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蕴含哲理的古诗词名句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古诗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古诗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古诗第五单元古诗《古代诗五首》内容如下:【课文】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飞来峰[宋] 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游山西村[宋] 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己亥杂诗(其五)[清] 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翻译】《登幽州台歌》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望岳》泰山到底怎么样呢?(它)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望着)层云生起,使心胸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

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看四周的山都会显得矮小。

《登飞来峰》飞来峰上耸立着很高很高的塔,听到鸡叫时可以望见旭日东升。

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塔的最高层。

《游山西村》不要笑话农家腊月里的酒浑浊,丰收之年有丰盛的菜肴款待客人。

山连着山,水连着水,怀疑无路可行的时候,忽然看见柳色浓绿、繁花明艳,一座村庄出现在眼前。

春社祭日已经临近,人们吹着箫、击着鼓结队喜庆,衣着简朴还保留着古老的风俗。

如果今后有机会在月夜闲游,我将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们的家门。

《己亥杂诗其五》心中的离愁像江海一样浩浩荡荡,在西斜的太阳下出城,挥鞭策马从此向东浪迹天涯。

凋落的花朵仍然有情有意,要化作春泥培育出新的鲜花。

【主题】《登幽州台歌》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时不我待、孤独悲伤的感情。

《望岳》这首诗描写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不怕困难、勇攀高峰的精神和远大抱负。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经典诗文默写附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经典诗文默写附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经典诗文默写1. 根据课本内容默写。

(1)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_____!(陈子昂《登幽州台歌》)(2)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____________。

箫鼓追随春社近,____________________。

(陆游《游山西村》)(3)黄梅时节家家雨,____________________。

(赵师秀《约客》)(4)浩荡离愁白日斜,____________________。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5) 请将杜甫《望岳》中适合填入下面对联中的诗句写在横线上。

上联:四顾八荒茫,天何其高也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奚足算哉(6)《木兰诗》中,作者通过听觉与视觉,描写木兰艰苦戍边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登高望远,总能激荡满怀豪情。

在飞来峰上远眺,王安石心中生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叹。

2. 经典诗文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衣冠简朴古风存。

(陆游《游山西村》)(2)浩荡离愁白日斜,____________________。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3)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____!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4)荡胸生曾云,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望岳》)(5) ____________________,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6) ____________________:相信吧, 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7)学校组织研学来到古村,古村民居古朴幽静,屋里窗外都绿意盈盈,同学们看到此景角不禁诵起《陋室铭》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蕴含哲理的古诗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蕴含哲理的古诗

如何读懂?
诫子弟
[清]何绍基
千里传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背景解读
一诗平风波
清朝诗人何绍基在京当 官,一天收到来自家乡湖 南的书信,说他家人为三 尺屋地跟邻居争吵起来, 要求他出面帮助打官司, 诗人看信后只写了一首诗 寄回,家人看了此诗后, 就平息了一场风波。
画眉鸟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①卢梅坡,宋诗人。生卒年不详。②降 (xiá ng),服输。③阁,同“搁”,放下。 评章,评议的文章,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蕴含哲理的古诗
教学目标:
通过蕴涵哲理的古诗体会诗中
的哲理。
一 哲 理 诗?

[宋]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
山花红紫对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 不及林间自在啼。
此诗是他受排挤从朝中被贬到 安徽滁州时所写。
观书有感(一)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
渠:代词,指方塘。许:这样。

(完整word)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梳理)

(完整word)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梳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一)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赏析: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趣,其实却是独具匠心的大手笔。

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凡脱俗的气质,而这并非常人可与之共鸣的。

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陪伴着自己。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篁(皇)啸(肃萧)(二)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译文:夜深人静的时候,不知从谁家响起了悠扬的笛声。

这美妙悠扬的声音,随着春风弥漫了整个洛阳城。

在这静静的黑夜里,忽然听到感人肺腑的折柳曲,有谁不为此勾起怀念故乡的情思啊!赏析:“谁家玉笛暗飞声”,谁家的玉笛,在静夜里悄悄地响起?诗人或许正在读书、闲坐,或做着其他的事。

一曲笛声不期而响,夜深人静,清远而动听。

他被吸引住了,循声望去,却辨不清笛声来自哪里。

“玉笛”,指玉制的笛,或是笛子的美称,或是羌笛的代称,不确定,存疑。

“散入春风满洛城”,春风徐徐,笛声飘散在风中,风又吹送笛声,飘满了洛阳城,让人想到“此曲只应天上有”。

这一句虽带有艺术的夸张,却衬出笛声的动人、夜的安静。

唯其如此,才会在诗人的听觉与想象中飘满洛城,似乎其他的声音都不存在了,似乎全城人都在凝神静听。

“此夜曲中闻折柳”,今夜,缥缈的笛乐中,我听到了思乡怀亲的《折杨柳》。

笛乐飘飘,如此动人,究竟吹的是什么曲子呢?“折柳”,即《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写离别之情。

“柳”谐音“留”。

古人送别亲友时,折柳相赠,暗示留恋、留念的意思。

古诗中的哲理的诗句

古诗中的哲理的诗句

古诗中的哲理的诗句1、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白居易《与元九书》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3、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杜甫《戏为六绝句》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其五》5、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写怀》6、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苏轼《西江月·平山堂》7、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罗隐《筹笔驿》8、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陶渊明《杂诗》9、天覆吾,地载吾,天地生吾有意无。

——李泌《长歌行》10、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陆游《文章》1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李绅《悯农二首》12、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13、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一》14、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陶渊明《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15、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惠能《菩提偈》16、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

——刘叉《偶书》17、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

——苏轼《沁园春·孤馆灯青》18、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

——王维《酌酒与裴迪》19、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程颢《秋日》20、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无名氏《杂诗》21、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钱福《明日歌》22、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

——苏轼《满庭芳·蜗角虚名》23、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24、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25、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白居易《花非花》26、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

——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27、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毛泽东《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28、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完整版)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完整版)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完整版)(一)《竹里馆》(王维)1.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情景的两句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诗人的活动的两句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3.写人物活动,体现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4.用拟人化的手法,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表达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的心情的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二)春夜洛城闻笛(李白)1.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乡之情的两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2.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诗人听到《折杨柳》曲调,不觉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的诗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3.《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形容笛声悠扬、深远、飘忽不定情状的两句是: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4.《春夜洛城闻笛》中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城”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5.在《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由听到“折柳”去而引发浓浓思乡之情的诗句语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6.写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的是: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7.表达诗人自己情怀,却从他人反说。

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乡思之切的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三)逢入京使(岑参)1.写诗人由于行色匆匆,只好用捎口信方式表达怀亲之情的两句是: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2.《逢入京使》中运用夸张手法传达惜别深情的诗句是: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3.岑参《逢入京使》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的两句是: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4.《逢入京使》一诗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想怀亲之情的句子是: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四)晚春(韩愈)1.诗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的句子是: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全册古诗文名句默写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全册古诗文名句默写

七年级下古诗文名句默写班级:姓名:得分:课内文言文一、直接默写1、,不可不学!2、但当涉猎,。

3、孤常读书,。

4、士别三日,。

5、卿今者才略,。

6、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

7、我亦无他,。

8、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9、汝亦知射乎??10、乃取一葫芦置于地,,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11、山不在高,。

12、水不在深,。

13、斯是陋室。

14、,草色入帘青。

15、,往来无白丁。

16、无丝竹之乱耳,。

17、予独爱莲之,。

中通外直,,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18、予谓菊,;牡丹,;莲,。

19、菊之爱,。

莲之爱,?牡丹之爱,。

20、乃石性坚重,,,渐沉渐深耳。

21、,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

22、《河中石兽》讲述道理的句子是:然则天下之事,,,?二、理解默写1、《孙权劝学》中讲学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2、《孙权劝学》中教吕蒙学习方法句子是:。

3、《孙权劝学》中表明劝学的成果的句子是:。

4、《孙权劝学》中讲学习的好处的句子是:。

5、《孙权劝学》中孙权关心下属的句子是:。

6、《孙权劝学》中学习目的的句子是:。

7、《卖油翁》表明卖油翁观点的句子是:或。

8、《卖油翁》中体现陈尧咨傲慢的句子是:??或!9、《陋室铭》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厌弃的句子:。

10、《陋室铭》中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的句子是:?11、《陋室铭》中互文见义的句子是:。

12、《陋室铭》中点题句(主旨句)是:。

13、《陋室铭》写陋室环境优美的句子是:。

14、《陋室铭》写陋室主人与人交往的句子是:。

15、《陋室铭》写陋室主人日常生活,高雅情趣的诗句是:。

16、《爱莲说》中形容洁身自好的句子是:,。

17、《爱莲说》中形容为人虚心正直,特立独行的句子是,。

18、《爱莲说》中和“予独爱莲”相照应的句子是,,?19、《爱莲说》中表明世人甚爱牡丹的原因得句子是:,。

20、《爱莲说》中点明中心的句子是:,。

21、《爱莲说》用慨叹语气写出作者对当时世风的批判态度的句子是:,。

初中古诗词富含哲理

初中古诗词富含哲理

初中古诗词富含哲理
初中古诗词中富含哲理的诗句有很多,以下列举-些:
1.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这句诗表达了生命的顽强和坚韧,即使经历了野火的焚烧,春天依然会再次来临,生命也会再次焕发生机。

2.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
这句诗表达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不被眼前的困难和阻碍所阻挡,才能更好地看到未来的方向。

3."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这句诗表达了只有攀登到最高峰才能俯瞰众山小,只有不断追求进步才能不断超越自我。

4.“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
这句诗表达了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保持清新的头脑和思维,才能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发展。

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这句诗表达了即使面临困境和迷茫,也要保持信心和勇气,因为前面可能就是柳暗花明的新境界。

这些诗句都菹含着深刻的哲理,启示我们在生活中要保持坚韧不拔、追求进步、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部编教材语文七下《古代诗歌五首》赏析知识点

部编教材语文七下《古代诗歌五首》赏析知识点

部编教材语文七下《古代诗歌五首》考点梳理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1.“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各是什么人?答:“古人”“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

“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

)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答:表达作者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抑郁不平,政治抱负不能实现人生感慨。

3.对“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理解:①“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人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②“独”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答:孤独寂寞凄凉)③“独怆然而涕下”的“涕”体现了什么?答:体现了作者面对悠悠天地,不禁感到孤单寂寞凄凉,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④请赏析该诗句在这泪中包含着什么含义?答:表达的不只是诗人无可奈何、曼声长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孤独之感;更有诗人在怆然流涕后的抗争与进取,蕴含着诗人力图为国建功的积极精神。

4.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答: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5.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

诗人通过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的感慨,抒发了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的思想感情。

为什么能引起共鸣?答: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6.“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

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答: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7.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表现了诗人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悲凉、压抑感和孤独感(惆怅、孤寂)。

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及参考答案解析

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及参考答案解析
D.诗歌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反映出诗人俯视万物、 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
答案:D 【解析】D项,表述有误,应是诗歌描绘了泰 山雄伟磅礴的景象,反映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 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语 文 七年级 下册
配RJ版
第五单元
(2)下列对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幽州台,即蓟北楼,是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 所建。从诗题看,这是一首古体诗。
语 文 七年级 下册
配RJ版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潇潇雨歇.( 停歇
)
(2)空.悲切( 徒然,白白地 )
(3)壮志饥餐.胡虏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吃
)
第五单元
语 文 七年级 下册
配RJ版
2.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2.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第五单元
语 文 七年级 下册
1.这首诗表达了王安石对保守势力的蔑视和锐意改革 的决心,以及要进入最高统治层,为实现自己的理想 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语 文 七年级 下册
配RJ版
第五单元
2.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 怎样的人生哲理?
2.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 困难吓倒。
语 文 七年级 下册
配RJ版
第五单元
《游山西村》
1.本诗围绕“游”字层层展开,记录了诗人罢官归故里后到 山西村游赏的经历。请写出诗人游赏路上的见闻,并说说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见闻:丰盛的饭食、重叠的山、迂回的水、柳暗花 明、箫鼓等。表达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喜爱和赞美。
语 文 七年级 下册

七年级蕴含哲理的诗句

七年级蕴含哲理的诗句

七年级蕴含哲理的诗句
七年级学过的古诗里,有好多蕴含着深刻哲理的诗句呢!就说“无
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句吧,花开花落,燕去燕归,这不
是和我们的生活一样吗?很多事情我们无法控制,只能接受它的变化,就像时间的流逝,谁能阻挡得住呢?
还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当你觉得前方已经没有
路可走,陷入绝望的时候,说不定转个弯,就会迎来新的希望和转机。

这难道不像我们在学习中遇到难题,苦思冥想找不到答案,突然灵光
一闪,思路就清晰了?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更是精妙!池塘里的水为
啥能一直清澈?那是因为有不断流入的活水呀!这就好比我们的大脑,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保持清醒和灵活,不是吗?
这些诗句就像是一位位智慧的长者,在我们耳边轻轻诉说着生活的
道理。

它们告诉我们,人生有起有落,有无奈也有惊喜,关键是我们
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颗积极思考的心灵。

我觉得呀,这些蕴含哲理的诗句,就是我们成长路上的明灯,指引
着我们前行!。

充满哲理的古诗词句

充满哲理的古诗词句

充满哲理的古诗词句
1.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 ——纳兰性德《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
2.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陆游《游山西村》
3.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陶渊明《饮酒·其五》
4.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5.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 ——李清照《夏日绝句》
6.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 ——王维《终南别业》
7.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 ——曹雪芹《红楼梦》中对联
8.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9.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 ——杜甫《月夜忆舍弟》
10.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观书有感》
以上这些古诗词句,或描绘了人生哲理,或揭示了世间万象,富含深远的哲学意味。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理解性默写(附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理解性默写(附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理解性默写《竹里馆》1.诗中抒写自己独坐竹丛,独具雅兴的诗句:,。

2.诗中以动衬静,表现诗人悠然自得情怀的诗句:,。

3.诗中抒写诗人悠然自得,把明月视为知音的诗句是:,。

《春夜洛城闻笛》1.《春夜洛城闻笛》中表达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2.《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形容笛声悠扬、深远飘忽不定的情状的诗句是:,。

3.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

”的乐声引发了人们的思想之情。

《逢入京使》1.诗中借写眼前景色,点明路途遥远的句子:,。

2.反映诗人面对前路迢迢,不禁回首故乡,却愁思萦怀的诗句:,。

3.诗人极具夸张地写自己的思乡情结,暗暗透露想要鸿雁传书想法的诗句:,。

《晚春》1.写暮春时节,花木仿佛知晓春将逝去,所以特别珍惜春光争芳斗艳,尽情舒展生命的本色的句子是:,。

2.(诗中蕴含哲理的句子是)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句子是:,。

《泊秦淮》1.表现诗人的忧患意识(借古讽今)的诗句是:,。

2.鞭打沉溺酒色,醉生梦死的统治阶级,告诉他们将重蹈南朝亡国覆辙的诗句是:,。

3.描写秦淮河特有的夜间景致的句子是:,。

4.抨击统治者沉湎酒色,不理朝政,表现诗人忧患意识的句是:,。

《贾生》1.表现汉文帝诚意十足,贾生才华横溢的句子:,。

2.笔锋一转,借古讽今揭示唐晚期皇帝求仙访道,不顾国计民生的现实,寄寓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的句子是:,。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1.登山、下山这一日常生活现象中总结哲理的句子是:,。

2.李玉同学刚升入初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感觉学习没有什么困难,于是学习有些松懈了。

请你用《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中的两句诗告诫他:,。

《约客》1.诗中描写江南梅雨时节清新幽静的景色,衬托诗人孤寂,无聊心情的诗句是:,。

2.诗人一直伴着孤灯,焦急地等待所约的客人,营造出孤灯、夜雨、独坐的清寂氛围的诗句:,。

古诗词中富有哲理的句子

古诗词中富有哲理的句子

古诗词中富有哲理的句子
1.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2.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3.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4.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5.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6.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7.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佚名《青青园中葵》
8.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陶渊明《饮酒·其五》
9.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
10.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七下语文书21课的古诗五首富有哲理的句子

七下语文书21课的古诗五首富有哲理的句子

七下语文书21课的古诗五首富有哲理的句子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两个“不见”都表达了作者感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凉心境。

前一个“不见”是感怀历史,后一个“不见”是惋惜未来,由古及今悲怆之情递进。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表达了诗人希望登上绝顶、俯视群山的意愿。

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

抒发了诗人攀登人生顶峰的凌云壮志。

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直抒胸臆,通过写登飞来峰的感想,表现了诗人站得高,看得远,不怕改革的非议阻挠,具有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诗人把抽象的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之中,用“浮云”比喻奸邪小人,用“不畏”加以限制,表现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精神。

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①“暗”字突出了绿柳的繁茂浓密,“明”字则突出了鲜花的娇艳美丽。

这一“暗”一“明”二字别具一格地描绘了山西村的独特风光,表达了作者看到眼前美景的惊喜之情。

②“疑”字一方面写出景色的曲折多变,路径难寻难辨,另一方面又写出诗人留恋郊野,陶醉山水的迷失情状。

③“又”字渲染出诗人沉醉其中时,突然发现眼前这个绿柳成荫、山花娇艳的秀美村庄时的惊喜心情。

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

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知识分类汇总——名句积累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知识分类汇总——名句积累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知识分类汇总——名句积累七下名句梳理1.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光未然《黄河颂》)2.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3.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4.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爱莲说》)6.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杜甫《望岳》)7.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孙权劝学》)8.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9.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泊秦淮》)10.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岑参《逢入京使》)11.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赵师秀《约客》)1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13.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_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_。

(《木兰诗》)14.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纪昀《河中石兽》)15.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告诫人们应该这样对待挫折和困难: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16.《木兰诗》中表现木兰出征前紧张准备的句子是: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17.《木兰诗》中描写木兰万里迢迢,奔赴战场矫健雄姿的诗句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18《木兰诗》中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出军旅生活悲壮、严酷的气氛的诗句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19《木兰诗》中说明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且概括了木兰多年征战经历的名句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背诵》八首古诗词原文注释译文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背诵》八首古诗词原文注释译文

部编版七年级下《课外古诗词背诵》原文: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①里,弹琴复长啸②。

深林③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词注释:①幽篁: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

②啸: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 类似于打口哨。

③深林:指“幽篁”。

《竹里馆》译文:月夜,独坐幽静的竹林子里,间或弹弹琴,间或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赏析:这首小诗总共四句。

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

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

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

至于第一句的“篁”与第三句的“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不过说明其既非庾信《小园赋》所说的“三竿两竿之竹”,也非柳宗无《青水驿丛竹》诗所说的“檐下疏篁十二茎”,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

这里,象是随意写出了眼前景物,没有费什么气力去刻画和涂饰。

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

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

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

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作者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

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

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领略和欣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

就意境而言,它不仅如施补华所说,给人以“清幽绝俗”(《岘傭说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情是抿合无间、融为一体的。

而在语言上则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

富有哲理的古诗词(精选5篇)

富有哲理的古诗词(精选5篇)

富有哲理的古诗词富有哲理的古诗词(精选5篇)哲理:关于宇宙人生的根本的原理和智慧。

它通常是关于人生问题的哲学理论,它是人生观的理论形式。

它主要探讨人生的目的、价值、意义、形态等,相比理论化、系统化的哲学而言。

今天小编就与大家分享富有哲理的古诗词,仅供大家参考!富有哲理的古诗词(精选篇1)1、《龟虽寿》曹操魏晋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西江月·世事短如春梦》朱敦儒宋代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

不须计较苦劳心。

万事原来有命。

幸遇三杯酒好,况逢一朵花新。

片时欢笑且相亲。

明日阴晴未定。

3、《衡门》佚名先秦衡门之下,可以栖迟。

泌之洋洋,可以乐饥。

岂其食鱼,必河之鲂? 岂其取妻,必齐之姜? 岂其食鱼,必河之鲤? 岂其取妻,必宋之子?4、《高阳台·除夜》韩疁宋代频听银签,重燃绛蜡,年华衮衮惊心。

饯旧迎新,能消几刻光阴。

老来可惯通宵饮,待不眠、还怕寒侵。

掩清尊。

多谢梅花,伴我微吟。

邻娃已试春妆了,更蜂腰簇翠,燕股横金。

勾引东风,也知芳思难禁。

朱颜那有年年好,逞艳游、赢取如今。

恣登临。

残雪楼台,迟日园林。

5、《离思五首·其四》元稹唐代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富有哲理的古诗词(精选篇2)1、《感遇·幽人归独卧》张九龄唐代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

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 飞沈理自隔,何所慰吾诚?2、《论诗五首·其二》赵翼 ? 清代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3、《上堂开示颂》黄蘖禅师唐代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4、《长歌行》佚名两汉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5、《春日》朱熹宋代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古诗词赏析(原文译文主题写法)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古诗词赏析(原文译文主题写法)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赏析01 竹里馆(王维)【原文】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赏析】这是一首写隐者闲适生活情趣的诗。

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

然而它的妙处正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主题】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表现了隐者闲适的生活情趣,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写法】全诗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达到“诗中有画”的高超境界。

02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原文】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是谁家的庭院的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中,飘满洛阳古城。

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赏析】全诗紧扣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

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

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

第二句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

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

第三句说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于是紧接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韵袅袅,久久萦绕于读者心间,令人回味无穷。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

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

诗人的故乡是他从小生于此,长于此的地方,作为祖国的一部分,那种形象尤其令诗人难以忘怀。

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12教育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
蕴含哲理的古诗词名句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唐·虞世南《蝉》
哲理:只要品格高尚,才能出众,贡献卓越,自能声名远播,并不需要某种外在凭借。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唐·李白《行路难》
哲理:人生路上会有挫折、风浪,但要坚强、自信、乐观,勇往直前,总会有实现理想、获得成功的那一天。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哲理:时光易逝,青春易老,但无须忧伤,总会有人继承自己的事业,社会永远都在前进。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宋·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哲理:人生会遇到重重困难,不能因为一时的顺利而放松警惕,应该做好不断克服困难奋勇前进的准备。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唐·黄蘖禅师《上堂开示颂》
哲理:人要经过并克服许多艰难困苦,才能获得成功,取得成就。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宋·朱熹《观书有感》
哲理:只有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才能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不会落伍。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宋·苏麟《断句》
哲理:只要努力追求、接近美好的事物,就会比别人优先得到成功的回报和美好的享受。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宋·卢梅坡《雪梅》
哲理: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

人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宋·苏轼《水调歌头》
哲理:古往今来,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人一生中不可能事事顺心如意,总有坎坷和遗憾,这是万物发展的规律。

我们应该学会坦然地面对这一切,努力向前看。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宋·晏殊《浣溪沙》
哲理:一切美好的事物我们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仍然有美好的事物出现,生活不会因一种事物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人的一生中不可避免要失去很多,但是我们也可以得到很多东西,所以不要因为失去而伤心,要相信明天更加美好灿烂。

如果没有您爱的滋润,怎么会绽放那么多美好的灵魂之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