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第三次作业1
课程与教学论第3阶段测试题及答案精品
课程与教学论第3阶段测试题及答案考试科目:《课程与教学论》第十章至第十二章(总分100分)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最早对教学环境进行研究的是心理学家(A)A勒温B布鲁纳C杜威D辛克菜2、教学环境可以通过自身各种环境因素引导学生接受一定的价值观,是它的(B)功能A凝聚B导向C激励D陶冶3、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美感,是讲的教学环境的(C)功能A激励B健康C美育D导向4、(C)是对教学过程、教学结果所进行的价值判断A教学评价B教育评价C形成性评价D发展性评价5、(A)侧重于确定已完成的教学效果A总结性评价B形成性评价C发展性评价D教学评价6、(B)侧重于教学的改进和不断完善A总结性评价B形成性评价C发展性评价D教学评价7、在现代生产建设中,人们常说“三分技术、七分(A)”A 管理B生产C科学D教学8、1954年美国学者德鲁克首次提出了(A)A目标管理B行政管理C全面管理D效绩9、学生的学习管理属于(D)A教学管理B学生管理C教育管理D智育管理10、“比年入学,中举考校”出自于(A)A《学记》B《论语》C《孟子》D《大学》11、教学环境主要指由学校和家庭的各种物质因素构成的学习场所。
这种观点以美国教育家(B)为代表A诺克B勒温C霍利D 魏德12、一个学校的社会气氛被称为(C)A校园文化B行为风尚C 校风D班风13、世界上最早将评价纳入到教学过程中的是(B)A美国的布鲁纳B捷克的夸美纽斯C美国的泰勒D苏联的凯洛夫14、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对教学管理经验进行总结的文献是(A)A《学记》B《论语》C《孟子》D《大学》15、确立教学目标的最主要的依据是(D)A教学大纲B教材C 学生D教师16、教学环境就是学校气氛或班级气氛,(A)是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A霍利B弗雷泽C诺克D辛克莱17、教学环境主要是指学校教育环境,(B)是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A魏德B辛克莱C弗雷泽D霍利18、(A)认为,较小规模的班级更有利于学生的不同需要A 卡亨B霍利C沃勒尔D诺克19、教学环境的特点除了规范性、可控性和教育性以外,还具有(B)A自发性B纯化性C群体性D潜在性20、亚当斯曾对“秧田式”座位模式进行了研究,发现前排到中间地带的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他们将这个区域称为(C)A压力区B高压区C行动区D活动区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国开课程与教学论形考任务3试题及答案
国开课程与教学论形考任务3试题及答案考核形式:运用已经学习过的理论知识,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撰写一份课程教学改革的工作报告(字数在1000-1500字),并通过小组讨论征集修改意见。
考核要求:学习者须提交自己的工作报告,将其上传到网上形成性测评系统,主要内容应包括:1.自己较熟悉并有兴趣作为教学过程改革尝试的某个学科或知识领域。
(30分)2.个人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的情况,并注明一些重要资料的来源。
(30分)3.综合运用相关理论、方法、知识,形成自己的课程教学改革方案,归纳小组讨论形成的意见,并提出可以进一步讨论的要点。
(40分)同时,学习者还须提交经小组讨论后自己形成的修改意见。
评分:教师重点考查学习者的工作过程,判断其选题是否可行并具有实用价值,考查所使用资料是否详实、科学和来源清楚,分析学习者在实践问题中的合作学习的能力。
注意:防止出现抄袭,凡抄袭者成绩为不及格。
评分说明:1.按本方案评定本次成绩后,责任教师可视学生在本阶段学习表现实际情况加减2分。
2.考务处通知使用“纸考”,是指由责任教师打印本方案再回收纸质报告。
鉴于疫情不便统一实行,各地可尽可能使用网络来完成考核。
参考答案:《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报告》一、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简述:校本课程课程开发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开发策略,一种新的课程改革模式,一种新的课程管理模式,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进行补充,具有学校特色,能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和实效性,能较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
第一阶段:成立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我校成立了校本课程审议委员会,负责审议校本课程开发中的重大决策,研究制定开发、管理条例,检查、监督开发方案执行情况。
第二阶段;需求评估:我校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前期和启动后问卷调查,根据我校校本课程委员会提出的方案,在调查研究的基魂上。
评估学生、学校及社区的需求,校领导探索出以“情感关怀“育人模式为主导,创建艺体特色学校的办学思路,这既体现了我校的办学思想及教育特色,又体现了我校校本课程的特色。
(0281)《教学论》网上作业题及答案
(0281)《教学论》网上作业题及答案1:第一次作业2:第二次作业3:第三次作业4:第四次作业5:第五次作业1:[论述题]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3分。
共4小题,12分。
)1、研究性学习2、范例教学3、发现学习4、隐性课程二、简答题(每小题5分。
共4小题,20分。
)1、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准则是什么?2、为什么说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之间是紧密联系的?3、教学环境的特点是什么?4、什么是档案袋评价法?谈谈你对这种评价法的看法。
三、判断说理题(每小题6分。
共3小题,共18分。
)1、教学目标的表述应当包含行为主体和行为动词两个要素。
2、教学目标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功能。
3、教学设计的背景分析就是对学习需要的分析。
四、论述题(每小题10分。
共2小题,20分。
)1、.教学过程的功能有哪些?2、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有哪些?参考答案:一、简答现代西方哲学流派课程观有些。
实用主义哲学课程观、逻辑实证主义课程观、日常语言分析哲学课程观、批判理论课程观.二、简答课程目标取向有哪些。
行为目标、展开性目标、表现性目标。
三、简答科学化课程理论的主要代表及基本观点。
1918年博比特《课程》的出版标志着课程理论研究的兴起。
1923年查斯特的《课程编制》使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得以形成。
之所以称为科学化课程,主要因为其深受“科学管理之父”泰罗(F.W.Tailor)思想的影响。
特征是:效率取向、控制中心,把科学等同于效率,把人视为生产工具。
博比特的基本主张:课程为完美的成人生活准备经验。
提出活动分析法。
就是把人的活动分解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并以此确立课程目标、组织内容的方法。
博比特首次提出课程开发的概念,并确立了基本步骤:人类经验的分析;具体活动或具体工作的分析;课程目标的获得;课程目标的选择;教育计划的制定。
美国的泰勒提出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结果的目标模式。
四、简答活动课程观。
杜威:儿童、经验、活动。
主张以儿童的活动为课程的中心;主张以儿童的直接经验作为教材的内容;主张教材的分类和排列要符合儿童的心理结构;强调在课程教材中要突出知识获得过程。
国开作业《课程与教学论》形考任务3(权重30%)参考(含答案)279
最新学院学校《课程与教学论》形考任务3试题及答案形考任务3考核形式:运用已经学习过的理论知识,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撰写一份课程教学改革的工作报告(字数在1000-1500 字),并通过小组讨论征集修改意见。
考核要求:学习者须提交自己的工作报告,将其上传到学院学习网,主要内容应包括:1.自己较熟悉并有兴趣作为教学过程改革尝试的某个学科或知识领域。
(30分)2.个人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的情况,并注明一些重要资料的来源。
(30分)3.综合运用相关理论、方法、知识,形成自己的课程教学改革方案,归纳小组讨论形成的意见,并提出可以进一步讨论的要点。
(40分)同时,学习者还须提交经小组讨论后自己形成的修改意见。
标准答案:《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报告》一、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简述:校本课程课程开发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开发策略,一种新的课程改革模式,一种新的课程管理模式,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进行补充,具有学校特色,能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和实效性,能较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全而、主动地发展。
第一阶段:成立校木课程开发委员会:我校成立了校本课程审议委员会,负责审议校本课程开发中的重大决策,研究制定开发、管理条例,检查、监督开发方案执行情况。
第二阶段:需求评估:我校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前期和启动后问卷调查,根据我校校木课程委员会提出的方案,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评估学生、学校及社区的需求,校领导探索出以"情感关怀〃育人模式为主导,创建艺体特色学校的办学思路,这既体现了我校的办学思想及教育特色,又体现了我校校本课程的特色。
第三阶段:课程目标:我们学校的办学目标: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由此确定我校现阶段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总体目标为:学会生活,学会自理,学会生存,健全人格,珍爱生命。
学树立自信心,张扬个性,展示自我。
学会交往,诚实、自信、合作,顾全大局,爱护集体,享受茁壮成长的快乐。
学生学会观察、思考,学会探究与质疑,形成创新意识。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课程与教学论》形考任务3试题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课程与教学论》形考任务3试题及答案形考任务3考核形式:运用已经学习过的理论知识,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撰写一份课程教学改革的工作报告(字数在1000-1500字),并通过小组讨论征集修改意见。
考核要求:学习者须提交自己的工作报告,将其上传到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主要内容应包括:1.自己较熟悉并有兴趣作为教学过程改革尝试的某个学科或知识领域。
(30分)2.个人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的情况,并注明一些重要资料的来源。
(30分)3.综合运用相关理论、方法、知识,形成自己的课程教学改革方案,归纳小组讨论形成的意见,并提出可以进一步讨论的要点。
(40分)同时,学习者还须提交经小组讨论后自己形成的修改意见。
答案:《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报告》一、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简述:校本课程课程开发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开发策略,一种新的课程改革模式,一种新的课程管理模式,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进行补充,具有学校特色,能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和实效性,能较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
第一阶段:成立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我校成立了校本课程审议委员会,负责审议校本课程开发中的重大决策,研究制定开发、管理条例,检查、监督开发方案执行情况。
第二阶段:需求评估:我校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前期和启动后问卷调查,根据我校校本课程委员会提出的方案,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评估学生、学校及社区的需求,校领导探索出以"情感关怀"育人模式为主导,创建艺体特色学校的办学思路,这既体现了我校的办学思想及教育特色,又体现了我校校本课程的特色。
第三阶段:课程目标:我们学校的办学目标: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由此确定我校现阶段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总体目标为:学会生活,学会自理,学会生存,健全人格,珍爱生命。
学树立自信心,张扬个性,展示自我。
学会交往,诚实、自信、合作,顾全大局,爱护集体,享受茁壮成长的快乐。
学生学会观察、思考,学会探究与质疑,形成创新意识。
《教学论》课程作业(最终版)
《教学论》课程作业(最终版)第一篇:《教学论》课程作业(最终版)《教学论》平时课程作业一、理论性作业(分五次做,每次2题)1.什么课程与教学论?为什么要学习它?如何学习它?2.辨析教育宗旨、培养目标、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
3.查阅有关文献,归纳和分析30年来国内关于教学本质的不同观点。
4.了解一位教育家的生平和教育事迹,总结归纳其教学思想。
5.查阅有关报刊杂志,就当前我国小学教学模式改革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6.列举教育史上几种有影响的教学组织形式,谈谈自己的看法。
7.搜集我国教学评价的研究文章和改革措施,谈谈自己的看法。
8.设计一份小学语文或数学的期末考试试卷。
9.搜集我国课堂教学管理的研究文章,针对我国传统课堂教学管理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10.列举教育史上几种有影响的教学设计模式,并做简要评论。
二、实践性作业(体验性教育实习期间完成,后阶段上课陆续汇报)1.访问一位小学教师,了解他(她)当年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情况以及在工作中运用课程与教学论知识解决问题的体会。
(学号1、3、5的同学分别完成本题)2.找一份小学的课程表,尝试运用课程论的有关知识对它进行分析。
(学号2、4、6的同学分别完成本题)3.调查一所小学进行课程改革的情况,并用相关理论加以分析。
(学号7、9、11的同学分别完成本题)4.访谈一位小学校长或教师,了解他(她)对小学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基本认识。
(学号8、10、12的同学分别完成本题)5.收集一个校本课程开发的实例,并用有关原理对其进行分析。
(学号13、15、17的同学分别完成本题)6.访谈一位小学校长或教师,请他(她)谈谈自己的教学思想,并从优化教学的角度分析其教学思想。
(学号14、16、18的同学分别完成本题)7.结合体验性教育实习,谈谈自己在教学目标设计时的困惑和常见问题。
(学号19、21、23的同学分别完成本题)8.调查一位小学教师,请他(她)小学学科教学内容选择的价值取向与原则。
《课程与教学论》形考作业1(前言、第1—4章)
《课程与教学论》形考作业1 (前言、第1—4章)一、填空题1.一般来讲,课程是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根据某种文化和社会取向,为培养下一代所制定的一套有目的、可执行的计划,它应当规定培养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应当有一套具体实施的策略,也应当具备恰当的评价方法。
2.教学设计可以看作是文件课程向教学活动的转化,将规定的目标与内容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并且根据具体学校、学生和环境的变化进行创造和调整。
3.在现代的学习观中,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的影响越来越大,更加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并提倡学习者了解学习过程的 心理 机制,自主控制学习行为。
4.不论是正式的课程还是非正式的课程,都起源于人们的 日常 生活,为了使儿童能够胜任成人后的生活,掌握生存技能、社会习俗、伦理道德,因此要进行特定的教育训练。
5.赫钦斯特认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引出人性的共同要素,为培养这种“永恒”的人性服务。
6.课程设计的含义是指按一定的教育观念和价值取向,对学校课程的整体结构以及一门课程的各构成要素进行的规划与安排。
7.在泰勒的设计模式中,课程目标的来源有三个方面:学习者、学校以外的现代生活和学科内容。
8.目前典型的课程设计模式有目标模式、过程模式、集体审议模式、自然设计模式。
9.我国学者借鉴外国经验,一般把课程与教学目标分成行为取向、生成性取向、表现性 (表意)取向的三种。
10.布卢姆长期从事教学目标研究,他把教学目标分成三个方面,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技能领域”。
11.生成性目标可以说是在教育情境中、在解决的过程中产生,是学生和教师由内在的价值观引导的关于经验生长的方向感。
12.生态整合取向试图把课程的三大来源,即学科内容、学习者的需要及社会的需要兼收并蓄。
13.斯坦豪斯认为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教育的发展,而且发展的最好的手段不是通过明晰的目的,而是通过批评实践。
二、单项选择题1.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认识课程与教学问题,但对教学问题的研究越来越离不开课程问题的分析,而课程问题的研究,也更注重( A ),以及实施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表现。
课程与教学论 第三次作业参考答案
作业3一、填空题:1、交往过程。
教学过程认识说、教学过程发展说、教学过程实践说;2、教学过程的内部动力、教学过程的外部动力;3、直观手段、认识能力、理论思维;4、基础知识、基本技能;5、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与学的方法;6、传递---接受;7、学生自学;8、演示法、参观法;9、教学组织形式;10、班级授课制、集体教学形式;11、自然、社会;12、复式教学、年级;13、人与事时间与空间;14、课堂时间管理、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15、积极的、消极的。
二、选择题:1、B2、A3、A4、A5、C6、A7、A三、简答题:1、简述教学过程认识说都基本观点与意义。
答:这种观点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把教学过程看作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是一个通过传授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世界,接受前人积累的知识经验。
2、简述间接知识与直接经验结合规律的主要观点。
答:学生获得知识有两种来源: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
学生以学习书本知识等间接经验为主。
学生学习书本知识是把前人的认识变成自己的知识的过程,但不能从书本到书本,脱离实际地学习必须要以一定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结合起来,以间接经验为主,直接经验是学好间接经验的重要基础和必要的条件。
要在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作用、相互联系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3、简述教学过程的主要特点和主要矛盾。
答:教学过程的特点:(1)双边性;(2)认知性;(3)实践性。
主要矛盾:(1)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2)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矛盾;(3)教师与教材之间的矛盾。
4、简述情境—陶冶式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操作程序。
答:教学目标:通过情感和认知多次交互作用,使学生的情感不断得到陶冶、升华,个性得健康发展,同时又学到科学知识。
操作程序:创设情境---情境体验---总结转化。
5、当前教学模式改革呈现哪种趋势?答:(1)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趋向多样化;(2)由以“教”为主向“学教并重”转化;(3)注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4)教学模式的目标趋向情意化。
课程与教学论第三次讨论作业
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回顾课程改革,已经历了一段时间,从最初的激动,兴奋,困惑,苦恼逐步走向了争论,反思及理性的思维和行动。
在这一重要的发展历程中,我们也一直在不断地思索和奋进。
但尽管经历了一系列的培训和学习,我们始终对教学课程改革的认识还是比较肤浅,或是操作起来不得法,或只是形式的改变,没有从根本上理解课程改革的内涵,对课改的理念及与课改理念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只是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
因而在实际工作中收效甚微。
通过本次的名师培训学习,对课程改革重新有了一次彻底的认识和思考,也对今后的工作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真正意义上把教学改革从感性认识提高到了理论高度上来。
一、我对课程改革的认识的转变正如课改所言: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得到普遍认同。
符合素质教育和时代要求的课程教材体系不断完善。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启发、讨论、参与的教学方式不断推广,育人的针对性、实效性进一步增强。
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积极推进,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科学多元的评价制度改革取得重要进展。
课程改革为进一步推动立德树人工作奠定了基础。
教学改革不仅仅是走过场,不仅仅是形式的转变,而是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等多方面的改变。
尤其提倡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及由单一的命题评价转化为多元评价,使教育更加进入人性化。
给学生一种真正的学习方式,建立一个新的科学思维方式,这才是真正的教学改革。
民主——开放——科学——平等,对话——协调——创造,这才是这次课程文化内涵价值动向。
而突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这才是这次改革的真正的主题。
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是共识和趋势。
有了这种理性的认识,才能在实践中起到指导作用。
在以前的工作中,我一直以为在新课堂的角色转变中,只要教师把主权交给学生,就一切OK了。
但通过这次学习,了解到教师不仅是合作者,支持者,引导者,更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更是课程的建议者和开发者。
《课程与教学论》形成考核作业三
《课程与教学论》形考作业三(第9—11章)一、填空题1.我国学者对教学过程本质问题作了一些研究,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类教学过程知识说、教学过程发展说、教学过程本质说、教学过程实践说。
2.教学过程的两种动力包括“教学过程的内部动力、教学过程的外部动力”。
3.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直观手段”,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的事物的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获得生动表象的基础上,对学习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理论思维”。
4.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相统一的原则,是指教学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的认识发展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5.教学方法是为了达到—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它包括了“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与学的方法”。
6. “传递——接受”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为: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知识——巩固运用——检查评价。
7.自学一指导教学模式是指教学活动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的指导贯穿于学生自学始终的教学模式。
8.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演示法和参观法”。
9. “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或者说,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
10. “班级授课制”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上课的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11.学校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要让学生通过自然或社会实践获得必要的直接经验,验证或运用理论知识,借以开阔眼界,扩大知识,激发学习热情,培养独立工作能力,陶冶品德。
、这种在“自然和社会现实活动”中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便是现场教学。
12. “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课程与教学论》综合测试三(参考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综合测试三(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 A2. B3. D4. A5. A6. B7. C8. B9. D 10. A 11. D 12.D 13. B 14. A 15. C 16. B 17. A 18. B 19.B 20.C 21. A22. A 23.A 24. C 25. D 26.C 27. D 28. C 29. B 30. B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1.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的内涵发生了重要变化,呈现出如下六个趋势:(1)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3)从强调教材的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4)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5)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和“虚无课程”并重;(6)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并重。
32.简述在按照目标模式进行的课程开发中,如何确定教育目标。
(1)对学习者自身的研究。
对学习者的研究,是经由两个步骤而实现的:一是了解学生现状;二是把学生的现状与可接受的常模作比较从而找出差距。
(2)对当代生活的研究。
生活情境与学习情境在许多方面明显相似;为掌生提供将校内所学内容应用于校外生活领域的练习。
因此,教育目标中应合理地反映校外当代生活的内容。
(3)学科专家的建议。
对学科专家的建议的看法,是要求学科专家站在学科的立场上、从更广阔的教育视野出发而提出教育目标的。
33.教学过程的本质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2)教学过程是教学认识过程与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统一;(3)教学过程是教养和教育的统一。
34. 相互适应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具有如下特征:(1)教学设计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作用的实践活动。
(2)教师开始进入教学设计过程。
《课程与教学论》形考作业3答案演示
《课程与教学论》形考作业3答案(第9—11章)一、填空题1.教学过程就是一个认识过程、实践过程得统一。
我国学者对教学过程本质问题作了一些研究,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类“教学过程认识说、教学过程发展说、教学过程本质说、教学过程实践说”。
2、教学过程得两种动力包括“内部动力与外部动力”。
3、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得原则就是指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得多种感官与已有得经验,通过“直观手段”,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得事物得表象,丰富她们得感性认识,使学生在获得生动表象得基础上,对学习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发展学生得“认识能力与理论思维"、4。
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相统一得原则,就是指教学按照学科得逻辑系统与学生得认识发展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形成严密得逻辑思维能力。
5、教学方法就是为了达到-定得教学目标,教师组织与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得学习活动所采用得方式、手段与程序得总与;它包括了“教师得教法、学生得学法、教与学得方法”、6、“传递--接受”教学模式得基本程序为: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知识——巩固运用——检查评价。
7.自学一指导教学模式就是指教学活动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得指导贯穿于学生自学始终得教学模式。
8。
以直接感知为主得教学方法包括“演示法与参观法”。
9. “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得结构形式,或者说,就是师生得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得组合形式。
10、“班级授课制”就是把一定数量得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得班级,根据周课表与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上课得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就是我国学校教学得基本组织形式、11.学校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要让学生通过自然或社会实践获得必要得直接经验,验证或运用理论知识,借以开阔眼界,扩大知识,激发学习热情,培养独立工作能力,陶冶品德。
、这种在“自然与社会现实活动”中进行教学得组织形式,便就是现场教学。
国家开放大学《课程与教学论》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课程与教学论》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形考任务1提交处(权重20%,需辅导教师评阅)考核发布时间:学生预习完成本课程文字教材之后,具体时间是每学期开学后第一周的星期二。
考核完成时间:每学期的第六周的星期二。
考核形式:小组讨论(个人事先准备与集体讨论相结合)。
考核题目:提交自主学习计划,讨论可以从别人的学习计划中学到什么?考核要求:每一位学员都必须提交自己的学习计划初稿,和经过讨论后吸收到的修改意见,并将两份材料上传到国家开放大学网上形成性测评系统。
考核学习计划的主要内容:1.学习者对于自己目前的工作与本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
(30分)2.学习者对于自己运用现代远程手段学习本课程的条件分析。
(30分)3.学习者经过与同学讨论后形成的完善学习计划的意见和本阶段学习小结。
(40分)评分:教师根据每一位学生上传的学习计划初稿和修改意见、本阶段学习小结,给每一位学生评分。
要求能够客观正确地认识本课程的学习任务,发现自己学习本课程的优势条件,并能够与同学讨论交流学习的任务与条件,具有学好本课程的坚定信心。
评分说明:1.按本方案评定本次成绩后,责任教师可视学生在本阶段学习表现实际情况加减2分。
2.考务处通知使用“纸考”,是指由责任教师打印本方案再回收纸质报告。
鉴于疫情不便统一实行,各地可尽可能使用网络来完成考核。
参考答案:《课程与教学论》学习计划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课程与教学论是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管理)专业(本科)的一门统设必修课程。
以其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性质,该课程也可作为其他教师教育类专业的必修或限选课程。
本课的目的在于使学员理解和掌握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国内外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动态与趋势,能运用有关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中小学课程与教学中的问题。
提高学员课程与教学方面的理论与实践能力。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了解国内外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发展和现状,初步学会分析课程与教学的现实问题,进而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课程与教学论第3阶段测试题及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第3阶段测试题及答案考试科目:《课程与教学论》第十章至第十二章(总分100分)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最早对教学环境进行研究的是心理学家(A)A勒温B布鲁纳C杜威D辛克菜2、教学环境可以通过自身各种环境因素引导学生接受一定的价值观,是它的(B)功能A凝聚B导向C激励D陶冶3、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美感,是讲的教学环境的(C)功能A激励B健康C美育D导向4、(C)是对教学过程、教学结果所进行的价值判断A教学评价B教育评价C形成性评价D发展性评价5、(A)侧重于确定已完成的教学效果A总结性评价B形成性评价C发展性评价D教学评价6、(B)侧重于教学的改进和不断完善A总结性评价B形成性评价C发展性评价D教学评价7、在现代生产建设中,人们常说“三分技术、七分(A)”A 管理B生产C科学D教学8、1954年美国学者德鲁克首次提出了(A)A目标管理B行政管理C全面管理D效绩9、学生的学习管理属于(D)A教学管理B学生管理C教育管理D智育管理10、“比年入学,中举考校”出自于(A)A《学记》B《论语》C《孟子》D《大学》11、教学环境主要指由学校和家庭的各种物质因素构成的学习场所。
这种观点以美国教育家(B)为代表A诺克B勒温C霍利D 魏德12、一个学校的社会气氛被称为(C)A校园文化B行为风尚C 校风D班风13、世界上最早将评价纳入到教学过程中的是(B)A美国的布鲁纳B捷克的夸美纽斯C美国的泰勒D苏联的凯洛夫14、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对教学管理经验进行总结的文献是(A)A《学记》B《论语》C《孟子》D《大学》15、确立教学目标的最主要的依据是(D)A教学大纲B教材C 学生D教师16、教学环境就是学校气氛或班级气氛,(A)是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A霍利B弗雷泽C诺克D辛克莱17、教学环境主要是指学校教育环境,(B)是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A魏德B辛克莱C弗雷泽D霍利18、(A)认为,较小规模的班级更有利于学生的不同需要A 卡亨B霍利C沃勒尔D诺克19、教学环境的特点除了规范性、可控性和教育性以外,还具有(B)A自发性B纯化性C群体性D潜在性20、亚当斯曾对“秧田式”座位模式进行了研究,发现前排到中间地带的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他们将这个区域称为(C)A压力区B高压区C行动区D活动区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课程与教学论形考任务三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形考任务三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的教育家是( )a.杜威b.洛克c.凯洛夫d.赫尔巴特2."泰勒原理"的课堂教学基础就是( )a.活动分析b.解放兴趣c.八年研究d.泰罗主义3.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假设的是( )a.盛赞科夫b.巴班斯基c.维果茨基d.列昂节夫4.确认学习者须要的过程本质上就是( )a.教师提供选择的过程b.家长提供选择的过程c.学习者自由选择的过程d.学校提供更多挑选的过程5.( )是指向于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
a.教学过程b.教学原则c.教学方法d.教学设计6."精神助产术"的奠定者就是()a.苏格拉底b.亚里士多德c.柏拉图d.黑格尔7.( )提出,课程开发的任务之一,是要提供实施的"过程原则"。
a.斯腾豪斯b.泰勒c.塔巴d.奥利沃8."副自学"概念的明确提出者就是( )a.克伯屈b.杰克逊c.巴罗d.杜威9.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的著作是( )。
a.课程b.课程基本建设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d.怎样编制课程10.施瓦布主张,课程研发的基本方法应当就是( )a.工作分析b.课程审议c.活动分析d.职业分析11.五六十年代出现了所谓的"三大新教学论流派",( )是其中之一。
a.行为主义教学论b.人本主义教学论c.尝试教学论d.发展性教学论12.杜威同时实现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的具体内容途径就是( )a.从做中学b.反省思维c.主动作业d.问题教学13.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传统模式的是( )a.情境模式b.目标模式c.批判模式d.过程模式14.( )的本质含义是引导教师对课程课堂教学的思考抨击和充分发挥缔造促进作用。
电大作业3
电大作业3第一篇:电大作业3《课程与教学论》形成性考核册作业参考答案(2012-01-29 15:43:54)转载▼标签:杂谈分类:教育教学《课程与教学论》作业参考答案作业1(前言、第1-4章):《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等规定的学生的相关义务;中学生应当履行《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等,对不同层次和类型学校的学生的相关义务所作的具体规定。
?(三)努力学习的义务? 这是指学生应当履行“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义务。
?这是学生区别于其他公民的一项特定义务。
这项义务的具体内容主要是指学生应该明确学习目的,刻苦认真学习;遵守课堂纪律,按时到校,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缺课;上课专心听讲,勇于提出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回答教师的提问;认真复习,按时独立完成各科作业;遵守考试纪律,考试不作弊;完成各个阶段的必修课程,努力取得优良成绩等。
不同层次和类型学校的学生的义务有所不同。
?(四)遵守学校管理制度的义务? 这是指学生应当履行“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的义务。
?学校为了保证教育教学工作地顺利进行,需要制定有关的管理制度。
学校管理制度包括学校教学、科研、德育、劳动、体育等各项工作的管理制度。
对这些管理制度,学生有义务遵守。
学生遵守这些管理制度,与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在实质上时一致的。
从广义上说,学校的管理制度是国家法律、法规的具体化。
学生如果违反其所在学校的管理制度,会受到批评教育或相应的处分。
处分对学生不良思想行为进行否定,帮助学生克服缺点、改正错误、分清是非、明确方向,督促学生自觉地遵守其所在学校的各种管理制度。
例如,受教育者应爱护校园公共设施,维护校园正常秩序;讲究文明礼貌,公共卫生;出入校门遵守学校门卫制度,主动接受门卫管理;遵守学生宿舍管理制度,等等。
?? 作业三? 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1、我国教育法规定,“学校及其它教育机构具备法人条件的,自批准设立或者登记注册之日起去的法人资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考核形式:运用已经学习过的理论知识,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撰写一份校本课程开发的工作报告。
(字数在1500字以上)考核要求:学习者须提交自己的工作报告,将其上传到中央电大网上考试平台,主要内容应包括:1.自己较熟悉并有兴趣作为校本课程来开发的知识领域。
(15分)2.个人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的情况,并注明一些重要资料的来源。
(15分)3.综合运用相关理论、方法、知识,形成自己的课程开发方案,提出讨论的要点。
(30分)同时,学习者还须提交经小组讨论后自己形成的修改意见4.说明讨论的情况(10分)5.自己吸收到的观点(10分)6.自己对讨论中焦点问题的认识(20分)信息技术校本课程(xin4 xi1 ji4 shu4 xiao4 ben3 ke4 cheng2)开发工作报告一、开发背景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大举措。
同时,这也成为我们弘扬学校文化,凸现学校特色的新契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纲(试行)》在规定新课程的结构时,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了如下阐述: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已经作为综合实践的一个领域,是综合实践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共同开发的课程领域,所以国家只着眼于对此课程宏观的指导,而不做强行的、具体的规定。
因此,各地区、各学校可根据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适合当地需要的内容。
基于这样的一种情况,各学校可自主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其中信息技术课程领域也是如此。
我校(wo3 xiao4)以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大纲》为依托,结合校内软、硬件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开发信息技术校本课程,探究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教学模式、评价体系,体现“一切为拎钵生,一切为拎钵生的发展”的课程改革方针,落实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处娌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佺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㈡、开发娌念(kai1 fa1 li3 nian4)信息技术校本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加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均衡性与选择性;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及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和适应性。
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致力于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与综合运用,让学生获得完整、一贯的经验,而非零散破谇的事实,以防止学生的知识体系窄化、僵化和脱离生活实际,促使学生个体佺面发展。
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充分体现“六性一原则”,“六性”即:趣味性、实用性、科学性、开放性、灵活性、可操作性。
“一原则”即: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校为本的原则。
课程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大胆创新,充分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
力争做到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佺面发展,佺体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为给学生的自主发展营造氛围,为给学生提供一个网络化的学习环境,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基。
本课程充分体现拎钵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中轻松愉悦地完成学习任务。
课程的内容具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程注重了内容的文化内涵,体现科学性、人文性、社会性。
关注了教学内容的实践性,使教材的内容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
通过形式多样的主题教学活动,使娌论密切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的设计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安排了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考虑到要体现群体间、人际间的交往活动,使集体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
课程的设计还考虑到了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的行为,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自身创造潜能,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强调教材的实用性。
根据当前社会的实际需求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课程在内容设置上强调实用性。
介绍了一些先进的设备和一些实用软件,提高拎钵生获取信息、处娌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佺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如本套教材中介绍了打印机、扫描仪、录音笔等计算机外设和数码像机、摄像机的使用方法;还介绍了电子相册的制作软件、音视频软件、PHOTOIMPACT图片处娌软件等一些实用软件的使用方法。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大胆创新。
课程的设计是以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大纲》为前提,对其所规定的教学内容根据实际需求做了一定的增删,大胆增加新内容。
课程的设计还要注重教材的趣味性同时关注学生知识的拓展。
校本课程开发以学生获得学习的利益为终极目的。
学校以学生为主体,课程本身亦是为学生的学习而存在的。
因此,如何适应学生的能力、兴趣、经验以及现实生活的需要,来设计符合学生利益的课程,应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最大原则。
就校本课程的内容而言,应选取与学生现实需要密切相关的内容。
惟有如此,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对学生的实际生活产生作用。
就校本课程的设计而言,应尽可能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切合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生活经验与文化背景,这样才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并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其他的情境之中,成为真正有用的知识,进而内化为学生人格的一部分。
此外,校本课程的设计还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巧为安排,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下,进行有效的学习。
使校本课程的教学形式更灵活多样,教学方式更新颖独特,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创新过程。
三、课程框架信息技术课程开发主要以主题单元开发为基本框架,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大胆创新,充分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
力争做到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佺面发展,佺体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为给学生的自主发展营造氛围,为给学生提供一个网络化的学习环境,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基。
遵循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科目标: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娌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娌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娌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目标取向:根据信息技术校本课程所确立的学科目标,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
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⑴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粉⑵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达标⑶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有效性评价以表格的形式出现,客观地反映学生自评、互评以及教师评价三个维度的评价体系。
四、课程类型1、课程创新“严格意思上的校本课程发(_yan2 ge2 yi4 si1 shang4 de0 xiao4 ben3 ke4 cheng2 fa1)展即课程创新,是学校或教师不依赖于外部提供的课程资源而自己独立开发体现学校特色的课程。
这类独立开发的课程,可以是一门完整的课程,也可以是某些课程板块、课程单元或课程专题。
但其特点一定要体现出“创新”的意思。
”“这类课程的内容可以与地方或学校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联。
”本套教材是依据教育(ben3 tao4 jiao4 cai2 shi4 yi1 ju4 jiao4 yu4)部颁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大纲》,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进行创新处娌建构的,它既不是对现有教材的补充,也不是对已有教材的校本化处娌,而是在“开放式·个性化”教育娌念和新课程娌念的指导下,重新开发的一整套校本教材。
其中有38%的内容首次出现在信息教材中。
如:金山画王软件、电子像册制作软件、音视频软件的使用,其中很多内容是首次出现在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中,使其真正成为信息技术教材而不是计算机教材。
2、课程整合“课程整合是指围绕某(_ke4 cheng2 zheng3 he2 shi4 zhi3 wei2 rao4 mou3)一专题将各种不同的知识体系加以统整的课程发展方式,目的是减少因学科分类而导致的知识分割,把受教育者所需要的不同知识体系统一起来,使之能够基本获得对相关知识的整体的、连贯的和一致的看法。
”作为边缘学科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势在必行,因此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多种多样,教师作为课程的开发者,应把那些反映校本特色、本地自然地娌和风土人情的、学生感兴趣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资源充分吸纳到信息学科的课程资源中来。
⑴整合显性的校本课程资源教材无疑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课程资源范围远远超过教材,而且不限于学校内部。
课程资源是那些涉及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环境中一切有利于达成课程目标的佺部资源,它弥散于学校内外的方方面面,因而课程资源具有广泛多样的特点。
A、来源于学校所在的城市的历史文化在开发校本教材的“电子相册”单元时,我们考虑到榆次是晋商文化的发源地,开发了校本课程《榆次——我的网上家园》,以电子相册制作软件和数码相机的使用作为载体,体现“榆次——我的网上家园”这一主题。
以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组织学生用数码相机去了解常家庄园和老城,并制作成电子相册的教学单元。
这个单元的设计突出体现了我校信息技术学科校本教材的一个重要特色,那就是“新”。
即:教学内容新、学习手段新、教学形式新。
这一课程资源不仅有机地整合了诸如摄像知识这样的科学知识而且还充分地利用了现有资源,体现了校本特色。
为了使校本教材真正成为学生的朋友,我们还以“榆次——我的网上家园”为活动主题,举办了电子报刊制作电脑作品比赛,充分发掘了校园资源,涌现出了许多优秀作品。
其中,有九名学生在晋中市中小学电脑制作比赛活动中荣获㈡等奖B、来源于学生生活:大自然、(_lai yuan yu xue sheng sheng huo _da zi ran _)家庭、学校生活、社会实践等等。
C、来源于社会:人文历史、民族风情、地域文化、社区环境等等。
⑵整合潜在的课程资源丰富的课程资源为信息学科和信息教师因地制宜地开发与利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从这种意思上看,一切可能的课程资源都具有价值潜在性的特点。
例如:结合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成绩的冲破,开发的课程《我心中的奥运英雄》主题网页设计课,为奥运冠军们制作网页;为了吊念5.12汶川大地震设计的《伸出(wen chuan da de zhen she ji de _shen chu)援助之手》一课,指导学生使用PowerPoint自选图形进行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