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概论
中医药学概论
中医药学概论中医药学概论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与演变,已成为中国特有的医学体系,其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经验具有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中医药学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中药及其炮制、中药配方、中药材的质量控制、针灸、推拿按摩、气功等内容。
一、中药学概论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理论与实践的学科,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中药的资源、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药代动力学、药物质量控制等方面。
中药由药材、中药饮片、中药注射剂、中药颗粒剂等多种形式存在,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治疗。
中药的药理作用以及中药饮片、中药注射剂等制剂对药用价值的影响,十分重要。
中药材的采集、选择、贮存和炮制等关键环节,对最终的中药质量和药效有着重要的影响。
炮制是将鲜药材经过加工处理、烘干、熟化等方式使其改善某些药理性质和药效的技术。
中药注射剂是指采用炮制好的中药饮片、中药颗粒剂等为原料,通过提取、纯化等工艺生产的注射剂,是中医药外出诊或急症处理的必备药物。
二、中药质量控制中药质量控制是中医药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中药研究的基础和保障。
中药饮片、注射剂等制剂的质量控制与现代药物是有所不同的,其质量控制主要是多个环节联合控制,包括种植区域、采收期、采摘方式、炮制处理、制剂工艺等环节,有较高的手工操作和绿色的特点。
中药的质量标准较为独特,与传统的现代药品不同,中药质量标准更多是标本兼顾、多因素评价、多波段监测等方法。
其评价方法应包括药材本身质量评价、饮片、粉末、注射剂等制剂的质量评价、及药效、毒性与副作用等方面的评价。
同时,中药生产厂家需要建立完整的中药生产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中药的质量和疗效。
三、针灸学概论针灸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由针灸、按摩、拔罐、刮痧等组成。
针灸,是将针具插入特定穴位,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按摩,是利用手法在特定部位施以调理的方法,基于中医四经理论而展开其相应技术。
拔罐,是利用玻璃罐或竹筒口小的玻璃瓶等物贴附于人体表面,通过调整气压的大小及位置,引起局部的充血和括约肌的收缩,特别适用于解除肌肉劳损和疼痛等。
中医药学概论-中药学
甘:能补、能和、能缓 补:补虚 缓急止痛 缓 缓和药性 和 和味 调和药性
25
苦:能泄、能燥 降泄:降泄肺气上逆、胃气上逆
泄 通泄:泻下通便 清泄:清热泻火
燥:燥湿
26
酸(涩):能收、能涩
收敛固涩:增强对气血津液的约束力,不让它 过分耗散。
咸:能下、能软
软坚散结:活血化瘀、消痰散结
淡:能渗、能利
46
性能 功效
应用
肺 辛温
温和
祛风解表
外感表证
(风寒、风热都适用)
透疹
风疹,麻疹,皮肤瘙痒
肝
止血
出血证
(荆芥炭)
47
第二节 发散风热药
48
薄荷
【来源】唇形科植物薄荷的干燥地上部分。
49
薄荷与荆芥异同点
薄荷
荆芥
相 解表,清头目,利咽喉,透疹,止痒
同 点
凉
微温
不 疏肝理气
同 点
无
无 止血
气味芳香,不宜久煎
三、四气的临床意义
为中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提 供了药理或者药物学基础。
22
22
第二节 五味
一、五味的含义
本来指辛甘苦酸咸五种真实 滋味,但在性能中是用于反映 药物作用的一些性质和特征, 如补、泻、散、敛。
辛
咸
五味
甘 淡
苦
酸 涩
23
二、五味的作用特点
辛:能散、能行 散:发散表邪 行:行气、活血
6
三、中药的起源
“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
7
四、中药学的发展
1.秦汉时期 《神农本草经》 内容:总论和各论,各论收载了365味药,
中医药概论试题及答案
中医药概论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中医药学的核心理论基础是什么?A. 阴阳五行B. 脏腑经络C. 八纲辨证D. 五运六气答案:A2. 下列哪项不是中医药的四大经典著作之一?A. 《黄帝内经》B. 《伤寒杂病论》C. 《神农本草经》D. 《医学三字经》答案:D3. 中医药中“治未病”的概念是指什么?A. 治疗已经发生的疾病B. 预防疾病的发生C. 治疗疾病的症状D. 治疗疾病的并发症答案:B4. 中医药理论中的“五行”是指哪五种元素?A. 金、木、水、火、土B. 心、肝、脾、肺、肾C. 酸、苦、甘、辛、咸D. 风、寒、暑、湿、燥答案:A5. 中医药中“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A. 根据病人的症状进行治疗B. 根据病人的病因进行治疗C. 根据病人的体质进行治疗D. 根据病人的性别进行治疗答案:B6. 下列哪项不是中医药的常用治疗方法?A. 针灸B. 拔罐C. 刮痧D. 西药治疗答案:D7. 中医药学中“四气”是指什么?A. 温、热、寒、凉B. 酸、苦、甘、辛C. 金、木、水、火D. 心、肝、脾、肾答案:A8. 中医药中“五味”入五脏的理论是指什么?A. 五种味道分别对应五个脏腑B. 五种治疗方法分别对应五个脏腑C. 五种情绪分别对应五个脏腑D. 五种颜色分别对应五个脏腑答案:A9. 中医药中“经络”的主要功能是什么?A. 传输血液B. 传输营养物质C. 传输气血和调节阴阳D. 传输神经信号答案:C10. 下列哪项不是中医药的常用药材?A. 人参B. 黄芪C. 金银花D. 阿司匹林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1. 中医药治疗疾病时,常用的方法包括哪些?A. 草药B. 食疗C. 音乐疗法D. 推拿答案:A B D12. 中医药中“八纲辨证”是指以下哪几项?A. 阴阳B. 表里C. 寒热D. 虚实答案:A B C D13. 下列哪些因素会影响中医药的治疗效果?A. 药材的质量B. 医生的诊断C. 病人的饮食习惯D. 病人的情绪状态答案:A B C D14. 中医药中“五行相生相克”理论中,木生火,火生什么?A. 金B. 土C. 水D. 木答案:B15. 中医药中“四诊合参”包括哪些诊断方法?A. 望诊B. 闻诊C. 问诊D. 切诊答案:A B C D三、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16. 中医药学认为,人体的基本组成单位是________。
中医药学概论课件
contents
目录
• 中医药学基本概念与特点 • 人体生理结构与功能认识 • 常见疾病诊断方法与技巧 • 中药性能特点及配伍原则 • 针灸推拿等非药物治疗手段 • 临床实践应用与综合案例分析
01 中医药学基本概念与特点
中医药学定义及历史渊源
中医药学定义
研究中医理论和中药药物以及二 者相互关系的学科,是中华民族 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技巧分享
在配伍用药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如相须、相使可以增强原有疗效,相畏、相 杀可以减轻或消除毒副作用,相恶则会降低原有疗效,相反则会产生或增强毒副 反应。
经典方剂解读
麻黄汤
麻黄汤是中医方剂名,为解表剂,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效。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 ,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临床常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 气管哮喘等属风寒表实证者。
操作技巧
针灸操作需熟练掌握进针、行针、留针、出 针等技巧,同时要注意消毒、避免晕针等不 良反应。进针时要快、准、稳,行针时要根 据病情和穴位特点进行补泻手法,留针时间 根据病情而定,出针时要轻、慢、稳。
推拿按摩手法介绍
推拿按摩定义
推拿按摩是一种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生理、病理状况,达到 治疗疾病和保健目的的方法。
中药分类及配伍禁忌
中药分类
根据药物性能、功效和临床应用,将中药分为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温里 药、理气药、消食药、驱虫药、止血药、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平肝熄风药、开窍药、补虚药、 收涩药、涌吐药、攻毒杀虫止痒药、拔毒化腐生肌药等。
配伍禁忌
包括十八反、十九畏等,即某些药物因性能、功效相反而不能同时应用,或同时应用会降低药效甚至产生毒副作 用。
中医药概论概述
二、五行学说旳主要内容
(一)五行各自旳特征
是古人在长久旳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对金木水火土 五种物质旳朴素旳认识旳基础上,对其特征加以抽 象而逐渐形成旳理论。
特征: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穑、 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木曰曲直——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 舒畅 等性质或作用旳事物,均归属于木.
火曰炎上——引申为凡具有温热、向上等性质 或作用旳事物,均归属于火;
维和实践过程,即将四诊(望、闻、问、切)所 搜集旳有关疾病旳全部资料,涉及症状和体征, 利用中医学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旳原 因、性质、部位及发展趋向,然后概括、判断为 某种性质旳证候旳过程。
❖ 辩证,涉及辨病因、辨病位、辨病性、
辨病势
❖ 论治,是在经过辨证思维得出证候诊
疗旳基础上,确立相应旳治疗原则和 措施,选择合适旳治疗手段和措施来 处理疾病旳思维和实践过程。
阳偏胜 阳偏衰
阴偏胜 阴偏衰
(四)用于疾病旳诊疗
色泽 声息 症状 脉象 病变部位 其他
阳
阴
鲜明
晦暗
高亢宏亮
低微无力
热、燥、动
寒、润、静
数、浮、大、洪、滑 迟、沉、小、细、 涩
表、外、上
里、内、下
……
……
(五)用于疾病旳防治
1.指导养生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2.疾病旳治疗 (1)拟定治疗旳原则
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损其有余,恢复阴阳 旳协调平衡,促使阴平阳秘。
阴阳 偏盛 实证
调 整 阴 阳
阴阳 偏衰 虚证
阴盛 阳盛
伤阳 伤阴
实寒证 寒者热之(热性方药)
兼阳虚(酌加温阳药)
泻
其
实热证 热者寒之(寒性方药) 有
中医药学概论(中医基础理论部分)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的概念:
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整体,一切事物不
仅内部存在阴阳的对立统一,其发生、发展、 变化都是阴阳对立统一的结果。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的对立 处于一个统一体的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相互斗争。 2、阴阳的互根 阴阳对立的双方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 存在,双方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中 医 药 学 概 论
上篇
中医基础理论
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中医理论体系:
阴阳、五行学说为科学方法论,以整体观念
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
心,以辩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脏象、经络、气血津液
病因病机
诊法辩证 预防、治则、康复
先秦两汉时期
体系形成的标志: 《黄帝内经》 《难经》 战国-秦汉,建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西汉, 论述了中医理论。
农本草经》、《本草纲目》作者及对中医药学发展的 贡献有哪些。
2、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3、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有哪些,举例说明在中
医学领域的应用。
气、血、津液
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
动的基本物质。
脏腑
气、血、津液 经络
组织器官
第一节
气的概念:
气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
阴阳的消长
阴阳双方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此盛彼衰,
此增彼减的运动变化之中。
阴阳的转化
阴阳对立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人体的物质性
人体组织结构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中医药学概论试题与答案
中医药概论1、简述中医药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答:中医药的起源是由于人类生存的需要,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疾病和伤痛,就需要医药知识和技能来疗伤治病,就有了中医药学;有了中国人就有了中医药学,中医药学起源于原始社会,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创造的,是实践的产物;历经先秦、秦、汉时期,中医药学无论在人体结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治则、治法等基础理论方面,还是中药在临床的运用等各个领域都有丰富的经验和知识积累,四大经典着作的问世,意味着中医药基本理论的确立和完整理论体系的形成;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中医药理论不断丰富,治疗技术日益提高,临床各科逐渐形成,中医药理论体系也进一步成熟和发展;宋金元时期,中医学派蜂起,学术氛围浓厚,新理论、新方药层出不穷,使中医药学的发展进入一个蓬勃发展时期;明清时期,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更趋完善,藏象理论更加充实,临床各科辨证进一步提高,尤其是温病学迅速发展;近百年来,随着西医在中国广泛地传播,形成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并存的局面;2、简述中医学的基本特点答: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3、说出中医四大经典、金元四大家、温病四大家的名称答: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金元四大家:“寒凉派”刘完素,“攻下派”张子和;“补土派”李东垣;“养阴派”朱丹溪; 温病四大家:吴鞠通、叶天士、薛生白、王孟英;4、什么是整体观念什么是辨证论治答:整体观念:是整体思维方法在中医学理论中的体现,即强调在观察、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时,必须注重事物本身所存在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密切相关,人与社会不可分割,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称为整体观念;这一思想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养生等各个方面;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就是辨证论治的过程;5、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是什么共收载多少种药品答: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是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共载药850种;6、什么是阴阳、五行答: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着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相对属性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五行: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7、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应用答: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①阴阳交感;②阴阳对立制约;③阴阳互根互用;④阴阳消长平衡;⑤阴阳相互转化;阴阳学说的应用:①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②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③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④用于疾病的诊断;⑤用于疾病的防治;⑥分析和归纳药物性能的阴阳属性;8、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应用答: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①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②五行的相生、相克;③五行的相乘、相悔和母子相及;五行学说的应用:①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②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③用于疾病的诊断;④用于疾病的治疗;9、什么是藏象学说什么是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答: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五脏:心、肝、脾、肺、肾,合称为“五脏”;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合称为“六腑”;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10、为什么说脾为后天之本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答:由于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水谷精微都依赖脾的运化,饮食水谷是人出生以后主要的营养来源,也是生成气血的物质基础,所以称“脾为后天之本”“脾为气血生化之源”;11、为什么说肾为先天之本答:肾藏精,精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和生殖繁衍基本物质;精化气,称为肾气;肾中精气的生理作用概括为肾阴肾阳,肾中精气对机体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濡养、滋润作用的成为肾阴;肾中精气对机体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推动、温煦作用的称为肾阳;肾阴、肾阳是全身阴阳的根本,五脏六腑阴阳都离不开肾阴、肾阳的供养,肾阴、肾阳又是肾先天之精气生理功能的概括,所以称“肾为人体先天之本”;12、五脏的生理功能分别是什么答:心:主血脉,主神志;心合小肠、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与夏气相通应;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肺合大肠、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上系于喉、在志为忧悲、在液为涕、与秋气相通应;脾:主运化,主统血;脾合胃、在体合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长夏之气相通应;肝:主疏泄,主藏血;肝合胆、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与春气相通应;肾:主藏精,主水,主纳气;肾合膀胱、在体合骨,生髓充脑、开窍于耳及二阴、其华在发、在志为恐、在液为唾、与东气相通应;13、什么是气气的分类气的生理功能是什么答:气:是极其细微、活力很强、不断运动变化着的,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精微物质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气的生理功能:①推动功能②防御功能③固摄功能④温煦功能⑤气化功能;14、什么是气机基本形式是什么答:气的运动,称为“气机”;基本形式有四种:升、降、出、入;15、如何理解气与血在生理方面的联系答:气与血的关系可以用“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概括;气为血之帅包括: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之母包括:血能养气、血能载气;16、什么是病因答:病因:破坏人体阴阳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的原因;简称为“邪”; 常见的病邪有六淫、疠气、七情、饮食失宜、劳逸过度、外伤、药毒、先天因素、痰饮、瘀血、结石等;17、六淫与六气的区别答:六淫:指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六气的异常变化六气:指风、寒、暑、湿、燥、火热本是自然界四季气候变化;18、中医七情与七情内伤有什么区别答:中医七情:是人体对客观外界事物的反应,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范围;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的情志变化;正常人都有七情,一般不会使人致病;七情内伤:可以引起疾病或加重病情的异常精神情绪;如果七情过于强烈或持久,超过人体的生理承受能力时,就会引起体内阴阳、气血的失调,脏腑、经络功能的紊乱,从而导致疾病的产生; 19、什么是病机中医基本病机是什么答:病机: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和转归的机理;中医基本病机:从整体上来研究,包括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津液失常;20、什么是痰饮什么是瘀血答: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瘀血:泛指体内有血液停滞;凡血液运行不畅,或局部血液停滞,以及存留在体内没有消散的离经之血,都称为瘀血;瘀血既是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21、什么是四诊答:四诊: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疾病的方法;22、简述五色主病的临床意义答: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惊风;赤色:主热证;黄色:主虚证、湿证;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黑色:主肾虚证、寒证、痛证、水饮证、瘀血证;23、脏腑在舌面上是如何分属的请简述病理性舌色的主病答:舌尖分属心肺;舌中分属脾胃;舌根分属肾;舌的两边分属肝胆;淡白舌主虚证、寒证;红、绛舌主热证;深红为绛,舌色愈红说明热势愈甚;青紫舌主热证、寒证、瘀血证;24、何谓八纲辨证说出八纲辨证的意义答:八纲辨证,是运用表里、虚实、寒热、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对疾病的病因、部位额、性质和正邪斗争消长情况,进行分析归纳诊断为不同病证的辨证方法;表里辨证是辨别病位浅深和病势趋向的两个纲领;虚实辨证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寒热辨证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阴阳辨证是概括证候类别的总纲;25、什么是脏腑辨证脏腑辨证的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答:脏腑辨证:是以脏腑学说为基础,运用四诊的方法,结合脏腑的病理反应来分析各种病证,用以指导临床治疗的一种辨证方法;包括:心与小肠病辨证:①心气虚、心阳虚和心阳暴脱;②心血虚与心阴虚;③心脉痹阻;④痰蒙心窍;⑤心火亢盛;⑥心火下移小肠; 肝与胆病辨证:①肝气郁结;②肝火上炎;③肝阳上亢;④肝阴虚;⑤肝血虚;⑥肝胆湿热;⑦肝风内动;⑧寒滞肝脉;脾与胃病辨证:①脾胃气虚;②中气下陷;③脾不统血;④脾阳虚;⑤寒湿困脾;⑥湿热蕴脾;⑦食滞胃脘;⑧胃热炽盛;⑨胃阴虚;肺与大肠病辨证:①肺气虚;②肺阴虚;③风寒袭肺;④风热犯肺;⑤燥邪犯肺;⑥痰湿阻肺;⑦寒饮客肺;⑧大肠湿热;⑨风水相搏;肾与膀胱病辨证:①肾阴虚;②肾阳虚;③肾精不足;④肾虚水泛;⑤膀胱湿热;脏腑兼病辨证:①心肾不交;②心脾两虚;③心肝血虚;④脾肺气虚;⑤肺肾气虚;⑥肺肾阴虚;⑦肝火犯肺;⑧肝胃不和;⑨肝郁脾虚;⑩脾肾阳虚;26、心脾两虚证的辨证依据是什么答:心脾两虚证的辨证依据是指心血不足和脾虚气弱两组表现组成;心血不足则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头晕健忘;脾气虚弱则食欲不振、腹胀便溏、倦怠乏力、面色萎黄,脾心虚则气不摄血可见皮下出血、女子月经量少色淡、淋漓不尽、舌淡嫩、脉细弱;27、何谓“治未病”其内容包括那些内容答:“治未病”,是中医学的预防为主的思想;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未病先防即重视增强人体正气和防止病邪侵害两个方面的工作;既病防变是指在疾病发生后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止疾病向纵深方向发展和转变;28、何谓三因制宜说出其含义答:三因制宜即因人因地因时制宜;是指治疗疾病要根据病人的体质、性别、年龄以及地理环境、季节气候等不同情况,制定相适宜的治疗方法;因人制宜是根据病人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因时制宜是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的特点,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因地制宜是根据不同地理环境特点,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29、中医治则的含义和内容是什么答:治则:是治疗疾病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它是在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制定的,对临床治法、处方、遣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内容:①治病求本;②扶正祛邪;③调整阴阳;④因人因地因时制宜;30、什么是治法中医的常用治法是什么答:治法是在治则的指导下确立的具体治疗方法;历代医家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将治法归纳为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种基本大法,在临床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常用治法:①汗法,又称为解表法,是运用发汗解表药;②吐法,又称为涌吐法,是运用涌吐方药;③下法,又称为泻下法,是运用泻下作用的药;④和法,又称为和解法,是运用具有疏通、和解作用的药;⑤温法,又称为祛寒法,是运用温热性质的药;⑥清法,又称为清热法,是运用寒凉性质的药;⑦消法,又称为消散法或消导法,是运用具有消导、消散、软坚、化积、行气、化痰等作用的药;⑧补法,又称为补益法,是运用具有补益作用的药;31、试述中药性能的概念与内容答:中药的性能:是药性理论的核心,是用中医药理论对中药作用的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32、四气五味的概念答:四气:又称四性,指药物寒、热、温、凉四种药性,是对药物治疗寒热病症作用的概括;五味:即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五味不仅指药物的真是滋味,更重要是指药物治疗病证的某些作用;除上述五种外尚有淡涩二味,习惯上淡附于甘,酸涩功似,并不另立,仍称五味;33、中药配伍的概念配伍七情的内容答:中药配伍: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将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配合使用;配伍七情的内容:①单行:是用某一味药来治疗某种病情单一的疾病;如独参汤;②相须:是两种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如麻黄配伍桂枝能增强发汗解表作用;③相使:是以一药为主,另一药为辅,辅药可增进主药某方面的功效;如补气利水的黄芪与健脾利水的茯苓合用,茯苓能增强黄芪的补气利水作用;④相畏:是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例如生半夏和天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所以说生半夏和天南星畏生姜;⑤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天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天南星的毒;⑥相恶:即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与另一药物相作用而致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药效;如人参恶莱菔子,因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⑦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如“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若干药物; 相须相使配伍,协同作用,提高药效;相畏相杀配伍,制约毒性,保证要用安全;相恶相反是配伍用药的禁忌; 34、中药用药禁忌有哪些叙述十八反和十九畏歌诀和内容答:中药用药禁忌主要包括四方面:配伍禁忌、妊娠禁忌、服药禁忌、病证用药禁忌;十八反歌诀: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藻戟遂芫具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十八反内容: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 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芨;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十八反:即两种药物同用,发生剧烈的毒性反应或毒副作用;属配伍禁忌;十九畏歌诀:硫磺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十九畏内容:硫黄畏芒硝包括玄明粉,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包括巴豆霜畏牵牛子包括黑丑、白丑,丁香包括母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包括附子畏犀角,芒硝包括玄明粉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35、确立中药剂量应考虑哪些因素答:临床上主要依据所用药物的性质、临床运用的需要以及病人的具体情况来确定中药的具体用量;一、药物方面药材质量:质优的药力足,用量勿过大;次者可大些;药材质地:一般来说,花叶类质地轻的量宜轻:质地重的宜重:鲜品用量宜大些;药物性味:药性较弱,药味较淡,作用温和的用量可稍重些;反之则不宜;有毒无毒:有毒剂量应在安全范围内,无毒者剂量变化幅度可稍大;二、应用方面方药配伍:一般单味药用量可大些;入复方应用时,用量可小些;剂型:多数药物作汤剂时,由于有效成分不易煎出,故用量一般较之作丸、散剂时的服用量为重;用药目的:由于用药目的不同,同一药物的用量可不同;三、患者方面年龄:小儿发育未全,老年人气血渐衰,对药物耐受力均较弱;用药量应低于青壮年的用药量;10岁以上儿童可用成人的2/3,5~9岁用成人的1/2,5岁以下用成人的1/4,1岁以内用成人的1/5;性别:一般区别不大,但妇女月经期,妊娠期用活血去瘀药用量一般不宜过大;体质强弱:强者宜大,弱者宜小;病势长短:新病正气损伤小用药量宜大,久病多体虚,用量宜轻;病势轻重:重者宜大;病缓病轻者用量宜轻;另外,在患者方面还应考虑到患者的职业、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在确定药物剂量时,除应注意上述因素外,还应考虑到季节、气候及居处的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做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36、中药入煎剂时常有哪些特殊的煎法答:①先煎;②后下;③包煎;④烊化;⑤另煎;⑥冲服;⑦对服;⑧煎汤代水;37、请各列举五种治疗风寒感冒、风热感冒的中成药品种答:一风寒感冒代表药:正柴胡饮颗粒、午时茶颗粒、玉屏风口服液、感冒清热颗粒、风寒感冒颗粒、;二风热感冒代表药:感冒退热颗粒、板蓝根颗粒、双黄连颗粒、小柴胡颗粒、银翘解毒片;38、比较麻黄与桂枝的异同点答:相同点:均能发散风寒,治疗寒表证及风湿痹症;不同点:麻黄,发汗力强,惟以风寒表实无汗为用;又长于平喘、利尿,治肺寒喘咳、风水水肿等;桂枝,发汗力缓和,治风寒表实无汗及表虚有汗皆宜,又善温通血脉、通阳化气;39、比较荆芥与防风的功效异同点答:相同点:药性和缓,表寒表热皆宜,均能消散疮疡;不同点:荆芥,清透力强,并能宣透疹毒,治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炒炭止血,治吐衄下血及崩漏; 防风,辛散祛风力强,善祛风而胜湿,止痛、止痉、为治风通用之品,也是风药之润剂,能胜湿止痛,炒用具止泻作用;40、比较薄荷与牛蒡子的功效异同点答:相同点:疏散风热、利咽透疹、止痒;不同点:薄荷,发散风力强,能上清头目,下疏肝气,发汗力强,上述诸症无汗者用之为宜;牛蒡子,发汗力弱,但清热解毒、润肠通便之功比;41、比较桑叶与菊花的功效异同点答:相同点:疏散风热、平肝明目;不同点:桑叶,作用偏于肺,疏散风热之力较强,还能凉血解毒;菊花,作用偏于肝,平肝明目之力较强,长于清肝热、平肝阳,故兼治肝风头痛;又善清热解毒,治疗疔疮肿毒;42、什么是清热药清热药分为哪几类各小类举出两味药答:清热药:指凡以清泄里热为主要功效,用以治疗里热证的药物;清热药分为五类:①清热泻火药,如:石膏、知母、栀子;②清热燥湿药,如:黄芩、黄连、黄柏;③清热解毒药:如:金银花、连翘、白头翁;④清热凉血药,如:生地黄、玄参、牡丹皮;⑤清虚热药:如:青蒿、地骨皮;43、比较黄芩、黄连、黄柏的功效异同点答:相同点: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不同点:黄芩,清上焦肺热,清热安胎;黄连,清中焦胃热,清心火、止痛;黄柏,清下焦湿热,即清实热,又清虚热;44、泻下药可分为哪几类各类的适应证和代表药物是答:泻下药分为3类:攻下药:里实便秘,如:大黄、芒硝、潘泻叶;润下药:肠燥便秘,如:火麻仁;峻下逐水药:水饮停聚,如:京大戟、芫花、巴豆;45、大黄的药用部位和主要功效是什么答:大黄的药用部位:干燥根及根茎;大黄的功效:泻下攻积,泻火解毒,凉血止血,活血化瘀,清利湿热;46、独活与羌活的功效异同点答:相同点:祛风解表,胜湿止痛;不同点:羌活:解表力强,善治上半生疼痛、太阳头痛;独活:解表力缓,善治下半身疼痛;47、半夏与天南星的功效异同点答:相同点:燥湿化痰,治湿痰、寒痰证,外用消肿散结;不同点:半夏:湿痰咳嗽,呕吐之要药;天南星:善祛风痰,祛风止痉常用;48、川贝母与浙贝母的功效异同点答:相同点:清肺化痰、止咳、消痰散结;不同点:川贝母:甘寒清润,多用于治阴虚久咳、肺痨,肺燥咳嗽;浙贝母:苦寒开泄,多用于风热或痰热咳嗽,瘰疬痈肿等证;49、三七来源、药用部位、处方别名、功效、性能特点分别是什么答:来源:五加科植物三七的干燥根;药用部位:根;处方别名:参三七、田七、金不换;功效:化瘀止血,活血定痛;性能特点:①止血作用广泛,效果显着;②止血不留瘀,化瘀不伤正;③既善化瘀而止血,又善活血而止痛;④诚为治出血、瘀血诸证之良药;50、简述传统方剂的组成各部分的作用答: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和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有三种含义;一是佐助药,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或直接治疗次要的兼证的药物;二是佐制药,用于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与烈性的药物;三是反佐药;使药:引经药和调和药;51、简述中药特殊的煎药方法答:中药的特殊煎药方法:1先煎;2后下;3包煎;4烊化;5另煎;6冲服;7对服;8煎汤代水; 52、简述中成药常见的变质情况答:中成药常见的变质情况有:霉变、皱皮、干裂和硬结、反砂、融化、虫蛀、染色、发酵、气味改变等;53、简述解表剂的定义、分类及代表中成药答:解表剂的定义:指以解表中药为主要组成,具有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作用的一类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表证;解表剂的分类及代表:辛温解表剂:小青龙颗粒、感冒清热颗粒、通宣理肺丸、午时茶颗粒、藿香正气水;辛凉解表剂:银翘解毒片、双黄连颗粒;表里双解剂:防风通圣丸;扶正解表剂:败毒散、参苏丸;54、简述清热剂的定义、分类及代表中成药答:清热剂的定义: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用以治疗里热证的方剂,统称为清热剂;清热剂的分类及代表:清热泻火:白虎汤、牛黄上清丸、黄连上清丸;清热解毒:牛黄解毒片、银黄口服液、抗病毒口服液、清热消炎宁胶囊、紫雪、感冒退热颗粒;清营凉血:清营汤、片仔癀;清脏腑热:龙胆泻肝丸、左金丸、二妙丸;清热祛暑:十滴水、六一散;清退虚热:青蒿鳖甲汤;中医药学概论试卷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概括;2、气机:气的运动;3、津液:人体内一切正常体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4、解表药: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5、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二、写出下列药物的功效题每题2分,共10分1、麻黄:发汗,平喘,利水;2、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收敛生肌;3、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安神;4、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5、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40分答案:1、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心,五脏,六腑,形体官窍,腑,脏;2、附子、肉桂、干姜、吴茱萸;3、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4、顺着病位、逆着病势;5、升、降、出、入;先天之精气、后天之精气;6、整体观念、辨证论治;7、黄疸;乳痈;肺痈;石淋;8、活血止痛药、活血调经药、活血疗伤药、破血消症药9、香薷,牛膝,桔梗,阿胶;1、对世界本原持一元论、二元论、多元论的学说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医认为人体是以_____________为主宰,_____________为中心,结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奇恒之腑形态上似_______,功能上似____________;2、中药“四大热药”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五行相生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应用升降浮沉应遵循的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气的最基本运动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体之气根据生成的来源可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茵陈是治疗______________的要药;蒲公英是治疗______________的要药;鱼腥草是治疗_____________的要药;金钱草是治疗_____________的要药;8、活血祛瘀药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大类;9、有“夏月麻黄”之称的药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功能“引火下行”的药物是__________________;有“舟楫之剂”之称的药物是__________________;即能补血又能止血的药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选择题请将正确的选项写在下列的表格中,每小题1分,共20分1、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AAACCA、司呼吸B、主血脉C、主疏泄D、主升发E、主纳气2、五行学说中“水”的特性是AAACCA、润下B、稼穑C、炎上D、从革E、曲直3、藏象学说的内容包含AAACCA、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B、内在组织器官的各种表象C、五脏、六腑D、五脏、六腑与经络E、五脏的各种形象4、脏与脏之间主要体现了“精血同源”关系是AAACCA、心与肺B、心与脾C、肝与肾D、脾与肾E、心与肾5、发病的最基本原理是AAACCA、正胜邪负B、正胜邪退C、正邪相搏D、邪胜正负E、邪正相持6、中医探求病因的主要方法是BBBAAA、辨病求因B、辨症求因C、问诊求因D、相对性E、直观性7、主升清功能的脏腑是BBBAAA、肝B、脾C、肾D、心E、肺8、和肾相为表里的是BBBAAA、大肠B、膀胱B、三焦D、胆E、小肠9、归属内伤病因是BBBAAA、劳逸B、医过C、外伤D、六淫E、水湿痰饮10、以下哪些是杏仁的主要功效BBBAAA、止咳平喘、润肠通便B、发汗解表、止咳平喘C、发汗解表、温通阳气D、发汗解表、行气和中E、发汗解表、祛暑化湿11、利水渗湿药主要适应的病证是DEDEDA、湿阻中焦B、湿温初起C、痰饮伏肺D、水湿内停E、风湿痹痛12、共收载药物8980味的药学着作是DEDED。
中医药学概论名词解释
中医药学概论名词解释1.中医理论体系: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阴阳、五行学说为科学方法论,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辩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2.辩证论治:将四诊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一定性质的证候,根据辩证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3.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整体,一切事物不仅内部存在阴阳的对立统一,其发生、发展、变化都是阴阳对立统一的结果。
4.五行学说:是古代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
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构成,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5.气: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是人体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
6.血:血是循行于脉中的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7.津液:津液是人体正常水液。
8.脏腑:位于人体颅腔、胸腔腹腔的器官的总称,包括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
9.脏腑学说:研究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生理活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学说。
10.五脏:心、肝、脾、肺、肾的合称。
11.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的合称。
12.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13.病因: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
14.外感病因:指由外而入,从肌表或口鼻侵入机体,引起外感疾病的致病因素。
15.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通称。
16.疫疠:又称瘟疫、疫气、疠气、异气、疫毒等,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
17.痰饮:痰和饮都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一般以较稠浊的称为痰,较清稀的称为饮。
只是二者同出一源,故常并称为痰饮。
18.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
分属于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称五志。
19.瘀血:是指血行障碍,血液凝聚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包括瘀滞内结之血,离经之血,污秽之血。
中医药学概论
中医药学概论中医药学是一门研究中医药理论、中药学、中药制剂学、中医诊断学和中医治疗学等方面知识的学科。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际上公认的世界上最古老、最完备、最系统的一种中医药学科。
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理论、脏腑经络学说、病因病机以及辨证论治等。
其中,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药学的核心理论,它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对立但又统一的物质组成的,而五行学说则是描述了宇宙中五种基本物质的相互关系。
气血津液理论则是指人体各种物质的运行和代谢过程。
脏腑经络学说则是中医药学关于人体脏器、经络系统的理论。
病因病机则是中医药学关于疾病产生和发展的理论。
辨证论治则是中医药学治疗疾病的理论基础,它强调因地制宜、个体化的治疗方法。
中医诊断学是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和理论。
中医药学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来诊断疾病。
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呼吸、咳嗽等来诊断疾病。
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饮食习惯等来诊断疾病。
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诊断疾病。
中医治疗学是中医药学最重要的方面之一,它包括药物治疗、针灸疗法、推拿按摩、中医养生等。
中医药学认为疾病是由于机体营养失调、气血阻滞、脏腑功能障碍等引起的,通过辨证论治方法,选用草药、针灸、按摩等治疗手段,调节机体阴阳、调和气血、平衡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药学不仅在中国广泛应用,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认可。
许多国家都有中医药的相关研究和应用,在一些慢性病、肿瘤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中医药学作为一门古老而又现代的学科,将继续为人类健康做出贡献。
国家开放大学期末统一考试中医药学概论含解析
国家开放大学期末统一考试中医药学概论含解析中医药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
它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通过中草药及其他疗法来治疗疾病。
中医药学概论是中医药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系统地介绍中医药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与发展,培养学生对中医药学的整体把握能力。
本文将围绕国家开放大学的期末统一考试中医药学概论内容展开,进行相关解析。
第一部分:中医的概念与理论中医作为一种特殊的医学体系,其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气血精津等概念。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它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相互作用而组成的。
五行学说是对自然规律的总结和抽象,以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来揭示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气血精津则是对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的描述。
第二部分:中草药学中草药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中草药的种类、性能以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中草药的分类方法有很多,最常用的包括归经、归五味、归归色等方法。
通过了解这些分类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草药的基本特点和使用规律。
第三部分:经方学经方学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分支,研究古代医籍中的各类方剂。
经方学的学习包括对方剂的组成、功效和配伍规律的理解。
我们需要掌握常用方剂的名称、用途以及其组成的草药,这些都是中医药学学习的必备知识。
第四部分:针灸与推拿理论针灸和推拿是中医药学中常见的治疗手段,也是中医独特的特色之一。
针灸学研究的是针刺治疗的原理和方法,推拿学则是通过按摩等手段来调节人体的气血和阴阳平衡。
了解针灸和推拿理论,对于中医药学的学习和临床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国家开放大学的期末统一考试中医药学概论部分,考生需要掌握上述内容,并能够灵活运用于解决相关问题。
本考试内容总分150分,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论述题等。
对于选择题和填空题,考生需准确理解题目要求,选择正确的答案。
在论述题中,考生需要展开观点,阐述个人见解,并结合中医药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进行分析。
中医药概论大一上册知识点
中医药概论大一上册知识点中医药概论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入门课程,为学习中医药理论奠定了基础。
下面将介绍中医药概论大一上册的主要知识点。
一、中医药学的起源和历史发展中医药学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医学实践,并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
其理论基础包括阴阳、五行、气血等概念,以及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医学理论。
二、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1. 中医药学的整体观念:中医药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强调阴阳平衡和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
2. 中医药学的病因病机观:中医认为疾病的产生是由于人体内外的各种因素引起的,包括感邪、情志、饮食、生活习惯等。
3. 中医的诊断方法:中医药学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来辨识疾病,包括观察病人的外貌、听取病人的叙述、询问病史以及进行脉诊等。
4. 中药的药性和应用:中药按照其性味划分,有寒热温凉之分,用于调理人体阴阳平衡和治疗疾病。
三、中医药治疗常见疾病的方法与原则1. 中医药治疗感冒和咳嗽:中医认为感冒和咳嗽多由外邪入侵所致,可采用解表散寒和化痰止咳的方法治疗。
2. 中医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中医药可调理脾胃功能,用于治疗胃炎、消化不良等疾病。
3. 中医药治疗妇科疾病:中医药学在妇科疾病治疗中有独到的方法,如调经、活血、补血等。
4. 中医药治疗皮肤病:中医讲究“内治外用”,可通过内服中药和外用药物相结合治疗皮肤病。
四、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中医药学在现代医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例如,中药的提取物已经成为许多药物的原料,中药的治疗方法也在许多疾病中得到应用。
五、中医药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中医药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医药学需要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更好地发扬自身的优势。
以上就是中医药概论大一上册的主要知识点。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初步了解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和应用。
中医药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将继续在医学领域发光发热,并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医药学概论学习计划
中医药学概论学习计划一、学习目标中医药学概论是中医药学专业的入门课程,通过学习可以全面了解中医药学的基本特征、理论系统、基本知识和发展历程,培养学生对中医药学的兴趣和认知,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了解中医药学的基本特征和理论体系;2.熟悉中医药学的基本知识和发展历程;3.深入理解中药学和针灸学的基本原理;4.培养对中医药学的兴趣和认知。
二、学习内容1. 中医药学的基本特征和理论体系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体系包括中医基本理论、中药学、针灸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五官科学等。
学习中医药学概论,首先要了解其中的基本特征和理论体系,包括中医养生、阴阳五行、经络腧穴、脏腑经络、中医诊断学、中医治疗原则等。
2. 中医药学的基本知识和发展历程中医药学的基本知识包括中医药的起源、发展、流派、学科建设、理论体系、临床应用等。
同时还要了解中医药学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医药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入了解中医药学在预防、治疗、保健等方面的优势和作用。
3. 中药学和针灸学的基本原理中药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它包括中药的基本理论、中药的起源、性味归经、药材药用等。
学习中医药学概论还要深入了解中药学的基本原理,包括中药鉴别学、中药炮制学、中药配伍学、中药制剂学等。
而针灸学则是中医药学的另一分支学科,它包括经络穴位、针灸方法、针灸治疗原理等,学习者还要了解针灸学的基本原理和作用。
三、学习方法1. 坚持听课根据教学计划和课程进度,认真听好老师的讲解。
学习者要认真记录课堂内容,对重点知识要及时整理、复习,对难点问题要及时向老师请教。
2. 多进行讨论在学习过程中,要多与同学进行讨论、交流,一起解决问题,共同进步。
可以组织小组讨论、座谈会,特别是在课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或疑惑要及时商讨。
3. 多进行实践中医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多进行实践是非常必要的。
可以参与临床实习、中药房实践等实践环节,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
中医药学概论中药基本知识
❖ 通泄—通实邪—如,泻下通便,治疗便秘。
❖ 降泄—降逆气——如,降肺气、降胃气的咳喘、呕吐等。
❖ 清泄—清火邪——如,清上焦之热、清中焦之热、清 下焦湿热等。
❖ ②苦燥——即指燥湿作用。苦温药,苦温燥湿,用于 寒湿证;
苦寒药,苦寒燥湿,用于湿热证均属湿证。
❖ ③坚阴——或称“存阴”,即泻火存阴,用于火热亢 盛,灼伤阴液者。坚阴是泻火的结果。苦味药通过泻 火消除了灼伤阴液的火热之邪,使得阴液得以保存, 故称之为“坚阴”、“存阴”。与苦泄有关,而非苦 味能补阴液。
❖ ⑹咸味 能软——咸味有软坚散结的作用。 治疗瘰疬、瘿瘤。
能下——咸味有泻下的作用。便秘。
❖ ⑺淡味 能渗、能利——即有渗利水湿的作 用。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小便不利等。
三、升降浮沉
1、升降浮沉的概念: ❖ 升降浮沉反映药物对人体作用的趋向性,
是说明药物性质的概念之一。是药物作用的 定向概念。
(2)甘味 能补——补益
能缓——缓急止痛
能和——调和药性、和中、解毒
①甘补:甘味有补益的作用。治疗虚证。
②甘和:甘味有和中、调和诸药的作用。治 疗脾胃不和证,入复方调和诸药。
③甘缓:甘味有缓急止痛、缓解毒性的作用。 治疗腹部或四肢挛急疼痛、药物或食物中 毒。
另外,甘味还有滋润的作用,能润燥。
(3)酸味 能收——收敛, 能涩——固涩既具有收敛固涩作用。
六、中药的配伍
一、配伍的含义 : 配伍是指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
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 同用。
二、配伍的目的 :
1、通过配伍,能增强药物的疗效。
▪ 麻黄、桂枝同用,能明显增强发汗解表的作用。 ▪ 荆芥、防风配合,能明显增强祛风的效果。
中医药概论复习重点
一、绪论一、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四大经典著作是什么?答:分别是《黄帝内经》,《难经》,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又名(《本经》)。
二、“金元四大家”是指哪四位医家?其各自属于哪个流派?答:分别为1、刘完素----寒凉派,代表作为《素问玄机原病式》;2、李杲----补土派,代表作为《脾胃论》;3、张从正---- 攻邪派,代表作为《儒门事亲》;4、朱震亨----养阴派,代表作为《格致余论》。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答:1、整体观念;2、辨证论治。
四、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及对世界本原持一元论、二元论及多元论的学说分别是?答:1、分别是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五、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是什么?答:中医认为,人体是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结合六腑、形体和官窍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的整体。
这个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由经络把它们联系起来,在经络和脏腑中运行着气、血和津液。
正是依靠气、血、津液的运行和滋养,人体的生命活动才得以维持。
六、何谓中药?答:中药是指以天然物质(包括植物、动物、矿物)为主要来源,在中药医理论指导下认识和应用的药物,也是人们对我国传统药物的统称。
七、何谓中药学?答:1、广义是指研究中药的来源、形态、产地、产季、栽培饲养、加工、鉴别、成分、性能、功用、药理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2、侠义是指研究中药性能、功效和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
八、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叫什么?问世何年代?载药多少种?以何方法分类?答:叫《神农本草经》,问世于东汉末年,载药365种,以药物三品分类法分类》。
九、《新修本草》又叫何书?是我国第一部具有何性质的药学著作?作者是谁?全书载药多少种?答:叫《唐本草》,具有药典性质的药学著作。
作者为苏敬、李季,共载药850种。
十、代表明朝药学成就最高的药学书籍叫何名?作者是谁?载药多少种?答:《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载药1892种。
十一、《本草纲目拾遗》是何人所著?问世于何朝代?全书共载药多少种?答:赵学敏所著,问世于清朝,共载药921种》十二、当今我国最大的药学著作叫何名?何年问世?全书共多少卷?载药多少种?答:《中华本草》,问世于当代(1999年9月)。
《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大纲
三、津液病辨证 四、气血津液同病辨证 第三节病因辨证 一、外感病因辨证 二、内伤病因辨证 三、其他病因辨证 第四节脏腑辨证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三、脾与胃病辨证 四、肝与胆病辨证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六、脏腑兼病辨证 第五节其他辨证方式简介
一、六经辨证 二、卫气营血辨证 三、三焦辨证 【教学要求】 .把握八纲、表证、里证、寒证、热证、实证、虚证、阴证、阳证的概念;把握气病、血病、津液病、阴阳病的 辨证及要紧内容;把握脏腑病的辨证要点和辨证的理论依据; .熟悉各类常见证候的辨证要点及其意义。 .了解各种常见证候的典型病症。了解三种外感病辨证方式的大体特点。 第六章中药学的基础知识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药的一样知识 一、中药产地与采收 二、中药炮制 第二节中药的性能 一、四气
《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大纲
《中医药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章绪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医药学进展简史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二、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的要紧内容 三、中药学的要紧内容 四、方剂学及中成药学的要紧内容 第二节中医药学的大体特点 一、整体观念 二、辨证论治 【教学要求】 一、把握中医药学的两大大体特点 二、熟悉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和方剂学的要紧内容。
3、了解中医药学形成和进展概况。 第二章中医学对人体生理功能的熟悉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一一阴阳五行学说 一、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大体内容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二、五行学说 一、五行学说的大体内容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藏象学说 一、五脏 二、六腑 三、奇恒之腑
二、补阳药
三、补血药
四、补阴药
第十八节收涩药
【教学要求】
【学习目标】
.把握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理气药、消食药、驱虫药、止血药 、活血祛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平肝息风药、开窍药、补虚药、收涩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证;把握解 表药、清热药、泻下药、化痰止咳平喘药、补虚药的分类和各类的要紧功效和适应证;把握临床经常使用95种中药 的药性、功效、应用。95种中药:麻黄、桂枝、紫苏、荆芥、白芷、细辛、薄荷、桑叶、菊花、柴胡、葛根;石
中医药基础概论
中医药基础概论涉及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历史渊源、中药学、针灸学、经络学等内容。
以下是一个简要的中医药基础概论的大纲:
1. 中医药学的历史与渊源
-古代中医药的渊源
-中医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
-中医药在当代的意义和发展现状
2. 中医药的基本理论
-中医药的整体观念
-阴阳五行学说
-《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
3. 中药学基础
-中药的性味归经
-中药的药用部位和药用功能
-中药炮制与应用
4. 针灸学基础
-经络与穴位
-针灸的原理和方法
-基本的经络理论
5. 中医诊断学
-中医四诊法
-脉诊与舌诊
-中医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
6. 中医药在临床应用中的基本原则
-中医药治疗的整体观念
-中医药在常见病、慢性病等方面的应用
这些内容构成了中医药基础概论的主要范畴,涵盖了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实践应用和历史渊源等方面。
希望这个简要的大纲能够为您提供一些帮助。
中医药学概论大一知识点
中医药学概论大一知识点中医药学概论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了广泛的知识领域,包括中医理论、中草药学、方剂学、针灸学等。
下面将介绍一些中医药学概论中的重要知识点。
一、中医理论1. 中医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等。
中医基本理论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阐述,解释了中医治疗的原理和方法。
2. 中医四诊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
通过观察、听诊、询问、触诊等方式,对患者的症状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病情和辨证施治。
3. 中医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气功调理等。
中医治疗注重整体观念,通过调理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二、中草药学1. 中草药的分类与鉴定:中草药按草本、木本、动物、矿物等分类。
学习中草药的分类和鉴定方法,是学习中草药学的基础。
2. 中草药的性味归经:中草药根据其性味分类,一般包括寒、凉、温、热、平五味,每味又可以归入五脏六腑的经络。
掌握中草药的性味与归经,有助于理解其药性和适应症。
3. 常用中草药的功效与应用:学习常用中草药的功效与应用,包括药物特点、适应症、用法用量等。
了解中草药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对于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三、方剂学1. 方剂的定义与分类:方剂是将中草药按一定的配伍关系配制而成的药物。
方剂可分为煎剂、丸剂、散剂、蛋剂等多种剂型。
2. 经典方剂与现代方剂:学习经典方剂,如《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对理解中医经典文献的精华和传统医学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了解现代方剂的研究和应用,有助于提高诊疗水平。
四、针灸学1. 针灸的起源与发展:学习针灸学的历史渊源,了解针灸的起源、发展与演变,对于理解其独特的理论与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2. 针灸的基本操作:学习针灸的基本操作,包括选择穴位、插入针刺、得气与规法等。
掌握正确的操作技巧,是进行针灸治疗的前提。
3. 针灸的作用机制与临床应用:针灸治疗通过调整人体的脏腑功能和经络气血流动,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学概论作业(一)1、怎样确定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事物阴阳属性为两类特定的相反趋向。
阴阳具有对立性,转化性,无限可分性。
阴阳具有对立制约,互根互用,阴阳消长,阴阳转化的性质。
2、如何理解阴阳的互根互用?互根——阴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本。
双方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互用——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部分范畴的阴阳双方体现出相互资生、相互为用的特点。
3、试用阴阳学说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六淫:(阳)风邪、暑邪、火(热)、燥邪为阳。
寒邪、湿邪为阴。
饮食居处,情志失调(阴)。
4、试述五行生克乘侮规律。
相乘: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
相侮: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克制,即反克,又称“反侮”。
5、如何以五行生克关系来阐释五脏疾病的相互传变?母病及子——疾病的传变从母脏传及子脏,如:肾病及肝。
子病及母——疾病的传变从子脏传及母脏,如:心病及肝。
相乘——相克太过而为病。
如“木旺乘土”和“土虚木乘”。
相侮——反向克制而为病。
如“木火刑金”和“土虚水侮”。
6、五行学说是如何知道临床治疗的?控制疾病的传变掌握疾病发展传变的生克乘侮规律,及早控制传变,防患于未然。
确定治则和治法以相生规律确定治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治法:滋水涵木,益火补土培土生金,金水相生以相克规律确定治则:抑强,扶弱治法: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泻南补北指导针灸取穴:根据不同的病情以五行的生克规律进行选穴治疗。
指导情志疾病的治疗:临床上运用不同情志变化的相互抑制关系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中医药学概论作业(二)1、简述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
风性善行而数变。
风性主动,风为百病之长。
病位在上,病位在表。
病位游走不定,症状变化多端。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
寒证、伤阳证。
血运行迟滞甚则凝结不通产生疼痛。
腠理汗孔收缩筋,脉牵引拘急。
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
湿性重浊,湿性黏滞,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症状的粘滞性,病程的缠绵性。
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火热为阳邪,其性趋上,火热易扰心神,火热易伤津耗气,为阳邪,性趋上。
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火热为阳邪,其性趋上,火热易扰心神,火热易伤津耗气,火热易生风动血,火邪易致疮痈。
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凡夏至以后,立秋之前,致病具有炎热、升散、兼湿特性的,称为“暑邪”。
炎热,升散,多夹湿。
2、如何理解“风性善行而数变”?病位游走不定,行痹之四肢关节疼痛,游走不定。
症状变化多端,风疹块之皮疹时隐时现、此起彼伏。
性质主动,致病特点动摇不定,四肢抽搐,牙关紧闭,角弓反张。
3、火热邪气与暑邪在性质和致病特点上有何不同?火热邪气:火热为阳邪,其性趋上,火热易扰心神,火热易伤津耗气,火热易生风动血,火邪易致疮痈。
暑邪:凡夏至以后,立秋之前,致病具有炎热、升散、兼湿特性的,称为“暑邪”。
炎热,升散,多夹湿。
4、寒邪和湿邪在致病特点上有何异同?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
寒证、伤阳证。
血运行迟滞甚则凝结不通产生疼痛。
腠理汗孔收缩筋,脉牵引拘急。
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
湿性重浊,湿性黏滞,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症状的粘滞性,病程的缠绵性。
5、痰饮、瘀血分别是如何形成的?分别有何致病特点?痰饮:外感六淫,七情内伤,饮食不节致使脏腑功能失调,肺失宣降,脾失健运,肾阳不足,肝失疏泄,三焦水道不利。
阻滞气血运行,影响水液代谢,易于蒙蔽心神,致病广泛,变化多端。
淤血:瘀血是血液停积体内形成的病理产物。
又称“恶血”、“衃血”、“蓄血”、“败血”、“污血”等。
体内血液停滞,离经之血停积体内的病理产物,血运不畅而阻滞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
易于阻滞气机,影响血脉运行,影响新血生成,病位固定,病证繁。
6、怎样理解“气有余便是火”?气有余,指(五脏之)气过盛(可以理解为功能亢进),因其产生的里热证就是火(也称内火),以别六淫之火。
中医药概论复习题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是什么?包括哪些内涵?回答这些内涵的概念。
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
它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脏腑经络及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2、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那些医学典籍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确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确立。
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两个主要特点是什么?整体观念、辨证论治4、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整体观念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由多层次结构构成的有机整体。
构成人体的各个部分之间,各个脏腑形体官窍之间,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
人生活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必然受到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的影响。
人类在适应和改造自然与社会环境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生命活动。
5、阴阳学说的概念及其相对属性分别是什么?概念: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事物阴阳属性为两类特定的相反趋向。
阳:明亮,温热,活动,兴奋向上,向外,扩散,开放等;阴:晦暗,沉静,抑制,向下,寒凉,凝聚,闭合等。
6、回答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对立制约、互根互用、阴阳消长、阴阳转化。
7、回答五行学说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五:即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
行:一,指行列、次序;二,指运动变化。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及其构成的五大行类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运动变化。
基本内容:(1)、五行相生:相生为相互资生、助长和促进。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2)、五行相克:相克为相互克制、制约。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3)、五行制化:指五行之间相互生化,相互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
(4)、相生相克的反常。
8、人体之“气”的概念和功能分别是什么?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功能:(一)推动作用(二)温煦作用(三)固摄作用(四)气化作用(五)营养作用9、什么是“藏象学说”?研究藏象的概念内涵,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脏腑与精气血津液神之间脏腑之间的脏腑与形体官窍及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它是中医学特有的关于人体生理病理的系统理论,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
10、什么是“六淫”?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淫,有太过和浸淫之意。
11、中医在进行未病先防时,用养生的方法来增强正气时都实施哪些措施?顺应自然、养性调神、护肾保精、体魄锻炼、调摄饮食、针灸、推拿、药物调养。
12、代表中药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六部著作是什么?《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13、什么是“道地药材”?传统中药材中具有特定的种质﹑特定的产区﹑特有的生产技术或加工方法而生产的质量、疗效优良的药材。
14、中药进行炮制的目的是什么?1、消除或减少药物的毒性、烈性和副作用:如生半夏、生南星有毒,用生姜、明矾脆制,可解除毒性;又如巴豆有剧毒,去油用霜,可减少毒性。
2、改变药物的性能:如地黄生用性寒凉血,蒸制成熟地则微温而补血;何首乌生用润畅通便、解疮毒,制熟能补肝肾、益精血。
3、便于制剂和贮藏:如将植物类药物切碎,便于煎煮;矿物类药物煅,便于研粉。
又如某些生药在采集后必须烘焙,使药物充分干燥,以便贮藏。
4、使药物洁净、便于服用:如药物在采集后必须清除泥沙杂质和非药用的部分;有些海产品与动物类的药物需要漂去咸味及腥味等。
15、中药进行炮制的基本方法有哪些?中药材炮制加工的方法可分为:净选、淘洗、切制、炒制(含炙)等,按工艺要求进行炮制加工,炮制的依据是中国药典和河南省药材炮制规范。
16、中药的药性理论包括哪些内容?中药所具有的与治疗作用有关的性能。
可概括为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
以阴阳五行学说和脏腑经络学说为依据,根据药物所产生的不同治疗作用所总结出来的用药理论。
17、回答中药方剂的概念,中药方剂的组方目地、组成原则及组成变化分别是什么?方剂是以明确诊断为前提,根据确定的病机,在治法的指导下,按照组方规律,选择适当的药物,规定必要的剂量,配合成方,制成一定的剂型,是中医临床治疗的主要工具之一。
组方目的:1、增强或综合药物的作用。
黄柏与知母;木香与延胡索(相须,相使)2、随证加减,扩大治疗范围。
四君子汤+陈皮=异功散(健脾益气理气和胃)异功散+半夏=六君子汤(健脾燥湿,化痰止呕)3、制约药物的烈性或毒性。
槟榔配常山;生姜配半夏(相畏,相杀)组成原则:见于《内经》即“君、臣、佐、使”组成变化:1、药味增减变化2、药量增减变化3、剂型更换变化18、中药药理学的概念是什么?其研究的内容包括哪两方面?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中药:是按照中医理论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天然药材。
机体:人体、动物体、微生物体。
中药药理学研究内容:中药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 of TCM)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和揭示中药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理和物质基础。
中药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 of TCM)是研究中药及其化学成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规律。
19、中药药理学的发展包括哪几个阶段?1、古人对药物作用及作用机理的探索2、中西医药学发展和转归20、中药的四性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方面能得到怎样的解释?温热药可使寒证动物中枢兴奋性增强,痛阈和惊厥阈降低。
脑内NA、DA升高,5-HT降低,如附子、干姜、肉桂。
寒凉药则相反。
21、cAMP/cGMP比值的变化在机体植物神经调节方面有什么规律?中药的四性对组织中的cAMP/cGMP比值有何影响?对植物神经功能的影响:温热(助阳)药可使寒症、阳虚患者低下的交感-肾上腺功能活动恢复正常,通过催化多巴胺β羟化酶(DBH)活性,促进儿茶酚胺(CA)生成, 提高交感神经-β受体-cAMP;降低副交感神经-M受体-cGMP,使cAMP/cGMP比值恢复正常。
如附子、干姜、肉桂。
寒凉(滋阴)药则相反。
温热药和助阳药:提高垂体-甲状腺和细胞膜Na+、K+-ATPE及耗氧量,促胞内ATP分解,cAMP增加,使cGMP/cAMP 比值恢复正常(寒证和阳虚患者cGMP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