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岩的考题(北大考题)重点大地构造环境

合集下载

2024届高考地理知识学案与训练:地质构造与地貌(含答案)

2024届高考地理知识学案与训练:地质构造与地貌(含答案)

2024届高考地理考法训练:地质构造与地貌典例剖析形成玄武岩的岩浆流动性好,喷出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

如图6所示,某海拔500米左右的玄武岩台地上,有较多海拔700米左右的玄武岩平顶山,及少量海拔900米左右的玄武岩尖顶山。

调查发现,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分别形成于不同喷发时期,且时间越来越古老。

据此完成1-3题。

1.形成玄武岩尖顶山的最初地貌形态是()A.圆锥形火山B.河谷地形C.玄武岩台地 D.玄武岩平顶山2.和平顶山相比,尖顶山海拔更高是因为()A.受侵蚀作用弱B.岩浆喷发量更大C.岩浆喷发时间早D.岩石更坚硬3.仅考虑外力作用,推断该地的地貌即将演化为()A.尖顶山演化为平顶山B.山地被侵蚀为台地C.山地间的台地被填平D.出现更多的山地【答案】1.C 2.B 3.D【解析】1.形成玄武岩的岩浆流动性好,喷出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即玄武岩台地,台地受侵蚀形成平顶山,继续受侵蚀形成尖顶山,所以形成玄武岩尖顶山的最初地貌形态是玄武岩台地。

故选C。

2.尖顶山处岩浆喷发量更大,所以海拔更高。

和平顶山相比,尖顶山受侵蚀作用更强。

岩浆喷发时早晚与地表形态有关,与山的高度关系不大。

岩石坚硬程度与山的海拔高度无关。

故选B。

3.仅考虑外力作用,台地会被流水侵蚀、切割,起伏加大,面积变小,出现更多的山。

故选D。

考点分析一、褶皱与断层1.常见地质构造对地貌的影响2.主要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考法训练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地区地质地貌演化的顺序是()A.甲乙丁丙 B.乙丙丁甲 C.丙丁甲乙 D.丁乙丙甲2.甲图中,形成最晚的是()A.①B.②C.③D.④岩层是指两个平行或近于平行的界面所限制的由同一岩性岩石组成的地质体,是沉积圈的基本地层单位和岩性单位,其上下界面称为层面,上为顶面或上层面,下为底面或下层面。

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地区地质剖面示意图,该地区的地层里有许多鱼类化石。

据此完成3-4题。

自然地理学 北京大学 期末考试题

自然地理学 北京大学 期末考试题

2006年考题太阳常数:当地球处于日地平均距离处,在大气圈热成层顶与辐射方向垂直的平面上,单位面积在单位时间内所接受的太阳辐射。

太阳常数为1367W/m2或4921Kj/m2h,气标准差为1.6W/m2,最大偏差7W/m2 。

风海流:海洋上空的风对海面施加了一种摩擦应力,其驱动海水运动的结果是形成风海流。

净初级生产量:植物在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量减去植物因呼吸作用的消耗,剩下的有机物质即为净初级生产量。

潜水:埋藏与饱水带,处于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上含水层中,具有自由水面的地下水。

地转风:当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水平地转偏向力达到平衡时,风不直接由高气压区吹响低气压区,而是保持平行等压线方向的运动。

气候变化:指气候相对于平均状态的偏离,具有一个非常宽的时间谱。

土壤肥力:土壤在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下,协调植物生理生态要求的能力。

地质循环:固体地球表层与大气圈、水圈之间建造与破坏的相互作用构成的一种循环模式。

1.土壤的性质是气候、生物、地形、母质和时间等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形成地貌的外力地质作用包括风化作用、负荷地质作用、地表流水的地质作用、地下水的地质作用、冰川的地质作用、海洋的地质作用、风的地质作用。

3.地球表层系统的驱动力量包括太阳辐射、地球内能和人类活动,地球表层系统的控制过程包括物理气候过程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4.根据柯本气候分类,温暖气候带分为夏干温暖气候型或地中海气候型、冬干温暖气候型、常湿温暖气候型。

1.Qe是太阳总辐射,包括直接辐射S和散射辐射D;a是反射率;E是地面辐射Ue和大气逆辐射Ga之差;Re是地面净辐射量,即地面收入的总辐射能量和支出的总辐射能量的差额。

太阳高度、大气中云、水汽、微粒以及大气成分的变化可影响Qe的数量;冰雪覆盖、植被、土壤水分等下垫面性质的变化可影响a值;地面温度、大气湿度、云量以及温室气体含量的变化可影响E值。

2.对于一个具有空间边界的系统来说,输入系统的水量I减去系统输出的水量O等于系统中的蓄水变化量△S。

大地构造试卷共5套答案

大地构造试卷共5套答案

大地构造试卷一一.填空题1优地槽2伸展变形3汇聚板块边缘4归并,交接,包容,重叠二,判断题1错2.对3错4.对5.对三.名词解释1海沟:海沟是海底最深的地方,最大水深可达到10000多米。

海沟是位于海洋中的两壁较陡、狭长的、水深大于5000米(如毛里求斯海沟5,564米)的沟槽。

2弧前盆地:亦称外弧凹槽或岛弧—海沟间隙盆地。

它分布在海沟斜坡折点和岩浆弧的前锋之间。

靠近俯冲带一侧常发育挤压褶皱和逆冲断层,靠岩浆弧一侧可以出现正断层。

3 转换断层:横切洋中脊或俯冲带的一种巨型水平剪切断裂。

4. 地台:地台是地壳上稳定的、自形成后不再遭受褶皱变形的地区。

5. 变质双带:在日本或环太平洋的许多地区,常存在发育良好的分别由高压变质带和低压变质带组成的变质带组合,称为变质双带。

6.岩石圈:地球上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上部)厚约60~120km的坚硬岩石圈,为地震波的高速带。

7.莫霍面:莫霍面的位置地壳同地幔间的分界面,是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于1909年发现,故以他的名字命名,称为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简称莫霍面(或莫氏面)。

8.中央构造带:中央地沟带亦称“大地沟带”、“中央构造带”。

横断日本本州中部的断层地沟带。

西缘为丝鱼川—静冈构造线(又称为系鱼川—静冈构造线)。

北至新澙县,南至爱知县的滨松,全长250公里,大致南北向,呈S形。

东缘由于第四纪火山喷出物的覆盖,界线不明确。

9.。

大洋中脊:中洋脊又名大洋中脊、中隆或中央海岭。

隆起于洋底中部,并贯穿整个世界大洋,为地球上最长、最宽的环球性洋中山系。

10.蛇绿岩套:是一组由蛇纹石化超镁铁岩、基性侵入杂岩和基性熔岩以及海相沉积物构成的岩套。

选择题1.B2.C3.B4.C5.C五.简答题1.海底扩张的证据:海底岩石比较年轻,不超过2亿年;年龄比较接近的岩层在大洋中脊的两侧对称分布;古老的岩层分布于大陆附近的海沟处,大洋中脊处的岩石最年轻。

2. 壳均衡说(Isostasy)是按照阿基米德原理(轻物质漂浮于液态重物质之上,力求达到均衡的现象),用以解释地壳运动原因的一种假说。

玄武岩类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的图解判别

玄武岩类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的图解判别

玄武岩类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的Th/Hf-Ta/Hf图解判别汪云亮 张成江 修淑芝WA N G YunL iang,ZHA NG Cheng Jiang and XIU ShuZhi成都理工学院三系,成都 6100593th Depar tment of Che ngd u Univ er sity of T echnology,Cheng du610059,C hina2000-07-14收稿,2001-03-28改回.Wang YL,Zhang CJ and Xiu SZ.2001.Th/Hf-Ta/Hf identification of tectonic setting of basalts.Acta Petrologica Sinica, 17(3):413-421Abstract T h,T a a nd Hf are r efr act or y str ong m agmat ophile elements.Because that the geo chem ical behav ior o f T h,T a and Hf is simila r during m agmat ic actio n,the r atio s of T h,T a and Hf co uld r estor e pro cesses o f mantle par tial,mag matic fr act ional cr ystalliza tio n,mantle fractionatio n and so o n.T he T h/Hf and T a/Hf ratios of ba salts,especially primary o ne, reflect the differ ent iation of T h,T a and Hf o f its sour ce r eg ion.In gener al,there is a clo se relationship bet ween these character istics and t ect onic setting.Based o n t he r atios amo ng T h,T a and Hf o f basalts fo rmed fro m typical tectonic setting of t he w o rld,w e pr opose a new tectonic identificat ion scheme of basalts on the T h/Hf and T a/Hf double lo gar ithmic plot. Key words Basalt,T ecto nic setting,T h/Hf-T a/Hf ident ification diagr am.摘 要 T h,T a,Hf是一组耐熔强亲岩浆元素,由于地球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其相互之间的比值关系能将深部作用的地球化学过程较好地恢复出来。

大地构造考试题

大地构造考试题

一名词解释:1.大地构造学:是岩石圈组成、结构、运动及演化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地质学分支学科。

2.莫霍面或M界面:在地下几十km深处P波速度从地壳特有的6.2—7.2km/s的范围突然增大到上地幔所特有的8.0—8.2km/s。

这一间断面被称为莫霍面或M界面。

3.古登堡面或G面:P波在大约2900 km深度处从11km/s突然降低到8km/s、S波在这一界面之下消失。

人们把这个间断面称为古登堡面或G面。

4.低速高导层:是指地壳中地震波速低、电导率高的部分,其深度与过去的所谓康氏面相当。

5.异常上地幔:在一些构造活动区之下,存在介于下地壳(Vp=6.5—7.2km/s)和上地幔(Vp=7.9—8.5km/s)正常值之间的低纵波速度层(Vp=7.2—7.7km/s),使M-面不再是一个清晰的界面。

这种具有低纵波速度的区域称为异常上地幔。

6.复理石建造:是地槽沉积建造中的重要类型。

复理石是一种有规律的复杂互层的巨厚沉积建造,通常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岩石在剖面上有韵律地交互出现。

7.磨拉石建造:出现于褶皱回返期后阶段。

磨拉石建造通常分布在地槽褶皱带外侧的边缘坳陷中,这个坳陷是由于地槽褶皱隆起而形成的补偿性坳陷。

8.优地槽:位于靠近大洋的一侧,称内带,包括一个强烈坳陷的优地槽沟和一个以大洋为界的相对隆起的优地背斜脊,基底属于洋壳,构造活动较强,有蛇绿岩套,沉积物以浊流和火山碎屑岩为主,夹火山熔岩。

9.冒地槽:靠近大陆克拉通(或前陆)的一侧,称外带,由一个强烈坳陷的冒地槽沟和一个相对隆起的冒地背斜脊组成,基底属于陆壳,构造活动较弱,没有或很少火山物质,沉积物以陆源碎屑岩和碳酸岩为主。

10.地盾:地台相对最稳定的部分,长期处于相对上隆,没有或很少有沉积盖层,褶皱期的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广泛出露地表。

11.地轴:地台相对活动性较大的部分,长期处于相对上隆,没有或很少有沉积盖层,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广泛出露地表,呈长条形轮廓,区内断裂、岩浆活动较强烈。

大地构造重点

大地构造重点

能力有限,还有部分没有弄,看者见谅名词解释:1,逆掩断层:是大规模地、以公里计地、断层面倾角小于30°地逆断层2,推覆构造:指板状岩席沿低缓的逆冲断层面远距离运移而形成的构造系统3,蛇绿岩套:是一种变质岩,一组由蛇纹石化超镁铁岩、基性侵入杂岩和基性熔岩以及海相沉积物构成的岩套。

蛇绿岩的代表层序自下而上是:橄榄岩、辉长岩、席状基性岩墙和基性熔岩以及海相沉积物,其中橄榄岩和辉长岩在层序上可以重复多次。

4,拉分盆地:走滑断层系中局部拉伸形成的断陷盆地,具有特殊的构造背景和发育过程5,坳拉谷:以正断层为边界,发育于克拉通内的地槽或地埑。

6,复理石沉积组合:主要由泥灰岩、砂质、钙质页岩、泥岩,与砾岩、砂岩、硬砂岩组成明显韵律层的沉积组合,形成于海洋浊流环境。

7,磨拉石沉积组合:红色沉积组合,特征是厚度大、具有交错层理,无递变层理,由砾岩、砂岩和页岩等组成。

以砾、砂成分为主,分选差,无韵律。

常分布于山前和山间凹陷中。

大部分为河流相,洪积相,向外远离山系逐渐变为湖相红色砂泥岩,夹蒸发岩(石膏等),再向外粒度变细,说明为造山运动之后的阶段形8,断陷带与裂谷9,沉积建造:泛指在一定构造背景条件下,当地壳发展到某一构造阶段时所形成的一套具有特定岩相组合的沉积岩系10,变质核杂岩:深部地壳岩石被正断层伸展作用拖至地表形成的构造—杂岩系统11,剥离断层:一大型低角度正断层,一般下陡上缓成铲状有时部分区段呈弓形弯曲上凸12,转换断层:横切洋中脊或俯冲带的一种巨型水平剪切断裂,分三类:洋脊—洋脊型,海沟—海沟型,洋脊—海沟型13,七大板块划分:欧亚,非洲,澳大利亚—印度,太平洋,南极,北美洲,南美洲板块14,缝合带:古老的大洋板块,原来位于大洋板块两侧的板块愈合起来,古俯冲带在地表的出露线为缝合带15,地台,:是地壳上稳定的、自形成后不再遭受褶皱变形的地区。

这种地区岩层产状十分平缓,因而具有十分平坦的地貌,故称为地台(platform,平坦形态之意)。

大地构造重点

大地构造重点

一、名词解释:1.前寒武地盾Precambrian shields :前寒武系暴露于地表的宽阔大陆区域。

2.大陆台地Continental platforms :平伏于前寒武系之上、相对薄的、未变质的盖层,或显生宙沉积层。

3.基底basement :沉积盖层以下的岩石。

4.克拉通台地Craton:泛指老的、相对稳定的大陆地壳单元。

克拉通地壳至少在数十亿年内未遭受广泛的变形或变质作用。

5.岩石圈Lithosphere:地球最外部的刚性脆性岩层,组成岩石圈板块,包括地壳和地幔上部固体部分。

6.泛大陆Pangaea:早期,地球为一超级古陆。

7.裂谷rift:大陆内部拉张并开始分裂。

8.成功裂谷Successful rift:大陆分裂为两块,之间新的洋中脊形成。

9.威尔逊旋回Wilson cycle:裂谷、海底扩张、板块汇聚、碰撞、在产生裂谷,此一系列连续地质过程称为威尔逊旋回。

10.被动大陆边缘Passive margins:海底扩张形成的大陆边缘,无明显的构造活动。

11.碰撞缝合线:这些出现在造山带内、经历高度剪切作用的基性和超基性岩石碎块称为缝合线,缝合线两侧的岩石代表曾经分裂的的不同大陆。

12.盆地反转:在碰撞过程中,早期正断层重新激活,出现反转断层,褶皱推覆带底部物质推覆至早期的被动边缘之上,被动边缘盆地转换为推覆带。

13.海底扩张理论:地幔物质在裂缝带下因软流圈内的物质上涌,侵入和喷出形成新的洋壳,随着这个作用不断进行,新上涌侵入的地幔物质把原已形成的洋壳向裂谷两侧推移扩张,致使洋底不断新生和更新,由于洋壳不断向外推移,及至海沟岛弧一线,变受阻于大陆而俯冲下插于地幔,达到新生和消亡的平衡,从而使洋底地壳在2-3亿年更新一次。

14.地幔柱:深部地幔热对流运动中的一股上升的圆柱状固态物质的热塑性流,即从软流圈或下地幔涌起并穿透岩石圈而成的热地幔物质柱状体。

15.热点:地幔柱在地表或洋底出露时就表现为热点。

(整理)大地构造整理

(整理)大地构造整理

各类沉积盆地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盆地是地壳表面三度空间上的凹地,沉积盆地的概念不完全相同,首先被厚层沉积物充填的盆地才能称为沉积盆地。

沉积盆地的另一层含义是:它是地球历史上长期处于沉降的地区,或是未经造山隆起的沉降地区,这与造山带之前的盆地区分开来。

根据沉积盆地的成因类型将盆地分为伸展型、挠曲型和走滑型三大类。

伸展型盆地是指在岩石圈伸展背景下发育的盆地,一般以地壳变薄、负布格重力异常为其主要特征,主要包括裂谷型盆地,被动陆缘盆地,陆内伸展盆地,克拉通盆地。

伸展盆地虽然多表现出断、挠相结合的构造样式,但因初始原因不同,进一步可将伸展盆地分为裂谷型和一般伸展盆地。

前者起因于热力驱动,多由地幔热柱上涌导致。

而一般伸展盆地起因于重力滑动,常表现为向一个方向伸展量不断增大的斜坡状凹陷,通常指被动陆缘盆地。

挠曲型盆地是地壳挠曲变形所形成的盆地,不仅仅发生在前陆地区,大洋盆地也是地热沉降导致上层挠曲变形的结果。

挠曲型盆地又分为前陆盆地,山前凹陷盆地,多发育于前陆与山前凹陷地带,受上覆载荷作用挠曲而成。

走滑型盆地即是与大型走滑活动有关的盆地。

一是走滑拉分盆地,可出现在任意类型的构造环境中,主要与一组离散型走滑断裂有关;二是滑脱型盆地,指因滑脱而导致的拉张断陷,主要出现在造山带中华北地台构造演化史一、华北地台大地构造演化概述1)早前寒武纪(太古代-古元古代)基底形成演化阶段(Ap-m陆核孕育阶段; An初始克拉通化; Pt1结晶基底形成);2)晚前寒武纪(中—新元古代)—三叠纪地台稳定发展阶段(Pt2-3大陆裂陷阶段; Pz稳定盖层沉积阶段);3)中-新生代:主要是侏罗纪——新生代陆内构造阶段(或“地台活化”阶段/西太平洋构造带活动阶段)二、基底构造演化四个阶段①古陆核形成迁西期(Ae-Ap)经历了3.2-3.0 Ga迁西运动,并伴随大规模钠质花岗岩(奥长花岗岩)侵入,在冀东、辽北形成一些以绿岩-花岗岩地体为核心的古陆核。

中国玄武岩时空分布规律研究(4)

中国玄武岩时空分布规律研究(4)

中国玄武岩时空分布规律研究(4)胡经国三、中国东北部㈠、大兴安岭玄武岩1、大兴安岭中生代玄武岩大兴安岭是兴安岭的西部组成部分,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黑龙江省西北部。

它是中国保存较完好、面积最大的原始森林,是内蒙古高原与松辽平原的分水岭。

大兴安岭北起黑龙江畔,南至西拉木伦河上游谷地,东北-西南走向,地理坐标介于北纬43°至北纬53°30′,东经117°20′至东经126°之间,全长1400多公里,均宽约200公里,海拔1100~1400米,总面积32.72万平方公里。

大兴安岭中生代玄武岩类由北区碱性系列玄武岩和南区亚碱性系列玄武岩组成。

其主要活动时期为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在时间和空间上显示大体呈北北东向展布的环状“热向斜构造”。

北区碱性系列玄武岩高度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

其丰度类似于板内碱性玄武岩;但是明显亏损高场强元素这一特点又类似于火山弧钙碱性玄武岩。

南区亚碱性系列玄武岩强烈亏损高场强元素的特征类似于火山弧钙碱性玄武岩;但是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程度又类似于洋中脊拉斑玄武岩和岛弧拉斑玄武岩。

由此可见,大兴安岭中生代玄武岩系列显示出具有地球化学双重性,也就是既有板内特征又有火山弧特征,既有富集特征又有亏损特征。

这种地球化学双重性表明,大兴安岭地区存在若干不同性质的地幔源,包括富集性的、亏损性的和过渡性的地幔源。

解释一个地区存在多元地幔源区模式的最佳方案,是地幔柱方案。

这种包含富集成分和亏损成分的地幔柱源区的形成,与古生代地质时期古亚洲构造域闭合过程中俯冲洋壳与亏损地幔相互作用的动力学和地球化学过程有关。

链接:古亚洲构造域古亚洲构造域(Palao Asian Tectonic Domain)是指在古亚洲洋动力体系作用下形成的构造域。

它是一个古生代构造域,控制中国古生代的大地构造发展和矿产分布规律。

它包括萨彦-额尔古纳造山系、天山-兴安造山系、乌拉尔-南天山造山系、昆仑-祁连-秦岭造山系以及挟持于其间的塔里木准地台和中朝准地台等。

2025年高考地理复习之小题狂练300题(选择题):地质与地貌(10题)

2025年高考地理复习之小题狂练300题(选择题):地质与地貌(10题)

2025年高考地理复习之小题狂练300题(选择题):地质与地貌(10题)一.选择题(共10小题)科考队考察某冰川时,发现一块巨石覆于小块冰体上。

巨石整体颜色偏浅,质地均匀,棱角分明,无纹理和层理,矿物晶体清晰可辨。

如图示意该现象场景。

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覆于小块冰体上的巨石为()A.玄武岩B.大理岩C.花岗岩D.石灰岩2.图中覆于小块冰体上的巨石来自()A.侧坡上部,岩体风化后崩落B.冰川上游,冰川搬运后堆积C.冰川基底,冰川发育时顶出D.冰川内部,冰川融化后出露班克斯半岛位于新西兰南岛东侧,整体轮廓浑圆,海岸线曲折,地形崎岖。

半岛以西的坎特伯雷平原草原广袤,平原东部城市克赖斯特彻奇多年平均降水量约650毫米,7月多年平均最低气温1.9℃。

如图示意该区域地形。

据此完成3﹣4题。

3.班克斯半岛的形成过程是()A.洋流侵蚀海岸线凹向陆地B.海岸差异侵蚀残留的山地C.构造抬升使浅海成为陆地D.冲积平原扩张与岛屿相连4.坎特伯雷平原典型土壤剖面下部有明显的()A.灰化层B.钙积层C.铁铝层D.黏化层分布于皖南地区的上溪群地层,其岩石是砂岩受侵入岩浆高温的影响,在固态下发生弱重结晶形成的,保留了原岩的部分结构。

早期研究认为该地层是元古宙古老大陆的一部分;后来有地质学者在该地层中发现了寒武—奥陶纪的水母等海洋古生物化石,为认识该地层的构造演化提供了新证据。

如图为地质年代示意图。

据此完成5﹣6题。

5.上溪群地层岩石的形成先后经历了()A.沉积作用—变质作用—成岩作用B.成岩作用—变质作用—沉积作用C.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变质作用D.变质作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6.根据所发现的古生物化石,推测上溪群地层区()A.属于太古宙时期形成的古老大陆B.由寒武纪早期板块碰撞隆升而成C.属于元古宙时期形成的古老大陆D.由古生代中晚期板块碰撞隆升而成如图所示剖面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黄河岸边,该剖面含有丰富的环境演化信息。

大陆板内构造环境的微量元素判别

大陆板内构造环境的微量元素判别

谷形成,大洋中脊裂谷带相对于两侧洋盆区而言,则 出现宽阔的布格异常低值,这是下伏低密度异常地 幔所引起。
岩浆活动:碱性和次碱性玄武岩质裂隙喷发,主 要有橄榄玄武岩一粗面岩一贫钙响岩岩系。
地震:在拉张区,随着地壳变薄,频繁的地震活 动与之伴生。随着拉张作用的进行,地震震源深度 有沿轴部变浅和向侧翼以及其迁移方向变深的趋势 (Fuchs et a1.,1981)。 2.3陆一陆碰撞带
裂谷是指地壳上延伸很长、切割很深的张裂带。 其定义有两个要点:一是规模大,所发育的断裂可切 穿整个岩石圈;二是处于引张环境,从而区别于其他 切过整个岩石圈的大型断裂(如转换断层、缝合带 等)(金性春,1984)。
大陆裂谷的特点: 地壳:在裂谷轴部,地壳有所减薄,岩石圈亦明 显变薄。 热流和重力:大陆裂谷具有最大的热流值,可达 2—4微卡/cm2·s,甚至更大。具有布格负异常,是 厚沉积层及低密度异常地幔的反映。 地震:大陆裂谷地震活动相当频繁,但不强烈, 震源较浅,约在45km深度内。 岩浆活动:大多伴有火山和深成岩浆活动,火山 岩多为玄武岩为主,多见拉斑玄武岩、碱性玄武岩, 尚有碱性花岗岩、碱性一超基性杂岩及双峰系列火 山岩。 2.2大陆拉张区 在这一阶段,大陆在拉张作用下完全裂开,地幔 物质上涌形成新洋壳。裂谷轴部已发育于洋壳之 上,并成为典型的分离型板块边界。红海轴部裂谷 及其附近的洋底已具有洋壳性质,红海两缘的海底 主要是变薄的陆壳。 根据地壳均衡原理,新生洋壳所处的高程应明 显低于两侧大陆,因而,大陆的裂离伴随着形成新的 地壳凹陷、一个新的沉积场所。随着海水侵进便成 为幼年洋盆。 随着大陆拉张区的进一步扩张,可发展成大洋 裂谷和大洋盆地,大西洋两缘仍保存着裂谷构造的 遗迹,如碱性玄武岩、双峰系列火山岩及地堑相沉积 等,足见浩瀚的大西洋是从大陆裂谷一大陆拉张发 展来的(金性春,1984)。 大陆拉张区特点: 地壳及重力:由于薄而致密洋壳生成,与两侧陆 壳相比,轴带的布格异常陡然升高,随后随着大洋裂

大地构造参考答案

大地构造参考答案

“区域地质与大地构造”作业一、名词解释(任选5个)非火山外弧:是海沟内侧顶部隆起带,由俯冲作用产生的混杂岩增生楔堆积而成,相对于内侧火山弧而称外弧,岛弧带具有内、外弧的称双弧带。

前陆盆地:介于克拉通与造山带前缘的沉积盆地。

又称山前坳陷、前渊。

前陆是指克拉通与冒地斜相邻的部分。

优地槽:指含有强烈火山活动的地槽。

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岩石组成的地球外壳固体圈层。

古地磁:各地质时代的岩石常具有不同的剩磁特征,成为研究古磁场的“化石”。

蛇绿岩套:在洋脊处形成一种特殊的岩浆岩组合,即蛇绿岩套,它在剖面上为典型的三层结构,即下层杆榄岩,中层辉长岩,上层玄武岩,最顶层为放射虫沉积层,其中玄武岩又分为下部垂直岩墙岩脉和上部枕状玄武岩层。

毕尼奥夫带:俯冲带在地表的表现之一是地震带,世界上的地震带分为两大类型,即洋脊地震带和俯冲带地震带。

毕尼奥夫带就是俯冲带地震带。

软流圈:在上地幔的顶部(盖层) 地震波速是稳定增加的,往下出现低速层, P 波速不再增长, S波衰减,可降至零,说明低速层为局部熔融层,岩石为塑性,又称为软流圈。

莫霍面:地震波速从地壳进入地幔时明显增大,指P 波波速增大,突变界线约为7.7km/秒,地壳中纵波速小于7.7km/秒,进入地幔则大于7.7km/秒。

称为莫霍不连续面。

海底磁异常:地磁场倒转是地球磁极方向改变所致,具有全球一致性变化,即地磁北极变为南极,南极则变为北极,因此岩石中古地磁的剩磁在某一时期为正向(与现代磁场同向),同时为正异常,在另一时期变为反向(与现代磁场反向),同时为负异常,正负异常的形成是因历史上正向磁场剩磁叠加上现代磁场会得到加强而变为正异常,而历史上反向磁场剩磁叠加上现代磁场则会抵消磁场强度而变为负异常。

海沟:是俯冲带在地表入口的形态,由俯冲的牵引作用形成,海沟外侧(洋侧)斜坡稍缓于内侧(陆侧)斜坡。

被动大陆边缘:亦称稳定大陆边缘或大西洋型大陆边缘,与板块的离散运动有关,是在拉张应力体制下地壳减薄、大幅度沉陷的产物。

地理学科学知识比赛题目及解答

地理学科学知识比赛题目及解答

地理学科学知识比赛题目及解答题目一:地球的内部结构是如何划分的?请简述各层的主要特征。

{content}解答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从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四个层面进行划分。

1. 地壳:地壳是地球最外层坚硬的岩石壳体,平均厚度约为17公里。

它包括海洋地壳和大陆地壳,其中海洋地壳较薄,平均约为6公里,大陆地壳较厚,平均约为30-50公里。

地壳主要由硅酸盐岩石组成,包括花岗岩和玄武岩等。

2. 地幔:地幔位于地壳之下,直至外核,厚度约为2900公里。

地幔主要由硅酸盐岩石组成,具有较高的镁和铁含量,称为橄榄岩。

地幔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的部分区域呈现塑性流动状态,是板块构造活动的发源地。

3. 外核:外核是地球最外层的液态层,主要由铁和镍组成,外核的流动产生了地球磁场。

4. 内核:内核是地球的最内层,主要由铁和一些镍组成,由于压力巨大,内核是固态的。

题目二:请简述板块构造理论的主要内容。

{content}解答板块构造理论是指地球表层被分割成多个相对移动的板块,这些板块在地球内部的动力作用下进行运动,从而塑造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震、火山等现象的一种科学理论。

主要内容包括:1. 板块的划分:全球大致可以划分为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等六大板块。

2. 板块运动:板块之间的运动主要表现为碰撞、俯冲、滑移和分离等四种基本类型。

3. 地质现象:板块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地震、火山、山脉等地质现象。

例如,板块的碰撞可以形成喜马拉雅山脉,板块的俯冲可以形成马里亚纳海沟,板块的滑移可以形成加利福尼亚的圣安德烈亚斯断层。

4. 地质年代:板块构造理论还解释了地球上地质事件发生的年代和顺序,为地质年代学提供了理论基础。

题目三:请简述全球气候带的主要划分及其特征。

{content}解答全球气候带主要分为五个:热带气候带、副热带气候带、温带气候带、副极地气候带和极地气候带,每个气候带有其独特的气候特征。

2020年高考地理母题题源解密专题02以玄武岩台地、金沙江沙金探究地质地貌的演化过程(解析版)

2020年高考地理母题题源解密专题02以玄武岩台地、金沙江沙金探究地质地貌的演化过程(解析版)

专题02以玄武岩台地、金沙江沙金探究地质地貌的演化过程【母题来源】2020年新课标全国卷Ⅰ【母题题文】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4分)形成玄武岩的岩浆流动性好,喷出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

如图6所示,某海拔500米左右的玄武岩台地上,有较多海拔700米左右的玄武岩平顶山,及少量海拔900米左右的玄武岩尖顶山。

调查发现,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分别形成于不同喷发时期。

(1)指出玄武岩台地形成以来因流水侵蚀而发生的变化。

(6分)(2)根据侵蚀程度,指出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的先后次序,并说明判断理由。

(12分)(3)说明玄武岩台地上有平顶山、尖顶山分布的原因。

(6分)【试题解析】37.【答案】(1)台地被流水侵蚀、切割,起伏加大,面积变小。

(2)形成的先后次序: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构成平顶山的玄武岩、构成台地的玄武岩。

理由:地貌侵蚀程度越严重,说明岩石暴露时间越长,形成时间越早。

台地受侵蚀轻,构成台地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晚;平顶山保留台地的部分特征,构成平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较晚;尖顶山已经没有台地的特征,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早。

(3)早中期喷出的岩浆冷凝成玄武岩台地后,大部分被侵蚀,残留的部分为山体。

最新(晚)一期喷出的岩浆未能完全覆盖残留山体,冷凝成玄武岩台地,其上仍保留了原有山体。

【详解】(1)由材料可知,玄武岩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但在500米左右的玄武岩台地上,有较多海拔700米左右的玄武岩平顶山,及少量海拔900米左右的玄武岩尖顶山,说明最初的平坦台地被流水侵蚀、切割,起伏加大,且由台地变成平顶山变成了尖顶山,说明面积变小。

(2)由材料可知,玄武岩最初形成的是平坦的地形单元,后经流水的侵蚀、切割,形成尖顶山、平顶山和台地,地貌侵蚀程度越严重,说明岩石暴露时间越长,形成时间越早,尖顶山已经没有台地的特征,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早;台地受侵蚀轻,构成台地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晚;平顶山保留台地的部分特征,构成平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较晚。

玄武岩的考题(北大考题)重点大地构造环境

玄武岩的考题(北大考题)重点大地构造环境

玄武岩的考题(北大考题)重点大地构造环境关于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岩石学考题中的玄武岩的成因与大地构造环境的内容第一节:玄武岩的基本概念及常用分类:玄武岩(Basalt):是一种基性喷出岩, 由火山喷发出的岩浆在地表冷却后凝固而成的一种致密状或泡沫状结构的岩石,属于岩浆岩。

其岩石结构常具气孔状、杏仁状构造和斑状结构,有时带有大的矿物晶体,未风化的玄武岩主要呈黑色和灰色,也有黑褐色、暗紫色和灰绿色的。

玄武岩的结构:玄武岩结晶程度和晶粒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岩浆冷却速度。

如果是冷却较慢,比如一天降几度,则形成的是几毫米大小、等大的晶体;如果是快速冷却,比如一分钟降上百度,则形成的是细小的针状、板状晶体或非晶质玻璃。

因此在通常的地表条件下,玄武岩主要是呈细粒至隐晶质或玻璃质结构,少数为中粒结构。

常含橄榄石、辉石和斜长石斑晶,构成斑状结构。

斑晶在流动的岩浆中可以聚集,称聚斑结构。

这些斑晶可以在、在玄武岩浆通过地壳上升的过程中形成,也有可能于喷发前巨大的岩浆储源中形成。

基质结构变化大,随岩流的厚薄、降温的快慢和挥发组分的多寡,在全晶质至玻璃质之间存在各种过渡类型,但主要是间粒结构、填间结构、间隐结构,较少次辉绿结构和辉绿结构。

玄武岩构造与其固结环境有关。

陆上形成的玄武岩,常呈绳状构造、块状构造和柱状节理;水下形成的玄武岩,常具枕状构造。

而气孔构造、杏仁构造可能出现在各种玄武岩中。

玄武岩的组成:玄武岩的化学成分与辉长岩相似,主要是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氧化铁、氧化钙、氧化镁(还有少量的氧化钾、氧化钠),其中SiO2含量最高,一般含量在45%~52%之间,其中K2O+Na2O含量较侵入岩略高,CaO、Fe2O3+FeO、MgO含量较侵入岩略低。

玄武岩的矿物成份主要由基性长石和辉石组成,次要矿物有橄榄石,角闪石及黑云母等。

玄武岩的分类:玄武岩根据组成矿物、结构、形成环境等不同分为许多品种:(1)按次要矿物的不同,可划分为橄榄玄武岩、紫苏辉石玄武岩等;(2)按结构构造,可分为气孔状玄武岩、杏仁状玄武岩等;(3)按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可分为高铝玄武岩、碱性玄武岩和拉斑玄武岩等;(4)按碱度划分,可分为碱性玄武岩、过渡玄武岩、拉斑玄武岩、钙碱性玄武岩和钾玄岩;(5)按形成环境分,包括形成于陆地拉张环境的大陆溢流玄武岩和形成于海底扩张带的洋底玄武岩。

玄武岩的成因与构造环境2

玄武岩的成因与构造环境2

玄武岩的成因、构造环境分类2研究意义:因为玄武质岩浆直接来源于上地幔,并可产于多种构造环境中,所以研究玄武岩对于反演地幔物质成分、分析构造环境和地球的深部动力学均具有重大意义。

1、玄武质岩浆的形成1)地幔橄榄岩部分熔融,导致地幔橄榄岩部分熔融的因素:温度的升高;压力的降低;挥发组分的加入。

2)不同构造部位诱发源岩熔融因素的差异:洋中脊和大陆裂谷——减压熔融;俯冲带——下插板块升温,引起熔融;俯冲带——下插板块脱水,引起上部地幔楔部分熔融—挥发组分的加入。

2、玄武岩成分差异的影响因素1)源区的物质成分—地幔成分的不均一性,如饱满型地幔、交代富集型地幔、亏损型地幔。

2)部分熔融程度—如拉斑玄武岩是地幔橄榄岩20-30%部分熔融的产物;碱性玄武岩是地幔橄榄岩<15%部分熔融的产物。

3)源区流体的成分—如CO2使岩浆中的碱度增加。

4)源区的部分熔融条件—P的影响最大,如低压下形成拉斑玄武岩,高压下形成碱性玄武岩。

3、玄武岩的成因与构造环境1)大洋中脊玄武岩(MORB) 形成环境:拉张环境形成条件:低压高温,高度部分熔融(20- 30%)源区:亏损的二辉橄榄岩、方辉橄榄岩主要是拉斑玄武岩。

化学成分特征是低LILE,同位素亏损。

MORB分为两种:正常MORB (N-type): 起源于亏损的软流圈上地幔;地幔柱型MORB (P-type):起源于比较富集的地幔柱或热点。

P-type MORB= N-type MORB + OIB sourceMORB的原始岩浆可能是苦橄岩经过Ol的结晶分异而成拉斑玄武岩。

2)大陆裂谷玄武岩——碱性玄武岩、碧玄岩、拉斑玄武岩形成环境:大陆内部拉张环境形成条件:减压为主,温度增加较小,部分熔融程度一般低于洋中脊源区:饱满型和交代富集型的地幔橄榄岩。

大陆裂谷岩浆作用:代表稳定的大陆开始发生裂解,是新的洋盆形成的前奏。

大陆裂谷岩浆作用的起因:有两种模式,主动模式和被动模式。

玄武岩类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 Ta、Hf、Th、La、Zr、Nb 比值对比判别

玄武岩类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 Ta、Hf、Th、La、Zr、Nb 比值对比判别

玄武岩类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 Ta、Hf、Th、La、Zr、Nb比值对比判别李永军;李甘雨;佟丽莉;杨高学;王冉【摘要】玄武质岩浆见于板块构造演化的全过程和各个重要阶段,是所有火成岩中最主要的构造地球化学指示剂,因此,玄武岩类相关元素图解和比值成为研究火成岩成岩作用和形成构造环境判别的首选对象.Ta、Hf、Th、La、Zr、Nb 都是高场强元素和较强不相容元素,由于地球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在玄武岩类成岩过程中的规律性变化,所以它们是玄武岩类成因研究和构造环境判别图解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元素,而且两两元素含量之间的比值能较好地区分其形成时的构造环境.在前人发明的玄武岩类 Th/Hf-Ta/Hf、Th/Zr-Nb/Zr 及 La/Zr-Nb/Zr 双对数判别图解基础上,运用这6个元素两两组对的 Ta/Hf、Th/Ta、Th/Hf、Nb/Zr、Th/Nb、La/Nb 值,建立比值判别表,极好地区分了几乎最常见的各种构造环境中有关的玄武岩类.该比值判别表是对双对数判别图解的极好补充.%Basaltic magma,which is found in whole process of plate tectonic evolution and the critical stages,is a most important tectonogeochemical indicator in all igneous rocks.Therefore, the diagrams and ratios of related elements in basalts become the first choice to investigate the igneous diagenesis and tectonic setting.Ta,Hf,Th,La,Zr and Nb,which are high-field strength elements and stronger incompatible elements,have similar ge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regular changes in basaltic diagenesis,thus,they are most frequently used in basalt genesis and discrimination diagrams of tectonicsetting.Moreover,the ratios of contents between the each one of elements can better distinguish the tectonic settings of formation.Based on thedouble-log discrimination diagrams of Th/Hf-Ta/Hf,Th/Zr-Nb/Zr andLa/Zr-Nb/Zr in basalt yielded by previous research,the ratios ofTa/Hf,Th/Ta,Th/Hf,Nb/Zr,Th/Nb,La/Nb values were proposed to distinguish the basalts in various common tectonic settings, and theratio&nbsp;discrimination table was put forward.The table extremely distinguishes basalt in most common variety of tectonic environments and is a great supplement for the double-log discrimination diagrams.【期刊名称】《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8页(P14-21)【关键词】玄武岩;Ta/Hf;Th/Ta;Th/Hf;Nb/Zr;Th/Nb;La/Nb;比值判别;构造环境【作者】李永军;李甘雨;佟丽莉;杨高学;王冉【作者单位】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陕西西安 710054; 长安大学西部矿产资源与地质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 710054;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陕西西安 710054; 长安大学西部矿产资源与地质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 710054;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陕西西安 710054; 长安大学西部矿产资源与地质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 710054;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陕西西安 710054; 长安大学西部矿产资源与地质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 710054;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陕西西安710054; 长安大学西部矿产资源与地质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5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95玄武岩在全球分布十分广泛,其岩浆的形成与全球构造(如裂谷扩张、板块俯冲消减、地幔的深部作用等过程)最为密切[1-2],因而产出于多种板块构造演化环境中,并且不同大地构造环境一般具有较为特定的岩石组合、钾质或钠质类型以及基本固定的建造系列。

2020年文综地理(全国卷I)-2020年地理玄武岩

2020年文综地理(全国卷I)-2020年地理玄武岩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I)文综·地理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治沟造地是陕西省延安市对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在传统打坝淤地的基础上,集耕地营造、坝系修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发展为一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实现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图1)。

据此完成1~3题。

图11.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治沟造地更加关注()A.增加耕地面积 B.防治水土流失 C.改善人居环境D.提高作物产量2.治沟造地对当地生产条件的改善主要体现在()A.优化农业结构 B.方便田间耕作 C.健全公共服务D.提高耕地肥力3.推测开展治沟造地的地方()①居住用地紧张②生态环境脆弱③坡耕地比例大④农业生产精耕细作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为获得冬季防风、夏季通风的效果,我国东北平原的某城市对一居住区进行了相应的建筑布局规划,规划建筑物为高层(7层以上)和多层(7层或以下)。

图2示意在该居住区内规划的两个居住片区、道路、出入口及当地盛行风向。

据此完成4~6题。

图24.下列建筑布局中,适合居住片区II的是()①并列排布②横向错列排布③自由排布④纵向错列排布A.① B.② C.③ D.④5.相对居住片区II,居住片区I的建筑布局宜()①建筑密度大②建筑密度小③以高层建筑为主④以多层建筑为主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6.该居住区出入口的设计主要是为了避开()A.春季盛行风 B.夏季盛行风 C.秋季盛行风 D.冬季盛行风利用大型挖泥船将海底岩石搅碎,并将碎石和泥沙一起吹填造地,成为在海中建设人工岛的主要方式。

图3示意人工岛地下淡水分布。

据此完成7~8题。

图37.参照图3,在造岛物质满足水渗透的前提下,人工岛形成并保持相对稳定的地下淡水区的条件是()①降水充沛且季节分配均匀②降水充沛且季节集中③人工岛足够长④人工岛足够宽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8.人工岛的地下淡水一般不作为日常生产生活水源,主要因为其()A.取水难度大 B.开采周期长 C.水质较差 D.储量较少岳桦林带是长白山海拔最高的森林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岩石学考题中的玄武岩的成因与大地构造环境的内容第一节:玄武岩的基本概念及常用分类:玄武岩(Basalt):是一种基性喷出岩, 由火山喷发出的岩浆在地表冷却后凝固而成的一种致密状或泡沫状结构的岩石,属于岩浆岩。

其岩石结构常具气孔状、杏仁状构造和斑状结构,有时带有大的矿物晶体,未风化的玄武岩主要呈黑色和灰色,也有黑褐色、暗紫色和灰绿色的。

玄武岩的结构:玄武岩结晶程度和晶粒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岩浆冷却速度。

如果是冷却较慢,比如一天降几度,则形成的是几毫米大小、等大的晶体;如果是快速冷却,比如一分钟降上百度,则形成的是细小的针状、板状晶体或非晶质玻璃。

因此在通常的地表条件下,玄武岩主要是呈细粒至隐晶质或玻璃质结构,少数为中粒结构。

常含橄榄石、辉石和斜长石斑晶,构成斑状结构。

斑晶在流动的岩浆中可以聚集,称聚斑结构。

这些斑晶可以在、在玄武岩浆通过地壳上升的过程中形成,也有可能于喷发前巨大的岩浆储源中形成。

基质结构变化大,随岩流的厚薄、降温的快慢和挥发组分的多寡,在全晶质至玻璃质之间存在各种过渡类型,但主要是间粒结构、填间结构、间隐结构,较少次辉绿结构和辉绿结构。

玄武岩构造与其固结环境有关。

陆上形成的玄武岩,常呈绳状构造、块状构造和柱状节理;水下形成的玄武岩,常具枕状构造。

而气孔构造、杏仁构造可能出现在各种玄武岩中。

玄武岩的组成:玄武岩的化学成分与辉长岩相似,主要是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氧化铁、氧化钙、氧化镁(还有少量的氧化钾、氧化钠),其中SiO2含量最高,一般含量在45%~52%之间,其中K2O+Na2O含量较侵入岩略高,CaO、Fe2O3+FeO、MgO含量较侵入岩略低。

玄武岩的矿物成份主要由基性长石和辉石组成,次要矿物有橄榄石,角闪石及黑云母等。

玄武岩的分类:玄武岩根据组成矿物、结构、形成环境等不同分为许多品种:(1)按次要矿物的不同,可划分为橄榄玄武岩、紫苏辉石玄武岩等;(2)按结构构造,可分为气孔状玄武岩、杏仁状玄武岩等;(3)按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可分为高铝玄武岩、碱性玄武岩和拉斑玄武岩等;(4)按碱度划分,可分为碱性玄武岩、过渡玄武岩、拉斑玄武岩、钙碱性玄武岩和钾玄岩;(5)按形成环境分,包括形成于陆地拉张环境的大陆溢流玄武岩和形成于海底扩张带的洋底玄武岩。

玄武岩按照碱度可以划分为:碱性玄武岩、过渡玄武岩、拉斑玄武岩、钙碱性玄武岩和钾玄岩等类型。

(1)大洋中脊玄武岩(mid ocean ridge basalt):低钾拉斑玄武岩的变种,含钛量也较低,在大洋中脊喷出,由镁橄榄石、富钙单斜辉石、斜长石、钛磁铁矿和数量不等的浅棕色玻璃组成。

岩石中斜方辉石和钛铁矿罕见。

大洋中脊玄武岩(mid—ocean ridge basalts;MORBS),指形成于大洋中脊环境的玄武岩。

大洋中脊为拉张环境,拉张速度很大,通常>3cm/a,可达5cm/a或更高。

大洋地壳较大陆地壳薄,一般<10km,成分均为镁铁质岩石,上覆很薄的沉积物,不像大陆地壳含有厚的花岗质组成。

大洋中脊玄武岩一般是在较低压力和高温的条件下经高度部分熔融形成的。

在洋中脊发生快速拉张时,热的软流圈地幔上涌,温度一般在1330——1400℃左右,由于上涌速度快,在软流圈地幔快速到达浅部时,温度变化并不显著,又称为绝热上升(adiabatic uplift),加上洋壳薄,经过快速降压的高温软流圈地幔物质在浅部发生部分熔融,因此部分熔融程度大,通常ωB可达20%——30%左右。

大洋中脊地区是地球上岩浆频繁发生的地带,因而玄武岩的源区地幔常常亏损玄武质组分,源区以亏损的二辉橄榄岩和方辉橄榄岩为主。

由这种源区熔出的岩浆亦亏损不相容组分,加之上覆地壳没有富含不相容组分的花岗质岩石,原生岩浆不会因同化混染作用有大的成分变化,在这种背景下形成的玄武岩一般低K2O、TiO2及不相容元素,以洋脊拉斑玄武岩为典型代表。

由于MORBS同化混染不显著,因而能较好地用来反演源区的化学组成。

如果拉张速度较慢(<1cm/a),缓慢的软流圈上涌所引起的温度梯度变化也小,熔融部位较深,熔融程度<15%,形成的玄武岩较快速拉张的情况可含较多的K2O及不相容元素。

(2)钙碱系列玄武岩:钾玄岩系列(shoshonite series)又称橄榄玄粗岩系列(mugearite series)。

碱性玄武岩系列和钙碱性系列之间的一个过渡型系列,为造山带特有的富K系列。

在SiO2 (Na2O+K2O)图上位于碱性玄武岩系列与钙碱性玄武岩系列的过渡地带,但是在AFM图上,有一个类于钙碱性系列的直线演化趋势,即没有富铁演化趋势。

典型的岩石是橄榄粗面玄武岩、钾玄岩、安粗岩。

钙碱性系列(calc alkalic series)其岩石组合是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

可用Ol’ Ne’ Q’三角图解和AMF三角图解,划分出钙碱性系列。

也可以根据火成岩中里特曼指数,将岩石划分为亚碱性系列,含拉斑和钙碱性系列(σ9%)(3)高钾钙碱系列:玄武岩在判断构造背景方面要比花岗岩重要的多(e.g.Hanson,1978).然而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低蚀变的样品来平衡,所以对于他们的分类来说,活动元素要比稳定元素应用更多一些。

当然,目前也已经有一些花岗岩分类的方案,对构造背景也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Peacock's(1931)的碱-灰质指数(alkali-lime index)和Shand's(1951)的进一步划分为过碱性、碱性和亚碱性来表示花岗岩主量元素的特征,并且也指示出一些简单的假设:钙碱性花岗岩石岛弧岩浆活动产物,碱性和过碱性与板内背景有关,过铝质花岗岩石是沉积岩深熔作用形成,尤其是大陆碰撞时期。

Streckeisen's(1976)的分类也对构造环境提供了一些信息,然而Debon&Le Fort(1982)基于La Roche(1978)早期成果公布了一个特征矿物表格,这里包含了构造背景化学和矿物的分类。

他将花岗岩分为S型和I型(Chappell&White,1974;White&Chappell,1977)花岗岩,最初只是成因分类,目前已经可以用来预测构造背景。

S型花岗岩是大陆碰撞产物,I型花岗岩是科迪勒拉山系和后造山抬升形成(e.g.Beckinsale,1979;Pitcher,1983)。

为了强调区别,他又划分A和M型花岗岩来分别区别非造山和洋弧背景。

后者也可以包括Coleman&Peterman(1975)提出的大洋斜长花岗岩,主要是洋脊形成的蛇绿岩套中富钠的花岗岩。

(4)碱性玄武岩(alkali basalt)基性碱性火山岩的总称。

比一般玄武岩富碱,而二氧化硅、氧化钙较低。

主要矿物为斜长石(中长石—拉长石)、橄榄石、富钙辉石和钛辉石,橄榄石与辉石间无反应边,不含紫苏辉石,而含有钾长石、歪长石以及白榴石、霞石、方钠石等副长石矿物。

主要分布于大陆地区及海洋火山岛。

在亚洲环太平洋火山带,碱性玄武岩分布于靠近大陆一侧。

另外,在夏威夷群岛把含实际矿物橄榄石大于5%,标准矿物霞石小于5%的玄武岩也称为碱性玄武岩。

碱性橄榄玄武岩岩系也简称碱性玄武岩岩系。

(5)钾玄岩系列(shoshonite series)又称橄榄玄粗岩系列(mugearite series)。

碱性玄武岩系列和钙碱性系列之间的一个过渡型系列,为造山带特有的富K系列。

在SiO2 (Na2O+K2O)图上位于碱性玄武岩系列与钙碱性玄武岩系列的过渡地带,但是在AFM图上,有一个类于钙碱性系列的直线演化趋势,即没有富铁演化趋势。

典型的岩石是橄榄粗面玄武岩、钾玄岩、安粗岩。

①粗面岩(trachyte):一种中性火山喷出岩。

成分相当于正长岩。

其基质为隐晶质,呈浅灰、浅黄或粉红色,有有气孔或多孔的熔渣构造。

具斑状、粗面状、球粒状结构和块状、流纹状、气孔状构造。

通常分为钙碱性粗面岩和碱性粗面岩两种类型。

钙碱性粗面岩主要由碱性长石、斜长石和少量暗色矿物组成。

碱性长石以透长石为主,次为歪长石,暗色矿物主要为黑云母,含少量角闪石和辉石。

碱性粗面岩的特点是含适量碱性暗色矿物,有时含少量似长石矿物;浅色矿物主要为碱性长石(透长石、正长石、歪长石等),斜长石含量少。

还可进一步分为以含钾长石为主的钾质粗面岩和以含钠长石为主的钠质粗面岩等。

根据其中所含有的长石不同,粗面岩基本分为:钾质粗面岩,主要含有碱性长石;钠质粗面岩,主要含有钠长石和歪长石。

粗面玄武岩(trachybasalt):虽然最初用于副长石质岩石,但该术语后来主要用于含拉长石和碱性长石的玄武质火山岩。

现在按化学成分在TAS图解S1区中确定。

其特征是含有钙质斜长石和碱性长石,还含有单斜辉石、橄榄石,可能有少量的方沸石或白榴石。

问题:如何区分拉斑玄武岩和碱性玄武岩?玄武岩(BASALT):玄武岩是一种基性喷出岩,其化学成分与辉长岩相似,SiO2含量变化于45%~52%之间,K2O+Na2O含量较侵入岩略高,CaO、Fe2O3+FeO、MgO含量较侵入岩略低。

矿物成份主要由基性长石和辉石组成,次要矿物有橄榄石,角闪石及黑云母等,岩石均为暗色,一般为黑色,有时呈灰绿以及暗紫色等。

呈斑状结构。

气孔构造和杏仁构造普遍。

玄武岩体积密度为2.8~3.3g/cm3,致密者压缩强度很大,可高达300MPa,有时更高,存在玻璃质及气孔时则强度有所降低。

玄武岩耐久性甚高,节理多,且节理面多成六边形。

且具脆性,因而不易采得大块石料,由于气孔和杏仁构造常见,虽玄武岩地表上分布广泛,但可作饰面石材不多。

主要成份:玄武岩的主要成份是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氧化铁、氧化钙、氧化镁(还有少量的氧化钾、氧化钠),其中二氧化硅含量最多,约占百分之四十五至五十左右玄武岩的颜色,常见的多为黑色、黑褐或暗绿色。

因其质地致密,它的比重比一般花岗岩、石灰岩、沙岩、页岩都重。

但也有的玄武岩由于气孔特别多,重量便减轻,甚至在水中可以浮起来。

因此,把这种多孔体轻的玄武岩,叫做"浮石"。

玄武岩的分类:按次要矿物的不同,可划分为橄榄玄武岩、紫苏辉石玄武岩等;按结构构造,可分为气孔状玄武岩、杏仁状玄武岩等;按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可分为高铝玄武岩、碱性玄武岩和拉斑玄武岩等。

按形成环境分,包括形成于陆地拉张环境的大陆溢流玄武岩和形成于海底扩张带的洋底玄武岩。

碱性玄武岩(alkali basalt):基性碱性火山岩的总称。

比一般玄武岩富碱,而二氧化硅、氧化钙较低。

主要矿物为斜长石(中长石—拉长石)、橄榄石、富钙辉石和钛辉石,橄榄石与辉石间无反应边,不含紫苏辉石,而含有钾长石、歪长石以及白榴石、霞石、方钠石等副长石矿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