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盼盼:《第十章--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
第一节情绪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一、情绪对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动机作用
情绪直接指导着学前儿童的行为。
愉快的情绪往往使他们愿意学习,不愉快则导致各种消极行为。
到学前晚期,情绪对行为的动机作用仍然相当明显。
【补充】动机是一种心理倾向性,踢易拉罐的孩子
二、情绪对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
情绪随认知的发展而分化。情绪对认知的发展起着激发、促进或抑制、延缓的作用。学前儿童认识过程的很大特点是“无意性”,无意性更多地受情绪的左右。
情绪对识记和保持的作用。美感情调色彩VS恶感情调色彩的词不同的识记和保持效果。
情绪态度对幼儿语言发展有重要影响。
幼儿最初的话语大多是表示情感和愿望的;
用情绪激动法可以促进儿童掌握某些难以掌握的词。
儿童为了强调某一事物,甚至改变词序。
【自学】孟昭兰的实验研究P287-288
孟昭兰有关婴幼儿情绪状态及其智力操作影响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情绪状态对婴幼儿智力操作有不同的影响。
在外界新异刺激作用下,婴幼儿的情绪可以在兴趣和恐惧之间游动。
愉快强度与操作效果之间呈现倒“u”字形关系。即适中的愉快情绪使智力操作达到最优,这时起核心作用的是兴趣。
恐惧和痛苦的程度与操作效果之间为直线关系,即惧怕和痛苦越大,操作效果越差。
强烈的情绪状态或淡漠无情,都不利于儿童的智力探究,兴趣和愉快的交替,是治理活动的最佳背景,惧怕和痛苦对儿童智力发展不利。
三、情绪对学前儿童意识发展的作用
伊扎德等研究者提出,意识的产生、发展及其复杂组织的形成是情绪的功能。可以说婴儿最初的情绪体验就是最初的意识。
四、情绪对学前儿童个性形成的作用
(一)情绪的品质特征,是个性的性格特征的组成部分,当情绪和认知相互作用而形成一定倾向时,就形成了基本的个性结构,即所谓的内向和外向、主动和被动的个性等等。比如,一时的焦虑,成为焦虑状态,而经常出现稳定的焦虑状态,则形成焦虑品质。
【补充】心理咨询中的状态焦虑与特质焦虑。
(二)婴儿的情绪发展影响到他早期的智力发展和个性特征的形成,甚至影响到以后乃至成人后的行为,早期的情绪损伤,则可能导致怪癖的性格和异常的行为。
五、情绪对学前儿童交往发展的作用
成人对新生儿的了解,几乎完全依靠观察婴儿的表情动作。儿童在掌握语言之前,主要以表情作为交
往的工具,直到幼儿期,表情仍然是一种重要的交流工具,其作用不下于语言。幼儿常常用表情代替语言来回答成人的问题,或用表情辅助自己的语言表述。
第二节儿童情绪发生和分化的理论
原始情绪反应是儿童与生俱来的遗传本能。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早已指出:情绪表现是人类进化与适应的产物。
小布什与猩猩的表情对比合集(图略)
一、华生的原始情绪种类
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1919)根据对500多名初生婴儿的观察,提出天生的情绪反应有三种:怕——婴儿怕两件事,一是大声,二是失持。
怒——限制其活动会激怒婴儿。
爱——抚摸婴儿的皮肤、抱她,会使婴儿产生爱的情绪。
【补充】多数心理学家认为,原始的情绪反应是笼统的,还没有分化成多种。情绪的发展表现为逐步分化。
二、加拿大心理学家布里奇斯的情绪分化理论
(一)未分化情绪反应
布里奇斯(1932)提出,新生儿的情绪只是一种弥散性
的兴奋或激动,是一种杂乱无章的未分化的反应。主要由一
些强烈的刺激引起,包括内脏和肌肉的不协调的反应。
(二)在以后学习和成熟的作用下,各种不同的情绪才逐渐
分化出来。
(三)布里奇斯根据对100多个婴儿的观察,她提出了关于
情绪分化的较完整的理论和0~2岁儿童的情绪分化模式图。
1.初生婴儿只有皱眉和哭的反应。这种反应是未分化
的一般性活动,是强烈刺激引起的内脏和肌肉反应。
2. 3个月以后,婴儿的情绪分化为快乐和痛苦。
3. 6个月以后,孩子的情绪又分化为愤怒、厌恶和恐惧。
此时孩子如果眼睛睁大,肌肉紧张,这就是恐惧的表现。
4. 12个月以后,孩子的快乐分化成高兴和喜爱的情绪。
5. 18个月以后,孩子的情绪又分化出喜悦和妒忌。
6. 24个月以后,孩子就已经具备惧怕、厌恶、愤怒、妒忌、痛苦、激动、快乐、欢乐、兴高采烈等各种情绪。
【补充】与布里奇斯的理论相一致,儿童心理学家斯皮兹提出了情绪分化的两个最明显的表现:2~3个月,婴儿开始发生社会性微笑;
3~6个月,婴儿对人的表情,比如微笑、做鬼脸或是人戴上假面具,都会产生微笑反应。孩子对动物,如小狗、小猫等都会用微笑来反应。对非动物,如光、铃、积木、球等,就不会有反应;7~8个月,孩子开始认生。当陌生人接近时,或是妈妈离开时,孩子就会产生焦虑情绪。
三、我国心理学家林传鼎关于情绪分化的理论
我国的心理学家林传鼎于1947~1948年期间,亲身观察了500多个出生1~10天的新生儿的动作变化,根据其观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1963)。
(一)新生儿已具有两种完全可以分清的情绪反应。
1.愉快情绪反应,代表生理需要的满足(如吃饱、温暖和舒适等),愉快的反应是一种积极生动的反
应,它表现为某些自然动作,尤其是四肢末端的自由动作的增加,且不僵硬;
2.不愉快的情绪反应,代表生理需要的未满足(饥饿、寒冷、疼痛等),其表现是:自然动作的简单增加,如连续哭叫、脚蹬手刨等。
(二)儿童情绪分化过程的三个阶段:
1.泛化阶段(0~1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情绪反应比较笼统,而且往往是生理需要引起的情绪占优势。
0.5~3个月,出现了6种情绪:欲求、喜悦、厌恶、忿急、烦闷、惊骇。但这些情绪不是高度分化的,只是在愉快与不愉快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面部表情。4~6个月,开始出现由社会性需要引起的喜欢、忿急。
2.分化阶段(1~5岁)
这一阶段儿童情绪开始多样化,从3岁开始,陆续产生了同情、尊重、爱等20多种情感,同时一些高级情感开始萌芽,如道德感、美感。
3.系统化阶段(5岁以后)
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情绪生活的高度社会化。这个时期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多种高级情绪达到一定的水平,有关世界观形成的情绪初步建立。
林传鼎的情绪发展理论对我国情绪发展研究和理论产生过很大的影响,直到今日,不少观点,如新生儿已有两种完全可以分清的情绪反应,4~6个月婴儿出现与社会性需要有关的情感体验,社会性需要逐渐在婴儿情感生活、交流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始终为人们所接受,并不断为今天的研究证实是正确的。
四、美国心理学家伊扎德的九种基本情绪理论
伊扎德(Izard)是当代美国和国际著名的情绪发展研究专家。他关于婴儿情绪发展的研究及据此提出的情绪分化理论,在当代情绪研究中有很大的影响。
(一)伊扎德认为婴儿出生时具有五大情绪:惊奇、痛苦、厌恶、最初步的微笑和兴趣;
4~6周时,出现社会性微笑;
3~4个月时,出现愤怒、悲伤;
5~7个月时,出现惧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