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中常用的写作手法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15种常用的诗歌表现手法

中考语文15种常用的诗歌表现手法

中考语文15种常用的诗歌表现手法01、直接抒情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等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02、借景抒情(杜牧《泊秦淮》)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写作者的感情。

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歌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所写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

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03、托物言志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咏蝉》)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水,阵阵的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

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的很远,并非依靠风的力量。

而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自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其他人的吹嘘。

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的。

04、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管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的境界。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诗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

05、动静结合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

如: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出了诗人夜晚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前两句写静态,后两句写动态,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诗词写作手法

诗词写作手法

诗词写作手法诗词写作手法丰富多样,诗人通过这些手法表达情感、创造意境、塑造形象。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诗词写作手法。

1.赋、比、兴:这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赋:直接描写对象,铺陈其事,如杜甫的《春望》。

比:通过比喻来表达情感,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兴:借助其他事物来引发情感,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2.意象:通过具体的自然景物或事物来表达抽象的情感和思想,如月亮常常象征团圆和思念。

3.象征:用具体的事物代表更深层的意义,如鸽子可以象征和平。

4.拟人:赋予非人类事物以人的特征或情感,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5.夸张:故意放大或缩小事物的特征,以增强表现效果,如李白的白发三千丈。

6.对仗:在诗句中使用平仄、字数、意义等方面的对应,形成韵律美,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7.排比:将同类事物或相似的句子排列在一起,增强语言的气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8.设问:在诗中提出问题,有时是为了引起读者的思考,有时则是自问自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9.反问:用问句表达肯定的意思,常常用于强调和表达激动的情感。

10.用典:引用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或前人诗句,以丰富诗歌的内容和增加深度,如杜甫的《咏怀古迹》。

11.隐晦:不直接表达意思,而是通过含蓄、曲折的方式来传达情感,如李商隐的《无题》。

12.直抒胸臆: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13.借景抒情:通过描写景物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如王维的《相思》。

14.寓情于景:将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之中,使情感与景物相互映衬,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这些手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使用,以达到最佳的诗歌创作效果。

诗人根据自己的情感和创作意图,灵活运用这些手法,创作出千变万化的诗歌作品。

古诗 写作手法

古诗 写作手法

古诗写作手法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以其优美的辞藻、深刻的寓意和精湛的写作手法而著称。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诗词写作手法:1. 比喻:比喻是一种最常见的文学手法,它在古诗词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比喻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贺知章《咏柳》)2. 拟人:拟人是指将非人事物赋予人类的特征和行为。

这种手法可以让作品更具有情感,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例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贺知章《咏柳》)3. 夸张:夸张是对事物的特征进行夸大、扩大,以达到强调的目的。

夸张可以使情感更加强烈,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唐·李白《望庐山瀑布》)4. 用典:用典是指在诗歌中引用古代典籍、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等。

用典可以增加作品的文化底蕴,使其更具有深度和内涵。

例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5. 双关:双关是指一句词句同时具有字面意义和隐含意义。

这种手法可以增加作品的含蓄之美,使读者在品味词句时获得更多乐趣。

例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唐·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6. 借景抒情:借景抒情是指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

诗人将情感融入景物之中,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所传达的情感。

例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唐·杜甫《春望》)7. 寓情于景:寓情于景是与借景抒情相反的一种手法,指将情感融入到景物之中,使景物具有某种象征意义。

例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宋·陆游《游山西村》)这些写作手法在古诗词中常常结合使用,共同营造出优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寓意。

通过对这些手法的理解和掌握,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古诗词之美,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古代诗歌的写作手法

古代诗歌的写作手法

古代诗歌的写作手法古代诗歌的写作手法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诗歌吧,诗歌以强烈的节奏、美妙的韵律、精炼的语言、奇特的想象,丰富的感情展现其语言的艺术。

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诗歌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代诗歌的写作手法,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古代诗歌的写作手法 11.比喻: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构成。

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的事物,但相互之间有相似点。

运用比喻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类。

拟人是把物当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动作等;拟物是把人当物来描写,或把此物当彼物来描写。

运用比拟,可使人或物色彩鲜明,描写生动,蕴含丰富。

3.借代:用借体代本体。

它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物,而用上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可用部分代整体,以特征代本体,以专名代泛称等,如《药》中以“花白胡子”代人物,便是以特征代本体。

比喻要求本体与喻体有相似点,借代要求借体与本体有相同处。

借代可使表达具体象。

4.夸张:包括对事物作合情合理的夸大或缩小。

鲁迅《药》中写道:“……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后一句使用了“缩小”的夸张。

夸张要合情合理,其作用是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增强表达效果。

5.对偶:俗称“对对子”,诗歌中叫“对仗”。

对偶有宽对、严对之别。

一般来说,上下两句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可以是短语,也可以是句子。

有正对、反对、流水对等类型。

用对偶,句子整齐,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构成。

其作用在加强语气、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7.设问:无疑而问,在自问自答中引人注意,启人思考。

8.反问:也是无疑而问,但答案就在问句中,即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

有强化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

古代诗歌的写作手法 2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双关、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用典、互文、叠字、反复、顶针、反语等。

诗歌中常用的写作手法

诗歌中常用的写作手法

诗歌中常用得表达方式表达方式特征及分类1、记叙记叙人物得经历或事情得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得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得值得纪念得往事.与记叙有关得还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叙述角度(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注意“移位即变换角度”)。

2、描写用生动形象得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得具体描绘与刻画。

常见得描写角度有:形、声、色、态、味。

“形”“色”就是视觉角度;“声”就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与静态;“味”就是触觉角度。

立足点得变化,有移步换景、定点换景、换点定景等;角度得变化,有俯视、仰视,远景、近景,视觉、听(1)正侧面描写。

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得直接得描写就是正面描写;描写周围得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得就是侧面描写。

如“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得手法,描写了春天杨柳得娇美形态。

又如“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就是写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得紧张状态突显出来。

(2)动静结合.诗歌中得景物描写,有动态得描写,也有静态得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如王维得《山居秋暝》中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作者以丹青妙笔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动人得画面:皎洁得月光静静地洒在苍青得松树上,落下斑驳得月影,清澈得泉水在青白得石头上潺潺流过,发出悦耳得响声。

这两句诗写景状物由高到低,动静结合,诗句所描写得景致很好地体现了作者对山中景物流连忘返诗歌中常见得修辞手法诗歌中常见得表现手法。

诗歌的写作手法有哪些

诗歌的写作手法有哪些

诗歌的写作手法有哪些诗歌的写作手法有哪些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诗歌吧,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且分行主要根据节奏,而不是以意思为主。

那么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诗歌的写作手法有哪些,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二、表达技巧:(一)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

《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下面两首词都是情与景配合得很成功的。

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15种常用表现手法

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15种常用表现手法

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15种常用表现手法1、直接抒情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等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杜牧《泊秦淮》)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写作者的感情。

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歌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所写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

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3、托物言志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咏蝉》)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水,阵阵的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

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的很远,并非依靠风的力量。

而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自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其他人的吹嘘。

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的。

4、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管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的境界。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诗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

5、动静结合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

如: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出了诗人夜晚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前两句写静态,后两句写动态,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十种常用写作手法归纳及说明

十种常用写作手法归纳及说明

十种常用写作手法归纳及说明诗歌的写作技巧篇一修辞方法:古典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方法很多,主要涉及的是比喻、借代、拟人、对偶、夸张、铺陈、反复等,还要注意古典诗歌中常常运用到的赋比兴、象征等手法。

表达方式:在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的分别。

结构技巧: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过渡、铺垫、伏笔等。

其他写作技巧:例如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附:写作技巧写人看似简单,实际很难。

因为要写一个人容易,但要突出他的个性特点,让他在自己的笔下与众不同,就不那么容易了。

加之中考时往往可以避开,同学们平时自然就对这类少了关注。

其实,写的技巧往往是相通的,只要你做有心人,在你的心中、笔下,一定会有一个个神采奕奕的面孔诞生的。

正如我们读名著往往记得最牢的是人物形象,写好人物,也将使你的文笔生辉。

这里就介绍几个写好人物的方法,或许对你会有一点儿帮助。

一、表里如一,细节激活。

要写好人,就不能光注意外表,还要善于通过外表展现内心世界。

因为一个人外在的言行往往流露着内在的心理,所以在写人物的言行时,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细节,我们都应时刻想着人物与之相应的心理。

言为心声,行即神形,一个细节,或许足以激活一个人物,激出一段往事,激发一篇美文。

西施的一笑一颦,美就美在那是真情的流露;东施仿效,则一定反为不美了。

鲁迅先生说:“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写也正是这个理儿。

二、烘云托月,对比增效。

烘云托月是名家写人常用的一种方法。

巧妙地运用这一方法,可以产生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增强表达的效果。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副对联表现的是岳王祠里岳飞和秦桧的塑像。

在人物的对比下,青山当然“有幸”,白铁自然“无辜”了,这就是对比方法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诗歌常见的写作手法

诗歌常见的写作手法

绝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这首诗如何体现乐景写哀情? 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 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 所以有后两句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 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 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 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 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 加浓厚。
4、虚实结合
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a、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梦游天姥吟留别》 b、已逝之景之境。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 c、设想的未来之境。 《雨霖铃》 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 景。
例题 分析 3
除 夜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2.借景(物)抒情
乐景 哀情 乐景 乐情
哀景
乐情
哀景
哀情
例题分析2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 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抒发了作者怎样 的思想感情? 明确:A借景抒情,情景交融。B作者并未着意刻画思乡 的愁苦,而是平静地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深秋晚景的凄凉 画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 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C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 了漂泊异乡的游子思乡念家的伤感之情。
踏莎行(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 的离愁别绪。下阙虚写。通过设想“行人” 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 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 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诗歌的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
(1)抒情方式
①间接抒情
借景或借物抒情。

作者对景象或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
达的思想寄托在此景此物中。

寓情于景(物),情景交融。

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
借对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来抒发感情。

②直接抒情。

也称直抒胸臆。

(2)烘托
衬托分为反衬和正衬。

正衬又称为烘托。

烘托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

这种技法用在古诗词中,
使要表现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

(3)用典
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把握典故的思想,就需要了解作者的身世,熟悉典故的来历。

(4)象征
指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艺术家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
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

(5)欲扬先抑
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

“抑”,指按下、贬低。

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

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6)动静结合、以动写静
(7)虚实结合
(8)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

(完整版)诗歌鉴赏中常见的写作手法

(完整版)诗歌鉴赏中常见的写作手法

一、常见的诗歌语言风格二、诗歌中常用的12种修辞手法三、常见的抒情手法(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即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

例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例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二)间接抒情1.借景抒情:诗人把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例:“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朝雨”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伤之情;“杨柳”象征离别,折柳相赠表示留恋之情,增加了浓厚的离别情意。

具体又可以分为下面四种。

以乐景衬哀情: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以乐景衬乐情: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

以哀景衬乐情:千里黄云白日熏,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以哀景衬哀情: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情景交融:诗中既有景物描写的成分,也有抒情的成分,两者相互融合,难分彼此。

例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借景抒情与情景交融的区别:借景抒情:在这种抒情方式中,景物是描写的实体,诗人的思想感情没有直接外露,它主要通过客观地描写景物来寄寓思想感情。

读者只有品味、咀嚼、挖掘特定景物的内蕴时,才会感悟出诗人寄托在此景此物背后所蕴涵的情思。

情景交融:也叫寓情于景(物)、融情于景,将诗人的主观思想和感情融合在有声有色的景物描写中,客观景物明显地涂染上了诗人浓郁的主观感情色彩,如“红杏枝头春意闹”。

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诗人撷取“孤帆远影尽”“长江天际流”这两幅动态画面,逼真地描写了远望中的船儿消逝时情景,也勾勒出诗人翘首凝望的神情。

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与孟浩然的深情厚谊,抒发了十分真挚的友情。

诗歌常用手法

诗歌常用手法

诗歌常用手法
诗歌常用手法包括以下几种:
1. 赋、比、兴:这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最常用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

2. 夸张、象征、渲染、烘托、衬托、对比等:这些都是诗歌中常用的艺术手法,通过这些手法的运用,可以更好地表现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 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这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为常见的表现手法之一,诗人通过描绘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使读者在感受自然景物的美妙之同时,也能体会到诗人内心的情感。

4. 借古讽今、怀古伤今、借古抒怀等:这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借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

5. 起兴、顶真、反复等:这些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修辞手法,通过运用这些修辞手法,可以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有力。

总之,诗歌的表现手法非常多样,不同的诗人和不同的诗歌需要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

常见的诗歌表现手法

常见的诗歌表现手法

间接抒情,
又叫委婉含蓄,诗人们往 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 的思想感情。分为情景交融、借景衬情、 托物言志。如李白的《赠汪伦》和刘禹 锡的《竹枝词》,都是在叙事的基础上 采用间接的抒情方式。所不同的是:前 者用“桃花潭水深千尺”来比喻“汪伦 送我情”,后者巧用谐音双关,将恋人 之间若明若暗的爱情表现得真切动人。
对比——对比手法鉴赏,我们要注意它的特点仅举一例:南园十三首(其一)李贺 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 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 “小白长红” 指白花少,红花多。园中春花的艳丽和“日暮嫣香 落”的结局,形成对比,藉以抒发个人感慨。作者 正值青春年华,犹如“越女”,然而因避父讳却不 能为朝廷所用,如花盛开时无人欣赏,其悲戚之情 自然流露出来,全诗悲剧气氛浓烈。“嫁与春风不 用媒”说得轻松,其实花何尝愿意离开本枝,随风 飘零。
例: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采 莲 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 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鹊桥仙· 夜闻杜鹃 陆 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 春晓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晚常啼杜鹃。 催成清泪,惊破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 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问:(1)、《采莲曲》刻画人物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2)、陆游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晚常啼杜 鹃。”两句,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这样写在表 达上有什么好处?
例: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跳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问题:请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说明两首诗歌在 抒情方式上的异同。

古代诗歌的主要手法

古代诗歌的主要手法
5渲染 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 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指正面着意描写。如赵师秀的《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诗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和夜的静。
又如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 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 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如杜甫的另一首《绝句》“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就是浓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 山青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景象清新,赏心悦目,却是为写下文勾起漂 泊的伤感作铺垫。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通过 红日映花衬水增加了色彩的明亮度,追忆江南美景的;骆宾王的《鹅》“鹅、鹅、 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鹅洁白的羽毛浮于绿水之上,红 掌拨动,绿水泛波,红、白、绿三色对比有寒有暖,鲜明而协调,在蓝天、白云 之下,在绿草如茵的碧水、清澈见底的池塘边,“白毛”与“绿水”比美,“红掌”与 “清波”争胜,多么绚丽的画面,多么富于童趣和生活气息。真可谓状物如在目前。
后者写山林幽深,夕阳西下时送人的惆怅情境,境界幽远,耐人寻味。“苍 苍”是色调,苍苍翠竹,使人不由产生翠竹如海的联想,“杳杳”是声音,杳杳钟 声,深山寺院的那份清幽,对于读者来说是不言而喻的。就是在这样的清幽环境
下,在一个黄昏,诗人送灵彻上人远行,那份静寂,那份孤清,值得读者可以细 细寻味。“带”字的活用,使得整个画面充满动感。灵彻上人在诗人和读者的心中, 似乎走在不尽的夕阳当中。最后一句写的是灵彻越走越远了,只有青山陪伴着诗 人守着那份清幽。前两句主要是静写,后两句静中有动,而这其中的动也有静的 画面。竹林,寺院,钟声,斜阳,僧人,青山,构成一幅无比美妙的图画。从中, 我们远远地感受到一种别样的韵味。但这韵味到底是什么呢?我们一下子很难说 出来。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诗人的用心良苦。这就需要读者细细去品味诗中的 含蓄蕴藉。诗人的“兴”就是诗人通过对一个如绘的山水画面的营建,表现出云闲 飘逸的闲适的感受,使读者心灵在“夕阳送友图”中得到澄澈虚空。这两首诗写得 含蓄空灵,启 人深思。

诗歌中常用的写作手法

诗歌中常用的写作手法
4、抒情
表达作者强烈得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抒情分直抒胸臆(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
直抒胸臆,就是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得一种抒情方式。如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作者感情如江河直下,直抒对亡妻得怀念之情.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与情景交融。
贺铸《青玉案》:“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以设问做结,以实写虚,一问一答,将一腔愁思化为具体可感得形象。
8、反问
用疑问得形式表达确定得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苏轼《定风波》:“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使用反问句式,表达了诗人豁达得胸怀、抱负。
3、借代
借用相关得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得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本身。借代得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就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与“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与花,写叶得茂盛与花得凋零。
4、夸张
对事物得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得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得作用.
韦庄得《菩萨蛮》“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写尽了江南女子得美丽与温柔。
2、比拟
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做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得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得作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得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瞧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岳飞得《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以夸张手法,一气贯注,写出作者忧愤国事、痛恨敌人得心情。

诗歌的写作手法

诗歌的写作手法

诗歌的写作手法诗歌的写作手法诗歌的写作手法有关内容如下:一、诗歌的写作手法分类(约38种)分为四类:①修辞方法②表达方式③结构技巧④其他①修辞方法:比喻、借代、拟人、夸张、反问、对偶、反复、顶针、衬托(正衬和反衬)、对比②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描写方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诗歌写作入门听觉视觉结合、正面侧面结合、粗笔勾勒/工笔刻画、白描手法/浓墨重彩、乐景写哀/哀景写乐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议论方式:正面议论、托物言志③结构技巧:局部: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整体:起承转合、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过渡、铺垫、伏笔)④其他写作手法:赋、比、兴;用典、象征、想象、渲染、炼字等。

二、诗歌常用的写作手法(一)修辞手法(含白描)相对白描而言,修辞即包括广义的措辞与藻饰,现代诗歌写作技巧也包括狭义的辞格运用。

(二)乐景和哀景四组情景关系: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乐景写哀情哀景写乐情(三)直接与间接1.直接抒情/议论: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在作品中不加掩饰地写志抒怀,也叫直抒胸臆。

2.间接抒情/议论:借助于一些侧面的、间接的方式或手段,委婉地表达思想感情。

包括(1)借景抒情(2)托物言志。

(四)衬托与对比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通常又叫烘托,烘云托月。

反衬指为了突出诗中抒写的主体的某一特征,如何创作诗歌用别一意象的相反特征作比衬。

2.对比:把两个矛盾(或相对)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不同方面给予对照,俗点说,即“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诗歌常见的写作手法有哪些?写作手法一般包括三个层次:表达方法,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1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2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现代诗歌写作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拔刺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15种常用的诗歌表现手法

15种常用的诗歌表现手法

15种常用的诗歌表现手法1、直接抒情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等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杜牧《泊秦淮》)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写作者的感情。

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歌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所写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

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3、托物言志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咏蝉》)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水,阵阵的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

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的很远,并非依靠风的力量。

而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自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其他人的吹嘘。

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的。

4、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管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的境界。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诗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

5、动静结合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

如: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出了诗人夜晚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前两句写静态,后两句写动态,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古诗写作手法

古诗写作手法

古诗写作手法1、直接抒情: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1)译文:先代的圣君,我见也没见到,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时候。

想到宇宙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短暂,独怆然而涕下。

(2)赏析: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等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杜牧《泊秦淮》)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写作者的感情。

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译文:烟雾笼罩着水面,月光笼罩着沙岸,小船夜泊秦淮,靠近岸边酒家。

酒楼里的人们还在寻欢作乐,那些卖笑的歌女浑然不知亡国之痛,隔江还唱《后庭花》。

(2)赏析:诗歌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所写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

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3、托物言志: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咏蝉》)(1)译文: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

蝉儿栖身高处,声音自然会传得很远,这并不是借助秋风的飞传。

(2)赏析: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水,阵阵的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

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的很远,并非依靠风的力量。

而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自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其他人的吹嘘。

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的。

4、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管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的境界。

诗歌写作手法

诗歌写作手法

表达手法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手法有:对照、衬托、渲染、烘托、用典、铺垫、象征、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托物言志、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等。

1、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此诗以梅自喻,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现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2、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

如赵师秀的《约客》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和夜的静。

3、烘托: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

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中写到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画面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了春涧的寂静。

4、动和静: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5、虚和实: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以使作品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

如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诗中前两句泛说西湖六月的风光自有特色,是虚写;后两句描写满湖莲叶荷花在朝阳的辉映下,无边无际的碧绿和艳红和谐地搭配着,是实写。

全诗虚实相生,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6、借景抒情: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 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 张手法,一气贯注,写出作者
达事物的作用。
忧愤国事、痛恨敌人的心情。
杜甫诗《咏怀古迹五首(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
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
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
5对.
青冢向黄昏”,上句写昭君离
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

开汉室,下句写死后身葬青冢
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
化,有俯视、仰 苍青的松树上,落下斑驳的月影,清澈的
视,远景、近 泉水在青白的石头上潺潺流过,发出悦耳
景,视觉、听觉、 的响声。这两句诗写景状物由高到低,动
嗅觉、触觉(感觉) 静结合,诗句所描写的景致很好地体现了
等。
作者对山中景物流连忘返的心情。
(3)白描。白描就是用最朴素、最简练
的笔墨,不事雕饰,不加烘托,抓住描写对
一种抒情方式。陆游《卜算子·咏梅》以梅自
喻,借梅花的悲惨遭遇,喻指作者报国无
门、屡受排挤与打击的不平心境。
(3)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
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
对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
如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
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中包含着作者对春雨
的“喜爱”之情。
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与景
物的情态画面。
(4)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多着重
刻画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等细节,从而
使人物形象丰满、鲜明、生动。如赵师秀的
《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
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最
后一句就是典型的细节描写。
诗人等着朋友如约前来,左等右等,朋
友还不来,已经过了夜半了。百无聊赖之
际,便自娱自乐,一个人摆棋谱玩。一个
“敲”,一个“落”,传神地刻画出诗人看似悠
闲,实则因久等不至而产生的焦虑心理。
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
3.议 的意见。“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
论 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
表达方式
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方式
特征及分类
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楼
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
1.记叙 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与记叙有关的还
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叙述角度(第一人称、第
二人称、第三人称,注意“移位即变换角度”)。
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事
强烈的爱憎、好 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如苏 4.抒
恶、喜怒、哀 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 情
乐等主观感情。 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作者感情
抒情分直抒胸 如江河直下,直抒对亡妻的怀念之情。
臆(直接抒情)和
写 有:形、声、色、 写了春天杨柳的娇美形态。又如“大漠风尘
态、味。
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
“形”“色”是视 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
觉角度;“声”是 况,一方面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
听觉角度;“态” 行军;另一方面是写高度戒备,不事张扬,
分为动态和静
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显出来。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
3借. 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 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
代 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 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
象,用特征代替本身。借代的 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
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凋零。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
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
4夸. 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 冠,凭栏处、潇潇雨歇”,以夸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和
间接抒情。 情景交融。
(1)借景抒情是作者通过对某种景物的
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抒情方式。如孟浩然《岁
暮归南山》中“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作
者落第的失意、多病的苦痛、年华的流逝,
种种哀情都借迷蒙空寂之景表达出来,含
蓄委婉,余味无穷。
(2)借物抒情就是作者通过对事物的描
写和叙述来抒发感情、表达志向和意愿的
不得归故土,对仗工整,写出
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了昭君一生的不幸遭遇。
对比就是把两种对立的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
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 七夕笑牵牛”(李商隐《马嵬》), 6对.
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使 将此日发生兵变境况危险同 比
形象更鲜明,特点更显著,道 昔日在长生殿共诉恩爱进行
理更深刻,矛盾更尖锐。
了对比。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
贺铸《青玉案》:“若问闲情
7设. 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 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
问 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 梅子黄时雨!”以设问做结,以
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 实写虚,一问一答,将一腔愁
味。
思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
8反. 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 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
用生动形
(1)正侧面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
象的语言对人 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周围的事物,
物、事件、环 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如“一树
境所作的具体 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
描绘和刻画。常 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
2.描 见的描写角度 枝词》)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
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修 辞手法
含义及作用
例句及分析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
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 1比.
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 喻
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
韦庄的《菩萨蛮》“垆边人 似月,皓腕凝霜雪”,写尽了 江南女子的美丽与温柔。
象化的作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
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 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
人,或把人当做物来描写叫 2比.
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 拟
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
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 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 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
现得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
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
到极点。
态;“味”是触觉
(2)动静结合。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有
角度。立足点 动态的描写,也有静态的描写,或以动衬
的变化,有移 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如
步换景、定点 王维的《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
换景、换点定 石上流”,作者以丹青妙笔给我们描绘了这
景等;角度的变 样一幅动人的画面:皎洁的月光静静地洒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