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的修辞美
莫言小说《蛙》中的地方性谚语
莫言小说《蛙》中的地方性谚语谚语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小说《蛙》中,莫言以方言的方式呈现谚语,体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追求与生存智慧,使得作品生动活泼,极具感染力。
标签:莫言《蛙》地方性谚语一、引言近年来,莫言和他创作的作品被更多的人关注,学术界对莫言作品的研究也有了一定的深度。
其中,大多数研究主要集中在叙事角度、美学风格等文学领域。
从语言学角度对莫言小说进行研究的主要集中在对其作品的修辞学分析上。
莫言的家乡是山东省高密东北乡,属于北方方言区。
他创作的小说《蛙》所讲述的故事以他家乡真实的人和事为原型,笔下的人物多数是乡村中的普通农民,其语言习惯也摆脱不了地方性习惯的影响,因此,莫言在其作品中运用大量山东方言。
莫言作品特点鲜明,语言粗犷、极具张力。
作品中山东方言的使用,具有独特的修辞效果,在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本文拟对小说《蛙》中山东地方性谚语的修辞特点及修辞功能进行分析。
二、《蛙》中地方性谚语的修辞特点高密地处齐鲁大地的中东部,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当地谚语极其丰富。
在小说《蛙》中,莫言运用山东高密东北乡方言的形式呈现谚语的现象更是随处可见。
作品中出现的地方性谚语,口语性极强,有着独特的修辞美。
(一)音韵和谐、用词精准1.口语性强,讲究押韵押韵是指在韵文的创作中,在一些句子的某些固定位置,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在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和谐之感。
谚语押韵的方式较灵活,有首韵、中韵、首尾韵等。
小说《蛙》中的地方性谚语多出现在人物的对话之中,口语性极强,并且讲究押韵,押尾韵的现象较为普遍。
例如:(1)看着我那条小腿,奶奶其实是吓呆了。
因为乡间有俚语曰:先出腿,讨债鬼。
(2)“蝌蚪,你这家伙,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吗。
”袁腮道。
(3)“早就听说你们回来了,”他说,“看来真是‘走遍天涯海角,还是故乡最好’啊!”。
(4)“爸爸,祝贺你们,千年的铁树开了花,万年的枯枝发了芽,你们创造了奇迹!”例(1)“先出腿,讨债鬼”中,“腿”和“鬼”押韵。
老挝谚语的修辞手法
老挝谚语中的修辞手法老挝是东南亚的一个美丽国家,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老挝谚语作为老挝文化的一部分,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表达方式,传递着智慧、人生哲理以及民族心声。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老挝谚语中的修辞手法。
1. 比喻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理解一个事物。
老挝谚语中常常使用比喻来描述生活、人性和自然现象。
•“好人如水中月,坏人如林中虎。
”这句谚语通过比喻,将好人比作水中的月亮,坏人比作森林中的老虎。
这种比喻突出了好人的善良和坏人的危险性。
•“朋友如瓜店,一日不见,就是生疏。
”这个比喻将朋友比作瓜店,表示长时间不见面会导致彼此的疏远和生疏。
2. 对比对比是修辞手法中常见的一种,通过对两个相似但有区别的事物进行对比,突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和特点。
在谚语中,对比常常用来表达不同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春天的花,冬天的叶!”这个对比通过比较春天的花和冬天的叶,表达了生命的轮回和变化。
花代表着美好和希望,而叶子则象征着衰老和凋谢。
•“高高的山,低低的谷。
”这个对比用来形容人生的起伏和荣辱。
高山代表着成功和荣耀,而低谷则象征着失败和挫折。
3. 比照比照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老挝谚语中常常使用比照来表达智慧和人生哲理。
•“人生如水中月,瞬息即逝。
”这个比照用水中的月亮来比喻人生的短暂和转瞬即逝,表达了生命的无常和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船在海上,人在社会。
”这个比照用船在海上和人在社会来比喻人生的旅程和社会的关系。
船需要在海上航行才能前进,而人也需要在社会中相互依存和合作。
4. 反问反问是修辞手法中常用的一种,通过提出一个问题,来间接表达说话人的观点或情感。
老挝谚语中经常使用反问来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人生有什么意义?一生只为自己活着吗?”这个反问通过提问人生的意义,来引起人们对于人生价值和责任的思考。
•“一个人能够改变世界吗?难道不是众人的力量?”这个反问引起人们对于个人力量和集体力量的思考和探讨。
谚语修辞浅析(修辞学论文)
浅析谚语修辞摘要:英国作家培根说过:“一个名族的天才,智慧和精神都可以在其谚语中找到。
”谚语是人们在长期工作、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是智慧的结晶,具有生活化,口语化的特点,读起来琅琅上口,以通俗易懂,又耐人寻味。
特别是谚语中不自觉的融入的修辞格,充分显示了谚语独特的艺术魁力。
关键词:思想内容、语言特点(一)思想内容大多数谚语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
不少谚语以通俗简洁的语言,道出了深刻的哲理。
如:①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②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③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④Time tries all things.(实践检验一切。
)⑤As the touchstone tries gold, so gold tries the men. (试金石试金,金子则考验人。
)大多数谚语来自生活,总结人们的生活的经验。
如:①慢工出细活。
②三个和尚没水喝。
③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 .(人多好办事。
)④Clothes make the man.(人靠衣服马靠鞍。
)谚语也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因此很多谚语反映了世态炎凉、尔虞我诈以及阶级社会的种种丑陋面。
如:①窃钩者诛,窃国者侯。
②有钱能使鬼推磨。
③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④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谚语依存于社会生活,它与本名族特定的历史、生活习惯、物产风貌、自然环境等密切相关。
因此在各个具体的表述上,各个名族不尽相同。
如:在提到某人,某人就来了的时候,汉语的谚语是“说曹操,曹操就到”,而英语的对等谚语是“Speak of the wolf, and you will see his tail”。
许多汉语谚语与农业有关,因此就有了“瑞雪兆丰年”“”。
而英语中的谚语却与航海有关。
如:A good sailor may mistake in a dark night.It is safest sailing within reach of the shore.Many drops of water will sink the ship.(二)语言特点1》富于形象很多谚语不是直截了当地发表议论、阐述道理,而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创造一个具体形象,然后再用这个具体形象来表达抽象的意思。
闽南谚语顶针回环的修辞艺术
这句 谚语 精辟 地 概 括 了处 事 的艺 术 ,上 下
的词 “ ”在句 内递 接 。例 [ ]意 思是 大 鬼 3
路不走偏 偏走弯 路 。意为是人 为地把事情 复 杂 化 。 “ ” 一词 在 句 中 递接 。例 [ ]的 行 1 “ ” 肥 、例 [ ] 人 ” 鬼 ”、 [ ]的 “ ” 2‘ “ ‘ 例 3 行
现 ,闽南 谚语 保 留 了这 种用 法 ,有 不 少 旬
琅 上 口 ,尤 其 是 广 泛 运 用 各 种 修 辞 方 式 ,
具 有深 厚 的 艺术 魅 力 。其 中 。顶 针 、 回环
内顶 真 的谚 语 。它 们 还 可 分 为 单旬 形 式 的
旬 内顶针 和复 句 的分句 句 内顶针 两 种情况 。 例如 :
情况。
1 内顶针 . 句 句 内 顶针 是 古 代 诗 句 所 独 有 的一 种 顶 针 形 式 ,递 接 的词 语 在 句 子 内 部 。 例 如 : “ 刀 断 水 水 更 流 ,举 杯 销 愁 分 句 都 各 是 一 个 顶 针 句 。
[ ]叫猪 不肥 ,肥 猪会 睡 。 1
[ ]会 怪怪 家 己,勿 隆怪 别人 。 6 会
例 [ ]为两个 分 句并 列构 成 的复 句 ,意思 4 是 乞讨 来 的东 西 吃 了 不胖 ,借 来 穿 的衣 服
穿 了不美 。教 育 人要 自食 其 力 ,不 要 依 赖
别 人 。第一 分句 中间 的 “ ”字 前后 递接 , 食
闽 南谚 语 顶 针 回环 的修 辞艺 术
递接 的词 语在 各分 句 中间 。 [ ]讨食食 勿肥 ,借 穿穿勿 水 。 4 会 会
关于谚语的修辞手法
关于谚语的修辞手法
谚语是一种广为流传、简练有力、深刻含义的语言表达形式。
谚
语通常是通过对人们的生活、社会、道德等方面的委婉体现,来表达
深刻的哲理或道理。
在修辞学中,谚语常常被用作一种修辞手法。
在写作中,通过巧
妙地引用谚语,不仅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还可以起到强化论点、加深情感等多种效果。
谚语的修辞手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大众化:谚语是人们日常交流中常用的语言形式,因此在文章
中引用谚语可以造成读者心理上的共鸣,使文章更加贴近大众。
2. 形象化:谚语常常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众人皆知的道理
或劝诫,可以有效地让读者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
3. 强调效果:大多数谚语都包含着深刻的哲理或智慧,通过巧妙
地引用谚语,可以起到加强修辞论点的效果。
4. 表现气氛:通过妙用谚语,可以为文章营造出特定的情感气氛,如温馨、幸福、疑虑、忧虑等。
总之,谚语作为修辞手法在写作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它不仅可以
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说服力,还可以提升文章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浅谈英语谚语的修辞手法
浅谈英语谚语的修辞手法英语谚语是英语中流传已久的语言成语,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不仅在日常交流中被广泛应用,也常常成为散文、诗歌和小说中的修辞手法。
在修辞学中,谚语被视为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修辞手法,可以增强作品的表达力和吸引力。
而谚语之所以能够产生这样的功效,主要是因为它们巧妙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使得语言变得生动、形象并具有感染力。
本文将从比喻、排比、倒装、反复、反问等多种修辞手法角度,浅析英语谚语的修辞手法。
英语谚语中最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就是比喻。
比喻是一种运用隐喻手法,把一种事物或概念和另一种事物或概念相比较,以便更好地揭示其内在含义的修辞手法。
“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这句谚语就是通过比喻的手法,告诉我们应该早起,才能更有机会获得成功。
在这个谚语中,“早起的鸟儿”就是比喻,它比喻成功人士;“有虫吃”表示获得成功。
通过这样的比喻手法,谚语具有了更深刻的内涵,更生动的表现力。
排比也是英语谚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
排比是指在句中使用一系列同构句的修辞手法,目的是为了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行动胜于言辞)这句谚语就是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通过“行动”和“言辞”之间的对比,强调行动的重要性。
它也通过排比手法使得句子更加地清晰、明了,更加引人入胜。
倒装也是英语谚语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
倒装是指调换句中词语的位置,目的是为了强调句子中的某个部分或者使句子更加生动、有趣。
“Better late than never.”(迟做总比不做好)这句谚语就采用了倒装的修辞手法,把“Better”(更好)放在了句子的开头,使得这个谚语更加有力地表达了“迟到总比没做好”的含义。
倒装手法使得谚语更加地富有文采,更加令人深思。
反复也是谚语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
反复是指在句子或段落中多次重复使用同一个词语或者句子的修辞手法,目的是为了加强表达的力度、提高语言的感染力。
山西方言谚语的修辞特点
长治谐三多种辞格的综合运用上面是对山西方言谚语修辞特点的单项分析实际上谚语的修辞现象十分复杂在修辞活动中有些修辞单位经常是几种修辞方式的综合体现往往会有同一个谚语中多种修辞方法并存的现象
第 26 卷第 2 期 2009 年 4 月
晋 中 学 院 学 报 Journal of Jin金项目 ]山西省委宣传部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 (SXSK07 - ND) 。 [ 收稿日期 ]2009 - 02 - 10 [ 作者简介 ]辛 菊 (1958 - ) ,女 ,山西稷山人 ,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教授 ,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汉语语汇学 ;
关 磊 (1978 - ) ,男 ,山西临汾人 ,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硕士 ,研究方向 :应用语言学 。
葱辣舌头蒜辣心 ,小芥辣断鼻梁筋 。(襄垣) 这则谚语中用的“心”字和“筋”字韵腹和韵尾 都相同是 (in) 押人辰韵 ,使音调和谐悦耳 ,富有音乐 美 ,吟诵顺口 ,易于记忆 。正是由于押韵本身在修 辞上的特殊作用 ,使得山西方言谚语中押韵的现象 十分常见 。如 : (1) 家有十五口 ,七嘴八舌头 。(陵川) (2) 有钱难买五月旱 ,六月连阴吃饱饭 。(文 水) (3) 夏至不种高山黍 ,还有十来八晌小糜黍 。 (高山黍 :成熟期长的黍子 。小糜黍 :成熟期较短的黍子 ,约一百天成熟) (怀 仁) (4) 秋天划破地皮 ,胜过春天犁十犁 。(襄垣) (5) 冬吃萝卜夏吃姜 ,不用医生开药方 。(襄 垣) (6) 人心高过天 ,当了皇帝想成仙 。(襄垣) (7) 火要空心 ,人要虚心 。(襄垣) (8) 天热不忘很拿衣裳 ,肚饱不忘很干粮 。(襄 垣) 入声韵尾在山西的许多地方都存在 ,这一特点 在山西方言的谚语中也有体现 。所以在有入声韵 尾的地区 ,方言谚语有时押喉塞音韵尾 。如 :
湘乡方言谚语的修辞特色
湘乡方言谚语的修辞特色作者:李丽颖来源:《新闻爱好者》2011年第04期方言谚语是汉语语汇中占有相当重要地位的一种语言形式,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固定语句,它凝结了老百姓的朴素智慧,用简单通俗的话来反映深刻的道理。
本文以湘乡方言谚语为例,从修辞的角度来分析其特色。
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方言谚语顺口悦耳,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易于记诵传承,富有艺术情趣,体现了语言的音乐美。
押韵、方言虚词的使用、音节的搭配在湘乡方言谚语中是体现语言音乐美的重要手段。
押韵。
“押韵,就是有规则地交替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音节,利用相同或相近的声音有规则地回环往复,增加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美,使作品和谐统一。
”①湘乡方言谚语以双句式为主,也有部分多句式谚语,大多押尾韵,一韵到底。
例如:(1)草鞋冇样,边打边像。
(2)出门带根绳,万事不求人。
(3)有鱼不吃虾,冇鱼也要叉。
(4)有牛莫嫌慢,有饭莫嫌烂。
(5)火车叫,钟点到,二两来,烙个炮。
(6)一赚钱,腰上切;二赚钱,铁打铁;三赚钱,桌子边上谐。
例(1)(2)(3)(4)都押的是尾韵。
在湘乡方言中,“绳”“人”的韵母相同,读为[ien]。
例(5)(6)押隔行韵。
其中例(3)一二句“鱼”字重复使用,例(4)中“有”、“莫嫌”重复使用,例(6)中“赚钱”一词重复使用,在简短的句式中,恰当地重复使用个别的词语,能在表达上给人以字音协调、节奏鲜明、形式匀称的美感。
方言虚词的运用。
湘乡方言中的语气词、助词的功能和共同语中语气词、助词的功能相同。
湘乡方言中的语气词常用在句尾表示种种语气,也可用在句中表示停顿;助词往往附着在实词、短语或句子上面表示结构关系或动态等语法意义。
大量具有当地特色的语气词、助词出现在湘乡方言谚语中,它们除了表达丰富的语法意义外,还起到了调整音节、增强节奏的作用。
例如:(1)宁可穷嘎家务,不可木嘎崽女。
(2)吃哒碗里,望哒甑里。
(3)煮熟的鸡蛋,冇得变哩。
(4)吃苋菜子屙血,走红哩。
英语谚语的修辞手法
189高等教育在人群中英语谚语得到了广泛的流传与应用,因为英语谚语有着很多灵活的句式,且大都短小精练。
在英语谚语中还藏着很多修辞手法,且具有诗的特性,包含了生活的琐碎和提取精神。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来介绍英语谚语的修辞手法。
一、比喻比喻是修辞格的一种。
即用跟甲事物有某种相似之处的乙事物来说明甲事物。
比喻一般包括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比喻词(连接本体和喻体的词语)三个部分,而比喻也分很多种。
(1)明喻(Simile)。
明喻一般情况下都会在本体和喻体之间都出现明显的比喻词like,as,as if,as though 等等。
很多英语成语里都运用了这种修辞格,如:as hard as rock (坚如磐石);as blind as a bat (像蝙蝠一样瞎);as mad as a hatter(疯疯 癫癫的);as old as the hills(非常古老的)等 等,这些成语都含有很强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
“Toread without reflecting is like eating without digesting.(学而不思,犹如食而不化。
)”这则英语谚语就是使用了明喻的修辞手法, 里面出现了本体、喻体以及明喻的标志性词语 like, 通过明喻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这句谚语的语言表达更加形象生动,突出了学习过程中思考的重要性,如果学习过程中只一味的学习而不思考就像我们吃饭不消化一样,吃饭不消化也就不能吸收饭里的营养。
(2)暗喻(Metaphor)。
也是比喻的一种,不用like,as,as if等比喻词,而是使用be, become,turn into 等词,把某事物比拟成和它有相似关系的另一事物,如果加上like,as 等,则可以转化为明喻,这种修辞格在 谚语里极为常见。
如:Kind words are the music of theworld.(善言乃世间乐音。
)(3)借喻(Metonymy)。
闽南谚语词语修辞特色
易 于记 忆 和传诵 。例 [ ]意思 是 多种 桐树 3
和棕树 。收益 就会 胜过 富 翁 。这 里 “ 树 ” 桐 缩 略为 “ ” “ 树 ” 缩 略 为 “ ” 桐 。棕 棕 ,省略 了 “ ” 树 。缩 略后 上下 旬音 节 整齐 匀称 ,语 言简 洁 。 例 [ ]处 暑 日那 天 的 太 阳强烈 , 4 能晒死鲫 鱼 。鲫 ” 即 “ “ 鲫鱼 ”的省略 ,缩略 后 ,上下旬均 为三个 音节 ,形 式整齐 。缩略 的词 语多是 日常生活 中的常用 的词 ,缩 略后 不 会造 成 理 解 上 的 差错 。主要 追 求 节 律 匀
[ ] 阿兄拍 小弟 ,人人 都喊 是 。【 2 1 】
[ ] 囝好 口 值新 妇好 。【 3 母 1 1 ( 两) [ ]查 某怀认 丑 ,查晡怀认 戆 。[ " 4 3 1 丁
例 [ ]意思 是 爷爷 当 了医生 ,奶奶 却 1
烂 了脚后 跟 。意 谓有 的人虽 有本 事 帮别人 , 却帮 不 了 自己。 阿公 ”是 表 称谓 ,即爷 爷 。 “ “ 阿妈 ”表称 谓 ,即奶奶 。“ 先生 ”指 医生 。
中 多双 音化 了 。闽 南谚 语 大 量 运 用 古 代汉
、
通 俗简 练 ,雅俗 并存
语 单 音 节词 ,使 谚 语具 有 了 明显 的古 朴典 雅 。精炼 简 洁 的风 格特 征 .与其 他地 区 的
谚 语相 比 ,这 一风 格特征 尤为 突 出。 ( )善用 略词 二
( )保 留古 语词 一 闽 南谚 语 源 远 流 长 ,不 少 词 语 和 古 汉
本常 用词 。例如 :
[ ]啉 卜 味 ,茶 三酒 四 。1m4 2 趣 1 6 ] ) (
[ ]鼎无破 匆 漏 ,话 无说勿 透 。田 1 会 套 ㈣
浅谈汉语谚语常用的修辞手法汇编
浅谈汉语谚语常用的修辞手法摘要:汉语谚语是汉语熟语中的一种,以朴实无华的形式尽显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汉谚语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形式优美,广泛地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把抽象的意思形象化,深奥的事理浅显化,生活知识情趣化。
汉语谚语是汉民族智慧的结晶,表现了中华人民创造语言财富的艺术才华。
关键词:谚语、特点、修辞汉谚语是汉语熟语中的一种,是民间流传的口头上常用的简炼通俗的语句,例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谚语是在汉语中使用数量较多,使用频率很高的一种词汇。
谚语历史悠久,在古代典籍中也常使用,在古代典籍中谚语常被单称为“谚”或者“语”。
汉语谚语,以朴实无华的形式尽显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
学习谚语能丰富我们的知识,研究谚语,能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汉谚语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内容包罗万象,是汉民族智慧的结晶,是珍贵的文化遗产,现拟分析谚语常用的修辞手法,进一步认识博大精深的汉文化。
一、谚语该说(一)谚语定义谚语历史悠久,我国古代典籍,如《左传》《史记》《汉书》等都引用了很多谚语,谚语在古代典籍中,常常被单称为“谚”或“语”。
究竟什么是谚语呢?王勤在《谚语歇后语概说》中这样说:谚语是人民群众生活斗争的经验总结,是具有传授经验和劝诫功能,流传于人民群众口头上的现成语。
[1]马占坤在《词汇》中这样定义:谚语是通俗浅易、生动活泼的韵语或短句,主要以口语形式,在广大群众中间流传习用,是表现群众生活经验或感受的一种“现成话”[2]《新华字典》在“谚”后面是这样解释的“谚语,社会上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某种经验和道理。
”[3]《现代汉语辞海》是这样解释的:“在群众中流传的固定的语句。
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
”[4]从各家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知道谚语是汉语熟语的一种,是流传于民间的通俗易懂的生动活泼优美的语言,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并且多数是口头流传的短句或韵语。
何时黄金盘,一斛荐槟榔 修辞手法
何时黄金盘,一斛荐槟榔修辞手法“何时黄金盘,一斛荐槟榔”是一句充满修辞性的文言文谚语,它
通过对形象的比喻和对词汇的巧妙运用,表达了一个含义丰富的信息。
其中,“黄金盘”和“槟榔”都是常见物品,但通过对它们的搭
配使用,形成了对比和对立,既表达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也使文句更
容易被人记住和传播开来。
此外,“何时”和“一斛”也是该句中的其他修辞手法的运用,
前者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增强了句意的强调力度,后者则为该句
中的一个具体数字,既增加了句子的形象性,又为它增添了一些浪漫
和传奇的气息。
因此,“何时黄金盘,一斛荐槟榔”不仅是一句富有美感的文言文
句子,而且是一个充满哲理和启示性的谚语,展现了中华文化最为深
远的智慧和境界。
从审美角度品英语谚语的修辞格
亦 不 要理 解其含 述准确 , 辟入里 , 鞭 以有 效 地 发 挥 语 言 的 交 际 功 能 。 美 学 修 辞 , 运 用 逻 辑 事 , 即借古喻 。今 其特 点 是不注 明出处 , 引全 句。所 以, 在
需 思 维 的 同时 , 重 于 随 景 应 情 , 用 想 象 和 联 想 , 过 修 辞 格 唤 起 生 动 的 意 义 。 有 相 关 的文 化 背 景 。 偏 运 通 象 , 语 言 文 字 新 鲜 活 泼 , 蕴 优 美 , 挥 更 大 的 感 染 力 和 说 服 力 , 得 艺 使 意 发 取 语 民族 智 慧 的 结 晶 。
3 反 论 ( aao ) . Prdx 。这 种 谚 语 看 似 荒 谬 , 在 矛盾 , 细 品味 , 则 暗 含 存 细 实 ( ) ods ime r fndo nd 善 游 者 溺 。 1 G o wm r aeot rw e . 1 s e
(2) at a e at. 速 则 不 达 。 1 H s m ksw s 欲 e e 4 暗 引( l s n) . Al i 。即 借用 历 史上 或传 统 中的典 故来 暗指 当今 人 或 uo
三 、 语 谚 语 中 的 修 辞 格 英
(3) f rh ek ,ee h nb niggf . 不 可轻 信 。 出 自 罗 马 1 I e eGr s vnw e r g is敌 at e i n t 把 藏 有 伏 兵 的木 马 遗 留在 城 外 , 作 退 兵 , 洛 伊 人 将 木 马 移 入 城 内 , 果 佯 特 结 希腊人里应外合 , 得胜利。 取 5 反 语 (rn ) 即说 反 话 , , I y。 o 有人 称 之 为讽 刺 , 有 失 偏 颇 , 时 用 来 进 但 有 (4) r nsaetivso t . 友 是 时 间 的 浪 费者 。 1 Fi d r hee fi 朋 e me 6 对 照 ( o t s) 对 照 是 把 两 种 不 同 的 事 物 并 列 起 来 , 相 衬 托 比 . C nr t。 a 互 现 事 物 本 质 的修 辞 方 式 。 (5 A clyum ybek ,u nodhreyunvr a . 驹 可 训 , 1 ) o o a ra b t l os o ee l 小 t a C1 老
比喻在闽南话谚语中妙用例谈
2018·07比喻在闽南话谚语中妙用例谈戴小彬(泉州市第九中学,福建泉州362000)由于历史悠久、代代相传,并且受到一定地域限制和人群中口头交流的差异,闽南话谚语不知不觉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其中比喻手法更是俯拾皆是。
一、单用时以暗喻、借喻居多闽南话谚语中直接运用明喻的很少,而采用暗喻、借喻比较多。
这是因为闽南话通常流传于口头表达,而口头表达一般不需要比喻词出现,只要把本体和喻体直截了当地说出来即可。
例如:“牛仔呣捌虎”,意为刚生下来的小牛不认识,不害怕老虎,比喻年轻人大胆勇敢,敢作敢为,不怕困难,敢于冒险。
这里借用“牛仔”比作“年轻人”,以“呣捌虎”体现年轻人无所畏惧,显得形象生动。
闽南俗语“月光勿会曝咧粟”,意为月亮的光不能晒谷子,比喻外表好看,实际不中用。
旧时民俗常借用“月光”指女人,而“勿会曝咧粟”借喻女人不如男人,或说女人办不了大事。
如今男女平等,已没有歧视女性的说法。
此句内容含蓄幽默,耐人回味。
二、比喻和对比的合用例如,“一牙慭烧酒,一牙慭豆腐”,意为一个爱喝白酒,一个爱吃豆腐,比喻各自兴趣、爱好不同。
用对比和比喻相结合描写一个本体“各有各的兴趣、爱好”,喻体用“一个…一个…”作并列关联,构成暗喻式指做不同的事情。
这样就在喻体内部形成了内容上的鲜明对照,又在鲜明对照中突出了两种人截然不同的性格特征。
类似的还有“一日剥皮,三日幔被”等。
三、比喻和夸张的合用例如,“六月火烧埔,七月无乾涂”。
“火烧埔”兼用夸张和比喻,在这里充当喻体,比喻六月天气火热,到处热烘烘,如火烧一样。
而七月经常下雷阵雨,到处没有干的土壤。
说明两个月的不同气候特征,也告诉人们气候变换和时令有关。
这里夸张同暗喻相结合,顺其自然地传达了六月天气炎热,令人生活难受、有苦难言的感觉。
另外,还有“田蛉撸石柱”,这里运用夸张手法,比喻力量很小而妄想摇动强大的事物,悬殊太大,不自量力——其比喻义实际尚不仅此说法,还可以延伸出更丰富更深层的新义:劝说不听,邀请不动;或任凭催促,依然原地不动;也可喻指某人性格固执、蛮横,谁也说服不了他。
论汉语谚语的修辞
论汉语•谚语的修辞之美1前言人们在谈话和表达想法的时候经常会用到汉语谚语,例如: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是长辈们以他们的经验给我们讲道理而我们却不听的时候经常会用到的无奈之语;当我们经历了漂泊,终于回到自己的家里,就会感叹金窝银窝,不如咱家的狗窝。
谚语是历史上长期流传,表达民俗,含有深刻社会经验的简练形象的语句。
它是人类语言普遍存在的一种熟语形式。
谚语中一部分出自典籍或民间性的作品,但大部分是历代人民群众的生活经验的总结, 在民间口耳相传。
谚语内容丰富、运用广泛,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方方而面,例如:有关饮食保健的谚语:桃养人,杏伤人,李子树下埋死人有关行走坐卧的谚语:只要迈开两脚,哪愁千里迢迢有关衣食的谚语:人是衣裳马是鞍有关时令节气的谚语:二月二,三月三,淸明寒食过三天有关医药卫生的谚语:伤筋动件一百天教人勤奋学习的谚语:书到用时方恨少有关农事的谚语就更多了: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等等。
谚语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例如风格美、音乐美、对称美、修辞美等。
本文就汉语谚语的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对比等,结合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汉语谚语的例子来展示其修辞之美。
语言学家郭绍虞先生在论及汉谚语时说:谚语在民众艺术上所以有留存的余地,与其说由于它的内容幽玄深邃,不如说它形式的奇峭警拔,与运用各种修辞手段、巧妙地遣词造句有密切的联系。
语言接受文化模式、文化传统的影响和制约,运用修辞手段,调度语言元素表达对事理的认识和态度,当然也离不开文化模式和文化传统的影响和制约。
汉民族思维能力很强,尤苴擅长具象思维,喜欢在万事万物之间发现某种联系,甚至包括非逻辑的联系,进行联想和想象。
这样的思维倾向形成汉民族审美观念:就是以形象为美、含蓄为美。
比喻、起兴、借代、比拟、象征等修辞手段的运用都表现了汉民族的这种思维模式,所以这些修辞手段在汉谚语中显得特别活跃。
2汉语谚语修辞之美的表现手法2.1精彩的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辞格,也叫譬喻。
英语谚语的音韵、修辞特点与翻译策略
[摘要]英语谚语有着独特的语音形式和丰富的修辞色彩。
在音韵方面,采用多种韵格如头韵、双韵、谐音等以增强声音效果。
在修辞方面,为了表达的生动,采用常见的明喻、暗喻、重复、对语、轭式搭配等辞格。
因此,英语谚语颇具音乐美与形式美。
文章分析了谚语音韵、修辞特点,并探讨相应的翻译策略,旨在把谚语的涵义与韵味在翻译中尽可能地体现出来。
谚语以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记载一个民族的知识、经验、价值观和信仰,反映一个民族的智慧和精神。
而谚语丰富的文化内涵恰恰成为了翻译的障碍。
翻译家泰特勒认为,由于习语是特殊的语言现象,因此译语中往往找不出与原语相应的习语,在某种意义上说习语有时是不可译的①。
本文就谚语音韵形式和修辞手段进行深入的探讨,从而总结出相应的翻译策略。
一、英语谚语的语言特点与汉译策略为了便于记忆、传诵,谚语的句式、措词都趋于简单。
但是,简单并不意味平淡。
英语大都悦耳动听,朗朗上口。
诗歌中的各种韵格如头韵、腹韵、单韵、双韵和谐音等,大都可以在谚语中找到。
采用各种韵式的谚语,所产生的各种音乐效果,有清晰,有明快,有凝重,或轻柔,或铿锵。
正如诗歌的韵格难以移植到距离相差大的另一种语言中去一样,谚语中的韵格也是无法逾越的障碍。
伦敦翻译学派的创始人弗斯(J ·R Firth) 指出把英语译成某种没有sl 、cl 、cr 、str 等辅音连缀形式的语言,英语中头韵和半谐音的意义就无法译出②。
本文所列举的谚语除了“晒草要趁太阳好”。
和“睡得早,起得早,富裕、聪明,身体好。
”勉强押韵,其他各句音韵全部无法移植到汉语中来,原文的音韵丧失殆尽。
翻译的基本原则和策略应是打破原文的外壳,抽出原文的精髓,然后采用“补偿”( restitution) 的方法,把失去的给予补偿回来。
因此,以四字成语的句式如“熟能生巧”或由两个小句构成的句式,各小句字可为三个、四个或五个字不等。
如“猫儿不在,鼠儿成精”和“眼不见,心不烦。
”尽管译文不能移植原文的音韵,但是节奏感明显增强,也能产生朗朗上口的效果,失去的音韵得到了一定的补偿,增加了译文的可读性。
浅析俄语谚语的修辞手法
88现代交际·2019年18期[作者简介]贾冬雪,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东语系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俄语语言学。
浅析俄语谚语的修辞手法贾冬雪(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 吉林 四平 136000)摘要:谚语是人们长期以来积累并广泛使用、形式简洁而意义精辟的固定语句,是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俄语谚语,长期以来得到了学者的广泛关注。
从修辞角度对俄语谚语进行简单分析,可以帮助人们加深对俄罗斯民族文化的了解,同时帮助俄语学习者更好地理解俄语谚语并学会使用。
关键词:俄语谚语 民族文化 修辞手法中图分类号:H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8—0088—03谚语作为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总是能够巧妙地润饰我们日常的交际语言,它源于生活也反映着生活,并通过简洁的形式特点传播着智慧和哲理。
同汉语及世界其他民族语言一样,俄语谚语也积淀了本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生动地反映着俄罗斯的民族特色。
俄语谚语,在内容上涵盖了俄罗斯社会生活和人文历史的各个方面,在形式上简洁明了,并具有鲜明的修辞特点,一直以来备受学者们的关注。
对俄语谚语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语言学、社会学、文化学等领域研究的深化和拓展。
一、俄语谚语的概念及来源谚语是一个民族语言的精华,它源于生活,绝大部分是人们对生活经验的总结。
这些充满智慧的话语经过反复加工,久而久之就成了大家熟悉并乐于使用的语言。
每个民族虽然语言和文字不同,但是谚语的概念和定义基本上是一致的。
《现代汉语词典》谚语的定义是:“在民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如‘风后暖,雪后寒’‘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现代汉语词典》,2012:1503)《苏联百科词典》谚语的定义为:“谚语是民间文学的一种体裁,是结构紧凑,形象生动,语法、逻辑上完整的有一定韵律组织形式且带有教育意义的语句。
”(《Советский энциклопедический словарь》,1979:1056)根据上述文献,我们认为,俄语谚语是在俄罗斯民间生活中形成的形式简洁、内涵有哲理性的表达,多是对生活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如何运用中文谚语让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谚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谚语是流传在民间的智慧和经验的结晶,不仅能反映出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还可以为我们的文章增添一些生动有趣的色彩。
那么,如何运用中文谚语让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呢?下面就让我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建议。
首先,我们可以在文章开头使用谚语来引起读者的兴趣。
谚语是民间智慧的结晶,短小精悍、启发思考,往往能够抓住读者的眼球。
比如,我们可以使用“说曹操曹操到”这个谚语来引出一个与曹操有关的有趣故事,开头就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其次,我们可以在文章的主体部分运用谚语来展开讨论或举例说明。
谚语是民间智慧的精华,往往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通过引用谚语,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也能够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比如,我们可以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来谈论教育的重要性,或者用“宁为鸡口,无为牛后”来讲述保持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此外,我们还可以在文章的结尾处使用谚语来总结观点或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谚语往往能够给人一种韵味和余韵,通过运用谚语来结束文章,不仅能够让文章更加生动有趣,还能够给读者一种深入思考的感觉。
比如,我们可以用“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来总结一个关于人生变化无常的故事,让读者在读完文章后能够有所感悟。
在运用中文谚语时,我们还需要注意一些技巧。
首先,要保证谚语与文章的内容相符合,不能脱离文章的主题。
其次,要注意适当的使用谚语,不要过多地堆砌。
谚语是一种修辞手法,过多地使用会让读者感到枯燥而失去兴趣。
最后,要保证谚语的准确性。
谚语是民间智慧的结晶,应当准确使用,不能曲解原意或者歪曲事实。
总之,谚语是一种非常有用且生动有趣的修辞手法。
通过运用中文谚语,我们可以让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同时也能够更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意图。
因此,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可以尝试多运用谚语,让文章更加丰富多彩。
谚语的作用
谚语的作用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作为一种文化形式的在语言表达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谚语一般凝练、通俗,富含哲理,因此,即便是没有念过多少书的人,用起这种语言来,都达到了十分娴熟的程度,由此可窥见谚语广泛的适应性和强大的力。
在口头表达和书面写作中,谚语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一、形式优美,表现力强“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
”这句谚语,在形式上对称工整,语言简洁,所表达的意思不言自明,着重强调了的重要性。
用这样的谚语来“论证”,往往胜过冗长而枯燥的说理。
像“毛毛雨,打湿衣裳;杯杯酒,吃垮家当。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也是这类谚语的典型。
在大量的谚语中,较多地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比如比喻、借代、对偶、排比、夸张等,这使得谚语在形式上更为生动活泼,更加受到人们的青睐。
二、折射思想,具有教育功能“谁往天上吐痰,掉下来说会落在他自己脸上。
”,这句谚语通过日常行为的简单描写,但反映出的哲理却是深刻形象的,让人深深体会到“害人终害己”的基本道理。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是说开始时稍微有一点差错,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这句谚语说明,事物之间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与“一着不慎,全盘皆输”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言简意赅,富含深意“隔行如隔山。
”寥寥五个字,却道出:不是本行的人就不懂这一行业的门道。
“家合万事兴。
”,这句家喻户晓的谚语,让人们深刻地意识到家庭和睦是至关重要的,是事业兴旺的基础和前提,也是重要之保障。
当然,由于谚语是时代的产物,因此,不免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有的不一定全面,不一定科学,在学习与运用时,需要我们进行具体分析,一分为二地加以看待。
此外,由于语言具有相通性,一些谚语和俗语、惯用语、相互渗透,难分彼此,融为一体,但是,这并不影响谚语本身的使用,相反,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这些谚语的表现力已经大大扩张,成为广为流传的佳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谚语的修辞美
【摘要】谚语是熟语的一种,是广泛流传于人们口头上的通俗易懂而又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
虽然自古以来,正统的文人墨客鄙视谚语,称之为俗谚、乡谚。
但谚语以其自身内容上的深刻而广泛,艺术手法上的灵活而多样,深受历代文学家和政治家的喜爱,经久不衰。
【关键词】谚语;修辞美
谚语是熟语的一种,是广泛流传于人们口头上的通俗易懂而又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
其特点是:内容广泛而丰富,语句短小而精悍,艺术手法灵活而多样,便于记忆,便于传诵。
但自古以来,正统的文人墨客却看不起谚语,刘勰就曾说:“谚者,直语也,廛路浅言,有实无华。
”(《文心雕龙·书记》)后世的文人墨客更是称之为俗谚、乡谚。
然而,古往今来,无数优秀的文学作品却又在大量的引用谚语阐述事理。
例如:“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左传·僖公五年》)“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贾谊《过秦论》)“老鹰不吃窝下食”(鲁迅《阿Q 正传》)“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毛泽东《反对党八股》)“谁个背后无人说,那个人前不说人?”“任凭风浪起,稳做钓鱼船。
”(刘少奇《论共产党员修养》)
是什么力量促使谚语具有这么顽强的生命力?究其原因,谚语除具有“深邃的哲理美”、“浓郁的情趣美”、“和谐的韵律美”、“凝练的结构美”之外,(详见笔者的《谚语的四美》)还与其出色的修辞美分不开。
本文试就此浅论之。
比喻句。
比喻是指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与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打比方的修辞方法。
是语言中最富有表现力的一种修辞方法,也是谚语中最常使用的修辞方法。
例如:“话说三遍淡如水”、“粪是地中宝”、“闭着眼睛捉麻雀”。
这些谚语或明喻、或暗喻、或借喻,喻理形象、生动、深刻。
夸张句。
夸张是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上,对事物的特征、程度、作用等故意作夸大或缩小的描述的一种修辞方法。
这种夸大与缩小,不是真实却胜似真是,由于突出了事物的本质,所以给人以非常真实之感。
例如:“良言一句值千金”、“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反问句。
反问是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观点和肯定的结论,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方法。
特点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只问不答。
带有讽刺性,鼓动性。
是谚语常用的修辞方法之一。
例如:“世上哪有不散的筵席”、“不顶千里浪,哪来万斤鱼”、“不挑千斤担,哪来铁肩膀”。
对偶句。
对偶是指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密切相关的两个短语或句子,成对排列的修辞方法。
他为诗歌所常用,也被谚语所常用。
例如:“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石看纹理山看脉,人看志气树看材”。
这些谚语,犹如诗歌一样,节奏鲜明,琅琅上口,易于记忆,便于传诵,为人民
群众所喜闻乐见。
有的谚语虽然有字眼重复的现象,但意思相对、相关或相反,结构相同,字数也相等,仍不失为对偶格式,亦为佳句。
对比句。
对比是指把两种不同的事物(简称”两体”)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简称“一体两面”),放在一起加以比较,明确表明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的修辞方法。
使用这种修辞方法构成的谚语,观点突出,具有鲜明的表现力。
例如:
把两种相互排斥的对象放在一起加以对比,说明结果:“鸡窝里飞不出金凤凰”、“狗嘴里吐不出象牙”、“靛缸里拉不出白布”。
把需要肯定或否定的两种事物放在一起加以对比,表明取舍态度:“要打当面鼓,莫敲背后锣”、“宁喝朋友水,不吃敌人蜜”、“莫学桐树半年绿,要学松柏四季青”。
把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加以比较,从比较中肯定一个方面:“百闻不如一见”、“言教不如身教”、“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回环句。
回环是指两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或句子成分,循环往复的使用,说明两种事物之间相互依赖或排斥关系的一种修辞方法。
特点是:不仅趣味性强,而且增强了表达效果。
例如:“留情不举手,举手不留情”、“骄傲不进步,进步不骄傲”、“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白描句。
白描是指对客观事物的实际状况予以具体描摹的一种修辞方法。
特点是:这种描摹不加渲染,不作修饰,轻轻一两笔就把客观事物的形貌、状态和内在联系或特征表达出来,既朴实,又形象。
虽然浅显直白,但说里深刻。
例如:“树倒猢狲散”、“臭肉引苍蝇”、“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
总之,谚语虽然为历代文人墨客所鄙视,然而由于其在内容上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加之以出色的艺术表现形式,所以千百年来,始终在祖国的文化宝库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