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主学习
1.独立思考, 完成“质疑探究”部分的学习 内容,列出问题的思路、要点。 2.明确自己的疑问,以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 3.学有余力的同学力争做好“拓展提升”。
合作探究
• 内容: • 1.学习中遇到的疑问 • 2.导学案“质疑探究”部分的问题
要求: (1)人人参与,热烈讨论,大声表达自己的思想。 (2)组长控制好讨论节奏,先一对一分层讨论,再小 组内集中讨论。 (3)没解决的问题组长记录好,准备质疑。
源自文库
• 探究点三:鉴赏评价
• 1.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 看。”这在刘和珍身上体现得再明显不过了。本文主要写了刘和 珍的哪些事迹?分别表现了她哪些可贵的品质?刘和珍是一个怎 样的人? • 探究: (1)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 ——对革命的向往和对真理的渴求 (2)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 ——嫉恶如仇、勇于斗争 (3)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高度的责任感 (4)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善良与和蔼 (5)欣然请愿——敢于斗争,是一位热血青年 (6)无端在执政府前喋血 ——爱国热忱 刘和珍是一个渴求真理与进步,富于斗争精神,有远见卓识, 温 和善良而又具有爱国热忱的进步学生,是站在时代前沿的新女性。
高效展示
展示内容 探究点一1、2 探究点一3、4 探究点二1、2 探究点三1、2、3 展示小组 5、6组 1、2组 7、8组 3、4、9组
要求: ⑴口头展示,声音洪亮、清楚;书面展示要分层次、要点拨, 书写要认真、 规范。 ⑵非展示同学BC层巩固基础知识、整理落实学案;A层同学做 好拓展。不浪费一分钟,小组长做好安排和检查。
• 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 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 在沉默中灭亡。 • 提示:“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是什么? 最后两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赏析:“惨象”指反动军阀的血腥镇压;“流言”指 走狗文人的无耻谰言。这两个词回答了“我懂得衰亡 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 “沉默呵,沉默呵!”这是对反动派罪行的愤怒控诉。 为唤醒民众,作者指出“沉默”的两种前途:一种是 爆发,一种是灭亡。作者认为只有“爆发”才是唯一 出路,作者用这一复句,既是对反动派的警告:杀人 者别得意,沉默到了极点就将是爆发的时刻,更是对 “后死者”的呼唤、激励。
• 第二类是反动势力,包括段祺瑞执政府 (或称“当局者”)、“几个所谓学者文 人”(或称“有恶意的闲人”、“流言 家”),作者控诉其暴行、痛斥其无耻流 言。 • 第三类是处在中间状态的所谓“庸人”, 鲁迅又称他们是“无恶意的闲人”,字里 行间流露出作者痛心民族的衰亡、衰亡民 族的默无声息的感情,作者渴望并呼唤他 们“爆发”。 • 整篇文章以作者的悲愤情感为线索来行 文。
• 4.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 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 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 提示:比喻的手法在这里是如何运用的?作者想 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对“请愿”持什么态度?
• 赏析:作者将人类前行的历史比做煤的形成。“大量的 木材”比喻代价巨大的流血斗争。木材变成煤需要付出 很大代价,那么,人类前进也需要付出很大代价和牺牲。 “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 “其中”指流血斗争。这 就表明,请愿是不在这种需要付出代价和牺牲之列的, 徒手请愿就更不起作用了。这就是说,在鲁迅看来,向 反动派请愿难以换来人类历史的前进,请愿不是一种行 之有效的斗争方式。 • 很显然,鲁迅是不主张采用向反动派请愿这种斗争形式 的,在作者看来,应当集中革命力量,以有限的代价去 换取更大的胜利,不要作无谓的牺牲。
• 赏析:刘和珍确实是“我的学生”。结合语境来看,对 刘和珍这位杰出女性在请愿中的表现,鲁迅满含赞美、 钦佩和尊敬,同时在与她的比较中,作者发现了“苟活 到现在的我”的许多不足和难企及于她的地方,表现了 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的一面。
• 2.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 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 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 提示:勾画出句中的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解释它们的含义,进 而理解整个句子的含义。
• 2.作者的笔触涉及哪几类人?对每一类人作者表 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 探究: • 一类是爱国青年,突出了一个刘和珍,还提到杨 德群、张静淑,扩大一点是“四十余被害的青 年”,再扩大一点是数百死伤者,再扩大一点是 请愿的群众。作者对这类人表达的感情是:沉痛 地悼念,奉献尊敬,颂扬他们是“为了中国而死 的中国的青年”。
当堂检测
• 要求:自主思考,独立完成。 • 答案:见教师用书。
课堂评价
学科班长:1.回扣目标 总结收获 2.评出优秀小组和个人
课后完成训练学案并整理巩固
• 2.本文主要采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 探究: • 本文记叙、议论、抒情三者交错结合,达到有机的和谐的统 一,使文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高度的说服力。 • 从全文七个小节看,记叙刘和珍君事迹主要集中在第三、四、 五小节,其余部分以抒情、议论为主。 • 再具体到第五小节来看,先记叙了刘和珍等遇难的情景,描 绘了爱国青年英勇斗争的形象,揭露了反动派的凶残。接着 写出“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一段。 这是在记叙之后,作者悲极愤极的感情的总的抒发,强有力 地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的憎恨,对死难烈士的悲痛。而在记 叙和抒情中又穿插着议论,增强了对反动派凶残下劣揭露的 深刻性。 • 本文每一段几乎都是熔记叙、议论、抒情于一炉,它不仅增 强了文章思想的深度与力度,而且使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色 彩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了。
• 3. 第六小节中引用了陶潜的诗“亲戚或余 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 阿”,有什么作用? • 探究:
• 作者引用陶潜的诗是为了表明刘和珍等青年的殉 难虽没有在广大民众中引起强烈的反响,但他们 的血不会白流,他们死得其所,其殒身不恤的精 神将与巍巍高山同在。
整理巩固
要求:整理巩固探究问题 落实基础知识 梳理小结所学内容
精彩点评
点评内容 探究点一1、2 探究点一3、4 探究点二1、2 探究点三1、2、3 点评小组 6组 2组 7组 9组
要求: ⑴先点评对错;再点评思路方法,应该注意的问题, 力争进行必要的联系拓展。 ⑵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积极思考、记好笔记、大胆质 疑。
总结提升 探究点一:精句赏析
• 1.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 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 提示:前面作者说“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这 里又说“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两 者矛盾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点拨提升:如何体味文中的含蓄语句? 含蓄句往往具有精练、隐曲、丰富等特点,它蕴涵着 作者复杂的情感或鲜明的态度。但它的生发亦非无根之 木,必定能在文章的写人记事、描景状物、抒情议论中 找到其生发点。因此, (1)理清思路,联系上下文语境,找出其针对何人、何 事、何景、何情,有何态度,便不难挖掘其内涵。 (2)文句本身往往包含一些色彩鲜明的关键词语,不可 不引起关注。 (3)在文章中找到其他相关或对应的语句,以帮助解读。 (4)对于使用修辞和其他表现手法的句子,更要弄清其 手法特点,依据手法原理进行思考。
学习目标
• 1.扎实掌握基础知识,用心理清文章思路,深 入体味作者的情感。 •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总结理解、鉴赏文中 重点语句的深刻含意的方法。 • 3.激情投入,学习爱国青年学生高度的社会责 任感和勇敢精神,感受鲁迅刚正的性格和嫉恶 如仇的精神。
预习反馈
1.优胜小组: 2.优胜个人: 3.存在的问题: (1) (2) (3) 预习案学习内容反馈:(可采用学生抢答或 老师直接出示答案两种方式)
三案导学· 高中语文必修一(人教版)
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
在校园里时下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 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鲁迅的文章真的 那么晦涩难懂吗?真的那么可怕吗?其实不然, 如果我们能融进当时的背景中,如果我们能比较 清楚地把握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我们就能走近 鲁迅从而喜欢鲁迅。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记念 刘和珍君》,感受一下鲁迅的真性情、真感情, 或许你会发现鲁迅的文章不是可怕,而是可爱、 可敬、可亲。
• 赏析: 伟大——如此沉勇如此友爱,其精神之伟大确实令人惊心动 魄。 “中国军人”的行动,实际上是“八国联军”的意志,“三 一八惨案”实质上是中外杀人者互相勾结的结果。“妇婴”专指 女子,即后面所讲的学生。(“八国联军”指题注所讲的八个国 家,不是1900年镇压义和团的八国联军) 这里是善与恶的两极, 在三个女子从容沉勇友爱的伟大精神衬托下,中外杀人者显得更 加卑劣凶残。所以,什么“伟绩”,什么“武功”,“不幸全被 这几缕血痕抹杀了”。“伟绩”“武功” 运用了反语,是作者对 他们的讽刺。 • 这两句话赞颂了三个女子临难从容、互相救助的高贵品格,同时 揭露执政府的屠杀凶残暴虐。
• 探究点二 :提炼概括
1. 理清思路能帮助我们尽快把握作者的情感,从而产生思想的共鸣。 本文第二节要求背诵,为了提高效率,请概括本节是如何安排思 路的? 探究: • 第一段共5句话: 第一句表明纪念死难者应该采取的态度,这也是生活在黑暗世界 的奋斗者的理想人格; 第二句紧承首句,是作者的评价和认识; 第三、四句是写庸人的态度,将其与“真的猛士”对比,这样 “真的猛士”就成了立在庸人前的一面镜子; 第五句是作者的感叹。 • 第二段是写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 • 所以本节思路流程应该这样来表述:面对惨案“真的猛士”的态 度——庸人的态度——我们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