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卫生学考试复习总结资料

食品卫生学考试复习总结资料
食品卫生学考试复习总结资料

食品卫生学复习总结

食品卫生学:是一门研究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威胁人体健康的有害因素及其预防措施,提高食品卫生质量,保护食用者安全的科学。

研究内容:1食品污染物的来源、性质对人体危害及其机理,有关预防措施、

2各类食品的主要卫生问题及食品企业卫生管理、

3食品添加剂及其卫生;

4食物中毒及其预防、

5食品卫生质量鉴定和制订食品质量卫生标准。

今后重要任务:1发展我国的食品卫生检验技术,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灵敏性,并大力发展食品的快速检测技术在在线检测技术。2以现代食品卫生监督管理最新理论和技术成就不断制订和修订各项食品卫生技术规范,并落实技术规范。3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法制管理,明确执行机构人员的职责。4研究食物中毒的新病原物质,提高食物中毒的科学管理水平,提高食品卫生合格率。5加强食品中有害物质的含量,人群暴露水平和危害风险的评估,为食品卫生质量的控制提供理论依据。6完善各种食品污染物、食品添加剂、保健食品、转基因食品等的安全性评价方法和程序。7进一步扩大对新的食品污染因素、各种食物至癌原,新的食品及加工过程中食品卫生问题的研究。8采用良好生产工艺和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管理系统,提高我国的食品卫生质量。9与国际接轨,执行WTO制定的SPS协议中规定的食品安全与食品质量标准。

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

水分活性:在一定温度下,食品的水分蒸汽压与相同温度下纯水蒸汽压的比值。

菌落总数:指在被检样品的单位质量,容积或表面内,所含能在严格规定的条件下培养生成的细菌菌落总数。以菌落数(colony forming unit, CFU) /g.ml.cm2表示。

细菌菌相:是共存与食品中的细菌种类和相对数量的构成

大肠菌群:是指肠杆菌属的埃希氏菌属、柠檬酸杆菌属、肠杆菌属和克雷伯菌属的统称。

TVBN:挥发性盐基总氮(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TVBN):含蛋白质丰富的食品(肉、鱼、豆类)水浸液在弱碱性条件下与水蒸气一起蒸馏出来的总氮量(形成氨、胺的含氮物),称为TVBN。

食品污染的概念、种类及危害。

食品污染:指在各种条件下、导致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到食物,造成食品安全性,营养性和感官性状发生改变的过程。

分类:生物性污染、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

危害:一次大量摄入受污染的食品,可引起急性中毒,即食物中毒,如细菌性食物中毒、农药食物中毒和霉菌毒素中毒等。长期(一般指半年到一年以上)少量摄入含污染物的食品,可引起慢性中毒。慢性

中毒还可表现为生长迟缓、不孕、流产、死胎等生育功能障碍,有的还可通过母体使胎儿发生畸形。某些食品污染物还具有致突变作用。有些食品污染物可诱发癌肿

微生物污染食品的卫生学意义。

①使食品腐败、变质、霉烂,破坏其食用价值;②有害微生物在食品中繁殖时产生毒性代谢物,如细菌外毒素和真菌毒素,人摄入后可引起各种急性和慢性中毒;③细菌随食物进入人体,在肠道内分解释放出内毒素,使人中毒;④细菌随食物进入人体侵入组织,使人感染致病。

评价食品卫生质量的细菌污染指标菌落总数,大肠菌落、致病菌

其食品卫生学意义:可作为食品被微生物污染程度的标志。食品中细菌数量越多,说明食品被污染的程度越重、越不新鲜、对人体健康威胁越大。相反,食品中细菌数量越少,说明食品被污染的程度越轻,食品卫生质量越好;可以用来预测食品可存放的期限,食品中细菌数量越少,食品可存放的时间就越长,相反,食品的可存放时间就越短。作为食品被粪便污染的指示菌;作为肠道病原菌污染食品的指示菌。黄曲霉毒素:(Alfatoxin简称AFT或AT)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的代谢产物。毒性:黄曲霉毒素的化学结构是一个双氢呋喃和一个氧杂萘邻酮。现已分离出B1、B2、G1、G2、B2a、G2a、M1、M2、P1等十几种。其中以B1的毒性和致癌性最强,它的毒性比氰化钾大100倍,仅次于肉毒毒素,是真菌毒素中最强的;致癌作用比已知的化学致癌物都强,比二甲基亚硝胺强75倍。黄曲霉毒素具有耐热的特点,裂

解温度为280℃,在水中溶解度很低,能溶于油脂和多种有机溶剂。预防措施:开展卫生宣传教育、加强生产管理(温度和水分、成熟度)、机械损伤、仓储条件包括仓储的相对湿度、储藏温度、仓储时间、仓储害虫和仓储氧气等、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要全面贯彻执行食品卫生法律和国家卫生标准;食品卫生监督机构要加强食品卫生监督,把住食品生产、出厂、出售、出口、进口等卫生质量关;不食用霉变食物。

霉菌产毒的特点

1)霉菌产毒仅限于少数的产毒霉菌,而且产毒菌种中也只有一部分菌株产毒。2)产毒菌株的产毒能力还表现出可变性和易变性,产毒菌株经过多代培养可以完全失去产毒能力,而非产毒菌株在一定条件下可出现产毒能力。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该随时考虑这一问题。3)一种菌种或菌株可以产生几种不同的毒素,而同一霉菌毒素也可由几种霉菌产生。4)产毒菌株产毒需要一定的条件,主要是基质种类、水分、温度、湿度及空气流通情况。

霉菌污染食品的评定,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评定

①霉菌污染度,即单位重量或容积的食品污染霉菌的量,一般cfu/g 计。我国已制定了一些食品中霉菌菌落总数的国家标准。

②食品中霉菌菌相的构成。

霉菌污染食品的卫生学意义

1)引起食品霉变,霉菌污染引起食品变质:霉菌污染食品可使食品的食用价值降低,甚至完全不能食用。据粗略估计,每年全世界平均至少有2%的粮食因霉菌污染发生霉变而不能食用。

2)霉菌毒素引起人畜中毒,危害人类健康:急性中毒、慢性中毒、三致作用。

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和条件有哪些?如何预防?

原因1)食品本身固有的因素:食品水分、食品渗透压、食品组织结构是否完整、食品的状态及所含的不稳定物质;

2)微生物: 细菌、酵母和霉菌,尤其是细菌更占优势:

3)环境因素:温度、湿度、02、紫外线。

防止食品腐败变质的措施

常用的方法包括低温冷藏、冷冻,高温杀菌,脱水干燥,腌渍和烟熏,

食品辐射保藏。

何谓农药兽药残留?食品中农药兽药残留的来源?如何控制?

农药残留;指农药使用后残存于环境、生物体、食品中的农药母体、有毒代谢物、降解物和杂质的总称。

兽药残留;兽药残留是指动物产品的任何可食部分所含兽药的母体化合物及/或其代谢物,以及与兽药有关的杂质的残留。

农药残留的来源1.施用农药对农作物的直接污染 2.农作物从污染的环境中吸收农药由于施用农药和工业三废的污染,大量农药进入空气、水和土壤,成为环境污染物。农作物便可长期从污染的环境中吸收农药,尤其是从土壤和灌溉水中吸收农药。3.通过食物链污染食品如饲料污染农药而导致肉、奶、蛋的污染;含农药的工业废水污染江河湖海进而污染水产品等。4.其他来源的污染

农药残留防治措施

1.加强对农药生产和经营的管理2.安全合理使用农药 3. 制定和严格执行食品中农药残留限量标准4. 研制开发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兽药残留的来源1.非法使用违禁或淘汰药物。2。不遵守休药期规定3.滥用药物 4.违背有关标签的规定 5.屠宰前用药。6 饲料加工过程中受到污染 7厩舍粪池中含有兽药。

兽药残留防治措施

1.加强对兽药生产和经营的管理2.安全合理使用兽药 3. 制定和严格执行食品中兽药残留限量标准4. 严格查处违禁药物用作饲料添加剂 5严格执行休药期。6谨用抗生素 7饲料生产使用中药物添加剂污染的控制。

N-亚硝基化合物的毒性、食物来源及预防措施?

N-亚硝基化合物(NOC)是对动物具有较强致癌作用的一类化学物质,已研究的有300多种亚硝基化合物,其中90%具有致癌性。

急性毒性较少;致癌作用、多次长期摄入致癌,一次冲击量致癌,多种靶器官,产生肿瘤,成年幼年均可致癌。

食物来源

1.食品中亚硝胺污染、包括鱼、肉制品,蔬菜水果中二甲基亚硝胺,啤酒中二甲基亚硝胺。

2.亚硝基化合物前体物在体内的合成

预防措施1.减少或阻断N-亚硝基化合物的合成。如防止霉变及其他Mic污染、控制加工中的含量、施用钼肥、改进食品加工工艺。

2.防止或减少亚硝基化合物的危害作用。如提高Vc摄入量,许多食物成分可阻断亚硝胺的合成,吃新鲜的食物,减少腌制品的摄入,不食暴晒污染的粮食和饮水。

3.制定食品中的N-亚硝基化合物的最高限量标准。

多环芳烃的食物来源、预防措施?

食物来源:1、肉、鱼及其制品在烤、烧、煎、熏、炸过程中可形成PAH

2、蔬菜水果其中PAH来源于环境污染

3粮谷类 PAH来源于空气污染及不合适的干燥过程

措施:1、防止污染、改进食品加工方法,加强环境治理,控制油炸食品,粮食油料种子不在柏油路晾晒,机械生产中防止润滑油的污染;

2、去毒、吸附法去除油脂中的PAH,清洗,阳光与紫外线去除果蔬的PAH;

3、制定食品容许的限量标准

何谓环境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其毒性有哪些?食物来源有哪些?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可通过大气,水等环境介质长距离迁移并长期在在环境中,通过食物链的生物富集作用对人体产生有害影响的天然或人工合成有机物。

毒性:1一般毒性,导致动物消瘦,其中四氯化合物最强。

2神经毒性,导致结构紊乱、形为异常

3生殖和内分泌毒性。干扰激素作用

4致癌性。对多种动物,多类器官有致癌作用

5遗传,发育毒性,对动物的致畸作用

6免疫毒性,免疫抑制作用

7肝脏毒性,损伤作用

8皮肤毒性,恶性黑色素肿瘤,痤疮样皮肤

来源: 1含氯化合物的使用,2不完全燃烧和热解,3光化学反应,4生化反应

苯并芘、硝胺和黄曲霉毒素都是世界公认的在食品中可产生的三大致癌物质。

食品中的多环芳烃和苯并(a)芘主要来源有:①食品在用煤、炭和植物燃料烘烤或熏制时直接受到污染;②食品成分在高温烹调加工时发生热解或热聚反应所形成,这是食品中多环芳烃的主要来源;③植物性食品可吸收土壤、水和大气中污染的多环芳烃;④食品加工中受机油和食品包装材料等的污染,在柏油路上晒粮食使粮食受到污染;⑤污染的水可使水产品受到污染;⑥植物和微生物可合成微量多环芳烃。防止苯并(a)芘危害的措施:防止污染改进食品加工烹调方法;去毒;制定食品中允许含量标准。

杂环胺类化合物污染及其预防

(1)食品中杂环胺的来源:食品的高温加工过程,蛋白质含量丰富的

食品

(2)毒性:致突变性、致癌性。

(3)预防措施:改变不良的烹调方式及饮食习惯;增加蔬菜水果的摄人量;采取适当措施使杂环胺。失活;加强食物中杂环胺含量的监测。

何为商业无菌?D值、F值、Z值?

商业无菌:食品经过适度的杀菌后,不含有致病性微生物,也不含有在通常温度下能在其中繁殖的非致病性微生物。这种状态叫做商业无菌

D值:在一定温度和条件下,细菌死亡90%所需时间(也即活菌数减少一个对数周期所需时间,即100%~10%),称为该菌在该温度下90%递减时间。通常以分计算。

F值:一定量细菌在某一温度下完全杀死所需的时间。以分表示。右下角注明温度,目前常用F250。

Z值:一个对数周期的加热时间所对应的加热温度变化值,称为Z值。食品保藏的原理是什么?食品保藏的方式有哪些?

原理:利用延缓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原理以及控制酶活性来保存食品

方法:1食品的化学保藏 2食品的低温保藏原理:降低食品化学反应速度,温度每下降10度,化学反应速度可降低一半。酶的活性降低,抑制微生物生长。3高温保藏原理:高温加真空密闭。4食品辐照保藏原理:当用一定剂量的γ射线、或电子加速器产生的低于10兆电子伏(MeV)电子束辐照食品时,通过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引起微生物DNA、RNA、蛋白质、脂类等有机分子中化学键的断裂,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DNA损伤,导致微生物死亡。

食品的放射性污染的定义及来源

食品放射性污染:主要是由于摄入污染食品后放射性物质对人体内各种组织、器官和细胞产生的低剂量长期内照射效应。主要表现为对免疫系统、生殖系统的损伤和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

污染来源:原子弹和氢弹爆炸时可产生大量的放射性物质;核工业生产中的采矿、冶炼等过程通过“三废”排放等途径污染环境;使用人工放射性同位素的科研、生产和医疗单位排放的废水;意外事故造成的放射性核素泄露引起局部性环境污染。

(2)危害:对免疫系统、生殖系统的损伤和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

(3)控制措施:加强对放射性污染源的管理;加强对食品中放射性污染的监督,各类食品卫生及其管理.

食品添加剂的定义及作用。

食品添加剂: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天然物质。在我国“营养强化剂”也属于食品添加剂,营养强化剂是指“为增强营养成分而加入食品中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属于天然营养素范围的食品添加剂”。

作用:1.利于保存,防止变质2.改善食品的感官性状3.保持或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4.增加食品的品种和方便性5.有利食品加工,适应生产机械化和自动化6.满足其他特殊需要

什么是食源性疾病,食源性疾病的分类。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设施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

1.分类:有人将食源性疾病分为三类:内因性、外因性和诱发性食源性疾病。

2.范畴:食源性疾病包括最常见的食物中毒、食源性肠道传染病、食源性寄生虫病,食源性变态反应性疾病、暴饮暴食引起的急性胃肠炎、酒精中毒,以及由食物中有毒、有害污染物引起的中毒性疾病。什么是食物中毒,食物中毒的分类。

食物中毒:指摄入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急性、亚急性疾病。

分类:细菌性食物中毒、真菌性食物中毒、有毒动植物和化学性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调查的内容和步骤。

一、明确诊断和抢救病人

医生通过询问病史和体检,初步确定是否为食物中毒,可能由何种食物引起,并将情况及时向卫生防疫站报告,通知有关食堂、餐馆暂时封存可疑食物,保护好现场。同时,尽早及时就地抢救病人,重点是老人、儿童和重症患者。对已摄入可疑食物而无症状者也应严密观察。

二、现场调查

(一)中毒情况调查

当地卫生防疫站和有关部门接到报案后立即组织人中到现场进行调查,进一步了解发病经过、主要临床表现、发生中毒的地点、单位、时间、中毒人数、重病人数及死亡人数、可疑食物、进食范围及发病趋势、已采取的措施和待解决的问题等。

(二)现场一般卫生情况调查

了解餐具、炊具、用具、设备是否符合卫生要求,炊事人员个人卫生习惯和健康状况,用膳制度等,分析可能引起中毒的原因和条件。(三)确定中毒食物

1.详细了解病人发病前24~48小时内进食的各餐食谱,找出可疑食物。

2.进一步了解可疑食物的来源、运输、贮存情况、制作过程及出售中有无污染的可能。

(四)采样检验

对食剩的可疑食物、餐具及用具涂抹物、病人排泄物、炊事人员的手部等进行检验,查明病原。

三、现场处理

确定食中毒类型后,针对原因立即对现场进行处理,以防止事件扩大蔓延:①销毁引起中毒的食物;②针对污染原因及时督促改进;有传染病的炊事人员应暂时调离饮食服务工作,制定和完善卫生管理制度;③指导现场消毒。

四、认真贯彻执行食品卫生法

加强卫生宣教工作,增强个人卫生意识,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和食品卫生标准,搞好食品卫生工作。

各类食品的卫生问题及管理方法。

一、粮豆的主要卫生问题

1.霉菌和霉菌毒素的污染:粮豆在农田生长期及收获、贮存过程中

的各个环节均可受到霉菌的污染。常见的霉菌有曲霉、青霉、毛霉、根霉和镰刀菌等。

2.农药残留:粮豆中的农药来自直接喷洒施用和污染环境中的农药通过水、空气和土壤途径在进入粮豆作物。

3.有害毒物的污染:用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对农田和菜地进行灌溉时,其中可能含有的汞、镉、砷、铅、铬、酚和氰化物等,容易对粮豆作物造成污染。

4.仓储害虫:我国常见的主要是甲虫、螨虫及蛾类。

5.其他污染:包括无机夹杂物和有毒植物种籽的污染,前者如砂石、泥土、金属等,后者有麦角、毒麦、曼陀罗籽、苍耳子等。

粮豆的卫生管理

1.粮豆的安全水分:为防止霉菌和仓储害虫生长繁殖,应将粮谷类水分控制为12%~14%,豆类为10%~13%。

2.仓库的卫生要求:仓库的建筑结构、内部温度、湿度以及防虫熏蒸剂的使用,均应严格执行粮库的有关卫生管理要求。

3.粮豆运输、销售的卫生要求:粮豆运输时,铁路、交通、粮食部门要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防止意外污染。

4.防止农药和有害金属的污染:必须严格遵守《农药安全使用规定》、《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及有关食品辐照的卫生标准,并做到定期检测。

5.防止无机夹杂物和有毒种籽的污染:在粮豆的选种、农田管理、收获、加工过程中,防止无机夹杂物和有毒种籽对粮豆造成污染。

二、蔬菜、水果的主要卫生问题

1.人畜粪便对蔬菜、水果的污染:主要污染物为肠道致病菌和寄生虫卵。

2.有害化学物质的污染:主要是农药、工业废水、有害金属、亚硝酸盐及其他污染。

蔬菜、水果的卫生管理

1.防止肠道致病菌和寄生虫卵的污染:人畜粪便应经无害化处理再使用;用生活污水灌溉前,应先沉淀去除寄生虫卵;生食蔬菜、水果时应清洗干净,有的需要消毒。

2.施用农药的卫生要求:严格执行有关农药安全使用的各项规定;不准使用高毒农药。

3.蔬菜、水果贮藏的卫生要求:一般保存蔬菜、水果的适宜温度是0℃左右。对洋葱、土豆、苹果、草莓等可用60Co-γ射线辐照,以延长保藏期。

4.工业废水灌溉要求

三、畜禽肉类

卫生问题:

人畜共患传染病病原体的污染寄生虫及虫卵污染细菌污染抗生素残留农药污染激素残留污染兴奋剂残留的污染食品添加剂的污染多环芳族物质的污染

畜肉的卫生及管理

一、肉的腐败变质

畜肉从新鲜到腐败变质需要经过僵直、后熟、自溶和腐败四个过程。肉中组织酶催化蛋白质、脂肪的分解即为自溶,这为细菌的侵入繁殖创造了条件,肉在细菌的酶作用下,发生腐败变质。不适当的加工和保藏条件也会促进肉类腐败变质。

(二)常见人畜共患传染病畜肉的处理

常见人畜共患传染病有炭疽、鼻疽、口蹄疫、猪水泡病、猪瘟、猪丹毒、结核、布氏杆菌病等。对这类病畜肉均应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常见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畜肉的处理

常见人畜共患寄生虫病有囊虫病、旋毛虫病、猪弓形体病等。对这类病畜肉也应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情况不明死畜肉的处理

死畜肉可来自病死、中毒和外伤等急性死亡。对这些肉应特别注意,必须在确定死亡原因后才考虑采取何种处理方法。对无法查明死亡原因的死畜肉,一律不准食用。

根据兽医卫生检验,可将畜肉分为良质肉、条件可食肉和废弃肉三类。肉制品的卫生

肉制品加工时,必须保证原料肉的卫生质量;使用硝酸盐或亚硝酸盐等食品添加剂时,必须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要求。

肉类生产加工、运输机销售的卫生要求

屠宰场的卫生要求:认真执行我国《肉类加工厂卫生规范》。

屠宰的卫生要求:屠宰前应给牲畜停食12~14小时,宰前3小时要充分喂水,以防止屠宰时牲畜胃肠内容物污染肉尸。我国于1998年1

月1日实行《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对生猪实行定点屠宰、集中检疫、统一纳税、分散经营的制度。

运输、销售的卫生要求:运输新鲜柔和冻肉应有密闭冷藏车;熟肉制品必须有盒包装;各类肉品不得同车运输、混合堆放。

禽肉的卫生

禽肉污染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其他致病菌后,如在食用前未充分加热,可引起食物中毒。禽肉如污染能在低温下生长繁殖的假单胞菌等,可引起禽肉的感官改变甚至腐败变质。

四、鱼类食品的主要卫生问题

1.腐败变质:鱼死后的组织变化与畜肉相似,但其僵直持续时间较短,更容易发生腐败变质。

2.鱼类食品的污染:鱼类体内重金属、农药和病原微生物的污染状况,与鱼类生长水域的污染程度有关。寄生虫感染

鱼类食品的卫生管理

1.鱼类保鲜:在10℃左右可冷藏5~15天;在-25℃以下冷冻,可保鲜6~9个月。

2.运输、销售的卫生要求:运输鱼的船(车)应保持清洁尽量用冷冻调运。

五、蛋品卫生问题

1.沙门氏菌及其他微生物的污染

2.蛋品中农药、抗生素的残留

3.贮藏条件

管理保存条件:1-5度冷库、相对湿度87-97%

六、奶的卫生及管理

问题:微生物污染、农药残留、动物激素和抗生素残留、其他污染。

七、食用油脂卫生

7.1.防止油脂酸败的措施

7.1.1.确保油脂纯度:不论采取何种制油方法生产的毛油,都必须经过水化、碱炼、或精炼,必须去除动、植物残渣,并严格控制含水量,使其低于0.2%。

7.1.2.创造适宜贮存条件,防止油脂自动氧化:应将油脂贮存于密封、隔氧、避光的环境中。

7.1.3.应用优质抗氧化剂:常用的抗氧化剂有丁基羟基茴香醚、二丁基羟基甲苯和没食子酸丙酯。柠檬酸、磷酸和对酚类抗氧化剂如维生素E与以上抗氧化剂具有协同作用。

7.2.油脂污染和天然存在的有害物质

7.2.1黄曲霉毒素

油脂中黄曲霉毒素全部来源于油料种子,其中花生极易受到黄曲霉污染。

7.2.2多环芳烃类化合物

油脂中多环芳烃类化合物的污染来源有以下四个方面:(1)作物生长期的工业降尘;(2)油料种子的直火烟熏烘干;(3)压榨法的润滑油混入或浸出法的溶剂有残留;(4)反复使用的油脂在高温下热聚。

7.2.3棉酚

棉酚是棉籽色素腺体中的有毒物质包括游离棉酚、棉酚紫和棉酚绿三种。长期食用生棉籽油可引起慢性中毒,其临床特征为皮肤灼热、无汗、头晕、心慌、无力及低钾血症等。此外,棉酚还可导致性功能减退及不育症。采用热榨法和碱炼或精炼工艺可降低棉籽油中游离棉酚的含量。

7.2.4芥子甙

芥子甙在油菜籽中含量较多,它在植物组织中葡萄糖硫苷酶的作用下,分解为硫氰酸酯、异硫氰酸酯和腈。硫氰化物可阻断甲状腺对碘的吸收,有致甲状腺肿的作用。

7.2.5芥酸

芥酸是一种二十二碳不饱和脂肪酸,在菜籽油中含量较高。它可使动物心肌中脂肪聚积,心肌单核细胞浸润,并导致心肌纤维化,另外可引起动物生长发育障碍和生殖功能下降。

八、冷饮食品

8.1.冷饮食品原料的卫生要求

8.11冷饮食品用水

加工冷饮食品用水最好为自来水或深井水,若用地面水,需经过处理,并达到生活饮用水质量标准。加工工艺要求水的硬度不宜过大,以免出现沉淀物。

8.12原辅材料

加工配料中的甜味料、乳、蛋、果蔬汁、酒精以及碳酸饮料所用二氧化碳等,均应符合国家卫生标准。

8.13食品添加剂

冷饮食品的加工需使用多种食品添加剂,要求严格按照《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的规定使用。

8.2.冷饮食品加工过程的卫生要求

8.2.1液体饮料

8.2.1.1.水处理:水质好坏直接影响饮料质量和风味,水处理是饮料工业的重要工艺过程。一般用活性炭吸附和砂滤棒过滤法去除水中悬浮性杂质。去除水中溶解性杂质的最常用方法为电渗析法和反渗透法。评价水纯度的简便而实用的指标是电导率,电导率越低,说明水中杂质越少,纯度越高。

8.2.1.2.包装容器:饮料的包装容器很多,其材料应无毒无害、耐酸、耐碱、耐高温、耐老化。使用前必须经过消毒、清洗。

8.2.1.3.杀菌:根据产品的性质可选用以下不同的杀菌方法:巴氏消毒法、加压蒸汽杀菌法、紫外线杀菌法、臭氧杀菌法。

8.2.1.4.灌装:灌装设备、管道、冷却器等最好食用级不锈钢、塑料、橡胶和玻璃材料。使用前必须彻底消毒、清洗。

8.2.2.冷冻饮品

由于冷冻饮品原料中的乳、蛋、果汁通常带有大量微生物,所以,在原料配制后对其进行杀菌与冷却是保证产品卫生的关键。冰糕、冰棍的棍棒应完整、无断裂,使用前需消毒、清洗。包装时不得用手直接接触冰体。

8.2.3.固体饮料

固体饮料由于水分含量少,密封包装,不易滋生微生物,需严格控制水分含量,要求不得大于4%,并重点注意化学性污染和金属污染的问题。

8.3.冷饮食品的卫生管理

1.对生产企业实行卫生许可证制度,经检查、审批合格后方可允许生产。

2.对冷饮食品从业人员每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凡患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和病原体携带者,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渗出性皮肤病者,均不得直接参与饮食业的生产和销售。

3.冷饮食品生产单位应远离污染源,其厂房建筑、设备等均应符合卫生要求。

4.生产企业自身应有相应的产品质量和卫生检验能力。

5.产品包装要完整严密,做到食品不外露。

九、酒类的食品卫生问题

9.1蒸馏酒的卫生问题:

9.1.1.原料的卫生:酿酒所用高粱、大米、玉米和小麦的质量均应符合国家《粮食卫生标准》的有关规定;发酵所用纯菌种应防止退化、变异和污染。

9.1.2.蒸馏酒中可能存在的有害物质:

(1)甲醇:酒中甲醇来自原粮中的果胶,果胶主要存在于植物的果皮、种皮、块茎等细胞间质,它在果胶酶或酸、碱的作用下,分解为果胶酸和甲醇。果胶酶重要存在于糖化发酵剂黑曲霉和其他曲霉中。

(2)杂醇油:杂醇油是比乙醇碳链长的多种高级醇的统称,包括正丙醇、异丁醇、异戊醇等,其中后者含量较高,它们是原料中蛋白质和糖类分解的产物。杂醇油在体内氧化分解缓慢,可使神经系统充血,含量高的酒常造成饮用者头痛和大醉。

其他有害物质尚有醛类、氰化物、铅和锰。国家对上述有害物质均规定了限量标准。

9.1.3.蒸馏酒的卫生管理

蒸馏酒的卫生管理包括原料、设备、容器、制酒工艺等方面。

9.2.发酵酒的卫生问题

9.2.1.N-二甲基亚硝胺:N-二甲基亚硝胺是啤酒的主要卫生问题之一,其来源为大麦芽的直接烘干。目前我国多采用发芽、干燥两用箱,以热空气进行干燥,不再直接烘干,明显减少了N-二甲基亚硝胺的产生。

9.2.2.黄曲霉毒素B1:主要来自于受黄曲霉毒素污染的原料,因此保证原料的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9.2.3.二氧化硫残留:在果酒的生产中,果汁在进入主发酵之前需加入适量的二氧化硫,以起到杀菌、澄清、增酸和护色的作用。若使用量不当或发酵时间过短,就可以造成残留。

9.2.4.微生物污染:发酵酒乙醇含量低,较容易受到微生物污染。我国规定了发酵酒的微生物指标。

9.3.配制酒

配制酒的酒基和辅料(包括水果、水果汁、食用糖、食用香精和色素)

食品分析与检验试题及答案

4、密度是指物质在一定温度下单位体积的() A、体积 B、容积 C、重量 D、质量 5、发酵酒指含糖或淀粉原料经过糖化后()而制得的酒。 A、经蒸馏 B、不经蒸馏 C、加热煮沸 D、过滤 6、比重天平是利用()制成的测定液体相对密度的特种天平。 A、阿基米德原理 B、杠杆原理 C、稀释定理 D万有引力 7、23℃时测量食品的含糖量,在糖锤度计上读数为24.12 °Bx',23℃时温度校正值为0.04,则校正后糖锤度为( ) A、24.08 B、24.16 C、24.08 °Bx ' D、24.16 °Bx' 8、光的折射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由于() A、光在各种介质中行进方式不同造成的 B、光是直线传播的 C、两种介质不同造成的 D、光 在各种介质中行进的速度不同造成的 9、3oBe'表示() A、相对密度为3% B、质量分数为3% C、体积分数为3% D、物质的量浓度为3mol/L 10、不均匀的固体样品如肉类取()为分析样品。 A、1 Kg B、2 Kg C、0.5 Kg D、1.5Kg 11、测定液体食品中酒精的含量,测得四次的数据分别如下:20.34%,21.36%,20.98%,20.01%,则此组数据()(Q逸=0.5) A、20.34%应该逸出 B、21.36%应该逸出 C、20.98%应该逸出 D、20.01%应该逸出 E、都应保留 12、对于同一物质的溶液来说,其折射率大小与其浓度成() A、正比 B、反比 C、没有关系 D、有关系,但不是简单的正比或反比关系 13、要测定牛乳产品的相对密度,可以选用() A、普通比重计 B、酒精计 C、乳稠计 D、波美表 14、当Cl2为1.013X105Pa(大气压)、[Cl-]=0.01mol/L时的电极电位是()V。(其中半反应式为Cl2+2e=2Cl-,EΘCl2/Cl-=1.358V)A、0.48 B、2.48 C、1.358 D、1.48 15、用酸度计测量液体食品的pH值时,指示电极是() A、玻璃电极 B、金属电极 C、标准氢电极 D、甘汞电极

(完整版)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重点

(完整版)营养与食品 卫生学重点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绪论 营养学:是研究人体营养规律及其改善措施的科学。 营养:是指人体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中营养物质以满足机体生理需要的生物学过程。《皇帝内经素问》:“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现代营养学分为三个时期:(始于18世纪中叶)。 1.营养学的萌芽与形成期(1785--1945年):1983:提出“蛋白质”;亮氨酸/苏氨酸;1920:“维生素”。 2.营养学的全面发展与成熟期(1945--1985年):公共营养兴起。 3.营养学发展的突破与孕育期(1985年--):植物化学物、分子营养学、新营养学。 第一章营养学基础 营养素(nutrient):是指食物中可给人体提供能量、机体构成成分和组织修复以及生理调节功能的化学成分。 营养素六大类:水、脂肪、糖类、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 C、H、O、N占人体96%以上;细胞内液ICF(2/3)、外液ECF(1/3);骨密度(BMD);血液5L。 蛋白质(protein) 必需氨基酸:指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直接获得的氨基酸。8+1:蛋氨酸、赖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色氨酸、苏氨酸;组氨酸(婴儿)。条件必需氨基酸:半胱氨酸←←蛋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 氨基酸模式:蛋白质中各种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色氨酸为1)。 完全蛋白质:种类齐全,模式接近,可维持成人健康,也可促进儿童生长发育。参考蛋白—鸡蛋蛋白质。 限制氨基酸:食物蛋白质中一种或几种必需氨基酸相对含量较低,导致其它氨基酸在体内不能被充分利用而浪费造成其营养价值降低,这些相对含量较低的氨基酸称为限制氨基酸。 蛋白质互补作用:不同食物间相互补充必需氨基酸不足的作用。 蛋白质的功能:1.构成机体组织; 2.构成特殊生理活性物质; 3.供能:1g食物蛋白质在体内产生16.7kJ能量。 小肠:为蛋白质吸收的主要场所。 氨基酸池:指存在于人体各组织、器官和体液中的游离氨基酸;氨基酸转运子分为两类:钠依赖型、非钠依赖型。 必要的氮损失(ONL):机体媒体由于皮肤、毛发和黏膜的脱落,妇女的月经失血及肠道菌体死亡排出的约20g以上的蛋白质的损失。 氮平衡:蛋白质的摄入量与排出量之间的关系。零氮平衡、正氮平衡、负氮平衡。 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评价:蛋白质的含量(微量凯氏定氮法)、消化率、利用率。 生物价(BV):是反映食物蛋白质消化吸收后,被机体利用程度的指标。 储留氮 生物价=----------×100 吸收氮 PER:(蛋白质功效比值),是指实验期内,动物平均每摄入1g 蛋白质所增加的体重克数。 氨基酸评分(AAS)、经消化率修正的氨基酸评分(PDCAAS) 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PEM)。成人:RNI为1.16g/(kg·d);占总能量的10%-12%。 脂类(lipids) 脂类包括:脂肪:甘油三酯——甘油和脂肪酸;类脂:磷脂、固醇类等。

食品毒理学

山西师范大学 教案 课程名称:食品毒理学 课程类型:□理论课理论、实践课□实践课 学时: 1 学分: 授课教师:琚利利 授课班级:工程学院 0803 授课学期:2009 至 2010 学年第二学期 教材名称:食品毒理学 参考资料: 1. 刘宁,沈明浩主编。食品毒理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2.王心如主编。毒理学基础。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2010年 5月 11日 食品毒理学课程教案

授课题目:第8章/第2节食品毒物的致癌机制 教学时数:1学时授课类型:理论课□实践课 ※教学目的、要求: 一、知识目标 1.掌握食品毒物的致癌制剂 2.掌握阻断化学致癌过程的一些途径 3.理解致癌作用的分子机制 二、能力目标 通过食品毒物致癌制剂理论的学习,对食品毒物的致癌过程建立正确的认识,从而达到合理膳食、预防癌症发生的要求。 ※教学重点: 根据食品毒物致癌机制明白食品毒物致癌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致癌作用的分子机制 ※教学方法和手段 1.讲授为主,多媒体、板书和实例相结合 2.通过总结方式得出提高阻断化学致癌过程的一些途径 ※教学设计 根据人们对癌症的重视,引人要学习的致癌机制,重点讲解食品毒物的致癌过程,并具体举例说明。 ※教材分析 通过对食品毒物致癌制剂理论的学习,得出阻断化学致癌过程的一些途径 食品毒理学课程教案 教学内容及过程旁批

※教学引入: 大家都知道这些年来癌症发病率挺高,并且治愈也是相当困 难的,我们现在就要高度重视这个问题,通过对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了解食品毒物的致癌过程以得出阻断化学致癌过程的一些途径,使我们的生活不再被癌症所困扰。 ※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 癌症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在很多国家,癌症死亡率占死因顺位的第二位,甚至第一位,降低癌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是整个医学面临的重大挑战。癌症的病因很复杂,有遗传因素也有环境因素(化学性、物理性及生物性因素)。 一、食品毒物的致癌过程 1.引发阶段 引发阶段为化学致癌作用的第一阶段。引发阶段是指化学物或其活性代谢物(亲电子剂)与DNA作用,导致体细胞突变成引发细胞的阶段。在引发过程中至少有三个细胞功能是重要的,即致癌物的代谢、DNA修复和细胞增殖。Miller等提出亲电子剂学说,认为大多数有机致癌物都是间接致癌物,又称前致癌物,或先形成近致癌物,再进一步活化成终致癌物。终致癌物是亲电子剂,含有亲电子中心,可与细胞大分子的亲核中心共价结合,进而导致癌症。本身就有反应活性,不需要代谢活化的致癌物或能自发形成亲电子剂的致癌物称为直接致癌物。 引发阶段通常是一相对迅速的过程,化学致癌物对靶细胞DNA 产生损伤作用,经一次或多次细胞分裂增殖固定下来,引发所确定的基因型和∕或表型是不可逆的,引发细胞在形态上与正常细胞很难区别。引发是不可逆的,但并非所有的引发细胞都将构成肿瘤,因其中大多数将经历程序性细胞死亡(凋亡)。引发细胞不具有生长自主性,因此不是肿瘤细胞。引发剂本身有致癌性,大多数是致癌突变物。没有可检测的阈剂量,引发作用是不可逆的并且是累积性的。引发剂作用的靶主要是原癌基因和肿瘤抑制基因。引发阶段的个体变异、物种差异及亲器官特征是取决于细胞对致癌物的代谢、DNA修复及细胞增殖∕凋亡的平衡。具有引发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引发剂。 2.促长阶段 促长阶段为化学致癌作用的第二阶段。促长阶段是引发细胞增殖成为癌前病变或良性肿瘤的过程。具有促长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促长剂,促长剂通常影响引发细胞的增殖,导致局部增殖并引起良性局灶性病理损害如乳头瘤、结节或息肉。这些病损很多会消退,仅少数细胞发生进一步突变引成恶性肿瘤。该阶段有如下特点:①引发物作用之后,促癌物的作用是长期的、慢性的;②引发物单独作用一般不会引起肿瘤;③只有促癌物的慢性作用而没有引发物的作用也不会引起肿瘤④引发物与促癌物的作用先后次序十分重要,根据热点问题引入内容

食品安全学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总结

第一章绪论 一、如何理解食品安全的概念? 1、食品安全完整的概念和范围应包括两个方面:⒈食品的充足供应,即解决人类的贫穷,饥饿,保证人人有饭吃。⒉食品的安全与营养,即人类摄入的食品不含有可能引起食源性疾病的污染物、无毒、无害,并能提供人体所需要的基本营养元素。 2、食品安全指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或食用时不会使消费者健康受到损害的一种担保。 3、食品安全可具体理解为:食品(食物)的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活动符合国家强制标准和要求,不存在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以导致消费者病亡或者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的隐患。 4、食品安全具有相对性,绝对安全性或零风险是很难达到的。 二、为什么说食品安全是一个“综合”的概念? 作为一“种”概念,食品安全包括食品卫生、食品质量、食品营养等相关方面的内容和食品(食物)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环节。 作为“属”概念的食品卫生、食品质量、食品营养等(通常被理解为部门概念或者行业概念)均无法涵盖上述全部内容和全部环节。 三、安全食品包括哪些层次? 我国目前生产的安全食品包括以下层次:常规食品、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

四、食物链各个环节可能存在的食品不安全因素。 英国(1993)对当代发达和较发达社会或国家提出的一张饮食风险清单: ①微生物、寄生虫等生物污染。 ②环境污染。 ③农用、兽用化学物质的残留。如化肥、农药、兽药等。 ④自然界存在的天然毒素。 ⑤营养素不平衡。 ⑥食品加工和贮藏过程中产生的毒素。 ⑦食品添加剂的使用。 ⑧食品掺伪。 ⑨新开发的食品资源及新工艺产品。 ⑩包装材料。 ⑾过量饮酒。 ⑿其他。 五、简述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 (一)食品标准化工作正在不断完善 食品标准化体系的构成: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 (二)食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逐步健全 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备的食品质量安全检验网络,其中

食品分析试题

食品分析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实验员用等臂天平称量10g的样品来实验,实验有5个平行样,但是由于实验员的粗心大意,称量前没有校正,结果称量结果偏低,由这个引起的误差应该属于误差。 2 原料中淀粉含量的测定一般要先用乙醚和乙醇对样品进行洗涤预处理,然后在进行测定。其中乙醚洗涤的目的是,乙醇洗涤目的是。 3 液态食品相对密度测定方法通常有、等方法。 4 折光仪是利用原理测定物质折射率的仪器,食品工业中最常用的折光仪有、等。 5 化学分析法是以为基础的分析方法,主要可分为、两类。 6 食品分析样品预处理处理方法主要包括、、等。 7 水溶性灰分反映的是的含量。 8 双缩脲比色法测定重金属的原理是:样品经过消化后,在一定的酸性或碱性溶液中,重金属离子与双缩脲生成有色稳定络合物,然后用合适的有机溶剂萃取,采用比色法测定。其中铅、镉离子测定是在性质溶液中进行,锌、汞离子测定是在性质溶液中进行。 9 比旋光度定义为;比旋光度和旋光度的换算公式为。 二、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采样一般分三步,依次获得。 A 原始样、检样、平均样 B 检样、原始样、平均样 C 检样、平均样、原始样 D 检样、原始样、试验样 2()右图表示的准确度与精密度特点是。 A 准确度好,精密度好 B 准确度好,精密度不好 C准确度不好,精密度好 D 准确度不好,精密度不好 3()ISO是指。 A 国际标准 B 行业标准 C 国家标准 D 地方标准 4()下列不属于干法灰化法优点(与湿法消化相比)的是。 A 试剂用量少 B 空白值低C不需工作者经常看管 D 时间短,温度低 5()用pH计测定某样液的pH值,该酸度为。 A 总酸度 B 有效酸度 C 外表酸度D真实酸度 6()下列测定脂肪含量的方法中,哪个不是专门用于测定乳脂肪的? A 氯仿-甲醇提取法 B 罗素-哥特里法C巴布科克法 D 盖勃法 7()薄层层析法测定瓜子中糖精钠含量时,在提取过程中加入盐酸的目的是。 A 增加糖精钠在水中溶解度 B 增加糖精在水中溶解度 C 转变糖精钠为糖精,使其溶于乙醚 D 以上都不是 8()过氧化值是测定的重要质量指标。 A 脂肪 B 淀粉 C 维生素 D 蛋白质 9()某物质与染料2,6-二氯靛酚在酸性溶液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染料溶液颜色消失,氧化的染料量与该物质的含量在一定的范围内成正比,故可比色测定,该物质为。 A 氨基酸 B V A C 葡萄糖 D V C 10()某物质与三氯化锑可生成蓝色可溶性络合物,在620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峰,其吸光度与物质的含量在一定的范围内成正比,故可比色测定,该物质为。 A 氨基酸 B V A C 葡萄糖 D V C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期末复习重点】

食品与营养卫生学【期末复习重点】 1、营养:指机体从外界获取食物,经过体内的消化、吸收和(或)代谢后,或参与构建组织器官,或满足生理功能和体力活动必需的生物学过程。 2、营养素的定义、种类。 (1)营养素:指为维持机体生存、生长发育和繁殖等一切生命活动和过程,需要从外界环境中摄取的物质。 (2)营养素的种类: ①按照化学性质和生理作用分为:碳水化合物、脂类、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 ②按照需要量或体内含量分为:常量营养素(碳水化合物、脂类、蛋白质)、微量营养素(维生素、矿物质)。 3、合理膳食及合理膳食要求。 (1)合理膳食:又称平衡膳食,是指能满足合理营养要求的膳食,避免出现某些营养素的缺乏或过多而引起机体对营养素需要和利用的不平衡。 (2)合理膳食要求:①提供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合适的营养素; ②保证食物安全; ③科学的烹调加工; ④合理的进餐制度和良好的饮食习惯。 4、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 指的是在RDA(每日膳食营养素摄入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组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参考值。 1、生物价:蛋白质生物价是反映食物蛋白质消化吸收后,被机体利用程度的指标,生物价的值越高,表明其被机体利用的程度越高,最大值为100。 生物价计算公式:生物价=(等于)储留氮÷(除以)吸收氮×(乘以)100% 2、氮平衡:(nitrogen balance)氮平衡,营养学上将摄入蛋白质的量和排出蛋白质的量之间的关系称为氮平衡,分为零氮平衡、正氮平衡、负氮平衡。关系式即:B=I-(U+F+S)。 3.蛋白质功效比值:指用处于生长阶段中的幼年动物(一般用刚断奶的雄性大白鼠),在实验期内,其体重增加(g)和摄入蛋白质的量(g)的比值来反映蛋白质营养价值的指标。 4.蛋白质净利用率:反映食物蛋白质被利用的程度,包括蛋白质的消化和利用两方面。5.蛋白质的互补作用:指两种或两种以上食物蛋白质混合食用,其中所含有的必需氨基酸取长补短,相互补充,达到较好的比例,从而提高蛋白质利用率的作用。 6.必需氨基酸:人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直接获得的氨基酸。

《食品毒理学》课程实习论文

《食品毒理学》课程实习论文 氯化镁的急性毒性评价 学生:xxxx 指导教师:xxx 摘要:在所挑选合适试验的小鼠中,随机选取小鼠称重、标记,随机分组,依据LD 50 计算的设计原则将动物分成四个染毒组,给以不同剂量的灌胃染毒,观察实验动物中毒症状,观察中毒状态和所做的反应情况,最后统计中毒死亡数量以及可能的死亡原因,计算出受试物毒性反应与剂量的关系,采用霍恩氏法 求出氯化镁的半数致死剂量(LD 50)和可信限,并根据LD 50 值将氯化镁进行急性毒 性评价。 关键词:霍恩氏法急性中毒小鼠氯化镁 1、前言: 氯化镁的性质和毒性 大多数毒性物质,无非就是凝血或者破坏神经元。氯化镁本身的毒性来自其本身凝血的作用,例如卤水点豆腐,就是使蛋白质凝固。假如一定剂量的氯化镁进入血液,血液凝固,人必死无疑。所以说氯化镁对于温血动物来说还是有一定的杀伤力。最著名的案例就是杨白劳喝卤水自杀,卤水就是氯化镁。氯化镁溶液要妥善保管,当做有一定危险的化工产品存放。常温下为白色结晶。易吸湿。100℃时失去2分子结晶水。在110℃开始失去部分盐酸而分解,强热转为氧氯化物,当急速加热时约118℃分解。1G 溶于0.6ml水、0.3ml沸水、2ml乙醇。其水溶液呈中性,pH约为<7。相对密度1.56。半数致死量(大鼠,经口)2800mg/kg。。 2、试验器材和试验方法 2.1材料的选取 实验动物:在老师所给的动物中选用健康成年小鼠,试验前要对动物饲养观察3-7天,以适应饲养环境,并淘汰不健康或体重不符合要求的动物; 2.2仪器与试剂 仪器:注射器,灌胃针,电子天平,吸管,吸球,容量瓶,烧杯,棉棒,试剂瓶,棉纱手套,剪刀,镊子,铅条等; 试剂:氯化镁溶液,蒸馏水,生理盐水小鼠食料; 2.3试验方法 2.3.1实验动物与分组 首选健康成年小鼠,同性别实验动物个体间体重相差不得超过平均体重的10%,试

食品安全学习心得800字

食品安全学习心得800字(一) 食品,说的普通一点就是人们每天吃的和喝的。具体指的是各种供人们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会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不安全的食品成为“问题食品”,提到食品安全,人们心中是异常关心的,关注的。因为随着今天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人们饮食文化多样化,食品卫生与安全成为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苏丹红事件”、“注水肉”、“三鹿奶粉事件”,无一不牵动着我们的心。在我们吃食物的时候,你不会想食品的生产过程是怎样的,你也不去想是否真的通过了国家卫生检查,你只是考虑到口感的好坏,但有时吃的是“问题食品”,你却不知道,等到出现问题时,你可能也发现不出是食品原因,当然也拿不出任何证据来证明。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首先,我们应该到正规商店里购买食品,不买校园周边、街头巷尾的“三无”食品;购买正规厂家生产的食品,要尽量选择信誉度较好的品牌;仔细查看产品标签;食品标签中必须标注:产品名称、配料表、净含量、厂名、厂址、生产日期、保质期、产品标准号等;不买标签不规范的产品;食品是否适合自己食用;不盲目随从广告,广告的宣传并不代表科学,是商家利益的体现。 其次,大学生应注意哪些饮食卫生习惯?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一些饮料含有防腐剂、色素等,经常饮用不利于大学生和少年儿童的健康;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肠道寄生虫病的传播;生吃的蔬菜和水果要洗干净后再吃,以免造成农药中毒;选择食品时,要注意食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尽量少吃或不吃剩饭菜,如果吃剩饭菜,一定要彻底加热,防止细菌性食物中毒;不吃无卫生保障的生食食品,如生鱼片、生荸荠;不吃无卫生保障的街头食品;少吃油炸、烟熏、烧烤的食品,这类食品如制作不当会产生有毒物质,危害我们的身体健康。条件允许的话我们可以多喝纯牛奶和酸奶,多吃水果,少吃反季节水果。 通过对食品安全的学习,让我更加注重对待“吃”如何吃才算安全,才算健康,如何食物搭配才更有营养,哪些食物是不安全的?哪些食物较为安全?在实际生活更好的应用,努力做到让自己和家人以及身边的朋友吃的更安全、更健康。 食品安全学习心得800字(二)

食品分析考试试题及答案

食品分析 1、熟悉食品分析的研究内容 食品营养素分析;食品中的有害物质分析;食品添加剂分析;食品的感官评定。 2、熟悉试剂纯度和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纯度:一级纯(优级纯或基准级试剂G.R)> 二级纯(分析纯A.R)> 三级纯(化学纯C.P)表示方法:体积分数指100ml溶液中含有液体溶质的毫升数。(%) 质量浓度指100ml溶液中含有固体溶质的克数。(g/L) 质量分数指100g溶液中所含溶质的克数。(%) 3、掌握采样的概念和了解样品的分类,熟悉样品的分数、用途及保留时间 采样指为了进行检验从大量物料中抽取得一定数量具有代表性的样品。 样品分为检样、原始样品、平均样品三类。 样品应一式三份,用于检验用、复验用、备查或仲裁用。保留时间一个月。 4、掌握样品预处理的目的 消除干扰因素;使待测组分完整地保留下来;浓缩待测组分。 5、掌握样品的保存方法 冷冻干燥法(先冷冻至冰点以下,再高真空使冰升华为水,从而干燥样品。133-140Pa;-10℃-- -30℃);冷冻法(使样品在-10℃-- -30℃下呈冷冻状态保存);冷藏法(在0—5℃保存,适合于易腐败变质样品,时间不宜长);干燥法(样品放在有干燥剂的干燥器内保存的方法 变色硅胶、无水Cacl2)。 6、了解准确度和精确度概念,熟悉回收试验 精确度高不一定准确度高,但精确度是保证准确度的先决条件;精确度低,准确度必然低,而且说明结果不可靠。 回收试验:就是在样品中加入已知量的待测标准物质进行对照试验,实际中以回收率表示准确度。 7、掌握风干样品、干物质、可溶性固形物、回潮、恒量的概念 风干样品:指与大气湿度建立平衡时的样品。它所含水分主要是束缚水。 干物质:指除去水分后的样品。 可溶性固形物:可溶于水的干物质。 回潮:指粉状干物质或比风干样品含水低的样品,铺成不超过1cm的厚度,置于大气中吸水,直至与大气湿度建立平衡为止,这一过程称为回潮。 恒量:指一份样品先后两次烘干(或灰化)后的质量之差在允许范围内,就算达到恒量。是衡量样品烘干(或灰化)是否完全的指标。 8、掌握与水分有关的物质含量的表示方法及换算 计算公式:以脂肪为例 脂肪%(干)脂肪%(鲜)脂肪%(风) ---------- = ----------- = ------------- 100% 1-水分%(鲜)1-水分%(风) 9、了解为什么说减压干燥法测定结果最接近真实的水分含量,熟悉减压干燥法的适用样品因多数样品都含有胶态物质,直接干燥法完全除去束缚水较困难,而减压干燥法可以顺利地除去,所以该法是水分测定中最准确的方法。 适用样品:适用于糖、味精等易分解的食品中水分的测定,不适用于添加了其他原料的糖果,如奶糖、软糖等试样测定,同时该法不适用于水分含量小于0.5g/100g的样品。

食品毒理学 第三章 外源化学物生物转化和生物转运

第三章外源化学物生物转化和生物转运 外源化学物对机体的毒性作用,一般取决于两个因素: ①外源化学物的固有毒性和接触量; ②外源化学物或其活性代谢物到达作用部位的效率。 一、外源化学物的体内动态过程 吸收→分布→生物转化(代谢)→排泄 Absorption → Distribution → Metabolism → Excretion 二、生物转运 1. 生物膜的化学组成 脂质双分子层基架,分子数超过蛋白质分子数100倍以上。(稳定性和流动性) 蛋白质镶嵌或贯穿于脂质双分子层中,各种功能的物质基础。 糖类多为短糖链,与膜脂质或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脂或糖蛋白。有的可作为膜受体的识别部分,特异性地和激素或递质分子相结合;有的则作为抗原物质,表达某种免疫信息 液态/流动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分子结构和不同生理功能的球形蛋白质。 3.意义 生物膜这种液态/流动镶嵌结构与外源性化学物转运密切相关。 膜的流动性 1. 使膜可以承受较大的张力和外形变化而不致破裂,即使发生较小的断裂,也可以自动融合修复; 2. 使细胞具有变形能力 生物膜与细胞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转换息息相关。 4.生物膜的功能 5.生物膜的生物转运方式 6.影响生物转运的因素 外源化学物本身的结构、分子量的大小、脂/水分配系数的大小、带电性、与内源性物质的相似性等。 影响简单扩散的主要因素 生物膜的浓度梯度、厚度、面积、 脂/水分配系数、解离度等。 脂/水分配系数 (lipid/water partition coefficient): 化学物在含有脂和水的体系中,在分配达到平衡时在脂相和水相的溶解度比值。 第二节吸收 吸收 外源化学物从接触部位通过生物膜屏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吸收部位 消化道、呼吸道、皮肤; 注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 染毒 首过效应 除口腔和直肠外,从胃和肠吸收到局部血管的物质都要汇入肝门静脉到达肝脏之后再进入体循环,未到体循环就被肝脏代谢和排泄的现象 首过效应 积极的保护作用(肝脏非靶器官)在吸收部位发生代谢后再进入体循环的现象都称为首过效应一、经消化道吸收 消化道 是水和食物中外源物的主要吸收部位,从口腔到直肠的各个部位都可吸收外源化学物,

学生食品安全教育心得体会

学生食品安全教育心得体会 食品安全问题与人类的生存和健康、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以及政府的良好形象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生食品安全教育心得体会,供你参考! 学生食品安全教育心得体会篇1 既然我学的是食品安全这门课程,那么我首先定义一下,什么是食品和食品安全? 食品,说的普通一点就是人们每天吃的和喝的。具体指的是各种供人们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会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不安全的食品成为“问题食品”,提到食品安全,人们心中是异常关心的,关注的。因为随着今天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人们饮食文化多样化,食品卫生与安全成为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苏丹红事件”、“注水肉”、“三鹿奶粉事件”,无一不牵动着我们的心。随着食品的多样化发展,各种添加剂不断翻新、涌现,不断被加入食物中。肉松中有添加剂,奶粉中有三氯氰胺。虽然现社会食品的安全的信息不对称,但可能都是消费者心中所默认的,考虑到我们每天吃的食物,想想我们身边的人,他们也大都认同

“眼不见为净的”观点,是的,在你吃食物的时候,你不会想食品的生产过程是怎样的,你也不去想是否真的通过了国家卫生检查,你只是考虑到口感的好坏,但有时吃的是“问题食品”,你却不知道,等到出现问题时,你可能也发现不出是食品原因,当然也拿不出任何证据来证明。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首先,我们应该到正规商店里购买食品,不买校园周边、街头巷尾的“三无”食品;购买正规厂家生产的食品,要尽量选择信誉度较好的品牌;仔细查看产品标签;食品标签中必须标注:产品名称、配料表、净含量、厂名、厂址、生产日期、保质期、产品标准号等;不买标签不规范的产品;食品是否适合自己食用;不盲目随从广告,广告的宣传并不代表科学,是商家利益的体现。 其次,大学生应注意哪些饮食卫生习惯?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一些饮料含有防腐剂、色素等,经常饮用不利于大学生和少年儿童的健康;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肠道寄生虫病的传播;生吃的蔬菜和水果要洗干净后再吃,以免造成农药中毒;选择食品时,要注意食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尽量少吃或不吃剩饭菜,如果吃剩饭菜,一定要彻底加热,防止细菌性食物中毒;不吃无卫生保障的生食食品,如生鱼片、生荸荠;不吃无卫生保障的街头食品;少吃油炸、烟熏、烧烤的食品,这类食品如制作不当会产生有毒物质,危害我

食品分析期末试题

食品分析期末试题06一.名词解释 1.食品分析 2.感官评价 3.光学活性物质 4.水分活度 5.灰分 二.填空 1.以波美度表示液体浓度单位如何表示:__________专用于测定糖液浓度以符号,_________表示,高于20℃时,糖液相对密度减小,即锤度_____________。 2.在样品制备过程中,如何使防止脂肪氧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样品制备过程中,如何防止微生物的生长和污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很多,按照其来源的不同可以分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大类,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食品中糖精钠时,样品处理液酸化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因为糖精易溶于乙醚,而糖精钠难溶于乙醚。 4.凯氏定氮法共分四个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消化时还可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助氧化剂。消化加热应注意,含糖或脂肪多的

样品应加入_________________作消泡剂。消化完毕时,溶液应呈 _________________颜色。 5.原子吸收光谱仪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不同处在于_______,前者是_______,后者是_______。 6.高效液相色谱固定相的性质和结构的差异,使分离机理不同而构成各种色谱类型,主要有、、、和等。 三问答 1.试简述巴布科克法测定乳中脂肪含量的原理。 2.试比较索氏提取法、酸水解法、巴布科克氏法、罗紫—哥特里法、氯仿—甲醇法测定脂肪的原理、适用范围。 四计算 1.现要测定某种奶粉的灰分含量,称取样品,置于干燥恒重为 的瓷坩埚中,小心炭化完毕,再于600℃的高温炉中灰化5 小时后,置于干燥器内冷却称重为;重新置于600℃高温炉中 灰化1小时,完毕后取出置于干燥器冷却后称重为;再置于 600℃高温炉中灰化1小时,完毕后取出置于干燥器冷却后 称重为。问被测定的奶粉灰分含量为多少? 2.在原子吸收光谱仪上,用标准加入法测定试样溶液中Cd含 量。取两份试液各,于2只50ml容量瓶中,其中一只加入 2ml镉标准溶液(1ml含Cd10ug)另一容量瓶中不加,稀释 至刻度后测其吸光度值。加入标准溶液的吸光度为,不加的 为,求试样溶液中Cd的浓度(mg/L)?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重点汇总

绪论 营养学:是研究人体营养规律及其改善措施的科学。 营养:是指人体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中营养物质以满足机体生理需要的生物学过程。 《皇帝内经素问》:“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现代营养学分为三个时期:(始于18世纪中叶)。 1.营养学的萌芽与形成期(1785--1945年):1983:提出“蛋白质”;亮氨酸/苏氨酸;1920:“维生素”。 2.营养学的全面发展与成熟期(1945--1985年):公共营养兴起。 3.营养学发展的突破与孕育期(1985年--):植物化学物、分子营养学、新营养学。 第一章营养学基础 营养素(nutrient):是指食物中可给人体提供能量、机体构成成分和组织修复以及生理调节功能的化学成分。营养素六大类:水、脂肪、糖类、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 C、H、O、N占人体96%以上;细胞内液ICF(2/3)、外液ECF(1/3);骨密度(BMD);血液5L。 蛋白质(protein) 必需氨基酸:指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直接获得的氨基酸。 8+1:蛋氨酸、赖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色氨酸、苏氨酸;组氨酸(婴儿)。条件必需氨基酸:半胱氨酸←←蛋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 氨基酸模式:蛋白质中各种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色氨酸为1)。 完全蛋白质:种类齐全,模式接近,可维持成人健康,也可促进儿童生长发育。参考蛋白—鸡蛋蛋白质。 限制氨基酸:食物蛋白质中一种或几种必需氨基酸相对含量较低,导致其它氨基酸在体内不能被充分利用而浪费造成其营养价值降低,这些相对含量较低的氨基酸称为限制氨基酸。 蛋白质互补作用:不同食物间相互补充必需氨基酸不足的作用。 蛋白质的功能:1.构成机体组织; 2.构成特殊生理活性物质; 3.供能:1g食物蛋白质在体内产生16.7kJ能量。 小肠:为蛋白质吸收的主要场所。 氨基酸池:指存在于人体各组织、器官和体液中的游离氨基酸;氨基酸转运子分为两类:钠依赖型、非钠依赖型。必要的氮损失(ONL):机体媒体由于皮肤、毛发和黏膜的脱落,妇女的月经失血及肠道菌体死亡排出的约20g 以上的蛋白质的损失。 氮平衡:蛋白质的摄入量与排出量之间的关系。零氮平衡、正氮平衡、负氮平衡。 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评价:蛋白质的含量(微量凯氏定氮法)、消化率、利用率。 生物价(BV):是反映食物蛋白质消化吸收后,被机体利用程度的指标。 储留氮 生物价=----------×100 吸收氮 PER:(蛋白质功效比值),是指实验期内,动物平均每摄入1g 蛋白质所增加的体重克数。 氨基酸评分(AAS)、经消化率修正的氨基酸评分(PDCAAS) 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PEM)。成人:RNI为1.16g/(kg·d);占总能量的10%-12%。 脂类(lipids) 脂类包括:脂肪:甘油三酯——甘油和脂肪酸;类脂:磷脂、固醇类等。 甘油三酯及其功能:(体内)1.贮存和提供能量(1g脂肪在体内可产生39.7kJ的能量); 2.维持正常体温; 3.保护机体脏器免受外力伤害; 4.内分泌作用; 5.帮助机体更有效地利用碳水化物和对蛋白质节约作用; 6.构成机体组织; (食物) 7.增加饱腹感;8.改善食物的感官性状;9.提供脂溶性维生素及必需脂肪酸。

食品毒理学第一章到第八章归纳总结

食品毒理学复习资料 15级食安(1)班 谷智聪 毒理学(toxicology):是研究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biologic mechanisms)、危险度评价(risk assessment)和危险度管理(risk management)的科学。毒理学主要分为三个研究领域,即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和管理毒理学。 食品毒理学(Food Toxicology) 概念: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它们的不良作用与可能的有益作用及其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的安全性的科学。 作用:从毒理学的角度,研究食品中可能含有的外源化学物质对食用者的毒作用机理,检验和评价食品(包括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或安全范围,从而达到确保人类的健康目的。 外源化学物: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内源化学物:是指机体内原已存在的和代谢过程中所形成的产物或中间产物。毒理学研究外源化学物对机体的有害作用,而不是有益作用(如营养作用、治疗作用等)。 毒物(Toxicants):是指较小剂量就可干扰和破坏生物体的动态平衡,甚至导致生物体死亡的化学物质。 毒性(toxicity)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可简述为外源化学物在一定条件下损伤生物体的能力。 毒物基本特征: 对机体不同水平的有害性,但具备有害性特征的并不是毒物,如单纯性粉尘;

?经过毒理学研究之后确定的; ?必须能够进入机体,与机体发生有害的相互作用。 联合毒作用 定义:一种外源化学物对机体的毒性作用,可以由于同时或先后接触另一种外源化学物使其所表型的联合毒性比任一单一的外源化学物的毒性增强或减弱,毒理学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外源化学物对机体的交互作用称为联合毒作用(joint action)。 分类: ?相加作用(additional joint action):靶器官相同,1+1=2 ?独立作用(independent joint action):靶器官不同 ?协同作用(synergistic joint action) :1+1>2 ?拮抗作用(antagonistic joint action):1+1<2 ?增强作用(potentiation joint action 阈值(threshold dose):一种物质使机体(人或实验动物)开始发生效应的剂量或浓度。也称最小有作用剂量。 靶器官(target organ):外源化学物进入机体后,对体内各器官的毒作用并不一样,往往有选择毒性(selective toxicity),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或组织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target organ)。 主要的毒性参数:1. 绝对致死剂量或浓度(absolute lethal dose/concentration)LD100/LC100:指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2. 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minimal lethal dose/concentration)MLD, LD01/MLC, LC01:指一组受试实验动物中,仅引起个别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或浓度;3. 最大非致死剂量或浓度(maximal non-lethal dose/ concentration)LD0/LC0 :指一组受试实验动物中,不引起动物死亡的最高剂量或浓度;

食品卫生学(第七版)总结

食卫总结 名词解释 1.食品卫生学:是研究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危害人体健康的有害因素及其对机体的作用规律和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宏观的预防措施,以提 高食品卫生质量,保护食用者安全的科学. ?食品污染:是指在各种条件下,导致外源性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食品,或食物成分本身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有毒有害物质,从而造成食品安全性、营养性和感官性状发生改变的过程。 2.内源性污染:凡是作为食品原料的动植物体在生活过程中,由于本身带有的微生物而造成食品的污染.也称第一次污染。 3.外源性污染:食品在加工、运输、贮藏、销售、食用过程中,通过水、空气、人、动物、机械设备及用具等而使食品发生微生物污染, 也称第二次污染。 4.水分活性aw:表示食品中能被微生物利用的水。为食品中水分的蒸气压与同样条件下纯水的蒸气压的比值即Aw=P/P0, 0~1之间. 5.细菌菌相:是共存与食品中的细菌种类和相对数量的构成。其中相对数量较多的细菌成为优势菌。 6.菌落总数:指在被检样品的单位质量,容积或表面内,所含能在严格规定的条件下(培养基及其pH值、培育温度与时间、计数方法等) 培养生成的细菌菌落总数。以菌落形成单位( CFU) 表示。 7.大肠菌群:包括肠杆菌属的埃希氏菌属、柠檬酸杆菌属、肠杆菌属和克雷伯菌属的。是指来自人和温血动物的肠道,需氧与兼性厌氧, 不形成芽孢,在35-37℃下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的革兰阴性杆菌。 8.霉菌:指菌丝体比较发达而且没有较大子实体的一部分真菌,是以缠结的形式生长的丝状真菌。 9.黄曲霉毒素,简称AFT或AF,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的一类代谢产物.AF具有极强的毒性和致癌性. 10.食品腐败变质:指食品在微生物为主的各种因素作用下,其原有化学性质或物理性质发生变化,降低或失去营养价值的过程。 11.美拉德反应:由蛋白质、氨基酸等的氨基和糖以及脂肪氧化的醛、酮等羰基所发生的反应,使食品带有红棕色和香气,如烤面包的硬 壳,酱油、豆酱的颜色和气味。 12.农药:是指用于预防、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鼠和其他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节植物、昆虫生长的化学合成或者来源 于生物、其他天然物质的一种物质或者几种物质的合成物及其制剂。 13.有毒金属:有些金属元素即使在较低摄入量的情况下,亦可干扰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并产生明显的毒性作用,如铅,镉,汞等. 14.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是指可通过大气,水等环境介质长距离迁移并长期在在环境中,通过食物链的生物富集作用对人体产生 有害影响的天然或人工合成有机物。 15.食品添加剂:是指在食品制造,加工,调整,处理,包装,运输,保管中为其技术目的添加的物质.认为食品添加剂作为辅助成分直接后间接成为 食品成分,但是不能影响食品的特性,是不含污染物的并不以改善食品营养为目的的物质. 16.抗氧化剂:是指能防止或能延缓油脂或食品成分氧化分解,变质,提高食品稳定性的物质. 17.着色剂:是使食品赋予色泽和改善食品色泽的物质.分为天然色素和合成色素. 18.转基因食品也称作基因修饰食品(GMF)系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变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生产食品的基因构成和食品添加剂。 19.条件可食肉:指必须经过高温、冷冻或其他有效方法处理达到卫生要求并食无害的肉。 20.油脂酸败(oil rancidity):油脂由于含有杂质或在不适宜条件下久藏而发生一系列化学变化和感官性状恶化。(水解和自动氧化) 21.商业无菌:罐头食品经过适当的热力杀菌以后,不含致病微生物,也不含在通常温度下能在其中繁殖的非致病微生物.这种状态叫商业无菌. 22.平酸腐败是由平酸菌引起的.是罐头食品常见的一种腐败变质,表现为罐头内容物酸度增加,而外观完全正常. 23.保健食品:是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 24.绿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生产,经过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 类食品。上方太阳,下方的叶片和中心的蓓蕾. 有机食品与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比较,其安全质量要求更高,AA级绿色食品在标准上与有机食品相似。 25.食源性疾病:通过摄入食物进入人体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即指通过食物摄入的方式和途径致使 病原物质进入人体并引起的中毒性或感染性疾病. 26.人兽共患传染病:是指人和脊柱动物之间自然感染与传播的疾病. 27.食物过敏:也称食物的超敏反映,指所摄入人体内的食物中的某组成成分,作为抗原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而发生的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 28.食物中毒:系指摄入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种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所出 现的非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 29.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指因摄入被致病性细菌或其毒素污染的食品而引起的中毒.最常见的重物中毒. 30.神奈川现象:副溶血性弧菌的某些菌株在特定条件下可产生耐热的溶血毒素,能溶解人或兔的血细胞,这一现象称“神奈川现象”。 31.食品安全:为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食品分析考试复习题

选择题 1. 表示油脂中脂肪酸不饱和程度用()。 A. 羰基值 B. 皂化值 C. 过氧化值 D. 碘值 2. 下面对GB/T 13662-92代号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GB/T为推荐性国家标准 B. 13662是产品代号 C. 92是标准发布年号 D. 13662是标准顺序号 3 测定食品中灰分时,首先准备瓷坩锅,用盐酸(1:4)煮1~2小时, 洗净晾干后,用什么在坩锅外壁编号。() A. FeCl3与蓝墨水 B. MgCl2与蓝墨水 C. 记号笔 D. 墨水 4. 食品中常见的有机酸很多,通常将柠檬酸、苹果酸以及在大多数果蔬中都存在的称为果酸。() A. 苯甲酸 B. 酒石酸 C. 醋酸 D. 山梨酸 5. 测定是糖类定量的基础。() A. 还原糖 B. 非还原糖 C. 淀粉 D. 葡萄糖 6. 炭化的目的是() A. 防止在灼烧时,因温度高试样中的水分急剧蒸发使试样飞扬 B. 防止糖、蛋白质、淀粉等易发泡膨胀的物质在高温下发泡膨胀而溢出坩埚 C. 防止碳粒易被包住,灰化不完全。 D. A,B,C均正确 7. 测饮料中L-抗坏血酸含量时,加草酸容液的作用是()。 A. 调节溶液pH值 B. 防止Vc氧化损失 C. 吸收样品中的Vc D. 参与反应 8. 测饮料中L-抗坏血酸含量时,加草酸容液的作用是()。 A. 调节溶液pH值 B. 防止Vc氧化损失 C. 吸收样品中的Vc D. 参与反应 9. 若要检测食品中的胡萝卜素,样品保存时必须在条件下保存() A. 低温 B. 恒温 C. 避光 D. 高温

10. 测定食品中含量时,一般不能用干法灰化法处理样品()。 A. Pb B. Cu C. Zn D. Hg 11. 面包、蛋糕中的脂肪含量用( )方法测定。 A. 索氏抽提 B .酸水解 C. 罗紫.哥特里 D. 臣布科克乳脂瓶 12. 蛋白质测定中,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 消化时硫酸钾用量要大 B. 蒸馏时NaOH要过量 C. 滴定时速度要快 D. 消化时间要长 13. 测定酸度时,样品处理时需将样品中的( )除去,避免对测定结果的干扰。 A. 二氧化碳 B. 二氧化硅 C. 二氧化 D. 二氧化硫 14. 对照实验是检验( )的有效方法。 A. 偶然误差 B. 仪器试剂是否合格 C. 系统误差 D. 回收率好坏 15. 测定水分最为专一,也是测定水分最为准确的化学方法是() A. 直接干燥法 B 蒸馏法 C. 卡尔?费休法 D. 减压蒸馏法 16. 食品中挥发酸的测定方法是()。 A. 滴定法 B. 水蒸汽法 C. pH计测定法 D. 指示剂比色法 17. 测定是糖类定量的基础。() A. 还原糖 B. 非还原糖 C. 淀粉 D. 葡萄糖 18. 测水不溶性灰分时,需用()先溶解总灰分,过滤后,再高温处理。 A. 蒸馏水 B. 纯净水 C. 去离子水 D. 矿泉水 填空题 1. 密度计的类型有:、、。 2. 肉制品常用的发色剂是和。 3.凯代定氮法加入CuSO4的目的是。 4. 在恒重操作中如果干燥后反而增重了这时一般将作为最后重量。 5. 测定脂溶性维生素的分析方法有和。 6. 常用的糖类提取剂有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