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秋西南大学学员美学与人生考试答案
2015年12月西南大学《美学与人生》大作业标准答案
![2015年12月西南大学《美学与人生》大作业标准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8cebe2b6bd97f192279e9fd.png)
美学界的前辈们都是智慧超群的哲人,他们不能回答的问题我们还是不要回答吧。我们找找美存在于什么地方。
亚里士多德以后,在悲剧理论方面最值得注意的是黑格尔。他从矛盾冲突出发来研究悲剧,认为悲剧不是个人的偶然的原因造成的,悲剧的根源和基础是两种实体性伦理力量的冲突。冲突双方所代表的伦理力量都是合理的,但同时都有道德上的片面性。每一方又都坚持自己的片面性而损害对方的合理性。这里两种善的斗争就必然引起悲剧的冲突。黑格尔的悲剧理虽有庸人主义的调和气息,但值得注意:第一,承认悲剧矛盾冲突的必然性。在黑格尔看来,悲剧是两种合理观念斗争的必然结果,肯定了悲剧矛盾的必然性。但悲剧的根源不是现实生活中各种物质力量或阶级力量的矛盾冲突,而是两种伦理观念的冲突。第二,在黑格尔的悲剧矛盾冲突中,抹杀了正义和非正义的区别,在理论上混淆了现实中美丑、善恶的斗争,因而看不到悲剧冲突本身是反映着新旧两种势力的斗争。第三,黑格尔的悲剧观还具有一定的乐观主义因素,他强调悲剧通过双方的冲突,扬弃了各自的片面性,悲剧所毁灭的是双方的片面性,肯定了双方的合理性。例如在《安提戈尼》中两种伦理力量互相冲突,在冲突中两者的片面性被扬弃,国法和家法本身都得到了肯定,这就是所谓“永恒正义”得到了正义。
众所周知,部分年轻的女性是美丽的,欧洲有些美学家甚至认为美就是一个少女。如果说美在女性身上,相信大家都会同意,因为在审美经验中,我们看到了女性身上的美,这种存在于女性身上的美让我们神魂颠倒,不能自拔。但美真的存在于女性身上吗?
西南大学《美学与人生》第五章章节测验
![西南大学《美学与人生》第五章章节测验](https://img.taocdn.com/s3/m/2f40da0e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f9.png)
西南大学《美学与人生》第五章章节测验西南大学《美学与人生》第五章章节测验1、以下哪种意象最能使人产生崇高感?(B)A小桥流水B悬崖峭壁C春花秋月D和风细雨2、陶渊明认为,欣赏自然美景时“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指的是(B)A审美的非功利性B审美的非自觉性C审美的具象性D审美的个性3、霍布斯的喜剧主张是(A)A突然荣耀说B预期失望说C生命的机械化D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4、中国古代的“风骨”范畴,类似于现在美学范畴中的(B)。
A优美B崇高C悲剧D喜剧5、李白诗歌中“燕山雪花大如席”中雪花的形象属于(C)。
A仿象B兴象C喻象D抽象6、“虚静”是创作过程中重要的心理状态,但其并不排除或超越(D)。
A功利B逻辑C日常自我D自由7、在西方美学史上,(A)真正严格地区别了美感和快感。
A康德B德谟克利特C休谟D博克8、在劳动实践中,人创造美的事物的基本规律是(B)。
A按照对象的客观规律进行建造B按照主体的内在尺度来生产C把人的本质力量表现为可供审美欣赏的形象D把主体情感投射到对象上面9、马克思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劳动在美学上的两种意义,即(B)。
A既批判丑,又肯定美B既制造丑,又创造美C既扬弃了丑,又消解了美D丑中有美,美中有丑10、古曲《春江花月夜》所属的审美范畴是(D)。
A崇高B悲剧C喜剧D优美11、春光明媚和冰天雪地给人以不同的美感,这说明了(A)。
A形式因素在美感中的中介作用B美感的主体差异C美感的感觉特征D美感的一般特点12、明确地使用“崇高”一词,并且把崇高与优美对立起来,使两者成为美学范畴的美学家是(B)。
A托马斯·班纳特 B博克 C毕达哥达斯 D爱迪生13、明确地使用“崇高”一词,并且把崇高与优美对立起来,使两者成为美学范畴的美学家是(D)。
A毕达哥达斯 B爱迪生 C托马斯·班纳特 D博克14、姚鼎“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所述的风格特征是(C)A喜剧 B悲剧 C优美 D崇高15、“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嘻嘻钓叟莲娃”所表现的风格是(C)A悲壮 B崇高 C优美 D滑稽16、提出悲剧是“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的结合的是(B)A亚里士多德 B尼采 C叔本华 D狄奥尼索斯17、指出“喜剧是将那人生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是(D)A黑格尔 B康德 C柏格森 D鲁迅18、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奠定悲剧理论基础的是古希腊的(D)A叔本华 B黑格尔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19、以下作品是喜剧的是(B)A《熙德》 B《钦差大臣》 C《罗密欧和朱丽叶》 D《红楼梦》20、(B)提出了“历史的必然和必然不能实现”是悲剧的真正根源的观点。
西南大学《美学与人生》第六章章节测验
![西南大学《美学与人生》第六章章节测验](https://img.taocdn.com/s3/m/40d09438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ec.png)
西南大学《美学与人生》第六章章节测验西南大学《美学与人生》第六章章节测验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美感现象属于(C)A起兴B理解C移情D通感2、“红杏枝头春意闹”在美感心理构成上主要是(B)A直觉B通感C想象D表象3、把人的感觉看作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的思想家是(B)A黑格尔B马克思C亚里士多德D卢梭4、西方经验派美学家常把美看成是事物所引起的生理或心理上的快感和愉悦。
但真正严格把美感与快感区别开来的是《判断力批判》的作者(A)A康德B黑格尔C歌德D席勒5、俗话说“对牛弹琴”,表明了(A)影响美感的形成A审美能力B灵性C想象D感官6、人类审美意识赖以产生的根本原因是(A)A人类的生产劳动B人类自觉的精神活动C人类社会的分工D人类独具的运用语言的能力7、美感的生理基础就是(B)A呼吸器官B感觉器官C运动器官D思维器官8、以下不属于实验美学的研究方法的是(C)A核对法B内省法C思辨法D观察9、被比作“水中盐、蜜中花”的美感心理要素是(B)A通感B理解C想象D情感10、认为美是人的“心理同构”的是(A)A格式塔心理学派B叔本华C尼采D立普斯11、“目之于色也,又同美焉”体现了美的(A)A社会性B时代性C非功利性D个性12、陆机《文赋》里强调“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
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强调了(C)对文艺创作的作用。
A言志B起兴C虚静D缘情13、马克思说“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再美的音乐也好无意义”,这说明美感的产生取决于(D)A审美态度B社会环境C审美需要D审美能力14、认为羊能挽回更多的东西,因而在人们心理唤起了一种美滋滋的感觉,产生的最初的美感,是(C)A羊生殖崇拜为美B羊大为美C羊作为等价交换物为美D羊人为美15、“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属于(C)A对比想象B创造性想象C相似想象D接近想象16、“情人眼里出西施”,“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说明了美具有(D)A时代性B地域性C民族性D主观性17、下面能表达超越了主客二分关系,超越了“自我”的是(C)A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B心外无物C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D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18、事物美的形象引起人们的社会历史道德的情感而感到的社会历史性的道德的美,属于美的(B)A哲学超验层B形式符号层C物质实在层D历史意蕴层19、“小院闲窗春色深,重帘未卷影沉沉,依楼无语理瑶琴”在美感心理构成上主要是(C)A想象B表象C通感D直觉20、从联想的类型来看,“瑞雪兆丰年”属于(D)A相似想象B创造性想象C对比想象D接近想象(95分)。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美学与人生》网上作业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美学与人生》网上作业](https://img.taocdn.com/s3/m/ba38887f0740be1e650e9ab2.png)
1、“艺术即直觉,直觉即表现”是( )提出的。
B1.A. 亚里士多德2.B. 克罗齐3.C. 柏拉图4.D. 康德2、《红楼梦》里“晴雯撕扇”的情节充分体现了美的( ) C1.A. 形象性2.B. 时代性3.C. 非功利性4.D. 民族性3、王国维的作品不包括( ) D1.A. 《宋元戏曲考》2.B. 《红楼梦评论》3.C. 《人间词话》4.D. 《诗品》4、“美是物在人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
”是以下哪个美学家提出的观点。
( ) C1.A. 朱光潜2.B. 蔡仪3.C. 吕荧4.D. 李泽厚5、“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述的是一种什么类型的景象?( ) B1.A. 荒诞2.B. 崇高3.C. 优美4.D. 悲剧6、“客观事物的美的形象关系于客观事物本身的实质,而不取决于观赏者的看法”是以下那个美学家提出的观点。
( ) A1.A. 蔡仪2.B. 李泽厚3.C. 康德4.D. 高尔泰7、下列说法是庄子提出来的是() C1.A. 智者乐水2.B. 柔弱胜坚强3.C. 天地有大美不言4.D. 上善若水8、以下大力提倡美感的非功利的美学家是() B1.A. 杜威2.B. 康德3.C. 柏拉图4.D. 孔子9、以下主张艺术是存在真理的“揭示”说的是( ) B1.A. 席勒2.B. 海德格尔3.C. 朱光潜4.D. 荣格10、“不涉理路,不落言荃”是哪一种思维的特点?( B )1.A. 逻辑思维2.B. 形象思维3.C. 辩证思维4.D. 抽象思维11、相当于“崇高”范畴概念的是( D )1.A. 柔美2.B. 婉约3.C. 适宜4.D. 雄浑12、把美分为“绝对的美”和“相对的美”的是( D )1.A. 黑格尔2.B. 康德3.C. 柏拉图4.D. 哈奇生13、以下不属于“自下而上”研究美学的是( A )1.A. 柏拉图2.B. 费希纳3.C. 立普斯4.D. 丹纳14、“孤立说”的提出者是( B )1.A. 康德2.B. 闵斯特堡3.C. 谷鲁斯4.D. 布洛15、“新松恨不高百尺,恶竹应须斩万杆”属于( A )1.A. 对比想象2.B. 接近想象3.C. 创造性想象4.D. 相似想象16、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方其若翰,气倍词前,既乎篇成,半折心始”,这充分说明了文艺创作中( B )的现象。
西南大学1612《美学与人生》 【1145】
![西南大学1612《美学与人生》 【1145】](https://img.taocdn.com/s3/m/fc19dffb102de2bd96058841.png)
类别:网教专业:公共课2016年12月
课程名称【编号】:美学与人生【1145】A卷
大作业满分:100分
在以下5个题目中选择其中的2个作答。每小题50分,共100分。分析问题时史料部分要具体清晰,观点部分要明确,论述部分要有层次与逻辑。
1、关于“美是什么”,教材从6个方面进行了界定和回答,针对教材上的这6种说法,谈谈你自己的观点。
二、美具有情感性。
美是靠形象调动人们的感觉、知觉、情感、想象等多方面的生理和心理机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对象中去,审美是人的一种亲自的体验,审美主体完全沉浸在对象中,如醉如疵,获得一种忘我的彻底的身心愉快。·审美必须以形象感染人,打动人,以情动人是审美的重要特点。它不象传输科学知识或者哲学道理,用抽象、客观的概念给人理性的知识。白居易在《琵琶记》里说“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艺术就是靠这种共同的情感基础来进行交流和传播的,“坐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文艺作品就是靠这种情感的交流传达来感染人的。在审美中,人们常常随着审美对象本身的形象或哭或笑,或激动或沉思,在一种“恍兮惚兮”的精神状态中与对象交融在一起,融化在一起,同呼吸,共沉浮。
2、关于美的特点,教材上提供了非功利性、形象性、情感性、时代性、主观性以及民族性等方面的论述,对于这些论述,谈谈你自己对其中2个特点的评论和意见。
3、关于审美范畴,教材着重谈了优美、崇高、悲剧、喜剧以及荒诞、意境等,针对这些范畴,请选择其中的两种范畴进行评价。
4、结合教材上关于美感与快感的论述部分,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5、针对教材“艺术与艺术圈”部分的内容,谈谈你对艺术与艺术圈这个问题的看法。
2、关于美的特点,教材上提供了非功利性、形象性、情感性、时代性、主观性以及民族性等方面的论述,对于这些论述,谈谈你自己对其中2个特点的评论和意见。
西南大学《美学与人生》第七章章节测验
![西南大学《美学与人生》第七章章节测验](https://img.taocdn.com/s3/m/32f52667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1b.png)
西南大学《美学与人生》第七章章节测验西南大学《美学与人生》第七章章节测验1、艺术的存在方式是(A)A艺术创造艺术品艺术接受B艺术品艺术接受艺术创造C艺术创造艺术接受艺术品D艺术接受艺术品艺术创造2、艺术接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核心问题是(A)A意象的重建B艺术感受C审美理解D审美想象3、在艺术接受中,每个接受者所具有的先在的自身素质,被现代接受美学称为(A)A期待视界B先验图式C主体经验D先见之明4、艺术接受中意象的重建过程主要在于(D)A读B悟C观D品5、“粗娟恶扇,败人意兴”这一现象与艺术品的层次结构中的哪一层次有关?(B)A形式符号层B物质实在层C意象世界层D意境超验层6、“艺”在中国古代被解释为各种操作的本领与技能,这说明艺术品是一种(D)A精神产品B物质产品C自然物D人工制品7、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
”这说明了美是(B)A愉快的B感性的C不可抗拒的D自然而然的8、艺术操作中技与道的完美结合,在中国古代书画理论中常被称为(A)A心手相应B刻镂无形C胸有成竹D气韵生动9、(A)是载道说界定艺术的角度A艺术的功能B艺术的起源C艺术的本质D艺术的内容10、将艺术的本体存在仅仅结为艺术家直觉创造的美学家是(A)A克罗齐B弗洛伊德C荣格D海德格尔11、古希腊最早提出模仿说的人是(B)A巴门尼德B亚里士多德C德谟克利特D柏拉图12、在荣格看来,艺术家应该是一种“更高意义上的人”,即(D)A审美的人B个体的人C拥有自由意志的人D集体的人13、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言志说大体上可以归结为(C)A形式说B模仿说C表现说D娱乐说14、不主张载道说的美学家是(A)A陆机B柳宗元C孔子D韩愈15、“悟”是艺术品鉴赏过程中(B)A主体必定要达到的层次B主体感知的升华C意象的复制环节D 活动的起始环节16、荣格心理分析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是(D)A模仿B理念C力比多D集体无意识17、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两种类型,据此,“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属于(D)A有我之境B物境C意境D无我之境18、以下提倡符号说的美学家是(A)A苏珊朗格B雷纳克C亚里士多德D黑格尔19、重视艺术的社会作用,突出“兴、观、群、怨”的是(D)A 道家美学B禅宗美学C法家美学D儒家美学20、认为艺术是创造家的“白日梦”的是(C)A亚里士多德B荣格C弗洛伊德D海德格尔(95分)。
《美学与人生》测试题
![《美学与人生》测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e1f4d0ee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a0.png)
《美学与⼈⽣》测试题⼀、概念题。
美学是从⼈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等审美范畴和⼈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
(⼈⽣美学则是以⼈类对⼈⽣的审美感受作为⾃⼰研究对象的⼀门美学分⽀学科。
)美是在主客体之间的互动中⽣成与发展起来的⼀种和谐的关系。
美感是⼈接触到美的事物所引起的⼀种感动,是⼀种赏⼼悦⽬、怡情悦性的⼼理状态,是⼈对美的认识、评价与欣赏,是⼈们审美需要是否得到满⾜时⽽产⽣的主观体验,是对事物美的体验。
审美是审美的主体的感觉、感触与他所接受了美的客体后的美的享受的有机结合。
(审美是⼈类掌握世界的⼀种特殊形式,指⼈与世界(社会和⾃然)形成⼀种⽆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
审美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统⼀上追求真理、追求发展,背离真理与发展的审美,是不会得到社会长久普遍赞美的。
)审美主体是在社会实践特别是审美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定审美能⼒的⼈。
审美主体是与审美客体相关相对的美学范畴。
离开审美客体就⽆所谓审美主体,同样没有审美主体也就不存在审美客体。
审美主体具有社会主体和个⼈主体的两种含义,但⼀般来说通常是指个⼈主体,即⼈类个体或个体⼈。
当然,个体⼈并不都是审美主体,只有当他具有⼀定审美能⼒并从事审美实践活动,才能成为审美主体。
审美客体⼜称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对应,指能引起⼈的美感的客观对象。
审美客体是客观存在的,具有满⾜主体所需要的审美价值。
艺术是⼀种⽂化现象,⼤多为满⾜主观与情感的需求,亦是⽇常⽣活进⾏娱乐的特殊⽅式。
其根本在于不断创造新兴之美,借此宣泄内⼼的欲望与情绪,属浓缩化和夸张化的⽣活。
⽂字、绘画、雕塑、建筑、⾳乐、舞蹈、戏剧、电影等任何可以表达美的⾏为或事物,皆属艺术。
情感是态度这⼀整体中的⼀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致性,是态度在⽣理上⼀种较复杂⽽⼜稳定的⽣理评价和体验。
0324 美学与人生 西南大学
![0324 美学与人生 西南大学](https://img.taocdn.com/s3/m/781cd8e1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5318f41.png)
1、将乖讹区分为“上升的乖讹”和“下降的乖讹”的美学家()1.康德2.斯宾塞3.亚里士多德4.黑格尔2、审美发生的基本前提是()1.工具的制造和使用2.审美意识的确立3.审美学科的确立4.巫术活动3、美育与德育的社会作用()1.相互替代2.相互包容3.相互补充4.相互对立4、西方美学上首次提出“美本身”问题的美学家是()1.康德2.柏拉图3.亚里士多德4.叔本华5、马克思主义认为,艺术生产是()1.物质生产的重要形式2.物质—精神的重要形式3.理性生产的重要形式4.精神生产的重要形式6、下列美学家中不主张“美在理念”的是()1.亚里士多德2.柏拉图3.黑格尔4.普罗提诺7、艺术敏感主要是指艺术家的()1.感悟力2.表现力3.理解力4.想象力8、从联想的类型来看,“瑞雪兆丰年”属于()1.接近联想2.相似联想3.创造性想象4.对比联想9、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根本区别在于()1.艺术品是人工制品2.艺术品是精神产品3.艺术品用意象思维创造意象世界4.艺术品主要传达人类的审美经验10、《诗品》的作者是()1.亚里士多德2.钟嵘3.严羽4.刘勰11、不主张载道说的美学家是()1.柳宗元2.孔子3.韩愈4.陆机12、相当于崇高这一范畴的中国概念是()1.韵味2.阴柔3.雄浑4.意境13、认为美的三要素是“和谐、整一”再加“鲜明的颜色”的是()1.奥古斯丁2.阿奎那3.普洛丁4.朗吉弩斯14、提出“美是生活”的俄国理论家是()1.托尔斯泰2.别林斯基3.车尔尼雪夫斯基4.杜博罗留波夫15、汉语里“美”字出现在()1.夏朝2.商朝3.周朝4.秦朝16、康德主要美学著作是()。
1.《美学》2.《判断力批判》3.《纯粹理性批判》4.《拉奥孔》17、最早提出“寓教于乐”原则的西方学者是()1.贺拉斯2.柏拉图3.尼采4.亚里士多德18、不属于从美的主观感受来定义美的美学家是()1.席勒2.立普斯3.毕达哥拉斯4.谷鲁斯19、《蒙娜丽莎》所属的审美范畴是()1.优美2.崇高3.悲剧4.喜剧20、“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说明审美理解具有()1.普遍性2.多义性3.直观性4.无目的性21、荣格心理分析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是()1.理念2.力比多3.模仿4.集体无意识22、“时运交移,质文代变”说明了美的()1.主观性2.时代性3.个人性4.民族性23、以下提倡符号说的美学家是()1.黑格尔2.苏珊.朗格3.雷纳克4.亚里士多德24、萧兵先生在解释美的字源意义时,极力主张羊的本意应是()1.羊等价交换物为美2.羊大为美3.羊人为美4.羊综合感觉为美25、将艺术划分为象征型艺术、古典型艺术、浪漫型艺术的思想家是()1.叔本华2.康德3.黑格尔4.柏拉图26、下列诗句所包含的意境为有我之境的()1.“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3.“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27、以下提出“内在感官”说的美学家是()1.黑格尔2.亚里士多德3.柏拉图4.夏夫兹别里28、蔡元培提出的学说是()1.“以美育代宗教”2.“以科学代宗教”3.“以艺术代宗教”4.“以艺术代宗教”29、以下是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的是()1.狄德罗2.奥古斯丁3.亚里士多德4.休谟30、认为美是本能冲动的升华的美学家是()1.亚里士多德2.弗洛伊德3.康德4.柏拉图判断题3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属于王国维所说的“有我之境”。
2015年秋季西南大学《美学与人生》作业答案概要
![2015年秋季西南大学《美学与人生》作业答案概要](https://img.taocdn.com/s3/m/eb2cc85f102de2bd960588c8.png)
28、文艺”游戏说”的代表人物是()。
1、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主要形态有哪些?答:有两种,一种从客观的属性中去寻找美的根源;另一种从精神中去寻找美的根源。
此外,还有游移于上述两者之间的种的各种折衷、含混的说法。
马克思主义主张从人地客观物质世界的实践改造中去寻找美的根源。
2、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1)客观社会性,就是说,美既是客观的,又是社会的,它既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同时又不是脱离人的社会生活的纯粹的自然存在的东西。
(2)个别形象性,就是说,一切审美对象必须是个别的,具体的,形象的,人们可以通过感觉、知觉、直觉等一系列审美心理活动直接感受得到的,否则就无法进入人的审美领域。
(3)感染性,就是说,美具有诱人的魅力,美的事物作为实践的产物,积淀着人的个性、智慧、才能、理想和情感等;因此,审美主体在审美过程中,自己的情感和理想社会与审美对象相调和而引起感情波动或浓烈的感情向纵横方向扩充,这就是感染性的实质。
(4)社会功利性,美既有非功利性、超功利性的一面,又有社会功利性的一面,从个体美感的瞬间心理特点来看,是非功利或超功利;从美所包含的内容来看,又具有功利性,这种功利性是隐蔽的、曲折的、往往不为审美主体所察觉。
3、审美活动产生的前提是什么?答:(1)美感的存在必须以人的审美能力存在为前提,一个人的审美能力包括先天的感官感受能力和后天的学习辨识能力。
(2)美感的产生要以人的审美需要的存在为前提,马斯洛需要层次。
(3)必须要有审美的态度。
所谓审美的态度就是一种非功利性的非抽象逻辑的非科学式的态度,从功利中解放出来从科学探索中解放出来,从而在自由的心态下只注重事物的整体形式本身,在自己的直觉感知活动和想象、情感活动等心理活动中获得精神的陶醉和快乐愉悦。
(4)美感的存在,是以人的审美心理的存在为基础的。
(5)美感的存在需要一定的审美环境。
4、简述美学史上 4 种关于喜剧性的理论。
2015年秋季西南大学 《美学与人生》作业答案
![2015年秋季西南大学 《美学与人生》作业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45759edc8d376eeaeaa3177.png)
1、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主要形态有哪些?答:有两种,一种从客观的属性中去寻找美的根源;另一种从精神中去寻找美的根源。
此外,还有游移于上述两者之间的种的各种折衷、含混的说法。
马克思主义主张从人地客观物质世界的实践改造中去寻找美的根源。
2、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1)客观社会性,就是说,美既是客观的,又是社会的,它既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同时又不是脱离人的社会生活的纯粹的自然存在的东西。
(2)个别形象性,就是说,一切审美对象必须是个别的,具体的,形象的,人们可以通过感觉、知觉、直觉等一系列审美心理活动直接感受得到的,否则就无法进入人的审美领域。
(3)感染性,就是说,美具有诱人的魅力,美的事物作为实践的产物,积淀着人的个性、智慧、才能、理想和情感等;因此,审美主体在审美过程中,自己的情感和理想社会与审美对象相调和而引起感情波动或浓烈的感情向纵横方向扩充,这就是感染性的实质。
(4)社会功利性,美既有非功利性、超功利性的一面,又有社会功利性的一面,从个体美感的瞬间心理特点来看,是非功利或超功利;从美所包含的内容来看,又具有功利性,这种功利性是隐蔽的、曲折的、往往不为审美主体所察觉。
3、审美活动产生的前提是什么?答:(1)美感的存在必须以人的审美能力存在为前提,一个人的审美能力包括先天的感官感受能力和后天的学习辨识能力。
(2)美感的产生要以人的审美需要的存在为前提,马斯洛需要层次。
(3)必须要有审美的态度。
所谓审美的态度就是一种非功利性的非抽象逻辑的非科学式的态度,从功利中解放出来从科学探索中解放出来,从而在自由的心态下只注重事物的整体形式本身,在自己的直觉感知活动和想象、情感活动等心理活动中获得精神的陶醉和快乐愉悦。
(4)美感的存在,是以人的审美心理的存在为基础的。
(5)美感的存在需要一定的审美环境。
4、简述美学史上4种关于喜剧性的理论。
答:①康德是从喜剧的心理效应来论述喜剧发生原理。
2015年《美学与人生》大作业答案
![2015年《美学与人生》大作业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064e7ddda38376baf1fae10.png)
著名的悲剧有许多,如《红楼梦》、《俄狄浦斯王》、《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安娜·克里斯蒂》、《浮士德》、《哈姆雷特》、《雷雨》、《椅子》、《奥赛罗》、《李尔王》,《油画《被缚的普罗米修斯》麦克白》(莎士比亚)。
著名的悲剧作家无计其数,如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莎士比亚、斯特林堡等等。
还有老舍在《骆驼祥子》中用同情的笔触描绘的一幕悲剧:二十年代的北京,一个勤劳、壮实的底层社会小人物怀着发家、奋斗的美好梦想,却最终为黑暗的暴风雨所吞噬。
它揭示了当时"小人物"的奴隶心理和希望的最终破灭。
随着祥子心爱的女人小福子的自杀,祥子熄灭了个人奋斗的最后一朵火花。
这是旧中国老北京贫苦市民的典型命运。
总之,悲剧最能表现矛盾斗争的内在生命运动,从有限的个人窥见那无限的光辉的宇宙苍穹,以个人渺小之力体现出人类的无坚不摧的伟大。
2.结合中外艺术史上关于艺术的论述,谈谈你认为艺术是什么?答:艺术是没有国界的。
艺术包含很多类别,包括建筑,绘画,写作,书法,电影,音乐等等。
各种艺术有它让人沉醉的魅力。
伯克说过“艺术是人类的天性”。
艺术伴随人类的发展而产生。
关于对艺术的理解,东西方有所差别。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
这样一来,艺术就成了对现实的模仿。
艺术有两个来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二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艺术活动是人们以直觉的、整体的方式把握客观对象,并在此基础上以象征性符号形式创造某种艺术形象的精神性实践活动。
它最终以艺术品的形式出现,这种艺术品既有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也有艺术家本人的情感、理想和价值观等主体性因素,它是一种精神产品。
在西方,"艺术"与"美术"都源于古罗马的拉丁文"art",原义是指相对于"自然造化"的"人工技艺",泛指各种用手工制作的艺术品以及音乐、文学、戏剧等,当时广义的art甚至还包括制衣、栽培、拳术、医术等方面的技艺。
西南大学《美学与人生》作业答案
![西南大学《美学与人生》作业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a992bada45177232e60a273.png)
单项选择题1、以下著作中哪一部是朱光潜先生的著作?()1. 《美的历程》2. 《文艺心理学》3. 《美学散步》4. 《审美教育书简》2、朱自清认为中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的是()1. 诗缘情2. 比德3. 虚静4. 诗言志3、“美是物在人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
”是以下哪个美学家提出的观点()1. 高尔泰2. 朱光潜3. 吕荧4. 李泽厚4、认为文艺是对真理“模仿的模仿”,“影子的影子”是不真实的是()1. 亚里士多德2. 席勒3. 黑格尔4. 柏拉图5、在现有材料之上综合出一个新的形象,如猪八戒、孙悟空等属于()1. 对比想象2. 创造想象3. 相似想象4. 接近想象6、在西方的喜剧理论中,倡导“预期失望说”的美学家是()1. B. 霍布斯2. 柏格森3. 弗洛伊德4. 康德7、以下关于20世纪50 年代“美学大讨论”的说法错误的是()1. 这次美学讨论形成了对美的一致看法和完整体系2. 朱光潜认为美是主客观的统一3. 蔡仪认为美是客观的4. 讨论的主要问题是“美是什么”8、“艺术即直觉,直觉即表现”是()提出的。
1. 康德2. 克罗齐3. 亚里士多德4. 柏拉图9、下面能表达超越了主客二分关系,超越了“自我”的是()1.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2.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3. 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4. 心外无物10、把山水作为绘画、文学等艺术样式的题材,这标志着()1. 审美活动开始走向独立2. 艺术开始进入自觉的时代3. 人对现实审美关系的建立4. 人对自然审美意识开始觉醒11、“纯粹主体”对于“纯粹客体”的观审就是美是以下哪位美学家提出的观点?()1. 亚里士多德2. 康德3. 叔本华4. 尼采12、西方美学史上最早讨论美的专著是()1. 《诗学》2. 《大希庇阿斯篇》3. 《判断力批判》4. 《诗艺》13、把美分为“绝对的美”和“相对的美”的是(1. 柏拉图2. 哈奇生3. 黑格尔4. 康德14、姚鼐"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暖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 所述的风格特征是()1. 崇高2. 优美3. 喜剧4. 悲剧15、写意是中国绘画美学的概念,它与哪一家的美学有密切联系()1. 墨家2. 法家3. 道家4. 儒家16、“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西南大学历届章节测试1145美学与人生
![西南大学历届章节测试1145美学与人生](https://img.taocdn.com/s3/m/b91c33a4941ea76e59fa0444.png)
1145美学与人生 单项选择题1、当人心境压抑时,去观看喜剧表演,用笑来冲淡郁闷,从而保持情绪的稳定,这是艺术的社会干预功能( )。
1.社会干预功能2.心理平衡功能3.道德教育功能4. 娱乐消遣功能2、马克思把美学研究从康德重主观的方向重新转移到重客观的方向,这里的“客观”主要是指( ) 1.外在的自然界2. 人所改造的自然界3. 人所创造的物质产品4.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3、“艺”在中国古代被解释为各种操作的本领与技能,这说明艺术品是一种( )。
1.精神产品2. 物质产品3.自然物4. 人工制品4、“粗绢恶扇,败人意兴”这一现象与艺术品的层次结构中的哪一层次有关?( ) 1.形式符号层2. 物质实在层3.意象世界层4. 意境超验层5、“爱美是人的天性”的说法出自( )。
1.亚里土多德3.柏拉图4.尼采6、欣赏自然美景时“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体现了()。
1.审美的非功利性2.审美的具象性3.审美的非自觉性4.审美的个性7、意大利历史学家、美学家克罗齐在《美学史》一书中认为,美学学科的建立者不是鲍姆嘉通,应该是()。
1.康德2.席勒3.鲍桑葵4.维柯8、()是德育主要依据。
1.理想的原则和情感的尺度2.现实的原则和情感的尺度3.现实的原则和社会的尺度4.理想的原则和社会的尺度9、维特根斯坦通常被认为是以下哪个美学流派的代表人物?()1.格式塔美学2.实验美学3.接受美学4.分析美学10、古代文论家()提出了“隐秀”说。
1.钟嵘3.陆机4.司空图11、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
"这里的"解放"是指人的()。
1.生活方式的变革2.思想观念的自由3.创造性的发挥4.社会关系的解放12、朱光潜认为“物”与“物的形象”的不同主要在于()。
1.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观的2.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客观的统一3.前者是实在的,后者是虚幻的4.前者属于内容范畴,后者属于形式范畴13、从事物的客观属性来定义美,最早提出“美在数的和谐”的美学家是()。
美学与人生试题及答案
![美学与人生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cdbb14971fe910ef02df87a.png)
- 1 -
三、"小作文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审美现象,谈谈你认为什么是美?
崇高作为审美形态,它体现的是人生存在实践的另一种样态。首先崇高作 为人生审美实践的体验,它使我们进入到一种特殊的审美境界。在这个境界 中,基于实践的人的存在,是一种伟大的、高尚的、严肃的、豪迈的、振奋的 状态。在崇高的审美境界中,人们所体验到的是人与自然、社会、自我对立与
超越后的力量感和实现感,人对生活、人生境界赋予了伟大的意义,充满了向 往和激情。其次,崇高是生存的深层意义,是理性的人,在认识到自身的有限 性后,对无限性的追索和超越。最后,正是在这种人生存在的超越中,体悟到 积极向上的审美情感,从而导引人走向崇高的人生境界。
美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在人类出现之前,没重要见解,他认为有两种美,一种 是不稳定的,相对的。他说:
“美往往是非常相对的,在日本是文雅,有美。有人可能会高呼:
"错!山不美吗?水不美吗?月亮不美吗?你有没有听过山青水秀这个词 啊?"在罗马就不文雅;在巴黎是时髦的,在北京就不时髦。 ”另一种则是普遍 的,不变的。他说有些行为是其实自然界的山山水水,太阳月亮等都只是美存 在的基础,用黑格尔哲学术语来说,就是"自在的美",全世界都觉得美。又如他 认为审美趣味既有普遍性和辨别其好坏的标准,又有特殊性,没有绝对的规 格。是潜在的,它具有成为"美"的特质,但还未成长为"自为的美",还未展现自 身为现实。山之所以为青,在一般性的协调一致中,每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在每 个国家造成了一种审美趣味。总而言之, “美既是永恒的,又是可变的;既是稳 定的,又是流动的,两者是对立的统一 ”。
1145《美学与人生》大作业A答案
![1145《美学与人生》大作业A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d3b2e0fa8114431b90dd848.png)
答:美,是一个十分诱人的字眼儿,也是一个迷人的迷。古往今来,它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地连在了一起。大概所有的人都会同意生活中不能没有美,所以,人们说话,写文章也就经常要谈到美。于是,诸如“山河美”、“青春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等等,经常为人所道。但,这是否意味着人们对美已经十分清楚地了解了呢?不是的!
回答“美是什么”之所以困难,是因为它所要求的并不是对个别对象作审美判断或作经验性的描述,而是要求在各种美的对象中找出美的普遍本质,或者在与非审美对象的比较中找出其特殊的本质。美并不是固定的,形而上的,在美的概念下,包含着各种性质上极不相同的事物。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如日月星辰,花草树木,各种劳动产品以至人物的品质、动作、相貌、表情、风度等等,都可以作为审美对象,都可以是美的事物。要在这些性质上极不相同的各种事物中概括出美的普遍本质,当然是极困难的。再则,美还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变化而相应地发展和变化着。在动态的时空结构中,由于时代和社会的不同,美的内涵极其价值意义也就很不一样。综上,正是美的概念内涵的宽泛性、复杂性甚至变易性给美的本质笼上了一层神秘的难以揭去的面纱。有人认为美是主观的,他们认为只有人的主观情感,意识与对象结合起来,达到主客观的统一才能产生美,按他们的说法就是“椅子不为人坐就不成为椅子”。但这个观点遭到“客观论”者的反对,他们认为一个事物能不能成为审美对象,光有主体条件还不行,还需要对象上的某些东西,即这些事物本身具有的某种客观的审美性质或素质。于是他们反驳说:“为什么我们要坐在椅子上,不坐在一堆泥土上,因为泥土不具有椅子的可坐性。”
西南大学[0324]《美学与人生》参考资料
![西南大学[0324]《美学与人生》参考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99b17bcf360cba1aa811dadf.png)
西南大学 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欢迎您! %E5%BC%A0%E6%B6%A6%E5%8D%8E 同学 学号:W16105570353002单项选择题1、春光明媚和冰天雪地会给人以不同的美感,这说明了( ) 1. 美感的一般特点 2. 美感的感觉特征3. 形式因素在美感中的中介作用4. 美感的主体差异2、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从美学理论上阐明了美是愉快的一些美学家是( ) 1. C. 精神分析学派 2. 伊壁鸠鲁派 3. 英国经验派4. 毕达哥拉斯学派3、艺术家感受.体验世界,孕育审美意象的基础与起点是( ) 1. 艺术技巧 2. 艺术想象 3.艺术敏感4. 艺术灵感4、西方美学史上最早讨论美的专著是古希腊美学家柏拉图的() 1. 斐多篇2. 大希庇阿斯篇3. 会饮篇4. 伊安篇5、美感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 ) 1. 培养审美能力2. 成就身心健康的完美人生3. 规范社会文化4. 提高艺术鉴赏水平6、朱自清的《绿》所描绘的梅雨潭:“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所表现出的风格是( ) 1. 悲壮 2. 滑稽 3. 优美 4. 崇高7、把山水作为绘画、文学等艺术样式的题材,这标志着( ) 1.D. 人对自然审美意识开始觉醒 2. 审美活动开始走向独立 3. 艺术开始进入自觉的时代4. 人对现实审美关系的建立8、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与这段话最切近的美论是( ) 1. 美在生活 2. 美在形式 3. 美在距离 4. 美在关系9、“环肥燕瘦”十分生动地说明了审美现象具有( ) 1. .民族性 2. 地域性 3. 历史性4. 阶级性10、鲍姆嘉登的《美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美学学科的独立,其时间是在( ) 1.1755年2. 1775年3.1757年 4.1750年11、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事物并不是因为我们爱它才成为美的,而是因为它是美的与善的才为我们所爱。
西南大学《美学与人生》第三章章节测验
![西南大学《美学与人生》第三章章节测验](https://img.taocdn.com/s3/m/c9d3c14090c69ec3d5bb75b6.png)
西南大学《美学与人生》第三章章节测验1、明确提出意境这一概念的人是(D)A柳宗元B白居易C杜甫D王昌龄2、“美和美感,实际上是一个东西”,是(B)的观点A朱光潜B高尔泰C蔡仪D李泽厚3、主张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其代表人物是(B)A狄尔泰B李泽厚C朱光潜D海德格尔4、《美是自由的象征》是以下哪位美学家的作品?(D)A朱光潜B李泽厚C亚里士多德D高尔泰5、“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属于王国维所说的(A)A意境B物境C有我之境D无我之境6、朱光潜认为“物”与“物的形象”的不同主要在于(B)A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观的B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客观的统一C前者是实在的,后者是虚幻的D前者属于内容范畴,后者属于形式范畴7、“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的提出者是(B)A王国维B蔡元培C李大钊D李泽厚8、在中国古代书画理论中,艺术操作中技与道的完美结合被称为(D)A刻镂无形B胸有成竹C气韵生动D心手相应9、陶渊明认为,欣赏自然美景时“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指的是(B)A审美的非功利性B审美的非自觉性C审美的具象性D审美的个性10、在中国近代美学史上,(C)是将“意境”范畴发展为“境界”的美学家A严羽B蔡元培C王国维D吕荧11、曾指出意境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也最具有世界贡献的一方面”的美学家是(D)A朱光潜B李泽厚C蔡仪D宗白华12、庄子的美学观是(B)A君子成人之美B天地有大美而不言C充实之谓美D美在虚实13、提出“诗言志”的著作是《B》A《诗经》B《尚书》C《庄子》D《论语》14、强调“尽善尽美”的是(B)A老子B孔子C韩非子D荀子15、提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人是(C)A荀子B孔子C庄子D孟子16、以下关于20世纪50年代“美学大讨论”的说法错误的是(D)A蔡仪认为美是客观的B讨论的主要问题是“美是什么”C朱光潜认为美是主客观的统一D这次美学讨论形成了对美的一致看法和完整体系17、《美学散步》的作者是当代著名美学家(B)A吕荧B宗白华C李泽厚D朱光潜18、宋代徐炫等在注释《说文解字》时明确提出了(D)的概念A羊人为美B羊生殖崇拜为美C羊综合感觉为美D羊大为美19、“音实难知,知实难逢”说明了美感的产生取决于(B)A审美环境B审美能力C审美需求D审美心理20、以下不是朱光潜先生著作的是(C)A《谈美》B《西方美学史》C《判断力批判》D《文艺心理学》(95分)。
2015西南大学美学与人生满分答案
![2015西南大学美学与人生满分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aa80f37482fb4daa48d4b03.png)
23、提出 24、提出审美的 26、提出文艺创作 30、鲍姆嘉登的《美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美学学科的**,其时间是在( )A:1775年B:1757年C:1755年D:1750年正确答案:D 16、被称为中国历代诗论的 25、提出 27、第一次提出 19、法国考古学家雷纳克认同的文艺起源说是()。A:巫术仪式说B:符号说C: 表现说D:表现更高实体说正确答案:A 20、下列著作的作者是康德的是()。A:《美学》B:《汉堡剧评》C:《判断力 批判》D:《拉奥孔》正确答案:C 21、亚里士多德认为美是( )。A:美本身B:秩序、匀称与明确C:数的和谐D:和谐、整一正确答案:B 22、提出诗可以 28、文艺
(3)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是生活。美包含一种可爱的、宝贵的东西。美是活生 生的事物,是多样的对象。这是一种折中、含混的说法。
2、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美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客观社会性。就是说,美既是客观的,又是社会的,它既是不以人的主观意 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同时又不是脱离人的社会生活的纯粹的自然存在的东西。
2015西南大学美学与人生满分答案
第一次作业 /view/E2EC78B386C87636.html 2、康德的主要美学著作是()。A:《纯粹理性批判》B:《判断力批判C:《实践 理性批判》》D:《反思批判正确答案:B 3、第一次把优美与崇高并列,将其作为两个主要审美范畴进行论述的是()。A: 哈奇生B:夏夫兹博里C:休谟D:博克正确答案:D 5、提出 11、提出 13、认为文艺是 1、 6、最早区分 7、提出美的主要形式是 8、庄子的美学观是()。A:君子**之美B:天地有大美而不言C:充实之谓美D: 美在虚实正确答案:B
)
A:伊安篇B:斐多篇C:大希庇阿斯篇D:会饮篇正确答案:A
西南大学《美学与人生》第七章章节测验
![西南大学《美学与人生》第七章章节测验](https://img.taocdn.com/s3/m/a0a6c3abf8c75fbfc67db205.png)
西南大学《美学与人生》第七章章节测验1、艺术的存在方式是(A)A艺术创造艺术品艺术接受B艺术品艺术接受艺术创造C艺术创造艺术接受艺术品D艺术接受艺术品艺术创造2、艺术接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核心问题是(A)A意象的重建B艺术感受C审美理解D审美想象3、在艺术接受中,每个接受者所具有的先在的自身素质,被现代接受美学称为(A)A期待视界B先验图式C主体经验D先见之明4、艺术接受中意象的重建过程主要在于(D)A读B悟C观D品5、“粗娟恶扇,败人意兴”这一现象与艺术品的层次结构中的哪一层次有关?(B)A形式符号层B物质实在层C意象世界层D意境超验层6、“艺”在中国古代被解释为各种操作的本领与技能,这说明艺术品是一种(D)A精神产品B物质产品C自然物D人工制品7、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
”这说明了美是(B)A愉快的B感性的C不可抗拒的D自然而然的8、艺术操作中技与道的完美结合,在中国古代书画理论中常被称为(A)A心手相应B刻镂无形C胸有成竹D气韵生动9、(A)是载道说界定艺术的角度A艺术的功能B艺术的起源C艺术的本质D艺术的内容10、将艺术的本体存在仅仅结为艺术家直觉创造的美学家是(A)A克罗齐B弗洛伊德C荣格D海德格尔11、古希腊最早提出模仿说的人是(B)A巴门尼德B亚里士多德C德谟克利特D柏拉图12、在荣格看来,艺术家应该是一种“更高意义上的人”,即(D)A审美的人B个体的人C拥有自由意志的人D集体的人13、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言志说大体上可以归结为(C)A形式说B模仿说C表现说D娱乐说14、不主张载道说的美学家是(A)A陆机B柳宗元C孔子D韩愈15、“悟”是艺术品鉴赏过程中(B)A主体必定要达到的层次B主体感知的升华C意象的复制环节D活动的起始环节16、荣格心理分析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是(D)A模仿B理念C力比多D集体无意识17、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两种类型,据此,“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属于(D)A有我之境B物境C意境D无我之境18、以下提倡符号说的美学家是(A)A苏珊朗格B雷纳克C亚里士多德D黑格尔19、重视艺术的社会作用,突出“兴、观、群、怨”的是(D)A道家美学B禅宗美学C法家美学D儒家美学20、认为艺术是创造家的“白日梦”的是(C)A亚里士多德B荣格C弗洛伊德D海德格尔(95分)。
2015年秋西南大学(1145)《美学与人生》大作业标准答案A
![2015年秋西南大学(1145)《美学与人生》大作业标准答案A](https://img.taocdn.com/s3/m/e7c5692276c66137ee061966.png)
按照这个方法论,要揭示美的本质,必须科学地说明人的本质,正确地说明社会生活的本质。首先,人是自由创造的主体,“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的特性”,“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次,“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所以美的最终根源在于人的自由创造,在于劳动,或者说是一种“人化的自然。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答题卷
学号:1513562613001姓名:覃恰层次:专升本
类别:网教专业:土木工程2015年12月
课程名称【编号】:美学与人生【1145】A卷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评卷人
得分
(横线以下为答题区)
一、大作业题目:在下列题目中,请选择其中两个自己感兴趣的题目进行回答。每小题50分。
第一阶段:1900—1919年。这是古典美学受到普遍怀疑、深入批判,趋向瓦解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随着封建王朝的土崩瓦解,随着数千年正统的儒家思想受到猛烈的批判,古典和谐的美的理想慢慢摘下了它往日金光闪闪的王冠,并由中国人逐步趋同的审美取向轰轰烈烈地加冕在崇高美学理想的头上。
第二阶段:1920—1949年。这是20世纪中国崇高美学的前期。其主要特色是强调审美中的悲与苦、血与火、牺牲与追求悲壮的情感巨澜中。它的情感认同,审美取向和新的理论思考都离不开这个“悲”字。
1、结合中西方关于美的论述和当前中国的社会现实,谈谈你认为美是什么?
答:
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中西方关于美各自有内涵极其价值意义。美,是一个十分诱人的字眼儿,也是一个迷人的迷。古往今来,它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地连在了一起。大概所有的人都会同意生活中不能没有美,所以,人们说话,写文章也就经常要谈到美。于是,诸如“山河美”、“青春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怎样理解马克思“劳动创造了美”的观点?“劳动创造了美”,这句话源自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美学的核心命题,在美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
美与艺术是人类社会实践改造世界的产物,美的本质即人的本质,即劳动实践的本质。
另外,自然美和劳动的关系问题,异化劳动和美的创造问题,只有放在对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正确理解才能解决。
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劳动的现实化和结果,同时又是美产生的根源。
整个世界分为两部分,一是经济基础,一是上层建筑,美是属于意识形态上层建筑里面的,审美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人在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改造中产生的。
人的审美意识最根本的原因是人的实践、劳动。
因此马克思提出:劳动创造了美。
人在自己创造的世界中欣赏自己。
这就是美,文艺起源于劳动。
社会活动是文艺的源泉,决定文艺的发展。
以前赵本山有个小品《红高粱模特队》,在小品中,赵本山作为劳动人民总是把舞蹈与劳动联系起来,还有一句响亮的口号,他认为劳动者是最美的。
这就很好地阐明了中心,赞美了劳动,赞美了劳动者.劳动是美的,劳动创造了价值.事实上,很多舞蹈动作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
比如《太阳出来喜洋洋》这首歌曲是一首劳动歌曲,配上舞蹈也是适当美化的劳动的动作.体现出朝气蓬勃的劳动场面. (一)从社会劳动看美的来源马克思认为,社会的生产劳动是美和艺术的真正来源。
社会的生产劳动过程本身就是美的,因为它能够使人在自然物中实现自身目的。
正是在改造自然世界的能动的有目的的生产劳动过程中,人才能真正证明自己是人类,自然界也才表现为人的作品和人的现实。
因此,通过能动的、有目的的生产劳动,使人类的生活对象化,人类就不仅会在意识中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还会在现实中能动地复现自己,从而在自己所创造的美和艺术的世界中直观到自身。
马克思指出,美和艺术是人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自觉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的结果。
他说:“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劳动创造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决定的。
人是类的存在物、社会的存在物决定了人在任何历史条件下都要“通过实践改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实现人的对象化和自然的人化。
人类的劳动是自由自觉地有意识的生活活动。
这是马克思将人类的生活与动物的生活相比较而得出来的人类的活动——即人类劳动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说:“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
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的存在着。
”在马克思看来,动物的活动是按物种自身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所形成起来的自身尺度来进行的生命的活动,而人类的活动则是自由自觉的、有意识的生活活动,即生产劳动。
人在劳动以前已经有意识地将产品设想出来,把设想的产品变成现实的产品就是他的目的,人有意识地使这个目的物为规律来支配自己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并有意识地使自己的体力、智力、心理都为这个目的的实现服务。
因此,人在实践、劳动过程中,他的自觉意识和自由意志,他们的能动性,使他能够把握对象的特点,发现和运用美的规律,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生产,以满足物质上和精神上的需要,不仅创造出物质产品,也创造出精神产品,创造出美来。
(二)从社会劳动看自然美何谓自然美,自然何以为美?经过农民劳动的田地,那绿油油的麦苗,那金黄的油菜花,那各种各样的蔬菜水果,因了人类的劳作,显得那么井井有条,生机勃勃,色彩丰富.马克思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出发来探讨美,自然也就认为自然美是根源于人类的劳动的,自然美同样来自于“自然的人化”,是人通过自身的社会实践活动将其本质力量“物化”到对象上的结果。
但是,“自然的人化”并不仅仅指认同他所直接改造了的个别自然物的关系,而是指人同整个自然界的关系,应当从人对整个自然的征服、支配、占有这样广阔的意义上来了解。
马克思说,“动物只产生自己的本身,而人则再生产整个自然界”。
他认为,“人较之动物越是万能的,那么,人赖以生活的那个无机自然界的范围也就越广阔”。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他说“诚然,动物也生产。
它为自己营造巢穴或住所,如蜜蜂、海狸、蚂蚁等。
但是,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影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影响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属于它的肉体,而人则自由得面对自己的产品。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
”物和自然所发生的关系,只以同它的生命的维持有关的范围为限,它仅仅生产它自身。
人却能“再生产整个自然界”,也就是创造出适合于人同整个自然的关系。
就拿农业劳动来说,看起来人们只同农作物和土地相关联,但实际上谁能说他和遥远的天体没有关系。
劳动创造不出太阳、月亮这些星体,也改变不了它们的形态,但是却能创造这些自然物同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不但农业劳动是这样,其他任何劳动,在直接改变某些自然物的同时都创造出了人同整个自然界的越来越广阔的关系,并不断使整个自然界从“自在之物”变成“为我之物”。
所以,整个客观自然界被“人化”了。
而人的劳动既有实用的目的和需要,也有审美的目的和需要,人在劳动中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就创造出了美的产品,美也就体现在了人化的自然中。
(三)异化劳动下创造的美马克思把劳动分为一般劳动和现实劳动。
一般劳动是指区别于动物的人类的劳动,它是人通过自身的本质力量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变换的活动;而现实劳动是指在特殊的社会形态下人们所从事的生产活动,它是私有制下人们具体从事劳动的一种社会形态,亦称异化劳动。
在马克思看来,这种异化状态下的劳动是妨碍美的创造的。
这种状况是和人类自在的展现自己的自由自觉的本质力量劳动实践活动截然相反的,这种异化的状态不应该堂而皇之的存在,相反,它恰恰是必须被消除的,应该使人们回到自由的全面发展的状态。
但是,异化劳动状态下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归根结底还是劳动人们创造的。
我们应该以马克思关于美和美感形成和发展观念的历史辩证法来看待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
而事实上他在手稿中讲的“异化劳动”只是解释和强调这种劳动的内在矛盾和反应阶级对立的状况,揭示私有制的不合理,并没有排除“异化”、“外化”是一种特殊的“对象化”。
在“异化劳动”状态下,人类仍然创造美,仍然在丰富自己的审美意识,发展着自己的美感。
人类通过劳动,改造着自然,同时形成了人们的社会生活。
离开人们的社会生活是根本谈不上“人化自然”的,因此,美是社会劳动创造的。
人类劳动,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是实践美学的源泉。
如果说,人的实践活动都是围绕着人自身的发展而展开的话,那么,美的形成和产生也都是劳动过成都产物,是劳动创造了人类全部生活之美。
马克思关于“劳动创造了美”的命题是建立在人的社会性的基础上的。
和“劳动创造了美”相联系,马克思论述了美的生产、美的创造以及异化劳动等,我们要完整地、系统地把握以“劳动创造了美”为基石的马克思一系列美学实践观点。
马克思美学使我们对美的艺术的认识又上升到了一个更高更广的新境界与新视野。
马克思美学博大精深,它等着我们去珍惜、去倾注,去更加深入地研究马克思这一命题的丰富内涵和意义。
五、审美活动产生的前提条件有哪些?审美活动产生的前提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美感的存在必须以人的审美能力存在为前提,一个人的审美能力包括先天的感官感受能力和后天的学习辨识能力。
(2)美感的产生要以人的审美需要的存在为前提,马斯洛需要层次。
(3)必须要有审美的态度。
所谓审美的态度就是一种非功利性的非抽象逻辑的非科学式的态度,从功利中解放出来从科学探索中解放出来,从而在自由的心态下只注重事物的整体形式本身,在自己的直觉感知活动和想象、情感活动等心理活动中获得精神的陶醉和快乐愉悦。
(4)美感的存在,是以人的审美心理的存在为基础的。
(5)美感的存在需要一定的审美环境。
审美主观条件美感是审美主体由客观的审美对象所引起的具体的审美感受它是美的欣赏活动的产物。
审美主体对美的事物的欣赏实际上也是对该事物的一种情感性的评价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有欣赏者的主观倾向的鉴赏。
由此可见作为审美对象的客体不只是外部世界给予的欣赏者不只是被动的消极的接受者还是主动积极的发现者和创造者。
因为美的欣赏之所以令人感到兴味无穷恰恰不在于欣赏者被动地接受了什么而在于他主动地发现了什么、补充了什么。
因此在美的欣赏中审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有着特别突出的意义。
要形成具体的美的欣赏关系审美主体应具备相应的审美条件。
因为审美主体反过来决定着对象能否成为审美对象以及在何种程度上成为审美对象决定着主体所获得的审美愉悦的强弱及特点。
如先天失聪者对优美的旋律不可能获得审美愉悦。
主体必须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审美活动才能顺利进行呢第一、审美主体要有健全的社会化的审美感官。
因为审美主体的审美感官是审美主体与客体发生关系必不可少的中介。
对美的感受能力是进行审美活动的最基本条件之一。
审美活动从对美的对象的感觉开始。
发现美的能力依赖于这种感觉创造美的能力也以这种感觉为必要前提。
如果离开了眼睛、耳朵这些感觉器官就不可能产生和形成对美的对象的感觉也就不可能建立审美主体和对象之间的审美关系。
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的雄伟壮观先天的聋、盲人无法领略。
因为他们不具备健全的感觉器官审美对象难以如实地反映到他们心中主客体之间也就不可能建立审美关系故迷人的景色、动听的旋律对于他们来说难以感受到它的存在更不用说领略其中的美了。
有能看清东西的眼睛和能听清声音的耳朵就能使审美主体和对象之间建立审美关系吗恩格斯说过“鹰比人看得远得多但是人的眼睛识别东西却远胜于鹰。
狗比人具有更敏锐的嗅觉但是它不能辨别在人看来是各种东西的特定标志的气味的百分之一。
”美的欣赏更是如此。
如印度的“狼孩”他有看得见东西的眼睛和听得清声音的耳朵但却不能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悠扬的音乐等因为长期在山洞生活远离社会脱离了劳动脱离了社会实践他所具备的感觉器官已经不是社会化的了。
由此可见审美主体必须具备健全的、社会化的审美器官审美活动才有可能顺利进行。
审美主体应具备必要的审美修养包括知识储备、文化教养及生活阅历等。
要正确领会艺术作品的精髓、感受其魅力、获得美的享受需要一定的审美修养因为主体的审美修养对审美欣赏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首先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相关知识要有足够的储备。
审美活动包含理解的因素。
人的审美活动不只停留在感觉阶段它必须向与感觉阶段紧密相连而又比它高级的阶段发展即审美主体通过对感觉所获得的材料进行整理、取舍、加工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