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第1课 百家争鸣(共20张pp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观:道是万物的本源,唯心思想 政治观:“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方法论:朴素辩证法思想
代表没落奴隶主的利益
2.庄子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①相对主义(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没有本质区别) ②消极避世(注重主观感受,追求精神自由)
(二)法家
1.韩非子
“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
专制集权(适应ຫໍສະໝຸດ Baidu立新政权的需要) 以法治国(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 变法革新(适应社会大变革的需要)
孟子 战国
墨家 墨子 老子 道家 庄子 法家 韩非 战国 春秋 战国 战国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
课标:
知道诸子百家,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 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 形成。
百家争鸣 的含义:
所谓“百家” 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阴阳家、纵 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 指当时不同思想流派的学者或 思想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他 们著书立说,广收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1.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2.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3.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曰: 恭,宽,信,敏,惠.
⒈孔子
(1)核心:“仁” (2)政治观:为政以德,克己复礼 (3)教育观:有教无类(首创私学)、因材施教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 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 视君如寇雠。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代表新兴地主,迎合建立大一 统专制国家历史发展趋势
(三)墨家
墨子
尚贤者,政之本也。……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 则举之。 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 相爱、交相利。 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代表平民百姓,当时影响大
归纳
学派 人物 时代 孔子 春秋 儒家
百家争鸣的思想主张
主要思想 仁;以德教化,以礼治国,克己复礼。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仁政”;“民贵君轻”思想。 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 “兼爱”、“非攻”;举贤;节俭 事物包含对立的两方面;“无为而治” (继承和发扬老子的学说) “法治”、强化中央集权和君主权力。
某天,鲁哀公请孔子进宫叙谈。哀公请孔子吃桃子, 边上还有一盘黍子。孔子却恭敬地吃掉了黍子。哀公 笑道:“夫子,侍人送上来的黍子,是用来擦桃子上 的毛的,不是吃的。”孔子正色对哀公说:“主公啊, 我不是不知道。但是,黍米是五谷尊者,是帝王用来 祭祀天地及宗庙中最上等的谷物,其地位是很高的。 但桃子地位是比较低贱的,祭祀时从不用。用尊贵的 东西去擦拭低贱的东西,是君子所不为的。今天用五 谷之长的黍米去擦拭低贱的桃子,臣以为这是违背周 礼的。故我不敢那样做。”鲁哀公听了,大加赞赏地 说:“夫子所言,真是妙极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
2、孟子
(1)政治观:仁政(“民贵君轻”)
(2)伦理观:性本善 (3)道德观: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孟子的“仁政”是对孔子“仁”学说的继承与发展,这 主要表现在 ①把孔子的“仁”具体化 ②进一步明确了君与民之间的关系 ③指出了得民心的重要性 ④主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②④
孔子路过泰山,见一妇女再坟边痛哭。询问 后才知道,她的公公、丈夫和儿子都被虎吃 了,孔子问她为什么不早些搬迁,妇女回答: 因为这里没有苛政。孔子感慨地对弟子们说: “苛政猛于虎也!”
为政以德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 现 1.背景:社会原因:社会大变革时期(春秋战国)
(1)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诸侯兼并战 争不断;新的封建制度正在建立 (2)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形成和初步发展 ; (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崛起; (4)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核心素养之唯物史观
三、道家 、法家和墨家 (一)道家
1.老子
《 道 德 经 》
老子是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 人,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 家。著有《道德经》,充满着哲理和东方智慧。
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2.治大国如烹小鲜。 国之利器,不可示人。.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 音相和,前后相随。”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曲则全,枉则直”, “物壮则老”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 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 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A
3、荀子
且丘闻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 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荀子》 1.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 2.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 广。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1)政治观:仁义(“君舟民水”)、王道(礼法并施) (2)伦理观:性恶论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由一定时期的政 治经济决定的,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 经济的反映。
二 、儒家思想
“即使广大农民并不读孔子的书,甚至不知孔子 其人,但沉浸和积淀在他们的行为规范、观念模 式、思维方法、情感态度等等意识和无意识底层 的,主要仍是孔子和儒家的东西,而不是道家、 法家或佛教。” -李泽厚,1986:223—2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