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分析原理及技术第八章1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7Fe核,
四、无反冲核共振吸收
1. 共振吸收截面(Breit-Wigner公式)
(E) 02
4( E E0 )
2 2
10
Lorentz型
2Ie 1 1 其中 0 2 2I g 1 1
2
8
6
为最大吸收截面,Ie、Ig是激发 态和基态的自旋,为内转换系 数,即发射内转换电子与发射光 子的几率之比。为光子波长。
E 0
总电场梯度的两个基本来源:
Mö ssbauer 原子周围非立方对称分布的原 子或离子中的电荷,即配位基/点阵贡献。
Mö ssbauer 原子中部分填满的价电子轨道 中的非立方对称电子分布,即价电子贡献。
核自旋与电场梯度主轴之间的夹角是量子化的
2 m I cos2 I ( I 1)
ER f 0 (1 f ) E
ER f 1 E
设射线的波数为k
2 k 2 ER 2M 2M
2 P
k 2 f 1 2M E
经典理论描述 量子理论描述 德拜模型
x2 2ME
f 1 k 2 x2
f exp(k 2 x2 )
选取适当的主轴使其对角化,并且使 VzzVyyVxx。
Vxx Vyy Vzz 0
三个量中只有两个是独立的!
主轴上
Vzz eq
Vxx Vyy Vzz
引入不对称因子
0 1
若电场有三重或四重对称轴 0 Vxx Vyy 若有两个相互垂直的三重或更高对称轴
核质量数为A,能量的单位为keV
2 E ER 5.37 10 4 0 A
例:
57Fe,E E =14.4keV 0 ER=1.9510-3eV ER /H 4105
E0 Ee Eg E e ER
E0 Ee Eg E a ER
E e E a
其中ED为核的热运动导致的多普勒能移
若57Fe核热运动速率v=1mm/s 在运动方向上ED=4.810-8eV10H
自由核,热运动速度的x分量为vx
ED E c vx 2mvx ER 2 Ek ER
2
Ek为核在 x方向的动能
ER=1.9510-3eV, ED =710-3eV>ER 室温下 Ek=0.025eV, 2 ER c ED 2ER vx E0 191Ir核,E =129.4keV 0 ER=4.710-2keV 4cm/s 2 10 vx T103K
s (0) A C
2
表示成速度
c E E
• s电子的密度的直接影响 s电子密度 s(0)S2 • p、d、f电子对s电子屏蔽作用的间接影响 p、d、f电子密度 s电子云扩张 s(0)2
57Fe
R 0 R
s电子密度,;d 电子密度,。
3ER T 2 D T u f exp{ [1 4( ) du ]} u 0 2kB D D e 1
f exp( 3ER ) 2kB D T D
低温极限下
高温极限下 两个重要结论:
f exp(
6 ERT ) 2 kB D
T D
a.k ,即E , f 。 b. f是衡量共振原子核在观察方向上振动振幅均平 方值<x2>的尺度。 ,即E 或D ,<x2> f ;T 时,f 。
第八章 穆斯堡尔谱分析简介
Mö ssbauer Spectroscopy
1957-1958年,德国的R. L. Mö ssbauer 进行博士论 文研究时发现了原子核对 射线的无反冲共振吸收。 该效应以他的名字命名。 1961年获诺贝尔奖
§1.核的共振
同一核素 的两个核
发射核:激发态基态 发出光子 吸收核:基态激发态 吸收光子
0.5053 1028 J / T
gN是核朗德因数,也叫旋磁比
若核磁矩处于磁场H中,则相互作用能为
Em H
磁矩空间取向的量子化
Em g N N mI H
mI=+I~-I 整数
自旋为I的态分裂为2I+1个距离相等的能级,此时 完全消除了简并。 各能级之间隔都是gNH,最高与最低能级之间距 为各能级间距的2I倍。 超精细场
六、数据获取、输出系统
由探测器、单道、多道及记录仪构成。 单道窗口要适合于被探测的光子的能量。 如对57Fe,我们需要14.4keV的射线,但源 还同时放出6.3keV的x射线,及123keV和 136keV的高能射线,单道窗口要选在 14.4keV周围的一定范围。 多道的各道分时开放。其开放时间与源的 扫描速度同步,以保证每次扫描各道所记 录的光子总对应于一定的多普勒速度。
由于ER >>H,反射能谱与吸收能谱不重 合,无共振吸收!
三、谱线的热展宽
设发射核的速度v0,沿x方向发射光子
E 2 1 2 1 E0 mv E m[(vx ) v y 2 vz2 ] 2 2 mc E2 E E E0 vx E0 ER ED 2 2mc c
五、Mö ssbauer谱
固定在晶体中的完全相同发射核与吸收核, 相对速度为零时有最大的无反冲共振吸收。 围绕最佳共振条件对速度进行扫描,测量 从吸收体透射的射线强度,就可以得到共振吸 收随速度变化的完整曲线,即Mö ssbauer谱。
§2. 实验方法 一、共振荧光
二、穆斯堡尔谱仪
透射式探测并记录透射的光子,反射式可 探测并记录光子、x光子或内转换电子ec。 记录内转换电子的Mö ssbauer谱称为CEMS (Conversion Elelctron Mö ssbauer Spectroscopy)。 透射式 反射式
一、自然线宽
N N0e
t
根据测不准原理 E t 核的基态g ,Eg= 0 核的激发态e, E e
从激发态跃迁到基态时发 出的射线能谱有一定的自然 展宽H,称为自然线宽 ln 2 H E t1 2
例如: 57Fe 第一激发态:t =9710-9s 1/2 E=EeEg=14.4keV 自然线宽为 H =4.6710-9eV
§3.超精细相互作用和相对论效应
核与核区域中电磁场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互作用,对核能级 产生微扰就叫超精细相互作用。
H H (e0) H (m1) H (e2)
只考虑e0,m1和e2相互作用 e0:产生同质异能移,也叫化学位移,决 定共振线在速度坐标上的位置。 m1:产生核塞曼效应 e2:产生四极分裂 与跃迁的多极性一起共同决定共振多重线 的分量数目和强度。
三、放射源
发射核由能衰变至穆斯堡尔 核的激发态的放射性母核产 生。如57Fe的母核为57Co。
现有46种元素, 91个穆斯堡尔同 位素,112个穆斯 堡尔跃迁。常用 的有57Fe、119Sn、 151Eu和197Au等。
四、吸收体
吸收体就是要研究的样品。 有效厚度的选择 ta 0 f a na da a0
一、同质异能移位(IS或 )
• 有限核半径R内的核电荷分布 • 核处电子电荷密度
库仑作用
假定核是半径R的均匀带电球
2 2 2 2 E Ze R s (0) 5
2 2 2 2 2 2 E Ze ( Re Rg )[ s (0) A s (0) S ] 5 环境因素 2 2 2 R 2 2 核因素 Ze R ( )[ s (0) A s (0) S ] 5 R
q
0 /2 无规取向
Rq 3:1 3:5 1:1
四极相互作用取决于核的形状,所以又叫做核 的形状效应。四极分裂的观测可以研究有关电 子结构,键的性质和分子对称性方面的问题。
三、核塞曼效应
核自旋I>0 有磁偶极矩
g N N I
核玻尔磁子
eh N 2m p c
N
B
1840
H Hhf Hext
铁磁(或反铁磁体亚晶格)的自发磁化强 度为Ms,则在无外磁场时 H AMs
57Fe基态:I
g=1/2,=0.09064N,gg=0.18,
Em=0.18NH,E+1/2< E-1/2;
57Fe激发态:I
Em=0.103NH,E-3/2< E-1/2< E+1/2<E+3/2 在Mö ssbauer谱上表现为6条线。
4
2
0 -6 -4 -2 0 2 4 6
E- E0
2.无反冲分数
Mö ssbauer发现在固体中温度越低,一些低 能量射线的共振吸收越强。
反冲! 无反冲
反冲!
无反冲
整块晶体的质量M>1017m
ER
2 P
Mc
1017
E02 mc 2
反冲能转化为晶格振动 若 ER E ,将有一定的几率f不激发声子 f:无反冲分数,也叫Mö ssbauer分数
1 Q r 2 (3cos 2 1)d e
d为体积元 r为d距核中心的距离 为d内的核电荷密度 为自旋轴与r的夹角
核外电子在核处形成电场梯度E
1 H eQ E 6
Vxx Vxy Vxz E Vyx Vyy Vyz Vzx Vzy Vzz 2V Vij , i, j x, y, z ij
H / E=3.210-13
自然线宽H与射线能量E相比起来非常小 可见即自然射线谱是很尖锐的。
二、自由核的反冲
ER ER
E0 Ee Eg E ER
E Pn P c
E2 Pn 2 ER E 2 2m 2mc
E02 ER 2mc 2
为使不同的实验结果可以互相比较,美国国 家科学研究委员会曾提出和推荐同质异能移 位标准: 57Fe,用-Fe或硝普钠,全称为合二水硝普 酸钠,即Na2[Fe(CN)5NO]2H2O。 同质异能移的观测主要用来研究Mö ssbauer 原子所处的化学环境。
二、四极分裂
若自旋I>1/2 ,有电 四极矩
e=3/2,=-0.1547N,ge=-0.103,
若m是辐射方向与磁场方向夹角,各条谱线 强度关系如下:
mI
3 1 2 2 1 1 2 2 1 1 2 2 1 1 2 2
0 最大吸收截面
fa 吸收体无反冲分数 na 吸收体中Mö ssbauer元素原子的体密度 a0 Mö ssbauer同位素的丰度
通常令ta=1。样品太薄信号太弱,太厚谱 线线型会发生饱和畸变 透射法时样品要作成薄片,反射法则无此限制。
五、驱动器
使发射体与吸收体之间有一相对运动速度, 使光子射线能量由于多普勒能移而发生变化。 驱动信号有等速度,等加速度、正弦波或梯 形波等方式。
mI为I在z轴上的投影。可以取 I至-I中的各整数值,共 2I+1个值
相互作用能为
eQVzz 12 2 EQ [3mI I ( I 1)](1 ) 4I (2I 1) 3
2
对2I+1重简并的I>1/2的核能态,电四极相互 作用将使其分裂为I,mI的亚能态,而不移 动能级重心。亚能态是用mI来表示的,与其 符号无关,因此这个亚能态仍是二重简并的。
得到“双线”。双线间的距离叫四极分裂 EQ=e2qQ/2 在多普勒速度谱上记为或Q.S.
= 0时,设电场梯度主轴方向与射线方向间 的夹角q
从mI = 3/2跃迁至mI = 1/2的谱线强度和从 mI = 1/2跃迁至mI = 1/2的谱线强度之比为
1 cos 2 q Rq 2 sin 2 q 3
= 0时
eQVzz EQ [3mI 2 I ( I 1)] 4 I (2 I 1)
对57Fe:
= 0时
基态 EQ= 0 第一激发态 I=3/2,mI = 3/2, 1/2, -1/2, -3/2 mI = 3/2时 mI = 1/2时 EQ= e2qQ/4 EQ=-e2qQ/4
四、无反冲核共振吸收
1. 共振吸收截面(Breit-Wigner公式)
(E) 02
4( E E0 )
2 2
10
Lorentz型
2Ie 1 1 其中 0 2 2I g 1 1
2
8
6
为最大吸收截面,Ie、Ig是激发 态和基态的自旋,为内转换系 数,即发射内转换电子与发射光 子的几率之比。为光子波长。
E 0
总电场梯度的两个基本来源:
Mö ssbauer 原子周围非立方对称分布的原 子或离子中的电荷,即配位基/点阵贡献。
Mö ssbauer 原子中部分填满的价电子轨道 中的非立方对称电子分布,即价电子贡献。
核自旋与电场梯度主轴之间的夹角是量子化的
2 m I cos2 I ( I 1)
ER f 0 (1 f ) E
ER f 1 E
设射线的波数为k
2 k 2 ER 2M 2M
2 P
k 2 f 1 2M E
经典理论描述 量子理论描述 德拜模型
x2 2ME
f 1 k 2 x2
f exp(k 2 x2 )
选取适当的主轴使其对角化,并且使 VzzVyyVxx。
Vxx Vyy Vzz 0
三个量中只有两个是独立的!
主轴上
Vzz eq
Vxx Vyy Vzz
引入不对称因子
0 1
若电场有三重或四重对称轴 0 Vxx Vyy 若有两个相互垂直的三重或更高对称轴
核质量数为A,能量的单位为keV
2 E ER 5.37 10 4 0 A
例:
57Fe,E E =14.4keV 0 ER=1.9510-3eV ER /H 4105
E0 Ee Eg E e ER
E0 Ee Eg E a ER
E e E a
其中ED为核的热运动导致的多普勒能移
若57Fe核热运动速率v=1mm/s 在运动方向上ED=4.810-8eV10H
自由核,热运动速度的x分量为vx
ED E c vx 2mvx ER 2 Ek ER
2
Ek为核在 x方向的动能
ER=1.9510-3eV, ED =710-3eV>ER 室温下 Ek=0.025eV, 2 ER c ED 2ER vx E0 191Ir核,E =129.4keV 0 ER=4.710-2keV 4cm/s 2 10 vx T103K
s (0) A C
2
表示成速度
c E E
• s电子的密度的直接影响 s电子密度 s(0)S2 • p、d、f电子对s电子屏蔽作用的间接影响 p、d、f电子密度 s电子云扩张 s(0)2
57Fe
R 0 R
s电子密度,;d 电子密度,。
3ER T 2 D T u f exp{ [1 4( ) du ]} u 0 2kB D D e 1
f exp( 3ER ) 2kB D T D
低温极限下
高温极限下 两个重要结论:
f exp(
6 ERT ) 2 kB D
T D
a.k ,即E , f 。 b. f是衡量共振原子核在观察方向上振动振幅均平 方值<x2>的尺度。 ,即E 或D ,<x2> f ;T 时,f 。
第八章 穆斯堡尔谱分析简介
Mö ssbauer Spectroscopy
1957-1958年,德国的R. L. Mö ssbauer 进行博士论 文研究时发现了原子核对 射线的无反冲共振吸收。 该效应以他的名字命名。 1961年获诺贝尔奖
§1.核的共振
同一核素 的两个核
发射核:激发态基态 发出光子 吸收核:基态激发态 吸收光子
0.5053 1028 J / T
gN是核朗德因数,也叫旋磁比
若核磁矩处于磁场H中,则相互作用能为
Em H
磁矩空间取向的量子化
Em g N N mI H
mI=+I~-I 整数
自旋为I的态分裂为2I+1个距离相等的能级,此时 完全消除了简并。 各能级之间隔都是gNH,最高与最低能级之间距 为各能级间距的2I倍。 超精细场
六、数据获取、输出系统
由探测器、单道、多道及记录仪构成。 单道窗口要适合于被探测的光子的能量。 如对57Fe,我们需要14.4keV的射线,但源 还同时放出6.3keV的x射线,及123keV和 136keV的高能射线,单道窗口要选在 14.4keV周围的一定范围。 多道的各道分时开放。其开放时间与源的 扫描速度同步,以保证每次扫描各道所记 录的光子总对应于一定的多普勒速度。
由于ER >>H,反射能谱与吸收能谱不重 合,无共振吸收!
三、谱线的热展宽
设发射核的速度v0,沿x方向发射光子
E 2 1 2 1 E0 mv E m[(vx ) v y 2 vz2 ] 2 2 mc E2 E E E0 vx E0 ER ED 2 2mc c
五、Mö ssbauer谱
固定在晶体中的完全相同发射核与吸收核, 相对速度为零时有最大的无反冲共振吸收。 围绕最佳共振条件对速度进行扫描,测量 从吸收体透射的射线强度,就可以得到共振吸 收随速度变化的完整曲线,即Mö ssbauer谱。
§2. 实验方法 一、共振荧光
二、穆斯堡尔谱仪
透射式探测并记录透射的光子,反射式可 探测并记录光子、x光子或内转换电子ec。 记录内转换电子的Mö ssbauer谱称为CEMS (Conversion Elelctron Mö ssbauer Spectroscopy)。 透射式 反射式
一、自然线宽
N N0e
t
根据测不准原理 E t 核的基态g ,Eg= 0 核的激发态e, E e
从激发态跃迁到基态时发 出的射线能谱有一定的自然 展宽H,称为自然线宽 ln 2 H E t1 2
例如: 57Fe 第一激发态:t =9710-9s 1/2 E=EeEg=14.4keV 自然线宽为 H =4.6710-9eV
§3.超精细相互作用和相对论效应
核与核区域中电磁场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互作用,对核能级 产生微扰就叫超精细相互作用。
H H (e0) H (m1) H (e2)
只考虑e0,m1和e2相互作用 e0:产生同质异能移,也叫化学位移,决 定共振线在速度坐标上的位置。 m1:产生核塞曼效应 e2:产生四极分裂 与跃迁的多极性一起共同决定共振多重线 的分量数目和强度。
三、放射源
发射核由能衰变至穆斯堡尔 核的激发态的放射性母核产 生。如57Fe的母核为57Co。
现有46种元素, 91个穆斯堡尔同 位素,112个穆斯 堡尔跃迁。常用 的有57Fe、119Sn、 151Eu和197Au等。
四、吸收体
吸收体就是要研究的样品。 有效厚度的选择 ta 0 f a na da a0
一、同质异能移位(IS或 )
• 有限核半径R内的核电荷分布 • 核处电子电荷密度
库仑作用
假定核是半径R的均匀带电球
2 2 2 2 E Ze R s (0) 5
2 2 2 2 2 2 E Ze ( Re Rg )[ s (0) A s (0) S ] 5 环境因素 2 2 2 R 2 2 核因素 Ze R ( )[ s (0) A s (0) S ] 5 R
q
0 /2 无规取向
Rq 3:1 3:5 1:1
四极相互作用取决于核的形状,所以又叫做核 的形状效应。四极分裂的观测可以研究有关电 子结构,键的性质和分子对称性方面的问题。
三、核塞曼效应
核自旋I>0 有磁偶极矩
g N N I
核玻尔磁子
eh N 2m p c
N
B
1840
H Hhf Hext
铁磁(或反铁磁体亚晶格)的自发磁化强 度为Ms,则在无外磁场时 H AMs
57Fe基态:I
g=1/2,=0.09064N,gg=0.18,
Em=0.18NH,E+1/2< E-1/2;
57Fe激发态:I
Em=0.103NH,E-3/2< E-1/2< E+1/2<E+3/2 在Mö ssbauer谱上表现为6条线。
4
2
0 -6 -4 -2 0 2 4 6
E- E0
2.无反冲分数
Mö ssbauer发现在固体中温度越低,一些低 能量射线的共振吸收越强。
反冲! 无反冲
反冲!
无反冲
整块晶体的质量M>1017m
ER
2 P
Mc
1017
E02 mc 2
反冲能转化为晶格振动 若 ER E ,将有一定的几率f不激发声子 f:无反冲分数,也叫Mö ssbauer分数
1 Q r 2 (3cos 2 1)d e
d为体积元 r为d距核中心的距离 为d内的核电荷密度 为自旋轴与r的夹角
核外电子在核处形成电场梯度E
1 H eQ E 6
Vxx Vxy Vxz E Vyx Vyy Vyz Vzx Vzy Vzz 2V Vij , i, j x, y, z ij
H / E=3.210-13
自然线宽H与射线能量E相比起来非常小 可见即自然射线谱是很尖锐的。
二、自由核的反冲
ER ER
E0 Ee Eg E ER
E Pn P c
E2 Pn 2 ER E 2 2m 2mc
E02 ER 2mc 2
为使不同的实验结果可以互相比较,美国国 家科学研究委员会曾提出和推荐同质异能移 位标准: 57Fe,用-Fe或硝普钠,全称为合二水硝普 酸钠,即Na2[Fe(CN)5NO]2H2O。 同质异能移的观测主要用来研究Mö ssbauer 原子所处的化学环境。
二、四极分裂
若自旋I>1/2 ,有电 四极矩
e=3/2,=-0.1547N,ge=-0.103,
若m是辐射方向与磁场方向夹角,各条谱线 强度关系如下:
mI
3 1 2 2 1 1 2 2 1 1 2 2 1 1 2 2
0 最大吸收截面
fa 吸收体无反冲分数 na 吸收体中Mö ssbauer元素原子的体密度 a0 Mö ssbauer同位素的丰度
通常令ta=1。样品太薄信号太弱,太厚谱 线线型会发生饱和畸变 透射法时样品要作成薄片,反射法则无此限制。
五、驱动器
使发射体与吸收体之间有一相对运动速度, 使光子射线能量由于多普勒能移而发生变化。 驱动信号有等速度,等加速度、正弦波或梯 形波等方式。
mI为I在z轴上的投影。可以取 I至-I中的各整数值,共 2I+1个值
相互作用能为
eQVzz 12 2 EQ [3mI I ( I 1)](1 ) 4I (2I 1) 3
2
对2I+1重简并的I>1/2的核能态,电四极相互 作用将使其分裂为I,mI的亚能态,而不移 动能级重心。亚能态是用mI来表示的,与其 符号无关,因此这个亚能态仍是二重简并的。
得到“双线”。双线间的距离叫四极分裂 EQ=e2qQ/2 在多普勒速度谱上记为或Q.S.
= 0时,设电场梯度主轴方向与射线方向间 的夹角q
从mI = 3/2跃迁至mI = 1/2的谱线强度和从 mI = 1/2跃迁至mI = 1/2的谱线强度之比为
1 cos 2 q Rq 2 sin 2 q 3
= 0时
eQVzz EQ [3mI 2 I ( I 1)] 4 I (2 I 1)
对57Fe:
= 0时
基态 EQ= 0 第一激发态 I=3/2,mI = 3/2, 1/2, -1/2, -3/2 mI = 3/2时 mI = 1/2时 EQ= e2qQ/4 EQ=-e2qQ/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