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类细胞
贝类生殖与发育的分子基础解析
贝类生殖与发育的分子基础解析贝类是一类广泛分布于海洋、淡水和陆地的腹足纲软体动物。
它们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的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
贝类生殖与发育机制是贝类生物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本文将从分子基础层面来探讨贝类生殖与发育的机制。
1. 贝类生殖的分子机制贝类生殖是指通过卵子和精子结合形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在贝类中,雌性个体会产生卵子,雄性个体则会产生精子。
卵子和精子结合后,即可形成受精卵,通过受精卵发育成新的个体。
贝类生殖的分子机制包括两方面,一是生殖细胞的形成过程,二是受精卵和胚胎发育的分子机制。
生殖细胞的形成过程涉及到雌性和雄性生殖细胞的分化、成熟和释放。
受精卵和胚胎发育的分子机制则包括受精、早期胚胎发育、胚胎体轴形成和器官分化等多个方面。
2. 贝类生殖细胞的形成过程贝类的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与其他动物类群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不同之处。
贝类经历了两个不同的性腺阶段:未成熟的性腺和成熟的性腺。
在未成熟的性腺中,有包括生殖干细胞在内的多种细胞类型,这些细胞会分化成生殖细胞和生殖辅助细胞。
生殖细胞是产生生殖细胞的主要细胞类型,而生殖辅助细胞则提供背景细胞支持。
在生殖细胞的形成过程中,多种分子信号被调节,包括转录因子、激素和细胞因子等,这些分子信号的错位会导致生殖细胞形成异常。
例如,在贝类的外部因素刺激下,如气温和食物条件等的变化,会导致性腺内部的分子信号系统发生失调,从而影响生殖细胞的形成和发育。
3. 受精卵和胚胎发育的分子机制在贝类受精卵的发育过程中,多种分子信号被调节。
例如,受精卵中的钙信号,它会参与受精卵的构建和发育。
在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细胞命运和空间组织的分化也需要多个分子因子的协同作用。
例如,在石螺 (Gibbula cineraria) 的早期胚胎发育中,Wnt和Notch信号通路被证明是细胞命运分化和细胞增殖的关键调节因子。
在胚胎体轴形成和器官分化过程中,也有多个分子信号参与。
虾贝类细胞培养技术及其应用
洗, 既能杀死细菌, 又能维持细胞活性。笔者等以菲
律宾蛤仔 和中国蛤蜊为材料进行组织培 养时 , 当洗 必泰消毒剂中醋酸氯己定( H , 1) C , N。 的有效 O C 浓度为 10— 0 m 、 0 20 l或复方新 洁尔灭 中苯扎溴
率降到最低 , 甚至无污染 , 这可能因为培养中霉菌污 染最常见 , 细菌污染较少 , 单独使用一种抗生素仅抑
制细菌污染 , 同时使用多种抗生素可抑制霉菌和细 菌污染。但高浓度的抗 生素不易被清洗掉 , 会抑制 组织块中细胞 的生长 和迁移。郎刚华等 在栉孔 扇贝的外套膜培养 中, 将组织 块放置在 1 ‰洗必 泰 和青链霉素双抗混合液 中浸 泡 , 再用维持液反复冲
江苏农业科学
20 0 6年第 3期
13 培 养基及 其 添加 成分 .
养基的标准化 ; 血清还是细胞培养 中潜在 的微生物 污染源 , 如细菌 、 真菌 、 病毒或其它感染性蛋 白质因
用于动物细胞培养的人工合成培养基有 M M、 E D—M M、1 、P I 14 、C 9 E F 2 R M 一 60 T 19等。虾贝类的细 胞培养所用培养基多在合成培养基的基础上添加一 些成分 , 如小牛血清 、 水解乳蛋 白、 谷氨酰胺 、 L一 胰
铵 ( 2H r 的有 效 浓 度 为 30—6 0 C1 弼BN) 0 0 m 时, l
既能有效杀灭粘附在组织块上 的细菌 , 又能保持细
胞 活性 而不 影 响细胞 生 长 , 未发 现 明显 的染 菌现 象 。
维普资讯
-
.—
—
1 6 -— 4 ・ —
高浓度的消 , 影响 组织 块 的成 活及 细胞 的增 殖 ; 低浓 度则
海洋生物学-----贝类和藻类介绍-舟山教育学院
海洋生物学-----贝类介绍◆教学目标1.描述贝类的生活习性2.了解舟山常见贝类3.知道贝类的营养◆教学内容贝类是指有贝壳的软体动物。
在科学分类上包含双壳纲(双壳贝)、大部份的腹足纲(螺)、多板纲(石鳖)和掘足纲(角贝)等。
海牛类、头足纲(乌贼、章鱼)等虽然也属于软体动物,但外壳已退化,不被认为是贝类。
贝壳的主要成份为碳酸钙。
贝类的身体柔软,左右对称,不分节,由头、足、内脏囊、外套膜和贝壳5部分组成。
头部生有口、眼和触角等感觉器官。
足部在身体的腹面,由强健的肌肉组成,是爬行、挖掘泥沙或游泳的器官。
内脏囊位于身体背部,包括心脏、肾脏、胃、肠、消化腺和生殖腺等内脏器官。
外套膜包被于身体的外面,系由内外两层表皮和其间的结缔组织、少许肌肉组成。
外套膜的表皮细胞分泌贝壳,外套膜和贝壳都是贝类的保护器官。
贝类的神经系统由脑、足、侧、脏4对神经节和与其联络的神经构成。
脑神经节位于食道的背侧,派出神经至头部和体前部;足神经节位于足的前部,派出神经至足部;侧神经节位于身体前部,派出神经至外套和鳃;脏神经节位于身体之后部,派出神经至内脏诸器官。
贝类原始的种类神经系统简单,没有显著的神经节,较进化的种类形成神经节,更进化的种类则是各神经节集中在头部形成“脑”。
感觉器官主要有触角、眼、平衡囊、嗅检器等。
贝类的消化系统包括口、齿舌食道、胃肠、肛门和附属的消化腺,其中齿舌是贝类比较特殊的舐食和磨碎食物的器官,又是分类的重要根据之一。
贝类靠鳃和肺呼吸。
水生的种类有鳃,通常由外套膜内面皮肤伸展形成的,称为本鳃。
每一鳃片鳃轴的两侧或一侧生有鳃丝,鳃上生有纤毛。
依纤毛的运动使呼吸水流按一定线路通过鳃进行气体交换。
有的种类本鳃消失,而用皮肤表面或在皮肤表面形成二次性鳃(后鳃类)进行呼吸。
陆生种类外套膜的一部分形成脉网密集的肺室,借以在空气中呼吸。
贝类的循环系统一般是开管式的,但在高等的头足类动脉管和静脉管由微血管联络成为闭管式。
贝类循环系的中枢为心脏,心脏有1个心室,1个、2个或4个心耳。
温州海产贝类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污染检查
Z UGE Qig y n , H n — u HU n , Xi。 PAN a g wa g , ANG h o h i, UA NG u—o g ,TAN n Ch n — n LI S a — u H H ic n Fe g
( . r stlg p rme to We z o d c lColg n h u 3 5 3 1 Pa a ioo y De a t n f n h uMe ia le eWe z o 2 0 5,C i a; hn 2 c o l f Me ia b r tr ce c n h o f Li eS in e We z o d c lColg , n h u 3 5 3 .S h o d c lLa o a oy S in ea d Sc o lo f ce c , n h uMe ia le e We z o 2 0 5,Chn ) o ia
月在 温州 沿 海 地 区抽 取 贝 类 样 品进 行 微 生 物检 测 。结 果 在 1 0份 样 品 中, m 阳 性 3份 , 0 L 占总 数 的 3 0 % 。结 论 温 州 市 .0 海 洋 贝 类 已受 到 L 的污 染 , 加 强 卫 生 监 督 。 m 应
关 键 词 : 洋污 染 ;贝 类 ; 核 细胞 增 生 李 斯特 菌 海 单
中 图 分 类 号 :3 8 文 献 标 识 码 : li h Du o Li t r a m D c o lu i n o he S lfs e t s e i D f g
i e h u ct n W nz o iy
菌。 。它在 自然 界 中分 布极 广 , 们 食 用 含有 L 人 m 污染 的食 物后 , 会导致 脑 膜炎 、 骨髓 炎 、 肌炎 、 心 孕妇 流产 以及产 褥感 染等疾 病 ∞ 。由 L 引起 感 染 的疾 m 病死亡 率 极 高 , 达 3 ~ 7 % 。在 欧美 、 可 O O 日本 由该菌 造成 的临 床疾 病 和 食 物 污染 问题 , 已超 过 在 细菌性 食物 中毒 中 占第 1 的沙 门菌 。我 国到 目前 位 为止 , 虽未 出现 有 关 L 引起 食 物 中毒 暴 发 流 行 的 m 报道 , 从 国 内多 篇调查 报道 了解 到 , m 对 我 国人 但 L
贝类形态结构与分类
部很小,体螺层很大,如鲍
、萝卜螺等,有的则螺旋部
很高,而体螺层较小,如钉
螺,一般 来说,螺旋部小于
体螺层。
整理课件
44
2、壳口:在体螺层基部的开口 前沟:壳口前端的缺刻或沟 后沟:壳口前端的缺刻或沟 内唇:壳口靠螺轴的一侧 外唇:与内唇相对的一侧
整理课件
45
3、贝壳的测量
壳高:从壳口底部到壳顶的距离 壳宽:壳口的左右两侧最大距离 螺旋部高度:壳口上方至壳顶距离 壳口高度:壳口底部至上部的距离
霰石:碳酸钙薄片
整理课件
8
珍珠:在珍珠层内形成。是珍珠贝、河 蚌等的外套膜分泌物包裹着进入外套膜 和贝壳之间的异物而形成的。
生长线:角质层和棱柱层的生长不是连 续不断的,在繁殖期或食物不足、气温 低等情况下,外套膜缘停止分泌。
整理课件
9
整理课件
10
整理课件
11
整理课件
12
外套膜的结构:
1. 体呈蠕虫形,左右对称,无
介壳。
2. 头部不明显,无眼和触角,
具齿舌。
3. 足退化,身体腹面有一条纵
走的腹沟,内有纤毛,用于
爬行。
4. 体外覆一外套膜,部分种类
有一囊状的外套腔,肛门、
生殖孔及2个栉鳃位于其中
。
全海产,如龙女簪Proneomenia。
整理课件
35
整理课件
36
第四节 多板纲 Polyplacophora
➢ 在腹足类、瓣鳃类、头足类的许多种类中,由 围心腔壁的上皮分化成的围心腔腺以及腹足类 后鳃亚纲的肝脏部分细胞,都有排泄作用。
整理课件
23
1.8 神经系统
原始种类的神经中枢,包括一围食道神经环 及由此向后伸展的两条足神经索和两条侧神 经索
各种贝类的繁殖方式
盐度:对海洋贝类而言,盐度通过影响贝类的渗透压,对幼虫
发育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一定合适的盐度下,生长发育速度 较快,存活率也较高。超出适应盐度范围则发育速度和存活 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
光照:贝类担轮幼虫和初期面盘幼虫有明显的趋光性,在室内
人工育苗时,如果有较强的自然漫射光,浮游幼虫会大量群 聚于池水表层的光亮处。形成局部漩涡;如果阳光直射或光 照过强,幼虫则呈负趋光性而下沉到池底,影响生长发育甚 至大量死亡。扇贝、牡蛎等的后期面盘幼虫具有一定的背光 性。在弱光条件下易于附着,有利于变态。
交配后产卵 交配后产卵是头足类和大部分腹足类的繁殖方式, 它们中既有雌雄异体,也有雌雄同体,亲体经交配行为使配子在 体内受精,受精卵体外发育。但雌雄同体的个体一般为异体受精。
交配后产卵的贝类,排出的卵子往往黏集成块状、带状或簇状。 称为卵群或卵袋,卵群上的黏胶物质是产卵过程中经生殖管时附 加的膜,为三级卵膜,对卵子有保护作用
饵料:贝类幼虫发育到面盘幼虫开始摄食外源性饵料。因 此,饵料是幼虫发育的能量来源和物质基础。人工培育 条件下,投喂适宜的单细胞藻类,能够促进幼虫的生长 发育。大量实践表明,用多种单胞藻混合投喂贝类幼虫 的饲育效果较好,这是由于饵料中的营养成分互补,弥 补了单一饵料的营养缺陷。饵料数量对幼虫发育也有一 定影响,要适量投喂。 水质:对水生贝类来讲,影响其幼虫发育的主要水化学因 子有酸碱度(pH)、溶解氧(DO)、氨态氮(NH3N)、重金属离子、硫化物、农药化肥、石油类及其衍 生物,以及各种能导致水质污染的污染源物质等。
卵胎生:是指动物的受精卵虽然在母体内发育,但其营养仍然
依靠卵细胞自身所含的卵黄,与母体没有或只有很少营养联系, 直至发育成幼体才离开母体的生殖方式。贝类的卵胎生现象,见 于多板类和腹足类。
贝类的内部构造PPT课件
.
20
三、循环系统
心脏、血管、血窦组成
心脏由1个心室和2个心房构成,一般位于内脏囊 被侧的围心腔中。
心脏与心耳有狭孔相通,并有肌肉瓣,在心室收 缩时可以防止血逆流入心耳。
有水管的种类,通常自心室派出前后2支大动脉。
贻贝:心室仅派出1支前大动脉
牡蛎:2支动脉管愈合
血液循环:
外套器:为瓣鳃类的1个附属器,与嗅检器均可司嗅觉作用
.
31
c、 平衡器:瓣鳃类平衡器位于足部,具有平衡和依 靠水的传播作用感受声音的作用。
d、 视觉器:外套膜的边缘的色素斑特化而成。 蚶:复眼,每个单眼仅是一个具有角膜的色素细胞。 扇贝:位于外套膜的上叶(左叶)栉孔扇贝两叶均有。
.
32
六 生殖器官
主要依靠围心腔腺中血液的渗出排泄物质以及变形 细胞的搬运。
3、吞噬细胞
.
24
五、神经系统
1、 脑神经节 2、 足神经节 3、 脏神经节 4、 侧神经节 5、 感觉器官
.
25
1、 脑神经节
脑神经节与侧神经节合并成为1个神经节,又称 脑侧神经节,位于口的侧上方。
控制:唇瓣、前闭壳肌、外套膜的全部、平衡器 和嗅检器。
直肠经过心脏的背面,如珍珠贝、牡蛎。
肛门开口于后闭壳肌的后部。
.
12
二、呼吸系统
鳃:它是由外套膜的内侧壁延伸而成,起 始于外套膜与内脏囊后方部位,以后渐 次扩展至前方的唇瓣附近。
功能:呼吸、滤食、形成育儿囊(河蚌) 孵化幼苗。
.
13
鳃的类型
1、 原始型 2、 丝鳃型 3、 真瓣鳃型 4、 隔鳃型
.
9
.
10
贝类血细胞及其免疫功能研究进展
收稿日期5228;修订日期6252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58;3);浙江省重点科研计划项目(3)资助作者简介孙敬锋(6—),男,山东东平人,理学博士,从事水生生物病害学研究,jf @1通讯作者吴信忠,xz @zj 综 述贝类血细胞及其免疫功能研究进展孙敬锋1,3 吴信忠2(11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州 510301;21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杭州 310029;31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州 510631)THE PRO GRESS OF STUDIES O N MOLL USCAN HEMOCY TE AN D ITSIMM UN OLO GICAL FUNC TIO NS UN Jing 2F eng 1and W U Xin 2Zh ong 2(11Sout h China S ea Institute of Oceanology ,Chine se A cademy of Science s ,Guangzhou 510301;21College of Ani mal Sc ienc es ,Z he jiang Universi ty ,Hangzhou 310029;31College of Li fe Sci enc e ,South Chi na Normal Univ er sity ,G uangzhou 510631)关键词:贝类;血细胞;免疫功能K ey w or ds :M ollusk;H emocyte ;Im munol og ical functi on中图分类号:S9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3207(2006)0520601207 贝类由于是开放性系统,不存在特异性体液免疫,贝类的宿主免疫防御包括以血细胞为基础的细胞和体液系统。
血细胞能够在体内或体外吞噬各种有机和无机颗粒,清除病原生物和自身损伤或死亡细胞,而且血细胞能够产生各种非特异性体液因子来参与宿主的免疫防御过程。
贝类育苗中单细胞藻类培养技术
矗墨匹 目曩
:
垦塑 基 旦
鱼 番 哚 精 鲨 产 : i :
、
{
一
{
、
0 一
众所周知,味精作为调味料的一种 ,主要成分为谷 氨酸钠。味精于10年被 日本味之素 ( 0素) 99 味 公司所发 现并申请专利。当时称味精为 “ 味之素具有 重 要意 义 。我 国渔 业总 产量 居 世
2培 养器具 各级培养用 的玻璃器皿 、工具都需 .
煮沸或酒精消毒。三级池可用高锰酸钾溶液由池壁顶部 淋洒 、泼洒池底 、用刷子刷净的方法进行消毒,然后用 消毒过的海水冲洗干净方可使用 。 三、日常管理
藻在光线充足且发育 良好的情况下会上浮,并在液面出
现聚集缕状分布 ,如生长状态不好,则会 出现沉淀。沉 淀藻体如果保持原色,还可能恢复其生长 ,如果变成灰 白色,则表 明已经腐败 ,应及时进行处理 。
一
照,同时防止水面产生菌膜。搅拌 时应注意不要用力太 猛,以防藻液溅 出,相互污染。 3 光照 饵料 生产上培养一般利用太 阳光源 ,而 . 太阳光源具有易变的特 点,因此要根据天气情况随时进 行调整。室内培养饵料应避免阳光直射 ,可采用活动白 帆布篷来调节光照。阴雨天,可适 当采用人工光源的办
藻种 。 二 、培 育设 施
贝类育苗一般处在高温季节,饵料极易被污染,饵 料培养车问应经常消毒,可用稀释漂 白液冲洗走廊,用
颜色会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变深。如金藻生长 良好时呈现 金褐色,接种后颜色会逐渐变深且有小气泡产生。而角
毛藻正常生长时颜色为褐色 ,藻体悬浮于水中呈云雾状 水 团。如果出现黄色、乳 白色和蓝色,说明被其他藻类
澈,则可能有敌害生物污染 ,需用显微镜观察,确定不
贝类血细胞分类及其功能研究进展
贝类血细胞分类及其功能研究进展作者:吴刚张志江黄亚冬王冬浩李永仁梁健来源:《河北渔业》2018年第04期血细胞是贝类细胞免疫的承担者,直接参与异物的吞噬、包囊、免疫黏附、伤口修复等过程[1],同时能够合成和释放多种水解酶、抗菌肽、细胞因子类似物、调理素、凝集素等免疫因子,是体液免疫的供给者[2]。
关于贝类血细胞的研究开始于1934年,兴盛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主要研究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功能,了解贝类的防御机制,以便抵御当时寄生虫和病菌泛滥引起的大量死亡情况[3]。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所用方法不同导致血细胞的分类命名存在巨大的差异,目前为止,贝类的血细胞分类都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
本文通过引用国内外相关文献,对目前研究贝类血细胞分类的几种技术方法做出阐述,列举出一些常见经济贝类血细胞的种类名称,并简单介绍其形态、结构及功能,为以后贝类非特异性免疫防御相关研究提供基础。
1 贝类血细胞分类研究技术早期的贝类血细胞分类研究主要是通过光学或电子显微镜的直接观察,根据血细胞内部细胞器的形态、颗粒物质的有无以及细胞外部的形态结构、运动方式、血细胞发生等来进行分类。
随着组织化学染色方法的成熟和发展,由于血细胞内不同物质对染色剂的亲和性不同而呈现颜色上的差异,为血细胞分类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
近些年来,流式细胞术、单克隆抗体及密度梯度离心等新型技术的应用为贝类血细胞的分类提供更多选择。
1.1 显微镜观察技术显微镜观察技术分为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和电子显微镜观察。
其中,电子显微镜观察又分为透射电镜观察和扫描电镜观察。
与光学显微镜相比,电子显微镜是以电子束作为照明源对样品进行透射或反射,在通过电磁透镜的多级放大后成像于荧光屏上。
透射电镜具有高分辨率、高放大倍数、成像立体丰富等优点,但由于其成像原理也存在样品制备具有破坏性、电子束直接轰击样品表面、需真空环境及采样率低等缺点。
透射电镜观察贝类血细胞这种细胞密度低、易凝集、形态结构多样的悬浮游离细胞时,常规的样品制备条件就不太适合。
贝类血淋巴细胞的吞噬作用
贝类血淋巴细胞的吞噬作用
贝类动物的血淋巴细胞具有重要的免疫功能,其中包括吞噬作用。
血淋巴细胞是贝类动物体内的一类重要免疫细胞,它们在贝类的免疫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血淋巴细胞通过吞噬作用参与对抗病原体的过程。
首先,血淋巴细胞通过吞噬作用可以摄取体内外的异物和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等,从而起到清除病原体的作用。
这一过程类似于哺乳动物的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通过吞噬病原体来阻止病原体进一步侵害机体。
其次,血淋巴细胞的吞噬作用还可以参与体内的免疫调节。
一些研究表明,血淋巴细胞通过吞噬和处理抗原,可以激活和调节其他免疫细胞的功能,从而影响整个免疫系统的应答。
此外,血淋巴细胞的吞噬作用还与贝类动物的自身免疫调节有关。
一些研究发现,血淋巴细胞通过吞噬自身过多的细胞或异常细胞,参与了自身免疫的调节和维持。
总的来说,贝类动物的血淋巴细胞通过吞噬作用参与了体内外
病原体的清除、免疫调节和自身免疫的维持。
这些功能使得血淋巴细胞在贝类动物的免疫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贝类生殖细胞生成和发育的调节机制研究
贝类生殖细胞生成和发育的调节机制研究贝类生殖细胞生成和发育的调节机制一直是生殖生物学和海洋生态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了解贝类生殖特征,探讨其生殖系统内部的调节机制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对于饲养贝类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1. 贝类的生殖特征贝类通常是雌雄同体,但不同的物种具有不同的生殖方式。
大多数贝类属于卵胎生动物,即卵在母体内孵化,直到幼体能够离开母体才释放出来。
在生殖过程中,受精是最重要的环节。
贝类受精的过程中,精子通过精子虫进入到卵子中,然后卵子进行有丝分裂,形成双倍体的幼体。
2. 内部调节机制在贝类生殖过程中,内部因素对生殖细胞的生成和发育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在贝类的性成熟过程中,激素水平的变化对性腺的发育和细胞生成起重要作用。
性腺细胞对性激素的反应性逐渐增强,表现为生殖细胞的发育和分化。
同时,贝类的生殖生物钟可能也会影响生殖细胞的生成和发育。
3. 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贝类生态环境中的外部因素也对生殖细胞的生成和发育产生着影响。
水温、日照时间、饵料成分和营养等各种因素都可能对贝类生殖细胞产生影响。
比如,水温对生殖细胞分化、发育和成熟具有显著的作用,过高或过低温度均会抑制生殖细胞的发育,而适宜温度则可以促进生殖细胞的发育和生长。
4. 未来的研究方向贝类生殖细胞的生成和发育的调节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在细胞水平上进行深入研究。
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是基因调控机制。
目前,许多人已经开始探索蛋白质和基因在贝类生殖细胞发育中的调节作用。
同时,基于现代生物技术的成果,可以尝试从分子水平上探索生殖细胞生成和发育的调节机制。
综上所述,贝类生殖细胞生成和发育的调节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研究领域,需要综合考虑内外部因素的作用。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也将能够更好地探索和理解这一领域。
这不仅有利于科研的深入,更对人类和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现实的意义。
贝类血淋巴细胞吞噬作用
贝类血淋巴细胞吞噬作用
贝类血淋巴细胞吞噬作用是一种重要的生理过程,主要涉及清除侵入贝类机体的外源异物,如生物大分子、无机物颗粒、细菌和真菌病原微生物,以及自身的坏死细胞和细胞碎片等。
同时,这也是提供细胞摄取营养的一种手段。
在大多数报道的贝类中,吞噬作用主要由颗粒细胞血细胞完成,透明细胞也具有一定的吞噬能力,但不是主要的。
血细胞吞噬能力与其自身颗粒度有一定正相关性,颗粒度大的血细胞吞噬能力较强。
当外源颗粒比较小时,血细胞通过吞噬作用吞噬外源颗粒物。
外源颗粒物被吞噬后,血细胞同时释放活性氧物质及溶酶体酶消化外源物质。
当外源颗粒大于10微米时,血细胞通过包囊作用清除异物,首先变形细胞黏附在外源
颗粒表面,并形成几个细胞厚度的被膜,从而对颗粒比较大的外源物质进行杀伤和清除。
贝类细胞吞噬作用主要通过趋化、识别、黏附、内吞等步骤达到杀灭消化、清除目的异源物的目的。
血细胞吞噬外来异物时,首先是机体对异己的发现识别作用。
由于贝类缺乏免疫球蛋白,贝类血细胞主要根据外来物质的表面性质和血细胞上的病原模式识别受体来进行异己的识别。
血浆中的调理素能
够识别并结合于外来物质或受损伤组织的表面,为吞噬细胞表面受体提供易于识别的标记,同时促进血细胞对异己的识别。
如果吞噬了不可消化的物质,血淋巴细胞可以将这些异物渗出体内,通过肾上皮、外套膜、肠、生殖管等迁移到外部环境,从而离开机体,或者迁移到身体某一部分,变为代谢物,永久居留在体内。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相关学者。
一种贝类血细胞胞外陷阱的诱导方法及其应用[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一种贝类血细胞胞外陷阱的诱导方法及其应用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杨顶珑,韩怡静,赵建民
申请号:CN201910998502.0
申请日:20191021
公开号:CN110484503A
公开日:
20191122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贝类血细胞胞外陷阱的诱导方法。
采用酵母多糖对贝类血细胞进行诱导,获得发生胞外陷阱的贝类血细胞。
有益效果:将蛤仔血细胞用酵母多糖诱导,使得血细胞胞外陷阱的发生。
本发明的方法能够有效诱导蛤仔血细胞发生胞外陷阱,并抑制细菌生长。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地址:264003 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春晖路17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北京中济纬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马国冉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贝类细胞培养研究概况
贝类细胞培养研究概况李勇;孟立霞【摘要】综述了国内外关于贝类细胞培养的一些方法,阐述了贝类细胞的生存环境,并总结目前贝类细胞培养所存在的问题,以此探索此领域的培养环境、培养方法,为建立细胞系提供参考.【期刊名称】《凯里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29)003【总页数】3页(P81-83)【关键词】细胞培养;贝;蚌【作者】李勇;孟立霞【作者单位】河北联合大学,轻工学院,河北,唐山,063000;凯里学院,环境与生命科学学院,贵州,凯里,556011【正文语种】中文组织培养是生物工程领域的重要手段之一,细胞培养技术广泛应用于染色体分析、细胞代谢、癌变机制、病毒的分离和鉴定以及药物筛选等研究领域.如果能够建立贝类的细胞系,必将为深入研究贝类病害机理,实现人工育珠的人工控制提供极大方便.贝类组织培养工作从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Benex[1]对贻贝的组织培养进行过研究,已见报道的有牡蛎、贻贝、文蛤等十几种.国内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进行该领域的研究,主要是一些淡水和海水的育珠贝外套膜的研究[2].最近十几年贝类的组织培养主要有:石安静等对背角无齿蚌(A nodonta woodianoLea)、褶纹冠蚌(Cristaria plicataLea)、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Lea)进行的原代培养[3-4];Chen等对文蛤进行的原代培养[5];日本人町井昭对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进行的原代培养[6];李霞等对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进行的原代和传代培养[7];郎华刚等对栉孔扇贝(Chlamys f arreri)进行的原代培养[8];王爱民等对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进行的原代培养[9];孙振兴等对中国蛤蜊进行的原代培养等[10].但是就目前的情况看,贝类的组织培养还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至今还未有贝类建系的细胞的报道.贝类组织培养可以用组织块培养法和酶分散培养法,很多学者采用第一种方法[11].组织块培养法主要是将组织剪成1 mm的小块,将其分布于瓶壁上,1~2 h后加入培养基,进行培养.此法培养到的是来源于各组织的混和细胞;酶分散培养法对单细胞的损伤比较大,主要是将切碎的组织小片加入适量的胰蛋白酶溶液,并放在恒温摇床上进行酶解,离心用筛绢过滤酶解后的液体,倒掉上清液并加入适量的培养基,吹打均匀后转入培养瓶中进行培养.此法较适用于研究特异的组织细胞,如三角帆蚌外套膜原代细胞培养一般采取第二种方式进行培养.珍珠贝外套膜的组织培养,由于外套膜细胞在体外条件下分裂增殖较弱,许多研究工作者对外套膜表皮细胞的培养仅停留在生长适宜条件的摸索,主要包括贝类组织的消毒除菌、培养基的选择和调整,以及培养温度和p H的优化等.众所周知,细胞培养要求的无菌条件极为严格,而贝类外套膜表皮细胞与水体直接接触,粘附着大量的细菌、霉菌、藻类和原生动物,因此在对它进行培养时,除菌的工作显得格外重要.一般进行细胞培养时,都要用消毒液对培养的对象进行消毒,在培养基中加入一定量的抗菌素是必须的.石安静等[3-4]在对背角无齿蚌、褶纹冠蚌外套膜进行培养时采用双抗消毒液(PBS 配制,每毫升含青霉素4 000 u,链霉素5 000 u)处理0.5 h,培养基中加入2种抗生素各100 u/mL,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王爱民等[9]培养海水珍珠贝类马氏珠母贝外套膜组织时用改进的海水贝类平衡盐溶液(MMBSS)配制的消毒液(含青霉素2 000u/mL、链霉素2 500 u/mL)处理中清洗5次,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而李霞[7]在培养皱纹盘鲍组织时采用的是用1‰洗必泰和双抗1∶1的混合液作为消毒液进行处理,既能达到消毒目的,又能保持细胞活性.在已报道的贝类外套膜培养中,多采用哺乳动物和鱼类的人工合成培养基,如TC199、1640、Eagle MEM等,然后添加一些天然成分.石安静[3]用1640培养基50 mL加0.3%水解乳蛋白30 mL和小牛血清20 mL培养河蚌外套膜细胞;Chen[5]在培养文蛤心肌细胞时,选用2倍L-15合成培养基加入5%文蛤血淋巴及10%胎牛血清;李霞等[7]采用Eagle MEM 9.5 g/mL加NaCl 3.51 g以及胰岛素2.5 g和L-谷氨酰胺0.3 g培养皱纹盘鲍的外套膜组织.近十几年来,科研工作者通过了无数的尝试,筛选出许多适合不同珍珠贝的培养基.表1为不同珍珠贝的培养基.从已有的文献来看,贝类组织培养的最适温度范围在26~27℃,唯一例外的是王爱民等培养马氏珠母贝时用到的是20℃,这可能是由于马氏珠母贝特殊的生活环境决定的[9].根据文献报道,贝类组织培养的最适p H是在6.8~7.0[1].贝类外套膜细胞的培养还表现出一定的季节性,春季容易获得成功,秋季比较困难,冬季几乎不能成功,这可能与贝类体内的激素分泌和细胞的基因调控有关系.从目前的情况看,贝类的组织培养还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至今还未有贝类建系的细胞的报道[8].培养基(Medium)是供动物组织生长和维持用的人工配制的养料.细胞培养成功的关键在于培养液中是否含有动物血清,因为由于动物细胞生活的内环境还有一些成分尚未研究清楚,所以需要加入适当的生长添加因子以提供一个类似生物体内的环境,可以促进细胞的发育.迄今尚无贝类细胞培养的专用商业性培养基,这就使得动物血清与贝类细胞培养的条件存在一定差异行.为了更好的使贝类细胞生长,需从贝类营养代谢和细胞生理方面进行细致研究,以便研发出适宜贝类细胞培养的培养基[12,13].传统的细胞培养方法有2种,一种是酶消化法,但此法对细胞损伤较大[14],步骤繁琐;另一种是组织块培养法,此法细胞生长慢,获取的分散细胞的数量少.如何简化操作、提高细胞培养的成功率是目前所要要重点攻克的难题.在试验中,要对传统的培养方法有效改良、不断摸索,探索能够获取大量分散细胞的有效方法.贝类细胞培养一般是原代培养或传代培养,如施志仪等[15]对三角帆蚌外套膜的原代培养;崔龙波等[16]对皱纹盘鲍鳃细胞传代到第23代;邓瑞鹏等[17]对僧帽牡蛎鳃组织传代到第3代.尽管如此,贝类细胞培养并不顺利.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成功建系的报道.目前的研究只停留在条件摸索或如何使细胞在体外生存时间延长方面,对于建立贝类细胞系仍然是全世界所面临的挑战性课题.尽管贝类细胞培养存在许多困难,但如果多角度、多元化的思维考虑问题,不断探索并在目前细胞培养的基础上进行更加广泛的研究,相信能够为个无脊椎动物细胞培养研究带来新的契机.【相关文献】[1]司徒镇强,吴军正.细胞培养[M].西安:陕西西安出版社,1996:1-5.[2]薛庆善.体外培养的原理与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6-23.[3]石安静.河蚌外套膜的组织培养[J].水产学报,1983,7(2):153-157.[4]刘绍龙,石安静.育珠蚌外套膜组织培养适宜条件的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30(1):107-113.[5]CHEN S N.Establishment of cell lines derived from oyster,Crassostrea gigas Thunberg and hard clam,Me retrix lusoria Röding[J].Journal of Tissue Culture Methods,Methods in Cell Science,1999(4):183-192.[6]町井昭.贝の组织培养[J].蛋白质核酸酵素,1989,34(3):193-196.[7]李霞,刘淑范.皱纹盘鲍的组织培养[J].水产学报,1997,21(2):197-200.[8]郎刚华,王勇,刘万顺,等.贝类组织培养及其应用研究[J].海洋科学,2000,24(4):15-18.[9]王爱民,苏琼,阎冰,等.马氏珠母贝外套膜组织培养的条件和方法初探[J].广西科学院学报,1995,11(3):17-22.[10]孙振兴,李清,唐锦绣,等.中国蛤蜊的组织培养[J].齐鲁渔业,2005,22(6):1-3.[11]郎刚华,王勇,刘万顺,等.贝类组织培养及其应用研究[J].海洋科学,2000,24(4):15-18.[12]郎刚华,王勇,刘万顺,等.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外套膜组织原代培养的初步研究[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000,30(1):123-126.[13]童裳亮.海洋动物的细胞培养与应用[J].生物工程进展,2001,21(2):198-202.[14]王立新,杨朝霞.海产虾类细胞培养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02,23(5):7-9.[15]施志仪,李巍,李松荣,等.三角帆蚌外套膜细胞培养与组织培养的比较[J].上海水产大学学报,2002,11(1):27-30.[16]崔龙波,魏峰.皱纹盘鲍组织培养研究[J].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2000,13(1):21-24.[17]邓瑞鹏,韩雅莉.牡蛎鳃组织的培养及 TBTCI胞活力的影响[J].海洋环境科学,2004,23(2):5-7.。
贝壳是怎么形成的
贝壳是怎么形成的贝壳是怎么形成的贝类生物的贝壳生长所需的碳是从生物圈中获得的。
贝壳是生活在水边软体动物的外套膜,具有一种特殊的腺细胞,其分泌物可形成保护身体柔软部分的钙化物,而贝壳的形成你知道是怎样的吗?贝壳是怎么形成的贝壳(beike)软体动物的外套膜,具有一种特殊的腺细胞,其分泌物可形成保护身体柔软部分的钙化物,称为贝壳。
贝壳的数量、形状和结构变异极大,有的种类具有1个呈螺旋形的贝壳(如蜗牛、螺、鲍);有的种类具有2片瓣状壳(如蚌、蚶);有的种类具有8片板状贝壳,呈覆瓦状排列(如石鳖);有的种类的1块贝壳被包入体内(如乌贼、枪乌贼);有的种类的贝壳甚至完全退化(如船蛆)。
贝壳的主要成分为95%的碳酸钙和少量的壳质素。
一般可分为3层,最外层为黑褐色的角质层(壳皮),薄而透明,有防止碳酸侵蚀的作用,由外套膜边缘分泌的壳质素构成;中层为棱柱层(壳层),较厚,由外套膜边缘分泌的棱柱状的方解石构成,外层和中层可扩大贝壳的面积,但不增加厚度;内层为珍珠层(底层),由外套膜整个表面分泌的叶片状霰石(文石)叠成,具有美丽光泽,可随身体增长而加厚。
方解石和霰石的主要化学成分都是CaCO3。
贝壳的外层具有多条深浅颜色相间、同心环状的生长线,但它不代表年龄;它的形成是由于外套膜边缘因受某些原因(食物不足、季节不同、生殖期间等)的影响、而不能继续分泌的结果。
贝壳的学术用途贝壳的放射性碳测年贝壳是寄送到加速器质谱(AMS)实验室进行放射性碳测年的常见材料。
很大一部分寄送到加速器质谱实验室进行碳14测年的贝壳材料都是软体动物贝壳。
对贝壳进行放射性碳测年不太容易,因为有许多因素导致结果的.不确定。
美国物理化学家Willard Libby是放射性碳测年技术的先驱,他认为贝壳是放射性碳测年效果最不好的材料。
贝壳可分为海洋类、河口类或河流类。
AMS实验室分析员需要知道他们正在分析的贝壳类型,以确定可能存在的污染物以及去除污染物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贝类血细胞分类
贝类血细胞研究始于1934 年。
在70 年代中期,贝类血细胞又重新引起了研究者的兴趣,原因之一,是一些经济贝类时常遭受一些寄生虫或病菌的侵袭引起疾病,而贝类的血细胞在防御疾病中扮演了极重要的角色,所以研究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功能,将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它们的防御机制。
随着对血细胞防御功能更深入的研究,研究者们急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对血细胞的分类命名。
早期对贝类血细胞的分类依据主要来源于细胞化学染色和电子显微镜观察,根据血细胞内细胞器的性质,细胞核的形态及其染色亲和性,血细胞中颗粒的有无,以及对血细胞的外部形态、运动特征、血细胞的发生来进行分类。
但由于贝类的血细胞还存在着许多的中间类型,用传统方法进行简单的分类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流式细胞技术、单克隆抗体、免疫探针技术、密度梯度离心、酶细胞化学、外源凝集素标记法等均为贝类血细胞的分类提供了新的技术。
1 组织化学或细胞化学染色
组织化学或细胞化学染色(histochemical or cytochemicalstaining)是利用染色剂可同细胞的某种成分发生反应而着色的原理,对某种成分进行定性或定位研究的技术。
利用这种方法对细胞的各种成分几乎都能显示,包括有无机物、醛、蛋白质、糖类、脂类、核酸、酶等。
2 光学显微镜技术和电子显微镜技术
光学显微镜是利用可见光照明,将微小物体形成放大影像的光学仪器。
电子显微镜是以电子束为照明源,通过电子流对样品的透射或反射及电磁透镜的多级放大后在荧光屏上成像的大型仪器。
电子显微镜技术(electronmicroscopy)已成为研究机体微细结构的重要手段。
常用的有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microscope,SEM)。
与光镜相比电镜用电子束代替了可见光,用电磁透镜代替了光学透镜并使用荧光屏将肉眼不可见电子束成像。
透射电镜是以电子束透过样品经过聚焦与放大后所产生的物像,投射到荧光屏上或照相底片上进行观察。
透射电镜的分辨率为0.1~0.2nm,放大倍数为几万~几十万倍。
由于电子易散射或被物体吸收,故穿透力低,必须制备更薄的超薄切片(通常为5 0 ~100nm)。
其制备过程与石蜡切片相似,但要求极严格。
要在机体死亡后的数分钟钓取材,组织块要小(1立方毫米以内),常用戊二醛和饿酸进行双重固定树脂包埋,用特制的超薄切片机(ultramicrotome)切成超薄切扫描电镜是用极细的电子束在样品表面扫描,将产生的二次电子用特制的探测器收集,形成电信号运送到显像管,在荧光屏上显示物体。
(细胞、组织)表面的立体构像,可摄制成照片。
3 流式细胞技术
近年来,国外学者采用流式细胞仪对贝类血细胞进行分类[7~9],每秒钟可以分析多达几百个血细胞,同时还可以分析血细胞的大小和颗粒性。
流式细胞仪在细胞分类及其功能的研究上是一种快速而准确的工具,它不但计数量大,使统计数据更为准确;并且可避免实验过程中人为或一些主观性因素造成的不确定性和一些假象。
4 单克隆抗体技术
单克隆抗体技术是以免疫反应中特异性的免疫功能为依据,反映了血细胞膜上抗原决定部位的组成,从而使血细胞分类能与其免疫功能联系在一起。
Noel等[15]应用单克隆抗体技术,对贻贝血细胞的亚群从其抗原性特征进行了研究,通过免疫染色鉴定了2 1生命科学仪器2007 第5 卷/ 4 月刊研究报告4 种单抗。
从免疫染色的结果来看,贻贝至少可以区分出三种不同类型的血细胞。
5 免疫探针技术
免疫探针技术能准确地确定血细胞的血像,而血细胞的血像又能综合的反映血细胞自身的生理状态、血细胞所处的环境状态,以及血细胞对病原敏感性的差异,是一种比较准确、客观的血细胞分类手段。
6 密度梯度离心
密度梯度离心(density gradient centrifugation)是用一定的介质在离心管内形成一连续或不连续的密度梯度,将细胞混悬液或匀浆置于介质的顶部,通过重力或离心力场的作用使
细胞分层、分离。
这类分离又可分为速度沉降和等密度沉降平衡两种。
密度梯度离心常用的介质为氯化铯,蔗糖和多聚蔗糖。
分离活细胞的介质要求:1 )能产生密度梯度,且密度高时,粘度不高;2 )P H 中性或易调为中性;3 )浓度大时渗透压不大;4 )对细胞无毒。
在对牡蛎血细胞分类研究中,Xue 等[19]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将食用牡蛎(Ostrea edulis)血细胞分为颗粒细胞、大透明细胞和小透明细胞。
7 酶细胞化学技术
酶细胞化学技术(enzymecytochemistry)是将细胞内的酶与底物相互作用,再将酶反应的产物作为反应物质,在酶的作用部位进行捕捉,使其在显微镜下具有可见性。
这种在酶作用下产生反应产物,经捕捉反应来间接证明酶定位的反应称为酶的细胞化学反应。
电镜酶细胞化学技术是在光镜细胞化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一门技术,主要通过酶的活性作用结果间接地证明酶的存在。
一般先将酶原位固定在细胞内,再使它与特定的底物起反应,底物的分解物经过捕捉反应沉着于发生分解的原位上,最后使沉着物变为在电镜下可以看到的物质。
在整个处理过程中必须保存酶的活性不受破坏。
Russell-Pinto等[20]发现不同血细胞类型对绵羊细胞有不同反应,并用光镜、电镜及酶细胞化学法研究后,也将血细胞分为三个类型: Ⅰ型为大的伸展细胞,呈酯酶和酸性磷酸酶阳性,能吞噬绵羊红血球;Ⅱ型细胞球型,细胞器少,与绵羊红细胞形成E 花环;Ⅲ型细胞圆形, 胞质中充满含颗粒性物质的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