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导学案含答案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论语十二章》导学案及答案.docx

(完整word版)《论语十二章》导学案及答案.docx

《论语》十二章师生共用导学案备课:徐春红学习时间:班级:姓名:【学习目标】 1、识记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和作家作品2、理解各则语录的含义以及古人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

【重点难点】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知识链接】走近作者、作品孔子 , 名,字,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传说有千弟子 ,贤人。

孔子也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 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

宋儒把《》和《》、《》、《》合称为“四书”。

【自主预习】1、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

2、给加点字注音论语()不亦说乎()三省吾身()...女知之乎()内自省也()其恕乎()愠(...罔()殆()..3、感悟文章的整体内容 -----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1)学而时习之()(2)不亦说乎(..(3)人不知而不愠()(4)吾日三省吾身.....()()(5)与朋友交而不信()(6)传不习乎(..(7)三十而立()8)四十而不惑(..(9)不逾矩()(10)学而不思则罔(...(11)思而不学则殆()(12)人不堪其忧(..(13)好之者不如乐之者()()..(14)饭疏食,饮水()()()(......(15)曲肱而枕之()(16)于我如浮云(..诲.))))))))(17)逝者如斯夫()(18)不舍昼夜(..(19)匹夫不可夺志也()(20)博学而笃志...()(21)切问而近思()(22)仁在其中矣(..4、讨论解决字词句疑难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按照读——译——讲的步骤进行。

5、翻译下列语句。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6)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0课《论语》十二章导学案及答案

10课《论语》十二章导学案及答案

10、《论语》十二章导学案及答案(第一课时)10、《论语》十二章(第二课时)寄语:学海无涯,愿每一位同学都能做博击知识长空的雄鹰,经历风雨,享受成功!10课《论语》十二章答案1、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了又按时复习,不也是很喜悦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第1句讲学习方法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第3句讲个人修养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真诚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品德修养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各种言论能明辨是非,到七十岁才可以随心所欲,又不会超出规矩。

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并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做到这样的程度,可以成为老师了。

本章谈学习方法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便会迷惑而无所得。

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论语》十二章优秀导学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

《论语》十二章优秀导学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

《论语》十二章优秀导学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学习目标】1、翻译《论语》在本课选取的每一章;2、探究每一章所包含的儒家关于立身处世的规范性原则;3、联系与之有关的内容,拓展所学范围。

4、背诵《论语》十二章。

【重点】1、翻译《论语》十二章的每一章,并达到字字落实。

2、探究每一章所包含的儒家关于立身处世、修心养性的规范性原则;难点】1、拓展与每一章相关的内容,并挖掘孔子关于“君子之德”和“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

2、背诵《论语》十二章。

【课时安排】两课时(每六章为一课时)【过程】【学习方法】1、结合注释或者查找资料翻译每一章,并抓住重点实词和虚词,积累文言常识。

2、每一章要有延伸和拓展,不拘泥于课文选取的内容,学会融汇贯通。

第一章【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①,可谓好学也已。

”【注释】①有道:。

正:。

【翻译】【赏析】第二章【原文】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①?人而不仁,如乐何?”【注释】①如礼何:【翻译】【解读】第二章【拓展】【原文】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注释】①季氏:②八佾(yì):③忍:。

【翻译】【解读】第三章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本章为《论语》:里仁篇【原文】子曰:“朝闻道①,夕死可矣。

”【注释】①道.【翻译】【解读】【拓展】【原文】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注释】①里:。

②知:。

【翻译】【解读】这是关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道理。

第四章【原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注释】①喻:【翻译】第五章【原文】子曰:“见贤思齐焉①,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②。

”【注释】①贤:。

齐:。

②省.。

【翻译】【解读】第六章【原文】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本章为《论语》:雍也篇【注释】①文质彬彬(bīn):【翻译】【解读】【拓展】子曰:“雍也可使南面①。

”【注释】①南面:【翻译】【解读】孔子“曲线从政”第七章【原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第11课《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1课《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1.《论语》十二章素养目标1.熟练背诵课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体会语录体散文的特点。

3.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联系自身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学习为人处世之道。

第1课时◎重点:掌握常用文言词语,背诵、翻译全文。

知识链接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将“四书”“五经”合称“四书五经”。

四书又称为四子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五本儒家经典的合称。

《礼记》通常包括三礼,即《仪礼》《周礼》《礼记》。

《春秋》由于文字过于简略,通常与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分别合刊。

四书之名始于宋代,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

情境预设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形象地概括了《论语》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跟随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养性。

导学建议教师课前准备一些关于孔子的图像和视频在课堂上展示和播放,让学生融入情景之中。

课前让学生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课外的《论语》名句。

【预习导学】【走近作者】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为“四书”。

其中的文章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第12课《〈论语〉十二章》导学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第12课《〈论语〉十二章》导学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12)《论语》十二章——七年级语文统编版(2024)上册课前导学【基础知识】1.作者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

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2.写作背景:《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3.重难字词:论.语( l ún )不愠.( y ùn )吾.( w ú ) 三省.( x ǐng )逾.矩( yú )罔.( w ǎng ) 殆.( dài )箪.食( d ān )好.之( hào ) 乐.之( lè )曲肱.( g ōng )笃.志( d ǔ )如斯夫.( f ú ) 4.词语解释1.通假字(1)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一词多义(1)知人不知.而不愠(动词,了解) 温故而知.新(动词,得到,懂得) (2)为为.人谋而不忠乎(w èi ,介词,替,给) 可以为.师矣(w éi ,动词,担任,充当) (3)而人不知而.不愠(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温故而.知新(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博学而.笃志(连词,表并列,相当于“和”)(4)其人不堪其.忧(代词,这种)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可译为“他们的”)3.古今异义自非亭.午夜分(古义:正,正值。

今义:亭子)至于..夏水襄陵(古义:到了。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附答案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附答案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附答案10《论语》十二章导学案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不知诞生过多少光耀千古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论语》即是其中一部,这部被誉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的著作,对我国几千年来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了解孔子及《论语》。

1.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理解并运用《论语》中的名言警句3.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开阔的胸怀,提高处事的能力。

4.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论语》被誉为“中国的圣经”,古有宋朝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之盛名,今有遍地开花的“孔子学院”之盛势。

孔老先生的《论语》到底蕴藏着多么强大的力量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论语》中的一些精华,以期你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论.语(lún) 说.(yuè) 愠.(yùn) 三省.(xǐng) 曾.(zēng)子传.(chuán)不习乎逾.(yú)罔.(wǎng) 殆.(dài) 一箪.食(dān)曲肱.(gōng)笃.志(dǔ)2.文体知识《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共20篇。

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以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等。

3.作者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知识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被誉为“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其思想对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第1篇】【学习目标】一、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二、翻译文句,积累重点词语三、理解文意,理解各章主旨【重点难点】重点:目标二难点:目标三、目标一的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课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二、文本探究(一)请概括各章所蕴涵的道理。

1.小组探究,理解各章的主旨。

2.合作交流,概括各章蕴涵的道理。

【明确】1.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为学要修身养性,安贫乐道,要善于抵制物欲,不断向有道之人学习,做事要勤勉,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

本章议论“什么是好学”,四句话,前两个方面说不要做什么,后两个方面说要做什么,做到这四点就是好学。

凸显了古人以完善道德品质为基点的教育思想。

2.孔子讲了仁与礼、乐的关系,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

人而不仁,礼对他有什么用?人而不仁,乐对他有什么用?这里即是说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礼乐的。

3.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

真理,是每个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哪怕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4.阐明了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不同的义利观。

小人追求个人利益,而君子亦会追求个人利益,但会先考虑所得是否合于道义,以义为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5.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经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

说明在一个人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学问,提高道德修养的过程中,自省的重要作用。

6.它高度概括了文与质的合理互补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

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

只有文、质双修,才能成为合格的君子。

7.曾子认为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可以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的愿望。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及答案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及答案

---------------------------------------------------------------最新资料推荐------------------------------------------------------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及答案10、《论语十二章》学习目标一、学习重点文言词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二、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第一课时预习检测一、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有关知识,记住知识要点。

1、孔子:2、《论语》:二、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一)注音说愠省逾罔殆箪堪肱笃论二)重点词语时习:愠:信:传:立:天命:耳顺:罔:殆:逾:1 / 7川:乐(之者):曲肱:于我如:焉:斯:笃:自主学习一、注释翻译全文。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最新资料推荐------------------------------------------------------ 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高中统编版(2020)选择性必修上册4《论语》十二章导学案含答案

高中统编版(2020)选择性必修上册4《论语》十二章导学案含答案

高中统编版(2020)选择性必修上册4《论语》十二章导学案含答案《论语》十二章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2.翻译文句,积累重点词语3.理解文意,理解各章所表达的要旨二、预习检测1.文学常识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学派创始人。

《》,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2.借助工具书,通读选文,标注字音,解释生词。

3.熟读选文。

三、课堂导学(一)自主学习请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自主翻译选文。

(二)文本探究1.请概括各章内容的要点。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2.结合文本内容,联系现实生活,谈个人的感受。

我们在现代社会,应该怎样看待“仁”“礼”?(三)拓展:查阅资料,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四、课后巩固(一)基础检测:1.解释下列词语贫而无谄.谄:如工如磋.磋:其.斯之谓与其:其斯.之谓与斯:始可与言.《诗》已矣言:告诸.往而知来者诸: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而: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不以其道.得之道:不处.也处:恶乎..成名恶乎:造次..必于是造次:颠沛..必于是颠沛:颠沛必于是.是:君子喻.于义喻:从者病.病:莫能兴.兴:君子固.穷固:小人穷斯.滥矣斯:君子求诸己诸: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行:子亦有异闻.乎闻:又闻君子远.其子也远:《诗》可以兴.兴:可以观.观:可以群.群:可以怨.怨:2.翻译下列语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二)阅读理解率真孔子我读孔子,感受到的是他的率真。

在无数个深夜,我坐在桌前捧读《论语》,感觉这个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就坐在我的面前。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导学案(含答案).doc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导学案(含答案).doc

《论语》十二章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2.通过反复朗读培养文言语感,体会文言和现代汉语的不同。

3.体会《论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自主学习1.补充知识卡片。

1.文学常识境空。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_,春秋时鲁国獗邑(今山东曲阜)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_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_家重要经典之一。

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

现在通行的《论语》20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

二维码《论语2.先扫码听读,标出朗读停顿,再自己朗读。

批注[S2]:补二维码链接:《论语十二(1)子曰:“三人行,必冇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決不可夺志也。

”十二章》课文朗读章》朗读。

(4)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3.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 • •②•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 • •③•子H:"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 • •④.子夏曰:“W?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 • •⑤.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 •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⑧.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⑨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 •4.根据课文内容默写填空。

(1)子曰:" __________ ,必有我师焉。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初步了解学习古文的方法和规律,积累文言词汇并正确翻译课文。

【2】了解孔子及《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体会蕴含的深刻道理。

2、过程与方法【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自己的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语录蕴含的深刻道理,培养以学致用的意识。

三、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诵读、讨论等。

四、教学用具课文录音、多媒体课件等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己介绍对孔子了解情况,老师用多媒体展示孔子相关资料。

2、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强调读音和节奏。

【教师巡回指导,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停顿等,初步理解句子的意思。

】明确: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强调:文言实词“单”变“双”。

如:学—学习,乐—快乐,温—温习,师—老师,思—思考,知—知道等。

部编七上《论语》十二章导学案(有答案)

部编七上《论语》十二章导学案(有答案)

部编七上《论语》十二章导学案(有答案)学习目标1.把握一些句式和重点实词、虚词,提升文言素养。

2.了解《论语》这部经典的基本内容,结合孔子生平及其思想的介绍,体味古代先贤的个人修养与求学方式。

3.思考孔子思想的现代价值,取其精华运用于日常生活中。

学习重难点重点:了解《论语》这部经典及其基本内容,品味经典,品味先贤思想。

难点:感受先贤的个人修养培养方式。

【知识链接】(一)《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与《诗》《书》《礼》《易》《春秋》等“五经”,总称“四书五经”。

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

是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zōu) 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被后世统治者尊为至圣、万世师表,与孟子并称“孔孟”。

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认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并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的《春秋》加以删修,使其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内容分析】:(一)文章主题:十二章语录阐述了求知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和做人修身的道理,其意在启迪我们:学习要有端正的态度和良好的方法;做人要有仁爱之心,要心胸开阔、意志坚强、理想远大。

(二)文中涉及的成语:(1)不亦乐乎:不也快乐吗?现用来表示达到了很厉害的程度。

(2)温故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也指重温历史经验,更好地认识现在。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指要老老实实,不要不懂装懂。

高中语文-《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高中语文-《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一、学习目标:☆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加深对儒家文化的理解。

☆学习重点文言词语,梳理本课虚词“虽、焉、而、于”的用法,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通过了解各则语录的内容,把握孔子的基本思想。

课前案•导学二、动手落实,基础积累:1.给()前的字注音。

①君子喻.()于义②譬如为.()山③未成一篑.()④内自省.()⑤迩.()之事父⑥八佾.()2、字形填空①敏于..事而.()于言②见贤.思齐.()③士.不可以不(),()而.道远④()为山..,未成一(),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一篑,进,吾往也。

⑤()之()父,远之()君3.解释文中出现的成语①文质彬彬:①功亏一篑:②克己复礼:③④见贤思齐:⑤朝闻夕死:⑥任重道远:三、文体知识及作者简介1、文体知识《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记录()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全书共20篇492章,以()为主,()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2、走近伟人孔子(前551—前479),名(),字(),()时期鲁国陬邑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的创始人。

他知识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被誉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其思想对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开创私人讲学的风气,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年,晚年修订《》《》《》《》《》《》六经。

孔子去世后,后人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二、基础知识1、给()前的字注音①君子喻.(yù)于义②譬如为.(wéi)山③未成一篑.(kuì)④内自省.(xǐng)⑤迩.(ěr)之事父⑥八佾.(yì)2、字形填空①敏于..事而.(慎)于言②见贤.思齐.(焉)③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④(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答案+过关,三合一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答案+过关,三合一

NO.10时间:2021.03. 06 创作:欧阳道主备人:复备人:七年级语丈备课组课时:3课时班级:七()班小组:组内学号:雄名:学号:10《论语》十二章学习目标:1、识记重点丈言词语的憲思和作家作%2、理鮮各则语录的含义以及古人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出和个人修养。

賣点难点:通过学习重Axt词语,理解课文所蕴含的诛刻哲理。

导学过程:【知识钱揍】走近作者、作%孔子,名丘,字-.仲尼,備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伫,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入仕。

传说有弟子三千人,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

孔子也彼衍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丸师。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丈集,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至所辑录的孔子疋疋弟子的言行录。

宋儒把《论语》和《中庸》、《孟子》、《大学》合称为"四书"。

环节一:问题预习----- 我学习,我快乐。

(10分钟丿(独学丿1、初读课丈,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

2、给加点字注音论语()不亦说乎()三省吾身()诲女知之乎()内自省也])其恕乎()?&()罔()A ()环节二:交流役示--- 我畏示,我自僅(30分钟丿(对学丿3、感悟文章的整体内彖■■…鮮斡加点词语的意思(1丿学而时习之() (2)不亦说乎(丿(3丿人不知而不愠()(4J吾目三省吾身()()(5)与朋发交而不信()(6丿传不习乎(丿45、(19) ()(22()2仁1)在其中矣()讨论鮮决字词句賤难的基础上疏通丈意,按照读 译一讲的步骤进行。

翻译下列语句。

(\)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 吾目三省吾身:为人谍而不忠乎?与朋发交而不 信乎?传不习 乎?(3 丿温畋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殖。

(5 丿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6 丿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 丿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5) 不义而當且贵,与我如浮云。

(9) 三军可多艸也,匹夫不可务志也。

(10)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人点其中矣。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学案 (精品)2022年部编版语文附答案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学案 (精品)2022年部编版语文附答案

第十课〈论语〉十二章学案学习目标1、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 ,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 ,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 ,端正学习态度 ,改良学习方法 .学习重点: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 ,理解各那么语录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课前预习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结合注释 ,运用工具书 ,疏通文句 ,理解文意 .2、认真完成预习自测 ,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记出来 ,并填写到后面 "课后反思 "处 .3、利用15分钟高效完成 .教材助读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 ,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 "四书〞 .共二十篇 .孔子〔公元前551 -公元前479〕 ,名丘 ,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人 ,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 "圣人〞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孔孟〞 .其思想核心是 "仁〞 , "仁〞即 "爱人〞 .他把 "仁〞作为行仁的标准和目的 ,使 "仁〞和 "礼〞相互为用 .主张统治者对人民 "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从而再现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 ,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 "大同〞理想 .他不求仕 ,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 .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 ,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 .在教学实践中 ,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 ,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那么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 ,及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和 "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 ,为后人所称道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 ,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 ,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预习自测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说(yuè)乎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罔〔wǎng〕殆〔dài〕箪:〔dān〕曲肱〔gōng〕2、学生熟读课文 ,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我的疑问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 ,供课堂解决 .课内探究情境导入同学们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 ,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 ,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 ,为我们留下了极珍贵的文化遗产 ,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 ,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 ,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即使在今天 ,它依旧光辉四射 ,熠熠生辉 .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局部〈论语〉十二那么 .质疑探究第|一章:子曰: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①朗读并划分停顿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③想想本章中的三句话各讲了什么 .第二章: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传不习乎 ?〞①朗读并划分停顿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③想想本章中讲了什么 .第三章: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 .〞①朗读并划分停顿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③想想本章讲了什么 .④从本章来看 ,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⑤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第四章:子曰: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①朗读并划分停顿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③本章中讲的是什么 .第五章:子曰: "学而不思那么罔 ,思而不学那么殆 .〞①朗读并划分停顿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③想想本章讲的是什么 ,阐述了什么与什么之间的关系 .第六章:子曰: " 贤哉 ,回也 !一箪食 ,一瓢饮 ,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 ,回也 !①朗读并划分停顿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③本章讲的是什么 .第七章: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①划分停顿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③想想本章阐述了怎样的学习态度 .第八章:子曰: "饭疏食饮水 ,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①划分停顿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③本章讲的是什么内容 .第九章:子曰: "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①划分停顿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③本章讲的是什么内容 .第十章: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①划分停顿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③本章讲的是什么内容 ,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第十一章: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①划分停顿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③本章讲的是什么内容 .第十二章:子夏曰: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①划分停顿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③本章讲的是什么内容 .当堂检测1、解释一词多义的字 .为可以为师矣为人谋而不忠乎知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其仁在其中矣其不善者而改之2、试着找出课文中的通假字 ,并解释 .3、解释古今异义字 .不亦君子乎古义:今义:匹夫不可夺志也古义:今义:吾日三省吾身古义:今义:课后反思课后训练完成练习册上相应练习题10、论语十二章预习自测Yùn yuèxǐng chuán wǎng dài dān gōng质疑探究1、子曰: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 "学了又按时复习 ,不也是很喜悦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 ,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人们不了解我 ,我却不怨恨生气 ,不也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第1句讲学习方法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第3句讲个人修养2、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曾子说: "我每天屡次反省自己 - -替人家谋虑是否真诚尽心 ?和朋友交往是否老实 ?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 ?〞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品德修养3、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 .〞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 ,三十岁能自立于世 ,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 ,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 ,六十岁对各种言论能明辨是非 ,到七十岁才可以随心所欲 ,又不会超出规矩 .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 ,不受外界左右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那么融合为一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 ,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 ,循序渐进4、子曰: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 ,并从中获得新的领悟 ,做到这样的程度 ,可以成为老师了 .本章谈学习方法5、子曰: "学而不思/那么罔 ,思而不学/那么殆 .〞孔子说: "只学习不思考 ,便会迷惑而无所得 .只空想而不学习 ,就会有害 .本章讲学习方法 ,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6、子曰: " 贤哉 ,回也 !一箪食 ,一瓢饮 ,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 ,回也 !〞孔子说: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一箪饭 ,一瓢水 ,住在简陋的小屋里 ,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 ,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本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于贫困的品质 .7、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 "对于学习 ,了解怎么学习的人 ,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 ,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8、子曰: "饭疏食/饮水 ,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孔子说: "吃粗粮 ,喝冷水 ,弯着胳膊当枕头 ,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 ,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本章讲人的道德修养9、子曰: "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 "几个人一起走路 ,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 .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 ,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 ,改掉自己的缺点 .〞本章讲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 .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 ,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 ,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10、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孔子在河边感慨道: "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 ,日夜不停 .〞本章讲时光易逝 ,应珍惜时间 .比喻用流水日夜不停、一去不返比喻时间的飞逝 ,指明时间的珍贵 .11、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说: "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 ,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本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决信念、矢志不渝 .12、子夏曰: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子夏说: "广泛地学习 ,坚守自己的志向 ,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 ,多考虑当前的问题 ,仁德就在其中了 .〞本章讲坚决信念、广泛学习当堂检测1、为:当、做替知:了解懂得其: 它的他人2、不亦说乎说:同悦 ,喜悦、愉快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 ,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3、不亦君子乎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匹夫不可夺志也古:普通人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吾日三省吾身古:屡次今:数词 ,三17 猫导学案学习目标:1、把握课文内容 ,体会比照的写法 .2、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客观公正、宽容仁爱、关爱弱小的待人处世原那么 .学习重点:把握课文内容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任务1、学习并掌握8个词语读音和意思:污涩、怂恿、婢女、蜷伏、惩戒、怅然、诅骂、红绫2、理清课文表达的顺序及线索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学习文章第|一、二局部 ,了解第|一、二只猫的故事 ,体会作者对第|一、二只猫的感情 .导学过程:一、激趣定标学生说一说自己喜不喜欢猫 ,为什么 ?【知识链接】郑振铎〔1898-1958〕 ,福建长乐县人 .现代作家、文学家 ,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 ,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 .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 ,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二、自学互动自学活动〔一〕〔解决目标1〕1.注音、解释污涩〔〕怂恿〔〕婢女〔〕蜷伏〔〕惩戒〔〕怅然〔〕诅骂〔〕红棱〔〕自学活动〔二〕〔解决目标2〕学生自由朗读全文 ,标号段序 .思考以下问题1.文章写了几只猫 ?重点写哪一只 ?明确:文章共写了只猫 ,即自家喂养的只猫和偷吃芙蓉鸟的黑猫 .重点写了第只猫 ,其篇幅占了三分之一有余 .2.全文可以分为几个局部 ?找出有关起止段落 ,划分文章结构 .明确:课文写了三次养猫的故事 ,据此 ,文章可分三个局部 .第|一局部〔1 - 段〕:写第|一只猫的故事 .第二局部〔-段〕:写活泼可爱的第二只猫不幸亡失的故事 .第三局部〔-34段〕:写第三只猫的亡失让我难过自责 .自学活动〔三〕〔解决目标3〕研习课文第|一局部:第|一、二只猫的故事 .3.学生齐读课文第|一、二局部 .小组合作 ,分别复述第|一、二只猫的故事 .4.小组讨论 ,解决以下问题:①作者从哪两个时间段来写第|一只猫的形态 ?②家里的人对第|一只猫的态度怎样 ?从哪些细节描写可以看出来 ?③第|一、二只猫的结局怎么样 ?家里人的态度各是怎样的 ?三、测评训练对下面描写精彩的语句作出点评 .1、三妹常笑着骂道: "你这小猫呀 ,要被乞丐捉去后才不会乱跑呢 !〞2、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 ,或一根绳子 ,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 ,它便扑过来抢 ,又扑过去抢 .四、布置作业 .1.预习课文第三局部2.思考并概括文章的主题第二课时学习任务1.学习课文写第三只猫的内容 ,注意描写方法2.通过比拟 ,理解课文主题 .导学过程1.分析1 -14段写第|一、二只猫的内容 ,赏析细节描写的语句 .- -34段第三次养猫的故事 ,完成以下题目 .1〕芙蓉鸟事件 - -庭审现场犯罪嫌疑人:_________________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可能性:案发前的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案发后的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犯罪嫌疑人的惩罚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杀|死鸟的真正凶|手是 .2〕在知道案件的真相后 ,作者的心情愧疚、自责、更难过 .请找出表达作者复杂情感的段落 .达标测试通过朗读、理解、品味 ,相信同学们一定有许许多多的感想 ,对作品一定有更深层次的感悟 .请同学们对文中的猫或人说一句话 .对于文中的我想说 .学后反思。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1、朗读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2、理解各章语录的含义,联系自身的学习和生活,说说其中倡导的“为学之道”“修身之理”。

3、了解《论语》在历史上的价值,热爱我们的民族经典文化。

【学习重点】1、朗读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理解各章语录的含义,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学习难点】理解各章语录的含义,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

【课时安排】两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二、有关资料1、文体知识《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共20篇。

是儒家经典著作,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论语》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政治、经济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以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等。

2、孔子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被誉为“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被后世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他知识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预习设计1、请把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诗补写完整。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根据课文填空⑴树木丛生,___________。

⑵_________,洪波涌起。

⑶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

⑷_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

⑸日中不至,___________;对子骂父,___________。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及答案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及答案

《论语》十二章师生共用导学案备课:徐春红学习时刻:班级:姓名:【学习目标】一、识记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和作家作品二、明白得各那么语录的含义和前人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和个人修养。

【重点难点】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明白得课文所包括的深刻哲理。

【知识链接】走近作者、作品孔子,名,字,儒家学派开创人,思想核心是,传奇有千门生, 贤人。

孔子也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门生所辑录的孔子及其门生的言行录。

宋儒把《》和《》、《》、《》合称为“四书”。

【自主预习】一、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

二、给加点字注音论.语()不亦说.乎()三省.吾身()诲.女知之乎()内自省.也()其恕.乎()愠.()罔.()殆.()3、感悟文章的整体内容-----说明加点词语的意思(1)学而时.习之()(2)不亦说.乎()(3)人不知而不愠.()(4)吾日三省..吾身..()()(5)与朋友交而不信.()(6)传.不习乎()(7)三十而立.()8)四十而不惑.()(9)不逾矩..()(10)学而不思那么罔.()(11)思而不学那么殆.()(12)人不堪.其忧()(13)好.之者不如乐.之者()()(14)饭疏食...,.饮.水.()()()()(15)曲肱.而枕之()(16)于.我如浮云()(17)逝.者如斯夫()(18)不舍.日夜()(19)匹夫不可夺志也()(20)博学而笃.志..()(21)切.问而近思()(22)仁.在其中矣()4、讨论解决字文句疑难的基础上疏通文意,依照读——译——讲的步骤进行。

五、翻译以下语句。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

(4)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6)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逝者如斯夫,不舍日夜。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答案+过关,三合一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答案+过关,三合一

NO.10 桂凤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导学案之羊若含玉创作主备人:复备人:七年级语文备课组课时: 3课时班级:七()班小组:组内学号:姓名:学号:10 《论语》十二章学习目的:1、识记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和作家作品2、懂得各则语录的寄义以及前人的学习态度、学习办法和小我修养.重点难点: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懂得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导学进程:【知识链接】走近作者、作品孔子,名丘,字_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焦点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入仕.传说有弟子三千人,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孔子也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编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宋儒把《论语》和《中庸》、《孟子》、《大学》合称为“四书”.环节一:问题预习——我学习,我快活.(10分钟)(独学)1、初读课文,借助对象书解决生字新词.2、给加点字注音论语()不亦说乎()三省吾身()诲女知之乎()内自省也()其恕乎()愠()罔()殆()环节二:交换展示——我展示,我自信(30分钟)(对学)3、感悟文章的整体内容-----说明加点词语的意思(1)学而时习之()(2)不亦说乎()(3)人不知而不愠()(4)吾日三省吾身()()(5)与同伙交而不信()(6)传不习乎()(7)三十而立()(8)四十而不惑()(9)不逾矩()(10)学而不思则罔()(11)思而不学则殆()(12)人不堪其忧()(13)好之者不如乐之者()()(14)饭疏食饮水()()()()(15)曲肱而枕之()(16)于我如浮云()(17)逝者如斯夫()(18)不舍昼夜()(19)匹夫不成夺志也()(20)博学而埋头()(21)切问而近思()(22)仁在其中矣()4、讨论解决字词句疑难的基本上疏通文意,依照读—-译—-讲的步调进行.5、翻译下列语句.(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正人乎?(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同伙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6)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7)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8)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9)三军可多帅也,匹夫不成夺志也.(10)博学而埋头,切问而近思,人在其中矣.环节三:实践提高(20+10分钟)(群学+展示)6、懂得运用(1)孔子谈学习的办法和做人的涵养时,“,”是学习的办法;“,”是学习的乐趣;“,”是与人来往的态度.(2)曾子道德修养很高,天天从三个方面检讨自己,“”检讨自己是否热爱学习;“”检讨自己是否讲诚信;“”检讨自己交同伙是否诚实.(3)孔子讲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最高境界是:“,”这一阶段人的主不雅意识和做人规矩融合为一.(4)在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尽量普遍的阅览典籍,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按期温习,才干有新的融会.这个进程孔子是这样说的:“,”.(5)《论语》中讲学习与思考的关系的句子是:“,”.(6)学习知识重要的是造就学习的兴趣,孔子的弟子颜回忍辱负重、不惧艰苦的乐不雅学习态度值得我们学习,他“,,在陋巷,,”.这样在快活中学习,变主动为主动,最终实现幻想.(7)阐述念书求学的三种境界并以学为快活的句子是:“, .”(8)《论语》中体现孔子对待和求取富贵的具体原则,即须合于“义”与“仁道”,不然他是果断不予接收的句子是“, .”(9)《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是:“, .”(10)阐述要学习他人的长处,还要借鉴他人的短处的句子是“,.”(11)孔子感慨时光易逝,以鼓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 .”(12)部队的首领可以被转变,但是须眉汉的志气是不克不及被转变的.用《论语》的话就是:“, .”(13)《论语》中说既要渊博地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又要切合实际地多想与自己生活亲密相关的事的句子是:“, .”10 《论语》十二章(答檀卷NO.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愠,不亦正人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同伙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成夺志也.”子夏曰:“博学而埋头,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一、生字词论语( lún)不亦说乎(yuè)三省吾身(xǐng)诲女知之乎(huì)内自省也( xǐng)其恕乎( shù)愠(yùn)罔(wǎng)殆(dài )一、说明加点的词.1、学而时习之(按时)2、不亦说乎(通“悦”,愉快) 15、曲肱而枕之(胳膊)3、人不知而不愠(生气,发怒)4、吾日三省吾身(天天)(自我检讨)5、与同伙交而不信(真诚,诚实)6、传不习乎(先生传授的知识)7、三十而立(自力做事情) 8、四十而不惑(困惑,疑惑)16、于我如浮云(对于)9、不逾矩(越过、超出)(规矩、规范) 10、学而不思则罔(困惑)11、思而不学则殆(有害) 12、人不堪其忧(忍受)17、逝者如斯夫(流逝)13、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喜欢,快活喜爱)(以……为乐趣) 18、不舍昼夜(舍弃)14、饭疏食饮水(吃饭)(粗粮)(喝)(冷水)21、切问而近思(诚恳)19、匹夫不成夺志也(普通人) 20、博学而埋头(忠实、苦守)22、仁在其中矣(仁德)三、翻译句字.(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正人乎?人家不懂得我却不怨恨(他),不也是正人吗?(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同伙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天天多次地检讨自己:替他人处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同伙来往是不是做到诚实了呢?先生传授给我的知识是不是温习了呢?(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明,就可以当先生了.(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念书却不思考问题,就会困惑而无所得;只幻想却不念书,就会有危险了.(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快活喜爱学习的人;快活喜爱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6)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向他们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纠正.(7)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断.(8)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的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讲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9)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成夺志也.部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哪怕是一个最普通的人,也不成以夺去志气.(10)博学而埋头,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普遍地学习并且能苦守自己的志向,诚恳地提问并且能多斟酌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孔子谈学习的办法和做人的涵养时,“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学习的办法;“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学习的乐趣;“人不知而不愠,不亦正人乎?”是与人来往的态度.(2)曾子天天从三个方面检讨自己,“传不习乎?”检讨自己是否热爱学习;“为人谋而不忠乎”检讨自己是否讲诚信;“与同伙交而不信乎”检讨自己交同伙是否诚实.(3)孔子讲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最高境界是:“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一阶段人的主不雅意识和做人规矩融合为一.(4)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尽量普遍的阅览典籍,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按期温习,才干有新的融会.这个进程孔子是这样说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5)《论语》中讲学习与思考的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6)学习知识重要的是造就学习的兴趣,孔子的弟子颜回忍辱负重、不惧艰苦的乐不雅学习态度值得我们学习,他“一“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0)阐述要学习他人的长处,还要借鉴他人的短处的句子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1)孔子感慨时光易逝,以鼓励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2)部队的首领可以被转变,但是须眉汉的志气是不克不及被转变的.用《论语》的话就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成夺志也 .”(13)《论语》中说既要渊博地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又要切合实际地多想与自己生活亲密相关的事的句子是:“博学而埋头,切问而近思 .”五、问答懂得题1、课文中阐述学习办法的句子有:(1)学而时习之(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3)温故而知新(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阐述学习态度的句子有:(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不如乐之者.(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4)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5)博学而埋头,切问而近思3、阐述人的思想品德修养的句子有:(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正人乎?(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同伙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4)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成夺志也.(6)博学而埋头,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六、译文:1、孔子说:“学了(知识)又按时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活吗?人们不懂得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正人吗?”2、曾子说:“我天天多次检讨自己:替他人处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和同伙来往是不是诚实?先生传授的学业是不是温习了呢?”3、孔子说:我十五岁就开端立志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困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克不及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合意见,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又不会逾越规矩.4、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懂得与体会,就可以当先生了.5、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困惑;只幻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6、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何等崇高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他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颜回的品质是何等崇高啊!”7、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快活喜爱学习的人;快活喜爱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8、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9、孔子说:“几小我一起走路,其中确定有可以作我的先生的人.我选择他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要纠正.”10、孔子在河畔感慨道:“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断!”11、孔子说:“部队的可以转变主帅,但哪怕一个普通人,也不成以转变志气.”12、子夏说:“普遍地学习,苦守自己的志向,诚恳地提问并且能多斟酌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10 《论语》十二章(反馈卷NO.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愠,不亦正人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同伙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成夺志也.”子夏曰:“博学而埋头,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二、生字词论语()愠()三省吾身()殆()其恕乎()内自省也()不亦说乎()罔()诲女知之乎()一、说明加点的词.1、三十而立()2、传不习乎()3、逝者如斯夫()4、仁在其中矣()5、饭疏食饮水()()()()6、学而不思则罔()7、好之者不如乐之者()()8、人不知而不愠() 9、逝者如斯夫() 10、曲肱而枕之()11、不逾矩()()12、不亦说乎()13、四十而不惑()14、思而不学则殆() 15、切问而近思() 16、人不堪其忧()17、学而时习之() 18、吾日三省吾身()() 19、不舍昼夜()20、与同伙交而不信()21、匹夫不成夺志也()22博学而埋头()三、翻译句字.(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人(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3)不知而不愠,不亦正人乎?(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6)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同伙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7)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8)博学而埋头,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9)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成夺志也.(10)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四、懂得性默写(1)《论语》中体现孔子对待和求取富贵的具体原则,即须合于“义”与“仁道”,不然他是果断不予接收的句子是“, .”(2)曾子天天从三个方面检讨自己,“?”检讨自己是否热爱学习;“”检讨自己是否讲诚信;“”检讨自己交同伙是否诚实.(3)孔子讲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最高境界是:“,”这一阶段人的主不雅意识和做人规矩融合为一.(4)孔子感慨时光易逝,以鼓励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 .”(5)《论语》中讲学习与思考的关系的句子是:“,”.(6)《论语》中说既要渊博地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又要切合实际地多想与自己生活亲密相关的事的句子是:“, .”(7)阐述求学的三种境界并以学为快活的句子是:“,.”(8)孔子谈学习的办法和做人的涵养时,“,?”是学习的办法;“,”是学习的乐趣;“,?”是与人来往的态度.(9)《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是:“, .”(10)阐述要学习他人的长处,还要借鉴他人的短处的句子是“, .”(11)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尽量普遍的阅览典籍,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按期温习,才干有新的融会.这个进程孔子是这样说的:“,.(12)部队的首领可以被转变,但是须眉汉的志气是不克不及被转变的.用《论语》的话就是:“, .”(13)学习知识重要的是造就学习的兴趣,孔子的弟子颜回忍辱负重、不惧艰苦的乐不雅学习态度值得我们学习,他“,,在陋巷,,”.五、问答懂得题1、课文中阐述学习办法的句子有:(1)(2)(3)(4)2、阐述学习态度的句子有:(1)(2)(3)(4)(5)3、阐述人的思想品德修养的句子有:(1)(2)(3)(4)(5)(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秀教案名师精编《论语》十二章第十二课高素萍远襄镇一中【学习目标】 1、了解孔子其人及其《论语》一书,熟练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掌握本文的一些文言实词意义,能用通顺的现代汉语讲解每一则的意思 2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重点难点】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意义,理解每则的思想内容并有自己的见解与体会。

2、积累成语、格言、警句等,并能用儒家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言行。

【课时安排】 2课时【课前预习】1、熟读课文,给生字词注音。

人不知而不愠( )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 ...不亦说( )乎三省( )吾身传( )不习乎...四十二不惑()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不逾矩()曲肱而枕之()博学而笃志()...2、解释加点的词。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________________(2)吾日三省吾身。

_____________ ...(3)温故而知新。

______________(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___________________ ...(5)人不堪其忧_________________(6)饭疏食饮水____________________ ...(7)博学而笃志________________(8)仁在其中矣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填空孔子,名_____,字__________,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_______”。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_______的意思,是记录________和__________言行的一部书,共________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体例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导学】第一课时1、范读、自读、领读、齐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读,尽量读出自己的理解。

2、在解决生字词,读通文意的基础上,试着翻译下面的句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译文】孔子说:名师精编优秀教案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的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如同浮云一样。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孔子在河岸上感叹说:“时光的流逝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淌。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曰:优秀教案名师精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朗读课文,争取达到当堂背诵。

第二课时课文里哪些话是谈学习态度的?哪些是谈学习方细读全文,试着给文章语言分一下类:一、法的?哪些是谈品德修养和为人处世的?(1)学习方法(2)学习态度(3)品德修养和为人处世2、如何理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你对曾子“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怎样看?结合实际谈谈3、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拓展延伸1、本文语言富含哲理,按照选择你最喜欢的语句朗读,看你是否能读出一份智慧,读出一个自我?联系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生活体验谈谈你的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学习和生活中,你认为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还不够?今后有何打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实践提高(1)孔子谈学习的方法和做人的涵养时,“,”是学习的方法;“,”是学习的乐趣;“,”是与人交往的态度。

优秀教案名师精编”反省自己是否“(2)曾子道德修养很高,每天从三个方面反省自己,反省自”热爱学习;“”反省自己是否讲诚信;“己交朋友是否诚实。

,(3)孔子讲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最高境界是:“”这一阶段人的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

)在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尽量广泛的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4(:的子是这样说的领悟。

这个过程孔,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才能有新。

,”“。

,”(5)《论语》中讲学习与思考的关系的句子是:“)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孔子的弟子颜回忍辱负重、不惧困难的乐观学习6(陋,在,他“,值态度得我们学习。

这样在快乐中学习,变被动为主,”巷,动,最终实现理想。

,)阐述读书求学的三种境界并以学为快乐的句子是:“(7”。

,否则他《论语》中体现孔子看待和求取富贵的具体原则,即须合于“义”与“仁道”8()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句子是“,。

”(9)《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是:“,。

”(10)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

”(11)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

”(12)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的志气是不能被改变的。

用《论语》的话就是:“,。

”(13)《论语》中说既要广博地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又要切合实际地多想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的句子是:“,。

”答案【课前预习】1、略2、(1)“说”通“悦”,愉快(2)多次反省(3)学过的知识(4)迷惑;有害(5)忍受(6)吃饭冷水(7)忠实,坚守(8)仁德3、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他的思想和学说,名师精编优秀教案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第一课时1、略2、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