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基础(1)
环境监测入门业务培训
![环境监测入门业务培训](https://img.taocdn.com/s3/m/9c29d77e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a0.png)
环境监测入门业务培训第一章基础知识一、环境监测的概念与意义环境监测是指对环境因素进行定量分析、测试和记录的过程,以了解环境状况和变化趋势,并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资源管理、健康评估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类健康具有重大的影响。
二、环境监测的分类根据监测内容和对象的不同,环境监测可分为大气环境监测、水环境监测、土壤环境监测和噪声环境监测等。
不同类型的环境监测需要使用不同的监测方法和仪器设备。
三、环境监测的主要任务环境监测的主要任务包括环境质量评估、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管理与决策支持等。
通过监测分析环境因素的浓度、污染物的组成和排放源的信息,评估环境质量,分析影响因素,从而提供决策依据和环境管理措施。
第二章基本操作一、仪器设备检查与预热在进行环境监测前,首先需要对所使用的仪器设备进行检查与预热。
检查仪器设备的运行状态、传感器的精度、校准日期等是否符合要求,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采样方法与技术不同类型的环境监测需要采用不同的采样方法和技术。
例如,在大气环境监测中,常用的采样方法包括高空气吸收法、地面气体采样法和人工采样法等。
而在水环境监测中,常用的采样方法包括倾倒法、沉积法和过滤法等。
三、样品保存与运输对于采集到的样品需要进行正确的保存和运输,以保证样品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不同类型的样品有不同的保存要求,例如空气样品需要保存在密封的容器中,避免暴露在光线和高温环境下。
第三章数据分析与报告编写一、数据分析与处理获得的监测数据需要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以得出准确的结果和结论。
数据分析的方法有很多,例如统计分析、回归分析和计算机模拟等。
二、报告编写根据监测数据的分析结果,编写环境监测报告。
报告应包括研究目的和方法、监测结果和结论以及建议和措施等内容。
报告的撰写应准确、简明扼要,并且符合相关的规范和要求。
第四章环境监测的标准与法规一、环境监测的标准环境监测的标准是对监测结果的要求和规定。
环境监测基础知识题库100道及答案解析
![环境监测基础知识题库100道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2db283ef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f6.png)
环境监测基础知识题库100道及答案解析1. 环境监测中的“三同时”制度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同时设计B. 同时施工C. 同时改造D. 同时投产使用答案:C解析:“三同时”制度是指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2. 以下哪种气体不属于温室气体?()A. 二氧化碳B. 甲烷C. 氧气D. 一氧化二氮答案:C解析:氧气不是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都是常见的温室气体。
3. 环境监测的对象不包括()A. 大气B. 生物C. 宇宙D. 土壤答案:C解析:环境监测的对象通常包括大气、水、土壤、生物等,不包括宇宙。
4. 以下哪种方法不是水质监测中常用的物理指标测定方法?()A. 重量法B. 容量法C. 电导法D. 浊度法答案:B解析:容量法常用于化学分析,不是水质监测中物理指标的常用测定方法,而重量法、电导法、浊度法常用于物理指标测定。
5. 大气污染物中,哪种物质被称为“酸雨的前体物”?()A. 二氧化硫B. 一氧化碳C. 氮气D. 氦气答案:A解析:二氧化硫在大气中经氧化等反应会形成硫酸,是酸雨的主要前体物之一。
6. 以下哪种仪器常用于测定大气中颗粒物的浓度?()A. 分光光度计B. 气相色谱仪C. 颗粒物采样器D. 原子吸收光谱仪答案:C解析:颗粒物采样器专门用于采集大气中的颗粒物,从而测定其浓度。
7. 土壤污染的特点不包括()A. 隐蔽性B. 累积性C. 不可逆转性D. 短期性答案:D解析:土壤污染通常具有隐蔽性、累积性和难以逆转性,一般不是短期形成和显现的。
8. 以下哪种方法不是测定水中化学需氧量(COD)的常用方法?()A. 重铬酸钾法B. 高锰酸钾法C. 碘量法D. 分光光度法答案:C解析:碘量法常用于测定水中溶解氧,不是测定COD 的常用方法。
9. 噪声监测中,常用的计权网络不包括()A. A 计权B. B 计权C. C 计权D. D 计权答案:D解析:噪声监测中常用的计权网络有A 计权、B 计权和C 计权。
环境监测课后习题答案
![环境监测课后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c4c2d29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ba.png)
环境监测部分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环境监测:环境监测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环境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特定目的的环境监测:特定目的的环境监测又称为特例监测,是具有某些特定目的或用途的环境监测。
3、环境标准:为了保证人群健康,防治环境污染,促使生态良性循环,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根据环境保护法和相关规定,对有关环境的各项工作所做的相关规定。
4、环境优先监测:对环境优先污染物(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队,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对象。
这一过程就是数学上的优先过程,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环境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环境监测,称为环境优先监测。
二、简答思考1、环境监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答:环境监测的主要目的可归纳为以下四点:①、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②、根据污染物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追踪污染源,研究和提供污染变化趋势,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③、收集环境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
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
④、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2、环境监测技术有哪些?并简述其发展趋势。
答:(1)环境监测技术包括采样技术、测试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
以下以测试技术为主说明其类型。
环境监测的测试技术包括以下两种:①、化学物理技术:对环境样品中污染物的成分分析及其结构与状态的分析多采用化学分析方法和仪器分析方法。
仪器分析则是以物理和物理化学方法为基础的分析方法。
②、生物技术:生物技术是利用动植物在污染环境中所产生的各种反应信息来判断环境质量的方法。
生物监测技术包括测定生物体内污染物含量,观察生物在环境中受伤害所表现的症状,通过测定生物的生理化学反应,生物群落结构和种类变化等,来判断环境质量。
(2)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可归纳为以下三点:①、新技术不断应用到监测技术中,新技术的应用使环境监测的精确度、覆盖面积、监测能力得以提升。
环境监测基础知识
![环境监测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33e73300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69.png)
环境监测基础知识1基本概念1、环境监测按监测目的可分为三类:监视性监测、特定目的监测、研究性监测。
2、环境污染的特点有哪些空间分布性、时间分布性、环境污染与污染物含量、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环境污染的社会评价。
3、环境监测的特点有哪些:综合性、连续性、追踪性。
4、什么是环境标准?环境标准是判断环境质量和衡量环保工作优劣的准绳,是为防治环境污染,促使生态良性循环,对有关环境工作的各项工作所作的工作。
5、环境标准分为哪几级几类:分类“三级六类”标准体系(1)三级:国家级、地方级、行业级;(2)六类环保标准:包括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环保仪器设备标准。
6、什么是环境质量标准?环境质量标准:是以环境质量基准为依据,并考虑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对环境中有害物质和因素所作的限制性规定。
7、《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将排放的污染物按性质和控制方式分为两类:第一类污染物(金属),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排放口采样第二类污染物(有机物),在排污单位排放口采样。
2水和废水监测1、水体自净污染物质进入水体后,首先被稀释,随后进行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和生物转化,如挥发、凝聚、水解、络合、氧化还原及微生物降解等,使污染物浓度降低,该过程称为水体自净。
水污染:当污染物排入量超过水体自净能力时,就会造成污染物积累,水质不断恶化,造成水污染。
2、化学需氧量(COD)氧化1升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消耗的氧化剂的量,以氧的mg/L 来表示。
水中还原性物质包括有机物和亚硝酸盐、硫化物、亚铁盐等无机物。
(1)重铬酸钾法(2)高锰酸钾指数法3、生化需氧量(BOD)指在有溶解氧的条件下,好氧微生物在分解水中有机物的生物化学氧化过程中所消耗的溶解氧量。
4、《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为满足地表水使用功能和生态环境质量要求,将监测项目分为几类?(1)基本项目(2)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补充项目(3)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特定项目5、污染物形态污染物在环境中呈现的化学状态、价态和异构状态。
环境监测第1-4章
![环境监测第1-4章](https://img.taocdn.com/s3/m/5a6df515866fb84ae45c8d1f.png)
绪论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监测技术及环境标准 监测数据整理统计和分析 水环境监测 大气环境监测 土壤环境监测 地质环境监测 自动数据监测系统和遥感监测
1
绪论
§0—1
一、环境
环境和环境问题
F G 中心 A B C E D
广义: 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 为这一事物的环境。(图1)
① ② ③ ④ 单独作用 相加作用 相剩作用 拮抗作用
5、环境问题(污染)具有社会评价性,与社会制度、文化程度、 技术经济发展水平、民族风俗习惯等有关。
6
二、环境监测的特点
1、影响因素繁多,组成复杂——要求优先监测的原则
优先监测原则:危害大,出现频率高的因素 优先监测的污染物应是: ① 对环境影响大的; ② 已有可靠监测方法并获得准确数据的污染物; ③ 已有环境标准依据的; ④ 在环境中的含量已接近或超过规定标准浓度且污染趋势还在上 升的污染物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⑤ 样品有代表性的。
分析环境质量变化了的众多因子(化学、物理、地质作用等), 研究发展变化机理,采取合理有效的治理措施,制定合理可行的法律、 法规。
4
二、环境监测的任务
总目的:提供环境质量数据,进行环境规划和管理。
1、系统检测和积累环境本底资料,为制定和修订环境标 准提供依据。 2、判断环境质量是否合乎标准。
3、检测环境工程地质要素,分析论证工程建设可引发
的地质环境问题,提出防治措施,为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4、监测环境中污染物的时、空分布,迁移和演化规 律,寻找污染源和运移途径。
5、调查污染造成的影响。
5
环境监测通用课件
![环境监测通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f3e140e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547a145.png)
航空遥感
利用飞机搭载的遥感器获取地面 信息,进行大范围的环境监测和
调查。
03
环境监测应用领域
大气环境监测
总结词
对大气环境中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分布和变化进行监测,评估大气环境质量 和预测污染趋势。
详细描述
通过对大气中的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臭氧等污染物进行监测,了解 大气环境质量状况,为制定污染控制措施和环境管理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详细描述
通过对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农药残留量、油类物质等指标进行监测,了解土壤 环境质量状况,为土壤污染治理和土地资源保护提供依据。
声环境监测
总结词
对环境中的噪声源、噪声强度和噪声分布进行监测,评估声 环境质量和预测噪声污染趋势。
详细描述
通过对环境中的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娱乐噪声等进行监测, 了解声环境质量状况,为噪声控制和声环境保护提供依据。
某工业园区土壤环境监测
监测方法
采用网格布点的方式,对土壤 中的重金属、有机物等指标进 行监测。
结论
某工业园区土壤环境质量总体 良好,但仍需加强污染源控制, 降低污染物排放。
THANKS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1 2 3
组织架构 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组织架构,明 确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和权限,确保质量管理的 有效实施。
培训与考核 定期开展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培训和考核,提高监 测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确保监测工作的规范化和 标准化。
持续改进 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持续改进和优化, 不断完善管理体系和流程,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 性和可靠性。
放射性监测
利用放射性探测器监测环 境中放射性物质的含量, 评估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 的影响。
环境监测参考试题集基础知识问题及答案
![环境监测参考试题集基础知识问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cd58b56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207fe7a.png)
环境监测参考试题集-基础知识(问题及答案)1.《大气固定污染源锅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HJ/T64.1-2001)中大气固定污染源中的镉,是指经滤筒或滤膜采集的颗粒物中能被硝酸-高氯酸体系浸出的镉及其化合物。
O答案:正确2.根据《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91-2002),底质监测项目中必测项目为:种、汞、烷基汞、辂、六价辂、铅、镉、铜、锌和有机质。
()答案:错误正确答案:《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91-2002)规定,底质监测项目中必测项目为:碑、汞、烷基汞、辂、六价辂、铅、隔、铜、锌、硫化物和有机质。
3.《锅炉烟尘测试方法》(GB/T5468—1991)中规定,对排放浓度的测试必须在锅炉设计出力70%以上的情况下进行。
O 答案:正确4.《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技术指南总则》(HJ819—2017)规定,当排污单位的排放口位置、监测点位、监测指标、监测频次、监测技术中任一项内容发生变化时,均应变更监测方案。
()答案:正确5.2018年,在环境监测领域全面禁用的可消耗臭氧层物质(ODS)是四氯乙烯。
()答案:错误正确答案:四氯化碳。
6.BOD和COD都可表示水中有机物的多少,但C0D<bod o O答案:错误正确答案:BOD和COD都可表示水中有机物的多少,一般情况下,同一水样的COD大于B0D。
7.ppm指的是百万分之一体积浓度。
()答案:正确8,顺河流流向的左侧陆地为河流左岸,右侧陆地为河流右岸。
()答案:正确9.苯并[a]就是一种有代表性的强致癌物质,对人体有严重危害性,已被列为环境污染致癌物监测工作中常规监测项目之一。
()答案:正确10.标准状态是指温度为273K,压力为101.325kPa时的状态。
O答案:错误正确答案:我国规定气体的标准状态是指温度为273K、压力为101.325kPa时的状态。
I1采样现场测定记录中要记录现场测定样品的处理及保存步骤,测量并记录现场温度。
环境监测基础知识试题
![环境监测基础知识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5c52973752d380eb62946d5b.png)
试题部门姓名分数一、填空(每空2分,共60分)1、《恶臭嗅觉实验室建设技术规范》(HJ 865-2017)中规定恶臭嗅觉实验室需具、、三个功能区。
2、《恶臭嗅觉实验室建设技术规范》(HJ 865-2017)中采样准备室、样品配置室使用面积不小于,嗅觉室使用面积不小于。
3、《恶臭嗅觉实验室建设技术规范》(HJ 865-2017)采样准备室内部设施包括、、、或机械通风装置。
4、恶臭嗅觉实验室应设置及,保证实验室内空气无异味。
5、恶臭嗅觉实验室内温度范围应在℃之间,相对湿度范围应在 %之间。
6、《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6-2004,土壤样品混合样采集的四种方法、、、。
7、制样工作室,分设和,要求通风良好,整洁,无尘,无易挥发性化学物质。
8、土壤采样布点方法、、。
9、《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能力评价检验检测机构通用要求》RB/T 214-2017中4.5.11规定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记录管理程序,确保每一项检验检测活动技术记录的信息充分,确保记录的标识、贮存、、、和处置符合要求。
10、《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能力评价检验检测机构通用要求》RB/T 214-2017中4.5.6规范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选择和购买对检验检测质量有影响的服务和供应品程序,明确服务、、、耗材等的、、的要求,并保存对供应商的评价记录。
二、简答题(共40分),部门选择回答问题。
1、土壤粗磨样品可直接用于哪些项目?(10分)2、什么是精密度,用什么表示?(10分)3、什么是准确度,用什么表示?(10分)4、你知道的质控方式有哪些?(10分)5、《工业固体废物采样制样技术规范》HJ/T 20-1998,份样量的定义?份样的定义?(10分)6、固体废物样品破碎的要求是什么?(10分)7、固体废物采样方法有几种?两段采样方法的适用范围是什么,简述该采样法。
(20分)8、RB/T 214-2017中4.5.20结果报告,检验检测机构报告应至少包括哪些信息?(30分)。
环境监测基础知识-百度文科
![环境监测基础知识-百度文科](https://img.taocdn.com/s3/m/5afcad11a6c30c2259019ef4.png)
环境监测基础知识一、国家标准及技术规范基础1、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是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对)2、建设项目建成投入生产或使用后,必须确保稳定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
(对)3.为了推动我国火电行业对SO2的治理工作,实行SO2排放总量与排放浓度双重控制。
(对)4、噪声的来源主有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和社会噪声。
人耳开始感到疼痛的声音叫做痛阈,其声级为120分贝(dB)左右。
(对)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分为三级。
(对)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将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为三类。
(对)7、《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规定,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的测定方法为测定方法为红外分光光度法。
(对)8、我国1983年颁布了第一个汽车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测试方法标准。
(对)9、监测工业废水中的一类污染物应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排放口布点采样。
(对)10、建设(包括改、扩建)单位的建设时间,以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的批准日期为准。
(对)11、新污染源的排气筒高度一般不应低于15米。
若某新污染源的排气筒必须低于15米时,其排放速率标准值按外推计算结果再严格50%执行。
(对)12、《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的挥发酚指能与水蒸气一并挥发的酚类化合物。
(对)13、锅炉排放二氧化硫浓度应在锅炉设计出力70%以上时测定。
(对)14、污染源大气污染物排放中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是一定高度的排气筒任何1h排放污染物的质量不得超过的限值。
(对)15、《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以标准分布时所规定的实施日期为界,划分为两个时段。
即1997年12月31日前建设的单位,执行第一时间段规定标准值;1998年1月1日起建设的单位执行第二时间段规定标准值。
(对)16、建设项目试运行期间,污染物排放达不到规定排放标准的,负责验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建设项目的具体情况,要求建设单位限期达到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在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地方,还应达到当地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要求。
环境监测基础知识
![环境监测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1c7431e9011ca300a6c390c2.png)
由于环境污染具有时空性等特点,只有坚持长期测定,才能从大量 的数据中揭示其变化规律。
3、环境监测的追踪性
为保证监测结果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可比性、代表性和完整性,需要
有一个量值追踪体系予以监督。
环境监测技术
包括采样技术、测试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 以测试技术为例,分: (一)化学、物理技术 重量法;容量分析法;仪器分析法:光谱分析法, 色谱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放射分析法; 流动注射分析法等。
环境监测基础知识
• 雅安市环境监测站
主要内容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环境监测的特点和概述 环境监测监测技术 环境标准
什么是环境监测?
监测(monitor):监视、监控、测定
环境监测(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科 学,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 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 其变化趋势。
(二)生物技术
利用植物和动物在污染环境中所产生的各种反映信息来 判断环境质量的方法。
(三)中国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
从过去单一的环境分析发展到物理监测、生物监测、 生态监测、遥感、卫星监测;从间断性监测到自动连续 监测;监测范围从一个断面发展到一个城市、一个区域、 整个国家乃至全球。
(四)我国监测技术与国外的差距
环境监测特点
• 1、环境监测发展的三个阶段
1)典型污染事故调查监测发展阶段或被动监测阶段 2)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发展阶段或主动监测、目的监测阶段 3)以环境质量监测为主的发展阶段或自动监测阶段
• 2、发展趋势
1)由经典的化学分析向仪器分析发展; 2)由手工操作向连续自动化迈进; 3)微量分析(0、01%~1%)向痕量(<0、01%)、
环境监测第一章题目(可编辑修改word版)
![环境监测第一章题目(可编辑修改word版)](https://img.taocdn.com/s3/m/bdb6216ddd3383c4ba4cd29d.png)
第一章绪论一、填空。
1、按监测目的的分类,环境监测可分为常规监测、特例监测、科研监测三类。
2、按监测介质对象对象分类,环境监测可分水质、空气、土壤、固体废物检测、生物监测、生态监测、噪声和振动监测、电磁辐射监测、放射性监测、热监测、光检测、卫生监测等。
3、环境监测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被动、主动、自动。
、_ 相加 _、相乘4、污染因素的四个综合作用分别为单独作用单独和拮抗。
5、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污染因素的排放强度随时间而改变。
6、环境监测的三个特点:综合性、连续性、追溯性。
学7、对环境样品中污染物的成分分析及其状态与结构的分析,目前多采用化分析方法和仪器分析方法。
8、环境污染物测试技术包括物理化学技术和生物技术,其中物理化学方法包括化学分析方法和仪器分析方法。
9、仪器分析是以物理和物理化学方法为基础的分析方法。
10、在中国环境优先污染物黑名单中,包括 13 个化学类别共_ 68 _种有毒化学物质,其中有机物占_ 58 _种。
11、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目的是为了保障人群健康、维护生态环境和保障社会物质财富,并留有一定安全余量,对环境中有害物质和因素所作的限制性规定。
12、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分为“三级六类”。
三级是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
六类是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标准样品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监测方法标准、环保仪器设备标准。
13、中国环境标准体系中地方标准严于(严于/松于)国家标准。
14、由公认机构批准,供通用或反复使用,为产品或相关加工和生产方法规定规则、指南或特性的非强制执行文件称之为标准。
15、《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适用于中国领域内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等具有使用功能的地表水水域。
16、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适用地表水II类水体标准、游泳区适用地表水 III 类水体标准、工业用水区适用地表水 IV 类水体标准17、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基本项目标准限值,Ⅰ类、Ⅱ类、Ⅲ类、Ⅳ类、Ⅴ类水域的溶解氧分别大于或等于7.5、6、5、3、218、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适用于 I 水体。
《环境监测》绪论.ppt
![《环境监测》绪论.ppt](https://img.taocdn.com/s3/m/e0d2a362bed5b9f3f80f1c2f.png)
Ⅰ类 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Ⅱ类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 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 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
Ⅲ类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 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 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
Ⅳ类 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 触的娱乐用水区;
生物监测指标有细菌总数、大肠菌群等
2.大气和废气监测
分子态污染物(SO 2 、NO x 、CO、O 3 、氟化物、 甲醛、总烃和非甲烷烃、硫酸盐化速率等);
粒子态污染物(总悬浮颗粒物TSP、可吸入颗粒物 PM 10 、自然降尘、TSP中的主要成分);
此外还有对大气降水进行的常规监测以及大气污染 生物监测,影响污染物扩散的气象因素(风向、 风速、气温、气压、雨量、湿度等)、太阳辐射 和能见度等。
第1章 绪 论
掌握环境监测的概念和过程,了解环境 监测的目的、内容、类型、原则和要求,理 解环境污染和监测的特点,了解环境监测的 主要分析测试技术,掌握环境标准的种类, 熟悉常用环境标准。
1. 1 环境监测的概念、目的和内容 1. 2 环境监测的原则、特点和要求 1. 3 环境监测技术及其发展 1. 4 环境标准
环境监测是环保工作的“耳目”,其目的是准 确、及时、全面、客观地反映环境质量和污染源 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环境规划、 环境评价、污染源控制、环境工程设计等工作提 供科学依据。具体目的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与环境质量标准比较,确定环境质量状况; 对照污染物排放标准,确定污染源排污程度及达 标情况。
序号 化学类别
名称
1
卤代 (烷、烯) 二氯乙烷、三氯乙烷、四氯化碳、1,2-二氯乙烷、1,1,1-三氯乙烷、1,1,2-
环境监测基础知识
![环境监测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f803a166f5335a8102d22029.png)
环境监测练习题解答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环境分析:是环境分析化学的简称,其主要任务是应用化学分析法和仪器分析法对水、空气、土壤或生物等环境要素中的化学污染物进行定性检测(detection)和定量测定(determination)。
2.环境监测: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3.一类污染物:指能在环境和动植物体内积蓄,对人体健康产生长远不良影响的污染物。
4.环境标准:为了保护人群健康、防治环境污染、促进环境良性循环,同时又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依据环境保护法和有关政策,对环境中有害成分含量及其排放源规定的限量阈值技术规范。
5.环境质量标准:为了保护人类健康、维持生态良性平衡和保障社会物质财富,并考虑技术经济条件、对环境中有害物质和因素所作的限制性规定。
6.污染物排放标准:为了实现环境质量目标,结合技术经济条件和环境特点,对排入环境的有害物质或因素所作的控制规定。
二、问答题1.根据环境监测的目的不同可以将环境监测分成哪几种?P21).监视性监测:又称为常规监测:对指定的对象的有关污染物进行定期的、长时间的监测。
目的是为了确定环境质量、控制污染源等。
2).特定目的监测:又称特例监测或应急监测。
是为了达到某些特定目的而进行的监测。
3)研究性监测:是针对特定的科研课题而进行的监测。
2.根据环境监测的对象不同可以将环境监测分成哪几种?P2水质监测、土壤监测、大气监测、生物体监测、噪声监测、放射性监测、污染源监测等。
3.对环境监测的要求是什么?答:代表性:是指监测结果能够真实地反映出自然界的污染状态。
完整性:强调工作的总体规划完整、且切实可行,即保证按预期计划取得有系统性和连续性的有效样品,而且无缺漏地获得这些样品的监测结果及有关信息。
可比性:实验室之间的检测结果有可比性。
4.环境监测和环境分析的区别是什么?答:环境监测的内容扩展到化学因子以外的物理参数(如噪声、电磁波、放射性、热污染等)和生物参数(如生物量、生物多样性等);检测频率一般是是连续性,实时监测。
环境监测方案的基本内容
![环境监测方案的基本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36d53237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eb.png)
环境监测方案的基本内容1 制定监测方案的基本原则(1)必须依据环境保护法规和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国家、行业和地方的相关规定。
(2)必须遵循科学性、实用性的原则。
监测不是目的,是为了保证环保措施的实施;监测数据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有用越好;监测手段不是越现代化越好,而是越准确、可靠、实用越好.所以在制定监测方案时,应做到监测数据满足使用即可。
(3)优先污染物优先监测。
优先污染物包括:毒性大、危害严重、影响范围广的污染物质;污染呈上升趋势,对环境具有潜在危险的污染物质;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污染因子。
另外,优先监测的污染物一般应具有相对可靠的测试手段和分析方法,或者有可等效性采用的监测分析方法,能获得比较准确的测试数据;能对监测数据做出正确的解释和判断。
(4)全面规划、合理布局。
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环境监测的多样性,要对监测布点、采样、分析测试及数据处理做出合理安排。
现今环境监测技术发展的特点是监测布点设计最优化、自动监测技术普及化、遥感遥测技术实用化、实验室分析和数据管理计算机化,以及综合观测体系网络化。
应视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技术路线,发挥各自技术路线的长处。
2 监测方案的基本内容根据监测要素不同其监测方案也有差别,例如水和气的监测方案应调强优化布点、试样采集、保存与传输等,而噪声监测只有点位布设,相对水、气监测方案要简单得多。
监测方案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2。
1 现场调查与资料收集这是把握评价项目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污染物的扩散和迁移所必须的。
例如水从哪儿来、水质质量如何、汇入评价项目的排水以后又流到哪里去、该水系应执行什么标准、本区域内的污染源排放的特征因子以及污染物排放浓度及排污总量等。
2。
2 监测项目根据我国最新颁布的环境保护法规,国家、行业及地方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质量标准,并结合评价项目的工程分析,如:原材料、工艺流程、副产品及产品或监测区的环境特征确定监测项目。
当标准和法规修订后应采用最新版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和固体废弃物监测、生物污染监测、生 态监测、物理污染监测。 按监测目的:监视性监测、特定目的性监测、 研究性监测、工程性监测
环境监测基础(1)
第一节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 优先污染物优先监测原则 • 优先污染物:指难以降解、在环境中有一定
的残留水平、出现频率较高、具有生物积累 性、毒性较大以及现代已有检出方法的化学 品。
• 目的:
(3)收集环境背景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 为制订和修订各类环境标准、实施总量控制 、目标管理提供依据。
(4)实施准确可靠的污染监测,为环境执法部 门提供执法依据。
(5)改革更新监测方法和手段,为实现环境保 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环境监测基础(1)
第一节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环境监测基础(1)
第一节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 目的: (1)对污染物及其浓度(强度)作时空追踪,
掌握其来源、扩散、迁移、反应、转化,和对 环境的影响程度,在此基础上,对环境污染做 出预测、预报和预防。
(2)了解和评价环境质量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掌握其变化规律。
环境监测基础(1)
第一节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 生物监测技术:综合反映、连续性好、说服 力强;价格低廉,无需昂贵的仪器。但无法 像理化监测那样迅速作出反应,难以定量分 析。
环境监测基础(1)
第二节 环境监测技术概述
测定方法的原则: • 标准化:测定方法用标准方法,仪器用规定
的型号。 • 专用化:选用专用仪器测定污染因子。 • 自动连续测定:尽量采用连续测定装置
环境监测基础(1)
复习思考题
2.环境监测有哪些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 按监测目的分有监视性监测、特定目的性监测 、研究性监测、工程性监测。
• 监视性监测时间跨度长、工作量大、监视面广 ;特定目的监测不定期、不定点,主要服务于 某些特定目的和污染事故;研究性监测属于高 层次高水平技术复杂的监测;工程性监测要按 特定工程环境和特定环境要素进行监测。
环境监测基础(1)
第一节 概述
• 环境监测分析质量控制:实验室内部和外部 质量控制
• 内部:分析空白试样;制作标准曲线;仪器 设备定期标定;平行样分析;加样样分析及 密码样分析;编制分析质量控制图。
• 外部:实验室质量考核;误差测试;标准溶 液比对。
环境监测基础(1)
环境监测基础(1)
第一节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环境监测要求
• 代表性:取得具有代表性,能反映总体真实情 况的样品。
• 完整性:监测过程中整体设计方案、实施、数 据等每一细节都保证完整。
• 可比性:在监测方法、环境条件、数据表达方
式相同下,实验室之间同一样品监测结果可比
;同一实验室同一样品可比;相同项目历年同
• 环境质量标准是环境管理的目标,污染排放标 准最终是服务于环境质量目标。环境基础标准 是制订其它环境标准的基础。方法和样品标准 给其它标准的度量和确定提供依据。
环境监测基础(1)
第二章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数据处理的质量保证 • 第三节 监测实验室的质量保证 • 第四节 监测分析方法的质量控制
• 质量保证体系:制订质量保证任务和计划; 确定监测指标和数据的质量要求;规定分析 测量系统;实验室分析质量控制和标准物质 的定制和分析方法。
• 内容:采样、样品现场处理、运输和贮存、
实验室供应、仪器设备、试剂要求、器皿选
择和校准、试剂、溶剂和基准物质的选用、
同一测量方法、质量控制程序、数据记录计
算和修约等。
环境监测基础(1)
第三节 环境标准
• 概念:为了保护环境、保护社会物质财富和 维持生态平衡,对水、大气、土壤等环境质 量,对污染源
环境标准分类
• 五类: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环境基础、 环境方法和样品标准
• 三级:国家级、地方级和行业级标准
环境监测基础(1)
第三节 环境标准
制订原则 • 科学性、先进性 • 政策性和社会性 • 差异性 • 与国际标准接轨
环境监测基础(1)
复习思考题
3.环境监测技术有哪些? • 环境监测技术包括采样技术、测试技术和数
据处理技术等。 • 其中测试技术可分为化学分析法、仪器分析
法和生物监测技术。
环境监测基础(1)
复习思考题
4.环境标准体系有哪几类?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
• 分为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环境基础、环境 方法和样品标准。
环境监测基础(1)
第四节 常用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科技标准司 环境保护标准 /hjbhbz/index.htm、、
环境监测基础(1)
复习思考题
1.简述环境监测的意义和作用 • 掌握污染物的行为特征,对环境污染做出预测预防。 • 为制订和修订环境标准、环境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 • 通过准确可靠的监测,为环境执法部门提供依据。 • 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环境监测基础(1)
第一节 概述
•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通过系统的科学有效手 段,使不同的监测人员有相同的技术依据和 保证程序,保证环境监测中的分析误差降到 最低。
• 意义:降低分析误差,节约人力物力,使不 同实验室所得的数据具有可比性,是保证监 测数据准确可靠的重要手段。
环境监测基础(1)
第一节 概述
环境监测基础(1)
2020/11/23
环境监测基础(1)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 第二节 环境监测技术概述 • 第三节 环境标准 • 第四节 常用标准
环境监测基础(1)
第一节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 监测:监视、监控、测定 • 概念: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的一个
重要组成部分,它运用各种分析、测试手段, 对影响环境质量的代表值进行测定。以取得反 映环境质量或环境污染程度的各种数据。
期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可比。
环境监测基础(1)
第二节 环境监测技术概述
• 测定方法分为化学分析法、仪器分析法和生 物监测技术。
• 化学分析法:准确度高、分析成本低、仪器 简单易维护;灵敏度低,选择性差。
• 仪器分析法: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响应速 度快;相对误差大,分析成本高,仪器贵维 护难。
环境监测基础(1)
第二节 环境监测技术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