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林木病害防治的原理与方法
林木病虫害产生的原因及防治途径
林木病虫害产生的原因及防治途径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林木病虫害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威胁,不仅会导致森林资源减少,还会对整个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究其原因,林木病虫害主要是由于环境恶劣、林木生长不良等因素导致的。
通过科学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危害。
本文将探讨林木病虫害产生的原因及防治途径。
一、林木病虫害产生的原因1. 气候因素气候是影响林木生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过高或过低的温度、过度干燥或湿润的环境都会导致林木的免疫力下降,易受病虫害侵袭。
干旱会导致树木抗病能力减弱,容易受到真菌、细菌等微生物的侵害。
2. 林木生长不良林木生长不良是指树木缺乏养分,长势不佳,易受病虫害侵袭。
这可能是土壤质量不佳、养分缺乏以及生长环境等因素导致的。
生长不良的树木无法形成完整的免疫系统,从而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害。
3. 生态环境破坏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是导致林木病虫害产生的原因之一。
大规模的伐木、森林火灾等破坏了森林生态平衡,使得病虫害的天敌减少,病虫害种群过度增长,从而对林木造成危害。
4. 病虫害传播病虫害之间的传播也是导致林木病虫害产生的重要原因。
某些昆虫可以传播病菌,导致疾病在林木中蔓延。
一些病原微生物也可以通过林木的根系、树干、叶片等途径传播,导致病害扩散。
二、林木病虫害的防治途径1. 合理管理林区生态环境合理管理林区生态环境是防治林木病虫害的重要途径之一。
包括加强森林保护、控制伐木量、防止森林火灾等措施,有效减少了病虫害发生的可能。
2. 加强林木养护管理3. 科学施肥科学施肥是防治林木病虫害的重要手段之一。
充分施肥可以提高林木的免疫力,增强其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
适当的施肥还可以促进树木的生长,缩短树木的生长周期,减少病虫害。
4.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高效的病虫害防治手段。
通过引进天敌昆虫、喷洒生物农药等方式,可以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数量,减轻其对林木的危害。
5.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也是一种常用的林木病虫害防治手段。
林木病虫害产生的原因及防治途径
林木病虫害产生的原因及防治途径林木病虫害是指森林中林木遭受病害和虫害的情况。
林木病虫害的产生原因较为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环境因素:环境条件对病虫害的发生起着重要影响。
气候变化、土壤质量变化以及林木生长环境的改变等都可能导致病虫害的爆发。
2. 林木品种的选择:不同品种的树木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不同。
选择适应当地环境的抗病虫害树种能够降低病虫害的发生。
3. 林木生理状态:林木如果处于衰弱状态,身体的抵抗能力会下降,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
保持林木的健康状态是预防病虫害的重要手段之一。
4. 病虫害的传播途径:有些病虫害可以通过空气、土壤、昆虫等途径传播。
如果这些传播途径得不到控制,就会导致病虫害的扩散和爆发。
针对以上原因,可以采取一系列防治措施来减少林木病虫害的发生。
1. 强化监测:定期检查林木的健康状况,发现病虫害早期的迹象。
及时采取措施,可以避免病虫害的大范围扩散。
2. 树种选择: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等条件,选择适应环境的树种进行种植。
健康的树种能够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3. 强化森林管理:合理进行林间间隔、修枝和清理林地等工作,维持森林的清洁和通风环境,减少病虫害的滋生。
4.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或天敌的幼虫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引入寄生性昆虫,帮助控制有害昆虫的数量。
5. 化学防治:使用农药等化学品来杀死病虫害。
这种方法需要慎重使用,避免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6.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有助于提高林木的抵抗力,降低病虫害的发生。
7. 加强培训和宣传:加强培训,提高森林从业人员的防治病虫害的意识和技能。
进行宣传,引导公众关注林木病虫害的预防和治理。
林木主要病害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
林木主要病害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林木是人类的重要资源,它们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木材、纤维和药材等各种物质,还能够改善环境、保护水土、净化空气。
林木在生长过程中也会受到各种病害的侵袭,给林木健康生长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了解林木主要病害的发生规律以及防治措施对于维护森林的健康至关重要。
一、林木主要病害的发生规律1. 病原菌的孳生林木病害的发生主要受到病原菌的孳生和扩散的影响。
病原菌一般会通过林木的伤口、气孔等侵入植物体内,利用植物体内的养分进行繁殖,并且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扩散传播,导致病害的爆发。
控制病原菌的孳生是预防林木病害的关键。
2. 气候条件的影响气候条件对林木病害的发生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温多湿的环境有利于一些病原菌的生长繁殖,容易引发林木病害的爆发。
而在干旱、高温的环境下,林木受到伤害或者生长迟缓,也容易受到病害的侵袭。
不同的气候条件会对林木病害的发生产生不同的影响。
3. 林木的品种和生长环境不同种类的林木对于病害的抵抗力也有所不同,一些树种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而一些树种则相对较弱。
林木生长的环境也会影响林木病害的发生,例如土壤条件、空气湿度等都会对林木病害的发生产生一定的影响。
1. 改善生长环境为了防止林木病害的发生,首先要从改善林木的生长环境入手。
可以合理施肥、浇水,调整土壤酸碱度,保持适宜的生长环境,提高林木的抵抗力。
2. 剪除病部一旦发现林木受到病害的侵袭,应及时进行剪除病部,以防止病害的扩散和传播。
3. 选用抗病苗木在进行林木栽种时,应选用抗病、抗逆性强的苗木,提高林木的抗病能力。
4. 使用生物农药对于一些病害,可以使用生物农药进行防治,生物农药的使用相对较安全,不会对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
5. 加强病原菌的监测定期对林木病害的发生情况进行监测,及时发现病害的发生,可以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减少病害的损失。
6. 积极开展科学研究通过开展病害的防治科学研究,可以深入了解病原菌的生长规律、传播途径等信息,为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园林绿化林木病虫害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园林绿化林木病虫害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园林绿化是指对城市、乡村和各种公共场所进行植被绿化,以改善环境、美化景观,提高城市品位和居住质量的一种重要活动。
在园林绿化中,林木病虫害的发生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它会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导致植物死亡。
了解林木病虫害的发生原因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园林绿化来说至关重要。
一、林木病虫害的发生原因1. 气候因素:气温、湿度、降雨量等气候因素是影响林木病虫害发生的重要因素。
温暖潮湿的环境更容易滋生真菌和细菌,从而导致树木疾病的发生;而湿度过高或者干旱条件下,树木的健康状态也容易受到影响。
2. 土壤环境:土壤的养分状况和酸碱度对树木的生长和免疫力具有重要影响。
土壤贫瘠、缺乏养分或者酸碱度不适宜都会使树木的免疫力下降,从而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害。
3. 植物品种:不同的植物品种对于病虫害的抵抗能力也有所不同。
一些抗病虫害的植物品种可以在遭受病虫害侵害时,自身产生抗性物质抵御病虫害,而一些品种则相反。
4. 生长环境:生长环境中的杂草、积水、病虫害源头等都会成为病虫害滋生的温床,容易对周围的树木造成侵害。
5. 人为因素:园林管理中的施肥、修剪、灌溉等工作若不得当,则会对树木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使其易受病虫害侵害。
二、林木病虫害的防治对策1. 合理选择植物品种:在园林绿化工程中,应当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合的植物品种进行种植,避免一味地去栽种高产量、美观度较高的植物品种,而忽略了其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
2. 保持生态平衡:通过加强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保持园林植被的多样性,提高植物的自然防御能力,保持自然生态平衡,减少病虫害的滋生。
3. 加强管理与维护:定期对园林植被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病虫害源头,对已经发生的病害及时采取控制措施,比如合理施肥、修剪植物、清除杂草等。
4. 合理施肥:通过合理施肥,保持土壤的养分平衡,并根据树木的生长发展状况适时进行施肥,充分提高树木的免疫力。
林木病虫害产生的原因及防治途径
林木病虫害产生的原因及防治途径林木病虫害是指森林中的树木受到病毒、细菌、真菌、昆虫等生物的侵害,导致树木健康状况恶化,甚至死亡的现象。
下面将详细介绍林木病虫害产生的原因及防治途径。
林木病虫害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环境因素:林木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害。
气候、温度、湿度、降雨等因素对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起着重要的影响。
特定的环境条件可以为病虫害的生长和繁殖提供有利的条件。
2. 病原体或害虫的存在和传播: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和真菌,害虫主要包括昆虫和螨类。
它们可以通过风、水、土壤、昆虫和鸟类等途径传播,并在林木上生长繁殖,导致病虫害的发生。
3. 植物抗性差:一些树种抗病虫害能力较差,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害。
年轻的幼苗或老化的树木抵抗病虫害的能力较弱,容易被病原体或害虫侵害。
1. 外源防治措施:通过人为干预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推行合理的林木种植结构和布局,调整植被密度,增加物种多样性,减少病虫害的传播。
可以利用化学农药、生物防治剂、生物修复剂等药剂对病虫害进行防治。
2. 内源防治措施:通过提高林木的抵抗病虫害的能力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选择抗病虫害的优良树种进行林木种植,培育耐病虫害的新品种,通过基因改良等手段提高林木的抵抗能力。
3. 综合防治:采用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结合外源防治和内源防治措施,同时采取合理的管理措施,如合理施肥、适当修剪和灌溉等,增强林木的健康状况。
4. 监测和预警:采用现代化的监测技术和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和预测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情况,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林木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防治病虫害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措施,从外源和内源两个方面进行防治,以保证林木的健康生长。
林木病虫害产生的原因及防治途径
林木病虫害产生的原因及防治途径林木病虫害是指在林木生长过程中,由于病菌、病毒和昆虫等生物或非生物性因素引起的树木发病或受害现象。
林木病虫害是林业生产中的常见问题,如果不及时防治将会给林木生长和林业生产带来严重的损失。
那么林木病虫害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又有哪些防治途径呢?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
一、林木病虫害产生的原因1. 气候因素气候是引起林木病虫害的重要原因之一。
气候的干湿、寒暑、冰雪等情况都能影响树木的生长和健康。
气候潮湿容易导致林木感染真菌病;气候干燥容易使林木受到蚜虫、螨虫等的侵害。
2. 土壤条件土壤的肥力、通气性、排水性等条件都是影响林木生长的重要因素。
土壤过于肥力或过于贫瘠都会影响树木的健康生长。
而通气性差、排水性差的土壤容易导致树木根部发生病害。
3. 林分结构林分结构的合理性和复杂性对林木病虫害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较为单一的林分结构容易产生大规模的病虫害灾害,而复杂的林分结构则能提供更多的生态位,增加病虫害的自然防治效果。
4. 遗传因素不同种类的树木对病虫害的抵抗力不同,遗传因素影响着树木的抗病能力。
而且近亲树种的栽植容易产生一些常见的遗传性病害。
5. 人为因素人为因素也是引起林木病虫害的原因之一。
比如不规范的林木栽培管理、使用过量化肥农药、乱伐滥砍等都会对林木的生长环境产生不良影响,进而引发病虫害的发生。
二、林木病虫害的防治途径1. 林地规划在林地规划中要注重合理的林分结构和树种配置,以降低大面积病虫害发生的概率,并且在规划中保留一定数量的天敌寄主树种,以提高病虫害的自然天敌复制率。
针对不同的土壤条件,可以采取合理的土壤改良措施,提高土壤的肥力和通气排水性,增强树木的生长能力。
3. 种苗检疫在引进种苗时要进行严格的检疫,排除各种携带病害的苗木,降低病害通过种苗传播的可能。
4.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指通过引入天敌、天敌复育或使用生物制剂等手段降低病虫害的灾害程度。
比如引入天敌控制松毛虫、使用苗木磷酸菌制剂等。
林业病虫害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方法分析
林业病虫害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方法分析1. 气候条件:气候变化可以导致林木生长状况不稳定,使其易受病虫害的侵袭。
气候异常可以造成温度和湿度的突变,从而促进病虫害的繁殖和传播。
2. 生物多样性降低:由于过度伐木和人类活动,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减少,这使得林木更容易受到特定病虫害的攻击。
缺乏多样性的森林生态系统容易形成病虫害蔓延的“单一物种”环境。
3. 林木生长状态和养分供应:林木生长不良、养分不足会使树木抵抗病虫害的能力降低,从而易受到害虫的侵袭。
过度施用化学肥料和农药,也会破坏林木的自然免疫系统,增加其感染病虫害的风险。
4. 林木种植结构和密度:单一树种的大面积种植容易造成病虫害的爆发。
种植密度过大也容易形成病虫害传播的“桥梁”,使得病虫害的传播速度加快。
1. 生态防治:通过增加森林的生物多样性,促进各种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减少特定病虫害的爆发。
可以通过增加森林中的濒危物种、引入天敌等方式来实现。
2. 病虫害监测:通过定期监测森林病虫害的状况,及时发现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情况,以便采取应对措施。
监测可以采用人工观察、摄像监控、灯光陷阱等多种方式进行。
3. 合理施肥和养护:保持林木的健康生长状态,通过合理施肥和养护,提高林木的抵抗力,减少病虫害发生的可能性。
可以利用有机肥料和生物防治物质来达到有效的防治效果。
4. 合理经营和种植结构调整:避免大面积单一树种的种植,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增加森林的多样性,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概率。
适当调整种植密度,避免密度过大的林地,也能减少病虫害的传播风险。
5. 生物防治:通过利用天敌、寄生虫、病原微生物等生物防治剂,控制林业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这种方法对于环境友好,不会造成对林木和人体的污染。
林业病虫害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气候条件、生物多样性降低、林木生长状态、种植结构和密度等因素的影响。
防治病虫害可以采取生态防治、病虫害监测、合理施肥和养护、合理经营和种植结构调整、生物防治等综合手段来实施。
林木病虫害产生的原因及防治途径
林木病虫害产生的原因及防治途径林木病虫害是指对树木造成危害的病原体和害虫,它们会对林木的生长和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而林木病虫害的产生原因包括多种因素,如气候、土壤、树种及树木生长环境等。
为了有效防治林木病虫害,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林木病虫害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气候因素:气温、湿度、降雨量等气候因素是影响林木健康的关键因素。
适宜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病虫害的发生,例如暖湿的气候容易导致疾病的传播,降雨过多会导致树木根部缺氧,容易引起树木根部病害。
而干燥的气候则容易引发害虫大量繁殖。
2. 土壤因素:土壤的养分状况、水分含量、排水性等都会影响树木的健康状况。
养分不足的土壤会导致树木抵抗力下降,易感染病害。
而排水不良的土壤则容易导致根部病害。
3. 树种及种质因素:不同的树种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不同,有的树种天生就对某些病害较为敏感,寄主种类的不同也会导致不同的病虫害发生。
4. 树木生长环境:树木生长环境的改变会对树木健康产生影响。
过度的疏林会导致空气流动不畅,湿度过大,有利于病害的传播。
针对不同的原因,可以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来防止林木病虫害的发生。
防治病害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选择抗病种和优良品种:选择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树种和抗病虫的良种进行种植。
2. 合理施肥和管理土壤: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合理施肥,改善土壤质地,提高树木的抵抗力。
3. 加强树木护理:及时清除病害树木,清除周围杂草,保持树木健康。
4. 合理设计林分结构:合理布局林分,增加林分通风透光,减少湿度。
5. 加强监测和预警:定期对树木进行病害监测,发现病害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1. 生物防治:通过引入天敌或者使用微生物,来控制害虫数量。
2. 化学防治:使用化学农药来对付害虫,但需谨慎使用,以免对环境造成危害。
3. 物理防治:采取物理手段,如陷阱、屏障等,来限制害虫的传播和繁殖。
4. 合理浇灌和管理林分:合理浇水,不要让水分过多,避免滋生害虫。
林木病虫害产生的原因及防治途径
林木病虫害产生的原因及防治途径林木病虫害是指林木受到疾病和害虫的侵袭而发生的损害。
它不仅对林木的生长、发育和产量产生负面影响,还会导致林木死亡,造成环境破坏和经济损失。
林木病虫害的产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气候条件:气候是林木病虫害发生的重要因素。
气候条件的变化,如温度、湿度、降雨量等,会对害虫的生活史和疾病的传播产生重大影响。
高温干燥的气候有利于害虫的繁衍和疾病的传播。
2. 林木品种:林木品种的抗病虫害性不同,有些品种对某些病虫害具有较高的抗性,而有些品种则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
选择抗病虫害性较强的品种是防治林木病虫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3. 林木生长环境:林木生长环境的改变也是病虫害发生的原因之一。
土壤酸碱度的改变、养分供应的不足、水分短缺等都会导致林木的免疫力下降,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
4. 林木管理措施:不当的林木管理措施也是病虫害产生的原因之一。
种植密度过大、肥料施用过量、病虫害防治措施不当等都会导致病虫害的发生。
针对林木病虫害的防治,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科学种植管理:合理选择合适的林木品种,采用适应性良好的种植密度、合理施肥和浇水,保证林木生长环境的良好条件,提高林木的免疫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2. 病虫害监测与预警:定期对林木进行病虫害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病虫害的初期侵袭,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监测和预警可以通过人工观察、设置诱虫器和安装监测设备等方式进行。
3.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和病原微生物进行生物防治,可以有效控制林木病虫害的发生。
种植具有天敌作用的植物,或引入具有天敌作用的昆虫,利用它们进行病虫害的控制。
4. 化学防治:在病虫害发生较为严重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化学防治措施。
选择安全、高效的农药,并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施药,控制病虫害的扩散。
5. 防治技术创新:不断推广和应用防治技术的创新成果,如生态控制、物理防治、有机农药等,提高防治效果,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林木病虫害的产生原因复杂多样,需要综合多种防治措施来进行有效的控制。
林木病虫害产生的原因及防治途径
林木病虫害产生的原因及防治途径林木病虫害是指林木遭受真菌、细菌、树木寄生的昆虫、动物、线虫等非生物因素或病毒等病原体的侵害,导致其生长发育异常,降低林木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林木病虫害是林业生产的常见问题,对人类生存环境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影响。
下面介绍林木病虫害产生的原因及防治途径。
一、产生原因(一)环境因素气候、水分、温度、土壤、林分结构、地形等环境因素是林木病虫害产生的重要因素。
气候变化是导致病虫害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温度、湿度让一些病原体长时间存活,有利于深入攻击林木,形成重大病害。
水土条件差、树冠形态不合理等因素也青木病虫害生长的影响。
(二)生物学因素林木病虫害的产生与其自身生物学因素也有密切关系,如树种、龄、健康状况、树形、植被盖度、林分密度等因素,都直接影响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不同树种具有不同的抗病性、抗虫性与适应性。
树龄大、树干直径大的成树,受损风险较小。
林分结构松散,利于通风透光,能减少成树之间的交叉感染。
(三)人为因素人类活动也是影响林木病虫害因素之一,例如乱砍滥伐、过度放牧、大量施用化肥、拦河筑坝、合理间伐等都会对森林生长环境造成影响,加剧林木病虫害的发生。
二、防治途径(一)加强人工措施采取人工控制病虫害的方法,包括人力捕捉、手工除虫、人工喷洒除虫剂和拆除感染部位等操作措施。
此方法灵活性大、投入成本低,但工作量较大、效果一般。
(二)加强生物方法生物方法是指利用生物学原理并结合人工控制手段来减缓、追杀、遏制和治疗病虫害的各种措施。
例如,采用生态对抗性害虫、使用生物杀虫剂、引进外来天敌等。
(三)防治用药措施使用化学药品来控制病虫害,具有操作简单、快捷的优点,但由于药剂对人体、环境的危害较大,因此应该做到用药量少、药种选择合理、用药方式安全。
(四)综合治理林木病虫害的综合治理是指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基础上,采取一系列的治理措施,例如:育良性林分结构、增强森林健康度、科学生态灌溉、激活土壤微生物等综合治理措施,最终达到有效防控、治疗病虫害的综合效果。
林木病虫害产生的原因及防治途径
林木病虫害产生的原因及防治途径林木病虫害是指林木因受到病菌或虫害的侵害而发生生理变化或损害的现象,对林木的生长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林木病虫害的产生是由于多种因素所致,包括自然环境、人为因素以及林木自身的抗病虫能力等。
对于林木病虫害的防治,需要从多方面入手,采取综合的措施进行治理。
林木病虫害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自然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是林木病虫害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气候、土壤、地理条件等环境要素对病虫害的发生具有直接影响。
比如气候变化会影响病菌和虫害的繁殖和传播,长时间的高温多雨容易促使病菌和虫害扩散。
而土壤的养分和酸碱度也会影响林木的生长状况,进而影响其对病虫害的抵抗力。
二、人为因素人为因素也是导致林木病虫害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过度开发林木资源,过度伐木、乱砍滥伐等行为都会破坏森林生态平衡,导致虫害和病害的加重。
过度使用化学农药、肥料也会对林木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使其抗病虫能力下降,易受病害侵袭。
三、林木自身抗性降低林木自身的抗病虫能力受到环境、遗传等因素的影响,会有所下降,使得林木更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
例如林分结构单一、树种单一等现象,都会加大病虫害的发生程度。
为了有效防治林木病虫害,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一、合理布局林分合理布局林分是预防病虫害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对树种的选择、密度的控制、林分结构的调整等措施,使得林木在空间上分布更加均匀,避免密度过大导致空气流通不畅,湿度过高等造成病虫害的滋生。
二、加强林木保护加强林木的保护工作,对其进行定期的检查、修剪、疏伐等措施,保持树木的健康状态,增强其自身的抗病虫能力。
对于已经受到病害侵袭的树木,及时割除病部,以防止病害的扩散。
三、提高林木的养分供应充分供给林木养分是增强其抗病虫能力的重要手段。
通过施肥、改善土壤、提高土壤通气性等措施,提高林木的养分供应,使其具备健康生长的条件,对抗病虫害的侵袭。
四、科学使用防治措施对于已经发生病虫害的林木,应该科学使用防治措施,包括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多种手段,根据不同的病虫害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达到控制病害发展的目的。
林木病虫害产生的原因及防治途径
林木病虫害产生的原因及防治途径林木病虫害是指对森林树木而言的生物危害,它是造成森林资源浪费和生产效益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林木病虫害产生的原因和防治方法各有不同。
原因:1. 环境因素:气温、湿度、光照以及风等环境因素对树木的生长和繁殖都有一定的影响。
适宜的气候条件有助于树木的繁衍,而干旱、寒冷等极端天气预警则会引起病虫害,病虫害往往在这些环境因素的影响下迅速扩散。
2. 树木生长状态:树木的生长状态和健康状况会影响其对抗病虫害的能力。
树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林分结构和物种口径的影响。
例如,幼树对病虫害的耐受性低于成树。
3. 林区管理:合理的林区管理对病虫害的发生和防控有重要影响。
合理的人工干预措施和保护措施能有效提高树木的健康水平,促进林木抵御病虫害的能力。
反之,人为因素导致的林区管理不当也会增加病虫害的发生。
防治途径:1.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寄生蜂等自然生物制约病虫害的生态平衡,防止害虫大规模繁殖。
这种防治方式需要在保证生态平衡和经济效益的基础上进行。
2. 化学防治:使用化学药剂对病虫害进行防治。
这种方式具有快速、高效的优点,但同时也有环境污染和抗性增加的问题,需要谨慎使用。
3. 理化防治:利用物理结构、温度等方法杀死病虫害。
例如,利用高温杀灭病虫害,对树木和野生动物无害。
4. 坚持科学管理:科学合理地对林区进行管理,包括植树、施肥、剪枝、疏枝、喷药等常规管理方法,对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5. 坚持综合防治:采用不同防治方式的综合防治,不仅能够有效地降低林木病虫害的发生,还能够避免单一防治造成的不良后果。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要加强对林区的保护,并且积极宣传植树造林、护林防火等公益活动,共同创建绿色校园和美丽家园。
林木病虫害产生的原因及防治途径
林木病虫害产生的原因及防治途径林木病虫害是指由真菌、细菌、病毒和害虫引起的对林木的破坏性问题。
林木病虫害的产生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生态环境因素:生态环境因素是影响林木病虫害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气候、土壤、水分等生态环境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导致某些病害和虫害大量滋生,威胁林木的健康。
二、林木品种易感性:不同品种的林木对病虫害的抵抗力不同,一些品种具有较弱的抗病虫害能力,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害。
三、林木生长状况:林木的生长状况也是影响病虫害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生长状况不良的林木容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害,而健康的林木则能够更好地抵抗病虫害。
四、人为因素:人为因素也是引起林木病虫害产生的原因之一。
过度砍伐和滥用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都可能导致林木病虫害的产生。
针对林木病虫害的产生原因,可以采取一系列有效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是林木健康的基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预防和控制林木病虫害的重要措施。
通过保持生态平衡,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改善土壤质量和水质,可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
三、科学管理林木生长:科学管理林木生长可以提高林木的健康水平,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
包括及时修剪、加强施肥、合理灌溉等管理措施。
四、合理使用化学防治药剂:在使用化学防治药剂时,要严格依照使用说明书进行使用,做到药剂使用量适量,时间和方法合理,以避免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
五、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绿色环保的防治病虫害的方法,可以通过引入天敌、捕食者、寄生者等天然敌虫,或者利用微生物等天敌对病虫害进行控制。
六、推广健康养护技术:通过科普宣传,向农民、林场工作人员等群体推广健康养护技术,帮助他们提高对病虫害的识别和防治能力。
七、加强监测预警:通过加强对林木病虫害的监测和预警,可以及早发现病虫害发生的迹象,及时采取防治措施,防止病虫害的蔓延。
综合以上所述,林木病虫害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预防和控制。
林木病虫害产生的原因及防治途径
林木病虫害产生的原因及防治途径林木病虫害是指由细菌、病毒、真菌以及昆虫等生物或非生物因素引起的林木生理功能障碍或病害现象。
林木病虫害的产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生物因素:林木病虫害的产生与一些病原微生物(如真菌、细菌、病毒)或昆虫等有关。
这些病虫害通过直接侵袭或排出毒素等导致林木组织受损并引起疾病。
2. 气候因素: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有助于病原微生物生长和繁殖,从而增加了林木患病的风险。
高温潮湿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真菌的滋生,而干旱天气则会增加林木的易感性。
3. 土壤因素: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和微生物对病害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和害虫可以通过根系或地下部位侵袭林木,并导致根部腐烂和其他病害的产生。
4. 林木品种和生长状况:不同的树种和林木个体在抗病虫害方面具有不同的抵抗力。
若选择抗病虫害性较差的品种进行栽培,或是树龄老化、生长缓慢、叶片凋落等原因使林木状态较差,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
5. 人为因素:人为因素是导致林木病虫害产生的一大原因。
过度使用化学农药和化肥,不合理的造林方式和管理措施,以及不及时的病害防治措施都会增加病虫害的发生风险。
1. 病虫害综合防治:采取综合措施,包括合理选择林木品种、规范的林地管理、保持适宜的生态环境等,从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2.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寄生菌、虫生细菌等对病虫害进行防治。
通过引入有效的天敌或利用天敌在自然环境中控制病虫害的数量和传播,达到生物平衡。
3. 化学防治:使用合适的化学农药或杀虫剂来控制病虫害的数量和传播范围。
但需要注意合理使用、防范药物抗性等问题。
4. 物理防治:采取物理手段来防治病虫害,例如通过深埋处理或人工摘除病虫害源头,以阻断其传播途径。
5. 种植健康的林木:选择抗病虫害性较强的品种进行栽培,保持林木的健康生长状态,提高其自身的抵抗力。
6. 加强监测和预警:通过定期巡视、病虫害监测和早期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和阻止病虫害的传播,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林木病虫害的发生原因与防治途径
治迫在 眉睫。根据实际的调查结果 ,柯 导致 了 部 分 林 木 病 虫 害 发生 。 以 前 的 营
2 防治 与林业 管理结 合
坪县林木 病虫害的发生原因包括林木生 林工作 多在山 区荒地进行 ,以哈拉坤为
从最 开始的森 立营造 、林区规划开
产环境及 气候等 自然因素 ,也受人为管 例 ,该 地区土壤含大量 的石块 、落叶及 始 ,对林 区栽 种的整体局势结合本地 的
基 于对本县的林业病虫 害发 生原因 探 究 ,本 文 也 提 出下 面 几 点 相 应 的 应 对 措 施 。
1 做 好预 防、检测的工作
进行学 习与改进 ,时刻使本 地区的防控 工作跟上 时代 的步伐 ,及时的更新防治 技术 。可 以通 过定 期派遣本地区的林业 管理人员前往学 习先进 的林 木病虫害防 治技术 ,并 于社 区群众 进行技术讲解与 宣传 ,使得病 虫害防治工作深入人心 , 实现全 民防控 ,全 民治理 ,以促进地 区 林业发展 。
林木 病 虫害 的发 生原 因 与 防治途 径
米 热 古 力 ·吐 热 克
前 言
导致 苗木的生长 中 ,病虫 卵发育成虫并 发 展 趋 势 。 因 此 ,林 业 病 虫 害 防 控 需 要
林木 病虫害具长潜伏周期 、高危 害 、 且危 害林木本身 。作为相对偏远 的山区 , 通 过 运 用 科 学 、合 理 的预 防及 监 测 机 制 , 高蔓延 速度的特点 ,是影响 当前林业行 对 于林 木抚育工作在过去 由于人 手缺乏 进行定期 、定 点的监控 ,对各类可能发 业发 展的最大障碍 ,林木病虫害重点 防 较难 实现 ,抚育管理 的工作 不够到位 , 生 的病虫 害进 行提早的防治 。
计 ,以提高林木 的 自身预 防病虫害能力 。
林业苗木病虫害机理与防治措施
林业苗木病虫害机理与防治措施林业苗木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长状况直接影响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性。
然而,苗木在生长过程中会受到各种病虫害的威胁,这对于苗木的生长发育和产量都会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为了促进苗木的生长,需要对苗木病虫害的机理和防治措施有所了解。
一、病虫害的机理1. 病害机理病原菌通过病原体侵入植物体内,利用植物体内的养分进行生长繁殖,导致植物细胞受到影响,产生溃疡和坏死,导致受害部位脱落。
其中,真菌性病害是最常见的病害类型之一。
真菌会侵入植物体内,利用植物内部的有机物质产生孢子和菌丝,阻碍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
常见的真菌性病害有根腐病、炭疽病、锈病等。
虫害通常是指昆虫等小型无脊椎动物的侵袭和危害行为。
昆虫会通过叶片、茎干、根系等送达机体内部,进行摄食、吸取营养等危害行为,导致植物体内的营养物质被吸取,生长发育被阻碍。
同时,昆虫的危害还会引发植物的应激反应,产生任意物质,对植物造成更多的伤害。
常见的虫害有松毛虫、毛蚜虫、蜘蛛等。
1.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绿色环保的病虫害防治方法,主要通过引入有益微生物或天敌生物,对植物病虫害进行防治。
这种方法不会对植物造成影响,同时可以增加土壤肥力。
常见的生物防治方法有用杀菌剂,挂绿色的诱虫剂,种防虫植物等。
2.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通常采用化学农药,通过杀死病原体和虫害成虫来防治。
但这种方法有一定副作用,会对其他昆虫造成危害,可能会破坏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
因此,在使用化学农药时,必须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操作,不得超量使用。
生理防治方法是指通过植物的抗性机制来抵御病虫害危害。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预防病害,还可以增加植物的抵御能力。
常见的生理防治方法是使用植物调节剂,调节植物的生长节律,增强植物自身的抵抗能力。
总之,对于林业苗木的病虫害,我们应该采用综合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理,以确保苗木的健康生长。
林木病虫害产生的原因及防治途径
林木病虫害产生的原因及防治途径林木病虫害是指在林木生长过程中,被病原体和虫害昆虫侵害,导致林木受损或死亡的现象。
林木病虫害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经济效益有重要影响,因此进行病虫害防治非常重要。
1. 生态环境因素:生态环境因素是导致病虫害产生的基本原因。
比如气候因素的变化,如温度、湿度等对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具有重要影响;土壤因素,如酸碱度、养分等也会影响病虫害的发生。
2. 林木自身因素:林木的品种、年龄、生理状态等因素也会影响病虫害的发生。
一般来说,年幼的林木更容易受到病虫害侵害;而一些品种对病虫害的抗性较差,容易受到侵害。
3. 人为因素:人类活动也是导致病虫害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比如过度伐木、开垦森林、过度施肥等都会削弱林木的抵抗力,使其更易受到病虫害的侵害。
针对不同的病虫害,可以采取以下防治途径:1. 选用抗病虫害品种:选择具有较强抗性的品种种植,可以有效降低病虫害的发生。
根据不同地区和林木类型的需要,选用对特定病虫害具有较强抗性的品种,能够更好地抵御病虫害的侵害。
2. 加强生态环境管理:合理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助于提高林木的抵抗力。
比如提高土壤养分,保持适宜的湿度和温度,加强林下植被的管理等。
3. 机械防治:对于一些大型昆虫或病虫害,可以采用物理防治手段。
比如通过人工摘除病虫害部分,或使用专门的机械设备进行病虫害的清除。
4.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和寄生菌等生物制剂进行防治。
一些昆虫病原菌对昆虫具有较强的杀伤力,可以用来控制昆虫数量。
一些天敌如捕食性昆虫对其他有害昆虫有天然的控制作用。
5. 化学防治:对于一些严重的病虫害,可以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
但化学农药使用要注意剂量和使用方法,避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林木病虫害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防治病虫害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重要的是加强病虫害监测和预警工作,及时发现病虫害的异常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病虫害的扩散和蔓延。
林木病虫害产生的原因及防治途径
林木病虫害产生的原因及防治途径林木病虫害是指林木因受到病菌或虫害的侵害而发生的疾病。
它不仅损害了林木的生长发育,还对森林生态系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林木病虫害的产生原因有多种,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病原菌和虫害的侵入:病原菌和虫害通过空气、土壤、昆虫等途径进入林木体内,感染并繁殖,导致林木发生病害。
2. 环境因素:环境条件不适宜,如湿度过高、温度过低、光照不足等,容易导致林木抵抗力下降,从而容易受到病原菌和虫害的侵害。
3. 林木种植结构:单一种植结构容易造成病虫害的集中爆发,缺乏多样性,无法形成对抗病虫害的天敌和间作抑制。
为了预防和控制林木病虫害,可以采取以下几种防治途径:1. 选择抗病虫害的品种:在林木种植过程中,选择具有较强抗病虫害能力的品种,提高林木的自身抵抗力。
2. 清除病虫源:及时清除病害枯死的叶片、树皮、枯木等,减少病原体和虫害的滋生环境,阻断它们的传播途径。
3. 加强森林管理:定期对林木进行检查,及时发现病虫害的早期症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合理浇水施肥,保证林木健康生长。
4. 生物防治:通过引进天敌和天敌培育,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引进天敌昆虫来控制有害昆虫的繁殖。
5. 化学防治:使用农药来防治病虫害,但要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操作,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污染和危害。
6. 技术手段:使用剪枝、修剪、堵漏等技术手段,对受害的林木进行修复和保护。
预防和控制林木病虫害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包括选择抗病虫害的品种、加强森林管理、清除病虫源、生物防治、化学防治以及技术手段等。
只有综合运用各种防治途径,并注重科学管理,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林木病虫害的发生。
林木病虫害产生的原因及防治途径
林木病虫害产生的原因及防治途径
林木病虫害是指由病菌、细菌、病毒、真菌、昆虫、螨类等有害生物侵害树木所引起
的病害和虫害。
其产生原因较为复杂,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环境因素:环境条件不佳,如土壤水分过湿或过干、气温骤变等,会导致植物生
长发育受到影响,进而易于遭受病虫害侵袭。
2. 树种特性:不同的树种对病虫害的抗逆能力有所不同,有些树种即使在同样的环
境下也极易受到侵害。
3. 树龄和树势:老树或树体虚弱的状态下,植物自身的抵御能力降低,会促进病虫
害的大量繁殖和传播。
4. 植物生长部位的形态及结构:生长部位形态复杂且叶片密集的树种,容易成为昆
虫繁殖的场所。
为防治林木病虫害,主要采取以下几种途径:
1.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或有益微生物对害虫的天敌进行有效的控制,通过调节害虫
种群的密度实现防治。
2. 化学防治:利用化学农药对林木病虫害进行防治,此方法应充分研究农药的种类、用量及施用时间,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3. 农艺防治:通过生态建设、种植适宜的树种、养护树木及清除落叶等措施,提高
林木的免疫力和适应性,有效防止病虫害的发生和流行。
4. 防治措施的整合:针对林木病虫害物种、数量、分布和危害等特点,加强综合防治,通过多种手段综合应对,实现全方位、高效率、可持续防治。
第6章 林木病害防治的原理与方法
5. 植物检疫的程序
对内检疫程序
(1)报检:调运和邮寄种苗及其它应受检的植物产品时,应向调出地有 关检疫机构报验。
(2)检验:检疫机构人员对所报验的植物及其产品要进行严格的检验。
(3)检疫处理:经检验如发现检疫对象,应按规定在检疫机构监督下进 行处理。一般方法有:禁止调运、就地销毁、消毒处理、限制使用地点 等。
1975年我国提出“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 1989年12月18日国务院颁布了《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第一章第三条
明确规定:森林病害的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
为什么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植物病害种类很多,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不同。大多病害过 分依赖单一的防治措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引起苗木徒长,降低抗病力,常诱发多毛孢菌、 灰霉菌和白粉菌所致的病害。
施用磷、钾肥和有机肥可促进苗木生长,提高抗病力,同 时能调节土壤微生物种群。 施用石灰或硫酸亚铁可以调节土 壤酸碱度。
4)注意苗圃卫生:
清除圃中的杂草、病苗、死苗和病株残体,并集中烧毁, 以免形成发病中心。
抗病品种的合理利用
1、垂直抗病品种的合理布局 2、轮换使用具有不同抗病基因的抗病品种 3、利用多抗性品种 4、利用水平抗性品种 5、利用耐病品种
第四节 生物防治
利用有益生物或有益生物的代谢产物来防治病虫害的方法称为 生物防治法。
生物防治的优点:
对人、畜、植物安全,不杀伤天敌,不污染环境,不易引起病 虫害的再次猖獗和形成抗药性。
内吸性杀菌剂 非内吸性杀菌剂
2. 杀菌剂的剂型
常用杀菌剂的剂型主要有: 可湿性粉剂 悬浮剂 乳油 水剂 烟剂 熏蒸剂
3.化学药剂的使用方法
种苗消毒:可防治种传病害,并保护幼苗免受土壤中病原物 和害虫为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喷洒植株:包括喷雾和喷粉。在植物生长季节防治病害常用 喷雾法。此法主要用于防治空气和雨水传播的病害。
树干注射和外伤治疗
32
4. 林木上常用的杀菌剂简介
(1)无机杀菌剂
1)波尔多液:为天蓝色的胶状悬液,是一种优良的保护剂,杀 菌谱广,持效期15d左右。波尔多液由硫酸铜和石灰乳配制而 成,杀菌的主要成分是碱性硫酸铜。需现用现配,潮湿多雨的 气候使用易生药害。
内吸性杀菌剂 非内吸性杀菌剂
2. 杀菌剂的剂型
常用杀菌剂的剂型主要有: 可湿性粉剂 悬浮剂 乳油 水剂 烟剂 熏蒸剂
3.化学药剂的使用方法
种苗消毒:可防治种传病害,并保护幼苗免受土壤中病原物 和害虫为害。
浸种 拌种 闷种 浸根处理 种衣剂 土壤处理:应用化学药剂杀死或抑制土壤中的病原物,或改 变土壤的化学性质,使之不利于病原物的生长。 主要防治 根部和线虫病害。
缺点:大多数生防菌环境适应能力差,生防治剂的生产、运输、 储存要求严格的条件,效果不稳定,适用范围较窄,防治效益 低于化学防治。
24
1. 生物防治的机制
1)抗菌作用:一种微生物的代谢产物能抑制另一种或多种微 生物的生长,或能破坏或溶解其细胞结构。主要是抗生素和酶 类,这是目前生物防治研究的主要内容。如k84菌株被用于防 治由土壤农杆菌引起的冠瘿病。 2)竞争作用:主要是对植物体表面侵染位点的竞争和对营养 物质、氧气与水分的竞争。如大伏革菌能有效抑制松根白腐病。
27
2.低温冷藏 是控制植物产品采后病害的有效方法。可以抑制病原物的
侵染和生长,从而控制林产品贮运期病害。
3.近代物理技术的应用
核辐射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对病原物有抑制和杀灭作用。钴60 - 射线辐照 装置较简单,成本较低,射线穿透力强,多用于处理储藏的种子或果实的 防霉保鲜。 微波是波长较短的电磁波,微波加热适于少量种子进行快速杀菌处理。
19
3. 抚育防病措施
1) 清除发病中心: 病死树要及时清除,弱树枯枝也应当适当处理。
2)间伐: 在过密的林分中,通风、透光差,环境阴湿,林木生长
衰弱,常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3)修枝:
林内适当修枝,可收到与间伐相似的效果。清除枯枝、 病枝和下枝,能减少病害的侵染来源。
20
第三节 抗病品种的利用
1. 选种
1967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罗马召开的“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会议上提 出综合治理的定义:综合治理是一种有害生物的管理系统,依据有害生 物的种群动态及与之相关的环境关系,尽可能协调地运用一切适当的技 术及方法,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允许损害水平之下。
1972年,美国环境品质委员会提出“综合病虫害防治方法”,其英文为 Intergrated Pest Management,简称为IPM。其原理是:综合利用各种不 同的方法,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及栽培耕作方法,来预防控制田间的 昆虫、病菌及杂草所造成的危害,目的是为了减少民众使用化学药剂, 减少化学药剂对整个生态环境的破坏。
(4)签发证书:经检验后,如不带有检疫对象,则检疫机构发给国内植 物检疫证书放行;如发现检疫对象,经处理合格后,仍发证放行;无法 进行消毒处理的,应停止调运。
12
对外检疫 我国进出口检疫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进口检疫、出口检疫、 过境检疫、旅客携带物检疫、国际邮包检疫等。
6.植物检疫的方法 植物检疫的检验方法分:现场检验、实验室检验和栽培检验 三种。
13
第二节 林木栽培防病措施
1. 育苗防病措施 1)苗圃地选择:
应选择土壤肥沃、疏松和排水良好的圃地育苗, 另外,还应了解土壤中病原物的积累程度以及周围绿 篱、行道树等现有的树木种类。
14
2)合理轮作: 方式:水旱轮作、针阔叶树轮作。 目的:调节地力,提高苗木的抗病性。 防治对象:苗木根部病害发生严重的圃地。如苗木猝 倒病、根癌病和根结线虫病等均可以通过而得到控制。
第六章 林木病害防治的 原理和技术措施
1
一、植物病害防治:
通过人为干预,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改变植物、病原 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减少病原物的数量,削弱其致病 性,保持与提高植物的抗病性,以达到控制病害的目的, 从而减少植物因病害流行而引起的损害。
很久以前,人们就致力于寻找一种理想的防治病虫害的方法。 19世纪末,由于美国从澳大利亚引进澳洲瓢虫防治吹绵蚧获得成功,引起
抗病品种的合理利用
1、垂直抗病品种的合理布局 2、轮换使用具有不同抗病基因的抗病品种 3、利用多抗性品种 4、利用水平抗性品种 5、利用耐病品种
第四节 生物防治
利用有益生物或有益生物的代谢产物来防治病虫害的方法称为 生物防治法。
生物防治的优点:
对人、畜、植物安全,不杀伤天敌,不污染环境,不易引起病 虫害的再次猖獗和形成抗药性。
26
第五节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是通过热力、冷冻、干燥、电磁波、核辐射、 机械阻隔等方法抑制、钝化或杀死病原物,达到防治病害的目 的。
1. 种苗、土壤的热处理
干热处理法: 主要用于种子,对多种种传病毒、细菌和菌物都有防治效果。 热水处理 种子和无性繁殖材料(温汤浸种):可杀死种子表面和种子内部潜伏的 病原物。将接穗、插条和种根在热水中浸泡,对抑制植原体病害有效。 热蒸汽: 用于种子、苗木、土壤处理。通常用80 ~ 95℃蒸汽处理土壤30 ~ 60 min,可杀死绝大多数病原菌。
35
(2)常用的有机杀菌剂:
代森锌
对多种霜霉病菌、炭疽病菌等有较强的触杀作用。 药效期较短,持效期约7d。 对人、畜无毒,对植物安全。 不能与碱性药剂混用。 不能与含铜制剂混用。 多菌灵: 高效、低毒、广谱的内吸杀菌剂。 容易被植物根吸收,可向上转运。 持效期7 d。 对植物生长有刺激作用。 对温血动物、鱼、蜜蜂的毒性低、安全。
34
常用涂白剂的配方如下:
防病害:生石灰5 kg + 硫磺 0.5 kg + H2O 20kg 防日灼:生石灰 5 kg + 石硫合剂原液0.5 kg + 食盐0.5 kg + 动物油100 g + H2O 20kg 防冻害:生石灰 2.5 kg + 硫磺 0.75 kg + 食盐1.25 kg + 动物油100 g + H2O 20kg
16
田间修剪防治梨火疫病
田间处理柑橘溃疡病病株
2. 造林防病措施
1)树种或品种选择: 在拟订计划时,必须了解造林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可能出现的 病害种类、分布及危害,然后结合造林地的气象、地形、坡向、 坡度及土壤等因素,综合加以分析。 2)营造混交林: 可以形成比较复杂的生态环境,对病害的蔓延传播有阻隔的作 用。 混交树种的搭配需要注意:混交树种不被同一种病原危害。
目前所选育和推广的抗病品种多数表现为单个显性基 因控制的垂直抗性,大面积推广后容易在几年内丧失 抗病性而成为感病品种
劣势小种上升为优势小种——抗病品种大面积种植后,病原 菌群体中适应性强的稀有毒性小种逐步积累,并最终在数量 上占有优势,而成为优势小种.
新的生理小种出现————病原菌群体由于发生变异而产生 新的毒性小种,造成病害的严重流行。
2)石硫合剂:石硫合剂是生石灰、硫磺粉熬制成的红褐色液 体,呈强碱性,有强烈的臭鸡蛋气味,遇酸易分解。多硫化钙 是杀菌的有效成分。高温季节使用易生药害。
3)生石灰:可以中和土壤酸性,对病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施用量为500 kg/hm2时,对苗木立枯病、菌核性根腐病有良 好的防治效果。 还用于配制涂白剂,预防果树、园林树木的 病害、日灼和冻伤。
11
5. 植物检疫的程序
对内检疫程序
(1)报检:调运和邮寄种苗及其它应受检的植物产品时,应向调出地有 关检疫机构报验。
(2)检验:检疫机构人员对所报验的植物及其产品要进行严格的检验。
(3)检疫处理:经检验如发现检疫对象,应按规定在检疫机构监督下进 行处理。一般方法有:禁止调运、就地销毁、消毒处理、限制使用地点 等。
长期使用一种杀菌剂:病原菌产生抗药性; 大面积栽培抗病基因单一的专化性抗病品种:哺育毒性小 种, 品种抗病性丧失;
病害防治的措施
1、植物检疫 2、栽培防病措施 3、抗病品种的利用 4、生物防治 5、物理防治 6、化学防治
第一节 植物检疫 (plant quarantine)
植物检疫又称为法规防治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用法 律或法规形式,禁止某些危险性的病虫、杂草人为 地传入、传出,或对已发生及传入的危险性病虫、 杂草,采取有效措施消灭或控制蔓延。
28
第六节 化学防治
利用化学药物防治林木病害的方法。 适用范围广,方法简单,见效快。 化学防治容易污染环境,使生态平衡受破坏, 病原菌易产生抗药性。 农药残剂:对病原物有较强的杀伤作用,可通过直接触杀、熏蒸或渗透植物 表皮发挥作用。 保护剂:在病原接触或侵入寄主之前,将保护剂喷洒在植物表面,以保护 植物阻止病原菌侵入。 治疗剂:能进入植物组织内部,抑制或杀死已经侵入的病原菌,使病情减 轻或恢复健康。
7
2. 检疫的任务
(1)禁止危险性病害随着植物及其产品由国外传入 或由国内输出(外检)。 (2)对国内局部地区已发生的危险性病害进行封锁, 使它不能传到无病区,并在疫区把它消灭(内检)。 (3)当危险性病害侵入到新的地区时,应及时采取 彻底消灭的措施。
8
3. 林木病害检疫的种类
对外检疫 是为了防止危险性病害输入和输出国境,保护本国 林业生产,维护对外贸易信誉,履行国际义务。对外检疫以 口岸检疫为主。
1.松材线虫 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 2.松疱锈病菌 Cronartium ribicola 3.冠瘿病菌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4.杨树花叶病毒 Poplar mosaic virus 5.落叶松枯梢病菌 Botryosphaeria laricina 6.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菌 Pseudomonas syringae pv. actinidiae 7.草坪草褐斑病菌 Rhizoctonia solan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