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恶性间质瘤CT表现对比分析

合集下载

胃肠道间质瘤影像诊断

胃肠道间质瘤影像诊断

• 与CT相似,MRI对肿块的坏死、囊变、出血,邻近结 构的侵犯范围,肝脏等脏器的转移显示要明显优于 CT。
女 67岁 发现肿瘤指标(CA199)高半年,胃占 位性病变1月余
良性与恶性表现
项目 大小 密度
性质
境界 邻近器官
良多大于5cm
均匀,偶可见小点状钙 多不均匀,可出现坏死、
肿瘤大小(cm)
≤2.0 2.1-5.0 2.1-5.0 2.1-5.0 5.1-10
任何 >10 任何 >5 2.1-5 5.1-10
核分裂数 (50HPF)
≤5 ≤5 >5 6-10 ≤5 任何 任何 >10 >5 >5 ≤5
肿瘤原发部位
任何 任何
胃 任何
胃 肿瘤破裂
任何 任何 任何 非胃原发 非胃原发
目录
• 胃肠道间质瘤是起源于胃肠道未定向分化的间质细 胞,免疫表型上表达KIT蛋白(CD117),遗传学上 存在频发性c-kit基因突变,组织学上富含梭形和上 皮样细胞的一类独立的肿瘤。
• 年龄:可发生于各年龄段,多见于50岁以上中年人。 • 无明显性别差异。 • 好发部位:GIST可发生在从食管至直肠的消化道的
• 年龄:可发生于各年龄段,多见于50岁以上中年人。 • 性别:无明显性别差异。 • 部位:其中大部分发生在胃,以胃体部大弯侧最多,
其次胃窦部;小部分发生在小肠。 • 影像学表现:软组织肿块,向腔内外生长,密度和
信号不均,增强呈中等或明显强化。 • KIT蛋白(CD117)阳性表达是其确诊的指标。
男 69岁 反复下腹部疼痛半月
CT值:39HU、70HU、95HU
(小肠肿物)胃肠道间质瘤 (GIST),伴出血、坏死及囊 性变。梭形细胞+上皮细胞型; 单个;肿瘤大小: 6.5*5.0*5.0cm;中-重度异型 (可见瘤巨细胞);核分裂像 计数:5个/5mm2(21HPF); 具体位置:粘膜下层及肌层。 肿瘤破裂(-);肿瘤性浸润 (-);肿瘤性坏死(+)。 淋巴结:肠周LN(0/2)未见 肿瘤累及。IHC: CD117(+),DOG1(+),KI67(+, 5%),CD34(+),desmin(),SMA(+),SDHB(+),PDGFRA( +),S100(-)。

胃肠道间质瘤CT诊断与鉴别诊断

胃肠道间质瘤CT诊断与鉴别诊断


胃平滑肌瘤
组织肿瘤。包括GIST
、平滑肌肿瘤、神经源
性肿瘤以及少见的纤维
母/肌纤维母细胞、脉
管、脂肪源性肿瘤等
• GIST最常见,约占 GIMT的70%左右
精选文本
3
病理
• GIST起源于原始间叶组织, 发生于食管至肛门的整个胃 肠道,也可发生于网膜、肠 系膜或后腹膜,但多见于胃 (发生率约60%-70%)
• 60%GIST有出血或囊变, 出血、囊变是其特点之一
• 少数病变可出现节段性动脉 瘤样扩张
精选文本
5
病理
• 根据生长方式分为3型
• 腔内型,肿瘤位于粘膜下, 主要向腔内生长和形成肿块 ,表面常有溃疡形成,易出 血
• 腔外型 肿瘤位于浆膜下, 主要向腔外生长和发展,不 突向胃肠腔,有时可有蒂挂 于胃肠壁。
• 3、类癌:常见于远端回肠、肠系膜根部 ,多引起粘连 ,较大肿块常导致梗阻。
• 4、平滑肌肿瘤:难以鉴别 ,主要依赖于病理免疫组化 鉴别。
精选文本
26
胃癌与胃间质瘤的CT鉴别表现
• 胃癌是胃 最常见的
•胃 癌
上皮源性
恶性肿瘤,
在我国其
发病率居
各类肿瘤
的首位。
而胃间质
瘤是胃最
部分病变可完全位于腔外,此时钡餐或灌肠检查可以完全正常 或仅可见局部外压性改变
精选文本
12
精选文本
13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
• 消化道壁局部增厚及软组织肿块 影,肿块呈圆形或分叶状,密度 均匀或不均匀,多件坏死,囊变 。
• 起源于胃壁的不均匀性强化的外 向型肿块,小的病变可以均匀强 化
• 许多病变位于胃外,CT有时难以 确定其胃壁起源,肿瘤也可经蒂 与胃壁相连,仔细观察局部胃壁 增厚,有助于确定肿块起源于胃 壁

胃间质瘤的CT诊断:24例分析

胃间质瘤的CT诊断:24例分析
e a n t n F ri r v n h r o e ai e da n s c lv l fGS , a c mp r t e s d n te c ic d n e o T a d x mi ai . o mp o i g t e p e p r t ig o t e e T o v i o o a ai t y o h o n i e c fC n v u p so e ai e p t oo i ig o i s o l e p r r d Ai : o t p r t a h l gc d a n ss h u d b e o me . v f ms T e emi e t e d a n si v l e o T i T o d tr n h i g o t a u f C n GS . c
江 省 三 门县 人 民 医 院确 诊 的 G T患 者 纳入 研 究 , 其 C S 对 T和组 织 病理 学 表 现 进 行 回顾 性 分 析 。 结果 :4例 G T均 为 2 S 单 发 . 径 l ~ 2 m,5c 者 1 直 _ l. c < m 3 5 3例 , m者 l 例 。 ≥5e 1 4例 肿 瘤位 于 胃腔 内 ,4例 完 全 位 于 胃腔 外 , 1 6例骑 跨 胃腔 内外 。 T平 扫 肿 块 密度 均 匀 8例 , 度不 均 l C 密 6例 ( 中 4例 肿块 内 出现 气 体影 ) C 其 。 T诊 断恶 性 9例 , 疑 恶性 倾 向 6 可 例. 良性 9例 ; 理 诊 断恶 性 1 病 0例 , 界 性 5 , 交 例 良性 9例 。 1 患 者 C 仅 例 T诊 断与 病 理诊 断不 符 。 论 : S 结 G T的 C T表
背景 : 胃间 质瘤 ( S ) G T 的术 前诊 断主 要 依靠 内镜 和 影 像学 检 查 。 提 高 G T的术 前诊 断水 平 , 必 要 对 其 C 为 S 有 T诊

胃间质瘤的CT诊断和良恶性分析

胃间质瘤的CT诊断和良恶性分析

系膜 、 具有特殊 的组织学和免疫组化特征 的肿 瘤。G T是一 S
资料 , 并经 手术病 理证 实 的 G T患 者 l S 9例 , 1 男 3例 , 6 女
例; 年龄 3 4—7 岁 , 均 6. l 平 12岁 。主要 临床症状 为腹痛腹 胀、 腹部包块、 消化道 出血 , 2例在体 检做 C 另 T检查 时被 发 现, 病程 7d一 1 2 个月 。 1 2 检查方法 . 均行 C T检查 , 采用 SE N 6排螺旋 C IME S1 T 机 。常规平扫和增强扫描 , 扫描螺距 为 10或 0 7 , . .5 层厚及 层 间距均为 5m m。常规平 扫后 , 高压注射 器经肘 静脉 团 用 注法( . 3mls 注入碘海醇 8 10m , 2 5— / ) 0— 0 l注射开始后分别 于 2 3 ,0—8 行动脉期 、 5— 0s6 0S 静脉期扫描。较小 病灶取 3
认识 。
胃肠道 间质瘤 ( at it t a s m ltm r G T 一 词 gso e i l t a o, S ) r n sn m u
18 9 3年 由 Mau 等 .首次提 出 , zr 2 3 是一 种发生 于 胃肠道 及肠
1 临床资料
1 1 一般 资料 .
收集本院 20 ~20 0 1 0 9年有完整 临床 及 C T
2 结 果
2 1 G T性质 . S
或分叶状 , 肿块大小不等 , 性者 < 恶性 > m并与周 良 5 m, c 5a 围脏器粘连。增 强扫描 : 肿瘤 内部 多呈 中等 或 明显 强化 、 坏

4 ・ 2
2l 00年 6月 第 4卷 第 1 1期
C i 0 u p lJ n2 1 Vo. No 1 hnJM dDrgA p u 0 0。 14。 . 1

CT在胃肠道间质瘤及良恶性鉴别的诊断价值

CT在胃肠道间质瘤及良恶性鉴别的诊断价值

清洁 、干燥 。手术器械 多为 贵重物 品,且 多带有管腔 ,清洗 时拆至最 小 化 ,选择合 格毛刷清洗各 零件 ,用高压 手枪冲洗 内腔 ,气枪干燥 , 所 有线路必须缠好 ,防折断和 丢失。
本组 7例泌尿 系结石病人 行气压 弹道碎石术 的手术配合 ,治愈率 4
镜 头 ,积极 的手术配合 和技术 的 日益完善 ,避 免 了传统 开放手术 ,采 用微 创治疗 获得 成功 ,实现快速清 除结石 ,减轻患者痛 苦 与超声 、 激光 碎石术相 比 ,设备 简单 ,价格 较低 ,具有对 组织几 乎没有损 害、
2例 潜在 恶性 的 C T结 果介 于 良性和 恶性 之 间。 与病理 结 果及 免疫 学没 有 明显差 别 ( P< 0 1 。结论 C .) 0 T能 充分显 示病 变部位 及周 围脏 器
受侵 犯 的情 况 ,因此 C T在 胃肠 道 问质 瘤 的诊 断及 术后 随访 中,作 用很 大 ,有 推广 的作 用。 【 关键 词 】 胃肠道 间质 瘤 ;C T扫描 ;病理检 查 ・
复快 、并发症少的优点 ,为 治疗 泌尿系结石的理想方法之一。 参 考文 献
合 ,治愈 率 高达9 .%,取得 显著疗 效 ,仅有 1 输尿管 上段 结石合 86 例
[] 陆 利萍 , 慧玲 . 肾微 造瘘 纤 维输尿 管镜 碎石 取 石术 的手术 1 谢 经皮
配合 [ 护 士 进修杂 志 , 0 , (1 1 1. J ] 2 41 1) 06 0 9 : [】 缪 惠 东 , 华 , 印玺, 输尿 管镜 下 气压 弹 道碎 石术 6 例 报 2 侯建 程 等. 2 告 [. 州大 学学 报( J苏 ] 医学 版) 0 6 45: 667 , 0, () 9 -9. 2 2 6

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CT诊断论文

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CT诊断论文

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的CT诊断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的ct诊断及临床分析。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2年3月在我院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52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将ct表现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照。

结果:本组52例gist中,良性共12例,恶性共40例。

发生在胃肠道26例恶性20例,发生在胃肠道外14例恶性12例。

结论:ct检查对gist的定位、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多种ct 征象有助于对gist良、恶性做出准确判断,为临床治疗提供诊断依据。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 ct,病理;诊断分析【中图分类号】r814.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117-01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是一种具有恶性潜能的非定向分化的消化道间叶性肿瘤,占消化道间叶肿瘤的大部分。

gist的生物学行为从良性到恶性不等,如何准确判断gist的良恶性一直是面临的难题之一。

术前鉴别良恶性对设计治疗计划和估计预后有重要价值,为了进一步探讨gist的ct 征象对肿瘤良恶性的判别,为临床治疗提供诊断依据,现将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9年3月~2012年3月期间经手术病理、免疫组化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影像资料52 例,其中男34例,女18例,年龄25~76岁,平均年龄50.2岁。

患者多以上腹部不适、消化道出血就诊,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腹部包块、黑便、呕血及进食哽咽感等。

病程7天~20年。

1.2设备与参数:采用螺旋ct扫描机。

常规胃肠道准备,平扫层厚10mm,层距10mm,扫描范围包括肝、肾及触及的肿块。

平扫后行双期增强扫描:经肘静脉以2.5 ml/s流率注射对比剂碘海醇(300 mgi/ml)75~100ml,注射后25~30s行动脉期扫描、55~65s行静脉期扫描,部分病例行回顾性薄层重建,层厚1.25mm,层距1.25mm,传到adw4.2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

小肠间质瘤的CT诊断

小肠间质瘤的CT诊断

小肠间质瘤的CT诊断熊敏;石士奎;季立平;王晓玲;余小忠【摘要】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的CT 诊断价值,提高对小肠间质瘤CT 征象和临床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4 例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小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主要症状为黑便、贫血、腹部不适、腹痛、呕吐、发热及腹部包块等.所有病例均行CT 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本组病例中,CT 共检出病灶14 个,均为单发,发生于十二指肠3 例,回肠7 例,空肠4 例.良性9 例,CT 平扫表现为类圆形软组织块影,瘤体最大径均≤ 4.0 cm,密度均匀,明显均一强化.恶性5 例,分叶状或不规则形,瘤体最大径均> 4.0 cm,多为腔外生长,肿瘤内可见囊变坏死,不均一强化,其中肝脏及肺转移各1 例.结论 CT 对小肠间质瘤具有重要诊断价值;以瘤体最大径4.0 cm 为界值对肿瘤的良恶性判断有一定参考价值.【期刊名称】《中国医药科学》【年(卷),期】2011(001)015【总页数】3页(P22-24)【关键词】小肠间质瘤;体层摄影术;X 线计算机;诊断【作者】熊敏;石士奎;季立平;王晓玲;余小忠【作者单位】浙江省衢州市衢化医院放射科,浙江衢州,324004;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安徽蚌埠,233004;安徽省蚌埠市骨伤科医院骨科,安徽蚌埠,233000;浙江省衢州市衢化医院放射科,浙江衢州,324004;浙江省衢州市衢化医院放射科,浙江衢州,324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55小肠间质瘤(small 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IST)是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中继胃之后常见的发病部位,约占GIST的20%~30%,恶性程度明显高于胃间质瘤[1]。

由于临床起病隐匿、症状特异性不强、病变部位较深,传统影像学检查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低,难以及时检出并给予正确诊断。

胃间质瘤

胃间质瘤

如何判断胃间质瘤的良恶性呢?发表者:张成3465人已访问GST的良恶性判断即使用常规病理学判断GST的良、恶性也有困难。

术中主要依靠肿瘤大小、有无侵犯周围脏器及有无远处转移来判断其良恶性。

病理学上主要依靠判断有丝分裂计数和肿瘤的大小来判断良、恶性。

参考Emory等[9]提出的标准将GST分为良性、交界性和恶性。

肯定恶性指标有:(1)肿瘤出现转移;(2)肿瘤浸润至临近器官或周围组织。

潜在恶性指标有:(1)肿瘤长径>5. 5 cm;(2)核分裂相>5/50 HPF;(3)肿瘤出现坏死;(4)肿瘤细胞核异型性明显;(5)肿瘤细胞丰富;(6)小上皮样细胞呈细胞巢或腺泡状排列。

当肿瘤具备1项肯定恶性指标或2项潜在恶性指标时,则为恶性;仅有1项潜在恶性指标时,则为交界性;而无上述指标时,则为良性胃间质细胞瘤。

其他诸如年龄、性别、腹部不适、消化道出血、病程、肿块生长方式、溃疡、出血、囊变等指标在判断良恶性上无参考价值。

临床多采用2002年由美国国立癌症研究院和国立卫生研究院会同哈佛医学院等9所医疗、肿瘤研究中心共同制定的,按肿瘤最大直径(cm)和细胞核分裂像计数(50 HPF下的计数)将GIST的侵袭行为分为4类:极低度危险(<2 cm和<5/50 HPF),低度危险(2~5 cm和<5/50 HPF),中度危险(<5 cm和6~10/50 HPF或5~10 cm和<5/50 HPF),高度危险(>5 cm 和>5/50 HPF或>10 cm或>10/50 HPF) [10]。

5 GST的临床病理分期目前尚无一致看法。

Anderson MD癌症中心提出了一个有关GIST 的TGM分期标准。

(1)T代表肿瘤大小以及与邻近器官情况:T1表示局限性肿瘤,直径<5 cm;T2表示局限性肿瘤,直径≥5 cm;T3表示任何大小肿瘤,有邻近器官受侵或有腹膜种植;T4表示只要肿瘤有破损的任何大小肿瘤。

胃壁增厚性病变的CT表现

胃壁增厚性病变的CT表现

平滑肌肉瘤
㈡良性肿瘤:
⒈平滑肌瘤: CT主要表现为胃部软组织肿块,
胃底和体部多见,可向腔内或腔外或呈哑铃状腔 内外突出,多小于 5cm ,表面光滑,或呈分叶状 、较小溃疡,胃粘膜皱壁正常或平坦,与正常胃 壁分界清楚,密度均匀,偶见小斑点状钙化,强 化显著而均匀,延迟1-2分钟达峰值。完整强化的 粘膜面抬高,与强化的肿块间隐约见一较低密度 带,为粘膜下肿瘤的特点。无周围脏器浸润及转 移。
正常单层强化
动脉期 正常三层结构
静脉期
(二)胃壁增厚的确定
多种因素综合分析:应充分考虑检查技术是否 恰当;排除生理性的胃壁增厚;在不同时相动态 观察;测量胃壁厚度的绝对值(基础);观察胃 壁厚度的相对增厚(重要);结合增厚胃壁的形 态及周围改变、增强变化。
(三)胃壁增厚的基本CT类型:
根据我们的观察研究,结合文献报道,将胃壁 增厚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条形或梭形增厚,分为局限性或弥漫性 ,见于良恶性病变。 2 )肿块形增厚:根据肿块的中心位置,分 为腔内、腔外、腔内外,见于胃癌及间叶、神经 源性肿瘤。 3 )结节形增厚:分单发结节和多发结节, 见于Borrmann 1型胃癌,静脉曲张。
优缺点:每种对比剂有其相对的优缺点和适应症。
多数研究与经验显示,水作为对比剂综合效果最好,为 理想的胃口服对比剂。
阳性对比剂
阴性对比剂
(二)对比剂服用量
胃内对比剂的多少,决定了胃的扩张程度,是 胃CT检查成功的关键。 有研究认为“胃适度或中等度扩张”,是精确 测量胃壁的前提,认为口服对比剂(水) 500800ml可满足此要求。也有研究认为 “充分扩张 的胃”,胃壁线清楚均一,可在不同的个体取得 较恒定的结果,故可得出正常胃壁厚度的标准。 我们的研究和经验认为,在扫描前15分钟内, 剂量范围600-1200ml,同时适当利用“水往低处 流”的原理改变体位,则胃各部显示满意。故严 格地区分适度与充分扩张很难有实践意义。

良恶性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特征分析

良恶性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特征分析
2 3例 中 ,2例 单 发 , 例 多 发 ;3例 为恶 性 ,O 2 1 1 1
有病例均行 1 螺旋 C 6层 T平 扫 和 增 强 扫描 , 重分 析 痛 灶 的 位 置 、 小及 有 无 坏 死 等 。 结 果 着 大
例 为 良性 。 0例 良性 肿 瘤 中 , 1 8例 直径 小于 5 m;3例 恶 性病 变 中 ,O例 直 径 大 于 5 m。 以病 灶 直 径 大 于 或 等 于 5m 作 为 判 断恶 性 的 标 准 , c 1 l c 若 c 则 敏 感 度 为 7 %(0 1 ) 特异 度 为 8 %(/ 0 , 7 1/ 3 , 0 8 1 ) 准确 性 为 7 % (8 2 ) O例 良性 病 灶 中 , 8 1/ 3 。l 4例 出现 坏 死 ;3例 恶性 病 灶 中 ,1 出现 坏 死 。 以 1 l例 如 出现 坏 死 为判 断 恶性 的标 准 , 则敏 感度 8 %( 1 1 ) 特 异 度 为 6 % (/0 , 确 性 为 7% (7 2 ) 结 论 5 1/ 3 , 0 61)准 4 1/ 3 。
l rK, su y A , o ma w e . l a 3 Ma v y ,Vo p l Le s , Ra mu t 6 Mia A b r J B w n A , t 1 A li a S e e — wi T ma r hi
rn o sd pa e o o told t a f te a d mie lc b —c nrl r lo h e i
5 C a eoJ ’ e c T y , t . h f r v r P B a hM, h r e T ee- B 1 a
fe f mal o e e t y n t e me- e to s l d s fna lo h e r n gnc c rceitc o e it c ains e e haatrsis f p dar p te t i atrsv f r n nete i t o ts re fe eo u a e a sh sawi u ug r l h y

胃肠道间质瘤影像表现详解

胃肠道间质瘤影像表现详解
6.4cm.
患者男性,57岁,腹痛3月 余。贲门外压性改变
(二)CT表现 1、消化道壁局部增厚及软组织块影,肿块呈圆形
或分叶状,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多见坏死、囊变或 钙化,表现为高、等、低混杂密度影。
2、增强扫描肿块多呈均匀或不均匀轻、中度强化。 (肿瘤发生溃疡或穿孔、强化程度不能作为判断恶性 的指标) 3、CT分型:腔内型、腔内外型、腔外型
患者,M,55Y,因黑便、呕血2小时就诊。(腔内型)
患 者 , F , 58Y , 上腹部饱胀3月, 加重半月。 (腔内外型)
患者,M,45Y,上腹部痛、膨胀2月余。 胃底恶性间质瘤(腔外型)。
患者,女,61Y,上腹饱胀不 适2月,伴腹痛、腹胀,脐周 及上腹压痛 。
空肠间质瘤
十二指肠恶性间质瘤
谢 谢!
一.概述不足10%发生于食管、结肠及直肠
4
三、临床表现
GIST好发于中老年,平均年龄为50-60岁。最常见的症状是腹 胀和黑便。早期常无明显症状,常因肿瘤出现坏死、溃破、 出血或因为肿块压迫产生疼痛、消化道梗阻时才发现。发生 于消化道外的间质瘤因起病隐匿,临床症状出现晚而一般呈 现瘤体较大。

二.大体
胃肠道间质瘤(GIST)
文先炎
一、概述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是最常 见的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为独立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卡哈 尔(Cajal)细胞的肿瘤,为胃肠道的非上皮性、非肌源性、非 神经源性及非淋巴性肿瘤,由梭形及上皮样细胞组成,具 有多向分化潜能,可分为平滑肌分化型、神经方向分化型、 双向分化型及缺乏分化型4个亚型。
GIST通常是胃肠壁肌层内的肿块,可向腔 内生长,使粘膜隆起,引起继发性溃疡。

CT扫描诊断胃间质瘤良恶性与病理结果的对照研究

CT扫描诊断胃间质瘤良恶性与病理结果的对照研究

CT扫描诊断胃间质瘤良恶性与病理结果的对照研究作者:谈嘉祺来源:《中外医学研究》2013年第29期【摘要】目的:探讨CT扫描在诊断胃间质瘤良恶性病变的价值,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

方法:选择43例患者行CT和病理双重检查,并统计CT征象与病理的对照结果,并统计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结果:CT征象显示大小在5 cm以内者其良性率显著高于5 cm以上者(P【关键词】 CT扫描;胃间质瘤;良恶性;病理中图分类号 R735.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29-0050-02大多数病理学专家认为对于胃间质瘤的恶性通过病理检查一般难以预测,且没有明显的标准明确其良、恶性界限,所以在判断胃间质瘤的良、恶性时,不能单靠病理组织学诊断,而要结合CT征象以更好的判断胃间质瘤的良恶性[1]。

本研究主要将胃间质瘤的螺旋CT征象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月-2013年4月本院收治的胃间质瘤患者43例,其中男25例,女18例,年龄23~61岁,平均(41.3±2.3)岁,病理诊断为恶性者31例,良性者12例。

1.2 仪器与方法本组所有患者均采用美国GE公司的 Hispeed Advantage RP22螺旋CT进行检查,包括平扫和增强,患者检查前均注意禁饮禁食6 h,并在检查前口服温水1000 ml以充分充盈胃部,检查时选择仰卧位,扫描区域自膈顶至髂棘水平顺序进行平扫及增强,增强造影剂选择优维显100 ml通过高压注射器于肘静脉内以每秒3 ml的速度注入,病理检查良性、恶性的判断标准:良性问质瘤,尚无恶性指标;潜在恶性间质瘤,仅具有1项潜在恶性指标;恶性间质瘤,具有1项肯定恶性指标或者具备2项潜在恶性指标,具体参见高剑波标准[2]。

统计CT征象与病理的对照结果,并统计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1.3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率的比较采用字2检验,P2 结果2.1 CT征象与病理结果对照CT征象显示大小在5 cm以内者其良性率显著高于5 cm以上者(P2.2 病理确诊良恶性与CT周围组织情况CT周围组织良性胃间质瘤者其未见转移者,而恶性者达到96.8%,良性者边界不清的比率仅为8.3%,而恶性者则为83.9%,相关数据见表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对于胃间质瘤,术中依靠肿瘤的大小和部 位来决定手术切除的范围,疑有周围脏器 浸润时应联合脏器切除;对于肿块小于5cm 且距胃贲门或幽门一定距离者,可行胃楔 形切除,但切缘距瘤体应在3cm以上,以保 证切缘阴性;肿瘤较大或侵袭性生长时, 切缘应距肿瘤5cm以上,行胃大部切除甚至 联合脏器切除。对于膨胀生长的肿瘤,肿 瘤细胞有可能突破包膜形成子瘤或种植在 网膜,因此,术中一并切除大网膜。
1 2 <0.01
明显囊变
14 1.918 >0.05
合并感染
0
3
发生肝转移 无 9 14 1.223 >0.05

2
周围浸润 无 有 9 13 3
1.918
>0.05
• 统计学处理采用X2检验,全部数据均用 SPSS17.0 统计软件进行处理。P<0.05为有统 计学意义,P<0.01为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 对表中胃良性间质瘤和恶性胃间质瘤的CT表现进 行分析,胃良性间质瘤和恶性胃间质瘤在肿瘤形 态、坏死囊变(增强均匀性)上P<0.01,有显著 统计学意义;在肿瘤大小方面,P<0.05,有统计 学意义;在生长方式、肿瘤强化程度上,P>0.05 无统计学意义;恶性间质瘤并可发生溃疡、坏死 囊变后合并感染、腹部脏器(主要是肝)转移及 周围浸润及少见的淋巴结肿大等。
方法
• 分析9例良性胃间质瘤、16例恶性间质瘤的 CT表现,并对其CT表现进行对比。
• GIST良恶性的判断并非容易,目前还没有一 • 个肯定标准对所有病例准确区分良恶性,因 为这些参照指标存在良恶性交叠现象。 GIST本身就是未定向发展,包含良性至明显 恶性。临床也见到良性间质瘤切除术后若 干年发生远处转移。正是GIST有着如此多 样的生物学特性,关于GIST肿瘤的生性来评 定。目的学者一般主张以肿瘤的潜在恶性 程度来评定GIST。
• 通常认为恶性指标有: • ①肿瘤具有浸润性,出现局部黏膜及肌层浸润和邻 近器官的侵犯;②肿瘤出现远近脏器的转移。 • 潜在的恶性指标有: • ①肿瘤体积,即胃间质瘤直径>5.5 cm,肠间质瘤直 径>4 cm;②核分裂象,以高倍镜视野观察,即胃间质 瘤>5/50HPF,,肠间质瘤1/50 HPF;③肿瘤出现坏死; ④肿瘤细胞有明显异形性;⑤肿瘤细胞生长活跃,排 列密集。当肿瘤具备上述一项恶性指标及以上,或 两项潜在恶性指标时,则为恶性GIST;仅有一项潜 在恶性指标时,则为潜在恶性GIST或称交界性 GIST;而没有上述指标者,则为良性GIST.
• 肿瘤的生长方式无统计学意义。 • 肿瘤的强化程度亦无统计学意义,胃间质 瘤为富血供肿瘤,良恶性间质瘤均以明显 强化为主,少数为中度强化。
结论
• 胃良性间质瘤与胃恶性间质瘤在CT表现上 存在一定的差异之处,熟悉其CT表现差异 有可能在术前对两者做出准确的鉴别诊断。
• 据统计确诊时GIST中10% ~30%属于恶性, 潜在恶性占70% ~90%,所以现代观点认为 GIST没有真正良性的。良性的、恶性的分 类应该被描述为“低度恶性”和“高度恶 性”更加确切。客观地对GIST分级应为低 危、中危、高危更加恰当。
良、恶性间质瘤CT表现对比分析
• 本研究评估内容包括肿瘤大小、形态、生 长方式、合并溃疡、强化程度、肿瘤内部 坏死囊变程度(增强均匀性)、有无肝转 移、周围浸润、合并感染等情况。
胃良、恶性间质瘤CT表现对比 分析
宁波市镇海龙赛医院 金中高
目的
探讨胃良、恶性间质瘤CT表现区别。
其最终目的在于为临床提供一种术前预 判的方法。
胃、良恶性间质瘤的手术方法及术后处理均 有不同。
在甲磺酸伊马替尼(Gleevec/STI571) 问世之前,手术切除是治疗GIST的惟一 有效手段。外科手术切除有完全性和 不完全性切除之分。 近年来甲磺酸伊马替尼的问世使得 GIST治疗进入了分子靶向的时代,建立 了未来药物治疗的一种发展模式。
结果
χ 胃良性间质瘤 胃恶性间质瘤
2
P值
肿瘤形态 圆形、椭圆形 5.469 <0.05
9
9
不规则、分叶
7 >0.05
肿瘤大小 4.996 5cm以下 7 5 <0.05
5cm以上
2
11
生长方式 0.405 腔内生长 2 2 >0.05
腔外生长
4
6
腔内外生长
3
8
肿瘤强化程度 轻度强化 中度强化 明显强化 0 2 7 0 2 14 0.000 >0.05
讨论
• 胃肠道间质瘤(GISTs)目前被定义为是在 胃肠道、网膜以及肠系膜上的大多数过度 表达CD117和CD34的梭形、上皮样或混合 性间叶原性肿瘤,其起源目前有两种主要 的观点, 认为GIST起源于Cajal(ICC)或者认 为GIST来源于更原始的具有多潜能分化的 中胚叶的间质干细胞。
胃间质瘤的CT表现
• 胃良、恶性间质瘤在肿瘤形态、大小、坏 死囊变(增强均匀性)上有统计学意义。
胃恶性间质瘤
• 恶性间质瘤可并发生溃疡、坏死囊变后合 并感染、腹部脏器(主要是肝)转移及周 围浸润及少见的淋巴结肿大等,虽然出现 率不高,且其卡方检验P值均>0.05,显示 无统计学意义,但这些征象的出现,提示 了肿瘤的高侵袭性和高度恶性的生物学行 为,为较可靠的恶性征,对于胃良性间质 瘤和恶性胃间质瘤鉴别具重要价值。
• • • • • • • • • • 生长方式:分腔内、腔外、腔内外型,以腔外型明显居多。 部位:多位于胃近端。 形态:大多呈类圆形,也可呈分叶状。 大小:不等,大于5cm多为恶性。 边界:大多数边界清楚光整,即使是巨大的恶性间质瘤对周围组织的浸 润也相对较轻 内部情况:良性者,肿块密度均匀,恶性者肿块内可见变性坏死、囊变 形成的多灶性低密度区。 溃疡:肿块黏膜面溃疡较多见,溃疡大而深时肿块内出现气液平面。 钙化:无。 转移:多为血行转移,淋巴转移少见。 增强扫描,肿块实质部分呈中度至明显强化,恶性者多为不均习强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