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病变诊断与鉴别诊断PPT课件

合集下载

脾脏疾病的CT诊断 ppt课件

脾脏疾病的CT诊断  ppt课件
CT是首选方法,敏感性及特异性均高,可达 95%;易发现腹部多器官的复合外伤,如肝、 肾、胃肠道损伤。
ppt课件
7
1)脾外伤分型:
①挫伤; ②包膜下血肿;
③包膜完整性实质损伤;
④脾破裂;
2)临床表现:
①外伤可引起早发性、迟发性脾破裂,感染、肿瘤、血液病可引起自发性 脾破裂;
②外伤后,可出现左腹部疼痛,脾大、压痛,腹膜激惹症状及体征;
强化动脉期不均匀,静脉期变均匀,延迟期可发现小病灶。
ppt课件
4
脾脏疾病
一、脾先天发育异常;
二、脾外伤; 三、脾脓肿; 四、脾囊肿; 五、脾肿瘤;
六、脾弥漫性疾病;
七、脾梗死;
ppt课件
5
一、脾先天发育异常 1、游走脾:指脾位于正常位置以外的腹腔内其他部位,多系
脾蒂及脾有关的韧带松弛或过长所致,临床症状多不典型, 扭转时可出现疼痛。
ppt课件 16
3)脾转移瘤
五、脾脏肿瘤
I、临床病理:
①以往文献认为少见,现认为恶性肿瘤晚期伴全身转 移时,有人报告50%累及脾脏; ②途径以血行播散为主,少数淋巴管转移; ③恶性黑色素瘤、肺癌、乳腺癌和卵巢癌是脾脏转移 瘤的最常见来源,其中恶性黑色素瘤接近占放射学 诊断脾转移瘤的50%;
ppt课件
2、副脾:为正常脾组织构成,多近脾门,结节状或球状,一 或多个,数毫米至数厘米,密度或增强特征均与脾脏相同, 出现率为10%-40%。
3、无脾综合征:指脾脏缺如,多合并其他如心血管异常。
4、多脾综合征:一或多个副脾;伴多脏器异位症,个别可见 胆囊缺如,心血管系统发育不全、畸形等。
ppt课件
6
二、脾外伤
ppt课件
22

脾脏常见病变CT诊断培训课件(PPT77页)

脾脏常见病变CT诊断培训课件(PPT77页)
• 脾脏外缘圆隆光滑,内缘呈分叶状,不 同层面形态不同,近似于新月形或内缘 凹陷的半圆形
脾脏常见病变CT诊断培训课件(PPT77 页)
脾脏常见病变CT诊断培训课件(PPT77 页)
检查技术
• 脾脏是USG、CT、MRI最容易显示的脏 器
• USG是首选检查方法 • CT图像更清晰 • MRI与USG、CT相仿,更适合显示弥漫
脾脏常见病变CT诊断培训课件(PPT77 页)
脾脏常见病变CT诊断培训课件(PPT77 页)
脾脏常见病变CT诊断培训课件(PPT77 页)
多发脾脓肿
脾脏常见病变CT诊断培训课件(PPT77 页)
脾脓肿
脾脏常见病变CT诊断培训课件(PPT77 页)
脾脏常见病变CT诊断培训课件(PPT77 页)
脾脓肿,脓腔内气体
• 可无临床症状,亦可引起左上腹痛,发热。
脾脏常见病变CT诊断培训课件(PPT77 页)
脾脏常见病变CT诊断培训课件(PPT77 页)
脾梗死CT表现
• 平扫: – 脾内三角形低密度影,基底位于脾外缘,尖端指向 脾门,边缘可清或略模糊 – 大的梗塞灶中央可以伴有囊性变 – 伴有出血可见到高密度不规则形影 – 少数伴包膜下积液 – 可伴胸腔积液,或左膈影抬高
脾脏常见病变CT诊断培训课件(PPT77 页)
脾脏常见病变CT诊断培训课件(PPT77 页)
脾先天发育异常
• 游走脾或异位脾 游走脾:脾位于正常位置以外的腹腔内其他位 置,为脾蒂或脾有关韧带松弛或过长所致,一般无症状,脾扭转 时发生急腹症 异位脾:影像学检查显示正常脾窝处无脾,其它部位见异位脾
• 副脾:胚胎发育异常造成的另外异位的脾组织,占正常人10%30% – 最常发生于脾门或脾门附近,其次位于胰尾附近;多为单发; 大小1-5cm – 由脾动脉分支供血

《脾脏病变》ppt课件

《脾脏病变》ppt课件

【诊断要点】 1.脾脏增大,不规则发热,贫血,胃肠道症状等。 2.全身淋巴瘤:腹股沟、腋下或锁骨上区可触及 肿大淋巴结。 3.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B型超声: 1)弥漫性脾肿大,脾实质呈弥漫均匀中等或低水 平回声。 2)局限性病变:可分为囊肿型、低回声型、回声 增强型和钙化型。 5.MRI检查:T1WI呈等信号或等低混合信号, T2WI信号略高于脾。
3.脾实质内出血而无脾破裂: 1)CT平扫:显示脾内不规则高密度区。 2)增强扫描:血肿呈相对低密度区,与增强的脾 脏实质形成对比。
4.脾破裂: 1)局部破裂:脾实质内局限性低密度带状影和/或 稍高密度区,增强扫描更为清楚,早期血肿境界 可不清晰,随着时间延长血肿呈境界清晰的椭圆 形低密度区。 2)完全破裂:脾周、脾曲、腹腔内均可见不规则 的血肿存在,此时脾脏轮廓不规则,体积增大, 实质内可见有撕裂裂隙贯穿脾脏,呈不规则状低 密度带。
【诊断要点】
1.症状与体征:通常无临床症状,较大者可于上腹部触及 肿块。 2.消化道钡餐造影:位于胃壁或胃周围者,可显示类似胃 粘膜下肿瘤征象。 3.MRI检查:形态上呈圆形或椭圆形,信号特征与主脾相 同,增强扫描,脾与主脾的强化一致。 4.DSA检查:可见脾动脉的小分支进入副脾,与主脾染色 一致。
脾脏疾病诊断
医学影像学科
脾肿大
脾脏弥漫性疾病多表现为脾肿大(enlarged spleen)。脾脏大小个体差异较大,解剖 学测量脾脏的平均长10.5cm,宽6.5cm, 厚2.5cm,最大径超过15cm者肯定增大。 引起脾肿大的病因很多,主要有炎症性、 淤血性、增殖性、寄生虫感染、胶原病和 浸润性病变等。
左图.CT平扫示脾脏肿大,肝脏及脾脏内见多发小结节 状低密度灶,边界欠清; 右图.增强扫描低密度灶未见明显强化,边界清楚

脾脏及脾脏疾病影像学表现ppt课件

脾脏及脾脏疾病影像学表现ppt课件

完整版of spleen)
分原发性和淋巴瘤脾浸润,大部分为后者。 可以为霍奇金或非霍奇金淋巴瘤。 病理分型:弥漫性脾肿大型(无肿块)、粟粒型(直径
小于5mm小结节)、多发结节型、孤立大肿块型。 弥漫性脾肿大型、粟粒型CT难显示结节,仅表现脾大。 多发结节型、孤立大肿块型表现为脾大+低密度结节灶;
边缘不清,增强后境界较清。 淋巴瘤脾浸润者可见脾门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 影像学表现无特征性,须与其他恶性肿瘤鉴别。
完整版PPT课件
32
脾淋巴管瘤(splenic lymphangioma)
成因:局部淋巴液引流受阻,积聚而形成囊状扩 张。又称淋巴水瘤,为良性淋巴管畸形。
病理上分毛细血管状、海绵状和囊状。囊状主要 见于身体的软组织部位。
病变累及多个脏器称淋巴管瘤病。 影像学表现:脾大,单或多个低密度灶,界清,
内见粗大间隔,CT值偏高(含有蛋白);增强 后瘤壁及间隔强化,中心无强化。 MRI表现为 长T1、长T2的病变。
完整版PPT课件
33
脾淋巴管瘤
完整版PPT课件
34
脾非何杰金淋巴瘤。CT平扫(上图) 示脾内三个低密度灶,增强扫描(下图 )病灶境界清楚。
韧带,脾结肠韧带
完整版PPT课件
3
脾的血循环: 腹腔动脉→脾动脉→脾叶动脉→脾段动脉→ 小动脉→终末动脉 脾动脉→胃网膜左动脉,胃短动脉 脾静脉→门静脉
完整版PPT课件
4
脾的淋巴引流
汇入脾门淋巴结→腹腔动脉旁淋巴结
完整版PPT课件
5
脾脏的组织结构
被膜、小梁、白髓、红髓、边缘区 1.被膜:较厚,大部分表面覆有浆膜 2.小梁:被膜和脾门结缔组织伸入脾脏实质形成 3.白髓:脾内小动脉周围,淋巴细胞 4.红髓:脾索—吞噬红细胞、血小板、异物

脾脏疾病的影像诊断PPT课件

脾脏疾病的影像诊断PPT课件

2019/11/2
.
23
2019/11/2
.
24
2019/11/2
.
25
2019/11/2
.
26
2019/11/2
.
27
MRI
弥漫型淋巴瘤,病灶较小,无法显示,表面为脾 弥漫性肿大。
脾内单发或多发肿块。
T1WI呈等或等低混合信号,未治疗的淋巴瘤很少 发生囊变或纤维化。
T2WI肿块信号略高于或低于脾实质信号,且不均 匀。
增强扫描早期病变显示不清,60S后由于脾实质增 强,病灶仅轻度强化,故病变呈低信号,边缘强 化不明显。典型淋巴瘤增强后呈“地图样”分布。
2019/11/2
.
28
脾血管肉瘤
很难与血管瘤鉴别,血管肉瘤以下特征更突出 血管造影:肿瘤血管、肿瘤染色 肿瘤内造影剂贮
留更显著 可出现明显动静脉短路 CT不规则增强化更明显
2019/11/2
.
21
临床表现:
脾脏增大或手触其边缘有结节状感觉,左上腹疼 痛
白细胞和血小板可减少 全身淋巴瘤,可触及全身浅表多发肿大淋巴结
2019/11/2
.
22
影像表现
CT: 1、脾脏弥漫性肿大,无特异性。 2、类圆形或不规则形低密度肿块,大于1cm,单
发或多发 3、轻度强化但低于正常脾脏的强化程度 4、腹腔、腹膜后淋巴结肿大
血管造影 从动脉期到静脉期一直可见斑点、棉絮 状造影剂贮留,无动静脉短路。
2019/11/2
.
6
MRI
3cm以上的血管瘤常引起脾轮廓的改变 T1 境界清晰的低信号区,圆或椭圆形。较大血管
瘤中央可见更低信号区,提示瘢痕形成

《脾脏疾病的CT诊断》PPT课件

《脾脏疾病的CT诊断》PPT课件

整理课件ppt
23
脾包膜下的血肿
整理课件ppt
24
脾脏的裂伤
• 脾脏的裂伤穿过脾实质和脾包膜引起脾周 围的血肿和血性腹水。CT直接发现裂伤的 比 例很小,裂伤逼常可穿过脾实质呈一低 密度带或离断状,偶尔CT仅发现脾脏周边 的血块
整理课件ppt
25
整理课件ppt
26
整理课件ppt
27
脾脏的裂伤
整理课件ppt
21
脾血肿
• 血肿通常发生于外伤或病理状态下的自发 出血。CT可以准确判断急性外伤时脾脏损 伤的严重程度,但一般不能预示病人是否 需要手术治疗.面临床症状往往是相当重 要的。

整理课件ppt
22
脾包膜下的血肿
• 脾包膜下的血肿常表现为沿着脾脏边缘的 半月形低密度液性带,脾包膜可增厚,血 肿的CT值随着时间面降低
整理课件ppt
2
• 脾脏大小可因年龄、体型及营养状况而各 异,一般在成年人长约12cm,宽约7cm, 厚约3—4cM。引起脾大的原因很多,通常 为骨髓增殖性疾病、感染及充血等。
整理课件ppt
3
CT诊断脾大的标准
• CT诊断脾大的标准:(1)脾脏在任一径线上 超过12cm,(2)前缘超过锁骨中线,(3)下缘 超出肋缘或低于左肾上极
整理课件ppt
4
巨脾
整理课件ppt
5
脾大
整理课件ppt
6
脾梗塞
• 脾梗塞是指脾内动脉的分枝阻塞,造成局 部组织的缺血坏死
• 脾梗塞常见的原因可分为:(1)动脉性的, 包括各种栓子、动脉炎和胰腺癌所引起的 脾梗塞;(2)静脉性的,通常见于进展性的 脾肿大。此外,脾功能亢进病人进行介入 放射学治疗,用明胶海绵作部分脾动脉栓 塞,可造成部分脾组织坏死而减轻脾功能 亢进的症状。

脾脏疾病PPT课件

脾脏疾病PPT课件







真性脾破裂的声像图表现: 1. 严重破裂时,脾脏失去正常轮廓,边界模糊 不清,内部回声杂乱,或脾实质为不规则的低 回声碎块。 2. 大多数脾脏可增大,脾包膜连续性中断,脾 实质破裂处回声强弱不均 , 形态不规则 , 边界不 清晰,其内常显示条带状或不规则低回声或无回 声延伸至包膜。 3.脾周围血肿:脾周围显示低回声带,其宽度与 脾周围积血量多少有关。其内有较多的光点。 4. 腹膜腔游离积液征象:继发征象,有重要临 床意义。 小量出血:左上腹脾区周围.肠间隙.盆腔 . 大量出血:肝周、膈下和盆腔大量无回声.

【声像图表现】 1 在脾门、胰尾部 , 可见一个或多个似圆 形或椭圆形的实质肿块. 2边界清晰、包膜光整,内部回声强度、密 度及分布均与脾脏类似 , 但与正脾的分界 清楚. 3 CDFI: 约 54% 的副脾有与脾门处动、静 脉相通的血管分支.

【鉴别诊断】 1多脾综合症 2脾门淋巴结: (1)肿大的淋巴结回声更低,不均匀. ( 2 )仔细观察 , 可显示淋巴门回声 , 且不 与脾门的血管相通.
【病理与临床】 大部分患者是由腹腔远处的病变而来或 是邻近器官炎症的直接蔓延。 临床表现:发热、左上腹痛及白细胞升 高。 位于下极---触痛明显的肿大脾脏.破裂---急性腹膜炎,外伤—大出血.

【声像图表现】 1 脾肿大 : 半数以上 , 程度与脓肿发生的部 位、大 小及数量有关。 2.脾内异常回声: 早期时--- 进展期-- 恢复期…
脾转移瘤: 血行转移、周围脏器直接侵犯。 常为多发,少数为单发。 发生率为30%~50%(史检镜检), 原发脏器依次为:乳腺、卵巢、肺、皮 肤胃及大肠,其声像图同原发癌相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几个注意点
• 单发脾脏结核者少见,常伴有腹腔其他脏
器累及。如肝脏、肾上腺、腹腔淋巴结等。 • 若增大的淋巴结表现为中央低密度,周围 环状强化(结核性淋巴结肿大的特征), 则提示结核可能,对脾脏结核诊断有帮助。 • 脾脏针尖样钙化,在我国多为结核后遗改 变;在欧美多考虑组织胞浆菌病。
鉴别诊断
• 脾脓肿 • 血管瘤 • 错构瘤
• 脾脓肿可由多种细菌感染引起,常见致病
菌为链球菌、葡萄球菌和沙门菌,常为败 血症脓栓结果。最常见病因是亚急性细菌 性心内膜炎。 • 病理上,早期以急性炎症反应为主,表现 为脾脏弥漫性增大;随后炎症反应趋于局 限,在滤泡中心发生组织变性坏死,并形 成以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以及炎性细胞 组成的脓肿壁;壁外有反应性毛细血管扩 张及水肿。脓肿可以单房或多房;单发或 多发,以圆形或椭圆形为主。

结节型脾结核
• 病变以增殖为主.多发小结核结节融合成
单发、多发结节状病变。CT表现为脾内单 发或多发的局灶性低密度灶,CT值0~50Hu, 伴干酪样坏死CT值可进一步降低。增强多 无强化,少数病灶轻度环形强化。 • CT表现为脾内单发或多发结节,结节表现 为混杂密度,病灶中心密度高,伴有粉末 状或斑点状钙化,周围密度低,病变钙化 增多,CT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结节样钙化。
脓肿型脾结核
• 结核病变进一步恶化,发生大量干酪样坏死,形成结核脓
肿,CT表现为较大的囊性病变,边缘轻度环状强化,常伴 有卫星灶,可见脾包膜下积液。如果病变治疗后,干酪样 液化、坏死减少或消失,周围病变纤维化、钙化,脾脏变 形,内见不规则高密度或稍高密度应,增强纤维组织可延 迟强化,钙化不强化。 如果病变治疗后,干酪样液化、坏死减少或消失,周围病 变纤维化、钙化,脾脏变形,内见不规则高密度或稍高密 度应,增强纤维组织可延迟强化,钙化不强化。Leabharlann 脾脓肿--脾脏增大,密度均匀
脾脓肿--脾脏大片低密度灶,增强后边缘强
化,中央为液化坏死区,无强化
脾脓肿
脾脓肿
脾脓肿
脾结核
• 一般由肺部结核通过血液循环播散到脾脏
引起。 • 多数可因抵抗力增强和积极治疗而吸收恢 复,可仅遗留针尖样钙化灶。仅少数形成 结核结节或结核性脓肿。 • 可伴有腹腔多脏器累及,如肝、肾、肾上 腺、肠道及腹腔淋巴结。胸片可发现肺部 活动或静止的结核灶。
脾脏病变的CT诊断
脾脏解剖
脾脏常见病变
• 脾脏变异 • 非肿瘤类病变 • 肿瘤类病变 • 脾外伤性病变---脾破裂
非肿瘤类病变
• 脾破裂 • 脾脓肿 • 脾结核 • 脾梗死
脾破裂
脾脓肿
病因病理
• 增强后边缘强化、中央液化区无强化、周围见水肿带是脾脓肿的可靠
征象。 • 少数病例脓肿区可见气体,以小气泡或气液平形式存在。是脾脓肿的 特征性表现。 • 有报道,在不完全液化、坏死期,低密度病灶内于动脉期出现细线样 不规则血管增强影是诊断进展期脾脓肿的CT特征性表现。
鉴别诊断
• 孤立脓肿:
血管瘤:单发或多发低密度.边界不清,增强后病灶由外向内结节状 增强.延时扫描病灶被对比剂充填。 错构瘤 • 多发脓肿: 淋巴瘤:CT平扫可见脾内多发略低密度影,增强扫描有一定程度点片 状增强,但其增强程度明显低于脾实质。 转移瘤:CT平扫多数为圆形或卵圆形低密度影,少数为等密度;增强 扫描有轻、中度不均匀增强。多同时可见肝脏或其它脏器转移灶。 真菌性脓肿: 脾结核:CT表现为边界不清,大小不等的多发低密度灶,可无明显增 强或边缘增强。有人认为,cT表现为多发粟粒型结节状低密度灶,特 别是灶内见更低密度灶或合并钙化灶对脾结核具有重要诊断意义。
• 常由急性或亚急性血行播散而致,细菌先沉积于
脾窦内,初期为渗出性病变、弥漫性小结核结节 为主,直径一般小于2 mm,呈弥散分布,表现为 脾肿大;结节进一步增大2~5mm时,多层螺旋 CT中,在强化脾脏背景映衬下显示更加清晰,脾 脏内弥漫分布粟粒状低密度灶,边界清楚,增强 扫描似囊肿样改变。 转向愈合:脾脏可增大或正常,脾脏内弥漫分布、 粟粒状钙化、纤维化灶,边界清楚,密度高于脾 脏实质,增强无强化。
病理
• 急性期如病变广泛则表现为脾脏轻中度增
大。 • 少许病例以结核球形式存在,病灶中央为 干酪样坏死物,周围为结核性肉芽组织。 • 陈旧性结核球周围有结缔组织包膜,与正 常脾组织境界清楚。 • 愈合期形成纤维瘢痕或钙化。
脾结核分型
• 活动性:
粟粒型 结节型 脓肿型 • 非活动性 纤维化 钙化
粟粒型脾结核
临床
• 多表现为寒战、高热、恶心、呕吐和白细
胞升高等与败血症有关的症状,非特异性。 • 约半数有腹痛。少数可局限于左上腹或左 肩胛区。 • 左上腹可有触痛,闻及摩擦音伴左侧胸腔 积液和脾大。 • 血培养可以阳性。
CT表现

早期:脾脏弥漫性增大(轻中度),密度较低但均匀。----不能 作为诊断依据,结合临床病史可提示诊断。 中晚期:平扫见单个或多个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灶,大小不等, 境界清或不清,增强后脓肿壁有强化、液化区无强化;正常脾实质与 脓肿壁间有时可见低密度水肿带。 脾脓肿可以引起脾破裂,表现为包膜下出血和积液,脾脏轮廓 不规则,并可见左肾前筋膜增厚。
脉管类肿瘤

来自于间叶组织的脉管类肿瘤为较常 见的脾脏良性肿瘤,按其含血管及淋巴管 成分的多少分为血管瘤、淋巴管瘤及血管 淋巴管瘤。其中以血管成分为主的血管瘤 较为多见,以淋巴管成分为主的淋巴管瘤 属少见疾病,而两种成分混合的血管淋巴 管瘤则更为罕见,病理上称之为“海绵状 血管淋巴管”。
脾梗死
肿瘤类病变
• 脾囊肿 • 脾脉管类肿瘤:血管瘤、脉管瘤、淋巴管
瘤 • 脾错构瘤 • 脾脏血管肉瘤 • 脾脏淋巴瘤 • 脾脏转移瘤
脾囊肿
鉴别诊断
• 真性囊肿与不伴有血肿机化的假性囊肿从
形态上无法鉴别;外伤和感染史有助于鉴 别。 • 大多数包虫囊肿增强后囊壁轻度强化、或 有囊壁和囊内钙化、母囊内有子囊。可与 脾囊肿鉴别。 • 淋巴管瘤 • 转移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