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内心生活 点燃写作欲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注内心生活点燃写作欲望
——兼谈教师写作中的触发与感悟
沙市六中高中部刘拥军
南宋大诗人陆游曾有这样的诗句:“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这两句从不同侧面道出了写作的基本规律,前者强调的是写作本身是一个很自然、很自由的过程;后者强调的是文章的来源,来源于生活,是作者对生活的感悟;换句话说,就是生活中的偶然事件触发了作者写作的激情,点燃了其写作的欲望,要将其感悟见诸文字。

我以为陆游的这两句诗重在“妙手”二字。

所谓“妙手”就是写作的高手,即写作技艺高超之人。

只有具备这样写作素养的人,“文章”才能“偶得之”,才能“天成”。

那么如何才能成为“妙手”呢?
陆游也给了我们很好的回答。

他给他的一个儿子传授写诗的经验时写的《示子遹》一首诗中道出了真谛:“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诗的大意说:他初做诗时,只知道在辞藻、技巧、形式上下功夫,到中年才领悟到这种做法不对,诗应该注重内容、意境,应该反映人民的要求和喜怒哀乐。

陆游在另一首诗《冬夜读书示子聿》里说得更明白:“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从中我们可以知道,所谓“功夫在诗外”,就是要强调“躬行”,到生活中广泛涉猎,开阔眼界。

陆游的这两首诗都强调要把文章做好,应把工夫下在掌握渊博的知识,参加社会实践上。

同时也告知我们阅读与实践是写作中触发感悟的基础和前提,否则,是不会有成功的作品的。

而这个前提和基础与最后的成品呈现于世人面前之间的桥梁是什么呢?我以为那就是关注自己的内心生活,也就是说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经常盘点自己的生活,将自己的精神生活的感悟写出来。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想写作也应该成为一件常事,更要成为自己的一种习惯。

教师的写作无外乎这样几种形式,一是专业论文,二是下水文,三是自己的随感,四是较高层次的文学创作。

作为教师要将自己的文章写好,也要关注自己的内心生活。

要做到这一点,我想养成四个方面的好习惯是最好的方法。

一、养成仔细观察、认真体会的好习惯。

曹雪芹在《红楼梦》开篇有这样的一句话:“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其实他告诉我们要做好学问,写出好的文章,就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就要对自己的生活过程中的人和事情有深入细致的观察与了解。

翻开《红楼梦》第三回,读读《林黛玉进贾府》的文字,其对贾府的奢侈豪华的建筑及室内陈设的描绘,无一不是浓墨重彩、细致入微;对身处其中的公子、小姐、贵妇人的描写,同样是精细无比。

如若不是作者亲身经历、亲眼见到、观察细致、熟悉至极,是断然写不出这样的华章的。

再看看“刘姥姥一进大观园”的章节中的各种菜式的做法,可知道曹雪芹对贵族家庭的饮食研究有多深。

我还记得托尔斯泰在论自己的创作的时候谈到自己有一个很好的习惯,那就是随身带一个记事本,只要是自己不熟悉的、新鲜的、新奇的事情,都要熟悉之后将其记录下来。

有一次他到亲戚家里做客,亲戚家是个贵族,招待他的膳食很精致,连自己都不知道菜名,于是他就记录下了;后来在写作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的时候用进去了。

文章大家苏轼也强调要重视对生活的观察以及对事物的了解。

苏轼认为“山川之秀美,风俗之朴陋,贤人君子之遗迹,凡与耳目之所接者,杂然有触于中”,“有所不能自己而作者”(《江行唱和集叙》),他本是说散文的内容可以无所不包,但同时也道出了文章的内容从何
而来的道理:来自自己的感官体验与生活的经历。

他认为散文创作中,应当“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了然于口与手”(《答谢民师书》),也就是说,对于客观事物有充分的观察和认识,才能够曲尽精微,能够尽情如意地表达出来。

最近总是喜欢读周国平先生的文章,他在《与中学生谈写作》的讲座提纲里说,“一个人有了苦恼。

去跟人诉说是一种排解,但始终这样做的人就会变得肤浅。

要学会自己跟自己诉说,和自己谈心,久而久之,你就逐渐养成了过内心生活的习惯了”。

他这段话就是要告知我们要关注自己的内心体验,将自己的内心体验,及时的记录下来。

他还说“有对生活的真切观察才有叙述的真实,否则只能从观念出发编造。

真实极难,因为我们头脑里有太多的观念,妨碍了我们看见生活的真相”。

他列举了托尔斯泰在写作《战争与和平》中的一个细节,很有说服力:“娜塔莎守在情人临终的病床边,这个悲痛欲绝的女人在做什么?在织袜子。

这个细节包含了对生活的最真实的观察和理解,但一般人决不会这么写。

”(第三讲《写作与风格》)这就是对生活最真实的感觉,“情节可以虚构,思想可以借用,感觉却是既不能虚构,也不能借用的”,因为“你无法伪造感觉”,这种感觉就是“一个独特自我对世界的真实体验”(周国平《作品的价值》),也就是外在世界在写作者内心的引发出的感想,触发的感悟。

二、养成阅读、写札记的好习惯。

阅读与我们的精神生活是密切相关的,一个关注自己内心生活的人,必须是一个内心生活丰富的人,而阅读则可以丰富我们的内心生活。

许多大作家同时也是大学者或酷爱读书的人,如歌德、席勒、加缪、罗曼·罗兰、毛姆、博尔赫斯等。

中国也有作家兼学者的传统,如鲁迅、郭沫若、茅盾、叶圣陶、林语堂、梁实秋、沈从文等。

宋代的大诗人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三日不读书,自惭形秽,觉得没脸见人,他的这种说法说明了读书对于一个人的重要,读书要成为一个人的习惯。

作为一个教师来说,更要养成读书的好习惯,每天坚持读书,每天都要有收获,有进步,有充实感。

教师所读之书无外乎专业之书与其他的杂书,无论哪一种书都是对自己有收获的。

专业之书能丰富我们的专业知识,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其他的杂书,除了丰富我们的专业会是之外,更重要的是养了我们的心,养了我们的生,养了我们的气;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语言,学会了使用语言。

读书中光动眼睛和脑子还是不行的,必须采用读写结合方法。

一是因为可以积累很多丰富的资料。

一个写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势必会引用他人书中的材料作为自己写作的论据,尤其是在专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自己的经历作为论据的说服力毕竟是有限的,而一些大家公认的事实更好地利于读者接受,所以,积累的材料会有助于你的写作。

一般采用的方式是做笔记。

笔记的形式很多,可以是写在笔记本上,也可以写在厚实一些的便笺上,还可以写在专门的卡片上。

现在电脑普及了,手提式的、平板电脑等均可以随身携带的,可以将对自己有启发的材料随时记录下来。

二是因为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读书可以起到一种刺激自己写作的欲望的作用,它可以唤醒你经历中沉睡的宝藏。

其实这也是阅读者在寻找感悟与写作的触发点,将自己的随感及时地记录下来,不论长短。

我喜欢读一些小品文,如梁实秋的《雅舍小品》、周建人的《谈天》,其实他们作品中的很多篇章都是写自己读书体会的,由一篇文章中的某个观点或某句话而生发出一些感想,谈谈自己的感受;还有很多也是自己生活中的经历的一些有趣的或新鲜的事情,将自己的感悟告知给读者,并能在读者的心里产生共鸣,促使你自己也想拿起笔来去写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当然不同的人,阅读的目的不同,自然得到的感悟是不同的。

很多作家也是勤于写随感
与札记的,而且长期的坚持会汇集成专门的随感集、读书杂记。

我很喜欢邓拓先生的杂感集《燕山夜话》,说白了,那就是自己的读书札记,既给读者介绍很多典籍上的知识,同时也结合现实来谈,给人很多智慧的启迪。

最近有读了周国平先生的集子《人与永恒》,他说“事情往往是出人意料的。

这本小书,是我随手写下的一些随感的结集,而那些随感,写的时候是根本没有想到要发表的,不料出版以后,成为了我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

三是因为读书也是做学问的基础。

写读书札记是做学问的一种途径与方法。

我记得我们著名的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读书的方法是很特殊的,那就是要有怀疑的精神。

金元浦先生在谈《顾先生怎样读书》意味着说:“我们的读书,是要借了书本子上的记载寻出一条求知的路,并不是要请书本子来管束我们的思想。

读书的时候要随处会疑。

换句话说,要随处会用自己的思想去批评它。

我们只要敢于批评,就可分出它哪一句话是对的,哪一句话是错的,哪一句话是可以留待商量的。

这些意思就可以写在书端上,或者写在笔记簿上。

逢到什么疑惑的地方,就替它查一查。

心中起什么问题,就自己研究一下。

不怕动手,肯写肯翻,便可以养成自己的创作力。

几年之后,对于这一门学问自然有驾驭运用的才干了。

我们读书的第三件事,是要运用自己的判断力。

只要有了判断力,书本就是给我们使用的一种东西了。

”正如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我们带着怀疑的眼光去读书,则会发现很多的学问空白以及一些要矫正的东西。

关于这一点,我以为教师对教材的研究是一个很好的研究方向,让你感觉到有做不完的事情,我自己发表的第一篇论文就是教材研究的。

三、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

关于写日记周国平先生谈得很深入了,他说:“真正的写作是从写日记开始的。

”“每一个好作家都有长久的纯粹私人写作的前史”,这个前史“是他写作心灵需要”;“一个真正的写作者是改不掉写日记习惯的人罢了,全部作品都是变相的日记”。

他的话说明了日记的写作在一个人写作成长的过程中起到了奠基石的作用。

写日记到底有哪些好处呢?我这里将周国平先生关于这一点的论述与自己的观点综合起来归纳一下。

第一,帮你积累写作的材料。

周国平先生说“日记是岁月的保险柜”,人生有时很短暂的,那怎么样才能将人生的一些经历留住呢?方法当然有很多,但是最便宜、最便捷的方式就是写日记。

记忆永远是有限的,时间一长,很多事情都记不住了,但是“好记性比不上烂笔头”,将一个个的日子放到保险柜里去,某一天再打开它的时候,过去的日子就会一一呈现出来,你的日子也不会不断地丰富起来,你的内心也不断地丰富起来。

其实写日记就已经是在真正地进行写作了,只要有写日记习惯的人,你都会发现,你在记述自己生活经历的时候,你的这些文字涉及到的人或事情已经成为了历史,也许会有其历史与艺术的价值或是有助于你今后的创作,是在帮你积累写作的材料。

我的很多散文当初就是以日记的形式出现的,等到有约稿或是想发表的时候,稍加整理就可以成型了。

第二,帮你形成深刻的内心世界。

周国平说:“日记是灵魂的密室。

”人活在世上,不仅要过外部的生活,更要过内心生活。

他还说:“有的人只习惯于与别人共处,和别人说话,自己对自己无话可说,一旦独处就难受得要命,这样的人终究是肤浅的。

人必须学会倾听自己的心声,自己与自己交流,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较有深度的内心世界,而写日记正是帮助我们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手段。

”因为写作是一种精神生活的方式之一,我们要把外在自我经历转化为内心的自我财富,写日记就是方法之一。

“有写作习惯的人,会细致地品味、更认真地思考自己的外在经历,仿佛在内心中把既有的生活重过上一遍,从中发现更丰富的意义,并储藏起来。

”周国平先生的这段话很真实说出来写日记的好处,也道明了触发与感悟式写作的途径。

其实我认为,触发的事物是很多的,但是要感悟得深刻,还必须要深入的思考,而用自己的一支笔来思考是最有效
的,日记的写作实际也是在整理与深化我们的思想。

第三,它可以帮你实现人生的价值。

写作日记纯属习惯使然,与名利没有丝毫的关系,但是,你却能在无意之中,为后人留下了精神财富。

我每次读到陆游的《入蜀记》,沿长江一线的诸多景观一一呈现在眼前,其中的历史、地理乃至军事知识也不断丰富起来;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那就更纯粹了,你可以学习到很多的地理知识。

我想他们自己在写作的时候并没有想到自己的作品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会具有如此大的价值。

写日记也会成为你的事业。

最近读到了《万里无云》这本书,这也是周国平先生推荐的一部书,作者是书云,一个在英国生活的中国女子。

她本是给英国电视台做专题记录片的,有一天她突发奇想,想要将唐玄奘西行取经之路再走一遍。

她在做好了充分的研究之后,开始了拍摄与写作。

她一路西行,把看到的景象与玄奘的记述相对照,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真实地记录了下来,成就了她的著作《万里无云》。

我想说的是,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整天与学生在一起,一定会有很多事情发生,也一定会有很多的感受,这样丰富的事情与感受,应该是我们写作很好的材料。

我就有一个习惯,坚持写班级日志,已经积累了不少了,我想等到一定的时候,整理一下,也是很好的教育学的专著。

如果你不是定期的写班主任日志,那么你可以写一周内自己感受最深的事情,每一阶段对自己的工作来个小结,也是很好的写作对象。

我曾经翻阅了魏书生先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一书,书很厚,其中的内容很多都是自己做班主任工作的经历的记录或总结,我想这些记录既是他的成长录,也是他通向成功的阶梯,现在他成名了,可以大大方方地拿出来印成书,也是对教育的贡献。

苏霍姆尼斯基的《给青年教师的建议》一书我是认真地阅读过的,他主要记述的是他所领导的团队在教育教学中的实践过程与结果,来自第一线的材料,是最鲜活的,最真实的,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经验是必然是有价值的。

我想我们也可以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的工作来个反思,长久坚持,也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实践出真知”,这句话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写作同样也是要大量实践的。

好作文是写出来的,不是靠老师讲出来的,写着写着,你就会悟出其中的道道道来了。

而关注我们的内心世界,是连接生活与写作之间的桥梁,也是点燃写作欲望的原动力。

2015年12月15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