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美馨:基础英语课程中的思辨能力培养——以《文化透视英语教程》为例
胡美馨:基础英语课程中的思辨能力培养——以文化透视英语教程-为例
![胡美馨:基础英语课程中的思辨能力培养——以文化透视英语教程-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30687998e518964bce847c5a.png)
我所选择的视角
本单元审察了男女家庭角色,并由此透视其社 会定位,总体而言,对女性的家庭与社会角色 予以更多的关注。
第一册
Voices from the Family;The House Divided; Things to Be Remembered;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 Life in the City ; Good and Bad Manners; Travel and Culture; Bill Gates and His Empire; Growing Up ; Math and Gender; The Homeless; Health Issues; Television Culture ; On Reading ; Stereotyping ; Native Americans
Research projects for students: Social status of women in U.S.A: 1950s,
1970s, an now
Perspective 3: Understanding “my” family after knowing U.S.A
families: focusing on a link between cultural understanding and learners’ personal experiences (including Chinese family value as a whole and students’ own family experiences)
外语教学中的思辨能力培养
![外语教学中的思辨能力培养](https://img.taocdn.com/s3/m/80dfe3054b73f242336c5fd5.png)
外语教学中的思辨能力培养作者:汪莹来源:《现代交际》2017年第15期摘要:外语教学一直是我国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随着学习的人数增加,人才的质量提高,对于外语学习的要求不再局限于语言的学习,而是在于更全面地认识了解和运用。
思辨能力作为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在思考和学习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因此,外语教学中全方位地培养思辨能力是未来外语教学的主题之一。
关键词:思辨能力外语教学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5-0163-02近三十多年来,西方国家在思辨能力的研究上进行了诸多理论实践,使之得以蓬勃发展。
其中最有名的两个理论模型分别是三元结构模型和德尔夫研究的模型。
我国的文秋芳教授曾提出过思辨能力层级理论模型,这也是关于思辨能力的模型。
文教授指出,学习外语的学生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会注重重复、记忆、模仿等必要的练习环节,但分析、推理、评价,并不是这些练习能够代替的。
而由于教育教学中时间、空间的限制,使得在课堂上进行思辨能力的培养困难重重。
我国很多学习外语的学生欠缺这种思辨能力,黄源深教授曾提出过:这种因缺乏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思考、辨析能力所造成的现象,我们不妨称之为“思辨的缺席”。
思辨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外语教学中的思辨能力培养进行讨论。
一、何为思辨能力1.对思辨能力的理解人的重要特征是思维,而思维的核心在于它的独立性。
思辨指的是思考和辨析,独立思考在教育教学占了很重要的位置,它能有所发现,有所突破,为创造性奠定基础。
思辨一词是哲学术语,代表了一种思考方式。
哲学上指运用逻辑推导而进行纯理论、纯概念的思考。
首先确定命题,然后进行公设公理,最后使用思辨方法推出定理,这也就是从逻辑上对这个命题进行了解释。
(如果推衍定理失败,那么命题为假,不成立。
)思辨方法风靡一时并且备受推崇,哲学家甚至认为通过思辨,人还可以为自然立法,也就是为自然界建立规则。
论英语专业教学中思辨能力的培养
![论英语专业教学中思辨能力的培养](https://img.taocdn.com/s3/m/5d74197c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2a.png)
论英语专业教学中思辨能力的培养思辨能力是指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综合评价的能力。
在英语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阅读能力的提升。
阅读是提高学生思辨能力的基础,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学生才能够了解不同的观点和思考方式,从而在自己的思维中形成多元化的观点。
其次是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逻辑思维能力是思辩能力的关键,只有经过系统的逻辑推理和思考,学生才能够做到对问题的准确分析和综合判断。
写作能力的培养也是提高思辨能力的关键。
通过写作,学生可以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并在写作过程中加以思考和论证,从而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英语专业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也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
这可以通过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从而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
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
通过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和写作题目,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培养其主动思辨的能力。
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思维导图或者辩论的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和思维碰撞,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能力。
英语专业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
在当今社会,各种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越来越普遍,而英语专业人才也需要具备这种跨学科的思维能力。
在英语专业教学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和思考。
可以在教学中引入一些与社会科学、商科等学科相关的内容,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其跨学科思维的能力。
英语专业教学中培养思辨能力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更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仅仅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而具备了批判性思维和跨学科的思维能力的学生将更有竞争力,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创新。
英语专业教学中,思辨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通过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和跨学科思维能力,才能够培养出具有竞争力的英语专业人才。
新《国标》视域下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研究——以《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为例
![新《国标》视域下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研究——以《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2034e417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1d.png)
542020年43期总第535期ENGLISH ON CAMPUS二、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现状1998年,华东师范大学黄源深教授在《外语与外语教学》中发表了《思辨缺席》一文,文中指出,外语专业学生易患“思辨缺席症”。
主要体现在“逻辑思维能力差,缺乏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思考与辨析能力”。
此后,“思辨缺席”问题在外语学界受到广泛关注,许多学者开展了相关研究。
然而,十余年过去了,这种现象并无多大改观。
2010年,黄源深教授再一次撰文指出“思辨缺席的痼疾不除,英语专业很难培养出富有创造性的人才,英语学生也难有出头之日”。
衡水学院吴秀兰老师检索了国内1998年—2018年11种外语类期刊中的“思辨缺席”现象。
指出“思辨缺席”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学生‘缺乏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思考、辨析能力’;(2)学生缺乏‘思辨习惯的养成,尤其是质疑的习惯、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辨自信心’;(3)英语专业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倾向特征中‘寻真性、系统性和自信度的思维倾向呈负向特质’;(4)学生的‘坚韧性、自信心不足,分析问题的逻辑性不强等’;(5)英语专业学生使用网络资源时批判性思维意识欠缺。
”由此可以发现:长期以来,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更关注学生语言基本功的培养,缺乏深层次的反思性学习,学生的思辨能力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发展,现状令人担忧。
三、《中国文化概论》 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是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专业限选课程之一,其课程目标是通过课程的学习,让学生理清脉络,扩充知识面,全面了解弘浩博大的中国文化,从而认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特质。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国内许多高校的英语专业本科或硕士阶段都开设了中国文化类课程。
然而,以往英语专业的课程仅关注学生语言知识和技能培养,与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相关的课程常常处于边缘化状态。
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培养
![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培养](https://img.taocdn.com/s3/m/29d25757cf84b9d528ea7ae2.png)
169文|张馨月 郑荧洁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培养摘要:影响学生思辨能力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一般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大类。
注重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长期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欠缺,已经成为其未来发展道路上的一大阻碍。
因此,对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刻不容缓。
关键词:思辨能力培养;影响因素;英语专业学生一、引言思辨能力即辨析思考的能力。
一个人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思辨能力,才能更好的学习,让所学知识真正为己所用,适应社会的发展。
思辨能力对人的长期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尚有不足,亟待提高。
因此,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基于目前国内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缺乏的现状,分析了影响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发展的内外因素,并就此提出了思辨能力培养的方法。
二、思辨能力1、思辨能力的定义思辨,即思考辨析,是一种思考方式;思辨能力,即思考辨析的能力。
在此概念中,思考指的是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而辨析则是辨别分析事物的种类、发展过程和状况。
思辨能力是一种高级的认知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能从辨证的角度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仅凭经验就对一件事物做出判断的过程并不能体现一个人的思辨能力。
例如,我们可以仅凭玫瑰与百合的气味、外形、颜色等直接观察得到的信息就将二者区分开来,但这种简单的判断过程并不能体现一个人的思辨能力。
2、思辨能力的重要性会思考的人才能被称为是健全的人。
社会在不断进步发展,知识也在不断更新,只有善于思辨的人,才能有选择地学习,让所学知识为己所用,跟上时代的发展,找到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
思辨作为人的一项不可或缺的抽象思维能力,自古以来就被贤者们大力提倡。
古人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1]。
由此可见,思辨能力的重要性从来都不容忽视。
“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2]。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总则中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这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内核都是思辨能力,或者说思辨能力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前提”[3]。
英语专业基础写作教学中思辨能力的培养
![英语专业基础写作教学中思辨能力的培养](https://img.taocdn.com/s3/m/ef138038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72.png)
英语专业基础写作教学中思辨能力的培养作者:苏文瑾来源:《大学教育》2021年第02期[摘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是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
笔者根据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弱的问题,提出了在基础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时教师应具备的教学行动策略及观念更新。
基于思辨能力的培养,英语专业基础写作教学行动策略主要有四个方面:写前输入、构思立意、结构布局、评价修改。
[关键词]思辨能力;英语专业;基础写作;教学[中图分类号] 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1)02-0165-03思辨能力是一种源于反思,以评判为核心,以分析和推理为重点的有目的、可调节的辩证思维,是一项重要的思维能力(陈则航等,2019)。
近年来,国内学者纷纷指出英语专业学生普遍存在思辨能力缺失的问题(何其莘等,1999;黄源深,2010;胡文仲、孙有中,2008)。
写作是一项综合了语言技能和思维认知的过程,对写作者的思辨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写作主题构思、文章立意、内容生成、篇章组织、语言表述等都体现出写作者思辨能力与水平,因此写作也成为培养思辨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英语专业低年级阶段的基础写作教学着重培养学生英语写作的基本技能,旨在巩固基础阶段所学的英语知识和语言能力,提高英语写作和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鉴赏能力和模仿能力。
而高年级高级英语写作注重议论文写作,对学生的思辨能力有更高的要求。
因而,低年级阶段的专业基础英语写作教学不应仅仅专注于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写作中的分析、判断、评价等思辨能力同样重要,基础写作教学应该成为奠定高年级高级英语写作思辨能力的重要阶段。
英语写作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也成为当下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笔者以行动研究为基础,探讨在专业英语基础写作教学中,如何以教学内容为依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一、英语专业学生基础写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英语写作中的思辨能力主要体现在分析、推理、论述、评价、监控等认知技能上(陈则航等,2019),详见表1。
POA理论指导下基础英语课程思辨教学模式探究
![POA理论指导下基础英语课程思辨教学模式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5c427862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0c70801.png)
POA理论指导下基础英语课程思辨教学模式探究作者:李小燕金羽炜金繁繁来源:《大学教育》2023年第24期[摘要]为适应国家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项目组重构基础英语课程的教学模式,将发展思辨人格倾向纳入课程核心教学目标,并在文秋芳的POA理论指导下,构建“驱动-促成-评价”动态循环教学模式。
同时,根据PEM模型建立思维评价准则,测评教学中所用语料以及学生产出成果的思维水平。
此外,采用文秋芳的思辨人格倾向量具,对学生的思辨人格倾向进行前测和后测,以调查分析学生的思辨发展趋势及特征,测评该教学模式在思辨教学层面的有效性。
[關键词]思辨能力;思辨人格倾向;POA理论;PEM模型[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24-0072-04从文秋芳与孙旻[1]、孙有中[2]等人对思辨培养模式和原则的探讨,到刘少昕[3]、张博宇[4]、夏燕与王小英[5]等人对具体课程中思辨教学的实践研究,思辨教学一直是外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着眼于思辨能力中的思辨人格倾向向度,并依据POA理论及PEM模型,重构基础英语课程教学模式,构建“言思并行”的思辨教学模式,旨在通过思辨阅读和思辨写作促进学生的思辨人格倾向发展。
一、理论基础(一)思辨人格倾向思辨人格倾向由美国哲学会“德尔斐”项目组于1990年提出,指的是人们对思辨活动的信念、价值、态度与意愿[6],其对思辨能力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995年,Facione等人[7]设计CCTDI思辨人格倾向问卷,用于测评个体的思辨人格倾向。
问卷包含75道题目,测评受试者的情感、态度、性格、风格等,并将思辨人格倾向分为寻真性、开放性、分析性、系统性、自信度、好奇心和认知成熟度七个维度。
文秋芳团队结合中国学生的特点,将系统性改译为坚韧性,并新增正义性维度,指受试者对不公正、触及法律、违反道德等事件的态度。
本文选用文秋芳等人于2009年修订的思辨人格倾向问卷作为量具,问卷采用李克特六级量表,其中正性条目赋值从6到1,负性条目反向赋值,受试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非常同意”到“非常不同意”进行选择。
将思辨能力培养融入课程设计与课堂教学——以《基础英语》课程教学为例
![将思辨能力培养融入课程设计与课堂教学——以《基础英语》课程教学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33e3751c5acfa1c7ab00cc15.png)
ANHUIWENXUE 安徽文学安徽文学2018年6期总第419期将思辨能力培养融入课程设计与课堂教学———以《基础英语》课程教学为例殷鸯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摘要:思辨能力培养是基础英语课程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
本文以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为切入点研究如何在基础英语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课程设计基于选择性教材探究和学生小组课题研究两方面;课堂教学活动从常规教学活动的改进、高阶思维问题的设计、课堂互动模式的改善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思辨能力基础英语课程设计课堂教学作者简介:殷鸯(1981-),女,浙江绍兴人,硕士,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文化与翻译。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科规划2017年度研究课题“基于思辨驱动的基础英语研究型课堂多模态构建研究”(2017SCG386);2017年度省社科联研究课题“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演讲学习者思辨能力发展个案研究”(2017B41)一、引言黄源深教授在1998年首次提出英语专业学生“思辨缺席”的问题,但并没有引起外语界的广泛关注。
2010年黄源深教授撰文再说思辨缺席(黄源深,2010),之后有很多的研究和探讨,但外语教育思辨缺席问题依然很严重,具体落实到日常教学,每次上课时到底该怎么做,老师们心里还是没谱。
笔者尝试构建基础英语研究型课堂,将思辨能力培养融入到具体的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中,从实践教学中来帮助学生提高思辨能力。
二、基础英语研究型课程设计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以内容为基础,以英语为载体,进行小型的课题研究。
这需要我们从教学理念、学习环境、课程设计、评价、教师团队等方面给予支持。
并且需要不断反思、改进研究性学习的支持体系。
基础英语研究型课程设计基于两大方面:第一方面是进行选择性的教材探究;第二方面是基于学习兴趣的小组课题学习。
每一学期选择其中几个单元,对每个单元从特定视角进行探究性学习。
教材的探究对学生的研究型学习具有示范和引领的意义。
英语学习中思辨能力的培养
![英语学习中思辨能力的培养](https://img.taocdn.com/s3/m/404908b8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31.png)
教改教研新教师教学高中英语的难度大、任务繁重,每节课都有大量的单词要记忆,若不采取点有效的方法,很容易产生记忆错误与混淆。
思辨能力可以帮助我们有效的辨别出单词间的相同与不同点,进而有条理的形成学习体系,结合推理、思考、分析、辨析等方法,使英语的学习更加的有效率。
一、英语学习中思辨能力的重要性(一)思辨能力对英语学习具有指导作用任何技能都是我们在不断的反思与调整过程中得到的。
高中英语更注重实用性,许多常见的单词都包含不同的含义,我们在记忆的过程中很容易弄混,此时,就需要针对该词语的属性与含义,制定针对性的练习计划,而思辨能力,正是帮助我们构建有效的学习计划的重要动力。
拥有了思辨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更善于思考,遇到不懂的问题也更乐于去求证,在高中学习生涯中,思辨能力是我们所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
(二)高中英语的多样性需要思辨能力的支撑阅读理解是高中英语的重要题型,我们要运用语法来完成对英语的解读,因此,需要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I didn't go to bed until my father came back.”这句话就是典型的状语从句,如果我们不了解,就会将这句话翻译成“我不会上床睡觉的,在我的父亲回来前”。
但通常我们翻译时,需要将状语前后的内容调换位置,再翻译过来就是“在知道我爸爸回来后,我才肯上床睡觉”。
如此一来,句子就会显得通畅许多。
这只是简单的从句例子,高中阅读中含有大量的复杂句式,我们只有灵活的运用语法,才能够确保翻译出的内容更通畅。
二、高中英语学习中思辨能力的培养现状及问题分析(一)现状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往往过分重视学习的结果,惯性的使用记忆学习法,面对单词死记硬背,致使学习成为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效果也不显著。
以考试为目的的学习,是一种病态的学习方法,最终只会被称为“死读书”,许多学生将英语作为人文学科,下意识的将其与理工类学科区分开,在他们眼中,学英语就是要靠背,不需要思辨能力。
论高中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模式构建
![论高中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模式构建](https://img.taocdn.com/s3/m/f2d48dfe172ded630b1cb62d.png)
・教 学 改 革 与创 新 ・
论 高 中英 语 教 学 思 辨 能 力 培 养 模 式构 建
江苏省盐城 市第 四中学 胡正芹
思辩 能力是 指分析和辩证 的能力 。高中英语 教师在 教 学 的时候不 能仅 仅 只灌输 知识 给学 生 , 还要 培养 学 生 的思 辨 能力 , 让学生从思辨 的角度看待英语 知识 。
、
在学 习语法 的环节培 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B e i j i n g ?
部分 高中英 语教 师在 开展 英语 语法 教学 时 , 会要 求 学 生记住 英语语 法的规律 , 这使 学生产生 “ 要学好英 语就必 须
得 背诵 ” 的 观 念 。也 有 很 多 学 生 会 误 以 为 学 习 英 语 语 法 需
( 1 ) H e r e c o m e s t h e b u s .
( 2 ) H e c o me s h e r e .
表 自己的看法 , A只有对 B的看法 给 出回应 以后 , 才 可 以聊
另一个新 的话题 。同样 的道 理 , B也 必须 回应 完 A的话题 , 才能插入另一个新 内容 。教师 引导学 生注意 到交际英 语 中 交换话题 的规律 以后 , 学生将能理解 英语 语境 的应用原理 。
他 人 交谈 , 并 在 交谈 的过 程 中不 断 提 高 自己 的 口语 表达
能力 。
三、 在读 写 教 学 的 环 节 培 养 学 生 的 思 辨 能 力
部分学生 由于觉得 英语 写作 很 难 , 所 以他们 不愿 意 自 主地学 习英语 知识 。对 此 , 英语 教 师可 在读 写教 学环 节培 养学生 的思辩能力 , 让学生 自主地吸收英语知识 。 以一名英语教师 引导学 生学 习 T o m o r r o w’ S w o r l d一课 为例 。该教师先 让 学生 学 习“ F i n d o u t h o w y o u r p a t r n e r ’ S t h i n k a b o u t e n v i r o n me n t i n B e i j i n g ” 这篇英语材料 , 然后再指 导他们把英语对 话转变 为第 一人 称 的描 述 , 写一 篇 陈述性 质 的材料 。一名学生 的写作片段如下 :
高中英语口语教学与思辨能力的培养
![高中英语口语教学与思辨能力的培养](https://img.taocdn.com/s3/m/d90bd00f680203d8cf2f2477.png)
高中英语口语教学与思辨能力的培养作者:关慧思来源:《师道·教研》2020年第01期发展到今天,人们从认为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已经发展认知到语言与思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
语言既是思想的反映也是对思维的促进,思想通过语言表达,也反过来造成语言的变化。
基于以上的认知变化,语言教学从重视语言技能训练向在培养语言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方向发展。
单纯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已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因此,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是中国教育核心目标之一,英语教学应重视思辨能力的培养已在英语教育界达成基本共识。
共识达成后,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成为我们思考的重点。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反思日志是一个很好的工具。
它既能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也有益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同时还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进程,和学习中的困惑等。
本文將首先阐述反思和思辨的定义及其关系,然后以笔者在教授高一课本剧中对反思日志的使用为案例探讨如何通过让学生撰写反思日志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以及教师如何利用反思日志这一工具指导学生,改进教学,最后总结出反思日志在高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主要作用。
一、反思与思辨的关系杜威(Dewey,1916)指出反思可以引导批判性思维,它可以对某一个状况进行深度和细致的评估与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Alfaro-Lefevre(1995)认为反思本身就是批判性思维的过程。
Kennison and Misselwitz’s把“反思”定义为对于由最近的体验所引发的思想、情感和所发生的一切进行有目的的思考。
在这一思考过程中,人们会对自己最初的想法和情感进行审视、分析、评估,并可能进行修正,进而使自己的体验对学习产生意义。
基于上述观点,我们可以把“反思”理解为一种回想,一种对过去的体验的审视、分析和评估。
反思既是一种思想状态也是一种思想过程,它所产生的结果是对体验的更深理解,属于高级的思辨能力。
英语教学创造力、思辨力培训总结
![英语教学创造力、思辨力培训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ff64952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37.png)
英语教学创造力与思辨力培训总结一、培训背景在当前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英语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
因此,我们组织了这次针对英语教学创造力的培训,旨在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思辨力和创造力。
二、培训内容与方法本次培训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思辨力培养的理论基础:介绍思辨力的定义、特点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英语教学中的思辨力培养策略: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探讨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融入思辨力的培养。
创造力激发的教学实践:通过观摩优秀教师的教学案例,学习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学反思与改进:组织教师进行课后反思,分享教学经验,提出改进建议。
三、培训成果与收获通过本次培训,我们取得了以下成果:教师对思辨力和创造力的认识得到了提升,对英语教学的新理念和新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教师掌握了更多有效的思辨力培养策略,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教师通过观摩和实践,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创造力激发能力,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存在问题与改进建议虽然本次培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部分教师对思辨力和创造力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
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需要逐步转变。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改进建议:加强思辨力和创造力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鼓励教师积极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五、展望未来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强英语教学创造力与思辨力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思辨力、创造力。
同时,我们也将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外语教学中思辨能力的培养模式研究
![外语教学中思辨能力的培养模式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50395c184254b35eefd341b.png)
外语教学中思辨能力的培养模式研究作者:傅新宇来源:《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4年第12期摘要: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理应成为高等院校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之一,但是我国目前从事外语学科教学的教师总体上对这个问题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就精读教学来说,相关教师可通过运用学生参与制定教学内容,苏格拉底式提问教学,以及让学生撰写评论文章何反思日志等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有效促进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养成和提高。
关键词: discovering Socratic questioning self-reflecting【中图分类号】H311. 研究回顾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是世界一流大学所追求的的共同使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强调指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具有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而大量的研究表明(黄源深,1998,2010;何其莘等,1999;胡文仲,孙有中,2008;文秋芳等,2010;李莉文,2010)大学生普遍存在思辨能力不足的问题,正如黄源深教授所提出的,英语教育要想进一步发展,必须克服思辨缺乏症,应该在思辨能力培养上下功夫。
思辨设计多种构成技能和评判标准。
在诸多思维模型中,Bloom(1956)首先对思辨能力进行了分层界定。
其中,低级思维训练人对概念的记忆,理解和应用能力;高级思维包括分析能力,评价事物和自主创造的能力。
20世纪 80年代末,美国哲学学会将批判性思维界定为有目的的、自我校正的判断,这种判断表现为解释、分析、评估、推论以及对判断赖以存在的证据、概念、方法、标准或语境的说明,并指出,一个理想的批判性思维者通常具有以下特征:惯于提问,知识全面,信赖理智,心胸开阔,思想灵活,公正评价,不带偏见,慎做结论,乐于斟酌,善于应对复杂问题,勤于搜集资料和信息,专注于探究,不懈寻求问题答案。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思辨能力的培养途径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思辨能力的培养途径](https://img.taocdn.com/s3/m/6bbe396833d4b14e852468f4.png)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思辨能力的培养途径作者:陈畅来源:《学习周报·教与学》2020年第33期摘 ;要:伴隨着新课程大背景下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的高速发展,思辨能力的培养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正是由于英语教学处在大学教育的核心地位,对思辨能力的培养和加强饱受关注,英语口语教学中亦然如此。
然而,纵观来看,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仍存在或多或少自身、环境上的问题。
因此,对存在的部分问题具有针对性地从大学英语口语教师、学生、课堂出发,旨在初步探讨出一条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能够良好地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思辨能力;策略引言:大学校园的教育与九年义务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大学的教育更加侧重于将课程理论知识自如转换为实践,从中发散出思辨能力,而不是单纯地、一味地将知识点循规蹈矩地反复记忆,更突出教学的灵活性。
思辨能力,即对所在处境能够灵活地进行自我调节,根据情况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
而纵观现时期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课堂,主要以学生之间相互运用英语对话、口语训练的模式,仅侧重于对英语语言能力及口语发音水平和流利度的提高,却无形之中忽略了对当代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发掘与培养。
如此模式循环往复,虽然能够促使大学生们在一定时间内英语语言水平得到提高,能够更好地参与今后日常外语交流,但是不利于大学生们思维方面的激发与培养,使学生们今后对待问题的处理及解决能力远不如期望值。
由此看来,加强思辨能力的培养并渗透于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是明智、正确且有益之举。
一、摆脱分数至上的束缚,师生转变观念传统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大部分学生认为平时课堂努力训练表现,将取得较高的平时及期末成绩以提升综合绩点便于之后的升学或工作作为目标。
但是,如此一来造成了一大批英语口语水平高但是分析问题能力较弱的学生出现。
因此,首要应从师生的观念开始进行转变,在打好根基的前提下,培养能够自主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Friendship》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相关切合教学内容的电影片段以欣赏的形式传递给学生们。
高中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化融入中华文化的研究
![高中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化融入中华文化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717a900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60.png)
高中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化融入中华文化的研究作者:黄雅婕何晓玲何一凡胡萌李雨栖来源:《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21年第05期【摘要】随着中国逐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心,为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就需要加大国际交往人才的培养力度。
中学阶段特别是高中阶段是学生较系统地学习英语的起始阶段,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西方文化知识的教学,更要重视西方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合教学,使学生既能够学好英语,同时能增强中华文化自信。
这就需要进一步探究高中英语教学中以英美文化为主的西方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以便提升英语教学效果,为培养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人才打下基础。
【关键词】高中英语;英美文化;中华文化;教学融入【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1)30-0252-05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及对外开放政策和“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我国与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需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由此则要加大国际交往人才的培养力度,这就需要从中学特别是高中阶段就开启相关人才的培养。
根据英语学习的特点,学生需要学习理解一些西方文化知识,并将其与中华文化进行融合,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信,这也是《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但目前高中英语的实际教学往往存在一定的不足,不太重视英美文化与中华文化的融合教学。
为此,本文主要以新都区部分高中学校为研究对象,就高中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化融入中华文化存在的问题、原因和对策进行研究。
一、高中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化融入中华文化存在的问题《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更加强调要将英美文化的学习融入进中华文化的融通理解,提出英语学科要关注中外文化的差异与融通,正确认识和对待他国文化,吸收中外文化精华,积极发展跨文化沟通策略和能力,增强国家认同,堅定文化自信,自觉传播和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
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习、理解和鉴赏中外优秀文化,培育中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拓展国际视野,增进国际理解,逐步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思辨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浅谈英语专业思辨能力培养
![浅谈英语专业思辨能力培养](https://img.taocdn.com/s3/m/f468bef3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c0.png)
浅谈英语专业思辨能力培养作者:邵晓燕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21年第10期【摘要】思辨能力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实证研究表明,英语专业学生批判性思辨能力有待提高。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呢?笔者在以思辨能力为培养目标的导向下,基于思辨含义及思辨模型,以精读课为例,优化教学设计,通过采用小组报告、“探究式教学”“思—讨—享”教学和撰写反思日志等多种教学策略结合的方式,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关键词】批判性思辨;英语教学; 教学策略【作者简介】邵晓燕,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一、思辨定义思辨能力一直受到大家的关注,但研究者们尚未就它的定义达成共识。
思辨一词起源于希腊语“Kristicos”和“Kristerion”。
“Kristicos”意为“识别判断”;“Kristerion”意为“标准”。
两个词合二为一则为:基于一定标准作出合理的思考和判断。
美国哲学联合会发起的特菲尔项目将思辨定义最终确定为三个方面。
第一,思辨是一个对于相信什么和做什么做出判断的过程。
第二,为了作出正确的判断,需要使用解释、阐释、分析、评价和推断等一系列技巧。
第三,为了成功使用这些技巧,证据、方法、背景、概念和标准均需考虑在内。
二、思辨模型研究者们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四种有代表性的思辨模型。
国外的有“特斐尔”项目组( The Delphi Project)提出的双维结构批判性思维能力模型和 Paul与Elder 提出的三元结构批判性思维能力模型。
国内学者林崇德和文秋芳在前两个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三菱结构思维能力模型和层级思维能力模型。
在林崇德的模型中,思维涵盖六个因素:目的、过程、内容、自我调控、质量、认知和非认知因素。
文秋芳认为,他的模型与Paul的模型相类似,继而提出了层级思维能力模型。
层级思维能力模型包括元思辨(第一层次)和思辨能力(第二层次)两个方面。
元思辨指对自身思辨能力的计划、调整以及评估的能力。
英美文学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英美文学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https://img.taocdn.com/s3/m/f616f9303186bceb18e8bbbf.png)
英美文学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作者:邓景茹来源:《文教资料》2020年第35期摘要:近年来,思辨能力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当今语言学习,既要学会基础的语言知识技能,又要掌握高级的分析和辨别能力,使学生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思辨能力。
英美文学教学,不但要向学生传授文学理论和知识,而且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相关文本,提高思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如此,有益于自我实现和自我升华,促进人类共同体的发展。
关键词:思辨能力英美文学思维倾向一、引言思辨是人类文明的根基,思辨能力在国外的研究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Socrates),他提出了思辨能力的雏形;康德(Kant)在他的哲学观点里对思辨能力进行了认知性探讨;国外对思辨能力的兴趣则起源于杜威(Dewey)的教育理念。
中国对于思辨的研究历久弥新:思辨能力源于两千年前的《论语·礼记》:博学笃志,切问近思;《中庸》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也表达了思辨的思想和理念。
而至近代的教育家陶行知和蔡元培都提出了思辨的重要性,到了二十世纪末期培养思辨能力已经成为国内外大学教育的主要目标。
2000年4月教育部指出高等教育的英语专业要集中开发学生习得和应用知识的能力、鼓励创新、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
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开始探讨思辨能力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孙有中、文秋芳和黄源深都对“思辨能力与英语教学”和“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进行了探讨,拓展了思辨能力在英语专业教学发展的渠道。
二、思辨能力的定义和思辨能力的培养保罗(Paul, 2011)指出,思辨能力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哲学时期强调的严密思维;心理学时期思辨开始与各个学科紧密结合,强调个体的情感、直觉、想象和创新等文化环境维度,促使个体的全面发展;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学发展时期,强调批判性的动作、行为和参与,包括能力、态度、判断、分析、辩论和批判性的心理倾向(disposition)。
Davies & Barnett(2015)指出思辨能力是指判断、分析、评价、综合、推断、推理、争论和逻辑思维等能力。
胡美馨
![胡美馨](https://img.taocdn.com/s3/m/91179847e518964bce847c05.png)
41
课题作为团队合作载体
42
课题作为团队合作载体
在课题合作中就具体问题开展深入讨论与 对话,深化教师对教学与相关研究的理解, 促进教师发展 通过各课题的具体子项目、子任务,培养 研究梯队,促进青年教师成长
43
课题作为团队合作载体
•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科研项目‘外语 教师教育与发展研究’的子课题 “探索型 外语课程:RICH课程实践和教师发展” • 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中心第三批招标课题 “外语教师发展话语研究”
课题学习材料是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多学科、跨文化内容
14
“学习本质上是学科交叉的”(Kaufaman, et al 2003:7)。 我们对英语专业一、二年级综合英语课程 学生话题进行了综合归类,发现这门课程 已经涉及了十八个学科领域
15
课程教学方法
教师主讲与课堂讨论
学生研究性课题学习(含seminar)
RICH教师与学生
• 教师是课程的核心 • 重新理解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生活 世界和发展兴趣,强调学生的思考,落实 研究型学习
• 教无定法,依据教师与学生实际、依据阶 段性教学目标来确定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成果
教学改革中的学生发展 教学改革中的教师个人发展 教学改革带动教师团队发展 教学改革带动教师科研
RICH团队运作方式
• • • •
RICH教师\研究论坛 合作课题 合作论著 合作教学
RICH教师/研究论坛
• 参加人员: RICH核心组、英语专业与大学英语教 师、研究生 其他学院和外校老师 • 论坛运作机制 专人协调 海报通知 会议纪要 后续发展汇报 • 部分论坛题目
研究论坛:内容与形式
专题研讨:课程与教师的关系、教师身份认 同、教师知识、教师反思、 教师群体、探究性实践 专家工作坊:邀请国内外、校内外专家主持 教学经验交流:及时分享优秀经验 教师的研究课题:课题申报书、课题研究中的困难 教师论文写作:论文初稿讨论与修改、数据分析讨论 读书会:共读一篇学术论文、一部学术专著 教育叙事:通过叙事研究促进教师发展 讲座:这种形式采用较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胡美馨 2010年8月11日 外研社研修班 北京
英语专业大纲
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分析与综 合、抽象与概括、多角度分析问题等多种思维 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难题等创新能力。在 教学中要正确处理语言技能训练和思维能力、 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两者不可偏废。
Perspective 2: Understanding social identity of women in U.S.A: focusing on viewpoint and social phenomena behind it
Research projects for students: Social status of women in U.S.A: 1950s, 1970s文章采用英文原文,力图保持原汁原味; 切入英语文化的各个层面、各个情景,以期在 更大的语境中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 ;进入英语文化,将焦点放在中外文化的差异 上,并配有互动式练习。
第一册
Voices from the Family;The House Divided; Things to Be Remembered;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 Life in the City ; Good and Bad Manners; Travel and Culture; Bill Gates and His Empire; Growing Up ; Math and Gender; The Homeless; Health Issues; Television Culture ; On Reading ; Stereotyping ; Native Americans
Close reading: The Belated Father Further reading: The Only Daughter I Want a Wife Listening: My dad A movie suggested: Big Daddy Writing: Her secrets
第四册
The Ambivalence of Abortion; Contested History; Capital Punishment; Gender and the English Language; Images on the Scree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Regulating the Internet; Iconic Figures; Sexual Harassment; Talk Shows ; Drug Testing ; Rights in Question; The Paradox of cloning; Euthanasia; Metaphors of War.
英语专业大纲
英语专业要加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专 业课程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 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
本科英语专业教育应融合对目的语文化和这种文化观 照下的观点、思想的渐进的理解 基于文化理解,增进学生对世界不同文化的亲近感, 逐步发展学生跨文化视野与基于中西文化对话的跨文 化身份认同 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 异的灵活性,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是英语 专业学生应有的、优于其它专业毕业生的一个优势 英语专业不同年级、不同课程需巧妙渗透文化导入
我们对教材的使用
教材作为课程内容的重要基础,基于教材内容 ,师生共同开发、建构课程内容,建设课程资 料库
课程组定期开展教法研讨,将教材的使用过程 作为教师培训过程,把课程教学与教学研究相 结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材使用例析:以“基础英语”课程为例
《文化透视英语教程》 第一册第一单元 Voices from the Family
各视角下的研究性学习
Perspective 1: Understanding families in U.S.A and other English speaking countries: Focusing on cultural differences
Research projects for students: Families in U.S.A and other English speaking countries (values and patterns)
第五册
The Concept of Globalization; Global Warming; World peace; Aging in Developed Countries; Case Studies in Market Economy; Cultural Imperialism; Privacy in the Digital World; Discontents from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Threat of a Nuclear War; Population explosion; Urbanization; A Threat to Natural Resources; A Threat to national Security; Hight-Tech Issues; International Media.
C (Cooperative learning) ,合作学习:课程强调“合作精神”与 “合作 能力”
H (Humanistic outcome),人文素质发展:通过合作型研究学习活动 和综合型课程内容,实现跨文化、跨学科学习视野 的发展,真正提高学生对生活、对世界的 关注能力和思辨能力,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跨文化 身份认同与教育视野。
第三册
Being Ethnic in the U.S. ; Language and Society ; Gun Control in Debate ; Television and Violence ; Gender and Sexuality ; Imaging Beauty ; Cyberspace: The New Frontier ; Sex Education ; The Entertainment Business ; The Divorce Debate; Leisure and Pastime ; How Free Should Media Be; Racial Discrimination and Its Manifestations;Man in Nature; Family Values; Trashing the Planet.
“基础英语”作为英语专业一、二年级主 干课程,其课程性质与课时比例决定了该 课程在学生思辨能力与文化能力培养方面 的重要性。
《文化透视英语教程》
何其莘 童明(美) 主编
教材编写原则
本教材由中美专家合作编写,是一套缜密切入 英美文化各个层面、培养英语运用能力的教程 。共六册,供高校英语专业学生一至三年级使 用。 本套教材的基本教学理念是:把学术焦点放在 中西文化的表里差异中,培养学生领会准确、 纯正的英语,从而生动无碍地掌握语言技能。
第二册
The Power of Words ; The Changing Face of Liberty ; (Un)Romantic Relationships; Fast Food, Soft Drinks ; Issues of Education; Still Under the Gun; The American Dream; Teenage Problems in the U.S. ; Pop Culture Icons; Images of America; The Language of Advertising; Pressures of Competition; The War on Drugs; Sports and Athletes; Music as Pop Culture; Battling against AIDS
浙江师大RICH外语课程改革
R (Research-based), 研究性学习:以话题为基础、以英语为内容载体 进行小型课题研究活动。
I (Integrated curriculum) ,综合型课程: 综合型教学内容:跨文化、跨学科 综合型教学方法:有效整合各种教学手段 综合型培养目标:培养语言能力与综合素质
不同视角的共同指向
了解文化现象:what, 是什么 理解文化现象:why, 为什么 在文化对话与文化理解的基础上发展文化评析 与批判性思考能力
选择视角展开教学
基于以上教学理解和可能视角,教师根据个人 与学生实际选择视角
就某个老师而言,最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是 教师和他/她的学生最得心应手的方法, 不要 求每个老师选择同样的视角、挖掘到同样的深 度 结合所选择的视角开展课堂教学与研究性学习
集体备课:
课程组成员在围绕单元主题进行大量阅读的基 础上,提出个人对该单元文化专题教学的切入 点 在集体讨论中拓展每位老师探究该文化专题的 可能视角
切入本单元内容的可能视角
Understanding families in U.S.A and other English speaking countries: Focus on cultural information Understanding social identity of women in U.S.A: Focus on viewpoint and social phenomena behind it Understanding “my” family after knowing U.S.A families: Focus on a dialogue between understanding target culture and understanding learners’ personal experiences (including Chinese family value as a whole and students’ own family experienc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