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第二课时)教案.doc
高中文言文《鸿门宴》教案
![高中文言文《鸿门宴》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2249e07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f2.png)
高中文言文《鸿门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朗读和背诵《鸿门宴》全文;(2)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3)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学会运用现代文观念审视和评价古代文学作品;(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斗争和人际关系;(2)感悟友情、忠诚、勇敢等品质;(3)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鸿门宴》;(2)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3)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理解与应用;(2)对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的深入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鸿门宴》的背景和作者司马迁;(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3)让学生思考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 课堂小结: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鸿门宴》;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策略1. 情景再现:通过多媒体展示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的兴趣。
2.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扮演文中的不同角色,进行情景再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力。
3. 对比分析:将《鸿门宴》与其他历史事件或文学作品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文言文鸿门宴教案
![文言文鸿门宴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6ec674e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baebb6a.png)
文言文《鸿门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鸿门宴》全文;(2)掌握文言文中的一些重要词汇和句式;(3)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及相关的历史人物。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2)培养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3)学会通过分析人物形象、事件发展等,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2)感悟诚信、忠诚、勇敢等品质;(3)认识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鸿门宴》的全文理解与背诵;(2)文言文中重要词汇和句式的掌握;(3)鸿门宴历史背景及相关历史人物的了解。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一些特殊句式的理解;(2)课文中的难词难句翻译;(3)对课文内容深入理解和文化内涵的挖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鸿门宴的历史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历史人物及相关事件。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2)学生通过工具书或课后注释,自行解决生字词及难句问题。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人物形象;(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引导深入探讨。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疑问;(2)教师讲解文言文中特殊的句式和词汇。
5. 翻译练习:(1)学生进行课文翻译练习;(2)教师点评并指导翻译方法。
6. 课堂小结:(2)强调课文背诵和理解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2. 背诵课文《鸿门宴》;3. 深入了解鸿门宴相关历史人物和事件,下周分享。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鸿门宴的历史场景,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2.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课堂表演,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3. 比较学习:将《鸿门宴》与现代文版本进行对比,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魅力。
鸿门宴优秀教案
![鸿门宴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af1c71b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d4.png)
鸿门宴优秀教案.docx【教学目标】1、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2、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3、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掌握“举”、“谢”、“为”、“斗”、“因”等古汉语兼词。
【教学重点】1、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掌握“举”、“谢”、“为”、“斗”、“因”等古汉语兼词。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布置预习:熟读课文。
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乌X(李XX)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二、背景介绍:故事发生在陈涉起义之后的第三年(前20。
陈X起义之后,出身楚国贵族世家的项X、项羽叔侄和出身农民又当过亭长的刘X,也先后起兵反秦。
陈X失败后,项X等拥立楚XX之孙,仍号楚XX。
项、刘为楚XX所辖主力军。
项羽听说刘X欲王关中,非常恼火,立即破关直抵新丰鸿门。
字词补注:欲王关中:王,动,称王。
为击破沛公军:中省“我”。
范X说项羽:说,劝说。
夜驰之沛公军:之,动,到去。
具告以事:以事具告(之)。
是倒装句,也是省略句。
臣为韩X送沛公:臣,第一人称谦词。
秦时与臣游:游,交往。
范X 数目项王:数,多次;目,名-动,使眼色。
约为婚姻:儿女亲家。
五、“为”、“之”用法汇集:为:1、君为我呼入:介,替。
若属皆且为所虏:介,被。
何辞为:语气词,无义。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联系动词,像是,如同。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第二个“为”,动,制定。
使子婴为相;客何为者:动,做、干。
之:1、吾得兄事之:代,代人。
切而啖之:代,代物。
为之奈何:代,代事。
《鸿门宴》教案设计
![《鸿门宴》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ad6e511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08.png)
《鸿门宴》教案设计1.《鸿门宴》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掌握《史记》一书的体例、别名、作者。
2、掌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
3、掌握翻译文言句子的一些方法,能准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4、了解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的特点。
教学重点1.学习古汉语的常用词语和特殊句式。
2.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人物的性格特点。
课时安排:四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引导学生了解秦末楚汉相争的历史背景。
朗读课文,重点字词正音,以求准确认读。
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教学过程:(1)导入:大家听说过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么?“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个成语的原话是什么、出自哪里大家知道么?对,就是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中。
公元前206年,在新丰鸿门(今陕西省)举行了一次特殊的宴会,史称“鸿门宴”,这也是项羽和刘邦之间的一次攸关宏图伟业以及性命的宴会,那么“鸿门宴”到底是怎样的一次宴会?项羽和刘邦又在宴会上显示了怎样的英雄本色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鸿门宴》。
(2)明确学习任务:①了解司马迁与《史记》②疏通文意③掌握课文中所出现的文言知识④理清情节发展脉络⑤人物形象分析(3)作者简介《鸿门宴》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史称“太史令”。
著有《史记》,后人又称《太史公书》。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因其中的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所以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4)背景简介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
《鸿门宴》导学案(第二课时)
![《鸿门宴》导学案(第二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d1ab9cfbba0d4a7302763a55.png)
《鸿门宴》导学案(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3—4段,整理文言知识。
2.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
【学习重点】学习3—4段,整理文言知识。
【学习难点】分析项羽的人物形象。
【学法指导】1.学习结合人物言行描写来分析人物,并分析细节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2.了解作者意图,重点把握项羽的性格特点。
【知识链接】1.司马迁论项羽吾闻之周生曰:“舜目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
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史记·项羽本纪》后“太史公曰”)翻译:太史公说:我从周生那儿听到过,说是“舜的眼睛有两个瞳仁”。
又听说项羽也是双瞳仁。
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么?为什么他崛起得这样迅猛呢?那秦王朝政治差失、混乱的时候,陈涉首先发难反秦,一时间英雄豪杰纷纷起来,互相争夺天下的人数也数不清。
但是项羽并没有一尺一寸可以依靠的权位,只不过奋起于民间,三年的时间,就发展到率领五国诸侯一举灭秦,并且分割秦的天下,自行封赏王侯,政令都由项羽颁布,自号为“霸王”。
虽然霸王之位并未维持到底,但近古以来未曾有过这样的人物。
待到项羽放弃关中要塞而眷恋楚地,放逐义帝而自立为王,反怨恨王侯们叛离了他,这就说不过去了。
以功自负,强逞个人智慧而不效法古人,认为自己干的是霸王的事业,想凭着武力征讨来谋夺、统制天下,五年的时间便丢掉了国家政权,自身也死在东城,还不醒悟,又不自我责备,这就大错特错了。
却说什么“上天要灭亡我,不是我用兵的过错”,这难道不荒谬吗?2.刘邦论成败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
03 教学设计_鸿门宴(第2课时)
![03 教学设计_鸿门宴(第2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d23d0d19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0d.png)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鸿门宴》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情境导入《史记》是纪传体史书,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以人物为中心叙述历史,集中展现了司马迁史识和文学才能。
《鸿门宴》的描写历来被人称道,正如清人郭嵩焘说:“鸿门之宴写得子房如龙,樊哙如虎,是史公极得意文字”。
那么,课文节选《鸿门宴》这一事件,是如何来刻画这些人物的呢?二、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目标1.掌握司马迁及《史记》的相关常识,了解文中涉及的一些历史文化知识,如人物间的称呼、鸿门宴的座次安排等。
2.积累常见的文言现象,归纳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3.关注人物的性格特征,注意人物关系、人物言行与时间发展之间的联系。
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言现象,熟练翻译本文,把握事件的背景。
思维发展与提升:阅读《史记》,了解书中涉及的一些历史文化知识,如人物间的称呼、鸿门宴的座次安排等,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关注人物的性格特征,注意人物关系、人物言行与时间发展之间的联系。
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文本的研读,比较《左传》和《史记》在叙事上的异同,学习《史记》叙事详备,写人生动,细节传神的手法。
借鉴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并透过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刻画人物的写作技巧。
三、相关知识“巨鹿之战”是项羽暴兴、成为西楚霸王的起点。
作者着重写他如何叱咤风云、勇冠三军,摧毁秦军主力,扭转反秦局势,成为众望所归、天下注目的英雄。
“鸿门之宴”则是项羽由成功转向失败的关键。
他以自己的坦率、磊落、骄矜、粗疏,轻纵了敌手,以致坐失良机,为自己留下后患。
“垓下之围”写项羽最后败亡,慷慨别姬,勇敢突围,斩将杀敌,所向披靡,虽无自知之明,但知愧对江东父老,不肯渡乌江,自刎而死,凄怆悲壮,撼人心弦。
鸿门宴是项羽在新丰鸿门举行的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
这个宴会是刘项两个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明朗的生动表现,是漫长的“楚汉相争”的序幕。
《鸿门宴》教案
![《鸿门宴》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d484890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51e4850.png)
《鸿门宴》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鸿门宴》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朗读、复述、讨论和写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人物和事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客观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
二、教学重点:1. 课文《鸿门宴》的基本内容及其人物形象。
2. 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古代文化背景和语言特点。
2. 对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事件背景。
2. 互动法:引导学生提问、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
3. 情景模拟法: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鸿门宴的场景。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鸿门宴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事件背景。
4. 互动讨论:引导学生提问、讨论,深入剖析课文。
5. 情景模拟: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鸿门宴的场景。
6. 总结提升:归纳课文要点,强调历史教训和人物品质。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内容1. 课文《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点。
2. 课文中所涉及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
七、教学过程1.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事件背景。
2. 互动讨论:引导学生提问、讨论,深入剖析课文。
3. 案例分析:选取相关历史事件,进行对比分析,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八、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
2.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鸿门宴》教案2
![《鸿门宴》教案2](https://img.taocdn.com/s3/m/09ec2410c5da50e2524d7fcd.png)
《鸿门宴》教案2【教学目标】1、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2、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3、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掌握“举”、“谢”、“为”、“斗”、“因”等古汉语兼词。
【教学重难点】1、课文情节起伏,人物形象鲜明,拟作为叙事写人的记叙文处理,以人物形象的刻画为教学重点。
如何认识理解课文中提及的“义”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可从分析项羽这一人物入手突破这一难点。
2、课文篇幅较长,阅读有一定难度,采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3教时。
【教学过程设计】[导语设计]:诵析《垓下歌》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注释:1.骓(音zhuī):毛色青白间杂的马。
逝:行。
2.虞:项羽宠爱的的侍姬。
若:你。
今译:空有拔山的气力啊,空有盖世的豪气!时运不济呵,骏马再也难奔驰!骏马难奔呵,不可期!虞姬虞姬呵,我当如何安排你![背景简介](1)、项羽的主要历史功绩:击溃秦军主力,是暴秦的主要掘墓人。
(2)、项羽起兵反秦动机不纯,他反秦的目的在于取秦王而代之,重建楚王朝,与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有着本质的区别。
(3)、他迷信武力,始终没有(也不可能)认识自己败亡的原因。
他把一切归结于“天意”,是“时不利”,自刎之前,他仰天长叹:“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4)、“鸿门宴”前,怀王与诸将有约:“先入关者王之。
”[课文学习三步法]:第一步:学生朗读,圈点、勾画疑难点。
标出课文中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与尾声。
第二步:老师答疑解难。
第三步:强调重点知识:1、基础知识点:⑪、指名朗读课文,正音:①“王(wàng)关中”②“说(shuì)项羽”③“好(hào)美姬(jī)④“为(wèi)击破沛公军”⑫、古今异义:“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高中文言文鸿门宴教案范文
![高中文言文鸿门宴教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a842d599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97.png)
高中文言文《鸿门宴》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鸿门宴》。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鸿门宴”、“剑拔弩张”、“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等。
(3)了解课文背景,把握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学会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喜欢文言文的情感。
(3)领悟友情、忠诚、勇敢等品质,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朗读与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理解。
3. 人物形象分析与性格特点把握。
三、教学难点:1. 课文背景的理解。
2. 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
3. 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鸿门宴》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鸿门宴”、“剑拔弩张”、“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等。
5. 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喜欢文言文的情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课文《鸿门宴》。
2. 运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写一段话描述自己的一次聚会经历。
3. 深入阅读一篇古代文学作品,体会古代文化的魅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课文理解:通过提问和作业检查,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朗读与背诵:检查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评估学生的记忆和表达能力。
4.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应用能力。
语文教案:鸿门宴
![语文教案:鸿门宴](https://img.taocdn.com/s3/m/edb5fc5a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36.png)
语文教案:鸿门宴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鸿门宴》的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和结构。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事件发展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事件发展,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通过课内外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提高自己的信息处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鸿门宴的历史氛围,了解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
(2)认识诚信、友谊等价值观念的重要性,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
(3)学会尊重他人,培养合作精神,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鸿门宴》的内容理解。
(2)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的学习。
(3)人物形象分析和事件发展的理解。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的理解。
(2)对人物形象和事件发展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故事梗概。
(2)引发学生对鸿门宴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通过注释和查阅资料,解决生字词和古文阅读的困难。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的含义和用法。
(2)分组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事件发展,分享自己的观点。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讲解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5. 练习与拓展:(1)学生进行课文的朗读和背诵,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2)学生进行相关练习题的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3)学生进行课内外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课文理解:通过学生的练习和课堂回答,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d2ec2b2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28.png)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鸿门宴》的文言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能够分析人物形象,了解鸿门宴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3)能够运用文言文知识,进行阅读和翻译。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通过翻译练习,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尊重态度。
(3)引导学生从《鸿门宴》中汲取智慧,培养正确的人际交往观。
二、教学重点1. 《鸿门宴》的文言文内容。
2. 人物形象的分析。
3.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汇。
2. 人物形象的多维度分析。
3. 历史背景对作品理解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激发学生对历史故事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鸿门宴》的历史背景。
(2)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人际关系中的宴会场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鸿门宴》,理解文意,掌握人物关系。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
3. 合作讨论:(1)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探讨人物性格特点。
(2)全班交流,分享讨论成果,进行互动点评。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汇。
(2)分析人物形象,解读作品中的寓意。
5. 翻译练习:(1)学生进行文言文翻译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点评翻译作业,指导翻译方法。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汲取智慧,培养正确的人际交往观。
五、课后作业1. 熟读《鸿门宴》,巩固文言文知识。
3. 翻译练习,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
对于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汇,要进行详细的讲解和辅导,帮助学生理解。
高中语文必修一《鸿门宴》教案(新课标)2
![高中语文必修一《鸿门宴》教案(新课标)2](https://img.taocdn.com/s3/m/d6c5e08ed4d8d15abe234ed0.png)
高中语文必修一《鸿门宴》教案(新课标)2教学博苑08-19 0631高中语文必修一《鸿门宴》教案(新课标)2学习目的:1.了解文中所写人物的性格特点,注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学习运用对照的方法和在矛盾中写人的表现手法;2.认识“鸿门宴”这一斗争的性质,注意本文情节起伏的结构特点,正确评价有关人物;3.重点学习“军、击、内、如”等实词和“其、而、则、乃”等虚词,了解课文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
教学重点:1.了解文中人物性格特点,注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
2.掌握“军、击、如、信、谢”等文言实词和“因”、“为”等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1.做到读文为主而兼顾读史,二者做到相辅相成。
2.注意运用对比方法和在矛盾中写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教学设想]1、课文情节起伏,人物形象鲜明,拟作为叙事写人的叙文处理,以人物形象的刻画为教学重点。
如何认识理解课文中提及的“义”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可从分析项羽这一人物入手突破这一难点。
2、课文篇幅较长,阅读有一定难度,采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学设想]1、课文情节起伏,人物形象鲜明,拟作为叙事写人的叙文处理,以人物形象的刻画为教学重点。
如何认识理解课文中提及的“义”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可从分析项羽这一人物入手突破这一难点。
2、课文篇幅较长,阅读有一定难度,采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时数]三教时。
第一教时一、导入1、板书并朗诵(或由学生齐诵)。
要读出楚歌慷慨悲凉的意味。
2、简析《核下歌》,介绍时代背景.引入新课。
要点:1)项羽的主要历史功绩:击溃秦军在力,是暴秦的主要奠基人。
2)项羽起兵及秦动机不纯,他反秦的目的在于取秦王而代之、重建楚王朝。
与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有着本质的区别3)他迷信武力,始终没有也不可能认识自己败北的教训。
“时不”,自刎之前,他仰天长叹:“此天亡我,非我战之罪也”。
4)“鸿门宴”怀王与诸将有约:“先入关者王之”。
楚汉之争概况简介:前207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破关而入,刘、项在鸿门会面,双方斗争开始。
鸿门宴教案教学设计
![鸿门宴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043093c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93.png)
鸿门宴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鸿门宴》课文内容,掌握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2)学会分析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描写手法、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3)提高阅读和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
(2)学会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评价课文的艺术特色。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文学作品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学习古代人物的优秀品质,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3)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熟读课文,体会语言的韵律美,增强语感。
2.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理解课文内容。
3. 人物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了解人物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
4. 情节梳理:梳理课文情节发展,理解故事脉络。
5. 主题探讨:探讨课文的中心思想,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把握和理解。
(2)人物形象的分析与评价。
(3)文学鉴赏方法的运用。
2. 教学难点:(1)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一些特殊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2)对课文主题思想的深刻理解和探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鸿门宴》的背景和作者司马迁。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和段落。
5. 鉴赏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文学鉴赏方法,评价课文的艺术特色。
6. 情感体验:感受古代文学作品的魅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和合作探讨情况。
鸿门宴教案设计(优秀3篇)
![鸿门宴教案设计(优秀3篇)](https://img.taocdn.com/s3/m/04a5fb5b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a1.png)
鸿门宴教案设计(优秀3篇)《鸿门宴》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掌握积累军、击、内、如、信、谢、意、坐、举、胜、斗、置等重点实词,掌握文中词类活用,成份省略及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掌握本文重点虚词,‘教案’鸿门宴教案。
2、学习作品中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通过人物个性化语言、行动展示人物特征的写作方法。
二、文言基础知识1、注音释义旦日飨士卒(飨,xiǎng,用酒食款待)鲰生(鲰,zōu,短小,浅陋)戮力(戮,lù联合,一同)瞋目(瞋,chēn发怒时睁大眼睛)目眦尽裂(眦,zì眼角)按剑而跽(跽,jì,挺直上身,两腿跪着)彘肩(彘,zhì,猪)刀俎(俎,zǔ切肉用的砧板)2、通假字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要项伯(要通邀,邀请)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的意思)不可不蚤来(蚤通早)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3、词性活用A、名词用作动词籍吏民(造户籍册或登记)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刑人如恐不胜(用刀割刺)道芷阳间行(取道)B、名词用状语于是项伯复夜去(连夜)吾得兄事之(象对待兄长那样)日夜望将军至(每日每夜)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那样)头发上指(向上)C、动词使动用法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从百余骑(使…跟从)D形容词用作动词素善留侯张良(交好)4、古今异义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约为婚姻(婚姻古义:由婚姻关系而形成的亲戚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义:不同一般的事今义:副词,很、非常)5、句式解析(1)判断句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亚父者,范增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此亡秦之续耳。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教案
![《鸿门宴》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fbb256f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23.png)
《鸿门宴》教案《鸿门宴》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鸿门宴》课文复习。
掌握课文背诵,理解人物性格特征,完成文言知识归纳。
2.提倡学生自主学习,通过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激励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感。
3.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使所有学生能充分发挥所长。
教学形式:1.结合多媒体手段进行课文复习。
2.通过由学生自行组织角色表演,形象化地背诵课文,展示人物性格,掌握翻译技巧。
3.课外独立进行语言知识归纳。
教学重点、难点:1.课文背诵与文言翻译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本节活动课的难点。
2.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文言语言知识归纳。
教材及教学对象分析:1.本学期采用新教材,文言文占课本比例的40%,全部篇目都有背诵要求。
课文背诵既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特别是古文背诵对学生有一定难度,授课时集中背诵,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
2.《鸿门宴》一文要求背诵的三、四自然段,以人物对话和人物动作为主,背诵难度大,但角色个性鲜明,形象突出,以学生活动为主能调动学生兴趣,在参与中记忆深刻,有利于背诵。
3.所教学生,自高一入学以来,已引导进行文言归纳,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文言知识归纳应能独立完成。
教学时间:一课时(45分钟)教学设备:电脑、实物投影仪、CD唱机教学过程:一、引入音乐引入:《十面埋伏》(设计目的:制造气氛,把学生情绪带入本课特定的氛围中)教学目标:《鸿门宴》复习课1.复习课文相关知识。
2.通过表演形象化地背诵课文,加深理解人物性格特征。
3.进行文言语言知识归纳和检测。
二、复习过程1.作者和出处提问:作者——司马迁(幻灯片:司马迁像)提问:出处——《史记》(幻灯片:司马迁和《史记》)(设计目的:通过图片和幻灯,形象而快速地巩固文学常识)2.情节提问:根据图片简单地讲讲《鸿门宴》的故事。
(幻灯片:《鸿门宴故事》110)(设计目的:形象化地回顾课文故事情节,深入理解三、四段的情节背景)三、表演过程[过程(一)、(二)由科代主持](一)科代:1.交待故事背景(幻灯片:历史背景,鸿门宴遗址)(设计目的:巩固历史背景知识,增强表演的可感性)2.交待表演要求:四个小组,古装版考查同学的背诵,现代版考查翻译和人物性格的理解。
高中文言文《鸿门宴》教案
![高中文言文《鸿门宴》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d2aa4a2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32.png)
高中文言文《鸿门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鸿门宴》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2)能够概括和描述《鸿门宴》的主要情节;(3)能够分析并评价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形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友情、忠诚、勇敢等品质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2)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3)人物性格特点和形象的把握。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理解;(2)文中人物情感变化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过的《史记》相关内容,激发学生对《史记》的兴趣,引出本课《鸿门宴》。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人物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分享学习心得,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分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
5. 角色扮演: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鸿门宴场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6. 情感教育: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友情、忠诚、勇敢等品质的重要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所学内容;2. 完成课后练习,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3. 结合课文内容,思考友情、忠诚、勇敢等品质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阅读能力。
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兴趣。
《鸿门宴》教案(精选10篇)
![《鸿门宴》教案(精选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70fdac1f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b2.png)
《鸿门宴》教案(精选10篇)《鸿门宴》教案篇1(一)教学思路在古代的史传文学中,最富有史学意义和文学色彩的要数《史记》;在《史记》中,最令人荡气回肠、惊心动魄的是《项羽本纪》;而在《项羽本纪》中,最能体现项羽的性格和为人的是“钜鹿之战”、“鸿门宴”和“垓下之围”。
因此,教学《鸿门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__总的教学思路是从语言到人物、从整体到局部、从课内到课外,引入值得商榷的看法和值得思辩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从而把握情节起落,感受人物形象,丰富文化底蕴,提高思辩能力。
从语言到人物:__编排在高中第一册,它与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之间存在着一个明显的落差。
因此,拟安排两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理解和熟悉课文语言:首先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去钻研课文,理解其中的古今异义、通假现象、词语活用和特殊句式;然后,利用连环图画,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给重要场景写说明文字,进行“语言转换”训练,进一步理解语言,把握情节。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项羽和刘邦这两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从整体到局部:《鸿门宴》是节选文字,但它始于曹无伤告密、终于曹无伤被杀,是相对独立和完整的片断。
在疏通语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矛盾线索,理清宴前、宴中、宴后的情节结构,大处着眼,整体把握;然后抓住“宴中”这一部分,引入值得商榷的看法,具体、深入地剖析“三起三落”的情节安排。
这样,既有“面”上的鸟瞰,也有“点”上的响锣重锤,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整体把握和深入思辩的能力。
从课内到课外:“鸿门宴”只是“项羽现象”或者说“项羽文化”中的一个点,我们的教学应该由这个“点”辐射开去,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增进他们的文化底蕴。
理解文言词汇和句式,把握情节结构,感受人物性格,可以说都是课内功夫。
为了使课文教学富有深度和广度,拟安排两个环节加以拓展。
1.讨论:有人说项羽不在席间杀死刘邦,表现了他的“妇人之仁”,但苏轼却说这表现了他的“君人之度”。
《鸿门宴》教学设计
![《鸿门宴》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a46fef9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93.png)
第6课《鸿门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2)积累文言字词句,重点掌握多义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了解文言虚词用法及辨别文言句式二、能力目标:(1)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重点训练翻译能力。
(2)培养初步评价文章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1)理解作者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性格在政治军事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地分析、理解,做出对文中人物的适当评判。
允许不同观点存在,鼓励多元价值观念。
【教学设想】《鸿门宴》相对浅显,且故事性强,因此可以学生自学为主。
具体方案是设计成三课时,第一课时重在作家、作品的介绍,重在课文情节的梳理,第二课时归纳整理文言知识,重在让学生掌握常见文言现象,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第三课时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表达技巧,重点是讨论评价项羽这一人物形象,课后还可写成一篇短文。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课文导入荀子说过:“不积蹉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谈的是积累的重要性。
学习文言文更应如此。
因时间关系,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语意及语法上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归纳整理,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二、小组派出代表展示集体研究成果,教师视情况纠正点拨1.一词多义:辞、幸、因、谢、安、举2.古今异义:山东、婚姻、所以、非常、细说、河南3.通假字:采、距、内、倍、要、蚤、豪、郤、参、坐等4.词类活用:(略)5.特殊句式:(略)6.文中成语:鸿门宴/秋亳无犯/劳苦功高/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教师点拨不必面面俱到,但要指明易误之处,如“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中的“当”就不是通假字,同时要注意规律的总结。
三、重点语句及语段翻译①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任相,珍宝尽有之。
”羽大怒日:“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特殊句式及关键词语)②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省略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鸿门宴(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过程[导入]师:(微笑)相信每个小组都已经准备好了自己的发言,下面就请在座的各位“挑剔”的观众来发表意见。
生:我们组认为鲁军表演樊哙最为精彩,因为他抓住了樊哙粗犷而又机智的特点。
张良话未及出口,樊哙便从其匆匆之步履中察觉鸿门宴上早已是剑拔弩张、杀机四伏,焦虑关切之情不由冲口而出:“今日之事何如?”没有寒暄,没有客套,有的是一种机警、一份责任、一颗赤胆忠心。
当得知“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樊哙迫不及待请命:“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寥寥十字,说得斩钉截铁、掷地有声。
其性急、其情切、其心忠,跃然字里行间,充分显示了樊哙与刘邦生死与32020-01-26教学过程[导入]师:(微笑)相信每个小组都已经准备好了自己的发言,下面就请在座的各位“挑剔”的观众来发表意见。
生:我们组认为鲁军表演樊哙最为精彩,因为他抓住了樊哙粗犷而又机智的特点。
张良话未及出口,樊哙便从其匆匆之步履中察觉鸿门宴上早已是剑拔弩张、杀机四伏,焦虑关切之情不由冲口而出:“今日之事何如?”没有寒暄,没有客套,有的是一种机警、一份责任、一颗赤胆忠心。
当得知“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樊哙迫不及待请命:“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寥寥十字,说得斩钉截铁、掷地有声。
其性急、其情切、其心忠,跃然字里行间,充分显示了樊哙与刘邦生死与32020-01-26教学过程[导入]师:(微笑)相信每个小组都已经准备好了自己的发言,下面就请在座的各位“挑剔”的观众来发表意见。
生:我们组认为鲁军表演樊哙最为精彩,因为他抓住了樊哙粗犷而又机智的特点。
张良话未及出口,樊哙便从其匆匆之步履中察觉鸿门宴上早已是剑拔弩张、杀机四伏,焦虑关切之情不由冲口而出:“今日之事何如?”没有寒暄,没有客套,有的是一种机警、一份责任、一颗赤胆忠心。
当得知“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樊哙迫不及待请命:“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寥寥十字,说得斩钉截铁、掷地有声。
其性急、其情切、其心忠,跃然字里行间,充分显示了樊哙与刘邦生死与32020-01-26教学过程[导入]师:(微笑)相信每个小组都已经准备好了自己的发言,下面就请在座的各位“挑剔”的观众来发表意见。
生:我们组认为鲁军表演樊哙最为精彩,因为他抓住了樊哙粗犷而又机智的特点。
张良话未及出口,樊哙便从其匆匆之步履中察觉鸿门宴上早已是剑拔弩张、杀机四伏,焦虑关切之情不由冲口而出:“今日之事何如?”没有寒暄,没有客套,有的是一种机警、一份责任、一颗赤胆忠心。
当得知“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樊哙迫不及待请命:“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寥寥十字,说得斩钉截铁、掷地有声。
其性急、其情切、其心忠,跃然字里行间,充分显示了樊哙与刘邦生死与32020-01-26教学过程[导入]师:(微笑)相信每个小组都已经准备好了自己的发言,下面就请在座的各位“挑剔”的观众来发表意见。
生:我们组认为鲁军表演樊哙最为精彩,因为他抓住了樊哙粗犷而又机智的特点。
张良话未及出口,樊哙便从其匆匆之步履中察觉鸿门宴上早已是剑拔弩张、杀机四伏,焦虑关切之情不由冲口而出:“今日之事何如?”没有寒暄,没有客套,有的是一种机警、一份责任、一颗赤胆忠心。
当得知“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樊哙迫不及待请命:“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寥寥十字,说得斩钉截铁、掷地有声。
其性急、其情切、其心忠,跃然字里行间,充分显示了樊哙与刘邦生死与32020-01-26教学过程[导入]师:(微笑)相信每个小组都已经准备好了自己的发言,下面就请在座的各位“挑剔”的观众来发表意见。
生:我们组认为鲁军表演樊哙最为精彩,因为他抓住了樊哙粗犷而又机智的特点。
张良话未及出口,樊哙便从其匆匆之步履中察觉鸿门宴上早已是剑拔弩张、杀机四伏,焦虑关切之情不由冲口而出:“今日之事何如?”没有寒暄,没有客套,有的是一种机警、一份责任、一颗赤胆忠心。
当得知“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樊哙迫不及待请命:“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寥寥十字,说得斩钉截铁、掷地有声。
其性急、其情切、其心忠,跃然字里行间,充分显示了樊哙与刘邦生死与32020-01-26教学过程[导入]师:(微笑)相信每个小组都已经准备好了自己的发言,下面就请在座的各位“挑剔”的观众来发表意见。
生:我们组认为鲁军表演樊哙最为精彩,因为他抓住了樊哙粗犷而又机智的特点。
张良话未及出口,樊哙便从其匆匆之步履中察觉鸿门宴上早已是剑拔弩张、杀机四伏,焦虑关切之情不由冲口而出:“今日之事何如?”没有寒暄,没有客套,有的是一种机警、一份责任、一颗赤胆忠心。
当得知“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樊哙迫不及待请命:“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寥寥十字,说得斩钉截铁、掷地有声。
其性急、其情切、其心忠,跃然字里行间,充分显示了樊哙与刘邦生死与32020-01-26教学过程[导入]师:(微笑)相信每个小组都已经准备好了自己的发言,下面就请在座的各位“挑剔”的观众来发表意见。
生:我们组认为鲁军表演樊哙最为精彩,因为他抓住了樊哙粗犷而又机智的特点。
张良话未及出口,樊哙便从其匆匆之步履中察觉鸿门宴上早已是剑拔弩张、杀机四伏,焦虑关切之情不由冲口而出:“今日之事何如?”没有寒暄,没有客套,有的是一种机警、一份责任、一颗赤胆忠心。
当得知“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樊哙迫不及待请命:“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寥寥十字,说得斩钉截铁、掷地有声。
其性急、其情切、其心忠,跃然字里行间,充分显示了樊哙与刘邦生死与32020-01-26教学过程[导入]师:(微笑)相信每个小组都已经准备好了自己的发言,下面就请在座的各位“挑剔”的观众来发表意见。
生:我们组认为鲁军表演樊哙最为精彩,因为他抓住了樊哙粗犷而又机智的特点。
张良话未及出口,樊哙便从其匆匆之步履中察觉鸿门宴上早已是剑拔弩张、杀机四伏,焦虑关切之情不由冲口而出:“今日之事何如?”没有寒暄,没有客套,有的是一种机警、一份责任、一颗赤胆忠心。
当得知“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樊哙迫不及待请命:“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寥寥十字,说得斩钉截铁、掷地有声。
其性急、其情切、其心忠,跃然字里行间,充分显示了樊哙与刘邦生死与32020-01-26教学过程[导入]师:(微笑)相信每个小组都已经准备好了自己的发言,下面就请在座的各位“挑剔”的观众来发表意见。
生:我们组认为鲁军表演樊哙最为精彩,因为他抓住了樊哙粗犷而又机智的特点。
张良话未及出口,樊哙便从其匆匆之步履中察觉鸿门宴上早已是剑拔弩张、杀机四伏,焦虑关切之情不由冲口而出:“今日之事何如?”没有寒暄,没有客套,有的是一种机警、一份责任、一颗赤胆忠心。
当得知“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樊哙迫不及待请命:“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寥寥十字,说得斩钉截铁、掷地有声。
其性急、其情切、其心忠,跃然字里行间,充分显示了樊哙与刘邦生死与3鸿门宴(第一课时)教案从容说课《鸿门宴》是《史记》的名篇,又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的典范作品。
它描写的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了争夺农民起义军胜利成果而首次展开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
作者以娴熟的艺术技巧,塑造了多个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项羽、刘邦、范增、项伯等。
认识这些文学形象,把握他们的性格特点是学习这篇课文的关键。
文章还描绘了许多富有戏剧性的难忘场面,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本文是中学语文教材中最长的文言文之一,语言现象及词汇都极为丰富,可以作为学生学习常用文言特殊句式,常见的实词活用现象以及积累文言词语的良好素材。
这是本课教学的另一个重点。
本文为讲读课,文字浅易,故事情节曲折引人,学生对这段历史又比较熟悉,结合注释应该能读懂大意,不需要逐句翻译。
因此本文准备采用表演法、合作学习法、归纳法、朗读法等教学方法,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了解情节,学习字词句。
然后针对学生的疑难,教师加以点拨、归纳。
在此基础上讨论人物形象的塑造。
拟定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设想:简介作者,听课文录音,根据注释初步疏通课文内容;看课本剧表演,熟悉故事情节。
通过学生讨论“演员”的表演是否到位来分析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教学设想:在学生的点评中,熟悉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穿插带讲重要字词、句式。
第三课时:教学设想:总结写作特色,自己归纳课文字词、句式。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
2.学习文言字词句,掌握通假字,归纳多义词,了解句式的特点。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对历史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合作学习,了解《史记》的相关内容及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归纳、整理常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2.探究学习,学习把握人物形象的方法和学会初步评价人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学习了解人物个性与历史之间的紧密关系。
教学重点积累和归纳常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教学难点在矛盾冲突中把握人物形象。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师:《霸王别姬》的故事大家多少有所耳闻,项羽被刘邦打败,在垓下与自己的爱姬话别,写下这首楚辞体的诗歌《垓下歌》。
它的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认眼前的现实,他认为这种局面是“时不利兮骓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过错。
而失败的关键是在历次战斗中一往无前的乌骓今天竟不肯率先冲出重围。
他认为乌骓暗示着一切:过去的荣耀、现在的困境和未来的毁灭。
最后,他走投无路,只有对勇敢跟随在身边的虞姬哭诉:“我可怎么安排你呀?”大家一起来读一下这首诗,感受一下这位悲剧英雄的末路之痛。
【学生齐读、理解。
】垓下歌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师:对于项羽的失败,历来众说纷纭,但鸿门宴是项羽转胜为败的一个起点却是历史公认的事实。
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XX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
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
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
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同刘邦交战。
公元前2XX年月,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
关于这段历史,史书多有记载,而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来自于司马迁所著的《史记》。
哪位同学可以帮大家回顾一下关于作家、著作的一些知识?2019-04-16从容说课《鸿门宴》是《史记》的名篇,又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的典范作品。
它描写的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了争夺农民起义军胜利成果而首次展开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
作者以娴熟的艺术技巧,塑造了多个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项羽、刘邦、范增、项伯等。
认识这些文学形象,把握他们的性格特点是学习这篇课文的关键。
文章还描绘了许多富有戏剧性的难忘场面,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