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老师讲中医基础 方剂
大千老师讲气学中医361462肝...
《气学中医讲座39讲》合集大千老师主讲升降开合一气转清静无为大道生内经伤寒一气贯返朴归真道自然感恩老师感恩整理文字的师兄目录1 第一课大千老师介绍气学中医 (4)2 第二课气学八大原则及《难经》四难 (7)2.1 一难 (10)2.2 二难 (12)2.3 三难 (13)2.4 四难 (14)3 第三课《难经》五难到十三难 (22)3.1 五难 (26)3.2 六难 (26)3.3 七难 (27)3.4 八难 (29)3.5 九难 (30)3.6 十难 (31)3.7 十一难 (32)3.8 十二难 (33)3.9 十三难 (33)4 第四课养生背景 (37)5 第五课如何养生 (49)6 第六课《难经》十四难到十六难 (62)6.1 十四难 (63)6.2 十五难 (66)6.3 十六难 (70)7 第七课《四圣心源》的五情缘起和《难经》十六难 (72)8 第八课《难经》十七难和十八难 (83)8.1 十七难 (83)8.2 十八难 (89)9 第九课从气学角度讲十二生肖 (93)10 第十课总结十二生肖、产后风病例及《内经》 (107)11 第十一课问答、阴阳应象大论 (122)12 第十二课阴阳应象大论 (136)13 第十三课阴阳应象大论 (149)14 第十四课如何开方 (160)15 第十五课阴阳应像大论 (176)16 第十六课五脏五味体用 (187)17 第十七课体用及望诊 (197)18 第十八课阴阳应像大论 (203)19 第十九课阴阳应象大论 (216)20 第二十课阴阳应象大论 (227)21 第二十一课阴阳应象大论 (239)22 第二十二课犀牛角和鹿角、串讲阴阳应象大论五段论 (250)23 第二十三课答疑解惑 (263)24 第二十四课答疑解惑 (271)25 第二十五课举例、问答说明气学 (284)26 第二十六课地震、风水、《黄帝内经》之《上古天真论》 (299)27 第二十七课上古天真论 (312)28 第二十八课上古天真论 (325)29 第二十九课上古天真论、问答 (339)30 第三十课上古天真论 (354)31 第三十一课四气调神大论 (365)32 第三十二课三阴三阳、四气调神大论 (376)33 第三十三课三阴三阳、生气通天论 (390)34 第三十四课气学在生活中应用、生气通天论 (406)35 第三十五课生气通天论 (420)36 第三十六课生气通天论 (431)37 第三十七课金匮真言论 (439)38 第三十八课金匮真言论 (447)39 第三十九课阴阳应象大论、如何学习中医 (455)40 续讲内经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方剂学讲稿——二陈汤半夏白术天麻汤温胆汤清气化痰丸
方剂学讲稿——二陈汤半夏白术天麻汤温胆汤清气化痰丸第二十章祛痰剂【教学目的】1.掌握本类方剂的适用范围及基本配伍。
2. 掌握二陈汤、半夏白术天麻汤(2首)3.熟悉温胆汤、清气化痰丸、小陷胸汤(3首)4. 了解滚痰丸(1首)【教学内容】【定义】凡以祛痰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除痰饮作用,治疗各种痰病的方剂,统称为祛痰剂。
属“八法”中“消法”的范畴。
【适应证】祛痰剂用于治疗各种痰病。
【痰的成因】凡是因脾失健运,湿郁成痰者;或火热内盛,灼津为痰者;或肺燥津亏,虚火烁液为痰者;或脾肾阳虚,寒饮内停,或肺寒留饮者;或痰浊内生,肝风内动,挟痰上扰者,均可运用本类方剂治疗。
【分类】根据痰病的性质及其相应治法的不同,本章方剂分为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润燥化痰、温化寒痰、化痰熄风五类。
【注意事项】1.首先应辨别痰病的性质,即寒痰、热痰、燥痰、湿痰、风痰的不同。
2.同时还应注意病情,分清标本缓急。
有咳血倾向者,不宜用燥烈之剂,以免引起大量咯血;表邪未解或痰多者,慎用滋润之品,以防壅滞留邪,病久不愈。
20.1燥湿化痰燥湿化痰剂,主治湿痰证,症见痰多易咯,胸脘痞闷,呕恶眩晕,肢体困倦,舌苔白腻或白滑,脉缓或滑等。
常用燥湿化痰药如半夏、南星等为主,配伍健脾、理气药如白术、陈皮、淡渗利湿药如茯苓等组成方剂,代表方如二陈汤。
二陈汤*【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命名】方中陈皮、半夏二药以陈久者良,故名二陈汤。
【组成与方解】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君橘红―――理气燥湿,使气顺痰消臣白茯苓―――健脾渗湿佐甘草炙―――调和诸药,润肺和中使生姜―――降逆化痰,既可制半夏之毒,且能助半夏、橘红行气消痰。
乌梅―――收敛肺气。
本方为治湿痰之主方。
湿痰之证,多由脾肺功能失调所致。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失健运,则停湿生痰,湿痰犯肺,致令咳嗽痰多。
湿浊内盛,最易阻碍清阳,影响胃气失和,因此每见头眩心悸,恶心呕吐。
治宜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为法。
大千老师讲中医基础(打印版)-第七讲 诊断
大千老师讲中医基础第七讲诊断那咱们讲诊断,怎么来讲,只能说是我现在临场发挥。
因为这个之前列的一些标题,发现有标题束缚人的这个整个的思维,总是要看看标题,要分几个标题来讲,那无形中就把整个思绪割裂开了,所以说今天讲诊断我尽量的不想设什么标题,那么相当于临场发挥吧。
讲了几堂课,之前去年在民间中医讲堂也讲过,这次讲的几堂课呢,也不知大家能听懂多少,或是说有多少能够接受。
气道中医这个讲起来比较困难,因为毕竟大家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是形形色色的,所见所感所悟,基本都是实实在在的,越虚越玄的不好理解,因为中国古代文化就是虚玄的嘛,外国人不能理解的,像中国人饮茶一样,放几片叶子,主要是品那个茶香,那么如果说你处在一种非常浮躁,心不能沉下来这种状态,那个茶香啊没办法品偿,那搞的很多这个茶艺啊,你要自己内心不沉静下来,你搞那个茶艺也没用,无非是做个样子给人看。
那外国人他不理解,他觉得你放几片树叶子放进去,这个喝着也没什么味,这个有什么意思呢?外国人喜欢喝浓的,什么咖啡啊,巧克力啊这样的有味道,更偏重于形,中国人偏重神和气。
你要闻那个茶,闻的是气味,喝进去之后,体会一种悠远的感觉,那心浮气躁,好茶坏茶放在一起你都品不出来的。
所以说给中国人讲气讲神好讲一些,但是由于这个西学东渐这么多年了,整个的文明发展是朝着这个物欲文明这个发展方向来的,所以说这个大家对气神的理解能力应该是比古人差好多,所以说在这里呢说我借讲中医其实是在讲神气,如果不能体会到神气,我讲的这些东西啊大家都不好理解,包括讲诊断也是这样,所以说刚才讲之前我还反复思考着这个讲诊断怎么来讲。
什么叫做诊断呢?中医讲望闻问切是诊断。
那望,是望其色,望哪个色啊?不仅是望他面色,望他的形色,包括动和静。
什么是静啊?就是一个人端端正正的站在那里你看他。
那什么叫动啊?他的言谈举止,行动坐卧,表现出来的一种势态,都可以说是望诊的依据。
闻是什么呢?这个闻就是听声音,对方一开口说话,从那个声音当中听出一些特点来,这就是闻。
大千老师讲脾生湿 脾虚湿盛和湿热有什么区别 健脾祛湿的中成药
大千老师讲脾生湿脾虚湿盛和湿热有什么区别健脾祛湿的中成药湿病的病机如何理解中医所...药性指掌九十首+用药思路特色+中藥運用秘訣+常用的引经药,按部位来归类+治病有主药,药物配对重视伤食研究应对疾病谱变化大千老师讲脾生湿+脾虚湿盛和湿热有什么区别+健脾祛湿的中成药+湿病的病机+如何理解中医所说的湿?+湿热体质的表现2 大千老师讲脾生湿转载自山上月ortant;">关于脾生湿,何为湿,何为正常的湿气,正常的湿是一种什么样的湿,它有什么特性?何为不正常的湿?大千老师在讲内经的《阴阳应象大论》中给出了详细了解答,故把该部分内容摘取过来,与大家分享,希望对此有疑惑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所谓的中央生湿,这个湿我们学中医都知道风寒暑湿燥火,这都再熟悉不过了,我好像看过教材关于湿的一些解释,忘了是怎么解释的,大家说一下教材怎么解释的,大家打一下吧,我再从气团的角度讲一下湿的概念。
热好理解,就是发热嘛,风也好理解,就是吹拂的状态。
湿怎么理解呢,湿有生理的湿和病理的湿两种,体内要有湿,如果没有湿那就燥化了,对身体也不好,如果病理的湿就是气机凝滞,也不好,如果大家没人打字,我就从气团的角度来解释一下;所谓湿,它指的就是一团缓和之气,我们知道脾是生湿的,升清降浊嘛,也可以理解成空气中湿润的环境,如果说完全燥的话就没有生机了,所以对于湿,可以理解成缓和流畅湿润的生机之湿,这就是生理的湿或者叫五行之湿或正湿,而不是寒暑燥湿风火之湿,正湿是缓和流畅而又有生机的,这个非常重要。
缓和代表湿的第一属性,它不急不烈,没有偏激而是缓缓和和的。
咱们知道脾主湿,也就是说的脾的缓和之气,所以说脾病无急症嘛,《伤寒论》上也有嘛,太阴病都不是非常急性的,因为太阴脾脏禀的就是缓和之气,它和肝气是相对应的,肝气是急的,急劲之气,急而强劲,脾始终是缓和之气,所以能徐徐的导清气上蒸,即便是脾虚导致的慢惊风那么也是慢惊风,它也不是急惊风,急惊风一般是肝气劲急之气导致的,这是湿气的第一要义,湿着缓也,这个大家一定要深刻的印在脑子里,不然的话后面的关于脾证没办法进行了。
中医方剂讲解最好的古籍
中医方剂讲解最好的古籍
中医方剂讲解最好的古籍包括《神农本草经》、《金匮要略》、《伤寒杂病论》和《汤头歌诀》等。
1. 《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医药著作,其中记载了许多方剂的配方和用法,对后世药方的研究和运用有着重要影响。
2. 《金匮要略》:由东晋时期的张仲景所著,收录了一百五十五首各种方剂,是中国古代医学著作中最有影响力的一部之一。
3. 《伤寒杂病论》:由东汉时期的张仲景编写,详细记载了治疗伤寒及其相关疾病的方剂,被誉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
4. 《汤头歌诀》:古代医方著作,共一卷,清代汪昂撰,刊于1694年。
书中选录中医常用方剂300余方,分为补益、发表、攻里、涌吐等20类。
以七言歌诀的形式加以归纳和概括。
并于每方附有简要注释,便于初学习诵,是一部流传较广的方剂学著作。
此外,《中医方剂大辞典》等现代著作也是学习中医方剂的优秀资料。
如需更多信息,建议阅读中医相关古籍或咨询专业医师。
大千老师讲中医基础 方剂
先跟大家讲一讲方子是怎么开出来的。
一、什么是方子?这个讲起来既复杂又简单。
因为所谓的方子就是方法,什么的方法呢?治病的方法,比如说中药、针灸、打拳等等,或其他方法,看电视都能好病,但几千年来我们老祖宗总结来总结去,最方便最快捷最有效的方法还是喝药。
这个方子来源就是对药的选择,方子--丸、散、膏、丹嘛,各有所宜,丸就是大丸子,散就是药粉,膏就是把汤剂浓缩成稠膏,丹就是一些丹药,当然还有汤药。
最常见的就是把草药抓回来以后用锅煮,煮出来的汤汁就是汤药。
但这些都涉及到组方,其实方子要是归结到最简单的方子就是一味药,比如说我们肠胃堵住了有食积了,煎煮点大黄一泻;好多人要减肥,你煎点三七叶一泻,这就是最简单的单味方。
风寒感冒了,煎点生姜水一服;肚子有气胀,熬点陈皮水一服;一个人闷厥了,往他的鼻腔里吹点细辛皂角粉,刺激一下他的神经,刺激着了使他一下子就回来了,这些就是最简单的单味方。
人们在实践当中总结发现很多时候一味药治病并不是很理想或有很多副作用,就把几味药组织在一起使用,尽量减少副作用提高疗效,那么这就是复方,也就是现在大家去医院大夫给你开的中药方子里有许多药;这样方子就延续下来了,复方多味药组成的用中药的治疗方法叫复方。
慢慢地人们把很多最有效的复方组方的药味和用量不断的固定下来,应用于临床,慢慢地这方子就定下了,人很朴实,一味药治某病,慢慢地多味药组合治某种病;所有的方子当中有经方和时方,经方是指的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子,后人开的方子叫时方,时就是时代,每个时代流传下来的方子;经方也就是经典的方子,为什么叫经方呢?因为它的组方原则和疗效是后代有目共睹的,只要辨证准确,用量符合时宜,效果一下子就表现出来,其中经方中的桂枝汤为群方之祖,它代表着所有方子的组方原则,一代代的几千年来,人们头痛脑热呀,大病小病都是靠我们的中医大夫用经方时方来进行治疗,几千年来中医不断长养者整个中华大地,咱们能够不断的繁衍身体,是跟方子的直接疗效息息相关的,中医的所有精华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方子上,这就是什么是方子。
大千老师讲五脏五味及其体用
大千老师讲五脏五味及其体用——节选自《大千老师讲气学中医及黄帝内经39讲》第16课今天很高兴请到志一老师跟我一起讲关于五脏五味的体用。
为什么中间会插这么一堂课呢,主要原因是上次看到QQ群里面发了一篇关于五味配五行的一篇文章,那篇文章对五味配五行啊,表示了一定的怀疑,并且写过自己的根据,这个大家原先有可能也有这方面的迷惑,我大致把他的文章的观点说一下,如果有感兴趣的,一会我可以发一下这篇文章。
关于《内经》的《阴阳应象大论》那一块咱们随后接着讲,今天这堂课由我和志一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给大家剖析一下,就五脏五味和五行这一块剖析一下体用的关系和体用是如何互用的。
这篇文章的观点是这样的,因为我们都知道五行的主要属性是辛者散也,金是敛的。
他是这样写的,我给大家念一下吧,就是开头这一段,对传统五味及五行归属关系的疑惑,传统的中医理论认为味酸属木,味苦属火,味甘属土,味辛属金,味咸属水。
从中药上来看呢,酸味长于收敛,苦味长于泻火,甘味长于补益,辛味长于宣散,咸味长于软坚,但木的特性主升发、主生长,火的特性主化物、炎上、温热,金的特性主收敛、肃杀,土的特性主生化、载物,水的特性主寒凉、滋润、闭藏。
所以除了土的特性较好能说明甘味的功效外,其余的似乎很难用各自特性来说明药味的功效,所以说对这种五味配五行的归属有一定的质疑,那么他这个话咱们用很简单的话大致说一下,他的意思就是酸,这个木性是升达向上的,酸又是收敛的,那么这两个酸和木来配,似乎说不太清楚。
同样,金性是收敛的,但是金性所配的辛味,辛味配金嘛,那又是辛辣的,那辛辣它主散,那么和这个金性收敛又是相矛盾的,所以说是南辕北辙嘛。
同理吧,这个很多苦味的药,它有泻下的功能,如大黄啊之类的药,但是我们所说的,拿苦味来配火,火是炎上,是温暖的,那和苦寒之类的大黄之类的药啊完全又是相反的两个方向。
还有这个咸者软坚,水是润下的,但是很多它是怎么说的?水的特性说的是寒凉温润,这个水的特性他没有说清楚,大家可以就这个文章看一下。
大千老师讲中医基础(三)
大家好,不好意思,今天来晚了,有点别的事情,今天讲还有下周讲之后就不再讲了,那么这周和下周这个周二,也是讲治疗,今天讲治疗的原则,下周讲常见病的治疗,以这么两个治疗的课结束咱们这次的网上讲课,所以说这两堂课我可能会更多地自由发挥一下,也更接近于现实,给我们尽量能够带来些帮助,我从这方面来考虑的。
刚才列了大概的提纲,因为没有时间准备,这阵子我比较忙,今天有关治疗的原则我想从这几方面来讲。
第一个是讲一下亚历山大之结,讲一个小故事,作为引子,把这个治疗的原则给引出来。
接下去讲我觉得对大家能够有一些帮助或者启发的一些原则,是以下几点:治人不是治病,我们治疗的原则是治人不是在治病;是治整体不是治部分;治原因不是治现象;治神气不是治形体;治生活不仅治身体;治症不是治病;不是药在治病;调神不仅是调方;个体的差异,最后讲下病的节奏。
可能罗列的标题组词不当大家谅解,因为是刚组的,刚从外面回来,所以说我想根据这些原则把整个的话题展开,讲下治病的意思。
1,亚历山大之结那么什么叫亚历山大之结?大家可以在网上搜一下。
亚历山大之结又叫戈尔迪乌姆之结,这个挺绕嘴嘛,这个小故事大概怎么回事给大家说一下。
公元前334年春天,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率领一支三万多人的队伍,远征波斯,冬天亚历山大进入小亚细亚北部城市戈尔迪乌姆,戈尔迪乌姆的卫城有一座宙斯神庙,庙内有一辆战车,车辕之间用山茱萸绳结成一个绳扣,几百年来,很多智者和能工巧匠想解而解不开,这个被称为“戈尔迪乌姆之结”。
神谕说过:谁能解开这个结,谁就能成为亚细亚之王。
当然亚历山大对这个预言非常感兴趣,他这次远征的目的,就是要征服亚洲。
他也带人来看这个神秘之结,他见到了车,看到了绳,但这个绳没头也没尾,他明白若按正常途径,是解不开这个结的?没头没尾怎么解,那么多智者和能工巧匠都没有把这结解开,那么换他也一样,如果专门去找这个结在哪是不可能解开。
于是,亚历山大怎么做的呢?拔出自己的宝剑,把绳子砍开,手起剑落,没费吹灰之力就把绳索解开,那么这个就是亚历山大之结。
中药学_大千生_药材详解课件模板
详解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大千生>>>
名称:大千生 别名:冰粉、水晶凉粉、假酸浆、田 珠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大千生
引自:《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大千生
药材基源:
茄科假酸浆属植物大千生Nicandra Physaloides (L.)Gaertn.,以全草、 果及种子入药。秋季采集全草,鲜用或晒 干;或秋季采集全草,将果实、种子分别 处理晒干。
谢谢!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大千生
性味: 甘、酸、微苦,平。有小毒。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大千生
功能主治: 镇静,祛痰,清热解毒。用于狂犬病,精 神病,癫痫,风湿关节炎,鼻渊,感冒, 泌尿道感染,疮疖。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大千生
用法用量: 鲜全草0.5~1两,鲜果0.5~1钱。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大千生
相关疾病症状: 鼻渊、疮疖、癫痫祛痰、镇静。
中医《方剂学》表里双解剂(解表攻里)——大柴胡汤(《金既要略》)
中医《方剂学》表里双解剂(解表攻里)——大柴胡汤(《金既要略》)一、组成柴胡半斤(15克)、黄芩三两(9克)、芍药三两(9克)、半夏半斤,洗(9克)、枳实四枚,炙(9克)、大黄二两(6克)、生姜五两(15克)、大枣十二枚(5个)。
二、用法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二次,去滓,再煎,分2次温服)。
三、歌括1.大柴胡汤大柴胡汤用大黄,枳芩夏芍枣生姜;少阳阳明同合病,和解攻里效无双。
2.厚朴七物汤厚朴七物《金匮》方,草桂枳实枣黄姜;腹满发热大便滞,速投此剂莫彷徨。
四、功用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五、主治少阳、阳明合病。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满痛或心下痞鞭,大便不解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有力。
六、方解本方是由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芍药而成,是和解为主与泻下并用的方剂。
小柴胡汤为治伤寒少阳病的主方,加大黄、枳实、芍药以治疗阳明病热结之证。
因此,本方主治少阳与阳明合病,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表明病变部位仍未离少阳;呕不止与郁郁微烦,则较小柴胡汤证之心烦喜呕为重。
至于心下满痛或痞鞭,便秘或热利,苔黄与脉弦有力等,是病邪已入阳明化热成实之象。
在治法上,病在少阳,本应禁用下法,但在兼有阳明腑实的情况下,就必须表里兼顾。
故汪昂说:“少阳固不可下,然兼阳明腑实则当下”。
因此,本方配伍,既不悖于少阳禁下的原则,并可表里同治,使少阳、阳明之邪得以双解,可谓一举两得。
方中以柴胡为君,与黄芩合用,能和解清热,以除少阳之邪;大黄、枳实泻阳明热结,共为臣药。
芍药缓急止痛,与大黄相配可治腹中实痛,与枳实相伍可治气血不和的腹痛烦满不得卧;半夏降逆止呕,配伍生姜重用,以治呕逆不止,俱为佐药大枣与生姜同用,能调和营卫而和诸药,为使药。
诸药合用,共奏外解少阳,内泻热结之功。
本方在临床运用时,以往来寒热,胸胁或心下满痛,苔黄便秘,为辨证要点。
急性胰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而见上述证候者,亦可加减应用。
祛湿痰汤_杂病源流犀烛卷十六_减法方剂树
祛湿痰汤_杂病源流犀烛卷十六_减法方剂树祛湿痰汤_杂病源流犀烛卷十六_减法方剂树 (1)1.原方 (3)1.1.组成:茯苓、胆星、半夏、羌活、独活、当归、黄芩、白术、苍术、陈皮、薄荷、甘草、香附、防己、威灵仙。
(3)1.2.功效:痰涎流注肌肉间,时作痠痛。
(3)1.3.来源:《杂病源流犀烛》卷十六。
(3)2.二术二陈汤(《医统》卷二十四。
) (3)2.1.减:胆星、羌活、独活、当归、黄芩、薄荷、香附、防己、威灵仙 (3)2.2.组成:苍术(土炒)1钱,白术(土炒)1钱,半夏(滚水泡7次,姜制)1钱,陈皮(去白)1钱,茯苓1钱,甘草(炙)5分。
(3)2.3.功效:脾失健运,痰湿不化,呕吐清水,头痛。
脾虚痰食不运。
湿痰头痛,脉弦细。
(3)2.4.来源:《医统》卷二十四 (3)3.苍术二陈汤 (3)3.1.减:胆星、羌活、独活、当归、黄芩、薄荷、香附、防己、威灵仙 (3)3.2.组成:苍术、白术、茯苓、陈皮、甘草、半夏。
(3)3.3.功效:湿痰流注,尿浊。
(3)3.4.来源:《杂病源流犀烛》卷九 (3)4.小半夏加橘皮汤 (3)4.1.减:胆星、羌活、独活、当归、黄芩、苍术、薄荷、香附、防己、威灵仙34.2.组成:半夏1两,陈皮半两,白术半两,茯苓半两,甘草半两。
(4)4.3.功效:吐而身热,或不热者。
(4)4.4.来源:《卫生宝鉴.补遗》引《活人书》 (4)5.小半夏茯苓汤 (4)5.1.减:胆星、羌活、独活、当归、白术、苍术、薄荷、香附、防己、威灵仙45.2.组成:陈皮、茯苓、半夏、甘草、黄芩。
(4)5.3.功效:呃逆。
(4)5.4.来源:《丹溪心法》卷三 (4)6.秘传加味二陈汤 (4)6.1.减:胆星、羌活、独活、当归、黄芩、苍术、薄荷、香附、防己、威灵仙46.2.组成:陈皮、半夏、茯苓、白术、甘草。
(4)6.3.功效:呕吐恶心。
(4)6.4.来源:《松崖医径》卷下 (4)7.黄芩二陈汤 (4)7.1.减:胆星、羌活、独活、当归、白术、苍术、薄荷、香附、防己、威灵仙47.2.组成:黄芩、陈皮、半夏、茯苓各等分,甘草减半。
大千老师讲中医基础第一课开篇
大千老师讲中医基础第一课开篇大千老师简介:大千老师,大学深研《周易》,由易入医,精通中医四大经典以及古中医诸典籍,致力于推广“气学中医”理论以正本清源,该理论是开启古中医宝藏的金钥匙,是学习中医的捷径,能让广大中医学子及爱好者进入古中医的殿堂。
大千老师讲课风格深入浅出而圆融通透。
气学中医力图恢复古人曾经认识中医的层次,可于繁复中医理论之中梳理出清晰的脉络,在中医理论学习以及医疗实践上可望达到明澈通透之境。
大千老师于2007年开始在民间中医网通过网络形式讲解气学中医,并成立德明书院。
陆续讲过黄帝内经、伤寒论、难经、周易、黄庭经等古经典。
已整理编辑成书的教材分别有:气学中医基础、气学内经、气学内经续、气学伤寒论,气学难经,周易、道德经,准备陆续出版。
第一课开篇我记得原先在民间中医讲气学中医的时候,第一堂课就跟大家说过,什么是气学?气学的几个原则是什么?这次我不想说他有几个原则,不想把这个东西搞死了,因为大道至简嘛,没有定死的规矩、理法,一切活变,活变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我就想通过跟大家闲聊这种方式把这个规律、现象生动的告诉大家。
为什么古人写书尤其一些经典的书籍不是系统的而是语录式的,这个是与所讲内容有直接关系的,因为你要系统必然僵化,必然有条条框框,那么就违背了自然的规律,违背了道,所以说还是语录式的这个方式更灵活,每一句话有所启发,启发的多了,慢慢的、点点滴滴的,能让你最终有所体会。
这个体悟是内心的体悟,不能言之于文字的,就像感情一样,谈感情谁也不可能把这感情系统的描述出来,只能自己心领神会。
那么学道也是同样道理,不可能把道化一,完完整整的系统的展现在大家面前,这是不可能的。
像情感一样,如果情感可分析可化验可重复,那么也不称之为情感了。
所以说思前想后不想给大家设条条框框学医,我会用朴素的生动的语言,不断的打比喻来告诉大家气学的规律,并且告诉大家气学如何应用在中医上。
那么好,咱们直接开门见山的来讲气学中医的基础课。
【转载】大千老师讲中药
【转载】大千老师讲中药药轻则气轻,药沉则气沉,药紧则气紧,药疏则气疏,这是一个前提。
我们学气学中医,药拿来首先你要看,比如升麻很疏散的样子,你就知道它有疏散之性,很轻,轻清上浮之性,这也是最基本的一个特点。
川芎很硬有些沉,凡是质量坚硬的都有破坚的作用,气硬则能破坚,像锤子一样。
那么质量柔软则气柔软,不会破坚。
形态作一个参考,关键是它的味道。
如果是枝的话能通达四肢经脉,走经络,把人比作一个植株,枝条通肢体,像桑枝一样;如果是叶,有表散的作用,叶者散也;如果是根,有收藏和破的作用,收藏的作用往下走入里,比如根主藏,黄连下肚它不能藏啊,还要体会它里面的味道,味道占九成。
关于它是根茎叶只是个大方向、指引,大家不要搞绝对。
所以说药的好坏都骗不过你尝药的味道,这是最重要的,大部分药通过尝味道闻气味都可以把握它的药性,再结合它的形态和部位就能更好的体会。
关于以皮达皮,皮主收,在这地方你一定要看它里面的气,如五皮散就太机械了;看看唐宋之前的方子就知道了,药物整个的气机是循环运动的,不是皮吃了直接走皮,到皮上不动,整个是一个大气循环,在整个身体里不断运动关键是看它的五味,辛则往外开,苦则破,酸则收,甘则缓,咸则凝涩,这个最重要的。
开药要注意调大的气机,调小的气机没用,不要割裂来看,皮上有问题治皮,脚上有问题治脚,腿上有问题用怀牛膝去引,声膈有病用桔梗,载诸剂上浮,皮上有问题用蝉蜕浮萍往外发,这个太机械了。
像桑叶、菊花、葛根它们是靠气推动,不是靠味走的。
药材有的靠味走的,有的靠气走的,靠气走得慢,有填充补充的作用;靠味走的快,味下去之后马上就能走,味者急气者缓。
所以药要相互搭配,味中带气,气中带味,有打仗的,有运粮草的,相互配合。
像吃辣椒似的刚舔舌头,马上就上来了,这个就是味,味者急嘛。
白芷的散劲是靠气味推动,升麻的散劲通过形体推动,表现药气的特点可以通过形体来推也可以通过味道来推。
通过形体味道来推药气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中医药同名方学习资料:大金丹5方
中医药同名方剂学习资料——大金丹大金丹中医药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医学中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不同来源的中医药方剂5种“大金丹”的组成和用法,以供大家参考。
来源:《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津方)。
组成:甘草4两,黑郁金4两,玄明粉2两,白矾8钱,生硼砂1两,煅金礞石1两(共为细粉),冰片8分,薄荷冰8分,朱砂面3钱,姜汁3钱,竹沥膏4钱。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1钱5分重,蜡皮或蜡纸筒封固。
功效:卒然中风,痰壅气闭,神昏不语,胸膈不利,头眩耳鸣,哮喘咳嗽。
用法:每服1丸,开水送下。
来源:《慈幼新书》卷首。
组成:当归(酒洗净,晒干,切片)2两,白茯苓(乳拌,晒)2两,白术(黄土裹,饭上煮7次,去土,切片)2两,延胡索(酒煮透,晒于)2两,蕲艾(去梗,淘净灰尘,醋煮)2两,川芎2两,川藁本(去土,洗净,晒干)2两,丹皮(水洗净,晒)2两,赤石脂(煅)2两,茵陈(童便煮)2两,鳖甲(醋炙酥)2两,黄芩(酒炒)2两,白芷2两,人参(切片,饭上蒸)4两,大地黄(酒煮烂)4两,益母草(取上半截,熬膏)4两,香附(醋、乳、酒、童便、盐水、泔水六制)4两,桂心1两2钱,大粉草(酒洗,炒)1两2钱,没药(透明者,去油)1两2钱,五味子(去梗,净炒)1两,沉香6钱,阿胶(蛤粉炒成珠)3两,紫河车1具。
制法:先将紫河车1具,盛竹篮内,放长流水中,浸半日,去其秽恶;用黄柏4两,入煨罐内,将河车放入黄柏上,酒浸,炭火煨烂,取起,合各药同捣晒干,磨极细如飞面,复合益母草膏,地黄、阿胶和匀,捣20杵,如10渐加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重3钱5分。
功效:产后血晕、血崩、风痉,气血不调,小产胎坠,诸虚百损。
来源:《遵生八笺》卷十八。
组成:牛黄5钱,珍珠5钱,冰片5钱,麝香5钱,犀角5钱,狗宝5钱,羚羊角5钱,孩儿茶5钱,血竭3钱,朱砂3钱,鸦片3钱,琥珀3钱,珊瑚3钱,沉香3钱,木香3钱,白檀香3钱,金箔5帖(存一半为衣)。
大口仔功课簿 真武汤
大口仔功課簿真武湯剛剛下課有同學問我,但我沒有講清楚,因為我也不知道答案是甚麼,所以答得很模糊。
他說老師呀,你的意思是說如果你肝鬱,應該不要吃滋陰的藥,先用四逆湯破陰實。
耶,我沒有說應該怎麼樣啊,我覺得,做事情還是有做事情的規矩。
如果你發燥熱,吃一些些滋陰的藥是不錯的,把陰份補回來,雖然我常常說,滋陰嘛,你大魚大肉吃火鍋就好,最有用的方法就是吃火鍋嘛。
但我常常說,這一次肝陰虛邪惡的悶痛哦,滋陰涼血藥還是有它的用處在,你不能說甚麼都吃火鍋就能治好哦。
不過,到底要吃多少身體是適合呢?那實在是我不能拿捏的事情,你想想看哦,我現在根本連人都不見了,沒有機會肝鬱,也沒遇到甚麼挫折耶。
所以,我治療自己肝鬱的機率沒有很高……剛剛有同學吃一罐,效果不錯,我也吃了一罐,覺得效果不錯,我是後來被那個涼到了而已。
另一個問題,老師說吃四逆湯,那到底要吃多久啊。
我不確定,我總覺得,吃四逆湯是要挖出一條路哦,挖出來之後,要用其他補藥來處理,那這樣如果有人說:不知道自己的肝陰虛有多陰虛怎麼辦?其實很簡單嘛,補肝陰很好的方就是小建中湯嘛,這是很好的藥嘛,又吃不壞人,用小建中湯,副作用就少很多啦,這也是一個思考。
你可以想想看,自己的體質,自己學中醫到今天用藥的經驗。
想想看,你身體怎樣會有最好的結果,每個人的體質不一樣,我也不能為大家做決定,一定要如何如何。
剛剛我抓一本書,齊秉惠的《齊氏醫案》,看了裡面就說,如果你要補虛勞,譬如說:你的脈象是你的上焦的脈很大,下焦的脈很弱,氣都飄到上面去嘛,你就用引火歸元法,把元氣降下來,他有一定的脈象,讓你知道你的那個大概補的框架是怎樣去架構他,但細部的話,你還是要靠同學平常自己的經驗啊……如果你上課到今天,都沒有感冒,所有教的感冒藥都沒有吃過,但身體還撐得住,補藥又覺得沒事不要亂補,不要吃,那這個課就變成了discovery channel,對不對?只讓你知道有這麼一回事。
就這樣子。
有些同學是比較喜歡用身體做實驗,做了實驗,就比較知道自己身體是怎麼樣,如果不是的話,你基礎的經驗值沒有的話,是沒辦法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跟大家讲一讲方子是怎么开出来的。
一、什么是方子?这个讲起来既复杂又简单。
因为所谓的方子就是方法,什么的方法呢?治病的方法,比如说中药、针灸、打拳等等,或其他方法,看电视都能好病,但几千年来我们老祖宗总结来总结去,最方便最快捷最有效的方法还是喝药。
这个方子来源就是对药的选择,方子--丸、散、膏、丹嘛,各有所宜,丸就是大丸子,散就是药粉,膏就是把汤剂浓缩成稠膏,丹就是一些丹药,当然还有汤药。
最常见的就是把草药抓回来以后用锅煮,煮出来的汤汁就是汤药。
但这些都涉及到组方,其实方子要是归结到最简单的方子就是一味药,比如说我们肠胃堵住了有食积了,煎煮点大黄一泻;好多人要减肥,你煎点三七叶一泻,这就是最简单的单味方。
风寒感冒了,煎点生姜水一服;肚子有气胀,熬点陈皮水一服;一个人闷厥了,往他的鼻腔里吹点细辛皂角粉,刺激一下他的神经,刺激着了使他一下子就回来了,这些就是最简单的单味方。
人们在实践当中总结发现很多时候一味药治病并不是很理想或有很多副作用,就把几味药组织在一起使用,尽量减少副作用提高疗效,那么这就是复方,也就是现在大家去医院大夫给你开的中药方子里有许多药;这样方子就延续下来了,复方多味药组成的用中药的治疗方法叫复方。
慢慢地人们把很多最有效的复方组方的药味和用量不断的固定下来,应用于临床,慢慢地这方子就定下了,人很朴实,一味药治某病,慢慢地多味药组合治某种病;所有的方子当中有经方和时方,经方是指的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子,后人开的方子叫时方,时就是时代,每个时代流传下来的方子;经方也就是经典的方子,为什么叫经方呢?因为它的组方原则和疗效是后代有目共睹的,只要辨证准确,用量符合时宜,效果一下子就表现出来,其中经方中的桂枝汤为群方之祖,它代表着所有方子的组方原则,一代代的几千年来,人们头痛脑热呀,大病小病都是靠我们的中医大夫用经方时方来进行治疗,几千年来中医不断长养者整个中华大地,咱们能够不断的繁衍身体,是跟方子的直接疗效息息相关的,中医的所有精华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方子上,这就是什么是方子。
二、方子是干什么的大家都知道,方子是用来治病的;那么方子是如何来治病的呢?学习这个气道大家知道,人是一团气,人得了病必然是这团气出现了异常,这团气出现了异常,方子就是来纠正这团异常气的,我们知道不管人物事都是由气组成的,人是一团气,任何一味药也是一团气,几味药组成一个方子也是一团气,这个叫做方气,方气有方气的特点,药有药气的特点,人有人的特点,组方开方治病,目的就是用方气去影响人身之气,使之归正,让他恢复正常;比如一个人受凉了,寒着了,那你就要开一些热药,把寒化开,那么热药呢就要开热方,热药开什么呢?就是要开干姜,花椒,桂枝,当归,官桂,川芎,附子这些都是一团热药,很简单很朴素的开方目的;病人上火了就开些凉药,这就是最基本最朴素的开方的目的;咱们先不论是否一上火就开清热的药,一聚就开温热的药重要的是把开方知道是纠偏,气不通了就通一下,气虚了就补一下,气紧了就放一下,拿什么药去放呢?半夏让它去放去散;虚乏了就吃一些有滋补的方子,达到补虚效果这就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也就是把我们的身之气纠正过来,正常地人身之气它有一个状态,上下周流,中正平和,不偏不倚,不温不燥,处在中间状态,凡是脱离了这个中间状态,人就会生病,方子就会把不正常的状态调到正常状态,仅此而已,所以我们说开方子用途就是纠偏,偏了用偏气把你纠正过来,就像天平一样,通过加减砝码使之平衡,关于方子是干什么的,我们就讲这些。
三、重点讲组方原则:组方的原则归纳了10条,1.中正平和 2.刚而不猛3.缓(柔)而不懦4.温而不燥 5.凉而不寒 6.清而不枯7.浊而不凝8.通而不暴9.攻而有守10.补中带调。
简单的把方剂的原则概括一下,虽然不周不到但大概的意思就这样。
⑴中正平和:正常人本身就是一团中和之气,出了问题,稍微偏了一些,你配方第一条原则就要使方子这团气与人身之气尽量相近,不要差的太远,这一条非常重要,大家要仔细的思考这个问题,如果差的太远,容易影响到人身之气,会对人身之气有一定的伤害,譬如:这个方子开的和人身之气不相近,比如说开一个大黄,开巴豆,或者说开全蝎,蚂蚁等等,这些药的气跟人身之气是不相符的,明显带有这个药自己的偏性,而且偏的很厉害,这种药下肚以后会直接扰乱人身正气,咱们先不管它去不去邪气,首先要知道这药是扰乱正气,如果说扰乱的厉害就叫毒药,扰乱的不厉害叫副作用,但效果一样,所有的药都有副作用,化疗药使人的头发掉了,这就是化学制剂的气和人身中正平和之气相差太远,你想这股气进入人身体,人身要拿出多少中正之气去化合这些气,象一勺盐放到水里一样,这勺盐就是化学制剂,或者说就是不平和的药气,水就是你的中正之气,你想想一勺盐需要多少水来化它,现在发现当今大夫开方用药这条原则完全摒弃,完全忽视掉了,他们在开方的过程中,没有这种理论概念,不知道开方的几条原则,不知道中正平和药跟人身之气相接;咱们经常吃的所有的五谷杂粮都和人身之气相近似,如馒头米饭粥萝卜白菜等等这些气很平和,跟我们人身之气很相近,所以我们吃了对我们没有明显的副作用和不良影响,否则,你开方就会产生明显的副作用,上次我讲了巴豆劲大,人吃了就会爆泻不止,附子--正品附子,你吃一些10g,就浑身麻得不得了,而且有泻泄呕吐的可能,这些药在神农本草经上都是下品,不便常服,不得已,用之来治病;我们组成这个方子尽量为中正之气,比如桂枝汤,就是比较中正之气的方子,桂枝白芍姜枣草,一般人喝了这方子不会有严重的副作用,现代人开方子,这条原则大部分都去掉了,很多人开方,求快,求狠或求稳,不理解中正平和的意义,在这里跟大家说一下:中正平和就是让方子之气跟人身之气相近,相近之后,人气稍微有点偏,你的中正平和的方气向相反的方向偏一点,来纠正人身的相偏之气而达到治病的目的。
⑵刚而不猛:药劲大代表刚,药劲小代表柔,比如麻黄,干姜,细辛,附子,大黄等等这些药劲都大,开方的时候就要把这些劲大的药让它缓和下来,体现刚而不猛地特点,怎么体现呢?比如用附子这个刚药时,加一个柔药,去缓和他这种猛劲,加什么呢?加甘草,这就是一个方子就是附子甘草汤;那么你用桂枝通经,为防止桂枝的燥性,加白芍,甘草,生姜,大枣,这就是桂枝汤;那用甘草缓和大黄的猛劲,那就是大黄甘草汤;开方就是牵制,利用它刚得一面同时又要牵制它猛烈的一面,这样容易让它发挥它正面的作用,缓和它的疗效;现在很多人开方他不是这样,唯恐这个药不够刚猛,最简单地就是麻附辛,不加任何制约的药,麻黄,附子,细辛三味药均刚猛之药,过刚过猛,导致什么结果?很简单—伤正,一个人用可能表现不出来,一批人用马上就表现出来,比如肚子有寒,你用麻附辛去通他,寒是一天两天的,一下子好了,就认为这方药起作用,好用,但是一个久寒的放在那里,或者一个虚寒放在那里,或者除了寒还有其它淤阻的问题,光用麻附辛上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而且还暗伤气血;所以说有人开麻附辛,我就建议再加点柔药进去,效果就好,不能轻易用麻附辛,不要让麻附辛跑的太远,这是原则上刚而不猛,也是中正平和的一个特点。
比如:肚子有实气,有人要泻下,不断的泻,泻中要收一下,收中有泻,这样既能达到推陈出新同时又能达到守正这个目的。
正气在,你才有御邪的能力,正气不在了,你下多大的方子都没有用。
⑶缓(柔)而不懦什么叫缓而不懦呢?你的方子柔缓但不怯懦,和刚而不猛,刚而不烈是对立的;有的人开方太狠,什么毒药下去了如附子、蚂蚁伤身,什么都敢用,搞得病人气血暗耗,上吐下泻,眼睛发黑,肢体麻木,病本身不重,越治越重,都是开方过于刚强伤了的病;它的反面就是开方太怯懦,我们可以开柔缓的方子,但一定要柔而不懦,缓而不懦;比如:治一个风寒感冒,来势汹汹,发烧39℃,这时你要开一个很懦的方子:如:紫苏、藿香、陈皮、桑叶、菊花,药劲就很小,不能达到御敌的效果,再说很多药店的紫苏、藿香就是一干草,完全没有了药的气味,劲小的狠,再加上桑叶、菊花这药非常轻柔,整个药劲过于懦弱,不能很好的御邪;所以我们开方一方面不能过于刚猛,同时也不要开过于懦弱的方子,如小孩的食欲不振,上来就是焦三仙,谷芽,麦芽之类的方子,但有时候过于懦弱,也达不到治疗效果。
⑷温而不燥什么是温而不燥呢?比如说一个寒证的病人,上来开方就是肉桂、干姜、附子,这些太燥了;开方一定要温和,温里散寒的,同时又要避免过于辛燥—辛温燥烈之药;后来评价宋朝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用药就过于辛燥,伤正;所以我们开方要避免辛燥,怎么避免呢?很简单,加点甘润的药就可以了,如干姜,肉桂,加点麦冬,白术,茯苓稍微缓和一下,让它达到温而不燥的效果。
⑸凉而不寒什么意思呢?就是开方不可过于寒凉,可以凉,但要凉中带温,不要过于阴寒,比如说咱去一个热,你上来就是三黄(黄连、黄芩、黄柏)加石膏、知母、龙胆草、大青叶、木通,一派寒凉之药,这个方子就不好,偏一边了如果你想治疗这个热,开方要凉中带温,凉中带散,凉中带补,不要过于寒,开方怎么开?比如一个胸膈中有热的,三黄可以用,石膏竹叶也可以加,然后上其它药:麦冬、甘草、大枣、升麻、柴胡、炮姜缓解,这就是凉而不寒,即使是大热的病,也不要开一边倒的药,稍微过了就伤正,稍微不对症就伤正。
所以说不管是刚而不猛,缓而不懦,温而不燥,凉而不寒,都要体现中正平和之气,这就是孔子讲得“时中”,时间的时,中间的中。
中正平和之气不是一根棍子立在那里,就直立在那里不动,它可以稍微偏左,也可以稍微偏右,但是不可极左极右,与时消息吗,做到这样很难。
所以中医大夫看病开方就要适中,微左微右,不能极左极右;开刚药可以,但不能猛;开缓药可以,但不能懦;开温药可以,但不能燥;开凉药可以,但不能寒。
下面接着讲。
⑹清而不枯什么是清而不枯呀?首先人身之气分清楚,上面气清,下面气浊,清浊相干互为循环,如果我们开治疗清气的方子,清气当中要带点浊气,不要太干枯了。
从面象上讲,很多人呢看面色太清,气太清秀了,清秀的没有福气了,这就叫清而枯,清中要带点浊,这人就有福气了,而且有理想,太清了完全理想化了而不现实,导致最后自己凄苦一生,婚姻不幸,家庭不幸,事业不行,身体也不行,这叫清枯之象,清贫之象;很多人很清秀,但却凄苦一生,就是因为里面少了浊气,在这里我们开方也一样,一定要清中带浊。
比如:白虎汤中石膏、知母、甘草、粳米,石膏、知母是气清,甘草其气浊,它在清热的同时带有浊阴之气。
清而不枯,清而有浊,比如开三黄,气太清了,怎么体现出浊性呢?加麦冬甘草之类的。
⑺浊而不凝什么是浊而不凝呢?尤其是开一些补方,补下焦的方子,开浊气的药是组方的药,比如:六味地黄丸,三补三泻,那三补呢?熟地、山萸肉、山药;三泻是茯苓、泽泻、丹皮;如果没有三泻,那就是浊而凝滞,熟地、山萸肉、山药这三味药都是静止不动的,凝滞不化的,这就是浊而凝,但万物贵在流动,浊了不让它凝滞,所以要加三泻,要加茯苓、泽泻、丹皮,使阴浊之气能流动开来,万物贵流通,贵变化,清中带浊,浊中带清,浊而能走,清而能守,这个都是开方的组方原则,大家在应用过程当中要细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