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考研政治唯物辩证法五大范畴之现象和本质
辩证法的五个范畴

辩证法的五个范畴一、辩证法的原因与结果是什么?答:含义:原因和结果是揭示客观世界中普遍联系着的事物具有先后相继、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
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指由于原因的作用而引起的现象。
有原因必会造成某种结果(或影响),有结果又必来源于某种原因。
一般来讲,原因在前结果在后;同一个现象,依据不同的条件,可以是原因也可以是结果,前一个原因的结果也可能是后一个结果的原因;同时,一个原因可以引起几个结果,一个结果也往往由几个原因所引起。
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原因和结果是一对辩证统一:(1)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的:因果倒置,在逻辑推理或实践试验中都会引起混乱或危害。
(2)原因和结果是统一的:其一,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既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
其二,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一般有两种情形:第一,同一现象,相对于它所引起的现象而言,是原因,相对于引起它的现象而言,则转化成了结果;第二,原因和结果可以相互作用,不仅原因可以作用于结果,而且结果也可以反作用于新的原因(例如电路设计中的反馈系统)。
启迪:辩证地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分析存在和发展的不同原因及其不同结果,可以增强人民活动的自觉性、预测性和调控性。
我们应该辩证地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
案例:一个毕业生找到工作了,我们看到的是找到工作这个结果,其实他是有自身才能的原因,和外在机遇的原因。
二、请问辩证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是什么?答:含义:必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趋势,是由事物的根本矛盾决定的,体现事物发展的本质联系和发展前途。
偶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是由税务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引起的,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
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偶然性和必然性是一对辩证统一:(1)偶然性和必然性是对立的:其一,两者地位不同,必然性居于决定地位,偶然性居于从属地位。
其二,两者的根源不同,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非根本矛盾或外部矛盾造成的。
马原理之唯物辩证法五对基本范畴难点详解

唯物辩证法五对基本范畴难点详解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通过一系列基本环节实现的,对于这些基本环节的逻辑反映就是辩证法学说的基本范畴。
这些基本范畴从不同方面反映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基本范畴一:原因和结果客观世界到处都存在着引起与被引起的普遍联系,辩证法把这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称为因果关系。
其中,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叫原因,而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叫结果。
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辩证的:第一,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第二,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原因产生结果,结果反过来影响原因,互为因果。
第三,原因和结果互相渗透考研辅导班,结果存在于原因之中,原因表现在结果之中。
第四,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有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异因同果、多因多果、复合因果。
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是自觉的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辩证地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分析存在和发展的不同原因及其不同结果,可以增强人们活动的自觉性、预测性和调控性。
基本范畴二:必然性和偶然性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确定不移的趋势。
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二者是有区别的:它们产生和形成的原因不同,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偶然性产生于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它们的表现形式不同,必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时空上比较确定,是同类事物普遍具有的发展趋势,偶然性则是不稳定的、暂时的、不确定的,是事物发展中的个别表现;它们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必然性在事物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偶然性居于从属地位,对发展的必然过程起促进或延缓作用,使发展的确定趋势带有一定的特点和偏差。
另一方面,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统一的: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受必然性的支配,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考研英语资料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关于唯物辩证法的几个范畴

关于唯物辩证法的几个范畴唯物辩证法的范畴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一、现象和本质世界上的事物普遍地都有这样两方面:一方面是它外表上变化不定的形状,就是它的现象方面;另一方面是事物内部的一定的关系、作用,就是事物的本质方面。
任何一件事都有这两个方面,都有它的现象的方面和本质的方面。
这两个方面在每一件事物中密切地结合着。
现象是本质的表现,对于本质的发展,它还是必不可少的东西。
事物的本质,常常不是直接就能认识到的,只从表现现象认识事物,就常常会受到迷惑。
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做科学的研究,就是以现象的认识做基础,加以分析研究,理解这些现象中间的内部关系,找出它们中间的一定的关系和作用,认识它们的规律,这样就得到了本质方面的认识。
需要说明的是,要认识本质,必须以大量的现象认识作基础,大量现象中起支配作用的关系才是本质的、巩固的关系,才不是暂的现象。
认识了事物的本质,我们就不会为现象所迷惑,相反地却能够更清楚地了解每一现象以至于“假象”的原因和意义。
这样,我们在实际行动中就不会为“假象”所迷而走错路,就能正确地应付一切现象的或局部的临时的事变,就能够顺利地达到我们斗争的目的。
鉴上,现象和本质是事物本身紧密结合的两个方面;以大量的现象为基础,采取分析等研究方法,就会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认识了事物的本质,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现象的原因和意义。
二、形式和内容形式和内容反映了一切事物的两个方面,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内容,也有它的一定的形式;都在一定的形式之中发展变化,它的发展变化的全过程,就是它的内容。
例如,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以游击战争的形式和敌人斗争,这些游击队伍的产生、训练、发展、战斗过程、游击队与人民及解放区政府的关系、战争的结果和影响等等,都是敌后游击战争的内容。
形式和内容是不能随便分开的,这种关系在哲学上叫做内在关系。
形式和内容的内在关系,首先表现在内容的优越地位,或内容的决定作用上,即内容决定形式。
比如,抗日战争中,八路军与新四军坚持敌后战争,由于敌我力量对比悬殊,这种战争要求我们采取游击战为主的形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的现象与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的现象与本质现象与本质是同形式与内容关系密切又不尽相同的一对范畴,它在唯物辩证法的范畴体系中有其特殊的地位。
一、现象与本质的含义任何事物都具有现象与本质两个方面。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
本质总是类的本质,即一类事物之所以区别于他类事物的最根本的东西,因此它是普遍性、共性,但并非共性都是本质。
例如,黄种人的黄皮肤是黄种人的共性,但并不是黄种人的本质。
由于事物的种类是分层次的,本质也是分层次的,根据深浅层次的不同而分为多级本质。
例如,张三这个人可以有作为人的本质、作为公民的本质、作为国家干部的本质,当然也还有作为动物或自然物的本质。
张三作为人的本质是他能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实践活动或改造世界的根据,至于他的其他各级本质具体是什么当然都应具体回答。
现象是本质的具体表现,即该事物的各种个性、特殊性、具体性的总和。
人的感觉器官所直接接触到的都是现象,而不是本质,但人可以通过现象来认识本质。
本质是内容,但现象不一定是形式,内容也不一定都是本质。
例如生产力是内容,生产关系是形式,却不能说生产力是本质,生产关系是现象。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道与器、理与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本质和现象的含义。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周易。
系辞上》),形而下者指有形体的具体的东西,即现象;形而上者指包含于器中的无形的东西,即抽象的共性,其中就包括本质。
在中国哲学史中,关于道与器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出现过多种观点,比较明确地把道与器理解为本质与现象的是朱熹。
他认为,“天地之间,有理有气。
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
”(《答黄道夫》)“凡有形有象者即器也,所以为是器之理者则道也。
”(《与陆子静书》)这里所谓的理不是任何共性,而是某物之所以为某物的共性,即本质。
这里所说的气不是质料,而是具体事物,即现象。
现象和本质在西方哲学史中也是一对极其古老而又重要的范畴。
古希腊哲学家在探索万事万物的本原时,还不完全是把本原当作本质。
唯物辩证法的五个范畴理解

唯物辩证法的五对基本范畴学号:2009010200032 姓名:焦亚庆09市场营销1现象和本质2内容和形式3原因和结果4可能性和现实性5偶然性和必然性。
1.现象和本质唯物辩证法认为: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在联系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或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现象和本质是一对辩证统一:(1)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现象是表面的、具体的、和易逝多变的,往往靠感官即能感知;本质则是隐藏在事物的内部的、是事物一般的共同的方面、而且是相对稳定的,它往往只能依靠抽象思维来把握。
例如,人们生活中黑夜白天很常见,都知道一年有四季,靠感官即能得知,那是表面现象。
其本质是由地球自转,公转引起的。
(2)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现象离不开本质,任何现象都由本质所决定的,都是本质的某种表现(例如,真象从正面直接的表现着本质,假象则从反面歪曲地表现着本质);同时,本质也不可能离开现象而单独存在,任何本质都要通过一种或多种现象表现出来。
因此,人们认识事物总是通过对现象的分析研究才能了解到事物的本质,这个分析研究的过程常常被概括为“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
例如:我们每一天都要经历白天黑夜,每一年都要经历四季。
揭示了地球自转,公转原理才揭示了这一现象的本质。
2..内容和形式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所具有的内在要素和它们的结构及其表现方式的一对范畴。
内容是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形式指内在要素的组织和结构。
事物总是具有一定的内容和形式。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容和形式是一对辩证统一:(1)内容和形式是对立的:内容不同于形式。
例如:一件商品,其广告,包装那是外在的,是形式。
其作用功能是内在的,是内容。
(2)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其一,内容和形式相互依存,没有内容的形式是空洞的形式,没有形式的内容是一堆要素。
其二,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作用的,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或说服务于内容——因为当形式适合内容时就促进内容发展,形式不适合内容时就阻碍内容发展,不讲究实际效果的形式被称为形式主义。
唯物辩证法五大范畴

相互转化
在一种联系中是形式的东西,在另一种联系 中可以成为内容,反之亦然。
内容与形式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重视内容,反对形式主义 善于运用形式,反对形式虚无主义
可能性和现实性
—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范畴。
基本含义:现实性是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 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唯物辩证法 基本范畴及其
方法论意义
原因和结果 —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
基本含义:客观世界的各种事物、现象都是 普遍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客观世界中无论什 么现象,总是由别的现象引起的,并且也总 是会引起别的现象。
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就是原因。
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就是结果。
可能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 包含在事物之中并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 趋势。
对立关系
可能性是潜在 的、尚未实现 的东西
现实性:已经实现了 的可能性
统一关系
可能性和现实性相互依赖、相互依存: 可能性以现实性为基础,是潜在的尚未实现
的现实性,现实性以可能性为前提,是已经 实现了的可能性;
基本含义: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 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
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真象是正面地直 接地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则是从反面歪 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是由事物内部特 殊矛盾造成的、并决定事物根本性质的内 在根据。
对立关系
现象
外露于事物的表面,通 过感官可以直接感知
相互转化:
客观世界的无限发展,就是在可能性和现实 性的相互转化过程中实现的。
可能性与现实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区分不同的可能性,防止左倾冒进和右倾保 守,发挥主观能动性,做最坏的打算,力争 最好的结果;
考研政治:马原唯物辩证法五大范畴分析-

2017考研政治:马原唯物辩证法五大范畴分析▶原因和结果1、原因和结果是揭示客观世界中普遍联系着的事物,引起被引起、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
原因是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
结果由于原因作用而引起的现象。
2、判断前后相继的两个现象之间是否具有因果联系,其根本标志是看它们是不是引起被引起的关系。
3、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如果把两个具有因果联系的现象从普遍联系中抽出来加以考察,原因与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如果把它们放在世界无限发展的链条中去考察,那么原因和结果的区分则是不确定的。
同一个现象是在一种关系中是结果,在另一种关系中则是原因,反之亦然。
4、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互为因果。
▶必然性和偶然性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2、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有区别的。
表现在:①必然性是指在事物发展中一定如此的趋势;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并非必定发生的、不确定的趋势。
②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造成的。
③必然性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它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偶然性则对事物的发展起影响作用,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
3、必然性和偶然性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
▶可能性和现实性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现实性是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可能性和现实性是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
①可能性和现实性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②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现象和本质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外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内容和形式内容和形式是提示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范畴。
▶真题例证:1993年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命题中,属于人本主义观点的是A.存在先于本质B.存在就是被感知C.世界统一于存在D.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A)。
2017重庆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政治基础之辩证法的五大范畴

题目练习:
唯物辩证法认为( )。
A.必然性意义重大,偶然性可以忽略不计
B.必然性是可以预见的,偶然性是无法认识的
C.必然性是不可选择的,偶然性是可以选择的
D.必然的东西是偶然的,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
【解析】本题考查对唯物辩证法部分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理解与掌握。两者是对立的,必然性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是比较稳定的趋势,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偶然性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不一定要发生的不确定趋势,产生于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是不稳定的趋势和个别表现,居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促进或延缓作用,使事物发展趋势出现某种偏差。两者又是统一的,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受必然性的支配,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故本题答案为D。
同时,一个原因可以引起几个结果,一个结果也往往由几个原因所引起,获得科学认识的重要前提。在实践上,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关系,总结实际经验做好工作,少犯错误。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因果关系,可以科学的预见未来,增强工作的自觉性。
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解析现象和本质

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解析:现象和本质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
现象和本质也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一方面,现象和本质是有区别的。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人们可通过感官感知,本质则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而本质是一般的、共同的,现象是多变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是生动、丰富的,本质是比较深刻、单纯的。
从人的认识来看,形于外的现象,可以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藏于内的本质,则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靠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假象与错觉不是一回事。
另一方面,现象和本质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即使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
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表明,正是因为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所以我们能够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同时由于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又要求人们不能停留于现象而必须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人们正是通过对事物现象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才不断深化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透过现象发现本质是科学研究的任务,因为“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而为一,一切科学都成为多余的了”。
【知识点讲解】1.基本概念或原理分析(1)假象是由客观事物本身决定并歪曲反映事物本质的一种特殊现象,它留给人的印象,不是感知上的错误,而是人们由于客观事物外部实际表现的反映。
假象是属于客观范畴的东西。
(2)错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错误感知,是对被感知的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
它既不属于客观事物,也不是客观事物本质的某种体现,它表明的是客观事物与主观反映者之间的矛盾。
错觉是属于主观范畴的东西。
2.案例或记忆方法假象是对事物本质歪曲的反映,真相是对事物本质真实的反映,都属于外在的现象,都是客观存在的。
不管是歪曲的还是真实的,都是对本质的反映,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停留在表面的假象,透过假象也可以看到事物的本质。
2017考研政治马哲四大基本原理解读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考生们常常混淆这几个概念。
概念的辨别分析有助于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对政治的复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论是对世界本原的一种回答,也就是回答世界是物质还是意识的,属于世界观范畴。
辩证唯物主义和以往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一样,都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不同之处,一方面就在于对于物质的理解不同;另一方面,它强调"辩证"。
辩证,即全面地、发展地、联系地、矛盾地看问题。
与"辩证"相对立的概念是"形而上学",形而上学,即片面地、静止地、孤立地看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不但认为物质决定意识,而且还认为意识对物质就有反作用。
而以往的旧唯物主义只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忽略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辩证唯物论包括五大观,即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意识观和实践观。
总之,唯物论或唯物主义并不是马克思的发明,他的独到之处就是在唯物论前加了"辩证"两个字。
▶二、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在唯物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世界存在的状态问题,也就是回答世界是联系发展的、还静止孤立的。
前者就是辩证的观点,后者则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
这样就形成了两种对立的方法论。
显然,马克思坚持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是个联系、发展的世界。
考生需要注意的是,辩证法并不是马克思的发明,只不过在马克思之前的辩证法属于唯心主义辩证法,只承认意识形态上的辩证关系。
而马克思的辩证法走的是唯物主义的道路。
唯物辩证法包括两大总特征、三大规律以及五大范畴这三大部分内容。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中西哲学史上有着各种各样的认识论。
唯心主义认识论认为,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人天生所具有的,从而否定了实践经验的重要性,如孔子的"生而知之"等。
唯物辩证法五大范畴全优详解

②可能性和现实性又是统一的。表现在: 其一, 可能性和现实性相互依存。可能性 离不开现实性, 可能性的根据存在于现实 性之中;现实性也离不开可能性, 现实性 是由可能性发展而来的。
其二, 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 相互转化。一方面, 可能性在一定条件下 可以变成现实, 这是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 化;另一方面, 现实性又包含着新的可能, 这是现实性向可能性的转化。
现实
可能
①要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
不可能性是指在现实中没有客观依据, 在 任何条件下都不能加以实现的东西。
在改造世界的时候, 我们不能把可能性误 做不可能性。否则, 我们会放弃必要的努 力, 使有可能变成现实的东西没有变成现 实。在危险面前, 我们也会丧失警惕, 一 旦危险发生而手足无措。
在改造世界的时候, 我们也不能把不可能 性误做可能性, 否则我们会徒费力气, 劳 而无功。我们还会在并不存在的危险面前 杞人忧天, 惶惶不可终日。
因果联系的本质是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
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原因和结果这两个观念,只有在 应用于个别场合时才有其本来的意 义;可是只要我们把这种个别场合 放在它和世界整体的总联系中来考 察,这两个观念就汇合在一起,融 合在普遍相互作用的观念中,在这 种相互作用中,原因和结果经常交 换位置;在此时或此地是结果,在 彼时或彼地就成了原因,反之亦然。 恩格斯
撞我偶然 撞人必然
统一: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没有脱离 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
• 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 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些偶然 性本身自然纳入总的发展过程中,并且为其 它偶然性所补偿。但是,发展的加速或延缓 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这些“偶然性”的。 马克思
• 偶然性体现并受制于必然性,没有脱离必然 性的纯粹的偶然性。
唯物辩证法的五大基本范畴

唯物辩证法的五大基本范畴唯物辩证法的五大基本范畴其实就像是一块五彩斑斓的拼图,拼在一起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
讲到“对立统一”,这就像是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咱们不能总是吃甜的,苦的也得有,才能体会到人生的真正滋味。
你看啊,日常生活中夫妻吵架不就是这对立统一的体现吗?不吵不闹,哪能让感情更牢固呢?所以,对立和统一就像是两口子一样,永远在一起,相互依存,才能找到平衡。
再说“质量互变”,这个就像是开车,上坡和下坡总是交替着来。
当你一路高歌猛进,突然遇到一个大坡,你的车速就会慢下来,质量也随之变化。
这个就提醒我们,事情的发展往往不是一成不变的。
你把一件事情做好,质量也得跟上,不然就像一锅稀饭,没人爱吃。
比如说,一个小店突然火了,生意爆炸,老板得跟上,调整菜单,才能继续吸引顾客。
接下来是“否定之否定”,这个有点复杂,但我来举个例子。
你想啊,小孩子刚学走路,摔倒了,哭得稀里哗啦,但没过多久又爬起来了。
这就像是一次否定,然后再否定一次,终于学会走路。
生活中也是如此,跌倒了,爬起来再试,才能不断成长。
很多成功的人生都是经过无数次的摔倒,最终站起来,再次迎接挑战。
这种过程就好比蜕变,从毛毛虫变成美丽的蝴蝶,最终翩翩起舞。
然后咱们来聊聊“内容与形式”,这可有意思了。
就像一部电影,情节再精彩,如果拍得糟糕,那观众肯定会觉得无聊。
这内容和形式就像是一个搭档,缺一不可。
内容丰富,形式也得跟得上,才是让人耳目一新的作品。
你听说过“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吗?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你再有想法,最终要呈现出来,才能让别人理解你想表达的东西。
最后一个范畴就是“普遍联系”,这可真是个大话题。
生活中万事万物都是相互关联的,你今天的选择会影响明天的结果。
比如说,你今天花时间学习,明天就可能考出好成绩。
这个普遍联系就像是个大网,每个节点都紧紧相连。
你做的一件小事,可能在不经意间改变了别人的生活。
想想吧,你在公交车上给别人让座,这小小的善举,可能会让人心里暖暖的,接下来他也会去帮助别人,这就是一种美好的循环。
唯物辩证法五对范畴

唯物辩证法五对范畴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唯物辩证法五对范畴唯物辩证法的五对基本范畴是:现象和本质、内容和形式、原因和结果、可能性和现实性、偶然性和必然性。
现象和本质唯物辩证法认为: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在联系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或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
唯物辩证法认为现象和本质是一对辩证统一: 1.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现象是表面的、具体的、和易逝多变的,往往靠感官即能感知;本质则是隐藏在事物的内部的、是事物一般的共同的方面、而且是相对稳定的,它往往只能依靠抽象思维来把握。
例如,谁都可能看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但要揭示这个现象的本质(万有引力定律)则需要理性分析和思考。
2.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现象离不开本质,任何现象都由本质所决定的,都是本质的某种表现(例如,真相从正面直接地表现着本质,假相则从反面歪曲地表现着本质);同时,本质也不可能离开现象而单独存在,任何本质都要通过一种或多种现象表现出来。
因此,人们认识事物总是通过对现象的分析研究才能了解到事物的本质,这个分析研究的过程常常被概括为“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
内容和形式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所具有的内在要素和它们的结构及其表现方式的一对范畴。
内容是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形式指内在要素的组织和结构。
事物总是具有一定的内容和形式。
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容和形式是一对辩证统一: 1.内容和形式是对立的:内容不同于形式。
2.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其一,内容和形式相互依存,没有内容的形式是空洞的形式,没有形式的内容是一堆要素。
其二,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作用的,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或说服务于内容——因为当形式适合内容时就促进内容发展,形式不适合内容时就阻碍内容发展,不讲究实际效果的形式被称为形式主义。
其三,内容和形式的区分是相对的、也是复杂的,同一形式可以容纳或表现不同的内容,同一内容也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旧形式可以服务于新内容,旧内容可以采用新形式。
唯物辩证法5个范畴

1.现象和本质唯物辩证法认为: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在联系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或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现象和本质是一对辩证统一:(1)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现象是表面的、具体的、和易逝多变的,往往靠感官即能感知;本质则是隐藏在事物的内部的、是事物一般的共同的方面、而且是相对稳定的,它往往只能依靠抽象思维来把握。
例如,谁都可能看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但要揭示这个现象的本质(万有引力定律)则需要理性分析和思考。
(2)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现象离不开本质,任何现象都由本质所决定的,都是本质的某种表现(例如,真象从正面直接的表现着本质,假象则从反面歪曲地表现着本质);同时,本质也不可能离开现象而单独存在,任何本质都要通过一种或多种现象表现出来。
因此,人们认识事物总是通过对现象的分析研究才能了解到事物的本质,这个分析研究的过程常常被概括为“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
举例:一个人成绩好,这个就是现象,在这个现象下面就是本质,本质也许就是,这个人平时学习很努力2.内容和形式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所具有的内在要素和它们的结构及其表现方式的一对范畴。
内容是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形式指内在要素的组织和结构。
事物总是具有一定的内容和形式。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容和形式是一对辩证统一:(1)内容和形式是对立的:内容不同于形式。
(2)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其一,内容和形式相互依存,没有内容的形式是空洞的形式,没有形式的内容是一堆要素。
其二,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作用的,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或说服务于内容——因为当形式适合内容时就促进内容发展,形式不适合内容时就阻碍内容发展,不讲究实际效果的形式被称为形式主义。
其三,内容和形式的区分是相对的、也是是复杂的,同一形式可以容纳或表现不同的内容,同一内容也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旧形式可以服务于新内容,旧内容可以采用新形式。
唯物辩证法之现象和本质

(二)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
2、两者是相互蕴涵的, 在实际上也是相互包含的。 本质寓于现象之中,这是 非常明显的,因为现象是 整体,本质是现象的一部 分,固然是根本性的部分。 反过来,本质也包含现象, 因为现象尽管是多种多样 的、纷繁复杂的,但毕竟 是由本质决定的,早已潜 在地包含于本质之中。
(二)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
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二)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
1、两者是相互依存的。现 象是本质的现象,本质是 现本象 质。的只本能质通。过也现就象是表说现,出 来,现象只能是本质的显 现,他们之间是表现和被 表现的关系。任何一方离 开了另一方都是不能存在 的,实际的存在总是现象 与本质的对立统一
现象是感性层面,而本质是理性层面。感觉到的东西不一 定直接反映本质,而本质的东西是一定会通过现象反映出 来的。
www.hzdi www.sys /dx /dx/160306/478154 5.ht ml /dx/160307/478211 8.ht ml /dx/160307/478212 5.ht ml /dx/160307/478213 7.ht ml /dx/160308/478280 8.ht ml /dx/160308/478280 9.ht ml /dx/160308/478281 3.ht ml /dx/160308/478281 5.ht ml /dx/160309/478418 7.ht ml /dx/160309/478421 3.ht ml /dx/160309/478422 0.ht ml /dx/160309/478422 4.ht ml /dx/160310/478510 5.ht ml /dx/160310/478510 6.ht ml /dx/160310/478510 7.ht ml /dx/160310/478512 2.ht ml /dx/160310/478512 4.ht ml /dx/160311/478570 3.ht ml /dx/160311/478570 5.ht ml /dx/160311/478570 8.ht ml
唯物辩证法之现象与本质

(二)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
3、现象与本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本质变现象应理解为本 质表现为现象。某一具体的人无疑是本质与现象的统一体, 但其本质也在不断地表现出来,即不断转变为现象。现象 与本质的相互转化,正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转化的 客观基础。
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三)区别真象与假象、假象与错觉 。 真象是从正面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则是 一种虚假的现象,它也是本质的一种表现, 但却是本质在特定条件下的一种反面表现。 错觉是由于人的感觉上的错误造成的,属 于主观的范畴;假象则是由客观存在的种 种条件造成的,它是现象的一种,属于客 观的范畴。
1、两者是相互依存的。现 象是本质的现象,本质是 现象的本质。也就是说, 。 本质只能通过现象表现出 来,现象只能是本质的显 现,他们之间是表现和被 表现的关系。任何一方离 开了另一方都是不能存在 的,实际的存在总是现象 与本质的对立统一
(二)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
2、两者是相互蕴涵的, 在实际上也是相互包含的。 本质寓于现象之中,这是 非常明显的,因为现象是 整体,本质是现象的一部 分,固然是根本性的部分。 反过来,本质也包含现象, 因为现象尽管是多种多样 的、纷繁复杂的,但毕竟 是由本质决定的,早已潜 在地包含于本质之中。
现象和本质这对范畴作为思维形式,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二)在实践中要注意把现象作为入门的向导,通过现象去 认识事物的本质。 从现象进入本质是认识的深化,却不是 认识的终止。由现象进入到本质,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 事物的规律性以后,还必须在这种认识的知道下,继续地 研究尚未研究过或尚未深入研究的现象,以此补充、丰富 和加深对于事物本质的认识。这是一个有现象到本质又由 本质到现象的循环往复的认识过程。
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唯物辩证法的五大范畴之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

唯物辩证法的五大范畴之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
一、现象与本质
1、什么是现象
事物表现出来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是个别的、多变的,人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感知观察到
2、什么是本质
在不同的现象背后反映出来的事物的根本性质,是事物内部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人的感知不到,只能通过理性思维来把握
3、本质与现象之间的关系
1)、本质与现象之间是对立统一的
2)、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本质总是通过许多的现象体现出来,现象离不开本质,本质离不开现象
3)、本质与现象之间的联系不仅表现在现象与本质,本质也在不断显现为现象
4、本质与现象的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1)、本质与现象之间对立关系说明了科学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2)、透过现象看本质
3)、深入实践,反复实践
4)、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内容与形式
1、什么是内容
构成事物的一切内在要素(内在矛盾、特征、成分、运动、和发展过程)的总和
2、什么是形式
事物内部诸多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和表现内容的方式
3、形式的两种类别
外在形式和内在形式
4、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什么
1)、既相互区别有相互联系
2)、内容和形式之间存在着区别
3)、内容和形式之间是相统一的
4)、内容与形式之间相互作用
A、内容决定形式有什么样的内容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形式
B、内容决定形式并意味着形式只能是被动的,消极的因素
5、内容与形式辩证关系的实践意义
1)、注重事物的内容,避免形式主义
2)、在注重内容的前提下,还需要注意事物的形式,要善于选择,利用形式,让形式发挥其积极的推动作用
3)、不断创新的工作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
第 1 页 共 1 页 2017考研政治唯物辩证法五大范畴之现
象和本质
唯物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包括一系列的基本规律和范畴。
我们在考研政治中讲到了唯物辩证法的五大范畴,即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现象和本质、内容和形式。
下面为大家梳理现象和本质这对范畴。
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
现象和本质也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一方面,现象和本质是有区别的。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人们通过感官感知,本质则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而本质是一般的、共同的;现象是多变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是生动、丰富的,本质是比较深刻、单纯的。
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假象与错觉不是一回事。
另一方面,现象和本质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即使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
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表明,正是因为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所以我们能够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同时由于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又要求人们不能停留于现象而必须通过现象揭示本质。
人们正是通过对事物现象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才不断深化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透过现象发现本质是科学研究的任务,因为“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而为一,一切科学都成为多于的了”。
以一道习题为例,进一步理解这部分内容:
错觉和假象的区别是( )
A 。
前者是客观范畴,后者是主观范畴
B 。
前者是主观范畴,后者是客观范畴
C 。
二者都是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范畴
D 。
前者是本质的规定,后者不是本质的规定
【答案】B
【解析】假象是现象的一种,它也是本质的表现,因此它是客观的。
那何为错觉?错觉是人们观察物体时,由于物体受到形、光、色的干扰,加上人们的生理、心理原因而误认物象,会产生与实际不符的判断性的视觉误差,所以错觉属于主观范畴。
假象是客观的,错觉是主观的,这就是假象和错觉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