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_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62页。
教学目标:1.在操作试验活动中经历探索发现“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的过程,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借助拼一拼、移一移等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3.渗透建模思想,体验数据分析、数形结合方法在探究过程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难点:理解两条线段的和等于第三条线段时不能围成三角形,理解“任意”二字的含义。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师:老师这里有三根小棒,哪位同学能用这三根小棒摆成三角形,谁愿意来试一试?找生到实物投影展示。
对三角形你有哪些了解?看来大家对三角形了解的不少,其实有关三角形的知识还有很多,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板书课题:三角形三边的关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1.出示:课本82页例3情境图。
(1)这是小明同学上学的路线。
请大家仔细观察,他可以走哪些路线?(2)在这几条路线中哪条最近?为什么?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这条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
师:老师这里还有三根小棒,你能用它围成三角形吗?哪位同学大胆猜一猜?师:刚才有的同学猜能围成,有的同学猜不能围成,那这三根小棒究竟能否围成三角形,还需要同学们实验得出结论。
3.实验探究。
课件出示:课本82页例4。
剪出下面4组小棒(单位:cm)。
(1)6、7、8。
(2)4、5、9。
(3)3、6、10。
(4)8、11、11。
让我们来做个实验。
用每组小棒摆三角形。
师:一边做实验的过程中每组组长填写实验记录。
现在每组同学的桌面有四组这样的纸条,还有一张记录表。
可以开始了吗?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参与)4.汇报交流。
师:下面我们先来看怎样的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哪组同学愿意展示你的作品,把小棒也带来。
(1)生:第(2)组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3+6く10 3+10>6 10+6>3师:请你围给大家看看,同学们注意观察,这里有个缺口,把三角形继续变小也围不成。
小学四年级数学《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教学反思(精选9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教学反思(精选9篇)小学四年级数学《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教学反思(精选9篇)在快速变化和不断变革的今天,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反思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那么问题来了,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四年级数学《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四年级数学《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教学反思篇1三角形边的关系是在认识了三角形的“分类”和“内角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学重点主要是探讨:任意三根小棒能否围成三角形?研究“三角形边的关系”得出“较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我不急于给学生答案,而是经过讨论验证后用“任意”代替“较短”,这样学生更清晰。
本节课我主要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先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实践应用的过程。
我在教学中,关键是抓住“任意的三条线段能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围绕这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发现有的能围成,有的不能围成,再次由学生自己找出原因,为什么能?为什么不能?初步感知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接着重点研究“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通过观察、验证、再操作,最终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结论。
这样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既增加了兴趣,又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我这样设计主要体现了以下三点:1、创设问题情景,以疑激思。
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
因此,课堂一开始,我是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四组小棒,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并提出“是否任意三条线段就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呢?”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让学生对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产生好奇,引发学生探究欲望,从而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2、实现数学知识的再创造。
“再创造”是指创设合适的条件,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经历一遍发现、创新的过程,即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_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的情境和直观操作活动,让学生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和大于第三边。
2、感受动手实验是探索数学规律的途径和方法。
3、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在观察、操作、比较、分析中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
教学难点:应用三角形边的关系解决问题。
教学关键:借助实际操作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感受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4根小棒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同学们猜个谜语:天上一只鸟,用线拴的牢,不怕大风吹,就怕大雨浇。
大家猜一猜。
风筝,要想风筝飞的高,就得做的牢固,做成什么形状的才牢固呢?三角形。
二、探索新知师: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如果用一根小棒代替一条线段,围成一个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呢?猜一猜,任意给你3根小棒,你能围成三角形吗?(能或不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咱们来动手操作,验证一下。
研究活动一: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前面围三角形的情况讨论交流,找出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任取3根小棒围三角形,看能不能围成。
师:“任取3根”是什么意思?对了,同学们自己随便取3根小棒试着围一围,多围几次。
你发现了什么?汇报师总结:看来并不是随随便便的3根小棒就可以围成三角形,这里一定隐藏着什么秘密。
我们继续来探究。
研究二:什么情况下3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1)从你的小棒中找出不能围成三角形的3根小棒,并摆出来。
(2)想一想,这3根小棒为什么围不成三角形呢?再小组内交流一下。
板书:围不成:较短2边的和小于第3边。
师:看来,较短的两根小棒长度的和小于第三根小棒时的确围不成三角形,除了这种情况,还有什么情况下3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呢?(自己摆)生演示汇报。
(较短两根小棒加起来的长度和第三根一样长的时候也不能围成三角形)师:看来较短两根小棒长度等于第三根时也不能围成三角形。
板书:较短2条边的和=第3边师:那么,在什么情况下,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
小学数学_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数学_三⾓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三⾓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三⾓形三边的关系》是青岛版⼩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信息窗的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的领域。
学⽣已经知道了三⾓形是由3条线段围成的,但并不意味着任意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形。
三⾓形三边关系不仅给出了三⾓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形的标准,熟练灵活地运⽤三⾓形的两边之和⼤于第三边,是数学严谨性的⼀个体现,同时也有助于提⾼学⽣全⾯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它还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
所以它既是对所学知识的延续,⼜是后继学习多边形的基础,在知识体系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
⼆、教学⽬标:1、理解三⾓形三边关系“任意两边长度的和⼤于第三边”,会⽤该结论解决⽣活中的实际问题。
2、引导学⽣经历猜想、验证、总结归纳的过程,发展学⽣的思维。
3、培养学⽣⾃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激发学⽣良好的数学学习情感,增强学习的⾃信⼼,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探索并发现“三⾓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于第三边”的结论。
难点:理解规律中的“任意”,并能正确应⽤结论。
四、教具、学具准备:⼩棒、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提供素材谈话:同学们,前⾯我们初步认识了三⾓形,知道了三⾓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并了解了它具有稳定性的特征。
三⾓形还有哪些特点呢?下⾯我们就继续来研究⼀下吧。
谈话:请看⼤屏幕。
丽丽和明明正在⼲什么呢?(做风筝)仔细观察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预设:⼩棒长度有2厘⽶、3厘⽶、5厘⽶和6厘⽶的。
明明围成了⼀个三⾓形,丽丽还没有围成⼀个三⾓形。
谈话: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预设:任意长度的三根⼩棒都能围成三⾓形吗?三⾓形三个内⾓的和是多少度?谈话:同学们,真棒,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数学问题,这节课我们就先来解决第⼀个问题吧。
⼆、分析素材,理解概念(⼀)猜想谈话:同学们,任意三根⼩棒都能围成三⾓形吗?预设:能,不能。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反思(精选7篇)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反思《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反思(精选7篇)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反思(精选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反思篇1今天早上在教学评估活动中,我讲授了《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一课,我对这一节课有以下点反思:1、情景创设要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内容为标准。
数学教学应结合生活实际问题和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使学生能在认识、学习和使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到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明确知道的拐弯要比走直路远,利用这一生活经验,我在这一课的开始借鉴了课本中把学生从家到学校多路选择的场景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感觉更亲切自然。
但是在这儿我有意识的对课本原图作了一些改变,取消了原图中经过商店的一条道路,目的是让学生更容易把三点之间的道路抽象成三角形,跟本节内容更容易过渡衔接,跟以前教学本节内容时相比,我认为效果还是不错的。
2、小组活动要精心设计,力求有序有效、目的明确、可操作性强。
新课程标准认为,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应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活动中加以理解,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进自信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给学生提供观察、操作、实验、讨论、及独立思考的机会,通过共同的讨论交流,从而得出结论。
因此,在数学活动中,要充分给予学生动手和思考的空间,同时要保证学生活动的有序性,从而实现活动的有效性。
为了达到这一效果,我在这节课数学活动的设计中,注意了教师引导,在活动中从“有什么发现”到“为什么这样”逐层提出问题,让学生始终明确方向,有动手的强烈欲望,从而避免了以往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重结论轻过程,甚至直接去课本中寻找结论的现象,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深入探究的习惯和能力。
小学数学_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学习过很多平面图形,老师想考考大家,你能快速的说出这是什么图形吗?(课件出示三角形)生:三角形师:三角形有几条边?(三条边)师:下面这些图形是三角形吗?生:A是三角形,B和C不是三角形师:为什么B和C不是三角形?生:B这个图形中有开口,C中有一条边多了一部分师:有理有据,回答的真棒!同学们,也就是说,三角形的三条边必须要首尾相连。
师:如果老师给你三根小棒,你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生上台操作展示,两位学生能分别用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师调换小棒,学生发现这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师:同学们,现在你还能说,三根小棒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吗?生:不一定师:那为什么有的小棒能围成,有的则不能围成?可能与什么有关?生:小棒的长度,三根小棒的长度、、、师:猜想一下,能围成三角形的三边有什么关系?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三边又有什么关系?生:三边一样长,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师:同学们有这么多猜想,哪一个正确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板书课题)二、自助探究,学习新知师:刚才有很多同学想摆小棒却没有机会,这次老师再给同学们一个机会,请各小组拿出准备的小棒,黄色4厘米,两根粉色都是5厘米,绿色6厘米以及最长的橙色是10厘米,接下来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从这五根小棒中任取三根拼一拼,分别把能围成三角形的和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小棒数据记在探究单相应的位置。
生小组合作师:同学们都完成了吗?现在有哪个小组愿意给大家分享成果?组一:我们组能围成的小棒有4厘米5厘米5厘米,4厘米5厘米6厘米,6厘米5厘米10厘米组二补充:能围成的小棒有4厘米6厘米10厘米,5厘米5厘米10厘米,6厘米5厘米5厘米组三: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小棒有4厘米5厘米10厘米,4厘米6厘米10厘米,5厘米5厘米10厘米(师记录数据)师:同学们,这两组数据你们有什么发现吗?(4、6、10以及5、5、10)师:到底这两组数据能不能围成三角形呢?我们以4、6、10这组数据为例,请能围成三角形的这一组代表上台展示(生展示)生:不同意,上面两根小棒没有连起来师:那到底能不能围成呢?(课件演示)师:为什么刚才有同学说可以围成呢?其实是因为我们眼睛的误差以及小棒的误差,使这三根小棒看起来像一个三角形,那同学们再来看5、5、10这组可以围成吗?(不可以)师:好,同学们结合老师板书的数据以及我们的小棒,同桌之间互相讨论,围成以及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三边有什么关系?(生讨论)生汇报:能围成三角形的三边中,两条短边的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条长边生补充: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三边中,两条短边的长度之和小于或等于第三条长边师:表达的很完整,思路清晰,那这两条结论能适用于所有三角形吗?师:请看大屏幕,同学们仔细观察,有什么发现吗?生:上面两条边加起来等于第三条边师:好,我们来看一下,两短边之和等于第三条边时,能否围成三角形(课件演示)生:不能围成三角形师:接下来,请看这三条边什么关系?生:两短边之和小于第三条边师课件演示,生得出结论,不能围成三角形师:同学们想一想,这三条边还有什么情况?(两短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猜一猜能围成吗?(课件演示)生:能围成三角形师:综上,我们可以得出两短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
小学数学_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通过猜想、实验、分析、比较、归纳等数学活动,亲历探索发现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过程,理解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初步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抽象概括等自主探究数学规律的能力,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以及有序、周密思考问题的思维品质。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释、判断生活中一些与之相关的数学现象、数学问题,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经历“猜想—实验—探究—发现—运用”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体验探索发现数学奥秘的成功愉悦,感悟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并掌握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以探索“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为载体,引导学生在实验操作、交流互动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提升数学活动的基本经验,初步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抽象概括等数学探究活动的能力。
难点:学生实验活动操作误差的解释、处理,“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的拓展——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小棒。
学生准备:小棒;搜集关于七巧板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复习导入:1.师:谁来说说什么是三角形?(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师:有什么特征?生1:三条线段连在一起生2:封闭的(板书:首尾相连)2.猜想——激疑师出示3根小棒:师:给你3根小棒,你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二)探究新知:1. 小组合作,操作——感知操作要求:①以2人为一小组,一人固定住尺子,一人用小棒搭建三角形;②操作材料(长3厘米和5厘米的两根小棒、尺子);③学生分组实验,师巡视指导,适时捕捉学生实验过程中生成的有效资源。
反馈——交流2. 分析猜测师:同学们通过动手实践,发现3厘米、5厘米和10厘米这3线段不能围三角形。
课件演示: 3厘米和5厘米去连不到10厘米的端点,围不成三角形。
小学数学_《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信息窗2【教学目标】1.理解三角形三边关系“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会用该结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经历猜想、验证、发现、推理、概括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情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发现和理解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教学准备】小棒、学习单、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1.课件出示放风筝图片。
谈话:同学们,春天到了,这是放风筝最好的季节!你喜欢放风筝吗?学生回答。
2.课件出示情境图谈话:这两个小朋友也喜欢放风筝,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仔细观察,你还发现了什么?如果是你,你想选哪三根来制作三角形框架?学生回答。
教师随机板书:2,5,6; 3,5,6; 2,3,5; 2,3,6。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做风筝三角形骨架的情境,提出研究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并产生对“是不是任意长度的三根竹条都能围成三角形”的猜想,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探究的欲望。
二、分析素材,理解概念(一)提出问题,动手操作谈话:大家选的这些都能围成三角形吗?咱们动手围一围吧。
1.课件出示合作要求。
谈话:谁来给大家读一读要求?听明白了吗?开始吧。
学生小组合作,教师巡视。
(二)汇报交流1.从现象研究能否围成三角形。
谈话:谁来说说你们组的研究结果?学生拿着学习单投影展示。
预设:学生认为2,3,5能围成三角形。
如有争议,就让孩子拿着小棒在实物投影下摆一摆,说明自己的理由。
预设:生:因为两根短的加起来和第三根一样长,不管怎样围,它们的另一个顶点都无法连接起来。
谈话:我们用学具难免会产生误差,现在用电脑精确地演示一下,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插入小视频。
追问:围成三角形了吗?为什么没有围成?(或者为什么围成了?)总结:能不能围成三角形,是有一定规律的,猜一猜和什么有关?(板书:猜想)学生:跟小棒的长度有关。
小学数学_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探究、发现规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应用能力。
2、引导学生经历猜想、验证、总结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在学习过程中,建立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探究问题的策略意识,发展学生思维。
二、课前口算现在我们开始今天的口算,准备好的同学请你以端正的坐姿告诉老师,看来同学们口算进步真不小,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你们都能成为小神算子!有没有信心?那同学们我们开始上课好吗?三、教学活动(一)激趣导入今天王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神秘的朋友,谁来大胆的猜一猜?你观察的真仔细,那同学们他到底猜的对不对我们需要验证一下。
同学们对三角形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什么是三角形呢?是不是有三条线段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呢?谁来猜一猜?(有的同学说能有的同学说不能)谁来试着围一围?那现在王老师再问你:有三条线段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吗?能不能围成三角形跟什么有关呢?(三边)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二)活动探究刚才王老师看到同学们都想亲自试着围一围三角形,那现在就给你这个机会。
请看活动要求:1、以小组为单位,任意选取3根小棒,试着围三角形。
2、把每次使用的小棒的长度及实验结果写在学习单的表格中。
3、把任意两条边的长度加起来,再与第三条边进行比较(用式子表示)4、观察并思考:三边在什么情况下,能围成三角形,什么情况下不能围成三角形。
学生汇报1、两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时能围成三角形学生完善2、任意两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时能围成三角形结论到底是不是请同学们验证任意画1个三角形,测量3条边的长度(以毫米单位)并算一算看看是不是我们的结论是不是仍然成立。
通过验证我们得出:三角形的任意两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四)知识提升现在给你三根小棒你能判断它是不是能围成三角形了吗?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两条短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就一定能围成)现在你能快速判断吗?看着我们的课堂这么热闹,姚明也想参与进来:姚明腿长1.28米,有人说他一步能走三米,你相信吗?说说你的依据。
小学数学_三角型的三边关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37~38页。
[教学目标]1.了解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知道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在动手操作,测量和讨论等数学活动中,经历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过程;提高观察、思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积极参与探索活动,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探究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并利用这一规律来判断能否组成三角形和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探究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
[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学具:小棒,研究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同学们喜欢风筝吗?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漂亮风筝的图片,想看吗?课件演示:欣赏风筝图片师:看了这些图片,你是不是有一种放风筝的冲动呢?预设:放风筝、做风筝。
师:明明和丽丽正在做风筝,咱们一起去看看吧!仔细观察,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课件出示情境图)生可能回答:有4根小棒,长度分别是2cm、3cm、5cm和6cm。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预设:任意的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设计意图】以学生喜欢的风筝引入,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已有三角形概念的基础上,以“任意的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三角形吗?”这一疑问引发学生的思考,充分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合作探索(一)动手操作,发现问题师:是不是任意的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三角形呢?下面我们就来试一试。
小组合作探索要求:(1)将4根小棒,任意选取3根,试着围成三角形。
(2)将探究的结果整理在下表中。
学生动手操作。
师:哪个小组愿意交流一下你们组围三角形的情况?学生汇报交流。
问:在刚才围三角形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生交流。
师:是呀,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并不是任意的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这说明三角形三条边之间一定存在着某种关系,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三角形三边关系》课后教学反思范文(通用6篇)
《三角形三边关系》课后教学反思《三角形三边关系》课后教学反思范文(通用6篇)在快速变化和不断变革的新时代,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所谓反思就是能够迅速从一个场景和事态中抽身出来,看自己在前一个场景和事态中自己的表现。
怎样写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角形三边关系》课后教学反思范文(通用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角形三边关系》课后教学反思1《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内容:“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是三角形的重要性质。
了解这一知识,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特征,而且可以利用它解决很多日常生活问题。
特级教师吴正宪提出,要让学生享受既有“营养”又“好吃”的数学学习,单调的练习题如何烹饪成适合学生的美味?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以前的我选择是给3根小棒让学生来探究。
而这一次我选择了给他们一张普普通通的纸条,需要学生忽视其宽度,重视其长度,把它“想成”只有长度的线段。
这就有了“数学化”的味道。
变"学数学"为"做数学"。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总结得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让学生能够接受学习内容,提高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课堂上乐于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
除此之外我还采用了创设实验情境——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揭示规律——画图验证这种探究方法来完成本节课,目的是让学生体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是严密的论证方法。
课堂及时捕捉学生思维的成果。
当学生用纸条摆出结果后,我用手机照相功能把学生的作品保存下来,投放到课件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高涨起来,把他们不同的成果进行展示,并且进行比较分析,得到了良好的效果。
巧设练习,促进思维的发展,体验数学的意义和价值。
在练习中设计了几组线段,让学生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分析这几组数据,得出只要比较较短的两条线段之和是否大于第三条边就可以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了。
并根据这一发现解决四组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的问题。
这一过程使学生巩固了基本的知识点,强化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对组成三角形的规律的认识,掌握更好的判断方法——较小两条线段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便可构成三角形。
小学数学_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62页例4及相关习题。
二、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实践,分析数据,体验探索和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过程,理解、归纳并掌握三角形三边的关系;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应用能力。
3、建立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探究问题的策略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体验探索和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过程,理解、归纳并掌握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谈话导入,复习三角形概念。
(1)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还知道了三角形有稳定性,谁来述说什么是三角形?(2)(指名回答)(3)课件展示三角形概念。
(见课件)2、操作质疑,(1)师:我现在用三根小棒来代替三条线段围三角形,请学生判断老师围得对不对。
(第一次不围起来,第二次不是端点相连,如图。
)(2)师:老师围得不对,谁来帮老师围呢?(让两个同学在展台上围,)再让学生判断围得对不对。
(3)师:从中拿掉一根小棒,再让学生围三角形。
(学生围不出来)(4)师:他们两人围不出来了,你们能围出来吗?为什么?(5)生:(纷纷说)摆三角形要用三根小棒,现在只有两根。
第一次 第二次(6)师:围三角形要用三根小棒才行,老师问一下:三根小棒就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吗?(7)生:观点不一,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
(8)师:刚才听到了两个声音,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
下面请同学们利用我们准备的材料探究一下吧!【设计意图:让学生说三角形概念,调出学生的原有认知。
通过教师围和学生围,可帮助学生重现三角形模型,强化对“每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的认识,潜移默化地指导了围得方法,为下面的操作打下基础。
从中拿掉一根让学生再围,可以引起知识冲突,很自然的导入下面的探究。
】(二)探究新知1、动手操作,探究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1)出示操作要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动手操作和探究。
小学数学_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过程一、三角形知识前测师: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请同学们仔细看下面哪个图形是三角形,(课件出示)生:第三个是三角形。
师:大家同意这个意见吗,师:前两个为什么不是三角形,(教师先指着第一个图形,引导学生说第一个不是三角形的理由,再指着第二个图形,引导学生说第二个不是三角形的理由)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因为第一个图形最下面的一条线段出头了,第二个图形中的两条线段没有接起来,所以都不是三角形。
师:(语气加重,语速放慢)看来,只有像这一个(教师手指着第三个图形),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才是三角形。
二、问题探究,得出结论第一次活动:探究“任意三条线段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吗,”师:同学们对前面的知识掌握的很好,大家既然知道“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那么“任意三条线段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吗” ,请大家猜猜看~学生猜想一:认为一定能围成三角形。
学生猜想二:认为不一定能围成三角形。
师:同学们的意见不一致,怎样才能知道到底哪种猜测是对的, 生:可以做实验。
师:对,用实验验证一下就可以知道哪种猜想是对的了。
下面,用你手中的三根小棒代替三条线段,亲自围一围,看能不能围成三角形。
比一比,谁的动手能力最强~(学生开始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操作。
)师:请同学们停下来,我们调查一下同学们围成图形的情况。
围成三角形的请举手,没有围成三角形的请举手。
师:看来,有的围成了三角形,有的没有围成三角形,下面我们把各种不同的结果在展台上演示出来,来演示的同学,先要告诉我们你用的小棒的长度,再把你围成的最后图形摆出来。
先请一个没有围成三角形的同学在展台上摆一摆,演示给大家看。
生1:我用的三条线段分别是4厘米,5厘米,10厘米,这三根小棒没法围成三角形。
师:(总结一下)看来,这三根小棒确实围不成三角形。
(向全体同学询问:)谁的小棒和这一组小棒不一样,却也没有围成三角形,请来台上摆给大家看一看。
小学数学_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经历,用小棒围三角形来探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的过程,发现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并运用这一发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探究过程中,积累猜想、观察、分析、对比、计算、比较、归纳、验证等数学活动经验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数学理解能力、核心推理能力、抽象概括能力。
3.体验数据分析、数形结合、模型思想等数学思想方法在探究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理解较短两根小棒的长度的和等于第三根小棒的长度时,不能围成三角形,理解任意二字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每组5根共12份)、记录单、探究卡(24份)。
教学过程:一、唤起与生成同学们请看,小明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哪条最近?为什么?能用算式表达吗?板书a+b>c(隐去)你有没有发现,这三条路正好围成了一个三角形。
也就是说在这个三角形中,a+b>c,那么a+c,b+c呢(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事情出发,提炼数学事实。
接着,把情境图抽象为三角形,并把小路的长度用字母表示,借助数学化表达形式,让学生初步感悟在三角形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二、探究解决(一)探究围成的情况1、围三角形。
为了方便,我们借助小棒来进行研究。
请看活动要求:选三根小棒,围成三角形。
思考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有什么关系?2、汇报交流生说。
引导:也就是说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生读)(设计意图:同桌合作,一人围,一人及时做好记录,人人有事做,保证了有效探究和高效探究。
而每组学生5根小棒又保证了探究活动的随机性和多样性。
学生尝试围成三角形时,要“选”三根小棒“围成”三角形,这样学生在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首先要研究怎样的三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然后尝试选小棒,进而研究围成的三角形的三条边有怎样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一、教学内容:本课是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34—35页《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第一个红点问题。
涉及《数学课程标准》中“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内容,《数学课程准标》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
教材是通过现实生活情境引入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研究。
学生充分利用不同长度的小棒摆三角形,在摆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
从而引导学生形式正确的图形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二、教材分析:《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是青岛版义务教育四年级上册第34页红点一的问题。
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三角形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组成特征。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定理不仅给出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大小关系,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判断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的标准,熟练灵活地应用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是数学严谨性的一个体现,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全面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这部分知识是三角形概念的深化,引导学生从直感层面把握三角形向关系层面把握三角形,它还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以后学习三角形其他知识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目标:(1)理解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三角形的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会用该结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经历发现问题、大胆猜想、动手实践、探索发现、归纳结论、初步应用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活动过程。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感受数学的严谨和探索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重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发现、验证、理解和应用。
五、突出重点及突破难点的措施:本节课用复习旧知导入通过复习三角形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究三角形新知的欲望,采用动手操作,亲自摆一摆、围一围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方法,亲身体会验证并且得到结论,突出了新课改的教学模式,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大胆意识、创新精神。
六、教法:讲授法七、学法:合作探究法八、教学准备:学具:小棒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展台。
九、教学时间:1课时十、教学过程:课前交流——师生对话师:非常高兴能和同学们一起上课,同学们,知道这节课要上什么课吗?喜欢数学课吗?为什么喜欢?(学生自由发言)(一)复习导入师: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请同学们仔细看下面哪个图形是三角形?(课件出示)(教师先指着第一个图形,引导学生说第一个不是三角形的理由,再指着第二个图形,引导学生说第二个不是三角形的理由。
)师:看来,只有像这一个(教师手指着第三个图形),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才是三角形。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它既能复习三角形的概念,又对下面探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做铺垫。
】(二)问题探究,得出结论活动一:“任意三条线段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吗?”1、教师质疑并提出操作要求:任意选三根小棒代替三条线段,亲自围一围,看能不能围成三角形。
(1)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操作。
(2)学生交流不同的活动结果。
(3)老师用电脑演示三种情况。
(4)得出结论:“任意三条线段不一定能围成三角形”。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与探索兴趣,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大胆猜想。
让学生初次体验发现问题——大胆猜想——实验验证——归纳结论的过程。
】2.学生质疑:预设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前两种围不成三角形呢?”、“三条线段什么时候才能围成三角形?”等等。
【设计意图:观察思考后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使学生能主动的投入到研究活动中去,尊重学生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不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活动二:研究“什么样的三条线段围不成三角形呢?”(1)同学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
动手摆一摆小棒,教师融入学生之中倾听、参与学生的讨论。
(2)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
(3)得出结论:两条线段的和小于第三条线段时,就围不成三角形;两条线段的和等于第三条线段,也围不成三角形。
【设计意图:关于围不成的问题,我设计了重点抓住学生容易关注的两根短的小棒进行充分的探究和演示,让学生的思维随着小棒而动,在直观中顿悟出问题的症结所在。
而且为顺利引出“怎样的三根小棒才能围成三角形”这一核心问题打下伏笔。
】活动三:探究“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1)探究围成后的三角形三边之间有什么关系?(2)学生小组活动,动手摆一摆探究三边之间的关系。
(3)教师板书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设计意图:我在设计教案时先组织学生讨论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两组小棒,自己找出为什么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原因,初步感知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后,学生的注意力很自然地引导到研究“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上再通过观察、验证,最终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结论。
】活动四:任意画三角形,验证是否所有三角形都存在“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结论。
(1)再次验证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三边之间都有这样的规律。
(2)任意画一个三角形,测量三条边的长度,并计算一下,看是否具有“任意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
”(3)在练习本上画三角形,验证、汇报。
(4)由特殊到一般再次验证结论:“三角形的任意两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
【设计意图:学生水到渠成地发现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之后,本环节设计要求学生任意画三角形并验证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通过动手画一画,并且量一量三条边的长度从而体会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具有普遍性,让每一位学生体验自主动手操作的过程,从而得出结论,理解、记忆更加深刻。
这是经历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
】(三)练习应用1、下面哪组中的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想一想,怎样能较快地判断出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2、一片绿草如茵,草坪上写着“红花绿草,请勿打扰”但草坪还是被人们踩出了一条小路,这是为什么呢?能不能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解释这一生活现象呢?3、要做一个三角形框架,已有两根,一根长8分米,一根长12分米,再拿一根几分米的小棒就可以钉成三角形?你能帮帮它吗?【设计意图:在练习设计上采用了层层深入的原则,先是基础知识的练习,然后用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最后增加拓展延伸题,让优等生在这个知识点上的学习更进一步。
而每一道题都运用了本节课的知识,每一道题目的呈现方式又不同,这样既能让后进生跟得上,又能让优等生吃的饱,从而让全班同学共同进步。
】(四)说说收获,互相谈感受这一节课你有什么感受和收获?你是通过哪些方法获得这些知识的?说出来我们一起分享。
(五)拓展作业课后搜集有关三角形其他的知识,下节课我们一起探讨。
十一、板书设计: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学情分析《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本单元是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和角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三角形的知识是在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的重要内容,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学生们在生活中会经常接触到三角形,他们已经对三角形形成了简单的几何概念,发展空间观念,这些对学生形成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非常重要。
本单元的学习主要就是帮助学生在原有直观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抽象,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为今后学习“图形与几何”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对三角形的概念有一定的理解,对三角形基本特征有一定的认识。
能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观察、对比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有一定的口头表达能力,再加上学生们已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索新知识对于他们来说,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实验、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然后交流归纳。
本节课对学生动手操作、归纳概括能力有一定要求,在探究的第一个环节“任意三条线段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吗?”学生动手摆一摆就会得到结论,总结的语句也不难说出来。
在探究的第二个环节“为什么有的三条线段围不成三角形”这一问题时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解决,同样在探究的第三个环节“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时也需要学生摆一摆、算一算、小组讨论解决,这几个环节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验证总结得到结论,加深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理解从而掌握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解决问题。
效果分析《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本节课在“情境导入”、“参与新知”、“反馈练习”三个方面的设计贴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在导入这一环节学生表现积极,充分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自主学习行为表现”这一环节上,由于前面的环节已经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在这一环节上学生的态度也是比较积极的。
无论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还是交流汇报,学生的认真程度非常高,可以达到全员参与,认真积极,没有一个表现消极的学生。
本节课在目标达成方面同样的非常令人满意,学生掌握了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并由此还推理出已知两边求第三边的最长和最短是多少?既学习巩固了新的知识,还提高了学优生的水平,同时也把学困生的水平也提高了,做到了分层次的教学。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课堂上,师生互动是多向式、交互式的,既有师生的交往,又有生生的交往,这种师生与生生间的多向交往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提高了学生的智力活动水平。
从学生的参与情况来看也是比较好的,既有广度也有深度,因此纵观整个课堂,绝大多数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情绪高涨,在学习中,能积极、认真的参与教学活动,回答问题都能紧扣老师提出的问题来回答,说明老师生活化情境的创设,适时问题的提出,很好地践行了“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能够激发学生深入思考、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材分析《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五四制小学数学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信息窗2红点一的问题: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在本课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并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本单元共有3课时,第一课时是对三角形的初步认识,第二课时是对三角形边、角的探究,第三课时是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
本节课教学的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三角形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组成特征。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定理不仅给出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大小关系,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判断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的标准,掌握并熟练灵活地应用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不但是数学严谨性的一个体现,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全面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这部分知识是三角形概念的深化,引导学生从直感层面把握三角形向关系层面把握三角形,它还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以后学习三角形其他知识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用复习旧知导入,通过复习三角形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究三角形新知的欲望,从而引入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