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考点通关练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考点九 古代文化常识

合集下载

近年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2考点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迁移

近年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2考点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迁移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2 考点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迁移运用巩固提升苏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2 考点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迁移运用巩固提升苏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2 考点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迁移运用巩固提升苏教版的全部内容。

考点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题组一对点练]一、一词多义1.属(10年12考)(1)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赤壁赋》)____________(2)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并序》)____________(3)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滕王阁序并诗》)____________(4)衡少善属文(《张衡传》) ____________(5)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____________(6)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过秦论》)____________(7)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____________(8)然亡国破家相随属(《屈原列传》) ____________答案:(1)动词,这里指劝人饮酒(2)动词,隶属(3)动词,属于(4)动词,连缀(5)动词,通“嘱",嘱托(6)名词,等辈、类(7)名词,等,辈(8)动词,接连2.鄙(10年5考)(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____________(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____________(3)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____________(4)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____________(5)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____________(6)孔子鄙其小器(《训俭示康》)____________(7)敢竭鄙怀,恭疏短引(《滕王阁序并诗》) ____________(8)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荆轲刺秦王》)____________答案:(1)名词,边疆地区,边远的地方(2)形容词,庸俗,浅陋,鄙俗(3)形容词,见识浅薄(4)动词,当作边境(边疆)(5)形容词,见识浅陋(6)动词,鄙薄,轻视(7)名词,自称的谦词(8)名词,村野之处,乡下3.致(10年5考)(1)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兰亭集序》)____________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荀子·劝学》)____________(3)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孔雀东南飞并序》)____________(4)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____________(5)听妇前致词(《石壕吏》)____________(6)专心致志____________(7)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张衡传》)____________(8)以致天下之士(《过秦论》) ____________(9)退而致仕____________答案:(1)名词,情致(2)动词,到达(3)动词,招致、招来(4)动词,得到(5)动词,表达、表述(6)动词,集中(力量、意志等) (7)副词,极,尽(8)动词,招请,招集(9)动词,归还,交还4.期(10年6考)(1)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兰亭集序》)____________(2)未登程先问归期(《长亭送别》) ____________(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陈情表》)____________(4)与人期行,相委而去(《陈太丘与友期》) ____________(5)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陈涉世家》)____________(6)帝乡不可期(《归去来兮辞并序》) ____________(7)匪我愆期,子无良媒(《诗经·氓》)____________(8)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____________(9)不期而遇____________答案:(1)动词,至,及(2)名词,日期(3)名词,(jī),穿一周年孝服的人(4)动词,约定(5)名词,期限(6)动词,期望,希冀(7)名词,时间(8)动词,满一年(9)动词,约定5.次(10年6考)(1)列坐其次(《兰亭集序》)____________(2)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报任安书》)____________(3)陈胜、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____________(4)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____________(5)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荆轲刺秦王》) ____________(6)鳞次栉比____________答案:(1)名词,处所、地方,这里指曲水之旁(2)名词,下一等(3)动词,按次序,引申为“轮到”(4)动词,驻扎(5)名词,次序(6)动词,有次序地排列二、古今异义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①约为婚姻..也..②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③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④项伯许诺..⑧..⑤所.以.遣将守关者⑥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⑦臣战河南君王为人不忍..A.①④⑧B.②③⑥C.②⑤⑦D.④⑥⑧解析:选D。

最新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第2部分 专题2 古代诗歌鉴赏

最新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第2部分  专题2  古代诗歌鉴赏

第二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 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 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 为常见。 D.本诗前半部分描写场景,后半部分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 联,脉络清晰。
第二部分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第一步
第二步
3.(2017·全国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11分)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 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②有风情,十首秦吟③近正声④。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⑤歌行。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参考答案 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 言雅丽平整;②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 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第二部分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第一步
第二步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酬乐天 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唐代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七律。作者表达了 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怀旧空 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用典精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 万木春”对仗工稳;整首诗歌用语雅丽。而本诗明白如话,并未用新 奇的语句,而是套用田园诗的一贯意象与写法,令人有一种熟悉感。 用清新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连州郊外的大好风光, 在工整的构图上穿插进活泼的动态:冈头花草崭齐,燕子穿梭飞舞, 田埂笔直如线,清水粼粼闪光。农妇穿着白麻布做的衣裙,农夫披 着绿草编的蓑衣,白裙绿衣与绿苗白水的鲜明色彩分外和谐。这几 句笔墨虽淡,却渲染出南方水乡浓郁的春天气息。

【精品】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含六大专题】

【精品】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含六大专题】

切徙京师 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于是擢举义 ..
行,诛锄奸恶。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 姓歌之。二十七年,拜太尉,赐爵关内侯。时南单于称臣,乌 桓、鲜卑并来入朝,帝令憙典边事,思为久长规。建初五年,
憙疾病,帝亲幸视。及薨,车驾往临吊。时年八十四。谥曰正
侯。 (节选自《后汉书· 赵憙传》)
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
/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解析:本题考查Leabharlann 言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
文,了解文意;接着通过找一些名词与动词来组句,先断开能
断的句子;最后反复诵读、推断。即可以先通读语段,把握大 概内容,再结合人名、地名、官职名称以及动词断句。本题语 段主要是叙事,意思是“谢弘微孩童时期,风采充溢,却端庄 谨慎,遇上适当的时机才说话。过继后的叔叔谢混有知人之名,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 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B.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 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C.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 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见到谢弘微后认为他不同于寻常之人,对谢思说:‘这个孩子
深沉早慧,将成为才行出众之人,有这样的儿子,也就足够 了。’” 答案:D
2.(2017 年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从兄为人所杀,无
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而仇家

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通关练习: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2-2-3 含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通关练习: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2-2-3 含解析

2-2-3[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一、对点练1.(2017·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采地黄者白居易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

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①。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

凌晨荷插②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

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注】①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

②插:通“锸”。

铁锹。

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答:【解析】(1)叙述手法。

首先从叙述角度来看,本诗是从采地黄者的角度,以采地黄者的口吻讲述了采地黄和卖地黄的事。

诗人在客观的叙述中寄予了对以采地黄谋生的贫苦农民的同情和对那些豪门贵族的痛恨之情。

(2)对比手法。

诗人将采地黄以求度过饥荒的贫苦农民与朱门家的白面郎进行了多方面的对比。

一是把农家与朱门的不同身份进行对比,二是将采地黄者与白面郎的形象进行对比,三是把采地黄者饥饿无食与白面郎的马吃地黄的生活状况进行对比,在反复的对比中揭露了两个阶级的贫富差距。

尤其是结尾贫苦农民采集地黄以换取马饲料这一细节,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了人不如马这一现象,使人在深深同情采地黄谋生的贫苦农民的同时,激起了对那些豪门贵族的切齿痛恨。

【答案】叙述:①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

②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③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

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

对比:①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

②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

2.(2016·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北来人二首[宋]刘克庄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

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

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饥锄荒寺菜,贫著陷蕃衣。

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通关练习: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三 名句名篇默写2-3 含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通关练习: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三 名句名篇默写2-3 含解析

2-3[名句名篇默写]1.(2018·河南中原名校质检)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三句,以螃蟹设喻,从反面论述要专注、持之以恒。

(2)杜甫《望岳》中直接写出泰山汇聚自然美景和南北风光不同的两句是,。

【答案】(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2.(2018·湖南益阳市湘潭市调研)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连用三个排比句,一个人犯了过错然后才会去改正,,,论证了人必须经过挫折和困苦才能有所作为。

(2)苏轼《赤壁赋》中以江水、明月为喻,认为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紧接着说:“,,!”【答案】(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3.(2018·河北名校联盟监测)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同样是描写赤壁附近的长江水,苏轼在《赤壁赋》中描写月出之后江面的景色是:“,”;而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句,作者用比喻手法描写了江水的汹涌。

(2)《离骚》中屈原以“,”描述了群小对自己的嫉妒及诬陷。

【答案】(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卷起千堆雪(2)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4.(2018·江西省联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鱼我所欲也》中,鼓励人们像贤者一样坚持向善的句子是:,,。

(2)《离骚》中屈原用佩戴香草鲜花来表明自己对人格美的追求的句子是:,。

【答案】(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2)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5.(2018·江西六校第五次联考)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哲理的句子是:“,。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指出秦若能改换对六国之民的态度,秦的历史将会改写的名句是:“,,?”【答案】(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6.(2018·河北邯郸市摸底)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全国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文阅读专题文言文阅读考点分解思维建模教师用书【附解析】

全国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文阅读专题文言文阅读考点分解思维建模教师用书【附解析】

第二节考点分解思维建模——洞悉高频考点,快速强技提能考点一文言实词(对应学生用书第73页)《考试说明》对文言实词考查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常见文言实词”主要包括《新课程标准》上所列举的120个实词和语文课本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实词。

“在文中”即指文中的具体语境。

实词往往是多义的,只有在具体语境的限制下,实词的意义才是确定的、具体的、有着特定内涵的。

这就需要考生具备依据语境理解、识别实词意义、用法的能力。

课标全国卷不直接命题考查,但放在翻译题中间接考查,考查点多为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和词类活用等。

Ⅰ文言实词的5大命题点通假字,指古代汉语中音同音近可以通用的字。

因为古代汉字的数量少,语言里有这个词,但是没有记录这个词的字,就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

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有本字的假借,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中的“倍”假借为“背叛”的“背”;一种是无本字的假借,如“而”本义是“颊毛”,假借为连词“而”。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C.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鸿门宴》)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C [A项,“受”通“授”,传授。

B项,“颁”通“斑”,花白。

C项,没有通假字。

D 项,“共”通“供”,供应。

]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是一种普遍现象,即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应根据具体的语境仔细辨别。

比如“兵”的字形表示“双手持斤”,本义为“士兵”,但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了多个义项:兵器;士卒,军队;兵法;战争,战乱等等。

如“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中的“兵”解释为“兵器”。

2.试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并指出哪个义项是其本义,各义项间有什么联系。

(1)蜀之鄙.( )有二僧。

(《为学》)(2)越国以鄙.( )远,君知其难也。

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通关练习: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2-1-3 含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通关练习: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2-1-3 含解析

2-1-3[文言文内容概括与分析]一、对点练1.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的概括分析是否有误。

[原文] (2017·浙江卷)仆自元和已来,以至今日,其所见闻名公才人之所论讨,典刑制度,征伐叛乱,考其当时,参于前古,能不忘失而思念,亦可以为一家事业矣。

但随见随忘,随闻随废,轻目重耳之过,此亦学者之一病也。

[选项C] 作者认为自己在学问上虽可成就一家之事业,但还是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轻目重耳,拘泥于所见而不知适应变化的弊病。

比对:【答案】C.张冠李戴。

“但随见随忘,随闻随废,轻目重耳之过,此亦学者之一病也”指出了这是学者的弊病,而不是说作者自己。

【参考译文】我自从元和年间以来,直到今天,自己见到听到的名家才子的讨论,常法制度,征讨叛逆作乱,考察他们当时的情形,用古代事迹进行检验,能够做到不丢失见闻并且细致思考,也能够成就一家的事业了。

但是随时见到随时忘记,随时听到随时丢弃,轻视看到的重视听到的,这也是求学的人的一个弊病。

2.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的概括分析是否有误。

[原文] (2016·天津卷)宗质乾道庚寅为洪倅,时予为奉新县令,屡谒之,不知其母子间也。

明年,予官中都,宗质造朝,除知台州。

朝士云:“李台州,曾觌姻家也。

觌无子,子台州之子。

”予一见不敢再也,亦未知其孝。

后十七年,台州既没,予与丞相京公同为宰掾。

谈间,公为予言李台州母子事。

予生八年,丧先太夫人,终身饮恨,闻之,泣不能止,感而为之传。

[选项B] 作者杨万里素来仰慕李台州至孝之名,但直到李台州去世之后,才写作此文,并在士大夫中传颂其事迹。

比对:【答案】从时序颠倒的角度设误,“作者杨万里素来仰慕李台州至孝之名”错,根据原文可知,作者最初并不知道李台州与其母亲的事,直到李台州死后,在与丞相京公交谈中才知道李台州母子之间的故事,才了解李台州至孝之名。

【参考译文】宗质在乾道庚寅年担任洪州副郡守,当时我做奉新县的县令,多次拜谒他,不知道他们母子间的事情。

近年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4考点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

近年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4考点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4 考点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迁移运用巩固提升苏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4 考点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迁移运用巩固提升苏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4 考点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迁移运用巩固提升苏教版的全部内容。

考点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题组一对点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1.判断“其"在文中的意义。

狐谓狼曰:“羊肉①其.鲜乎?君②其.有意,叼③其.一而啖之,得饱④其.口福。

”狼曰:“⑤其.如猛犬何?”狐间于犬曰:“羊数詈君,⑥其.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⑦其.无闻邪?⑧其.畏主人邪?及⑨其.嬉逐,愿为一雪⑩其.耻,君⑪其.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⑫其.无辞乎?”护羊愈谨,狐与狼愤然而去。

答:答案:③④⑥⑨⑩这五个“其”均用作代词.③相当于“其中的";④相当于“自己”;⑥相当于“它们的”;⑨相当于“它们";⑩相当于“这(个)”。

①⑤⑪⑫均用作副词。

①表揣测,大概;⑤表示加强语气;⑪表祈使语气,一定;⑫表反诘,相当于“难道”。

②⑦⑧三个“其”字,均用作连词.②表假设,如果;⑦⑧表选择,是……还是……。

2.判断“于"在文中的意义。

“黄鸟①于.飞,差池其羽”,何其笑也。

然②于.吾等,则久别矣。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课件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课件

同友人游青溪 王永彬 溪声引我入村烟,纡曲山盘古洞天。 苍石堆云撑峭壁,碧涛溅雪拥飞泉。 煎茶小憩清凉界,问柏能知魏晋年。 嘱咐同人归去早,此间住久恐成仙。 有人评价这首诗“于平凡之处翻出新语,于平凡之景中翻出新意”, 请结合颈联和尾联简要赏析。 答案:这两联将平凡的景象写出了新意。颈联充满神奇的想象, 不说柏树栽种于魏晋时期,而说它能讲述魏晋间的故事(此处化用 《桃花源记》“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原本枯燥的时间交代,笔 锋一转就写出了新意。尾联则借嘱咐同伴之趣话,侧面烘托这人间 仙境之优美迷人,写法也很新颖。
-12整体攻略 学案一 重难特训 学案二 重难特训 学案三 重难特训 学案四 重难特训
2.羁旅行役诗 羁旅行役诗也被称作“羁旅思乡诗”,主要写客居他乡的游子漂泊、 凄苦、孤寂的心境以及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羁旅行役诗,一般 是从旅人身边的景物写起,由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勾起心中所感, 如对月思亲、对月怀远,进而触发诗人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 家庭的憧憬。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崔颢的《黄鹤楼》、 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13整体攻略 学案一 重难特训 学案二 重难特训 学案三 重难特训 学案四 重难特训
[基本特征] 意象——大雁、望月、客居、佳节、羌笛、关山、鹧鸪、长亭、 古道、夜雨、孤灯、落月、黄叶、霜天、阳关等。 情感——思念、离愁、哀怨,厌恶战争,渴望团聚;歌颂友情,追怀 往昔,拳拳眷恋,殷殷劝勉。 技巧——借景抒情、渲染烘托、虚实结合等。 风格——婉约忧伤。 [鉴赏要点] ①分析思想情感。 ②分析思乡缘由。 ③体会抒情手法。
-24整体攻略 学案一 重难特训 学案二 重难特训 学案三 重难特训 学案四 重难特训
答案: “疏影横斜”写出了梅之形,体现了梅树枝干疏朗自然、放 逸不羁、自在与洒脱的特点;“暗香浮动”写出了清淡的梅香随着 晚风四处飘溢,表现了梅之香的清幽淡雅。表达了诗人对梅的喜爱, 蕴含了诗人恬淡闲适、清高雅致的隐逸精神。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板块 2.9.3古代诗歌鉴赏专项提升训练 含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二板块 2.9.3古代诗歌鉴赏专项提升训练 含解析

【金版教程】2016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二板块 2.9.3古代诗歌鉴赏专项提升训练(含解析)1.[2014·南昌高三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画堂春秦观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撚[注]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注:撚(niǎn):持取,捻弄.“凭栏手撚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一是要找准描写手法,二是要说明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答案这两句词主要的描写手法是:细节描写.(答动作描写也可.)用“撚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2.[2014·福建永定质检]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塞下曲六首(其一)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①,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②.注:①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②楼兰:西汉时楼兰的一个国王,曾屡次派人拦杀前往西域的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人用计杀掉.请任选一联或一个角度,谈谈本诗在语言或表达技巧上的妙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的题干设置了一个二选一的角度,其中对表达技巧的赏析成了一个比较重要的点.尾联运用了典故,这一表达技巧的判定结合注释②中的内容可以知道,“斩楼兰”意味着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宏愿.答案(示例)①首联写五月的天山仍白雪皑皑,全没有内地五月的春花春草,天气仍十分寒冷.这里的景物描写,既向读者展示了苍凉的画面美,又是对戍边将士英勇精神的反衬.②颔联用典,也使用了反衬手法,“笛中闻折柳”,听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杨柳》,自然引人想起家乡的春色和亲人,但眼前春色全无,亲人遥遥不能相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士积极参战,英勇杀敌.颔联言简意赅,对表现战士们的忠勇,起到了有力的衬托作用.③尾联用典,借傅介子斩杀楼兰王,在西域建功立业的典故,表达了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宏愿.3.[2014·东北三省四市教研协作体联合诊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张主簿草堂赋大雨①元好问淅树蛙鸣告雨期,忽惊银箭四山飞.长江大浪欲横溃,厚地高天如合围.万里风云开伟观,百年②毛发凛余威.长虹一出林光动,寂历村墟空落晖.注:①本诗写于正大五年戊子(1228年),金将领完颜彝在大昌原击败蒙古军.②百年:代指人生,这里指诗人自己.请分析诗歌前两联描摹雨景的精妙之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借助诗歌中景物描写的不同角度和方法进行赏析.答案听觉与视觉相融合,首联先写雨前风吹树的声音、蛙鸣,后写大雨突至的画面,引人入境,动人心魄.侧面烘托,颔联借长江的浪涛和天地合围的情形来侧面烘托出大雨磅礴的气势.4.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踏莎行·雪中看梅花[元]王旭两种风流,一家制作.雪花全似梅花萼[注].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 虽是一般,惟高一着.雪花不似梅花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注:萼:花萼.这里指花瓣.指出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并简析作者的情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对这首词用对比的写作手法来写“雪”和“梅”这一点,考生不难判断,但对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情感作分析,却应细斟酌.对这首词的解读,历来有“抑雪扬梅”说与“扬雪抑梅”说两种:有人认为这首词是通过雪花与梅花的对比,着意歌颂梅花的品格.也有人认为,这首词虽然题作“雪中看梅花”,实际上是“梅花零落之时看雪花”:天风吹得梅花四处飘落,它的唯一的优势——香,也零落殆尽,而雪花比梅花更厚实、更能随意飞舞、傲啸于天地之间.考生应根据自己对这首词的解读作答.只要分析得有道理即可.答案手法:对比(反衬).情感:对梅与雪的品格有所褒贬,突出了对梅花的喜爱和赞赏之情.∥手法:对比(反衬).情感:对雪与梅的品格有所褒贬,突出了对雪的喜爱和赞美之情.5.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春怨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以小见大”就是以小景传大境界,以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请结合诗句谈谈本诗是如何运用这种手法来表现主旨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诗摄取了一位少妇日常生活中一个饶有趣味的细节,反映了一个重大的社会课题.诗中所说的辽西,为唐朝东北边境军事要地.据史载,当时在唐朝东北边境上居住着奚、契丹等少数民族,唐王朝和契丹族之间多次发生战争.因此,广大人民希望统治者能够安抚边庭,过安定团聚的生活.在结构上,这首诗不同于惯常的起承转合的思路,而是突如其来地先写一个“打起黄莺儿”的动作意象,然后层层递进地叙明原因.为何“打起黄莺儿”?是因为不让黄莺在枝间啼叫;为何“莫教枝上啼”?是因为黄莺的歌声惊扰了佳人的好梦;为何特别恼怒黄莺“惊妾梦”?是因为它把佳人在梦中到辽西与丈夫会面这一线可怜的希望也给无情地打消了.四句小诗,句句设疑,句句作答,犹如撕蕉剥笋,剥去一层,还有一层.所以,它不仅篇法圆熟,而且在结构上也曲尽其妙.答案本诗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写了一位闺中少妇打跑啼叫惊梦的黄莺的情景,看似一首抒写儿女之情的小诗,却有深刻的时代内容.它通过写少妇怀念征人的小情景,反映了当时兵役制下广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的大主题.6. 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吴西逸①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②入种桑园.茅苫③三间厦,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结构层次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一般应遵循以下思路:首先要解读诗意,抓住诗句中的意象,通过联想和想象将诗句所表现的意境还原成生活画面,对一些重点动词、形容词进行咀嚼、揣摩,从而体会文字中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答案写了两个层次.开头至“风景疾如箭”为第一层,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光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后几句为第二层,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这一层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后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7.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余杭四月[元]白珽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注: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考生在解题时,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注意题干中要求鉴赏的语句是颔联,二是结合诗句作答,三是指出其中的一种在写景上运用的表现手法即可.答案(示例一)使用对比(映衬)手法.如上下句之间的朱樱与绿草、青豆与白鹅的鲜明对比(上句中朱樱的“朱”与青豆的“青”、下句中绿草的“绿”与白鹅的“白”的对比),表现出景物色彩的鲜丽.(示例二)使用渲染手法.用丰富的色彩去描写初夏的水果菜蔬(朱樱、青豆)、悦目怡情的青草和白鹅,渲染生命勃发的气息.(示例三)使用了名词排列(意象并列)的组句手法.如上句由朱樱、青豆、酒三个名词(意象)组成,下句由绿草、白鹅、村三个名词(意象)组成,使人产生一种画面感.8.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采桑子欧阳修轻舟短棹西湖[注]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注:西湖:指颍州(今安徽阜阳)西北,是古代颍河、清河、小汝河、白龙沟交汇处的天然湖泊.(1)词的上阕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作用是什么?上阕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词的下阕主要是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来描写西湖春色的?抒发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开篇的作用往往是总领全文.“西湖好”点明主旨,表明了词人的情感态度.(2)下阕一、二句写的是静景,三、四句写的是动景,所以是动静结合.答案(1)上阕第一句总摄全篇,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情.上阕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2)动静结合的手法.下阕一、二句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而西湖愈显其幽静.动静相衬,动静结合,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抒发了词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专题单元复习 第2部分 专题5 古代诗歌鉴赏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专题单元复习 第2部分 专题5 古代诗歌鉴赏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命题规律
年份/卷 别 选篇及作 者
体裁
题型 与分值
设问方式
涉及考点
①鉴赏诗歌的 形象、表达技 巧、思想内容; ②鉴赏诗歌的 语言、表达技 巧、思想感情 ①鉴赏诗歌的 表达技巧、思 想内容;②鉴赏 诗歌的形象
①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 《礼部贡院 一道双选题, 不恰当的两项是;②本诗 2017全国 阅 宋诗 一道问答题 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 Ⅰ 进士就试》 ,11分 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 欧阳修 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①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 《送子由使 一道双选题, 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 2017全国 契丹》 宋诗 一道问答题 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② Ⅱ 苏轼 ,11分 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 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可分为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三类。鉴赏古代
诗歌中的形象就是把握古代诗歌中艺术形象的特征,品味其深刻的内涵,进
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概括出该形象的象征意义或社会意义。 从高考命题形式来看,高考对古代诗歌形象的考查,主要包括概括形象的特 点、赏析诗歌中的形象、概括或描述诗歌中的画面、赏析诗歌中的意境等。 鉴赏古代诗歌形象题,类型多,难度大,考查频率高,因此考生应格外重视,加强
①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 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 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 ①鉴赏诗歌的 2016 全《内宴奉诏作》 两道问答题 要分析。②这首诗与辛弃疾的 语言;②评价诗 宋诗 国Ⅲ 曹翰 ,11分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 歌的思想感情 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 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第四联,写雉鸡中箭之后冲上空中又坠落。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九古代诗歌鉴赏课件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九古代诗歌鉴赏课件

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上片前两句以“发短”“髯长”“眉有棱”的细节 刻画面容,写病态的容貌“突兀”,比僧人还奇怪;后两句写 自己的性格特征,以终南山石头中生长的藤蔓作比,将“霜 侵”“雨打”视作寻常经历,表现出词人坚韧不拔的性格。前 两句运用了白描和对比的手法,后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答案:上片刻画了词人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韧不拔的自 我形象。运用了白描的手法,以细节描写和对比描写刻画外貌,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性格。
(续表)
1.鉴赏诗歌形象。 (1)鉴赏人物形象; (2)鉴赏景物形象; (3)鉴赏事物形象。 题型 2.鉴赏诗歌语言。 分布 (1)理解关键词语; (2)鉴赏语言风格。 3.鉴赏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 4.评价诗歌内容。 5.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 6.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高考演练 1.(2020 年新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①将卷读,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释】①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 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 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 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 惠,受恩必报。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全诗塑造了诗人怎样的形象?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通关练习: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2-2-5 含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通关练习: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2-2-5 含解析

2-2-5[鉴赏古代诗歌的情感]一、对点练1.(2018·福建福州八市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念奴娇·秋日怀乡,用东坡韵陆深大江①东去,是吾家、一段画奁中物。

襟带五湖吞百渎,说甚黄州赤壁。

两岸芦汀,一湾柳浪,海涌桥头雪。

沧浪声里。

渔翁也是豪杰。

明年拟赋归来,轻舟短棹,两腋清风发。

春水稳如天上坐,闲看浮沤兴灭。

黄歇穿沙,袁崧筑垒,到处堪唏发②。

鲈鱼莼菜,一任江天岁月。

【注】①大江:有两层含义,一实指长江,二暗指流经松江的黄浦江。

②黄歇穿沙,袁崧筑垒:黄歇、袁崧曾疏浚黄浦江,“穿沙”“筑垒”是疏浚、治理黄浦江的手法。

唏发:晒干头发。

这三句写了此地既无水患之来,又无敌寇之侵。

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解的两项是()A.此词题目就点出了“秋日怀乡”的主旨。

上半阕写其家乡上海壮美之景。

“大江东去”,用东坡语,亦切上海特点。

语意俱新,亦极亲切。

怀思之情,此可概见。

B.本词中的景象与苏轼的《赤壁怀古》中的景象一样都显得壮阔雄浑。

如“襟带”一句写黄浦江吞噬百水,以五湖为襟带的壮阔;“两岸”三句,动静结合写芦花、垂碧之美。

C.东坡说到“一时多少豪杰”,只及周瑜、诸葛亮等叱咤风云的人物;而此词认为江海的“渔父”也是豪杰,如此说来,人物与景物俱胜的故乡,怎不令人思念呢?D.古人写人之清贫,官之清廉,都说是“两袖清风”。

“两腋”句,暗含此意。

“浮沤”,水上浮泡,古人以喻生灭之易,世事之无常。

“闲看浮沤”写出了词人的超旷。

E. 辛弃疾《水龙吟》:“休说鲈鱼堪脍”,借张翰之典,表达自己尽管思乡,但不会弃官归隐;而本词的“鲈鱼莼菜”是上海的地方美食,表达了词人对家乡的思念。

【解析】 B.陆词的景象既有壮美的一面,也有秀美的一面。

“襟带”一句写壮阔之景,“两岸”三句,写秀美之景;E.陆词的“鲈鱼莼菜”也是化用了张翰的典故。

【答案】BE2.(2018·四川资阳市模拟)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2019年高考语文总复习(人教版)专题通关练习: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2-1-1

2019年高考语文总复习(人教版)专题通关练习: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2-1-1

2-1-1[文言文断句]一、对点练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题目。

高祖为丞相,尉迥称兵作乱。

荥州刺史宇文胄与迥通谋,阴以书讽动景山,景山执其使,封书诣相府。

高祖甚嘉之,进位上大将军。

司马消难之以郧州入陈也,陈遣将樊毅、马杰等来援。

景山率轻骑五百驰赴之。

毅等惧,掠居民而遁。

景山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与毅战于漳口二合皆克毅等退保甑山镇其城邑为消难所陷者悉平之拜安州总管,进位柱国,前后赐帛二千匹。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景山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与毅战/于漳口二合/皆克/毅等退/保甑山镇/其城邑为消难所/陷者/悉平之/B.景山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与毅战于漳口/二合/皆克/毅等退保/甑山镇其城邑/为消难所陷者/悉平之/C.景山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与毅战于漳口/二合皆克/毅等退保甑山镇/其城邑为消难所陷者/悉平之/D.景山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与毅战/于漳口二合/皆克/毅等退保甑山镇/其城邑为消/难所陷者/悉平之/【解析】首先将选项分为A、B和C、D两组。

比较“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可知:“一日一夜”作为时间应修饰“行”,由此排除A、B两项。

“与毅战于漳口”是介宾短语后置句,“于漳口”是完整的介宾结构,后面应断开,排除D项,故选C项。

【答案】C【参考译文】高祖做丞相(的时候),尉迥兴兵作乱。

荥州刺史宇文胄与尉迥串通谋反,暗地里写信游说鼓动元景山(造反),元景山抓住他们的信使,封好书信送到丞相府。

高祖非常赞许他,加封他为上大将军。

司马消难率郧州郡投降陈国,陈国派遣将领樊毅、马杰等来接应。

元景山率五百轻骑飞奔迎击。

樊毅等人心里恐惧,抢掠了居民就逃跑了。

元景山追赶他们,一天一夜跑了三百多里,与樊毅等人在漳口作战,两次交战都胜利了。

樊毅等人退守甑山镇。

那些被司马消难攻陷的城邑,全都平定了。

元景山被授予安州总管,又提升为柱国,前后赏赐(他)两千匹丝帛。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通关练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考点九古代文化常识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统称“诸生”。

B.“季秋”是指秋天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古代一个季度的三个月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

C.因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但“有司”并不是某个具体的部门,而是代指官吏。

D.“再拜”是指再次拜谢,这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用于表达敬意。

答案 D解析“再次拜谢”错,应该是“拜两次”。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B.“甫冠”指刚刚20岁。

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

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

C.“昆弟”指兄弟,常比喻亲密友爱。

古代表达此类意义的词语有很多,如“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

D.“庙食”指的是古代有功之人死后,政府为他立庙,让他接受奉祀,享受祭飨。

答案 C解析“琴瑟和鸣”特指夫妻感情。

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黜陟”中的“黜”指晋升、进用,“陟”指降职或罢免,词语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B.“射礼”,古代重武习射,常举行射礼。

射礼有大射、宾射、燕射、乡射四种。

C.“旧典”,“典”有可以作为标准的书籍、标准或法则等意思,“旧典”指旧时的制度、法则,古代的典籍或老典故等。

D.“留守”,古时皇帝出巡或亲征,命大臣督守京城,便宜行事,担当这种职责的就称为“留守”。

答案 A解析“黜”指降职或罢免,“陟”指晋升、进用。

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大类。

B.“致仕”指官员交还官职,类似于今天的退休制度。

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C.古代官员为去世的父母在官府内闭门守孝叫“丁忧”,遭逢母亲丧事叫“丁母忧”。

D.“侍读”是官职名,其主要职责是陪帝王或皇子读书,为其讲学,供其顾问。

答案 C解析“在官府内闭门守孝”的说法错误。

“丁忧”指遭父母之丧,古代朝廷官员的父母亲若去世,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离职回到原籍守孝。

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内艰”,古代指遭逢父母丧事。

按照规定,父母死后子女要居家守丧,服丧期满后才能复出做官。

B.“夺情”指丧期未满,官员应诏除去丧服,出任官职。

C.“乞留”指百姓请求挽留官员。

明朝重视当地百姓对地方官任期届满后去留的意见,很多官员都因百姓“乞留”而提升官级留任原职。

D.“大计”是明、清两代考核外官的制度,根据官员德业表现的等第来定赏罚。

答案 A解析“内艰”指遭逢母亲丧事。

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服”,指帝王或高官为隐蔽身份而改穿平民便服。

B.“赙助”,指赠助丧家的财物。

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

D.“门生”,汉人称亲受业者为门生,相传受业者为弟子。

答案 D解析汉人称亲受业者为弟子,相传受业者为门生。

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帝王及其嫡长子养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以便向他们求教,叫“乞言”。

B.“东宫”既指太子所居之宫,亦指太子,古代设三少、三公等侍奉太子。

C.《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女聊斋志异》是他专写女性主人公的作品。

D.“江左”是一个地理名词,一般指江东,即长江下游江南地区。

古人习惯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答案 C解析《女聊斋志异》不是蒲松龄的作品。

8.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吊伐”指把要惩处的人或有罪的人悬挂起来,人们一齐讨伐他(们)。

这是古代在国家军队收复失地时常见的做法。

B.“生祠”是指为活人修建的祠堂。

立生祠是古代信仰民俗,对于有德政的官员,人民为之立生祠,以颂其功德,并加以奉祀。

C.《易》也称《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是中国最古老的占卜术原著。

D.“部伍”指部曲行伍,是军队的编制单位,泛指部队。

答案 A解析“吊伐”是“吊民伐罪”的省略,指抚慰百姓,讨伐有罪的人。

9.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老”是黄帝与老子的并称,道家以黄、老为始祖,因此也称道家为黄老。

B.“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

C.《礼记》,中国儒家经典之一,是战国至汉初儒家礼仪论著的总集。

其内容包括礼制和儒家哲学两部分。

D.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定丧服的轻重。

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

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

这都指关系比较近的亲属。

答案 B解析“总角”指的是古人未成年时梳的发髻,不分男女。

10.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称呼人时类型比较多,可以直称姓名,也可以称字、号、谥号,还可以称籍贯、官职。

如称杜甫为杜工部,这是称字。

B.“爵”,君主国家贵族封号(中国古代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如王安石被称为荆国公。

C.“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后人因屈原曾为楚怀王左徒,即用以指屈原。

D.“乞骸骨”是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一种说法,意谓使骸骨得归葬故乡,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答案 A解析称杜甫为杜工部,这是称官职。

1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我国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

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均为传播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B.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

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C.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

其中,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探花”,第三名叫“榜眼”。

D.谥,谥号,是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定;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

答案 C解析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1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诏,特指皇帝颁发的命令文告;诏令,文体名,古代帝王、皇太后或皇后所发命令、文告的总称。

包括册文、制、敕、诏、策、令、玺书、教、谕等。

B.迟明,古代用于表示时辰的词语,意思是天亮得比较晚。

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各时辰各有其名,诸如平明、质明、平旦、旦明、食时、晡时、黄昏、人定等。

C.移,指调动官职,是平级调动。

迁,也指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

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右迁,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D.左右,是古今异义词,一般指侍从,如“传以示美人及左右”一句中的“左右”就是这个意思;现代汉语中,一般作方位词,左和右两方面;也可作实词讲,意思是支配,操纵。

答案 B解析迟明,表示时辰的词语,天将亮的时候,不是“天亮得比较晚”;也不是十二时辰之一。

1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甲科,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唐宋进士分甲乙科。

B.笏,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

C.铁券,又称“铁契”,由古代皇帝颁赐功臣,世代可据此享受某种特权。

D.兵部尚书,主要负责兵部的文秘工作,兼有参谋职能,但是没有实权。

答案 D解析兵部尚书,别称为大司马,统管全国军事的行政长官。

1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称呼一个人,可以称其名、字、号、谥号、籍贯、官职等,还可以兼称,“太宰文简公”就是兼称官职“太宰”与谥号“文简公”。

B.“起家”意思较多,在“白手起家”中指“创立事业”,在“布衣起家”中指“出身”,还有一个意思是指“从家中征召出来,授以官职”。

C.古代称父亲的姊妹(姑母)的儿子为内兄弟,称母亲的兄弟(舅父)的儿子为外兄弟。

D.“太守”为州郡最高行政长官。

秦时置“郡守”,汉景帝时改称“太守”,隋初称“刺史”。

《醉翁亭记》中就塑造了一个“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的太守形象。

答案 C解析《仪礼·丧服》“舅之子”汉郑玄注:“内兄弟也。

”《仪礼·士丧礼》:“外兄弟在其南南上。

”郑玄注:“外兄弟,异姓有服者也。

”孔颖达疏:“谓若舅之子、姑姊妹、从母之子等,皆是有服者也。

”1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部,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学校、接待外宾等事,长官称为吏部尚书。

B.檄,古代最初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用于晓谕、征召、声讨,也可特指声讨的文告,著名的如骆宾王的《讨武曌檄》。

C.践阼,特指皇帝登临皇位。

君主即位也可叫“践祚”“登极”“登庸”“御极”。

D.卒,“死”的一种说法,古代天子、太后之死称崩、百岁、千秋、山陵崩等;对公、侯、伯的世爵之死,称为“薨”;有官职,有名望的人死曰“卒”;只有平民之死,才直言不讳地通称“死”。

答案 A解析礼部的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1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平兴国”是皇帝的年号,年号是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B.“秩”的本意是根据官员的功过确定的官员俸禄,引申为俸禄。

“秩满”是指官员在年终评定时获得了最高等级。

C.“金紫”,指“金印紫绶”,即黄金印章和系印的紫色绶带,借指高官显爵。

唐宋后指金鱼袋及紫衣,是唐宋的佩饰和官服。

D.“转运使”,是封建王朝主管运输事务的官职。

宋初为集中财权,置诸路转运使掌一路财赋,“都转运使”一般由官高位重者担任。

答案 B解析“秩满”是任职期满之意。

二、阅读题型[2017·中原名校质量考评]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18题。

吴元扆,字君华。

太平兴国八年,选尚太宗第四女蔡国公主..。

雍熙三年,有事北边,元扆表求试剧郡,命知郓州。

逾年召入,寻知河阳..。

还朝,改鄯州观察使。

特诏朝会序班次节度使,奉禄赐予悉增之。

再知河阳。

淳化五年,秋霖河溢,奔注沟洫,城垒将坏,元扆躬涉泥滓,督工补塞。

民多构木树杪以避水,元扆命济以舟楫,设饼饵以食。

时澶、陕悉罹水灾,元扆所部赖以获安。

真宗即位,换安州观察使,俄知澶州。

咸平三年,转运使刘锡上其治状,诏书嘉奖,迁宁国军留后、知定州。

时王超、王继忠领兵逾唐河,与辽人战,元扆度其必败,乃急发州兵护河桥。

既而超辈果败,辽人乘之,至桥,见阵兵甚盛,遂引去。

考满,吏民诣阙贡马,疏其善政十事,愿借留树碑,表其德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