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林大学岩石与土壤复习资料(土壤学)重点

合集下载

土壤学考试重点

土壤学考试重点

1.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及作用:(1).基本生产资料(2)土壤是可持续发展农业发展的基础和依据(3)土壤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自然资源(4)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做成部分2.土壤肥力:是土壤具有的能同时和持续不断地供给和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水、肥、气、热等生活因素的能力。

3.土壤生产力与土壤肥力二者区别:土壤生产力是由土壤本身的肥力属性和发挥肥力作用的外界条件及人为因素共同决定的。

肥力只是生产力的基础。

4.母质与土壤的区别:母质:岩石及矿物经过一系列风化作用形成的风化物质就是土壤的基础,称为母质土壤:地球表层系统陆地表面在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要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能生长植物、处于不断变化中的疏松层与土壤相比母质:(1.)缺少植物微生物所需的N素(2.)养分分散(3.)无保蓄养分的能力,只是形成土壤的原料。

与岩石相比母质:(1)颗粒小,单位体积或单位重量的表面积(即比表面积)增大,(2)颗粒间多孔隙,疏松有一定透水性、通气性及吸附性能。

5.同晶代换: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代替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土壤胶体带电的原因).6.1:1型矿物组:由一层硅氧片和一层铝氧片重叠组成。

(高岭石组:包括高岭石,埃洛石,珍珠陶土,迪恺石等,以高岭土为最典型。

)7.2:1型矿物组:由两片硅氧片夹一片铝氧片而成。

(蒙脱石组:包括蒙脱石,拜来石,绿脱石,皂石等,以蒙脱石为代表。

)8.土壤粒级划分标准常见的有:卡庆斯基制、国际制(物理性砂粒<1mm;物理性粘粒<0.01mm。

)、美国制和中国制。

9.土壤质地:为区分由于土壤机械组成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差别,按照土壤中不同粒级土粒的相对比例归并土壤组合.10.土壤有机质矿质化过程:指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成简单的无机化合物(C O2和H 2O),并释放出矿质养分和热量的过程。

11.土壤有机质腐殖化过程:是指土壤中复制制的形成过程。

分为两个步骤。

浙江农林大学土壤学考试

浙江农林大学土壤学考试

土壤:在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五大因子(五大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自然体,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的陆地疏松表层。

其本质特性是土壤肥力。

土壤质量:土壤质量是土壤在生态系统的范围内,维持生物的生产能力、保护环境质量及促进动植物与人类健康的能力。

单个土体:能代表土壤个体的体积最小的三维土壤实体。

聚合土体:空间相邻、物质组成和性状相近的几个单个土体的组合土壤剖面:从地表向下垂直挖掘后露出的一个切面。

一般挖到母岩,如果太深则挖到1米即可。

土壤的主要功能:一、生产---人类农业生产的基地1、营养库2、养分转化和循环3、雨水涵养4、生物的支撑5、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二、生态--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三、环境---环境的缓冲净化体系;四、工程---工程基地与建筑材料;五、社会---支撑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最珍贵的自然资源【土壤特性:土壤资源的再生性与质量的可变性、数量的有限性、空间分布上的固定性】土壤肥力(本质):指土壤经常地适时适量地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温度的能力【四大肥力因子:水、肥、气,热】现代土壤学科发展:①农业化学土壤学派: (德) 李比希(1803-1873) :大田产量随施入土壤的矿质养料数量的多少而相应变化,侧重土壤供应植物养料的能力,把土壤看成发生化学和生物化学反应的介质。

②农业地质土壤学派: (德) 法鲁等 (19世纪后半叶) 把土壤形成过程看做岩石的风化过程,认为土壤是岩石经过风化形成地表疏松层,即岩石的风化产物。

土壤类型取决于岩石的风化类型,土壤是变化、破碎中的岩石。

③土壤发生学派:(俄) 道库恰耶夫(1846-1902) 土壤的形成过程是岩石风化过程和成土过程所推动的,五大成土因素学说、分布地带性规律,对土壤分类提出了创造性见解,拟定了土壤调查和编制土壤图的方法。

④20世纪土壤学科的新观点:土壤圈: (英)Matson(1938),(美)Arnold(1990) ;土壤水能量理论与运动方程的建立: (美) Buckingham(1907), Richards(1930s) ;土壤生态系统: (美) Jenny(1940-1960) ;土壤质量综合调控理论 (美) SSSA(1990s)矿物:岩石圈中的化学元素的原子或离子通过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并在一定条件下相对稳定的自然产物。

岩石土壤知识点归纳总结

岩石土壤知识点归纳总结

岩石土壤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岩石的基本知识点总结1. 定义:岩石是由一个或多个矿物组成的固体矿物结合体,是地壳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2. 分类:岩石主要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三类。

火成岩是由岩浆在地表或地下凝固而形成的;沉积岩是由岩石碎屑、有机物等通过风化、运移、沉积过程形成的;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下由已有的岩石发生变质作用形成的。

3. 特性:岩石具有硬度大、结构密实、化学成分复杂等特点,不同类别的岩石具有不同的特性。

4. 地质意义:岩石记录着地球历史的变迁和演化,通过对岩石的研究可以了解地球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5. 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岩石是建筑材料的重要来源,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

此外,一些珍贵的矿产资源也是由特定类型的岩石形成的。

二、土壤的基本知识点总结1. 定义:土壤是由岩石通过风化、物理、化学作用以及有机物质的加入形成的一层薄而松散的表层,是生物生长和生存的重要基础。

2. 分类:土壤可以分为沙土、壤土、粘土三类。

沙土颗粒粗大,透气性好;壤土颗粒适中,适合作为耕地;粘土颗粒细小,透水性差。

3. 特性:土壤具有吸附、保肥、调节水分和气候等特性,可以为植物生长提供营养和水份。

4. 地质意义:土壤是岩石风化形成的产物,通过对土壤的研究也可以了解岩石的风化和变质过程。

5. 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土壤是农业的基础,也是建筑、园艺、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重要资源。

土壤的健康状况对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具有重要的影响。

三、岩石与土壤之间的关系1. 岩石是土壤的物质来源,土壤是岩石风化形成的产物。

2. 土壤中含有硅、铁、铝等元素是由岩石风化而来的。

3. 土壤的类型和特性受到岩石的影响,不同的岩石类型风化形成的土壤也不同。

4. 土壤中的有机质和微生物对岩石的风化起着重要作用。

四、岩石与土壤的保护和利用1. 岩石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对环境和人类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可以通过科学矿产勘查、合理矿产开发等手段,保护和利用岩石资源。

2. 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对农业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学重点

土壤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1. 名词解释:土壤圈,土壤,森林土壤,林业土壤,土壤肥力,2. 土壤作为最珍贵的一种可再生自然资源,具有那些特性?3. 简述土壤肥力的生态相对性。

4. 简述学习土壤学的要求和任务。

5. 简述土壤在农林业生产和自然环境中的作用。

第二章地质学基础1.名词解释:矿物、原生矿物、次生矿物、岩石、解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2.简述岩石和矿物的区别。

3.简述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的区别。

4.岩浆岩的主要构造。

5.岩石的种类及成因。

6.简述地质内力作用及主要地形。

第三章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1.名词解释:风化作用,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土壤结构,土壤质地2.简述土壤形成的大小循环学说。

3.简述土壤的五大形成因素。

4.简述土壤剖面及其A、B、C层5.土壤是怎么形成的?第四章土壤生物1. 名词解释:土壤根际,根际效应2. 简述土壤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和呼吸类型。

3. 简述土壤根际与根际效应。

第五章土壤有机质1. 名词解释:土壤有机质,土壤腐殖质,矿化作用,腐殖质作用2. 简述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含量及其主要组成。

3. 简述土壤有机质分解和转化的过程。

4. 论述土壤有机质的作用。

5. 简述改善森林土壤有机质分解的营林措施。

第六章土壤质地、结构与孔性1.名词解释:土壤密度,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土壤质地,土壤机械组成,土壤结构,土壤耕性2.土壤孔隙度的测定方法。

3.简述土粒分级的标准。

4.论述土壤质地的肥力特征及其对林木生长的意义。

5.试述土壤“夜潮”现象和“冻后聚墒”现象?第七章土壤水1.名词解释:吸湿系数,凋萎系数,田间持水量,全容水量。

2.简述土壤水的重要性。

3.简述土壤水的形态分类及其有效性。

4.什么是土水势?土水势包括那些分势?5.简述土壤水的运动类型。

6.简述土壤水的来源和消耗途径。

第八章土壤空气和热量1.名词解释:土壤呼吸、土壤通气性、土壤热容量、土壤导热率2.土壤空气组成有哪些特点?3.土壤热量主要有那些来源?影响土壤热量状况的因素包括些?4.土壤水、气、热的关系,如何调节土壤水、气、热?第九章土壤胶体和土壤离子交换1.名词解释:土壤胶体,主动吸收,阳离子交换量(阳离子代换量),盐基饱和度,同晶置换2.简述土壤胶体的构造。

岩石土壤学 复习提纲

岩石土壤学 复习提纲

题型:一名词解释12 ×2二选择题 8 ×1三简答题 8 ×6四论述题 2 ×10绪论土壤土壤肥力第一章矿物矿物原生矿物次生矿物解理断口1.比较常见矿物的异同点:正长石和斜长石黑云母和白云母角山石和辉石方解石和白云石2.常见矿物的主要性质和鉴别。

第二章岩石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1 岩浆岩的分类2 常见岩浆岩的结构、构造、颜色、矿物组成等3 常见沉积岩和变质岩的比较和鉴别4 风华作用、风化作用的分类,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第4章土壤有机质1.有机质定义2.土壤有机质的存在状态3.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和腐殖化过程的定义及二者联系4.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主要因素及对生产实践的启示5.土壤有机质的作用第5章土壤矿物质1.不同粒级土粒的特性2.土壤机械组成、土壤质地3.土壤质地分类标准4.不同质地土壤肥力特点。

第6章土壤物理性质1.土壤孔隙的分类和有效性如何2.土壤孔隙度、土粒密度、土壤密度3.土壤密度的意义4.常见的土壤结构体5.团粒结构对土壤肥力的作用第7章土壤水、气、热1.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重力水、萎蔫系数、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土壤相对含水量、通气性、土壤热容量、2.土壤水分的类型和有效性如何3.土壤含水量的表示方法4.土壤空气组成的特点5.土壤热量的来源第8章土壤胶体和离子交换1.永久电荷同晶替代可变电荷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土壤盐基饱和度陪补离子2.土壤胶体的类型3.土壤电荷类型和产生机理。

4.土壤阳离子交换作用的特征。

5.影响阳离子交换能力的因素。

6.影响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因素。

7.影响交换性阳离子有效度的因素。

第9章土壤酸碱性和缓冲性1.土壤酸的类型、表示方法和定义以及相互关系2.水解性酸度和代换性酸度及其关系3.土壤酸碱性对土壤肥力和园林植物生长的影响。

4.土壤缓冲性。

5.土壤具有缓冲性的原因。

农林业大学土壤学考试重点

农林业大学土壤学考试重点

一. 名词解释1.土壤: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产生植物收获量)的疏松表层。

2.土壤肥力: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水、肥、气、热)3.自然肥力:土壤在自然因子即五大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年龄)的综合作用下发育而来的肥力。

4.人工肥力:在自然肥力的基础上,通过人为措施的影响(如翻耕、施肥、灌溉、和排水等措施)形成的土壤肥力,也称经济肥力。

5.潜在肥力:在当季节中,不能立即产生经济效益的这部分肥力。

6.土壤学:农林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科学,主要论述土壤和农林生产各个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土壤变肥变瘦的一般规律,以及土壤利用和改良的技术。

7.矿物:矿物是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自然产物,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8.原生矿物:地壳深处的岩浆冷凝而成的矿物(如长石云母)。

9.次生矿物:有原生矿物经过化学变化(如变质作用和风化作用)形成的矿物。

10.五大自然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年龄。

11.岩石: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有规律的组合形成的天然集合体。

12.岩浆岩:由地壳深处的熔融岩浆,受地质作用的影响,上升冷却凝固而成的岩石(如灿石、原始岩石)。

13.沉积岩:地壳表面早期形成的各种岩石(岩浆岩、变质岩和先形成的沉积岩)经过风化搬运、沉积和成岩等作用,再次形成的岩石。

14.变质岩:原有的岩石受到高温、高压和化学活性物质的作用,改变了原有的结构、构造及矿物成分而形成的新岩石。

二.土壤的本质特征?肥力的四大因子?答:土壤的本质特征是土壤具有肥力;肥力的四大因子是水、肥(营养物质)汽、热(环境)。

三.土壤组成如何?土壤学发展过程的三大学派?答:固体颗粒(38%)固相(50%)土壤有机物(12%)气相(50%)粒间空隙(50%)液相(50%)土壤学发展过程的三大学派:1.农业化学学派。

(提出矿质营养学说)。

2.农业地质学派(19世纪后半叶)。

3.土壤发生学派(提出土壤是在五大成土因素作用下形成的)。

土壤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

土壤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

土壤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土壤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固体部分的形成、发展和功能的一门学科,它是地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下面,我将对土壤学的重点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土壤的形成与发育1.土壤的定义及主要组成:土壤是由岩石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作用下形成的,含有有机质、无机质、水分、气体和生物体等成分的固体地球表层。

2.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母岩、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是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其中,母岩决定土壤的物质组成;气候影响土壤水分和温度条件;生物通过根系和分解有机物质等活动促进土壤形成;地形和时间影响土壤的堆积和发育速度。

3.土壤发生的过程:土壤发生分为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和生物作用三个方面。

物理作用包括冲刷、风化、膨胀、收缩和淋溶等;化学作用主要包括氧化、水解、交换、溶解和沉淀等;生物作用包括植物的根系作用、土壤动物的活动和微生物的作用等。

4.土壤发育因素的评价指标:(1)土壤剖面的形态及土壤的层次性,即土壤剖面的土层结构与层次及土壤特征。

(2)土壤化学性质,如有机质、可交换性离子、土壤酸碱度等。

(3)土壤物理性质,如容重、质地、结构、持水性等。

5.土壤分类与命名:土壤分类是将土壤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划分与命名。

常见的土壤分类体系有国际土壤分类法(ISCS)和中国土壤分类法(CCS)。

二、土壤的基本性质1.土壤质地:指土壤颗粒的粒径分布和比例。

质地的主要组分有砂、粉砂、粘土等。

2.土壤结构:指土壤颗粒的空间排列方式。

常见的土壤结构类型有团聚结构、块状结构、柱状结构等。

3.土壤容重:指单位体积土壤的质量。

容重是反映土壤致密程度和通气性的重要指标。

4.土壤孔隙度:指土壤中未被固体颗粒填充的空隙体积与总体积的比值。

孔隙度是影响土壤保水能力和透气性的重要因素。

5.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是由植物和动物残体、分泌物以及微生物产生的物质组成的。

有机质对土壤的肥力、结构和水分保持起着重要作用。

6.土壤酸碱度:土壤酸碱度指土壤中酸性或碱性物质的含量。

土壤学复习重点

土壤学复习重点

土壤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1、土壤: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特征,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物质层。

2、土壤的基本组成:矿物质、有机质、土壤生物(土壤固相)、土壤水分(土壤液相)、和土壤空气(土壤气相)三相五种物质组成的多相多孔分散体系。

3、土壤肥力:指土壤在某种程度上能同时不断地供给和调节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的能力。

自然肥力: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下;人工肥力:自然土壤的基础上,通过耕种、熟化过程发展起来。

4、土壤生产力:土壤生长植物并提供产品的能力,由土壤本身的肥力属性和发挥肥力作用的外界条件所决定。

5、成土因素:气候、生物、地形、母质和时间。

第二章土壤矿物质土粒1、矿物:矿物是一类天然产生于地壳中具有一定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和内在结构的化合物或单质。

土壤矿物按矿物来源,可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按矿物的结晶状态,可分为结晶质和非晶质。

2、岩石:岩石是指由一种(单质岩)或数种(复成岩)矿物组成的自然集合体。

3、岩石的类型:岩浆岩(火成岩);沉积岩(具有成层性,常有化石);变质岩(定向排列性)。

4、风化作用:风化作用是指地壳最表层的岩石在空气、水、温度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变化的过程。

包括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三种类型。

物理风化:岩石因受物理因素作用而逐渐崩解破碎的过程。

主要原因是地球表面温度的变化,所以大都属于热力学风化。

物理风化只能引起岩石形状大小的改变,而不改变其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但为化学风化创造了条件。

化学风化:指岩石在化学因素作用下,其组成矿物的化学成分发生分解和改变,直至形成在地表环境中稳定的新矿物。

特点:不仅使已破碎的岩石进一步变细,更重要的是岩石发生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的改变,产生新的物质。

化学风化一般包括:溶解作用(溶解于水);水化作用(矿物化合为含水矿物,增大体积,降低硬度);水解作用(水解离出氢离子与矿物中的碱金属置换,水的解离程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加);氧化作用(产生各种酸)生物风化:岩石在生物及其分泌物或有机质分解产物的作用下进行崩解和分解。

《土壤学》(必背)

《土壤学》(必背)

土壤学复习题1一、名词解释1、土壤:土壤就是指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物的疏松表层。

其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

2、土壤肥力:在植物生活期间,土壤供应和调节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份、养分、热量、空气和其它生活条件的能力3、矿物:是一类天然产生于地壳中且具有一定的化学组成、物理特性和内部构造的化合物或单质化学元素。

4、原生矿物:是指起源于岩浆,而存在于岩浆岩中的矿物。

5、次生矿物:是指原生矿物经过风化作用,使其组成和性质发生改变,而形成的新矿物。

6、成土母质:岩石矿物的风化产物,就是成土母质。

7、风化作用:地表的岩石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发生形态、组成和性质变化的过程。

包括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

8、物理风化:指岩石崩解破碎成大小不同颗粒而不改变其化学成分的过程。

9、化学风化:岩石中的矿物在化学作用(水、二氧化碳、氧气等)的影响下,发生化学成分和性质的变化、以及产生新矿物的过程。

10、水解作用:矿物中的盐基离子被水所解离的H+置换,分解形成新矿物的作用。

11、水化作用:岩石中的矿物与水化合成为新的含水矿物的过程。

12、生物风化:岩石在生物的作用下发生破碎、分解的过程称为生物风化。

13、地质大循环:指从岩石——风化产物——岩石的长期循环过程。

14、生物小循环:指由风化释放出的无机养分转变为生物有机质,再转变为无机养分的循环。

15、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向下挖掘而裸露出来的垂直切面,它是土壤外界条件影响内部性质变化的外在表现。

16、机械组成:土壤中土粒的大小及其比例状况就称为土壤的机械组成。

17、土壤质地:按照土壤机械组成人为地划分的若干土壤类别,就称为土壤质地。

18、土粒分级:是根据土粒直径的大小及其性质上的变化,人为划分的若干个等级。

19、壤粒级(粒组):土壤颗粒按粒径大小和性质不同分成若干级别20、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浙江农林大学岩石与土壤复习资料(土壤学)重点

浙江农林大学岩石与土壤复习资料(土壤学)重点

岩石与土壤学资料第一章绪论1。

土壤概念土壤是一种自然体,他是在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5个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且也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有它本身的发展规律和特性。

2.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是指土壤能过够在多大程度上满足植物对于来自土壤的生活要素(即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需求的能力。

3.土壤学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1)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场所。

壤能持续协调地提供农作物生长所需的各种土壤肥力因素,保持农产品产量与质量的稳定与提高。

1)营养库的作用2)养分转化和循环的场所:无机养分的有机化,有机质的矿质化,养分元素的释放和散失,元素的结合,固定和归还3)雨水的涵养作用占土壤水的1%—5%4)生物的支撑作用:植物根系的机械支撑,土壤动物和微生物生存的场所5)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环境变化的缓冲功能,污染物的“过滤器”和“净化器”(2)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3)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

第二章矿物1。

矿物、岩石、风化作用的概念1)矿物指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自然产物。

2)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以一定的规律结合组成的矿物集合体叫做岩石.3)受力影响引起岩石破碎和分解的作用称为风化作用2.主要岩石和矿物的特征3.五大成土因素是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5个自然因素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气候决定着成土过程的水热条件,生物是形成土壤的主导因子,4。

三大岩石的常见类型岩浆岩:酸性岩类:花岗岩、流纹岩、石英斑岩中性岩类:闪长石、安山岩、粗面基性岩类:辉岩、辉长岩、橄榄岩、玄武岩火山碎屑岩:凝灰岩沉积岩:碎屑岩:砾岩、砂岩、粉砂岩、粘土岩:页岩、泥岩、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石灰岩、白云岩变质岩: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第三章土壤有机质1。

土壤有机质含义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化合物。

2。

土壤有机质来源、类型、组成来源:1)植物残体、2)动物、微生物残体 3)动物、植物、微生物的排泄物和分泌物 4)人为施入土壤中的各种有机肥料类型:1)新鲜的有机物2)半分解的有机物3)腐殖质组成:1)碳水化合物2)木质素3)含氮化合物4)树脂、蜡质、脂肪、单宁、灰分物质3。

土壤学复习资料

土壤学复习资料

⼟壤学复习资料⼟壤学复习资料⼟壤学复习要点绪论⼀.名词解释1. ⼟壤:农业⽣产:能产⽣植物收获的地球陆地表⾯的疏松层次。

⽣态学:⼟壤是地球表层系统中,⽣物多样性最丰富,⽣物地球化学的能量交换、物质循环最活跃的⽣命层。

2. ⼟壤肥⼒:在植物⽣活全过程中,⼟壤供应和协调植物⽣长所需⽔、肥、⽓、热的能⼒。

3. ⼟壤圈:⼟壤圈是覆盖于陆地和浅⽔域底部的⼟壤所构成的⼀种连续体或覆盖层。

4. ⾃然肥⼒:指⼟壤在⾃然因⼦(⽓候、⽣物、地形、母质、年龄)综合作⽤下所具有的肥⼒。

5. ⼈为肥⼒:⼟壤在⼈为条件熟化(耕作、施肥、灌溉等)作⽤下所表现出来的肥⼒。

⼆.思考题1. ⼟壤在植物⽣长繁育过程中有何作⽤?为什么?2. ⼟壤圈与其它圈层系统有何关系?3. 为什么说⼟壤是最珍贵的⾃然资源?4. ⼟壤学有哪些分⽀学科?⼟壤学与哪些学科存在联系?5. 植物⽣产、动物⽣产和⼟壤管理之间存在什么关系?6. ⼟壤学的研究⽅法有哪些?第⼀章地学基础⼀、名词解释1. 矿物:指地壳及上地幔中的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下形成的具有⼀定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

2. 原⽣矿物:由地壳深处岩浆冷凝⽽形成的矿物。

3. 次⽣矿物:由原⽣矿物风化演变⽽形成的新矿物。

⼜称次⽣粘⼟矿物。

4. 风化作⽤:指地壳表层的岩⽯在⼤⽓和⽔的作⽤及温度变化和⽣物活动的影响下所发⽣的⼀系列崩解和分解作⽤。

5. 地质作⽤: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和地球内部构造发⽣改变的作⽤。

地质作⽤根据能量的来源不同,分内⼒地质作⽤和外⼒地质作⽤两类,或称内、外营⼒。

6. 物理风化:指岩⽯在外界因素作⽤下机械地破裂成碎屑,只改变其⼤⼩⽽不改变其化学成分的过程。

7. 化学风化:指岩⽯在⽔、⼆氧化碳、氧⽓等外界因素的影响下,改变其化学成分,产⽣新物质的过程。

8. ⽣物风化:指⽣物及其⽣命活动对岩⽯、矿物所产⽣的破坏作⽤。

包括物理的和化学的。

⼆、思考题1. 河流冲积物有何特点?为什么?2. 岩⽯的化学风化受哪些因素的影响?第⼆章⼟壤固相组成1.⼟壤颗粒组成:⼟壤中各级⼟粒的百分含量。

土壤学期末复习资料

土壤学期末复习资料

土壤学期末复习资料一、引言土壤学是研究土壤的形成、特征与功能的学科,对于农业、环境科学和生态学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学期末复习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全面回顾和巩固,本文将提供一份土壤学期末复习资料,帮助学生进行复习。

二、土壤的形成与发育1. 土壤的定义:土壤是由矿质颗粒、有机质、水、气和生物组成的地球表面的自然体系。

2. 土壤形成的过程:物质的来源、迁移、转化和沉积等过程是土壤形成的关键。

这些过程受到气候、母岩、生物和时间的影响。

3. 土壤发育的因素:气候、母质、生物、地形和时间是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

三、土壤的物理性质1. 容重:土壤单位体积的重量。

2. 孔隙度:土壤中孔隙的占据体积。

3. 饱和含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土壤中的水分含量。

4. 土壤颗粒分布:砂、粉砂、粘土和壤土的含量和比例。

5. 平均颗粒直径:反映土壤颗粒的大小。

四、土壤的化学性质1. 土壤酸碱度:土壤的pH值对植物的生长有重要影响。

2. 土壤养分:氮、磷、钾和微量元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3. 阴阳离子交换能力:土壤中阴阳离子的吸持与释放能力。

4. 有机质含量: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和微生物活性具有重要作用。

五、土壤的生物学性质1. 微生物的作用:土壤中微生物对有机质分解和养分转化起到重要的作用。

2. 土壤动物:土壤中的蚯蚓、昆虫、线虫等有助于土壤通气和有机质分解。

3. 土壤生态系统:土壤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包括土壤生物群落、能量流动和物质转化等过程。

六、土壤与植物的相互关系1. 植物对土壤的影响: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分泌物对土壤结构和养分循环起到重要作用。

2. 土壤对植物的影响:土壤肥力和水分状况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有直接影响。

3. 植物与土壤的相互作用可以形成土壤植被系统,对于土壤的保持和改良具有重要意义。

七、土壤与环境的关系1. 土壤污染:土壤中的重金属、有机物和农药等污染物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2. 土壤保护与修复:采取适当的土壤保护措施和修复技术可以减少土壤侵蚀和污染。

浙江农林大学 土壤学 整理总

浙江农林大学 土壤学 整理总

土壤: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产生植物收获量)的疏松表层。

土壤肥力: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自然肥力:土壤在自然因子即五大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年龄)的综合作用下发育而来的肥力。

人工肥力:在自然肥力的基础上,通过人为措施的影响(如翻耕、施肥、灌溉、和排水等措施)形成的土壤肥力,也称经济肥力。

潜在肥力:在当季节中,不能立即产生经济效益的这部分肥力。

土壤学:农林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科学,主要论述土壤和农林生产各个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土壤变肥变瘦的一般规律,以及土壤利用和改良的技术。

土壤圈:地球表层系统中处于四大圈层(气、水、生物、岩石)交界面上最富有生命力的土壤连续体或覆盖层。

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土壤腐殖质:进入土壤的各种有机残体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并合成的一类特殊的高分子化合物。

土粒密度:单位容积固体土粒(不含孔隙)的质量(多以重量代替,g/cm3)叫土粒密度(土壤比重)。

土壤孔隙度:是单位土壤总容积中的孔隙容积,可表示土壤孔隙状况。

当量孔隙:是指土壤中相当于一定水势范围内的土壤孔隙。

土壤粘结性:是使土壤有抵抗外力破坏的能力,是造成耕作阻力的重要原因。

极限容重:是指土体坚实以致妨碍根系生长的土壤容重最大值。

土壤耕性:指土壤容易耕作的程度。

土壤耕性的好坏以耕作的难易程度,耕作质量好坏,宜耕期长短来衡量。

土壤容重: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包括土粒和孔隙)的质量或重量(克/厘米3或吨/米3)。

土壤质地:各种粒级土粒的配合比例,或各粒级土粒占土壤重量的百分数,也叫土壤的机械组成。

粒级:按土粒的大小分为若干组称为土壤粒级(粒组)。

土壤孔隙:是土壤中固相部分所占容积以外的空间。

土壤结构性:是土粒(单粒或复粒)的排列、组合形成。

土壤结构体:或称结构单位,它是土粒(单粒和复粒)互相排列和团聚成为一定形状和大小的土块或土团。

土壤学复习资料

土壤学复习资料

土壤学复习资料
土壤是指在地球表面形成的由岩石、矿物、有机物质、空气、水和生物组成的复杂体系。

土壤学是研究土壤的性质、成分、形成、演化、利用和保护的科学。

以下是土壤学的重要知识点:
一、土壤的组成:土壤由无机颗粒、有机物质、空气和水四部分组成。

其中,无机颗粒有砂、粉砂、粘土三种,有机物质包括植物、动物尸体、粪便、腐烂物等。

二、土壤的分类:土壤一般分为石灰性土壤、酸性土壤和盐碱土壤三种。

按成因划分有沉积土壤、风积土壤、岩石土壤、植被土壤和人工土壤等。

三、土壤的性质:土壤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

物理性质有质地、结构、孔隙度、密度等;化学性质有酸碱、有机质含量、微量元素等;生物性质有微生物、根系、土壤生态系统等。

四、土壤的形成:土壤的形成与气候、地形、植被、水文等因素有关。

土壤形成的过程主要包括物质分解、淋溶作用、风化作用、水的侵蚀和生物作用等。

五、土壤质量评价:土壤质量评价主要从土壤理化性质、生态系统功能和土壤污染三个方面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土壤进行分类和管理。

六、土壤利用和保护:土壤作为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基础资源,必须进行合理利用和保护。

合理利用土壤应根据土壤性质、用途和传统农耕习惯等进行,保护土壤主要包括防止水土流失、降低土壤污染、增加有机质、合理施肥等。

以上是土壤学的主要知识点,复习时要注意重点并结合实际问题进行思考,这样对于日后的土壤利用和保护能够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土壤学考试重点

土壤学考试重点

土壤学考试重点1.土壤是人类农业生产的基地(1)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和生物生产的基地1、营养库功能:矿质营养、水、CO22、养分转化和循环功能3、雨水涵养功能4、生物支撑作用5、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功能绪论2.土壤是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3.自然界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土壤固相),土壤水分(土壤液相)和土壤空气(气相)三相物质组成,这决定了土壤具有孔隙结构特性。

4.土壤肥力是第一章1.矿物指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所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自然均质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2.土壤矿物质的矿物组成1、几乎包括元素周期表中所有元素;2、O、Si、Al、Fe为主,四者共占88.7%以上、3、植物必需营养元素含量低,分布不平衡。

3.根据形成原因,可分为:原生矿物—由地壳内部岩浆冷却后形成的矿物。

次生矿物—由原生矿物进一步风化形成的新的矿物。

4.基本结构单位概念(1)硅氧四面体(SiO44-→Si2O52-→Si4O104-)的概念(2)铝氧八面体(AlO69-→Al4O1212-→Al4(OH)8O44-)的概念5同晶替代指硅酸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其它离子所代替而矿物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发生同晶替代后,硅酸盐矿物产生负电荷6.硅酸盐矿物的种类1.高岭(石)组包括高岭石、埃洛石、珍珠陶土等特点:(1)1:1型单位晶胞(层)化学式:Al4Si4O10(OH)8SiO2/Al2O3=4/2=2(2)膨胀性小(3)电荷数量大(4)颗粒较细,呈片状(5)胶体特性较弱2、蒙脱石组包括蒙脱石、绿脱石、蛭石等特点:1)2:1型(2)膨胀性大(3)电荷数量大同晶替代现象普遍(4)颗粒较细,呈片状(5)电荷数量大(6)胶体特性突出3、水化云母(伊利石)组特点:(1)2:1型(2)非膨胀性(3)电荷数量大(4)可塑性等性质介于高岭组和蒙脱组之间。

土壤学总复习

土壤学总复习

⼟壤学总复习⼟壤学绪论:本章重点:1、⼟壤、⼟壤肥⼒、⼟壤肥⼒的相对⽣态性。

⽣态上不同的植物,它们所要求的⼟壤⽣态条件也是不同的。

即植物只有种植在适宜它⽣长的⼟壤中其肥⼒才是⾼的,种在不适宜它⽣长的⼟壤,即使该⼟壤肥⼒⽔平很⾼,对该植物来说也是不⾼的。

在林业⽣产上,适地适树是植树造林中的⼀条重要原则。

2、试述⼟壤在植物⽣长中的特殊作⽤。

A、营养库的作⽤B、养分转化和循环作⽤C、⾬⽔涵养作⽤D、⽣物的⽀撑作⽤E、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3、为什么说⼟壤是最珍贵的⾃然资源?1、⼟壤资源的相对不可再⽣性⼟壤资源与光、热、⽔、⽓资源⼀样被称之为可再⽣资源。

但从其⾃然属性来看⼜是不可再⽣的,是有限的⾃然资源。

2、⼟壤资源数量的有限性1.⼟壤形成的时间长2.⼟地被占⽤的⾯积逐渐扩⼤3.⼟地退化⽇趋严重4.⼈⼝剧增3、⼟壤资源质量的可变性1.⼟壤肥⼒在物质循环和平衡中不断获得发育和提⾼2.⾼强度、⽆休⽌的向⼟壤索取,⼟壤肥⼒将逐渐下降和破坏4、⼟壤资源空间分布上的固定性1.覆盖在地球表⾯各种不同类型的⼟壤,在地⾯空间位置上有相对的固定性,在不同⽣物⽓候带内分布着不同的地带性⼟壤。

2.⼟壤资源的空间分布还受区域性地形、母质、⽔⽂、地质等条件的影响。

3.⼈类的耕作活动也改变了⼟壤的性状,从⽽影响⼟壤的空间分布。

第⼀章1.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壤矿物质的组成及粘⼟矿物的结构与性质。

根据矿物的结晶状态,矿物可分为:结晶质矿物,⾮晶质矿物⼀般常分为:原⽣矿物和次⽣矿物。

原⽣矿物:指那些经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未改变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的原始成岩矿物。

①⼟壤原⽣矿物以硅酸盐和铝硅酸盐占绝对优势。

②⼟壤中原⽣矿物类型和数量的多少在很⼤程度上决定于矿物的稳定性,如长⽯和⽯英。

③⼟壤原⽣矿物是植物养分的重要来源常见的有⽯英、长⽯、云母、辉⽯、⾓闪⽯和榄橄⽯以及其它硅酸盐类和⾮硅酸盐类。

硅酸盐矿物的结构1、基本构造单位: Si-O四⾯体2、结构类型a 岛状构造b 孤⽴环状构造c 连续链状构造d 连续层状构造e 架状构造2.本章的重点是粘⼟矿物的结构和性质,认真理解和掌握粘⼟矿物的结构和性质对学习好以后各章有重要的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岩石与土壤学资料第一章绪论1.土壤概念土壤是一种自然体,他是在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5个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且也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有它本身的发展规律和特性。

2.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是指土壤能过够在多大程度上满足植物对于来自土壤的生活要素(即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需求的能力。

3.土壤学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1)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场所。

壤能持续协调地提供农作物生长所需的各种土壤肥力因素,保持农产品产量与质量的稳定与提高。

1)营养库的作用2)养分转化和循环的场所:无机养分的有机化,有机质的矿质化,养分元素的释放和散失,元素的结合,固定和归还3)雨水的涵养作用占土壤水的1%-5%4)生物的支撑作用:植物根系的机械支撑,土壤动物和微生物生存的场所5)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环境变化的缓冲功能,污染物的“过滤器”和“净化器”(2)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

(3)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

第二章矿物1.矿物、岩石、风化作用的概念1)矿物指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自然产物。

2)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以一定的规律结合组成的矿物集合体叫做岩石。

3)受力影响引起岩石破碎和分解的作用称为风化作用是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5个自然因素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气候决定着成土过程的水热条件,生物是形成土壤的主导因子,4.三大岩石的常见类型岩浆岩:酸性岩类:花岗岩、流纹岩、石英斑岩中性岩类:闪长石、安山岩、粗面基性岩类:辉岩、辉长岩、橄榄岩、玄武岩火山碎屑岩:凝灰岩沉积岩:碎屑岩:砾岩、砂岩、粉砂岩、粘土岩:页岩、泥岩、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石灰岩、白云岩变质岩: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第三章土壤有机质1.土壤有机质含义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化合物。

2.土壤有机质来源、类型、组成来源:1)植物残体、2)动物、微生物残体 3)动物、植物、微生物的排泄物和分泌物 4)人为施入土壤中的各种有机肥料类型:1)新鲜的有机物2)半分解的有机物3)腐殖质组成:1)碳水化合物2)木质素3)含氮化合物4)树脂、蜡质、脂肪、单宁、灰分物质3.土壤有机质转化含义指土壤有机质在水分、空气、土壤动物和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发生极其复杂的转化过程。

4.矿质化和腐殖质的关系1)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和腐殖化过程是即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即互相独立,又互相渗透的两个过程。

2)矿质化过程是有机质释放养分的过程,又是为腐殖质合成提供原料的过程,没有矿质化过程就没有腐殖化过程;3)同时腐殖化过程的产物—腐殖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以再经矿质化过程而释放养分以供植物吸收利用。

5.土壤有机质的作用(1)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1)提供植物需要的养分2)促进植物生长发育3)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改良土壤结构,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增加土壤的疏松性,改善土壤的通气,透水性4)促进微生物和动物的活动 5)提高土壤的保肥性和缓冲性6)有机质具有活化磷的作用(2)在生态环境上的作用1)有机质可降低或延缓重金属污染 2)有机质对农药等有机污染物具有固定作用3)有机质对全球碳平衡的影响第五章土壤质地、结构和孔性1.土壤粒级土壤质地概念分类标准1)人为地将土壤单粒依它们的直径大小排队,按一定的尺度分为归纳为若干组,这些单粒组就称为土壤粒级。

2)为了区分由于土壤机械组成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差别,人们按照土壤中不同粒级的相对比例把土壤分为若干组和,依据土壤机械组成相近与否而划分的土壤组合叫做土壤质地。

3)该题答案不是很确定分类标准:国际质地制、美国农业部质地制、卡钦制基制和中国质地制2.不同质地土壤的肥力特点详见书P781)砂质土2)粘质土3)壤质土3.土壤结构体的定义和类型土壤中的土粒在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相互团聚成大小、形态和性质不同的团聚体,这种团聚体称为土壤结构或土壤结构体。

类型:1.块状结构2.柱状结构3.核状结构4.片状结构5.团粒结构4.土粒密度、土壤密度的概念及其作用1)单位容积固体土粒的质量,叫做土粒密度2)土壤密度是指单位原状土壤内干土的质量作用:p835.土壤孔隙度的定义及其类型单位容积土壤中孔隙容积占整个土体容积的百分数,即土壤大小孔隙的数量。

类型:非活性孔隙、毛管孔隙、通气孔隙第六章土壤水1.土壤水的形态分类及其有效性1)吸湿水无效 2)膜状水部分有效 3)毛管水有效 4)重力水无效水 5)地下水无效2.土壤质量含水量含义土壤质量含水量(%)= (湿土质量-干土质量)/干土质量×100 %3. 吸湿系数萎蔫系数或萎蔫点萎蔫系数或萎蔫点1)把干燥的土壤放入水汽饱和的容器中,土壤吸附气态水分子的最大含量称为吸湿系数(最大吸湿量)2)当植物因根无法吸水而发生永久萎蔫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萎蔫系数或萎蔫点3)土壤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多时的含水量称为萎蔫系数或萎蔫点第七章1.土壤空气与大气差异1)土壤空气中的CO2含量比大气高十至数百倍2)土壤空气中氧的含量低于大气3)土壤空气中的相对湿度比大气高4)土壤空气有时含有还原性气体5)土壤空气数量和组成经常处于变化之中2.土壤空气的运动方式1)土壤空气扩散(是土壤空气与大气之间进行交换的主要因素) 2)土壤空气整体交换3.土壤热量来源太阳辐射能、生物热、地热4. 土壤热容量指单位容积或单位质量的土壤在温度升高或降低1 ℃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5.土壤导热率指在面积为1 m2相距1 m 的两界面上温度相差1 K时,每秒中所通过该单元土体的热量焦耳数。

是评价土壤传导热量快慢的指标6.土壤水、气、热之间相互关系第八章1.土壤胶体的构造和性质构造:土壤胶体构造示意图——————————性质:1)巨大的比表面积和表面能2)土壤胶体的带电性2.土壤电荷分为?定义?1)同晶置换一般形成于矿物的结晶过程,一旦胶体想成,他所具有的电荷就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故称为永久电荷。

2)电荷的数量和性质随介质Ph值而改变的电荷称为可变电荷。

3.土壤胶体类型(重点黏土矿物)在一定土壤pH值条件下,每千克土壤所能吸附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厘摩尔数称为土壤阳离子交换量5.影响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因素1)胶体数量(土壤质地)土壤胶体物质越多(包括矿质胶体、有机胶体和复合胶体),则CEC越大。

就矿质胶体而言,CEC随着质地粘重程度增加而增加,所以粘质土CEC较砂质土要大的多。

2)胶体类型不同土壤胶体阳离子交换量相差很大3)土壤pH值:土壤酸碱度影响胶体表面官能团中H+的解离,因而影响可变电荷的多少。

4)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机质中的腐殖质含有大量-COOH、-OH等官能团,当它们解离出H+时,可使胶体带有大量负电荷,而且腐殖质分散度大,具有很大的吸收表面。

所以腐殖质的CEC远远大于无机胶体。

6.土壤盐基饱和度指土壤胶体上交换性盐基离子占交换性阳离子总量的百分率7.影响交换性阳离子有效性的因素1)交换性阳离子的饱和度2)陪补离子的种类 3)无机胶体的种类 4)阳离子的非交换性吸收第九章土壤酸碱性1.活性酸潜性酸活性酸是指土壤溶液中游离的H+离子的量。

潜性酸度是指土壤溶液中吸附的的H+、Al3+离子所引起的酸度。

2.土壤酸碱性调节1)土壤酸性的调节:一般采用施石灰的办法。

使用的石灰材料是生石灰(CaO),和熟石灰(Ca(OH)2)2)土壤碱性的调节施用石膏、硫磺(经土壤中硫细菌的作用氧化生成硫酸)和明矾(硫酸铝钾)、磷石膏、亚硫酸钙、硫酸亚铁、工业废料等,都能降低土壤碱性。

3.土壤缓冲性的定义当土壤加入酸碱物质后,土壤本身具有缓和酸碱反应变化的能力。

4.土壤具有缓冲性的原因1)土壤胶体的阳离子交换作用是土壤产生缓冲性的主要原因。

2)土壤溶液中的弱酸及其盐类组成的缓冲系统3)土壤中两性物质的存在4 )在酸性土壤中,铝离子也能对碱起缓冲作用第十章土壤养分1.什么是植物的所必需营养元素大量元素:C、H、O天然营养元素, N、P、K植物营养三要素或肥料三要素, Ca、Mg、S中量元素,微量元素:Fe、Mn、Zn、Cu、B、Mo、Cl、(Ni)2.土壤中各种养分的存在形态N:无机态氮:铵态氮(NH4+) 、硝态氮(NO3-)、亚硝态氮(NO2-)、氧化亚氮、氧化氮和氮气有机态氮:可溶性有机氮、水解行有机氮、非水解性有机氮P: 无机态磷:水溶态磷、吸附态磷、矿物态磷、闭蓄态磷有机态磷:肌醇磷酸盐、核酸、磷脂K:速效钾、缓效钾、无效钾Ca:水溶性钙、交换态钙、矿物态钙Mg:水溶性镁、交换态钙、矿物态钙S:有机态硫(占90%以上)、无机态硫3.典型缺元素症状(主要微量元素)缺N缺磷植物缺磷抑制体内细胞分裂,使生长缓慢,缺磷体内植物蛋白质合成减慢,有氨基酸积累,同时营养器官内含有大量糖类,有利于叶内合成花青素,使叶子呈紫色、深绿色,根系发育不良,植株表现矮化现象,结实率下降。

缺K 玉米缺钾时,所形成的果穗尖端呈空粒,如能够形成籽粒也不充实,淀粉含量低。

缺Ca 1)生长点坏死 2)大白菜缺钙的典型症状:内叶叶尖发黄,呈枯焦状,俗称“干烧心”,又称“心腐病”。

3)苹果苦陷病(缺钙)缺Mg 1)由于镁在韧皮部中的移动性较强,缺镁症状首先出现在中、下部老叶上2 )当植物缺镁时,其突出表现是叶绿素含量下降,并出现失绿症。

3)失绿症开始于叶尖端和叶缘的脉间部位,颜色由淡绿变黄再变橙红或紫色。

4)叶脉保持绿色,在叶片上形成清晰的网状脉纹。

缺S缺Fe 顶端或幼叶失绿黄化,由脉间失绿发展到全叶淡黄白色。

如果树“黄叶病”;花卉、蔬菜幼叶脉间失绿黄化或白化;禾本科叶片脉间失绿呈条纹花叶。

中毒症状:水稻亚铁中毒“青铜病”、柑桔缺铁——黄叶病缺B 1)茎尖、根尖生长停止或萎缩死亡。

2)油菜“花而不实”、小麦“穗而不实”;3)花椰菜“褐心病”、萝卜“黑心病”等4)过多症状:棉花、油菜“金边叶”缺Zn 1)植株矮小,节间短,生育期延迟;叶小,簇生;中下部叶片脉间失绿。

2)水稻“矮缩病”、玉米“白苗病”、柑桔“小叶病”、“簇叶病”等。

3)过多症状:叶片黄化,出现褐色斑点缺Cu 1)生长瘦弱,新叶失绿发黄,叶尖发白卷曲,叶缘灰黄,叶片出现坏死斑点;2)禾本科顶端发白枯萎,繁殖器官发育受阻,不结实或只有秕粒;果树“郁汁病”或“枝枯病”等。

3)过多症状:叶尖及边缘焦枯,至植株枯死缺Mn 1)幼叶脉间失绿黄化,有褐色小斑点散布于整个叶片2)燕麦“灰斑病”、豆类“褐斑病”、甜菜“黄斑病”。

3)中毒症状:老叶失绿区中有棕色斑点,诱发其它元素的缺乏症缺Ni 1)叶片畸形、瘦长,螺旋状扭曲,生长不规则;老叶脉间淡绿发黄,有褐色斑点,变厚焦枯。

2)如花椰菜、烟草“鞭尾状叶”;豆科植物“杯状叶”且不结或少结根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