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概论复习笔记

合集下载

新媒体概论复习资料

新媒体概论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媒介受众的碎片化传统的媒体已被重新定义。

如电视从单向传播,转变为双向传播,多端传播。

传统媒体通过新的渠道互动整合,将原有资源进行二次乃至多次开发利用,努力削弱了受众分化给广告收视/收阅/收听所带来的冲击。

新的传播环境下,媒体已经迅速从一个信息与观点的发布者转型成为一个多元意见的平台与对话组织者。

媒体的零散化对应的是受众碎片化、部落化、群族化的特征。

随着互动电视的发展,互联网用户自由度的增加,受众从单纯的信息接收者,变成了接收和发布信息的参与者。

同时,受众面对数字化带来的独立和自由选择,他们倾向于使用过滤的手段来搜索真正需要的信息。

2.数字鸿沟“数字鸿沟”又称为信息鸿沟即“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由于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全球发展和应用造成或拉大的国与国之间以及国家内部群体之间的差距。

3.门户网站所谓门户网站是指提供某类综合性互联网信息资源并提供有关信息服务的应用系统。

门户网站最初提供搜索引擎、目录服务。

由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门户网站不得不快速地拓展各种新的业务类型希望通过门类众多的业务来吸引和留住互联网用户以至于目前门户网站的业务包罗万象成为网络世界的“百货商场”或“网络超市”。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门户网站主要提供新闻、搜索引擎、网络接入、聊天室、电子公告牌、免费邮箱、影音资讯、电子商务、网络社区、网络游戏、免费网页空间等。

在我国典型的门户网站有新浪网、网易和搜狐网等。

4.微博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 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

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微博是美国的twitter 根据相关公开数据该产品在全球已经突破5亿注册用户。

5.公共领域公共领域是指的是介乎于国家与社会即国家所不能触及的私人或民间活动范围之间、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地方,它凸显了公民在政治过程中的互动。

新媒体概论全书考点总结

新媒体概论全书考点总结

新媒体概论全书考点总结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第一单元新媒体概论基础第一章新媒体导论·新媒体的基本问题1.数字出版: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出版方式.2.数字出版的主要特征: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传播渠道网络化.3.新媒体的特征: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即时性、开放性、个性化、分众性、信息海量性、低成本全球传播、检索便捷、融合性等特征,起本质特征是技术上的数字化.4.数字电视:又被称为数位电视或数码电视.5.智能电视:就是具有独立操作系统的电视,其本质是计算机的一种新形态.6.目前的新媒体包括互联网和移动媒体.7.智能手机的本质特征是:在硬件上具有CPU,在软件上具有操作系统.8.新媒体的定义:借助计算机或具有计算机本质特征的数字设备传播信息的载体.9.数字出版的影响:1对人类的知识传播和信息交流方式产生了影响.2对人类的阅读行为和阅读文化造成了深远影响.3对社会文化的整合和传承提出了挑战.10.截止到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亿,其中手机网民达到亿.·新媒体的优势1.从传播学分类来看,目前较为同行的是将传播类型分为五类:内性传播自我传播或自身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新媒体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是一种全新的、特殊的传播类型.2.新媒体的基本技术特征是数字化,基本传播特征是互动性.3.新媒体的优势:1新媒体传播是一种数字化传播,传播与更新速度更快、成本低.2信息量大、内容丰富.3零成本全球传播.4搜索便捷.5多媒体传播.6超文本.7互动性.·新媒体给传媒业带来的冲击☆☆1.改变现有传播格局:(1)形成新的交流环境.信息的传播空间发生了变化,传播机构和个体受众的区别缩小了,静态信息接收方式向动态信息接收方式转变.(2)新媒体生态更加复杂,对既有的信息传播秩序带来了强烈冲击.(3)传播主体更加多元,个人媒体得到了较大发展.(4)受众分化更加明显.人类的新闻传播活动经历了从小众传播到大众传播,从大众传播到分众传播的漫长过程,新媒体的应用和普及进一步改变了人们的信息获取途径和接收方式,推动分众传播、小中传播更深入的发展.☆2.冲击舆论调控机制:(1)冲击传统的舆论调控机制.新媒体使信息形成了一个“5A”的网络环境.从对正面宣传的影响上看,新媒体形式多样、信息内容庞杂,很容易将正面宣传的内容淹没,而错误的观点、非理性的舆论却有了传播渠道和生存空间.(2)冲击信息传播秩序.大众媒体传送的信息越多,在不同经济地位的人之间,“知沟”就会越大,而新媒体则更加强化了这种信息不对称的状况.(3)冲击媒体发展环境.网络信息传播的舆论化趋势不断冲击着新媒体的发展环境,影响新媒体公信力的建构.新媒体上的舆论变得更加多元,传统的“把关极致”受到的冲击增大.·纸媒还有明天吗1.数字出版产品的分类:1按传统出版物的继承关系:数字的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2按照是否具有互动性:网络地图、网络游戏、在线知识服务.3按照信息类型,动画、文本、音频、视频等.2.按需印刷:指的是受到读者或顾客的订单后才印刷、装订和销售的出版物.3.数字产品的分类:1按照继承关系分类:数字图书、数字报纸、期刊、音像制品.2按照是否具有交互性区分:网络地图、网络游戏、在线知识服务、应用程序.3按信息类型分类:文本型、图书音像型、动画型、音频型、视频型和多媒体型等.4.数字产品的特点:多媒体、超链接、开放性、数字产品内容的不确定性、互动性、信息海量、传播效率高、使用便捷、可获得性.5.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中的几个重要关系:1技术与内容的关系:内容是数字出版的本质,技术是手段.2产品与需求的关系:3内容提供商与平台运营商的关系:4传统内容资源与数字内容资源的关系:5传统出版数字化升级与数字出版新业态的关系:6.电子书:是利用忽视掩护、电子阅读器、智能手机等终端阅读设备进行读取的数字化图书.包括三个基本要素:电子书内容,电子书阅读器,电子书的阅读软件.第二章新媒体研究的理论模型·新媒体给新闻传播理论带来的影响1.产业:是具有某种同意属性的企业或组织,组织经济活动的集合.2.数字出版产业:是出版企业组织所开展的数字活动的集合,是所有参与数字出版产品及服务的生产、传播活动的企业或组织,所组成的国民经济生产部门,是出版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3.数字出版产业的特点:1产业集中度高.2低消耗和高附加值.3业务活动的平台化.4技术和平台商推进产业链重构.5以技术标准为保障.·新媒体理论研究模型第三章新媒体用户特征研究·新媒体时代受众理论1.受众:简单地说,便是接受信息的人.受众在传播过程中是信息到达的终点信宿,此过程可以简要表示为:信息→新闻传播者→大众传播→受众→极少量的信息反馈.2.网络受众:新媒体的信息接收者.3.“网民”泛指上网者.只有上网者处在单纯的接受信息状态时,我们才能称之为“网络受众”.网民有时既接收信息有发布信息,从外延上看,网络受众是网民的子集,或者说使其组成部分,在逻辑上,研究网民必然包含了对网络受众的研究.4.从受众角度看,新媒体具有选择性、主动性和互动性,这些传统大众转播方式所不具备的特点.5.新媒体的互动性:受众反馈几乎都是一种“延迟”行为.互联网是双向、多向交流的媒体.互动性是新媒体较之传统媒体的一大优越性.新媒体的互动性带来受众的主动性,传播学认为,任何传播行为尤其是大众传播,都应该是双向的.6.新媒体带来受众获取信息的主动性:新媒体中受众的主动性表现得十分明显,传统的大众传播过程中受众只能被动的接受大众传媒传递的信息,在新媒体中,受众可以对信息进行自由选择.7.传统的大众媒体是点对面的传播,传统的大众媒体发送信息有两个特点:一是单行的推送式,媒体把经过编排了的信息推送给受众;二是点对面式,一家媒体向众多手中推送同一种信息,这种方式一方面是被动的,另一方面是群体性的,受众只能是接受同样的信息而别无选择.8.接近权:指大众即社会的每一个成员皆应有接近、利用媒介发表意见的自由.从传播学角度来看.9.强调受众接近权的意义:1有利于提高传播效率.一个有效的传播模式不仅要包括从传者到受众的信息流动,也应该包括从受众到传者的信息反馈.2有利于建立健康积极的媒体环境.3有利于妥善地解决信息员和传者之间的关系.10.受众接近权实现的困难性在于:1传统大众传媒的时间和版面的限制性决定了受众的意见和客观事实不可能被全部反映.2传统媒介的高度选性、时间和版面的限制让媒体对信息进行选择被普遍认可.而媒体必然在选择时会有所偏重和回避,使受众很难被公平对待.11.网络对现实受众接近权的积极意义:1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介的信息准入特权,受众由被动的接受到者变成了主动的参与者.2网络使得个人的意见获得的有力传播.3网络使传统媒介的权利受到制约和监督.要监督媒介权力,就要先打破它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垄断地位.12.大众传播有三个特点:根据报道的类似性——由此产生共鸣效果;同类信息传播的连续性和重复性——由此产生累积性效果;信息到大范围的广泛性——由此产生便在性效果.其结果为,造成一个一方声音越来越大而另一方声音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网民的基本特征分析——由精英走向大众化1.中国网民数量增长的原因:1中国经济实力增长,上网费用下降.2随着产业技术进步和网络运营商的重组及竞争加剧,网络接入的软硬件环境在不断优化.3公众上网较为积极.4中国的教育事业在发展,使得的计算机网络制式和技能在迅速普及.2.搜索引擎四部为:搜索器、索引器、检索器、用户接口.·网民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分析1.网民可以按中不同标准进行分类:地域、性别、年龄、支付能力收入、教育水平、职业结构.2.与传统媒体的受众心理相比,网民表现突出的心理特征有:1参与性心理.与传统媒介受众不同,网民不仅仅是接受者与旁观者,网民更多地加入传播过程中.2个性化心理.网民的媒介消费行为,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有更多的自主性.3虚拟环境下的匿名心理.网络给网民提供了一种充分放开自己的环境,在匿名的状态下,他们更加追求在物理世界里无法满足的需求.3.网民的新闻信息需求至少有以下几个新特点:1信息来源很多,选择余地很大,接受时的主动性和互动性很强.2在大量信息面前,受众需要在选择上获得帮助.3独立思考和判断的么能力加强,个人独立自主性也相应增强.4对传媒的需求增强,需求的个性化程度提.受众需要更优质的服务,包括符合他们个性化需求的传播,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网民开始关注经济信息.4.动机:原始含义是引起动作,心理学则把人们经常以愿望、兴趣、理想等形式表现出来的,激励人们行动的主观音素称为动机.5.网民上网的动机:1求知,是以对知识、信息的追求为目的的一种动机,它是网民中最常见的一种心里活动.2消闲娱乐,娱乐,是以追求精神享受为目的的一种动机.3求名,追求自己成名,获得成就.4求便,如网上购物.5逃避动机,新媒体可以使网民逃避现实,不理会常规工作.6.网民上网的主要目的是获取信息,但是随着网民的大众化,为了休闲娱乐而上网的网民比例已经逐步上升为第一位,这印证了新媒体的娱乐化趋势.新媒体娱乐化的主要原因在于网民结构的大众化,网络正在由“精英”的“专利”转化为大众媒体,网民结构呈现出大众化趋势.网络游戏热也促进新媒体的娱乐化.7.马太效应:指的是好的越好,坏的越坏,多的越多,少的越少的一种现象.莫顿将马太效应归纳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在新媒体领域,马太效应指的是网民越来越多,但是他们经常访问的网站却越来越集中在少数几个网站上.第二单元新媒体的类型和形态新媒体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融为一体,是一种新的传播类型.第四章新媒体的类型·网络人际传播1.电子邮件:是互联网上最早也是最重要的应用之一,世界各地的人们通过电子邮件联系在一起,人们通过电子邮件互相传递信息,在网上交流,是一种存贮转发式服务.2.电子邮件的特点:1传输速度快.2非常便捷.3成本低廉.4信息多样化.5有广泛的交流对象.6比较安全.7保存时间长.3.电子邮件的传输是通过电子邮件简单传输协议SMTP来完成的,它是互联网的一种电子邮件通信协议.存贮转发式,是电子邮箱系统的核心.·网络群体传播与网络组织传播·网络中的大众传播第五章时代新媒体的主要形态·门户网站1.门户网站:指通向某类综合性互联网信息资源并提供有关信息服务的应用系统.2.新浪又王志东创立,和搜狐网易腾讯并称为“中国四大门户”.3.腾讯成立于1998年11月,其主要产品有IM软件,网络游戏,门户网站以及相关增值产品.4.网易,1997年6月创立.5.搜狐,1998年由张朝阳创立.6.新闻网站:指以经营新闻业务为主要生存手段的网站.·垂直网站·电子商务网站第六章博客·博客的特点年的“德拉吉”报道让世界第一次感受到了博客的力量.年的“9·11”事件,是博客发展的分水岭.3.博客就是一种在网络上的流水记录形式,简称“网络日志”,blogger或weblogger是指习惯于日常记录并使用weblog工具的人.4.博客概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频繁更新,简短明了以及个性化.从技术层面上讲,博客就是个人主页或个人网站.5.博客不同于现实的地方在于,它提供了主体充分表达自我的可能:网络的虚拟性使主体可以隐匿其真实身份;网络的开放性可以让人随时传播自己的观点;网络的互动性使主体可以方便地与人交流、沟通、互动.6.博客的特点:1具有共享性,以共享的方式扩散.2具有互动性,博客一刘艳的方式进行交流,传者和受者可以实时互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对话者.3具有大众化特征,博客满足了“四零”没有技术、成本、编辑、形式条件,是“零进入门槛”.4博客具有娱乐性,是一种自由体验式写作.5博客具有草根性.6博客具有感化性的特点.博客写作源于内心冲动,是一种体验式写作.6.博客对传统媒介的影响:1拓展新闻猜忌渠道,成为重要的信息来源,传播主体平民化.2丰富了新闻报道的方式,使传播内容丰富化.3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重大新闻事件的发展.7.博客存在的问题:博客给传统道德带来了一系列冲击,其虚拟性弱化了道德规范,信息多元化导致道德信念迷失,匿名性导致了道德人格的异化.1博客仍需要传统主流媒体.2博客具有草根性,实质是娱乐化平台.3已经成为了商业炒作的工具.4容易导致社会不稳定.5缺乏有效的盈利模式.·微博1.微博:即微博客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用户端组建个人社区.2.微博的优势:1简单易用.2主动性强.3及时性强.4发布平台的开放性与多样性.微博的社会意义在于推动社会的民主化.3.微博对新闻行业的影响:1微博成为重要的消息来源.2微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重大新闻事件的发展.3微博是媒介组织传播产品的新方式.微博短小精悍的特点使其也成为实时新闻更新的重要来源.4.茧效应:指的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越来越明显的一种社会现象:人们通常选择接受那些符合自己既有判断标准、自己易于接受的信息,就像他们自己编制的信息茧,他们企图借助这层茧来逃避现实生活得某种不确定性,坚守不得不做出的众多选择.5.微博的冷思考缺陷、局限性:1发布信息随意性强,真实性没有保障.因此用户表达会更加随意,这种状态往往导致用户的表达缺乏节制.2微博具有草根性,实质是娱乐化平台.一方面单条微博信息十分有限,但是微博信息总体上却又具有海量性,这造就了微博的草根性和娱乐性.3微博已成为商业炒作的工具.4容易导致社会不稳定.基于微博自身的快捷分享,其为信息的病毒式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5缺乏有效的盈利模式.国内微博目前的盈利模式主要是“免费+广告营销”,即免费拱网民使用,向企业收营销费用.一方面微博比较零散,另一方面微博信息可信性较低.6面临管理的困境.第七章微信·微信的发展1.微信快速发展的原因强大优势:1除了具有短信实时推送功能之外,推送内容的类型还呈现多媒体的特征.2背后的腾讯具有强大的资金支持.3明确了微信是强关系属性.4能适用于多手机机型平台.5自身也在不断完善.2.微信是移动互联网代表性产品,微信极大的促进了网络人际传播与人际沟通.数字化、互动性是手机的基本特征,其最大的优势是便携性和私密性.兼具互动性好、信息获取即时等特质.3.微信的传播优势:1人性化设计,操作便捷.微信打破了传统网络交流的固定范围.2多媒体传播.微信可以实时传播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来全方位、立体地展示传播内容.3系统开放,免费试用.微信急用几乎是零资费,性价比非常高.微信可以跨运营商和跨手机操作平台.4用户黏度高.从传播模式看,微信的传播主体非常明确,就是基于手机用户.5传播主体——双向性、互动性.6传播内容——私密性、即时性.微信信息交流内容也更为私密.其内容发布具有即时性.7传播渠道——多媒体平台集成共享.8传播效果——扩散性、准确性.·微信的社会影响1.意见领袖: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可以用过传播信息对别人的行为产生一定影响的人物.2.微信带来的企业营销的新变革:1基于LBS计数喝茶看“附近的人”功能,发掘潜在客户,实行精准营销.2基于O2O模式和“二维码扫描”功能,开展品牌病毒式传播,发展电商业务.二维码抽象的凸陷链接了线上和线下,通过摄像头的扫描就能够轻松获得相应信息.它在线上可与商家产生联系,在线下能进项消费,充分体现了移动端在O2O上的发展.“微生活”的内涵就在于将微信融入具体的日常生活中来,提供本地化服务.3基于公众平台和朋友圈的功能,打造全新社交关系网,开创企业口碑宣传新方式.微信公众平台在精准性和专业性方面更上了一层楼.而朋友圈功能能让微信的私密社交能力被激活,成为分享式口碑营销的良好渠道.4基于数据统计功能,开启大数据时代定制服务营销新模式.数据统计功能的推出使查看的数据更多更全面细致.3.微信的营销模式:1漂流瓶——品牌活动式,提高品牌知名度.2位置签名——草根广告式,吸引周边用户.3二维码——O2O折扣式打造忠实客户群体.4开放平台、朋友圈、微信公众平台——社交分享式,实现口碑营销.开放平台和朋友圈是有效的社交平台.视线企业信息的病毒式传播.4.微信营销的特点:1低廉的营销成本.2大量的潜在用户.3精准的营销定位.4信息交流的互动性.5信息传播的有效性.6多元化的营销模式.5.微信公众平台很适合被传统媒体借用进行更有效的大众传播.6.纸质媒体使用微信情况:1纸媒“发声”.2互动服务.利用微信的即时互动性来维护粉丝群体.3深度报道.纸媒推崇“内容为王”,依靠其专业的采编团队,使深度报道成为其优势.7.微信在广播上的应用:微信以其便携性、速度快、容易操作等特点吸引了众多听众.8.媒体类公众平台运营主体主要包括四类:1门户网站频道.2传统广电以及平面媒体.3独立科技媒体.4自媒体.9.传统媒体与微信的融合发展:1传统媒体可以借助微信平台实现其固有品牌的病毒式传播.2传统媒体可以利用朋友圈功能作为“原料加工厂”的平台.3传统媒体可以用微信的用户筛选推送功能提高传统纸媒体信息传播的准确度.4传统媒体还可以借助微信的实时接收特性加强重大事件的报导和突发新闻的影响力,即权威解读和声音.·微信与微博的比较1.传播方式的比较:微信侧重人际传播与群体传播,微博则侧中大众传播.微信是一对一、点对点的传播,目标群体更具有针对性,大致可分为好友之间传播、朋友圈传播以及信息接收三种.其中信息接收指的是微信用户接受来自腾讯网站推动的新闻广播和来自公众账号推送的信息等,并可以向自己好友转发或分享到朋友圈.微博侧中大众传播,信息发布者无法预知信息的发送和接收.微博则侧重大众传播,微博是一个完全开放的信息平台,信息的发布者无法预知信息的发送和接受.所以应该说,微博是通知系统,而微信是通信系统.2.用户网络社交比较:微信以强人际关系为主,微博则以单向关注的弱人际关系为主.微信以强人际关系为主要社交关系,以个人人际关系为核心,通过强广西和弱关系两种方式进行信息的生产和传递.从微信强关系来看,主要以亲戚朋同事等关系进行点对点方式信息沟通.从微博的弱关系来看,微博以单向关注的弱关系人际关系为主,易于人群的集结.3.传播效果比较:微信信息可信度高于微博魏新雨微博完全是具有不同基因属性的产品,微博有更强烈的传播和媒体属性,而微信有更强的粘性、更好的交流体验.第八章社交网站·社交网站的概念、特点及其发展1.社交网站:是给予互联网的一种服务,它可以让用户在特定的网洛西汀中构建一个公开的活着半公开的形象,用户还可以在上面列出自己的各种联系人,彼此进行交流互动.2.社交网站的一个最显着特点在于:他使用户能够系统地在网络上将自己显示的社交网络公之于众.·社交网站对传播的影响1.六度分隔理论:又称为六度空间理论、小世界现象、小世界效应.该理论假设世界上所有互不认识的人只需要很少的中间人就能建立起联系.任何两个素不相识的人之间,通过一定的联系方式总能够产生必然的联系或关系.2.社交网站的一个最重要特色是:社交关系的公开呈现.3.社交网站鼓励实名制,在这个意义上,它实现了网络虚拟世界想真实世界的回归.4.社交网站促进人际关系的构建、维系及良性发展.5.桑德拉提出,人际关系中的各方面不停地管理公共领域和死人空间之间的便捷.所谓的便捷,值得实在思想和感情上是否元和和他人分享的界限,或者可以理解成私密性和非私密性事物之间的界限.·社交网站带来的一些问题1.社交网站带来的问题:1虚假身份对社交网站造成困扰.2隐私受到侵犯.3角色冲突.4现实关系的疏离.5垃圾广告.2.角色冲突:所谓角色冲突,适当一个人扮演一个角色或同时扮演几个不同角色时,由于不能胜任而发生的矛盾和冲突.角色冲突大体可以分为两类:角色间冲突和角色内冲突.①角色间冲突指的是一个人所担任的不同角色之间发生的冲突.②角色内冲突,指的是同一角色,由于社会上人们对他的期望与要求不一致,或者角色承担着对这个角色的理解不一致,而在角色承担者的内心产生的一种矛盾与冲突. 第二种情形是行为模式上的冲突.。

(完整版)新媒体概论复习资料总结

(完整版)新媒体概论复习资料总结

第一章 新媒体概论1、新媒体的概念: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2、新媒体的技术依托:○1数字技术( 新媒体的核心技术) ○2计算机网络技术 ○3移动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阶段)。

3、新媒体的特征:○1数字化:最显著特征 ○2交互性:本质特征 ○3非线性传播:重要特征 ○4即时性与共享性打破时空界限 ○5个性化信息服务 ○6虚拟信息传播 ○7多媒体传播推动媒介融。

4、web1.0的概念:互联网“内容为王”的阶段称为Web1.0阶段,本质是聚合和搜索,用户主要通过互联网浏览器获取信息,依然是单向的传播模式。

5、web1.0的主要特征:○1web1.0基本采用的是技术创新主导模式 ○2web1.0的盈利都基于巨大的点击流量 ○3web1.0的发展出现了向综合门户合流现象 ○4web1.0形成了主营与兼营结合的明晰产业结构 ○5web1.0不以html 为言,动态网站已经广泛应用 6、web1.0与新媒体的发展:○1web1.0为新媒体提供了良好的受众平台 ○2web1.0为新媒体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7、web2.0的概念:Web2.0 是相对Web1.0 的新的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

此阶段互动应用成为主流,Web2.0 则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

8、web2.0的主要特征:○1用户参与网站内容制造 ○2web2.0更加注重交互性 ○3符合web 标准的网站设计 ○4web2.0网站与web1.0没有绝对的界限 ○5web2.0的核心不是技术而在于指导思想。

第二章 新兴媒体(一)网络媒体1、网络媒体的概念:网络媒体也称第四媒体,是一定的组织或个人,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各种多媒体交互式数字化信息传输网络上,建立的提供各种新闻与信息服务的相对独立的站点。

新媒体导论复习笔记

新媒体导论复习笔记

新媒体导论复习笔记<新媒体导论复笔记>一、新媒体的概念新媒体是伴随着互联网发展,以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通讯技术为主要支撑,以数字化、交互性、超时空为主要特征的一系列新媒体形态。

二、新媒体的基本特征(简答)1.数字化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的数字化特征拓展了传输手段,接收终端和表达形式的多样性;打破了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之间的壁垒,增强了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间的互联性:数字化技术也为海量信息传播提供基础。

2.交互性互联网打破了传统媒体时代传者和受者的严格界限,传播的方式由单向线性传播发展到了双向甚至多项交流;交互性还体现在整个信息形成过程的改变带来的信息控制力的变化;另外交互性还带来了信息传播的个性化化。

3.超时空新媒体具有传播上的快捷性和时间上的自由性,能够轻易做到及时传播,传播的时效性提升;另一方面,新媒体利用全球互联的网络系统和通讯卫星技术,具有传播的全球性和空间上的无限性三、新媒体的主要类型(简答)1.按硬件设备终端来分可将新媒体分为以计算机为显示终端的新媒体、以手机和便携式电子设备为终端的新媒体和以数字电视为终端的新媒体三大类型。

2.按应用属性(软件)来分分为静态应用和动态应用两大类,为web1.0时代的互联网应用和web2.0时代的互联网应用。

3.按经营性质来分新媒体按照其经营性质来划分,主要可分为以营利为主的商业网站和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政府和公益类网站等。

4.按应用功能来分“新媒体”将媒体功用不断拓展,基于互联网衍生出来无数新功用。

四、互联网的功能与应用(论述题:每一项功能+应用)1.互联网是信息传播的通道基于互联网的信息的信息传播应用,早起包括电子公告板和门户网站,作为信息传播的直接载体,他们起到了信息聚合和打通内容的作用。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搜索引擎从诞生到今天,都是信息传播中不可或缺的应用。

2.互联网是知识生产的平台互联网技术的日需成熟,互联网上海量的信息储存,集文字、图像、声音、画面于一体的多媒体应用,也成为海量共享的社会化常识生产平台。

新媒体概论复习资料

新媒体概论复习资料

1、新媒体的概念: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新媒介形态,利用数字技术、手机、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严格讲,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媒体。

2、新媒体构成要素:1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上。

2信息的呈现上是多媒体。

3全天候和全覆盖4商业模式上有创新性5媒介融合的趋势3、概念的诞生和演进(小题)1967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的。

1969年,美国传播政策总统特别委员会主席罗斯托给总统的报告书中提到互联网的概念。

4、网民规模、成形结构比例等(小题)截止到2015年6月:网民规模6.6亿,手机网民规模近5.9亿。

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88.9%.农村网民规模1.86亿,占网民总数的27.9%。

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64%,农村30%。

人均上网时长25小时。

搜索引擎的网民用户5.36亿,使用率80.3%网络购物用户规模3.74亿,增长率3.5%网络团购用户规模1.76亿,增长率2.2%网上支付用户规模达3.59亿,增长率为17.9%网上旅行预订网民规模2.29亿,增长率3.3%购买互联网理财产品的网民规模7849万即时通信用户规模6.06亿,占网民总体的90.8%数据解读1、整体网民规模增速继续放缓,手机上网带动农村地区网民增长2、手机网民规模继续保持增长,网民上网设备逐渐向手机端集中3、移动商务类应用发展迅速,助力消费驱动型经济发展4、互联网应用向提升体验、贴近经济方向发展为什么网民规模渐趋稳定?1、基础网络设施建设2、运营商和各大厂商联动,加快网络向生活的渗透。

3、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联动加强4、网络应用的社交性和即时沟通的便捷性,增加了网民的使用粘性。

新媒体发展的驱动力1、技术与市场发育2、资本市场准备3、党政重视支持4、加强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引导,占领新媒体阵地5、如何理解互联网+(提升性基础+脑洞)“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

新媒体概论MOOC韦路笔记

新媒体概论MOOC韦路笔记

新媒体概论 MOOC韦路笔记新媒体概论第一周新媒体导论1.1什么是新媒体定义:不同于传统大众媒体的包含特定技术、实践和社会组织的信息与传播系统。

特征:数字化;多媒体;互动性;网络化;个人化新媒体的形式:虚拟世界;镜像世界;生活记录;增强现实。

新媒体的内容:新闻→融合新闻;娱乐→互动;社交→用户生产内容;服务1.2新媒体的历史前新媒体时代:语言;文字;造纸;印刷术;摄影;电报;电影;广播;电视;计算机时代:机械计算机; ENIAC ;EDVAC ;UNIV AC;TRADIC;IBM360;IBM PC;Apple 网络时代: Web1.0,浏览器,门户网站。

Web2.0,从门户网站到社交媒体,从受众到用户,从专业生产内容到用户生产内容,从大众传播到网络传播。

Web3.0,语义网,大数据,智能网第 2 周:新媒体与社会的关系2.1 技术决定论媒介偏向论,伊尼斯,时间偏向媒介、空间偏向媒介媒介即讯息,麦克卢汉,重新定义时间和空间、改变感官比率、改变人们思维方式、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传播时代论,口语传播时代、书面传播时代、电力传播时代2.2 社会决定论技术决定论的反思:简化论、单向论、机械论、中立论、弱技术决定论社会决定论的提出:社会力量决定技术原型是否被采用油门—刹车模式,温斯顿2.3 技术社会互动论决定论的困惑诞生期:社会需要 >原型成熟期:技术决定,宏观上技术是社会变化主要原因,微观上技术是改变心理的原因,技术推动社会需求过时期:新的社会需要 >过时装置,新社会需要刺激技术——喜新,各种因素对新技术的延缓——恋旧第 3 周:新媒体的采纳与扩散3.1 社会学习论社会学习过程:班杜拉,注意、记忆、模仿、结果。

交互决定论榜样,活榜样、口头指引、符号自我效能感,个人对自己能力、关注整体行为、对未来的评价。

影响因素:直接体验、间接体验、社会劝说、生理因素。

3.2 创新扩散论技术创新的特性:相对优越性、兼容性、复杂性、可实验性、可观察性。

《新媒体概论》课程笔记

《新媒体概论》课程笔记

《新媒体概论》课程笔记第一章:新媒体导论1.1 什么是新媒体新媒体是指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计算机、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

新媒体具有以下特点:1. 互动性:用户可以参与内容创作、分享和评论,实现用户与内容、用户与用户之间的双向互动。

2. 即时性:信息传播速度快,可以实现实时更新和传播。

3. 多样性:新媒体内容形式多样,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

4. 个性化:根据用户需求和偏好提供个性化内容和服务。

5. 普及性:新媒体设备普及,用户基数庞大。

1.2 新媒体的历史1. 新媒体的起源:新媒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当时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开发了ARPANET网络,这是互联网的前身。

2. 新媒体的发展阶段:a) 萌芽阶段(1960s-1990s):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标志,出现了电子邮件、BBS等早期网络应用。

b) 成长阶段(1990s-2000s):互联网商业化,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等开始流行。

c) 爆发阶段(2000s-2010s):社交媒体、博客、视频分享网站的兴起,用户生成内容成为主流。

d) 移动阶段(2010s至今):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推动新媒体向移动端转移。

第二章:新媒体与社会的关系2.1 技术决定论1. 技术决定论的定义:技术决定论是一种理论观点,认为技术发展是社会变迁的主要驱动力,技术的进步决定了社会结构、文化和个人行为的变化。

2. 技术决定论的主要观点:a) 技术是自主的,其发展遵循自身的逻辑和规律。

b) 技术变革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技术进步推动社会进步。

c) 技术的发展不受社会因素的限制,社会因素往往适应技术变化。

3. 技术决定论的批评:a) 忽视了社会、经济、政治等因素对技术发展的影响。

b) 过分强调技术的作用,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和社会结构的作用。

《新媒体概论》知识点总结

《新媒体概论》知识点总结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手机游戏
在手机终端上运行的游戏,如 王者荣耀、和平精英等。
互动性电视媒体
网络电视
通过互联网传输的电视节 目,如IPTV、OTT TV等 。
数字电视
采用数字技术传输的电视 节目,如有线数字电视、 地面数字电视等。
互动性电视应用
提供观众与电视节目互动 的应用,如电视购物、电 视投票等。
新型社交媒体
社交网站
《新媒体概论》知识 点总结
目录
CONTENTS
• 新媒体概述 • 新媒体技术基础 • 新媒体形态与类型 • 新媒体内容生产与传播 • 新媒体产业与经营管理 • 新媒体发展趋势与挑战
01 新媒体概述
新媒体定义与特点
定义
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等,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 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 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特点
交互性、即时性、海量性、共享性、多媒体与程
01
02
03
Web1.0时代
以门户网站为代表,信息 由网站编辑单向传递给用 户,用户只能被动接收信 息。
Web2.0时代
以社交媒体为代表,用户 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 息的发布者,实现了信息 的双向互动。
Web3.0时代
订阅模式
通过向用户收取订阅费用,提供独家 、优质的内容服务。
电商模式
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商品或服务,实现 盈利。
其他模式
包括知识付费、打赏、会员制等多种 盈利模式。
新媒体法规政策解读
互联网法规政策
知识产权保护
包括网络安全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 法等相关法规政策。

新媒体概论复习

新媒体概论复习

新媒体概论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媒介环境媒介环境是指大众传播机构在运作管理中所呈现出来的一种整体气氛,是由大众传播活动全体参与者的行为方式聚合后形成的一种习惯模式; 新媒体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2拟态环境“拟态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78公民新闻公民非专业新闻传播者通过大众媒体、个人通讯工具,向社会发布自己在特殊时空中得到或掌握的新近发生的特殊的、重要的信息;131数字鸿沟“数字鸿沟”又称为信息鸿沟,即“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由于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全球发展和应用,造成或拉大的国与国之间以及国家内部群体之间的差距;137公共领域公共领域是指的是介乎于国家与社会即国家所不能触及的私人或民间活动范围之间、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地方,它凸显了公民在政治过程中的互动;123网络暴力是指网名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264数字电视指节目信号的摄取、记录、处理、传播、接受和显示均采用数字技术的电视系统,包括了节目采集、节目制作、节目传播到用户端接收的全过程;41网络报刊即通过互联网发行和传播的报刊,将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应用到报刊出版、发行、利用的全过程;32媒介融合将原先属于不同类型的媒介结合在一起;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183博客:就是以网络作为载体,简易、迅速、便捷地发布自己的心得,及时、有效、轻松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在集丰富多彩的个性化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23 摩尔定律:指现代传播媒介的发展呈现出间隔越来越短,其容量和集合程度却越来越高的趋势;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81梅特卡夫定律:网络的价值等于网络节点数的平方,网络的价值与联网的用户数的平方成正比;是网络技术发展规律;84病毒经济是网络经济时代孵化出来的畸形儿,高额利益的驱动,使得以经济利益为目标诉求的病毒制造与传播活动持续存在,并且不断兴盛;270二、简述:新媒体的主要特征和主要类型:主要特征:1.交互性与即时性;2.海量性与共享性;3.多媒体与超文本;4.个性化与社群化15--17主要类型:互联网新媒体手机新媒体电视新媒体19新媒体发展的驱动因素有哪些:1.技术与市场2.资本市场3.政府重视支持8--9维客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一种新技术,一种超文本系统一种多人协作的写作工具,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一种超文本系统,是任何人都可以编辑网页的社会性软件具有及时性、自主性、开放性、互动性27新媒体从哪几个方面改变了以往的媒介生态1,打破传统媒体霸权2,发行量、收听收视率变化3,经营收入变化4,受众结构变化5,阅读习惯变化手机报的概念及其运营模式概念:手机报是依托手机媒介,由报纸、移动通信商和网络运营商联手搭建的信息传播平台,用户可通过手机浏览到当天发生的新闻,因而手机报被誉为“拇指媒体”和“影子媒体”.1.彩信订制用户收取包月订阅费2,WAP网站浏览用户按时间计费3广告投放36--37 媒介融合的特征一.、技术化与全能化;1媒介融合首先是技术的融合;2媒介融合整合不同媒介功能;二、集约生产与全民写;1.变单一的内容生产为集约化生产2.变传媒组织的内容生产为全民生产;三、内容融合与渠道融合1.内容融合实现内容增值2.渠道融合打造跨媒体跨地域传媒集团媒介融合有哪几种类型媒介融合的五种类型与模式1.所有权融合2.策略性融合3.结构性融合4.信息采集融合5.新闻表达融合何为数字鸿沟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数字鸿沟指的是一个在那些拥有信息时代的工具的人以及那些未曾拥有者之间存在的鸿沟;数字鸿沟体现了当代信息技术领域中存在的差距现象;数字鸿沟产生的原因1371.一些学者认为,所谓的“数字鸿沟”应当被称为“知识鸿沟”或者“教育鸿沟”;2.国际政治经济的不平等、不平衡是造成南北国家间数字鸿沟的根本原因;3.一个国家内的不同阶层、不同地区间存在着经济水平之间的差异性是造成一个国家内部数字鸿沟的重要原因;4.其它一些社会因素也对数字鸿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传播技能、已有知识储存量差异、社交范围差异、信息的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的因素、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等.140长尾理论的相关内容160长尾理论的基本原理:只要存储和流通的渠道足够大,需求不旺或销量不佳的产品所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可以和那些少数热销产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匹敌甚至更大;新媒体与传统广电的差异1.从“你播我看”到“我点我看”2.从纯节目形态到全节目形态3.从单纯依赖广告到多元化赢利模式数字报业与传统报业有哪些区别2051全天候与全覆盖2全媒体与兼容性3互动性与共享性4多元化与集约化三、论述题:何为手机报,请以某手机报为例,详细阐述手机报的困境及解决方案概念:手机报是依托手机媒介,由报纸、移动通信商和网络运营商联手搭建的信息传播平台,用户可通过手机浏览到当天发生的新闻,因而手机报被誉为“拇指媒体”和“影子媒体”.困境:内容价格阅读习惯受众狭窄解决方案:新媒体的主要盈利模式包括哪些请以优酷网为例进行详细论述或以其他某个新媒体为例亦可165新媒体的主要盈利模式1.广告盈利;2.销售盈利3.渠道盈利4.增值服务盈利论述:什么是公共领域公共领域的构成需要哪些要素有人说网络媒体实现了公共领域的重构,请加以论述123公共领域是指“允许市民自由发表和交流意见,以形成共识和公共舆论的地方;公共领域向公众开放,所有社会成员都享有平等的权力和机会,在这块地方自由讨论有关公共利益的任何事务;构成要素:1由私人组成的公众2拥有自由交流、充分沟通的媒介3能够就普遍利益问题自由辩论、充分交流,进行理性批判达成共识,形成公共舆论;论述:什么是人肉搜索,请谈谈你对人肉搜索的看法256人肉搜索是与机器搜索相对而言的另一种搜索信息方式;在机器搜索中,信息的搜集是通过机器完成的,而人肉搜索是通过其他人来搜索自己搜不到的东西,更强调搜索过程的互动;在人肉搜索中,传统的网络信息搜索变为人找人,人问人的关系型网络社区活动,这种搜索活动是一般是网友在网络社区上提出一个问题,通过广聚五湖四海的网友力量,由人工参与解答而非搜索引擎通过机器自动算法获得结果的搜索机制;起源:虐猫事件,“人肉搜索”威力初次展现畸变:铜须门事件,网民力量开始走向“暴力”失控:“最毒后妈”事件,不了解真相的网络很伤人;是与非:什么是恶搞,请谈谈你对现在网络上恶搞流行的看法263“恶搞”是当前网络上流行的,以文字、图片和动画为手段表达个人思想的一种方式,完全以颠覆的、滑稽的、莫名其妙的无厘头表达来解构所谓“正常”;“恶搞”作品正在成为一种流行的“文化时尚”,应当引起高度警惕;从视频到文本,从网络到电视,从流行歌曲、热门节目到古典名着、标志性图像、主旋律影片、英雄人物等,都难逃被“恶搞”的命运;看法:恶搞是有底线的;;;;;;。

专业课必备新媒体概论重点笔记知识点总结

专业课必备新媒体概论重点笔记知识点总结
侵权行为与法律责任
未经许可使用他人的知识产权构成侵权行为,需要承担停止侵权、 赔偿损失等法律责任。
行业自律机制建设推进情况
行业自律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我国新媒体行业自律组织逐渐建立,如中国网络视听节目 服务协会等,推动行业自律和规范发展。
自律规范与标准的制定
行业自律组织制定了一系列自律规范和标准,如《网络短 视频内容审核标准细则》等,引导新媒体内容健康向上。
资讯类平台
今日头条
基于数据挖掘的推荐引擎产品,为用户推荐信息,提 供连接人与信息的服务的产品。
腾讯新闻
包括新闻、资讯、视频、图片等内容的综合资讯平台。
网易新闻
涵盖新闻、财经、科技、娱乐、体育等多个领域的资 讯平台。
视频音频类平台
哔哩哔哩
涵盖众多领域的视频分享网站,包括动画、番 剧、国创、音乐、舞蹈、游戏等。
打赏模式
鼓励用户对优质内容进行打赏, 形成内容创作者与用户的良性 互动。
06
新媒体伦理道德问题 及法律规范解读
虚假信息、恶意炒作等伦理道德问题剖析
1 2 3
虚假信息的定义与危害 虚假信息是指不真实或误导性的信息,其传播可 能对个人、组织或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恶意炒作的动机与手段 恶意炒作通常是为了追求关注度、经济利益或特 定目的,采用夸大、歪曲事实等手段进行信息传 播。
02
社交媒体、博客等互动性强的新媒体形态兴起,用户开始参与
到信息的生产和传播中。
移动互联网时代
03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微博、微信等移动新媒体形态迅速崛起,
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和传播信息。
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
人工智能与新媒体融合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为新媒体 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如智能推荐、 语音交互等。

新媒体概论复习知识点

新媒体概论复习知识点

新媒体概论复习知识点新媒体概论复知识点考试题型:名词解释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第一章、新媒体概述一、新媒体生态环境传统媒体是一对多的,而新媒体是多对多的。

二、什么是新媒体?1、新媒体的定义是指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新兴科技而产生的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一系列新的工具或手段。

2、新媒体的形态包括新兴媒体和新型媒体。

新兴媒体以桌面互联网媒体、移动互联网媒体、智能媒体、互动电视媒体为代表。

新型媒体则包括户外彩屏、楼宇电视和车载移动电视。

新媒体传播的基本特点包括超媒体性、交互性、超时空性、个性化和虚拟化。

三、互联网思维1、用户思维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包括简约思维、跨界思维、社会化思维、大数据思维和迭代思维。

2、增加用户参与度的方法包括通过线上线下活动来增加用户参与度,以及通过原创内容与公众产生共鸣。

第二章、新媒体形态发展概观一、门户网站1、门户网站被理解为互联网的始发地,是一个为了满足网民对于信息与服务的不同需求而产生的信息共享的网络枢纽。

2、门户网站可分为综合门户和垂直门户。

按照构建的主体不同,可以分为企业门户、商业信息门户与政府门户等。

3、门户网站的特征包括稳定而庞大的用户群、网民的依赖性与高粘性以及巨大的吸纳能力。

4、门户网站的发展经历了启动阶段、被夸大的预期峰值、幻灭的谷底、启蒙斜坡和生产力的稳定阶段。

二、社交媒体发展概述1、移动终端的发展包括手机和平板电脑。

手机由通讯工具向大众媒体的演化,现被称为“第五媒体”或“全媒体”。

2、移动终端下的社交媒体经历了电子信息技术发展之前与之初、电子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三、互动性电视媒体发展及形态(第五章)四、新兴媒体发展及形态(第六章)第三章、聚合类媒体一、搜索引擎一、搜索引擎搜索引擎是一种帮助用户在互联网上查询信息的机制。

它通过一定的计算策略在网络上追踪、捕获各类信息,并按照一定的规则归类、整理和存储,随时为用户提供查询帮助,从而起到信息导航作用。

新媒体概论笔记

新媒体概论笔记

4轮)浙江大学韦路教授10762人学习每周一更新共10周——评分标准:≧80优秀1.“课堂交流区”讨论10%,≧20条2.章节测验40%,5单选,5判断,允许1次3.家庭作业20%,共有2次,互评≧6个4.期末考试30%,15个单选15个判断,只允许尝试1次。

第一周新媒体导论什么是新媒体:技术说行为说组织说三合一1.不同于传统大众媒体,包含特定技术、实践和社会组织的信息与传播系统。

技术层面:以数字网络技术为基础,重组或融合了不同的传播技术,使单一媒体转化成新媒体。

实践层面:使一对多的单向大众传媒模式变为点对点的多向网络传播模式传播活动的主体由消极的受众变为积极的行动者。

组织层面:改变了工业时代的自上而下或中心向边缘的社会等级结构,形成了一种广泛联系,相互依存的网状社会结构。

2.特征:a.数字化0101包容一切b.多媒体:文字声音图像动画及互动的内容c.互动性d.网络化e.个人化:特点兴趣爱好3.形式:(四个维度)a.虚拟世界(如美“第二人生)内在世界,中国“三维网游”b.镜像世界,如谷歌地图现实世界c.生活记录:微博微信生活视频手环(行走记录仪)d.增强现实,如谷歌眼镜4.新媒体的内容a.新闻:融合新闻的出现(各种不同的信息形式都可在融合在同一个平台当中,如2013普利策新闻奖特写类作品:Snow Fall<雪崩>,有文字,有三维动画的模拟,重现雪崩的过程、视频的采访、互动的内容等。

b.娱乐:更多体现互动的特性(玩家与玩家、人与机器的互动)如体感游戏,通过人体的动作就可以完成与计算机的互动。

c.社交:如微博微信。

新媒体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内容都是由用户(每一个人)生产出来的。

(传统媒体内容生产一般由专业的新闻工作者生产。

)用户生产内容当中很多相关的内容都是人和人之间的一种交流(关系的交往、延伸、强化)。

d.服务:新媒体给人们提供信息服务之外,越来越多地渗透到其他方面的服务,如余额宝。

新媒体概论复习知识点

新媒体概论复习知识点

新媒体概论复习知识点新媒体概论是一门学科,涵盖了广泛的知识领域,包括新媒体的定义、起源与发展、新媒体技术与工具、新媒体的社会影响等内容。

本文将对新媒体概论的核心知识点进行复习,并探讨其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一、新媒体的定义与起源新媒体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体形式。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备实时性、互动性、多媒体性和个性化等特点。

新媒体起源于20世纪末20年代的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各类新媒体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二、新媒体技术与工具1. 网络技术:互联网作为新媒体的基础设施,为信息的传播与交流提供了便利。

例如,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信息可以以更低的成本实现全球传播。

2. 移动技术:移动设备的普及使得信息的获取和传播更加便捷。

移动应用程序和移动网络成为人们获取新媒体内容的主要途径。

3. 社交媒体: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脸书等极大地推动了用户生成内容的发展。

用户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分享、评论和转发信息,从而形成信息的传播网络。

4. 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使得新媒体内容可以以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形式进行传播,提升了用户的阅读体验。

三、新媒体的社会影响1. 信息传播与获取:新媒体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使得信息自由流动、全球传播成为可能。

人们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源,并且可以随时随地地与他人交流。

2. 社交互动与网络社区:社交媒体的出现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交互动,扩大了社交圈子。

此外,新媒体也形成了各种虚拟社区,让人们能够在线上进行交流、分享兴趣和知识。

3. 公众参与与分权:新媒体为公众参与社会事务提供了新的渠道。

公众可以通过新媒体表达自己的观点与诉求,实现对传统媒体的监督和约束,从而促进社会的民主化进程。

4. 商业与经济变革:新媒体促进了商业和经济的转型。

通过新媒体平台,企业可以进行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等创新模式,实现市场规模的拓展和利润的增长。

综上所述,新媒体概论是一门与时俱进的学科,深入了解新媒体的定义与起源、技术与工具、社会影响等核心知识点对于掌握当前与未来的社会发展趋势至关重要。

新媒体概论笔记

新媒体概论笔记

新媒体概论笔记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新媒体的涉及范围广泛,包括社交媒体、移动应用程序、博客、在线视频和音频平台等等。

本篇文章将探讨新媒体的定义、特点以及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

一、新媒体的定义新媒体是指通过信息技术传播和交流信息的一种媒体形式。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高度互动性、多媒体性、即时性和个性化等特点。

新媒体不仅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也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和参与互动的方式。

二、新媒体的特点1. 高度互动性新媒体具有高度互动性,用户可以主动参与内容的创作、发布和评论。

社交媒体平台给用户提供了一个自由表达观点和交流想法的空间。

用户可以通过点赞、评论和分享等方式与其他用户互动,形成了一个多向互动的社交环境。

2. 多媒体性新媒体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多媒体性。

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内容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上展示和传播。

这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使得信息更加生动、直观,引起用户的更大兴趣和共鸣。

3. 即时性新媒体的传播速度非常迅速。

用户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实时获取最新的新闻和热点话题,与时俱进。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更能满足用户对即时信息的需求。

4. 个性化新媒体平台可以根据用户的兴趣和偏好,提供个性化的内容推荐和服务。

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定制属于自己的信息流。

这种个性化的特点使用户能够更加高效地获取所需信息,提高了信息获取的效率。

三、新媒体对社会的影响1. 信息传播更加快捷新媒体的出现极大地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

新闻可以第一时间发布到社交媒体平台上,用户可以即时获取最新的消息。

这使得新媒体成为了重要的新闻来源之一,也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平民化和底层化。

2. 社交关系的改变新媒体的发展改变了人们之间的社交方式。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人们可以轻松地与朋友、家人和陌生人建立联系。

这也让我们的社交圈子变得更广,与人交流和分享变得更加容易。

然而,社交媒体也带来了更多的虚假信息和隐私泄露等问题,需要我们保持警惕。

新媒体概论复习

新媒体概论复习

新媒体概论复习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新媒体概论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媒介环境媒介环境是指大众传播机构在运作管理中所呈现出来的一种整体气氛,是由大众传播活动全体参与者的行为方式聚合后形成的一种习惯模式。

新媒体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

2拟态环境“拟态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78公民新闻公民(非专业新闻传播者)通过大众媒体、个人通讯工具,向社会发布自己在特殊时空中得到或掌握的新近发生的特殊的、重要的信息。

131数字鸿沟“数字鸿沟”又称为信息鸿沟,即“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由于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全球发展和应用,造成或拉大的国与国之间以及国家内部群体之间的差距。

137公共领域公共领域是指的是介乎于国家与社会(即国家所不能触及的私人或民间活动范围)之间、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地方,它凸显了公民在政治过程中的互动。

123网络暴力是指网名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

264数字电视指节目信号的摄取、记录、处理、传播、接受和显示均采用数字技术的电视系统,包括了节目采集、节目制作、节目传播到用户端接收的全过程。

41网络报刊即通过互联网发行和传播的报刊,将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应用到报刊出版、发行、利用的全过程。

32媒介融合将原先属于不同类型的媒介结合在一起;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183博客:就是以网络作为载体,简易、迅速、便捷地发布自己的心得,及时、有效、轻松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在集丰富多彩的个性化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

新媒体概论复习笔记

新媒体概论复习笔记

新媒体概论期末复习笔记课程讨论框架新媒体传播环境技术支撑内容制作传播观念第一节 绪论➢ 新媒体——非传统报纸、电视广播传播平台,如传统媒体的网络平台发布,门户网站、微博、微信等新APP 客户端(呈现形式)➢ 新媒体——新计算机技术应用,如virtual reality 在电视制作中的应用(技术进步)➢ 新媒体——新传播、通讯工具或终端,如个人移动终端(使用终端)“新媒体”,更大程度上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即在时间和空间上处于不断变化状态本课程采用定义为:新媒体是基于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传播媒体和使用终端,融合传统媒体的传播手段和内容,可进行“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P2P )1.传播介质改变:2.使用体验改变:新旧媒体的区别体现在对人类感官影响的强硬程度和刺激程度。

例如信息传播的速度与强度、受众的反馈加强了信息本身的影响力3.传播更具灵活性:时间、空间、形式上的灵活性。

新媒体具有滚动型,而旧媒体是局限在一个时间段,定时定点的传播信息差别在即时的反馈与个性化的体现上——互动和点对点4.即时的社交性:人际沟通和获取信息的重叠新媒体体现的广泛参与度与旧媒体所体现的深度与权威性,两者本身就是有联系的,呈现相互融合的趋势,发展为综合体——“全媒体”本节要点:1.对新媒体概念的理解2.需了解网络媒体出现前的传统媒体特点第二节 媒介融合与媒体融合两种思维:发散思维和定向思维媒介融合,是媒介业务形态的融合和媒介内容的多媒体性各种传统形态的媒介产品都“借道”网络,而不是成为简单意义上的网络产品,即各种媒介产品都将汇流到网络中进行传输,而后又分散到各种不同的接收终端中,这样仍然可以保持媒介产品的多样化。

——彭兰“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最早(1983)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索勒·浦尔提出浦尔《自由的技术》:联网计算机将成为21世纪的印刷机;各种媒介功能一体化思考:传播媒介——某一种媒介的常见特性是否是不能改变的?例如文字报道沉淀的全面宏观、广播新闻的口语化和伴随性、电视娱乐性和网络传播的碎片化等媒介被大家熟悉的“固定”特性是能变化的,例如地铁报虽然是文字报道,但类似微博传播的碎片化,是一种浅短阅读;而各类移动网络终端进行专题的策划,也是网络传播追求深度化传播的表现(各种特性相互渗透)选择的或然率=可能性报偿/费力的程度融媒尝试1.纸质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A网络报刊电子版1987美国圣何塞信使报首度报纸电子化中国纸媒最早电子化实践为1995年1月《神州学人》杂志网络化2000年是中国传统媒体进军网络媒体标志性一年2000年8月《人民日报网络版》改为“人民网”B移动终端报刊(纸媒与手机、平板电脑融合)手机报-纸质内容通过移动通讯平台,以短信、彩信方式发送到客户端2004年《中国妇女报》彩信版为国内第一家手机报2.广播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网络与广播结合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1995年4月美国西雅图“进步网络”在其网页上放置Real Audio System试用版软件,提供“随选音效”服务1997年上海东方广播电台开国内网络广播之先河A网络广播(利用互联网作为平台,提供音频服务,在线直播或点播,如QQ电台)B移动终端广播(利用移动无线通信技术传输或手机内置FM广播协调器,如豆瓣电台)C.APP3.电视和新媒体的融合A网络电视(通过流媒体技术与电视台同步收看及点播,在2009年12月正式上线)B移动终端(利用电信服务商网络或移动终端自带电视信号接收模块实现收视)C数字电视(节目制作、传输、信号接收处理全面数字化)D.IPTV(利用宽带有线电视网,提供电视、通信、互联网交互服务)●媒介融合媒体融合A二者概念混用匡文波《传统主流媒体在媒介融合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媒介融合”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传统媒体纷纷开设报纸网站、广播网站……发布手机APP……B差别化陈国权:《媒体融合·媒介融合一字之差立意有别》2014年8月18日推出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及的是“媒体融合”,一个字的差别,内涵不同“媒体融合”是媒体增加新闻和信息平台的数量,使稀缺的媒体资源得到最优配置。

新媒体概论期末复习整理

新媒体概论期末复习整理

1、搜索引擎的定义搜索引擎是指在互联网环境中的信息检索系统。

互联网搜索引擎以其基于关键词匹配的信息检索机制为用户在瞬间搜寻出所需的相关信息,成为缓解人们信息焦虑最有效的工具。

2、搜索引擎的原理从互联网上抓取网页—建立索引数据库—在索引数据库中搜索排序3、搜索引擎主要由四部分组成:搜索器、索引器、检索器和用户接口4、门户网站的概念指通向某类综合性互联网信息资源并提供有关信息服务的应用系统5、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简短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

6、微博优势简单易用微博的内容只是由简单的只言片语组成,对用户的技术要求门槛很低,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方式来即时更新自己的个人信息。

主动性强只要轻点“关注”,即表示用户愿意接收某位用户的即时更新信息,用户不想继续接收特定用户的信息时,点“取消关注”便不会再接收来自特定用户的信息了。

及时性强微博网站的即时通讯功能强,在没有电脑的地方,只要有手机也可即时更新自己的内容。

在对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中,微博往往可以占据信息发布的制高点。

发布平台的开放与多样性可以通过手机、IM软件和外部API接口等途径向微博发布消息7、微博对新闻行业的影响(1)微博成为重要的消息来源微博支持多界面的信息输入和输出,尤其是它与手机的结合,使其具备了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来源的文件。

由于一些特殊的环境中,由于客观技术条件等的限制,新闻记者有时候也不能及时获得消息。

在新媒体时代的记者,如果忽视微博,就等于丧失了一个重要的消息渠道,更等于在新媒体融合时代的新闻行业中失去竞争力。

(2)微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重大新闻事件的发展在重大新闻事件中微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新闻工作者不应该忽视这股力量。

微博使得名人与普通人的零距离、感性接触成为现实。

新闻工作者在新闻采写中要善于利用微博,甚至通过微博里的互动方式对事件的发展进行一定程度的预测。

《新媒体概论》知识点总结

《新媒体概论》知识点总结

新媒体概论知识点总结模拟信号:采样-量化-编码1.媒体的定义和五个分类媒体:是信息表示和传输的载体媒体的两层含义:1.信息的载体(数字、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2.存储信息的实体(书本、报纸、硬盘、U盘、SD卡、光盘)五个分类:①感觉媒体②表示媒体③显示媒体④存储媒体⑤用来将媒体从一处传送到另一处的物理载体2.新媒体的概念是由P.高尔德马克提出的3. 新媒体概念的广义和狭义?新媒体依托的技术?P3广义上的“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和卫星等渠道,以电视和手机等为主要输出的终端,向用户提供视频、音频、语音数据服务、连线游戏、远程教育等集成信息和娱乐服务的所有新的传播手段或传播形式的总称,包括“新兴媒体”,也包括“新型媒体”。

狭义上的“新媒体”专指“新兴媒体”。

4.新媒体的特点P6①媒体性②交互性③超时空④个性化⑤虚拟化5. 新媒体的三个技术?P33☆云计算技术数字技术是一种与计算机相生相伴的信息编码技术,它以数字“0”或“1”作为信息存储的最小单位——比特(bit)。

6. Web1.0、Web2.0、Web3.0的本质是什么?P37Web1.0的本质:聚合和搜索Web2.0的本质:满足了网络用户个性化和互动性的需求Web3.0的本质:智能化的人与人、人与机器的交流模式7. 移动通信技术1G 2G 3G的G代表什么?答:G是代,英文缩写是Generation。

第二单元新媒体形态论物联网P428.门户网站的分类?P48按照门户网站提供的内容来看,可以将门户分为综合门户与垂直门户。

按照构建体不同,门户网站又可以分为企业门户、商业信息门户与政府门户等。

9.搜索引擎的分类?P50①目录式搜索引擎②全文搜索引擎③元搜索引擎④垂直搜索引擎10. 即时通讯的定义?类型?P53即时通讯是指通过专门的网络即时讯息传呼软件,依靠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在用户之间建立起来的直接联系和实时交流的通信系统。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笔记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笔记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笔记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笔记第一章1.1四次传播革命文字印刷术国家>公民电报互联网变化:传播媒介传播结构传播方式传播观念传播文化传播效果1.2新传播革命的本质①信源蜂窝式高速膨胀,保障知情权回归。

大众媒介固定信息源;媒介权力人人是记者;监督②“自媒体”即时化传播,促进表达权回归③全面信息监管失效,“权利”上升为“权力”1.3新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去中心化---再中心化去中心化:①原因:互联网技术特点传播资源泛社会化传播权力全民化②结果:国家组织与治理能力受到挑战再中心化:①原因:信息过量,公民寻找代理人互联网打破原有组织结构,重塑行动,话语,舆论中心表现:1.意见领袖阶层崛起,重塑思想中心精力旺盛,拥有广泛社会资源,具有公共关怀2.社会关系重新洗牌,重构行动中心“强关系”“弱关系”3.话语空间拓展,重建舆论中心二元:虚拟与现实,官方与民间,公民行动与高层决策1.4新传播革命的挑战1.传媒新业态,新闻生产经营大变革新媒体优势:时效性,互动性,传播手段多样性改变:内容生产者,提供者,媒体信息分发渠道,受众的媒体接触,消费习惯,技术→传播范式,传播规则,内容生产方式,分享范式,消费方式。

需求:融合性,跨平台性,创新性2.双重舆论场争鸣,舆论极化难控制精英“冷眼旁观”普通民众“一点就燃”3.多元思潮涌现,主流意识形态受冲击自由主义,新左派,民粹主义,狭隘民族主义,新消费主义4.全新执政环境,争夺传播主导权理论:福柯“全景监狱”少数人看多数人意义:安全(信息,一时形态)政策推行措施:可操作的“解释框架”1.5互联网发展的两大支点“全球化”与“个人化”时代背景: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杂糅。

现代性特征:全球化(整体性的社会化大生产)后现代性特征:碎片化(个人对于体制的和个人生存状态的觉醒)即:吉登斯“意向性”问题:中国媒体面对现状怎么办?即:媒体转型措施。

第二章:互联网、新媒体与新技术2.1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类比移动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2.2新媒体的基本特征数字化;交互性;超时空2.3新媒体的主要类型1.硬件设备终端划分①计算机②手机与便携式电子设备③数字电视机*户外LED2.软件属性分①web1.0②web2.0Web1.0--web3.0的特点与发展3.经营性质①营利性以信息传播和提供娱乐为主;提供具体产品②非营利性政府;公益慈善组织新媒体平台4.应用功能Eg:社交媒体2.4新技术的发展趋势新技术:光导纤维,电脑技术,多媒体、数字化技术、互联网、流媒体技术、IPTV技术、WAP平台技术、海量存储技术支撑: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趋势:数字化,智能化,移动化第三章互联网的功能与应用五大平台:Google、Apple、Facebook、Amazon,Microsoft→特征:软硬整合互联网功能:信息传播,知识生产,社会交往,娱乐休闲,商务推广,观念争议的场所与平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媒体概论期末复习笔记课程讨论框架新媒体传播环境技术支撑内容制作传播观念第一节 绪论➢ 新媒体——非传统报纸、电视广播传播平台,如传统媒体的网络平台发布,门户网站、微博、微信等新APP 客户端(呈现形式)➢ 新媒体——新计算机技术应用,如virtual reality 在电视制作中的应用(技术进步)➢ 新媒体——新传播、通讯工具或终端,如个人移动终端(使用终端)“新媒体”,更大程度上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即在时间和空间上处于不断变化状态本课程采用定义为:新媒体是基于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传播媒体和使用终端,融合传统媒体的传播手段和内容,可进行“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P2P )1.传播介质改变:2.使用体验改变:新旧媒体的区别体现在对人类感官影响的强硬程度和刺激程度。

例如信息传播的速度与强度、受众的反馈加强了信息本身的影响力3.传播更具灵活性:时间、空间、形式上的灵活性。

新媒体具有滚动型,而旧媒体是局限在一个时间段,定时定点的传播信息差别在即时的反馈与个性化的体现上——互动和点对点4.即时的社交性:人际沟通和获取信息的重叠新媒体体现的广泛参与度与旧媒体所体现的深度与权威性,两者本身就是有联系的,呈现相互融合的趋势,发展为综合体——“全媒体”本节要点:1.对新媒体概念的理解2.需了解网络媒体出现前的传统媒体特点第二节 媒介融合与媒体融合两种思维:发散思维和定向思维媒介融合,是媒介业务形态的融合和媒介内容的多媒体性各种传统形态的媒介产品都“借道”网络,而不是成为简单意义上的网络产品,即各种媒介产品都将汇流到网络中进行传输,而后又分散到各种不同的接收终端中,这样仍然可以保持媒介产品的多样化。

——彭兰“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最早(1983)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索勒·浦尔提出浦尔《自由的技术》:联网计算机将成为21世纪的印刷机;各种媒介功能一体化思考:传播媒介——某一种媒介的常见特性是否是不能改变的?例如文字报道沉淀的全面宏观、广播新闻的口语化和伴随性、电视娱乐性和网络传播的碎片化等媒介被大家熟悉的“固定”特性是能变化的,例如地铁报虽然是文字报道,但类似微博传播的碎片化,是一种浅短阅读;而各类移动网络终端进行专题的策划,也是网络传播追求深度化传播的表现(各种特性相互渗透)选择的或然率=可能性报偿/费力的程度融媒尝试1.纸质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A网络报刊电子版1987美国圣何塞信使报首度报纸电子化中国纸媒最早电子化实践为1995年1月《神州学人》杂志网络化2000年是中国传统媒体进军网络媒体标志性一年2000年8月《人民日报网络版》改为“人民网”B移动终端报刊(纸媒与手机、平板电脑融合)手机报-纸质内容通过移动通讯平台,以短信、彩信方式发送到客户端2004年《中国妇女报》彩信版为国内第一家手机报2.广播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网络与广播结合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1995年4月美国西雅图“进步网络”在其网页上放置Real Audio System试用版软件,提供“随选音效”服务1997年上海东方广播电台开国内网络广播之先河A网络广播(利用互联网作为平台,提供音频服务,在线直播或点播,如QQ电台)B移动终端广播(利用移动无线通信技术传输或手机内置FM广播协调器,如豆瓣电台)C.APP3.电视和新媒体的融合A网络电视(通过流媒体技术与电视台同步收看及点播,在2009年12月正式上线)B移动终端(利用电信服务商网络或移动终端自带电视信号接收模块实现收视)C数字电视(节目制作、传输、信号接收处理全面数字化)D.IPTV(利用宽带有线电视网,提供电视、通信、互联网交互服务)●媒介融合媒体融合A二者概念混用匡文波《传统主流媒体在媒介融合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媒介融合”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传统媒体纷纷开设报纸网站、广播网站……发布手机APP……B差别化陈国权:《媒体融合·媒介融合一字之差立意有别》2014年8月18日推出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及的是“媒体融合”,一个字的差别,内涵不同“媒体融合”是媒体增加新闻和信息平台的数量,使稀缺的媒体资源得到最优配置。

也就是一个传媒集团拥有多个媒介平台,实现内容的多平台出口,让传播能力最大化,这是媒体融合模式的典型特征2005年的“报业寒冬论”之后,面对报纸可能到来的衰退前景,中国的报业进行了大量的积极尝试链接:2005年报业寒冬2005年后,中国报业进行了探索:比如,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的“全媒体集团”“全媒体平台”“全媒体记者”;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的“4I战略”……以及相继推出的PDF电子版、电子纸、有声报纸、3D报纸、报纸二维码、云报纸等融合之后的媒介试图融合多种媒介的优势,但却弱化了自身本来的资源和优势,失去了核心竞争力传统纸质媒体的转型案例:媒体“中央平台”(全媒体中心)(《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正式上线!如何烹制新闻大餐?》)真正让这个厨房运作起来,除了技术和空间平台,还仰仗一个高效运转的团队。

在这个“创新工场”里,不再只有编辑/记者,而是通过“指挥员”、“采集员”、“加工员”、“技术员”、“推销员”、“信息员”的分工协作,实现运转➢指挥员:boss,就是媒体现在常说的值班老总,他要全面统筹人民日报社旗下所有媒体的相关报道,而不仅仅是一张报纸➢采集员:前方记者,除了写成品稿件,还必须提供多种多样的素材给后台➢加工员:服务前方记者,但与传统编辑不一样——他的职能不是改标题,而是对内容进行深度加工,同时参与制作视频、H5、游戏等内容产品区别媒介融合:介质、载体和渠道的同一和功能多元媒体融合:单一媒体资源(信息采集和输出团队渠道平台)重新整合信息基础上,生产内容的全面化及多平台输出模式融媒中的变化1.媒介融合过程中的媒体盈利模式变化传统媒体“二次销售”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对于报纸来说,最重要的决定之一是当天的广告能支持多少栏的新闻。

至于广播电视,要销售多少本地广告才能支持一台自办的节目,哪些类型的节目能够吸引广告,哪些则不能。

”课后了解:互联网盈利模式2.从业者全媒体技能发展趋势A突破传统媒体界限(文字、音频、视频)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但是有些关于媒介特性及内容的决定则主要是技术性的:它能成为‘电视’吗?就是说,其视觉形象突出吗?这一画面上镜后的效果好吗?音响效果好吗?至于报纸,截稿之前来得及排版吗?时间和设备来得及给这条新闻追加新内容吗?……”B新媒体趣味个性化的借鉴,传统媒体严谨精确的保持本节要点:1.媒介融合及媒体融合的概念2.了解当下媒体“中央厨房”运作模式3.媒介融合对专业人员的新要求第三节新媒体传播中的人际传播人际传播:也称人际交流,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

传统的人际传播方式有:谈话、书信、打电话等人际传播的作用(为什么要进行人际传播?)1.获得与社会生活有关的信息,从而进行环境适应决策2.建立协作关系3.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4.满足人的精神和心理需求移动互联网中人际传播的主要方式1.电子邮件2.即时通信(Instant Message,IM)3.IP电话(VOIP,网络电视和电信运营商利用IP技术进行的语音通信)4.社交网络(SNS)即时通信(IM)一种使人们能在网上识别在线用户并与他们实时交换信息的技术终端服务,允许两人或多人使用网络进行即时的文字讯息、档案传递、及语音与视频交流1.即时通信发展历程➢最早即时通信软件ICQ(I Seek You),由四名以色列青年1996年7月成立的Mirabilis公司研制。

1998年注册人数达到1200万,被AOL以近3亿元收购➢1999年腾讯QQ正式发布➢其他即时通讯公具有微软公司MSN,中国移动飞信,新浪UC,网易泡泡,淘宝阿里旺旺等思考:以IM为基准的人际交往与实际的社会交往有何不同?在哪种情况下,你会优先选择即时通信工具与人沟通,为什么?社交环境;人际交往的仪式感;事件的重要性和紧急性;功能多样/简单;兴趣爱好,等等较为完整的传播体系由以下元素构成:言语行为+非言语行为+传播情境A语言行为:口头、文字B非语言行为:体貌、特征、空间距离、语气C传播情境:地点、时间、身份、环境、有无他人在场2.即时通信传播特点A可重组传播元素,通过“强调”和“隐藏”,实现对“理想化自我”的表达美社会心理学家乔治·赫伯特·米德符号互动理论象征互动论芝加哥学派《心灵、自我与社会》米德认为,心灵、自我与社会不是分离的结构,而是通过象征符号的互动过程发展出来的,个人根据与他人的互动而发展出自我。

因此,研究个体的时候,应该重视社会互动,以及这一过程中所涉及的语言、象征符号、行为和情景,离开互动谈个体和自我,是毫无意义的●主我(I,自身判断):独立、非对象、具有创造冲动,构成“自我”中无组织、无方向、不可预测的部分●客我(ME,根据环境的调整):社会的代表,是个人所采取的一组有组织的对其他人的态度B营造交流氛围(表情符号)C具备自我缓冲空间(撤回)D打破时空限制➢人的身体-不可分性-对个人运动能力和知觉能力严格限制➢人类行动有限性,时间成为稀缺资源➢同步完成一项以上任务能力有限(隐蔽性、隔离性、时差性、虚假性等)讨论:日常生活中,你常用的IM工具有几个?请说出选取原因以及使用频率和使用偏好。

使用中遇到哪些问题?(隐私安全问题、使用便捷程度、受干扰程度)3.即时通信存在问题(1)目前互不相容➢多个IM占用空间,消耗资源,用户定位不精准➢多种协议标准(2)IM还没有为安全性使用目的而设计(数据、信息、文件泄密问题,个人隐私,账号被盗等等)➢合法数据被非法使用➢遭到攻击➢安全机制,账号、密码管理发展方向嵌入式IM:不需要下载安装,当用户登录网页后,该IM直接嵌套在网页中,可以直接使用嵌入——寄生式生存:嵌入到浏览器,伴随运行本节要点:1.即时通信可并行多个点对点传播,互不干扰2.即时通信可实现同步分享信息,并以延时反馈作为补充3.即时通信交流可控,有效沟通程度较高4.即时通信交流手段多元(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符号)5.即时通信以个人为节点扩大传播课后回顾与学习: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六章《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第四节新媒体时代的专业新闻机构一、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开放格局1.传统的公共传播资源由大众传媒独享局面被改变2.任何一个网络节点发出的信息有可能形成大众传播效应➢当下新媒体传播➢受众即传者➢传播者和接收者界限模糊二、新媒体时代专业机构存在的必要性Q:“全民记者”是否意味着专业媒体存在必要性丧失?为什么?深度报道、全面、权威、专业(什么事、怎么说、该怎么说);准入度;周期性、持续性;把关、筛选;引导舆论;信任度(补充概念:角色缺失、断点续传)争论点:A新媒体平台“接地气”VS同一的专业标准➢传播方式➢传播内容B短期迎合受众行为是否可以接受➢柠檬市场(经济学原理,信息不对称市场,劣等品取代优等品,极端条件下,市场萎缩和不存在,现在大多数人接受到的是自媒体的表达方式)➢劣币驱逐良币(经济学原理)思考:你为什么需要信息?你为什么需要确切的信息?知晓确定的信息和你的生活有什么关系?接收不确定的信息会对你的生活有负面影响么?全民参与并不意味着对专业传播需求降低1.参与传播人数的增加,并不意味着对信息需求的充分满足自媒体的发布首先取决于传播者本身的传播需求,而非受众的信息需要自媒体的信息发布未必有固定周期和持续性2.非专业人员参与传播,或导致信息的复杂化专业媒体权威身份公开便于接受监督专业规范与经验3.专业大众传媒作为一种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一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