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内心生活 点燃写作欲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注内心生活点燃写作欲望
——兼谈教师写作中的触发与感悟
沙市六中高中部刘拥军
南宋大诗人陆游曾有这样的诗句:“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这两句从不同侧面道出了写作的基本规律,前者强调的是写作本身是一个很自然、很自由的过程;后者强调的是文章的来源,来源于生活,是作者对生活的感悟;换句话说,就是生活中的偶然事件触发了作者写作的激情,点燃了其写作的欲望,要将其感悟见诸文字。
我以为陆游的这两句诗重在“妙手”二字。所谓“妙手”就是写作的高手,即写作技艺高超之人。只有具备这样写作素养的人,“文章”才能“偶得之”,才能“天成”。那么如何才能成为“妙手”呢?
陆游也给了我们很好的回答。他给他的一个儿子传授写诗的经验时写的《示子遹》一首诗中道出了真谛:“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诗的大意说:他初做诗时,只知道在辞藻、技巧、形式上下功夫,到中年才领悟到这种做法不对,诗应该注重内容、意境,应该反映人民的要求和喜怒哀乐。
陆游在另一首诗《冬夜读书示子聿》里说得更明白:“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中我们可以知道,所谓“功夫在诗外”,就是要强调“躬行”,到生活中广泛涉猎,开阔眼界。
陆游的这两首诗都强调要把文章做好,应把工夫下在掌握渊博的知识,参加社会实践上。同时也告知我们阅读与实践是写作中触发感悟的基础和前提,否则,是不会有成功的作品的。而这个前提和基础与最后的成品呈现于世人面前之间的桥梁是什么呢?我以为那就是关注自己的内心生活,也就是说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经常盘点自己的生活,将自己的精神生活的感悟写出来。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想写作也应该成为一件常事,更要成为自己的一种习惯。教师的写作无外乎这样几种形式,一是专业论文,二是下水文,三是自己的随感,四是较高层次的文学创作。作为教师要将自己的文章写好,也要关注自己的内心生活。要做到这一点,我想养成四个方面的好习惯是最好的方法。
一、养成仔细观察、认真体会的好习惯。
曹雪芹在《红楼梦》开篇有这样的一句话:“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其实他告诉我们要做好学问,写出好的文章,就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就要对自己的生活过程中的人和事情有深入细致的观察与了解。翻开《红楼梦》第三回,读读《林黛玉进贾府》的文字,其对贾府的奢侈豪华的建筑及室内陈设的描绘,无一不是浓墨重彩、细致入微;对身处其中的公子、小姐、贵妇人的描写,同样是精细无比。如若不是作者亲身经历、亲眼见到、观察细致、熟悉至极,是断然写不出这样的华章的。再看看“刘姥姥一进大观园”的章节中的各种菜式的做法,可知道曹雪芹对贵族家庭的饮食研究有多深。
我还记得托尔斯泰在论自己的创作的时候谈到自己有一个很好的习惯,那就是随身带一个记事本,只要是自己不熟悉的、新鲜的、新奇的事情,都要熟悉之后将其记录下来。有一次他到亲戚家里做客,亲戚家是个贵族,招待他的膳食很精致,连自己都不知道菜名,于是他就记录下了;后来在写作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的时候用进去了。
文章大家苏轼也强调要重视对生活的观察以及对事物的了解。苏轼认为“山川之秀美,风俗之朴陋,贤人君子之遗迹,凡与耳目之所接者,杂然有触于中”,“有所不能自己而作者”(《江行唱和集叙》),他本是说散文的内容可以无所不包,但同时也道出了文章的内容从何
而来的道理:来自自己的感官体验与生活的经历。他认为散文创作中,应当“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了然于口与手”(《答谢民师书》),也就是说,对于客观事物有充分的观察和认识,才能够曲尽精微,能够尽情如意地表达出来。
最近总是喜欢读周国平先生的文章,他在《与中学生谈写作》的讲座提纲里说,“一个人有了苦恼。去跟人诉说是一种排解,但始终这样做的人就会变得肤浅。要学会自己跟自己诉说,和自己谈心,久而久之,你就逐渐养成了过内心生活的习惯了”。他这段话就是要告知我们要关注自己的内心体验,将自己的内心体验,及时的记录下来。
他还说“有对生活的真切观察才有叙述的真实,否则只能从观念出发编造。真实极难,因为我们头脑里有太多的观念,妨碍了我们看见生活的真相”。他列举了托尔斯泰在写作《战争与和平》中的一个细节,很有说服力:“娜塔莎守在情人临终的病床边,这个悲痛欲绝的女人在做什么?在织袜子。这个细节包含了对生活的最真实的观察和理解,但一般人决不会这么写。”(第三讲《写作与风格》)这就是对生活最真实的感觉,“情节可以虚构,思想可以借用,感觉却是既不能虚构,也不能借用的”,因为“你无法伪造感觉”,这种感觉就是“一个独特自我对世界的真实体验”(周国平《作品的价值》),也就是外在世界在写作者内心的引发出的感想,触发的感悟。
二、养成阅读、写札记的好习惯。
阅读与我们的精神生活是密切相关的,一个关注自己内心生活的人,必须是一个内心生活丰富的人,而阅读则可以丰富我们的内心生活。
许多大作家同时也是大学者或酷爱读书的人,如歌德、席勒、加缪、罗曼·罗兰、毛姆、博尔赫斯等。中国也有作家兼学者的传统,如鲁迅、郭沫若、茅盾、叶圣陶、林语堂、梁实秋、沈从文等。
宋代的大诗人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三日不读书,自惭形秽,觉得没脸见人,他的这种说法说明了读书对于一个人的重要,读书要成为一个人的习惯。作为一个教师来说,更要养成读书的好习惯,每天坚持读书,每天都要有收获,有进步,有充实感。
教师所读之书无外乎专业之书与其他的杂书,无论哪一种书都是对自己有收获的。专业之书能丰富我们的专业知识,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其他的杂书,除了丰富我们的专业会是之外,更重要的是养了我们的心,养了我们的生,养了我们的气;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语言,学会了使用语言。
读书中光动眼睛和脑子还是不行的,必须采用读写结合方法。
一是因为可以积累很多丰富的资料。一个写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势必会引用他人书中的材料作为自己写作的论据,尤其是在专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自己的经历作为论据的说服力毕竟是有限的,而一些大家公认的事实更好地利于读者接受,所以,积累的材料会有助于你的写作。一般采用的方式是做笔记。笔记的形式很多,可以是写在笔记本上,也可以写在厚实一些的便笺上,还可以写在专门的卡片上。现在电脑普及了,手提式的、平板电脑等均可以随身携带的,可以将对自己有启发的材料随时记录下来。
二是因为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读书可以起到一种刺激自己写作的欲望的作用,它可以唤醒你经历中沉睡的宝藏。其实这也是阅读者在寻找感悟与写作的触发点,将自己的随感及时地记录下来,不论长短。我喜欢读一些小品文,如梁实秋的《雅舍小品》、周建人的《谈天》,其实他们作品中的很多篇章都是写自己读书体会的,由一篇文章中的某个观点或某句话而生发出一些感想,谈谈自己的感受;还有很多也是自己生活中的经历的一些有趣的或新鲜的事情,将自己的感悟告知给读者,并能在读者的心里产生共鸣,促使你自己也想拿起笔来去写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当然不同的人,阅读的目的不同,自然得到的感悟是不同的。很多作家也是勤于写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