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课后思考题
生物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 第12章第1节 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 课后习题(word版含解析)
第1节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一、选择题1.反射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下列反射活动中,属于条件反射的是()A.缩手反射B.眨眼反射C.望梅止渴D.膝跳反射2.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组成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B.神经集结成束,外面包有膜就构成了神经纤维C.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D.神经系统是由脑、脊髓和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3.对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B.周围神经系统是由脊髓和脊神经组成的C.神经系统的最高级中枢是大脑D.神经元能接受刺激,产生冲动,并传导冲动4.下列各种现象中,属于条件反射的是()A.膝跳反射B.谈虎色变C.婴儿排尿D.眨眼反射5.杂技演员在走钢丝、体操运动员在走平衡木时,起协调作用的是()A.小脑B.大脑C.脑干D.脊髓6.下列生理活动中,必须有大脑皮层参与的是()A.排尿和排便B.呼吸C.谈虎色变D.心血管运动7.将下列人体结构从微观到宏观层次排序,正确的是()①神经元②大脑③神经组织④神经系统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②→①→③→④D.②→④→①→③8.下列属于条件反射的一项是()A.眨眼反射B.望梅止渴C.缩手反射D.吮吸反射9.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A.脑和脊髓B.神经中枢C.神经D.神经元10.构成人体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A.突起B.神经元C.神经末梢D.细胞体二、判断题11.中枢神经系统是由大脑和脊髓构成的。
______(判断对错)12.谈虎色变属于简单反射。
______(判断对错)13.反射必须要有完整的反射弧。
______(判断对错)14.脊髓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
______(判断对错)15.人体神经系统是由大脑、小脑和脑干组成。
______(判断对错)16.“红灯停绿灯行”属于复杂反射。
______(判断对错)17.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弧。
《人文地理》第12章 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
二、地理物象
地理物象是指地理 环境以及事物通过 知觉、认知过程反 映在人们头脑中的 形象(映象)。它 是知觉判断、地理 优选以及决策行为 形成的基础。当然, 地理物象与客观地 理环境并不完全一 致。英国学者格尔 德曾提出一个认知 体系(见图)。
格尔德提出的环境认知体系
二、地理物象
由于人们的年龄、性别、学历、经历 等的不同,对同一地理环境会产生不 同的地理物象,从而产生不同的决策 行为。
不同迁移类型与距离的关系
2、迁移的方向偏移
由于迁移行为受迁 移机会、地点和环 境效应的影响,迁 移活动在某些方向 会比在其他方向移 动得更远,从而产 生迁移空间行为的 方向偏移(如图)。 一般来说,大部分 的迁移流在大城市 之间发生,或中小 城市移民流向大城 市。
迁移的方向偏移
第3节 人类行为与区位选择模型
美国赫夫在零售引力模型基础上建立了概率引力模型。拉什 曼南和汉森又对概率模型加以了修改,使其进一步合理化。
(二)消费行为空间偏好模型 (三)消费行为空间信息模型 (四)消费行为空间学习模型 (五)消费行为空间综合模型
思考题与作业
一、思考题
1、解释环境知觉、地理物象、行为空间。 2、分析人类日常活动行为空间的规律性。 3、举例说明人类迁移活动的距离偏移和方向偏移。 4、应用行为矩阵模型和报偿矩阵模型,分析一个
具体的人文地理学问题。 5、简要评述消费行为(1)行为地理(2)环境知觉(3)环境认知(4)地
理物象(5)物象评价(6)心理图谱(7)地理物 象简图(空间图式)(8)行为空间(9)通勤活动 的行为空间 2、问答题: (1)解释地理物象的距离衰减规律和其动态性特征。 (2)论述购物行为空间的影响因素。 (3)简述人类的迁移空间行为的距离偏移和方向偏 移的规律。 (4)消费行为空间模型包括哪些模型?
(完整版)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复习资料答案总结
(完整版)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复习资料答案总结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1.P1.社会工作最重要的视角之一就是“人在环境中”,这个环境就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人的生活环境。
社会工作者在介入时最需要把握的原则之一,就是将社会问题放入具体环境中来考察,将服务对象放在社会环境中来分析。
2.P2.人类行为:是人类为满足其自身需要,采取某种方式去适应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方式。
(可以是生理的或社会的、外显的或内在的、个体的或集体的、理性的或非理性的,正常的或非正常的。
)3.分析人类行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本书采用的是多元分析框架。
包括社会维度,心理维度和生物维度。
(这三个角度也是案例分析可用的角度。
)4.P7.社会互动:是人类行为最基本的方式。
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通过语言、表情、身体姿势和其他象征符号,彼此表达意向,沟通感情,共同行为的过程。
5.P8.以社会互动为基本形式的人类行为类型有:暗示与模仿、竞争与冲突、调适与同化、中国人的行为模式(中国是差序格局,每个人都是一个中心。
)6.暗示:是采用含蓄的方式将一种意见、态度或行为方式通过语言及其他象征符号传达给他人并能引起他人反应的行为。
(分直接暗示、间接暗示和反暗示三种)(1)直接暗示:是对特定对象面对面的发出的暗示。
(2)间接暗示:是指对不特定对象通过传媒符号发出的暗示。
(3)反暗示:是受暗示者向相反的方向行动。
7.P16.社会工作者助人的过程是一个改变人行为的过程。
8.人类行为的特征:(简答)①适应性。
人类行为是为了适应社会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
(如农民工子女随父母进城,在城市读书,学习书本知识外学说普通话,参加学习培训班等。
)②多样性。
(体现在外显和心理行为,如行走、哭、笑、思想、恐惧、幻想及态度等,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生活环境中的人有不同的行为)③可变性。
人类行为的变化除了受自身生理结构机能的影响限制外,还受到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
(来自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影响)④可控制性。
新版组织行为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课后思考题1.什么是组织行为学?研究组织行为学有什么重要意义?组织行为学是通过研究组织中的个体、群体和组织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组织中人的行为的能力,以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
意义:1)有利于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有助于达成个人目标,提高组织成员的工作生活质量3)有助于管理者改进管理的方式和方法,改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4)有助于提高管理者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组织行为的能力,从而提高管理水平5)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可以分为几个层次?个体行为的研究、群体行为的研究、组织行为的研究3.组织行为学是怎样产生的?1)近代管理理论的基础①理论先驱们的贡献亚当·斯密(1723—1790)。
罗伯特·欧文(1771—1858)。
查尔斯·巴比奇(1792—1871)。
汤恩。
②科学管理理论的诞生2)人群关系学说4.组织行为学产生后有哪些新发展?1)人力资源学派的出现2)组织文化研究的兴起3)“新组织”的兴起与组织过程的研究案例分析答案:1.缺少对组织中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规律的研究。
2.缺少人性化管理。
3.缺少对冲突的正确处理。
第二章课后思考题1.个体认知包括哪些内容?了解个体认知过程会给我们在管理上带来什么启示?内容:感知、注意、记忆、表象、思维、言语、智力启示:1)在识人过程中避免认知过程中干扰因素,尽量做到公正、客观。
2)在管理人的过程中,要遵循个体认知规律,因人而异采用恰当的管理方式和方法。
3)在人员培训工作中,遵循个体认知规律,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2.什么是社会知觉?社会知觉可分为哪几类?社会知觉是对社会对象的知觉,社会知觉是个体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观察、了解他人并形成判断的一种心理活动。
3.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有哪些?知觉者1)知觉者的动机2)知觉者的任务3)知觉者的兴趣4)知觉者过去的经验和期望知觉对象(1)魅力。
人文地理学课后思考题
课后思考题第一章绪论1、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又称人生地理学。
它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仅指社会文化现象。
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对于地理学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人文地理学同经济学、人口学、政治学以及环境科学、生态学、区域科学、行为科学结合,可以为解决世界性的资源短缺、人口危机、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以及城市问题等作出贡献,尤其是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起到重要作用。
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和研究课题中,有许多也是其他学科的基本研究内容之一。
如经济地理学对于经济学、人口地理学对于人口科学、城市地理学对于城市科学、政治地理学对于政治学、军事地理学对于军事科学、民族地理对于民族学、语言地理对于语言学、宗教地理对于宗教学、人种地理学对于人类学,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类的作用(尤其是人的素质)和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显著,使得地理学人文化的趋势加强。
人文地理学地位的提高,将使地理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是什么。
研究对象具体包括三大主题:一是人地关系的传统二是区域研究的传统三是空间分析的传统把以上三大传统范式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人文地理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是: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3、为什么说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科中的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人文地理不同于自然地理学,它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学科。
社会学课后习题及答案
社会学习题及答案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什么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如何正确把握?答: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正确把握社会学的对象问题第一,应当肯定,社会学是有独特对象的,否定这一点是不对的。
第二,社会学对象问题上的众说纷纭,正是对那个"别的具体社会科学都涉及、但不做专门研究的东西"多方面的、积极的探索的表现,是社会学从不成熟走向成熟过程中的必然现象。
第三,在对社会对象的理解上不应强调一致。
2、社会学如何为社会服务?答:社会学是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有效工具,主要通过其功能和学习社会学的意义为社会服务。
3.如何理解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答:(一)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是具体的社会科学与哲学科学的关系,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二)社会学与单科性社会科学的关系社会学和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法学等具体社会科学的关系,是综合性的科学与单科性科学的关系。
(三)社会学与其他综合性社会科学的关系社会学与其他综合性社会科学如历史学、管理学的关系,是特殊跟特殊的关系。
(四)社会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认为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或政治科学;认为科学社会主义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
4.社会学如何为社会实践服务?答:(一)社会学认识功能或认识意义第一,向人们提供科学的社会知识,告诉人们社会现象是什么(描述)、为什么(解释)、将来怎样变化(预测)第二,社会学不仅提供县城的社会知识,而且通过社会学的视觉、社会学的方法,帮助人们获得新的社会知识。
(二)社会学的实践功能或实践意义第一,社会学在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社会知识的基础上,进而帮助人们在维护和改善现存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改革不利社会发长的社会体制方面避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是自己的社会行动更加合理,更加符合规律性。
第二,社会学以自己的饿研究成果,对科学地管理社会和制度正确的饿社会政策提供有根据的、经过论证的实际建议,为改革开放服务,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强化学习第2版第12章笔记——资格迹
强化学习第2版第12章笔记——资格迹 资格迹机制的核⼼是⼀个短时记忆向量,资格迹z t∈ R d,以及与之相对的长时权重向量w t∈ R d。
这个⽅向核⼼的思想是,当参数w t的⼀个分量参与计算并产⽣⼀个估计值时,对应的z t的分量会骤然升⾼,然后逐渐衰减。
在迹归零前,如果发现了⾮零的时序差分误差,那么相应的w t的分量就可以学习。
迹衰减参数λ∈ [0, 1]决定了迹的衰减率。
在n-步算法中资格迹的主要计算优势在于,它只需要追踪⼀个迹向量,⽽不需要存储最近的n个特征向量。
同时,学习也会持续并统⼀地在整个时间上进⾏,⽽不是延迟到整个幕的末尾才能获得信号。
另外,可以在遇到⼀个状态后马上进⾏学习并影响后续决策⽽不需要n步的延迟。
12.1 λ-回报 n步回报被定义为最初n步的折后收益加上n步后到达状态的折后预估价值。
注意,⼀次有效的更新除了以任意的n步回报为⽬标之外,也可以⽤不同n的平均n步回报作为更新⽬标。
可以把TD(λ)算法视作平均n步更新的⼀种特例。
这⾥的平均值包括了所有可能的n步更新,每⼀个按⽐例λn-1加权,这⾥λ∈ [0, 1],最后乘上正则项(1 - λ)保证权值和为1。
这产⽣的结果称为λ-回报。
在λ = 1时,λ-回报的更新算法就是蒙特卡洛算法。
在λ = 0时,λ-回报的更新算法就是单步时序差分算法。
12.2 TD(λ) TD(λ)是强化学习中最古⽼、使⽤也最⼴泛的算法之⼀,它是第⼀个使⽤资格迹展⽰了更理论化的前向视图和更易于计算的后向视图之间关系的算法。
TD(λ)通过三种⽅式改进了离线λ-回报算法。
⾸先它在⼀幕序列的每⼀步更新权重向量⽽不仅仅在结束时才更新。
其次,它的计算平均分配在整个时间轴上,⽽不仅仅是幕的结尾。
第三,它也适⽤于持续性问题⽽不是仅仅适⽤于分幕式的情况。
通过函数逼近,资格迹z t∈ R d是⼀个和权重向量w t同维度的向量。
权值向量是⼀个长期的记忆,在整个系统的⽣命周期中进⾏积累;⽽资格迹是⼀个短期记忆,其持续时间通常少于⼀幕的长度。
普通心理学课后习题详细答案
第一章心理学研究什么和如何进行研究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在学习这门学科之前,你是怎样认识心理学的?(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行为的科学,要解释心理活动的规律。
它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心理现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是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互相依存。
分别介绍如下:①认知。
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像、思维和语言等。
②情绪和动机。
心理、行为调节与控制系统,是人们的共性。
情绪是指人在加工外界输入的信息时,产生对事物的态度,引起的主观体验。
情感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又对认知产生巨大的影响,成为调节和控制认知活动的一种内在因素。
动机是指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
动机的基础是人类的各种需要。
③能力与人格。
心理特性系统,反映了心理的差异性。
个体在信息加工的过程中,会形成一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称作个性心理特性或个性。
它包括能力和人格两方面。
心理特性使一个个体的心理活动与另一个个体的心理活动彼此区别开来。
(3)在学习这门学科之前,我对心理学的认识?学习这门学科之前,我只是在电影和电视作品中接触过心理学。
那些心理学家们能够一眼看出你的心里在想些什么,能够催眠,分析梦。
心理学在我看来,是很神秘的一门学问。
2.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怎样?(1)心理与行为的关系: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①区别:心理是脑对客观事实的主观能动的反应。
属于精神现象,是内隐活动,而行为却具有显露在外的特点,它可以用客观的方法进行测量。
②联系: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
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大学物理第十二章课后习题答案
第四篇 气体动理论 热力学基础求解气体动理论和热力学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热运动包含气体动理论和热力学基础两部分.气体动理论从物质的微观结构出发,运用统计方法研究气体的热现象,通过寻求宏观量与微观量之间的关系,阐明气体的一些宏观性质和规律.而热力学基础是从宏观角度通过实验现象研究热运动规律.在求解这两章习题时要注意它们处理问题方法的差异.气体动理论主要研究对象是理想气体,求解这部分习题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1) 理想气体物态方程和能量均分定理的应用;(2) 麦克斯韦速率分布率的应用;(3)有关分子碰撞平均自由程和平均碰撞频率.热力学基础方面的习题则是围绕第一定律对理想气体的四个特殊过程(三个等值过程和一个绝热过程)和循环过程的应用,以及计算热力学过程的熵变,并用熵增定理判别过程的方向.1.近似计算的应用一般气体在温度不太低、压强不太大时,可近似当作理想气体,故理想气体也是一个理想模型.气体动理论是以理想气体为模型建立起来的,因此,气体动理论所述的定律、定理和公式只能在一定条件下使用.我们在求解气体动理论中有关问题时必须明确这一点.然而,这种从理想模型得出的结果在理论和实践上是有意义的.例如理想气体的内能公式以及由此得出的理想气体的摩尔定容热容2/m V,iR C =和摩尔定压热容()2/2m P,R i C +=都是近似公式,它们与在通常温度下的实验值相差不大,因此,除了在低温情况下以外,它们还都是可以使用的.在实际工作时如果要求精度较高,摩尔定容热容和摩尔定压热容应采用实验值.本书习题中有少数题给出了在某种条件下m V,C 和m P,C 的实验值就是这个道理.如习题中不给出实验值,可以采用近似的理论公式计算.2.热力学第一定律解题过程及注意事项热力学第一定律E W Q Δ+=,其中功⎰=21d V V V ρW ,内能增量T R i M m E Δ2Δ⋅=.本章习题主要是第一定律对理想气体的四个特殊过程(等体、等压、等温、绝热)以及由它们组成的循环过程的应用.解题的主要过程:(1) 明确研究对象是什么气体(单原子还是双原子),气体的质量或物质的量是多少? (2) 弄清系统经历的是些什么过程,并掌握这些过程的特征.(3) 画出各过程相应的p -V 图.应当知道准确作出热力学过程的p -V 图,可以给出一个比较清晰的物理图像.(4) 根据各过程的方程和状态方程确定各状态的参量,由各过程的特点和热力学第一定律就可计算出理想气体在各过程中的功、内能增量和吸放热了.在计算中要注意Q 和W 的正、负取法.3.关于内能的计算理想气体的内能是温度的单值函数,是状态量,与过程无关,而功和热量是过程量,在两个确定的初、末状态之间经历不同的过程,功和热量一般是不一样的,但内能的变化是相同的,且均等于()12m V,ΔT T C Mm E -=.因此,对理想气体来说,不论其经历什么过程都可用上述公式计算内能的增量.同样,我们在计算某一系统熵变的时候,由于熵是状态量,以无论在始、末状态之间系统经历了什么过程,始、末两个状态间的熵变是相同的.所以,要计算始末两状态之间经历的不可逆过程的熵变,就可通过计算两状态之间可逆过程熵变来求得,就是这个道理.4.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的应用和分子碰撞的有关讨论深刻理解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的物理意义,掌握速率分布函数f (v )和三种统计速率公式及物理意义是求解这部分习题的关键.三种速率为M RT /2P =v ,M RT π/8=v ,M RT /32=v .注意它们的共同点都正比于M T /,而在物理意义上和用途上又有区别.P v 用于讨论分子速率分布图.v 用于讨论分子的碰撞;2v 用于讨论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解题中只要抓住这些特点就比较方便.根据教学基本要求,有关分子碰撞内容的习题求解比较简单,往往只要记住平均碰撞频率公式v n d Z 22=和平均自由程n d Z λ2π2/1/==v ,甚至只要知道n Z ⋅∝v ,n /1∝λ及M T /∝v 这种比值关系就可求解许多有关习题.第十二章 气体动理论12 -1 处于平衡状态的一瓶氦气和一瓶氮气的分子数密度相同,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也相同,则它们( )(A) 温度,压强均不相同 (B) 温度相同,但氦气压强大于氮气的压强(C) 温度,压强都相同 (D) 温度相同,但氦气压强小于氮气的压强 分析与解 理想气体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23k /kT =ε,仅与温度有关.因此当氦气和氮气的平均平动动能相同时,温度也相同.又由物态方程nkT p =,当两者分子数密度n 相同时,它们压强也相同.故选(C).12 -2 三个容器A 、B 、C 中装有同种理想气体,其分子数密度n 相同,方均根速率之比()()()4:2:1::2/12C 2/12B 2/12A =v v v ,则其压强之比C B A ::p p p 为( )(A) 1∶2∶4 (B) 1∶4∶8(C) 1∶4∶16 (D) 4∶2∶1分析与解 分子的方均根速率为M RT /3=2v ,因此对同种理想气体有3212C 2B 2A ::::T T T =v v v ,又由物态方程nkT ρ,当三个容器中分子数密度n 相同时,得16:4:1::::321321==T T T p p p .故选(C). 12 -3 在一个体积不变的容器中,储有一定量的某种理想气体,温度为0T 时,气体分子的平均速率为0v ,分子平均碰撞次数为0Z ,平均自由程为0λ ,当气体温度升高为04T 时,气体分子的平均速率v 、平均碰撞频率Z 和平均自由程λ分别为( ) (A) 004,4,4λλZ Z ===0v v (B) 0022λλ===,,Z Z 0v v (C) 00422λλ===,,Z Z 0v v (D) 0042λλ===,,Z Z 0v v 分析与解 理想气体分子的平均速率M RT π/8=v ,温度由0T 升至04T ,则平均速率变为0v 2;又平均碰撞频率v n d Z 2π2=,由于容器体积不变,即分子数密度n 不变,则平均碰撞频率变为0Z 2;而平均自由程n d λ2π2/1=,n 不变,则珔λ也不变.因此正确答案为(B).12 -4 已知n 为单位体积的分子数,()v f 为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函数,则()v v d nf 表示( )(A) 速率v 附近,dv 区间内的分子数(B) 单位体积内速率在v v v d +~区间内的分子数(C) 速率v 附近,dv 区间内分子数占总分子数的比率(D) 单位时间内碰到单位器壁上,速率在v v v d ~+ 区间内的分子数分析与解 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函数()()v v d /d N N f =,而v /N n =,则有()V N nf /d d =v v .即表示单位体积内速率在v v v d ~+ 区间内的分子数.正确答案为(B).12 -5 一打足气的自行车内胎,在C 07o1.=t 时,轮胎中空气的压强为Pa 100451⨯=.p ,则当温度变为C 037o2.=t 时,轮胎内空气的压强2p 2p 为多少?(设内胎容积不变)分析 胎内空气可视为一定量的理想气体,其始末状态均为平衡态,由于气体的体积不变,由理想气体物态方程RT Mm pV =可知,压强p 与温度T 成正比.由此即可求出末态的压强.解 由分析可知,当K 15310037152732...=+=T ,轮胎内空气压强为Pa 1043451122⨯==./T p T p可见当温度升高时,轮胎内气体压强变大,因此,夏季外出时自行车的车胎不宜充气太足,以免爆胎.12 -6 有一个体积为35m 1001⨯.的空气泡由水面下m 050.深的湖底处(温度为C 4o )升到湖面上来.若湖面的温度为C 017o.,求气泡到达湖面的体积.(取大气压强为Pa 10013150⨯=.p ) 分析 将气泡看成是一定量的理想气体,它位于湖底和上升至湖面代表两个不同的平衡状态.利用理想气体物态方程即可求解本题.位于湖底时,气泡内的压强可用公式gh p p ρ+=0求出, 其中ρ为水的密度( 常取33m kg 1001⋅⨯=.ρ).解 设气泡在湖底和湖面的状态参量分别为(p 1 ,V 1 ,T 1 )和(p 2 ,V 2 ,T 2 ).由分析知湖底处压强为gh ρp gh ρp p +=+=021,利用理想气体的物态方程222111T V p T V p = 可得空气泡到达湖面的体积为()3510120121212m 1011.6//-⨯=+==T p V T gh ρp T p V T p V12 -7 氧气瓶的容积为32m 1023-⨯.,其中氧气的压强为Pa 10317⨯.,氧气厂规定压强降到Pa 10016⨯.时,就应重新充气,以免经常洗瓶.某小型吹玻璃车间,平均每天用去3m 400.压强为Pa 100115⨯.的氧气,问一瓶氧气能用多少天? (设使用过程中温度不变)分析 由于使用条件的限制,瓶中氧气不可能完全被使用.为此,可通过两条不同的思路进行分析和求解:(1) 从氧气质量的角度来分析.利用理想气体物态方程RT Mm pV =可以分别计算出每天使用氧气的质量3m 和可供使用的氧气总质量(即原瓶中氧气的总质量1m 和需充气时瓶中剩余氧气的质量2m 之差),从而可求得使用天数()321m m m n /-=.(2) 从容积角度来分析.利用等温膨胀条件将原瓶中氧气由初态(Pa 1030171⨯=.p , 321m 1023-⨯=.V )膨胀到需充气条件下的终态(Pa 1000162⨯=.p ,2V 待求),比较可得2p 状态下实际使用掉的氧气的体积为12V V -.同样将每天使用的氧气由初态(Pa 1001153⨯=.p ,33m 400.=V )等温压缩到压强为p 2的终态,并算出此时的体积V′2 ,由此可得使用天数应为()212V V V n '-=/. 解1 根据分析有RT V Mp m RT V Mp m RT V Mp m /;/;/333222111===则一瓶氧气可用天数()()5.9//33121321===-=V p V p p m m m n解2 根据分析中所述,由理想气体物态方程得等温膨胀后瓶内氧气在压强为Pa 1000162⨯=.p 时的体积为 2112p V p V /=每天用去相同状态的氧气容积2332p V p V /='则瓶内氧气可用天数为()()5.9//33121212=-='-=V p V p p V V V n12 -8 设想太阳是由氢原子组成的理想气体,其密度可当作是均匀的.若此理想气体的压强为Pa 1035114⨯..试估计太阳的温度.(已知氢原子的质量Pa 1067127H -⨯=.m ,太阳半径kg 1067127H -⨯=.m ,太阳质量kg 1099130S ⨯=.m )分析 本题可直接运用物态方程nkT p =进行计算.解 氢原子的数密度可表示为()⎥⎦⎤⎢⎣⎡⋅==3S H S H S π34//R m m V m m n S 根据题给条件,由nkT p = 可得太阳的温度为()K 1016.13/π4/7S 3S H ⨯===k m R pm nk p T说明 实际上太阳结构并非本题中所设想的理想化模型,因此,计算所得的太阳温度与实际的温度相差较大.估算太阳(或星体)表面温度的几种较实用的方法在教材第十五章有所介绍.12 -9 一容器内储有氧气,其压强为Pa 100115⨯.,温度为27 ℃,求:(1)气体分子的数密度;(2) 氧气的密度;(3) 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4) 分子间的平均距离.(设分子间均匀等距排列)分析 在题中压强和温度的条件下,氧气可视为理想气体.因此,可由理想气体的物态方程、密度的定义以及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与温度的关系等求解.又因可将分子看成是均匀等距排列的,故每个分子占有的体积为30d V =,由数密度的含意可知n V /10=,d 即可求出.解 (1) 单位体积分子数325m 10442⨯==./kT p n(2) 氧气的密度-3m kg 301⋅===.//RT pM V m ρ(3) 氧气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J 102162321k -⨯==./kT ε(4) 氧气分子的平均距离m 10453193-⨯==./n d通过对本题的求解,我们可以对通常状态下理想气体的分子数密度、平均平动动能、分子间平均距离等物理量的数量级有所了解.12 -10 2.0×10-2 kg 氢气装在4.0×10-3 m 3 的容器内,当容器内的压强为3.90×105Pa 时,氢气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为多大?分析 理想气体的温度是由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决定的,即23k /kT =ε.因此,根据题中给出的条件,通过物态方程pV =m/MRT ,求出容器内氢气的温度即可得k ε.解 由分析知氢气的温度mRMPV T =,则氢气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为 ()8932323k ./===mR pVMk kT ε12 -11 温度为0 ℃和100 ℃时理想气体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各为多少?欲使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等于1eV ,气体的温度需多高?解 分子在0℃和100 ℃时平均平动动能分别为J 10655232111-⨯==./kT εJ 10727232122-⨯==./kT ε由于1eV =1.6×10-19 J ,因此,分子具有1eV 平均平动动能时,气体温度为K 10737323k ⨯==./k T ε这个温度约为7.5 ×103 ℃.12 -12 某些恒星的温度可达到约1.0 ×108K ,这是发生聚变反应(也称热核反应)所需的温度.通常在此温度下恒星可视为由质子组成.求:(1) 质子的平均动能是多少? (2) 质子的方均根速率为多大?分析 将组成恒星的大量质子视为理想气体,质子可作为质点,其自由度 i =3,因此,质子的平均动能就等于平均平动动能.此外,由平均平动动能与温度的关系2/32/2kT m =v ,可得方均根速率2v .解 (1) 由分析可得质子的平均动能为 J 1007.22/32/3152k -⨯===kT m εv(2) 质子的方均根速率为1-62s m 1058.132⋅⨯==mkT v 12 -13 试求温度为300.0 K 和2.7 K(星际空间温度)的氢分子的平均速率、方均根速率及最概然速率.分析 分清平均速率v 、方均根速率2v 及最概然速率p v 的物理意义,并利用三种速率相应的公式即可求解.解 氢气的摩尔质量M =2 ×10-3kg·mol -1 ,气体温度T 1 =300.0K ,则有 1-31s m 1078.18⋅⨯==M πRT v 1-312s m 1093.13⋅⨯==M RT v 1-31p s m 1058.12⋅⨯==MRT v 气体温度T 2=2.7K 时,有 1-31s m 1069.18⋅⨯==M πRT v 1-322s m 1083.13⋅⨯==MRT v1-31p s m 1050.12⋅⨯==MRT v 12 -14 如图所示,Ⅰ、Ⅱ两条曲线分别是氢气和氧气在同一温度下的麦克斯韦分子速率分布曲线.试由图中数据求:(1)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的最概然速率;(2) 两种气体所处的温度;(3) 若图中Ⅰ、Ⅱ分别表示氢气在不同温度下的麦克斯韦分子速率分布曲线.则哪条曲线的气体温度较高?分析 由MRT 1p 2=v 可知,在相同温度下,由于不同气体的摩尔质量不同,它们的最概然速率v p 也就不同.因22O H M M <,故氢气比氧气的v p 要大,由此可判定图中曲线Ⅱ所标v p =2.0 ×103 m·s -1 应是对应于氢气分子的最概然速率.从而可求出该曲线所对应的温度.又因曲线Ⅰ、Ⅱ所处的温度相同,故曲线Ⅰ中氧气的最概然速率也可按上式求得.同样,由M RT2p =v 可知,如果是同种气体,当温度不同时,最概然速率v p 也不同.温度越高,v p 越大.而曲线Ⅱ对应的v p 较大,因而代表气体温度较高状态.解 (1) 由分析知氢气分子的最概然速率为()13H p s m 100.222H 2-⋅⨯==M RT v利用M O2 /M H2 =16 可得氧气分子最概然速率为()()12H p O p s m 100.54/22-⋅⨯==v v (2) 由M RT2p =v 得气体温度K 1081.42/22p⨯==R M T v (3) Ⅱ代表气体温度较高状态.12 -15 日冕的温度为2.0 ×106K ,所喷出的电子气可视为理想气体.试求其中电子的方均根速率和热运动平均动能.解 方均根速率16e2s m 105.93-⋅⨯==m kT v 平均动能J 10142317k -⨯==./kT ε 12 -16 在容积为2.0 ×10-3m 3 的容器中,有内能为6.75 ×102J 的刚性双原子分子某理想气体.(1) 求气体的压强;(2) 设分子总数为5.4×1022 个,求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及气体的温度.分析 (1) 一定量理想气体的内能RT i M m E 2=,对刚性双原子分子而言,i =5.由上述内能公式和理想气体物态方程pV =mM RT 可解出气体的压强.(2)求得压强后,再依据题给数据可求得分子数密度,则由公式p =nkT 可求气体温度.气体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可由23k /kT ε=求出.解 (1) 由RT i M m E 2=和pV =mM RT 可得气体压强 ()Pa 1035125⨯==./iV E p(2) 分子数密度n =N/V ,则该气体的温度()()Pa 106235⨯===.//nk pV nk p T气体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为J 104972321k -⨯==./kT ε12 -17温度相同的氢气和氧气,若氢气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为6.21×10-21J ,试求(1) 氧气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及温度;(2) 氧气分子的最概然速率. 分析 (1) 理想气体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23k /kT ε=,是温度的单值函数,与气体种类无关.因此,氧气和氢气在相同温度下具有相同的平均平动动能,从而可以求出氧气的温度.(2) 知道温度后再由最概然速率公式M RT 2p =v 即可求解v p . 解 (1) 由分析知氧气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为J 102162321k -⨯==./kT ε,则氧气的温度为:K 30032k ==k εT /(2) 氧气的摩尔质量M =3.2 ×10-2 kg·mol -1 ,则有 12p s m 1095.32-⋅⨯==M RTv12 -18 声波在理想气体中传播的速率正比于气体分子的方均根速率.问声波通过氧气的速率与通过氢气的速率之比为多少? 设这两种气体都是理想气体并具有相同的温度.分析 由题意声波速率u 与气体分子的方均根速率成正比,即2v ∝u ;而在一定温度下,气体分子的方均根速率M /12∝v ,式中M 为气体的摩尔质量.因此,在一定温度下声波速率M u /1∝.解 依据分析可设声速M A u /1=,式中A 为比例常量.则声波通过氧气与氢气的速率之比为2502222O H O H .==M M u u12 -19 已知质点离开地球引力作用所需的逃逸速率为gr v 2=,其中r 为地球半径.(1) 若使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的平均速率分别与逃逸速率相等,它们各自应有多高的温度;(2) 说明大气层中为什么氢气比氧气要少.(取r =6.40 ×106 m)分析 气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速率MπRT 8=v ,对于摩尔质量M 不同的气体分子,为使v 等于逃逸速率v ,所需的温度是不同的;如果环境温度相同,则摩尔质量M 较小的就容易达到逃逸速率.解 (1) 由题意逃逸速率gr 2=v ,而分子热运动的平均速率M πRT 8=v .当v v = 时,有RMrg πT 4= 由于氢气的摩尔质量13H mol kg 10022--⋅⨯=.M ,氧气的摩尔质量12O mol kg 10232--⋅⨯=.M ,则它们达到逃逸速率时所需的温度分别为K 10891K,101815O 4H 22⨯=⨯=..T T(2) 根据上述分析,当温度相同时,氢气的平均速率比氧气的要大(约为4倍),因此达到逃逸速率的氢气分子比氧气分子多.按大爆炸理论,宇宙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一个极高温过程.在地球形成的初期,虽然温度已大大降低,但温度值还是很高.因而,在气体分子产生过程中就开始有分子逃逸地球,其中氢气分子比氧气分子更易逃逸.另外,虽然目前的大气层温度不可能达到上述计算结果中逃逸速率所需的温度,但由麦克斯韦分子速率分布曲线可知,在任一温度下,总有一些气体分子的运动速率大于逃逸速率.从分布曲线也可知道在相同温度下氢气分子能达到逃逸速率的可能性大于氧气分子.故大气层中氢气比氧气要少.12 -20 容积为1m 3 的容器储有1mol 氧气,以v =10m·s -1 的速度运动,设容器突然停止,其中氧气的80%的机械运动动能转化为气体分子热运动动能.试求气体的温度及压强各升高了多少.分析 容器作匀速直线运动时,容器内分子除了相对容器作杂乱无章的热运动外,还和容器一起作定向运动.其定向运动动能(即机械能)为m v 2/2.按照题意,当容器突然停止后,80%定向运动动能转为系统的内能.对一定量理想气体内能是温度的单值函数,则有关系式:()T R M m mv E Δ25%80Δ2⋅=⋅=成立,从而可求ΔT .再利用理想气体物态方程,可求压强的增量. 解 由分析知T R M m m E Δ252/8.0Δ2⋅==v ,其中m 为容器内氧气质量.又氧气的摩尔质量为12m ol kg 1023--⋅⨯=.M ,解得ΔT =6.16 ×10-2 K当容器体积不变时,由pV =mRT/M 得Pa 51.0ΔΔ==T VR M m p 12 -21 有N 个质量均为m 的同种气体分子,它们的速率分布如图所示.(1) 说明曲线与横坐标所包围的面积的含义;(2) 由N 和0v 求a 值;(3) 求在速率0v /2到30v /2 间隔内的分子数;(4) 求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分析 处理与气体分子速率分布曲线有关的问题时,关键要理解分布函数()v f 的物理意义. ()v v d /d N N f =,题中纵坐标()v v d /d N Nf =,即处于速率v 附近单位速率区间内的分子数.同时要掌握()v f 的归一化条件,即()1d 0=⎰∞v v f .在此基础上,根据分布函数并运用数学方法(如函数求平均值或极值等),即可求解本题.解 (1) 由于分子所允许的速率在0 到20v 的范围内,由归一化条件可知图中曲线下的面积()1d 0=⎰∞v v f 即曲线下面积表示系统分子总数N .(2 ) 从图中可知, 在0 到0v 区间内,()0/v v v a Nf ;而在0 到20v 区间,()αNf =v .则利用归一化条件有v v v v v ⎰⎰+=000200d d v v a a N (3) 速率在0v /2到30v /2间隔内的分子数为12/7d d Δ2/300000N a a N =+=⎰⎰v v v v v v v (4) 分子速率平方的平均值按定义为()v v f v v v d /d 02022⎰⎰∞∞==N N 故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为20220302K 3631d d 2121000v v v v v v v v v v m N a N a m m ε=⎥⎦⎤⎢⎣⎡+==⎰⎰ 12 -22 试用麦克斯韦分子速率分布定律导出方均根速率和最概然速率. 分析 麦克斯韦分子速率分布函数为()⎪⎪⎭⎫ ⎝⎛-⎪⎭⎫ ⎝⎛=kT m kT m f 2exp π2π4222/3v v v 采用数学中对连续函数求自变量平均值的方法,求解分子速率平方的平均值,即⎰⎰=N Nd d 22v v , 从而得出方均根速率.由于分布函数较复杂,在积分过程中需作适当的数学代换.另外,最概然速率是指麦克斯韦分子速率分布函数极大值所对应的速率,因而可采用求函数极值的方法求得.解 (1) 根据分析可得分子的方均根速率为2/1242/302/1022d 2exp π2π4/d ⎥⎥⎦⎤⎢⎢⎣⎡⎪⎪⎭⎫ ⎝⎛-⎪⎭⎫ ⎝⎛=⎪⎭⎫ ⎝⎛=⎰⎰∞v v v v v kT m kT m N N N令222/x kT m =v ,则有 2/12/12/104273.13d 2π42⎪⎭⎫ ⎝⎛=⎪⎭⎫ ⎝⎛=⎥⎦⎤⎢⎣⎡=⎰∞-m RT m kT x e x m kT x v(2) 令()0d d =v v f ,即 02exp 222exp 2π2π42222/3=⎥⎦⎤⎢⎣⎡⎪⎪⎭⎫ ⎝⎛--⎪⎪⎭⎫ ⎝⎛-⎪⎭⎫ ⎝⎛kT m kT m kT m T k m v v v v v 得 2/12/141.12⎪⎭⎫ ⎝⎛≈⎪⎭⎫ ⎝⎛==m RT m kT P v v12 -23 导体中自由电子的运动可看作类似于气体分子的运动(故称电子气).设导体中共有N 个自由电子,其中电子的最大速率为v F (称为费米速率).电子在速率v v v d ~+之间的概率为()()⎪⎩⎪⎨⎧>>>=v v v v v v 0,0 d π4d F 2A N A N N (1)画出分布函数图;(2) 用N 、v F 定出常数A ;(3) 证明电子气中电子的平均动能53F /εε=,其中22F F /mv =ε.分析 理解速率分布函数的物理意义,就不难求解本题.速率分布函数()vv d d 1N N f =,表示在v 附近单位速率区间的粒子数占总粒子数的百分比.它应满足归一化条件()()⎰⎰=∞F 00d d v v v v v f f , 因此根据题给条件可得()v v ~f 的函数关系,由此可作出解析图和求出A .在()v v ~f 函数关系确定的情况下,由()v v v v d 22f ⎰=可以求出v2 ,从而求出2/2v m ε=. 解 (1) 由题设可知,电子的速率分布函数()()()⎪⎩⎪⎨⎧>>>=F F 2 00 π4v v v v v v N A f ,其分布函数图如图所示. (2) 利用分析中所述归一化条件,有1d π4F02=⎰v v v NA 得 3F π4/3v N A = (3) ()53d N 4ππd 2F 20022F v v v v v v v v ===⎰⎰∞f 5/32/F 2εm ε==v12 -24 一飞机在地面时,机舱中的压力计指示为Pa 100115⨯.,到高空后压强降为Pa 101184⨯..设大气的温度均为27.0 ℃.问此时飞机距地面的高度为多少?(设空气的摩尔质量为2.89 ×10-2 kg·mol -1 )分析 当温度不变时,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变化主要是因为分子数密度的改变而造成.气体分子在重力场中的分布满足玻耳兹曼分布.利用地球表面附近气压公式()kT mgh p p /ex p 0-=,即可求得飞机的高度h .式中p 0 是地面的大气压强.解 飞机高度为 ()()m 1093.1/ln /ln 300⨯===p p MgRT p p mg kT h 12 -25 在压强为Pa 1001.15⨯下,氮气分子的平均自由程为6.0×10-6cm,当温度不变时,在多大压强下,其平均自由程为1.0mm 。
索尔所《认知心理学》(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7章)【圣才出
索尔所《认知心理学》(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7章)【圣才出1/125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1.1复习笔记一、认知心理学1.认知心理学研究的内容是:对于信息的知觉,理解,思考,答案的形成和产生。
2.认知心理学是关于思考着的心智的科学,它研究的对象是:信息的获取、储存与加工,以及问题解决等。
3.认知心理学涉及心理过程的所有领域—从感觉到知觉,模式识别,注意,意识,学习,记忆,概念形成,思维,成像,回忆,语言,智力,情绪,发展过程——横跨行为的广泛领域。
二、信息加工模型1.信息加工模型(information-proceingmodel)信息加工模型是一个得到普遍采用的认知模型,该模型假定信息加工分成一系列阶段,每一个加工阶段都只执行一项单独的功能。
信息加工模型并不是唯一的认知模型,例如,另有一个神经科学模型(neurociencemodel)则着眼于研究产生认知经验的内在脑功能。
2.信息加工模型建立的假设:(1)认知活动可以分解为一系列阶段。
(2)每一个阶段都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独一无二的加工。
最终的反应被假定为这一系列阶段和操作的结果。
2/125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1)信息加工经过了哪些阶段?(2)信息在人类心智中是怎样表征的?三、认知心理学的领域(一)认知神经科学认知心理学家致力于为他们的发现寻找神经学的解释,而神经科学家也开始面向认知心理学家,向他们解释神经科学实验室中的发现。
(二)感觉/知觉心理学中直接涉及感觉刺激的检测和解释的分支,就是感觉(enation)和知觉(perception)。
感觉信息只有在达到一定强度后才能被知觉到。
对于知觉过程来说,某些线索会显得更重要些,另一些显得无足轻重。
(三)模式识别环境刺激很少会被知觉为各个孤立的感觉事件;这些感觉事件通常被知觉为一个更有意义的模式的组成部分。
我们感觉到的事物几乎都是感觉刺激的复杂模式的组成部分。
周三多管理学课后习题答案第十二章
第十二章激励1.根据行为科学的观点,人的行为有何特点?如何影响或引导人的行为答激励是组织中人的行为的动力,而行为是人实现个体目标与组织目标相一致的过程。
无激励的行为,是盲目而无意识的行为;有激励而无效果的行为,说明激励的机理出现了问题。
如领导者打算通过增加额外的休息日来提高员工的劳动生产率,但结果可能有效,也可能无效,因为在一定的环境下,员工可能更愿意保持以往的工作日,希望提高薪水,而不是增加闲暇支出。
这说明,激励与行为也有匹配的问题。
这样就进一步说明,要通过激励促成组织中人的行为的产生,取决于某一行动的效价和期望值。
所谓效价,是指个人对达到某种预期成果的偏爱程度,或某种预期成果可能给行为者带来的满足程度,期望值则是某一具体行动可带来某种预期成果的概率,即行为者采取某种行动,获得某种成果,从而带来某种心理上或生理上满足的可能性。
显然,能够满足某一需要的行动对特定个人的激励力是该行动可能带来结果的效价与该结果实现可能性的综合作用的结果。
激励力、效价和期望值之间的相互关系用下式来表示:激励力=效价X期望值领导者和下属的组织行为,都是一种通过采取行动来满足未实现的需要的过程。
领导者的需要,既可以是源于对制度权力的渴望,也可能源于实现自我价值的意愿。
同样,下属未满足的需要也是多样性的。
因此,对员丁的激励能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中领导者对下属的未满足的需要的识别。
正是从需要这种人的动机导向出发,引出了关于如何激励的各种理论。
对需要以及人内在动机和环境的激发,形成各种各样具体的激励理论。
由于激励理论大多数是围绕人的需要的实现及其特点的识别,以及如何根据需要的不同类型和不同特点来采取措施,进而影响他们的行为而展开的。
根据对激励对象不同方面的重视程度,一般可以把激励理论分为激励的内容理论、激励的过程理论和激励的强化理论。
2.何谓需要层次论?该理论对管理者有何启示?答马斯洛认为,每个人其实都有五个层次的需要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或情感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空间与行为(完整版)
领域的组织
Altman区别了空间领域的三种类型:
(1)主要领域(primary territories)包括由个人或小群体所有, 相对永久性的日常生活中心,可限制别人的进入,如家、 房间及其他私用空间。
(2)次要领域(secondary territories)比起主要领域不那 么具有中心感与排他性,属于一群人常去之地,如私人俱 乐部、邻里中的酒吧茶馆等。
亲密距离
包括0到15厘米的近段和15到45厘米的远段。在亲密距 离内,视觉、声音、气味、体热和呼吸的感觉,合并产生了 一种与另一人真切的关系。在此距离内所发生的活动主要是 安慰、保护、抚爱、角斗和耳语等。亲密距离只使用于关系 亲密的人,如密友、情人或配偶和亲人等。
个人距离
包括45到75厘米的近段和75到120厘米的远段。在近 段里活动的人大都熟识且关系融洽,好朋友常常在这个距 离内交谈。个人距离的远段所允许的人范围极广,从比较 亲密到比较正式的交谈都可以。这是人们在公开场合普遍 使用的距离。
(2)领域的防卫。当领域遭到侵犯时常会发生保卫行为。 对领域的防卫分为预防和反应两种行为。防卫的程度视领 域的重要性、原因等因素而有所区别。
(3)占用和使用。领域的控制常常用标记和其他标志品表 示所有权。公共场所的某些地点反复被一定的人群占用, 该地点的领域使用特权就可能被人们所默认。
设计工作室内空间领域的 建立
近体学(Proxemics)
人类学家Hall 于1966年出版了个人空间研究领域里最重 要的著作之一—《隐匿的维度》(The hidden dimension),该书系统地揭示了在人与人交往中空间所 起的作用。Hall的理论有两个中心点,其一是北美人在日 常交往中有规律地使用四种人际距离,即:亲密距离、 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公共距离。第二,Hall认为不同文 化背景的人们,他们的个人空间也不一样。
第十二章 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
思考题
? 什么是行为空间? ? 普雷德行为矩阵的实际意义?
30
第2节 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购物活动的行为空间
社会环境与购物行为空间
? 家庭的阶段性对购物行为空间的影响; ? 消费者所处的社会阶层、经济收入状况和职业对购物行为
空间的影响; ? 消费者周围的社会群体对其消费空间行为的影响。
第2节 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交际与闲暇活动行为空间
? 人们利用每日的闲暇时间就近进行邻里或同事间的交际行 为空间范围较小;
购物活动的行为空间
交际与闲暇活动的行为空间
第2节 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通勤活动的行为空间 是指人们上班和下班、上学和放学所经由的路线和地 点就构成了人们通勤活动的行为空间。
第2节 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哈格斯特郎(瑞典)的时空棱柱体模式
第2节 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购物活动的行为空间
购物活动的行为空间主要与消费者自身的行为特征、商业环境、 居住环境及社会环境四方面因素有关。
是否建立在最佳区位上,这与企业家个人行为因素、 掌握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以及运用信息的能力有关。 ? 换句话说,企业家个人素质越高,掌握的信息数量越 大、质量越好,运用信息的能力越强,企业的区位就 越接近最佳区位。反之,所选择的区位便越差。
第3节 人类行为与区位选择模型
第3节 人类行为与区位选择模型
第十二章 人类行为与 行为空间
行为地理学
行为地理学研究人类在地里环境中的行为 过程、行为空间、区位选择及其发展规律的 科学。
2
?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 ?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人类行为与区域选择模型
第1节 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
行为地理学把心理、行为等因素引入人地关系的研究中,揭示 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平衡、反馈的空间关系规律。
绪论12章思考题
绪论12章思考题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一、思考题1.大学生怎样尽快适应大学新生活?2、大学新生如何认识大学生活特点,提高独立生活能力?3、大学新生如何树立新的学习观念和培养优良学风?4、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成才目标是什么?5、如何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崭新形象?6、谈谈你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科学内涵的理解。
7、谈谈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及重要意义的理解。
8、当代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为什么要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9、结合实际谈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与方法。
二、材料题1. 一位普通的大学生到一家著名的国外大公司去求职,很快被录用了。
公司的员工对此很惊诧,问公司的总裁为什么。
总裁说:“你们没有注意到吗?他在门口蹭掉脚上的土,进门后随手关上了门,说明他做事小心仔细。
当他看到那位残疾人时,他立即起身让座,表明他心地善良,体贴别人。
进了办公室他先脱去帽子,回答我所有的问题干脆果断,证明他既有礼貌又有素养。
”“其他所有人都从我故意放在地上的那本书上迈过去,而他却俯身拣起那本书,并放在桌上。
当我和他交谈时,我发现他衣着整齐,头发梳得整整齐齐,指甲修得干干净净。
有这样小节的人难道不该用吗?”2.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弟子坐在郊外的一片旷野里。
哲学家问身边的弟子该如何除去周围长满的杂草。
弟子们十分惊谔,没有想到一直探讨人生奥妙的哲学家,最后一课竟会问这么简单的问题。
于是,他们给出了各种答案,有的说用铲子就够了,有的说用火烧,有的建议在草上撒上石灰,还有的说要斩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哲学家听完后,站起身说:“课就上到这里,你们回去后,用各自的方法除去一片杂草,没除掉的,一年后,再来除草。
”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已不再是杂草丛生,而是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
弟子们围着谷子地坐下,等着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
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书的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庄稼。
消费者行为学课后习题1-12章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消费心理学习题库2017.12第一章复习题一、单选1、对消费者研究的角度不同,对消费者概念的界定也就不同,本课程研究的消费者范畴指的是()A、广义消费者B、狭义消费者C、现实消费者D、潜在消费者2、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有现实需求,并实际从事商品购买或使用活动消费者指的是()A、广义消费者B、狭义消费者C、现实消费者D、潜在消费者3、把消费者行为定义为“感知、认知、行为以及环境因素的动态互动过程,是人类履行生活中交易职能的行为基础”的是()A、恩格尔B、莫温C、所罗门D、美国市场营销协会4、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的研究目的是帮助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掌握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的特点及一般规律,从而为企业开展营销活动提供决策参考,这体现了该学科的()A、综合性特征B、经济性特征C、发展性特征D、应用性特征5、消费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诞生的标志是()A、1960年美国心理学会成立了消费心理学科分会B、1901年美国心理学家斯科特出版《广告心理学》一书C、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创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D、美国工程师泰勒创立了“泰勒制”6、最早研究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的学者是()A、凡勃仑B、斯科特C、闵斯特伯格D、约翰华生7、最早研究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的著作是()A、《有闲阶级论》B、《广告心理学》C、《广告原理》D、《工业心理学》8、行为主义心理学之父指的()A、凡勃仑B、斯科特C、闵斯特伯格D、约翰华生9、首先提出将心理学应用到广告活动中的是()A、斯科特B、卢因C、科特勒D、法约尔二、多选题1、以下哪些因素可能会形成潜在的消费需求?()A、需求意识不明确B、购买欲望不强烈C、购买能力不足D、缺乏有关的商品信息E、无需求2、消费者行为学在学科性质上的特点有()A、综合性B、宏观性C、应用性D、发展性E、微观性3、消费者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有()A、消费者的购买行为B、消费者的心理活动基础C、消费者群体的心理与行为D、市场营销与消费者心理E、消费者心理与社会环境4、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的主要学科来源有()A、心理学B、社会学C、市场营销学D、经济学E、人类学5、个人消费的二重性指的是()A、宏观性B、微观性C、自然性D、社会性E、发展性6、本课程研究的消费者指的是狭义的消费者概念,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A、生产消费者B、生活消费者C、现实消费者D、潜在消费者E、以上所有选项都对三、判断1、狭义的消费专指个人消费,马克思称之为“原来意义上的消费”。
新心理学课后思考题
新心理学课后思考题《心理学课后思考题》1.为什么人类心理学是主客观互动的结果?答:①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但人脑并不会自发地产生心理。
只有当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时,人脑才能形成对外界的映象,产生心理。
客观现实是指在人的心理之外独立存在的一切事它们构成了人类生存的环境。
它通常分为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两者都是人类心理学的源头。
相对而言,社会环境在人类心理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人们的各种心理活动,最终人格的形成和发展,都受到社会环境的决定性影响。
② 心理学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性的反映。
所谓主观反映,是指人脑对现实的反映受到个人态度和经验的影响,从而具有个人主体的特征。
心理学一方面反映了客观现实的性质和特征,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个人对现实的关系和态度。
换句话说,个体对客观事物的理解、陈述和调节往往是主观的。
个人经历也会影响对现实的反映。
人的心理的主观能动性还表现在它能支配和调节人的行为,能反作用于客观现实,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以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
当然,人们心理的主观能动性的大小依赖于人们对客观世界规律的认识水平,并且也要接受社会道德标准的衡量。
总之,人的心理一方面受客观现实的制约,一方面它还受到人们主观条件的折射。
因此,心理学是主观与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
2.试着描述小学生有意注意的发展。
答:有意注意是指在必要时,有预定目的、有一定意志和努力的注意。
为了促进小学生有意注意的发展,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四点:① 理解目的和任务。
人们对活动的目的和任务了解得越清楚、越深入,完成任务的原始愿望就越强烈,与完成任务有关的事情就越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② 以坚强的意志消除干扰。
在有意注意的过程中,外部环境受到各种刺激的干扰,内部环境受到自身身体的某些状态和无关的思想和情绪的干扰。
为了小心,必须采取一些措施来消除干扰,最重要的是头发挥意志的力量,把注意保持在要完成的任务上。
③反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
在智力活动中进行实际操作,是维持有意注意的重要手段。
学年高中语文第12课作为生物的社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
第12课 作为生物的社会1.刘易斯·托马斯博士(1913-1994),美国 ,生于美国 ,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医学院,美国科学院院士。
1974年出版随笔集 ,该书收文二十九篇,获该年度美国图书奖。
代表作 是一个医学家、生物学家关于生命、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思考。
思想博大而深邃,信息庞杂而新奇,批评文明,嘲弄愚见,开阔眼界、激发思索。
而其文笔又少见的优美、清新、幽默、含蓄,无愧当今科学散文中的大家手笔。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鳟.鱼( ) 衔.起( ) 贮.存( ) 蚁冢.( ) 梗.节( ) 拱券.( ) 纤.维( ) 鲱.鱼( ) 霎.时间( ) 3.给下列多音字注音。
⎩⎪⎨⎪⎧角.色 角.落 ⎩⎪⎨⎪⎧ 家畜. 畜.养 ⎩⎪⎨⎪⎧ 模.型 模.具 ⎩⎪⎨⎪⎧ 危如累.卵 果实累.累1.医学家、生物学家 纽约 《细胞生命的礼赞》 《细胞生命的礼赞》2.zūn xián zhù zhǒng gěngxuàn xiān fēi shà3.jué/jiǎo chù/xù mó/mú lěi/léi1.生物的社会组织与人类社会的相似之处?选段中所描述的一些生物的社会组织与人类相比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步调一致的行动,集体协作式的劳动,有目的的行为,互相交换信息等。
社会不能没有个体的参与,而对于社会性生物而言,个体也难以离开社会而生存。
但相对而言,社会性生物对社会组织的依赖性更强,人类的个体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可以短时间关闭和组织联系的“电路”。
2.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这篇科普文章具有散文化的倾向,可以看做是一篇科学随笔。
本文虽然不算严格意义上的论文,没有罗列森严的论点论据,但还是具有独特的论证方法的。
首先,作者始终是在与人类行为的对比中谈论生物的社会行为,始终认为人类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着共同性;其次,作者在论述中,无论是对人还是对其他生物,多从个体与群体两个方面做比较分析,肯定群体的智慧,强调社会化的重要性;再次,对生物的社会行为的描述,有详有略,先详后略,以详带略(详昆虫类,略菌类、鱼类、鸟类),这样既抓住了典型事例细致剖析,又丰富了例证,也体现了由现象层面到理论探讨逐步深化的过程。
《人文地理》第12章 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21P)
三、人类迁移活动的行为空间
1、迁移的距离偏移 2、迁移的方向偏移
1、迁移的距离偏移
美国约翰·劳维曾研究 了意大利和原南斯拉夫 邻境地区的迁移情况, 绘制了不同迁移类型的 分布与距离的关系曲线 图。从图上可看出,几 乎所有类型迁移者的迁 移距离都不超过30km, 仅行政管理工作者的迁 移受距离影响较小。这 表明迁移空间行为有随 着距离增加而衰减的规 律性,即迁移空间行为 的距离偏移。
一、行为矩阵模型 二、报偿矩阵模型 三、消费行为空间模型
一、行为矩阵模型
普雷德(A.Prid)详 细研究了行为因素对 工业区位的影响,发 展了美国史密斯 (D.M.Smith)的空 间成本曲线和获利边 际理论,认为许多工 厂并非建立在最佳区 位上,这与企业家个 人行为因素,掌握信 息的数量和质量,以 及运用信息的能力有 关。
二、地理物象
地理物象是指地理 环境以及事物通过 知觉、认知过程反 映在人们头脑中的 形象(映象)。它 是知觉判断、地理 优选以及决策行为 形成的基础。当然, 地理物象与客观地 理环境并不完全一 致。英国学者格尔 德曾提出一个认知 体系(见图)。
格尔德提出的环境认知体系
二、地理物象
由于人们的年龄、性别、学历、经历 等的不同,对同一地理环境会产生不 同的地理物象,从而产生不同的决策 行为。
《人文地理》第12章 人类行为 与行为空间(21P)
一、环境知觉与认知
环境知觉是人们在环境外观感觉的基础上 对地理环境的整体认识和综合解释的过程。 环境认知是在环境知觉基础上人们对环境 信息再现大脑后的认识。所以环境认知对人 类决策行为的影响比环境知觉更直接一步。 知觉和认知具有互相自行发现和补充的机 制。
不同迁移类型与距离的关系
第12章 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课后思考题
1、解释环境知觉、行为空间、地理物象。
环境知觉:人们在环境外观感觉的基础上对地理环境的整体认识和综合解释过程。
行为空间:人们活动的地域界限,它既包括人们直接活动的空间范围,也包括人们间接活动的空间范围。
地理物象:地理环境以及事物通过知觉、认知过程反映在人们头脑中的形象(映象)2、分析人类日常活动行为空间的规律性。
从总体上看空间行为呈距离递减的规律性。
(一)、通勤活动的行为空间哈格斯坦德(瑞典)的时空棱柱体模式,利用时间、空间分析法研究人们通勤的行为空间范围。
通常一个人的日常行为空间主要由居住地、工作地、交通手段和活动时间决定。
通勤和通学的行为空间,就要受制于居住地点与行程速度两方面的因素。
棱柱体规模的大小反映个人生活、工作环境的状况,以及个人爱好、态度等多种限制因素。
这些限制因素可以分成3种类型:一是能力限制因素。
如个人身体状况,交通网络,用车机会等因素,限制着个人活动能力的发挥。
二是共轭限制因素,指一些人与其他人对同一时间、地点的需要,如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学生在同时、同地才能进行。
三是权威限制因素。
如一些活动时间、地点,很大程度上是按领导的意愿来安排的。
(二)、购物活动的行为空间主要与消费者自身的行为特征、商业环境、居住环境及社会环境四方面因素有关。
1、行为特征。
购物行为从行为方式上可分为四种类型:马歇尔型——理智型、巴甫洛夫型——刺激反映型、弗洛伊德型——情绪型、维布雷宁型——从众与名望。
消费者的年龄、性别和性格不同,消费行为方式也有差异,从而造成购物行为空间的差异。
2、商业环境。
商业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其对消费者的吸引力。
能否形成固定的购物行为空间取决于能否满足消费者购物的需求。
一般消费者购物总是倾向于出行高级商业中心和距自己住宅最近的商业中心,购买价格高的耐用消费品选择高级商业中心、购买日用消费品选择距住宅最近的商业中心。
3、居住地环境。
居住地的远近与交通便利程度影响购物行为。
居住地环境条件包括居住地的位置条件、交通条件、自然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解释环境知觉、行为空间、地理物象。
环境知觉:人们在环境外观感觉的基础上对地理环境的整体认识和综合解释过程。
行为空间:人们活动的地域界限,它既包括人们直接活动的空间范围,也包括人们间接活动的空间范围。
地理物象:地理环境以及事物通过知觉、认知过程反映在人们头脑中的形象(映象)
2、分析人类日常活动行为空间的规律性。
从总体上看空间行为呈距离递减的规律性。
(一)、通勤活动的行为空间
哈格斯坦德(瑞典)的时空棱柱体模式,利用时间、空间分析法研究人们通勤的行为空间范围。
通常一个人的日常行为空间主要由居住地、工作地、交通手段和活动时间决定。
通勤和通学的行为空间,就要受制于居住地点与行程速度两方面的因素。
棱柱体规模的大小反映个人生活、工作环境的状况,以及个人爱好、态度等多种限制因素。
这些限制因素可以分成3种类型:一是能力限制因素。
如个人身体状况,交通网络,用车机会等因素,限制着个人活动能力的发挥。
二是共轭限制因素,指一些人与其他人对同一时间、地点的需要,如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学生在同时、同地才能进行。
三是权威限制因素。
如一些活动时间、地点,很大程度上是按领导的意愿来安排的。
(二)、购物活动的行为空间
主要与消费者自身的行为特征、商业环境、居住环境及社会环境四方面因素有关。
1、行为特征。
购物行为从行为方式上可分为四种类型:马歇尔型——理智型、巴甫洛夫型——刺激反映型、弗洛伊德型——情绪型、维布雷宁型——从众与名望。
消费者的年龄、性别和性格不同,消费行为方式也有差异,从而造成购物行为空间的差异。
2、商业环境。
商业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其对消费者的吸引力。
能否形成固定的购物行为空间取决于能否满足消费者购物的需求。
一般消费者购物总是倾向于出行高级商业中心和距自己住宅最近的商业中心,购买价格高的耐用消费品选择高级商业中心、购买日用消费品选择距住宅最近的商业中心。
3、居住地环境。
居住地的远近与交通便利程度影响购物行为。
居住地环境条件包括居住地的位置条件、交通条件、自然条件。
在购物行为决策上消费者优先考虑在通勤地和沿交通线购物。
优越的交通条件可使消费行为空间扩大,购物行为决策面拓宽。
自然条件中的气候条件对消费者购物行为空间影响最大。
4、社会环境。
不同的家庭阶段性、社会阶层、经济收入状况、职业、年龄层次、审美观念影响购物行为。
消费者周围的社会群体、社会文化背景对其消费行为空间也有影响,社会群体的影响常会导致消费者行为表现为维布雷宁型。
(三)、交际与闲暇活动的行为空间
交际活动也是人类活动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非专职交际人员的交际活动只能在业余进行。
普通的交际活动次数随距离的增加而减少;亲属之间的交往则受距离的限制较少。
时间
较长、距离较远的交际活动大多又与旅游活动有关。
3、举例说明人类迁移活动的距离偏移和方向偏移。
1、迁移的距离偏移:人类的迁移行为具有距离偏移的规律性。
美国的约翰·劳维研究过意大
利与南斯拉夫邻近地区的迁移情况,并绘制出不同迁移类型的分布和距离的关系曲线图,表明迁移的空间行为,具有随着距离增加而衰减的规律,即迁移空间行为的距离偏移。
2、迁移的方向偏移:迁移活动也表现出方向偏移的规律性。
迁移行为受迁移地点、迁移机
会与环境效应等影响,迁移活动在某些方向可能比其他方向移动得更远,从而产生迁移空间行为的方向偏移。
一般情况下,不同城镇之间的迁移有等级之分。
大部分迁移流发生于大城市之间,或中小城镇移民流向大城市。
4、应用行为矩阵模型和报偿矩阵模型,分析一个具体的人文地理学问题。
行为矩阵模型
普雷德详细研究了行为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发展了美国史密斯的空间成本曲线和获利边际理论,认为许多工厂并非建立在最佳区位上,这与企业家个人掌握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以及运用信息的能力有关。
普氏矩阵中,j 固定
时,Bij 代表信息的数量与
质量;i 固定时,Bij 代
表运用信息的能力,不同
决策者决策的结果处于矩
阵中的不同位置。
普雷德行为矩阵模型
行为矩阵与工业区位选择(P369)
现实中最佳区位点是一个
模糊概念,在一定的范围内——
获利多少的边界。
图中O1、O2、
O3为最佳区位。
以利润区的半
径绕最佳点旋转形成圆形获利
边界。
因交通、人口等因素影响,
获利边界会缩小、变形。
区位选
择在些范围内则有利可图。
距最
佳区位越远成本越高。
成本越高
对应决策者决策不当。
图中共有
13个企业,都不在最佳区位,而
且有两个在边界利润之外,说明
决策错误。
利润越高,可能性是
掌握信息多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强。
区位上的点与矩阵中的点是相对应的,但没有量化关系。
报偿矩阵模型(P370)
美国艾萨德在《区域科学导论》著作中,继承和发展了韦伯、廖什等人的区位理论,对自然、经济、技术和社会行为等多种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并用专门章节论述了区位决策问题,建立了报偿矩阵模型。
报偿矩阵标作π,由报偿πij 组成。
i 代表行(i=A ,B ,C ,D ),j 代表列(j=Ⅰ,Ⅱ,Ⅲ,Ⅳ)。
在报偿矩阵中,艾氏提出两种预计报偿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确定事态j 出现的可能性αj (j=Ⅰ,Ⅱ,Ⅲ,Ⅳ)。
当0≤αj ≤1,且
1
1j
j a
==å
时,则任何决策行为i (i=A ,B ,C ,D )的报偿值为:
(,,,)j
ij
j
j a p
=å
第二种方法:
按大小顺序排列任一行中的报偿,即: πi(1)≥ πi(2) ≥πi(3)≥πi(4)
括号中的下标仅涉及报偿顺序,不涉及任何具体事态。
设β(1)为有关决策者的任何一行的最大报偿实现的可能性;
β(2)为第二大报偿实现的可能性;β(3)为第三大报偿实现的可能性;β(4)为最小报偿实现的可能性。
于是,当0≤β(k)≤1,且
4
()1
1k k b ==å
时,则任何决策行为i 的报偿为:
()()(1,2,3,4)k i k k
k b p =å
实际上,可以把报偿矩阵中的决策行为设为n ,事态设为m ,这样决策行为数为i =1,2,3,4,…,n ,事态数为j =1,2,3,4…,m 。
那么报偿矩阵则有 n 行和 m 列,以及n ×m 个元素,预计报偿值仍可由上述两个公式所确定。
如果把报偿矩阵定义为A ,则可表示为:
5、简要评述消费者行为空间模型。
(一)消费行为空间引力模型:
综合研究消费行为与商店区位、分布模式的变化及其影响。
赖利提出零售引力法则,康维斯改进为断裂点理论。
基本思想是商店对消费者的引力与其规模成正比,与商业中心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赖利等人的模型把消费者作为群体来研究,即认为消费者行为符合“经济人”概念,从经济的合理性研究消费者单目的的消费行为空间。
但实际上消费者是“概率人”。
美国赫夫的概率引力模型存在问题:没有对影响消费者如何选择商业中心的其他因素作出判断;对计算距离和吸引力的参数考虑不够;模型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消费行为空间偏好模型:
研究了消费者行为的个性性质和动机。
没有考虑特定的行业、商业中心,是一种消费者的区位选择的一般性模型。
(三)消费行为空间信息模型:
弥补消费行为空间偏好模型没有充分考虑消费者个人的行为活动,不能完全说明消费者的实际消费行为空间。
(四)消费行为空间学习模型:
购物是循环行为,随学习和认知而变化,前期购物行为的满意程度将影响后期购物行为,从而影响消费行为空间变化。
在购物的学习和认知的过程中,涉及四个重要因子:商业空间的性质、个人行为的性质、在商业空间内个人对因素评价的变化、个人行为的随机波动。
以社会心理生理等需求能引起刺激力的思想为基础,该刺激力通过从消费者心理图谱中的商业街或商店中选出一个愿意光顾的商店而得到满足,对商业街或商店的确定和不确定的期望引起反馈从而影响消费行为空间。
(五)消费行为空间综合模型:
进一步提高模型的解释能力和预测能力。
预测某商业中心销售额的增长情况,预测其他竞争对手销售额的减少情况,预测在其他商业中心附近建立新的商业设施后所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