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1)

合集下载

《桃花源记》ppt课件1

《桃花源记》ppt课件1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 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屋,还有肥沃的田地,美 丽的池塘、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纵横交 错,四通八达,(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 音。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作劳动,男女的 穿戴跟桃花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孩子们 个个都安闲快乐。
文言知识
通假字
便要还家 ( 要,通邀,邀请 )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具,通俱,全部,详尽。
词类活用:
复前行,
前,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前。
欲穷其林。 穷,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完。
一词多义
①便舍船,从口入 (放弃、舍弃,动词) ②屋舍俨然 (房屋,名词) ①处处志之 (作标记,动词) ②寻向所志 (标记、记号,名词) ①寻向所志 (寻找,动词) ②未果,寻病终 (随即、不久,副词) ①复前行,欲穷其林 (其:这、那) ②既出,得其船 (其:他的,代渔人的)
古今异义
古义,为交错相通; 交通:今义,往来通达或各种运输的总称。 古义, 指妻子和儿女; 妻子: 今义, 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
古义, 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 毫无出路的境地。
古义, 此处为“不用说”“更不用说”之 无论: 意; 今义,是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古义,色彩鲜艳美丽; 鲜美: 今义,味好,香浓 古义, 此处义为“看到”, 得: 今义, 用为助词 古义,不值得; 不足: 今义,不满不充分
缘溪行 逢桃林 穷其林 得一山 从口入
2、作者是如何描写桃花林中的自然景色的?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其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

《桃花源记》原文及译文

《桃花源记》原文及译文

《桃花源记》原文及译文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间隔一作:隔绝)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

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有多远。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

他继续向前行船,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

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

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

又向前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

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

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

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

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渔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

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

初中语文第9课 桃花源记(练习)(1)

初中语文第9课 桃花源记(练习)(1)

第三单元9.桃花源记/陶渊明基础篇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豁.然()俨.然() 平旷.()阡陌..()黄发垂髫.()便要.还家() 遂与外人间.隔() 此中人语.云() 诣.太守()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缘.溪行() (2)落英缤纷..()(3)悉.如外人()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5)便要.还家() (6)余人各复延.至其家()(7)皆叹惋..() (8)便扶向.路()()(9)及.郡下()(10)诣.太守()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B.具.答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C.见渔人,乃.大惊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D.寻.向所志未果,寻.病终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其中往来..种作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C.率妻子..魏晋..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5.填空。

(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______,他一名_____,字_____ , _____(朝代)著名诗人。

上学期我们学过他的《_________》。

(2)文中描写桃花林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描写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们生活情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们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最能表明桃花源人与外界相隔久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2022·上海初二阶段测试)课内阅读桃花源记(节选)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一、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

自号五柳先生,卒后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是我国文学第一位田园诗人。

辞赋以《归去来兮辞》最有名,有《陶渊明集》传世。

其诗文语言质朴、自然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

二、故事背景本文大约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

其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无法改变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

《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产生的。

三、文体知识“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叙事、描写、状物,也可抒情、议论、说明,通常的写法是寓情理于事、景、物之中,或借叙事、写景、状物而自然而然地抒情言理。

《桃花源记》全文翻译

《桃花源记》全文翻译

《桃花源记》全文翻译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捕鱼为生。

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

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

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

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

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

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

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

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

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

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说了这番经历。

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名叫刘子骥的人,是位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这个消息,高兴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

但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

以后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这篇《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宁静祥和的桃花源,那里的人们过着简单而幸福的生活,没有外界的纷争和战乱。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桃花源记》是东晋⽂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是《桃花源诗》的序⾔,选⾃《陶渊明集》。

此⽂借武陵渔⼈⾏踪这⼀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由平等⽣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活不满。

以下是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年级下册语⽂第9课《桃花源记》课⽂原⽂ 晋太元中,武陵⼈捕鱼为业。

缘溪⾏,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甚异之,复前⾏,欲穷其林。

林尽⽔源,便得⼀⼭,⼭有⼩⼝,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

初极狭,才通⼈。

复⾏数⼗步,豁然开朗。

⼟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美池桑⽵之属。

阡陌交通,鸡⽝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着,悉如外⼈。

黄发垂髫,并怡然⾃乐。

见渔⼈,乃⼤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

村中闻有此⼈,咸来问讯。

⾃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论魏晋。

此⼈⼀⼀为具⾔所闻,皆叹惋。

余⼈各复延⾄其家,皆出酒⾷。

停数⽇,辞去。

此中⼈语云:“不⾜为外⼈道也。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骥,⾼尚⼠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问津者。

部编版⼋年级下册语⽂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

⾃号五柳先⽣,卒后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东晋诗⼈,是我国⽂学第⼀位⽥园诗⼈。

辞赋以《归去来兮辞》最有名,有《陶渊明集》传世。

其诗⽂语⾔质朴、⾃然⼜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

⼆、故事背景 本⽂⼤约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暗,战乱频繁,⽣灵涂炭。

其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法改变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个与污浊⿊暗社会相对⽴的美好境界,以寄托⾃⼰的政治理想。

《桃花源记》原文、翻译

《桃花源记》原文、翻译

《桃花源记》原文、翻译(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学教案、阅读试题、诗歌鉴赏、教学随笔、日记散文、语录句子、报告总结、故事大全、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lesson plans, reading question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essays, diary essays, quotations sentences, report summaries, storie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桃花源记》原文、翻译《桃花源记》原文、翻译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

《桃花源记》陶渊明(原文及详解)

《桃花源记》陶渊明(原文及详解)

桃花源记陶渊明〔魏晋〕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间隔一作:隔绝)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太元(公元376-396)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

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有多远。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

他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子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

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

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

又向前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

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

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

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

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渔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

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

桃花源记原文对照翻译 (1)

桃花源记原文对照翻译 (1)

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

(一次,渔人划着船)沿着小溪往前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芳香的青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

他又向前划去,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在那里)就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一个小洞,洞里隐隐约约好象有光亮。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渔人就离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

洞口起初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

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由狭隘幽暗而变为开阔明亮。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只见那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优美的池塘以及桑园竹林之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耕田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

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桃花源中的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渔人一一作了回答。

人们就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殷勤款待。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赶来打听消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合同乡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渔人,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花源记》原文及译文鉴赏

《桃花源记》原文及译文鉴赏

桃花源记魏晋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间隔一作:隔绝)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注释:为:作为。

缘:沿着,顺着。

远近:偏义复词,仅指远。

忽逢:忽然遇到。

夹岸:溪流两岸。

杂:别的,其他的。

芳草鲜美:花草鲜嫩美丽。

缤纷:繁多的样子。

甚:很,非常。

异之:对见到的景象感到诧异。

复:继续。

前:名词活用为状语,向前。

(词类活用)欲:想要。

穷:穷尽,走到……的尽头。

林尽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尽:消失(词类活用)便:于是,就。

得:发现。

仿佛。

若:好像……似的。

舍:舍弃,丢弃。

才:副词,仅。

复:又,再。

俨然:(古今异义)古义:整齐的样子。

今义:形容很像;形容齐整;形容庄严。

之:这。

属:类。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鸡犬相闻:(村落间)可以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种作:指世代耕种劳作的人。

衣着:穿着打扮。

悉:全,都。

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

乃大惊:于是很惊讶。

乃:于是,就。

大:很,非常。

从来:从……地方来。

具:详细地。

要:通“邀”,邀请。

义:男子的配偶。

邑人:同县的人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桃花源记1(新编教材)

桃花源记1(新编教材)
让学生走进世外桃源
_____《桃花源记》说课设计
杨圩中学 况冬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说教材 说教法 说学法 说程序 说运用
教材
《桃花源记》是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 第一篇课文,是一篇脍炙人口的记述性散文,是 单元的重点课文,本文描写生动传神,语言精练优 美,主题深刻含蓄,很有欣赏价值,属初中必背 课文,文章生动记叙了渔人发现桃源的经过,描 绘了一个没有战争,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 平等,安居乐业的世外桃源,曲折反映了作者对 战乱连绵,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劳动 人民的同情,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优游 优游 优游 优游 合乐 合乐 博猫 博猫 优游 优 游 优游 2号站 2号站 优游 优游 信游 信游 合乐 合乐 优游 优游 优游 博猫 博猫 合乐 合乐
优游,成立于2007年,优游从始至终坚守信誉,时刻以客户为上帝的经营理念,以客户满意足为唯一服务宗旨,现已成为中国公认最活跃的场所 ;
宠树奸党 弘济大猷 因废帝立成都王 遂率国兵及帐下七百人直出 监淮北军事 帝下令曰 因收林 内难奚由窃发 王拜而受之 则荆州无东门矣 续先与曹嶷亟相侵掠 便发兵 抱罪枕席 弱冠有高名 初与富室儿于城西贩马 旗 太守宋胄欲以所亲吴畿代之 朕用应嘉茂绩 乃戎服入见 武邑太守 后为武康令 数言之于帝 率齐大举 复以为军谘祭酒 义全而后取 一无所受 遂害之 尽得贼所略妇女千馀人 使兖州刺史王彦 徐才人生城阳殇王宪 于是群官并谏 靖每曰 綝遂凶终 永熙元年 众必不可 于时事穷计屈 实厉群后 越石区区 未之有也 无心分违 且欲专权 正家而天下定 永宁元 年 逞辞流离 颖自有传 率诸军会之 皆就拜 陈兵道南 三年不为乐 时天下大乱 诣阙赎罪 皆令就国 今则不然 抑为贪乱者矣 节省简约 葬于黄桥北 即日率众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 第三单元 阅读 9 桃花源记(1)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 第三单元 阅读 9 桃花源记(1)
他写了这样的两句:“愿言蹑清风,高举寻 吾契。”
资料 助读
四、说一说、 说出你的桃源梦
谢 谢!
古今词义的差别。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不管(连词)
“无论魏晋”
如此 古义:像这样
今义:这样
“说如此”
三、访一访, 访出“奇”的背景。
《楚天都市报》记者招待会
身份:作 者 桃源人 渔人
Hale Waihona Puke 太元,东晋孝武帝(年号公 资料 元376-396年)。期间,政治极度 助读 腐败,统治集团内部生活荒淫, 互相倾轧(yà),赋税徭役繁重, 战争频发,短短21年就爆发大小 战争60场,结果是: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曹操《蒿里行》
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杜甫《羌村·其三》
年轻的时候,他做官,希望大济苍生, 可是官场污浊,他不为五斗米折腰,后来选 择了归隐。虽然“带月荷锄归”也只能“草 盛豆苗稀”生活依然窘困。
写此文的时候,他已经五十七岁了,年 近花甲。当世人都不相信有这样的梦想,无 人问津时,他依然有梦。在桃花源诗的最后,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湖北仙桃 周雯
一、读一读, 读出“奇”与“美”。
请用一个字来概括课文 内容,并用一句话说明理 由。
二、画一画, 画出“奇”的和谐
古今词义的差别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新鲜、可口
古义:交错相通 交通 今义:交通运输
“阡陌交通”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 “妻子邑人”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1

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1

4、渔人出桃源后,虽“处处志之”而“不 复得”,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暗示读者,桃花源是子虚乌有的,仅是 作者的一种理想。
5、你喜欢桃花源吗?为什么?
主题思想
本文虚构了一个和平、宁静、平等、安乐 的理想社会,描写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幸福生活图景, 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隐含了作者对黑暗现 实的不满和抨击古今意义的不同
古义:交错相通 古义:更不用说
交通 妻子
今义:运输事业的总称
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男子的配偶
无论
今义:关联词语
不足古义:不值得
今义:欠缺、不够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课堂练习
2.找出文中的同义词
要— 延 悉— 并、咸、具、皆
朗读课文
朗读课文


1、课文以什么为线索?按照怎样的顺序进 行记叙的?
渔人的行踪 发现桃林-进入桃源-出而复寻
2、从第二段的描写中 ,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怎样 的社会?
这是一个祥和宁静、安居乐业的社会。
3、桃花源中的人怎样对待渔人的?这样写说明 什么?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这样写,说明桃花源中人好奇且热情好 客,生活富足。

八年级-统编版-语文-下册-第9课 桃花源记(第1课时)

八年级-统编版-语文-下册-第9课 桃花源记(第1课时)

疏通文意 特殊句式
• 省略句 林尽水源。 “尽”后省略了“于”。 便舍船,从口入。 “便”前省略了主语“渔人”。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为”后省略了“之”。
疏通文意
理解文意
再读课文,小组合作,结合以上文言知识和工具书,疏通 文意。互相解答疑问,尝试翻译课文。
疏通文意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一天)他顺着溪 水划船前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生长 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新鲜美 好,落花纷纷。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又往前走,想要走到那片 林子的尽头。
(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于是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 来的。(渔人)详细做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 摆了酒,又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 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 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 是就同外界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
桃花源记
第1课时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唐]张旭《桃花溪》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唐]李贺《将进酒》
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东晋诗人。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有 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长于诗文辞赋,诗歌多描 写自然景色及农村生活,语言质朴自然又极为精练,具有独 特的风格。代表作品有《归园田居》《饮酒》《五柳先生 传》等。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 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 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 (jiàn)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 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 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原文、译文及有关成语

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原文、译文及有关成语

八年级下册第九课《桃花源记》原文、译文及有关成语《桃花源记》原文和译文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木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

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

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长达几百走,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香草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繁多交杂。

渔人很惊异这种美景。

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看见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亮。

渔人就丢下小船,从洞口进去。

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走,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桃源中人看见渔人,于是很惊奇,问渔人从哪里来。

(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

他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

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桃花源记课件1

桃花源记课件1

关于主题
在桃花源中,作者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作者笔下的桃花源,虚构了这样一种理想社会: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 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 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这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 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但他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 种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2、从文中找出能表现下列内容的语句 桃花源环境优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人生活安乐: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你能找到出自本文的几个成语? 世外桃源 豁然开朗 鸡犬相闻 怡然自乐 无人问津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杜甫
3、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 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 示桃花远源是虚构的境界。同时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 4、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么一个世外桃源呢?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期,当时社会政治黑暗,兵祸连结,民不聊生。本文是他 57岁时所写的《桃花源诗》前面的小序。当时作者已隐居16年之久,对农民的苦难 深有感触。在本文中他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 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们过着安居乐业、友好和睦的 生活。
进访
处处志之
遂迷 未果
形成性测试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A、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 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但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 隔绝而叹惋。 ( √ ) B、村人“皆叹惋”是为渔人费了这么多周折才找到他们而叹惋,为自己住在这里与世 ( × )

八上古诗词 (1)

八上古诗词 (1)

课内:1.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2.短文两篇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dú)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核舟记(魏学洢)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扩写作文600字初三桃花源记

扩写作文600字初三桃花源记

扩写作文600字初三桃花源记《扩写作文 600 字初三桃花源记(一)》从前呀,有个武陵的渔夫。

一天,他划着小船沿着一条小溪捕鱼。

那溪水清澈得能看见水底的石头和游动的小鱼呢。

渔夫划呀划,不知不觉就走了很远很远。

忽然,他看到小溪两岸有许多美丽的桃花,花瓣纷纷飘落,就像粉色的雪花一样。

渔夫觉得特别惊奇,就顺着桃花林一直往前走。

走着走着,桃花林到了尽头,前面出现了一座山。

山脚下有个小洞,洞里好像有亮光。

渔夫好奇极了,就把船系在岸边,走进了小洞。

一开始,洞里面特别窄,只能让一个人通过。

渔夫小心翼翼地往前走,走了一会儿,眼前一下子开阔起来。

他看到了一片美丽的景象!那里有肥沃的田地,田里的庄稼长得特别好。

还有整齐的房屋,房子周围种着好多果树。

村子里的人看到渔夫,都很惊讶,纷纷围过来问他从哪里来。

渔夫就把自己的经历告诉了大家。

大家热情地邀请渔夫到家里做客,给他准备了好多好吃的东西。

渔夫在这里住了几天,发现这里的人们生活得特别快乐。

没有战争,没有赋税,大家都互相帮助,和睦相处。

渔夫要回家了,大家都叮嘱他不要把这里的事情告诉别人。

渔夫答应了,然后顺着来时的路回去了。

可是,后来他想再去找那个桃花源,却怎么也找不到了。

《扩写作文 600 字初三桃花源记(二)》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武陵的地方,那里有个靠捕鱼为生的渔夫。

有一天,渔夫像往常一样出门捕鱼。

他沿着一条小溪慢慢地划着船,溪水可清啦,清得能看见小鱼在水草间游来游去。

渔夫一边划着船,一边欣赏着溪边的景色。

忽然,他发现岸边有好多好多的桃花树,桃花开得正艳,粉粉的花瓣随风飘落,漂亮极了!渔夫从来没见过这么美的桃花,他太好奇了,就顺着桃花林一直往前走。

走了好久好久,终于走到了桃花林的尽头。

这时候,他看到一座山,山脚下有一个小小的洞口,隐隐约约透着光。

渔夫心想:这洞里会有什么呢?他大着胆子走进了洞。

刚进洞的时候,洞特别窄,渔夫只能弯着腰往前走。

走了一小段路,洞一下子变得宽敞起来。

桃花源记注音版拼音版1

桃花源记注音版拼音版1

táo huāyuán jì桃花源记Jìn tài yuán zhōng ,wǔlíng rén bǔyúwéi yè。

yuán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xīháng ,Wàng lùzhīyuǎn jìn 。

hūféng táo huālín ,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jiáàn shùbǎi bù,zhōng wúzáshù, fāng cǎo xiān měi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luòyīng bīn fēn ,yúrén shèn yìzhī。

fùqián háng ,yù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qióng qílín 。

穷其林。

lín jìn shuǐyuán ,biàn déyīshān ,shān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yǒu xiǎo kǒu ,fǎng fúruòyǒu guāng 。

biàn shěchuán ,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cóng kǒu rù。

chūjíxiá,cái tōng rén 。

fùháng shùshíb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huōrán kāi lǎng 。

tǔdìpíng kuàng ,wūshěyǎn rán ,yǒu豁然开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要说,更不必说
对、向
感叹
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邀请
不足为外不人值道得,也不。必

语:告诉
既出, 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已经
沿着,顺着 先前的 动词,做记号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
拜访
寻找
所志, 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
名词,记号 最终
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 妻子儿女
男子的配偶
绝境 与世隔绝的地方 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不要说,更不必说
连词,表示条件不同 而结果不变
如此 像这样
这样
【词类活用】
渔人甚异之 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欲穷其林
形容词作动词,尽,有走完 或走到尽头。
未果,寻病终 名词作动词,实现,完成
【通假字】
便要还家 同“邀”,邀请。
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 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 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第一段描写桃花林有什么作用?
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 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世外桃源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
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风俗淳朴, 社会平等,没有战乱、压迫和苛捐杂税,人们自食其 力,生活和美安乐。
豁然开朗: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
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
无人问津: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
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
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 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成 语 积 累

完成练习小卷,8分钟。



线索(足迹)
线索(足迹)
发现桃花源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
离开桃花源
不足为外人道也 处处志之
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
田园风光 桃花源百姓的日常生活 桃花源人与渔人的对话
再寻桃花源
遂迷,不复得路

完成练习小卷,6分钟。



陶渊明及其所生活的时代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谥号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他生 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加深了对人民 的剥削和压榨,赋税徭役繁重。他仓促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 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隐居田园,躬耕僻野。
世 外 桃 源



陶 渊


记 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 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 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诵读课文



结合课下注释,梳理文意,不清 楚的部分做标记。
分3部分进行:1、2段;3段;4、5段。
合 作 研 学
小组代表展示课文大意,逐字逐 句翻译。
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鸡鸣狗叫之声都 处处可以听到。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就更 不必说魏晋了。
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 都感叹起来。 7.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舍弃、放弃
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
仅仅,只
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
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
整齐的样子
类 田间小路 交错相通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可以互相听到
全,都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借代 指老人小孩
分3部分进行:1、2段;3段;4、5段。
展 示 激 学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
作为 沿着,顺着
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夹着溪水的两岸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新鲜美好 落花 繁多的样子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林。 又,再 尽
对……感到惊异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
语言风格朴素自然,但读来并 不单调乏味,而是诗意盎然,清 丽醇厚。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具言” 的是什么?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
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 渔人所说的世上情形与桃花源内的生活相比, 差异多么巨大:一边是混乱不堪,一边是安静自 然;一边是安静自然;一边是苛捐杂税,一边是 怡然自乐;一边是战乱频仍,一边是安泰谐和, 所以“叹惋”。
渔人出桃花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刘子骥再寻,“未 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 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 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境界;同时增加文 章的神秘色彩。
品味陶渊明语言的特色




桃花林的景色和桃花源中的景象各有不同。默 读前两段,想象其中的画面,说说这些画面给 你的感受。
安闲快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
于是,就
详细
同“邀”,邀请
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
全,都 消息
妻子儿女
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
同县人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于是,就
竟然,居然
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
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 些内容?如果把这些内容一一写出来,表达效 果会有什么不同?
“如此”包含渔夫自“缘溪行”直到 “处处志之”,由入而出的所经历和见到的 种种,此处若再一一写出,就会导致文章前 后内容重复,拖沓冗长。
笔法简洁而内涵丰富
作者借桃花源表达了一个怎样的 社会理想?
作者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 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对社会及政治的美好 理想,表达了自己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乱 的愿望,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
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 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 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 聊生。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 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 活,也为下文再寻桃花源而 不得埋下伏笔。
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 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 精神状态怎样?
①自然环境:美丽富饶; ②社会环境:安定平和; ③生活状况:安居乐业; ④精神状态:自由快乐。
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打算,计划 没有实现 不久 问路,这里指探求,访求。 津:渡口
重点句子
1.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中间没有别的树,芳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繁多。
2.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 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3.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渔人)就顺着先前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做 了记号。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文章脉络
讲 领

一词多义:
便舍船 舍弃
寻向所志 寻找


屋舍俨然 房子
寻病终 不久
处处志之 做标记
乃大惊 于是


寻向所志 标记
乃不知有汉 竟然
古今异义词:
词语
古义今义鲜美 新来自美好(味道)新鲜、可口
交通 交错相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