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任性的原因及对策电子教案
论任性孩子性格的形成及教育策略
论任性孩子性格的形成及教育策略1. 引言1.1 任性行为的定义任性行为是指孩子在某些情况下表现出的固执、任性、不服从等行为。
这种行为往往表现为孩子对自己的意愿和需求始终坚持不变,不听从他人的建议或指导,表现出一种不愿妥协、不愿改变的态度。
任性行为通常是孩子在面临挫折或情绪问题时产生的一种应对方式,也可能是由于家庭环境、教育方式等因素造成的。
孩子的任性行为不仅给家庭和学校带来困扰,也对孩子本身的成长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任性行为使孩子难以适应社会环境,影响了孩子的自信心和人际关系,甚至可能导致孩子性格偏执、不合群等问题。
及时识别和有效应对孩子的任性行为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1.2 任性行为对孩子的影响任性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任性行为会给孩子自身带来负面影响,比如容易与他人产生冲突,难以融入集体,影响人际关系。
任性行为也会对孩子的学习和发展造成困扰,因为任性孩子往往难以专注于学习,易受外界干扰而影响学业成绩。
任性行为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使其易怒、焦虑、自卑等,甚至导致孩子产生自闭、孤独等问题。
最重要的是,任性行为还会给孩子带来长远的影响,比如影响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交往能力等。
及时引导和纠正孩子的任性行为,对其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2. 正文2.1 任性性格的形成因素任性性格的形成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遗传因素、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
遗传因素在任性性格的形成中起到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个体的性格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
一些孩子可能天生就具有较为任性的性格,这与其基因有一定的关系。
家庭环境也是影响孩子任性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家庭中是否存在严格的纪律、是否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等都会对孩子的性格发展产生影响。
如果家长对孩子过于放任或过于严厉,都可能导致孩子产生任性的行为。
社会环境也会对孩子的性格产生影响。
同伴之间的互动、学校教育方式等都会对孩子的性格产生影响。
如果孩子长期处于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可能会形成任性的性格。
论任性孩子性格的形成及教育策略
论任性孩子性格的形成及教育策略任性是指孩子在行为上表现出来的任性、不服从的态度。
任性的孩子往往会给家长带来不少困扰,因为他们的行为往往难以控制,甚至会影响家庭和社交生活。
那么,任性性格是如何形成的?又应该怎样进行教育呢?一、任性性格的形成1. 家庭环境孩子的任性性格很大程度上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
如果家庭环境过于溺爱或者过于严厉,就容易导致孩子产生任性的性格。
过于溺爱会让孩子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而过于严厉则容易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
2. 个体因素每个孩子的性格都是不同的,有的孩子天生就比较任性,这种任性可能来自于遗传基因,也可能是由于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3. 社会因素社会环境也会对孩子的性格产生影响。
同伴之间的关系、学校的教育方式等都会对孩子的性格产生影响。
如果孩子在社会交往中遇到了困难和挫折,也容易导致他们产生任性的行为。
二、教育策略家长首先要营造一个积极、和谐的家庭环境。
家长要能够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但也要适度的严格要求。
避免过于溺爱或者过于严厉,要给孩子提供一个恰当的教育环境,让他们能够学会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2. 言传身教家长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家长的言行举止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性格发展,所以在平时的生活中,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要做一个好榜样。
3. 善于沟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家长要善于沟通,要关心孩子的内心需求。
当孩子有任性的表现时,家长不要过于严厉或者溺爱,而是要和孩子进行沟通,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4. 合理引导家长要进行合理的引导和教育。
在孩子犯错、任性的时候,要及时进行批评教育和纠正。
但是家长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要过于严厉,要给孩子留有面子,同时也要引导孩子找到错误的原因,让他们懂得自我反思。
5. 奖惩结合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奖惩是必不可少的。
表现良好的孩子要给予适当的奖励,而有任性行为的孩子也要进行相应的惩罚。
但是在进行奖惩的时候,要注意方法的温和性,不要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
好孩子不任性教案范文
好孩子不任性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到任性是一种不良行为,会影响人际关系和自身成长。
2. 培养学生懂得尊重他人,学会换位思考。
3. 引导学生掌握调控情绪的方法,做到理智面对冲动。
二、教学重点:1. 认识任性的危害。
2. 学会调控情绪,做到理智面对冲动。
三、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懂得尊重他人,学会换位思考。
2. 引导学生掌握调控情绪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经验和观点。
2. 案例分析法:通过举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任性的危害和如何改正。
3.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模拟不同场景,学会换位思考和沟通。
五、教学内容:1. 认识任性:让学生举例说明任性的表现,分析任性的原因和危害。
2. 改正任性: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反省,找出改正任性的方法。
3. 调控情绪:教授学生一些调控情绪的方法,如深呼吸、心理暗示等。
4. 换位思考:培养学生懂得尊重他人,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5. 实践演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做到理智面对冲动。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任性行为的短视频,引发学生对任性话题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任性行为的定义和危害。
3. 案例分析:分享一些任性行为的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任性的原因和后果。
4. 小组分享:每组选取一个案例,向全班同学分享讨论结果。
5. 教师点评:总结学生分享的内容,强调改正任性行为的重要性。
七、教学活动:1. 情绪调控游戏:设计一个情绪调控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会调控情绪的方法。
2.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不同场景下的沟通和换位思考。
3. 分享体验:让学生分享角色扮演的体验,讨论在情境中如何做到理智面对冲动。
八、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让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中的表现,总结收获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2. 同伴评价:同学之间相互评价,给出建议和鼓励。
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给予肯定和指导。
小班任性幼儿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男,5岁,是幼儿园小班的一名幼儿。
小明性格活泼开朗,聪明伶俐,但同时也表现出一些任性的行为。
在幼儿园里,小明经常因为一些小事而闹脾气,不听从老师和家长的劝导,甚至还会动手打人。
这给幼儿园的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二、案例分析1. 家庭教育因素小明的任性可能与家庭教育有关。
小明的父母工作繁忙,经常加班,导致他们没有太多时间陪伴小明。
在家庭中,小明可能因为得不到父母的关注而表现出任性的行为。
此外,小明的父母在教育方式上可能过于溺爱,导致小明缺乏自我约束能力。
2. 环境因素幼儿园是幼儿成长的重要环境,环境对幼儿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小明所在的小班班级中,部分幼儿也存在任性、自私的行为,这可能与班级氛围有关。
此外,幼儿园的一些教学活动可能过于简单,无法满足小明的求知欲,导致他在活动中产生挫败感,进而表现出任性的行为。
3. 个性因素小明本身性格活泼开朗,但同时也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
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他可能会通过任性的行为来发泄自己的情绪。
此外,小明可能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当他人劝导时,他可能会故意做出相反的行为。
三、教育策略1. 家庭教育指导针对家庭教育因素,我们向小明的父母提出以下建议:(1)合理安排时间,多陪伴小明,关注他的成长。
(2)教育方式要适度,既要关爱小明,又要培养他的自我约束能力。
(3)引导小明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感受。
2. 改善班级氛围针对环境因素,我们采取以下措施:(1)开展班级活动,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
(2)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满足幼儿的求知欲。
(3)加强班级管理,对任性的行为进行及时纠正。
3. 个性化教育针对小明个性因素,我们采取以下策略:(1)了解小明的兴趣爱好,开展针对性的教育活动。
(2)在活动中给予小明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增强他的自信心。
(3)引导小明学会控制情绪,学会用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
四、教育过程1. 家庭教育指导实施我们与小明的父母保持密切沟通,定期反馈小明的在园表现。
论任性孩子性格的形成及教育策略
论任性孩子性格的形成及教育策略任性是一种常见的孩子性格特征,这种性格特征常表现为孩子具有自我中心、自我意识非常强、难以妥协与让步的角色。
这种任性的性格特征常给孩子带来烦恼,并且也会影响到与家长、老师、同伴之间的相处关系。
因此,家长们需要了解任性孩子性格的形成及教育策略。
一、任性孩子性格的形成原因1. 灰色地带:任性孩子的性格特点与其所在环境有关,孩子生活在过度宠爱或者过度禁锢的环境中时,容易形成任性的性格特点。
过度宠爱的环境会让孩子感到自己是独一无二的,是高人一等的,容易形成任性的性格特点。
而过度禁锢的环境则会让孩子感到受到压抑、束缚,反而会表现得十分难搞、难以相处,这也可能导致孩子产生任性的性格特点。
2. 父母的教育方式:父母的教育方式是任性孩子形成任性性格特点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果父母常常采取放任的教育方式,孩子很难自我管控,习惯性地任性发挥;如果父母对孩子提出的要求过高,或者要求一成不变,孩子很容易感到压力,产生反感情绪从而表现得非常任性。
3. 亲子关系:亲子关系是任性孩子产生任性性格特点的重要原因之一。
家庭关系紧张或者冷漠、亲情缺失等都可能导致孩子产生任性的性格特点。
如果父母缺乏与孩子交流的机会或者交流方式不当,孩子容易感到孤单、失落,反而会表现得异常任性。
二、任性孩子的教育策略1. 训练孩子自我控制:任性孩子的自我能力比较强,但是他们的情绪管理能力较弱,因此家长们要运用教育策略,让他们训练自我控制。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让孩子多参与到集体活动中来,多与同龄人互动,学习团队合作精神,一起完成过程,而不是只注重结果。
同时,在家中也要鼓励孩子参与家务,体验劳动的快乐和付出的感受,这样有助于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和自控的能力。
2. 论证不同意见:任性孩子经常表现得自我中心,有时候自己的想法并不是完全正确的,家长们要引导孩子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使用一些例子论证孩子提出的观点,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想法并不完美,从而让孩子愿意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自私任性的幼儿教案
自私任性的幼儿教案第一章:自私任性的定义与特点1.1 自私任性的定义1.2 自私任性的特点1.3 自私任性对孩子的影响1.4 自私任性与自私、任性的区别第二章:自私任性的成因2.1 家庭教育的影响2.2 父母溺爱的后果2.3 缺乏分享与合作的培养2.4 孩子自我中心的发展第三章:应对自私任性的方法3.1 家庭教育的调整3.1.1 建立正确的价值观3.1.2 培养孩子的同理心3.1.3 父母的榜样作用3.2 引导孩子学会分享与合作3.3 设置合理规则与边界3.4 鼓励孩子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第四章:自私任性孩子的教育策略4.1 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4.2 尊重孩子的感受4.3 引导孩子理解他人的需求4.4 鼓励孩子自主解决问题4.5 奖励机制的合理运用第五章:案例分析与实践建议5.1 自私任性孩子的典型案例分析5.2 实践建议与策略5.3 注意事项5.4 总结与反思本教案旨在帮助教师和家长了解自私任性的幼儿的特点、成因,并提供有效的教育策略,以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其同理心和社会交往能力,克服自私任性的行为。
第六章:亲子沟通技巧的培养6.1 理解沟通的重要性6.3 倾听与表达的技巧6.4 开放性问题与引导式对话6.5 家庭会议的开展第七章:情绪管理的教育7.1 自私任性与情绪的关系7.2 识别与理解情绪7.3 表达情绪的适当方式7.4 情绪调节的策略7.5 情绪日记的记录与分享第八章:团队合作的实践活动8.1 团队合作的重要性8.2 设计合作游戏与活动8.3 团队角色与责任的分配8.4 鼓励协作与支持8.5 活动后的反思与讨论第九章:自我意识的引导9.1 自我意识的发展9.2 帮助孩子建立自尊9.3 自我认知的培养9.4 自我反思的习惯9.5 自我目标的设定第十章:总结与展望10.1 自私任性幼儿教育的反思10.2 家庭与学校的合作10.3 长期教育效果的追踪10.4 教育策略的调整与优化10.5 培养健康、和谐的社会成员这五个章节继续深化了对自私任性幼儿教育的探讨,从亲子沟通、情绪管理、团队合作、自我意识等多个角度提供了具体的教育方法和实践建议,旨在帮助教师和家长更全面地理解和应对自私任性幼儿的问题,促进其全面发展。
孩子任性的原因及对策
任性主讲人:卢微陈泓江(此教案针对的是3至6岁的学前儿童日常生活中的任性行为,使父母了解出现此行为的原因和哪些行为才是真正的任性行为从而纠正父母的错误意识,同时帮助父母正确的解决生活中孩子的任性行为)一.定义所谓任性,是指个人对自己的需要、愿望或要求毫不克制,听凭秉性行事,放纵不约束自己;抗拒、不服从外来的管教;不按照别人的要求去做,或者表面上答应、内心不服!孩子的任性行为,由于年龄及个性的不同,会有许多不同的表现,但下面几种也许是我们最为常见的。
任性表现一:你说东,他偏往西。
孩子的任性,有时是年龄特征的表现。
研究发现,孩子的成长不是匀速平稳的,有较为乖顺的平稳阶段,也有较为棘手的不平稳阶段.最初,孩子不知道“自己”,玩弄自己的小脚就像玩玩具一样,表现很乖;伴随着语言的发展,开始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到2岁左右变得更加强烈。
他们开始表现自我,凡事都喜欢说“不",到处炫耀和滥用自己的“否决权”,进入了“第一反抗期",表现出来就是让人头疼的任性.等他们适应这种心理变化后,会是一段较平稳的时期。
但到4岁左右,孩子又进入一个不平衡阶段,情绪不稳、脾气暴躁、任性胡闹,喜欢拒绝别人的要求……种种任性言行再次表现出来。
任性表现二:脾气说来就来,稍不如意就和父母对着干。
正所谓一个孩子一个脾气。
所谓脾气,在心理学上叫做气质,是孩子身上最早出现的个性特征.传统上把人的气质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其中胆汁质的孩子大多脾气急,性子倔。
这样的孩子很有主意,稍不满意就会和父母“顶牛”,让人感到非常任性.但他们的任性时间短暂,事情过去了,很快就忘记了。
任性表现三:突发性不可抑制的狂躁。
案例:欢欢说:“我想玩奇奇的遥控汽车,可奇奇太小气了,不给我玩。
我的火一下就蹿了上来:不给就抢,抢不到就打!这时,他妈妈看见了,居然去向我妈妈告状。
好啊,想整我?以为我会怕吗?气死我了,哼,让你们先看看我的厉害.我把奇奇的小汽车使劲扔到了地上,看着它散了架,然后我还要把它踩扁。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课题10:克服任性 通用版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课题10:克服任性通用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任性行为的危害,认识克服任性的必要性。
2.培养学生倾听和尊重他人的习惯。
3.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责任,并学会承担责任。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克服任性的必要性。
2.难点:倾听他人的习惯的培养。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1. 任性的概念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任性行为的危害和克服任性的必要性,先针对任性的概念做一个简要说明。
2. 任性行为的危害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更深入了解任性行为对自己和他人的危害,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克服任性。
3. 培养倾听和尊重他人的习惯1.借助角色扮演的方式,模拟家庭和班级生活中常见的矛盾,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倾听他人、尊重他人,并通过互相理解、沟通解决矛盾。
2.引导学生意识到自己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承担责任。
四、教学评估1.实际案例分析,学生能否比较全面地认识任性行为对自己和他人的危害,以及如何克服任性。
2.角色扮演,考察学生在矛盾中是否倾听他人、尊重他人,并通过沟通解决矛盾。
3.学生的日常表现,是否能够积极承担责任并避免任性行为。
五、课后作业1.思考自己日常生活中是否存在任性的行为,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
2.反思自己在家庭和班级生活中的表现,针对不足的地方,思考如何改进。
六、教学资源1.实际案例资料。
2.角色扮演的指导。
3.教师精心准备的沟通方式参考资料。
七、教学建议1.本堂课的内容对学生的自我管理、沟通能力、情商等方面有很大帮助,建议时间安排在教学计划的重点阶段。
2.为了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和承担责任的能力,建议适当增加个人反思和自我评价的环节。
中班社会好孩子不任性教案
中班社会好孩子不任性教案第一章:认识任性1.1 教学目标了解任性的含义和表现认识任性对人际关系的影响1.2 教学内容讲解任性的定义和特点分析任性行为的负面影响1.3 教学活动讨论任性行为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思考任性行为对朋友、家庭的关系产生的影响第二章:学会理解他人2.1 教学目标培养同理心,理解他人的感受学会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2.2 教学内容讲解同理心的概念和重要性分享理解他人的技巧和方法2.3 教学活动角色扮演,模拟不同情境下理解他人的过程小组讨论,分享在理解他人时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第三章:培养良好情绪3.1 教学目标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认识负面情绪对行为的影响3.2 教学内容讲解情绪管理的技巧和方法分享应对负面情绪的策略3.3 教学活动情绪角色扮演,模拟不同情境下的情绪反应小组讨论,分享在应对负面情绪时的经验和方法第四章:建立良好沟通4.1 教学目标学会有效沟通,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掌握倾听的技巧,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感受4.2 教学内容讲解有效沟通的要素和技巧分享倾听的重要性和方法4.3 教学活动角色扮演,模拟良好沟通的情境小组讨论,分享在沟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第五章:实践好孩子不任性5.1 教学目标培养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不任性的行为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的需求和感受5.2 教学内容讲解实践好孩子不任性的方法和技巧分享在生活中实践好孩子不任性的经验5.3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分享在实践好孩子不任性过程中的困难和解决方法制定个人计划,承诺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好孩子不任性第六章:家长的角色和支持6.1 教学目标了解家长在孩子不任性教育中的角色学习如何支持和鼓励孩子改变任性行为6.2 教学内容讲解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分享家长支持和鼓励孩子的方法6.3 教学活动家长分享会,讨论在帮助孩子克服任性过程中的经验和挑战家长与孩子一起制定家庭规则,共同参与孩子成长第七章:教师的角色和引导7.1 教学目标了解教师在孩子不任性教育中的角色学习如何引导学生改变任性行为7.2 教学内容讲解教师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分享教师引导学生改变任性的方法和技巧7.3 教学活动教师经验分享,讨论在引导学生克服任性过程中的经验和策略教师组织小组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合作与分享第八章:评估和反馈8.1 教学目标学习如何评估孩子在克服任性行为方面的进步了解如何给予孩子积极的反馈8.2 教学内容讲解评估孩子进步的方法和技巧分享给予孩子积极反馈的方式8.3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分享在评估和反馈过程中的经验和方法家长和教师共同参与评估孩子的进步,给予积极的反馈第九章:遇到困难和挑战时的应对策略9.1 教学目标学习在遇到困难和挑战时保持积极态度掌握应对困难和挑战的策略9.2 教学内容讲解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积极心态的重要性分享应对困难和挑战的方法和技巧9.3 教学活动角色扮演,模拟在遇到困难时积极应对的情境小组讨论,分享在应对困难和挑战时的经验和方法第十章:总结和展望10.1 教学目标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展望未来,持续培养好孩子不任性的行为10.2 教学内容回顾整个教案的内容和学习过程分享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10.3 教学活动个人或小组分享,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制定个人计划,展望未来,持续培养好孩子不任性的行为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认识任性:环节重点:理解任性的含义和表现,以及任性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好孩子不任性》教案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好孩子不任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认识到任性是不良行为,不利于自身成长。
2. 帮助幼儿学会理解他人的感受,培养同理心。
3. 引导幼儿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提高沟通能力。
4. 培养幼儿自我控制的能力,养成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1. 任性行为的识别与分析2. 同理心的培养3. 表达需求的技巧4. 自我控制的方法5. 良好习惯的养成三、教学方法:1. 故事导入: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导幼儿了解任性的危害。
2. 情景模拟:设置相关情景,让幼儿体验并反思自己的任性行为。
3. 小组讨论:分组进行讨论,让幼儿学会换位思考,培养同理心。
4. 互动游戏:设计相关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表达需求、自我控制。
5. 家园共育:家长参与教学,共同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准备:1. 故事课件:制作生动有趣的故事课件,吸引幼儿注意力。
2. 情景道具:准备相关情景所需的道具,便于幼儿参与角色扮演。
3. 讨论卡片:制作卡片,上面写有与主题相关的问题,用于小组讨论。
4. 游戏材料:准备适合的游戏材料,便于幼儿在游戏中学习。
5. 家长通知:通知家长参与教学,共同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情景模拟中的表现,评估其对任性行为的认识。
2. 参与小组讨论的积极性,评估幼儿同理心的培养情况。
3. 观察幼儿在互动游戏中的表现,评估其表达需求、自我控制的能力。
4. 家长反馈:收集家长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改进教学方法。
六、教学步骤:1. 导入:讲述一个关于任性的故事,引发幼儿对任性行为的思考。
2. 讨论:组织幼儿分组讨论,让幼儿分享自己对任性的认识和体验。
3. 角色扮演:设置情景,让幼儿扮演不同角色,体验任性行为带来的后果。
4. 引导反思:让幼儿思考如何改正任性行为,培养良好习惯。
5. 互动游戏:设计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表达需求、自我控制。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幼儿认识到任性行为的危害,学会改正任性行为。
三年级好孩子不任性心理教案
三年级好孩子不任性心理教案教案标题:培养三年级好孩子不任性心理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任性行为对自己和他人的影响。
2. 培养学生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不任性。
3. 培养学生积极的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自律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1. 了解任性行为的定义和影响。
2. 掌握控制情绪和行为的方法。
3. 学会积极沟通和解决问题的技巧。
教学准备:1. 幻灯片或黑板。
2. 学生练习活动材料。
3. 角色扮演的道具。
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5分钟)1. 使用幻灯片或黑板展示“任性”一词,并请学生自由讨论他们对这个词的理解。
2. 引导学生思考任性行为对自己和他人的影响,并讨论可能的后果。
步骤二:知识讲解(10分钟)1. 解释任性行为的定义:指的是不受控制地追求自己的欲望,不考虑他人感受和社会规则的行为。
2. 与学生分享任性行为可能导致的问题,例如与他人关系的破裂、学习成绩下降等。
步骤三:控制情绪和行为的方法(15分钟)1. 介绍一些控制情绪和行为的方法,例如深呼吸、数数等。
与学生一起实践这些方法。
2.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自己控制情绪和行为的经验,并与他们一起讨论这些方法的有效性。
步骤四:积极沟通和解决问题(15分钟)1. 介绍积极沟通和解决问题的技巧,例如倾听对方、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等。
2. 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实践这些技巧。
可以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分角色演练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步骤五:总结(5分钟)1. 与学生一起回顾今天学到的内容,强调控制情绪和行为的重要性,以及积极沟通和解决问题的技巧。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并提供一些实践建议,如与家人、朋友进行积极沟通,尝试控制自己的情绪等。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写一篇关于如何成为好孩子的短文,分享他们对控制情绪和行为的理解和实践经验。
2. 在班级中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合作解决一些问题,锻炼他们的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
中班健康教案《好孩子不任性》
中班健康教案《好孩子不任性》第一章:认识任性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任性的含义,认识到任性会影响与他人的相处。
2. 培养幼儿自我控制的能力,学会体谅他人。
教学内容:1. 讨论任性的表现和影响。
2. 引导幼儿思考如何改正任性。
教学活动:1. 故事分享:《任性的小兔子》。
2. 小组讨论:任性有哪些表现?任性会给别人带来什么影响?3. 角色扮演:模拟任性场景,引导幼儿学会控制情绪。
第二章:学会沟通教学目标:2. 引导幼儿理解沟通的重要性,增进人际关系。
教学内容:1. 讨论沟通的重要性。
2. 学习基本的沟通技巧。
教学活动:1. 故事分享:《小猫咪的沟通秘诀》。
2. 小组讨论:为什么沟通很重要?我们应该如何沟通?3. 角色扮演:模拟沟通场景,练习使用恰当的表达方式。
第三章:培养同理心教学目标:1. 引导幼儿理解同理心的概念,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2. 培养幼儿关爱他人,懂得分享和谦让。
教学内容:1. 讨论同理心的含义和作用。
2. 学习如何展现同理心。
教学活动:1. 故事分享:《小熊同理心的力量》。
2. 小组讨论:同理心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要有同理心?3. 情景模拟:通过角色扮演,让幼儿体验同理心的重要性。
第四章:建立良好习惯教学目标:2. 引导幼儿认识到良好习惯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讨论良好习惯的含义和作用。
2. 学习如何养成良好习惯。
教学活动:1. 故事分享:《小狗的好习惯》。
3. 生活实践: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良好习惯。
第五章:学会感恩教学目标:1. 培养幼儿懂得感恩,理解父母、老师和同伴的关爱。
2. 引导幼儿学会珍惜身边的人和事物。
教学内容:1. 讨论感恩的意义。
2. 学习如何表达感恩之情。
教学活动:1. 故事分享:《小羊的感恩之心》。
2. 小组讨论:为什么要感恩?我们应该如何表达感恩?3. 实践活动:让幼儿亲手制作感恩卡片,送给关爱他们的人。
第六章:情绪管理教学目标:1. 帮助幼儿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情绪。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课题10:克服任性 通用版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课题10:克服任性通用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任性的概念,认识到任性行为的危害。
2. 培养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学会调整情绪,克服任性行为。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尊重他人,关爱集体。
二、教学内容1. 任性的概念及表现2. 任性行为的危害3. 克服任性的方法4. 情绪调节技巧5. 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故事、案例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任性的概念,引发学生对任性行为的关注。
2. 新课导入:讲解任性行为的危害,引导学生认识到任性对自己和他人的不良影响。
3. 方法指导:教授学生克服任性的方法,如自我暗示、情绪调节、换位思考等。
4. 情境模拟:设置情境,让学生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方法克服任性。
5. 价值观引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尊重他人,关爱集体。
6.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巩固所学内容。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任性行为是否有所减少。
2. 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克服任性的方法。
3. 关注学生在集体活动中的表现,是否能够尊重他人,关爱集体。
五、教学建议1. 教师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2. 加强家校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3. 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给予个性化指导。
4. 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教材。
2. 辅助材料:故事、案例、情境模拟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
4. 网络资源: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网站、论坛等。
七、教学时间1课时(40分钟)八、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确保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的问题,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认识到任性行为的危害,掌握克服任性的方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在以上的教案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是“教学方法指导”部分。
任性的孩子个案分析与对策
任性的孩子个案分析与对策
个案分析:
小明是一个10岁的男孩,他的父母都是事业有成的白领,平时工作比较忙,很少有时间陪伴他。
小明从小就非常任性,喜欢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建议。
在学校里,他经常和同学发生冲突,不愿意遵守纪律,甚至有时会顶撞老师。
在家里,他也不愿意听从父母的安排,总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让父母非常头疼。
对策:
1. 增进亲子沟通:父母应该多花时间陪伴孩子,了解他的想法和需求,让他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在与孩子沟通时,要尊重他的意见,不要轻易否定他的想法,同时也要引导他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
2. 建立规则意识:父母应该为孩子制定一些家庭规则,让他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在孩子违反规则时,要给予适当的惩罚,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同时,也要表扬孩子在遵守规则方面的表现,增强他的自信心。
3. 培养孩子的同理心:通过讲述一些关于友谊、合作的故事,让孩子理解到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的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引导孩子关心他人的感受,
学会换位思考。
4. 提高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可以通过一些游戏、活动等方式,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例如,可以让孩子参加一些团队运动,如篮球、足球等,锻炼他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坚持和毅力。
5.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孩子的任性行为严重影响到了他的生活和学习,可以寻求心理专家的帮助,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
6. 以身作则:父母是孩子的榜样,他们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到孩子。
因此,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遵守规则。
幼儿任性的举措教案
幼儿任性的举措教案教案标题:培养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举措教案目标:1. 帮助幼儿理解自我控制的重要性。
2. 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提高他们的情绪管理和行为调节能力。
3. 提供适当的教育环境和策略,帮助幼儿更好地应对任性行为。
教案步骤:1. 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张图片或提问的方式引起幼儿的兴趣,例如:“你们知道什么是自我控制吗?有什么好处?”- 鼓励幼儿分享他们对自我控制的理解和体验。
2. 知识讲解(10分钟)- 以简单易懂的语言向幼儿解释自我控制的概念,例如:“自我控制是指我们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不做一些任性的事情。
”- 强调自我控制的好处,例如:“当我们学会自我控制,我们就能更好地与他人相处,更好地完成任务,并且让自己更快乐。
”3. 游戏活动(15分钟)- 进行一系列适合幼儿年龄的小游戏,以帮助他们理解和练习自我控制能力。
- 游戏建议:a. 扮演角色:让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例如老师、学生、爸爸妈妈,让他们体验在不同角色下需要自我控制的情境。
b. 红绿灯游戏:通过模拟红绿灯的信号,引导幼儿在红灯停、绿灯走的指令下控制自己的行为。
c. 合作游戏:组织一些需要合作的游戏,例如传球游戏,让幼儿学会与他人合作,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4. 讨论和总结(10分钟)- 引导幼儿回顾游戏活动,分享他们在游戏中学到了什么。
- 提问引导幼儿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自我控制。
- 总结讨论的要点,强调自我控制的重要性,并表扬幼儿在活动中展现的自我控制能力。
5. 课后延伸活动(可选):- 建议家长在家中与幼儿一起玩一些需要自我控制的游戏,如盖房子、拼图等,以巩固课堂所学。
- 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自主应用自我控制,例如等待自己的轮次、控制情绪的表达等。
教案评估:1. 观察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展现的自我控制能力,如是否能按照规则进行游戏、是否能等待自己的轮次等。
2. 听取幼儿对自我控制的理解和应用的分享。
3. 与家长交流,了解幼儿在家中是否能够应用自我控制的能力。
幼儿园健康课好孩子不任性教案
幼儿园健康课“好孩子不任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认识任性的行为以及其不良后果。
2. 培养幼儿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的能力,学会理解和关心他人。
二、教学重点:1. 帮助幼儿理解任性的不良后果,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 培养幼儿在遇到问题时,能够自我控制,与同伴和谐相处。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幼儿从自我中心转向关注他人。
2. 如何让幼儿在实际情境中,学会控制自己的任性行为。
四、教学方法:1. 故事导入法: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发幼儿的兴趣。
2. 情景模拟法:创设实际情境,让幼儿参与其中,体验任性和不任性的不同后果。
3. 讨论交流法:引导幼儿在小组内讨论,培养合作与沟通能力。
4. 家园共育法: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关注幼儿的成长。
五、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认识任性教学目标:让幼儿初步认识任性的行为,了解任性的不良后果。
教学方法:故事导入法,情景模拟法。
教学内容:通过故事《小兔子任性》,让幼儿了解任性的表现,分析任性带来的问题。
2. 第二课时:学会自我控制教学目标:培养幼儿自我控制的能力,学会在不满意的情况下保持冷静。
教学方法:讨论交流法,情景模拟法。
教学内容:讨论如何在遇到问题时,保持冷静,控制自己的情绪。
通过情景模拟,让幼儿实际体验自我控制的重要性。
3. 第三课时:关心他人教学目标:引导幼儿从自我中心转向关注他人,培养同理心。
教学方法:故事导入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内容:通过故事《小猫咪的不愉快》,让幼儿了解任性会影响到他人,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关心他人的感受。
教学方法:情景模拟法,家园共育法。
教学内容:创设实际情境,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遵守规则,与同伴和谐相处。
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关注幼儿在家庭中的表现。
5. 第五课时:总结与反思教学目标:让幼儿回顾所学内容,检验自己的行为改变。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模拟法。
教学内容: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克服任性的经验和感受,总结成为一个好孩子的方法。
论任性孩子性格的形成及教育策略
论任性孩子性格的形成及教育策略孩子的性格是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而任性是一种常见的孩子性格特征。
任性的孩子往往表现为难以控制的情绪、固执己见、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建议等等。
任性的孩子性格形成与家庭环境、教育方式、个人性格等因素有关。
针对任性孩子的教育,家长需要采取一些特殊的策略,引导孩子逐渐克服任性的问题,建立健康的性格特征。
一、任性孩子性格的形成原因1.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于孩子性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一些家庭中,孩子可能会过度受到宠爱或者纵容,导致孩子性格变得任性。
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的需求往往会被过度满足,孩子习惯了自己的意愿能够得到满足,因此变得更加任性。
2. 教育方式父母的教育方式也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性格发展。
如果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过于严厉或者过于溺爱,可能会导致孩子性格出现偏差。
对于任性的孩子来说,父母的溺爱往往是一个重要因素。
3. 个人性格一部分任性的孩子可能天生就具备一定的倔强或者固执的个性特征,这样的性格特征也会导致孩子出现任性的表现。
二、针对任性孩子的教育策略1. 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任性的孩子通常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往往表现为一时的冲动或者情绪爆发。
对于这样的孩子,父母需要通过意志力的培养,帮助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可以通过一些训练活动或者游戏来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比如让孩子学会在面对困难时冷静思考、理性表达,而不是歇斯底里地发脾气。
2. 建立清晰的规矩和约束任性的孩子往往缺乏自我约束,对于这样的孩子,家长需要建立起清晰明确的规矩和约束,让孩子知道哪些行为是可以接受的,哪些行为是不可以接受的。
当孩子违反规矩时,需要给予适当的惩罚和教育,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产生相应的后果。
3. 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任性的孩子往往情绪起伏较大,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产生不良的情绪反应。
家长需要引导孩子学会面对情绪,理性思考,学会自我调节,避免过度依赖外部条件来维持情绪的稳定。
绘本《任性的孩子》教案
绘本《任性的孩子》教案教案标题:培养孩子自律能力的绘本教学案例——《任性的孩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绘本《任性的孩子》中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2. 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和责任感。
3.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分析和理解绘本故事的主题和情节。
2.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孩子的任性行为对自己和他人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和责任感。
教学准备:1. 绘本《任性的孩子》。
2. PPT或白板。
3. 学生笔记本和铅笔。
教学过程:引入:1. 使用PPT或白板展示绘本《任性的孩子》的封面,并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对这个标题的理解。
2. 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他们对“任性”这个词的理解和经验。
阅读和理解:1. 分发绘本《任性的孩子》,让学生阅读故事。
2. 指导学生回答一些问题,以帮助他们理解故事情节和主题,例如:- 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他有哪些任性的行为?- 这些任性的行为对他自己和他人有什么影响?- 故事的结尾给我们什么启示或教训?讨论和思考: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你是否曾经有过类似的任性行为?这些行为对你自己和他人有什么影响? - 你认为自律和责任感对一个人的成长和成功有多重要?- 你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自己培养自律能力和责任感?展示和总结:1. 邀请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并总结出一些重要观点和结论。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故事中的教训应用到他们的生活中,例如:- 在面对诱惑时,如何控制自己的行为?- 如何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考虑他人的感受?作业:1. 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描述一个他们曾经经历过的任性行为以及对自己和他人的影响,并思考如何改正这种行为。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关于自律和责任感的绘本或故事,并进行讨论和分享。
2. 组织学生参与一些团队活动或社区服务项目,以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合作能力。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阅读和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理解能力。
好孩子不任性教案
好孩子不任性教案教案标题:好孩子不任性教案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任性行为以及其对自己和他人的影响。
2. 培养学生自控力、合作精神和责任感。
3. 提供学生解决问题的技巧和策略。
教学内容:1. 任性行为的定义和特征。
2. 任性行为对个人和他人的影响。
3. 自控力的重要性。
4. 合作和责任感的培养。
5. 解决问题的技巧和策略。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一个简短的故事或情境引起学生对任性行为的思考,例如描述一个孩子因为任性而引发的问题。
知识讲解:2. 解释任性行为的定义和特征,让学生理解任性行为是指不顾他人感受、自私、不合理的行为。
3. 探讨任性行为对个人和他人的影响,强调其可能导致冲突、破坏关系、影响学习等负面后果。
技能培养:4. 引导学生认识到自控力的重要性,通过示范和讨论,教授学生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5. 强调合作和责任感的重要性,通过小组活动或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到合作的乐趣和团队合作的力量。
6. 教授学生解决问题的技巧和策略,例如倾听他人观点、寻求妥协、寻求帮助等。
实践活动:7. 组织学生参与角色扮演活动,让他们扮演任性和负责任的角色,通过互动体验任性行为和负责任行为的不同结果。
8. 设计小组合作任务,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尊重他人、倾听他人意见,并完成任务。
总结回顾:9.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好孩子不任性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控力、合作精神和责任感。
拓展延伸:10.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的技巧和策略,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并分享经验和成果。
评估方式:11. 观察学生在角色扮演和小组合作任务中的表现,评估他们是否能够理解和应用所学的内容。
12. 设计一份简单的问答或小组讨论题目,以检查学生对于任性行为和解决问题策略的理解。
教学资源:1. 故事书或故事片段。
2. 角色扮演道具。
3. 小组合作任务的材料。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反馈,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孩子任性的原因及对策任性主讲人:卢微陈泓江(此教案针对的是3至6岁的学前儿童日常生活中的任性行为,使父母了解出现此行为的原因和哪些行为才是真正的任性行为从而纠正父母的错误意识,同时帮助父母正确的解决生活中孩子的任性行为)一.定义所谓任性,是指个人对自己的需要、愿望或要求毫不克制,听凭秉性行事,放纵不约束自己;抗拒、不服从外来的管教;不按照别人的要求去做,或者表面上答应、内心不服!孩子的任性行为,由于年龄及个性的不同,会有许多不同的表现,但下面几种也许是我们最为常见的。
任性表现一:你说东,他偏往西。
孩子的任性,有时是年龄特征的表现。
研究发现,孩子的成长不是匀速平稳的,有较为乖顺的平稳阶段,也有较为棘手的不平稳阶段。
最初,孩子不知道“自己”,玩弄自己的小脚就像玩玩具一样,表现很乖;伴随着语言的发展,开始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到2岁左右变得更加强烈。
他们开始表现自我,凡事都喜欢说“不”,到处炫耀和滥用自己的“否决权”,进入了“第一反抗期”,表现出来就是让人头疼的任性。
等他们适应这种心理变化后,会是一段较平稳的时期。
但到4岁左右,孩子又进入一个不平衡阶段,情绪不稳、脾气暴躁、任性胡闹,喜欢拒绝别人的要求……种种任性言行再次表现出来。
任性表现二:脾气说来就来,稍不如意就和父母对着干。
正所谓一个孩子一个脾气。
所谓脾气,在心理学上叫做气质,是孩子身上最早出现的个性特征。
传统上把人的气质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其中胆汁质的孩子大多脾气急,性子倔。
这样的孩子很有主意,稍不满意就会和父母“顶牛”,让人感到非常任性。
但他们的任性时间短暂,事情过去了,很快就忘记了。
任性表现三:突发性不可抑制的狂躁。
案例:欢欢说:“我想玩奇奇的遥控汽车,可奇奇太小气了,不给我玩。
我的火一下就蹿了上来:不给就抢,抢不到就打!这时,他妈妈看见了,居然去向我妈妈告状。
好啊,想整我?以为我会怕吗?气死我了,哼,让你们先看看我的厉害。
我把奇奇的小汽车使劲扔到了地上,看着它散了架,然后我还要把它踩扁。
看到了吧,我是一头发怒的小狮子,你们谁敢惹!”妈妈道白:这孩子从小脾气火暴,动不动就大发雷霆,没法跟他讲道理。
真怀疑这孩子有暴力倾向。
这孩子的行为的确有暴发型人格的某些特征。
这类孩子的情绪控制能力和挫折耐受力比一般孩子差,常因微小的精神刺激就突然爆发出强烈的愤怒情绪甚至一定程度的暴力行为,其情绪和行为具有突发性、不稳定性和反复性,给人的感觉自然是异常任性。
但孩子的行为是否已超出正常的范围,还需要仔细观察,并请专业心理医生诊断。
任性表现四:要什么就得有什么,这时典型的极端自我中心的表现。
“极端自我中心”的生活环境是培植任性的沃土。
前面分析过,在孩子正常的成长过程中,会出现自我意识非常强烈的阶段,这时如果家长迁就放任,让孩子指挥一切,他们的自我中心意识就会过度膨胀,从而表现为极端任性,这在独生子女的隔代教育中体现尤为明显。
而老人当着孩子的面反复说他任性,更给了孩子一种心理暗示,进一步引导他朝着“任性”的方向发展。
这叫做“标签效应”。
可以说,这种孩子的任性完全是成人“培养”的结果。
当然,除了这些稍具典型性的任性表现之外,孩子们还会玩出千奇百怪的任性花样。
但不论何种任性,除了有先天性的心理基础外,更有后天培养环境的植造。
事实上,任性,是家长与孩子之“战”中家长败北即妥协的结果。
二.原因在前面我们了解了孩子任性行为的表现,那么到底什么是孩子出现任性行为的原因呢?下面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
案例一:盈盈一定要抢过妈妈手里的熨斗帮妈妈熨衣服。
妈妈好说歹说,小家伙就是不肯让步,非要把这件事情做成功。
妈妈手里拿着熨斗左躲右闪,盈盈则追着妈妈,一边叫喊着“我要熨!我要熨!”一边扑过来抢妈妈手里的熨斗。
妈妈拿着吱吱冒着热气的熨斗,终于忍无可忍在盈盈小屁股上拍了几下。
盈盈委屈的泪水哗哗地落了下来。
(对这个案例你们的看法是什么?你们认为盈盈的妈妈做错了没有,她应不应该打孩子?如果你是盈盈的妈妈你会怎么做?)点评:随着幼儿一天天长大,他探索周围环境的欲望越来越强烈,他也因此越来越有主张,一个任性的幼儿就此成长起来。
不管能不能动的物件,能不能做的事情,幼儿都想去尝试尝试。
他可能学会了扔汤勺,扔吃饭的小碗,如果妈妈帮他捡起来,他全然不顾妈妈的警告,依旧不厌其烦地尝试扔东西的快乐。
妈妈说了不能动的东西,他偏要去动一动,即便弄得家里一塌糊涂,或者因此给妈妈惹来太多的麻烦,但是这个任性的小家伙依然故我。
妈妈的警告显得那么软弱无力。
更有的时候,幼儿还会发脾气,无论怎么哄,他都无法让自己平静下来。
直到父母失去耐心,他的小屁股上被印上红红的巴掌印。
对于父母来说,任性的幼儿几乎总是最令人头痛最难以驾驭的“小魔王”。
接近两岁的宝宝往往是父母的“小捣蛋”。
他们似乎能够明白一些道理,但是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仍表现出任性的特点。
如果在这个时期引导不当,则可能让孩子形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
因此,父母注意到了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问题是很正确的。
那么到底任性是由什么引起的呢?下面我们来看看造成任性的原因有哪些:1、家长的教养方式不当。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独生子女比例的增加,不少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孩子想怎么着就怎么着,缺乏行为规范和自我约束意识。
还有的家长对孩子在知识方面要求严格,而在个性品质、行为习惯、社会适应性等方面没有要求,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这样的教养方式必然会造成幼儿的消极创造性行为。
2、同伴交往机会缺乏。
随着人们居住条件的改善,出现了不少"高楼儿童",这些孩子很少有机会与其他孩子一起玩。
同伴的缺乏,导致幼儿的玩伴由成人来替代。
由于亲子交往常常是一种不平等的交往,因此往往是成人造就孩子。
在这种不平等的交往情景里,如不是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培养,孩子就会缺少互助、合作的意识,缺乏谦让、自制的行为。
3.环境带来的挫败感。
年幼的宝宝因为还不能有效地驾驭环境或者适应环境,于是他不可避免地面临很多凭自己能力无法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给予他很多打击,很容易导致宝宝经历强烈的挫折感。
这种挫折感来自父母的养育方式也来自他自我探索的活动中。
比如,宝宝想拿柜子上的某个玩具,尝试了几次都够不到,于是,那种来自他内心深处的愤怒和挫折的感情就变得无法抵抗。
4.身体状况欠佳。
当宝宝身体感觉疲倦、感到饥饿或有其他不适时,他就很容易变得不讲道理。
一般下午三、四点钟,宝宝会感觉比较疲倦,如果这时遇上比较强烈的情绪冲突,他就会失去控制,变得超乎寻常的任性。
另外,在宝宝旅行、度假或者家里突然来了很多客人时,由于作息时间被打乱,给予宝宝的刺激过多,都会让宝宝感觉比较疲惫,宝宝也会因此变得比较任性。
5.父母恶劣的态度。
任性的宝宝在发脾气时,无论在情绪上还是身体上都无法有效地控制自己。
如果父母这个时候对宝宝大喊大叫,或用与宝宝的行为方式相对应的方式来对待他的反应,不仅于事无补,还会进一步激化宝宝的恶劣情绪,让他变得更加任性。
实际上,任性与发脾气不过是宝宝学习应付生活中失望和挫折的技巧而已,父母应该理解这种行为。
不过应该注意的是,有些时候,孩子表现出“固执”只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是孩子有主见的表现,父母不可一味指责、惩戒。
那么,哪些“固执”行为是可肯定的呢?首先,是孩子的正当行为被忽视或粗暴干涉后出现的执拗行为。
例如,孩子正玩得兴头上,父母不由分说,拽上就走,孩子就可能会哭闹着不愿离开。
孩子也有自尊心,不尊重孩子自然会受到他的反抗。
正确的做法是,父母可先告诉孩子需要做什么事了,让他有个心理准备;也可以把将要做的事与孩子的游戏联系起来。
如,该睡觉了,带上正在玩的娃娃一起睡。
第二,是孩子认定自己做的事是正确的时候,会执拗地“坚持真理”。
比如,平日家中来了客人,孩子拿糖果招待,会受到赞扬,但如果忽然来了一位患糖尿病的客人,就会拒绝吃糖,孩子不理解,硬是让客人吃。
这时,只要给孩子讲清原因,让孩子去拿些瓜子招待客人,孩子就会兴冲冲地当好小主人的。
第三,是父母本来答应做而违约的时候,孩子也会表现得很固执。
这就要求做父母的在答应孩子前,应该考虑好可行性,不要糊弄孩子,也最好不要随便违约。
实在做不到,要向他解释清楚,这也是对孩子守诺言、讲信用的一种教育。
三.对策了解了孩子任性的原因,我们就可以运用以下方法来进行教育:1、明确要求,预防在先。
家长平时对幼儿的行为要有明确的要求,如制定一些简单、明确的规则。
规则一旦制定,就要坚决执行,以此来规范孩子的行为,如待人接物的礼貌要求,作息时间的安排等。
这些规则可以使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应该受到一定的约束。
2、家长教育孩子的要求、观点应保持一致。
尤其在孩子任性时,家长应统一要求。
如果一个严,一个宠,那么孩子的任性会越演越烈,很难得到改正。
3、采用"负强化"的方法。
当孩子任性时,有的家长大声训斥、恐吓,甚至打骂,这不仅无益于问题的解决,还有可能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使幼儿进一步用任性的行为来与家长抗争,从而使他们更任性。
家长可以用"负强化"的方法,即以不予理睬的方法来对待孩子的任性。
例如,孩子吵着要买玩具,甚至在地上打滚,父母可采取不劝说、不解释、不争吵的方法,让孩子感到父母并不在意他的这些行为。
当孩子闹够了,从地上爬起来时,父母可以说:"我们知道你不开心,但你现在不闹了,真是一个好孩子。
"并表示出高兴、满意和关心,跟他讲道理,分析他刚才的行为对不对。
这种"负强化"的方法往往比较有效。
4.疏导幼儿的情绪。
当幼儿因任性而哭闹时,如果父母用平静轻柔的声调承认幼儿的感情,并帮助他们消除顾虑,幼儿就可以重新获得控制。
因此,一旦发现幼儿表现出任性行为,父母可以平静地对幼儿说:“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
但是尖叫乱踢不管用,如果你尖叫,乱踢,我没法帮助你。
现在我们不闹了,我们来想想办法,看怎样让你感觉舒服点。
”5.消除幼儿任性的苗头。
父母要学会客观地评估幼儿的要求是否合理,如果合理,就要及时满足幼儿的需求,并且不附带任何条件,千万不要拖延到幼儿哭闹后才满足他。
这样就会助长幼儿靠哭闹来控制父母的习惯。
如果幼儿的要求不合理,父母一定要语气和缓、坚定且简明扼要地告诉幼儿这个要求不对,不能满足。
对幼儿的要求只需拒绝1次,说理也只说1次,决不重复、唠叨。
这样可以让幼儿感觉到父母态度很坚决,没有回旋的余地。
6.撤销对幼儿的注意。
如果幼儿按他惯常的策略哭闹,父母可以在保证其安全的情况下,故意忽略他,偶尔既不要试图分散他的注意力,也无需给他讲道理、或训斥幼儿,更不要心疼地劝说幼儿。
事实上,幼儿哭闹的时候根本听不进任何劝解,相反,父母对幼儿的任何形式的注意只会变相地鼓励幼儿的任性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