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 归纳-猜想-论证(含答案)

合集下载

归纳、猜想、证明答案

归纳、猜想、证明答案

1、xxxxn x x x x22221,41,31,21++++2、()()12121+-n n3、1+n n4、()1121111132222++<+++++n n n5、2211;815,47,23--n n6、21432112815,47,23,1--=====n n a a a a a 猜想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 当n=1时,由上述可知,显然成立(2) 假设n=k (k ∈N )时,命题成立,即2112--=k ka,那么()()()221111111111122122212212,1-++-++++++-=⇒+-=+=-+=+-∴-+=+=+=k k k k k k k k k k k k a a a a a a a a S S k k k k n 时∴φ4 ν=κ+1时,命题成立由(1)(2)知,对n ∈N ,命题成立7、解:猜想()()N n n a a a a aa n n ∈≥⎪⎪⎭⎫⎝⎛++++++22121111证明:n=1,1111≥⋅aa 显然,n=2,()42221121122121=+≥++=⎪⎪⎭⎫⎝⎛++a a a a a a a a 也成立,假设k a a ki i ki i 2111≥⎪⎪⎭⎫ ⎝⎛∙∑∑==,则当n=k+1时,()12212111111111111111111111212111111111+∑∑∑∑∑∑∑∑∑∑∑∑=++=++≥+⎪⎪⎭⎫ ⎝⎛++=+∙++⋅=⎪⎪⎭⎫ ⎝⎛+⎪⎭⎫ ⎝⎛+=⋅==++===+=+==+=+=+=+=k k k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a k k i ki k i i k ki ik i i k i i k k i i k k i i k i k k i i k k i i k i ik i i故n=k+1时,不等式也成立8、当n=1时,()12+n >3n当n=2时,()12+n =3n当n=3时,()12+n <3n9、()()N n n n n q ∈≥=,2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当N n n ∈≥,2时,等式()11321-=++++-a aa a a n n n 成立1︒当n=2时,()()121212121=⨯=-=aa q ,结论成立2︒假设当n=k (k=2)时结论成立,则()()()()()()()1111111111111321-+=⎪⎭⎫⎝⎛-+++=++-+=-+=+-=++++++-a a a a a a a a aa a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k k即当n=k+1时结论成立由1︒、2︒可知,对于大于1的自然数n ,存在()n n q =,使等式()()1121-=+++-a aa a n n n q 恒成立10、n+111、(1)n2(2)()12221++-n n n n(3)()()()N k k n n k n n ∈⎪⎪⎩⎪⎪⎨⎧=--=+22122112、证明:设()522≥>k k k,则当n=k+1时,()()()()⎪⎭⎫ ⎝⎛>⋅>-+=--+++=⋅>⋅=-+-++2212122211112222222221k k k k k k k k k k k综上所述,n=1或n=5时,()2f>1122+-nn ;n=2或4时,()2f=1122+-nn;n=3时,()2f<1122+-nn.13、a a a a a a sin 3cos sin 2cos 32==猜想a na a n sin cos =以下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当n=1时,a aa sin cos 1=,猜想正确 2︒假设当n=k 时猜想正确,即a ka a k sin cos =,则()[]()a a k a a ka a ka ka a akaa k a a a kk sin 1cos sin sin sin cos cos sin cos sin cos 11sin cos 1+=-=-=-+-=+∴φ4 ν=κ+1时,猜想也正确据1︒、2︒可知,对任意的n ∈N ,猜想都正确14、(1)⎪⎭⎫⎝⎛⎪⎭⎫ ⎝⎛3,3,2,221b a b a P P (2)猜想⎪⎭⎫ ⎝⎛++=1,1n b n aP n ,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之: n=1时,已得;假设n=k 时,⎪⎭⎫ ⎝⎛++1,1k b k a P k ,通过(0,b ),⎪⎭⎫⎝⎛+0,1k a 的直线方程为()111=++y bx ak ,与x a b y =联立得⎪⎭⎫ ⎝⎛+++2,21k b k a P k ,也即当n=k+1时,猜想也真.15、(n-2)π16、()321-n n17、22+-n n18、n 219、()12221++-n n n n20、⎪⎪⎩⎪⎪⎨⎧=--=+k n n k n n 2,212,2121、证明:⇒=+=+++==++=++=⇒=⇒=++0111,0111110133654363232332S S zzzS S zzzz S zzz z z 猜想3=Sn。

2015届广东高考数学(理)一轮课件【7.6】数学归纳法

2015届广东高考数学(理)一轮课件【7.6】数学归纳法

只要完成这两个步骤,就可以断定命题对从 n0 开始的所 有正整数 n 都成立.
基础知识 题型分类 思想方法 练出高分
基础知识·自主学习
夯基释疑
夯实基础 突破疑难
题号
1 2 3 4 5
答案
(1)× (2) × (3) × (4) × (5) √ (6) √
解析
C C
1 1 - 2n+1 2n+2
2k
(2n-1)(n∈N+).
- 1)(2k+ 1)· 2= 2k 1· 1· 3· 5· „· (2k-

1)(2k+ 1),
这就是说当 n=k+1 时等式也成立.
由①②可知,对所有 n ∈N+ 等式 成立.
基础知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等式
思维启迪 解析 思维升华
由(1)(2)可知,对一切 n∈N*等式都成立.
基础知识 题型分类 思想方法 练出高分
题型分类·深度剖析
题型二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
思维启迪 解析 思维升华
【例 2】 已知函数 f(x)=ax 3 2 1 - x 的最大值不大于 ,又 2 6 1 1 1 当 x∈[ , ]时,f(x)≥ . 4 2 8 (1)求 a 的值; 1 (2)设 0<a1< ,an+1=f(an), 2 1 * n∈N ,证明:an< . n+ 1
基础知识 题型分类
3 由题意,知 f(x)=ax- x2= 2 3 a 2 a2 - (x- ) + . 2 3 6 1 a a2 1 又 f(x)max≤6,所以 f(3)= 6 ≤6. (1)解
所以 a2≤1.
1 1 1 又 x∈[4,2]时,f(x)≥8, a 3 1 1 1 2-8≥8, f2≥8, 所以 即 1 1 f ≥ , a- 3 ≥1, 4 8 4 32 8

专题一---归纳猜想问题

专题一---归纳猜想问题

专题一归纳猜想问题一.考点扫描:专题概述:归纳猜想问题也是探索规律型问题,这类问题一般给出一组具有某种有规律的数、式、图形,或是给出与图形有关的操作变化过程,或某一具体的问题情境,通过认真观察、分析推理,探究其中蕴含的规律,进而归纳或猜想出一般性的结论.考查学生的归纳、概括、类比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思路分析:解决这类题的基本思路是“观察→归纳→猜想→证明(验证)”,具体做法:1.认真观察所给的一组数、式、图等,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2.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分析、概括,归纳它们的共性和蕴含的变化规律,猜想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3.结合题目所给的材料情景证明或验证结论的正确性.二.典例精析:考点一:数式归纳猜想题:【例1】.(2013•淄博)如下表,从左到右在每个小格中都填入一个整数,使得任意三个相邻格子所填整数之和都相等,则第2013个格子中的整数是﹣2.﹣4 a b c 6 b ﹣2 …考点:规律型:数字的变化类.分析:根据三个相邻格子的整数的和相等列式求出a、c的值,再根据第9个数是﹣2可得b=﹣2,然后找出格子中的数每3个为一个循环组依次循环,在用2013除以3,根据余数的情况确定与第几个数相同即可得解.解答:解:∵任意三个相邻格子中所填整数之和都相等,∴﹣4+a+b=a+b+c,解得c=﹣4,a+b+c=b+c+6,解得a=6,所以,数据从左到右依次为﹣4、6、b、﹣4、6、b,第9个数与第三个数相同,即b=﹣2,所以,每3个数“﹣4、6、﹣2”为一个循环组依次循环,∵2013÷3=671,∴第2013个格子中的整数与第3个格子中的数相同,为﹣2.故答案为:﹣2.考点二:图形归纳猜想题:【例2】. (2012宁波)用同样大小的黑色棋子按如图所示的规律摆放:(1)第5个图形有多少颗黑色棋子?(2)第几个图形有2013颗黑色棋子?请说明理由。

考点三:数形结合归纳猜想题:【例3】.(2012益阳)观察图形,解答问题:考点四:类比归纳猜想题:【例4】.(2013江西)某数学活动小组在作三角形的拓展图形,研究其性质时,经历了如下过程:●操作发现:在等腰△ABC 中,AB=AC ,分别以AB 和AC 为斜边,向△ABC 的外侧作等腰直角三角形,如图1所示,其中DF ⊥AB 于点F ,EG ⊥AC 于点G ,M 是BC 的中点,连接MD 和ME ,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①②③④ (填序号即可) ①AF =AG =21AB ;②MD=ME ;③整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④∠DAB =∠DMB . ●数学思考:在任意△ABC 中,分别以AB 和AC 为斜边,向△ABC 的外侧..作等腰直角三角形,如图2所示,M 是BC 的中点,连接MD 和ME ,则MD 和ME 具有怎样的数量和位置yx关系?请给出证明过程; ●类比探索:在任意△ABC 中,仍分别以AB 和AC 为斜边,向△ABC 的内侧作等腰直角三角形,如图3所示,M 是BC 的中点,连接MD 和ME ,试判断△MED 的形状. 答: .三.专题精练:1.(2013东营)如图,已知直线l :y=33x ,过点A (0,1)作y 轴的垂线交直线l 于点B ,过点B 作直线l 的垂线交y 轴于点A 1;过点A 1作y 轴的垂线交直线l 于点B 1,过点B 1作直线l 的垂线交y 轴于点A 2;……按此作法继续下去,则点A 2013的坐标为 .2.如图,圆柱形容器中,高为1.2m ,底面周长为1m ,在容器内壁..离容器底部0.3m 的点B 处有一蚊子,此时一只壁虎正好在容器外壁..,离容器上沿0.3m 与蚊子相对..的点A 处,则壁虎捕捉蚊子的最短距离为 m (容器厚度忽略不计) 3.(2012•珠海)观察下列等式: 12×231=132×21, 13×341=143×31, 23×352=253×32,6030A CB D A B34×473=374×43,62×286=682×26,…以上每个等式中两边数字是分别对称的,且每个等式中组成两位数与三位数的数字之间具有相同规律,我们称这类等式为“数字对称等式”.(1)根据上述各式反映的规律填空,使式子称为“数字对称等式”:①52×= ×25;②×396=693×.(2)设这类等式左边两位数的十位数字为a,个位数字为b,且2≤a+b≤9,写出表示“数字对称等式”一般规律的式子(含a、b),并证明.解:(1)①∵5+2=7,∴左边的三位数是275,右边的三位数是572,∴52×275=572×25,②∵左边的三位数是396,∴左边的两位数是63,右边的两位数是36,63×369=693×36;故答案为:①275,572;②63,36.(2)∵左边两位数的十位数字为a,个位数字为b,∴左边的两位数是10a+b,三位数是100b+10(a+b)+a,右边的两位数是10b+a,三位数是100a+10(a+b)+b,∴一般规律的式子为:(10a+b)×[100b+10(a+b)+a]=[100a+10(a+b)+b]×(10b+a),证明:左边=(10a+b)×[100b+10(a+b)+a]=(10a+b)(100b+10a+10b+a)=(10a+b)(110b+11a)=11(10a+b)(10b+a)右边=[100a+10(a+b)+b]×(10b+a)=(100a+10a+10b+b)(10b+a)=(110a+11b)(10b+a)=11(10a+b)(10b+a),左边=右边,所以“数字对称等式”一般规律的式子为:(10a+b)×[100b+10(a+b)+a]=[100a+10(a+b)+b]×(10b+a).。

归纳—猜想—证明

归纳—猜想—证明

归纳—猜想—证明归纳法是由一系列有限的特殊事例得出一般结论的推理方法。

归纳法分为不完全归纳法与完全归纳法,数学归纳法是“完全归纳”的一种科学方法,对于无穷尽的事例,常用不完全归纳法去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并设法予以证明,这就是“归纳—猜想—证明”的思想方法,1.什么是归纳法在初中学习平面几何时,常会遇到如下推理: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直角三角形是三角形,所以直角三角形内角和为180°。

这种由一般命题推出特殊命题的推理方法,我们称为演绎法。

但很多时候,往往需要从特殊的事例推出一般的原理,例如,一个人通过若干天的观察,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 就推出一般结论:“今后的每一天太阳都从东方升起”,这种推理方法叫做归纳法。

归纳法在科学发展和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气象工作者、水文工作者根据积累的历史资料作气象预测、水文预测,用的就是归纳法归纳法有什么特点?来看两个问题。

问题1:这里有一袋球共10个,要判断这袋球的颜色是白色,还是其他颜色,请问怎么办?学生:一个个拿出来看一看。

教师:这一袋球都是白色的。

问题2:数列的通项公式()2255n a n n =-+,计算1234,,,a a a a 的值,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学生:该数列的前四项都是1,猜测该数列的所有项都是1教师:这是错误的结论,该数列第五项是25。

解决以上两个问题用的都是归纳法——用一些特殊事例推出一般结论。

为什么问题1的结论正确,问题2的结论错误呢?这是因为问题1中,一共10个球,全部看了一遍,结论当然正确。

问题2中,根据前4 项为1,推测到所有项都是1,由于自然数有无数多个,因此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正确。

实际上在这两个问题中运用的归纳法是有区别的,问题1中把研究对象都一一考察到了,这样推出结论的归纳法称为完全归纳法(通过验证一切可能的特殊事例,从而得出一般性结论,这种归纳推理称为完全归纳法)。

问题2中,根据部分事实推出了更加一般的事实,这种推理方法称为不完全归纳法(通过验证有限的特殊事例,从中推断出一般性的结论,这种归纳推理称为不完全归纳法)。

归纳-猜测-论证

归纳-猜测-论证
(2) 猜测:an = 4n − 2 .
a +2 (ii) 假设 ak = 4k − 2 , 则当 n = k + 1 时, k +1 = 2S k +1 . 2 ak + 2 又 2Sk = = 2k ⇒ S k = 2k 2 2 ak +1 + 2 ∴ = 2( Sk + ak +1 ) = 2(2k 2+1 + 2) 2 = 2(2k 2 + ak +1 ) 4 ⇒ ak +1 = 4k + 2 = 4(k + 1) − 2
3
1 1 1 1 + ⋯ 1 + 1 + b2 bk bk +1
3
3
3
3
(1 + bk +1 )3 1 > bk +1 1 + = b2 k +1 bk +1
(1 + bk +1 )3 (1 + bk +1 )3 − bk2+1bk + 2 9k + 5 又 − bk + 2 = = 2 >0 2 2 bk +1 bk +1 bk +1
9. 用天平称质量,若砝码只能放一边,求证:用1, 2 , 4 ,⋯ , 2 n −1 克的砝码,可以称出 1, 2 , 3 , ⋯ , 2 n − 1 克的质量。
证明: 当 n = 1 时,用1 克砝码可以称出1 克的质量,命题成立。 (i)
(ii) 假设 n = k 时,命题成立, 即用 1, 2, 4,⋯ , 2k −1 克的砝码,
∴不能被 5 整除, 命题也成立。

上海市崇明区横沙中学高二数学学案:7.6归纳——猜想——论证缺答案

上海市崇明区横沙中学高二数学学案:7.6归纳——猜想——论证缺答案

7.6 归纳-—猜想——论证
一、概念
在数学问题的探索中,为了寻求一般的规律,往往先考察一些特例,进行归纳,形成猜想,然后再去证明这些猜想正确与否。

一些与正整数有关的等式也可以通过这样的途径得到。

这就是归纳-—猜想—-论证的原理.
二、举例
例1、依次计算数列 ,1234321,12321,121,1++++++++++++的前四项的值,由此猜想,123)1()1(321++++-++-++++= n n n a
n 的有限项表达式,并用数学归纳法加以证明。

例2、已知数列 )13)(23(1,,1071,741,411+-⨯⨯⨯n n ,设n S 为该数列的前n 项和,计算4321,,,S S S S 的值,根据计算结果猜测n S 关于n 的表达式,并用数
学归纳法加以证明.
三、课堂练习
1、(1)分别计算8642,642,42,2++++++的值.
(2)根据(1)的计算,猜想n 2642++++ 的表达式;
(3)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你的猜想。

2、(1)分别计算7531,531,31,1+-+--+-+--的值。

(2)根据(1)的计算,猜想)12()1(7531-+-+-+-=n a n n 的表达式;
(3)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你的猜想。

3、在数列}{n
a 中,*),2()1(22,111N n n n n n a a a n n ∈≥+++==- (1)求432,,a a a ;(2)猜想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n f a n =,前用数学归纳法
证明你的猜想.
四、课外作业.
练习册15、16页,7。

6 归纳—-猜想-—论证A 组1、2、3、4及B
组1、2题。

高二数学上册 7.6《归纳-猜想-论证》沪教版

高二数学上册 7.6《归纳-猜想-论证》沪教版

7.6 归纳—猜想—论证一、教学内容分析 归纳法是由一系列有限的特殊事例得出一样结论的推理方式.归纳法分为不完全归纳法与完全归纳法.关于无穷尽的事例,用不完全归纳法去发觉规律,得出结论,并设法予以证明,这确实是“归纳—猜想—论证”的思维方式.教材在介绍归纳法的基础上,通过例题,引导学生体验和学习这种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论证时采纳的数学归纳法是证明与自然数有关命题的一种重要方式,是演绎推理.本节内容将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对归纳与演绎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有一个整体熟悉.二、教学目标设计1.了解数学推理的经常使用方式:归纳法与演绎法,进一步明白得数学归纳法的适用情形和证明步骤.2.通过实例,明白得利用归纳的方式,发觉规律、提出猜想,然后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的思想方式,取得关于“归纳—猜想—论证”进程的体验,初步形成在观看的基础上进行归纳猜想和发觉的能力.3.体验概念形成进程,引发对“归纳—猜想—论证”思维方式的爱好,提升数学素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归纳—猜想—论证”思维方式的渗透和学习.难点:对数学归纳法的进一步明白得和应用.四、教学流程设计五、教学进程设计 1.引入 问题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选题目的:回忆并熟练把握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数学命题的进程与大体步骤,为新课的引入做好铺垫.例1,体验复习回顾 实例引入 例2,认识运用与深化(例题解析、巩固练习、课后习题)2.归纳猜想咱们已经学习了用数学归纳法来证明一些等式,可是这些等式又是如何取得的呢?[说明] 引发学生试探,探求结论取得的可能方式:一是直接计算取得结论,二是归纳猜想.问题2.数列的通项公式22(55)n a n n =-+,计算1234,,,a a a a 的值,你能够取得什么结论?问题3.费马(Fermat )是17世纪法国闻名的数学家,他是解析几何的发明者之一,是对微积分的创建作出奉献最多的人之一,是概率论的开创者之一,他对数论也有许多奉献.费马以为,当n ∈N 时,221n+必然都是质数,这是他对n=0,1, 2,3,4作了验证后取得的.18世纪伟大的瑞士科学家欧拉(Euler )却证明了5221+=4 294 967 297=6 700 417×641,从而否定了费马的推测.问题4.设2()41f n n n =++,那么当n ∈N 时,()f n 是不是都为质数? (0)41f =,(1)43f =,(2)47f =,(3)53f =,(4)61f =,(5)71f =,(6)83f =,(7)97f =,(8)113f =,(9)131f =,(10)151f =,,(39)1601f =.可是(40)16814141f ==⨯是合数.找出运用归纳法犯错的缘故,并研究出计谋来!3.归纳猜想论证 在数学问题的探讨中,为了寻求一样规律,往往先考虑一些特例,进行归纳,形成猜想,这是归纳与猜想.但猜想的结论必然正确吗?不必然!通过归纳猜想的结论可能错误也可能正确,然后必然要去证明这些猜想的正确与否.证明一个命题为假命题只需要举出一个反例.证明一个命题为真命题需要逻辑推理.例1.依次计算数列1,1+2+1,1+2+3+2+1,1+2+3+4+3+2+1,…的前四项值,由此猜想123(1)(1)321n a n n n =++++-++-++++的有限项表达式,并加以证明.选题目的:(1)引导学生体验从特殊到一样的试探进程,形成归纳猜想的意识.(2)那个地址去掉了原题中“并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的证明方式的要求,以期证明方式的开放性,引发学生更开阔的试探.如:(3)要证明2n a n =对一切正整数都成立,一个一个验证是不可能的.一些与正整数有关的命题能够用数学归纳法加以证明.例2.已知数列114⨯,147⨯,1710⨯,…,1(32)(31)n n -+,…,设n S 为该数列前n 项和,计算1234,,,S S S S 的值.依照计算结果猜想n S 关于n 的表达式,并用数学归纳法证明.选题目的:经历和体验“归纳—猜想—论证”的完整进程,明白得把握这一重要的思维方式.4.练习P36—1,2,35.小结本节课要紧学习用“归纳—猜想—论证”的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归纳—猜想—论证是咱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经常使用方式,它经历三个进程:尝试,观看特例;体验,归纳猜想一样规律;理性,证明猜想.这也告知咱们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要“斗胆假设,警惕求证”.斗胆假设,也确实是斗胆猜想,这是探讨发觉真理的重要手腕,是制造的源泉;但对猜想要警惕求证,这是思维严谨的表现. 在证明进程中,咱们进一步学习了如何用数学归纳法进行演绎推理证明.6.作业P15—2,3 P16—4六、教学建议与说明1.以问题为中心.通过对问题1的分析与解决,追根溯源,提出疑惑.通过对问题2,3,4的感受体验,思维冲击,斗胆质疑.通过度析解决例题1,形成方式.2.以思维方式为主线.应切实让学生感受“归纳—猜想—论证”这一重要数学思维方式的进展进程和理性熟悉,将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对归纳与演绎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有一个整体熟悉.。

7.6归纳—猜想——论证

7.6归纳—猜想——论证
k 2k 1 k 1 ,即当 n k 1 时,等式也成立,
2 2
∴由(1) (2)可知,等式对任何 n N 都成立。

1 1 1 1 , , , , , ,设 S n 为该数列前 n 项和,计算 2、已知数列 1 4 4 7 7 10 3n 2 3n 1
二、例题讲解:
测 an 1 2 3 4 n 1 n n 1 4 3 2 1 的表达式,并用数学 归纳法加以证明。
解: a1 1 1 , a2 1 2 1 2 , a3 1 2 3 2 1 3 ,
解: (1)当 n 1 时, f 1 1
1 3 , 2 2 4
1 1 3 8 2 4 1 2 , 22 3 4 9 3 6
(2)当 n 2 时, f 2 1

1 1 1 3 8 15 5 , (3)当 n 3 时, f 3 1 2 1 2 1 2 2 3 4 4 9 16 8
2
2
1、依次计算数列1,1 2 1,1 2 3 2 1,1 2 3 4 3 2 1,的前四项的值,由此猜
2
a4 1 2 3 4 3 2 1 42 ;
猜出: an 1 2 3 4 n 1 n n 1 3 2 1 n n N
S1 , S2 , S3 , S4 的值,根据计算结果猜测 S n 关于 n 的表达式,并用数学归纳法加以证明。
解一: S1
1 1 1 1 2 , S2 , 1 4 4 1 4 4 7 7 1 1 1 2 1 3 S3 , 1 4 4 7 7 10 7 70 10 1 1 1 1 3 1 4 S4 1 4 4 7 7 10 10 13 10 130 13

归纳-猜想-论证

归纳-猜想-论证

资源信息表7.6 归纳—猜想—论证一、教学内容分析归纳法是由一系列有限的特殊事例得出一般结论的推理方法.归纳法分为不完全归纳法与完全归纳法.对于无穷尽的事例,用不完全归纳法去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并设法予以证明,这就是“归纳—猜想—论证”的思维方法.教材在介绍归纳法的基础上,通过例题,引导学生体验和学习这种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论证时采用的数学归纳法是证明与自然数有关命题的一种重要方法,是演绎推理.本节内容将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对归纳与演绎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有一个整体认识.二、教学目标设计1.了解数学推理的常用方法:归纳法与演绎法,进一步理解数学归纳法的适用情况和证明步骤.2.通过实例,理解利用归纳的方法,发现规律、提出猜想,然后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的思想方法,获得对于“归纳—猜想—论证”过程的体验,初步形成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归纳猜想和发现的能力.3.体验概念形成过程,引起对“归纳—猜想—论证”思维方法的兴趣,提升数学素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归纳—猜想—论证”思维方法的渗透和学习.难点:对数学归纳法的进一步理解和应用.四、教学流程设计五、教学过程设计1.引入问题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2222121(1)1234(1)(1).2n n n n n --+-+-++-=- 选题目的:回顾并熟练掌握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数学命题的过程与 基本步骤,为新课的引入做好铺垫.2.归纳猜想我们已经学习了用数学归纳法来证明一些等式,但是这些等式又 是如何得到的呢?[说明] 引起学生思考,探求结论获得的可能方法:一是直接计算获得结论,二是归纳猜想.问题2.数列的通项公式22(55)n a n n =-+,计算1234,,,a a a a 的值,你可以得到什么结论?问题3.费马(Fermat )是17世纪法国著名的数学家,他是解 析几何的发明者之一,是对微积分的创立作出贡献最多的人之一,是概率论的创始者之一,他对数论也有许多贡献.费马认为,当n ∈N 时,221n+一定都是质数,这是他对n=0,1, 2,3,4作了验证后得到的.18世纪伟大的瑞士科学家欧拉(Euler )却证明了5221+=4 294 967 297=6 700 417×641,从而否定了费马的推测.问题4.设2()41f n n n =++,则当n ∈N 时,()f n 是否都为质数?(0)41f =,(1)43f =,(2)47f =,(3)53f =,(4)61f =,(5)71f =,(6)83f =,(7)97f =,(8)113f =,(9)131f =,(10)151f =,,(39)1601f =.但是(40)16814141f ==⨯是合数.找出运用归纳法出错的原因,并研究出对策来!3.归纳猜想论证在数学问题的探索中,为了寻求一般规律,往往先考虑一些特例, 进行归纳,形成猜想,这是归纳与猜想.但猜测的结论一定正确吗?不一定!通过归纳猜测的结论可能错误也可能正确,然后一定要去证明这些猜想的正确与否.证明一个命题为假命题只需要举出一个反例.证明一个命题为真命题需要逻辑推理.例1.依次计算数列1,1+2+1,1+2+3+2+1,1+2+3+4+3+2+1,…的前四项值,由此猜测123(1)(1)321n a n n n =++++-++-++++的有限项表达式,并加以证明.选题目的:(1)引导学生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思考过程,形成归纳猜想的意识.(2)这里去掉了原题中“并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的证明方法的要求,以期证明方法的开放性,引起学生更开阔的思考.如:123(1)(1)321n a n n n =++++-++-++++22[123(1)].n n n n =++++-+-=(3)要证明2n a n =对一切正整数都成立,一个一个验证是不可能的.一些与正整数有关的命题可以用数学归纳法加以证明.例2.已知数列114⨯,147⨯,1710⨯,…,1(32)(31)n n -+,…,设n S 为该数列前n 项和,计算1234,,,S S S S 的值.根据计算结果猜测n S 关于n 的表达式,并用数学归纳法证明.选题目的:经历和体验“归纳—猜想—论证”的完整过程,理解掌握这一重要的思维方法.4.练习P36—1,2,35.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用“归纳—猜想—论证”的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 归纳—猜想—论证是我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常用方法,它经历三个过程:尝试,观察特例;体验,归纳猜测一般规律;理性,证明猜想.这也告诉我们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大胆假设,也就是大胆猜测,这是探索发现真理的重要手段,是创造的源泉;但对猜想要小心求证,这是思维严谨的体现.在证明过程中,我们进一步学习了如何用数学归纳法进行演绎推理证明.6.作业P15—2,3 P16—4六、教学建议与说明1.以问题为中心.通过对问题1的分析与解决,追根溯源,提出疑惑.通过对问题2,3,4的感受体验,思维冲击,大胆质疑.通过分析解决例题1,形成方法.2.以思维方法为主线.应切实让学生感受“归纳—猜想—论证”这一重要数学思维方法的发展过程和理性认识,将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对归纳与演绎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有一个整体认识.。

高中数学高二第一学期7.6归纳—猜想—论证_教案1-沪教版

高中数学高二第一学期7.6归纳—猜想—论证_教案1-沪教版

归纳—猜想—论证【教学目标】1.对数学归纳法的认识不断深化。

2.帮助学生掌握用不完全归纳法发现规律,再用数学归纳法证明规律的科学思维方法。

3.培养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归纳猜想和发现的能力,进而引导学生去探求事物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用不完全归纳法猜想出问题的结论,并用数学归纳法加以证明。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师:我们已学习了数学归纳法,知道它是一种证明方法。

请问:它适用于哪些问题的证明?生:与连续自然数n有关的命题。

师: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的一般步骤是什么?生:共有两个步骤:(1)证明当n取第一个值n时结论正确;(2)假设当n=k(k∈N,且k≥n)时结论正确,证明当n=k+1时,结论也正确。

师:这两个步骤的作用是什么?生:第(1)步是一次验证,第(2)步是用一次逻辑推理代替了无数次验证过程。

师:这实质上是在说明这个证明具有递推性。

第(1)步是递推的始点;第(2)步是递推的依据。

递推是数学归纳法的核心。

用数学归纳法证题时应注意什么?生:两个步骤缺一不可。

证第(2)步时,必须用归纳假设。

即在n=k成立的前提下推出n=k+1成立。

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递推关系的存在,才真正是用数学归纳法证题。

今天,我们一起继续研究解决一些与连续自然数有关的命题。

二、归纳、猜想、证明1.问题的提出。

a 3,a4,由此推测计算an的公式,然后用数学归纳法证明这个公式。

师:这个题目看起来庞大,其实它包括了计算、推测、证明三部分,我们可以先一部分、一部分地处理。

(学生很快活跃起来,计算工作迅速完成,请一位同学口述他的计算过程,教师板演到黑板上。

)师:正确。

怎么推测an的计算公式呢?可以相互讨论一下。

2.归纳与猜想。

生:我猜出了一个an的计算公式。

(许多学生在偷笑)。

师:大家在笑什么?是笑他的“猜”吗?“猜”有什么不好。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很多都是以“猜”开始的,探索新领域就需要大胆,敢猜敢想,当然还要有严谨的思维做后盾。

专题复习 归纳与猜想(含答案)-

专题复习 归纳与猜想(含答案)-

①1×12=1-12 ②2×23=2-23 ③3×34=3-34④4×45=4-45 ……专题复习 归纳与猜想归纳与猜想问题指的是给出一定条件(可以是有规律的算式、图形或图表),让学生认真分析,仔细观察,综合归纳,大胆猜想,得出结论,进而加以验证的数学探索题。

其解题思维过程是:从特殊情况入手→探索发现规律→综合归纳→猜想得出结论→验证结论,这类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

一、知识网络图二、基础知识整理猜想规律型的问题难度相对较小,经常以填空等形式出现,解题时要善于从所提供的数字或图形信息中,寻找其共同之处,这个存在于个例中的共性,就是规律。

其中蕴含着“特殊——一般——特殊”的常用模式,体现了总结归纳的数学思想,这也正是人类认识新生事物的一般过程。

相对而言,猜想结论型问题的难度较大些,具体题目往往是直观猜想与科学论证、具体应用的结合,解题的方法也更为灵活多样:计算、验证、类比、比较、测量、绘图、移动等等,都能用到。

由于猜想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也是人们探索发现新知的重要手段,非常有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所以备受命题专家的青睐,逐步成为中考的又一热点。

★ 范例精讲【归纳与猜想】例1【河北实验区05】观察右面的图形(每个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和相应等式,探究其中的规律:⑴写出第五个等式,并在右边给出的五个正方形上画出与之对应的图示:⑵猜想并写出与第n 个图形相对应的等式。

解:⑴5×56=5-56⑵11+-=+⨯n nn n n n 。

例2〖归纳猜想型〗将一张正方形纸片剪成四个大小形状一样的小正方形,然后将其中的一片又按同样的方法剪成四小片,再将其中的一小片正方形纸片剪成四片,⑵如果剪n 次共有A n 个正方形,试用含n 、A n 的等式表示这个规律; ⑶利用上面得到的规律,要剪得22个正方形,共需剪几次? ⑷能否将正方形剪成2004个小正方形?为什么? ⑸若原正方形的边长为1,设a n 表示第n 次所剪的正方形的边长,试用含n 的式子表示a n ;⑹试猜想a 1+a 2+a 3+…+a n 与原正方形边长的关系,并画图示意这种关系.解:⑴100×3+1=301,规律是:本次剪完后得到的小正方形的个数比上次剪完后得到的小正方形的个数多3个;⑵A n =3n +1;⑶若A n =22,则3n +1=22,∴n =7,故需剪7次; ⑷若A n =2004,则3n +1=2004,此方程无自然数解, ∴不能将原正方形剪成2004个小正方形;⑸a n =12n ;⑹a 1=12<1,a 1+a 2=12+14=34<1,a 1+a 2+a 3=12+14+18=78<1,……从而猜想到:a 1+a 2+a 3+…+a n <1.直观的几何意义如图所示。

上海教材:高一到高三数学教材目录正确版

上海教材:高一到高三数学教材目录正确版

第1章集合和命题一、集合1.1 集合及其表示法1.2 集合之间的关系1.3 集合的运算二、四种命题的形式1.4 命题的形式及等价关系三、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1.5 充分条件, 必要条件1.6 子集与推出关系第2章不等式2.1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2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2.3 其他不等式的解法2.4 基本不等式及其应用课题一最大容积问题2.5 不等式的证明(拓展内容)第3章函数的基本性质3.1 函数的概念3.2 函数关系的建立课题二邮件与邮费问题课题三上海出租车计价问题3.3 函数的运算3.4 函数的基本性质函数的零点(拓展内容)第4章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上)一、幂函数4.1 幂函数的性质与图像二、指数函数4.2 指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4.3 借助计算器观察函数递增的快慢第4章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下)三、对数4.4 对数概念及其运算四、反函数4.5 反函数的概念五、对数函数4.6 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六、指数方程和对数方程4.7 简单的指数方程4.8 简单的对数方程课题四声音传播问题第5章三角比一、任意角的三角比5.1 任意角及其度量5.2 任意角的三角比课题一用单位圆中有向线段表示三角比二、三角恒等式5.3 同角三角比的关系和诱导公式5.4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正弦和正切5.5 二倍角与半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三角比的积化和差与和差化积(拓展内容)三、解斜三角形5.6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和解斜三角形课题二测建筑物的高度第6章三角函数一、三角函数的性质与图像6.1 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性质与图像6.2 正切函数的性质和图像课题三制作弯管6.3 函数y=Asin(wx+φ)的图象与性质函数的性质(拓展内容)二、反三角函数与最简三角方程(拓展内容)6.4 反三角函数6.5 最简三角方程第七章数列与数学归纳法一、数列7.1 数列7.2 等差数列7.3 等比数列二、数学归纳法7.4 数学归纳法7.5 数学归纳法的应用7.6 归纳-猜想-论证三、数列的极限7.7 数列的极限7.8 无穷等比数列各项的和雪花曲线(* 拓展内容)课题五组合贷款购房中的数学问题第八章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8.1 向量的坐标表示及其运算8.2 向量的数量积8.3 平面向量的分解定理8.4 向量的运用第九章矩阵和行列式一矩阵9.1 矩阵的概念9.2 矩阵的运算二行列式9.4 二阶行列式9.5 三阶行列式第十章算法初步10.1 算法的概念10.2 程序框图10.3 计算机语句和算法程序第11章坐标平面上的直线11.1 直线的方程11.2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11.3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11.4 点到直线的距离第12章圆锥曲线12.1 曲线和方程12.2 圆的方程课题二追捕走私船12.3 椭圆的标准方程12.4 椭圆的性质12.5 双曲线的标准方程12.6 双曲线的性质课题三探索点的轨迹12.7 抛物线的标准方程12.8 抛物线的性质课题四做一个有趣的实验第13章复数13.1 复数的概念13.2 复数的坐标表示13.3 复数的加法与减法13.4 复数的乘法与除法13.5 复数的平方根与立方根复数的立方根(* 拓展内容)13.6 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高中三年级高中三年级第一学期第14章空间直线与平面14.1 平面及其基本性质14.2 空间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14.3 空间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14.4 空间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第15章简单几何体一、多面体15.1 多面体的概念15.2 多面体的直观图二、旋转体15.3旋转体的概念三、几何体的表面积、体积和球面距离15.4 几何体的表面积15.5 几何体的体积15.6 球面距离课题三凸多面体的顶点数、棱数和面数的关系第16章排列组合与二项式定理16.1 计数原理I——乘法原理16.2 排列16.3 计数原理II——加法原理16.4 组合16.5 二项式定理课题一旅行商问题高中三年级第二学期第17章概率论初步17.1古典概型17.2 频率与概率第18章基本统计方法18.1 总体和样本18.2抽样技术18.3统计估计18.4实例分析18.5 概率统计实验高中三年级拓展②(理科)专题 1 三角恒等变换1.1半角公式的应用1.2三角比的积化和差与和差化积专题 2 参数方程和极坐标方程一、参数方程2.1 曲线的参数方程2.2 直线和圆锥曲线的参数方程课题一轨迹探究二、极坐标方程2.3 极坐标系专题 3 空间向量及其应用3.1 空间向量3.2 空间向量的坐标表示3.3 空间直线的方向向量和平面的法向量3.4 空间向量在度量问题中的应用课题二飞行机器人位置的确定专题4概率论初步(续)4.1 事件和概率4.2独立事件积的概率4.3 随机变量和数学期望4.4 正态分布课题四中国邮政贺年有奖明信片的中奖率计算专题 5 线性回归5.1直接观察法5.2 最小二乘法高中三年级拓展②(文科、技艺)专题 1 线性规划1.1 线性规划问题1.2 线性规划的可行域1.3 线性规划的解课题三线性规划在生活中的应用专题 2 优选与统筹一、试验设计的若干方法2.1 二分法2.2 0.618法二、统筹规划2.3 统筹规划课题三组装一辆自行车的工序流程专题 3 投影与画图3.1空间图形的平面图3.2轴测图3.3三视图专题4统计案例4.1 抽样调查案例4.2 假设检验案例4.3 列联表独立性检验案例专题 5 数学与文化艺术5.1数学与文化艺术5.2数学与美术5.3数学与文学拓展型课程专题 1 矩阵初步1.1 向量的另一种定义1.2 矩阵的概念1.3 矩阵加减法及矩阵与实数的乘积1.4 矩阵的乘法1.5 逆矩阵课题平面图形的矩阵变换专题 2 坐标变换与一般二次曲线2.1 坐标系的平移变换2.2 坐标系的旋转变换2.3 一般二元二方方程的讨论与化简专题 3 二项式定理3.1 二项式定理3.2 二项式系数的应用专题 4 数学建模初步4.1 数学建模的一般步骤4.2 简单数学模型举例专题 5 曲线拟合5.1 直接观察法5.2 最小二乘法专题 6 复数的三角形式6.1 复数的三角表示6.2 复数三角形式的乘法和除法6.3 复数的乘方和开方6.4 复数三角形式的应用专题7 常见曲线的极坐标方程7.1 圆锥曲线的统一的极坐标方程7.2 几种特殊曲线的极坐标方程课题玫瑰线专题8 随机变量8.1 随机变量8.2 二项式分布8.3 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和方差。

7.6归纳—猜想——论证

7.6归纳—猜想——论证

n a 11 0 2 1...... 当 时,左边 ,右边 ,∴等式成立; a12 11 解: 1, a 2 , a3 1 3 猜测a n
即当 n k 1 时,等式也成立,
例 . an 为等差数列 a1 2, 证明 53 、设数列 an 满足: an1 an 2 nan 1;
1 1 例2.已知数列a n 0,前n项和S n (a n ), 猜测a n 并证明? 2 an
1 N*) 1 n n 1( n 例2.已知数列 1 an 10,前n项和S n (a n ), 例 2.已知数列 an 1 0,前 n 项和S n (a n ), 猜测a n 并证明? 2 an ( 1 ) 当 n 1 , a 0 1 , 命题成立 2 an k 1 ; n N 时等式成立,即: a 假设当 n k 1 k k 猜测a n 并证明? 解: a1 k 1 , a 2k 2 1, a* 3 2 ...... 猜测 an 3 ) * ( 2 ) 假设 n k 命题成立,即 a 1 ( k N 解:a1 k 11 ,a 2 1, a3 k 3 2 ...... 猜测a n n n 1(n N ) 2 则当 n 时, * (1)当n 1, a1 1 0 1, 命题成立 n k 1 时 当 n 1 ( n N ) (1)当n 1, a1 1 0 1, 命题成立 1 1 1 11 1 1 1 ( 2 ) 假设 n a k k k 1( k ak 1 Sk 1 Sk ak 1 ak k命题成立,即 2 * a2 Sk 2 ( (a k a )) (a ))N )a k 1 2 k a k 1 0 ( k命题成立,即 k( ak k 1( k a k) 假设 1 Sn k 1 1 k k 1 k 2 2 an 2 ak 当 时 k 1 k 1 * N ) k 1时 当n 1 1a 1 1 k (k N *) 1 1 1 1 1 1 1 k k 1 ak 1 k k 1 a k a k 1 kS a kk )) ( (a k ) 1 (12( 1 S k 11 k1 11 2a 2 a 2 k 2 )) k 1 1 a a 2 k2 a k当 S kk Sk ( (a k 1 )) 2 ()命题成立 (a k a k 1 a0 kk 1 n 1 1时命题成立,综合 ( 1 )( k1 1 k 2 a 2 a 1 k * ) a 2 k 1 2 k a k 1 0 ka k 1 k ( k N ) 2 k 1 k 4k 4 * 2 ka , ak 1 0 ak 1 k 1 k a a 2 k 1 k0 (k aN kk 1 k 1 1 k 1 ) 1 当n k 2 1时命题成立,综合 (1)(2)命题成立 当n k 1时命题成立,综合 (1)(2)命题成立

高中数学沪教版(上海)高二第一学期7.6归纳—猜想—论证_导学案

高中数学沪教版(上海)高二第一学期7.6归纳—猜想—论证_导学案

归纳—猜想—论证【学习目标】1.了解数学推理的常用方法:归纳法与演绎法,进一步理解数学归纳法的适用情况和证明步骤;2.通过几个与自然数有关问题的解决,体验归纳-猜想-论证的思维过程,初步形成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归纳猜想和发现的能力;3.通过实验、观察、尝试,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

【学习重难点】“归纳-猜想-论证”思维方法的渗透和学习。

【学习过程】一、复习引入归纳法和数学归纳法相关的问题。

(1)数学归纳法是一种证明方法,它适用于证明那些与_______________有关的数学命题。

(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问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1)证明当取第一个值()*∈N n n 00时,命题成立;2)假设当()0,n k N k k n ≥∈=*时命题成立,证明当1+=k n 时命题也成立。

(3)这两个步骤的作用是什么?第一步是递推的_______;第二步是递推的_______。

递推是数学归纳法的核心。

(4)用数学归纳法证题时应注意什么?两个步骤缺一不可。

证第二步时,必须用归纳假设。

即在_______成立的前提下推出_______成立。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递推关系的存在,才真正是用数学归纳法证题。

(5)我们已经学习了用数学归纳法来证明一些等式,但是这些等式又是如何得到的呢?二、学习新课例1.依次计算数列1,1+2+1,1+2+3+2+1,1+2+3+4+3+2+1,……的前四项的值,由此猜测:()()12311321+++⋅⋅⋅+-++-+⋅⋅⋅+++=n n n a n 的有限项表达式,并用数学归纳法加以证明。

例2.已知数列114⨯,147⨯,1710⨯,……,1(32)(31)n n -+,……,设n S 为该数列前n 项和,计算1234,,,S S S S 的值。

根据计算结果猜测n S 关于n 的表达式,并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练习:1.已知数列{}n a 中,211=a ,331+=+nn n a a a 。

(1)求:2a 、3a 、4a ;(2)猜想n a 表达式并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沪教版高二数学第一学期课程目录与教学计划表

沪教版高二数学第一学期课程目录与教学计划表

沪教版高中数学高二上期课程目录与教学计划表
教材课本目录是一本书的纲领,是教与学的路线图。

不管是做教学计划、实施教学活动,还是做学习计划、复习安排、工作总结,都离不开目录。

目录是一本书的知识框架,要做到心中有书、胸有成竹,就从目录开始吧!
课程目录教学计划、进度、课时安排
第7章数列与数学归纳法
一数列
7.1数列
7.2等差数列
7.3等比数列
本节综合
二数学归纳法
7.4数学归纳法
7.5数学归纳法的应用
7.6归纳-猜想-论证
本节综合
三数列的极限
7.7数列的极限
7.8无穷等比数列各项的和
本节综合
本章综合与测试
第8章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
8.1向量的坐标表示及其运算
8.2向量的数量积
8.3平面向量的分解定理
8.4向量的应用
本章综合与测试
第9章矩阵和行列式初步
一矩阵
9.1矩阵的概念9.2矩阵的运算本节综合
二行列式
9.3二阶行列式9.4三阶行列式本节综合
本章综合与测试第10章算法初步10.1算法的概念10.2程序框图
本章综合与测试。

7.6归纳-猜想-论证

7.6归纳-猜想-论证

并用数学归纳法加以证明。 解: 1=12,1+2+1=4=22,1+2+3+2+1=9=32,
1+2+3+4+3+2+1=16=42
证明: (1)当n=1时, a1 =12 ∴等式成立。
从而猜想:an=1+2+3+…+(n-1)+n+(n+1)+ …+3+2+1 = n2
(2)假设当n=k时等式成立,即ak =k2, 那么当 n=k+1时,
__________________. 2n 1 an 2 n 1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思考:
1 1 1 设f (n) 1 2 3 n
是否存在关于自然数n的函数g(n),使等式
f (1) f (2) f (n 1) g (n)[ f (n) 1] 对于 n
1 1 1 的前4项的值,由此猜想 (1 )(1 )(1 ) 4 9 16
的结果,并用数学归纳法加以证明。
1 [1 ] 2 (n 1)
n2 3 4 5 6 解:前四项依次为 , , , ,猜想 a n 2(n 1) 4 6 8 10
四.练习 1
1.分别计算 S1 猜想 S n
通过考察某类事物中的部分对象,概括出这类事物 的一般结论,这种推理方法叫不完全归纳法.
二.归纳---猜想
问题: 数列{a }的通项公式为a n2 n 11, n n 猜想对一切n N *,a 都是质数. 猜想正确吗 ? n 容易验证
a1 , a2 ,, a9都是质数, 但a10 121 不是质数.
三.论证
不完全归纳法是发现规律、解决问题极 好的方法.由“归纳--猜想”所得出的

高二数学 7.6归纳猜想论证测试 试题

高二数学 7.6归纳猜想论证测试  试题

单位:乙州丁厂七市润芝学校 时间:2022年4月12日 创编者:阳芡明[例1] 对于*N n ∈,≥n 2,求证:n n 12131211222-<++++。

证明:〔1〕2=n ,左=-=<=+=2122345411右〔2〕假设n=k 时成立即:k k 12131211222-<++++当1+=k n 时,左=22222)1(112)1(1131211++-<++++++k k k k =+-=+-+-=++-<112)1(1)1(2)1(112k k k k k k k 右即1+=k n 时成立综上所述由〔1〕〔2〕对一切*N n ∈,2≥n 命题成立[例2] 对于*N n ∈,求证:121)2()1(-++++n n x x ,可被)33(2++x x 整除。

证明:〔1〕1=n ,左33)2()1(212++=+++=x x x x 成立 〔2〕假设n=k 时成立即:)()33()2()1(2121x f x x x x k k ⋅++=+++-+ 当1+≠k n 时,122)2()1(+++++k k x x])2()()1[()33()2)(33()()33()1()2()33()2)(1()1)(1()2)(44()1)(1(12212221221211221----+-+++⋅+⋅++=++++⋅++⋅+=+⋅++++++++=++++++=k k k k k k k x x f x x x x x x x f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 1+=k n 时成立综上所述由〔1〕〔2〕对一切*N n ∈ [例3] 求证:*N n ∈,1312253+++⨯n n 可被17整除。

证明:〔1〕n=0,左=15+2=17成立 〔2〕假设n=k 成立即M k k 172531312=+⨯++,M ∈N当1+=k n 时,13124332285325253++++⋅+⨯⨯=+⨯k k k k )853(171785317)253(853171212131212M M k k k k k +⨯=⨯⨯+⨯⨯=+⨯⨯+⨯⨯=--+++[例4]数列}{n a 满足)2(1>=b b a ,)(21*1N n a a nn ∈-=+,求n a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例题】例1.计算并归纳出下列求和的一般公式,并证明.114=⨯ 111447+=⨯⨯ 1111447710++=⨯⨯⨯ 111114477101013+++=⨯⨯⨯⨯11111447710(32)(31)n n ++++=⨯⨯⨯-+例2.尝试推导正整数立方和公式3333123?n ++++=例3.在平面上画n 条直线,任何两条都相交,任意3条直线不共点,则这n 条直线将平面分成多少部分?【基础训练】1.观察下列数字:12343456745678910……猜想第n 行的各数之和n S =________________. 2= . 3任取一个正整数,反复进行下述两种运算:(1)若是奇数,就将该数乘3再加上1;(2)若是偶数,就将该数除以2.你能据此作出什么猜想?.4.已知数列{}n a 满足11a =,且*11429,n n n n a a a a n N ++-+=∈,通过计算若干项n a 后,可以猜想通项公式n a = .5.已知数列1111,,,,,,122334(1)n n ⨯⨯⨯+ 前n 项和为n S . (1)计算123,,S S S 的值; (2)推测计算n S 的公式并证明.6.在数列{}n a 中,*1121,2,2,(1)n n n a a a n n N n n -+==+≥∈+. (1)求234,,a a a ;(2)猜想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n a f n =,并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你的猜想.7.已知数列{}n a 满足:*2,n n S n a n N =-∈(*0,n a n N ≠∈)(1)求1234,,,a a a a .(2)猜想{}n a 的通项公式()n a f n =,并用数学归纳法加以证明.【巩固提高】8.是否存在常数,,a b c 使等式:222222421(1)2(2)()n n n n n an bn c ⋅-+⋅-++⋅-=++对于一切正整数n 都成立?证明你的结论.提示:先利用1,2,3n =求出一组,,a b c ,再…….9.是否存在大于1的正整数m 使得()(27)39n f n n =+⋅+对于任意正整数n 都能被m 整除?若存在,求出m 的最大值,并证明你的结论;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选做)10.下面两题,任选1题完成:(1)如图,在圆内画2条相交弦,彼此分割成4条线段;画3条弦,彼此最多分割成9条线段;画4条弦,彼此最多分割成16条弦,那么①在圆内画5条弦,它们彼此最多分割成多少条线段?②在圆内画n 条弦,两两相交,彼此最多分割成多少条线段?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你的猜想.(2)证明:平面上的n 个圆,最多把平面分成22n n -+个区域.【温故知新】 11.已知函数()f x ,若(4)2f =,且对于任意*12,n n N ∈都有1212()()()f n n f n f n =+成立,猜想()f x 的表达式可以是 .【课堂例题答案】例1.1234,,,,47101331n n + 证:①当1n =时,等式显然成立;②假设当n k =时,等式成立,即11111447710(32)(31)31k k k k ++++=⨯⨯⨯-++ 当1n k =+时,111111447710(32)(31)(31)(34)1(34)1(31)(1)131(31)(34)(31)(34)(31)(34)34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等式也成立;根据①②,对于任意*n N ∈,等式都成立. 证毕 例2.猜想:2233332(1)123(12)4n n n n +++++=+++= 证:①当1n =时,等式显然成立;②假设当n k =时,等式成立,即223333(1)1234k k k +++++= 当1n k =+时, 2222333333(1)(1)(44)123(1)(1)44k k k k k k k k ++++++++++=++= 22(1)(2)4k k ++= 等式也成立;根据①②,对于任意*n N ∈,等式都成立. 证毕例3.记n 条直线把平面分成n a 个部分.猜想:1(12)n a n =++++证:①当1n =时,结论显然成立;②假设当n k =时,结论成立,即 1(12)k a k =++++当1n k =+时,第1k +条直线与前面k 条直线都相交,有k 个交点,这k 个交点将这条直线分成1k +段,每段都将原有平面部分分成两个部分,因此1(1)1(12)11[12(1)]k k a a k k k k k +=++=++++++=++++++结论也成立;根据①②,对于任意*n N ∈,结论都成立. 证毕【习题答案】1.2(21)n -2.333n个 3.最终变为1(或者最终在1,2,4之间循环,这个就是著名的Collatz 猜想,尚未被证明)4.*65,21n n N n -∈- 5.(1)123123,,234S S S === (2)猜想:1n n S n =+. 证:①当1n =时,结论显然成立;②假设当n k =时,结论成立,即1k k S k =+ 当1n k =+时, 2111211(1)(2)1(1)(2)(1)(2)2k k k k k k S S k k k k k k k k ++++=+=+==++++++++ 结论也成立;根据①②,对于任意*n N ∈,结论都成立. 证毕 6.(1)234812315913,6,12334455a a a ==-==-==- (2)猜想:2*132,1n n a n N n -=⋅-∈+ 证:①当1n =时,结论显然成立;②假设当n k =时,结论成立,即21321k k a k -=⋅-+ 当1n k =+时,2111131322(32)(1)(2)1(1)(2)323(24)1323232(1)(2)1(1)(2)2k k k k k k k k a a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 结论也成立; 根据①②,对于任意*n N ∈,结论都成立. 证毕 7.(1)123437151,,,248a a a a ==== (2)猜想:*112,2n n a n N -=-∈ 证:①当1n =时,结论显然成立;②假设当n k =时,结论成立,即*112,2k k a n N -=-∈ 当1n k =+时,1112(1)2(1)k k k k a k S k S a +++=+-=+--,则112111(1)(1)1(2)222222k k k k k S k a a k k +--=+-=+-=+-=- 结论也成立;根据①②,对于任意*n N ∈,结论都成立. 证毕 8.存在11,,044a b c ==-= 提示:代入1,2,3n =得: 0164381918a b c a b c a b c ++=⎧⎪++=⎨⎪++=⎩解得:11,,044a b c ==-=,下面证明对于一切*n N ∈成立. 证:①当1n =时,等式显然成立;②假设当n k =时,等式成立,即22222242111(1)2(2)()44k k k k k k k ⋅-+⋅-++⋅-=- 当1n k =+时,222222221[(1)1]2[(1)2][(1)](1)[(1)(1)]k k k k k k k k ⋅+-+⋅+-++⋅+-++⋅+-+ 2222221(121)2(221)(21)0k k k k k k k k =⋅-+++⋅-++++⋅-+++222222[1(1)2(2)()][1(21)2(21)(21)]k k k k k k k k k =⋅-+⋅-++⋅-+⋅++⋅+++⋅+ 4222111(1)(21)(21)(12)(1)4442k k k k k k k k k ++=-++⋅+++=-+ 22(1)(1)(1)(2)[(1)2(21)](32)444k k k k k k k k k k k k ++++=-++=++= 242(1)[(1)1][(1)1](1)(1)444k k k k k ++-++++==- 等式也成立;根据①②,对于任意*n N ∈,等式都成立. 证毕9.max 36m =提示:(1)36,(2)108,(3)360f f f ===,因此猜测max 36m =证:①当1n =时,结论显然成立;②假设当n k =时,结论成立,即 ()(27)39k f k k =+⋅+能被36整除;当1n k =+时,1111(1)[2(1)7]39(27)39233[(27)39]63183()18(31)k k k k k k f k k k k f k +++-+=++⋅+=+⋅++⋅=+⋅++⋅-=+-显然131k --是偶数,因此118(31)k --也能被36整除,所以(1)f k +能被36整除;结论成立;根据①②,对于任意*n N ∈,结论都成立. 证毕10.(1)①如图,彼此最多分割成25条线段;②猜想:分割成2n 线段.证:①当2n =时,结论显然成立;②假设当(2)n k k =≥时,结论成立,即 k 条弦两两相交,彼此最多分割成2k 条弦当1n k =+时,第1k +条弦与原来k 条弦最多有k 个交点,因此第1k +条弦最多被分割成1k +段, 每一个交点又把原来的弦的某一段分割成两部分,因此总共比原来多了1k k ++条线段. 即1k +条弦两两相交,彼此最多分割成221(1)k k k k +++=+条弦结论也成立;根据①②,对于任意*,2n N n ∈≥,结论都成立. 证毕(2)①当1n =时,结论显然成立;②假设当n k =时,结论成立,即平面上的k 个圆,最多把平面分成22k k -+个区域;当1n k =+时,第1k +个圆与原来的每一个圆都交于2点,因此第1k +个圆上最多有2k 个交点, 第1k +个圆最多被分成2k 段,每一段都把原来平面区域分成两部分, 因此平面上的1k +个圆,最多把平面分成2222(1)(1)2k k k k k -++=+-++个区域, 结论也成立;根据①②,对于任意*n N ∈,结论都成立. 证毕11.2()log f x x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