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中国的自然环境(教案、反思、点评)

《中国的自然环境》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策略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导入:舌尖上的中国宣传片播放师:《舌尖上的中国》有这样的描述: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潜在的食物原材料。
有哪些自然要素造就了中国丰富的食物材料呢?生:地形、地势、气候、土壤、宽广的地域……师:真棒。
今天我们沿着寻味中国的脚步来复习中国自然环境。
以下是我们今天的复习目标(展示目标并解读)一日之计在于晨,早餐很重要!全国最网红的10种早餐。
其中,上海糍团饭、广东肠粉均有上榜。
以上两种网红早餐的食材与当地地形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回顾复习重要主要地形区67-78(用蓝笔标注),可以小组讨论找出答案!5分钟生:(小组合作完成,上台指图讲解)师:讲得真好!还有山脉请大家课后完成!所以作为吃货的同学们能知道以上两种网红早餐的食材与当地的地形有什么关系吗?生:(发言回答,有理即可)师:综上所复习,我们可以概括出整个中国高原盆地集中在西部,平原集中在东部,所以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阶梯的分界线大家要注意喔!(带领学生过一遍阶梯分界线的地理事物)。
现在大家一起回答以下地形区在第几阶梯?生:(发言回答)师:非常好!请大家马上完成这两道题,心中有答案就举手!(请一个同学回答并点拨北纬30度剖面图的地形状况)地大物博的中国形成了八大菜系,其中川菜……,浙菜……,请问川菜的口味,浙菜的菜品与当地的气候有什么关系?生:气候潮湿,祛湿,浙江一带降水丰富,河湖众多,水产丰富……等(有理即可)师:关于气候,同学们还记得气候的两要素吗?生:气温、降水师:现在回忆一下中国的温度带,在小单张上快速标出!生:(发言回答)师:非常棒!注意这跟地球的温度带划分不一样,我们中国无寒带。
之前我们了解过,中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气候类型。
关于中国气候类型,请同学们快速写出~生:(发言回答)师:我们中国的气候类型数量如何?生:多~所以,气候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
《中国的自然环境》复习课教案

800mm等降水量线
与我国秦岭-淮河一线基本吻合
海陆因素—导致了东西干湿差异
地形因素—加剧了东西干湿差异
平顶屋与斜顶屋等
汛期与枯水期
流量大、水位高,形成汛期
流量小、水位低,形成枯水期
汛期从北到南越来越长
春季气温回暖,出现短暂汛期
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
4. 理解分析河流水文特征与地形地势、气候的关系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
1.检查学生准备情况
2.热烈欢迎来自苏州各地的老师前来听课
导入
同学们,虽然我们足不出户,呆在这个小小的教室里,但通过学习中国地理,足迹却已经踏遍了祖国大江南北,不管是大漠孤烟直的西北荒漠,风吹草动见牛羊的大草原,亦或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接天莲叶无穷碧的江南水乡,都给了我们美的体验,美的享受。
总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中国的自然环境》,它包括河流、气温、降水、气候、地形和地势,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都是自然环境中重要的一部分。
6.我国的主要地形区有哪些?
请同学上黑板顺着长江黄河的流向,指出所经过的地形区
7.什么叫山区?山区的比例是多少?
8.概括我国地形的特点是什么?
9.山区是地质灾害多发的地区,我国常见的地质灾害有哪些?
完成《导练稿》上的【板块二】
MUSIC
生:地势
学生大声诵读地形地势的知识点
以抢答的方式,回答问题
观察地形剖面图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教案1
复习目标:
1. 运用地图找到中国主要的内流河、外流河,分析我国南北河流水文特征的差异。
“中国的自然环境”教案

“中国的自然环境”教案
标题:中国的自然环境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中国的地形地貌、气候特点及影响。
2.理解中国的自然环境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3.培养学生对中国自然环境的认知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
1.中国的地形地貌
2.中国的气候特点及影响
3.中国的自然环境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步骤:
1.导入:介绍中国的地理特点和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2.讲解中国的地形地貌:包括东部沿海平原、长江中游盆地、华北平原、青
藏高原和西南山地等,强调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的特点。
3.讲解中国的气候特点及影响:包括季风气候、多变的气候等,强调气候对
农业、水资源、生态环境等的影响。
4.讲解中国的自然环境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包括农业、工业、交通、
旅游等,强调自然环境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5.学生活动:让学生通过读图和分析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等各类地
形图,加深对地形地貌的理解。
6.总结:回顾中国的自然环境的主要特点,强调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估:
1.测试学生对中国的自然环境的认知和理解。
2.通过读图和分析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等各类地形图,评估学生的
读图和分析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和报告,评估学生对中国的自然环境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
响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
1.反思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
2.反思教学方法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反思教学评估是否能够准确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理解程度。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教学案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一、地势和地形1、地形复杂多样⑴四大高原的特点①青藏高原:世界屋脊,冰川广布、雪山连绵。
世界最高,中国最大的平原。
②黄土高原:世界上面积最广的黄土分布区,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水土流失严重。
③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崎岖不平,俗称"坝子”。
④内蒙古高原:我国第二大高原,地面坦荡、一望无垠。
⑵三大平原特点①东北平原: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地势坦荡,黑土广布,称“黑土地”。
海拔200米以下②华北平原:我国最完整的平原,又称“黄淮海平原”,称“黄土地”。
海拔50米以下③长江中下游平原:我国最低平的平原,河湖密布,著名的“鱼米之乡”、“水乡”。
有的地方海拔10米以下。
⑶四大盆地特点①塔里木盆地:我国面积最大盆地,有我国最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和我国最大内流河——塔里木河②准噶尔盆地:我国面积第二大盆地,相对湿润,位置最高,纬度最北。
③柴达木盆地:我国地势最高的盆地,有“聚宝盆”之称。
④四川盆地:也称“紫色盆地”,最大的外流盆地,西部有面积较大的成都平原,农业发达,物产丰富,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⑷主要山脉①东西走向的三列北列:天山一阴山一燕山中列:昆仑山一秦岭 -大别山南列:南岭[注意]秦岭是划分我国南方与北方的重要地理界线。
秦岭南北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差异。
②东北一西南走向的三列西列: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巫山一雪峰山中列:长白山一武夷山东列:台湾山脉口诀记忆:大(大兴安岭)太太(太行上)无(巫山)靴子(雪峰山),还经常(长白山)上五(武夷山)台山(台湾山脉)③西北一东南走向的三列,多在我国西部。
北列:阿尔泰山(西)小兴安岭(东)中列:祁连山南列:巴颜喀拉山④南北走向的三列北列:贺兰山中列:六盘山南列:横断山区[注意]横断山脉是由许多列南北走向的平行山脉组成。
它们由北向南地势逐渐降低,山高谷深、山河相间,极大地阻碍了东西交通。
⑤弧形走向:喜马拉雅山脉,其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米,是世界第一高峰,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境。
中国的自然环境教案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地势和地形【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中国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使学生分析得出我国地形、地势的基本特征;使学生在图上确定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和分界线,了解三级阶梯的特点:能在图上找出我国近海大陆架的分布区(知识目标)o2、通过引导学生对分层设色中国地形图、地形剖面图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各种地形图的能力(能力目标)。
3、通过分析我国地形、地势的基本特征,进行国情教育;通过分析地形、地势条件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因地制宜的观念(情感目标)。
【教学重点】我国地形地势对其它自然环境要素的影响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运用各种地理图象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基本特征及对其它自然环境要素的影响和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谈话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有关地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谈话引入:“江山如此多娇”,我们的祖国江山如画,分外妖娆。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组图片(播放课件)。
引入课题: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中国的地势和地形’’,来了解中国的地势和地形的特点以及它对人类生产与生活的影响。
师:请同学们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挂图或看课件),找到下列地形区的位置,并根据地形区的颜色对照图中高度表判断下列事物的海拔高度: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生答:青藏高原海拔4()00米以上,黄土高原和塔里木盆地的海拔大约在100米一2000米之间。
华北平原的海拔在100米至50米以下。
教师小结:分层设色地形图可以帮助我们矗观的判断地表的高低起伏。
二、教授新课1、(播放课件)教师引导学生蕊察中国地形图,我国东部地区大多是深浅不同的绿色及浅黄色,代表平原及丘陵地形,诬部黄色的颜色加深,代表山地、高原及盆地等地形,根据颜色的分布概括我国地表高低起伏的总体趋势是:生答:西高东低。
2、(播放课件也可用课本图)观察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的颜色的分布,教师对可能出现的两种示意图进行说明:请同学们判断A、B这两幅所反映的地势有什么不同?哪一幅图比较接近我国地势的实际状况?3、学生阅读课本图3-l,根据我国沿北纬32度地形剖面图,为假设提出证据。
初二地理《中国的自然环境》教案

初二地理《中国的自然环境》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的自然环境和区域特点;2.掌握中国自然灾害的类型及其防御措施;3.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地理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中国的自然环境和区域特点;2.中国自然灾害的类型及其防御措施。
教学难点1.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地理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及过程教学内容中国的自然环境和区域特点1.中国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2.中国的气候和水文特征;3.中国的植被和动物特征。
中国自然灾害的类型及其防御措施1.洪涝灾害;2.旱灾;3.地震和地质灾害;4.台风和风灾;5.寒潮和雪灾。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通过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复述中国的地理位置;2.引导学生讨论中国陆地形态的特点;3.运用图片展示中国气候和水文特征。
语言介绍环节(15分钟)1.让学生读一遍课本中关于中国自然环境和区域特点的知识点;2.引导学生总结自然环境和区域特点的关系。
练习环节(30分钟)1.使用PPT播放中国各省市的图像素材,鼓励学生分组讨论;2.巩固知识点。
检查及总结(10分钟)1.统计学生思维导图或笔记,鼓励学生发表他们的观点;2.总结学生们的观点和错误习惯。
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法,使用PPT、图片和录像等多媒体资料,营造生动形象的氛围;2.信息交流法,利用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带动学生积极思考;3.经验引领法,利用案例、图表、实物、科技化手段等方式,让学生通过实践的方式掌握知识。
教学评估1.设计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实验设计题等多种形式的测试题目,评估学生的掌握情况;2.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发言及书写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地理实践能力。
课后作业1.精读课本中相关章节,进行重点记录和笔记整理;2.研究当前的自然灾害信息,总结防御措施;3.完成教师留的练习题目。
教学资源1.电子ppt或手写白板;2.录像、图片资料;3.课本及练习题。
总结本课程目标是为学生介绍中国自然环境和区域特点,以及中国自然灾害的类型及其防御措施。
高三地理中国的自然环境的教案

高三地理中国的自然环境的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中国自然环境的基本形态及其地理特点;2.了解中国的气候类型、植被、动物资源等自然资源;3.掌握地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和方法;4.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中国的自然环境概述;2.中国地形地貌及其形成;3.中国气候的特点与类型;4.中国植被类型及其特点;5.中国动物资源及其分布。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中国自然环境的基本形态及其地理特点;了解中国的气候类型、植被、动物资源等自然资源。
•教学难点:掌握地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1.讲授法。
通过讲解知识点,引导学生理解地理概念、特征并归纳总结。
2.图片展示法。
通过图片的展示,直观地展示中国自然环境的特点,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3.实地考察法。
组织学生走进实验室、讲解点进行考察,让学生观察、分析、感受地理现象,学会思考和解决问题。
4.讨论法。
通过班级展示、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讨论,并通过个人分析和总结形成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教学过程第一节:中国的自然环境概述(40分钟)1.引入:•讲师通过图片展示中国自然环境的特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自然环境。
2.教学目标:•通过引入知识点,让学生掌握中国的自然环境基本特点。
3.讲解:•讲师讲解中国的自然环境总体概述。
4.总结:•讲师对学生进行知识点小结。
第二节:中国地形地貌及其形成(40分钟)1.引入:•讲师通过图片展示多个中国地形地貌区域的特点和形成过程,引导学生了解主要地形地貌类型。
2.教学目标:•通过引入知识点,让学生掌握中国主要地形地貌的类型、特点和形成过程。
3.讲解:•结合PPT,讲师详细讲解中国主要地形地貌的类型,特点和形成过程。
4.总结:•讲师对学生进行知识点小结。
第三节:中国气候的特点与类型(40分钟)1.引入:•讲师通过图片展示中国气候的特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气候的类型。
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教案(新人教版八上)

(5)上、中、下游的划分:在地图中标出长江各河段的分界点。
源头——()省——()省——入海口。
(6)在地图上找出以下主要支流和湖泊:北部支流:雅砻江、大渡河,岷江、嘉陵江和汉江;南部支流:乌江、湘江和赣江;主要湖泊:洞庭湖、鄱阳湖和太湖。
2、长江的开发利用:(1)水能的开发:长江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河段,所以长江有“”之称,有著名的三峡和葛洲坝两个水电站。
(2)航运的开发:从四川宜宾以下四季都可通航,所以长江有“”之称,解放后,重点治理了滩多流急的川江和“九曲回肠”的荆江,提高长江运输能力。
3、长江开发中存在问题:是综合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1)洪灾频发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主要是人为原因——围湖造田和破坏植被。
(2)治理措施国家实行退湖还田、平垸行洪政策,还制定了“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宏伟规划,加上三峡水利枢纽建成以后的巨大调蓄作用,长江洪水威胁将大大减轻。
达标训练独立完成以下练习,检查本章复习情况。
(每题2分,共计50分)1、我国西部的主要地形区为()A、高山、高原、盆地B、丘陵、高原、平原C、平原、丘陵、盆地D、盆地、高原。
平原2、下图中,能准确反映我国地势特点的是()3、关于我国地形、地势的叙述,正确的是()A、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平原面积广大B、我国地势东高西低,河流大多流入太平洋C、地势阶梯分界处附近的河段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D、我国山地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12%4、我国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分界山脉走向为()A、南北走向B、东西走向C、东北一西南走向D、西北一东南走向5、下列山脉既是东西走向山脉,又是阶梯界线的是()A、天山B、昆仑山C、祁连山D、巫山6、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上,呈东北一西南走向,又是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分界线的山脉是()A、大兴安岭B、太行山C、昆仑山D、天山7、位于第一级阶梯上的盆地是()A、柴达木盆地B、塔里木盆地C、四川盆地D、准噶尔盆地8、下列省区与所在地形区组合正确的是()A、广西——长江中下游平原B、山西——黄土高原C、新疆——东北平原D、河南——东南丘陵9、关于我国气温分布的正确叙述是()A、冬季南北气温相差不大B、冬季全国普遍冷湿C.夏季全国到处气温很高 D、夏季南北气温相差不大10、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在()A、内蒙古高原B、黄土高原C、云贵高原D、青藏高原高原11、关于我国降水的叙述,正确的是()A、各地降水比较均匀B、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与一月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大致相同C、全国大多数地方的降水集中在春季D、降水季节性变化不明显12、我国的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A、干旱地区B、半干旱地区C、湿润地区D、半湿润地区13、我国冬季南北温差特别大的主要原因是()A、冬季风影响B、纬度因素C、地形因素D、海陆位置14、关于夏季风对我国降水的影响,正确的是()A、受夏季风的影响,我国北方的雨季比南方长B、夏季风推进迟缓,雨带徘徊在南方,容易导致南涝北旱C、夏季风推进迅速,导致我国南北方普遍多雨D、受夏季风的影响,我国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增15、非季风区内的降水量一般低于()A、200毫米B、400毫米C、800毫米D、1000毫米16、“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教学设计1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气候、地形、水系、植被等。
这一章内容是学生对我国自然环境的基本了解,为以后学习人文环境、区域地理等知识打下基础。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地图和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我国自然环境的特点和规律。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自然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我国自然环境的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拓展知识面,提高对自然环境的理解能力。
此外,学生对地图的阅读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需要加强地图教学。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气候、地形、水系、植被等自然环境特点,理解其形成原因。
2.培养学生阅读和分析地图的能力,提高地理思维。
3.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树立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的气候、地形、水系、植被等自然环境特点。
2.难点:自然环境形成的原因,地图阅读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2.运用地图教学,培养学生的地图阅读和分析能力。
3.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4.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地理思维。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地图、图片、案例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3.准备好PPT,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我国自然环境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对自然环境产生兴趣,激发学习欲望。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我国气候、地形、水系、植被等自然环境特点,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自然环境的基本情况。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阅读教材,结合PPT和地图,分析我国自然环境的形成原因。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自然环境的特点。
4.巩固(10分钟)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地理课堂设计

通过《中国的脊梁》,感受祖国母亲山川的壮美,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目标
解读
1.结合文本,研读中国地形图和32°N剖面图,能在地图上指出我国五大走向的山脉和四大类地形区的位置。
2.制作中国地形模型,在模型上体现我国三级阶梯和主要地形区的分界线。
3.结合制作的地形模型,向同学们介绍我国地形的特征。
2、通过实际情景把学生的思路不断引向深入,提升学生综合思维。
答疑
解惑
预设:
1、积温对农业生产有什么样的影响?
2、祖国母亲的愤怒是否只会带来危害?
1、将自主预习、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合作探究环节板书到黑板【疑惑区】。
2、整理探究讨论的成果,提出个人疑问,当面质疑。
3、对于疑问,在老师的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二次讨论,每位组员都谈一谈个人看法,进行思维碰撞。
《中国的自然环境》课堂设计
课堂主题
《中国的自然环境》
【学科素养】
内容:地理实践力 综合思维 人地协调观
体现:综合性是地理学研究的最突出的特点之一,由此而来的综合思维,是学生分析、理解自然地理过程和规律、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重要思想和方法。地理实践力是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动手实践能力,人地协调观则是学习地理学科的核心思想。本节课将对中国的自然环境进行单元学习,在整体性、实践性和价值观方面是必不可少的。
合作
探究
深入某一小组进行深度参与,可以倾听或进行引导,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并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1、自由讨论:先可以组内讨论,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再组间合作。师生共同参与表述、反馈、争辩。
2、根据讨论结果修改完善组板展示内容,也可以补充质疑其他小组展示内容。
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的自然环境教案共10套新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教案(共10套新人教版)第1课时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知识与技能 1.知道我国民族分布特点。
2.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中国民族的分布”图,了解我国民族分布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提高对我国民族政策的认识。
重点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
难点读图总结分析我国不同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的省区范围。
一、导入新课教师: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区域地理的知识,请同学们思考:自然地理环境都包括哪些要素呢?学生:地形、气候、河流、动植物等。
教师:可见,我国的地形情况也是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内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的地形和地势。
二、讲授新课教师:地形有哪些主要类型?学生: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教师:请同学们结合身边实际说一说,你的家乡有哪些地形?我们能看到的地表形态是什么样子的?读图提问:请同学们读图2.1“中国的地形类型”,说出中国分别有哪些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
学生:从景观图中可看出,我国有x疆天山、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四川盆地、东南丘陵。
教师:五种地形类型在我国都有分布,地形类型齐全。
过渡:我国地形类型多样,哪种地形所占面积最大?哪种最小呢?提问:请同学们阅读教材24页图2.3“中国各类地形面积比例”。
学生:从图中的比例数值可以看出:我国山地占33%,高原占26%,平原占12%,丘陵占10%,盆地占19%。
我国山地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平原面积仅占1/10多一点。
教师:人们习惯上把山地、丘陵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
这样算起来我国山区面积约占总面积的2/3,这说明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
过渡:地形类型多样和山区面积广大是我国地形的主要特点,这种地形特点对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呢?学生分组讨论,可以利用图2.4和图2.5,各组选代表发言,相互补充。
教师总结:多种多样的地形,为我国发展农、林、牧、副等多种经营形式提供了条件。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复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水系、植被等自然环境要素。
本章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自然环境的特点、形成原因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地图、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认识我国的地形、气候、水系、植被等自然环境要素,并学会分析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认识。
但八年级的学生在地理学习上存在以下问题:1. 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有限;2. 缺乏实地观察和调查能力;3. 地理知识结构尚不完善,对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不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实地观察和调查能力,完善学生的地理知识结构。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我国的地形、气候、水系、植被等自然环境要素,理解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学会分析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和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开展实地观察和调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地理学科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地形、气候、水系、植被等自然环境要素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2.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我国自然环境的特点和分布规律。
2.实例分析法:结合典型实例,分析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3.实地观察法: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和调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地图、图片、实例资料等。
2.实地考察场地和调查工具。
3.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自然环境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我国自然环境有哪些特点?2.呈现(10分钟)展示我国地形、气候、水系、植被等自然环境要素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各要素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地理课教案:中国的自然环境

地理课教案:中国的自然环境一、中国的自然环境概述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多样地理环境的国家,拥有广袤的领土和多样的地理景观。
中国的自然环境由其地形、气候、水文和植被等因素组成,对中国的人口、经济和生态均产生着深远影响。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地理特点以及其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中国的地形和地貌中国地处亚欧大陆东部,东临太平洋,背靠祖国大陆,地势较为复杂多样。
从东南沿海到西北高原,中国陆地的高程差距极大。
根据地貌特征,中国的地形可以划分为五个部分:东部沿海平原、长江中游盆地、华北平原、青藏高原和西南山地。
1. 东部沿海平原:位于中国的东部,是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
这片平原广阔平坦,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和工业基地之一。
同时,它还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和大型港口,为中国海上贸易提供了重要的节点。
2. 长江中游盆地:是中国最大的河流-长江的中游地区。
这个盆地是中国最重要的水利基地之一,拥有众多的湖泊和河流,包括著名的洞庭湖、鄱阳湖和骆驼湖。
这片区域的温暖湿润气候和肥沃土地为中国的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3. 华北平原:位于中国的北部,是中国最大的平原地区之一。
这片平原地区主要由黄河与其支流形成,被广泛用于农业种植和人口聚居。
然而,由于土地沙化和水资源短缺等问题,该地区也面临着一系列的环境挑战。
4. 青藏高原:是中国的地理特征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
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和寒冷气候是其特点,它还拥有丰富的水资源。
这里是中国重要的水源地之一,也是世界上大部分大河的发源地之一,如黄河、长江和澜沧江等。
5. 西南山地:位于中国的西南部,主要由喜马拉雅山脉和其他高山组成。
这片山地地区地势陡峭,地形复杂。
这里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珍稀植物物种,对于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起着重要作用。
三、中国的气候与水文中国的气候主要受地理位置、地形和季风等因素的影响,因而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性。
中国气候可划分为亚热带、温带和寒带三个气候带,不同气候带具有不同的气候特点。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教案1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教案1一. 教材分析本章《中国的自然环境》主要介绍了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资源、植被、土壤等自然环境特点,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的自然环境状况,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中国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有一定的了解。
但气候、水资源、植被、土壤等方面的知识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图像来进行解释和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中国的自然环境特点,掌握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资源、植被、土壤等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增强学生的环保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国的自然环境特点,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资源、植被、土壤等方面的知识。
难点:气候、水资源、植被、土壤等方面的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图像教学法等方法,通过提问、讨论、展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中国的自然环境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地球仪、地图、图片、视频等。
2.教学资源:教材、教案、课件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中国的自然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对中国的自然环境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呈现(10分钟)介绍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资源、植被、土壤等自然环境特点,让学生对中国的自然环境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对中国的自然环境特点进行思考和分析,巩固所学知识。
4.巩固(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对中国的自然环境特点进行回顾和总结,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通过案例教学法,让学生了解中国自然环境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中国的自然环境特点和环保意识。
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一、内容分析与整合(一)教学内容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的《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是引导学生深入探索祖国大好河山、理解其自然地理特色的重要篇章。
本章内容精心设计,分为三节,即《中国的地形》、《中国的气候》与《中国的河流》,旨在通过全面而深入的剖析,帮助学生构建起关于中国自然环境的系统认知框架。
在《中国的地形》一节中,学生将踏上一场视觉与知识的双重盛宴。
从巍峨的山脉到广袤的平原,从深邃的盆地到起伏的丘陵,中国地形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被一一展现。
天山、昆仑山的雄伟,秦岭的南北分界,大兴安岭的林海雪原,这些不仅是地理名词,更是中国自然风光的缩影。
四大高原的辽阔、四大盆地的深邃、三大平原的肥沃,不仅塑造了中国的地貌轮廓,也深刻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发展、人口分布和文化特色。
《中国的气候》一节带领学生走进一个四季变换、气候多样的国度。
中国气候的复杂多样性,体现在从寒带到热带,从湿润到干旱的广泛分布上。
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细致划分,揭示了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而季风气候的显著,则让中国成为世界上农业文明发源地之一。
学生将通过学习,理解气候如何成为影响农作物种植、居民生活方式乃至城市规划的关键因素,从而深刻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中国的河流》一节则如一幅流动的水墨画,展现了中华大地上的生命之源。
长江的浩荡、黄河的奔腾、珠江的秀美,这些河流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本节不仅介绍了中国主要河流的分布与特征,还深入探讨了外流区与内流区的区别、河流的水文特性,以及河流在灌溉、航运、发电等方面的综合利用,同时也关注到了河流治理面临的挑战,如洪水控制、水污染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不仅是一堂地理知识的传授,更是一次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深情巡礼,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培养他们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与保护意识。
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中国自然地理的基本知识,更能学会如何以地理的视角观察世界,理解自然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为成为具有全球视野和环保责任感的新时代公民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的自然环境》单元教学设想

《中国的自然环境》单元教学思路一、教材分析与地位本章涉及中国自然环境的5条课程标准, 即“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 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基本特征”“运用地图和资料, 说出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
从总体上看,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 要求学生从宏观上认识中国自然环境中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要素的特征, 并了解这些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自然环境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同时, 要求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 形成必要的灾害意识, 知道应对自然灾害的一些措施。
与前一版课程标准相比, 新的课程标准突出了“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增加了“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的学习要求, 使地理学习更加适合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较好地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课程理念。
本章课标的要求是“运用地图 (或资料), 概括、说出、归纳……”, 而不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相关知识 (如大量的地形、河流名称等)。
这一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牢记 , 否则就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章的编写较好地贯彻了课标要求, 安排了“中国的地形”“中国的气候”“中国的河流”内容, 并穿插了自然灾害内容, 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寒潮、台风、沙尘暴、洪涝、干旱等气象灾害, 以及黄河凌汛等,力求让学生在了解我国地形、气候、河流等特征的基础上, 认识我国是一个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
本节《中国的地形》是八年级地理课程中的核心章节之一,它承前启后,不仅是对学生之前所学地形基础知识的深化,也是后续学习中国气候、水文、资源分布等内容的重要基础。
本节旨在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中国地理环境的宏观认识,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中国的自然环境全国一等奖教学设计

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中国的地形导学案一、山脉纵横交错(一)知识梳理1.区分“走向”与“流向”2.主要山脉及走向东西走向北列:中列:南列:南北走向东北-西南走向西列:中列:东列:西北-东南走向弧形山脉2.中华五岳东岳南岳西岳北岳中岳名称省区位置(二)课堂练习将序号对应的山脉名称及所在省区简称(为分界线的填两个简称)填写在右侧横线上1.-2.-3.-4.-5.-6.-7.-8.-9.-10.-11.-12.-13.-14.-15.-16.-(三)直面中考【最新株洲】地名有时包含方位信息,古人将山的南面、河流的北面称为“阳”,如古城洛阳因位于洛水以北而得名。
据此,完成7~8题。
7.衡阳因南岳衡山而得名,由此推断衡阳位于衡山( )A.以东 B.以南C.以西 D.以北8.结合经度的数值变化规律判断,五岳中经度数值最大的是( )A.东岳泰山 B.西岳华山C.北岳恒山 D.中岳嵩山【最新湖北】山脉常常成为我国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的天然分界线。
下列对四幅示意图中山脉名称的判断正确的是( )A.①太行山脉②武夷山脉③昆仑山脉④祁连山脉B.①大兴安岭②台湾山脉③天山山脉④阿尔泰山脉C.①雪峰山脉②长白山脉③秦岭山脉④大别山脉D.①巫山山脉②武夷山脉③阴山山脉④横断山脉【最新株洲】25.两座山峰的连线大致为山脉的走向。
下图为过甲地沿经线和纬线作的相同长度的地形剖面图。
图中山峰为同一山脉,则该山脉的走向大体为A.南北走向B.东西走向C.西北—东南走向D.东北—西南走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势和地形》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地势和地形》。
本节是《中国的自然环境》中的第一节,体现了地形是自然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气候、河流湖泊以及人类的生产生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节从“地势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三方面来说明我国地势地形特点,运用了剖面图、地形示意图、空白图、景观图片、表格、统计图表来表现我国地势地形的特点,文字与图片相结合,步步展开,逐层深入。
课后穿插活动题,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在世界地理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初步掌握了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对于地势和地形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
本节运用了大量的图象,大大提高了学习的学习积极性,调动了学习兴趣,同时,教材内容层层深入,一环紧扣一环,开发了头脑的灵活性,又在学习过程中提高了学生对于图象的分析、理解能力,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三、教学设计思想
依据地理新课标的要求,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学习要面向全体同学,面向全体学生的社会实践和生活实际,我们要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实际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引导他们乐于探究、勇于创新、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图象资料和文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达到学习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目的。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地形的总特征,提高读图的能力;在图上标出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界线名称;分析说明地势特点对于气候、河流、交通的影响;分析不同地形对于生产生活的影响;运用统计图表,总结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地形特征;分析山区开发、利用的有利和不利条件,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学习,分组讨论学会合作交流的方法,提高自由表达观点的能力。
通过情境提高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
能通过游戏的方式,增强知识的应用能力。
能在读图中,提取有用地理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和总结。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树立团结协作的观念。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运用地形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地形特点。
2、认识到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不同影响,以及人类如何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
教学难点:
认识地势对其他因素的影响,地形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六、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长江、黄河滚滚东流入海的片段,有些河段汹涌澎湃,有些河段平缓蜿蜒。
)
大家想知道为什么我国大多的大江大河都东流入海吗?为什么有的地方汹涌澎湃,有的地方平缓蜿蜒呢?它与什么关系密切呢?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开动脑筋。
(过渡)那我们从今天开始就来学习《地势和地形》。
【设计意图】用播放录像的方式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问题引导为本节课学习埋下伏笔,激发学习热情。
(二)层层深入,逐步点拨
1、中国的地势特点
(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形分层设色地形图)
根据以前对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学习,分析你看到的地理信息。
教师将收集的有关资料、图片进行整理,制成有利于教学的课件,在课件中用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海拔,从而使学生发现中国的地势高低不同,而且地势西部高、东部低,明显地分为三个不同的等级
学生在读中国地形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基础上,认识到了中国的地势总特征。
在学生读图分析解答时,如果知识点准确,教师只适当点拨,不作总结
(过渡)那么我们的结论是否正确呢?让我们来验证一下。
探究一:对中国地势特征的验证
(多媒体课件展示我国东西向(北纬32度)地形剖面图)
引导学生自由读地形剖面图,并且验证自己的看法。
(小结)我国的地势确实是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强调)北纬32度线穿过的地形区各是什么,东临哪个海洋?
【设计意图】地势特征是本节的重点,不直接给出答案,让学生自己找出问题所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提倡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创新能力.不作总结,让学生自己验证自主分析得出结论,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探究二:巩固学习中国地势总特征
(展示“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在课件中不同的阶梯用不同的颜色标示并闪烁。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我国的地势有三个不同的等级,形状像一个个台阶,并组织学生发挥想象力,自己绘制中国地势特点示意图
【设计意图】在总结了中国地势总特征之后,让学生发挥想象自制示意图,更能增加学生学习积极性,动手动脑,锻炼发散思维。
(过渡)既然地势三阶梯这么明显,那么有没有分界线呢?
2、中国地势分界线
(多媒体课件展示“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
利用课件在图中展示海拔不同的三级阶梯,颜色最深的是第一阶梯,中间的是第二级阶梯,最低的是第三级阶梯。
阶梯之间都有明显的分界山脉,依次展示分界山脉
西高东低 呈阶梯状分布 影响 气候 交通 河流流向、水能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 课件依次展示分界山脉: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学生读图,找出分界山脉,然后在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空白示意图上,标出三级阶梯的名称
【设计意图】内容简单,不需要教师多讲解,依靠学生自己读图,找出地势分界线,在地理学习中,对于图像的把握尤为重要,空白练习图的训练加强了学生的读图能力。
3、中国地势三阶梯的特点
(展示中国地形图,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海拔,并用课件展示不同的海拔高度) 每一级阶梯平均海拔是多少?主要是哪个大地形区?
学生读图分析总结,教师作小结。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读图分析,巩固了对地势特点的学习。
通过读图找出主要地形区,为第二课时中国地形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过渡)上课前,我们留下了一个问题,地势对于河流有着很大的影响,不仅如此,对于气候、交通都有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到底有什么影响呢?
4、我国地势对于气候、河流、交通往来的影响
学生分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表意见
学生发言之后,用图片的形式展示我国主要的水电站都分布在阶梯交界处,大江大河大多由西向东流,向东流的大河沟通了东西交通,方便的沿海与内陆的联系。
【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中,用小组讨论的形式,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知识之间的联系。
小组之间的讨论,是学习中运用合作探究模式的体现。
通过小组之间的讨论,了解我国地势对于生产生活的影响,增强团结协作的观念。
(三)总结强化、迁移拓展
假设我国地势东高西低,将会对我国气候、河流、交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自由发挥,联系生活实际拓展思维,表明我国地势对我国自然特征的影响。
【设计意图】地理学习中,如何建立知识的联系性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点。
这种逆向思维方式,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锻炼发散思维,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