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合集下载

广东省2024高考地理总复习专题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1讲地表形态的塑造教案

广东省2024高考地理总复习专题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1讲地表形态的塑造教案

第一讲地表形态的塑造考纲展示考情汇总备考指导1.地表形态变更的内外力因素2.地壳物质循环本专题主要是结合岩石的成因类型或有关示意图,考查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以相关地理事物为载体,考查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加强对相关地理现象和地理事实的识记;运用示意图理解说明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更的内外力因素地表形态变更的内外力因素[基础学问填充]1.内力作用(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2)板块构造学说。

①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岩石圈被一些断裂带分割成若干个板块,板块处于相对的运动状态。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②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火山、地震多分布于此。

③板块相对运动,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如下表:边界类型示意图明显地形实例生长边界海岭、大裂谷东非大裂谷、红海消亡边界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高大山脉、高原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洋中岛弧、海沟马里亚纳群岛及海沟①地质构造:由地壳运动留下的痕迹叫地质构造。

②褶皱。

a.形成:剧烈碰撞和水平挤压,使沉积岩发生弯曲,形成褶皱。

b .两种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

背斜岩层向上隆起,常形成山地;向斜岩层向下凹陷,常形成谷地。

c.褶皱与地貌。

地质构造褶皱背斜向斜推断方法从形态上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岩层一般向下弯曲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图示构造地貌未侵蚀地貌常形成山岭常形成谷地或盆地侵蚀后地貌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图示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

常形成块状山地、悬崖和谷地。

(4)在实践中的意义。

了解地质构造规律,对于找水、找矿、工程建设等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识点总结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 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壳是由岩石组成,岩石是由矿物组成。

组成地壳的物质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的。

岩石圈:岩石组成了固体地球的坚硬外壳,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

一 地壳物质组成(二)矿物1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

主要的化学元素有: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

2矿物:具有确定的化学成、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存在的基本单元。

它是组成地壳物质的最基本单元。

如盐、石墨、石英、铁矿石等。

矿产:在各类岩石形成过程中,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地表富集起来,并且能够被人们开采利用的,就是矿产。

它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3 矿物形态:气态(天然气)、液态(石油)、固态。

最多的是:石英。

4 矿物的分类:金属矿和非金属矿两类。

常见的金属矿有:赤铁矿、磁铁矿、黄铁矿、黄铜矿和方铅矿等。

常见的非金属矿有:石英、长石和云母(这三种常见于花岗岩中)、方解石(主要在石灰岩和大理岩中),滑石、石膏和磷灰石等。

组成岩石主要成分的造岩矿物: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等 (二)岩石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岩石:地壳中的矿物很少单独存在,它们按照一定规律聚集在一起,就形成岩石。

A 岩浆岩喷出地表 喷出型岩浆岩(火成岩) 如:玄武岩沿地壳薄弱地带 侵入地壳上部 侵入型岩浆岩 如:花岗岩 B 1、形成过程: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地表岩石 碎屑物质(砾石、沙子、泥土) 沉积岩2、沉积岩按沉积物分: 颗粒由大到小分有 —— 砾岩、砂岩、页岩等由化学沉淀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的是石灰岩。

3、沉积岩的特征(层理性、含有化石)岩层和化石 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

①可确定地层顺序和时代 ②还可重塑古地理环境C 变质岩例如:石灰岩 大理岩 、页岩 板岩、 花岗岩 →片麻岩、 砂岩→石英岩二、物质循环(一)地质循环1、地质循环:是指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的大规模物质循环。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复习提纲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复习提纲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学习提纲2.1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一: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矿物、矿产、岩石之间的关系;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特征、典型代表及相互转化】(1)组成岩石的矿物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结合成单质或化合物矿物:岩石构成的的最基本单元,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积聚岩浆岩:有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种形式,典型的侵入岩:花岗岩;喷出岩:玄武岩岩石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如大理岩、石英岩、板岩(2)地壳物质的循环2.2地球表面形态【板块构造学说;利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宏观地形;地质构造和地表形态——褶皱(背斜、向斜)、断层(地垒、地堑),如何判断这些地质构造以及了解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一: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地球内能)和外力作用(主要为太阳能)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泥石流、滑坡、山崩也属于外力作用。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1)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划分为六大基本板块(名称与分布)。

(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3)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海沟和造山带,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或海沟-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边界类型地区交界处板块生长边界(板块张裂)东非大裂谷非洲板块内部红海印度洋-非洲大西洋亚欧、非洲-美洲冰岛(属大西洋海岭)亚欧-美洲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喜马拉雅山脉印度-亚欧阿尔卑斯山脉、地中海非洲-亚欧西太平洋海沟-岛弧链太平洋-亚欧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的岩浆的产生,这一过程就是地壳物质循环。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教案含解析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教案含解析

第2课时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
学习目标
1.掌握热力环流的成因及常见的热力环流。

2.掌握大气的水平运动。

3.了解高空风和低空风的受力状况。

知识导引
一、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1.形成原因
地面冷热不均。

2.形成过程
(1)冷热状况:M受热;N冷却。

(2)气压高低错误!
(3)错误!错误!
高压的数值不一定大于低压的数值
高压、低压是相对于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状况而言的,因而在空间上高压的数值不一定大于低压的数值。

在同一水平面上,高压的数值大于低压;在同一地点,近地面低压的数值大于高空高压的数值。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
1.直接原因
水平气压梯度力。

2.不同受力及风向(以北半球为例)。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 境的影响。
8
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及矿物与岩石的关系
注意,本节内容在“课程标准”中对应着“运用示意图 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这条标准与本节标题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内涵完全一致。 由此,关于矿物和岩石,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关系不大 的细节知识不必过多涉及。 但是,必要的矿物、岩石知识是学习、理解地壳内部物 质循环的基础。这些内容是铺垫性质的,学生不必死记, 只要了解。 从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体现人地关系主线,要适当 介绍人类对矿物、岩石的利用。
9
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了解三大类岩石及其成因
三类岩石的名称肯定要记住,不但要记住名称,而且要 了解其成因。
关于每一类岩石的成因,会涉及各种地质作用过程,一 定要把握好尺度,不能涉及过深。
每一类岩石的具体例子不必死记,但从成因的角度应知 道某些岩石属于哪个类别。
岩浆岩——喷出岩(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
本章将从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角度讲述 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涉及的空间范围上至对流层(甚至更远、 更广),下至岩石圈以下的软流层,包含的内容丰富多彩。
2
对本章内容的基本分析
自然地理环境涉及的空间范围上至对流层(甚至更远、 更广),下至岩石圈以下的软流层,包含的内容丰富多彩。 从学科体系讲,将包含气象气候、地质地貌、水文、生 物、土壤等学科内容。 新课程地理学科削减了自然地理部分内容。 如何选择自然地理部分的教学内容? ——从人地关系 这条主线看,学习自然地理是为了认识地理环境,因此, 没有必要按自然地理各部门系统地学习,而应从整体上把 握自然地理环境。

高中地理必修一课件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章末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课件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章末总结
检验学生对能量在自然环境中的转换(如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等)与传递方式(如辐 射、传导、对流等)的掌握情况。
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考察学生对自然环境各要素(如大气、水、土壤、生物等)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认知。
解题技巧总结与分享
图表分析法
教授学生如何利用图表(如流程图、示意图、等值线图等)来分析 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问题。
能的利用等。
难点解析与答疑
难点一
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的关系。解析:地壳运动是地质构造 形成和演化的动力来源,地质构造则是地壳运动的记录和 表现。
难点三
水循环与水资源利用的关系。解析:水循环是水资源形成 和再生的自然过程,水资源利用则需要遵循水循环的自然 规律,实现可持续利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难点二
气候类型与气象灾害的关系。解析:气候类型是气象灾害 发生和分布的背景条件,气象灾害则是气候异常的极端表 现。
剧。
为减缓大气环境变化,需采取节 能减排、绿色出行、植树造林等
措施,保护地球生态环境。
04
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及应用
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相互联系
水文
河流、湖泊等水体与气候、地形、土 壤等要素相互影响,共同构成自然环 境的整体。
气候
气候类型、特征和变化对自然环境中 其他要素产生深远影响,如温度、降 水等。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组成
介绍了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 圈等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 之间的相互作用。
自然环境中的能量交换
介绍了太阳辐射、地球内能、潮汐能 等自然环境中的能量来源,以及它们 在地理环境中的传递和转换。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
阐述了地壳运动、大气运动、水循环 等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形式,以及 这些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中图版必修1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节水的运动教学设计

中图版必修1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节水的运动教学设计

中图版必修1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节水的运动教学设计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材分析:地球上的水在各自然要素中表现为最活跃,在自然界的分布也最为广泛,水循环既是物质流,又是能量流,通过水循环各环节使各种水体处在不断循环和交换更新中,将四大圈层紧密联系起来,也是联系各种水体的纽带,维持着物质和能量的动态平衡。

本节介绍水循环的概念、类型及水循环意义,水循环运动规律是阐明地理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转化的重要理论。

学情分析:通过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学习,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有了初步认识,也掌握了一定的地理学习方法,因此可以自主学习掌握水循环概念、各环节甚至可以绘制水循环示意图,合作探究水循环的意义等。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运用图2-2-3分析水循环的过程,说明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并能绘制水循环示意图。

2、能运用水循环原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地理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读图分析、绘图、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形成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水循环运动过程,认识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的。

2、树立保护与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意识,培养正确的人地观念。

教学重点:1、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水循环的意义。

教学难点:水循环各环节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干预。

教学方法:多媒体件教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绘图法、比较法等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情景导入新课:李白在诗歌《将进酒》中写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黄河水奔流到海真的不复回了吗?由此引入新课。

让学生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课件展示让学生回答问题:1.水循环将哪几个圈层联系起来?2.水循环可划分为哪几个类型?3.水循环的环节有哪些?教师分别展示图片,在白板上绘图阅读教材P47内容完成:读“水循环类型及主要环节”图,完成下题:(1)类型:A为循环,B为循环,C为循环。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变质 岩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考点: 1、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 2、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①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六大板块的分布 ②运用板块运动原理解释世界主要地形的成因 ③地质构造的类型 ④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及图示 3、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①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②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及图示 4、人类活动和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喷出型
高温高压变质 沉积岩
侵入型
变质岩
重熔、再生 岩浆
技巧: 1、生成岩浆岩必定是岩浆(只有一个箭头指向它) 岩浆 2、→沉积岩是外力作用 岩 →变质岩是变质作用 风化 变 重 冷 →岩浆岩是冷凝作用 侵蚀 质 熔 凝 →岩浆是重熔作用
搬运

堆积 重 熔
岩浆
变质作用

熔 重
沉积 岩
风化 侵蚀 搬运 堆积
考点: 1、地壳的物质组成 ①地壳的物质组成 ②矿物与岩石的关系 ③三大类岩石的成因 2、地壳的物质循环 ①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②地壳的物质循环及图示
一、地壳物质组成
1.化学元素 地壳内有90多种 化学元素,其中含量 较多的为: 氧、硅、铝、铁、 钙、钠、钾、镁 (硅酸盐类矿物在地壳中分布最广)
收 地面增温
(4)影响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大小的主要因素(b) 1.纬度因素 2.下垫面因素 3.气象因素
纬度因素
纬度低—太阳高度 大—经过的大气路 大 程短—大气削弱少 气 上 界 纬度高—太阳高度 小—经过的大气路程 长—大气削弱多

赤 道

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1)热力环流原理及图示(c)
1.水平气压 梯度力
(百帕) 1000 1005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识点总结

1、岩石分三大类: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造成地表上下不平。

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

使上下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

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

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拟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拟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

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

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

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

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

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局部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局部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5、全球近地面有7 个气压带〔上下压相间分布〕,6 个风带。

〔1〕低纬度环流:①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

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②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30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形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亚的沙漠、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鲁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③信风带: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左偏成东南信风。

第一部分专题二第1讲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部分专题二第1讲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石的矿物直接来自地幔。(2)在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地
球表面的各种岩石经过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
作用形成沉积岩。喷出岩和侵入岩都属于岩浆岩,只能由岩 浆冷却凝固作用形成,变质岩是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经过 高温、高压变质而成,因此A、B、D选项都是错误的。 答案:(1)D (2)C
目录
[拓展提升] 1.地壳物质循环过程模式图
目录
地质循环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典例试做] 例1 读图,完成(1)~(2)题。
(1)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
A.地表 C.地壳下部 为( ) B.地壳上部 D.地幔
)
(2)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该山体岩石在地球表层可转化 A.喷出岩 C.沉积岩 B.侵入岩 D.变质岩
目录
解析:(1)根据景观图片中山体的形态和火山喷发的景象可以 判断出该山体属于火山,其岩石为岩浆岩,是由来自上地幔 上部软流层的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 因此,组成该山体岩
)
A.珊瑚石——④
C.玄武岩——③
B.大理岩——②
D.花岗岩——⑤
解析:(1)根据地壳物质循环过程,结合图示中沉积岩这一已
知条件,顺着箭头推理可确定②为变质岩,③为岩浆,④为 岩浆岩,⑤为风化物,①为沉积物。相应的地质作用分别是 B、I为变质作用,C为重熔再生作用,D为冷却凝固作用,E、 H、G为风化、侵蚀作用,F为搬运,沉积作用。(2)珊瑚石
目录
2.外力地貌的应用
(1)风向的判定
(2)河流流向判定
目录
[名师押题]
3.下图为大自然鬼斧神工塑造的四种地貌景观,读图完成
(1)~(2)题。
(1)图中四种地貌景观与其成因对应正确的是( A.a——海浪侵蚀 B.b——流水侵蚀 C.c——风力侵蚀 D.d——冰川侵蚀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专题复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专题复习
图 5所 示 。
油气井
因分 析 。
三 、 点 升 华 重
1 点 突破 . 要
( ) 石 圈 物质 循 环 。 1岩
【 图解 】 图 2 ( )


图4
j 水 层
断 层 处 易
向 斜 是 良 背 斜是 良好 好 的 储 水 的储 油 、 储 构造, 利用 气 构 造 , 利 向 斜 可 找 用 背斜 可 找 水 油 、 气 找
1知识 图 解( 1 . 图 )
的内、 力因素 外 其地 表形 态; 水 、 力等外 流 风 力 作 用 对 地 表 形 态 的 塑造 剖 面 图
大 气 受 热 过 程 及 大 气 保 温 作 气 受 热 过 程 示 意 大 大 气受 热 过 程 用 ; 力 环 流 的形 成 及 其 主 要 ;热 力 环 流 的 形 成 热 图 形 式 ; 平 气压 梯 度 力 与 大 气 意 图 :近 地 面 风 和 水 示 水 平 运 动 ( 空 风 、 地 面风 ) 空 风 向 示 意 图 高 近 高
; 地
地 壳 内部 物 质 三类岩石的形成 、 点和常见 壳内部 物质 循环 示 特 地 循

岩石 ; 壳内部物质循 环的过 地
程 及 其 转换 条 件
意 图
内、 力 作 用 的 能量 来 源及 其 块 分 布 示 意 图 外 板
二 、 识 网络 知
地 表 形 态 变 化 现 形 式 ; 质 构 造 的特 点 及 构 造 示 意 图 和 地 质 表 地 质
理 环境 的 影 响 对地 理 环 境 的影 响 界 洋流 分 布 图
2知 识 拓展 .
() 1地质 作 用与 地貌 : 板块 边 界类 型 与大 地构 造地 貌 ; 某 区域地 形 特征 描述 及 成 因阐 释 ; 特殊 地貌 成 因分 析 。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03
CHAPTER
能量交换
太阳辐射与地球表面能量平衡
太阳辐射
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为地球表面 带来光和热。
地球表面能量平衡
地球表面通过吸收、反射和重新辐射太阳辐射, 维持一定的温度和气候状态。
影响因子
大气成分、地表覆盖、地形等影响太阳辐射的吸 收和再辐射。
风化和风力作用
01
02
03
风化作用
岩石在物理、化学和生物 因素作用下逐渐分解的过 程。
风力作用
风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和 物质搬运的作用。
影响因子
气候、地形、土壤等对风 化和风力作用有重要影响。
温度和湿度的地域变化
温度变化
不同地区由于纬度、地形 等因素,温度存在差异。
湿度变化
不同地区由于气候、水文 等因素,湿度存在差异。
影响因子
气候带、季风、洋流等对 温度和湿度地域变化有重 要影响。
针对受损的自然地理环境,采取生态修复和重建措施,恢复生态功能, 提高环境承载能力。
THANKS
谢谢
休闲与文化价值
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休闲、旅游和文化体验的场所,丰富人们的生 活质量。
05
CHAPTER
未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展望
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资源消耗与环境压力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资源消耗和环境压力持续增加,对自 然地理环境造成巨大影响。
气候变化与生态平衡
气候变化导致生态平衡失调,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 量交换产生深远影响。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总结词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指地球表面生物圈与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过程。
详细描述

02专题二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

02专题二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

专题二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第四讲大气运动与气候考纲要求1.地壳运动循环。

2.地表形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3.大气受热过程。

4.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5.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6.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7.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8.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9.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0.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1.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考点透析考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受热机理大气的受热过程实质就是一个热量的传输过程,如下所示:2.机理应用(1)利用大气的受热过程解释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2)利用温室效应原理,可以改进农业生产条件,发展温室农业。

(3)分析影响某地昼夜温差的因素。

①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②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③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地面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规律与技巧:(1)由热量传输看几种辐射的作用:太阳辐射是地面最主要热源,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2)由大气的吸收作用看大气不同层面气温变化特征:近地面对流层中水汽、CO2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使该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平流层中的臭氧大量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该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考点二、大气运动1.热力环流(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2)等压面的判读与应用热力环流形成过程中,因地面冷热不均,等压面发生弯曲,其特点为:高压区的等压面向上凸,低压区向下凹;近地面气压与高空气压高低值相反,呈轴对称分布,如下图所示:依据右图所示的等压面的弯曲状况,我们可以得出:①判断近地面的冷热分布及气温高低状况:近地面等压面上凸的为受冷地区,气温较低,等压面下凹的为受热地区,气温较高。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单元内容解读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单元内容解读

太 阳辐射是大气根本 的热源 , 面( 地 包括 陆面和 海面) 是
1课 程 标 准 解 读 .
★关 注 的对象 是 自然 环境 组成 要素 之
大气直接 的热 源 ; 大气 受热 过程 , 实际 上是 太 阳辐射 、 地面辐 射和大气辐射之 间相互转化 的过程。 中 , 其 大气
温室效 应及其作 用是需 要重点 阐述 的基本 原理 ;学习 大气 受热 过程 , 为理解 大气 运动 打基 础 , 以 , 是 所 大气 热力环 流是需要 阐述 的另一个基本 原理 。大气热 力环 流是 大气不均 匀受热 的结果 。大 气不均 匀受热 主要 由
岩石 , 求 的重 点落在地 壳 内部 物质循环 , 要 目的 是 以物质循环 运动 的观点看待 岩石 的形 成和演 变 。根 据 “ 准” 标 的要 求 , 生 要 能熟 练 阅读 “ 壳 内部 物 质 学 地 循 环示意 图” 同时能绘 简单的示 意图说 明地 壳物质 的 , 循 环过程 。这样 的示 意 图不仅 要绘 出三大类 岩石及 岩 浆, 还应 反 映它们 之 间的转 化过 程 。本条 “ 准 ” 地 标 对 壳、 岩石 、 地质 作 用等 内容未 作 明 确要 求 , 此 , 理 因 对 解 地壳 内部 物质循环所 不必要 的知识 最好不 涉及 。但 是 , 人地 关系 主线 出发 , 从 介绍 岩石 的形 成 和转 化时 , 应 联系人类对 岩石 的开发 和利 用 。 岩石 由矿 物组成 , 人 类大规 模利 用 的矿产 资源 都来源于矿物 , 因此 , 可根据
★ 绘 制 全 球 气压 带 、 带 分布 示 意 图 , 出气 压 带 、 风 说
风 带 的 分布 、 动 规 律及 其 对 气候 的 影 响 移
条件适 当介绍矿物 、 矿产等 内容 。

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

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
高中地理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转换” 教学研究
CLICK TO ADD TITLE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姓名
主要内容
01
学科中的地位与知识结构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02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策略 大气运动 水循环 大洋环流 岩石圈物质循环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03
学习目标的检测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学科中的地位与知识结构
主体和核心
自然地理 必修Ⅰ
宇宙中的地球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3
4
1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就是指地球表层系统,它由岩石圈、大气圈、水
宏观层面:据现代自然地理学的研究,自然环境
圈、生物圈四大圈层组成。
微观层面:自然环境组成要素(气候、地貌、土壤、
水文、生物等)。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该主题共有七条标准: 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2.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 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 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大气的受热过程
环流的形成动
热力环流
大气的水平运动
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常见天气系统(局地尺度)
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
锋面和锋
课例: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说出典型气候主要特征 通过阅读世界气候类型图,说出典型气候的大体分布位置, 依据气压带、风带分布和移动规律,说明气候成因。 二、教学重点、难点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对气候的影响

2015水平水平考试单元复习与训练之二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015水平水平考试单元复习与训练之二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水平考试单元复习与练习之二 1.2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矿物是元素在岩石圈存在的基本单元。

(在地质条件下形成单质或化合物)●常见的造岩矿物包括石英、长石、云母和方解石等,其中 是自然界最多的矿物。

1.2岩石三大成因类型:1.岩浆岩因岩浆活动形成。

(上升冷却凝固——分喷出活动与侵入活动)1)喷出岩如 岩、流纹岩 ②侵入岩如花岗岩(由石英、长石、云母组成) 2.沉积岩:由外力作用形成: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3.变质岩:由变质作用(高温高压形成)。

●石灰岩经变质作用形成 岩;花岗岩经变质作用形成 岩,砂岩经变质作用形成 岩, 1.质的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1)A. B. C. D. (2)在A 、B 、C 三类岩石中能找到化石的是 。

(3)图中数字的含义,① ② ③④ 。

3.2.2 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放射能),它表现为 、岩浆活动、 作用、地震等。

总趋势是地表趋向高低起伏。

2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

主要表现形式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

使地表趋向和缓。

●地表形态是在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在一定时期、一定地点可能以某一种作用为主。

总体讲地质作用以 作用为主导、 2.3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利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大地构造运动和海陆分布规律●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和巨大构造地貌 1①大陆与大陆碰撞挤压带:褶皱山脉和巨大高原 (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②大陆与大洋碰撞挤压(俯冲)带:海沟、山脉或岛弧(马里亚纳海沟、日本群岛、科迪勒拉山系) 东非裂谷带、红海、大西洋 2●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留下的足迹。

包括 和 两种基本类型1)褶皱是岩层碰撞和水平挤压形成的波状弯曲。

分为 和 两种基本形态。

2)断层是岩层受力超过强度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产生明显位移的地质构造①断裂带岩层破碎,易遭侵蚀:常形成陡崖、沟谷、地下水丰富(泉水出露)但地层不稳常会出现滑坡、崩塌;不宜修隧道、筑坝修水库等工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板块运动对地形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3)通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内、外力的相互作用推动地貌演化的认识,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通过地壳运动和地质作用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多样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板块运动与构造地貌
难点: 板块运动形成的地形判别。

【教学过程方法】
1.教学方法
(1)实例入手,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2)学生分组讨论,用对比法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3)以景观图片,引发学生对实际景观的兴趣和思考
2.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流程图】:
板书设计
一、不断变化的地球表面形态共同作用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人类活动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2、六大板块名称、特点
陆陆山脉、高原
3、板块运动消亡边界
海沟、岛弧、
陆洋海岸山脉
裂谷海洋
生长边界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引入下一节课内容)
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留下的”痕迹”称为地质构造。

布置课后作业
思考:地壳运动如何使地壳发生变形、变位?
探究性练习:
板块练习1:读图思考: 1.赤道穿过了个板块?
2.完全由大洋地壳组成的是__ 板块?
3.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属于板块?
板块练习2:读图思考: 4、板块之间有哪两种相对运动形式?形成了哪两种板块
边界?
板块练习3:请用板块构造学说来解释下列地形的形成:
1.东非大裂谷:
2.大西洋:
3.喜马拉雅山脉:
4.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沟——岛弧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