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应用 公开课获奖教案
八年级数学下册《勾股定理的应用》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1、八年级数学下册《勾股定理的应用》教学设计一等奖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数学下册《勾股定理的应用》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学任务分析勾股定理是平面几何有关度量的最基本定理,它从边的角度进一步刻画了直角三角形的特点。
学习勾股定理极其逆定理是进一步认识和理解直角三角形的需要,也是后续有关几何度量运算和代数学习的必然基础。
《数学课程标准》对勾股定理教学内容的要求是:1、在研究图形性质和运动等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2、在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3、经历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4、探索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并能运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节《勾股定理的应用》是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勾股定理》第3节、具体内容是运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这些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需要经历几何图形的抽象过程,需要借助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这些都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应用意识;有些探究活动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相互间的合作交流,有助于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能正确运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学会选择适当的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体会数学建模的思想、教学重点和难点:应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是重点。
把实际问题化归成数学模型是难点。
二、教学设想根据新课标提出的“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运用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的理念,我想尽量给学生创设丰富的实际问题情境,使教学活动充满趣味性和吸引力,让他们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利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问题。
八年级数学《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教案优秀10篇
八年级数学《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教案优秀10篇、课堂小结1①角为直角、②垂直、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能力目标2(1)理解并会证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2)会应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3)知道什么叫勾股数,记住一些觉见的勾股数。
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3判断上述逆命题是否为真命题?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学生会感到有些困难,这里教师可做适当的点拨,但要尽可能的让学生的发现和探索,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
教学过程4(1)通过自主学习的开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2)通过知识的纵横迁移感受数学的辩证特征。
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5利用类比的学习方法,由学生将上节课所学习的勾股定理的逆命题书写出来。
这里分别找学生口述文字;用符号、图形的形式板书逆命题的内容。
所有这些都由学生自己完成,估计学生不会感到困难。
这样设计主要是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习惯及能力。
重点、难点分析6本节内容的重点是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及其应用。
它可用边的关系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
为判断三角形的形状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依据。
本节内容的难点是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应用。
在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时,分不清哪一条边作斜边,因此在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断三角形的形状时而出错;另外,在解决有关综合问题时,要将给的边的数量关系经过代数变化,最后到达一个目标式,这种“转化〞对学生来讲也是一个困难的地方。
判定直角三角形的方法7勾股定理的内容文字表达(投影显示)符号表述图形(画在黑板上)板书设计8(1)逆定理应用时易出现的错误:分不清哪一条边作斜边(最大边)(2)判定是否为直角三角形的一种方法:结合勾股定理和代数式、方程综合运用。
、定理的应用(投影显示题目上9(1)让学生用文字语言将上述定理的逆命题表述出来(2)学生自己证明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有下面关系: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强调说明:(1)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区别勾股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逆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初中八年级数学教案-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全国公开课一等奖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互逆命题、原命题、逆命题的有关概念及关系;2、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探究方法;3、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并会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1、用三边的数量关系来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2、通过对Rt△判别条件的研究,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介绍有关历史资料,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
2、经历对勾股定理逆定理的探究,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学习品质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并会应用。
三、教学难点:理解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推导。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勾股定理,并在先前其他内容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逆向思维、逆向研究的经验,如:已知两直线平行,有什么样的结论反之,满足什么条件的两直线是平行因而,本课时由互逆命题出发,逆向思考获得勾股定理的逆命题,学生虽然已经具备这样的意识,但具体研究中,因为要用到同一法等思路,对现阶段学生而言可能还具有一定困难,需要教师适时的引导。
尽管已到八年级下学期学生知识增多,能力增强,但思维的局限性还很大,能力也有差距,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方法学生第一次见到,它要求根据已知条件构造一个直角三角形,根据学生的智能状况,学生不容易想到,因此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又是本节的难点,这样如何添辅助线就是解决它的关键。
五、教材分析: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研究特殊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一种判定方法,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通过勾股定理与它的逆定理的学习,加深了学生对性质与判定之间辨证统一关系的认识,它还完善了知识结构,为后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设计说明:这节课的教学,我采用了自主合作实效课堂的教学模式,将信息化手段与现代教学有效融合。
在课堂教学中,我首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再让学生通过画图、测量、判断、猜想出一般的结论;然后由几何画板验证结论,并观看微课证明结论。
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应用(教案)【2023春人教版八下数学优质备课】
17.2.2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应用核心素养目标:1.应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2.灵活应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综合题;3.进一步加深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之间关系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进一步理解勾股定理的逆定理;难点:勾股定理逆定理的灵活应用;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我们已经学习了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你能叙述吗?2.你能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哪些问题?二、互助探究探究点一: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答角度问题例题讲解:例1如图,某港口P位于东西方向的海岸线上,“远航”号、“海天”号轮船同时离开港口,各自沿一固定方向航行,“远航”号每小时航行16海里,“海天”号每小时航行12海里.它们离开港口一个半小时后分别位于Q、R处,且相距30海里,如果知道“远航”号沿东北方向航行,能知道“海天”号沿哪个方向航行吗?探究点二: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答面积问题例2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中,∠B=90°,AB=3,BC=4,CD=12,AD=13,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跟踪练习:如图,有一块地,已知,AD=4m,CD=3m,∠ADC=90°,AB=13m,BC=12m.求这块地的面积.探究点三: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答检测问题例3 如图,是一农民建房时挖地基的平面图,按标准应为长方形,他在挖完后测量了一下,发现AB=DC=8m,AD=BC=6m,AC=9m,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帮他检验一下挖的是否合格?跟踪练习:一个零件的形状如图所示,按规定这个零件中∠A和∠DBC都应为直角,工人师傅量得这个零件各边的尺寸如图所示,这个零件符合要求吗?三、课堂小结1.利用勾股定理逆定理求角的度数2.利用勾股定理逆定理求线段的长3.利用勾股定理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四、课堂检测1.如图,直线l上有三个正方形a,b,c,若a,c的面积分别为5和11,则b的面积为()A.4B.6C.16D.552. 如图,△ABC的顶点A,B,C,在边长为1的正方形方格的格点上,BD⊥AC于点D,则BD的长为()A. 23√5 B. 34√5 C. 45√5 D.56√53. 医院、公园和超市的平面示意图如图所示,超市在医院的南偏东25°的方向,且到医院的距离为300m,公园到医院的距离为400m.若公园到超市的距离为500m,则公园在医院的北偏东的方向.4.如图,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6,则高AD的长是;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 .5. 如图,矩形ABCD中,AB=8,BC=6,将矩形沿AC折叠,点D落在E处,则重叠部分△AFC的面积是多少?五、课后作业必做题:教材习题17.2第4题.选做题:教材习题17.2第12、13、14题.。
2022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公开课教案
17.2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方法,能证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2.能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别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并能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探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及其证明方法和运用勾股定理逆定理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1.通过用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来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体验数与形的内在联系,感受定理与逆定理之间的和谐及辩证统一的关系;2.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探究精神.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及其应用.【教学难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课前准备无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问题〔1〕勾股定理的内容是怎样的?〔2〕求以线段a,b为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c的长:①a=3,b=4;②a=2.5,b=6;③a=4,b=7.5.〔3〕想一想:分别以〔2〕中a、b、c为三边的三角形的形状会是怎样的?【教学说明】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自主探究,相互交流获得结论,最后教师针对问题〔2〕、〔3〕提醒学生注意它们各自特征,其中〔2〕是由形获得数量关系,而〔3〕是由数量关系得到形的特征,为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引入作铺垫.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探究1 画出三边长分别为3cm、4cm和5cm,2.5cm、6cm和6.5cm,4cm、7.5cm和8.5cm 的三个三角形,用量角器测出较大角的度数,你有什么发现?你能解释其原因吗?【教学说明】将全班同学分成三个小组,分别画出上述三个三角形,然后相互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并帮助有困难同学画出尽可能准确的图形,从而形成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感性认识.猜测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探究2 〔1〕三边长分别为3,4,5的三角形与以3,4为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如何?你是怎样得到的?简要说明理由.〔2〕你能否受〔1〕启发,说明分别以2.5cm、6cm、6.5cm和4cm、7.5cm、8.5cm为三边长的三角形也是直角三角形呢?〔3〕如图,假设△ABC的三边a、b、c满足a2+b2=c2,试证明△ABC是直角三角形,请简要地写出证明过程.【教学说明】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问题〔1〕、〔2〕的思路完成问题〔3〕的证明,得出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在这期间,教师顺势给出原命题、逆命题、逆定理的概念,最后师生共同给出逆定理的证明过程,在黑板上展示〔也可通过多媒体展示〕,从而帮助学生获得正确认知.证明:如图,画Rt△A′C′B′,使A′C′=b,B′C′=a,∠A′C′B′=90°.∴在Rt△A′C′B′中,有A′B′2=B′C′2+A′C′2=a2+b2.又a2+b2=c2,∴A′B′2=c2,∴A′B′=c.∴△ABC≌△A′B′C′,∴∠ACB=∠A′C′B′=90°,即△ABC是直角三角形.三、典例精析,掌握新知例1判断由线段a,b,c组成的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1〕a=15,b=8,c=17;〔2〕a=13,b=14,c=15.【教学说明】本例可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应关注学生是否是利用两短边的平方和与最长边的平方进行比拟.例2某港口位于东西方向的海岸线上,“远航〞号、“海天〞号轮船同时离开港口,各自沿一固定方向航行,“远航〞号每小时航行16海里,“海天〞号每小时航行12海里,它们离开港口一个半小时后相距30海里,如果知道“远航〞号沿东北方向航行,能知道“海天〞号沿哪个方向航行吗?【分析】由题意,可画出示意图如下图,易知PQ=16×32=24,PR=12×32=18,又RQ=30.∵242+182=576+324=900,RQ2=900,∴PR2+PQ2=RQ2,故以P、Q、R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由“远航〞号沿东北方向航行,故易知“海天〞号沿西北方向航行.例3说出以下命题的逆命题,这些命题的逆命题成立吗?〔1〕两条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2〕如果两个实数相等,那么它们的绝对值相等.【分析】如果一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题设,那么这两个命题是互逆命题,从而可得〔1〕、〔2〕的逆命题分别为“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如果两个实数的绝对值相等,那么这两个数相等〞,且〔1〕中的逆命题是真命题,〔2〕中的逆命题是假命题.四、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如果三条线段a、b、c满足a2=c2-b2,这三条线段组成的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为什么?2.说出以下命题的逆命题,这些命题的逆命题成立吗?〔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2〕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教学说明】学生自主探究,寻求结论,教师巡视,及时指导,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领悟.【答案】1.是直角三角形,由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得.2.〔1〕逆命题为对应角相等的三角形全等,该逆命题不成立.〔2〕逆命题为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该逆命题成立.五、师生互动,课堂小结谈谈这节课你的收获有哪些?还有哪些疑问?与同伴交流.课后作业1.布置作业:从教材“〞中选取.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教学反思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在掌握了勾股定理的根底上,让学生如何从三边的关系来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即“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由于学生对此在理解上可能有些困难,因此教学时可以实行分层教学,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同一课堂都能学好,为此,可设计三个层次的问题,以到达分层教学目标:第一层次是让学生直接运用定理判断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掌握定理的根本运用;第二层次是强调三角形三边长或三边关系,再判断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这样既稳固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应用,又为下一个层次做好了铺垫;第三层次是灵活运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图形面积的计算问题.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分割的思想.教案中设计的题型前后照应,使知识有序推进,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反思、感悟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感受探索、合作的乐趣,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真正表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第2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几何体、平面和曲面的意义,能正确判定围成几何体的面是平面还是曲面;了解几何图形构成的根本元素是点、线、面、体及其关系,能正确判定由点、线、面、体经过运动变化形成的简单的几何图形。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应用》教案
第2课时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应用1.进一步理解勾股定理的逆定理;(重点) 2.灵活运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难点)一、情境导入某港口位于东西方向的海岸线上,“远望号”“海天号”两艘轮船同时离开港口,各自沿一固定的方向航行,“远望号”每小时航行16海里,“海天号”每小时航行12海里,它们离开港口1个半小时后相距30海里,如果知道“远望号”沿东北方向航行,能知道“海天号”沿哪个方向航行吗?二、合作探究探究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应用 【类型一】 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求角度如图,已知点P 是等边△ABC内一点,P A =3,PB =4,PC =5,求∠APB 的度数.解析:将△BPC 绕点B 逆时针旋转60°得△BEA ,连接EP ,判断△APE 为直角三角形,且∠APE =90°,即可得到∠APB 的度数.解:∵△ABC 为等边三角形,∴BA =BC .可将△BPC 绕点B 逆时针旋转60°得△BEA ,连EP ,∴BE =BP =4,AE =PC =5,∠PBE =60°,∴△BPE 为等边三角形,∴PE =PB =4,∠BPE =60°.在△AEP 中,AE =5,AP =3,PE =4,∴AE 2=PE 2+P A 2,∴△APE 为直角三角形,且∠APE =90°,∴∠APB =90°+60°=150°.方法总结:本题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以及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构造△APE 为直角三角形.【类型二】 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求边长在△ABC 中,D 为BC 边上的点,AB =13,AD =12,CD =9,AC =15,求BD 的长.解析: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判断出△ACD 为直角三角形,即∠ADC =∠ADB =90°.在Rt △ABD 中利用勾股定理可得出BD 的长度.解:∵在△ADC 中,AD =12,CD =9,AC =15,∴AC 2=AD 2+CD 2,∴△ADC 是直角三角形,∠ADC =∠ADB =90°,∴△ADB 是直角三角形.在Rt △ADB 中,∵AD =12,AB =13,∴BD =AB 2-AD 2=5,∴BD 的长为5.方法总结:解题时可先通过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证明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然后再进行转化,最后求解,这种方法常用在解有公共直角或两直角互为邻补角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的图形中.【类型三】 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实际应用如图,是一农民建房时挖地基的平面图,按标准应为长方形,他在挖完后测量了一下,发现AB =DC =8m ,AD =BC =6m ,AC =9m ,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帮他检验一下挖的是否合格?解析: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来解决,运用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验证它是否为直角三角形.解:∵AB =DC =8m ,AD =BC =6m ,∴AB 2+BC 2=82+62=64+36=100.又∵AC 2=92=81,∴AB 2+BC 2≠AC 2,∴∠ABC ≠90°,∴该农民挖的不合格.方法总结:解答此类问题,一般是根据已知的数据先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然后再作进一步解答.【类型四】 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方位角问题如图,南北向MN 为我国领海线,即MN 以西为我国领海,以东为公海,上午9时50分,我国反走私A 艇发现正东方有一走私艇以13海里/时的速度偷偷向我领海开来,便立即通知正在MN 线上巡逻的我国反走私艇B 密切注意.反走私艇A 和走私艇C 的距离是13海里,A 、B 两艇的距离是5海里;反走私艇B 测得距离C 艇12海里,若走私艇C 的速度不变,最早会在什么时候进入我国领海?解析:已知走私船的速度,求出走私船所走的路程即可得出走私船所用的时间,即可得出走私船何时能进入我国领海.解题的关键是得出走私船所走的路程,根据题意,CE 即为走私船所走的路程.由题意可知,△ABE 和△ABC 均为直角三角形,可分别解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即可得出.解:设MN 与AC 相交于E ,则∠BEC =90°.∵AB 2+BC 2=52+122=132=AC 2,∴△ABC 为直角三角形,且∠ABC =90°.∵MN ⊥CE ,∴走私艇C 进入我国领海的最短距离是CE .由S △ABC =12AB ·BC =12AC ·BE ,得BE =6013海里.由CE 2+BE 2=122,得CE =14413海里,∴14413÷13=144169≈0.85(小时)=51(分钟),9时50分+51分=10时41分.答:走私艇C 最早在10时41分进入我国领海.方法总结:用数学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建立合适的数学模型,注意提炼题干中的有效信息,并转化成数学语言.三、板书设计1.利用勾股定理逆定理求角的度数 2.利用勾股定理逆定理求线段的长 3.利用勾股定理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尽量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教师要帮助、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观察能力,又在教学中渗透了人文和探究精神,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教育思想.。
(最新)数学八年级下册第17章《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二、合作探究:1、议一议:同学们想一想:命题一命题二有什么关系?看书、讨论归纳归纳:命题二与命题一的题设、结论正好相反;命题一的题设是命题二的结论,命题一的结论是命题二的题设;我们把像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
三、交流展示:2、同学们:原命题,逆命题,逆定理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讨论、归纳。
分小组发言,教师订正3、同学们:看书 p32面的内容后,你能证明命题二是真命题吗?动手操作,画好图形后剪下放到一起观察能否重合。
得出结论。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 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例1(补充)说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这些命题的逆命题成立吗?⑴同旁内角互补,两条直线平行。
⑵如果两个实数的平方相等,那么两个实数平方相等。
⑶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⑷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分析:⑴每个命题都有逆命题,说逆命题时注意将题设和结论调换即可,但要分清题设和结论,并注意语言的运用。
⑵理顺他们之间的关系,原命题有真有假,逆命题也有真有假,可能都真,也可能一真一假,还可能都假。
例2(补充)已知:在△ABC中,∠A、∠B、∠C的对边分别是a、b、c,a=n2-1,b=2n,c=n2+1(n>1)求证:∠C=90°。
分析:⑴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的一般步骤:①先判断那条边最大。
②分别用代数方法计算出a2+b2和c2的值。
③判断a2+b2和c2是否相等,若相等,则是直角三角形;若不相等,则不是直角三角形。
⑵要证∠C=90°,只要证△ABC是直角三角形,并且c边最大。
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只要证明a2+b2=c2即可。
⑶由于a2+b2= (n2-1)2+(2n)2=n4+2n2+1,c2=(n2+1)2= n4+2n2+1,从而a2+b2=c2,故命题获证。
四、归纳小结:1、命题一命题二 2勾股定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3、原命题,逆命题,逆定理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五、当堂训练:一、必作题:1、议一议:同学们想一想:下列几题怎样做?例1(补充)已知:在△ABC中,∠A、∠B、∠C的对边分别是a、b、c,满足a2+b2+c2+338=10a+24b+26c。
(最新)数学八年级下册第17章《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17.2.1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方法并能证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2、理解原命题、逆命题、逆定理的概念关系.3、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并能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一个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探索,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形成过程.2、通过用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来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体验数与形结合方法的应用.3、通过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体会数与形结合方法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并能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相关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用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来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体验数与形的内在联系,感受定理与逆定理之间的和谐及辩证统一的关系.2、在探究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活动中,通过一系列富有探究性的问题,渗透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探究精神.二、【学情分析】针对八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征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可选择引导探索法,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的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种教学理念反映了时代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借此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及应用.2.难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四、【教学过程】(一)回忆旧知,再次梳理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勾股定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勾股定理的内容是什么?生: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为a、b,斜边为c,那么三边满足的关系为a2+b2=c2.师:勾股定理反映了直角三角形三边间的数量关系,即直角边为a,b斜边为c,则三边满足a2+b2=c2(带领学生集体复习勾股定理).思考:勾股定理的题设、结论分别是什么?生:题设为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为c,结论为a2+b2=c2师:如果把勾股定理的题设、结论交换一下位置,即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 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本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17.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设计意图】通过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归纳总结,联想到用三边的关系是否可以判断一个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自然地引出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二)逆向思考,提出问题1.发现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观察发现:师生共同学习古埃及人画直角的方法:把一根长绳打上等距离的13 个结,然后以3 个结间距,4 个结间距、5 个结间距的长度为边长,用木桩钉成一个三角形,其中一个角便是直角。
全国初中数学优秀课一等奖教师说课稿: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说课稿
全国初中数学优秀课一等奖教师说课稿: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中学数学中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巩固了勾股定理的应用,而且为后续的立体几何和解析几何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定义、证明及其应用。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加深对勾股定理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
他们对数学有着不同的认知水平和兴趣。
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学习中,一部分学生可能因为对勾股定理的理解不够深入而感到困惑,另一部分学生可能因为对证明方法的掌握不够熟练而感到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数学思维。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定义,掌握证明方法,并能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毅力,使他们在面对困难时勇于挑战,不断提高。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定义及其证明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注重启发式教学。
同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几何画板等教学手段,直观展示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3cm和4cm,求其斜边长。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定义和证明方法。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4.讲解与演示:教师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方法进行讲解,并运用多媒体课件和几何画板进行演示。
初中八年级数学教案-勾股定理逆定理-优质课比赛一等奖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2.熟记一些勾股数.3.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并能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
过程与方法:1.用三边的数量关系来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2.通过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体会数与形结合方法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并能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相关问题。
情感态度:通过用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来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体验数与形的内在联系,感受定理与逆定理之间的和谐及辩证统一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及其运用。
三、教学难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及其运用。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问题:你能说出勾股定理吗并指出定理的题设和结论追问:“如果三角形三边长a、b、c满足,222 a b c+=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能否把它作为判定直角三角形的依据呢本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二、新课探究:活动1:古埃及人曾用下面的方法得到直角用13个等距的结,把一根绳子分成等长的12段,然后以3个结,4个结,5个结的长度为边长,用木桩钉成一个三角形,其中一个角便是直角。
活动2:量一量------猜想定理(1)下列各组数中两个数的平方和等于第三个数的平方,分别以这些数为边长(单位:cm )画三角形:①,6,;②4,,(2)量一量:用量角器分别测量上述各三角形的 最大角的度数(3)想一想:判断这些三角形的形状,提出猜想问题2 由上面几个例子你发现了什么吗请以命题的形式说出你的观点!学生分组活动,动手操作,体验观察,在此基础上,作出合理的推测。
猜想结论:命题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 满足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三、学以致用:活动4:练一练-------应用逆定理例1、判断由线段 组成的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1)a=6, b=8, c=10; 2a=13, b=14, c=153,2,1)3(===c b a 指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教学设计及点评获奖版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2《一定是直角三角形吗》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解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探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并能运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问题.《一定是直角三角形吗》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2节的内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属于事实性知识,本节课继探索勾股定理之后,勾股定理应用之前,在本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又是初中阶段学生判定直角三角形非常重要的依据.本节课将勾股定理的条件和结论互相交换得到一个新的命题,探索并证明这个命题是真命题,这也是我们数学中研究问题的常用视角.同时,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从边的角度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和前面学过的一些判定方法不同,它是通过数的计算来作形的判断,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探索定理的过程又体现了科学探索的一般方法“特殊验证一大胆猜想一小心求证”,从特殊到一般再回到特殊问题.故学习本节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同时拓展学生思维,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同时树立正确、科学的价值观.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索并证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二、教学目标设置根据《课标》要求和教学内容解析,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1)理解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具体内容及勾股数的概念;(2)能根据三角形三边的条件判断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3)经历一般规律的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经历从实验到验证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归纳能力;(4)体验生活中数学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数学和用数学的兴趣;在探索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提高团队意识.三、学生学情分析从知识上看,学生已经探索并学习勾股定理,知道勾股定理是直角三角形重要的性质,勾股定理是根据“形”的特征得到“数”的关系.同时,七年级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知道通过全等三角形可以将数量和位置关系进行转化.从八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上看,七年级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逆向思维、逆向研究的经验,如:已知两直线平行,有什么样的结论?反之,满足什么条件的两直线平行?这既揭示了知识前后的内在联系,也是一种研究问题的常见视角.因而,本课时由勾股定理出发逆向思考获得逆命题,学生应该已经具备这样的意识,但具体研究中,可能要用到反证法、构造全等三角形等思路,对现阶段学生而言可能还具有一定困难,需要教师适时的引导.因此,本节课的难点为:探索勾股定理逆定理的过程及定理的证明.四、教学策略分析:数学是一门培养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让学生了解探究问题一般过程和方法.根据本课内容特点,本节课采用“实验一猜想一归纳一论证一应用”的模式进行,从创设问题情景入手,通过知识再现,逆向思考得到关于直角三角形判别条件的猜想,通过动手操作验证猜想的合理性,由合情推理得到一般结论,再通过演绎推理证明结论的正确性.本节课通过“问题串”启发引导学生寻找边的关系判断直角三角.通过“弱” 和“强”的提示语试图调动不同层次学生思维的深入,学生分组遵循“组间无差距”、“组内有梯度”的原则,营造“可探索”的环境,使学生积极参与,互相讨论,一步步地掌握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内容,更好地理解并证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从而体会转化与划归的数学思想.同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不同组学生的做法进行展示,鼓励学生积极主动从不同角度阐述自己的想法,并及时肯定或优化解题思路,使学生学习数学更有成就感,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五、教学过程:②(展示):你能用一根绳子得到直角三角形吗?3、古埃及人的智慧:金字塔的地基必须严格地成为正方形,四个角就必须是严格的直角;不管是哪一个角有微小的偏差,都会使整个建筑物走形。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一等奖及点评
17.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及其解析1.教学内容探究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及其简单应用;原命题、逆命题及其相互关系.2.教学内容解析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由“形”的特殊性,可以得到“三边长”的数量关系.反之,可逆向探究从三角形三边长的数量关系来判断它是不是直角三角形.即“如果三角形三边长a,b,c满足a²+b²=c²,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了解互逆命题的结构特点,理解原命题为真命题时,其逆命题不一定为真命题.教学重点:通过设置情境,启发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探究并证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二、教学目标及其解析1.教学目标(1)理解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经历“情境、问题、实验、猜想、证明”的探究过程,体会“构造法”证明数学命题的基本思想,并能简单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2)了解原命题、逆命题的相关概念,进一步加深性质和判定定理之间关系的认识.2.教学目标解析目标(1)要求经历勾股定理逆定理的探究过程,了解证明几何命题的思想方法,同时体会“构造法”证明数学命题的基本思想,并能应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来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目标(2)要求知道互逆命题的结构特点,能根据原命题写出它的逆命题,了解原命题为真命题时,逆命题不一定为真命题,理解用“举反例”来判断逆命题为假命题的方法.三、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具备研究几何问题的基本经验,能够进行一般的推理和论证,对动手操作和问题探究充满热情,但思维有一定的局限性,能力也有差距.其二,构造一个直角三角形,用“同一法”来证明勾股定理逆定理的方法是第一次遇到,大多数学生对此难以理解.教学难点:勾股定理逆定理的证明.四、教学策略分析通过设置数学情境,引导观察,启发思考,提出数学问题.再通过操作实验,分析归纳,推理论证来探究勾股定理逆定理及其证明,使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回忆勾股定理从“形”到“数”的研究过程,启发学生逆向思考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三组实验.第一、二组实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规范作图、观察思考和简单的逻辑推理能力.第三组实验运用“超级画板”软件直观地进行了动态演示,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体会几何证明的必要性,培养学生严密审慎的逻辑思考习惯,同时也能让学生在不断有问题生成的课堂中饶有兴趣地展开学习活动.此外,通过回顾和类比已学的“平行线”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互逆定理、性质和判定定理之间关系的认识,体现数学知识及学习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在教学中教师要有适当的“追问”环节,其目的是使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不仅知道“是什么”,更要知道“为什么”以及“你是怎样知道为什么是这样的”,此即“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何由以知其所以然”“示以学生思维之道”.同时,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问题的置疑与分析、质疑甚至是批判,力争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做点努力.五、教学过程设计1.回忆旧知,再次梳理问题1:勾股定理的内容是什么?预设学生回答“a²+b²=c²”,这时可以追问a,b,c是任意三条边吗?”(这里主要是让学生明确勾股定理是“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长的平方和等于斜边长的平方”.)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回忆,巩固勾股定理的内容,以及勾股定理的数学符号语言如何表达.也让学生再次感受到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可以由“形”的特殊性得到其“三边长”的数量关系——即由“形→数”,为下一步启发思考、提出问题做铺垫.2.提出问题问题2:你能提出一个相关的数学问题吗?设计意图:希望学生在已体会到由“形→数”的情况下,有一种对由“数→形”的置疑,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学生完成提问: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且满足a²+b²=c²,那么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吗?老师追问:满足a²+b²=c²这个等式的三个数多不多?学生答:多.老师问:有哪些?预计学生回答:3,4,5;6,8,10;5,12,13……老师提出质疑:那是不是以每一组数作为三边长所围成的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呢?设计意图: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后,先让学生们明白其实三角形的三边长满足a²+b²=c²这个等量关系的数特别多,但是不是都是直角三角形呢?由此引起学生的质疑,让他们感觉到要通过实验来验证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学习态度.3.实验第一组实验:教师:“我们选择3,4,5这组数来验证一下.”∵3²+4²=255²=25∴3²+4²=5²既然3,4,5满足a²+b²=c²这个等量关系,那我们就以3,4,5为三边长画三角形,看看它是什么三角形?”(1)学生动手画图.(2)大部分学生画完后,请一位同学上黑板来画,让其他同学观察其画法.设计意图:①用实验来验证提出的问题;②培养学生的规范作图能力;③对于本问题的研究来说,“已知三边长画三角形”要用尺规作图的方法,但并非所有同学都会作图.大多数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都知道“勾三股四弦五”,所以在画图时就很容易犯一个经验性的错误——直接用3,4为直角边画出一个直角三角形.通过对这个“错误”的纠正,培养学生严密审慎的逻辑思考习惯.画完之后让学生通过测量,验证以3,4,5为边所围成的三角形确实是一个直角三角形.教师再提出质疑:一个实验的结果,是必然的还是巧合呢?随之再进行下一组实验.第二组实验:分别以 2.5,6,6.5为边长画出三角形(单位:cm).教师提问:先计算一下这一组数有什么数量关系?引导学生完成:∵2.5²+6²=42.256.5²=42.25∴2.5²+6²=6.5²设计意图:通过前两次这种推理性的书写,让学生又次明确,在画图试验前,三边长的数量关系都满足了a²+b²=c².让学生有目的性地进行探究实验.通过尺规作图,经测量,学生发现以2.5,6,6.5为边长围成的三角形也是直角三角形.第三组实验:“超级画板”动态演示以“6,8,10”为边长画三角形.在动态演示过后,提问学生“你有什么发现?”预设学生答案:(1)∵6²+8²=100,10²=100,∴6²+8²=10²;(2)AB边越短,∠ACB越小……设计意图:通过“超级画板”的动态演示,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体会几何证明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问题意识,同时也能让学生在不断有问题生成的课堂中饶有兴趣地展开学习活动.也为本节课小结第二个问题,做一个动态、直观的铺垫.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发现以6,8,10为边长围成的三角形也是直角三角形,且6²+8²=10².再一次满足提问中的a²+b²=c²这样的数量关系.教师问:看一下这三个实验的结果,现在能不能来回答之前所提出的问题?——“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且满足a²+b²=c²,那么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吗?”预设1:学生回答:能.教师:也就是说“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且满足a²+b²=c²,那么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教师追问:仅仅通过三个实验,能说明三边长满足a²+b²=c²的所有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吗?预设2:学生回答:不能教师:为什么,说出你的理由?设计意图:先让学生通过三个实验来回答刚才的提问,如果学生回答“能”,这里可以先让他们品尝到实验的成果,同时认识到实验的必要性.但通过教师追问,让学生再次去质疑,毕竟满足a²+b²=c²这一等式的三边长有无数组,不仅仅只有实验的这三组数,让学生意识到,这三组实验只是得到了一种猜想,如果要想说明猜想(命题)是正确的,那就必须通过推理证明,从而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实践能力.老师总结:所以,我们通过实验得到“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且满足a²+b²=c²,那么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现在只能是一个猜想.4.证明,形成定理活动:如何证明这个猜想(命题)?已知:如上图所示,△ABC的三边长a,b,c满足a²+b²=c².求证:△ABC是直角三角形.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图形和数学符号语言表示命题,明确任务.教师引导:如果要证明△ABC是直角三角形,只要证明∠C=90°,由命题的已知条件,能直接证明吗?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一定要给足时间,引导学生充分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学生仍没有思路和解决办法,可适时点拔以下关键点:(1)从已知条件不能直接证明△ABC是直角三角形怎么办?(2)我们至今学过哪些几何知识?有哪些证明几何问题的方法和经验?由此启发学生想到可以利用“三角形”中的“全等三角形”,而至少要有两个三角形才能考虑全等,于是才能顺理成章地想到可先构造一个直角三角形,再证明△ABC与这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即可.设计意图:当难以直接证明△ABC是直角三角形时,需要“全等三角形”这一工具,通过构造一个直角三角形证明△ABC与这个直角三角形全等,从而证明△ABC是直角三角形,让学生体会“同一法”证明思路的合理性,帮助学生突破难点.5.定理应用例1 判断下列问题中以线段a,b,c为边组成的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1)a=15,b=8, c=17(2)a=13,b=14,c=15(3)a=41,b=4,c=5师生活动:第(1)师生共同完成;(2)、(3)由学生独立完成.设计意图:这组练习是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应用,通过练习把陈述性的定理转化为认知操作,学会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规范地示范解答过程,并介绍勾股数的概念.6.逆命题的教学①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a²+b²=c².②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 满足a²+b²=c²,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师生活动:比较两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其题设和结论的关系,然后归纳和介绍原命题,逆命题,互逆定理的概念.同时再让学生回忆之前学习过的一些互逆定理.设计意图:首先让学生观察上面两个命题的特点,然后引入逆命题的概念,再进一步了解互逆命题,互逆定理,体现数学的整体性、系统性,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性质和判定之间的关系认识.例2 说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这些命题的逆命题是真命题吗?(1)如果a=b,那么a²=b².(2)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并口答完成.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原命题、逆命题,真命题、假命题等概念的理解,理解任何一个命题都有逆命题,但是逆命题不一定都是真命题,理解并会用“举反例”来判断逆命题为假命题.7.小结(1)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设计意图:通过第一个问题可引导对本节课内容及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及时归纳和总结,且须特别强调研究几何问题的基本思路“观察、发现→提出问题→实验→得出猜想→证明→形成定理”.第二个问题是本节问题研究的引申,并可引导学生提出新的问题,既开拓学生思维,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课已终而学未止、思未休.预测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钝角三角或者锐角三角形的三边长是否也存在某种数量关系?三角形三边长满足什么数量关系时,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等等……8.作业布置教科书第33页练习第1,2,习题17.2第4,5题.设计意图:考查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应用,互逆命题的概念及其关系,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的方法.《17.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第1课时)》点评本节课以数学知识本身作为数学情境,通过复习勾股定理,启发学生逆向思考提出新的数学问题:“如果三角形三边长a,b,c满足a²+b²=c²,那么这个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
3.3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一等奖创新教案
3.3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一等奖创新教案第十七章特殊三角形17.3 勾股定理第3课时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2.体会勾股定理逆定理的探究和证明过程. 3.能够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并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难点:能够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旧知回顾1.回顾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 2.回顾三角形的判定方法:(1)SAS;(2)AAS或ASA;(3)SSS. 导入新课_________ 生活故事引入“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古埃及人画直角. 古埃及人用如图的方法画直角:把一根长绳上打13个等距的结,然后以3 个结间距,4个结间距,5个结间距的长度为边长,用木桩钉成一个三角形,其中一个角便是直角. 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代人的聪明,现代的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本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探究新知_________ 一、勾股定理逆定理的探究已知:如图(1)所示,在△ABC中,AB=c,BC=a,CA=b,且a2+b2=c2. 求证:∠C=90°.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由边的关系很难证明∠C=90°,就是要构建一个与△ABC全等的直角三角形,作△A′B′C′,使∠C′=90°,B′C′=a,C′A′=b,证∠C=∠C′=90°. 证明:如图(2)所示,作△A′B′C′,使∠C′=90°,B′C′=a,C′A′=b,由勾股定理,可得A′B′2=a2+b2. ∵a2+b2=c2, ∴A′B′2=c2,即A′B′=c. 在△ABC和△A′B′C′中, ∵BC=B′C′=a,AC=A′C′=b,AB=A′B′=c, ∴△ABC≌△A′B′C′(SSS), ∴∠C=∠C′=90°(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展示学生的证明过程,全班点评、交流. 教师强调:刚才我们证明的结论是真命题.即如果三角形的三边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这是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想一想:勾股定理和其逆定理有什么区别两者应用的条件分别是什么小组讨论区别,选派代表发言. 勾股定理与其逆定理的关系:勾股定理是已知直角三角形,得到三边长的关系,它是直角三角形的重要性质之一;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由三角形三边长的关系判断一个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这是直角三角形的判定,也是判断两直线是否垂直的方法之一.二者的条件和结论刚好相反. 点睛: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即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且满足两条较小边的平方和等于最长边的平方,即可判断此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最长边所对应的角为直角. 这样我们就能解决问题情境中的问题了:围成的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3,4,5,满足下面的关系“32+42=52”,那么围成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同时,我们也进一步明白了古埃及人那样做的道理.直至科技发达的今天——人类已跨入21世纪,建筑工地上的工人师傅们仍然离不开“三四五放线法”. 二、例题讲解例1 判断由线段a,b,c 组成的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1) a=15,b=8,c=17;(2) a=13,b=14,c=15.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先找每组数据中的最长边,验证较短两边的平方和是否等于最长边的平方. 解:(1)最长边为17,∴以15, 8, 17为边长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最长边为15,∴以13, 14, 15为边长的三角形不是直角三角形. 例2 如图,是一个机器零件的示意图,∠ACD=90°是这种零件合格的一项指标,现测得AB=4 cm,BC=3 cm,CD=12 cm,AD=13 cm,∠ABC=90°.根据这些条件,能否知道∠ACD=90°?小组合作探索,互相交换意见,选一名代表板演过程,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解题过程. 解:在△ABC中, ∵∠ABC=90°, ∴AC2=AB2+BC2(勾股定理). ∵AB=4,BC=3, ∴AC2=32+42=52,∴AC=5. 在△ACD 中, ∵AC=5,CD=12,AD=13, ∴AC2+CD2=52+122=169,AD2=132=169. ∴AC2+CD2=AD2, ∴∠ACD=90°(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根据这些条件,能知道∠ACD=90°. 练一练:1.在△ABC中,∠A,∠B,∠C的对边分别为a,b,c,且,则( ) A.∠A为直角_B.∠B为直角 C.∠C为直角_D.△ABC不是直角三角形学生分析:,即,∴∠A为直角,故选A. 2.将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扩大3倍,得到的三角形是( ) A.直角三角形B.锐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 D.不能确定学生分析:直角三角形的各边扩大3倍后仍满足勾股定理,所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扩大3倍后仍然是直角三角形.故选A. 3.如图,在△ABC中,AB=17,BC =16,BC边上的中线AD=15,试说明:AB=AC. 解:∵BC=16,AD是BC边上的中线,∴. ∵在△ABD中,,∴△ABD是直角三角形,即∠ADB=90°.∴△ADC是直角三角形. 在Rt△ADC中,,∴AB=AC. 三、勾股数下面这几组数都满足吗?(1)a=3,b=4,c=5;(2)a=5,b=12,c=13;(3)a=7,b=24,c=25;(4)a=9,b=40,c =41;(5)a=11,b=60,c=61. 学生动手计算:可知这几组数据都满足. 定义:能够成为直角三角形三边长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以下这些数都是常见的勾股数:3,4,5;6,8,10;5,12,13;8,15,17. 课堂练习1.下列各组线段中,能够组成直角三角形的一组是( ) A.1,2,3 B.2,3,4 C.4,5,3 D.1,2,3 2.在△ABC中,AB=12 cm,AC=9 cm,BC=15 cm,则S△ABC等于( ) A.54 cm2 B.108 cm2 C.180 cm2 D.90 cm2 3.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AB=4,AE=2,DF=1,图中有几个直角三角形,你是如何判断的?与你的同伴交流. 4.一个零件的形状如图1所示,按规定这个零件中∠A和∠DBC都应为直角,工人师傅量得这个零件各边的尺寸如图2所示,这个零件符合要求吗图1 _________ 图2 参考答案1.C 2.A 3.解:由题意可知△ABE,△DEF,△FCB均为直角三角形. 由勾股定理,知∴△BEF是直角三角形. 共4个直角三角形. 4.解:在△ABD中,,所以△ABD 是直角三角形,∠A是直角. 在△BCD中,,所以△BCD 是直角三角形,∠DBC是直角. 因此,这个零件符合要求. 课堂小结1.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它是判断一个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的重要方法. 2.勾股定理与其逆定理的联系与区别联系:①两者都与三角形三边关系a2+b2=c2有关;②两者都与直角三角形有关. 区别:勾股定理是以“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为条件,进而得到这个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即a2+b2=c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满足a2+b2=c2”为条件,进而得到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是判断一个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的有效方法. 布置作业完成教材157页习题A组、B组. 板书设计17.3 勾股定理第3课时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教学反思____________ 教学反思___ _________ 教学反思___ _________ 教学反思___ 教学反思。
(最新)数学八年级下册第17章《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课时目标1 2 3忆,总结前面学过的旧知识;②能否“温故知新”.生:直角三角形有如下性质:(1)有一个角是直角;(2)两个锐角互余,(3)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4)在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中,30°的角所对的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师:那么,一个三角形满足什么条件,才能是直角三角形呢?生:有一个内角是90°,那么这个三角形就为直角三角形.生: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的和是90°,那么这个三角形也是直角三角形.师:前面我们刚学习了勾股定理,知道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a,b斜边c具有一定的数量关系即a2+b2=c2,我们是否可以不用角,而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来判定它是否为直角三角形呢?我们来看一下古埃及人如何做?二、讲授新课活动 2 问题:据说古埃及人用下图的方法画直角:把一根长蝇打上等距离的13个结,然后以3个结,4个结、5个结的长度为边长,用木桩钉成一个三角形,其中一个角便是直角.这个问题意味着,如果围成的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3、4、5.有下面的关系“32+42=52”.那么围成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画画看,如果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 2.5cm,6cm,6.5cm,有下面的关系,“2.52+62=6.52,画出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吗?换成三边分别为4cm、7.5cm、8.5cm.再试一试.师生行为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合作,协手完成此活动.教师参与此活动,并给学生以提示、启发.在本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①能否积极动手参与.②能否从操作活动中,用数学语言归纳、猜想出结论.③学生是否有克服困难的勇气.生:我们不难发现上图中,第(1)个结到第(4)个结是3个单位长度即AC=3;同理BC=4,AB=5.因为32+42=52.我们围成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生:如果三角形的三边分别是2.5cm,6cm,6.5cm.我们用尺规作图的方法作此三角形,经过测量后,发现6.5cm的边所对的角是直角,并且2.52+62=6.52.再换成三边分别为4cm,7.5cm,8.5cm的三角形,目标可以发现8.5cm的边所对的角是直角,且也有42+7.52=8.52.是不是三角形的三边只要有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就能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呢?活动3 下面的三组数分别是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a,b,c5,12,13;7,24,25;8,15,17.(1)这三组效都满足a2+b2=c2吗?(2)分别以每组数为三边长作出三角形,用量角器量一量,它们都是直角三角形吗?教师对学生归纳出的结论应给予解释,我们将在下一节给出证明.本活动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①对猜想出的结论是否还有疑虑.②能否积极主动的操作,并且很有耐心.生:(1)这三组数都满足a2+b2=c2.(2)以每组数为边作出的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师:很好,我们进一步通过实际操作,猜想结论.命题2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同时,我们也进一步明白了古埃及人那样做的道理.实际上,古代中国人也曾利用相似的方法得到直角.直至科技发达的今天——人类已跨人21世纪,建筑工地上的工人师傅们仍然离不开“三四五放线法”.“三四五放线法”是一种古老的归方操作.所谓“归方”就是“做成直角”。
人教版数学八下《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全国一等奖优质课
人教版数学八下《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全国一等奖优质课课程名称:勾股定理的逆定理适用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即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长度分别是数字a、b,斜边长为c,当a²+b²=c²时,该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
2. 能够通过给出若干长度信息,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
3.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2. 掌握如何应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断直角三角形。
教学难点:1. 如何应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断直角三角形。
2. 如何让学生通过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尺子、直角三角板等测量工具。
2. 课件和PPT。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引入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概念,让学生知道该定理的作用和重要性。
第二步:知识讲解1. 讲解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概念及其应用。
2. 通过图示和实际计算演示,让学生掌握应用该定理判断直角三角形的方法。
第三步:案例分析通过实际例子的分析,让学生知道如何应用该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步:练习巩固课后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和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应用。
第五步:总结归纳对本课讲解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入的认识。
教学成果:1. 学生能够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概念和应用方法,从而判断直角三角形。
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通过案例分析和练习,让学生深入理解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应用。
评价:本课程采用教学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来学习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应用方法,在教师板书和讲解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效果明显。
同时,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不仅提高了数学思维能力,也加强了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word教案 (公开课获奖)2022沪科版 (4)
18.2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一、教学目标1.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若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满足关系式,则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2.勾股定理的作用:判断一个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3.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二.重、难、疑点重点:掌握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或两条直线是否垂直.难点: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疑点: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判定问题.三.一典例精讲例1 试判断:三边长分别为的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方法指导:先确定最大边,再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断.由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知,此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方法总结: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先确定最大边,再看最大边的平方是否是另两边的平方和.若是则是直角三角形,反之不是.举一反三试判断:三边长分别为的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由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知,此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例2 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E是BC的中点,F为CD上一点,且.求证:△AEF 是直角三角形.例3(教材P89页探究2)分析:⑴在△AO B中,已知AB=3,AO=2.5,利用勾股定理计算OB。
⑵在△COD 中,已知CD=3,CO=2,利用勾股定理计算OD。
则BD=OD-OB,通过计算可知BD≠AC。
四、课堂引入复习勾股定理的文字叙述;勾股定理的符号语言及变形。
学习勾股定理重在应用。
五、巩固勾股定理的发现、验证过程蕴涵了丰富的文化价值,而它的验证方法非常之多,你想了解更多的勾股定理的验证方法吗。
18.2 勾股定理解决计算问题【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勾股定理,并能用于解决一些计算问题【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正确理解及应用。
【教学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
【教材分析】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反映了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
根据勾股定理,可由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边算出第三边的长。
勾般定理是一个很重要的定理,它不仅在数学上有广泛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时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应用1.进一步理解勾股定理的逆定理;(重点)2.灵活运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难点)一、情境导入某港口位于东西方向的海岸线上,“远望号”“海天号”两艘轮船同时离开港口,各自沿一固定的方向航行,“远望号”每小时航行16海里,“海天号”每小时航行12海里,它们离开港口1个半小时后相距30海里,如果知道“远望号”沿东北方向航行,能知道“海天号”沿哪个方向航行吗?二、合作探究探究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应用【类型一】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求角度如图,已知点P是等边△ABC内一点,P A=3,PB=4,PC=5,求∠APB的度数.解析:将△BPC绕点B逆时针旋转60°得△BEA,连接EP,判断△APE为直角三角形,且∠APE=90°,即可得到∠APB的度数.解:∵△ABC为等边三角形,∴BA=BC.可将△BPC绕点B逆时针旋转60°得△BEA,连EP,∴BE=BP=4,AE=PC=5,∠PBE=60°,∴△BPE为等边三角形,∴PE =PB=4,∠BPE=60°.在△AEP中,AE=5,AP=3,PE=4,∴AE2=PE2+P A2,∴△APE 为直角三角形,且∠APE=90°,∴∠APB=90°+60°=150°.方法总结:本题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以及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构造△APE为直角三角形.【类型二】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求边长在△ABC中,D为BC边上的点,AB=13,AD=12,CD=9,AC=15,求BD 的长.解析: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判断出△ACD为直角三角形,即∠ADC=∠ADB =90°.在Rt△ABD中利用勾股定理可得出BD的长度.解:∵在△ADC中,AD=12,CD=9,AC=15,∴AC2=AD2+CD2,∴△ADC是直角三角形,∠ADC=∠ADB=90°,∴△ADB是直角三角形.在Rt△ADB中,∵AD=12,AB=13,∴BD=AB2-AD2=5,∴BD的长为5.方法总结:解题时可先通过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证明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然后再进行转化,最后求解,这种方法常用在解有公共直角或两直角互为邻补角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的图形中.【类型三】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实际应用如图,是一农民建房时挖地基的平面图,按标准应为长方形,他在挖完后测量了一下,发现AB=DC=8m,AD=BC=6m,AC=9m,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帮他检验一下挖的是否合格?解析: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来解决,运用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验证它是否为直角三角形.解:∵AB=DC=8m,AD=BC=6m,∴AB2+BC2=82+62=64+36=100.又∵AC2=92=81,∴AB2+BC2≠AC2,∴∠ABC≠90°,∴该农民挖的不合格.方法总结:解答此类问题,一般是根据已知的数据先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然后再作进一步解答.【类型四】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方位角问题如图,南北向MN为我国领海线,即MN以西为我国领海,以东为公海,上午9时50分,我国反走私A艇发现正东方有一走私艇以13海里/时的速度偷偷向我领海开来,便立即通知正在MN线上巡逻的我国反走私艇B密切注意.反走私艇A和走私艇C的距离是13海里,A、B两艇的距离是5海里;反走私艇B测得距离C艇12海里,若走私艇C的速度不变,最早会在什么时候进入我国领海?解析:已知走私船的速度,求出走私船所走的路程即可得出走私船所用的时间,即可得出走私船何时能进入我国领海.解题的关键是得出走私船所走的路程,根据题意,CE即为走私船所走的路程.由题意可知,△ABE和△ABC均为直角三角形,可分别解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即可得出.解:设MN与AC相交于E,则∠BEC=90°.∵AB2+BC2=52+122=132=AC2,∴△ABC为直角三角形,且∠ABC=90°.∵MN⊥CE,∴走私艇C进入我国领海的最短距离是CE.由S△ABC=12AB·BC=12AC·BE,得BE=6013海里.由CE2+BE2=122,得CE=14413海里,∴14413÷13=144169≈0.85(小时)=51(分钟),9时50分+51分=10时41分.答:走私艇C最早在10时41分进入我国领海.方法总结:用数学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建立合适的数学模型,注意提炼题干中的有效信息,并转化成数学语言.三、板书设计1.利用勾股定理逆定理求角的度数2.利用勾股定理逆定理求线段的长3.利用勾股定理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尽量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教师要帮助、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观察能力,又在教学中渗透了人文和探究精神,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教育思想.17.1勾股定理第1课时勾股定理1.经历探索及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重点)2.掌握勾股定理,并运用它解决简单的计算题;(重点)3.了解利用拼图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难点)一、情境导入如图所示的图形像一棵枝叶茂盛、姿态优美的树,这就是著名的毕达哥拉斯树,它由若干个图形组成,而每个图形的基本元素是三个正方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各组图形大小不一,但形状一致,结构奇巧.你能说说其中的奥秘吗?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勾股定理【类型一】 直接运用勾股定理如图,在△ABC 中,∠ACB =90°,AB =13cm ,BC =5cm ,CD ⊥AB 于D ,求:(1)AC 的长;(2)S △ABC ; (3)CD 的长.解析:(1)由于在△ABC 中,∠ACB =90°,AB =13cm ,BC =5cm ,根据勾股定理即可求出AC 的长;(2)直接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即可求出S △ABC ;(3)根据面积公式得到CD ·AB =BC ·AC 即可求出CD .解:(1)∵在△ABC 中,∠ACB =90°,AB =13cm ,BC =5cm ,∴AC =AB 2-BC 2=12cm ;(2)S △ABC =12CB ·AC =12×5×12=30(cm 2);(3)∵S △ABC =12AC ·BC =12CD ·AB ,∴CD=AC ·BC AB =6013cm.方法总结:解答此类问题,一般是先利用勾股定理求出第三边,然后利用两种方法表示出同一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然后根据面积相等得出一个方程,再解这个方程即可.【类型二】 分类讨论思想在勾股定理中的应用在△ABC 中,AB =15,AC =13,BC 边上的高AD =12,试求△ABC 的周长.解析:本题应分△ABC 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进行讨论.解:此题应分两种情况说明:(1)当△ABC 为锐角三角形时,如图①所示.在Rt △ABD 中,BD =AB 2-AD 2=152-122=9.在Rt △ACD 中,CD =AC 2-AD 2=132-122=5,∴BC =5+9=14,∴△ABC 的周长为15+13+14=42;(2)当△ABC 为钝角三角形时,如图②所示.在Rt △ABD 中,BD =AB 2-AD 2=152-122=9.在Rt △ACD 中,CD =AC 2-AD 2=132-122=5,∴BC =9-5=4,∴△ABC 的周长为15+13+4=32.∴当△ABC 为锐角三角形时,△ABC 的周长为42;当△ABC 为钝角三角形时,△ABC 的周长为32.方法总结:解题时要考虑全面,对于存在的可能情况,可作出相应的图形,判断是否符合题意.【类型三】 勾股定理的证明探索与研究: 方法1:如图:对任意的符合条件的直角三角形ABC 绕其顶点A 旋转90°得直角三角形AED ,所以∠BAE =90°,且四边形ACFD 是一个正方形,它的面积和四边形ABFE 的面积相等,而四边形ABFE 的面积等于Rt △BAE 和Rt △BFE 的面积之和.根据图示写出证明勾股定理的过程;方法2:如图:该图形是由任意的符合条件的两个全等的Rt△BEA和Rt△ACD拼成的,你能根据图示再写出一种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吗?解析:方法1:根据四边形ABFE面积等于Rt△BAE和Rt△BFE的面积之和进行解答;方法2:根据△ABC和Rt△ACD的面积之和等于Rt△ABD和△BCD的面积之和解答.解:方法1:S正方形ACFD=S四边形ABFE=S△BAE+S△BFE,即b2=12c2+12(b+a)(b-a),整理得2b2=c2+b2-a2,∴a2+b2=c2;方法2:此图也可以看成Rt△BEA绕其直角顶点E顺时针旋转90°,再向下平移得到.∵S四边形ABCD=S△ABC+S△ACD,S四边形ABCD =S△ABD+S△BCD,∴S△ABC+S△ACD=S△ABD+S△BCD,即12b2+12ab=12c2+12a(b-a),整理得b2+ab =c2+a(b-a),b2+ab=c2+ab-a2,∴a2+b2=c2.方法总结:证明勾股定理时,用几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规则的图形,然后利用大图形的面积等于几个小图形的面积和化简整理证明勾股定理.探究点二:勾股定理与图形的面积如图是一株美丽的勾股树,其中所有的四边形都是正方形,所有的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若正方形A、B、C、D的面积分别为2,5,1,2.则最大的正方形E的面积是________.解析:根据勾股定理的几何意义,可得正方形A、B的面积和为S1,正方形C、D 的面积和为S2,S1+S2=S3,即S3=2+5+1+2=10.故答案为10.方法总结:能够发现正方形A、B、C、D的边长正好是两个直角三角形的四条直角边,根据勾股定理最终能够证明正方形A、B、C、D的面积和即是最大正方形的面积.三、板书设计1.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a2+b2=c2.2.勾股定理的证明“赵爽弦图”、“刘徽青朱出入图”、“詹姆斯·加菲尔德拼图”、“毕达哥拉斯图”.3.勾股定理与图形的面积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学习中,提高课堂效率.勾股定理的验证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设计一些拼图活动,并自制精巧的课件让学生从形上感知,再层层设问,从面积(数)入手,师生共同探究突破本节课的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