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第三卷第二篇
资本论第三卷(1)
第五章
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
第五章的主要内容:分析不变资本使用 上的节约为什么会提高利润率,从而进 一步揭示利润的本质。 第五章包括五节。第一节对不变资本使 用上的节约作理论分析,其余四节以大 量的实际材料对理论分析作印证。
第六章 价格变动的影响
第六章的主要内容:研究原料价格变动对利润率的影响。 这里讲的价格变动,实际上是价值变动的表现,因而 就是价值变动。价值变动不外是劳动生产力变化的表 现。所以,本章实质上是研究劳动生产力变化对利润 率的影响,不过它是通过价格变化来实现的。 如果说上一章在研究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着重揭 露了不变资本中的固定资本部分好象是利润的源泉的 秘密,那末,本章则是着重揭露不变资本中的流动资 本部分好象是利润的源泉的秘密。 第六章包括三节。第一节研究原料价格变动对利润率 的直接影响,第二节研究原料价格变动对利润率的间 接影响,第三节举例说明原料价格变动对生产从而对 利润率的影响。
《资本论》第三卷的结构
《资本论》第三卷包括七篇,共五十二 章。
《资本论》第三卷的序言
这篇序言是恩格斯写的。它的主要内容: 说明了第三卷的编辑过程,驳斥了资产 阶级庸俗经济学家对第三卷的歪曲。
第一篇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和 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第一篇的研究对象,是说明剩余价值和剩余价 值率的转化形式,即利润和利润率,分析利润 率的本质及其变化的各种因素。 第一篇包括七章。第一、二章分别研究了剩余 价值和剩余价值率是如何转化为利润和利润率 的;第三章从量的方面,研究了利润率和剩余 价值率之间的关系;第四、五、六章,进一步 具体研究了影响利润率变动的因素;第七章对 本篇所述问题的补充说明。
图解资本论
辩证法的实质:动态分析方法
逻辑规则:三分法-过程论-对立统一律
现存事物 肯定理解
变化形式 否定理解
变化结果 必然灭亡
从不断的运动中,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动态分析方法
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说 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逻辑规则:两种形式对立统一
《资本论》四卷本的逻辑结构
演化结果 科学理论
第一卷 本质属性 资本的生产过程
条件
具体形式 不同
3财富增长
价值增多
劳动二重性的分析结论
条件:社会关系
人类劳动力 在生理学意义
上的耗费
相同的抽象的 人类劳动
它形成 商品价值
抽象劳动形式 社会属性:可变
从一方面看
科学表述格式 条件观点一体 两分法同一律
条件:劳动关系
人类劳动力 在特殊有目的
形式上耗费
一切劳动 本质存在 关系形式
一方面、另一方面 这是抽象的表述形式 条件和观点二者分立
逻辑分 析两个 层次 两种形 式 三段式 法
两个层次
4结论:物(财富)只有在交换中才具有价值属性,价值不是自然属性而是社会属性
2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
商品的二重属性 直接性存在形式 间接性关系形式
商品的定义 独立的互不依赖 的私人劳动产品
商品的社会属性 形式:交换关系 本质:生产关系
价值和财富之间 矛盾根源在于 劳动的二重性
地叙述出来。 系统分析和综合
辩证逻辑属性
这点一旦做到,材料 的生命一旦观念地反映出 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 好像是一个先验的结构了。
用概念和逻辑 进行动态论述的特点
逻辑规则 两分法——同一律
事物辩证法和概念辩证法的对立统一
资本论
研究目的: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活动规律,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是为了在理论上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资本主义制度,是为了给无产阶级革命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研究对象: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以及运动规律,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来研究生产关系,体现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思想。
结构:第一卷: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
是不以流通过程为媒介的资本直接生产过程,重点在于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二卷: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
这是在资本生产过程基础上的流通过程,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重点在于剩余价值的实现。
第三卷:研究生产,流通,分配相统一的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
研究资本的各种具体形式和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式,重点在于剩余价值如何在剥削阶级内部进行分配。
第四卷:系统批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说,重点研究剩余价值学说史。
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研究对象: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撇开了流通过程,仅研究生产过程。
中心问题是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结构:《资本论》第一卷共七篇二十五章,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篇通过分析商品和货币,揭示了商品和货币的抽象的、一般的规律性,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为进一步分析剩余价值生产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第二至第六篇主要研究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剩余价值的生产,揭露资本家生产的唯一动机就是最大限度地追求剩余价值,从而揭露了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第二篇考察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第三篇考察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从质的方面分析剩余价值生产,假设劳动生产率不变;第四篇考察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从量的方面分析剩余价值生产,假设劳动生产率变化;第五篇把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作为统一的资本主义生产来考察,分析这两种剩余价值生产形式在逻辑和历史上的联系和区别;第六篇考察资本主义工资。
第三部分:第七篇研究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资本,创立了资本积累理论。
资本论》第三卷-文档资料
《资本论》第三卷简介
《资本论》第三卷是恩格斯根据马克思 的手稿整理和编辑而成的,于1894年出 版。标题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即分析作为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分 配过程统一的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由于剩余价值的生产和流通过程已在前 两卷作了分析,所以第三卷着重分析剩 余价值的分配问题。恩格斯说:“剩余 价值的分配就象一根红线一样贯穿着整 个第三卷”。
《资本论》第三卷的研究方法
从局部到综合,就是马克思考察了剩余 价值在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借贷 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间的分配后,综合 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各种收入的源泉, 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和历史 局限性,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 论。
《资本论》第三卷的研究方法
从本质到现象,就是马克思对利润的转 化形式都进行了两方面的分析,既分析 转化的现象,又揭示了现象掩盖的本质, 既从本质到现象,又透过现象看本质。
《资本论》第三卷的结构
3、第33--35章 从国内和国际两方面研 究信用制度和货币流通的相互关系。
4、第36章 分析生息资本的发展历史, 是全篇的总结。
特点 本篇是第三卷最困难、最难懂的 一篇。既涉及到抽象的理论分析,又有 大量的银行、信用、证券交易等具体内 容。
《资本论》第三卷的结构
第六篇: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本篇包括从 第37章至47章的内容,共11章,其内容可分 为三部分。
《资本论》第三卷的结构
第四篇:“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转化为 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商人资 本)”,共五章,可分为三部分。
1、第16—18章,重点考察和分析了商 业资本的作用和特点,商业利润的形成 及商业资本周转对商品价格的影响,以 及商业资本的周转问题。这一部分是本 篇的主要内容。
资本论第三卷讲义全
二、生产价格同价值的关系 (一)社会的生产价格总和等于价值总和。剩余价值总和等
于利润总和。 (二)商品生产价格同价值的偏差会互相抵销,应把这一点
理解为一种长时期发生作用的趋势。 (三)计算生产价格总和时,必须注意剔除利润的重复计算。
商品成本价格含义的修改。 (四)商品生产价格的变化的基础的变化。 三、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产生,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与劳
(一)前言:说明本章研究的对象、方法和前提。 (二)第一、二节分别考察资本的价值构成和剩余价值
率对利润率的影响。
(三)结束语:利润率变化的各种规律。
第四章 周转对利润率的影响
本章是恩格斯根据马克思拟定的题目补写。
(一)资本周转对利润率的影响:周转时间或它的两个 构成部分(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任何缩短都会提高 利润率。
第五篇考察资本所有权与资本职能相分离而形成的 生息资本,以及平均利润分裂为企业主收入和利息。 至此基本围绕分析构成资本主义社会的两大基本阶 级的经济关系。
第六篇考察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及其在经济上的实 现,揭示剩余价值在农业资本家与土地所有者之间 分配的规律,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地租进而分 析三大阶级的关系。第七篇研究资本主义各种收入 及其源泉,科学揭示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 系以及分配关系背后的阶级关系,批判“三位一体 的公式”中所体现的资本拜物教性质,从而结束了 对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研究。
(四)现象反映本质往往是颠倒的。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本质在它们的具 体形式中获得了迷惑人的性质,人 的关系完全被物的关系掩盖了。在 第三卷中,随着逻辑的不断展开, 马克思不断地揭露资本的拜物教性 质,科学地揭示了本质与现象的辩 证关系,马克思把对资本的批判和 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有机 地结合起来。
《资本论》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读后感3000字
《资本论》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读后感《资本论》是德国思想家卡尔·马克思创作的政治经济学著作。
它的第二篇内容“货币转化为资本”考察的是广义的资本流通过程;即除了直接生产过程外,把交换过程加进来了。
这一篇主要分析了单个资本的再生产即资本的循环和周转和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的运行过程。
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资本不仅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而且是一个不断运动不断再生产的过程,它只有在这种连续的运动中才能实现增殖。
《资本论》首版出版于1867年9月14日的德国汉堡。
在当时,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洲社会的迅猛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下的固有矛盾愈发明显地暴露了出来。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他们之间的斗争日益尖锐,呈现复杂化的趋势。
到了1857年,更是爆发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马克思认为,随着经济危机而来的可能是革命,在这之前要用科学理论武装工人阶级。
于是,为了给无产阶级提供强大的理论武器,马克思开始着手研究政治经济学,并发狂似地通宵总结他的经济学研究。
据不完全统计,马克思在写作《资本论》的过程中.阅读了2000多册有关的经济学著作,收集了4000多种报刊杂志,研究了大量的英国官方会议的有关文件和蓝皮书,他写的各种摘录、手稿、提纲、札记等多达100多本。
马克思说,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
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即贸易,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
但是在撇开商品流通的物质内容,撇开各种使用价值的交换之后,我们会发现作为资本的最后产物的货币才是资本的最初的表现形式。
但同为货币,却还有着不同的存在形式,货币可以是作为货币的货币,也可以是作为资本的货币,它们二者的区别,首先只是在于它们具有不同的流通形式。
其直接形式是W—G—W,商品转化为货币,货币再转化为商品,为买而卖;特殊形式是G—W—G,货币转化为商品,商品再转化为货币,为卖而买。
对于这两个形式来说,都分成同样两个对立阶段:W—G(卖)和G—W(买),都是同样的两个物的因素。
《资本论》第二三卷读书笔记
《资本论》第二三卷读书笔记《资本论》更是一本博大精深的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结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解说。
最近,我在课余时间阅读了《资本论》,着重读了其中的第二、第三卷内容,在深深感叹马克思杰出思想的同时,又提升了自我的思想境界。
《资本论》第二卷讲述了资本的循环,劳动期间、扩大生产等方面。
在这里我了解了,资本的增值的职能,就必须不停地运动、循环,形成资本循环。
产品由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固定资本转移到产品中的那部分价值变为货币,是和他的价值承担者商品转化为货币同时进行的。
我了解了w-g 的转化过程。
资本的循环周期的时间,下一次重新回到这个起点花费的时间。
在我看来资本周期循环一次就体现了资本增值的过程。
第三卷主要讲述了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率、利润转化、商资本和货币资本转化、利润利息、资本主义地租、各种资本主义收入等问题。
通过阅读我大致理解了:剩余价值和利润是相似的,人口过剩和资本过剩之间的矛盾问题是加剧资本主义国家内无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矛盾的问题。
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率的问题。
剩余价值率所表现的关系与年剩余价值率所表现的关系是不同的。
剩余价值率是表示剥削程度,而年剩余价值率则表示预付可变资本的增殖程度。
这是一个例子让我深刻的体会到了商品的增值。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问题。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是不同生产部门之间资本竞争的结果。
当某个部门利润高时,必然引起大量后续资本投入,导致产品供大于求,价格下跌,利润降低;某个部门利润低时,资本家必然不愿意投入资本,导致产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利润上升。
两者作用的结果,就是各生产部门利润平均化,即形成平均利润,利润与该部门投入预付资本成正比。
意义就是,表面上看来利润只和投入预付资本大小有关,与工人劳动无关。
西方经济学家于是认为,价值是由资本家的预付资本产生的,而不是工人劳动产生。
从而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来源。
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就是通过这一理论解释了利润平均化的原因,揭示了剩余价值是由工人创造,而被资本家瓜分的实质。
资本论概要
《资本论》第一篇:商品和劳动第一章:商品1.商品体本身的有用性,也就是使用价值,同人们取得这种性质所耗费劳动的多少是没有关系的。
因此,考察商品使用价值的时候,也就是在使用或消费中,总是以一定量为前提的。
2.交换价值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是不同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而且可以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不断改变。
各种商品的交换价值需要化成一种共同的表现形式,这种共同的表现形式绝不是指商品的物体属性,而是从商品使用价值的角度来考虑。
在商品交换中,只要比例关系适当,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就可以和其他任何一种的完全相等。
3.虽然商品有质的差别,但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却只有量的差别。
如果把商品使用价值撇开来看,也就是把劳动产品的物质组成部分和形式抽去,可以感觉到的商品属性都会消失掉,此时,作为劳动产品商品的性质已经发生变化。
随着劳动产品有用性质的消失,体现在劳动产品中劳动的有用性质也相继消失,各种劳动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都可以抽象为人类劳动。
当然,考察劳动产品剩下来的东西,也就是考察这些无差别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考察它们作为社会实体的价值,无须考虑人类劳动力的凝结形式。
4.在商品交换关系中,商品的交换价值可以表现为同使用价值完全无关的东西。
如果抽去使用价值的话,商品的交换关系或交换价值中表现出来的共同东西,就可以称为商品的价值,也就是商品本身单纯凝结人类劳动的度量。
由此可见,商品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的,而单个商品只不过是该种商品的平均样品而已。
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的交换价值——商品的价值第二章:劳动1.劳动总是和它的有用效果紧密联系的,而每个商品的使用价值都包含着一定目的的生产活动。
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劳动尤其是有用劳动,不仅是人类和自然之间进行物质变换的生存条件,而且是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必然选择,应该是不以社会形式为转移的。
2.人类的生产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
《图解资本论》
1起点是存在
图解劳动的二重性:财富和价值的关系
社会必要 劳动时间 2 1存在 具体劳动 关系 形式 时间 劳动的 二重性 供需影响 价值实现 本质 两分法
财富和价值 的矛盾关系
观点是抽象结论 逻辑是具体结论
形式 三段式
生产力决定 着生产效率
抽象论述 随着物质财富的量 的增长,它的价值 量可能同时下降。 这种对立的运动来 源于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条件 生产效率提高,社 会必要劳动量下降 会导致价值量下降
关系属性
矛盾性
自身属性
认 2过程 识 间接反 是观点 能 思 和理论 力 不 层次阶梯 断 直接性:劳动产品 提 花费的劳动时间不同 升 劳动技能和制作工艺不同 直观反映
本质性 社会地位 物质利益 间接性 社会必要劳动量 供需矛盾的影响 人与人社会关系
认识对象:物,自身属性-使用价值 相互交换:关系属性-价值与价格
马克思采用了描述和比喻的方法,图解则是逻辑分析方法
交换形式与矛盾形式之间的关联
从形式到属性
商品和货币 属性 矛盾:两极形态 本质 产品和商品 对立:本质矛盾 思维口诀 过程是三 属性是一 形式无矛盾 本质有矛盾 属性是矛盾 同一是隐藏,差别是显露 对立是本质,矛盾是属性 结果
物和产品 显露 差别:属性对立
B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和属性
形式 1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 整体:总和的或 扩大的价值形式 形式 2特殊等价形式
逻辑规则 形式对立本质同一 两个层次对立统一
本质属性:3总和的或 扩大的价值形式的缺点
z量商品A=u量商品B,或=v量商品C,或=w量商品D,或=x量商品E,或=其他 20码麻布=1件上衣,或=10磅茶叶,或=40磅咖啡,或=1夸特小麦, 或=2盎司金或=1/2吨铁或=其他:辩证逻辑形式:抽象和具体的同一律
第10讲 《资本论》第三卷介绍
1.第三卷的研究对象、中心
⑷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是“揭示和说明资本运动过
程作为整体考察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 这具体形式包括: 其一,资本的各种具体形式。如产业资本、商业 资本、生息资本、虚拟资本等。 其二,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式。如产业利润、 商业利润、利息、地租等。 其三,价值的各种具体形式。如社会价值、个别 价值、平均价值、市场价值、名义价值等。
⑶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剩余价值的实现不是一回事情。
⑷利润率下降会加速资本积累及资本集中。
3.规律的内部矛盾的展开
B.生产扩大和价值增殖之间的冲突。
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着目的和手段的矛盾。 ⑵资本主义生产的真正限制是资本自身。 C.人口过剩时的资本过剩. ⑴资本过剩的含义。 ⑵资本过剩与经济危机。 ⑶资本过剩包含着商品过剩及由此产生的矛盾。 ⑷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自身限制的小结。
2.利润率
D.利润率是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的方式并使资 本关系神秘化。 ⑴使劳动的主体和客体关系发生颠倒的生产
方式进一步发展。
⑵利润率作为表示预付总资本增殖程度的比 率模糊了剩余价值的来源。
3.影响利润率的因素
A.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B.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 C.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 D.不变资本的节省。
⑴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⑵利润与剩余价值的关系。
2.利润率
A.资本家预付总资本目的是生产一个超过预付
资本的价值余额。
B.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表示同一个量的不同的 比率或关系。 C.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是剩余价值转化为 利润的前提。 ⑴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历史起点。 ⑵利润率包含了剩余价值在流通中获得的新 的规定。
⑸对李嘉图关于利润率下降理论观点的评述。
《资本论》第三卷
《资本论》第三卷《资本论》第三卷的对象与方法 (3)一.对象 (3)二.方法 (4)三.意义 (4)《资本论》第三卷的结构 (5)第一篇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和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6)第一章成本价格和利润 (6)一.成本价格 (6)二.利润 (7)第二章利润率 (8)第三章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的关系 (9)一.m'不变,v/C可变 (9)二.m'可变 (9)三.总结 (10)第四章周转对利润率的影响 (10)一.周转对利润或利润率的一般影响 (10)二.不同资本的周转时间对其利润率的影响 (11)三.正确计算年利润率 (11)第五章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 (11)一.节约不变资本的途径 (11)二.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 (13)三.有关技术发明的论述 (14)第六章价格变动的影响 (14)一.原料价格的波动及其对利润率的直接影响 (15)二.资本的增值和贬值、游离和束缚 (15)三.原料价格变动对资本主义生产的影响 (16)本篇小结 (17)基本概念: (17)复习题: (17)第二篇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17)第八章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的不同构成和由此引起的利润率的差别 (17)一.研究的出发点 (17)二.资本构成与利润率的部门差别 (18)三.各部门资本周转时间的不同与利润率的差别 (18)四.利润率的差别与等量资本取得等量利润的矛盾 (19)第九章一般利润率(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和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19)第十章一般利润率通过竞争而平均化。
市场价格和市场价值。
超额利润 (20)一.个别价值与市场价值 (21)二.供求与价值 (22)三.资本主义生产价格的形成机制 (25)四.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5)五.所谓“转形问题”(transformation problem) (27)本篇小结 (29)基本概念: (29)复习题: (29)第三篇利润率趋于下降的规律 (29)第十三章规律本身 (29)一.利润率趋于下降的规律 (29)二.利润增加和利润率下降的二重的规律 (30)第十四章起反作用的各种原因 (31)第十五章规律的内部矛盾的展开 (33)一.利润率下降规律的内部矛盾 (33)二、资本主义生产的矛盾性质和历史相对性:生产扩大与价值增殖之间的冲突 . 34三、资本主义对生产力的破坏:生产过剩的实质 (36)本篇小结 (37)基本概念: (37)复习题: (37)第四篇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转化为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商人资本) (38)第十六章商品经营资本 (38)第十七章商业利润 (39)第二十章关于商人资本的历史考察 (42)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前的商人资本 (42)二.商业资本的发展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兴起的作用 (43)本篇小结 (43)基本概念: (43)复习题: (43)第五篇利润分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
资本论第三卷主要内容
有关《资本论》第三卷的主要内容《资本论》第三卷主要研究的是资本生产的总过程,揭示和说明了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体考察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
首先,它介绍了利润的产生。
资产阶级发明出来的利润实际上是剩余价值,这是利润的本质,而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表面形式,这两者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利润使得表现形式上比剩余价值更具有神秘性。
其次,它还阐述了成本价格的形成。
成本价格的形成假象掩盖住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价值变化中变成了总是由总资本引起,而不是由可变资本部分引起。
这使得其特殊作用被抹杀,利润仿佛变成全部由预付资本产生的,掩盖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别,从而加深掩盖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也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再者,它研究了利润率、平均利润的相关学说及因素,紧接着说出了商品价值已转化为生产价格,商品的交换不再以价值而是以生产价格为基础,另外市场价格也不再围绕价值而是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并阐述了这种转化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但生产价格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条件,即资本和劳动的自由流动。
此外,它还讨论了利润的平均化进一步加深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的阐述进一步揭露了资本的万恶。
为了提高利润率,资本家加重对工人的剥削。
为了获得超额利润,资本家使工人过度劳动。
平均利润形成后,各部门资本家所获取的利润量不仅只取决于对自己内部工人的剥削程度,还取决于对整个工人阶级的剥削程度。
因此就会逐步演变成社会两大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
最后,它还指出通过进一步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资本家竞相压低自己的成本或者提高商品价格,抑或是获得拥有某个市场的权利来获得超额利润,资本家之间不断进行内部斗争开获取占有。
总之,《资本论》第三卷在理解上相对较难,主要揭示和说明了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体考察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
赏析《资本论》
赏析《资本论》《资本论》是卡尔·马克思的代表作,它是19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著作。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石。
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内在矛盾,并提出了解决这些矛盾的方法。
《资本论》分为三卷。
第一卷主要研究了资本的生产过程,分析了剩余价值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
第二卷探讨了资本的流通过程,揭示了剩余价值的分配和资本主义的再生产。
第三卷研究了资本主义的总过程,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和解决方案。
《资本论》的主要观点有:1. 劳动价值论: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它所需要的社会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生产它所使用的生产资料的价值成反比。
这就是劳动价值论。
2. 剩余价值论:马克思认为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来获得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工人创造的价值减去工人的工资后所剩余的价值。
资本家通过延长工作时间、提高劳动强度等方式来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
3. 阶级斗争论:马克思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工人阶级为了争取自己的利益,必须进行阶级斗争。
4. 经济危机论: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由生产过剩引起的。
当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而不断扩大生产,但消费者的购买力不足以消化这些过剩的商品时,就会出现经济危机。
5. 社会革命论: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必须通过革命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将带来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资本论》对于我们理解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资本论》的理论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通过对《资本论》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同时,《资本论》的思想也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资本论第二、三卷思考题
《资本论》第二卷思考题1、第二篇第一篇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一般商品流通与资本的运动有什么区别?什么原因使G——W这个一般的商品流通行为成为资本运动的一个阶段?(第二卷第32页)3、马克思在第35页上所说的G——W行为中“最具有特征的量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最具有特征的量的关系”?4、为什么货币能够执行资本的职能,通过G——A行为为资本主义生产做准备?(第二卷第36页)5、货币资本运动的行为基础是什么?(第二卷第39页)6、资本在经历G——W运动后,为什么要进入生产过程?(41-42)7、为什么资本循环中的生产阶段进行的必须是商品生产?8、为什么“一旦依靠雇佣劳动进行的生产普遍化,商品生产就必然成为普遍形式”?(第二卷第42-43页)。
9、领会“不管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社会结构区分为各个不同的经济时期。
”(第44页)这段话中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10、马克思说“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
但是、二者在分离的情况下只在可能性上是生产因素。
凡要进行生产,就必须使它们结合起来。
实行这种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使社会结构区分为各个不同的经济时期。
”(第二卷第44页)按照这一原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是如何结合的?11、思考:为什么说资本主义是一个划时代剥削方式?(第44页)12、理解“生产资料本身,只有在劳动力作为生产资本的人的存在形式,能够和生产资料相合并时,才成为生产资本的物的形式或生产资本。
”(第二卷第44页)13、工人的劳动力在什么情况下是资本,什么情况下不是资本?为什么?如何正确理解这里“资本”的含义?(参见第44页)现代西方经济学把人的劳动能力说成是资本(人力资本),其错误何在?14、为什么劳动力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创造的剩余价值表现为资本的果实?(第45页)15、为什么说“商品队伍中,由于属性不同,哪一类应升为资本,哪一类应列为普通商品,这个问题不过是烦琐经济学自己制造出来的一个可笑的难题罢了”?(第46页)16、回答“是什么使一切商品流通的这个简单行为(注:指W——G)同时成为一种资本职能”。
《资本论精读》课件
第三卷:资本的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 余价值
1
绝对剩余价值
探讨资本通过延长工人劳动时间实现的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2
相对剩余价值
分析资本如何通过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来实现剩余价值的生产。
3
剩余价值实现
揭示剩余价值如何通过商品交换和利润分配来最终实现。
阅读《资本论》的建议与方法
1 深入研究
读者应通过系统研读原著,理解马克思的思想体系及其内在逻辑。
第一卷:商品和货币的本质
商品的本质
马克思对商品的定义及其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 作用进行了深入分析。
货币的作用
货币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流通和价值储藏功能 是如何发挥的?
第二卷:资本的流通和再生产
资本流通
探讨资本在生产领域和市场领域之间的流动过程和 相互依存
2 历史背景
把握《资本论》产生的历史条件和马克思时代背景。
3 批判思考
对于马克思的理论和观点,要进行批判性思考,深入思考其现实意义。
结论和要点
资本主义的演进
《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和内在矛盾, 对理解当代经济具有重要启示。
核心要点
理解《资本论》的核心要点,有助于对资本主义社 会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思考。
《资本论精读》PPT课件
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一本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作机制的经典著作。本课件 将带你深入了解《资本论》的核心概念与理论。
马克思的《资本论》简介
《资本论》是马克思于19世纪发表的一部重要经济学著作,对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运行规律具有重要意 义。
《资本论》的核心概念与理论
《资本论》涵盖了诸多核心概念与理论,如剩余价值理论、劳动价值论、商品交换等,深入剖析了资本主义经 济的本质。
《资本论》导读(第二版) 第三卷 第二篇
第九章 一般利润率(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和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Text in here, text in here. Text in here, text in here.
TEXT HERE
Text in here, text in here. Text in here, text in here.
Design Inspiration
Design Inspiration
Diversity of Culture
Captivate your viewing audience - PowerPoint Templates
Subtle Touch
Trendy Design in contemporary colors and styles - PowerPoint Templates
TEXT HERE
Text in here, text in here. Text in here, text in here.
TEXT HERE
在本章中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上述矛盾解决的途径,这就是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和一般利润率的形成。为了简明地说明问题,减少单纯文字说明的困难,马克思列举了三个表格来分析一般利润率的形成和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假定社会共有五个生产部门,马克思对第一个表格的编制作了如下假定:一是五个不同的生产部门预付资本均是100,根据资本的百分比构成来考察,有机构成各不相同;二是剩余价值率仍旧被假定为在五个部门中是相等的,例如为100%;三是暂且假定预付的资本100全部加人商品的价值形成中,也就是预付资本等于成本价格(即C=k);四是不考虑周转因素。例如(见表1):
TEXT HERE
Demographic-based data sets could transform search marketing ROI in 2013.
从抽象到具体——《资本论》的叙述方法
从抽象到具体——《资本论》的叙述方法赵家祥; 唐昆雄【期刊名称】《《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9(000)006【总页数】19页(P1-19)【关键词】叙述方法; 研究方法; 抽象; 具体; 逻辑; 历史【作者】赵家祥; 唐昆雄【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1; 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贵阳5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91.91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中说:“在形式上,叙述方法必须与研究方法不同。
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
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
这一点一旦做到,材料的生命一旦在观念上反映出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好像是一个先验的结构了。
”[1]21-22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讲到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时,具体地论述了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方法是“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应该从实在和具体开始,在经济学上作为全部社会生产行为的基础和主体的人口,是实在和具体,所以应该从人口开始。
而人口是由阶级构成的,应该从人口中抽象出阶级这个概念。
而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是由雇佣劳动和资本构成的,所以应该从阶级这个概念中抽象出雇佣劳动和资本的概念。
而雇佣劳动和资本又是以交换、分工、价格等等为前提的。
例如资本,如果没有雇佣劳动、价值、货币、价格等等它就什么也不是。
所以应该从资本这个概念中抽象出价值、货币、价格等概念。
马克思指出:“因此,如果我从人口着手,那么,这就是关于整体的一个混沌的表象,并且通过更切近的规定我就会在分析中达到越来越简单的概念;从表象中的具体达到越来越稀薄的抽象,直到我达到一些最简单的规定。
”[2]41 政治经济学的叙述方法则是“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
而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就是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的逆向过程。
马克思指出,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行程又得从那里回过头来,直到我最后又回到人口,但是这回人口已不是关于整体的一个混沌的表象,而是一个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的总体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价值向生产价格的转化
1、生产价格的定义; 商品的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 2生产价格的形成 前提就是平均利润率的存在
3生产价格的形成使个别部门的剩余价值与平 均利润不等,价值和生产价格不等,但从全 社会来说,是相等的。
4、生产价格和价值的关系
各个生产部门的生产价格和它们的价值是不一致的,但全社 会的生产价格总额和它们的价值总额却是一致的。生产价格 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P315最下面: 如把全国商品的成本价格的总和放在一方,把全国的利润总 和放在另一方,生产价值总额和价值总额就是一致的。至于 个别生产部门,只有在它的资本有机构成恰好等于社会平均 构成的时候,它的商品生产价格才等于商品价值,其余大多 数生产部门则是通过生产价格高于价值和生产价格低于价值 这两种情况的互相抵销而实现平衡。 商品价值变动是生产价格变动的基础,生产价格变动是商品 价值变动的表现。
三、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 为生产价格,进一步掩盖了资本关系 的本质。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以后,各个生产部门的 剩余价值和利润之间,不仅在m’和P’之间有 差别,而且在m量和P量之间也存在着差别。 正是这种差别,把利润的本质和起源完全掩 盖起来,好象利润的确不是由剩余价值生产 决定的,而是完全由外在条件决定的
3商品供求是否平衡只能影响价格同 价值的背离,而不能决定商品价值。
4超额是在市场价值情况下,生产条件最好的人 可以获得超额利润。 二是市场价格大于市场价值。 三是由于人为垄断或自然垄断形成的超额利 润。(如地租)
5、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平均利润率
P316/4在整个资本主义生产中,一般规律只 能作为一种占统治地位的趋势.以一种极其 错综复杂和近似的方式,作为从不断波动中 得出的,但永远不能确定的平均情况来发挥 作用。
4平均利润率的计算应该加权平均
考虑到不同利润率在平均数形成上所占的比 重。P317/5
5平均利润率取决于两个因素
P317~318 一是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及与此相 适应的不同的利润率; 二是社会总资本在各不同生产部门的分配比 重大小。
一、各部门资本构成不同会引起利润率的差 别 1资本有机构成 P306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 成变化的资本的价值构成。
2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引起 利润率差别
关键在于可变资本的大小 只有在资本有机构成和m’相同的条件下,利 润量才会和所用预付资本量成正比例变化。
二、各部门的资本周转时间的不同也 会引起利润率的差异
三、利润率的差异与等量资本取得等 量利润相矛盾
不管所生产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多么不同,成 本价格对投在不同部门的等量资本来说总是 一样的 ,成本价格的这种等同性,形成不同 投资竞争的基础,而平均利润就是通过这种 竞争确定的
第九章 一般利润率(平均利润 率)的形成和商品价值 转化为生产价格
中心: 解决上一章提出的等量资本获取等量 利润与价值规律之间的表面矛盾
资本论 第三卷 第二篇
第二篇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中心:分析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形成 进一步论证了三个决定: 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 2剩余价值决定平均利润 3价值决定生产价格
结构:共有五章 教材节选三章
结论: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没有违背价值规律 整个资产阶级剥削整个无产阶级
第八章 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的不同 构成和由此引起的利润率的差别
二、商品按价值交换先于按生产价格 交换
P327/2
三、关于市场价值的形成问题(市场 价值、市场价格和超额利润) P339开始
1竞争首先是在一个部门内实现的,是使商 品的各种不同的个别价值形成一个相同的市 场价值和市场价格。
2部门内部的竞争使商品的个别价值 平均化为市场价值
要使商品按照市场价值来出售,必须具备下 列两个条件: 第一,不同的个别价值,必须平均化为一个 社会价值,为此需要在同种商品的生产者之 间 有一种竞争,且需要一个可供他们共同出 售自己商品的市场。 第二,商品有使用价值,能够满足某种需要。
四、结论:
在其他条件已定的前提下,平均利润率取决 于资本家对总劳动的剥削程度。 基于这种共同的利害关系,各个资本家尽管 在竞争中实行弱肉强食的原则,却在工人阶 级面前结成真正的共济团体。
一、竞争使利润率平均化。利润率的 平均化是在竞争中形成的。
在竞争中,资本家会按照利润率的高低在不 同部门之间转移资本。在经济生活中,除少 数中等构成部门的商品价值和生产价格完全 一致或接近一致外,大多数生产部门的商品 价值和生产价格是不一致的。由商品价值向 生产价格的转化,是通过竞争不断调整社会 总资本在各不同生产部门的分配,使各不同 生产部门都能按平均利润率获得平均利润。
P309倒2 “周转时间的差别,是等量资本在不同生产部 门在相等时间内生产出不等量利润的另一个 原因,因而 也是这些不同生产部门利润率不 等的另一个原因。”
等量可变资本的周转时间不同,它所生产的 年剩余价值量从而利润率也就不同。 由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不同,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也会对利润率发 生影响
第十章
一般利润率通过竞争而平 均化 市场价格和市场价值
第十章 一般利润率通过竞争而平均化。市场 价格和市场价值。超额利润
超额利润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这种 本质联系,是由马克思第一次揭露出来的。 从十九世纪的庞 马维克到二十世纪70年代的萨缪尔 逊,都指责马克思在第一卷中,根据劳动价值论, 商品是按价值交换的,三卷中按生产价格交换,有 矛盾,马克思认为不矛盾。问题是马克思自己提出 的,自己解决了。P316最后一段:商品生产价格是 包含偏离价值的情况会的情况会互相抵销。
一、平均利润率和平均利润的形成 1竞争形成平均利润率 由于不同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就会有 各不相同的利润率。但竞争会使不同利润率 平均化为一般利润率,而一般利润率就是所 有这些不同的利润率的平均数。
2平均利润,按照一般利润率归于一 定量资本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
P314
3 平均利润率只是资本主义经济的 一种内在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