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元素和放射性测年原理
放射性原理
放射性原理放射性是指某些物质自发地发射出粒子或电磁辐射的现象。
这种现象是由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内部发生变化而引起的。
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不稳定,通过放射性衰变来寻求稳定状态,这种衰变过程是放射性现象的基础。
放射性现象最早被发现于1896年,当时亨利·贝克勒尔发现了镭元素放射出的射线能够使照相底片曝光。
这一发现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放射性现象的研究也因此展开了。
放射性现象的基本原理是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不稳定,会自发地发生衰变。
衰变过程中,原子核会放出粒子或电磁辐射,转变成另一种元素。
放射性衰变的方式包括α衰变、β衰变和γ衰变。
α衰变是指放射性元素放出α粒子,原子序数减2,质量数减4;β衰变是指放射性元素放出β粒子,原子序数增1,质量数不变;γ衰变是指放射性元素放出γ射线,原子序数和质量数均不变。
放射性现象对人类和环境都具有一定的危害性。
放射性元素的辐射会对人体细胞造成损伤,导致各种疾病,甚至致癌。
因此,对放射性现象的研究和应用需要十分谨慎,必须严格控制放射性物质的使用和处理,以防止对人类和环境造成伤害。
放射性现象在医学、能源和科研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放射性同位素在医学影像学中被广泛应用,如放射性核素扫描、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等,可以帮助医生诊断疾病。
在能源领域,核能是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形式,通过控制核反应实现能量释放,被广泛应用于发电、航天等领域。
在科研领域,放射性同位素的标记技术被用于研究生物、化学和材料等领域,为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手段。
总之,放射性现象是一种自然现象,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放射性现象的危害性,严格控制放射性物质的使用和处理,以确保人类和环境的安全。
同时,我们也应该充分利用放射性现象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造福人类社会。
放射性测量的基本原理
放射性测量的基本原理
放射性测量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放射性物质的核衰变过程来判断其放射性强度。
放射性物质的原子核会以一定的概率自发地发生核衰变,释放出电离辐射,如α粒子、β粒子和γ射线。
这些电离辐射可以通过适当的探测器捕获和测量。
对于α粒子和β粒子,其停止距离与能量有关。
利用探测器可以测量到射线的能量,从而间接测量射线的类型。
例如,通过测量α粒子的能量损失,可以确定其来源、测量其强度。
γ射线是高能电磁波,不带电,因此可以穿透物质。
利用探测器可以测量γ射线的能量和强度,从而判断放射性物质的类型和浓度。
放射性测量常用的探测器包括闪烁体探测器、比计数器和核电子学设备。
这些探测器能够将射线转化为电信号,经过放大、测量和分析处理后得到放射性强度的数据。
放射性测量广泛应用于核工业、医学、环境保护等领域。
通过准确测量放射性物质的强度,可以评估辐射风险、控制辐射剂量、保护公众健康。
确定绝对地质年代的方法
确定绝对地质年代的方法地质年代是研究地球历史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描述了地球上不同时期的地质事件和生物演化。
确定绝对地质年代是地质学家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科学家们采用了多种方法和技术。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确定绝对地质年代的方法。
1. 放射性同位素测年法放射性同位素测年法是一种基于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过程来确定地质年代的方法。
这种方法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速率来计算岩石或矿物中的年龄。
常用的放射性同位素包括铀、钾和碳等。
通过测量岩石或矿物中同位素的比例,可以计算出它们的年龄。
这种方法广泛应用于确定地质年代,尤其对于年代较古老的岩石和化石具有较高的精确度。
2. 古地磁测年法古地磁测年法是一种通过测量地球磁场的变化来确定地质年代的方法。
地球的磁场在不同的时期会发生反转或漂移,这些变化可以通过磁性矿物记录下来。
通过对岩石或矿物中的磁性矿物进行测量,可以确定它们形成的时期。
古地磁测年法可以用来确定地质年代的大致范围,尤其对于年代较古老的岩石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3. 古生物学方法古生物学方法是一种通过研究化石的演化过程来确定地质年代的方法。
生物的演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不同的生物种类在不同的时期出现和消失。
通过研究化石的形态和分布,可以确定它们所属的地质年代。
古生物学方法通常用于确定地质年代比较古老的地层,如古生代和中生代。
4. 核素测年法核素测年法是一种通过测量岩石或矿物中稳定同位素的相对含量来确定地质年代的方法。
这种方法利用某些元素在地质过程中的稳定同位素比例不会发生变化的特性,通过测量岩石或矿物中同位素的相对含量,可以推断它们的年龄。
核素测年法常用于确定地质年代较古老的岩石和矿物。
5. 地质剖面法地质剖面法是一种通过观察地质剖面的不同层次和结构来确定地质年代的方法。
地质剖面是地球地壳中岩石层次的纵向切面,它记录了地质历史的演化过程。
通过观察地质剖面中不同岩石层次的特征和关系,可以推断它们的年代。
地质剖面法常用于确定地质年代较古老的地层和构造。
第四纪测年方法综述解读
第四纪测年方法综述摘要:第四纪与人类的关系及其在地质历史中的重要位置,需要高精度高分辨率的测年。
第四纪地质学家们改进、发展了许多第四纪的测年方法。
文章主要从岩石地层法、生物法、磁性地层法、考古法、放射性定年法等方面讨论了第四纪测年的基本理论及近年的一些研究进展。
鉴于我国第四纪工作者对黄土的深入研究,及其在国际第四纪中的重要地位,本文还着重论述了黄土中常用的测年方法。
目前,第四纪测年方法的主要进展表现在由于科学技术的提高,如激光显微探测技术等,使得测年的精度、功效显著提高而样品的用量却有了显著的降低,并且拓展了一些测年的应用领域,如电子自旋法应用于冰碛物的测年,其据测年结果建立的序列可与深海氧同位素阶段对比。
但要使得测年的可靠性增强,则需要有丰富的地质工作经验,根据所测样品的特征选择恰当的测年方法,且要尽量选择多种适当方法进行对比测年。
关键词:第四纪;测定年代;放射性;光释光;裂变径迹;黄土测年;第四纪是所有地质时期中最新也是最短的一个纪,是指约2.6 Ma BP以来地球发展的最新阶段。
由于在这个时期产生了人类及其物质文明,第四纪是自然与人类相互作用的时代,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变化都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
因此,对其的研究显得格外重要,形成了独立的第四纪科学。
人们探讨的环境演变一般都局限在第四纪范畴,在这样短的时期,要求更精确的、分辨率更高的测年,以便更准确地确定周期和相位,进行全球性对比,进而认识自然演变趋势和发展规律,为科学地推测过去、认识现在、预测未来找到依据。
第四纪地质的某些测年方法和技术与测定前第四纪物质(如K-Ar法)的方法和技术有很大的相似性。
建立在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基础上的前第四纪物质的许多测年方法和技术,稍加改进就可以用以第四纪地质的研究。
不仅如此,第四纪学家们也发展了许多专门测定年轻沉积物年龄的方法和技术。
从1949年Lebby提出14C法以来,现在可供选择的第四纪测年方法达到几十种,但各种方法的发展过程和应用程度相差较大。
地质学中的放射性测年技术
地质学中的放射性测年技术地质学中的放射性测年技术,是指利用地球物理学中放射性同位素的不稳定性质,通过测定岩石中的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和其与稳定同位素之间的比值,从而推断出地质事件的年代和过程。
这项技术已经成为地质学研究和矿产资源勘探的重要手段,也为探索地球深部动力学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放射性测年技术的基础是放射性同位素的自然放射性。
放射性同位素指具有不稳定核的同位素,它们会自发地通过衰变作用放出高速带电粒子,同时释放出射线和伽马射线等高能辐射。
放射性同位素的核衰变是一种随机性过程,其衰变时间符合指数分布规律,可以用半衰期来描述。
相似的元素,由于其原子核结构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放射性同位素,如铀系列、钍系列、钾40等等,它们的半衰期都不同。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进行测年,其基本原理是同位素的衰变速率和其原始含量的比值,也就是所谓的放射性同位素比值,在一定条件下是稳定的。
当这个比值在岩浆热液中的浓度比较高时,可以进行绝对年代测试;而在低浓度和低活性情况下,常用流域扇、河流冲积平面等地质场地,经过一系列的野外取样、实验室分析等技术步骤,得到相对年代的测试结果,作为地质事件的重要标志。
这种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古地理环境的重构、成矿作用的模式和历史、地表过程的演化、地震带的长期活动模式等诸多领域,使地质学的分析、推断和解释更加准确和科学。
放射性测年技术的方法主要有放射性碳测年法、钾-氩测年法、铅同位素测年法和锆石U-Pb测年法等。
这些方法的原理不同,适用范围和测试精度也各有差别。
下面就这些方法作一简单的介绍:放射性碳测年法是利用碳14(14C)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来测定生物和生物遗物的年代,其半衰期为5,700年左右。
在动植物死后,14C的放射性就停止了,而其含量则以指数级规律缓慢降低。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的分析,测定样品中14C含量与本底含量比值,然后计算出测样距今的年代。
放射性碳的方法主要应用于史前、古生物、考古、天文、地球科学、生态学、气象学等领域。
放射性同位素定年原理
放射性同位素定年原理
放射性同位素定年是一种重要的定年技术,它是基于物质断代概念,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率来确定某种物质的年龄。
其基本原理是:放射性元素同位素在一定条件下会不断衰变,比如铀238的衰变产生钍234,钍234的衰变产生硼230。
每一次衰变都会释放出一定能量,从而将原有的放射性元素变成不放射性元素。
因此,通过测定一种放射性物质中放射性和不放射性比例,就可以推算出物质的存在时间,从而大致估算出物质的年龄。
放射性同位素定年技术用来确定地质年代,具有极大的科学价值。
例如,地质科学家可以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定年技术来确定地壳的形成时间,从而推断出地壳的演化过程。
此外,放射性同位素定年技术也可以用来研究古气候,古生物及其进化,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放射性同位素定年技术有很多优势,如准确性高、灵敏度强等。
它可以测定极其短的时间尺度,例如毫秒、微秒。
此外,它还可以测定极长的时间尺度,如几千年、几亿年等。
放射性同位素定年技术已经在地质年代学、古生物学、古气候学等学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它为研究地质历史,古生物及其进化,古气候等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手段,对科学家们进行定量研究具有极大的意义。
利用碳14测年份的原理
利用碳14测年份的原理碳14测年是一种常用的放射性同位素测年方法,利用地球大气中自然存在的放射性同位素碳14对有机物质进行测定。
碳14的半衰期约为5730年,它具有一定的放射性,每个单位时间内碳14的数量会以指数方式减少。
由于碳14的存在量与大气中的同位素相对稳定,因此通过测量有机物质中碳14的含量,可以估算出有机物质形成的年代。
碳14测年的原理基于以下几个假设:1. 大气中的碳14含量在时间上趋于稳定。
大气中的碳14是由宇宙射线通过与氮气反应产生的,随着时间流逝,宇宙射线的强度和碳14的产生速率会有所变化。
可以通过测量当代大气中的碳14含量,以及了解过去大气中的碳14含量的变化趋势,来进行年代测定。
2. 碳14与碳12在大气和地球生物圈之间的交换速率是相对恒定的。
地球上的生物体在进行新陈代谢过程中会吸收大气中的碳14和碳12,这两种同位素的比例会在生物体中保持相对恒定。
当生物体死亡后,它不再吸收新的碳14,而现存的碳14会以放射性衰变的方式逐渐减少。
通过测量有机物质中碳14与碳12的比例,可以计算出有机物质形成的时间。
基于以上的假设,进行碳14测年需要进行以下步骤:1. 采集样本:首先需要采集要进行测年的有机物质样本,可以包括木材、骨骼、纸张等。
样本应尽量保持完整,避免或尽量消除与外界的碳交换。
2. 提取样本中的有机物质:将样本经过一系列化学处理步骤,提取出其中的有机物质。
这些有机物质通常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例如纤维素、蛋白质等。
3. 测量样本中碳14的含量:将提取出的有机物质样本进行放射性测量,测量结果将以放射性计数的形式呈现。
测量可以通过液体闪烁计数器、气体比计数器等设备进行。
4. 消除干扰因素:由于地球上的放射性同位素活动度并非均匀分布,环境中的某些因素可能会干扰测量结果。
这些干扰因素包括地壳中的混合碳、大气和海洋交换的碳等。
为了准确测量样本中的碳14含量,可以通过化学处理和统计学方法,消除这些干扰因素的影响。
地质年代学中的放射性同位素测年法
地质年代学中的放射性同位素测年法地质年代学是一门研究地球历史发展的学科,它涉及到许多的技术手段,其中放射性同位素测年法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术。
这种技术是利用一些天然放射性元素的代谢特性进行的,这些放射性元素的代谢特性是有规律的,可以通过这种规律来推算物质的年龄。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地质年代学中放射性同位素测年法的具体内容。
一、放射性元素的性质放射性元素是指具有不稳定原子核的元素。
它们会在分解的时候释放出放射性粒子,从而变成另一种元素。
放射性元素的变化过程是非常稳定的,每秒钟分解的数量是固定的。
放射性元素分为天然放射性元素和人工放射性元素。
天然放射性元素是指自然界中存在的放射性元素,如铀、钾、钍等,它们分解的过程是可以用来测定物质年龄的。
而人工放射性元素是指人工合成的放射性元素,如碳14、锶90等,它们的分解速度常常是非常快的,可以用来测定各种的物质。
二、测定物质年龄的原理测定物质年龄主要是利用放射性元素在分解的过程中会释放出特定的放射性粒子,这些放射性粒子可以导致物质中的其他原子发生电离,并与其它的原子重新组合成同位素。
放射性元素的分解速度是随时间推移而变化的,而且是一个可以预测的过程。
利用这个规律,地质学家可以推测出物质从形成之初到现在所经历的时间,并以此测定物质的年龄。
三、放射性同位素的分类放射性同位素可以从不同的分类角度来进行分类。
一种常见的分类方式是根据放射性元素的衰变方式进行分类。
衰变方式常常分为α衰变、β衰变、γ衰变和正电子衰变。
α衰变是指放射性同位素释放出α粒子,α粒子是二价锕元素核中的一个粒子。
β衰变是指放射性同位素释放出β粒子,β粒子是电子的一种。
γ衰变是指放射性同位素释放出γ光线,γ光线是能量很高的光线。
而正电子衰变是指放射性同位素释放出正电子,正电子是与电子具有相同的质量,但是带有相反的电荷的粒子。
四、放射性同位素测年法的具体测定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测年法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的分解过程来推算物质的年龄的方法。
文物鉴定中的放射性同位素测年方法
文物鉴定中的放射性同位素测年方法概述:文物鉴定是一项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而放射性同位素测年方法在文物鉴定领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介绍放射性同位素测年方法在文物鉴定中的应用与原理,并探讨其在鉴定中的局限性和前景。
通过对放射性同位素测年方法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和研究珍贵的文化遗产。
一、放射性同位素测年方法的原理放射性同位素测年方法是基于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过程来推断物质年代的一种方法,主要分为碳-14测年和铀系列测年两种。
1. 碳-14测年碳-14测年是通过测量文物中的碳-14同位素含量与稳定碳同位素的比值来确定年代。
该方法主要适用于有机物质的测年,如木材、纸张等。
原理是利用地球上不断变化的大气中碳-14同位素的比例,并结合其半衰期来计算样本的年龄。
2. 铀系列测年铀系列测年是通过测量文物中铀系列同位素的衰变情况来推算年代。
常用的铀系列元素有铀、钍和铅等,因其衰变速率稳定且适用范围广,所以在文物鉴定中得到广泛应用。
通过测量样本中铀系列元素与其衰变产物之间的比值,可以计算出样本的相对年龄。
二、放射性同位素测年方法在文物鉴定中的应用放射性同位素测年方法在文物鉴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确定文物的年代通过测定文物中含有的放射性同位素的比例,可以推算出文物的年代。
这对于无法准确判断年代的文物非常有帮助,有助于研究者更好地理解文物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2. 推断文物的制作时间和历史变迁放射性同位素测年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确定文物的制作时间和历史变迁,从而揭示文物所蕴含的历史信息。
比如,通过测定陶器中的碳-14含量,可以确定陶器的年代,了解不同年代陶器的制作工艺和风格差异。
3. 辅助文物的鉴定和鉴别在文物鉴定的过程中,有时难以准确判断文物的真伪和年代。
而放射性同位素测年方法可以提供一种客观、科学的手段,帮助鉴定者更准确地判定文物的真实性和年代。
4. 建立文物数据库和年代序列通过对大量文物进行放射性同位素测年,可以建立文物数据库和年代序列,为文物鉴定和历史研究提供良好的参考依据。
考古学中最常用的测年方法
对于一个新的遗址,我们经常想要问的第一个问题便是:它是什么年代的?考古学在一定意义上是“时间”的科学,**考古资料后,判断遗迹和遗物的年代,是研究的重要一步。
时空框架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基础,知道一处遗址的时间与年代,才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寻找到它的位置和坐标,才能对比不同遗迹和遗物出现的先后顺序。
那么,考古学研究是如何判断一处遗址的年代的呢?在考古学研究中,存在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两种概念。
相对年代,是指遗物或遗迹的先后顺序和先后关系,其推定一般利用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
该方法在考古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至今仍在普遍使用。
在考古学中,根据遗物形态特征和组合特征,把遗址分为早期、中期、晚期的做法就是一种相对年代的表示方法。
汤姆森提出的这个“三期说”开创了相对年代研究的先河。
绝对年代,是指遗物或遗迹的具体时间,可以用年代数值表示。
中国古代帝王纪年、干支纪年和大事纪年等都是绝对年代的表示方法。
近现代以来,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一些科学技术手段可以被用来进行年代的测定,其中最常用和最重要的方法就是碳十四测年法,此外,常用的还有树轮断代法和热释光测年法等。
最为可靠的碳十四测年法碳十四测年法测定年代是考古学中最主要的确定绝对年代的方法,即通过在考古遗址中采集动植物遗存、含碳沉积物或其他含碳物质,测定生物体的死亡年代或沉积物的形成年代,以此推测考古遗址存在的绝对年代。
从理论上讲,碳十四测年法可测范围达到距今5万年左右,目前树轮校正的范围只能达到距今2万年左右。
自从20世纪夏鼐、仇士华、蔡莲珍等先生在我国创建第一个碳十四断代实验室以来,测定了一大批遗址的年代数据,并且编写了《中国考古学中碳十四年代数据集》。
碳十四测年法的最基本原理是放射性元素碳十四的衰变规律,由于自然界中碳的交换循环相当快,活体生物内的放射性碳十四浓度基本上是一致的。
生物体死亡后,其放射性碳十四与外界脱离了交换状态,即放射性碳十四得不到补充。
这样,原来拥有的放射性碳十四浓度会按照衰变规律逐步降低,即每经过一个半衰期,浓度就降低一半。
第四纪沉积物的光释光测年
第四纪沉积物的光释光测年第四纪沉积物的光释光测年第四纪沉积物是指在第四纪时期经过风化和运移后,沉积在陆地和海洋中的一种沉积物,包括冰碛岩、沙石、淤泥、泥炭等。
光释光测年是一种通过测定某些物质吸收自然或人工光后释放出的能量大小,来确定该物质形成或曾经受到过辐射的年代的方法。
下面将介绍第四纪沉积物光释光测年的原理、方法和应用。
一、原理光释光测年的原理主要是利用放射性元素如铀、钍、钾等在周围环境中辐射照射下,使沉积物中的矿物质发生捕获电子。
这些捕获的电子会在被光子激发后重新回到电子的基态,从而释放出固定的能量。
这些能量的大小与光子激发的时间长短、光子的强度等相关。
通过测量物质释放的光子数和大小,可以计算出当初放射性元素辐射照射到物质时的时间,从而确定物质的年代。
二、方法第四纪沉积物的光释光测年通常采用的是石英或长石中的能量陷阱信号。
具体方法如下:1. 样品制备:在选取样品时,需要注意样品中对应的矿物质应尽可能稳定,同时需要清理掉附着在样品表面的沉积物和氧化膜等物质。
然后经过机械、化学等处理,使样品的体积尽可能均匀,表面光洁。
2. 光释光测量:将样品置于黑暗环境下,利用激光、LED等光源进行激发,然后测量样品释放的光子数和大小。
3. 数据处理:根据样品释放出来的光子数和大小,利用计算机绘制出释光剖面图。
然后通过校准样品,将温度对测年结果的影响进行校正,最后得到样品的年代数据。
三、应用1. 确定岩石风化速率:通过光释光测年,可以计算出岩石中的富含石英的矿物质受到辐射照射的时间,从而确认该岩石表面的风化速率。
2. 确定海平面变化:利用从海洋底下采集的沉积物中的石英等矿物质,可以计算海洋沉积物的年代,从而确定岩石和海洋底部过去的海平面高度。
3. 确定冰川活动历史:通过采集冰川中的石英沉积物,在确定沉积物中石英矿物质年代的基础上,就可以推断出冰川活动的历史。
总之,第四纪沉积物的光释光测年可以在许多地质研究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对我们认识地球历史和未来的变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测年方法
14 1、 C
法
(2)测量对象和测量时限
☢ 测量时限:可精确测定五万年以来的含碳样品的年龄。
(时限的计算) ☢ 测量对象:所有含碳物质和水。
(3)取样要求
☢ 注意事项 ☢
a.不要采集受污染的样品;避开污染源 b.不要让样品受污染:防止标签和包装袋污染样品 采集量
(4)对14C法的评价
精度最高、用途最广、方法最成熟的第四纪年代学方法。
单矿物:长石、云母、角闪石、海绿石(含钾矿物) 全岩类:玄武岩、辉绿岩、粗面岩等
(4)测年范围:10万年~10亿年(Q3以前)
2、K-Ar 法
(5)取样要求
① 样品有一定的地质意义;
② 有良好的保护环境,样品无蚀变;
③粘土样品应选取细粒部分(<2u或<1u),并作X光衍射和电子 显微镜分析,判断是否1MD伊利石。
3、铀系法(铀系不平衡法)
(1)测量对象
沉积物、碳酸盐(纯碳酸盐和不纯碳酸盐)、 火山岩等。 沉积物:海洋沉积、锰结核、湖泊沉积、盐类 等; 碳酸盐:珊瑚、钟乳石、石笋(纯碳酸盐) 钙质层、钙结核、灰华、骨头(纯碳酸盐)
(2)测年范围
几百年-60万年,最佳范围在5万年-30万 年之间。
第四纪测年方法
物理年代学方法
放射性同位素年代法
其他方法
一、物理年代学方法
–
概念:利用矿物岩石的物理性质 (如热、电、磁性等)测定沉积物 的年龄的方法。
种类:古地磁法、热释光(TL)、 光释光(OSL)、电子自旋共振 (ESR)、裂变径迹法等。
–
1、古地磁学方法
正极性:指岩石剩磁的极性方向与现代地球极性方
向相同,其磁倾角为正值,磁偏角接近0度。
地理岩石新老的判断方法
地理岩石新老的判断方法地理岩石的新老可以通过多种不同方法进行判断。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方法:1. 放射性测年法:放射性测年法是判断岩石年龄的常用方法之一。
岩石中含有不同种类的放射性元素,如铀、钍和钾,这些元素在长时间内会衰变成稳定的同位素。
通过测量岩石中这些元素和同位素的比例,可以推算出岩石的年龄。
2. 磁性测年法:磁性测年法是根据地球的磁场变化来推算岩石年龄的方法。
在地球历史的不同时期,地球的磁场会发生翻转。
当岩石形成时,其中的磁矿物会记录下磁场的方向。
通过测量岩石中的磁矿物的方向,可以推算出岩石的形成年代。
3. 化石测年法:化石测年法是通过研究岩石中的化石来推算岩石年龄的方法。
不同种类的化石出现的时间是有一定规律的,通过比对不同地层中的化石组成,可以推断出地层的年代顺序,并间接推算出岩石的年龄。
4. 热解测年法:热解测年法是一种用于确定岩石年龄的方法。
通过加热岩石样品,可以释放出岩石中的气体或水分子,进而推算出岩石形成的年代。
5. 枕状玄武岩的位置:枕状玄武岩是一种由火山喷发形成的岩石,常常出现在地层中。
通过观察枕状玄武岩在岩层中的位置,可以判断它的相对年龄。
如果枕状玄武岩出现在上层,那么它的年代会比下层的岩石新。
反之,如果枕状玄武岩出现在下层,那么它的年代会比上层的岩石旧。
6. 岩石中的化学组成:岩石中的化学物质可以提供关于其形成年代的线索。
不同时期的岩石形成时,其熔融物质的组成会有所不同。
通过分析岩石中的化学成分,可以判断其相对年龄。
7. 微生物活动:一些岩石中保存了古代微生物的化石或化学标记,通过研究这些化石或标记可以推算出岩石的年龄。
对于年代较新的岩石,还可以通过研究其中微生物的活动痕迹来判断其相对年龄。
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应根据具体情况选取合适的方法进行判断。
综合利用多种方法,可以得到相对准确的岩石年龄判断结果。
常用的断层活动性测年方法
常用的断层活动性测年方法一、放射性碳(14C)法原理:物质中14C的浓度通常采用放射性比度来表示,即每克碳中每分钟内14C的衰变次数,单位为dpm/g。
假定在最近的四五万年间宇宙辐射的强度未变,样品被埋藏后可以满足化学封闭条件,则样品的14C年龄t由下式计算:t=-8033ln)A sn/A on式中 A sn——样品残留的14C比度A on——现代碳的14C比度可供14C测年的物质:如木头、木炭、泥炭、淤泥、腐殖土、珊瑚、贝壳、骨头以及次生碳酸盐(泉华、石笋、钙质胶结层和钙结核)等。
测年适用范围:200~50000年。
二、热释光(TL)法原理:结晶固体在其形成和存在过程中,接受了来自周围环境和宇宙中的放射性辐射,固体晶格以内部电子的转移来贮存辐射带来的能量,这种能量在遇到外来热刺激(或光照)后,又能通过贮能电子的复原运动而以光子发射的方式再度把能量释放出来,这就是热释光。
自然界的沉积物中含有微量的长寿命放射性元素——铀、钍和钾,它们在衰变过程中所释放的α、β和γ射线可使晶体发生电离,产生游离电子。
这些游离电子大部分很快复原,有一部分就被较高能态的晶格缺陷所捕获而贮藏在陷阱中。
当晶体受到热刺激(或光照)时,被俘获的电子获得能量就可逸出陷阱产生热释光。
释放的光子数与陷阱中的贮能电子数成正比,贮能电子数与晶体接受的核辐射剂量成正比,即晶体的热释光强度与接受的核辐射总剂量成正比。
在一定时段内,半衰期很长的铀、钍和钾的放射性强度几乎为恒量,结晶固体每年接受的核辐射剂量也应视为恒定值。
因此,可以认为,晶体的热释光强度与贮能电子累积的时间成正比。
用于热释光测年的矿物:最常用的是石英,其次是方解石、钾长石等,陨石也可用于测年。
对于断层来说,常用的样品为:断层泥、具有构造意义的方解石脉、能够反映活动性年代的细粒松散沉积物(风成或河湖相沉积)和钟乳石等。
适用范围:102~106年。
三、光释光(OSL)法光释光法是在热释光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测年方法,其信号形成机理与热释光信号相同。
放射性同位素测年法
放射性同位素测年法是一种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速率来测定物质的年龄的方法。
放射性同位素是指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它们在衰变过程中会释放辐射,如α辐射、β辐射和γ辐射等。
放射性同位素测年法的原理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半衰期来测定物质的年龄。
衰变半衰期是指一半的放射性同位素在一定时间内衰变的时间。
如果知道某种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半衰期,就可以通过测量物质中放射性同位素的剩余量,来估算物质的年龄。
放射性同位素测年法有广泛的应用,如在地质学、地球化学、生物学、化学、核化学等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地质学中,放射性同位素测年法可以用来测定岩石的年龄,帮助研究地球的演化历史。
在生物学中,放射性同位素测年法可以用来研究生物体内代谢过程,帮助研究肿瘤发生机制等。
总的来说,放射性同位素测年法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工具,为我们了解物质的年龄和演化历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放射性元素和放射性测年原理汇总.
因为衰变开始时,锶的数量不一定为零,所以:
Sr 87 Sr087 Rb87 (et 1)
(3—19)
在锶的同位素中,除放射性Sr87之外。还有非放射性Sr86,其数量不变。 通常采用同位素之比,即对(3—19)式的两端,分别除以Sr86,则 Sr 87 Sr087 Rb 87 t 86 86 (e 1) 86 (3—20) Sr Sr Sr
第二节 放射性元素和放射性测年原理
放射性衰变原理: 2.衰变常数 :
(dN / dt ) / dt
3.衰变“时间”与寿命 : ⑴ 半衰期:令U/U0=0.5,即定义母核数目衰变为原来的一半所用的时间作为半衰期, 由此得 T ln 2 / 0.693 /
12
⑵寿命:即衰变为原来的1/e所用的时间(TSH)。当u/u0=e-1时, 则有: (3)灭绝时间:母核衰变为原来的1/1024所用的时间(Tme)。显然
第二节 放射性元素和放射性测年原理
• 放射性衰变原理: 常见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常数 :
第二节 放射性元素和放射性测年原理
• 样品年龄的测定 : 1.铷—锶法: 铷有两个同位素Rb87和Rb85,Rb87是放射性的, 半衰期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可以用 来测定极老岩石或矿物的年龄。 (3—18) 根据公式(3—7),可得: Sr Rb (e 1)
Becquerel
dN / dt N
(3—1)
Rutherford
第二节 放射性元素和放射性测年原理
• 放射性衰变原理: 1.放射性衰变规律(续): 设u元素衰变后成为元素x1,而x1又衰变为元素x2,如此继续直至元素 xn,成为一稳定的元素。若开始时只有u,即t=0 时,u=u0,x1=x2=· · · · · · =xn=0。于是
放射性元素反射的原理
放射性元素反射的原理
放射性元素反射的原理涉及到它们的原子结构和核衰变的特性。
放射性元素是指具有不稳定原子核的元素,它们的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中子的组合不稳定,会随时间发生自发的核衰变。
核衰变会导致放射性元素放出α粒子(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组成)、β粒子(带有负电荷的高速电子)或γ射线(高能量电磁辐射)。
当这些放射性粒子或辐射束射向物体表面时,它们与物体中的原子相互作用。
这种相互作用根据射线的类型而有所不同。
- α粒子:α粒子带有正电荷,并且很大,因此与物体中的原子发生静电相互作用。
当α粒子与物体中的原子碰撞时,它们与原子外层电子互相库仑作用。
这种作用会在物体表面产生阻塞和散射,从而使α粒子的路径产生变化。
- β粒子:β粒子带有负电荷,并且速度很高。
当β粒子接触物体时,它们与物体中的原子发生库仑散射。
由于β粒子速度较高,散射角度相对较小,使得这些粒子能够更深地穿透物体表面。
但在穿透过程中,它们会与物体中的原子发生相互作用,损失能量并改变方向。
- γ射线:γ射线是高能量的电磁辐射,不带电荷且速度接近光速。
它们与物体中的原子发生光电效应、康普顿散射和对撞产生电子和正电子等一系列相互作用。
这些相互作用会在物体中引起电子的跃迁和电离,进而造成原子和分子中的电荷重排和能量转移。
总之,放射性元素反射的原理是射线与物体中的原子相互作用,包括静电相互作用、库仑散射和一系列电磁辐射相互作用。
这些相互作用会导致射线在物体表面发生阻塞、散射、损失能量和改变路径等现象。
表面释光测年法
表面释光测年法表面释光测年法是一种用于测定岩石和矿物的年龄的方法。
它利用了岩石或矿物中所含的自然放射性元素与环境中的辐射相互作用的原理。
这种方法的原理是当岩石或矿物暴露在自然环境中时,它们会受到来自太阳辐射和地球辐射的伽马射线和宇宙射线的照射。
这些射线会激发岩石或矿物中的原子,使其电子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
当电子回到低能级时,会释放出能量,产生可见光。
通过测量这种可见光的强度,我们可以推断出岩石或矿物的年龄。
表面释光测年法有几种常用的应用场景。
首先是在考古学中,这种方法可以用于确定考古遗址中的土壤或沉积物的年龄。
通过对这些样品进行采样,并对释光信号进行测量,可以得到它们所暴露的时间长度。
这对于研究古代文明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表面释光测年法也可以用于地质学研究中。
例如,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方法来确定沉积岩或火山岩的形成时间。
通过对岩石样品进行采样,并进行释光测量,可以推断出这些岩石的年龄。
这对于研究地球演化的过程和地壳运动的历史非常重要。
表面释光测年法还可以用于矿产资源勘探。
对于某些矿物矿石来说,它们中所含的自然放射性元素的含量与其年龄有关。
通过对这些矿石进行采样,并进行释光测量,可以推断出其形成的时间。
这对于确定矿产资源的富集程度和开发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表面释光测年法的优点是非常灵活和精确。
它可以测量从几年到几十万年的时间范围内的样品年龄,并且具有较高的精度。
此外,这种方法不需要对样品进行破坏性测试,因此可以保留样品的完整性。
这对于一些珍贵的考古和地质样本来说非常重要。
然而,表面释光测年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这种方法只适用于暴露在自然环境中的样品。
对于被埋在地下或深海中的样品,由于缺乏辐射照射,释光测年法无法应用。
其次,这种方法对于年龄超过几十万年的样品可能不太准确。
由于长时间的辐射照射,样品中的释光信号可能会衰减,导致年龄估计的不确定性。
总的来说,表面释光测年法是一种重要的年代学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
e K 40
式中e、分别为钾—氩和钾—钙分支的衰变常数,Ar40/K40为现在放射性氩与放
射性钾的原子数目之比。当衰变只有一个分支时,则退化为(3—7)式。
第二节 放射性元素和放射性测年原理
• 样品年龄的测定 : 1.钾—氩法(续) :
式中e为钾—氩分支的衰变常数,为钾—钙分支的衰变常 数,Ar40/K40为现在放射性氩与放射性钾的原子数目之比。当衰变只 有一个分支时,则退化为(3—7)式。 实际上,氩的丢失和过剩是不容忽视的。引起氩丢失的主要因素是受热。 据估计,在常温下云母类矿物尚能保持封闭系统,在100℃温度下,就成 为氩的开放系统了。由于氩的严重丢失,将造成钾—氩年龄严重偏低。 造成氩过剩的主要原因是当地壳下部和上地幔的岩浆运移上升时,将那 里的放射性钾衰变而成的氩置于结晶或重结晶矿物中,携带到地面。过 剩氩的存在,使钾—氩年龄可能高到不合理程度。但钾—氩法也优点, 主要是含钾矿物较多,可以广泛使用;而且由于它的半衰期短,可用来 测定较新(如1 105年)矿物的年龄。
du u
dt
dx1 dt
u
1x1
dx 2
dt dx n
dt
1x1
2x2
x n1性元素和放射性测年原理
• 放射性衰变原理: 1.放射性衰变规律(续): 方程组(3—2)的解为:
u u 0et
x1
u 0 (et 1
e1t )
x2
u 01 1
第二节 放射性元素和放射性测年原理
• 样品年龄的测定 : 1.铷—锶法(续):
用同龄直线法计算年龄,需要准确的斜率。通常采用最小二乘法,以便减小误差。 同龄直线法又称等时线法,不仅在铷—锶法,而且在钾—氩法和铅法中,也得到广 泛应用。
铷—锶法的优点是衰变元素是固体,不易丢失;缺点是锶在地壳中的含量 低。该法适用于测定古老岩石年龄和陨石年龄。
(3—20)
式中 Sr87 / Sr86 可用质谱仪测出来, Rb87 / Sr86 可用化学方法测定出来。Sr087 /Sr86 和 (et 1) 是两个未知数。
第二节 放射性元素和放射性测年原理
• 样品年龄的测定 : 1.铷—锶法(续):
求解(3—20)式中的未知量,可使用同龄直线法。原理为:在同一类岩石 样品中,有许多不同成分的矿物,或者,在同一岩浆分异出来的一套岩石中, 其组成也会不同。所以,它们的放射性元素含量可能不同,因而式(3—20) 中 Sr087 /Sr86 和 Rb87 /Sr86 的值可能不同。由于它们形成的历史相同,即原始 Sr含量和衰变年龄相同,故和的比值,应能很好地满足(3—20)式所示的线 性关系。因此,若把这些和比值,点在一张直角坐标图上,应该成一条直线, 该直线在轴的截距为 Sr87 /Sr86 ,斜率为 (et 1) 。这条直线称为同龄直线 (Isochron),截距称为同位素初生比,由斜率算出的年龄称为初生年龄,见 图3—1。
et e2t
2
e 2t 2
e1t
1
xk
(1)k u 01
k
1
e t
f
k
()
e 1t
f
k
(1
)
ekt
f
k
(
k
)
式中, fk () ( )( 1 ) ( k )
第二节 放射性元素和放射性测年原理
放射性衰变原理: 1.放射性衰变规律(续): 设u的寿命远大于任何x,并没所讨论的时间t很长以致1/t小于任何k,则以上各解 可以化简为:
• 样品年龄的测定 : 1.铅法 (续):
第二节 放射性元素和放射性测年原理
• 样品年龄的测定 :
1.铅法 (续): 如果在原始矿物中,放射性产物和不是零,可采与铷—锶法类似的同龄直线
法。因为非放射性铅的数量保持不变,所以
Pb206 Pb0206 U238 (e238t 1) Pb204 Pb204 Pb204
第二节 放射性元素和放射性测年原理
• 放射性衰变原理: 常见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常数 :
第二节 放射性元素和放射性测年原理
• 样品年龄的测定 :
1.铷—锶法:
铷有两个同位素Rb87和Rb85,Rb87是放射性的, 半衰期很长,可以用 来测定极老岩石或矿物的年龄。
根据公式(3—7),可得: Sr87 Rb87 (et 1)
(3—23)
式中两种铀同位素现在的比值是已知的,等于137.8。所以由岩、矿所含铅同位 素比值也可求t。应注意的是上式左端是原子数目之比。若实测的是质量之比, 则还应乘以原子量之比。由于铀、钍在岩、矿中常是共生的,所以由一块标本中 可测得四种比值,得出的年龄可彼此验证。
还可利用整合曲线法测年,将(3—22)式改写为
12
⑵寿命:即衰变为原来的1/e所用的时间(TSH)。当u/u0=e-1时, 则有: Tsh 1/
(3)灭绝时间:母核衰变为原来的1/1024所用的时间(Tme)。显然
Tme 10 ln 2 / 6.932 /
第二节 放射性元素和放射性测年原理
放射性衰变原理: 常见元素的衰变常数
第二节 放射性元素和放射性测年原理
放射性衰变原理: 衰变系列的简化:
第二节 放射性元素和放射性测年原理
• 放射性衰变原理: 4.求取年龄的难点 :
(1)首先需要自实验室准确测定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常数。铀和钍的值已经 测量得很准确,但是铷的值还有些问题。 (2)定量分析不同的化学元素可以应用化学方法,但是它要求的准确度十分高 (10-11g的微量)。要定量分析不同同位素的数量,只能用质谱仪。这些困难使得 准确测定岩石年龄的工作推迟到近些年来才能够实现。 (3)计算矿物的年龄一般系指矿物自熔岩结晶出来的时刻,并假设此时最后产物 等于零,但若与结晶同时,矿物中已含有一定数量的最后产物,这样将使得问题复 杂化。另一方面,如果矿物后来经过变质作用,以前所含的最后产物可能部分或 全部消失;这样测定的年龄与最后一次变质的时间有关,故使结果的解释复杂 化。 (4)在矿物的历史中,由于某种作用,如高温时扩散作用加剧,或矿物孔隙水的流 通产生化学溶滤作用等,均可使母元素或最后产物的含量改变,使测定的年龄 不准确。
C14是放射性的。大气中的C14一方面衰变,一方面又因宇宙线对大气 的作用而得到补偿,大气中的C14含量经常保持一个稳定值。C14经过 氧化后与动、植物和地表水进入循环。在生物死亡或碳酸钙沉淀之后, 循环即停止。这时所含的C14得不到补偿,便由于衰变而减少;因此可 以测定循环停止的时间。C14衰变成N14,半衰期为5568年,只能用于 测定较短的时间。这对于鉴定某些考古学或人类学中的重要事件的年 代,或确定某些近代的地质活动(如冰川的进退,阶地的形成,海面升降, 火山活动等)的时间颇为有用。C14法测龄的主要因难在于实验技术, 其中包括用于制样及纯化的高真空系统和探测装置。目前,应用小型 气体正比计数器和加速器质谱仪,仅需几mg到100mg的碳样品即可 完成年龄测定。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举世闻名 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和河北满城汉基中的棺木进行放射性年龄测定,所得 C14年龄与考古年龄相当一致(表3—3)。
的放射性衰变有以下六种方式:衰变、-衰变、--衰变、+衰
变、电子俘获、核自发裂变。
卢瑟福(Rutherford)和索迪(P.soddy)在1902年首先发现放射性
元素的衰变规律:每单位时间所衰变的原子数目与一般的物理及化
学条件无关,但与当时存在的衰变原子的数目成正比。设放射性母
核现存数为N,则有:
dN/ dt N
分析矿物岩石中的母元素与最后产物的数量,便可由上式计算矿物岩石的年龄。
第二节 放射性元素和放射性测年原理
放射性衰变原理: 2.衰变常数 :
(dN / dt) / dt
3.衰变“时间”与寿命 :
⑴ 半衰期:令U/U0=0.5,即定义母核数目衰变为原来的一半所用的时间作为半衰期,
由此得
T ln 2/ 0.693/
(3—1)
Becquerel
Rutherford
第二节 放射性元素和放射性测年原理
• 放射性衰变原理:
1.放射性衰变规律(续):
设u元素衰变后成为元素x1,而x1又衰变为元素x2,如此继续直至元素 xn,成为一稳定的元素。若开始时只有u,即t=0 时,u=u0,x1=x2=······=xn=0。于是
第二节 放射性元素和放射性测年原理
放射性衰变原理:
天然放射性衰变现象,是1896年发现的。这种现象的实质是有
些元素,主要是重元素的同位素原子核,能够转变成别的元素的原子
核,同时放出特殊射线。
1.放射性衰变规律
放射性衰变,是指某放射性元素在放射出一定的粒子流后,由一
种元素的原子核转变成另一种元素的原子核。目前已证实,自然界
第二节 放射性元素和放射性测年原理
• 放射性衰变原理: 5.计算放射性年龄的公式 :
在自然界中,一般情况下,新生成的子核,还会继续衰变,直到最后生成某 种稳定性的元素为止, 称为一个衰变系列。在系列衰变过程中,若单位 时间内由母核衰变而来的子核数目,与同一时间内子核衰变掉的数目接 近相等, 称为放射性平衡。当系列达到平衡时, 多代衰变和一代衰变的 衰变规律都具有如同(3—7)式的形式。这是地质年代学或地球年代学 的最基本公式。 公式(3—7) 的成立条件和样品的选取条件 (1)为常数 (2)系统封闭 (3)平衡条件 (4)元素寿命长度 (5)元素丰度足够大
Pb207
Pb
207 0
U 235
(e235t
1)
Pb204 Pb204 Pb204
也可将上面两式相除,得到:
Pb 207 Pb 204
U U
235 238
(e 235t (e 238t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