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基础教育改革的现状及特征分析
当前日本中小学教育改革的经验及启示
当前日本中小学教育改革的经验及启示摘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50多年间,作为战败国的日本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其教育也在随之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
考察日本的中小学教育,分析其教育的特点与不足,对中国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日本中小学教育启示中图分类号:C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91x(2010)05中国自实行改革开放后,经济和教育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在全面推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中国制定了以加强素质教育为重点的、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50多年间,作为战败国的日本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其教育也在随之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
考察日本的中小学教育,分析其教育的特点与不足,对中国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具有参考价值。
一、发展面向21世纪的教育,努力实现教育现代化近代日本教育百十余年的历史就很好地想我们说明了教育本身现代化的必要性和艰难性。
1872年就开始了近代化历程的日本教育,由于没有注重自身的近代化,最后沦为军国主义的工具,将大量善良和无知的青少年培养成杀人工具送上了战场。
在上世纪末的经济危机风暴中显露了其脆弱性。
于是再次向人们提出了什么是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个古老又新颖的问题。
日本是我们的近邻,从19世纪70年代起,日本民族开始觉悟到要实现教育的现代化,通过一个多世纪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实践,成功的日本的教育有力的推动和促进了日本国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和文化水准。
日本文部省在80年代中期以来的教育改革的基础上,陆续发表了面向21世纪的日本教育改革的目标。
平成8年7月19日,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在“展望21世纪我国的教育的理想目标”的答辩中,明确地提出了新世纪教育改革的方向,强调在“宽松”的环境中培养“生存力”,即“今后的儿童需要的是无论社会如何变化,都能自己发现课题、自己学习、自己思考,自主地判断、行动,更好地解决问题的素质及能力等”的培养,将成为日本教育改革的重点,也体现了日本教育的新学力观。
日本大学教育的现状、改革及启示
日本大学教育的现状、改革及启示本文从日本大学的基本情况出发,阐述了日本高等教育改革的内容及存在的问题等,进而与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进行了对比分析,以便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标签:日本高等教育改革启示0 引言日本在1947年教育制度实行全面改革,强制执行九年义务教育,在上世纪短短不足30年的时间内,日本经济便从战争废墟中迅速崛起,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成举世瞩目的世界经济强国。
教育的成功是其中带有根本性质的原因。
教育为日本培养了具有优秀才能的政府官员集团,教育为日本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企业家,教育为日本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教育为日本提供了合格的劳动力。
1 日本的大学概况从性质上来看,日本大学可分为国立、公立和私立三种,目前共有702所大学,在校学生约300万,具体可分为本科大学、短期大学、高等专门学校和专修学校等。
另外根据联合国决议在日本东京设置的联合国大学,是没有学生的高级研究机构,围绕饥饿、资源、人类、社会开发等三大课题开展研究活动。
从管理体制上来看,日本文部省是中央教育行政管理机关,相当于中国的教育部,负责国家的教育、学术、文化等事务。
另外,都、道、府、县等地方教育委员会负责自治体范围内的教育行政管理,在业务上接受文部科学省的指导。
从教育经费上来看,日本十分重视教育,教育投入一直居于较高水平,其经费来源主要是政府的财政支出和学生家长负担。
其中,公共财政负担的比率占总教育费的66%,私费约占34%。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教育预算大致占国家预算的7.5%—7.9%。
以2002年度为例,其教育经费为6兆5798亿日元,占GDP的17%,而同期中国对教育的投入只占到GDP的2%。
如东京大学每年的经费预算达1000亿日元,居世界首位,相当于日本政府全部高等教育总投资的10%。
2 日本的高校教育改革战后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日本的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战后的教育体系虽然为日本的快速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其弊端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最突出的一点是学历主义严重。
日本基础教育改革的现况及特征
日本基础教育改革的现况及特征分析摘要:日本政府为建立面向21世纪的教育新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新《学习指导要领》,中小学教育内容及课程改革等都是其重要内容。
日本《学习指导要领》重视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和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及生存能力。
日本中小学课程主要特征;课程目标兼顾总括性和具体性;课程结构合理化;课程设置灵活,富于弹性,趋于科学;重视道德教育;重视体验,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内容提要:概括日本教育改革的背景,内容,意义,目标,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日本;基础教育;背景;特征分析;评价;教科书改革一、日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1新自由主义教育改革与课程改革80 年代起,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经济大国,人均国民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
日本完成了所谓赶超型近代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临时教育审议会的报告提出了尊重个性,重视个性发展的教育原则。
但在标准化、制度化的学校教育势力强大的日本,临教审的这一思路没有获得理想的进展,日本学校教育的管理主义依然如故。
而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对学校教育自由化的要求有增无减。
日本在以计算机技术为中心的技术竞争中,尤其是软件领域,未能占据优势,90 年代日本经济中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大大下降。
2000 年3 月日本召开了教育改革国民会议,研讨新世纪教育改革的方向。
日本需要拥有“以丰富的想象力、预见力为基础的、创造新思想、新想法的能力的人”“如何培养创造力是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
二、日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课程设置与内容的变动1.课程领域的划分与年总课时数的安排:日本中小学的课程原分为“各学科”、“道德”、“特别活动”等三个领域,高中为“各学科”、“特别活动”两个领域。
新的课程方案增加了“综合学习”领域,并使这一领域成为与原有的三个领域并行的一个领域。
学校周五日制的实行必将使课时减少。
总课时约削减70 课时,教学内容削减了30 %。
为了能够平稳、顺利地过渡到完全的学校周五日制,课程审议会的报告要求各学校进一步精选学校活动,适当实行短课时教学。
浅谈日本基础教育改革及给予我们的启示
浅谈日本基础教育改革及给予我们的启示作者:郭胜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02期摘要:当前,中国的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但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这个未知的前景中,我们要不断地摸索、不断地发现新问题,关起门来搞研究,是搞不出好成果的,只有放眼世界,借鉴国外,结合国内,才会使改革富有成效。
日本的基础教育因其普及程度之高和教育质量之高,在世界范围内是有所公认的,我们可以从它的改革中吸收积极的成果,并吸取其中的教训。
关键词:基础教育;改革;启示中图分类号:G512.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2-0234-02一、日本教育改革的具体措施日本的教育改革是一个全方位、全面改革的过程,从幼儿园到高中,涉及到教育内容、教学方法、道德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教师素质、学校管理等多个方面。
(一)改革教育内容改革教育内容的指导思想是,培养心灵丰富的人。
也就是所有的教育活动,都要适应儿童的年龄发展阶段和各门学科的特点,来培养具有强健精神的人;重视基础、基本和推进个性教育;培养自我教育的能力;尊重文化、传统、推进国际理解。
这次教育内容的改革首先表现在,在小学设立生活科,目标是让儿童通过具体的活动和体验,形成对自己和身边社会以及自然的理解,掌握生活必要的技能和习惯,培养儿童走向自立的基础。
其次,扩大初中的选修课幅度,目的在于使学校更好地加强个性教育,给学生发展自己个人兴趣爱好的必要空间。
最后,加强国旗、国歌教育,强调要培养下一代对本国本民族文化及其传统的敬畏之心,形成对本国国旗和国歌的正确认识,培养起尊重的态度。
(二)加强道德教育日本文部省要求小学和初中阶段的道德教育,应以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教育为核心,形成基本的行为习惯和德行,并且让学生学会“关心”,关心自己的自立,关心自然,关心身边的社会。
特别要注意培养起学生对生活的基本态度,并且通过各种道德体验培育起根植于思想深处的道德性,强化同家庭和社区的联系。
日本教育行政发展现状及特征
日本教育行政发展现状及特征一、日本教育行政体制的现状及特征日本是一个风向转得快的国家,先学欧洲,后学美国,都学得比较成功,目前又试图在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之间保持适度平衡。
战后日本教育行政改革是在美国指导下强制推行的,而时至今日的文部科学省的组织及其权限已远远超过美国今天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教育部。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日本仍在不断地努力探索教育行政体制改革途径而积极趋向均权化,日本教育行政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之长,既加强中央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领导,又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彼此取长补短组织领导教育事业的均权化趋势日益明显。
在均权制度下,中央教育行政负责制定教育方针及政策、各种教育规定、全国教育发展规划、教育课程的最低标准和全国教育统计,等等。
地方则遵照既定的全国性目标和标准,根据地方的需要,拟订具体计划并付诸实施。
中央注重指导和监督,地方注重执行和创新。
文部省在内阁统辖之下负责国家的教育、学术、文化及宗教等国家事务。
文部大臣由内阁总理大臣任命,是中央教育行政机关的最高长官,主要对教育、学术和文化等国家事业负责,统辖文部省所管事务,并在被认为有必要时,决定与上述事务有关的法律和政令的制定、修改或废除。
二、日本教育政策的现状及发展日本课程政策的制定与落实1.课程标准的颁布机构在中央层面,文部大臣公布“中小学校学习指导要领”。
在地方层面,都、道、府、县教育委员会订定各地方课程;市、町、村教育委员会确定课程编制的基本事项。
在学校层面,各校在中央及地方之课程标准范围内参酌地方需要及学生的特性,编制课程。
2.教科书的编审制度日本采取教科书审定制,文部大臣以告示形式公布教学大纲,教科书经文部大臣审定后生效。
在教科书选用权问题上,教科书须从文部省审定的教科书中采用。
公立学校的教科书由都、道、府、县和市、町、村的教育委员会按一定程序选定该地区学校使用的教科书,国立和私立学校由校长决定。
为选择小学和初中的教科书,都、道、府、县教育委员会要听取市、町、村教育委员会的意见,以市或郡为单位划分选用地区,地区内各市、町、村教育委员会再共同协商选用各学科最合适的教科书。
日本小学教育发展特征及其启示-小学教育
目录引言 (1)(一)研究背景 (1)(二)研究现状 (2)(1)国外研究现状 (2)(2)国内研究现状 (2)(三)研究意义 (3)(四)研究方法 (3)(1)文献研究法 (3)(2)案例分析法 (3)(3)调查法 (4)一、日本小学教育的发展特征 (4)(一)教育内容的丰富性 (4)(1)注重道德教育 (4)(2)注重独立自主性的培养 (5)(3)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6)(4)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 (7)(二)教育资源充足 (8)(1)师资水平的专业化和公平化 (8)(2)教育设备的先进化和均衡化 (8)(三)师课程结构与教学的合理化 (10)(1)课程结构的均衡性 (10)(2)课程设置的灵活化 (11)二、基于日本小学教育发展特征分析我国的小学教育现状 (11)(一)教育模式机械化,教育内容单一 (11)(二)教育资源短缺,教育体制不完善 (12)(三)课程设置不合理比例不均衡 (13)三、日本小学教育的发展特征对我国的启示 (14)(一)注重小学生的全面教育 (14)(二)加强教育师资和设备的均衡配置 (15)(三)优化课程结构,充分发挥各科目的综合教育作用 (15)参考文献 (17)附录 (19)引言(一)研究背景“教育,与人类的发展息息相关,教育是伴随人类文明的产生而产生,一个社会的文明史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它的教育史。
”①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改革开放已经深入人心,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已经是一个国家的重中之重,在祖国的人才培养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而小学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基础,只有打好基础,我国的教育事业才能一步一个脚印,更加扎实稳定的向前发展。
一直以来,教育一直都是各个国家普遍关注的问题。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在世界各个国家中,日本作为一个教育强国,教育出类拔萃,在小学教育阶段更具有很明显的特色。
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为了使基础教育得到改善,日本政府出台了很多政策法规,并且进行了三次重大的教育改革。
日本学前课程改革的特点及思考
日本学前课程改革的特点及思考学前教育是日本国内比较重要的教育阶段,其教育理念、内容、方法等方面都受到了很高的关注。
在当前日本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学前教育也在不断地调整和改进中。
本文将介绍日本学前课程改革的主要特点及对该改革的思考。
1、课程内容结构的重构随着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国际竞争的加剧,家长和教育家们对学前教育的期望也越来越高。
因此,在学前课程改革中,日本政府着重对学前教育的课程内容进行了重构。
通过对现有课程内容的分析和反思,日本教育部门深入研究了各个学科知识的重要性,并将这些知识结构化、整合,形成了更科学、更系统的教育模式,从而为孩子们今后的学习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2、注重“培养创造力”日本教育部门意识到,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在学前课程改革中,日本政府将注重培养幼儿的创造力进行了全面推进。
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能力,鼓励他们在自由的环境中探索、实验,以创造自己的世界。
3、提高教师的教育能力随着日本学前课程的不断变革,教师的教育能力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为此,日本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注重提高教师的教育与教学能力。
通过各种方式、各种形式的培训、教育活动,让教师了解最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学前教育。
2、逐步推行全面性质的课程改革目前,日本的学前课程改革主要包括课程内容重构、创造力培养、教师教育能力提升等方面的改进工作。
但是,一次彻底改革并不能够彻底地解决问题。
因此,学前课程改革应当逐步推行全面性质的课程改革,通过多种方式、多个步骤推进改革,最终实现学前教育的整体优化和提升,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3、建立更系统的评估和监测体系学前教育是关系到孩子们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段,对其质量的评估和监测应当更加严格。
因此,应当建立更科学、更系统的评估和监测体系,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以保证日本学前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浅析日本基础教育体系改革
文_社科研究154摘要:教育改革是为了更好的适应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教育改革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国家发展的战略布局。
日本是教育改革的最早推动者之一,其教育改革的进程从未终止,始终不断调整教育体系。
本文以其基础教育体系改革为例,对其教育改革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字:基础教育;体系;改革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究其本质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在综合国力中,人力资源是其中的重中之重,谁拥有优秀的人才谁就拥有先天的竞争优势。
全球各国都把人才建设放在战略的高度,振兴教育几乎是每个国家的基本国策。
日本能在短期内迅速崛起,这与其重视教育,重视人才培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可以说日本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视教育的国家之一,日本历届政府都将教育作为立国之本。
日本对于教育的投资非常慷慨,统计数据表明,日本幼儿园的入园率达到百分之六十,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率达到百分百。
这些数据充分表明,日本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其在教育事业的发展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日本政府在通过不断的改革解决基础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日本的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分别为: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完备的生活能力和学习能力,让学生对自然,社会,文化等有初步的了解,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和特点,养成自立意识;在中学阶段,让学生切实掌握社会生活中所需的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丰富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同情心,正义感,风险精神以及对大自然和美的热爱,掌握好本国语言,学习本国历史。
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是课程调整,在新教改的驱动下,从小学三年级起,各个学校增加综合学习时间。
综合学习时间主要与各科教学,道德教育和特别活动等同时进行,学校将它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老师通过综合学习时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学习。
综合学习形式多样,既可个别进行,也可集体开展。
在课堂教学上,课程设置通过精简删除部分教学内容,不同年纪区别对待等方法,使得课程内容富有弹性,在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同时给予教师更大的自主权。
日本国内外日语教育现状分析与启示
日本国内外日语教育现状分析与启示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感召力的因素。
日本自80年代后期以来,对外日语教育作为其彰显国家软实力的一部分发展迅速。
文部科学省08年制定了“30万人留学生计划”,作为其开展“全球战略”的一环,并努力在国内营造“多文化共生”的社会环境。
目前,日语学习者遍布日本国内以及海外137个国家和地区,呈现不断扩大和多样化的趋势。
一.日语教育的主要推进机构和相关考试(一)文化厅和国研(二)日语教育学会和JEES日语教育学会是由日语教师和日语研究者构成的团体,在日本国内同类团体中规模最大,经常在各地举办研修会和研究集会。
JEES,即日本国际教育支援协会,是JapanEducationalExchangesandServices的英文缩写。
JEES不仅负责实施日本国内的日本语能力考试,而且还负责实施面向日语教师的日本语教育能力检定考试。
(三)JF和JASSOJF,即国际交流基金,是TheJapanFoundation的英文缩写。
我国日语学习者熟知的海外日本语能力考试就是由JF实施的。
JF设有“日本语国际中心”和“关西国际中心”这两个附属机构。
JASSO,即日本学生支援机构,是JapanStudentServicesOrganization的英文缩写,它是整合了日本育英会、国际学友会、日本国际教育协会等机构而形成的,目前日本留学考试由JASSO负责实施。
二.日本国内外日语教育现状(一)日本国内日语教育基本情况1.日语教育实施机构目前日本国内实施日语教育的机构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大学类机构,另一类为一般性设施和团体。
大学类机构主要是指日本国内的大学、短期大学和高等专门学校这三种院校。
一般性设施和团体主要包括地方公共团体、教育委员会、国际交流协会和一些株式会社、社团法人等。
其中大学类机构516个,占所有日本国内日语教育实施机构的24.5%,一般性设施和团体1593个,占总比75.5%。
日本基础教育改革的现况及特征
日本基础教育改革的现况及特征分析摘要:日本政府为建立面向21世纪的教育新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新《学习指导要领》,中小学教育内容及课程改革等都是其重要内容。
日本《学习指导要领》重视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和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及生存能力。
日本中小学课程主要特征;课程目标兼顾总括性和具体性;课程结构合理化;课程设置灵活,富于弹性,趋于科学;重视道德教育;重视体验,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内容提要:概括日本教育改革的背景,内容,意义,目标,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日本;基础教育;背景;特征分析;评价;教科书改革一、日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1新自由主义教育改革与课程改革80 年代起,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经济大国,人均国民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
日本完成了所谓赶超型近代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临时教育审议会的报告提出了尊重个性,重视个性发展的教育原则。
但在标准化、制度化的学校教育势力强大的日本,临教审的这一思路没有获得理想的进展,日本学校教育的管理主义依然如故。
而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对学校教育自由化的要求有增无减。
日本在以计算机技术为中心的技术竞争中,尤其是软件领域,未能占据优势,90 年代日本经济中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大大下降。
2000 年3 月日本召开了教育改革国民会议,研讨新世纪教育改革的方向。
日本需要拥有“以丰富的想象力、预见力为基础的、创造新思想、新想法的能力的人”“如何培养创造力是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
二、日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课程设置与内容的变动1.课程领域的划分与年总课时数的安排:日本中小学的课程原分为“各学科”、“道德”、“特别活动”等三个领域,高中为“各学科”、“特别活动”两个领域。
新的课程方案增加了“综合学习”领域,并使这一领域成为与原有的三个领域并行的一个领域。
学校周五日制的实行必将使课时减少。
总课时约削减70 课时,教学内容削减了30 %。
为了能够平稳、顺利地过渡到完全的学校周五日制,课程审议会的报告要求各学校进一步精选学校活动,适当实行短课时教学。
日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动向及若干分析
的事物的丰富人性 。为能使儿童茁壮成长 , 能力 。具有在泛滥的信息中选择真正对自己
当然 ,健康与体力是不可缺少的 。我们将这 必要的信息 ,独立形成自己思想的能力是‘生
些素质与能力称之为能在今后变化激烈的社 存能力’的重要要素 。”
会里‘生存的能力’,我们认为均衡地培养这
“其次 ‘, 生存能力’不仅仅是理性的判断
要求各学校创造有特色的课程 。 51 初高一贯制教育的课程编制 近年 ,日本一直在探索初高一贯制学校
的建设 。推行 6 年一贯的中等教育是为了创 造一个宽松 、安定的学校生活 ,实行 6 年一贯 的有计划的 、持续的课程 ,以发展学生个性 , 发现学生才能 。6 年一贯的有计划的 、持续 的课程的目的 ,除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 能力的培养外 ,应引入自然和社会的体验性 学习 ,展开丰富的教育活动 。为了使初高一 贯学校能适应学生的特点 ,编制多样的 、可选 择的 、有特色的课程 ,6 年一贯课程上的主要 措施是 ,前期 (初中阶段) :放宽选修课的课时 上限 ;在各学年必修课的一定课时内 (每学年 70 课时) ,用选修课方式替代 。后期 (高中阶 段) :放宽“其他科目”的学分的上限 (原为 20 学分) 。并且“其他科目”的选定可以由学校 独立来决定 ,最大可以达 30 学分 。根据上述 课程标准中的规定 ,初高一贯学校在选修科 目的种类 、数目 ,以及学校设定的学科科目 、 学分数上有较大的自由度 ,即在课程编制和 实施上可有较大的自主权 。
来评价人 。这种异化了的学习造成了学习者 发展上的障碍 ,造成了精神上 (人格上 、心理 上) 的自我分裂 。这是关及现代这一时代状 态的问题 。〔3〕在日本社会里 , 一方面 “, 过度 的考试竞争”继续激化 ; 另一方面 “, 欺辱”、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作者:徐敬来源:《知音励志·教育版》2016年第12期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第三次科技革命正在孕育产生,在国际交往与合作的同时,国际竞争也日益激烈。
日本继续紧抓基础教育,在保证基础教育质量的前提下,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保证基础教育的战略优先地位,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特征体现在重视道德教育、培养“生存能力”、课程结构合理化、体现终身教育思想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日本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我们学习和反思,无可置疑的会给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新的经验。
【关键词】日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第三次科技革命正在孕育产生,在原子能、航天、电子计算机等领域,科技成果不断突破,社会信息化的程度愈来愈深,经济的飞速发展,在国际交往与合作的同时,国际竞争也日益激烈。
在此大背景下,教育的功能继续被摆在了优先地位,日本继续紧抓基础教育,在保证基础教育质量的前提下,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保证基础教育的战略优先地位。
1996年,日本颁布《关于面向21世纪的我国教育》的报告,报告中提出要培养日本学生的“生存能力”,并强调在基础教育阶段,要充实道德教育。
1997年,日本文部省有关部门发布《日本教育课程基本方向(阶段总结概要)》报告和1998年中小学新修改的课程计划,在原有各学科教育、道德教育、特殊活动三大板块基础上,新增设置“综合学习时间”板块。
1998年,日本文部省再次对学习指导要领进行了修订,对日本基础教育阶段的道德教育的内容、目标和具体要求进行了细致、具体的阐述,指出学生道德教育的培养不仅仅是学校道德课的责任,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需要在社会的大背景下,学生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来培养植根于学生内心世界的道德素养。
日本教育从“宽松教育”走向“扎实学力”
日本文部科学大臣驰浩近日发布了『与「宽松教育」明确诀别』的确认书。
确认书明确指出,不要因为从2020年开始实施新的《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而减少学习的知识容量。
日本教育从『宽松教育』走向『扎实学力』文/罗朝猛15分钟为单位课时的教学。
从2002年开始,日本取消了此前实行的周六上课,全面实行了5日制。
然而,随着修订后的《学习指导要领》的实施,各种质疑与批评声不绝于耳。
日本《周刊朝日》上刊登的一篇题为《东大、京大学生的“学力崩溃”》的文章,引发了日本社会对大学生学力低下的讨伐,直指“宽松教育”是问题源头。
随着日本社会舆论的不断升温,2005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以下简称“中教审”)在《创造新时代的义务教育》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扎实的学力观”概念。
新学力观倡导培养扎实的学力,并不是“宽松”地“灌输”,而是要让学生扎实掌握基础和基本技能,还要培养运用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2008年,日本“中教审”在修订《学习指导要领》的报告中明确指出了“宽松教育”存在的政策问题。
新颁布的《学习指导要领》以培养扎实的学力为目标,以科学和数学为中心增加了课时数,充实了学习内容,“综合学习时间”每周减少了一个课时。
自此,日本教育又迈入了以学力为中心的时代。
过程性监控“扎实学力”质量2005年,日本“中教审”提出要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学力调查。
其宗旨是,基于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不断提高教育质以“教育立国”著称的日本,其教育改革与发展一度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日本教育质量均衡,学生在国际学生评估测试(PISA)数学与科学素养评价中的表现受到国际教育研究人员的好评。
但同时,日本教育管理体制和教育方法刻板划一与封闭,教育过于偏重知识灌输,“考试地狱”、学历至上,考试竞争低龄化,致使日本学生身心健康得不到全面发展。
“宽松教育”的前世今生鉴于国际上对日本教育的批评与日本国内社会强烈要求实行宽松教育的呼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的日本教育改革,基本上是以教育的个性化、多样化、弹性化、自由化和市场化为目标,以“宽松和个性”为旗号,提出要改变学校过剩、教育过剩等教育现状,要使学校成为尊重学生个性,让学生能够自由发挥的场所。
日本义务教育改革:从均衡到失衡
日本义务教育改革:从均衡到失衡一、研究背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石,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日本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其教育制度一直以来都备受瞩目。
近年来,日本义务教育改革的进程却出现了从均衡到失衡的转变,这无疑给日本的教育事业带来了诸多挑战。
日本自1947年实施义务教育制度以来,一直致力于提高国民教育水平,实现教育公平。
在21世纪初,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日本的教育资源分配出现了严重的失衡现象。
城市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丰富,学校设施完善,师资力量雄厚;而另一方面,农村地区的教育条件却相对落后,学校设施陈旧,师资力量不足。
这种城乡差距导致了日本义务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出现严重问题,甚至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日本政府在2000年代初开始进行义务教育改革。
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质量。
在改革过程中,政府在资金投入、师资培训、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导致改革的效果并未达到预期目标。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日本面临着来自国际竞争的压力,如何在保持教育优势的同时进行改革,成为日本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对日本义务教育改革的过程进行深入分析,探讨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为我国今后的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日本义务教育制度的历史和发展日本的义务教育制度可以追溯到1879年,当时明治政府颁布了《学制》,规定了6年的义务教育。
这一制度旨在普及教育,提高国民素质,为日本的现代化和国家发展奠定基础。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日本的义务教育制度经历了多次改革和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和经济环境。
20世纪初,日本的义务教育制度开始出现失衡现象。
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一些地区的学生面临着严重的教育质量差距。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日本政府在20世纪30年代实施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措施,包括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师资队伍、推广现代化教育方法等。
日本全纳教育的实施体系、改革方向及面临的问题
日本全纳教育的实施体系、改革方向及面临的问题特殊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工程组整理一、日本全纳教育的实施体系目前,日本的总人口是1.2亿,其中,义务教育人口为1,086千万,义务教育阶段需要“特殊需要教育〞支持的学生占此阶段入学总人口的1.86%。
日本各级政府在特殊需要教育体系中承当不同的角色,中央政府的角色是决定根本政策、管理国家特殊需要教育协会,在地方政府中,省级政府〔都、道、府、县〕负责特殊需要教育学校和普通高中,市级政府负责普通义务教育学校。
〔一〕普通学校的普通班普通班可以接纳轻度身心残疾儿童就读,日本从1993年开始根据《学校教育法实施规那么》让轻度身心残疾儿童〔包括轻度语言障碍、情绪障碍、弱视、弱听,后来又增加了学习障碍、多动症、高度功能性孤独症等儿童〕在普通班注册。
这些学生平时在普通班和其他学生一样进行各科学习,只是在接受适应其障碍的专门指导时,才到特别的场所接受指导。
普通班级的规模从全国来看,小学26人,初中30人,而法律规定它们的最大人数是40人。
普通班的残疾儿童的大局部课程随正常儿童学习,普通班以团队教学为主,即普通教育教师和特殊需要教育教师在教室中共同工作以完成全部教学。
普通班的教学内容学术性较强,其教学是以成就为根底的教学。
除了在普通班的学习之外,学校再根据每人的残疾状况每周进行1-3课时的指导,如果再加上各学科教师的补充指导,残疾儿童每周要接受大约8小时的特别指导。
普通班级中轻度残疾儿童接受特别指导的形式被称为“通级指导〞,这种教育形式是从1993年根据《学校教育法施行规那么》的规定开始实行的。
现在,日本中小学的“通级指导〞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自校通级〞,即在本校接受特别指导,特殊需要教育教师在资源室对于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实行一对一的教学或小组教学。
小学接受“自校通级〞的人数为12,118人,中学接受“自校通级〞的人数为295人,占通级指导总数的34.7%;第二种形式是“他校通级〞,即到其他学校接受特别指导,小学接受“他校通级〞的人数为21,818人,中学接受“他校通级〞的人数为684人,占通级指导总数的62.9%;第三种形式是“巡回指导〞,即一个巡回指导教师负责一个地区的通级指导工作,向第一线的普通教育教师和特殊需要教育教师提供专门的教材、教具以及教学策略,但并不直接面对特殊需要儿童。
日本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其启示
日本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其启示作者:张闫马志颖来源:《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9年第05期摘; ; 要;日本新《学习指导要领》于2017年3月正式颁布,标志着日本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幕已经拉开。
为了应对复杂的、难以预测的未来社会,本次日本课程改革以“核心素养”与《教育基本法》、《学校教育法》为改革出发点,在课程目标上更重视学生“资质与能力”的培养,在课程内容上,强调“面向社会的课程”,教学方式上重视“主体性、对话性”的深度学习,在课程目标、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一些启示。
关键词日本 2017版《学习指导要领》课程改革日本新《学习指导要领》于2017年3月正式颁布,并定于2020年正式实施。
该方案的颁布意味着日本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幕的拉开,这是日本进入新世纪后的第二次课程改革。
相较于上一次,本次课程改革为了应对未来更加难以预测的复杂的社会,提出了“资质与能力”的培养目标,内容和教学方式也有所调整。
本文拟从2017版新《学习指导要领》中发现本次课程改革的特点,为我国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一、日本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日本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1)日本基础教育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本世纪初,日本教育中“宽松教育”的理念导致了学生学力的下降,基础知识和能力得不到有效保证,日本文部科学省在2008年的课程改革中试图改变这一局面,采取了增加总体授课时数、压缩“综合学习”的时间和增加外语课时数等举措。
但2011年国际教育成就调查委员会(IEA)举行的TIMSS调查和2012、2014、2015年日本全国学力与学习情况调查均显示,日本中、小学学生的学力虽有改善趋势,但基于证据的思考、判断和表达能力,特别是“在整合分析、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对结果进行解释、判断及表达说明等”方面,依然明显存在着问题[1]。
(2)顺应以核心素养为培养目标的世界教育浪潮本世纪以来,世界各国为了在新世纪的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纷纷选择进行教育改革以培养人才,关于培养何种人才、应当具备哪些能力,各个国家或各组织纷纷提出了对于未来人才培养的构想,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最早提出基础教育階段的核心素养,提出三个维度、九项素养,后续又出版了一系列的研究报告;美国教育部于2002年发表《二十一世纪的学习与技能》报告,强调了“学习与创新技能,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生活与职业技能”三大维度的关键能力。
[课外阅读]日本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现状及特征分析
[课外阅读]日本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现状及特征分析一、90年代以前高等教育改革的简短回顾目前日本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精神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当时,日本为了使教育适应技术革新、经济高速增长以及相应的社会变化,同时解决教育本身在量的方面急剧扩充所带来的问题,开始了“第三次教育改革”。
1971年日本官方教育审议机构——中央教育审议会提交的报告认为,日本高等教育改草的中心课题是:(1)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学术研究高水平化,(2)高等教育内容的专业化和综合化;(3)教育、研究活动的特性及有效管理;(4)确保高等教育机构自主性和排除封闭性;(5)尊重高等教育机构的自发性和国家有计划的援助与调整。
在这样的课题意识的基础上,该报告提出了高等教育改革的13个方面的基本设想,其重点是高等教育的多祥化。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70年代的改革仅仅是在大学的课程程设置和学校设置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在课程上实行综合化的改革,把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起来,把普通教育内容置于专业教育之中,取消二者之间的严格界限;以1973年筑波大学的设置为标志,日本陆陆续续设置了一些新型的大学、学部和学科。
进入80年代后,以设立直属于首相的“临时教育审议会”(1984年)为标志,日本加大了教育改革的力度。
根据临时教育审议会的建议,文部省于1987年9月设立了大学审议会,以便从根本上对日本的高等教育模式进行研究审议,并向大学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大学审议会根据文部大臣提出的咨询事项以及大学改革的实际课题进行了多项研究和审议,在之后的日本高等教育改革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80年代的日本高等教育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开放高等教育机构: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相互开放、各级各类高等教育机构向社会和国际开放;(2)充实与改革研究生教育:大幅扩充,并在培养目标、类型和课程等方面实行多样化的改革,研究生教育的制度也趋灵活化;(3)加强学术研究,尤其是基础研究,并加强产学协作、国际交流与协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基础教育改革的现状及特征分析
作者:徐永祥初礼清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7年第04期
摘要:日本政府为建立面向21世纪的教育新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新《学习指导要领》,中小学教育内容及课程改革等都是其重要内容。
日本《学习指导要领》重视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和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及生存能力。
日本中小学课程主要特征:课程目标兼顾总括性和具体性;课程结构合理化;课程设置灵活,富于弹性,趋于科学;重视道德教育;重视体验,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日本;基础教育;改革现状;特征分析
中图分类号:G40-05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7)04-0034-02
一、面向21世纪的日本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历程及现状
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就开始设想第三次教育大改革。
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从1971年起接受文部省的委托,提出了一系列咨询报告,以供文部省等决策机构参考。
1983年11月,中央教育审议会教育内容等分委员会的《审议经过报告》,充分关注了初等、中等教育的现状,并从长期展望的角度把学校教育改革的方向明确为面向21世纪。
强调“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重视基础、基本教育,尊重个人特点,尊重本国及各国文化和传统,强调国际理解。
1985年6月至1987年8月期间,直接为内阁总理大臣负责的临时教育审议会先后出台了《关于教育改革》的4次咨询报告。
该咨询报告是为响应内阁总理大臣题为“为使教育适应我国社会变化和文化发展而进行的各项改革的基本方针”的指示而提出的。
此次报告仍强调个性化的原则,打破封闭性、划一性,要求改革教科书制度,以便以个性化、多样化的教科书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同时,要增加教育选择机会,建立富有弹性的、分权的教育行政和制度,放宽有关的规章制度,给学生以发展创造力的空间,适应国际化、信息化社会,强调国际交流与理解,强调信息科学技术的运用。
该报告昭示出,此次改革的目的在于使学校教育充满现代气息,富有人性,以便日本迈入新的国际化时代。
为了应答内阁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决定,日本课程审议会于同年12月出台了《关于改善幼儿园、小学、初中及高中教育课程标准问题》的咨询报告。
该报告指出,这次改善课程的标准是:“从培养独立思考、判断、行动能力、谋求教育的质的飞跃这一基本观点出发,面向21世纪,培养生存于国际社会的日本人,重视国民所必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充实个性教育,使学生有主动学习的欲望,主动适应社会的变化。
培养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坚忍不拔的人。
”可见,这次报告,作为70年代初开始的人本主义教育运动的延续,仍强调双基教育,强调人本化、国际化和创造性。
此后,直到1998年,日本又出台了新的课程计划,对课程构成和授课时数作了新的调整,既使课程更实用、灵活、富于弹性,同时又为适应五天工作制及减轻学生负担之需要,平均每周减少了两课时。
二、新《学习指导要领》的正式实施
2002年,修订后的日本基础教育课程标准——新《学习指导要领》结束了为期三年的过渡期,进入正式实施阶段。
日本的基础教育改革终于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新的《学习指导要领》能否造成学生学习能力下降,尤其是实行每周5天授课制和削减1/3教学内容的新规定,在家长和关心教育的社会各界之间引起了强烈的争议。
人们关注和担心的焦点是新《学习指导要领》强调实施“宽松教育”和培养“生存能力”而大幅度削减了教学内容,同时实行每周5天授课制,减少了课时总数,是否或者已经削弱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造成了学生基础知识学习能力的大幅度下降。
日本十几年来一直推行“宽松教育”,通过给学生以宽松的自由想象的空间以期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生存能力,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
这一改革的思路完全符合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日本的具体国情,所以有关基础教育课程标准改革的相关法案,早在三年前就顺利通过了日本国会的审议而正式出台了。
而在新《学习指导要领》即将全面实施的今天,人们又强烈呼吁文部科学省和各中小学校制定出具体的对策,以确保学生对最基础的知识内容的掌握和基本学习能力不受影响。
在否定意见日渐强烈的情况下,日本文部科学省一边强调新《学习指导要领》不会造成基础学力的下降、而同时又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紧急对策以保证基础学力不受影响。
三、日本中小学课程主要特征分析
(一)课程目标兼顾总括性和具体性
课程目标的考察可以用两个纬度作为视点,一个是横向纬度(总目标),一个是纵向纬度(具体目标)。
日本课程总目标从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就一贯强调面向21世纪,面向国际化社会,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创造性),发展学生的生存能力等。
这个目标具有总括性,是各级各类教育都要遵循的。
(二)课程结构合理化
从90年代初建立起的课程框架看,日本中小学课程主要由三大板块构成,即各学科教育、道德教育、特殊活动(初中也有选修课)。
但从文部省有关的课程部门于1997年发布的《日本教育课程基本方向(阶段总结概要)》报告中和1998年中小学新修改的课程计划中可发现,日本课程框架即将发生大的变化,要在原有板块基础上,新设置“综合学习时间”板块。
“在新设置的‘综合学习时间’中,可以根据各地区、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国际理解及外语会话、信息、环境、福利等教学内容进行横向的综合学习”。
无论开设多少新的、时代性的课程,都不能超过一定课时,这样就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
(三)课程设置灵活,富于弹性,趋于科学
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日本不断调整课程设置,及时增、减有关课程、课时。
例如,鉴于日本作为一个自然资源贫乏的小国,无论从资源、能源、产业、教育、文化等哪一方面来看,都不可能脱离国际社会而独立存在,因此,日本开始大力加强外国语教育,强调国际理解与合作,积极面向世界,积极迈向国际化时代。
(四)重视道德教育
首先,体现在阶段目标上,确定各年级段的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特征的具体目标,小学低年级在适应学校生活和养成基本的生活习惯方面下功夫,中年级培养具有一定的主动性的生活态度,高年级培养作为集和社会中一员应有的自觉性和责任心。
其次,体现在道德教育的实现方式上,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强调体验性活动,积极采取实际观察及调查、接触实物、志愿者活动、演剧等方式积极利用学校生活的具体事例,进行可内化的、有实效的道德教育。
同时,高中重在理性升华与反思。
(五)重视体验,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日本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我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相通之处,比如应试教育、重视智育、重理论教育等。
这些问题已引起日本教育界的重视,并且,提出了许多有关解决措施,而文部省极力推崇的体验性教育可谓切中要害,对症下药。
要求无论是道德教育、职业教育、特别活动还是各学科教育,都要重视学生亲身体验,获得感性认识。
比如,由年级活动(课外活动为主)、学生会活动、俱乐部活动及学校校会等构成的特别活动,更是以实践活动为主,要求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从中体验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人类整体的各类关系,学会相处,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融洽人与自然的关系。
日本的教育改革有许多可以借鉴之处。
其中“综合学习”在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的综合运用等方面对我国都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水野达雄.以学科为基础重新编制和创建新的课程和综合学习[J].现代教育科
学,1996,(9).
[2] 陈丹.日本德育途径与方法对我国德育的启示[J].青年探索,2001.(6).
[3] 夏鹏翔.日本战后小学德育课程标准的制定及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03,(2).
[4] 程晋宽.论日本道德教育的传统及其面临的问题[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3,(10).
[5] 吕可红等.日本《21世纪教育新生计划》评述[J].外国教育研究, 2002,(10).
责任编辑星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