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望岳教案
望岳教学教案设计
望岳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岳》。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学会从诗歌中提取关键信息,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泰山的敬仰之情,树立远大的志向。
(2)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增强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的意象、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分析。
3. 诗歌主题思想的探讨。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难点词语的解释。
2. 诗歌创作背景的理解。
3. 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诗歌全文、创作背景、相关图片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心得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泰山的地理位置和概况,激发学生对泰山的兴趣。
(2)提问:你们对泰山有什么印象?有没有去过泰山?2. 朗读诗歌:(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望岳》。
(2)学生自主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 讲解诗歌:(1)教师分析诗歌的创作背景,解答学生疑问。
(2)讲解诗歌中的难点词语。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4. 探讨主题:(1)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提取关键信息,探讨主题思想。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5. 诗歌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2)学生举例说明诗歌中的艺术手法。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1)背诵《望岳》。
(2)写一篇关于《望岳》的读后感。
8. 板书设计:望岳泰山壮美崇敬诗人豪情向往9. 课后反思:10. 教学评价:(1)学生诗歌朗读、背诵情况。
(2)学生课堂参与度、合作意识。
六、教学拓展:1. 比较阅读:教师推荐其他描写泰山的诗歌,如《登鹳雀楼》、《泰山颂》等,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分析不同诗人对泰山的描绘和情感表达。
《望岳》说课稿参考模板-精选5篇
《望岳》教案学习目标1、围绕"望",表现泰山的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2、名句蕴含的人生哲理。
3、青年杜甫的豪情。
教学过程一、导语柳宗元带我们领略了小石潭的凄寒幽静,吴功正带我们欣赏了阿里山的静谧神奇,马信德带我们游览了威尼斯的瑰丽奇特。
今天我们再请古代的一位诗人带我们去一个地方。
板书:望岳唐杜甫二、围绕"望”,理解泰山的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1、去哪里呀?你从何得知?泰山。
从“岳”“岱宗”“齐鲁”得知补充资料:东岳、西岳、南岳、北岳、中岳《望岳》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
2、泰山景色如何呢?我们一起透过杜甫的一个动作"望"来欣赏泰山的景色。
请同学们先一起大声朗读诗歌,思考杜甫从第一句实际上一直望到哪里。
(1)描绘泰山景色。
也即首联、颔联、颈联。
(2)想象登顶感受和望到的景象。
3、杜甫实际上望到了哪些景象?请同学们任选一联说一说。
(1)首联:望到了泰山绵延不绝、树木葱郁的景象。
这是远望。
“青未了”(2)望到了泰山既神奇秀丽又巍峨高大的景象。
这是近望。
‘'钟”:聚集,宠爱、钟爱,既写出神奇秀丽,又写出诗人的喜爱赞叹之情。
"割”:阴暗对照之明显,阳光像一把刀一样有力地把阴暗隔开,突出泰山的巍峨高大。
(3)望到了云涌云翻的壮阔景象和鸟儿归巢的傍晚景象。
这是细望。
"层云生而荡胸,鸟儿归而入眼”三、名句赏析1、泰山如此绵延不尽,如此神奇秀丽,如此巍峨高大,杜甫看了心潮澎湃,他情不自禁地产生了一个愿望。
杜甫的愿望是什么?我还没有登上山顶景色就如此神奇美丽了,如果我登上了最高峰呢?一览众山小。
2、请你想象登上最高峰"一览众山小”的景象和感受。
3、登上绝顶眼界变宽了,心胸开阔了,登上绝顶才能欣赏到绝美的风景,这是身在低处的人永远无法体验到的。
所以孔子登上了东山就认为鲁国很小,登上泰山胸怀竟然博大得认为天下都很小。
《望岳》教学设计(优秀5篇)
《望岳》教学设计(优秀5篇)杜甫大家都十分熟悉,是我们古代的伟大诗人,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古诗词作品,让我们受益无穷。
望岳就是其中一首。
下面是作者给大家整理的5篇《望岳》教学设计,希望可以启发您对于望岳的写作思路。
《望岳》教案设计望岳公开课教案篇一我们伟大的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山大川数不胜数。
要说山,较有名的当然是“五岳”了。
那么,请问大家“五岳”分别指的是哪几座山?哪一座山是“五岳之首”呢?(学生回答)从古到今,为赞美、歌颂泰山,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
其中,一位唐代大诗人所写的一首诗历来被人们誉为吟诵泰山的压卷之作。
那么,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呢?作者是如何描绘、赞美泰山雄奇壮丽的景色的?下面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首诗。
板书课题,学生自己结合课下注释解题,明白是作者近岳而望,并没有登山。
天宝三年,25岁的杜甫科举不第。
当时,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杜甫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
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呢?1、教师配乐朗诵《望岳》,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本诗的诵读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
3、学生个别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4、学生齐读。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学习小组交流,有否疑难及互答)2、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3、《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试对此做具体归纳。
1、透过一联,你可以知道泰山的怎样的形象?2、第二联,哪两个词用得较好?表现了泰山怎样的形象?3、第三联表现了泰山怎样的形象?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小组研讨展示,教师总结)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此神奇秀丽,严峻挺拔,那么我们大家都生活在南龙山下,那么大家用你们手中的笔来描绘一下你心中的南龙山吧!学生作品展示。
1、背诵默写全诗;2、预习本课其余两首诗歌。
附:板书设计望岳杜甫写景:一、二句:远望之景:夫如何、青未了(绵延深远、青翠苍郁)三、四句:近望之景:钟神秀、割昏晓(神奇秀丽、巍峨高大)五、六句:细望之景:生层云、入归鸟(云雾缭绕、飞鸟盘旋)七、八句:极望之情:凌绝顶、众山小(勇于攀登、俯视一切)抒发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初中语文《望岳》教案
初中语文《望岳》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望岳》全文,了解作者杜甫及其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领会诗歌的意境和哲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1. 《望岳》的诗意和哲理。
2. 杜甫的诗歌创作背景。
教学难点:1. 诗歌中某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领会诗歌的意境和哲理。
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望岳》全文、杜甫简介、诗歌解析等。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唐代诗歌,如《春望》、《月夜忆舍弟》等,让学生对唐代诗歌有一定的了解。
2. 提问:请大家谈谈对唐代诗歌的印象和感受。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作者杜甫及其创作背景。
2. 讲解《望岳》的题目意义。
3. 带领学生朗读《望岳》全文,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三、诗歌解析(20分钟)1. 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每一句的意义和作用。
2. 解析诗歌中的意象,如“泰山”、“日出”、“云海”等,让学生理解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赞美。
3. 深入探讨诗歌的哲理,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所表达的人生意境。
四、小组讨论(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角度或诗句进行讨论。
2. 讨论结束后,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望岳》的诗意和哲理。
2. 鼓励学生背诵《望岳》,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背诵《望岳》。
2. 写一篇关于《望岳》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讲解、小组讨论等方式,使学生对《望岳》的诗意和哲理有了深入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吸收知识。
同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望岳教案设计 望岳公开课教案(优秀4篇)
望岳教案设计望岳公开课教案(优秀4篇)望岳篇一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
我们的生活处处也有诗歌,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在读唐诗300首诗,我领略了李白的豪迈奔放,清新飘逸和杜甫那种永不衰退的政治热情、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胸怀开阔的乐观精神。
我最喜欢的是杜甫写的《望岳》因为从这首诗中,我明白了人生的哲理。
《望岳》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每一句都在写望见的风景。
还有到泰山边上,甚至是还没有进入齐鲁故地,远远的望见了泰山,他便发出了感叹,那传说中的泰山会是何等的雄奇呢?即便是不在齐鲁境内,却绿色作文网依旧可以看到青山连绵,巍峨屹立。
那泰山似乎被造物主所钟爱,将各种美丽的景色都汇聚在了它这里,任由它将山南与山北的阳光割断,一面是清晨,一面是黄昏。
写诗的那年,杜甫才二十四岁,刚刚在洛阳应试,落弟不中,悻悻而归,心中不快。
在被生活和现实所打击后,杜甫开始了他的游学旅程,在这种漫无目的的游荡中。
杜甫来到了泰山,见到了层峦叠嶂,千峰万壑的泰山。
发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呐喊,更是述志,更是自我激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如果踩不过荆棘的小道,如果受不了攀登的辛苦,那么便不配得到绝美的风光。
《望岳》教案设计望岳公开课教案篇二一、激趣以“走近五岳”“走近泰山”“走近杜甫”为题,在介绍某作家及其写作的时代背景的同时,解说本诗的含义,从而提高辨析和想象能力。
二、品读按照“听——读——品——评”的模式让学生在情境中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把握感情,激发想象。
三、领悟这里的领悟是带领学生悟读诗质。
着重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训练学生理解古诗能力,培养合作探究精神。
从重点字词到整首诗意的理解以及诗文的写作技法赏析等都让学生在“自助、互动”中训练,在交流中质疑研讨,并在讨论的基础上做出结论,教师只起“适时点拨,相机诱导”的作用。
四、立志“诗言志”是历代诗人的共识,“志”不仅反映在诗人的言谈中,更体现在他们的诗作里,作何一首诗歌,或对某事物表示一种态度,或抒发一种情感,或揭示某种哲理;无不表现为人之“志”,教学古诗,就要让学生从学习过程中深刻体会诗的本质所在。
杜甫望岳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杜甫望岳教学设计一等奖第1篇教学目的: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
2.古诗五步教学法。
3.诗歌境界教学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
杜甫:号称“诗圣”,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朝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
这三首诗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望岳》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春望》和《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与同情。
三、辨音识字,扫除文字障碍1.给加粗字注音。
(1)岱宗夫如何岱(dài )(2)决眦入归鸟眦(zì)(3)白头搔更短搔(sāo )(4)浑欲不胜簪簪(zān )2.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1)造化钟神秀钟:聚集(2)阴阳割昏晓阴:山的北面阳:山的南面(3)会当凌绝顶会当:终当、终要凌:不尽(4)浑欲不胜簪浑:简直(5)荡胸生曾云曾:通“层”四、朗读课文1、播放录音,学生朗读。
杜甫《望岳》教案(6篇)
杜甫《望岳》教案(6篇)杜甫《望岳》教案篇一【教学目标】: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理解并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重点】:a、重点字词的含义;b、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难点】:a、名句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教学准备】:ppt【教学程序】:一、导入新课(幻灯1)诗歌,是一种文学体裁,透过语言,除了表达文字的意义外,也表达情感与美感。
诗歌是观照诗人情感的一面镜子。
诗配上音乐则称为歌。
诗歌作为中国文学领域的一颗璀璨的名珠,好多诗人的形象也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看下面这句话是对哪个诗人的评价?二、作者并背景介绍1.说说你印象中的杜甫师补充要点(幻灯3)我们今天就来欣赏下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笔下的泰山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板书课题,并释题)“泰山” 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誉,又称东岳2.《望岳》写于唐开元盛世时期,诗人二十四五岁,正值青年时期。
三、初步朗读1、听范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节奏。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句式特点为“二二一”或“二一二”)2、自由读、指名读、全体学生齐读。
四、整体感知(分组讨论)1.结合注释,了解诗歌内容。
2.快速抢答,字词解释。
3、释句。
五、深入研读师:诗题叫《望岳》,杜甫实际上望到了哪些景象?(幻灯7想一想)2、这首诗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来?3、诗题为《望岳》,但全诗没有一个“望”字,而句句写向岳而望,而且角度不同,试对此作具体分析。
4、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指导概括并板书:首联:远望绵延不绝、树木苍翠颔联:近望神奇秀丽、巍峨高大颈联:细望云涌云翻、鸟儿归巢尾联:不畏艰难俯视一切六、名句赏析有人说诗歌是要“品”的,就跟茶一样。
你不细细的品,是品不出它的味道的,你要一个字一个字的慢慢的品,才能品出他的味道。
例如这两个字:(幻灯8品一品)1、“阴阳割昏晓”中的“割”一直被后人推崇,为什么?2、赏析“造化钟神秀”中“钟”字的妙用。
古诗《望岳》优秀教学设计精选3篇
古诗《望岳》优秀教学设计篇1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习古代诗歌朗读技巧。
能力目标: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德育目标: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借诗歌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一、导入我国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
在众多景物之中,中国人对山是情有独钟。
而群山之首当属五岳。
古人曾说“王岳归来不看山”。
师:你知道五岳指哪五座山?(泰山、华山、恒山、衡山、嵩山)师:五岳之首呢?泰山的确,我国自汉代确立“五岳”之说以来,泰山就以它五岳之首的独有风姿卓然屹立在世人面前,留下了无数经典传说和美词佳句。
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一首诗《望岳》。
二、板书课题:望岳三、教学过程:1、杜甫共写过三首《望岳》,一首是咏东岳泰山,一首是咏西岳华山,还有一首是咏南岳衡山。
今天我们学的这首《望岳》是咏东岳泰山的。
这是杜甫现存作品中年代最早的一首。
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的蓬勃朝气。
题解:什么是岳?(高大的山)标题是“遥望泰山”之意。
作者简介:(屏幕)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
2、介绍本诗写作背景(屏幕)3、指导朗读:师:要理解一首诗,朗读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怎么来读呢?大家一定还记得:“凡读书必须要做到字字响亮,不可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全诗。
指导学生朗读。
教师范读全诗。
4、整体感知诗意:指导学生参照诠释,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1)巡视。
随机指导。
(2)引导学生质疑,学习释疑。
5、内容品析。
“诗联赏析法”来品析这首诗。
它需要以下几个步骤:(屏幕)第一步:解说注释(借助书下注释,无注释的补充资料。
字典等工具书)第二步:描述诗联(将零散的字词解释连成一句通顺的话)第三步:品析字句(哪个字用的好,用的准,写出了什么,表现了什么)第四步:揣摩情感(全诗表现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前两部分内容6、串讲四联意思(借助书下注释)7、赏析:师:杜甫被称为“诗圣”。
语文教案-望岳
语文教案-望岳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及其作品《望岳》2.感受诗歌中的山水意境,培养审美情感3.理解诗歌中的抒情情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二、教学重点•解读诗歌中的意象、语言和情感•体会诗歌的韵律和美感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四、教学方法•朗读诗歌•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和学生一起感受诗歌中的美感五、教学内容1、《望岳》原文欣赏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诗歌解析杜甫《望岳》现译为“登高思君远,行路难归秦”。
•“岱宗”指的是正在望的泰山,“齐鲁青”则指的是泰山以及周围的山丘。
•“造化钟神秀”是杜甫借泰山的美来描绘中国山川的灵秀。
造化指的是天地自然界的惊奇变幻,钟指的是形态的对称,神指的是神祕。
•“阴阳割昏晓”,即昏暗与明亮,杜甫用景物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荡胸生曾云”,回忆往事的情感。
•“决眦入归鸟”,即离别之情,离群之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的自豪感抒发了出来,就像站在高处,俯瞰四方,一览众山小。
3、情感体验孩子们跟随教师轮流朗读这首《望岳》。
然后在诗歌里找寻自己的情感,试着用五句话总结。
学生手写出诗歌的主要思想和情感体验,与教师一起思考和分享。
六、教学后记《望岳》这首诗,以其深邃的诗意和慷慨悲壮的气氛,显示了诗人的壮志和追求。
让孩子们在诗歌中领悟到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提高审美素养和阅读能力。
《望岳》教案设计
《望岳》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岳》。
(2)理解《望岳》的创作背景、作者杜甫的生平等。
(3)分析《望岳》的诗歌形式、韵律、意象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望岳》的意境。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望岳》的诗意和诗境。
2. 杜甫的文学地位和创作风格。
三、教学难点1. 《望岳》中意象的分析。
2. 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望岳》的意境。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杜甫的文学地位和创作风格。
3. 采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望岳》的原文、译文和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望岳》的朗读和背诵。
3. 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设备。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朗读《望岳》。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分析《望岳》的诗歌形式、韵律、意象等。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望岳》的诗意和诗境。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教学(1)引导学生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2)分享杜甫的爱国事迹,激发学生爱国情怀。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望岳》的艺术价值和杜甫的文学地位。
七、课后作业1. 背诵《望岳》。
2. 写一篇关于《望岳》的读后感。
3. 调查了解杜甫在其他诗歌中的忧国忧民情怀。
八、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今后的教学质量。
九、评价建议1. 学生朗读和背诵《望岳》的情况。
2. 学生对《望岳》的意境分析和讨论成果。
《望岳》教案
望岳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杜甫的《望岳》诗意蕴涵与文化内涵;2.探究诗的主旨和意境,加深学生对于山水意境的理解;3.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提高对文章中作者情感的把握和理解能力;4.通过文学教育激发学生关注自然和民族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1.逐字理解诗句中的意思;2.探究诗的情感表达和意境绘画;3.学习唐代的文化历史背景;4.培养学生对于自然山水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1.掌握古典文言文的翻译技巧;2.理解唐代文化史中的山水观念;3.分析文本细微情感和意境准确把握。
教学过程导入(10分钟)1.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兴趣。
教师可以根据山水风光图片或视频为学生展示与诗歌相关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到自然山水的美丽与奇妙。
2.提问引导学生了解诗人杜甫和他的诗歌:•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你们了解他吗?•杜甫以诗歌为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有哪些内容?•杜甫的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讲解(30分钟)1.学习《望岳》的情感表达和意境绘画。
教师可以借助PPT讲解分析《望岳》中的情感与意境,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整首诗歌的主旨。
2.学习唐代文化史中的山水观念。
教师可以讲解唐代文化历史背景,并分析诗人在自然山水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3.观摩范文,分析文本细微情感和意境。
教师可以让同学们互相分享他们所读的段落,从中分析出细微情感和意境,并与诗歌中的信息对比。
练习(40分钟)1.阅读和理解。
学生阅读诗歌,可以将其翻译成白话文,强化对翻译技巧的掌握。
一旁教师出示与山水诗相关的图片,让学生参照图片进行理解,从而深入领悟诗歌意境。
2.回答问题。
学生可以参照教师出的问题列表进行探究,特别重点把握文本的情感表达。
•你能够看出这首诗歌表达的写作意图和主题吗?•你能辨识出其中的具体细节和隐含意象吗?•你觉得这首诗歌中的情感表达真实吗?总结(10分钟)教师提问,总结学生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情感体悟。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下两个问题:1.此次诗歌教育让你学到了什么内容?2.此次诗歌教育让你意识到了哪些自然和民俗文化?课堂作业1.书写读书笔记,将自己的体会和理解写下来;2.了解其他唐代诗人以及他们的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文化内涵。
杜甫《望岳》教案(精选2024)
学生合作学习活动
小组讨论
分组探讨诗中运用的修辞 手法、表达技巧及主题思 想等。
资源共享
交流各自搜集的背景资料, 共同整理出一份全面的学 习资料。
合作朗诵
分组练习朗诵,通过语调、 节奏等表现手段,共同演 绎出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学生探究学习活动
问题探究
针对诗中难以理解或存在争议的 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
比较阅读
选取其他描写山水的诗篇,与《望 岳》进行比较分析,探究不同诗人 对自然的不同表达方式和情感寄托。
文化拓展
结合唐代社会文化背景,探讨《望 岳》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以 及它对中国古代山水诗传统的继承 和发展。
06
教学评价与反馈
教学评价
教学目标达成度
通过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评估 学生是否理解《望岳》的主题、 意境和艺术手法,能否背诵全诗。
了解杜甫的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所 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主题意义
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诗歌 中的意象、意境及艺术手法
如何将杜甫的诗歌风格和创作 背景与《望岳》相结合,进行 深入的文本解读
03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01
讲授法
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了解 《望岳》的背景、主题和艺术特
过程与方法目标
01
通过朗读、背诵和默写等方式, 熟悉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韵
律美。
02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分享, 探究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03
结合诗人的其他作品及时代背 景等元素,鉴赏该诗的艺术特
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对祖国山河 的热爱之情,激发爱 国情感。
了解古代文化的博大 精深,增强民族自豪 感和文化自信心。
杜甫诗三首望岳教案
杜甫诗望岳教案杜甫诗三首望岳教案杜甫诗三首望岳教案要如何写呢?有什么优秀范文可以借鉴的?【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主题;探究诗作风格的变化。
2.熟读成诵,涵泳体悟。
3.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1.涵泳背诵。
2.理解诗歌主题。
3.把握诗作风格。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屏显杜甫图片)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
今天就让我们与诗圣同行,去感受他博大的思想情怀。
(板书标题、作者;屏显:与诗圣同行。
)二、活动建构——与诗圣同行1.第一板块:忘情吟诵(屏显)。
(1)教师范读。
听清读音,把握停顿、重音。
(2)自由朗读。
(3)指生朗读。
校正读音,明确节奏。
(4)齐读全诗。
(5)合作译诗。
结合注释,疏通诗意;提出疑问,讨论解决。
2.第二板块:诗意描述(屏显)。
(1)假如你是诗人,请试着用描述的口吻描写泰山的雄伟景象。
(2)假如你是诗人,请试着用感叹的口吻抒写你站在战乱后的长安城上的感受。
(3)假如你是诗人,请试着用讲故事的口吻再现当年石壕那个令人心碎的故事。
先自行准备,再小组交流,最后小组推荐同学向全班描述。
活动的全部目的在于通过诗意地描述,检验、强化、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因此活动完毕后的评价,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解说是否准确(符合原意)、清晰(顺序合理)、生动(描绘细致)。
一句话,关键考查活动参与者对文本理解的准确度。
教师可视其情况做点必要的补充,如“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这两句,就要指出这里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二百公里。
诗的末联提到的“绝顶”才是指泰山的主峰玉皇顶。
3.第三板块:品析妙点(屏显)。
杜甫曾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佳话。
在这三首诗中,你认为哪些词、句,或者标点用得好,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可示例。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这是近望所见。
《望岳》优秀教案(精选10篇)
《望岳》优秀教案(精选10篇)《望岳》优秀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望岳》优秀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望岳》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认识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象2、理解、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3、探究文学作品风格与作家个人遭遇之间的关系【教学程序】:一、导入新课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词、短语或语句来描绘你印象中的泰山呢?(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二、教学新课(一)作者及背景简介(二)朗读诗歌1、老师范读《望岳》。
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3、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三)了解诗的内容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四)再次朗诵,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
出示问题,小组研讨: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2、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研讨后,师生共同赏析:“岱宗”两句:“远望”(补充背景常识:此句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200公里。
) 问(1):“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朗,也更强烈。
)问(2):此句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诗人是如何写的?对你有何启发?(没有抽象地说,而是别出心裁的写出自己的体会,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的高。
“造化”两句:“近望” 问:能否通过对这两句品度,各用一个字分别概括诗人眼中泰山的特点?(“神”或“秀”,“高”。
《望岳》教案设计
《望岳》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岳》。
(2)理解《望岳》的创作背景、作者杜甫的生平等相关知识。
(3)分析并欣赏《望岳》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意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望岳》的诗意。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2)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望岳》。
(2)理解《望岳》的诗意和修辞手法。
(3)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分析《望岳》中的意象和诗意表达。
(2)从不同角度解读《望岳》的思想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望岳》,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望岳》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望岳》的诗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2)分析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启发学生思考。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望岳》的感悟和体会。
(2)引导学生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望岳》。
2. 结合课文,分析《望岳》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意表达。
3. 写一篇关于《望岳》的感悟文章。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拓展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
在情感态度方面,注重引导学生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杜甫《望岳》教案(通用11篇)
杜甫《望岳》教案(通用11篇)杜甫《望岳》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品味语言,培养语感,提高审美情趣。
4.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教学准备幻灯片,有关泰山的图片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
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读诗,背诗作为一首古诗,在形式上有它特有的规律,在朗读方面,要在理解诗句意思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选用恰当的情感来进行朗读,读时注意诗的节奏的变化,要读出诗的韵味。
参考节奏: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三、读读讲讲问问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
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
)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岱宗”两句。
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
)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
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
)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杜甫《望岳》教案
杜甫《望岳》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望岳》的背景和杜甫的创作风格。
分析《望岳》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解读《望岳》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运用文本分析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诗歌的细节和内涵。
鼓励学生进行创意写作,提高学生的表达和创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杜甫对泰山的敬畏之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
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升环保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朗读与翻译:带领学生朗读《望岳》,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提供准确的翻译,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字面意义。
2.2 文本分析:分析《望岳》中的意象,如“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等,探讨其象征意义。
探讨杜甫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2.3 背景知识: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望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泰山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泰山的兴趣和好奇心。
提问学生对泰山的了解和印象,引出杜甫的《望岳》。
3.2 朗读与翻译:带领学生朗读《望岳》,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表达。
提供准确的翻译,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字面意义。
3.3 文本分析:分析《望岳》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诗歌的细节和内涵。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朗读、讨论和创意写作等。
4.2 理解与分析: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望岳》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3 创意写作:评估学生在创意写作中的表现,包括表达清晰度、语言运用和创造力等。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进一步阅读:推荐学生阅读杜甫的其他诗歌,加深对杜甫创作风格的理解。
5.2 实地考察:如果可能,组织学生参观泰山,亲身感受泰山的壮丽和杜甫的敬畏之情。
5.3 比较学习:引导学生比较《望岳》和其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歌,探讨不同诗人对自然的表达方式。
杜甫《望岳》教案
杜甫《望岳》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岳》。
(2)理解诗歌的背景,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杜甫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会关注社会,关心国家大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2. 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诗歌的结构和韵律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情感的理解。
2. 杜甫的爱国情怀的感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对《望岳》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揭示诗歌的深层含义。
(2)引导学生感悟杜甫的爱国情怀。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个人经历,谈谈对诗歌的感悟和启示。
(2)进行全班交流,分享彼此的情感体验。
6.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背诵《望岳》。
2. 写一篇关于《望岳》的读后感,谈谈对杜甫爱国情怀的理解和感悟。
3. 选择一首杜甫的其他诗作,进行自主学习和解析。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望岳》。
2.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正确解读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学生能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描述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4. 学生能够感悟杜甫的爱国情怀,并结合个人经历进行情感体验。
七、教学资源1. 杜甫《望岳》原文及注释。
2. 杜甫生平介绍资料。
3. 相关诗歌鉴赏资料。
望岳幼教语文教案
望岳幼教语文教案教案:望岳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自《望岳》,作者杜甫。
本诗通过对泰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 生字词的学习:岳、岱宗、览、割、昏晓、钟、鼓、西南、残夜、海上、青未了、决眦、归鸟、荡胸、决、曾、崔、绝、齐、挂、眦。
2. 理解诗意:通过朗读、讨论,理解诗人对泰山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
3. 赏析诗句:通过朗读、讨论,理解并赏析诗句中的意境、修辞手法等。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岳》。
2. 理解诗意,体会诗人对泰山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
3. 能够赏析诗句,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字词的学习,诗句的理解和赏析。
难点:对诗意深入理解,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图片或故事形式引入泰山,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生字词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教师讲解难字词。
3. 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4. 理解诗意: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理解诗人对泰山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
5. 赏析诗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理解并赏析诗句中的意境、修辞手法等。
6.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结合诗意进行练习。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望岳杜甫泰山敬仰七、作业设计A. 岳B. 岱宗C. 割D. 昏晓2. 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诗人对泰山的敬仰之情。
A.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B.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答案:1. A. 岳:指泰山。
B. 岱宗:古代对泰山的尊称。
C. 割:分割。
D. 昏晓:黄昏和早晨。
2. 诗人通过描绘泰山之雄伟,表达了自己对泰山的敬仰之情。
同时,诗人通过对泰山的仰望,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
3. A. 诗句意为: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从那里俯瞰其他山峰,它们都显得很渺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诗三首望岳教案杜甫诗三首望岳教案要如何写呢?有什么优秀范文可以借鉴的?【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主题;探究诗作风格的变化。
2.熟读成诵,涵泳体悟。
3.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1.涵泳背诵。
2.理解诗歌主题。
3.把握诗作风格。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屏显杜甫图片)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
今天就让我们与诗圣同行,去感受他博大的思想情怀。
(板书标题、作者;屏显:与诗圣同行。
)二、活动建构——与诗圣同行1.第一板块:忘情吟诵(屏显)。
(1)教师范读。
听清读音,把握停顿、重音。
(2)自由朗读。
(3)指生朗读。
校正读音,明确节奏。
(4)齐读全诗。
(5)合作译诗。
结合注释,疏通诗意;提出疑问,讨论解决。
2.第二板块:诗意描述(屏显)。
(1)假如你是诗人,请试着用描述的口吻描写泰山的雄伟景象。
(2)假如你是诗人,请试着用感叹的口吻抒写你站在战乱后的长安城上的感受。
(3)假如你是诗人,请试着用讲故事的口吻再现当年石壕那个令人心碎的故事。
先自行准备,再小组交流,最后小组推荐同学向全班描述。
活动的全部目的在于通过诗意地描述,检验、强化、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因此活动完毕后的评价,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解说是否准确(符合原意)、清晰(顺序合理)、生动(描绘细致)。
一句话,关键考查活动参与者对文本理解的准确度。
教师可视其情况做点必要的补充,如“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这两句,就要指出这里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二百公里。
诗的末联提到的“绝顶”才是指泰山的主峰玉皇顶。
3.第三板块:品析妙点(屏显)。
杜甫曾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佳话。
在这三首诗中,你认为哪些词、句,或者标点用得好,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可示例。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这是近望所见。
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
为什么要用虚笔?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这是诗人的强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光反映。
下句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实写。
“阴阳”分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先得日光,故易晓;山北日光不到,在昼犹昏。
“割”字提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此联向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
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耳,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呢?另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
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
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
4.自由背诵。
第二课时一、活动建构——与诗圣同行第四板块:感受情怀(屏显)。
1.这三首诗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从哪些诗句感受出来的?补充背景。
(1)《望岳》。
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窃比稷与契”,常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自喻的年轻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
此后大约三四年间,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
这首诗就是这一时期写的。
诗人的背后是一个鼎盛的唐王朝,所以在他的诗里便投射了足够的“盛唐气象”。
(2)《春望》。
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三月(约757)杜甫在长安时所作。
安史之乱的叛军攻破京都长安,杜甫投奔唐肃宗,中途被叛军俘获,带回长安。
此时的长安被焚劫一空,满目凄凉,目睹一片萧条、破败的长安城,诗人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诗。
(3)《石壕吏》。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
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成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
洛阳一带又骚动起来。
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
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都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
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
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和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2.讨论明确。
(1)《望岳》。
抒写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诗人的雄心壮志和远大的思想抱负。
(2)《春望》。
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3)《石壕吏》。
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3.带着诗人的感情去读每一首诗,要读得入情入境。
指生读,再指生读,齐读。
二、整合总结1.辨析比较。
这三首诗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除了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外,它们还有哪些不同点?提示:内容、诗人关注的焦点(自我抱负——国家、百姓命运)、语言风格(豪迈激昂——沉郁悲怆——沉郁顿挫)等。
2.由学生的有关辨析比较内容作结。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郭沫若)诗人在年轻的时候抱定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远大志向。
年轻时候的诗作就充满了昂扬的气势。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也使诗人更多地看到了劳动人民的痛苦,也时时地为国而担忧,他的心与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息息相通,诗人的心与时代、国家的命运息息相通。
他的诗歌由前期的豁达开放而变得沉郁顿挫,充满了深深的抑郁,但他的这种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将彪炳千秋,永放光芒。
3.背诵比赛。
三、课下作业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或一幕短剧。
提示:石壕吏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物,要善于运用想象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和神态;还要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
(设题目的是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关键是要合理地补充某些情节或细节,从而鲜明地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
如果打算改编成短剧,最好采用集体编写的形式,由教师或个别学生先拟出一个提纲,经讨论后确定各部分的内容,然后分配角色,组织演出。
在讨论中必定会涉及一系列问题,例如全剧要不要分出场次,分几场为好,诗人是否应当出场,如出场又该如何处理才好,等等,这样讨论下来,才能使学生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不要为演出而演出。
)【资料宝藏】1.古诗库杜甫诗全集2.杜甫图片以及《春望》书法作品3.杜甫一生及其伟大诗篇杜甫(712—770),字子美,盛唐大诗人。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
(1)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
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
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2)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
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
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3)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
后来他潜逃到凤翔,做左拾遗。
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
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4)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
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
后返成都。
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
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综观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
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
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对后来元白的“新乐府运动”产生了积极影响。
生平详见《旧唐书》卷一九○。
有《杜工部集》。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