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通信技术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zigbee课程设计

zigbee课程设计

zig bee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ZigBee技术的基本概念,包括其起源、特点和应用领域。

2. 学生能够掌握ZigBee网络的体系结构,了解其物理层、媒体访问控制层和网络层的工作原理。

3. 学生能够了解ZigBee协议栈的组成及其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ZigBee模块进行基本的无线通信编程,实现数据发送和接收。

2. 学生能够设计并实现一个小型的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进行数据采集和监控。

3.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项目实践,掌握ZigBee网络的配置、调试和维护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ZigBee技术在物联网和智能生活领域的广泛应用,增强对物联网技术的兴趣和热情。

2. 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3. 学生能够养成积极探索、动手实践的学习习惯,培养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信息技术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ZigBee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学生特点:学生为初中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喜欢动手实践。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性质和学生特点,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学习成果,为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引入ZigBee技术:介绍ZigBee的起源、发展历程、特点及其在物联网中的应用。

- 教材章节:第一章 ZigBee概述- 内容:ZigBee的发展背景、关键技术、与其他无线通信技术的对比。

2. ZigBee网络体系结构:讲解ZigBee物理层、媒体访问控制层、网络层的工作原理。

- 教材章节:第二章 ZigBee网络体系结构- 内容:各层的作用、协议栈结构、ZigBee设备类型。

3. ZigBee协议栈与应用:介绍ZigBee协议栈的组成,及其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应用。

无线通信课程设计

无线通信课程设计

无线通信课程设计题目基于LMX3162的无线收发器电路设计院系专业学生姓名学号二O一二年十二月三十日基于LMX3162的无线收发器电路设计摘要:简要介绍无线数据收发器LMX3162的功能、内部结构、引脚排列及典型的应用电路。

LMX3162收发器一个高度集成的、低成本收发器,包括锁相环、发射器和接收器三部分,发射器和接收器共用1.3GHz的锁相环。

发射器包括倍频器和输出缓冲器;接收器包括一个2.5GHz的混频器、中频放大器、限幅放大器、鉴频器、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器和一个模拟直流补偿回路。

锁相环、倍频器和缓冲器与外部的压控振荡器和环路滤波器一同实现开环调制。

关键字:收发器锁相环发射器接收器开环调制1.LMX3162芯片简介LMX3162是一个用于2.45 GHz ISM频段单片无线收发器,它采用松下公司ABiC VBiCMoS工艺(f T=18GHz)制造,为通信系统提供一种低成本而高性能的解决方案。

LMX3162包括锁相环、发射器和接收器功能。

接收器采用单变频结构,灵敏度为-93dBm;中频放大器、高增益限幅放大器和鉴频器工作在110 MHz,中频增益为85dB;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器的灵敏度为-100 dBm,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器输出可用于信道质量监测;片上的稳压器允许输入电源电压范围从3.0~5.5V,两个稳压器给发射和接收链路提供稳定的电源。

LMX3162适用于蓝牙无线电、2.45 ISM GHz频段无线系统、无线局域网(WLAN)、个人无线通信(PCS/PCN)及其他无线通信系统。

芯片包括锁相环、发射器和接收器三部分,发射器和接收器共用1.3GHz的锁相环。

发射器包括倍频器(Doubler)和输出缓冲器;接收器包括一个2.5GHz的混频器、中频放大器(IF AMP)、限幅放大器(Limiter)、鉴频器、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器(RSSl)和一个模拟直流补偿回路。

锁相环、倍频器和缓冲器与外部的压控振荡器和环路滤波器一同实现开环调制。

基于stm32的无线通信系统设计课程设计

基于stm32的无线通信系统设计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说明书题目:基于STM32的无线通信系统设计课程: ARM课程设计院(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班级: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完成日期:目录课程设计说明书 (I)课程设计任务书 (2)1.课程设计题目 (3)2.课程设计目的 (3)3.课程设计内容 (3)3.1硬件资源 (3)3.2软件资源 (8)3.3调试环境准备与使用 (11)3.4系统设计步骤 (12)3.4.1需求分析 (12)3.4.2概要设计 (12)3.4.3详细设计 (16)3.4.4系统实现及调试 (20)3.4.5功能测试 (40)3.4.6系统评价(结果分析) (41)3.5.结论(体会) (42)3.6.参考文献 (42)课程设计指导教师评语 (43)山东建筑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课程设计任务书设计题目基于STM32的无线通信系统设计指导教师班级学号已知技术参数和设计要求技术参数:基于Cortex-M3内核的奋斗STM32开发板,无线射频收发器nRF24L01P工作于2.4GHz频段,STM32和nRF24L01P之间采用SPI 接口方式,嵌入式操作系统平台采用uC/OS-II。

设计要求:用STM32开发板和nRF24L01扩展板设计一个基于uC/OS-II的无线通信系统,能够实现两个无线节点间的数据收发。

设计内容与步骤设计内容:1.编写STM32和nRF24L01P的初始化程序。

2.将uC/OS-II移植至 STM32。

3.设计简单的无线通信协议,编写无线通信任务和射频收发中断服务子程序。

设计步骤:1.uC/OS-II任务划分及概要设计,ISR的功能设计。

2.编写 STM32和nRF24L01P的初始化程序,调试STM32的片内定时器模块,编写基于nRF24L01P模块的数据收发ISR。

3.编写与移植相关的几个函数,将uC/OS-II移植至 STM32。

4.拟定通信协议,编写无线通信任务。

基于STM32的无线通信系统设计课程设计

基于STM32的无线通信系统设计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说明书题目:基于STM32的无线通信系统设计课程: ARM课程设计院(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班级: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完成日期:目录课程设计说明书 (I)课程设计任务书 (2)1.课程设计题目 (3)2.课程设计目的 (3)3.课程设计内容 (3)3.1硬件资源 (3)3.2软件资源 (8)3.3调试环境准备与使用 (11)3.4系统设计步骤 (12)3.4.1需求分析 (12)3.4.2概要设计 (12)3.4.3详细设计 (16)3.4.4系统实现及调试 (20)3.4.5功能测试 (40)3.4.6系统评价(结果分析) (41)3.5.结论(体会) (42)3.6.参考文献 (42)课程设计指导教师评语 (43)山东建筑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课程设计任务书1.课程设计题目基于STM32的无线通信系统设计2.课程设计目的《ARM课程设计》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限定选修实践课程,是学习《嵌入式系统设计》课程后必要的实践教学环节。

通过本课程设计使学生加深理解、巩固课堂教学和平时实验内容,使学生初步具备嵌入式应用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与测试的实际能力,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提高动手能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分析、设计的能力。

加深对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以及项目开发步逐的认识,进一步熟悉UC/OS-II的一直与使用,进一步熟悉UCGUI的使用,提高嵌入式软件开发所必须的技能。

本课程设计主要培养学生在嵌入式系统设计方面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应能在嵌入式系统组成形式、构造方法、设计流程以及基于集成开发环境调试嵌入式系统的方法等方面得到锻炼,在硬件系统设计(整合)、操作系统移植、应用程序编写等方面得到全面训练。

3. 课程设计内容3.1 硬件资源基于奋斗STM32开发板,完成<基于STM32的无线通信系统设计>的设计及调试。

2.4g通讯课程设计

2.4g通讯课程设计

2.4g通讯 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2.4g通讯技术的概念、特点和应用场景;2. 掌握2.4g通讯的频段划分、调制解调技术及相关参数;3. 了解2.4g通讯在无线通信领域的地位和作用。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2.4g通讯技术进行简单通信设备设计与搭建的能力;2. 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分析2.4g通讯信号干扰、优化通讯质量等;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通信技术发展的关注和热爱,激发学习兴趣;2. 增强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认识到通信技术在安全方面的重要性;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了解通信技术在促进社会发展、服务民生方面的积极作用。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结合学生年级特点和教学要求,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学生特点:高中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对新兴技术充满好奇心。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项目式教学、实验操作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实践,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2.4g通讯技术概述- 了解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 理解2.4g通讯技术的定义、特点及其与其他无线通信技术的区别。

2. 2.4g通讯频段与调制解调技术- 学习2.4g通讯的频段划分及其应用;- 掌握2.4g通讯中的调制解调技术及其对通信质量的影响。

3. 2.4g通讯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 分析2.4g通讯在智能家居、物联网等领域的应用案例;- 探讨2.4g通讯在应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4. 2.4g通讯设备设计与搭建- 学习使用2.4g通讯模块进行设备设计;- 掌握基本的通信设备搭建方法,进行简单的通信实验。

5. 2.4g通讯安全与信息保护- 认识2.4g通讯在信息安全方面的挑战;- 掌握基本的信息保护措施,提高通信安全性。

wifi通信课程设计

wifi通信课程设计

wifi通信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无线局域网(Wi-Fi)的基本概念,包括其工作原理、频段、标准及安全性。

2. 学生能够描述Wi-Fi信号传播的特点,了解影响信号质量的因素。

3. 学生能够掌握网络配置中与Wi-Fi相关的参数设置。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独立进行Wi-Fi网络的连接、配置及故障排查。

2. 学生能够运用网络分析仪等工具对Wi-Fi信号进行简单的测试和分析。

3. 学生能够结合实际应用场景,设计简单的无线网络布局。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未知领域的热情。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让他们明白在使用Wi-Fi网络时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

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结合他们的认知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提高学生对Wi-Fi通信技术的了解和应用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未来进一步学习网络技术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道德观念,使他们成为具有良好网络行为和责任意识的网络公民。

二、教学内容1. 无线网络基础知识-Wi-Fi定义、工作原理及频段-无线网络标准(如IEEE 802.11系列)2. 无线网络配置与管理-Wi-Fi网络连接、配置步骤-无线网络安全设置及故障排查3. 无线信号传播与优化-影响Wi-Fi信号质量的因素-无线信号测试与分析方法-无线网络布局设计与优化4. 应用案例分析-家庭、学校、公共场所等不同场景的Wi-Fi应用案例-分析案例中的网络布局、配置及优化措施5. 网络安全与道德规范-Wi-Fi网络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问题-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及道德规范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参照教材相关章节进行组织。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从基础知识入手,逐步深入学习无线网络的配置、管理、优化等方面内容。

基于zigbee的课程设计

基于zigbee的课程设计

基于zigbee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Zigbee无线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场景。

2. 使学生了解Zigbee协议栈的架构和关键参数配置。

3. 帮助学生掌握基于Zigbee的传感器网络节点的设计与实现。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Zigbee模块进行无线数据传输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设计和搭建基于Zigbee的传感器网络系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提高学生分析并解决Zigbee通信过程中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物联网技术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探索新技术的好奇心。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在团队项目中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无线通信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到科技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课程,结合当前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以Zigbee技术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电子技术基础和编程能力,对新兴技术充满好奇,喜欢动手实践。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课程目标所设定的具体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Zigbee技术概述:介绍Zigbee技术的起源、发展历程、主要特点和应用领域,使学生建立对Zigbee技术的基本认识。

教材章节:第一章《无线传感网络概述》2. Zigbee协议栈:讲解Zigbee协议栈的架构、关键层及其功能,分析Zigbee协议参数配置方法。

教材章节:第二章《Zigbee协议栈》3. Zigbee硬件设计:介绍Zigbee模块硬件设计方法,包括传感器接口设计、电源管理、天线设计等。

教材章节:第三章《Zigbee硬件设计》4. Zigbee软件开发:讲解Zigbee软件开发流程,分析Zigbee协议栈编程方法,介绍常见的编程工具和调试技巧。

《无线通信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无线通信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无线通信技术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chnique课程代码:学分:2学时:32(讲课学时:32 )先修课程:模拟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线路、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原理适用专业: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建议教材:《无线通信技术》布雷克科学出版社2004 年版开课系部:信息工程系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电信专业方向的一门面向设计与应用的专业课程。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掌握、了解移动网络、无线接入技术、无线局域网等网络技术及无线通信技术,适应现代社会通信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并对移动通信原理、数字移动通信系统、个人通信有较深刻的理解,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未来参加工作、增加就业竞争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主要学习无线通信、移动通信与因特网、无线接入技术、无线局域网、WAP技术、无线寻呼、电话与因特网、蓝牙技术等内容,要求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以后,从计算机网络的系统组成、组网和应用各方面理解和掌握较新的网络及无线通信技术。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部分基本概念1.教学内容(1)概论(2)无线通信简史(3)无线通信系统原理(4)信号与噪声(5)频率域(1)“融合”与无线通信2. 教学要求(1)了解无线通信简史、无线通信系统原理(2)掌握信号与噪声、频率域的基本概念3. 重点和难点重点:无线通信系统基本组成、信号与噪声、频率域难点:无线通信系统原理、频率域第二部分模拟调制方案1.教学内容(1)概论(2)幅值调制(3)抑制载波AM 系统(4)频率调制和相位调制2. 教学要求(1)了解频率调制和相位调制(2)掌握幅值调制、抑制载波AM 系统的基本概念3. 重点和难点重点:幅值调制、抑制载波AM 系统难点:频率调制和相位调制第三部分数字通信1.教学内容(1)概论(2)采样(3)脉码调制(4)增量调制(5)数据压缩2. 教学要求(1)了解增量调制、数据压缩(2)掌握采样、脉码调制的基本概念3. 重点和难点重点:采样、脉码调制难点:增量调制、数据压缩第四部分数字调制1.教学内容(1)概论(2)频移键控(FSK)(3)相移键控(PSK)(4)正交调幅(QAM)(5)多路复用与多址(6)扩频系统2. 教学要求(1)了解正交调幅(QAM) 、扩频系统(2)掌握频移键控(FSK)、相移键控(PSK) 、多路复用与多址的基本概念3. 重点和难点重点:频移键控(FSK) 、相移键控(PSK) 、多路复用与多址难点:频移键控(FSK) 、相移键控(PSK) 、多路复用与多址第五部分电话技术基础1.教学内容(1)概论(2)网络拓扑(3)本地环路及其信号(4)数字电话技术(5)电话网络信令(6)数字本地环路2. 教学要求(1)了解电话网络信令、数字本地环路(2)掌握网络拓扑、本地环路及其信号、数字电话技术的基本概念3. 重点和难点重点:网络拓扑、本地环路及其信号、数字电话技术难点:本地环路及其信号、数字电话技术第六部分传输线路与波导管1.教学内容(1)概论(2)电磁波(3)波沿传输线路的传播(4)反射与驻波(5)传输线路损耗(6)波导管2. 教学要求(1)了解电磁波、波沿传输线路的传播(2)掌握反射与驻波、传输线路损耗的基本概念3. 重点和难点重点:波沿传输线路的传播、反射与驻波、传输线路损耗难点:反射与驻波第七部分无线电传播1.教学内容(1)概论(2)自由空间传播(3)地面传播(4)卫星传播2. 教学要求(1)了解卫星传播(2)掌握自由空间传播、地面传播的基本概念3. 重点和难点重点:自由空间传播、地面传播难点:卫星传播第八部分天线1.教学内容(1)概论(2)简单天线(3)天线特性(4)其他简易天线类型(5)天线阵列(6)反射器(7)蜂窝天线和PCS 天线2. 教学要求(1)了解反射器、蜂窝天线和PCS 天线(2)掌握天线特性、天线阵列的基本概念3. 重点和难点重点:天线特性、天线阵列难点:天线阵列、反射器第九部分发射机与接收机电路1.教学内容(1)概论(2)发射器(3)接收机(4)收发机2. 教学要求(1)了解发射器(2)掌握接收机、收发机的基本概念3. 重点和难点重点:接收机、收发机难点:收发机第十部分蜂窝无线电系统1.教学内容(1)概论(2)历史回顾(3)高级移动电话系统(AMPS) 介绍(4)AMPS 控制系统(5)安全与保密(6)蜂窝电话标准及工作原埋(7)小区站设备(8)利用蜂窝电话进行传真和数据通信(9)数字蜂窝系统2. 教学要求(1)了解高级移动电话系统、数字蜂窝系统(2)掌握AMPS 控制系统、小区站设备、利用蜂窝电话进行传真和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3. 重点和难点重点:AMPS 控制系统、小区站设备、利用蜂窝电话进行传真和数据通信难点:AMPS 控制系统第十一部分个人通信系统1.教学内容(1)概论(2)蜂窝系统与PCS 系统的区别(3)IS-136(TDMA)PCS(4)GSM(5)IS-95CDMAPCS(6)几种调制方案的比较(7)PCS 系统数据通信(8)测试蜂窝系统和PCS 系统2. 教学要求(1)了解IS-136(TDMA)PCS(2)掌握蜂窝系统与PCS 系统的区别,GSM 的基本概念3. 重点和难点重点:蜂窝系统与PCS 系统、GSM 、PCS 系统数据通信难点:蜂窝系统和PCS 系统第十二部分星基无线系统1.教学内容(1)概论(2)卫星轨道(3)卫星用于通信(4)卫星与转发器(5)信号与噪声计算(6)使用地球静止卫星的系统(7)使用低轨( L EO)卫星的系统(8)使用中轨(MEO) 卫星的系统2. 教学要求(1)了解IS-136(TDMA)PCS(2)掌握蜂窝系统与PCS 系统的区别,GSM 的基本概念3. 重点和难点重点:蜂窝系统与PCS 系统、GSM 、PCS 系统数据通信难点:蜂窝系统和PCS 系统第十三部分寻呼系统与无线数据网1.教学内容(1)概论(2)寻呼与消息系统(3)无线局域网(4)无线分组数据业务2. 教学要求(1)了解寻呼与消息系统、无线分组数据业务(2)掌握无线局域网的基本概念3. 重点和难点重点:无线局域网难点:无线分组数据业务三、实践环节的要求无实践环节四、课程学时分配课程内容讲课实验习题课讨论课课程设计上机小计基本概念 2 2 模拟调制方案 2 2 数字通信 2 2 数字调制 2 2 电话技术基础 4 4 传输线路与波导管 2 2无线电传播 4 4 天线 2 2 发射机与接收机电路 2 2 蜂窝无线电系统 2 2 个人通信系统 2 2 星基无线系统 2 2 寻呼系统与无线数据网 2 2 机动 2 2 共计32 32五、考核笔试:40%,上课出勤:15%,作业:20%,课程设计:25%六、教材与主要参考书《无线通信技术》布雷克科学出版社2004 年版《无线通信系统与技术》潘焱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年版制定人:审定人:批准人:。

《无线通信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无线通信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无线通信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无线通信技术/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chnique课程代码:020166学时:32 学分:2 讲课学时:32 上机/实验学时:0 考核方式:考查先修课程:《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通信技术》、《数字移动通信》、《现代交换技术》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课院系:电子电气工程学院教材:邹涛. 网络与无线通信技术.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主要参考书:[1] XIAODONG WANG, H.VINCENT POOR. 无线通信系统---信号检测与处理技术.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2] ROY BLAKE. 无线通信技术. 科学出版社. 2004[3] 马建仓,罗亚军,赵玉亭. 蓝牙核心技术及应用. 科学出版社. 2003一、课程性质、任务本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选修课。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掌握、了解移动网络、无线接入技术、无线局域网等网络技术及无线通信技术,为未来参加工作、增加就业竞争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的内容和基本要求第一章概论第二章无线通信、移动通信与因特网1.无线通信系统概述2.移动集群通信3.蜂窝移动通信4.我国公用无线数据网5.无线通信的发展趋势6.无线计算机通信的发展及移动计算网第三章无线接入技术1.无线接入的分类2.无线接入系统结构3.无线接入工程的设计4.无线接入的应用5.宽带无线接入第四章无线局域网1.无线局哉网的组成及特点2.无线局哉网的协议体系3.几种无线局域网技术和标准介绍4.无线局域网中的扩频技术5.无线局域网的应用方案6.无线局域网的安全性7.无线局域网的应用领域及发展第五章W AP技术1. WAP概述2 .WAP模型3 .WAP4 .WAP网关5 .WAP的安全性6 .WAP的前景第六章无线寻呼、电话与因特网1.无线寻呼与因特网2.因特网与即时通信技术3.电话、计算机与因特网第七章蓝牙技术1.蓝牙技术概述2.蓝牙系统结构及协议堆栈3.蓝牙产品及应用4.蓝牙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四、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要求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以后,从计算机网络的系统组成、组网和应用各方面理解和掌握较新的网络及无线通信技术。

无线传输技术课程设计

无线传输技术课程设计

无线传输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无线传输技术的基本原理,掌握无线通信系统的组成和分类。

2. 使学生了解无线传输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如Wi-Fi、蓝牙、移动通信等。

3. 帮助学生掌握无线传输技术中的关键参数,如信号强度、传输速率、频段等。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无线传输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进行简单的无线网络配置和优化。

2. 提高学生运用相关软件工具进行无线信号分析和测试的技能。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共同解决无线传输技术中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无线传输技术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新技术的好奇心。

2. 引导学生认识到无线传输技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国家自豪感。

3. 培养学生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关注网络安全,树立正确的网络使用观念。

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1. 解释无线传输技术的基本原理,并能举例说明其应用。

2. 独立完成无线网络的配置和优化,提高网络使用效率。

3.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无线通信问题,如信号干扰、传输距离限制等。

4. 树立正确的网络使用观念,关注网络安全,为构建和谐网络环境贡献力量。

二、教学内容1. 无线传输技术基本原理- 电磁波传播特性- 无线通信系统的组成与分类- 无线信号调制与解调2. 无线传输技术应用- Wi-Fi技术原理与应用- 蓝牙技术原理与应用- 移动通信技术原理与发展3. 无线传输技术关键参数- 信号强度与传输距离- 传输速率与频段选择- 网络覆盖与信号干扰4. 无线网络配置与优化- 无线路由器设置- 无线网络信号增强与优化- 网络安全防护措施5. 实践操作与案例分析- 无线信号分析与测试- 实际场景下的无线网络搭建与优化- 常见无线通信问题分析与解决教学内容按照教学大纲安排,结合教材章节进行组织。

无线网络技术导论课程设计

无线网络技术导论课程设计

无线网络技术导论课程设计一、背景介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应用,无线网络技术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娱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最早的无线电波传送语音、图像和数据,到今天的4G和5G 移动通信网络,无线网络技术在不断发展、更新。

在这个基础上,学习和掌握无线网络技术成为了很多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

二、课程设计目的本次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实践,让学生了解和理解无线网络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并在此基础上独立完成一个无线网络仿真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掌握本课程知识的能力。

三、课程设计要求1.学生需要了解无线网络的基本术语、无线电波特性等,掌握无线网络通信的基本知识;2.学生需要通过学习相关软件,熟悉并掌握无线网络仿真工具的操作;3.学生需要结合已学知识,独立完成一个无线网络仿真实验,并书写实验报告。

四、课程设计流程1. 学习基本原理在课堂上,学生需要听取教师关于无线网络基本原理的讲授,例如无线电波频段、无线信道特性、无线信号调制、传输协议等等,打好无线网络的基础概念和理论基础。

2. 学习无线网络仿真工具学生在完成对基本原理的学习后,需要掌握无线网络仿真工具的使用,例如NS-3、OPNET、Matlab等等。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了解仿真软件的特点和功能,培养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仿真实验根据老师选定的主题或自己选择的主题,学生需要进行一定规模的无线网络仿真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自己的理论知识,完成相关参数的设定和仿真实验的操作,获取结果数据并进行分析。

4. 实验报告学生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验报告的书写并提交,实验报告需要详细描述自己采用的仿真方法、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分析。

实验报告需要书写完整、内容准确。

五、课程设计成果形式本次课程设计以实验报告为主要成果形式,实验报告内容要求规范、详细、准确。

除此之外,学生也可以通过口头报告、PPT展示、小组讨论等形式来展示自己的实验成果。

六、结语本次无线网络技术导论课程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和应用无线网络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相关工具,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及独立解决问题能力。

nbiot课程设计

nbiot课程设计

nbiot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NB-IoT(Narrow Band Internet of Things,窄带物联网)的基本概念、关键技术及其应用场景。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描述NB-IoT的基本概念,包括其定义、特点、优势和应用领域。

2.解释NB-IoT的关键技术,包括窄带调制、频率分配、信号传输和网络架构。

3.分析NB-IoT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的具体案例,如智能家居、智能交通和智能农业等。

4.培养学生对物联网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NB-IoT的基本概念:介绍NB-IoT的定义、特点、优势和应用领域,使学生了解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

2.NB-IoT的关键技术:讲解窄带调制、频率分配、信号传输和网络架构等关键技术,让学生掌握NB-IoT的工作原理。

3.NB-IoT的应用场景:分析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农业等实际应用场景,让学生了解NB-IoT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4.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NB-IoT应用案例,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节课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NB-IoT的基本概念、关键技术及其应用场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点。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实际应用场景,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NB-IoT应用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物联网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4.实验法:安排学生动手实践,操作NB-IoT设备,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节课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NB-IoT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知识体系。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无线通信课程设计

无线通信课程设计

无线通信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无线通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特点;2. 掌握无线通信系统的组成、工作流程和关键参数;3. 熟悉常见的无线通信标准及其应用场景;4. 了解无线通信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的无线通信问题;2. 学会使用无线通信测试设备,进行基本的数据采集和分析;3. 能够设计简单的无线通信网络,并进行优化;4. 提高信息检索和团队协作能力,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无线通信技术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激发学习兴趣;2. 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时代责任感,认识到无线通信技术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鼓励他们勇于尝试、不断进取;4. 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提高团队协作效率。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实际应用,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便于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估,同时引导学生明确学习方向,为未来从事相关工作或深入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无线通信基本概念:介绍无线通信的定义、分类及其与传统通信的区别;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一节2. 无线通信原理:讲解电磁波传播、调制解调技术、信道编码等基本原理;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二节3. 无线通信系统:分析无线通信系统的组成、工作流程、关键参数及性能指标;教材章节:第二章4. 常见无线通信标准:介绍蓝牙、Wi-Fi、3G/4G/5G等标准及其应用场景;教材章节:第三章5. 无线通信网络设计:讲解无线通信网络规划、设计、优化等步骤;教材章节:第四章6. 无线通信在我国的发展:概述我国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现状及未来趋势;教材章节:第五章7. 实践教学:组织学生进行无线通信设备的使用、数据采集与分析、网络设计等实践活动;教材章节:第六章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进行选择和组织,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

《短距离无线通信》课程标准

《短距离无线通信》课程标准

《短距离无线通信》课程标准《短距离无线通信》是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和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了解无线单片机系统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无线单片机应用系统各主要环节的设计、调试方法,理解无线通信重要理论,WiFi、4G、GPRS、Zigbee,蓝牙、红外以及简单网络,从点到点、点到多点,到网状无线网络等基础网络的搭建。

本课程与前修课程《通信原理》相衔接,是对在校所学知识的一次实践应用,同时与平行专业课程《Java程序设计基础》、《物联网工程基础施工》、《物联网工程项目现场管理》等,共同构成学生在物联网工程岗位群中相关岗位就业所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

三、设计思路本课程将以工作任务为逻辑主线,将完成工作任务必需的相关理论知识构建于项目之中,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锻炼职业能力,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

在教学中,根据校内外实训、实习资源情况贯彻模拟无线通信网络项目(校内实训室)或承担真实的无线通信网搭建(工程现场)的教学策略,并根据工程情况设计教学过程。

与行业、企业的专家(兼职教师)合作进行课程设计开发与教学实施的全过程。

将物联网无线数据通信网络开发岗位群中的方案设计、工程实施、系统调试、维护与管理的技能进行归纳,提炼出与物联网无线数据通信网络的搭建与实施相关的行动领域,再转换成学习领域,然后基于工作过程设计学习情境以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充分体现课程教学内容的职业性。

四、课程培养目标完成本课程学习后能够获得的理论知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

(一)知识目标和专业能力1.掌握无线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2.掌握WiFi技术的特点、原理,常用模块的应用;3.掌握ZigBee技术的特点、原理,常用模块的应用;4.掌握蓝牙技术的特点、原理,常用模块的应用;5.掌握Ad-hoc网络的组网及搭建;6.掌握点对点、点对多点的通信网络构建;7.能够进行无线数据通信网络的应用项目的需求分析和设计;8.能够按要求正确选型各种无线传输模块并搭建无线数据通信网络;9.具备无线通信网系统测试的能力。

宽带无线通信技术课程设计

宽带无线通信技术课程设计

宽带无线通信技术课程设计1. 课程设计任务背景宽带无线通信技术是现代通信领域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它可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高速、高质量、高安全的通信需求。

随着5G技术的发展,宽带无线通信技术将会在未来的通信领域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实践,掌握宽带无线通信技术相关知识和技能。

本课程设计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根据给定的通信网络拓扑结构进行网络规划设计。

2.完成网络搭建和调试,测试网络性能。

3.在网络中实现基于IP协议的数据传输和管理。

4.实现无线网络中的安全认证和数据加密。

2. 设计思路本课程设计将以模拟网络为基础,模拟一个基于Wi-Fi技术的宽带无线网络。

主要设计思路如下:1.网络架构设计:网络拓扑采用星型结构,包括无线路由器、交换机、终端等部件。

2.实验环境:选用VirtualBox虚拟机软件,安装Linux操作系统和网络模拟软件。

3.网络配置:配置网络IP地址、子网掩码、网关等参数,设置无线网络SSID和密码。

4.网络测试:使用ping命令测试网络间的连通性,使用iperf测量网络吞吐量。

5.网络安全:采用WPA2-PSK加密协议,实现无线网络的安全认证和数据加密。

3. 教学方法本课程设计主要采用理论授课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理论部分和实验部分。

3.1 理论部分1.宽带无线通信的基本概念和技术原理。

2.无线网络的拓扑结构和组成部分。

3.无线网络的安全认证和数据加密技术。

4.无线网络的性能测试和优化。

5.针对不同应用场景进行网络设计并实现。

3.2 实验部分本课程设计实验分为多个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网络拓扑设计和环境搭建。

2.网络配置及各组件设置。

3.使用ping测试网络连通性。

4.使用iperf测试网络性能。

5.实现无线网络的安全认证和数据加密。

4. 课程设计评价方法本课程设计采用考试和实验报告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考试:模拟网络设计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宽带无线通信技术及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wdm课程设计

wdm课程设计

wdm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wdm(波长分复用)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2. 学生能够描述wdm系统中的关键组件和其功能。

3. 学生能够解释wdm技术在现代光纤通信中的应用和优势。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与wdm技术相关的问题。

2.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wdm系统,并进行模拟实验,观察和分析结果。

3. 学生能够运用科技文献和互联网资源,自主学习与wdm技术相关的拓展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通信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对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的认识。

2. 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学会相互尊重、交流和合作,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

3. 学生能够关注通信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认识到科技在促进国家经济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为高中年级信息技术或物理学科的相关内容。

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和科技理解能力,对通信技术有一定了解。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课程目标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wdm技术,不仅掌握相关理论知识,还能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教师可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和评估,确保学生达到预期学习效果。

二、教学内容1. 基本原理:- 波长分复用(WDM)的定义与工作原理。

- 光纤通信中WDM技术的应用场景。

2. 关键组件:- 光发射机、光接收机的作用与结构。

- 波分复用器、解复用器的功能与工作原理。

3. 技术优势与应用:- WDM技术在提高光纤通信容量、效率方面的优势。

- WDM系统在城域网、广域网等领域的应用案例。

4. 实践操作:- 设计并搭建简单的WDM系统模型。

- 进行模拟实验,观察与分析实验现象。

5. 拓展知识:- 探究WDM技术的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

- 了解国内外WDM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动态。

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进行选择和组织,保证科学性和系统性。

802.11a课课程设计

802.11a课课程设计

802.11a课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802.11a标准的基本原理和特点,包括其工作频率、数据传输速率、编码技术等。

同时,学生需要了解802.11a与其他无线局域网标准的区别和适用场景。

在技能方面,学生应该能够配置和优化802.11a无线网络。

此外,学生还需要培养对无线通信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以及对新技术的积极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802.11a标准的基本原理:介绍802.11a标准的工作原理、物理层和MAC层协议。

2.802.11a的特点:讲解802.11a标准相较于其他无线局域网标准的优势和不足。

3.802.11a无线网络的配置与优化:介绍如何设置802.11a无线网络参数,以及如何根据实际环境优化网络性能。

4.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配置和优化802.11a无线网络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802.11a标准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802.11a无线网络的配置与优化方法。

3.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践配置和优化802.11a无线网络。

4.讨论法:鼓励学生提问和参与课堂讨论,增强课堂互动。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节课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提供相关章节,介绍802.11a标准的基本原理、特点和应用。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以深入了解无线局域网技术。

3.多媒体资料:制作PPT和视频,生动展示802.11a无线网络的配置与优化过程。

4.实验设备:准备无线网络实验设备,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的评估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平时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等。

2.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评估学生对802.11a标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

通信系统课程设计报告

通信系统课程设计报告

通信系统课程设计报告------调频无线发射机目录1 绪论 (1)1.1无线通信技术简介 (1)1.2开发环境介 (1)2设计需求及应用分析 (1)3 设计方案及工作原理 (2)3.1设计需求 (2)3.2设计方案及工作原理 (2)3.2.1方案比较 (2)3.2.2方案论证 (2)3.2.3方案选择 (2)3.2.4设计总电路 (3)3.2.5工作原理 (3)4 电路各模块功能介绍及参数的确定 (3)4.1预加重电路模块 (3)4.2音频放大模块 (4)4.3FM调频模块 (4)4.4谐振电路模块 (5)4.5功率放大模块 (5)4.6发射模块 (6)5 电路的仿真与调试 (7)5.1电路的仿真与调试 (7)5.2误差分析 (11)6 心得体会 (11)附录元件清单 (12)1 绪论1.1无线通信技术简介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无线通讯技术已广泛地在通信、计算机、自动控制、自动测量、遥控/遥测、仪器仪表、医疗设备和家用电器等领域中应用。

无线电路与人们熟知的双向无线电、电视、广播设备并无不同之处。

它们中的一些需要高线性调制(TV图像),一些需要经过中继站工作(双相无线电),真正的差别在于元件的体积小得多,以及在无线电中,绝大多数情况下都能使用时分复用、扩频或其他能有效提高通信带宽利用率的方法。

无线通信技术以惊人的速度持续增长,几乎每天都有新的应用的报道。

除了诸如无线电广播和电视等传统的通信应用外,射频(RF)和微波也正在被应用于无绳电话、蜂窝移动通信、局域网和个人通信系统中。

无钥匙进门,射频识别,在医院或疗养院中监控病人,计算机的无线鼠标和无线键盘,以及家用电器的无线网络化,这些都是应用射频技术的其他一些领域。

其中某些应用传统上采用红外技术,然而射频电路由于其卓越的性能正在取而代之。

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射频技术有望继续保持当前的增长率1.2开发环境介电子通信类常用的设计软件:Protel 99 SE---PCB电路板设计Matlab---模块仿真System view---数字通信系统的仿真Proteus――单片机及ARM仿真LabVIEW――虚拟仪器原理及仿真本设计主要依靠Multisim完成。

无线通信射频电路技术与设计课程设计

无线通信射频电路技术与设计课程设计

无线通信射频电路技术与设计课程设计背景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以及5G时代的到来,无线通信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其中,射频电路技术是支撑无线通信系统的重要技术之一,它涉及到高频电路、天线设计、信号处理等多方面知识。

本课程旨在通过对无线通信射频电路技术的介绍和实践,让学生掌握射频电路的设计方法和技能,从而满足现代无线通信系统的需求。

目标•掌握无线通信射频电路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熟悉射频电路设计相关工具的使用;•了解天线设计和网络分析的基本方法;•进行小型射频电路的设计和实验,加深对射频电路技术的理解和应用。

内容1.射频电路基础知识–射频电路概述–信号传输模式–射频系统的构成要素2.射频电路设计方法–高频放大电路–混频电路–振荡电路–滤波电路–收发天线电路3.射频电路设计工具–ADS软件的使用–CST软件的使用–HFSS软件的使用–GENESYS软件的使用4.天线设计基础知识–天线的基本结构和分类–天线的特性参数5.网络分析基础知识–网络分析的原理–S参数的定义和计算–网络分析仪的使用6.射频电路实验–信号发生器和频谱仪的使用–射频功率放大器设计和测试–射频混频器设计和测试–射频滤波器设计和测试教学模式本课程采用理论授课和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理论授课旨在介绍射频电路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以及相关设计方法和工具的使用。

实验部分将通过小型电路的设计和测试,让学生亲历亲为地掌握射频电路的设计和实践技能。

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理论成绩和实验成绩。

理论成绩包括平时的课堂表现、作业和考试成绩。

实验成绩包括实验报告和小组设计和测试的电路成绩。

结语射频电路技术是现代无线通信系统支撑的重要技术之一。

本课程旨在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射频电路设计和实践技能,为他们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线通信》课程设计报告学生梁佳健学号 11211157班级通信1107班第十组实验一、DQPSK与GMSK信号调制实验一、实验目得:了解GRC得信号处理模块、流程图及其使用方法了解DPSK、DQPSK调制解调原理了解GMSK调制解调原理观察DPSK、DQPSK信号分别通过 AWGN 信道情况下得星座图失真情况二、实验设备:PC两台、RFX2400 USRP1两台三、实验内容:1、了解grc得基本操作方法,要求仿真得流程中信号调制方式使用DPSK、DQPSK。

2、通过单机实验与GnuRadio+USRP得实验两种实验方式进行仿真。

3、比较同一调制方式,在不同SNR下得误码率,并且分析结果。

4、画出信号通过信道前后得时域波形图、频谱图、星座图、比较两者得不同并且分析原因。

5、画出不同信噪比情况下得星座图,解释其对于误码率得影响。

四、实验原理:1、DQPSK:DQPSK调制原理就是利用载波得四种不同相位来表示输入得数字信息,也就就是四进制相位键控,它规定了四种调制相位:。

所以需要将二进制数字序列中得数据划分为每两个比特为一组,也就就是有00,01,10与11四种情况,经过差分编码后,分别对应上面得四个相位,其具体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

而调制之后得符号星座图得相位路径转换图如图2、1所示。

解调端根据星座图与载波相位来判断发送端发送得信息数据。

表1 相位转换调制符号星座图与可能变换路径2、GMSK:将基带信号经过高斯滤波器之后,再进行MSK(Minimum Shift Keying)即最小频移键控调制,从而形成调制信号得过程教叫做GSMK(Gaussian Filtered Minimum Shift Keying)即高斯滤波最小频移键控调制。

它具有良好得频谱与功率特性。

高斯滤波原始数据经过高斯滤波器之后得响应可由下式来表示:其中,调频指数,意味着对应调制数据源,一个码元内得最大相移为。

下式为GMSK调制符号表达式。

五、实验步骤与结果分析。

1、DQPSK实验1、1单机实验(1)实验框图:(2)不同信噪比下得误码率。

下面这些图就是在保证其她参数不变得条件下,通过逐渐增大噪声得幅度值,即不断减小信噪比SNR,观测到得误码率数值与星座图。

我们发现,随着信噪比得不断减小,误码率得值不断增加。

噪声幅度Amplitude=0、12噪声幅度Amplitude=0、25同时,我们还发现问题,就就是噪声幅度得取值必须在一定得范围内才能够观测到误码率得取值。

(3)信号通过信道前后得时域波形图:信号通过信道前后得频谱图:信号通过信道前后得星座图我们观察上面得图形发现:信号在经过信道以后得时域波形较之原来发生了失真,而频谱图得主瓣也有较大衰减,星座图与信号在经过信道前得情况相比也一定程度上偏离了理想点。

我们分析,信号在经过信道前后变化得原因主要就是信道中存在高斯噪声,而且噪声得幅度越大,经过信道后得信号波形失真越严重,频谱衰减越厉害。

(4)不同信噪比情况下得星座图:下面就是在保持其她参数不变得情况下,通过不断增加噪声得幅度,即不断减小SNR得值,观察到得信号经过信道后得星座图。

分析结果:噪声对信号得影响很大,噪声幅度越大,引起得损伤越大,符号点相对于中心点随机向外扩散得越严重。

即符号点相对集中得时候,误码率较小;反之,符号点相对分散得时候,误码率较大。

1、2双机实验(1)发送框图:接收框图:(2)误码率:分析:实验中,我们通过不断调整信号得增益,以此改变SNR,来观察误码率得变化。

我们发现,随着SNR得取值变大,BER也在变大。

(3)信号经过信道后得时域波形图与频谱图:我们观察上面得图形发现:与单机实验类似,信号在经过信道以后得时域波形较之原来发生了比较大得失真,而频谱图得主瓣也有一定程度得衰减,经过信道后得信号得星座图得符号点一定程度上偏离了理想点。

我们分析,信号在经过信道前后变化得原因主要就是信道中存在高斯噪声,而且噪声得幅度越大,经过信道后得信号波形失真越严重,频谱衰减越厉害,星座图符号点扩散越严重。

(4)不同信噪比下得星座图:图a 图b图c 图d分析:上图为不同信噪比情况下得星座图,图a到图d显示得就是随着信噪比得减小(通过改变发送模块得增益值),星座图符号点随机分布情况更加分散。

同时,误码率增加。

2、GMSK调制实验2、1单机实验(1)实验框图:(2)不同信噪比下得误码率:Amplitude=0、12Amplitude=0、25分析:以上这些图就是在保证其她参数不变得条件下,通过逐渐增大噪声得幅度值,即不断减小信噪比SNR,观测到得误码率数值。

我们发现,随着信噪比得不断减小,误码率得值不断增加。

同DQPSK得实验,这个实验在调整噪声得幅度值时,同样就是有一定得取值范围。

(3)信号经过信道前后得时域波形图:信号经过信道前后得频谱图:信号经过信道前后得星座图:结果分析:我们观察上面得图形发现:信号在经过信道以后得时域波形较之原来发生了失真,而频谱图得主瓣也有较大衰减,星座图与信号在经过信道前得情况相比也一定程度上偏离了理想点。

我们分析,信号在经过信道前后变化得原因主要就是信道中存在高斯噪声,而且噪声得幅度越大,经过信道后得信号波形失真越严重,频谱衰减越厉害。

(4)不同信噪比情况下得星座图:分析结果:噪声影响信号得信噪比,噪声幅度越大,信噪比越小,引起得损伤越大,符号点相对于中心点随机向外扩散得越严重。

即符号点相对集中得时候,误码率较小;反之,符号点相对分散得时候,误码率较大。

2、2双机实验(1)发送框图:接收框图:(2)信号经过信道后得时域波形图与频谱图:信号经过信道前后得星座图:我们观察上面得图形发现:信号在经过信道以后得时域波形较之原来发生了失真,而频谱图得主瓣也有较大衰减,星座图与信号在经过信道前得情况相比也一定程度上偏离了理想点。

我们分析,信号在经过信道前后变化得原因主要就是信道中存在高斯噪声,而且噪声得幅度越大,经过信道后得信号波形失真越严重,频谱衰减越厉害。

(3)不同信噪比得星座图:实验结论同上述DQPSK。

即随噪声增加,信噪比降低,星座图符号点随机分散情况更加严重,同时误码率也增加。

六、实验中遇到得问题及体会从开始对新软件得一无所知,到渐渐熟悉,再到后来能够熟练掌握基本流程,我们都从中学到了很多。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不少得问题,一开始甚至连如何进入软件都不会,后来在画流程图时很多模块得参数设置只能完成按照实验指导书设置,导致实验进展缓慢,特别就是双机实验一直没能顺利开展。

多亏了助教得耐心细致讲解才使我们突破了一个又一个障碍。

比如双机实验时需要键入命令sudo grc而不就是单纯得grc,这样可以提高用户权限以使用usrp进行实验,同时,usrp不能完全按照指导书上得参数设置,接收端usrp得Decimation(采样率)应设置为发端得一半,这就是由于硬件所决定得,还有在使用GMSK解调模块时,Samples应该大于等于2等等,其中最恼人得还就是各个模块间类型不匹配得问题,后来我们熟记了不同数据类型对应得颜色,再加上熟能生巧使得实验效率明显提高。

这次无线通信课程设计锻炼了我们彼此间沟通配合得能力,更培养了我们严谨求实得科研精神,使我们受益匪浅。

实验二、卷积码一、实验目得:1、了解grc仿真中得信号处理模块、流程图以及使用方法2、了解卷积码得基本原理3、了解GunRadio实现信道编码得方法4、了解不同SNR对于误码率得影响5、了解卷积码对于误码率得影响6、了解不同得卷积码对于误码率得影响二、实验设备:PC两台、RFX2400 USRP1两台三、实验要求:1、了解Grc得基本操作方法,要求仿真得流程中信道编码部分使用卷积编码。

2、通过单机实验与GnuRadio+USRP得实验两种实验方式进行仿真。

3、搭建有信道编码与无信道编码得Grc仿真模型。

4、比较上述两种情况下得误码率,并且分析结果。

5、比较不同得卷积码对于误码率得影响,并且分析结果(比较(2,1,3)码与(2,1,8)码得性能)。

四、实验原理:卷积码将k个信息比特编码成n个比特,但k与n通常很小,特别适合以串行形式进行传输,时延小。

与分组码不同,卷积码编码后得n个码元不仅与当前段得k个信息有关,还与前面得N-1段信息有关,编码过程中互相关联得码元个数为nN。

卷积码得纠错性能随N得增加而增大,而差错率随N得增加而指数下降。

卷积码得纠错能力不仅与约束长度有关,还与采用得译码方式有关。

GRC提供译码方式就是维特比译码,它就是卷积码译码方式中非常经典得以及广泛使用得一种译码方式。

该实验可以考察编码前后数据有什么变化,译码后能不能恢复原来数据,通过Number Sink考察加噪声后误码率怎么样,对性能有什么提高,并且划出BER图形。

五、实验步骤及结果分析:1、单机实验:1、1 以(2,1,3)卷积码为信道编码,用DBPSK进行调制。

实现框图:(2,1,3)卷积码单机实验框图首先就是Vector Source,即信源,我们设置得数据就是1,0,0,1,1。

然后就是Throttle限流模块。

接下来就是Packed_to_Unpakce模块,它将pack成byte或short型得数据以unpacked 型得数据输出。

然后就就是卷积码编码模块,这里需要注意得就是路径选择。

接下来模块为Packet_encoder,然后便就是调制模块DBPSK Mod,我们使用得便就是DPSK调制。

在噪声模块中可以设置噪声大小,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噪声大小观察其解码误码率大小,来分析卷积码得抗干扰能力。

下面模拟得就就是接收端,首先就是DPSK demod模块,相应于DPSK编码模块,这个模块进行解码。

Packet_decoder相应于Packet_encoder。

然后需要加上一个模块Chunks to Symbols,用于后面得映射。

接下来便就是维特比译码模块,我们选择了一个将两个模块合二为一得模块,其中维度设置为1,映射与前一模块相同,路径与卷积码编码时路径相同。

然后就是Unpacked_to_Packed,将unpacked 得数据(bit)以byte或short型得数据输出。

接下来就就是将发送得数据输入到Error Rate得ref端,将解调译码之后得数据输入到in端,通过Error Rate 模块进行误码率得计算,并将结果存到一个file中,设置好它得路径与名称用于后面画图使用。

最后一个模块就是Number Sink,主要用于显示数据得具体数值,可用于计算误码率时显示误码率得时候等。

运行结果:上图显示得分别为信号源及信宿(通过编码、调制、信道、解调、译码等一过程)得时域波形,通过观察完全一致,符合我们所设置得矢量源。

接下来我们观测了其误码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