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高中化学必修2《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教学设计
苏教版化学必修二1.2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教案设计
A.碘和干冰的升华
B.硅和 C60 的熔化
C.氯化氢和氯化钾的溶解 D.溴和汞的汽化
2.下列每组物质中含有的化学键类型相同的是 ()
A.NaCl、HCl、H2O、NaOH B.Cl2、Na2S、HCl、 SO2 C.HBr、CO2、H2O、CS2 D.Na2O2、H2O2、H2O、 O3
课外 作业
教学 小结
问题探究 2: 分析表格 5、哪些物质中存在分子间作用力?
6、分子间作用力与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 问题探究 3: 按以上的规律比较沸点:H2O 和 H2S? (资料:H2S 的沸点-61.8) 发现问题并讨论:结合课本 P16 1、水分子间还存在别的作用力?
2、氢键影响了水的那些性质?
3、氢键存在于哪些物质间?
苏教版化学必修二 1.2 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教案设计
课题
§1-2-3 分子间作用力
课题
课时
1
备课
2017 年 2 月 20 日
总课
上课பைடு நூலகம்
第2周
月
日
时数
8
教学 1.认识分子间作用力,正确区分分子间作用力与化学键。 目标 2.认识到微粒之间的作用不同,导致物质性质有所差异。
重点 分子间作用力与化学键的区别及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20
1、2H2O0=0=℃=2H2↑+O2↑ 是什么变化?破坏的是什么 作用力?(分别写出结构式后思考)
2、将水加热到 100℃时液体水变为水蒸气是什么变 化?破坏的是什么作用力?
3、这种分子间作用力与化学键比较?
4、分子间作用力影响物质的哪些性质?
1/2
苏教版化学必修二 1.2 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教案设计
高中化学必修2《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教学设计一等奖2篇
4、高中化学必修2《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钠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用途。
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相互转化规律及性质的不同点。
能力目标运用“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掌握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
情感目标通过阅读材料“侯氏制碱法”,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方面的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钠的化合物很多,本节教材在初中已介绍过的氢氧化钠和氯化钠等的基础上,主要介绍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对于过氧化钠,重点介绍它与水的反应,及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同时,还简单介绍了过氧化钠的用途。
其中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是本节的难点。
对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重点介绍它们与盐酸的反应,以及它们的热稳定性。
同时,通过对它们的热稳定性不同的介绍,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鉴别方法。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同时也是本节的重点。
本节教材与第一节教材相类似,本节教材也很重视实验教学。
例如,教材中对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介绍,都是先通过实验给学生以感性知识,然后再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共同得出有关结论。
这样编写方式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使他们能主动学习。
教材最后的家庭小实验,具有探索和设计实验的性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能力。
在介绍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及它们的热稳定性时,采用了对比的方法,这样编写,可使学生在比较中学习,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理解、记忆知识,也有利于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材也重视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及化学史的教育。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方面的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
教法建议1.加强实验教学。
可将一些演示实验做适当的改进,如〔实验2-5〕可改为边讲边做实验。
可补充Na2O2与CO2反应的实验,把蘸有Na2O2的棉团放入盛有CO2的烧杯中,观察棉团的燃烧,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反应及其应用。
《第二单元 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
离子键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化学键、离子键,掌握离子化合物,能用电子式表示各种微粒,并能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氯化钠的形成过程,学习研究科学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离子键、离子化合物、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
难点:判断离子化合物、电子式的写法、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
三、教学过程之前学习了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中目前已知有一百多种元素,这么多元素组成了不同的物质。
那么元素的原子之间是通过什么作用去形成如此丰富多彩的物质呢?经过科学家的长期努力从而提出这样一个概念——各种原子或离子通过化学键彼此结合形成物质。
那么什么是化学键?1、化学键定义:直接相邻的原子或离子之间存在的强烈的相互作用。
类型: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
参照教材上的氯化钠的形成过程:钠原子失电子形成钠离子,氯原子得电子形成氯离子。
钠离子与氯离子不断地相互吸引和相互排斥,通过静电作用形成氯化钠。
从该过程可归纳离子键定义。
2、离子键定义:使带有相反电荷的阴阳离子结合的相互作用。
成键微粒:阴阳离子成键本质:阴阳离子间的静电作用(静电吸引和静电排斥)成键元素:一般情况下,活泼金属元素(ⅠA族ⅡA族)与活泼非金属元素(ⅥA族ⅦA族)易形成离子键。
注意:不是所有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都可以形成离子键,例如AlCl3 中无离子键。
非金属元素之间也能形成离子键,例如NH4Cl中阴阳离子间存在离子键。
3、离子化合物定义: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合物。
常见离子化合物:强碱、活泼金属氧化物和过氧化物、绝大多数盐(包括铵盐,除AlCl3)注意:只要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4、电子式用“.”或“×”来表示最外层电子原子:Na Mg Al Si P S Cl Ar (写其原子的电子式)简单阳离子:Na﹢Mg2﹢Al3﹢简单阴离子:S2﹣Cl﹣(写其电子式),强调最外层电子、中括号、电荷。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说课稿-新版
第二单元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化学、必修二、专题一、第二单元《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学过程、效果分析四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专题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入手,介绍了元素周期律,引入到微粒间的相互作用,最终要求学生从微观结构层次上认识物质的多样性。
本单元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前一单元学习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和元素周期律,学生的知识水平仍旧局限在单个微粒或单种元素的层面上,这一单元正是要帮助学生认识原子是怎么样构成物质的,了解微粒间存在的作用力,以便为下一单元学习从微观世界认识物质多样性而打好基础。
本节内容所涉及的是基本的、重要的化学理论知识,它将贯穿于整个化学的课程之中,学生对本节内容掌握的优劣程度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后续学习,也将大大影响他们的化学自学能力。
二、学习目标的确立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深刻理解,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特点,确定学习目标如下:1.知识和技能目标⑴理解离子键的概念,掌握离子键的形成,能熟练地用电子式表示简单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⑵理解共价键的概念,掌握共价键的形成,加深对电子配对法的理解,能熟练地用电子式表示简单共价分子的形成过程和分子结构;⑶了解有机物中碳的成键特点和成键方式;⑷能利用分子间作用力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和物质的物理性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⑴通过对通过学习化学键形成过程,培养抽象思维和综合概括能力;⑵通过学习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培养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⑴培养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⑵培养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学习重、难点分析基于我对本节教材价值的认识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将教学重、难点确定为:学习重点: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及概念。
学习难点:判别化学键的类型,以及电子式、结构式的书写。
【教学展开分析】一、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核外电子排布和元素周期律等理论知识,并在前面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已经接触了较多的常见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因此,本单元内容实际上是对已学的具体物质的性质进行总结、归纳,使之上升到理论层面。
《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一化学
课题:离子键(第1课时)
学校:福州第四十中学班级:高一4班
时间:2011年3月15日执教:翁晶清
直观模型研究抽象概念的分析方式。
2、通过对NaCl结构形成过程的分析学习,了解从结构出发揭示事物本质的一般规律
3、通过书写钠原子、氯原子、钠离子、氯离子、氯化钠的电子式,掌握书写离子化合物电子式的注意事项。
情感态度价值观:
建立“物质的宏观性质是由物质的微观结构决定的”这一观点
过渡: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核是不会发生变化的,但外层电子,特别是最外层电子会发生变化,为了分析化学反应实质的方便,我们引进了只表示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的这么一种式子——电子式。
讲述:在元素符号周围用黑点.(或×)来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的式子叫电子式
请大家用电子式表示几个常见原子、离子
小结:我们一起来小结下电子式的书写要点
请大家尝试用电子式表示以下
物质NaCl、CaO、Na
2S、Na
2
O、 MgCl
2。
高中化学必修2《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教学设计一等奖
高中化学必修2《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教学设计一等奖《高中化学必修2《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教学设计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高中化学必修2《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教学设计一等奖一、教材依据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 第一章微观结构与物质多样性第二单元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离子键、共价键、分子间作用力。
二、设计思想本节的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内容,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从结构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从而揭示化学反应的实质。
本节课的化学基本概念较多,内容抽象,根据高一学生的基本特点,他们虽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还是易于接受感性认识。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由于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比较抽象,应用多媒体课件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及概念。
在学生深入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知识后,很自然的引出了化学键的概念,了解分子间作用力以及氢键。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了解分子间作用力以及氢键,通过离子键和共价键、分子间作用力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对离子键、共价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的认识与理解,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通过电子式的书写,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能力,通过分子构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化学键形成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怀疑、求实、创新的精神。
(2)、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3)、培养学生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四、教学重点离子键与共价键的概念,分子间作用力以及氢键的应用。
五、教学难点理解离子键的形成过程、理解共价键的形成过程、认识化学键的涵义和氢键的应用。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氯化钠固体,液态水和酒精。
高中化学《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教案7 苏教版必修2
《微粒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力》化学键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存在不同的作用,使学生了解化学键的概念;2、掌握离子键的概念;3、掌握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并能熟练地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能力目标:1、通过对离子键形成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综合概括能力;2、通过电子式的书写,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能力,通过后面分子构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3、通过离子键的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2、培养学生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离子化合物电子式的书写教学准备:认真钻研教材、教学参考书和课辅资料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时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原子是怎样构成物质的,了解物质中微粒之间存在的作用,认识离子键。
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物质氯化钠入手,帮助学生认识活泼金属元素和活泼非金属元素原子间能形成典型的离子键,了解元素原子是怎样彼此结合的。
学习应用电子式来说明离子键的形成,表示离子化合物。
教学建议:1. 注意直观教学。
物质的微观结构比较抽象,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还不强,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比喻、化学符号、化学用语和模型,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减少理解的困难。
同时,让学生了解运用化学用语、模拟方法和结构模型是科学研究的方法之一。
例如,帮助学生认识以下几点:可以运用电子式分析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电子式省略了内层电子的排布情况,突出了离子键形成前后微粒最外层结构的变化。
原子相互结合是动态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用电脑动画模拟化学键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想像微粒运动的情景。
2. 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
化学概念在教学中不能只从文字描述和定义来解释、说明,要注意结合具体实例的分析研究来介绍、使用,帮助学生在使用中逐渐理解接受。
必修2专题一微粒间的作用力离子键教案
必修2专题一第二单元微粒间的作用力离子键教案专题一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第二章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离子键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2、学科:化学3、课时:第1课时4、学生课前准备:?预习教材必修2《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第1节。
?查阅资料了解离子键、离子化合物的概念。
二、教学课题知识目标:1、认识化学键、离子键的概念及其形成过程2、通过交流讨论,学会用电子式表示原子、离子及离子化合物。
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通过比较类比交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观看多媒体视频,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加强学生实验安全意识,引导学生关注热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材分析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本课内容在学生对微粒有所了解的基础上,主要《探究微粒之间不同的作用力,尤其是对化学键的概念的理解。
通过对离子键概念的理解,深刻理解“静电作用的”内涵。
通过电子式的书写,把微观的物质给形象化。
教学重难点:1、化学键的含义 2、离子键的形成3、离子化合物的概念4、常见原子、离子、分子、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四、教学方法实验法、观察法、归纳法。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具体、实验过程,加强学生的形象感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五、教学准备课件、实验器材。
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知识回顾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元素周期表,哪学生回忆回答有112激发学生学位同学能告诉我,目前我们一共发现了种元素,有很多很多习的积极性多少种元素,又有哪位同学告诉我,我的物质。
们人类一共发现了多少种物质,物质的种类与元素又有什么关系呢,有原子、分子和离子2、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哪些, 物质的种类多于元素并分别举例的种类,是因为不同微粒之间是否有作用力呢, 的原子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二、新课导入学生观察并分析:取两支试管,一支装有2ml的水,另一支一段时间后,水变成比较微粒间装有试管中加入2g食盐,分别放在酒精灯上了水蒸气跑掉了,而作用力的不加热,有什么现象, 食盐依然是固体存在同。
高一化学教案521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第1课时离子键)
第1课时)一、核心素养发展目标1.通过氯化钠的形成过程,认识离子键的概念与形成,了解离子化合物的概念,会判断离子化合物。
2.会用电子式表示常见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离子键的概念与形成;2.电子式的书写。
难点:电子式的书写。
三、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总结归纳法、分组讨论法等四、教学过程【导入】展示各种类型的相关物质【问】这些物质构成有离子原子和分子,他们为什么能构成物质?【生】微粒之间存在作用力。
【讲解】1.化学键(1)定义:物质中直接相邻的原子或离子之间存在的强烈的相互作用。
(2)常见类型:①离子键;①共价键。
【问】思考:钠原子与氯原子是如何结合形成氯化钠的?【展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动画【讲解】阴阳离子之间的静电作用包括静电引力和静电斥力。
静电引力:阴、阳离子之间的静电引力使阴、阳离子相互吸引;静电斥力:阴离子的核外电子与阳离子的核外电子之间、阴离子的原子核与阳离子的原子核之间的静电斥力使阴、阳离子相互排斥。
【讲解】离子键(1)概念:阴、阳离子之间存在的强烈的相互作用(2)成键三要素①成键粒子:阳离子和阴离子①成键本质:静电作用(包括静电引力和静电斥力)①成键元素:一般是活泼金属元素与活泼非金属元素【问】常见的哪些元素之间易形成离子键?形成的过程是什么?【生】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元素原子易形成离子键,一般为位于周期表中①A、①A族的金属元素与①A、①A族的非金属元素。
【讲解】离子化合物(1)概念:由阴、阳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2)常见类型①强碱:如NaOH、KOH、Ba(OH)2等。
①绝大多数盐:如NaCl、K2SO4等。
①活泼金属氧化物:如K2O、Na2O、MgO等。
(3)性质①离子化合物中离子键一般比较牢固,破坏它需要很高的能量,所以离子化合物的熔点一般较高,常温下为固体。
①离子化合物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离子键被破坏,形成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能够导电。
【展示】电子式【讲解】1.电子式的定义在元素符号周围用“·”或“×”来表示原子、离子的最外层电子的式子叫作电子式。
《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教案3
《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教案【课标要求】1.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存在不同的作用,认识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
2.知道离子键,共价键及其形成,知道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知道离子,分子,原子可以分别构成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原子晶体。
3.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点和成键方式。
4.学习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共价键以及离子化合物,共价分子;会用结构式表示共价健以及共价分子。
了解可以用球棍模型,比例模型表示分子结构。
【教材分析】本单元帮助学生探究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的作用力,重点解释离子键和共价键,学习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不同的分子间作用力各不相同,对物质的物理性质有影响。
本单元从学生熟悉的物质——氯化钠入手,引入离子键的概念,帮助学生认识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的原子间能形成典型的离子键。
运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电子式来形象的表示离子化合物,说明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在第二个内容中,从学生熟悉的物质——氯化氢入手,引入共价键的概念,帮助学生认识非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原子间能形成共价键。
能运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电子式来形象的表示共价化合物,说明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分子间作用力存在于分子之间,它也是微粒之间的一种作用力,它对物质的物理性质有影响。
教材中将分子间作用力和物质的溶沸点高低联系起来,使学生对分子间作用力和物质性质之间的关系有具体的认识。
而且,教材中还介绍了氢键,使学生对一些特殊物质的反常的熔沸点有所了解,从而可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如冰为何浮在水面上。
学习这一单元,还将学习两种化学用语——电子式和结构式,还将运用几种结构模型——分子的比例模型、球棍模型、和晶体的三维空间结构模型,这些化学用语和模型的使用,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帮助学生加深对化学键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目标】(1)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存在不同的作用力,认识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的含义。
(2)知道离子键、共价键及其形成,知道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概念。
高中化学《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教案7 苏教版必修2
高中化学《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教案7 苏教版必修2 【课时目标】1. 掌握溶解度和饱和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2. 了解对溶解度影响的各种因素,并掌握溶解度曲线的画法;3. 掌握溶解热、冰点降低和沸点升高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影响因素;4. 了解胶体悬浮液的特点,掌握表征胶体质量浓度和粒径分布的方法;5. 掌握表面张力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重点】1. 溶解度和饱和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2. 溶解度曲线的画法;3. 溶解热、冰点降低和沸点升高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影响因素;4. 胶体悬浮液的特点和表征方法。
【教学难点】1. 溶解度与温度、压力、溶剂种类、溶质性质等因素的关系;2. 胶体的表征方法。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 引出问题:为什么糖、盐等固体能溶入水中?溶解的多少跟什么有关?2. 给出一组数据:20℃时1mol NaCl溶于100g H2O的溶解度为36.2g;1mol KCl溶于100g H2O的溶解度为34.2g;1mol NH4Cl溶于100g H2O的溶解度为29.6g;1mol Na2SO4溶于100g H2O的溶解度为42.0g。
让学生思考并总结其中的规律。
二、讲授新课1. 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1)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中,能溶解的最大溶质量称为该溶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单位为g/100g溶剂或mol/L。
(2)饱和溶液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质的分子、离子间相互转移达到动态平衡的溶液称为饱和溶液。
(3)溶解度曲线:将在同一温度下,溶质质量/饱和溶液总质量(%)作为横坐标,将在该溫度下,单位溶剂中最大能溶解的溶质质量称为溶解度(即纵坐标),用点表示,得到的曲线称为溶解度曲线。
峰顶即为饱和浓度(溶解度)。
(4)影响溶解度的因素:①温度: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正温度系数);②压力:对固体的影响较小,对气体的影响较大;③溶剂种类和性质:在相同温度下,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而同一溶剂中溶解度也不同;④溶质性质:同一溶剂中,不同溶质的溶解度也不同,如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比氮气大。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1.2 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2-苏教版
《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力》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分析(二)教学目标分析结合学生已有知识、技能水平和根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对本单元的要求: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确定了如下的几个方面的教学目标:学习目标:1.了解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的概念;了解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
了解电子式的书写特点,会书写常见的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
2. 了解共价键和共价分子、共价化合物的概念;了解共价键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
会书写常见的共价分子的电子式。
3.通过对比学习,了解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的区别并会判断。
了解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在电子式书写上的差异。
培养归纳比较能力。
4. 培养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二、学生认知水平分析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影响学习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学习者早已知道的东西,确定了这一点,就可以据此进行教学。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酸、碱、盐的有关性质以及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等,本学期也学习了研究物质的方法,并在实验室做了相应实验,具备一定的实验能力,在此之前刚学过氯及其化合物及典型金属元素钠的性质和用途,初步了解了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方法。
总体来说,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学习能力。
这些知识和技能就是本节课教学设计的起点和新知的生长点。
三、设计思想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习不是把把现成的、包装好了的知识仔细地吸收和内化,而是一个广义的组织概念、情境的活动(包括思维活动)过程。
学生以认知主体的身份亲自参加丰富生动的活动,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下,重新组织内部的认知结构,建构自己对内容、意义的理解。
化学课程标准也特别强调通过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来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启迪思维,改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因此问题情景的创设非常重要。
《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教学案11(苏教版必修2)
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力〔教学案〕教学目标:一、知识技能〔1〕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存在不同的作用力,认识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的含义。
〔2〕知道离子键、共价键及其形成,知道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概念。
〔3〕会用电子式表达,理解离子化合物和离子键之间的关系,共价化合物与共价键之间的关系。
〔4〕了解分子间作用力的含义及其对物理性质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让学生体会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并理解电子式的表示意义。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过程:一、化学键1、概念:在分子或晶体中,相邻的或之间的相互作用。
2、化学反响的本质:的过程。
二、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1、叫离子化合物。
举例:常见的离子化合物。
叫共价化合物。
举例:常见的共价化合物。
2、用电子式表示以下物质:H2O、CCl4、NaOH、N2、MgCl2、H2S、CaBr2、NH3、Na2S 、Na2O2CH4、CO2、Cl2、H2O2、NH4Cl、HClO 、CaC2—CH3、—OH、OH—3、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化合物与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①溴化镁②NH3③Na2O三、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1、非极性键:由元素的原子形成的。
共用电子对不偏向任何原子。
极性键:由元素的原子形成的共价键,共用电子对偏向的原子。
2、极性分子:的分子。
如:非极性分子:的分子。
如:四、分子间作用力与氢键1、对于分子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其分子间作用力随的增大而,熔沸点也随之。
分子间作用力影响物质的熔沸点和溶解性。
2、在水分之中的氢键,如上图:“3、氢键的形成条件:在用X-H···Y表示的氢键中,氢原子位于其间,氢原子两边的X原子和Y原子具有很强的电负性、很小的原子半径,主要是三种元素。
同种分子间能形成氢键的物质有HF、NH3、H2O、N2H4、H2O2、醇、酚、含氧酸、羧酸、胺、氨基酸、蛋白质、糖类、DNA等。
此外,醛、酮、醚可以与水分子间形成氢键。
《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学历案
《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化学键的概念,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2、掌握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3、了解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的概念及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二、知识回顾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物质的形态和性质千差万别。
比如,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延展性,而水在常温下是液态,氧气是气态。
这些不同的性质都与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密切相关。
我们已经知道,物质是由原子、分子或离子等微粒构成的。
在原子中,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
那么,当原子之间相互结合形成分子或物质时,它们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相互作用。
三、新知识讲解(一)化学键1、离子键当活泼的金属原子(如钠原子)和活泼的非金属原子(如氯原子)相遇时,钠原子容易失去一个电子形成带正电荷的钠离子(Na⁺),氯原子容易得到一个电子形成带负电荷的氯离子(Cl⁻)。
阴阳离子之间通过静电作用相互吸引,形成了离子键。
离子键的特点是:没有方向性和饱和性。
离子化合物通常具有较高的熔点和沸点,在熔融状态或水溶液中能够导电。
例如,氯化钠(NaCl)就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通过离子键结合而成的。
2、共价键在非金属原子之间,由于它们都有获得电子形成稳定结构的倾向,所以它们会通过共用电子对的方式形成共价键。
共价键可以分为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
在极性共价键中,电子对偏向电负性较大的原子;在非极性共价键中,电子对在成键原子间均匀分布。
共价键具有方向性和饱和性。
共价化合物的熔点和沸点一般较低,有些在常温下是气态或液态。
例如,氢气(H₂)中的氢原子之间就是通过非极性共价键结合的,而氯化氢(HCl)中的氢原子和氯原子之间则是通过极性共价键结合的。
3、金属键金属原子失去部分或全部外层电子形成金属离子,这些金属离子沉浸在自由电子的“海洋”中,它们之间通过金属键相互结合。
金属键没有方向性和饱和性,这使得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
(二)分子间作用力分子间作用力也称为范德华力,包括取向力、诱导力和色散力。
《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学历案
《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化学键的定义和分类,能够区分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2、理解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和特征,掌握离子化合物的判断方法。
3、掌握共价键的本质、类型(σ键和π键)和特征,能够判断共价分子的极性和非极性。
4、了解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力和氢键)的概念和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和本质。
(2)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判断。
(3)σ键和π键的特征和区别。
2、难点(1)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
(2)从价键理论解释分子的空间结构。
三、知识回顾1、原子结构回顾原子的组成,包括原子核(质子和中子)和核外电子,以及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2、元素周期表复习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了解元素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如原子半径、化合价等。
四、新课导入我们生活的世界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从宏观上看,物质有不同的状态和性质;从微观上看,物质由原子、分子、离子等微粒构成。
那么,这些微粒是如何相互结合形成物质的呢?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相互作用力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主题——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五、知识讲解(一)化学键1、定义:相邻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2、分类: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二)离子键1、定义:阴阳离子之间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学键。
2、形成过程以氯化钠的形成为例,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形成钠离子(Na+),氯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形成氯离子(Cl),钠离子和氯离子通过静电作用结合形成氯化钠(NaCl)。
3、特征(1)没有方向性和饱和性。
(2)离子化合物通常具有较高的熔点、沸点和硬度。
4、离子化合物的判断一般来说,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形成的化合物大多是离子化合物,如氯化钠、氯化钾等。
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如氯化铵(NH4Cl)等铵盐也是离子化合物。
(三)共价键1、定义: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
2、本质:共用电子对与两原子核之间的电性作用。
高中化学 专题一 第二单元 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教学设计 必修2
第二单元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第1课时离子键(教师用书独具)●课标要求知道离子键的形成和离子化合物的概念。
●课标解读1.认识化学键的涵义,了解离子键形成粒子的实质和形成条件。
2.了解电子式和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教学地位离子键是一种重要化学键,是使阴、阳离子之间形成离子化合物的相互作用,是形成物质的重要作用。
在每年的高考试题中对离子键的考查均有涉及。
(教师用书独具)●新课导入建议我们知道H2与Cl2反应可生成HCl,Na与Cl2反应可生成NaCl,HCl与NaCl的构成微粒有什么区别?从微观角度HCl、NaCl如何形成的,形成的相互作用是什么?如何表示?本课时将探讨有关知识内容。
●教学流程设计课标解读重点难点1.了解化学键的含义及分类。
2.了解离子键、离子化合物的含义。
1.离子键的形成和判断。
(重点)2.能用电子式表示简单离子化合物及其形成。
(难点)化学键1.定义物质中直接相邻的原子或离子之间存在的强烈的相互作用。
2.实例①NaCl中Cl-和Na+间存在强烈的相互作用。
②Cl2中氯原子间存在强烈的相互作用。
③金刚石中碳原子间存在强烈的相互作用。
3.常见类别有离子键和共价键。
离子键1.2.离子化合物由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合物叫做离子化合物。
3.离子键(1)离子键的定义使带相反电荷的阴、阳离子结合的相互作用,称为离子键。
(2)成键微粒:阴、阳离子。
1.离子化合物的生成一定有电子的得失吗?【提示】不一定。
盐酸与NaOH反应生成NaCl的反应没有电子的得失。
电子式1.概念在元素符号周围用“·”或“×”来表示原子、离子的最外层电子的式子。
2.典型实例2.Na 2O 的电子式可以表示为吗?【提示】 不可以,应表示为Na +。
离子键与离子化合物的理解和判断①NaCl 中只存在Na +与Cl -间的静电吸引吗?【提示】 不是,还有原子核与原子核、电子与电子之间的静电排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化学必修2《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教学
设计
一、教材依据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 第一章微观结构与物质多样性
第二单元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离子键、共价键、分子间作用力。
二、设计思想
本节的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内容,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从结构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从而揭示化学反应的实质。
本节课的化学基本概念较多,内容抽象,根据高一学生的基本特点,他们虽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还是易于接受感性认识。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由于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比较抽象,应用多媒体课件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及概念。
在学生深入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知识后,很自然的引出了化学键的概念,了解分子间作用力以及氢键。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了解分子间作用力以及氢键,通过离子键和共价键、分子间作用力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对离子键、共价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的认识与理解,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通过电子式的书写,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能力,通过分子构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化学键形成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怀疑、求实、创新的精神。
(2)、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3)、培养学生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
事物的科学方法。
四、教学重点
离子键与共价键的概念,分子间作用力以及氢键的应用。
五、教学难点
理解离子键的形成过程、理解共价键的形成过程、认识
化学键的涵义和氢键的应用。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氯化钠固体,液态水和酒精。
七、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展示]氯化钠固体和水的样品。
[设问]1.食盐是由哪几个元素组成的?水是由哪几种元素组成的?
2.氯原子和钠原子为什么能自动结合成氯化钠?氢原子和氧原子为什么能自动结合成水分子?
思考、讨论、回答
问题导思,激发兴趣。
[引入新课]人在地球上生活而不能自动脱离地球,是因为地球对人有吸引力。
同样的原子之间能自动结合是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强烈的相互作用。
这种强烈的相互作用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化学键,由于有化学键使得一百多种元素构构成了世界的万事万物。
[板书]第二节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力
下面我们就以NaCl和HCl 为例,研究存在于它们中的相互作用力。
阅读教材,思考:钠原子和氯原子是以怎样的方式结合在一起的?它们之间又存在着什么样的作用力?
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来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
Na+
课件演示:形成过程
观看,倾听,思考。
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增强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离子键
1、概念
阴阳离子之间的静电作用
提问:定义中的静电仅指阴阳离子之间的吸引力吗?离子可以无限接近吗?
思考,回答
引导学生对概念深入理解
2、实质
阴阳离子之间的静电吸引和静电排斥
记录
提问:NaCl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间的静电作用形成的,那么HCl 的形成和NaCl一样吗?
思考,讨论。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件演示:HCl的形成过程
+
观看,倾听,思考。
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来思考问题。
板书:
二、共价键:
1、概念
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相互作用。
共用电子对就像双面胶一样将两原子联系在一起。
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提问:原子间的共用电子对是否都正好处于两原子正中间,不偏不倚?
思考,回答:不是,成键两原子如果相同,两者吸引电子能力相同,则电子对不偏向任何一方;如果成键原子不同则吸引电子能力也不同,电子对将偏向吸引电子能力强的一方。
小结:共用电子对不偏移的共价键称为非极性键;共用电子对偏移的共价键称为极性键。
板书:2、类型:
1极性键:电子对偏向于成键原子其中一方;(X--Y)
2非极性键:电子对处于在成键原子中间。
(X--X)
理解、记忆总结:
NaCl和HCl是通过两种不同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人
们把这种使离子或原子相结合的作用力通称为化学键。
倾听、体会、正确认识
归纳抽象出概念。
板书:
三、化学键:使离子或原子相结合的作用力称为化学键。
练习:下列物质中哪些含有离子键?哪些含有共价键?
哪些是极性键?哪些是非极性键?
KCl、NH4Cl、H2、N2、Na2S、MgBr2、KOH、CO2、CH4、NH3、CaO、Na2O2
运用刚才的'抽象概念,从电子式角度判断、比较、回答:(1)只含有离子键的式KCl、Na2S、MgBr2、CaO。
(2)只含有共价键的是:H2、N2、CO2、CH4、NH3
(3)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共价键的是:NH4Cl、KOH、
Na2O2
(4)含有极性键的是:CO2、CH4、NH3、NH4Cl、KOH。
(5)含非极性键的是:H2、N2、Na2O2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问:如何判断物质中含有离子键还是共价键?
讨论、思考、归纳:
从成键的元素判断:一般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之间易
形成离子键;非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之间易形成共价键。
培养学生总结规律的能力,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解决问
题的能力。
小结: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条件:
1、离子键的成键条件:
活泼的金属元素(IA,IIA)与活泼的非金属元素(VIA,VIIA)
(1)活泼金属元素:Na、K、Ca、Mg……
活泼非金属元素:O、S、F、Cl……
(2)活泼的金属元素和酸根阴离子(SO42-,NO3-)及OH-
(3)铵根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或活泼非金属元素)
(4)很活泼的金属与氢气反应生成的氢化物如 Na、K、Ca与H。
2、非金属元共价键的形成条件:
非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之间易形成共价键。
(1)非金属单质:H2、X2 、N2等(稀有气体除外)
(2)共价化合物:H2O、 CO2 、SiO2、 H2S
(3)复杂离子化合物:强碱、铵盐、含氧酸盐
理解、记忆
巩固概念,加深理解。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问:初中我们学过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重新组合,生成新的物质,从化学键的角度应该如何解释呢?以H2和
Cl2反应为例,思考。
思考并回答:H2分子中H-H键和Cl2分子中Cl-Cl键断裂成H原子和Cl原子结合成HCl,形成了化学键H-Cl键,所以,从化学键的角度看,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
板书:四、分子间作用力:分子间存在将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第二课时)
了解、预习
本节课解决内容:
1、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极性和非极性)的形成过程。
2、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判断。
3、分子间作用力与化学键之间的区别。
五、作业布置:
1、有下列物质:1Na2O、2Na2O
2、3NaOH、4NH4Cl、
5CH4、6H2O、7CO2、8N2、9H2SO4、10Ar。
其中只存在离子键的是,既存在离子键又存在共价键的是,存在非极性键的是,不存在化学键的是,只存在共价键的是
2、写出符合下列条件的物质的化学式
(1)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非极性共价键的是
(2)只含有极性共价键的化合物的是
(3)既含有极性共价键又含有非极性共价键的是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具体的例子――氯化钠和氯化氢的形成进行对比,找出它们成键的差异,让学生自己发现离子键与共价键的区别。
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评价、补充,由学生归纳出离子键、共价键、化学键的概念,从微观化学键的角度理解宏观化学反应的本质。
并以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更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