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杂交育种的进展
鱼类杂交育种技术及其在石斑鱼类中的应用
![鱼类杂交育种技术及其在石斑鱼类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761ac81f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83.png)
鱼类杂交育种技术及其在石斑鱼类中的应用引言鱼类杂交育种技术是一种通过人工控制鱼类繁殖达到改良和优化种质的方法。
本文将介绍鱼类杂交育种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石斑鱼类中的应用。
一、鱼类杂交的基本原理鱼类杂交是指通过人工选择不同品系或种类的鱼进行交配,产生具有亲本双方优良性状的杂交后代。
其基本原理如下:1.杂交优势:杂交后代往往具有比亲本更高的适应性、生长速度和抗病能力,这是因为杂交带来的基因重组和基因交换产生了新的基因组合。
2.亲本选择:选择合适的亲本是鱼类杂交育种成功的关键。
亲本的选择应考虑种质的多样性、品系的优良性状以及亲本之间的亲缘关系。
3.控制交配:人工控制鱼类的交配过程是鱼类杂交育种的核心步骤。
通过控制交配时间、温度和激素处理等方式,调节亲本间的生殖行为以实现杂交目的。
二、鱼类杂交育种技术在石斑鱼类中的应用石斑鱼类是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在餐桌上备受青睐。
通过鱼类杂交育种技术,可以改善石斑鱼类的生长速度、耐寒性以及肉质口感等关键性状,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2.1 石斑鱼种质资源的选择在石斑鱼类杂交育种中,首先需要选择适合的种质资源作为亲本。
根据亲本的遗传背景和性状表现,选择具有生长快、体型大、耐高温等优良性状的种质。
2.2 人工控制交配为了实现石斑鱼的杂交育种目标,需要对亲本进行人工控制交配。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交配时间:选择合适的交配时间可以提高杂交的成功率。
石斑鱼一般在春季进行繁殖,因此在春季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交配。
2.交配地点:为了保证交配的成功,可以提前准备好适当的交配场所,提供良好的水质和适宜的环境条件。
3.激素处理:通过给予亲本适当的激素处理,可以促进繁殖行为和增加交配的成功率。
2.3 杂交后代的筛选与培育杂交后代的筛选与培育是石斑鱼类杂交育种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筛选优良个体:通过对杂交后代进行生长性状、体型、肉质等方面的观察和评估,筛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作为选育对象。
中国鱼类远缘杂交研究及其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
![中国鱼类远缘杂交研究及其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f2e292e0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07.png)
目录
01 一、中国鱼类远缘杂 交研究
03 三、总结
02 二、鱼类远缘杂交在 水产养殖上的应用
04 参考内容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对高品质鱼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中国作为世 界上最大的水产养殖国家之一,一直在探索新的养殖技术和方法。其中,鱼类远 缘杂交作为一种新型的育种技术,逐渐引起了研究者的。本次演示将对中国鱼类 远缘杂交研究及其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进行探讨。
(4)疾病防治:定期检查鱼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治疗疾病。采用科学 合理的防治措施,包括改善水质、合理投喂、定期免疫等。
三、总结
中国鱼类远缘杂交研究及其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果。通过不同 品种鱼类的远缘杂交,成功培育出了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如鲤草杂交鱼和鲫 鲤杂交鱼等。这些新品种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食用价值,为水产养殖业带来了 新的发展机遇。
谢谢观看
4、保护物种多样性:通过人工多倍体育种,可以拯救濒临灭绝的珍稀鱼类, 保护物种多样性。
参考内容二
引言
鱼类多倍体育种技术是一种利用人工控制的方法诱导鱼类染色体数目加倍, 从而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型鱼类的技术。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 鱼类多倍体育种技术在水产养殖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成为了提高养殖效益和 水产品品质的重要手段。
(1)养殖环境:与鲤草杂交鱼的养殖类似,选择良好的养殖环境是养殖成 功的关键。应选择水质清澈、水位较深、水面积适宜的地方进行养殖。
(2)养殖密度:合理控制养殖密度,避免密度过大导致缺氧和水质恶化等 问题。根据池塘条件和水质状况合理放养。
(3)饲料管理:选择合适的饲料,注意饲料的营养配比和投喂量,根据鱼 的生长阶段和摄食量进行合理投喂。同时注意饲料残渣的清理,保持水质清洁。
罗非鱼育种研究进展
![罗非鱼育种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b3825e12b7360b4c2e3f6480.png)
( 1 .G u a n g x i F i s h e r i e s R 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 , G u a n g x i 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A q u a t i c G e n e t i c B r e e d i n g a n d He a l t h y A q u a c u l t u r e , N nn a i n g 5 3 0 0 2 1 , C h i n a ; 2 .G u ng a x i Un i v e r s i t y ,S t a t e 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f o r C o n er s v a t i o n nd a U t i l i z a i t o n o f S u b t r o p i c l a A g r o—b i o r e s o u ee r s , N nn a i n g 5 3 0 0 0 4,C h i n a )
V o 1 . 2 9 N O . 1
Ma r .2 0 1 4
d o i : 1 0 . 1 3 5 8 2 / j . c n k i . 1 6 7 2- 9 1 0 2 . 2 0 1 4 . 0 1 . 0 2 2
罗 非 鱼 育 种 研 究 进 展
肖俊 , 甘 西 , 罗永 巨
关键词 : 罗非 鱼; 品种; 育种 中图分 类号 : ¥ 9 1 7 . 4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2— 9 1 0 2 ( 2 0 1 3 ) 0 4— 0 1 0 6— 0 7
草鱼杂交育种及杂交后代生物学研究进展
![草鱼杂交育种及杂交后代生物学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3ca23ddf76eeaeaad1f33069.png)
郭汉青等 [ 2] 最先报道了鳙 草鱼 杂交试验结果: 受精率最高达 80% , 成活率仅 55 1% 。杂交种的外形介 于双亲之间的中间类型, 生活习性介于亲本之间, 食性似 草鱼。生长速度较快。湖南师范学院生物系 [ 3] 对鳙
草鱼 杂交的受精生物学过程进行了观察, 杂交后代偏向 母本, 99 5% 的杂交个体是近似鳙, 仅 0 5% 个体是介于父 本和母本的混合类型。混合类型个体的生长速度较草鱼、
有 3条带, 酶带数目减少; 草鱼、兴国红鲤过氧化物同
工酶均 为 3 条带, 而 杂 种一 代 和 两 个回 交 组 有 4 条
带 [28]; 血清蛋白电泳表明杂种一代为双亲的嵌合型, 相
对而言, 略偏向母本 [ 29] 。
主要养殖鲑科鱼类遗传育种的研究进展
![主要养殖鲑科鱼类遗传育种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d0ff25452e3f5727a5e962d7.png)
鲑 属鱼类等 。 文主要介绍 以上几 种鱼类遗传 育种 的 本
相关研究 。
鱼 的主要养 殖鱼类l 鲑科鱼类 属典 型的冷 水 l ” 。 生鱼类 ,
性腺 发育与光周期 变化关系密切 , 繁殖期多在一 年 中 日照最短 的季节 I 2 l 。鲑科鱼 类约有 3 种 , 属鲑亚科 6 分 (am na ) 白鲑亚 科 ( oeoia ) S l o ie和 C rgnn e , 亚科 5属 前个
布着 一个 土著种红点鲑 属鱼类一 花羔红 点鲑 ( m l a— m ) 肉质细嫩鲜 美, a, 营养 极为丰 富, 市场 价格较 高1] 2 3 。 目前 国内水 产品市场对 红点鲑属 的鱼类 需求旺盛 , 苗
遗传选 育研究 开展 的较早 , 多数生长 和屠体性状 都有 较为准 确 的遗传 参数估 。大西洋鲑 成熟年 龄的遗 传力约 为 01~.8 , . 0 E 早熟性 状的遗传力 为 031, 6 4 . 正 4 常 成 熟 的遗 传 力 为 02 1 性 腺 指 数 遗 传 力 约 为 . , 4
鲑科 鱼类具有 肉质鲜美 、 高蛋 白、 不饱 和脂肪 高
酸、 营养丰 富 、 无肌 间刺 、 易加 工等 优点 , 在世 界范 围 内受 到消费者 的普 遍欢迎 , 是仅次 于鲤 科鱼类和 罗非
c ry c u OO ) 陆 封 型 大 西 洋 鲑 (am aa ) oh n h s m N U 、 S l oslr 等 l。人 工选育 的种类 主要 有大西洋 鲑 、 3 1 虹鳟和 红点
主 要养殖鲑 科 鱼类遗传 育种 的研 究进展
户国, 谷伟 , 白庆利 , 王炳谦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 黑龙江 哈尔滨 10 7 ) 50 0
水产遗传育种现状与展望
![水产遗传育种现状与展望](https://img.taocdn.com/s3/m/3470c921453610661ed9f467.png)
水产遗传育种一、水产养殖发展现状过去的几十年,水产养殖日益成为全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动物蛋白的重要来源。
水产养殖是渔业的重要组成。
据《中国渔业年鉴》统计,2014年全年水产品产量6450万吨,比上年增长4.5%。
其中,养殖水产品产量4762万吨,增长4.9%,捕捞水产品产量1688万吨,增长3.5%。
养殖产品与捕捞产品的产量比例为74:26。
可以预见,随着水产业的发展,水产养殖占水产品总产量的比例会更高。
水产生物的遗传育种研究一直是水产科学研究领域的重点工作之一。
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的发展,水产遗传育种研究的范围和采用的技术手段不断扩展和提高。
从群体水平、个体水平、细胞水平到分子水平,现代生物学技术已使人们可以从更宽、更广的角度来解析和认识水产生物的遗传特征,进而使从宏观到微观的遗传调控成为现实。
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水产科技工作者围绕培育高产、优质、抗逆能力强的经济水生生物优良品种这一核心目标,在相关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为我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一水产养殖大国做出了突出贡献。
制约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的因素:1、缺乏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的遗传改良新品种(品系)2、病害问题3、生态环境问题4、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二、水产养殖生物遗传改良的进展和成就水产养殖生物遗传改良现状:据挪威著名的遗传学家Dr. Gjedrem Trygve 研究,世界水产养殖产品只有1-2%来自遗传改良的养殖品种。
在挪威,超过90%的养殖鱼类是遗传改良品种,生产的鲑鱼和虹鳟在国际市场有很强的竞争力。
世界上遗传改良的水产养殖新品种主要有:鲤鱼: 20多种,鲑鳟鱼:10多种,鲟鱼: 1种,罗非鱼: 3~4种。
现在中国水产养殖品种达到150余种,包括鱼、虾、贝、藻和其它生物。
然而,其中绝大多数都没有经过系统的遗传改良,据李思发等研究,就水产养殖品种而言,我国大约只有10%的养殖品种是经过遗传改良的。
我国只有16.5%的水产养殖产量是从养殖改良的新品种获得的。
我国鲫鱼研究进展
![我国鲫鱼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e7957fdfc1c708a1284a44fe.png)
我国鲫鱼研究进展鲫鱼在分类上属鲤科,鲤亚科,鲫属。
在亚欧大陆上有两个种,分别为黑鲫种和鲫种。
黑鲫主要分布在中欧、东欧,部分分布在亚洲西伯利亚的勒那河,在我国仅分布于新疆额尔齐斯河水系。
鲫种广泛分布在中国各地、日本、朝鲜半岛,后移植引种驯化于印度、北美和世界各地,繁殖能力适应能力极强。
在我国,除西部高原以外,鲫种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鲫种有两个亚种及多个变种:鲫和银鲫亚种,以及红鲫、白鲫、金鱼等多个变种。
鲫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土鲫鱼,又叫喜头鱼、鲫瓜子、鲋鱼、鲫拐子、朝鱼、刀子鱼、鲫壳子等。
由于鲫鱼食性杂,适应能力、繁殖能力、抗逆性和抗病能力极强等,几乎遍布于全国各地的江河湖泊、池塘水库和沼泽河沟等大小水体中。
鲫鱼肉质细嫩,味鲜美,营养丰富,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自古就是中国传统的淡水经济鱼类,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吕氏春秋》上就有记载“鱼之美者,洞庭之鲋”。
在我国,鲫鱼具有悠久的养殖和生长历史以及极为丰富的资源。
近十多年来,我国鲫鱼的养殖规模和养殖潜力越来越大,其年总产量现已超过 200万吨,是产量稳步持续增长的淡水养殖鱼类之一,在淡水养殖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鲫鱼不但是我国淡水养殖食用鱼的主要品种之一,而且鲫鱼的几个变种,如红鲫、金鱼也是我国观赏鱼养殖的主要品种,在我国观赏鱼养殖中同样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其中,金鱼是我国特有的观赏鱼品种,是经过我国人民长期的人工选育,从野生鲫鱼群体中选育出来的观赏品种。
同时,鲫鱼具有分布广泛、适应性强、多样性高、基因组加倍和生殖方式多样(可进行雌核发育生殖和正常的两性生殖)等特点,而逐渐成为研究进化遗传学和发育遗传学的独特研究对象受到研究人员日益重视。
1.我国天然多倍体鲫鱼生物学特征研究进展鲫鱼中存在多倍体的现象比较普遍,特别是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和日本的鲫鱼亚种——银鲫,很早就有报道在其群体中存在有染色体为150±和200±的多倍体个体。
但是长期以来,主要分布于我国的野生鲫鱼一直被认为是二倍体群体(2n=100)。
我国观赏鱼的育种方法及其发展前景_梁华
![我国观赏鱼的育种方法及其发展前景_梁华](https://img.taocdn.com/s3/m/e36b6ca9960590c69ec3765e.png)
世界上现存的鱼类有31409种,其中海水种类14598种,淡水种类13873种,半咸水种类2938种。
据资料记载,已作为观赏鱼的种类有3240种,其中淡水观赏鱼1912种,海水与半咸水观赏鱼1328种。
我国是金鱼和锦鲤的生产基地,且每年从国外进口龙鱼、魟鱼、罗汉鱼、宝莲灯等观赏性鱼类众多。
传统的鱼类育种方法在观赏鱼上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育成了许多优质的品种。
但实践发现,很多传统的育种方法往往耗时过长,效率不高。
目前,尽管七彩神仙鱼、神仙鱼、地图鱼、斗鱼、金鱼等都可以进行人工繁殖,但是对多数观赏鱼来说,目前采用的育种技术还是比较有限。
一、我国观赏鱼的常规育种方法
鱼类育种方法有很多种,譬如家系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分子辅助育种、雌核发育、雄核发育、多倍体育种介并举例如下。
1.选择育种
选择育种又称系统育种,是鱼类育种最基本、最常规的手段。
回顾世界渔业的发展史,对水产养殖生产影响最大的是鲤科、鲑科鱼类以及罗非鱼等种类的开发和选育。
在观赏鱼的选择育种中,一般以一些观赏性经济性状作为预定的育种目标,一代一代地选择优良表型的个体,得到新品种。
选择育种技术一直以来在观赏鱼育种中应用广泛,而判断人工选择优劣的指标主要有体型、体色、生长速度、成活率等,如日本红白锦鲤、孔雀鱼、兴国红鲤、荷包红鲤等的选育。
隐性基因选择和显性基因选择育种是其中较为重要并常用的方法。
(1)隐性基因选择育种
当目标性状受隐性基因控制时,在选育的过程中,
我国观赏鱼的育种方法及其发展前景
◇梁华上海市水产研究所 200090。
鲤鱼繁殖育种进展
![鲤鱼繁殖育种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5645ea27aaea998fcc220e9b.png)
鲤鱼繁殖育种进展摘要我国鲤鱼遗传资源丰富,鲤鱼育种繁殖的历史悠久,重视鲤鱼的开发利用和遗传改良。
常用的鲤鱼遗传改良技术包括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单倍体和多倍体育种、引种驯化等,近些年来,细胞核移植、细胞融合、基因工程等生物技术发展很快。
下面就是介绍有关鲤鱼育种研究进展和研究历史,留给后人借鉴。
但是,鲤鱼育种中还存在着很多我们无法了解到的方面,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进行科学研究。
通过遗传改良成果的推广应用,提高了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鲤鱼繁殖育种遗传水产业的发展和水产品产量的增长与农业一样。
回顾我国水产业发展历史,唐代以前养鲤为主,唐以后由于“四大家鱼”的养殖使我国的池塘养殖发生了质的飞跃,池塘由单养走向充分利用水体自然资源(浮游生物、水草和底栖生物)的立体养殖,单产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使我国的水产养殖业至今一直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但是我们的的研究不能停滞不前,我们要对前人的研究进行总结。
育种的对象应抓住草鱼、鳞鱼、团头妨、鲤鱼、卿鱼和罗非鱼等经济价值较高、深受群众喜爱的养殖鱼类;育种的目标应瞄准高产品种的培育、肉质改良、性别的人工控制、抗病育种以及抗寒育种等;育种的途径和方法应以基础较好的杂交育种。
我们坚信,鱼类的育种研究一定可以将我们的经济水平带来提高,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改善。
[1]一、研究历史70年代末至80年代,我国进入了鱼类育种新阶段,全国组织了40多个鱼类杂交组合,探索了鱼类杂交优势利用和新种质的培育,其中鲤鱼的种内杂交和新品种的选育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一些鲤鱼杂交组合如兴国红鲤与散鳞镜鲤的杂种F1(丰鲤)、荷包红鲤与元江鲤的杂种F1(荷元鲤)、荷包红鲤与湘江野鲤的杂种F1(岳鲤)、散鳞镜鲤与鲤、鲫移核鱼的杂种F1(颖鲤)、荷元鲤F1与散鳞镜鲤的三杂交鲤等,都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一般可增产10%~30%;同时,采用常规育种与雌核发育技术相结合,育成了二个鲤鱼新品种-建鲤和松浦鲤,其增产效果在30%以上。
养殖渔业工作中的养殖鱼类的遗传改良与育种技术
![养殖渔业工作中的养殖鱼类的遗传改良与育种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17660aec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12.png)
养殖渔业工作中的养殖鱼类的遗传改良与育种技术养殖渔业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养殖鱼类的遗传改良与育种技术对提高养殖渔业的效益和产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养殖渔业中养殖鱼类遗传改良的必要性、育种技术的原理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养殖鱼类遗传改良的必要性养殖鱼类遗传改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养殖鱼类的抗病能力、生长速度和肉质品质,以提高养殖鱼类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通过选择育种材料,利用遗传变异的原理,可以培育出更适应养殖环境和市场需求的优良品种。
同时,遗传改良也可以减少疾病传播的风险,提高养殖鱼类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减少对外源性抗生素等药物的依赖。
二、育种技术的原理1. 选择育种材料:选择育种材料是育种过程中的第一步,优质的鱼种是进行遗传改良的基础。
通过对不同品系、不同鱼群的观察和评估,选取生长快、抗病力强、适应性好的个体作为杂交亲本,以提高下一代的遗传潜力。
2. 杂交育种:杂交育种是利用不同群体之间的亲和性来获得优良性状的一种育种方法。
通过选择不同基因型的个体进行人工授精或人工授精后进行人工受精,以获得生长更快、抵抗病害更强的后代。
杂交育种可以使得鱼类品种更具多样性和适应性,提高群体的整体生产性能。
3. 选择育种:选择育种是通过选择和配对具有某种性状的个体,以期望获得更优秀的后代。
通过对某一群体中表现出优秀性状的个体进行选育和繁殖,逐步提高群体整体性状。
选择育种在养殖鱼类的遗传改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培育出更适应养殖环境和市场需求的优良品种。
三、养殖鱼类遗传改良与育种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养殖鱼类遗传改良与育种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基因组学和分子遗传学的应用:通过对养殖鱼类基因组的研究,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鱼类的基因组构成和功能。
同时,分子标记和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技术的运用,可以提高育种效率,加快品种改良的进程。
2. 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养殖鱼类的遗传改良需要丰富的遗传资源作为基础。
石斑鱼杂交牵手分子育种技术
![石斑鱼杂交牵手分子育种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626564bcc850ad02df8041bf.png)
2019年12月刊|关注I中山大学刘晓春教授丨石斑鱼杂交牵手分子育种技术■文丨《海洋与渔业》记者高晓霞rih以种为先。
在石斑鱼产业发展中,种业的作用显而易见。
从斜带石斑鱼人工繁殖与苗种规模化培育技术的突破开始,石斑鱼种业创新研究方面每前进一小步,石斑鱼的产量就迈一大步。
2017年,由广东省海洋渔业试验中心(以下简称“试验中心”)、中山大学、海南大学、海南晨海水产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晨海公司”)共同研发的“虎龙杂交斑”被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水产品新品种(GS-02-004-2016),这是第一条被审定为水产新品种的石斑鱼。
刘晓春,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作为“虎龙杂交斑”研发团队的核心成员之一,他与石斑鱼已经有了长达20年的不解之缘。
近日,《海洋与渔业》记者采访了刘晓春教授,听他回顾石斑鱼种业的前尘往事并展望未来。
“十五”期间攻破斜带石斑鱼人工繁育技术难题《海洋与渔业》:作为虎龙杂交斑研发团队的核心成员,你何时开始从事石斑鱼研发工作?刘晓春:1995年,我博士毕业,到中山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师从林浩然院士。
大家知道,林院士此前主要是做淡水鱼类繁育研究的。
考虑到自己所学专业是海洋生物,我当时就向林院士提出,想尝试做海水鱼类,得到了林院士的大力支持。
我最初拟做鯛科鱼类,因为硕士阶段就做过黑鯛和真鯛.但当时找不到合适的合作基地,研究工作进展缓慢。
1996年,"广东省大亚湾水产试验中心”(“广东省海洋渔业试验中心”的前身)开始动工建设,并于1998年正式成立。
随后,中山大学与原广东省海洋与水产厅签订了合作协议,在“试验中心”建立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研究工作站,从此,“试验中心”成为我们长期的合作伙伴,我也就此走上石斑鱼的研发之路。
《海洋与渔业》:“十五”期间,石斑鱼繁育方面,你们主要解决了哪些问题?刘晓春:石斑鱼是名贵海水鱼类,市场价格很高,是广大养殖户追捧的对象。
但当时,国内石斑鱼的人工繁育技术尚未突破,渔民养殖的石斑鱼苗种,有近60%的来源是靠捕获的天然苗,还有就是从东南亚进口或者从台湾地区引进。
草鱼杂交育种及杂交后代生物学研究进展
![草鱼杂交育种及杂交后代生物学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8dfbd30079563c1ec5da714f.png)
2种 ( 变种 ) 。
粒也 能在异种 卵细胞质 中复制 分裂 , 建成首 次卵 裂 的分 裂 器, 完成正 常受精 过程 。由于草鱼 早×团头 鲂 6杂交种 存
在夏花 成活率 低 、 成鱼 性 腺发 育不 良等 问题 , 湖北 省水 生 生物研 究所 第二室育 种组家 鱼研 究小 组 利 用 低温诱 导
摘
要: 对草鱼杂交育种试验结果进行 了分析 , 并探讨 了杂交后代 的生物 学特性。
¥ 6 . 9 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编 号 10 07—73 (0 8 l —12— 3 7 1 20 ) 1 6 0
关键词 : 草鱼 ; 育种 ; 杂交; 后代 生物 学
中图 分 类 号
草 鱼 ( tnp a m oo el u& tVl e n e) Ceoh r g d ni l sC v r ae i ns y d u e ne
力 。江 西省南城 县农 业 局 报道 了草 鱼 9 ×鲂 鱼 ( 昌 武
鱼 ) 杂交受 精率 在 8% 以上 , 胎 发 育 与草 鱼 相似 , 6 5 胚 杂
交种形 态处 于两 亲 本之 间 , 咽喉 齿 。毛铭 庭 等 “ 有 对 草 鱼 早 ×团头 鲂 6杂交 的受精 细胞学进 行 了观 察 , 异种精 子 可 以在卵细 胞质 内核化 , 染色 体 可 以进行 复 制 , 带 中心 所
维普资讯
12 6
安 徽 农 学通 报 , n u A . c. uL 0 8 1 ( 1 杂 交后代 生物 学 研 究 进展
赵 金 良 李 家 乐 曹 阳
( 上海水产大学农业部水产种质资源与养殖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 , 上海 20 9 ) 0 0 0
本和母 本的混合 类型 。混合类 型个体 的生长 速度 较草 鱼 、
我国鲫鲤杂交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我国鲫鲤杂交的研究进展及展望](https://img.taocdn.com/s3/m/bf1712fd7c1cfad6185fa70e.png)
1 传 统 杂 交 育 种
鲫 鲤 杂 交 属 远 缘 杂 交 的 范 畴 。传 统 的鲫 鲤 杂 交 育种 是 利 用 鲫 鲤 自然 交 配 或 人 工 催 情 手段 直接 杂 交 繁 殖 来 获 得 杂 交 后 代 。我 国 自 2 O世 纪 5 O年 代 后 期 开 始 进 行鲫 鲤 杂 交 试 验 。在 不 断
总 结 经 验 的 基 础 上 , 鲤 杂 交 后 代 的优 势 逐 渐 被水 产 界 同仁 普 遍 认 同 和 重 视 , 后 出现 了 十 几 鲫 先 种 杂 交 后 代 , 湘 鲫 ( 鲫 早 ×湘 江 野 鲤 含) 兴 淮 鲫 ( 如 红 、 日本 白鲫 早 ×散鳞 镜 鲤 舍) 丰 产 鲫 ( 泽 、 彭 鲫 旱 ×兴 国 红鲤 舍) 远 缘 鲫 ( 、 日本 白鲫 旱 ×兴 国 红鲤 舍) 盘 锦 一 号 杂 交鲫 ( 鲫 旱 ×建 鲤 舍) 、 红 、 杂种 ( 建鲤 早 ×日本 白鲫 含) 。其 直 接 经 济 和 社 会 效 益 得 到 了 充 分 的 显 现 , 同组 合 的 生 物 等 不
维普资讯
3期
肖平 等 : 国鲫 鲤 杂 交 的 研 究 进 展 及 展 望 我
5 7
其 合 作 伙 伴 于 18 9 0年 将 鲤 鱼早 期 胚 胎 发 育 的囊 胚 细 胞 核 移 植 到 鲫 鱼 的成 熟 去 核 卵 内 , 功 地 成 培 育 出 鲫 鲤 核 质 杂 种 鱼 [ 长 江 水 产 研 究 所 潘 光 碧 等 取 用 本 所 移植 组 17 。 9 7年 移 植 成 功 的 鲫
2 新 技 术 在 杂 交 育 种 中 的 应 用
鱼类育种研究进展
![鱼类育种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ac2519cc2cc58bd63186bd50.png)
12 引种 驯化 .
杂 交 种 名 称
丰鲤
杂交组合
兴 国红 鲤 早 ×散 鳞 镜 鲤 6
引种 驯化可 以较 快地 产 生养殖 新 品种 。 团头 鲂 由野 生变 为家 养并 推广 至全 国 ,是 我 国在 野 生 种 驯化 方 面的成 功实 例 。建 国 以来 ,我 国从 国外 引进 了一些 优 良品种 ,如莫 桑 比克 罗 非 鱼 ( r Oe .
hli s 、革 胡 子鲶 ( lr sl ea 、蟾 胡 子鲶 itu) oc Cai a r) a z
( lr s arc u ) Cai t h s 、斑 点叉 尾鲴 (c lrs u c ab a 1 auu P n— t
芙蓉鲤
颖鲤
tt ) 等 。其 中罗 非鱼 、革 胡子 鲶 等 已成 为 我 国 au s
得 到纯 化 ,基 因型逐 渐趋 向纯合 、稳 定 ,经进 一
获得了 “ 丰鲤 ” 荷 元鲤 ” “ 蓉鲤 ” 等 具有 、“ 、 芙
明显杂 交优 势 的杂交 种 和 “ 鲤 ” 和 “ 建 松浦 鲤 ”
两 个新 品种 ( 1 。 表 )
表 1 具 有 明 显 杂 交 优 势 的 近 缘 杂 交 淡 水 鱼 种
一
些 经 济 性 状 表 现 显 著 优 良 而 又 稳 定 的新 品
日本 、澳 大利亚 等 国纷纷 将鱼 、虾 、贝 、藻等经
济海 洋生 物 的遗 传育 种研 究列 为海洋 经济 的重点 发展 方 向 。挪 威 培 育 的 大 西 洋 鲑 ( am aa S l oslr Ln au ) 良种 已 成 为 该 国 重 要 的 经 济 支 柱 之 in es 一 ;美 国 人 工 选 育 的 凡 纳 滨 对 虾 ( ipn es Lt eau o vn a i 良种 已几 乎垄 断 了世 界养 虾 业 。 中 国 a n me) 虽是 养殖 大 国 ,但 经济鱼 类 的育种 工作开 展得 相
鱼类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鱼类育种技术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ebec4f8584868762caaed5a6.png)
渔
业
信
息
与
战
略
的经 济性 状 , 提纯 和复壮 鱼类 品种 J 。
兴国红鲤 ( C y p r i n u s c a r p i o v a r . s i n g u o n e n s i s )
好、 适 应 性 强 等 优 良 性 状 的 新 品 种一 长 丰 鲢 ( C h a n g f e n g s i l v e r c a r p ) … 。在 海水 鱼类 选择 育种
品种选 育 提供 理论 依据 与参 考 。 关键 词 :鱼类 ; 育种 ; 技 术
中 图分 类 号 :S 9 6 2 . 1 文 献标 识码 :A
近 年来 , 我 国的渔 业 产 量 和养 殖 规 模 一 直 居 世界首位 , 但从 总体 上来 看 , 依然 需要 高效 、 优
摘
要 :我 国海淡水鱼类近 5 0 0 0 种, 其 中海水鱼约 占三分之二, 淡水鱼约 占三分 之一 , 鱼类
养殖种类数 由6 0年代的十多种增加到 目前的百种左右 , 养殖产量也得到相应提高。建立先进 的鱼类育种技术体系和育种研究创新平 台、 提高鱼类遗传育种的效果和种苗质量对促进水产 养殖业 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 阐述 了鱼类遗传育种 的技术及其 当前的发展动态 , 分 析了现代生物技术在鱼类育种 中的应用概况 , 探讨 了鱼类遗传育种的发展趋势 , 旨在为鱼类新
杂交育种方法外 j , 还发展 了辐射诱变育种、 化
收稿 日期 :2 0 1 2— 1 1 —1 9
修 回 日期 :2 0 1 3—0 1 —2 0
基 金项 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 系建设 专项资金 ( C A R S一5 0一G O 1 ) 资助 ; 国家 8 6 3计划 ( 2 0 1 2 A A 1 0 A 4 0 8—8 ) 资助 ;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 院所基本 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 2 0 6 0 3 0 2 2 0 1 2 0 0 5 ) 作 者简 介 :邹杰 ( 1 9 8 6一) , 男, 硕 士生 , 研究方 向 : 鱼类遗传育种 。E — m a i l : z o u j i e 8 6 9 7 @1 6 3 . c o n r 通 讯作者 :马爱军 ( 1 9 7 1 一) , 女, 研究 员 , 博士生导 师。E — m a i l : m a a j @y s f r i . a c . c a
鱼类远缘杂交育种技术
![鱼类远缘杂交育种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34fd93db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2c.png)
鱼类远缘杂交育种技术
图3 一步:法和多步法育种技术路线图 案例—杂交翘嘴鲂 用异源二倍体鲂鲌品系 (♀) 与团头鲂 (♂) 交配 :研制了优良的杂交翘嘴鲂 (图4)
杂交翘嘴鲂具有草食性、肉质鲜嫩、肌间刺少、外 形优美等优点:其肉质中的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 、呈味氨基酸含量都高于双亲, 而碳水化合物含量 低于双亲
-
致谢词
感谢XXX提供的学习与实践的机会 感谢团队,特别感谢XXX给予的耐心指导
感谢同事以及舍友的帮助 感谢评审!
7
[1]王石:汤陈宸, 陶敏, 覃钦博, 张纯, 罗凯坤, 赵如榕, 王静, 任力, 肖军, 胡方舟, 周蓉, 段巍, 刘少军. 鱼类远缘杂交育种技术的建立及应用[J].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18, 48 (12): 1310-1329
8 [2]罗凯坤:刘少军, 肖军. 优质淡水养殖新品种——杂交翘嘴鲂[J]. 当代水产, 2021, 46 (10): 67
杂交翘嘴鲂:还具有鱼苗成活率高、耐低氧、抗病 力强、生长速度快等优点;其生长速度比其父母本均 快20%以上
鱼类远缘杂交育种技术
鱼类远缘杂交育种技术
图4杂交翘嘴鲂的外形图
产业推广优势
杂交翘嘴鲂在人工催产实践中:以二倍体鲂鲌F1为母本,团头鲂为父本的杂交组合其 催产率要高于对照组团头鲂自交,并且其产后母本的死亡率低,更适应人工繁殖操作 ,并且具有高受精率和孵化率,受精率可达82.3%以上,孵化率在72.6%以上,苗种成 活率在75.2%以上,易于实现大规模的苗种生产
一步法和:多步法育种技术的应用效果和应用前景
鱼类远缘杂交育种技术
探索出了鱼类远缘杂交的遗传和繁殖规律:形成了适合于远缘杂交和近缘杂交的一步法育种技术和多
大黄鱼的育种技术及其应用前景展望
![大黄鱼的育种技术及其应用前景展望](https://img.taocdn.com/s3/m/732675a0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fd.png)
大黄鱼的育种技术及其应用前景展望大黄鱼,属于鱼类中的常见品种之一,具有肉质鲜美、产量高、经济价值高等特点,在中国及东南亚地区广泛种植。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和提高大黄鱼的养殖效益,育种技术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大黄鱼的育种技术进行探讨,并展望其在未来的应用前景。
一、大黄鱼的育种技术概述大黄鱼的育种技术可以分为自然繁殖和人工繁殖两类。
自然繁殖主要依靠大黄鱼在自然环境下的自我繁殖能力,而人工繁殖则通过人工控制繁殖条件,提高繁殖效果。
1. 自然繁殖技术大黄鱼的自然繁殖主要发生在温暖的季节,雌性大黄鱼通常在春季或夏季产卵。
雄性大黄鱼会在产卵前积极追求雌鱼,然后一同游到繁殖场地进行产卵。
在适宜的水温和盐度条件下,卵受精后会迅速孵化成鱼苗。
2. 人工繁殖技术为了提高大黄鱼的繁殖效果和产量,人工繁殖技术被广泛应用。
主要包括人工控制的温度、光照、盐度等环境条件,以及人工授精、卵的收集和鱼苗的培育等环节。
人工繁殖不仅可以提高繁殖效果,还可以控制种质的优化,促使优良性状的遗传传递。
二、大黄鱼育种技术的应用前景展望1. 增加大黄鱼的产量通过育种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大黄鱼的繁殖效果,增加种苗的数量和质量,从而提高大黄鱼的养殖产量。
目前,育种技术已经在大黄鱼产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养殖户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2. 提高大黄鱼的抗病能力大黄鱼的养殖过程中常常面临病害的威胁,如细菌感染、寄生虫等。
通过育种技术,可以选育出具有较高抗病能力的大黄鱼品种,提高养殖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3. 改善大黄鱼的肉质品质大黄鱼的肉质鲜美,广受消费者喜爱。
通过育种技术,可以选择和改良肉质优良的大黄鱼品种,提高其口感和食用价值,进一步拓展大黄鱼的市场。
4. 探索大黄鱼的异育种潜力大黄鱼的育种技术还可以进一步探索其与其他相关鱼类的异育种潜力。
通过引入异育种技术,可以培育出与大黄鱼相互杂交的新品种,具有更好的生长能力和抗逆能力。
5. 加强大黄鱼养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大黄鱼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