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是当代西方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是当代西方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潮,主张教育应发挥人的潜能,促进个性发展,以学生为中心,营造良好的情感环境。它对我国德育具有启示性意义:德育应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德育应注重方法创新;道德评价上应引导学生自我指导和自我评价;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和谐校园环境.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作为当代西方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潮,是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为先导的。它的产生和发展既有其深远的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背景,也有广泛的社会时代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各国进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黄金时代”,在......
首先,平等性原则要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地位是平等的。人本主义教育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原则出发,十分重视在教育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教师应把学生的头脑看作是一个加工厂,而不能视为储藏室。为了发展学生学习和受教育的主动性和独立性,人本主义教育要求教师在对学生教育中,让学生掌握自我评价的方法。所有这些,都清楚地表明了人本主义教育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对学生的教育过程是一个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的过程。
其次,还要求受教育的对象、客体之间也是平等的。教师对学生应是平等的、公正的,人本主义的教育观也符合学生的要求:孩子希望教师平等地对待学生,同时也暴露出我们当前教育者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不能平等地对待学生,存在对好生偏爱,对困难生歧视的现象。只有对受教育的客体、对象平等对待,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人格尊严的平等,才能增强其受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也才能增强其受教育的效果,达到受教育的目的。
二、开放性原则
教育主体具有开放性。对孩子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责任。学校是对孩子教育的主阵地,家庭在对孩子教育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社会应密切合作,为孩子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三方应紧密结合起来,共同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因此作为德育教育的主体应是开放的,不是学校一家之责。当前存在着家庭和社会教育相对滞后的现象,似乎孩子的教育只是学校的“专利”,学生出了问题,受指责的只是学校。教育内容的开放性
培养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展示教育的人本性。
三、差异性
人本主义教育认为,不仅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的潜能,而且每个人的潜能是各具特色的。不论是发展的程度还是发展的方向均是如此。仅以创造性潜能力例,马斯洛就认为,第一流的汤甚至比第二流的画更具有创造性。正因为每个学生在实现自己的潜能方面,各自有着不同的发展速率和个性特征,所以,不存在任何时候对所有学生都适应的一成不变的教育程序或成就水平,因此学生间必然会存在差异,一个成绩不好的学生就未必不是一个好学生,一个平时表现不好的学生也未必就是一个坏学生。“天生我才必有用”“每位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的教育往往缺乏一种针对性即未针对学生的内在差异,用同一标准、同一模式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和评判,这样会让孩子产生自卑的心理,甚至于自暴自弃,直至偏离人生的航线。
因而在德育教育中坚持人本精神,就必须为了克服传统德育教育“一刀切”的缺点,也强调在教育过程中应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并把它作为实施教育的依据。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本教育就是要求从人的差异出发,通过科学的途径,使每个人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与完善,从而培养出多层次、多规格的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使人本主义教育实现面向全体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与成长,进而达到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目标。
首先,它并未把精神分析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树为自己的敌人,而是力图把这两派心理学中有用的、有意义的以及可运用于人类的部分加以中肯的评价,并以这些部分作为继续前进的起点。正如马斯洛所说:“那么多人坚持认为不赞成弗洛伊德就是反对弗洛伊德,不赞成科
学心理学就是反对科学心理学等等。我以为所有这些忠诚不渝的态度都是愚蠢的。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把这些各种各样的真理汇集起来,使它们成为统一完整的真理,只有对这样一种真理,我们才应该是始终不渝的。”①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待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的态度。马斯洛不赞成精神分析学派的方面是他认为对人的研究不能只局限于对畸形的、发育不全的、不成熟的和不健康的人的研究。他认为一个更普遍的心理科学应该建筑在对自我实现的人的研究上。他坚信,一个人如果不理解精神健康,也就无法理解精神病态。他不赞成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方面是他认为行为主义学派只注重对外在的、环境的因素进行研究,而不研究内在的、固有的因素。而在马斯洛看来,一种综合的行为理论是应该将二者结合在一起的。也就是说,仅仅客观地研究人的行为是不够的,为求完整的认识,我们还必须研究人的主观方面。我们必须考虑人的感情、欲望、希求和理想,从而理解他们的行为和行为背后的原因。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美国出现的一种新的心理学思潮,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第三思潮”。它是相对于第一思潮——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第二思潮——约翰·B·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而言的。它虽然只是一个多学派的松散联盟,但却是目前西方最为流行的一个心理学派,在美国被称为心理学界的第三势力。它之所以能受到人们的推崇,是与其自身的一些不可替代的优势分不开的。
马斯洛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具有尊重个人需要的教育价值取向,同时注重发挥个人潜能,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教育;正视大学生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防止德育过分知识化,注意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是马斯洛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高校德育的启示。
马斯洛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20世纪60年代盛行于西方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为先导的。马斯洛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拓荒者,他构建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体系———自我实现心理学体系。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
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一个包括众多教育流派的庞杂体系。从广义上说,进步主义、要素主义、永恒主义、存在主义等教育思潮以及教育人类学、法兰克福学派和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等都可以称为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从狭义上说,现代人本主义教育特指本世纪60-70年代盛行于美国,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直接影响和作用下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这一教育思潮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发展人的潜能和树立自我实现观念,主张教育是为了培养心理健康、具有创造性的人,
第一,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前提是承认人的价值。第一,我是一个抉择的个体,在生命过程中不能逃避抉择;第二,我是一个自由的个体,有完全的自由去设定我的生活目标;第三,我是一个负责的个体,当我抉择了我应该过何种生活时,我必须为其负责。第二,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下的教育目的观是“人格心灵的唤醒,学习如何学习”。第三,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下的教育内容观是“有价值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