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故事

合集下载

关于商鞅的成语故事

关于商鞅的成语故事

关于商鞅的成语故事
商鞅,战国时期秦国著名政治家、改革家,他的变法极大地推动了秦国的发展,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商鞅的成语故事。

一、徙木为信
商鞅在推行改革前,为了取信于民,曾在国都集市的南门立下一根三丈长的木杆,并当众宣布:“谁能将这根木杆搬到北门,赏十金。

”起初,人们都不相信,觉得这事儿不可能。

后来,商鞅将赏金提高到五十金,终于有人将木杆搬到了北门,商鞅如约赏给了他五十金。

这个故事传开后,人们都相信商鞅是个守信的人,从而为他推行改革奠定了基础。

“徙木为信”这个成语就是由此而来,表示取信于民,言出必行。

二、作法自毙
商鞅在推行改革时,曾严惩了太子赢驷的两个师傅,使得赢驷对商鞅怀恨在心。

后来,商鞅变法成功,却因得罪了赢驷,被赢驷即位后的秦惠文王所杀。

商鞅在临死前感慨地说:“吾作法自毙,今日之祸,乃自取也。

”这个成语“作法自毙”就是由此而来,表示自己制定的法律反而害了自己。

三、揭竿而起
商鞅变法期间,废除了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使得许多失去土地的农民破产。

为了生存,这些农民纷纷揭竿而起,发动起义。

这个成语“揭竿而起”就是由此而来,表示人民为了反抗压迫而武装起义。

四、一鼓作气
商鞅在推行改革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严惩腐败、精简机构、奖励军功等,使得秦国国力迅速提升。

为了巩固改革成果,商鞅鼓励士兵们在战斗中一鼓作气,取得胜利。

这个成语“一鼓作气”就是由此而来,表示在关键时刻,一口气把事情做好。

总结:商鞅的成语故事体现了他在改革过程中的智慧、勇气和毅力。

商鞅变法的故事

商鞅变法的故事

商鞅变法的故事商鞅变法是指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法家著名人物商鞅在秦国进行的两次政治改革。

商鞅变法故事三则商鞅变法公元前359年,秦孝公命令商鞅颁布垦草令,进行变法。

此时商鞅的身份只是客卿,垦草令是大规模变法的前奏。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掌握秦国实权,颁布第一次变法的一系列法令。

公元前352年,商鞅升为大良造。

公元前350年,秦国迁都咸阳,颁布了第二次变法的法令。

商鞅变法的内容非常广泛,程度非常深刻,是战国时代最为彻底的一次改革。

舌战群儒秦孝公认为只有通过变法运动,才能使秦国变得更加强大,于是在秦国广纳贤才,希望能寻觅一位变法人士。

商鞅来到秦国后,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在秦孝公的推动下,商鞅开始了大规模的变法运动。

商鞅变法并没有很快的得到实施,秦孝公刚成为秦国的新一任国君,他怕变法会遭到守旧派的反对。

果然不出意料,商鞅变法遭到了以甘龙和杜挚为首的保守党派的反对,商鞅为坚持变法的好处和他们展开了一场论战,就是著名的商鞅舌战群儒。

甘龙等人认为轻易变法会引起社会的动荡和不安,秦孝公本来才登上皇位,政权不够稳固,如果此时让商鞅主持变法,可能会引起社会的动荡。

针对这个问题,商鞅认为,国家的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时代发展做出不同的适合国家国情的制度,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国家的发展。

商鞅还列举了大量的例子,比如周朝的灭亡、夏朝的灭亡,都是因为国家制度跟不上社会进步,人民才抛弃了它。

对于,秦国而言,变法是唯一的必经之路。

甘龙等保守党派还认为变法要顺应时间,如果秦国一意孤行实行变法,物极必反。

就俩人的意见,商鞅认为,秦国此时要想走上富强之路,必须要实行变法。

纵观李悝和吴起俩人的变法,都对秦国由借鉴意义。

在商鞅的坚持下,秦孝公看到了商鞅变法的信心和决心,于是商鞅变法在秦国开始展开。

徙木立信商鞅虽然很快拟定变法条目,但是并没有忙于公布,而是先采取了一个办法,让秦国百姓知道,官府的命令是算数的。

商鞅变法的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故事

商鞅变法的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故事

商鞅变法的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故事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一次成功的变革记为新发,他让秦国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并且为以后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而且确定了法治的思想。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商鞅变法的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故事吧!商鞅变法公元前361年,秦献公死了,他的儿子渠梁被立为新国君,叫做秦孝公。

秦孝公和秦穆公一样,是一个很有抱负的人,为了改变秦国内外交困的局面,他下决心发愤图强,招收贤能,向中原国家学习,进行变法革新。

他下了一道命令,说:“不论是秦国人还是其他诸侯国来的客人,谁能使秦国富强起来,就重用他。

”秦孝公如此重视人才,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华的人。

有一个叫卫鞅的人,本是卫国国君姬妾所生,姓公孙,他在魏国做过官,但没有受到魏惠王的重用。

于是,他来到秦国,托人引见,得到了秦孝公的接见。

秦孝公问他,如何才能让秦国富强起来。

卫鞅似乎早就考虑成熟了,胸有成竹地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想富强,必须发展农业,奖励耕织;要整顿军队,赏罚分明;另外,还要取信于民,说到做到。

”秦孝公非常同意卫鞅的意见,当即就拜他为大夫,让他着手准备变法的事。

许多贵族大臣害怕变法损害自己的利益,极力反对。

于是秦孝公就把卫鞅、甘龙、杜执等人召进宫里,商议变法的事。

秦孝公说:“实行变法,就需要破除旧法,改变古礼,这恐怕会遭到天下人的批评,你们说应该怎么办才好呢?”卫鞅说:“干一番事业,遭到别人的反对,是常有的事。

如果大王患得患失,这件事永远不会成功。

”甘龙和杜执是保守派,当然极力反对卫鞅的主张。

甘龙说:“圣人的‘礼’、‘义’怎么能随便违背呢?先王的制度又怎么能任意更改呢?”杜执也说:“没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能改变旧制,没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能变更法度。

”卫鞅反驳说:“古代礼制不同,你们说应该效法哪一种‘礼’?帝王不相因袭,我们又应该遵守哪位帝王的法度?二位大夫的话,完全是庸人之见。

”秦孝公听了卫鞅的话,坚定了变法改革的决心。

卫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拿新法当儿戏,于是,就在新法公布之前,在南门立起一根大木头。

[关于名人创新故事] 关于创新的名人故事

[关于名人创新故事] 关于创新的名人故事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关于名人创新故事] 关于创新的名人故事作出重大发明创造的年轻人,大多是敢于向千年不变的戒规、定律挑战的人,他们做出了大师们认为不可能的事情来,让世人大吃一惊。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名人创新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关于名人创新故事篇一: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商鞅为维护秦国统治者的利益而推行的一系列变革措施。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

年轻的国君决心改变秦国的落后面貌,于是下了一变法图强的求贤诏令。

商鞅就是在这个时候自魏国来到秦国的。

商鞅到秦国后,宣传“强国之术”,决心协助秦孝公进行社会改革,因此得到秦孝公的信任,任命他为左庶长。

公元前359年和公元前350年,在商鞅主持下秦国两次公布了新法。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面貌焕然一新。

秦国从落后国家,一跃而为“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的强国,出现了“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的局面。

正是由于它的作用,秦朝的历史才变得如此辉煌。

关于名人创新故事篇二:郑板桥独创一体郑板桥是清代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

他自幼爱好书法,立志掌握古今书法大家的要旨。

他勤学苦练,然开始时只是反复临摹名家字帖,进步不大,深感苦恼。

据说,有次练书法入了神,竟在妻子的背上画来画去。

妻子问他这是干什么,他华考|zk168说是在练字。

他妻子嗔怪道:“人各有一体,你体是你体;人体是人体,你老在别人的体上缠什么?”郑板桥听后,猛然醒悟到:书法贵在独创,自成一体,老是临摹别人的碑帖,怎么行呢!从此以后,他力求创新,摸索着把画竹的技巧渗在书法艺术中,终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板桥体。

关于名人创新故事篇三:爱迪生发明电灯爱迪生(1847~1931)edison,thomaalva1877年,发明了留声机,这使他名扬四海。

1878年,开始白炽灯的研究,在十几个月中经过多次失败后,于1879年10月21日成功地点亮了白炽炭丝灯,稳定地点亮了两整天。

商鞅变法故事

商鞅变法故事

商鞅变法故事在战国七雄中,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诸侯国落后。

贴邻的魏国就比秦国强,还从秦国夺去了河西一大片地方。

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

他下决心发奋图强,首先搜罗人才。

他下了一道命令,说:“不论是秦国人或者外来的客人,谁要是能想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的,就封他做官。

”秦孝公这样一号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干的人。

商鞅在卫国得不到重用,跑到秦国,得到秦孝公的接见。

商鞅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注意农业,奖励将士;要打算把国家治好,必须有赏有罚。

有赏有罚,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进行了。

”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张。

可是秦国的一些贵族和大臣却竭力反对。

秦孝公一看反对的人这么多,自己刚刚即位,怕闹出乱子来,就把改革的事暂时搁了下来。

过了两年,秦孝公的君位坐稳了,就拜商鞅为左庶长(秦国的官名),说:“从今天起,改革制度的事全由左庶长拿主意。

”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

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的,就赏十两金子。

”不一会,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大家议论纷纷。

有的说:“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赏金?”有的说:“这大概是左庶长成心开玩笑吧。

”大伙儿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有一个敢上去扛木头的。

商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赏金提到五十两。

没有想到赏金越高,看热闹的人越觉得不近情理,仍旧没人敢去扛。

正在大伙儿议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有一个人跑出来,说:“我来试试。

”他说着,真的把木头扛起来就走,一直搬到北门。

商鞅立刻派人传出话来,赏给扛木头的人五十两黄澄澄的金子,一分也没少。

这件事立即传了开去,一下子轰动了秦国。

老百姓说:“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

”商鞅知道,他的命令已经起了作用,就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布了出去。

新法令赏罚分明,规定官职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为标准。

贵族没有军功的就没有爵位;多生产粮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为了做买卖和因为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妻子儿女都罚做官府的奴婢。

商鞅变法的历史故事(精选6篇)

商鞅变法的历史故事(精选6篇)

商鞅变法的历史故事(精选6篇)商鞅变法的历史故事(精选6篇)故事一般都和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他们迫切地希望认识自然,于是便以自身为依据,想象天地万物都像人一样,有着生命和意志。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商鞅变法的历史故事(精选6篇),希望有所帮助!商鞅变法的历史故事篇1战国初期,7个诸侯国中,秦国是比较落后的。

有一天,在秦国京城的南门外,一根三丈长的木头竖立着,周围站满了人。

担任左庶长(秦国官名,相当于中原各国的卿)的商鞅当众宣布,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去,就赏他10金(秦以一镒为一金,一镒合24两)。

人们听了,议论纷纷,都不相信有这样的便宜事,谁也没去动它。

商鞅又下令说,谁要是搬了,增加到五倍,赏他50金。

这时,一个男子从人群中走出来,说“我来扛”就不费力气地把木头扛到了北门。

商鞅立刻叫人赏他50金。

围观的人都惊呆了,不由自主地说:“左庶长说话是算数的。

”商鞅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得从头讲起。

商勒(约公元前390~前338年),卫国人,原名公列鞅,后因他在秦国变法有功,封于商地(今陕西商县),后人叫他商鞅。

当时的秦国,因远在西方,与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相比,比较落后,经常受到强国的欺负。

比如秦国河西地区大片肥沃土地就被魏国强占了。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为使秦国强盛起来,便下令求贤,广聚“有能出奇计强秦者”。

这时在魏国怀才不遇、有志难以施展的商鞅得到了这个消息后就来到秦国。

他三次晋见秦孝公,对他说,“要使秦国富强起来,必须实行变法,一方面要奖励英勇善战的将士,同时还要制定新的法令,做到依法办事,赏罚分明”。

秦孝公很赞成商鞅的主张。

可是一些朝廷大臣却竭力反对。

甘龙说:“圣人不改变民俗就可以统治,智者不变更制度就可以治国。

”商鞅驳斥他说:“治国没有一成不变的办法,必须因时因事而异。

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一味效法古代。

商汤、周武王没有恪守古制,却能使国家强盛;夏桀、殷纣倒是死守古法,没有变革,却灭国了。

(完整版)历史故事《商鞅变法》

(完整版)历史故事《商鞅变法》

历史故事演讲稿———《商鞅变法》今天我要讲的是商鞅变法的故事。

商鞅是春秋战国时期法家著名的代表人物。

当时的秦国十分落后,秦孝公成为秦国的君主之后,决心改革,便从魏国找来了商鞅。

商鞅来到秦国,颁布了一系列法律并在秦国有效的施行。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也变得十分强大,终于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

一开始的时候,商鞅制定的新法令已经准备就绪,但没有公布。

商鞅不是秦国人,担心秦国的百姓不相信自己,不按照新的法令去做,于是他决定“立木为信”。

他叫人在咸阳集市的南门外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令说:“有谁能把这根木条搬到集市北门,就赏他十两黄金。

”百姓们感到奇怪,有人说:“这根木头这么轻,谁都拿得动,哪用得着十两赏金。

”有人说:“这个商鞅是在骗人的吧。

”大家你瞧我我瞧你,却没有人敢上前搬动木头的。

商鞅又下令说:“有能搬动这根木头的,赏他五十两黄金。

”正在大家议论纷纷的时候,有个人壮着胆子跑出来,把木头从南门搬到了集市北门,商鞅立刻命令赏给他五十两黄金,一分也没少。

这事立刻传开了,一下子轰动了秦国。

秦国的老百姓都知道商鞅是个言出必行,信守承诺的人,接着商鞅下令变法,新法令很快在全国推行。

商鞅变法,老百姓十分开心,因为商鞅制定的法律十分公平,哪怕是皇帝犯法,也要受到惩罚。

变法过程中,太子的老师触犯了法律,商鞅没有留情,依照法律严厉的惩罚了太子的老师。

因为这件事,太子对商鞅怀恨在心。

秦孝公死了之后,太子继承了王位,也就是秦惠文王。

惠文王做上了秦国的大王,第一个便下令逮捕商鞅。

有人把消息告诉了商鞅,商鞅连忙逃了出来,想要离开秦国。

商鞅没日没夜的赶路,终于来到秦国的边境上,那个时候天色已晚,商鞅刚想出关,不想却被守关的士兵拦住,士兵说:“商君有令,黄昏后非特殊情况不得出关。

”商鞅又累又饿,只好去找一间旅店住下。

他来到一家旅店,要求住宿.老板走出来说:“客人我们当然欢迎,但请您出示您的身份证明,弄不清您的身份,我会被杀头的。

商鞅变法的故事50字

商鞅变法的故事50字

商鞅变法的故事一、背景介绍商鞅(公元前389年-公元前338年)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和改革家。

他出生在赵国,但因为种种原因,到了秦国担任要职,并在秦国开展了一系列的变法,对秦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前尘往事商鞅变法之前,秦国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

国内封建制度臃肿腐朽,封建贵族阻碍了国家发展的步伐。

而在国外,秦国和周边的其他诸侯国频繁发生战争,秦国的军事实力明显无法与其它国家相提并论。

三、变法之初秦国君主在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决定聘请商鞅出任重臣。

商鞅提出了一系列的变法措施。

1.废除世袭制度商鞅认为贵族封建制度是国家发展的最大阻碍。

他主张废除世袭制度,将官员的任职和晋升与能力紧密联系起来,打破封建等级制度。

2.推行法制商鞅推行了一系列法律制度,加强了政府的管理和管控能力。

他实行了严格的刑法制度,增加了行政监察制度,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秩序。

3.改革农业经济商鞅还进行了农业经济的改革,提倡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家经济发展模式。

他推行了农田水利工程,改善了农田灌溉条件,提高了农业产量。

四、改革的成果商鞅变法以后,秦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1.政治方面商鞅的改革使得秦国的政治体制更加合理、高效。

废除世袭制度后,官员的选拔标准更加公正,政府机构更加科学规范,政府决策更加果断,有效地提高了国家的治理能力。

2.经济方面商鞅推行的农业改革提高了农业产量,有效地解决了国家的粮食问题。

同时,商鞅还推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鼓励民间创业,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国家经济的繁荣。

3.军事方面由于政治和经济的改革,秦国的军事实力显著增强。

商鞅推行的军事改革,加强了军队的组织和管理,同时也进行了装备和战法的革新,使得秦国在战争中更具竞争力。

五、结语商鞅变法是秦国历史上一次伟大而成功的改革,对秦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改革思想在后来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也有了重要的参考意义。

历史上商鞅的故事

历史上商鞅的故事

历史上商鞅的故事
商鞅是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姬姓公孙,故又称卫鞅、公孙鞅。

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被封为商侍武夷,封为商君,故称商鞅。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开始变法。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是我国历史上一次成功的变革。

通过改革,秦国废除了旧的制度,创立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涉及多个方面,其中包括: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等。

通过这些改革,秦国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驷即位,即秦惠王。

公子虔等人告发商鞅“欲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

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见他未带凭证,告以商君之法,留宿无凭证的客人是要治罪的。

商鞅想到魏国去,但魏国因他曾生擒公子昂,拒绝他入境。

他回到自己的封地,举兵抵抗,结果失败战亡,而后被下令车裂其尸。

总的来说,商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的故事展示了勇于改革、坚持正义、不畏艰险的精神。

商鞅变法的故事概括

商鞅变法的故事概括

商鞅变法的故事概括
秦孝公,商鞅变法显才能。

废井田,开阡陌,强化法刑编户口。

土地私有准买卖,奖励生产重军工。

推县制,度量衡,变法强国万年兴。

商鞅变法的故事
商鞅变法简介
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

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1)改法为律,明法重刑。

(2)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耕战。

(3)置县迁都,实行郡县制。

(4)焚毁诗书,禁止游宦。

商鞅变法背景/目的/内容/作用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分封制崩溃、中央集权制确立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导致原有的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地主和农民两大对立的阶级的产生。

2、目的: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增强秦国实力,完成统一大业。

3、内容: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实行连做法;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普遍推行县制;"为田开阡陌封疆",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从而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4、作用: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制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商鞅变法的故事

商鞅变法的故事

商鞅变法的故事
商鞅,战国时期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通过一系列的变法措施,彻底改变了秦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为秦国的强大奠定了基础,也为秦始皇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
变法史上的一大事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商鞅变法始于秦穆公时期,当时秦国内部腐败,国力衰弱,社
会秩序混乱。

商鞅上台后,他首先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包括
推行郡县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取消了诸侯的封地,将封地收归
国有,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国家的统治效率。

同时,商鞅
还推行了土地改革,取消了封建土地制度,实行了均田制,使土地
重新分配,增加了农民的土地收益,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这些政治
和经济改革,为秦国的强大打下了基础。

商鞅变法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军事改革。

商鞅提出了“兵不厌诈”的军事思想,主张以兵为贵,以农为本,以商为助。

他推行了
军功爵制,提倡军功,奖励军功,激发了士兵的战斗积极性。

同时,商鞅还进行了军事编制改革,建立了强大的军队,加强了对外扩张
的能力。

这些军事改革,使秦国的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为后来的统
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商鞅变法虽然在当时遭到了一些反对势力的抵制,但是其改革措施却为秦国的强大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的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变法史上的一大事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商鞅立木的故事

商鞅立木的故事

商鞅立木的故事商鞅立木,是商鞅变法的一个重要事件。

商鞅变法是商鞅在秦国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其目的是加强秦国的国力,使之成为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商鞅变法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军事、政治、经济等,但商鞅立木则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

传说中,商鞅在秦国相国的位置上,深知国家的弊病,他想要改革国家,使之更加强大。

于是,商鞅开始了他的变法之路。

在他的变法中,立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

商鞅认为,立木可以使国家更加富强,因此他决定实行这一政策。

商鞅立木的故事,据《史记》记载,商鞅下令全国范围内砍伐树木,将所有的树木都归国有,然后进行重新分配。

这样一来,国家就掌握了大量的木材资源,可以用于建设城市、修筑城墙、制造战车和兵器等。

这一举措使得秦国的国力大大增强,成为了战国时期的霸主之一。

商鞅立木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政策,更是商鞅变法的一个缩影。

商鞅变法是一场彻底的改革,它涉及到了国家的方方面面,而商鞅立木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这一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商鞅的决心和勇气,他不惧权贵的反对,坚定地推行自己的改革方案,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商鞅立木的故事,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启示。

首先,它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强大离不开全民的支持和努力,只有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才能使国家更加富强。

其次,它告诉我们,改革是艰难的,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但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最后,它告诉我们,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该有远见和勇气,敢于推行自己的改革方案,不被外界的干扰所影响。

总之,商鞅立木的故事是商鞅变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展现了商鞅的决心和智慧,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启示。

在今天,我们也可以从中汲取力量,坚定自己的信念,勇敢地迈出改革的步伐,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作用商鞅变法,这可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桩大事,提起它,大家可能会想,商鞅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怎么就能在战国时期搅动风云呢?想象一下,那时候的秦国可真是个小地方,经济发展得不怎么样,民众也很穷困,整个国家就像是一个不折腾的老爷子,难以翻身。

商鞅一来,直接给这个老爷子下了猛药,立刻就把这个懒洋洋的家伙摇醒了。

他提出了法治的重要性,哎,这个可真是个响亮的口号。

以前,大家都讲究人情,做事靠关系,结果导致了很多不公平的现象。

商鞅呢,他干脆把法律拿出来,让大家都明白,谁犯了错,谁就得受罚。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让大家都知道,干啥都得有规矩,这样才能让大家心服口服。

商鞅可真是个聪明人,他明白,单靠法律不够,得有实实在在的措施来激励百姓。

于是,他搞了个土地私有制,嘿,听起来是不是很新鲜?以前的土地都是大家共有的,结果谁也不愿意好好种地。

商鞅一来,规定了谁种谁有,大家突然发现,哦,原来努力工作能换来自己的小日子过得红火。

这下子,农民们可是拼了命地干活,稻谷都能堆成小山。

于是,秦国的经济迅速腾飞,财富满满,大家都笑得合不拢嘴。

再说说军队,商鞅知道,光有钱可不够,还得有一支精锐的军队才能打天下。

他采取了军功爵制,军队里的士兵只要在战场上表现好,就能获得封赏。

这可是个厉害的招数,大家一听,哇,有机会升官发财,谁不拼命呢?于是,秦国的军队就像打了鸡血似的,士气高涨,战斗力爆表。

结果,商鞅通过变法,让秦国的军队变得越来越强大,别人看到都得心生敬畏。

不过呢,变法不是一帆风顺的,商鞅也得罪了不少人,尤其是那些旧贵族。

他们习惯了以往的生活,哪里能接受这样的变化?但是商鞅可不怕,照样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

这时候,大家可能会想,商鞅真的是个狠角色,光有胆量可不够,得有智慧。

他把变法的效果宣传得可好了,让大家看到秦国变得越来越强,旧贵族们想反对都没底气。

商鞅就像个赌徒,一下子把所有的筹码都压在了变法上,结果这一赌,就赢得了天下的财富和权力。

历史故事:商鞅变法

历史故事: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导致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地主和农民两大对立的阶级的产生。

新兴军功地主阶级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要求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从而引起了社会秩序的变动。

因此,纷纷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各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如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等。

战国初期,秦国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和赋税改革,都晚于其余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齐、楚、燕、赵、魏、韩六个大国。

为了增强秦国实力,在诸侯国的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和不被别国吞并,秦孝公引进人才,变法图强。

酝酿变法舌战群儒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打算在秦国国内进行变法,又害怕国人议论纷纷,所以犹豫不决。

秦孝公召开朝会命臣工商议此事。

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

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

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

”从而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语出《商君书·更法篇》、《史记·商君列传》)。

这是以历史进化的思想驳斥了旧贵族所谓“法古”“循礼”的复古主张,为实行变法作了舆论准备。

立木为信商鞅变法的法令已经准备就绪,但没有公布。

他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国都集市的南门外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

告示:有谁能把这根木条搬到集市北门,就给他十两黄金。

百姓们感到奇怪,没有人敢来搬动。

商鞅又出示布告说:“有能搬动的给他五十斤金(古时的“金”实际为黄铜)。

”有个人壮着胆子把木头搬到了集市北门,商鞅立刻命令给他五十两黄金(黄铜)。

施展变法颁布垦草令变法之争结束后,秦孝公于公元前359年命商鞅在秦国国内颁布《垦草令》,作为全面变法的序幕。

商鞅变法故事

商鞅变法故事

商鞅变法故事商鞅,战国时期的一个著名改革家,他的变法思想和实践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变革,其影响不仅在当时,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商鞅变法的背景是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国家内部矛盾重重,社会秩序混乱,生产力低下,人民生活贫困。

商鞅认为,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进行政治制度的改革。

他提出了“变法”的思想,力图通过变法来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

商鞅变法的核心是“法治”,他认为只有通过严明的法律制度,才能约束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

商鞅提出了“三变”,即变土地制度、变军制度、变法律制度。

他通过推行均田制,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使土地重新分配,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他改革了军制,提倡了兵役制度,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他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制度,使国家的政治制度更加完善。

商鞅变法的实施,引起了当时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对。

封建地主和贵族阶层认为商鞅的变法削弱了他们的利益,因此对他进行了极大的阻挠。

而广大的农民和小商人则对商鞅变法表示了支持,因为他们从变法中得到了实惠。

商鞅变法的最终结果是,秦国的国力得到了大大的增强,国家的政治制度得到了改善,社会秩序得到了恢复。

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后来统一六国,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在于,它是中国古代政治变革的一个重要标志,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的成功,也为后来的中国政治变革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总之,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革的一个重要事件,它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商鞅变法的成功,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后来的政治变革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商鞅变法的故事,也成为中国古代史上一段重要的历史记忆,对后人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商鞅趣味故事短

商鞅趣味故事短

商鞅趣味故事短
秦孝公认为只有通过变法运动,才能使秦国变得更加强大,于是在秦国广纳贤才,希望能寻觅一位变法人士。

商鞅来到秦国后,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在秦孝公的推动下,商鞅开始了大规模的变法运动。

商鞅变法并没有很快的得到实施,秦孝公刚成为秦国的新一任国君,他怕变法会遭到守旧派的反对。

果然不出意料,商鞅变法遭到了以甘龙和杜挚为首的保守党派的反对,商鞅为坚持变法的好处和他们展开了一场论战,就是著名的商鞅舌战群儒。

甘龙等人认为轻易变法会引起社会的动荡和不安,秦孝公本来才登上皇位,政权不够稳固,如果此时让商鞅主持变法,可能会引起社会的动荡。

甘龙等保守党派还认为变法要顺应时间,如果秦国一意孤行实行变法,物极必反。

就俩人的意见,商鞅认为,秦国此时要想走上富强之路,必须要实行变法。

纵观李悝和吴起俩人的变法,都对秦国由借鉴意义。

在商鞅的坚持下,秦孝公看到了商鞅变法的信心和诀心,于是商鞅变法在秦国开始展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鞅变法故事
齐威王当了霸主以后,燕、赵、韩、魏等国怕他三分,纷纷前来朝贡。

只有西方的秦国没有来。

原来,当时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较落后,中原各国叫它“西戌”,把它看作野蛮民族,瞧不起它,很少跟它来往,还不时派兵侵夺它的土地。

周显王八年(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

他感到秦国外受强邻的欺压,内有贵族的专横,日子很不好过,决心奋发图强,改变国家落后的面貌。

为了寻求改革的贤才,就下了一道命令:“不管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谁有好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就封他做大官,赏给他土地。

”不久,一个叫卫鞅(yāng)的年轻人应征从魏国来到秦国。

卫鞅姓公孙,名鞅,原是卫国的一个没落贵族,所以大家管他叫卫鞅。

他看卫国弱小,不足以施展他的才华,就跑到魏国,在魏国当了好些时候的门客,也没受重用。

卫鞅正在郁郁不得志的时候,忽然听到秦孝公招聘人才,他决心离开魏国到秦国去。

卫鞅到了秦国,托人介绍,见到了孝公,卫鞅把他的一套富国强兵的道理和办法给孝公讲了一遍,他说:“一个国家要富强起来,就必须重视农业生产,这样,老百姓有吃有穿,军队才有充足的粮草;要训练好军队,做到兵强马壮;还要赏罚分明,种地收成多的农民、英勇善战的将土,都要鼓励和奖赏,对那些不好好生产、打仗怕死的人,要加以惩罚。

真能做到这些,国家没有不富强的。


孝公听得津津有味,连饭都忘了吃。

两个人议论国家大事,谈了好几天,十分投机。

最后,孝公决定变法,改革旧的制度,推行卫鞅提出的新法令。

这个消息一传开,贵族大臣们都一起反对。

不少大臣劝孝公要慎重,不要听信卫鞅那一套。

孝公心里非常赞成卫鞅的主张,觉得不变法就不能使秦国富强起来,但是看到反对的人那么多,又感到为难,就把许多大臣召集到一起,让他们辩论。

一个叫甘龙的大臣首先发言,他说:“现在的制度是祖宗传下来的,官吏做起来得心应手,老百姓也都习惯了。

不能改!改了准会乱!”另外一些大臣也跟着说:“新法是胡来”,是“谬论”,“古法、旧礼改不得!”卫鞅理直气壮地驳斥他们说:“你们口口声声讲什么古法、旧礼,请问这一套能使国家富强起来吗?从古以来就没有一成不变的法和礼。

只要对国家有好处,改变古法、旧礼有什么不对?墨守成规只能使国家灭亡!”
卫鞅从古到今,举出大量事实,说明变法的必要,把那些大臣驳得哑口无言。

孝公听他说得头头是道,把反对变法的大臣一个个都驳倒了,非常高兴,对卫鞅说:“先生说得对,新法非实行不可!”说罢就拜卫鞅为左庶长(古时候一种官名),授予他推行新法令的大权,叫他抓紧把变法方案制订出来。

并且宣布:谁再反对变法,就治淮的罪。

这样,那些大臣都不敢吭声了。

卫鞅很快就把变法方案制订出来了。

孝公完全同意。

卫鞅怕新法令没有威信,老百姓不相信,推行不开,就想了个办法。

他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来长的木头,旁边贴了张告示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赏他十金。

”不多会儿,木头周围就围满了人。

大伙儿心里直犯嘀咕:这根木头顶多百把斤,扛几里地不是什么难事,怎么给这么多的金子呢?或许设了什么圈套吧?结果谁也不敢去扛。

卫鞅看没人扛,又把奖赏提高到五十金。

这么一来,人们更疑惑了,都猜不透这新上任的左庶长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这时候只见一个粗壮汉子分开人群,跨上前去,说:“我来试试。

”扛起木头就走。

许多看热闹的人,好奇地跟着,一直跟到了北门。

只见新上任的左庶长正在那里等着呢。

他夸奖那个大汉说:“好,你能够相信和执行我的命令,真是一个良民。

”随后就把准备好的五十金奖给了他。

这事儿很快就传开了,大家都说:“左庶长说话算数,说到做到,他的命令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啊!”
周显王十三年(公元前356年),卫鞅的新法令公布了。

主要内容有:
第一,加强社会治安。

实行连坐法,把老百姓组织起来,五家编为“一伍”,十家编为“一什”,互相担保,互相监视。

一家犯了罪,九家都要检举,否则十家一起判罪。

检举坏人和杀敌人一样有赏,窝藏坏人和投降敌人一样处罚。

外出必须携带凭证,没有证件各地不准留宿。

第二,奖励发展生产。

老百姓努力生产,粮食布帛贡献多的,可以免除一家劳役;懒惰和弃农经商的,连同妻子、儿女一起充为官奴。

一家有两个儿子以上,成人以后就要分家,各自交税,否则一人要交两份税。

第三,奖励杀敌立功。

官爵大小以在军事上立功多少为标准。

功劳大的封官爵就高,车辆、衣服、田地、住宅、奴婢的赏赐,也都以功劳大小而定;军事上没有功劳的,即便有钱也不能过豪华的生活,就是贵族也只能享受平民的待遇。

新的法令刚刚开始推行,就遇到很大阻力。

那些贵族宗室不去打仗立功,就不能做官受爵,只能享受平民待遇,失去了过去的许多特权;实行连坐法以后,他们也不能为所欲为了。

因此,都疯狂地攻击新的法令,更不要说保守势力的代表甘龙他们了。

在他们的唆使下,就连太子也出来反对。

卫鞅把甘龙罢了官,可是,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便处分,卫鞅去找秦孝公,对他说:“新法令所以推行不开,主要是上头有人反对。

”孝公说:“不管谁反对,就惩办谁。

”卫鞅把太子反对、故意犯法的事一说,孝公既生气又为难,没有言语。

卫鞅说:“太子当然不能治罪,但是新法令如果可以随便违犯,今后就更不能推行了。

”孝公问:“那怎么办呢?”卫鞅说:“太子犯法,都是他的老师唆使的,应该惩治他们。

”孝公表示同意。

这样,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就被割了鼻子,公孙贾就被刺了面。

大伙看到孝公和卫鞅这样坚决,都不敢反对新法令了。

几年以后,秦国变得强盛起来。

由于新法令规定了增产多的可以免除一家的劳役,老百姓一心都务农,积极种田织布,生产得到很大发展,人民的生活也有所改善;由于新法令规定了将士杀敌立功的可以升官晋级,所以都英勇作战。

老百姓很高兴。

孝公看卫鞅制订的新法令成效显著,就提升他为大良造(当时一种大官名称)。

并且派他带兵去攻打魏国。

原来十分强盛的魏国,这时候已经衰弱下来,根本不是秦国的对手,连都城安邑也被秦军攻占了。

魏国只得向秦国求和。

卫鞅凯旋而归,接着,在国内又进一步推行新法令,主要内容有:把国都从雍城(雍,今陕西省凤翔县)迁到东边的咸阳,以便于向中原发展;把全国分成三十一个县,由中央直接委派县令县丞去进行治理,不称职的县官治罪;废除“井田”制度,鼓励开荒,谁开归谁,允许自由买卖土地;统一度量衡等。

这些都是发展生产的有力措施,对于巩固和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起了很大的作用。

新法令实行了十年以后,秦国变成当时最富强的国家。

周天王派人给孝公带来礼物,封他为“方伯”(一方诸侯的领袖),中原各国都纷纷前来祝贺,对这个新兴的强国都另眼相看了。

秦孝公十分欢喜。

后来把商、于一带十五座城镇封给了卫鞅,表示酬谢。

从此以后,人们就把卫鞅称做商鞅了。

过了几年,秦孝公病死了,太子即位,是秦惠文王。

惠文王以前反对商鞅的新法令,商鞅给他定了罪,给他老师判了刑,所以他一直怀恨在心。

这会儿,他一当国君,那些过去反对商鞅的人就又得势了。

他们串通一气,捏造罪名,硬说商鞅阴谋造反。

惠文王就把他抓住处死了。

商鞅虽然死了,可是,他推行的新法令已经在秦国扎下了根,再也无法改了。

他的变法为后来秦国统一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