主义教 育理论作 为当代西方 的一种重要 的教育思 潮 , 以马斯洛 、 是 罗杰斯 等人 为代 表 的人 本主义心 理学的兴
起为先导的。它 的产生 和发展 既有其 深远的哲学、 心理学 和
何 变 化 的人 ” 。 人 本 主 义者 还 提 出不 把 学 生 看 作 单 纯 地 接 受 科 学 文 化
二、 人本 主义 教育理论对我国德育的启示 我 国正处于社会转型 的关键时期 , 会主流道德因社会 社
改革 、 利益重组 而 日益 多元化 , 正经历着从未有过的混乱、 迷 惘、 冲突与裂变 , 由此也引发 了一系列 的道德 失范现象 和众 多社会 问题 。 犯罪率增加 、 性道 德危机 、 黄赌毒扩散等问题极 大地冲击着社会 的稳定 ,并 严重地影 响着青少年 的健康成 长。 而道德教育在这种社会大潮 中也似乎是束手无策。 因而 ,
类命 运问题成为许多教育家的关注焦点 。与此 同时 , 人本主
义教育悄然兴起并逐步登上 了现代教育 的舞 台, 形成 了比较
系统的教育理论 。


人本主义教 育理 论的内容分析

简述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简述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简述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摘要: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在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美国,后来为世界各国教育界所推崇的重要的教育思想之一。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认为学习是人固有能量的自我实现过程。

它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强调无条件积极关注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产生;其次详细介绍了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并对其进行评价;最后简单介绍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对我国教育实践的启示。

关键词: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师生关系;意义学习;非指导性教学一、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提出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是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它产生于20 世纪50 年代末60 年代初,通过倡导教育革新运动,冲击了美国的传统教育,其代表人物主要有马斯洛、罗杰斯等。

80年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开始传入我国,目前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界所接受和推崇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想。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主张研究对个人和社会的进步具有意义的问题。

二、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一)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1.教育的宗旨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秉承马斯洛的人的“自我实现”理论,把教育的宗旨定位在:教育要真正关照人的终极成长,促进人的“自我实现”,培养“完整人格”,而非受教者成绩提高之类的短期目标。

因此,人本主义始终关注的是人的整体发展,尤其是人的“内心生活”的丰富和发展,即人的情感、精神和价值观念的发展。

[1]2.教育的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人人都有自我实现的成长倾向和需要,所以, 人不仅要维持自己的现状, 还要发展自己。

每个学生都具备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和动机。

教师的任务是创造一种恰当的教育气氛, 采用有效方法去调动学生天性中解决自身问题的动机和能力, 帮助他们重新发现自己, 评价自己, 认识自己内在的成长潜能, 以此消除其“自我概念”上的不协调及其所造成的心理障碍。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提倡给学生以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提倡从一开始就创造并维持一种没有威胁感、可以降低焦虑的、安全的气氛, 提倡教育中的“非指导性”。

当代教育思潮

当代教育思潮

当代教育思潮当代欧美教育思潮五六十年代是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重大转折时期,也是西方教育发展的重大转折时期。

人力资本理论,功能主义教育理论纷纷出台,教育投资热遍及西方以及第三世界国家。

然而70年代的经济发展状况表明,教育投资并没有带来经济繁荣,希望变成了失望,失望又化成了对现实教育制度的全面考察,化成了对西方教育历史的反思。

本节所介绍的主要思潮正是这种考察与反思的产物。

本节所涉及的当代西方教育思潮包括存在主义教育思想、新行为主义教育思想、结构主义教育思想、分析教育哲学、终身教育思想和人本化教育思想。

N一、存在主义教育思想与存在主义哲学的产生、发展相一致,存在主义教育思想和实践最早出现在一战前的欧洲,如尼采的《论德国教育制度的未来》,1926年创办的萨默希尔学校,但是存在主义教育思想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上产生重大影响却是在二战之后。

存在主义哲学本身包涵着一种教育思想。

这种教育思想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存在主义从根本上反对教育,尤其仇视、否定现存的学校教育;另一方面,存在主义提出了一整套独特的教育观。

只有把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比较完整地理解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1.对学校教育的否定首先,强调个人独特性和自由与教育社会化功能的对立存在主义坚持个人的独特性、自由与教育社会化功能的不可调和的对立性。

他们坚持,如果学校不能促进个人的自由发展,就应当被废除。

这种观点与伊里奇的"非学校化"思想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它是否定学校教育的。

其次,强调人的悲剧性与幸福教育的对立对于存在主义来说,世界是荒诞的,冷酷的,人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悲剧。

他将面临的是孤独、恐惧、死亡等等,而生命的意义正是产生于孤独、恐惧与死亡中。

痛苦是生命的基调,没有痛苦就没有幸福。

因此,存在主义认为,以幸福为目的的教育是一种危险的教育。

它是以幻想去教育人,而不是让学生认识真实的生活。

这种教育是虚妄的,是脱离现实的,对学生将来的生活是不负责任的。

人本主义教育

人本主义教育

人本化教育人本化教育是20世纪70年代后在美国盛行的一种现代教育思潮。

这种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应该是培养自我完善的人。

它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教育领域中的直接应用。

人本化教育试图通过挖掘人类理智与情感诸方面的整体潜力来确立人的价值。

它的兴起直接起因于对50年代中期以后的“主知主义”教育的批判。

1962年,以库姆斯为主席的美国管理和课程发展协会年鉴发表了题为《理解,行为,形成一种新的教育焦点》的专题文章,阐述了人本化教育理论。

人本化教育思想强调教育是为了培养整体的、自我实现和富于创造性的新人,主张人本化的课程和方法,提倡学校必须创造良好的心理气氛,使每个学生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佳状态。

从理论上来看,人本化教育不仅继承了西方的人文主义教育传统,受到了20世纪复兴的各种人本主义思潮,而且与实用主义教育、存在主义教育也有着一定的联系。

文主义教育思想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并自那时起就一直贯穿着整个教育史。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倡导教育要重人性发展培养和谐人性,文艺复兴后,从17世纪的夸美纽斯到18世纪的卢梭、狄德罗再到康德、费希特等人,直到裴斯泰洛齐和赫尔巴特,古典人文教育思想达到了顶峰。

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体系的形成自然是与其历史的政治、经济的发展紧扣的,也是教育历史发展的必然过程和结果,它主张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做进步的人,即要通过提高人文素养使人活得更自觉、更时尚、更高雅,使人拥有开阔的心胸,更加重视精神追求。

人文素养即做人的基本修养,主要体现在一个人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准则当中。

人文素养的最高形态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主要是通过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人格特征,审美情趣等体现出来的。

因此,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内涵在于注重教育对象的价值取向和人格完善,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完整的和谐的有人文素养的人。

人本化教育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罗杰斯、弗洛姆、奥尔波特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是当代西方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潮,主张教育应发挥人的潜能,促进个性发展,以学生为中心,营造良好的情感环境。

它对我国德育具有启示性意义:德育应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德育应注重方法创新;道德评价上应引导学生自我指导和自我评价;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和谐校园环境.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作为当代西方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潮,是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为先导的。

它的产生和发展既有其深远的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背景,也有广泛的社会时代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各国进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黄金时代”,在......
首先,平等性原则要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地位是平等的。

人本主义教育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原则出发,十分重视在教育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因此,教师应把学生的头脑看作是一个加工厂,而不能视为储藏室。

为了发展学生学习和受教育的主动性和独立性,人本主义教育要求教师在对学生教育中,让学生掌握自我评价的方法。

所有这些,都清楚地表明了人本主义教育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

对学生的教育过程是一个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的过程。

其次,还要求受教育的对象、客体之间也是平等的。

教师对学生应是平等的、公正的,人本主义的教育观也符合学生的要求:孩子希望教师平等地对待学生,同时也暴露出我们当前教育者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不能平等地对待学生,存在对好生偏爱,对困难生歧视的现象。

只有对受教育的客体、对象平等对待,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人格尊严的平等,才能增强其受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也才能增强其受教育的效果,达到受教育的目的。

二、开放性原则
教育主体具有开放性。

对孩子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责任。

学校是对孩子教育的主阵地,家庭在对孩子教育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社会应密切合作,为孩子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三方应紧密结合起来,共同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

因此作为德育教育的主体应是开放的,不是学校一家之责。

当前存在着家庭和社会教育相对滞后的现象,似乎孩子的教育只是学校的“专利”,学生出了问题,受指责的只是学校。

教育内容的开放性
培养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展示教育的人本性。

三、差异性
人本主义教育认为,不仅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的潜能,而且每个人的潜能是各具特色的。

不论是发展的程度还是发展的方向均是如此。

仅以创造性潜能力例,马斯洛就认为,第一流的汤甚至比第二流的画更具有创造性。

正因为每个学生在实现自己的潜能方面,各自有着不同的发展速率和个性特征,所以,不存在任何时候对所有学生都适应的一成不变的教育程序或成就水平,因此学生间必然会存在差异,一个成绩不好的学生就未必不是一个好学生,一个平时表现不好的学生也未必就是一个坏学生。

“天生我才必有用”“每位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

我们的教育往往缺乏一种针对性即未针对学生的内在差异,用同一标准、同一模式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和评判,这样会让孩子产生自卑的心理,甚至于自暴自弃,直至偏离人生的航线。

因而在德育教育中坚持人本精神,就必须为了克服传统德育教育“一刀切”的缺点,也强调在教育过程中应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并把它作为实施教育的依据。

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本教育就是要求从人的差异出发,通过科学的途径,使每个人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与完善,从而培养出多层次、多规格的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

只有这样才能使人本主义教育实现面向全体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与成长,进而达到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目标。

首先,它并未把精神分析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树为自己的敌人,而是力图把这两派心理学中有用的、有意义的以及可运用于人类的部分加以中肯的评价,并以这些部分作为继续前进的起点。

正如马斯洛所说:“那么多人坚持认为不赞成弗洛伊德就是反对弗洛伊德,不赞成科
学心理学就是反对科学心理学等等。

我以为所有这些忠诚不渝的态度都是愚蠢的。

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把这些各种各样的真理汇集起来,使它们成为统一完整的真理,只有对这样一种真理,我们才应该是始终不渝的。

”①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待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的态度。

马斯洛不赞成精神分析学派的方面是他认为对人的研究不能只局限于对畸形的、发育不全的、不成熟的和不健康的人的研究。

他认为一个更普遍的心理科学应该建筑在对自我实现的人的研究上。

他坚信,一个人如果不理解精神健康,也就无法理解精神病态。

他不赞成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方面是他认为行为主义学派只注重对外在的、环境的因素进行研究,而不研究内在的、固有的因素。

而在马斯洛看来,一种综合的行为理论是应该将二者结合在一起的。

也就是说,仅仅客观地研究人的行为是不够的,为求完整的认识,我们还必须研究人的主观方面。

我们必须考虑人的感情、欲望、希求和理想,从而理解他们的行为和行为背后的原因。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美国出现的一种新的心理学思潮,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第三思潮”。

它是相对于第一思潮——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第二思潮——约翰·B·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而言的。

它虽然只是一个多学派的松散联盟,但却是目前西方最为流行的一个心理学派,在美国被称为心理学界的第三势力。

它之所以能受到人们的推崇,是与其自身的一些不可替代的优势分不开的。

马斯洛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具有尊重个人需要的教育价值取向,同时注重发挥个人潜能,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教育;正视大学生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防止德育过分知识化,注意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是马斯洛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高校德育的启示。

马斯洛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20世纪60年代盛行于西方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为先导的。

马斯洛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拓荒者,他构建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体系———自我实现心理学体系。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
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一个包括众多教育流派的庞杂体系。

从广义上说,进步主义、要素主义、永恒主义、存在主义等教育思潮以及教育人类学、法兰克福学派和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等都可以称为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从狭义上说,现代人本主义教育特指本世纪60-70年代盛行于美国,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直接影响和作用下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

这一教育思潮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发展人的潜能和树立自我实现观念,主张教育是为了培养心理健康、具有创造性的人,
第一,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前提是承认人的价值。

第一,我是一个抉择的个体,在生命过程中不能逃避抉择;第二,我是一个自由的个体,有完全的自由去设定我的生活目标;第三,我是一个负责的个体,当我抉择了我应该过何种生活时,我必须为其负责。

第二,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下的教育目的观是“人格心灵的唤醒,学习如何学习”。

第三,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下的教育内容观是“有价值的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