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腰三角形”重难点剖析

合集下载

等腰三角形性质和判定

等腰三角形性质和判定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等腰三角形是一种特殊三角形,它除具有一般三角形所有的性质外,还有许多特殊性,正是由于它的这些特殊性,使得它比一般三角形的应用更广泛。

因此,我们有必要把这部分内容学得更扎实些。

【重点、难点】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难点:灵活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关键:掌握好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

【知识要点】1、等腰三角形的一些重要性质:①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

这一性质是今后论证两角相等的常用依据之一。

②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三合一”)。

这一性质是今后论证两条线段相等,两角相等及两直线垂直的重要依据。

2、以上的两条重要性质在教科书中被当作两条重要定理。

除此外,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还应有如下重要的性质,虽在证明中不能直接引用,但对于填空、选择则可直接运用,并且这些性质对今后的推理证明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①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中线相等已知:在ΔABC 中,AB=AC,若BD,CE分别是AC,AB边上的中线,则有BD=CE。

证明:∵BD,CE是AB,AC边上的中线(已知)∴AD=AC,AE=AB(中线定义)∵AB=AC(已知)∴AD=AE在ΔABD和ΔACE中,∴ΔABD≌ΔACE(SAS)∴BD=CE(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②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高相等已知:在ΔABC中,AB=AC,如果BD,CE分别是AC,AB边上的高,那么BD=CE。

同学可以试着证明一下,还用全等三角形去证。

③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已知:在ΔABC中,AB=AC,如果BD,CE分别是∠ABC和∠ACB的平分线,那么BD=CE。

同学可利用全等三角形法证明。

3、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称“等角对等边”)。

已知:如图,在ΔABC中,∠B=∠C,求证:AB=AC。

分析:要想证出AB=AC需构造全等三角形。

考虑学过等腰三角形性质中的“三合一”,我们不妨作顶角的平分线,或过A作AD⊥BC于D。

等腰三角形教案设计5篇

等腰三角形教案设计5篇

等腰三角形教案设计5篇等腰三角形教案设计5篇本节内容的重点是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及推论.这个定理与推论不仅给出了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大小关系,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的标准;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等腰三角形判定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等腰三角形教案1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其推论;2.掌握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运用;3.通过例题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5.通过知识的纵横迁移感受数学的辩证特征.二、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三、教学难点性质与判定的区别四、教学流程1、新课背景知识复习(1)请同学们说出互逆命题和互逆定理的概念估计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这里重点复习怎样分清题设和结论。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的内容是什么?并检验它的逆命题是否为真命题?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上述结论,教师稍加整理后给出规范叙述: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称“等角对等边”).由学生说出已知、求证,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文字转化为数学语言的方法.已知:如图,△ABC中,∠B=∠C.求证:AB=AC.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联想证有关线段相等的知识知道,先需构成以AB、AC为对应边的全等三角形.因为已知∠B=∠C,没有对应相等边,所以需添辅助线为两个三角形的公共边,因此辅助线应从A点引起.再让学生回想等腰三角形中常添的辅助线,学生可找出作∠BAC的平分线AD或作BC边上的高AD等证三角形全等的不同方法,从而推出AB=AC.注意:(1)要弄清判定定理的条件和结论,不要与性质定理混淆.(2)不能说“一个三角形两底角相等,那么两腰边相等”,因为还未判定它是一个等腰三角形.(3)判定定理得到的结论是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是已知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得到边边和角角关系.2.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推论2: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要让学生自己推证这两条推论.小结:证明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方法:①等腰三角形定义;②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证明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的方法:①等边三角形定义;②推论1;③推论2.3.应用举例例1.求证:如果三角形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分析:让学生画图,写出已知求证,启发学生遇到已知中有外角时,常常考虑应用外角的两个特性①它与相邻的内角互补;②它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要证AB=AC,可先证明∠B=∠C,因为已知∠1=∠2,所以可以设法找出∠B、∠C与∠1、∠2的关系.已知:∠CAE是△ABC的外角,∠1=∠2,AD∥BC.求证:AB=AC.证明:(略)由学生板演即可.补充例题:(投影展示)1.已知:如图,AB=AD,∠B=∠D.求证:CB=CD.分析:解具体问题时要突出边角转换环节,要证CB=CD,需构造一个以 CB、CD 为腰的等腰三角形,连结BD,需证∠CBD=∠CDB,但已知∠B=∠D,由AB=AD可证∠ABD=∠ADB,从而证得∠CDB=∠CBD,推出CB=CD.证明:连结BD,在中,(已知)(等边对等角)(已知)即(等角对等边)小结:求线段相等一般在三角形中求解,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构造三角形,找出边角关系.2.已知,在中,的平分线与的外角平分线交于D,过D作DE//BC交AC与F,交AB于E,求证:EF=BE-CF. 分析:对于三个线段间关系,尽量转化为等量关系,由于本题有两个角平分线和平行线,可以通过角找边的关系,BE=DE,DF=CF即可证明结论.证明: DE//BC(已知),BE=DE,同理DF=CF. EF=DE-DF EF=BE-CF 小结:(1)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及推论.(2)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证法.七.练习教材 P.75中1、2、3.八.作业教材 P.83 中 1.1)、2)、3);2、3、4、5.五、板书设计等腰三角形教案2§12.3.1.2 等腰三角形判定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探索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二)能力训练要求通过探索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其例题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探索,让学生体会探索学习的乐趣,并通过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简单应用,加深对定理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探索和应用。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重难点突破教学设计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重难点突破教学设计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重难点突破教学设计设计理念: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因此,在设计本课时,我会体现以下教育教学理念:1、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活动要遵循数学学习的心理规律,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已有的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

2、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通过自我探索与交流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材分析:本课是上海教育出版社七年级第二学期第十四章第三节内容。

是在之前已学的图形的运动,几何说理,三角形的有关概念与性质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等知识的基础上的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三角形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几何图形,它是研究其他图形的基础,等腰三角形是特殊的三角形,它除了具有一般三角形的性质外,还具有一些特殊的,也是重要的性质。

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也为后面研究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做好铺垫本单元的内容主要是研究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相关知识,这是在有了之前几何学习的基础下进行新的研究,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复习与总结,又能对后面学习的八年级的几何论证起到打基础的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七(3)班学生整体水平一般,个体之间差异不大,上课参与程度较高,男生发言更为积极,但女生思维比男生更出色,总体而言,对于数学的学习态度较好,但是热情不足,几何学习以来,部分同学对于数学更感兴趣了,但是思维要求的不断提升对于原来基础较好同学来说增添了不少压力。

从内容上来说,七年级的同学已经学习了图形的三种运动方式,三角形的高、角平分线、中线概念以及三角形内角与外角相关性质,简单的几何说理和三角形全等的证明,对于基本的证明题的说理过程掌握地的还是比较好,但是对于操作、归纳和想象能力较弱,所以在进行几何教学的时候,特别注重操作的过程,通过动手来得到一些结论,真正理解概念和方法,掌握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提升几何学习能力。

专题14图形中的等腰三角形分类讨论(解析版)

专题14图形中的等腰三角形分类讨论(解析版)

专题14图形中的等腰三⾓形分类讨论(解析版)专题14 图形中的等腰三⾓形分类讨论教学重难点1.理解等腰三⾓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2.能⽤等腰三⾓形的判定定理进⾏相关计算和证明;3.初步体会等腰三⾓形中的分类讨论思想;4.体会在函数动点中寻找某些特殊的点形成的等腰三⾓形;5.培养学⽣进⾏独⽴思考,提⾼独⽴解决问题的能⼒。

【备注】:1.此部分知识点梳理,根据第1个图先提问引导学⽣回顾学过的等腰三⾓形的性质,可以在⿊板上举例让学⽣画图;2再根据第2个图引导学⽣总结出题⽬中经常出现的⼀些等腰三⾓形的题型;3.和学⽣⼀起分析⼆次函数背景下等腰三⾓形的基本考点,为后⾯的例题讲解做好铺垫。

建议时间5分钟左右。

等腰三⾓形的性质:等腰三⾓形常见题型分类:函数背景下的等腰三⾓形的考点分析:1.求解相应函数的解析式;2.根据函数解析式求解某些特殊点的坐标;3.根据点的位置进⾏等腰三⾓形的讨论:分“指定腰长”和“不指定腰长”两⼤类;4.根据点的位置和形成的等腰三⾓形⽴等式求解。

【备注】:1.以下每题教法建议,请⽼师根据学⽣实际情况参考;2.在讲解时:不宜采⽤灌输的⽅法,应采⽤启发、诱导的策略,并在读题时引导学⽣发现⼀些题⽬中的条件(相等的量、不变的量、隐藏的量等等),使学⽣在复杂的背景下⾃⼰发现、领悟题⽬的意思;3.可以根据各题的“参考教法”引导学⽣逐步解题,并采⽤讲练结合;注意边讲解边让学⽣计算,加强师⽣之间的互动性,让学⽣参与到例题的分析中来;4.例题讲解,可以根据“教法指导”中的问题引导学⽣分析题⽬,边讲边让学⽣书写,每个问题后⾯有答案提⽰;5.引导的技巧:直接提醒,问题式引导,类⽐式引导等等;6.部分例题可以先让学⽣⾃⼰试⼀试,之后再结合学⽣做的情况讲评;7.每个题⽬的讲解时间根据实际情况处理,建议每题7分钟,选讲例题在时间⾜够的情况下讲解。

1.(2019青浦⼆模)如图1,已知扇形MON的半径为,∠MON=90°,点B在弧MN上移动,联结BM,作OD⊥BM,垂⾜为点D,C为线段OD上⼀点,且OC=BM,联结BC并延长交半径OM于点A,设OA=x,∠COM的正切值为y.(1)如图2,当AB⊥OM时,求证:AM=AC;(2)求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定义域;(3)当△OAC为等腰三⾓形时,求x的值.整体分析:(1)先判断出∠ABM=∠DOM,进⽽判断出△OAC≌△BAM,即可得出结论;(2)先判断出BD=DM,进⽽得出,进⽽得出AE=,再判断出,即可得出结论;(3)分三种情况利⽤勾股定理或判断出不存在,即可得出结论.详解:(1)∵OD⊥BM,AB⊥OM,∴∠ODM=∠BAM=90°.∵∠ABM+∠M=∠DOM+∠M,∴∠ABM=∠DOM.∵∠OAC=∠BAM,OC=BM,∴△OAC≌△BAM,∴AC=AM.(2)如图2,过点D作DE∥AB,交OM于点E.∵OB=OM,OD⊥BM,∴BD=DM.∵DE∥AB,∴,∴AE=EM.∵OM=,∴AE=.∵DE∥AB,∴,∴.()(3)(i)当OA=OC时.∵.在Rt△ODM中,.∵.解得,或(舍).(ii)当AO=AC时,则∠AOC=∠ACO.∵∠ACO>∠COB,∠COB=∠AOC,∴∠ACO>∠AOC,∴此种情况不存在.(ⅲ)当CO=CA时,则∠COA=∠CAO=α.∵∠CAO>∠M,∠M=90°﹣α,∴α>90°﹣α,∴α>45°,∴∠BOA=2α>90°.∵∠BOA≤90°,∴此种情况不存在.即:当△OAC为等腰三⾓形时,x的值为.点睛:本题是圆的综合题,主要考查了相似三⾓形的判定和性质,圆的有关性质,勾股定理,等腰三⾓形的性质,建⽴y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图形背景下等腰三⾓形分类讨论的解题⽅法和策略:1.先寻找题⽬中的条件:相等的⾓、相等的边、相似的三⾓形等;2.根据题⽬中的条件求解相关线段的长度;3.等腰三⾓形讨论中,分三步⾛:分类、画图、计算;4.等腰讨论中,当不能直接利⽤边长相等求解时,⼀般情况下通过“画底边上的⾼”辅助线结合三⾓⽐计算求解;5.注意点的位置取舍答案;6.根据题⽬条件,注意快速、正确画图,⽤好数形结合思想;7.利⽤⼏何定理和性质或者代数⽅法建⽴⽅程求解都是常⽤⽅法。

八年级《等腰三角形》数学教案4篇

八年级《等腰三角形》数学教案4篇

八年级《等腰三角形》数学教案4篇教案,也称课时计划,教师经过备课,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教案是上课的重要依据,通常包括:班级、学科、课题、上课时间、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课的进程和时间分配等。

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感谢您的欣赏。

八年级《等腰三角形》数学教案1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3.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的应用.1.经历作(画)出等腰三角形的过程,•从轴对称的角度去体会等腰三角形的特点.2.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学生的操作和思考,使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相关概念,并在探究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教学重点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2.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的理解及其应用.教学方法探究归纳法.教具准备师: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生:硬纸、剪刀.教学过程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探究了轴对称的性质,•并且能够作出一个简单平面图形关于某一直线的轴对称图形,•还能够通过轴对称变换来设计一些美丽的图案.这节课我们就是从轴对称的角度来认识一些我们熟悉的几何图形.来研究:①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②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生]有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的三角形不是.[师]那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生]满足轴对称的条件的三角形就是轴对称图形,•也就是将三角形沿某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能够完全重合的就是轴对称图形.[师]很好,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一种成轴对称图形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Ⅱ.导入新课[师]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做一个等腰三角形.作一条直线L,在L上取点A,在L外取点B,作出点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C,连结AB、BC、CA,则可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生乙]在甲同学的做法中,A点可以取直线L上的任意一点.[师]对,按这种方法我们可以得到一系列的等腰三角形.现在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硬纸和剪刀,按自己设计的方法,也可以用课本P138探究中的方法,•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师]按照我们的做法,可以得到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边,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底角.同学们在自己作出的等腰三角形中,注明它的腰、底边、顶角和底角.[师]有了上述概念,同学们来想一想.(演示课件)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请找出它的对称轴.2.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有什么关系?3.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4.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呢?[生甲]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因为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所以把这两条腰重合对折三角形便知: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师]同学们把自己做的等腰三角形进行折叠,找出它的对称轴,并看它的两个底角有什么关系.[生乙]我把自己做的等腰三角形折叠后,发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生丙]我把等腰三角形折叠,使两腰重合,这样顶角平分线两旁的部分就可以重合,所以可以验证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生丁]我把等腰三角形沿底边上的中线对折,可以看到它两旁的部分互相重合,说明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生戊]老师,我发现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也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师]你们说的是同一条直线吗?大家来动手折叠、观察.[生齐声]它们是同一条直线.[师]很好.现在同学们来归纳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生]我沿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对折,发现它两旁的部分互相重合,由此可知这个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而且还可以知道顶角的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也是底边上的高.[师]很好,大家看屏幕.(演示课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通常称作“三线合一”).[师]由上面折叠的过程获得启发,我们可以通过作出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得到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从而利用三角形的全等来证明这些性质.同学们现在就动手来写出这些证明过程).(投影仪演示学生证明过程)[生甲]如右图,在ABC中,AB=AC,作底边BC的中线AD,因为所以BAD≌CAD(SSS).所以∠B=∠C.[生乙]如右图,在ABC中,AB=AC,作顶角∠BAC的角平分线AD,因为所以BAD≌CAD.所以BD=CD,∠BDA=∠CDA=∠BDC=90°.[师]很好,甲、乙两同学给出了等腰三角形两个性质的证明,过程也写得很条理、很规范.下面我们来看大屏幕.(演示课件)[例1]如图,在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求:ABC各角的度数.[师]同学们先思考一下,我们再来分析这个题.[生]根据等边对等角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到∠A=∠ABD,∠ABC=∠C=∠BDC,•再由∠BDC=∠A+∠ABD,就可得到∠ABC=∠C=∠BDC=2∠A.再由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就可求出ABC的三个内角.[师]这位同学分析得很好,对我们以前学过的定理也很熟悉.如果我们在解的过程中把∠A设为x的话,那么∠ABC、∠C都可以用x来表示,这样过程就更简捷.(课件演示)[例]因为AB=AC,BD=BC=AD,所以∠ABC=∠C=∠BDC.∠A=∠ABD(等边对等角).设∠A=x,则∠BDC=∠A+∠ABD=2x,从而∠ABC=∠C=∠BDC=2x.于是在ABC中,有∠A+∠ABC+∠C=x+2x+2x=180°,解得x=36°.在ABC中,∠A=35°,∠ABC=∠C=72°.[师]下面我们通过练习来巩固这节课所学的知识.Ⅲ.随堂练习(一)课本P141练习1、2、3.练习1.如下图,在下列等腰三角形中,分别求出它们的底角的度数.答案:(1)72°(2)30°2.如右图,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AC,∠BAC=90°),AD是底边BC上的高,标出∠B、∠C、∠BAD、∠DAC的度数,图中有哪些相等线段?答案:∠B=∠C=∠BAD=∠DAC=45°;AB=AC,BD=DC=AD.3.如右图,在ABC中,AB=AD=DC,∠BAD=26°,求∠B和∠C的度数.答:∠B=77°,∠C=38.5°.(二)阅读课本P138~P140,然后小结.Ⅳ.课时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探讨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对性质作了简单的应用.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它顶角的平分线,并且它的顶角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又是底边上的高.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首先就是要理解并掌握这些性质,并且能够灵活应用它们.Ⅴ.课后作业(一)课本P147─1、3、4、8题.(二)1.预习课本P141~P143.2.预习提纲:等腰三角形的判定.Ⅵ.活动与探究如右图,在ABC中,过C作∠BAC的平分线AD的垂线,垂足为D,DE∥AB交AC于E.求证:AE=CE.过程:通过分析、讨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结果:证明:延长CD交AB的延长线于P,如右图,在ADP 和ADC中ADP≌ADC.∠P=∠ACD.又DE∥AP,∠4=∠P.∠4=∠ACD.DE=EC.同理可证:AE=DE.AE=CE.板书设计§14.3.1.1等腰三角形(一)一、设计方案作出一个等腰三角形二、等腰三角形性质1.等边对等角2.三线合一三、例题分析四、随堂练习五、课时小结六、课后作业八年级《等腰三角形》数学教案2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现实生活中,等腰三角形的应用比比皆是.所以,利用“轴对称”的知识,进一步研究等腰三角形的特殊性质,不仅是现实生活的需要,而且从思想方法和知识储备上,为今后研究“四边形”和“圆”的性质打下坚实的基础.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是几何论证过程中,证明“两个角相等”的重要方法之一.“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三条重要线段重合”的性质是今后证明“两条线段相等”“两条直线互相垂直”“两个角相等”等结论的重要理论依据.教学重点:1. 让学生主动经历思考和探索的过程.2. 掌握等腰三角形性质及其应用.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理解和探究过程.二、学情分析本年级的学生已经研究过一般三角形的性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动手能力强,善于与同伴交流,这就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知识、能力、情感方面的准备.不同层次的学生因为基础不同,在学习中必然会出现相异构想,这也将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关注的一点.三、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1.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 了解等边三角形的概念并探索其性质3. 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2.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经历了观察、动手实践、猜想、验证等数学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了学生的归纳推理,类比迁移的能力. 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的进行讨论和质疑,提高了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情境创设,使学生感受到等腰三角形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必要性.2.通过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归纳,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结论的发现,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3.通过小组合作,发展学生互帮互助的精神,体验合作学习中的乐趣和成就感.四、教法分析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采取了激疑引趣——猜想探究——应用体验——建构延伸的教学模式,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意图同学们,我们在七年级已研究了一般三角形的性质,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特殊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两边都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边,两腰的夹角叫做顶角.腰和底边的夹角叫做底角.提出问题:生活中有哪些现象让你联想到等腰三角形?首先让学生明确:本学段的几何图形都是按一般的到特殊的顺序研究的.通过学生描述等腰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以及研究等腰三角形的必要性.剪纸游戏你能利用手中的这个矩形纸片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吗? 注意安全呦!学情分析:大部分学生会有自己的想法,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利用对折纸片,再“剪一刀”就是就得到了两条“腰”;可能还有的同学会利用正方形的折法,获得特殊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可能还有同学先画图,再依线条剪得.在这个过程中,注重落实三维目标.让学生在获取新知的过程中更好的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我不失时机的对学生给予鼓励和表扬,使活动更加深入,课堂充满愉悦和温馨.知其然,更重要的是知其所以然.因此,我力求让学生关注剪法的理性思考.我设计了问题:你是如何想到的? 为的是剖析学生的思维过程:“折叠”就是为了得到“对称轴”,“剪一刀”就是就得到了两条“腰”,由“重合”保证了“等腰”.这样就建立了“操作”与“证明”的中间桥梁.从实际操作中得到证明的方法,也为发现“三线合一”做了铺垫.提出问题:等腰三角形还有什么性质?请提出你的猜想,验证你的猜想?并填写在学案上.合作小组活动规则:1、有主记录员记录小组的结论;2、定出小组的主发言人(其它同学可作补充);3、小组探究出的结论是什么?4、说明你们小组所获得结论的理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性质一: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性质二: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重合(简称“三线合一”).学情分析: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尽管在教学过程中,因为学生的相异构想,数学猜想的初始叙述不准确,甚至不正确,但我不会立即去纠正他们,而是让同学们不断地质疑﹑辨析、研讨和归纳,逐渐完善结论.让他们真正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真正的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努力创设和谐的教育教学的生态环境.通过设置恰当的动手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动手实践、猜想、验证等数学探究活动,这种探究的学习过程,恰恰是研究几何图形性质的一般规律和方法.(1)在此环节中,我的教学要充分把握好“四让”:能让学生观察的,尽量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思考的,尽量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达的,尽量让学生表达;能让学生作结论的,尽量让学生作结论.这种教学方式,把学习的过程真正还给学生,不怕学生说不好,不怕学生出问题,其实学生说不好的地方、学生出问题的地方都正是我们应该教的地方,是教学的切入点、着眼点、增长点.(2)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听取和参与学生的小组讨论,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指导.巩固知识1.等腰三角形顶角为70°,它的另外两个内角的度数分别为________;2.等腰三角形一个角为70°,它的另外两个内角的度数分别为_____;3.等腰三角形一个角为100°,它的另外两个内角的度数分别为_____.内化知识1.如图1,在△ABC中,AB=AC,AD⊥BC,∠BAC=120°你能求出∠BAD的度数吗?知识迁移等边三角形有什么特殊的性质?简单地叙述理由.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拓展延伸如图2,在△ABC中,AB=AC,点D,E在BC上,AD=AE,你能说明BD=EC?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知识基础、经验和能力的差异,我为学生提供了层次分明的反馈练习.将练习从易到难,从简到繁,以适应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让学生拾阶而上,逐步掌握知识,使学困生达到简单运用水平,中等生达到综合运用水平,优等生达到创建水平.畅谈收获总结活动情况,重在肯定与鼓励.引导学生从本课学习中所得到的新知识,运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新旧知识的联系等方面进行反思,提高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网络、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回顾探究过程中所用到的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方法,启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为学生的下一步学习做好铺垫.反思过程不仅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继续,更重要的是一种提高和发展自己的过程.基础性作业:P65 习题1、2、3、4八年级《等腰三角形》数学教案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3.3等腰三角形(教案)及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3.3等腰三角形(教案)及反思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等腰三角形的基本概念。等腰三角形是指两边长度相等的三角形。它的重要性在于,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具有独特的性质和应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分析等腰三角形在桥梁建筑中的应用,了解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底角平分线、高、中线及对称轴的性质,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平分线、高、中线及对称轴性质:这些性质是解决相关几何问题的基础,需要学生熟练掌握。
-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角度、线段长度等。
举例:讲解等腰三角形性质时,可以结合具体图形,如等腰三角形ABC(AB=AC),强调角B=角C,底角平分线、高、中线互相重合。
最后,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学生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理解,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点。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3.注重课堂总结与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教学难点
-难点一:等腰三角形性质的理解与应用。学生在理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可能会对其底角平分线、高、中线及对称轴的相互关系感到困惑。
举例:解释底角平分线同时也是高和中线时,学生可能会混淆这些概念,需要教师通过图形和具体例题进行详细讲解。
-难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学生在面对复杂几何图形时,可能难以准确识别等腰三角形。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等腰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等腰三角形判定教学反思及建议(通用6篇)

等腰三角形判定教学反思及建议(通用6篇)

等腰三角形判定教学反思及建议等腰三角形判定教学反思及建议(通用6篇)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等腰三角形判定教学反思及建议(通用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等腰三角形判定教学反思及建议篇1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及应用,并使学生通过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的探索,体会探索学习的乐趣。

在教学方面,主要按以下步骤进行教学,教学效果比较好。

一、教学建议1、课前先简单复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边对等角”,这为后面讲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等角对等边”留下铺垫。

这样做也培养了学生数学思维的严密性。

2、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创设一种切合实际的背景出来,从而使学生明白数学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学好数学,才能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这样的课堂比单纯教师说出来的效果要好很多,也使学生对等腰三角形判定的掌握更深刻得多。

另外,在得出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以后,还要问学生怎样用数学语言来表示,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做题时,书写格式更流畅。

3、在做练习时,对比较简单的题目,就让学生先做,然后老师点评;对比较难的题目,先让学生讨论,再让学生上来板书,或者教师和学生先一起来分析解题思路,再让学生做,然后教师点评。

这样做的目的,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二、教学反思1.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思维空间,通过自己的亲自操作,运用探索发现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把主体地位返还给学生。

无论是判定的推导,还是判定的应用,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完成的,教师这样做,重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应用中又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应用技巧得到了锻炼。

2.充分利用教材,在练习题与例题的编排上打破常规,让学生通过与生活紧密联系的背景,通过质疑—猜想—类比—探索—归纳—总结出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再让学生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来解决不同类型的题目,适时地参透了类比的数学思想,并深刻地体现了新教材的课改理念。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案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案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案教案: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一、教学目标:1.了解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2.能够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问题的求解;3.能够解释等腰三角形的几何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1.等腰三角形的定义;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三、教学难点:1.能够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问题的求解。

四、教学内容和过程:Step 1:引入新知识1.教师将一张等腰三角形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2.教师提问:你们知道这张图中的图形是什么吗?它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等腰三角形的定义。

Step 2: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教师给出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有两条边长度相等的三角形称为等腰三角形。

2.教师让学生观察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然后引导学生总结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如: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即底边对应的两个角)相等、等腰三角形的高是斜边中点的垂线等。

3.教师展示相关定理的证明过程,并进行解释。

Step 3:练习和应用1.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求解。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应用,例如在建筑、设计中的使用等。

五、教学总结1.复习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2.总结等腰三角形的几何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底角相等2.高是斜边中点的垂线3.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七、教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等腰三角形,总结其性质,并通过练习和应用来巩固学生的理解。

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能够准确地描述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但在板书设计和教学方法上,仍需进一步改进,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案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案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案教案: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能够判断等腰三角形,能够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描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归纳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判断等腰三角形的方法。

2. 教学难点: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三、教学过程与时间安排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几何图形的定义和分类,引出本课的主题——等腰三角形。

2. 感知(10分钟)教师通过给出一些几何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并找出其中的等腰三角形,引导学生发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等腰三角形的特点。

3. 总结(10分钟)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并让学生用符号语言写出等腰三角形的定义。

4. 拓展(15分钟)教师通过给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如求等腰三角形的周长、面积等。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和推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5. 练习(15分钟)教师布置一些练习题,要求学生判断给出的三角形是否为等腰三角形,如果是,说明理由;如果不是,说明理由,并分析其中的特点。

6.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结合学生的表现总结本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应用。

四、教学手段和学具准备1. 教学手段:讲授、讨论、练习。

2. 学具准备:板书、几何图形模型。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掌握并理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应用方法,能够熟练判断等腰三角形。

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更多地思考和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教师还需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和困难,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等腰三角形(说课稿)

等腰三角形(说课稿)

等腰三角形(说课稿)一、说教材本文是高中数学课程中关于几何图形——等腰三角形的专题讲解。

在几何学中,等腰三角形作为一种基本的图形,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是平面几何的基础知识,也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的重要载体。

等腰三角形在课文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基础知识:等腰三角形是基本的几何图形,掌握其性质和判定方法对后续学习其他几何知识有重要影响。

2. 方法培养:通过学习等腰三角形,可以培养学生运用几何画板、尺规作图等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能力提升:等腰三角形的相关问题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主要内容:1. 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及性质:两边相等的三角形称为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相等,底边的中点到顶点的线段是高、中线和角平分线。

2.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有两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3. 等腰三角形的周长、面积计算: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4. 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等腰三角形具有轴对称性,对称轴是底边的中垂线。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学生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判定方法,能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几何画板、尺规作图等工具,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几何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判定方法,以及等腰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

2. 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综合问题。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推理等过程,逐步突破这些难点。

四、说教法在教学等腰三角形这一部分时,我计划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深入理解。

《等腰三角形》获奖说课稿(通用13篇)

《等腰三角形》获奖说课稿(通用13篇)

《等腰三角形》获奖说课稿《等腰三角形》获奖说课稿(通用13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 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 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等腰三角形》获奖说课稿(通用13篇), 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等腰三角形》获奖说课稿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1)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证明和计算。

2.数学思考:(1)观察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 发展形象思维。

(2)经历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究过程, 在实验操作、观察猜想、推理论证的过程中发展学生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

3.问题解决:(1)通过观察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提高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反思意识。

4、情感态度:引导学生对图形的观察、发现,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并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 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二、教学方法实验法和探究法。

三、重难点重点是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应用。

难点是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证明。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人类的聪明智慧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惊叹的奇迹, 下面请同学们观察这几幅图片, 看看这些伟大的人类建筑中都含有一个什么样的基本图形?师1: 同学们, 这几张图片中共同存在的基本图形是什么?等腰三角形以它那对称、和谐、庄重、典雅之美成为我们数学殿堂的一枚瑰宝, 可现实生活中为什么这些建筑要设计成等腰三角形的形式呢?等腰三角形有什么特殊的性质吗?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走进这个美妙的图形。

(板书)12.3.1等腰三角形(二)探究发现, 学习新知1.认识等腰三角形师1: 在小学时我们就知道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下面我们利用剪纸的方法将手中的矩形纸片变变形。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等腰三角形(基础)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等腰三角形(基础)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等腰三角形(基础)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重难点突破:等腰三角形(基础)研究目标:1.了解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定义和概念,掌握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2.掌握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并能利用这些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证明、计算和作图;3.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及其证明过程,初步了解转化思想,并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理解反证法并能用反证法推理证明简单几何题。

要点梳理:要点一、等腰三角形的定义等腰三角形是指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其中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做底角。

如图所示,在△ABC中,AB=AC,△ABC是等腰三角形,其中AB、AC为腰,BC为底边,∠A 是顶角,∠B、∠C是底角。

要点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相等,简称“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

推论: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个内角都等于60°。

2.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1) 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2) ∠B=∠C;3) BD=CD,AD为底边上的中线;4) ∠ADB=∠ADC=90°,AD为底边上的高线。

结论: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线或中线)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

3.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也称为正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是一类特殊的等腰三角形,有三条对称轴,每个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高线或中线)所在的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

要点诠释:1) 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只能为锐角,不能为钝角(或直角),但顶角可为钝角(或直角)。

∠A=180°-2∠B,∠B=∠C=180A/2.2) 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不一定是等边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的重要线段性质之一是“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即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中线和高线互相重合。

等腰三角形性质和判定知识点总结和重难点精析

等腰三角形性质和判定知识点总结和重难点精析

等腰三角形性质和判定知识点总结和重难点精析一、等腰三角形的基本概念等腰三角形是一种具有两条相等边长的三角形,其中相等两条边称为腰,另一边称为底。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是数学中的重要知识点。

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边对等角:等腰三角形两腰相等,对应的两个角也相等。

2.三角形的相似:如果两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3.等腰直角三角形:如果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直角,那么它的两个底角相等,均为45度。

4.等边三角形:如果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三、等腰三角形的判定1.定义法: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定义,通过测量或证明两个角相等来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等腰三角形。

2.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

3.垂直平分线:等腰三角形的垂直平分线上的任意一点到两个底角的距离相等。

4.底边上的中线: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与两个腰的夹角相等。

5.两边相等:如果一个三角形其中两边相等,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6.顶角平分线: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与底边上的中线重合。

四、等腰三角形的应用1.几何图形:在几何问题中,等腰三角形经常出现,如在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相似或者寻找角度之间的定量关系时。

2.代数计算:等腰三角形在代数计算中也得到广泛应用,如解方程、函数等问题。

3.实际应用:等腰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也有很多应用,如建筑设计、工程绘图等领域。

五、总结本文详细介绍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重点讲解了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性质以及常见的判定方法,并通过实例精析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点。

在学习过程中,建议读者首先熟练掌握基本概念和性质,然后深入理解判定方法,并在解题中加以实践。

同时,要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便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

初中数学重难点突破:等腰三角形中的分类讨论问题

初中数学重难点突破:等腰三角形中的分类讨论问题

等腰三角形中的分类讨论问题典例讲解:分类讨论求角度例1:等腰三角形有一个内角是50°,则其余两个内角的度数为 .解:当50°角是顶角时,则底角为(180°-50°)÷2=65°,则其余两个角的度数为65°,65°;当50°角是底角时,则顶角为180°-50°×2=80°,则其余两个角的度数度数为50°,80°.所以,本题的答案为:65°,65°或50°,80°.总结:(1)在等腰三角形中求内角的度数时,要看已知角是否已经确定是顶角或底角.若已确定,则直接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解;否则,要分类讨论,分已知角为顶角和已知角为底角两种情况.(2)若等腰三角形中已知的角是直角或钝角,则此角必为顶角,不用再分类讨论.分类讨论求长度解:当3x-1= x+1时,解得x=1,此时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分别为2,2,5,因为2+2<5,不符合三角形三边关系,所以x=1舍去;当3x-1= 5时,解得x=2,此时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分别为5,3,5,因为5+3>5,符合三角形三边关系,所以x=2成立;当x+1=5时,解得x=4,此时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分别为11,5,5,因为5+5<11,不符合三角形三边关系,所以x=4舍去.所以,本题答案为2.总结:利用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长相等的性质求边长或周长时,当不确定哪两条边是腰时,要进行分类讨论,计算出结果后要验证,检验算出的结果是否符号三角形三边关系.提升练习1.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a,b满足|a﹣2|+b2﹣10b+25=0,那么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A.8B.12C.9或12D.92.如果等腰三角形两边长是6cm和12cm,那么它的周长是()A.18cm B.24cm C.30cm D.24或30cm3.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上的夹角为30°,则顶角的度数为()A.60°B.150°C.60°或120°D.60°或150°4.已知等腰△ABC中,∠A=50°,则∠B的度数为()A.50°B.65°C.50°或65°D.50°或80°或65°5.已知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等于50°,则底角的度数为度.6.等腰三角形一个外角是150°,求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是.7.在等腰三角形ABC中,∠A=2∠B,则∠C的度数为.8.在△ABC中,AB=AC,∠B=40°,点D在BC边上,连接AD,若△ABD是直角三角形,则∠DAC的度数是.9.等腰三角形一边长等于4,一边长等于9,它的周长是.10.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是80°,则它顶角的度数是.11.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2cm,另一边长为5cm,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cm.12.一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15cm,一腰上的中线把三角形的周长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比另一部分长5cm,那么这个三角形的周长为.13.若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45°,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为.14.如图,△ABC中∠ABC=40°,动点D在直线BC上,当△ABD为等腰三角形,∠ADB=.15.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21cm.(1)若已知腰长是底边长的3倍,求各边长;(2)若已知一边长为6cm,求其他两边长.16.如图,在△ABC中,AB=AC,AC边上的中线BD把△ABC的周长分成18cm和21cm两部分,求△ABC的三边长.17.已知在△ABC中,AB=20,BC=8,AC=2m﹣2.(1)求m的取值范围;(2)若△ABC是等腰三角形,求△ABC的周长.18.已知:在△ABC中,AB=AC,∠BAC=45°.(1)如图,点D在AB边上,点E在AC边上,BD=CE,BE与CD交于点F.求证:BF=CF;(2)若点D是AB边上的一个动点,点E是AC边上的一个动点,且BD=CE,BE与CD交于点F.当△BFD是等腰三角形时,求∠FBD的度数.参考答案:1.B . 2.C . 3.C . 4.D .5. 65 . 6. 30°或60° . 7. 45°或72° . 8. 10°或50° .9. 22 . 10. 80°或20° . 11. 12 . 12. 55cm 或35cm .13. 67.5°或22.5° . 14. 40°或100°或70°或20° .15.解:(1)如图,设底边BC =a cm ,则AC =AB =3a cm ,∵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21cm ,∴3a +3a +a =21,∴a =3,∴3a =9,∴等腰三角形的三边长是3cm ,9cm ,9cm ;(2)①当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6cm 时,腰长=(21﹣6)÷2=7.5(cm );则等腰三角形的三边长为6cm 、7.5cm 、7.5cm ,能构成三角形;②当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6cm 时,底边长=21﹣2×6=9;则等腰三角形的三边长为6cm ,6cm 、9cm ,能构成三角形.故等腰三角形其他两边的长为7.5cm ,7.5cm 或6cm 、9cm .16.解:∵BD 是AC 边上的中线,∴AD =CD=21AC , ∵AB =AC ,∴AD =CD=21AB , 设AD =CD =x cm ,BC =y cm ,分两种情况:当时,即,解得:, ∴△ABC 的各边长为10cm ,10cm ,7cm ;当时,即,解得:, ∴△ABC 的各边长为14cm ,14cm ,11cm ;综上所述:△ABC 各边的长为10cm ,10cm ,7cm 或14cm ,14cm ,11cm .17.解:(1)在△ABC中,AB=20,BC=8,AC=2m﹣2.∴20﹣8<2m﹣2<20+8,解得:7<m<15;∴m的取值范围为:7<m<15;(2)∵△ABC是等腰三角形,∴分两种情况:当AB=AC=20时,∴△ABC的周长=20+20+8=48;当BC=AC=8时,∵8+8=16<20,∴不能组成三角形;综上所述,△ABC的周长为48.18.(1)证明:∵AB=AC,∴∠ABC=∠ACB,在△BCD与△CBE中,∴△BCD≌△CBE(SAS),∴∠FBC=∠FCB,∴BF=CF;(2)解:∵AB=AC,∠BAC=45°,∴,由(1)知,∠FBC=∠FCB,∴∠DBF=∠ECF,设∠FBD=∠ECF=x,则∠FBC=∠FCB=(67.5°﹣x),∠BDF=∠ECF+∠BAC=x+45°,∠DFB=2∠FBC=2(67.5°﹣x)=135°﹣2x,∵△BFD是等腰三角形,故分三种情况讨论:①.当BD=BF时,此时∠BDF=∠DFB,∴x+45°=135°﹣2x,得x=30°,即∠FBD=30°;②当BD=DF时,此时∠FBD=∠DFB,∴x=135°﹣2x,得x=45°,即∠FBD=45°;③当BF=DF时,此时∠FBD=∠FDB,∴x=x+45°,不符题意,舍去;综上所述,∠FBD=30°或45°.。

等腰三角形重难点

等腰三角形重难点

等腰三角形本周重点、难点分析:一、等腰三角形的分类讨论等腰三角形是一种特殊而又重要的三角形。

它的边、角的特殊性在处理许多几何问题中起着关键作用,因为等腰三角形的特殊性。

我们在处理问题时很多时候需要分类讨论。

(1)由于题目条件的不确定性导致结果的不唯一1.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为75度,则其顶角为_____________。

分析: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750这个角可能是顶角,也可能是底角。

因此需要分类讨论当等腰三角形的底角是750时,则顶角为300当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750 时,也符合题意。

评点对于等腰三角形,若条件中没有确定顶角或底角时,应注意分情况讨论,再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解。

2.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等于5,另一边等于6,则它的周长等于_____________。

分析:等腰三角形的一边等于5,另一边等于6,没有指明哪个是腰长,哪个是底边的长,因此要分类讨论当5是等腰三角形的腰长时那么底边长就是6 则它的周长等于16当6是等腰三角形的腰长时那么底边长就是5 则它的周长等于17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等于16 或17.评点对于底和腰不等的等腰三角形若条件中没有明确底和腰时应在符合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前提下分类讨论3.若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中线分周长为9cm 和12cm 两部分,求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底和腰的长。

分析:如图,由于中线分周长为两部分并没有指明哪一部分是9cm哪一部分是12cm 因此应有两种情形设这个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x cm底边长为y cm当腰长是6cm时底边长是9cm当腰长是8cm时底边长是5cm评点求出来的长不一定能构成三角形三条边应满足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2)由于题目条件的画出图形的不确定性导致结果的不唯一4.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所成的夹角为45o,求顶角?分析:依题意可画出如图所示的两种情形. 显然,易求得左图中顶角为45o和右图中的顶角为135o评点:三角形的高是由三角形的形状所决定。

等腰三角形要点全析

等腰三角形要点全析

等腰三角形·要点全析1.等腰三角形(isosceles triangle )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如图14-3-1,△ABC 中,AB =AC ,则△ABC 是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条边叫腰,另一条边BC 叫底边,两腰所夹的角叫顶角,如∠BAC ,底边和腰的夹角∠ABC 和∠ACB 叫底角.如图14-3-2中,∠C =90°,AC =BC ,那么,AC 、BC 为腰,AB 边为底,∠A 、∠B 为底角,∠C 为顶角.【说明】要理解等腰三角形的定义,需注意以下几点: (1)等腰三角形的底不一定在下方,而顶角不一定在上方,如图14-3-2中,AB 为底,∠C 为顶角.它是根据两腰的位置来确定的.(2)等腰三角形的三边仍要满足条件: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或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若图14-3-1中,AB =AC =m ,BC =a ,则2m >a ,即m >2a时,才能构成三角形,否则不成立.如边长分别为2,2.5的三条线段不能构成三角形,因为2+2<5.例如:(1)下列各组数据为边长时,能否组成三角形?①a =2,b =3,c =5;②a =4,b =3,c =2;③a =1,b =2,c =2;④a =2 005,b =2 004,c =2 008.(2)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为6 cm ,7 cm ,求其周长.(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为2 cm ,7 cm ,求其周长.解:(1)①由于2+3=5,即a +b =c ,而不满足a +b >c ,∴ 不能组成三角形.②由于2+3=5>4,即b +c >a ,所以a 、b 、c 可以组成三角形.③由于1+2>2,即a +b >c ,所以a 、b 、c 可以组成三角形.④由于a +b >c ,因此a 、b 、c 可以组成三角形.(2)因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6 cm 、7 cm当腰长为6 cm 时,周长为6+6+7=19(cm )当腰长为7 cm 时,周长为6+7+7=20(cm ).∴ 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9 cm 或20 cm .(3)因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2 cm ,7 cm ,所以腰长为7 cm ,而不能是2 cm .若为2 cm ,则2+2=4<7,不能组成三角形.因此周长为7+7+2=16(cm ),∴ 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6 cm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如图14-3-3,△ABC 中,AB =AC ,则∠B =∠C证法一:(利用轴对称)过点A 作△ABC 的对称轴AD .∵ AB =AC ,∴ 点A 在BC 的垂直平分线上.又∵ AD 为△ABC 的对称轴,∴ △ABD ≌△ACD (轴对称性质).∴ ∠B =∠C证法二:(作顶角平分线)过点A 作AD 平分∠BAC 交BC 于D ,如图14-3-3,在△ABD 和△ACD 中⎪⎩⎪⎨⎧∠∠AD AD CADBAD AC AB ===∴ △ABD ≌△ACD (SAS ).∴ ∠B =∠C【说明】还可以作底边BC 的中线和高来证明.证法三:如图14-3-4,过B 、C 分别作AC 、AB 边上的高BD 、CE ,在△ABD 和△ACE 中,⎪⎩⎪⎨⎧︒∠∠∠∠,==(公共角),=,=90AEC ADB A A AC AB∴ △ABD ≌△ACE (AAS ).∴ BD =CE在Rt △BCD 和Rt △CBE 中,⎩⎨⎧CE BD CB BC ==∴ Rt △BCD ≌Rt △CBE (HL ).∴ ∠B =∠C .证法四:如图14-3-5,分别取AB 、AC 的中点E 、D ,连接BD 、CE .∵ AB =AC ,AD =DC =21AC ,AE =BE =21AB ,∴ AD =BE =AE =DC在△ABD 和△ACE 中,⎪⎩⎪⎨⎧∠∠,=,=,=AE AD A A AC AB ∴ △ABD ≌△ACE (SAS ).∴ BD =CE . 在△BCE 和△CBD 中⎪⎩⎪⎨⎧,=,=,=CD BE BD CE CB BC∴△BCE≌△CBD(SSS).∴∠ABC=∠ACB.【说明】从以上的证法二、三、四中可以看出,要证两角相等,都是想方设法把它们放在两个三角形中,证两个三角形全等.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简称“三线合一”)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线相互重合.如图14-3-6,在△ABC中,AB=AC,AD为顶角的平分线,那么AD既是中线,又是高线,这三条线重合.在使用时,在这三条线段中,只要作出其中一条,另外两条也就可以认为作出来了.即△ABC中,AB=AC,若AD平分∠BAC,则AD⊥BC,BD=CD;若BD=CD,则AD⊥BC,∠BAD=∠CAD;若AD⊥BC,则BD=DC,∠BAD=∠CAD.因此,等腰三角形中的这条线非常重要,一旦作出,边、角的等量关系就都有了.【说明】(1)“三线合一”仅限于等腰三角形中才有,其他三角形中没有.(2)在一般三角形中,这三条线是不会重合的.如图14-3-7,在△ABC中,AD为高,AE为中线,AF平分∠BAC,因此,这三条线不重合.只有等腰时,三条线才会重合;反过来,若某一三角形中三线重合,则该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3)在今后的证明题中,经常会使用“三线合一”进行证明.例如:△ABC中,AB=AC,BD⊥AC交AC于D,如图14-3-8.求证:∠BAC=2∠DBC证法一:在△BCD中,∵BD⊥AC,∴∠BDC=90°.∴∠DBC=90°-∠C.在△ABC中,∵AB=AC,∴∠ABC=∠ACB.∴∠BAC=180°-(∠ABC+∠ACB)=180°-2∠ACB=2(90°-∠C).∴∠BAC=2∠DBC证法二:借助于三线合一的性质,过A作AM⊥BC于M,则AM平分∠BAC,∴∠BAC=2∠BAM=2∠CAM.又∵BD⊥AC交AC于D,AM⊥BC交BC于M,∴∠DBC=90°-∠C又∵AM⊥BC,∴∠CAM=90°-∠C,∴∠DBC=∠CAM4.等腰三角形的性质3(轴对称性)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底边上的中线(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如图14-3-9,△ABC中,AB=AC,AD平分∠BAC,则△ABC的对称轴为AD所在的直线,△ABD≌△ACD.过D作DE⊥AB,交AB于E,作DF⊥AC,交AC于F.由△ABD≌△ACD可知DE=DF.同理,过D分别作AB、AC边上的中线和角平分线,它们都相等.因此,得到等腰三角形的一个重要结论.重要结论:过等腰三角形底边的中点向两腰所作的高线、中线以及角平分线,其与两腰所截得的线段都分别对应相等.5.等腰三角形的性质4(两腰上的对应线段相等)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中线、高线和两底角平分线对应相等.例如:如图14-3-10,△ABC 中,AB =AC ,若BD 、CE 分别为AC 、AB 边上的高线,则BD =CE .证明:∵ AB =AC ,∴ ∠ABC =∠ACB (等边对等角).又∵ BD ⊥AC ,CE ⊥AB ,∴ ∠BDC =∠CEB =90°.在△BCD 和△CBE 中,⎪⎩⎪⎨⎧∠∠∠∠,=,=,=CB BC CEB BDC CBE BCD∴ △BCD ≌△CBE (AAS ).∴ BD =CE .或S △ABC =21AB ·CE =21AC ·BD .∵ AB =AC ,∴ BD =CE .此法较为简便.同样道理,可分别作出两腰上的中线,两底角的平分线,它们也分别对应相等.6.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等角对等边)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写成“等角对等边”). 例如:如图14-3-11,△ABC 中,若∠B =∠C ,则AB =AC证明:过点A 作AD 平分∠BAC ,交BC 于点D ,则∠BAD =∠CAD .在△ABD 和△ACD 中,∴△ABD≌△ACD(AAS).∴AB=AC因此,这一结论可直接利用.【说明】(1)在使用“等边对等角”或“等角对等边”时,一定要注意是在同一个三角形中才有这一对应关系,不在同一三角形中的边、角没有这一对应关系.(2)有了这一结论,为今后证明线段相等又添了一种重要的解题途径.例如:如图14-3-12,△ABC中,AB=AC,BD、CE相交于O点.且BE=CD求证:OB=OC.证明:∵AB=AC,∴∠ABC=∠ACB(等边对等角).在△BCE和△CBD中⎪⎩⎪⎨⎧∠∠,=,=,=CBBCDCBEBCCDBE∴△BCE≌△CBD(SAS).∴∠BCE=∠CBD,即∠OBC=∠BCO∴OB=OC(等角对等边).【说明】证两条线段相等,若这两条线段在同一个三角形中,可利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来证明.7.已知底边和底边上的高,求作等腰三角形已知线段a、b,求作等腰三角形ABC,使底边BC=a,高为b.作法:(1)作线段BC=a;(2)作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MN与BC交于点D;(3)在MN上截取AD=b;(4)连接AB、AC,△ABC就是所求的等腰三角形.【说明】(1)由作法知MN为BC的垂直平分线,∴AB=AC∴△ABC为等腰三角形,如图14-3-13.(2)以前所作的三角形分别为:已知三边,两边夹角,两角夹边和已知斜边、直角边求作三角形,今天又学习了已知底边和底边上的高求作等腰三角形,共有五种情况,今后还将学习一些更为复杂的作法,都是以这五种为基础进行作图的.8.等边三角形(equilateral triangle)(1)定义: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如图14-3-14,△ABC中,AB=BC=CA,则△ABC为等边三角形.(2)性质:①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如图14-3-14中,若△ABC 为等边三角形,则∠A=∠B=∠C=60°.②除此之外,还具有等腰三角形的一切性质,如三线合一,轴对称等.(3)判定:①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②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下面证明以上两条判定.判定①:如图14-3-15,已知△ABC中,∠A=∠B=∠C求证:△ABC是等边三角形.证明:∵ ∠B =∠C ,∴ AB =AC又∵ ∠A =∠B ∴ AC =BC∴ AB =AC =BC ,∴ △ABC 是等边三角形. 判定②:如图14-3-15,已知△ABC 中,AB =AC ,∠B =60°.求证:△ABC 是等边三角形.证明:∵ AB =AC ,∴ ∠B =∠C .又∵ ∠B =60°,∴ ∠B =∠C =60°.又∵ ∠A +∠B +∠C =180°,∴ ∠A =180°-(∠B +∠C )=60°.∴ ∠A =∠B =∠C ,∴ AB =BC =AC .∴ △ABC 为等边三角形.(4)应用:例如:如图14-3-16,△ABC 为等边三角形,D 、E 为直线BC 上的两点,且BD =BC =CE ,求∠DAE 的度数.分析:要求∠DAE 的度数,需分开求,先求∠BAC ,再求∠DAB 和∠CAE ,由△ABC 为等边三角形知∠BAC =60°,又∵ BD =BC ,而BC =BA ,则BD =BA ,∴ △ABD 为等腰三角形,∴ ∠D =∠DAB =21∠ABC =30°.同理可知,∠CAE =30°.解:∵ △ABC 为等边三角形,∴ AB =BC =AC ,∠BAC =∠ABC =∠ACB =60°.又∵ BD =BC ,∴ BD =BC =AB .∴ ∠DAB =∠D ,又∵ ∠ABC =∠D +∠DAB ,∴ ∠ABC =2∠DAB =60°,∴ ∠DAB =30°.同理,∠CAE =30°.∴ ∠DAE =∠DAB +∠BAC +∠CAE =30°+60°+30°=120°.【说明】本题中用到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再如:如图14-3-17,已知△ABC 为等边三角形,D 、E 、F 分别为△ABC 三边上的点,且BD=CE=AF,直线AD、BE、CF两两相交于点R、Q、P.求证:△PQR是等边三角形.分析:本题既用到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又用到了其判定.要证△PQR为等边三角形,证三边相等难度较大,可考虑证其三角相等.也可先证∠PQR=60°,而∠PQR=∠ACQ+∠QAC,又因为∠ACQ+∠BCF=60°,只需证∠BCF=∠DAC,由此可联想证△BCF与△CAD全等.证明:∵△ABC为等边三角形,∴∠BAC=∠ABC=∠BCA=60°,AB=BC=CA.又∵BD=CE=AF,∴BF=DC=AE在△ABE和△BCF和△CAD中,⎪⎩⎪⎨⎧∠∠∠,==,==,==CDBFAEDCAFBCBAECABCAB∴△ABE≌△BCF≌△CAD(SAS).∴∠ABE=∠BCF=∠CAD.∵∠ACQ+∠BCF=60°,∴∠ACQ+∠CAQ=60°.∴∠AQF=∠ACQ+∠CAQ=60°,即∠PQR=60°.同理,∠RPQ=∠PRQ=60°.∴△PQR为等边三角形.【说明】(1)此题证明思路比较清晰,只是步骤书写较繁,书写应认真;(2)在证明过程中用到了三个三角形全等的连等形式,可仿照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式使用.9.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如图14-3-18,在Rt △ABC 中,∠C =90°,∠A =30°,则BC =21AB ,这一性质反过来也成立.即在Rt △ABC 中,∠C =90°,若BC =21AB ,则∠A =30°.因此Rt △ABC 中,∠C =90°,∠A =30° BC =21AB这一性质在解题中经常用到.例如:如图14-3-19,在Rt △ABC 中,∠BAC 为直角,高AD 交BC 于D ,∠B =30°,BC =12米,求CD ,BD 的长.解:∵ 在Rt △ABC 中,∠BAC =90°,∠B =30°, ∴ ∠C =60°,BC =2AC∴ AC =21BC =6(米).在Rt △ACD 中,∵ AD ⊥BC ,∠C =60°, ∴ ∠CAD =30°.∴ DC =21AC =21×6=3(米).∴ BD =BC -DC =9-6=12-3=9(米).【说明】在本题中两次用到直角三角形的这一性质,并且用的方式都一样. 10.证明线段相等的方法到目前为止,学过的证明线段相等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在两个三角形中). (2)等角对等边(在一个三角形中). (3)轴对称的性质(在某条直线的两侧).(4)角平分线的性质(在角的平分线上的两条线段).(5)中点的概念(在一条直线上).(6)利用第三条等量线段.(7)作辅助线、创造条件.例如:如图14-3-20,点D、E在BC上,AB=AC,AD=AE.求证:BD=CE.分析:因BD与CE在一条直线上,且又在两个三角形中,可考虑证两个三角形全等或用中点的概念进行证明,也可用轴对称的性质进行证明.证法一:用全等三角形∵AB=AC,∴∠B=∠C又∵AD=AE,∴∠ADF=∠AEF.又∵∠ADF=∠B+∠BAD,∠AEF=∠C+∠CAE,∴∠BAD=∠CAE在△ABD和△ACE中,AB=AC,∠BAD=∠CAE,AD=AE,∴△ABD≌△ACE(SAS).∴BD=CE.证法二:用中线如图14-3-20,过A点作AF⊥BC于F.∵AB=AC,AF⊥BC,∴BF=CF(三线合一).又∵AD=AE,AF⊥DE,∴DF=EF(三线合一).∴BF-DF=CF-EF,∴BD=CE.证法三:用轴对称过A作BC边上的垂线,垂足为F.∵AB=AC,AF⊥BC,∴△ABC关于直线AF对称,∴BF=CF.同理,DF=EF.∴BF-DF=CF-EF.即BD=CE.【说明】从以上的证明可以看出,一个结论有多种证明途径和证明方法.11.证明角相等的方法到目前为止,学过的证明角相等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角平分线的定义及性质.(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在两个三角形中).(3)等边对等角(在一个三角形中).(4)轴对称的性质.(5)找第三等量角(如∠A=∠C,∠B=∠C,则∠A=∠B).(6)作辅助线,创造条件.例如:如图14-3-21,△ABC中,AB=AC,∠1=∠2.求证:∠BAD=∠CAD.分析:要证∠BAD=∠CAD,因两角在两个三角形中,可考虑选用全等三角形和角平分线,以及轴对称进行证明.证法一:用全等三角形∵∠1=∠2,∴DB=DC在△ABD和△ACD中,AB=AC,DB=DC,AD=AD,∴∠ABD≌△ACD(SSS).∴∠BAD=∠CAD.证法二:用轴对称∵∠1=∠2,∴DB=DC∴点D在BC的垂直平分线上.又∵AB=AC,∴A点也在BC的垂直平分线上.∴△ABD与△ACD关于直线AD对称.∴∠BAD=∠CAD(轴对称的性质).证法三:用角平分线∵∠1=∠2,∴DB=DC.又∵AB=AC,∴点A、D都在BC的垂直平分线上.∴AD也为∠BAC的平分线(三线合一).∴∠BAD=∠CAD.例如:如图14-3-22,△ABC中,AD平分∠BAC,AD的垂直平分线交AD于E,交BC的延长线于F.求证:∠B=∠CAF.分析:要证∠B=∠CAF,根据全等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已不可能,角平分线也用不上,可考虑用第三等量角.证明:∵EF垂直平分AD,∴FA=FD.∴∠1=∠3+∠4.又∵∠ADC为△ABD的外角,∴∠1=∠B+∠2.∴∠B+∠2=∠3+∠4.又∵∠2=∠3,∴∠B=∠4.即∠B=∠CAF.12.三角形中的不等关系(1)大边对大角: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两条边不等,那么这两条边所对的角也不等,并且较大的边所对的角也较大,简称“大边对大角”.如图14-3-23,在△ABC中,若AB>AC,则∠C>∠B(2)大角对大边: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两个角不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不等,并且较大的角所对的边较大,简称“大角对大边”.如图14-3-23,在△ABC中,若∠C>∠B,则AB>AC.【说明】(1)上述两个定理的使用条件是在一个三角形中,否则不成立;(2)上述不等关系具有传递性,即△ABC中的三边分别为a、b、c,若a>b,b>c 则a>c;同样所对的角也如此.若△ABC中,∠A>∠B,∠B>∠C,则∠A>∠C 例如: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1)在一个三角形中,若最长边所对的角为锐角,则此三角形为锐角三角形.(2)直角三角形中,斜边最长.(3)钝角三角形中,钝角所对的边不一定是最长边.分析:此题目的在于考查三角形中边、角不等关系的灵活应用情况.解:(1)正确.因最长边对的角是最大角,而最大角是锐角,那么这个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2)正确.因为直角三角形中,直角最大,那么斜边应是最长的.(3)不正确.因为钝角三角形中,钝角最大,它所对的边应该最大,所以,上述说法不正确.再如:已知△ABC中,AB>AC,AD为BC边上的中线.求证:∠BAD<∠CAD分析:要比较两个角的大小,需将其放入同一个三角形中.如何放入一个三角形中,通常采用平移法,延长AD至E,使DE=AD,连接BE,则△BDE≌△CDA,有∠E=∠CAD,BE=AC,在△ABE中,AB>BE.则∠E>∠BAD,即∠BAD<∠CAD成立.证明:延长AD至E,使DE=AD,连接BE在△ADC和△EDB中,AD=ED,∠ADC=∠EDB,BD=DC,∴△ADC≌△EDB(SAS).∴∠CAD=∠E,AC=BE.又∵AB>AC,∴AB>BE.在△ABE中,∵AB>BE,∴∠E>∠BAD.又∵∠E=∠CAD,∴∠CAD>∠BAD即∠BAD<∠CAD.【说明】此题证明的关键是将原来在两个三角形中的量:AB、AC和∠BAD、∠CAD,通过辅助线移至一个三角形ABE中,而这种移法较为常用.【题目变式1】如图14-3-25,在△ABC中,AB>AC,AD为角平分线.求证:BD>CD.证明:在AB上截取AE=AC,连接DE.则△ADE≌△ADC(SAS).∴DE=DC,∠3=∠4.又∵∠BED>∠3,∴∠BED>∠4.又∵∠4>∠B,∴∠BED>∠B.∴BD>DE.即BD>DC【题目变式2】如图14-3-26,在△ABC中,AB>AC,AD为BC边上的高.求证:∠BAD>∠CAD 证明:在△ABC中,∵AB>AC,∴∠B<∠C.又∵AD⊥BC于D,∴∠B+∠BAD=90°,∠C+∠CAD=90°.∴∠B+∠BAD=∠C+∠CAD.而∠B<∠C,∴∠BAD>∠CAD.13.得到等腰三角形的方法(1)如图14-3-27,一直线平行于等腰三角形底边,与两腰(或两腰的延长线)相交所得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如图中,△ADE是等腰三角形.(2)把一张对边平行的纸,像图14-3-28那样折叠,重合部分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如图中,△FBD是等腰三角形.(3)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的交点与底边两端点组成等腰三角形.(4)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高的交点与底边两端点构成等腰三角形.(5)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中线的交点与底边两端点构成等腰三角形.(6)36°角为顶角的等腰三角形,底角的平分线把原等腰三角形分成两个等腰三角形.(7)90°角为顶角的等腰直角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把原三角形分成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教学重难点

等腰三角形教学重难点

等腰三角形教学重难点等腰三角形教学重难点第 1 篇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在探究操作活动中,初步感知三角形,知道其名称和外形特征;2、培育幼儿的动手操作技能,进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3、初步培育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技能。

活动预备:1、长短不同的小棒假设干,总数是幼儿人数的6倍;2、三角形卡片假设干;3、红领巾、小房子、小旗子等三角形实物假设干;4、彩纸、铅笔、橡皮、剪刀每人一份。

活动过程:一、探究操作:1、在正方形拼图的基础上,请幼儿任意拿3根小棒拼摆图形。

幼儿探究活动,老师指导。

2、请个幼儿说一说,摆得什么样的图形,用了几根小棒,有几个角;3、师生共同拼图,并点数图形的边、角;小结:有3条边、3个角的图形叫三角形。

丰富词汇:三角形。

二、探究感知:1、请幼儿任意取出一个三角形卡片,点数它有几个条边、几个角?2、出示各种不同的三角形,引导幼儿观测其不同点,相同点。

不同点:有的大、有的小、有的角尖、有的角大相同点:都有3个角、3条边。

3、小结:不管图形大小,不管角尖,只要有3条边、3个角的图形都是三角形。

三、找一找、想一想、说一说1、引导幼儿在环境中找出象三角形的物体〔小彩旗、红领巾〕。

2、请幼儿想一想、说一说,见过的象三角形的物体四、做一做、试一试剪裁三角形并拼图1、老师引导幼儿用各种方法剪裁出任意三角形〔剪、撕、画等〕,培育幼儿的创新意识2、鼓舞幼儿用剪出的三角形拼出自己喜欢的动物或物品的形象。

五、自我评价,展览幼儿作品。

等腰三角形教学重难点第 2 篇活动目标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开有三条边,三个角,复习手口全都点数到了。

培育幼儿的观测和比较技能。

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愿意参加活动,体验胜利后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1、认识三角形,并知道三角形有很多外形2、区分三角形与正方形活动预备教具:三角形的彩纸或吹塑纸,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1张。

够每个幼儿做1-2个三角形的小棍〔长短不同〕,正方形彩纸一张活动过程1、三角形是什么样子的?老师出示一个等腰三角形,告知幼儿这是一个三角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3等腰三角形”重难点剖析
丁浩勇(安徽省无为县刘渡中心学校 238341)
等腰三角形有着广泛的应用,一定要熟练掌握它的相关知识. 知识点一: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例1】如图1,已知AB AC AD AE ==,.求证:BD CE =. 分析:由于△ABC 和△ADC 是等腰三角形,且它们底边上的高重合,添加辅助线根据“三线合一”容易得出BD CE =.
证明:过点A 作BC AM ⊥,垂足为M .
∵AB AC AD AE ==,,BC AM ⊥,∴EM DM CM BM ==,(三线合一).∴BD CE =. 点拨: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性质是证明线段(或角)相等的一种容易被忽视的方法.本题也可以根据全等三角形来证,但用“三线合一”要简便.
知识点二: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例2】如图2,在△ABC 中,AC AB =,BC AD ⊥于点D ,DE ∥AB . 求证:△EAD 是等腰三角形.
分析: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知21∠=∠,又由DE ∥AB 得32∠=∠,所以31∠=∠,由“等角对等边”得△EAD 是等腰三角形.
证明:∵AC AB =,BC AD ⊥,∴21∠=∠(三线合一). ∵DE ∥AB ,∴32∠=∠.∴31∠=∠. ∴ED EA =,即△EAD 是等腰三角形. 点拨: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方法有 (1)等腰三角形的定义; (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3)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①一边上的高、②一边上的中线、③一边所对的角平分线,这三个条件中的任意两条线段重合,就可以推出此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知识点三: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例3】已知:如图3,△ABC 是等边三角形,过顶点B 作边AC 的垂线,垂足为D ,E 是BC 延长线上一点,且CDE E ∠=∠.求证:
DE DB =.
分析:要证DE DB =,只要E DBC ∠=∠即可. 证明:∵△ABC 是等边三角形,且BD ⊥AC , ∴︒=∠︒=∠30,60DBC ACB .
又∵CDE E ∠=∠,∴︒=∠=∠=∠302
1ACB CDE E .∴E DBC ∠=∠.∴DE DB =.
M
B
D
C
E
A
图1
图2
B
C
A D
E
2 3 1
A
B
C D
图3
E
点拨: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因此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性质同样适用于等边三角形,且它的顶角平分线分得的两个角都等于︒30.
知识点四: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例4】已知:如图4,在等边△ABC 中,D 是AC 边上的一点,且21∠=∠,CE BD =. 求证:△ADE 是等边三角形.
分析:由ACE ABD ∆≅∆,得︒=∠=∠60BAD CAE ,
AE AD =.从而△ADE 是等边三角形.
证明:∵△ABC 是等边三角形,∴︒=∠=60,BAC AC AB .
在△ABD 和△ACE 中,⎪⎩

⎨⎧=∠=∠=CE BD AC AB 21
∴ACE ABD ∆≅∆.∴AE AD =,︒=∠=∠60BAD CAE .∴△ADE 是等边三角形. 点拨:判定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时,一般采用 1.一般三角形,找三条边相等或三个角相等; 2.等腰三角形,找一个角为︒60即可.
2 1 A
E
C
B
D
图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