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第1课 百家争鸣(共20张ppt)
合集下载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一第1课 百家争鸣 课件(共34张PPT)
材料3
1.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
一、早期儒学
1、孔子
“礼”:维护周礼,贵贱有序 保守性
政治思想: “仁”: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民本思想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思想
逐步改良
3、代表人物及流派
百家争鸣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孔孟 荀 子子 子
老庄 子 子 韩非子
墨子
材料1
子曰:“仁者爱人。” 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论语·雍也》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
材料2 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论语·颜渊》
4.战国末期的韩非子
• (1)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将法家重“法” 、重“术”、重 “势”三个不同学派糅合为一, 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
• (统2化)。政治主张:
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 耕战; “事异则备变”,主张改革。
发展趋势 两汉以后,独立体系逐渐消失,被儒家吸收
作用
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和秦始皇统一 全国奠定理论基础。
——《荀子》
2.孟子
主要思想
仁政:提出“政在得民”,反对苛政 民本:提出“民贵君轻” 伦理观:主张“性本善”
3.荀子
主要思想
政治:主张“仁义”;“君舟民水”;礼法 并用。
哲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 唯物思想
伦认理为观学:习主的张目“标性是本认恶识”和把握“礼”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 专题一第1课百家争鸣课件
孟子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还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
荀子
相传孔子在周游列国的的时候曾经问道于老子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就是不能够说出来的,能够说出来的那就不是道了。”
……
以德治国,民本思想 全民教育、素质教育 依法治国 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巩固性练习: 1.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是 A 《道德经》 B 《论语》 C 《春秋》 D 《诗经》
2.在诸子百家中,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是 A 孔子 B 老子 C 墨子 D 韩非子
3.“兼相爱,交相利”是下列哪一位思想家的主张?
老子:春秋时期人,道家创始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德经》
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 ——《道德经》
道是世界本源
朴素辨证思想 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道德经》
小国寡民 “无为而治”(顺其自然)
庄子和道家
“齐物” :世界万物看起来是千 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 物无贵贱,无是无非。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A 孔子
B 老子
C 墨子
D 韩非子
4.下列属于道家学说主张的是 A民贵君轻 B无为而治 C君主集权 D兼爱非攻
课后探究: 近年来全球掀起了研究孔子的热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影响 世界进程的十大文化名人之一;美 国出版的《名人年鉴手册》世界十 大思想家中,孔子与穆罕默德、耶 酥和释迦牟尼一起,被称为缔造世 界文化的“四圣哲” ; 2005年 全球举行联合祭孔。 你是如何理解和看待这一现象的?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
荀子
相传孔子在周游列国的的时候曾经问道于老子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就是不能够说出来的,能够说出来的那就不是道了。”
……
以德治国,民本思想 全民教育、素质教育 依法治国 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巩固性练习: 1.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是 A 《道德经》 B 《论语》 C 《春秋》 D 《诗经》
2.在诸子百家中,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是 A 孔子 B 老子 C 墨子 D 韩非子
3.“兼相爱,交相利”是下列哪一位思想家的主张?
老子:春秋时期人,道家创始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德经》
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 ——《道德经》
道是世界本源
朴素辨证思想 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道德经》
小国寡民 “无为而治”(顺其自然)
庄子和道家
“齐物” :世界万物看起来是千 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 物无贵贱,无是无非。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A 孔子
B 老子
C 墨子
D 韩非子
4.下列属于道家学说主张的是 A民贵君轻 B无为而治 C君主集权 D兼爱非攻
课后探究: 近年来全球掀起了研究孔子的热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影响 世界进程的十大文化名人之一;美 国出版的《名人年鉴手册》世界十 大思想家中,孔子与穆罕默德、耶 酥和释迦牟尼一起,被称为缔造世 界文化的“四圣哲” ; 2005年 全球举行联合祭孔。 你是如何理解和看待这一现象的?
人教版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25张PPT)
“百家争鸣”思想研究小组成果展示(一)
派别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
孔子
1以、待核心自思己想:的“态仁度”。对“待仁者人,,爱和人”谐
,“己所 不欲,勿施于人”。
2、政治上,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
3、 “克己复礼”。局限性
4、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
儒家学派
孟子
1、政治上:“仁政”。
2、民贵君轻
民本思想
是
B
A.是当时社会大变革的产物
B.各派相互洁难批驳,彼此水火不容 C.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D.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重大而深远
6.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诸子学说的重 要流派。下列语句中最符合道家思想的是
A.兼相爱,交相利
D
B.仁者爱人
C.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D.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D
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
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
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
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
4.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 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 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是
A.社会长期动荡不安
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
A
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
D.封建经济逐步兴起
5.下列关于“百家争鸣’,的表述,不正确的
一、“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
经济 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发展,为学术文化 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政治 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各种力量在争 斗激烈。
阶级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文化 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春秋五霸 战国七雄
官学
私学
二、“百家争鸣”产生的内容 研究小组
人民历史必修3专题一 第一讲 百家争鸣(共19张PPT)
荀子是怎样看待礼法、王霸之争的? (注:王霸:行“礼”以践“王”道,行“法”以践 “霸”道)
主张礼法并举,王霸合一,礼高于法,礼是法之本。
四、殊途而同归
法家
战国
道家
西汉 初年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形成儒、道、法合一 的治国思想体系
汉武帝
五、精神之传承
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 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 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 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 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 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三、英雄之争锋
材料一:“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
足”(《论语》)
先富民,后富国
材料二:“官府实而财不散”,“官府实而万民富”。
(《墨经·尚贤》)
先富国,后富民
材料三:“足民何可以为治”,“民富则不如贫”
(《韩非子》),“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商
君书》)。
国富民贫
指出儒家、墨家、法家在国富与民富关系上的差异?
——《孟子·梁惠王上》 评为主价中张:心,问古的并题代,作:儒并简分家不要别思是评归想以价纳中维。材的护料“人一民民、本利材”益料思为二想出中是发儒以点家维的的护,民“是本君一” 种维护统治的策略。
三、英雄之争锋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
无欲,而民自朴。——《老子》
无为而治
政治:
周王室衰微,宗法制、分封制崩溃,诸侯崛起, 各种力量争衡较量;
(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政治基础)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阶级关系: (统治者为加强实力重视招贤纳士,为文化的繁荣
提供了相对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
主张礼法并举,王霸合一,礼高于法,礼是法之本。
四、殊途而同归
法家
战国
道家
西汉 初年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形成儒、道、法合一 的治国思想体系
汉武帝
五、精神之传承
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 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 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 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 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 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三、英雄之争锋
材料一:“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
足”(《论语》)
先富民,后富国
材料二:“官府实而财不散”,“官府实而万民富”。
(《墨经·尚贤》)
先富国,后富民
材料三:“足民何可以为治”,“民富则不如贫”
(《韩非子》),“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商
君书》)。
国富民贫
指出儒家、墨家、法家在国富与民富关系上的差异?
——《孟子·梁惠王上》 评为主价中张:心,问古的并题代,作:儒并简分家不要别思是评归想以价纳中维。材的护料“人一民民、本利材”益料思为二想出中是发儒以点家维的的护,民“是本君一” 种维护统治的策略。
三、英雄之争锋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
无欲,而民自朴。——《老子》
无为而治
政治:
周王室衰微,宗法制、分封制崩溃,诸侯崛起, 各种力量争衡较量;
(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政治基础)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阶级关系: (统治者为加强实力重视招贤纳士,为文化的繁荣
提供了相对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一第1课 百家争鸣 课件(共27张PPT)
儒家
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论语·为政》
孔子
• “……子为政,焉用杀,子
• 政治思想: “礼” ,欲“善仁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
(核心)
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
• 教类育,思打想破:了兴贵办族私 垄•学 断偃, 教“君。有 育君”教 局、无 面《臣论臣语、·颜父渊父》、子子”
• 德治
• 整理文化典籍:六经:《诗》、 《书》、《礼》、《易》、 《乐》、《春秋》
1. 老子的思想: ①世界万物的本原是 “ 道 ”
②政治主张: 无为而治,小 国寡民
③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看图说话
请你给下面两幅漫画取一个题目,并就此说说 漫画体现了老子的什么思想?
福兮祸之所倚, 祸兮福之所伏。
邻国相望,鸡犬 之声相闻,民至 老死不相往来。
以柔克刚
小国寡民
道家
1.老子的思想: 2.庄子的思想: 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 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齐物论
儒家思想在新加坡影响很大。在修己爱 人、诚信谦和、廉政公平、高度文明等方面, 都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在中、小 学教育方面的影响更大。
百家争鸣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第 一座文化高峰。先代哲人们关于做人、 处世和立国的一系列智慧早已深入人心, 并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我们回首历史时发现,百家争鸣的地 位不可超越,这些思想和智慧必将影响 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典型例题一 下列关于百家争鸣的论述正确的是
①百家是指一百个思想流派 ②其经济原因是井田制的瓦解 ③他们彼此对立攻击互不相融 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三、百家争鸣的表现
主要派别代表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专题一第1课百家争鸣ppt课件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百家争鸣
1
课程标准知道诸子百家及其各自的主张了解孟子、荀子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
“仁”和“礼” 德治;敬远鬼神; “有教无类”
“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说
战国时期各家对墨家的评价:“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 《孟子》“墨子上功劳苦,与百姓均事业、齐功劳,若是 则不威,不威则罚不行。 ”—— 《荀子》 “其生也勤,其死也薄,使人悲,其行难为也。墨子虽独能任,奈天下何? ”—— 《庄子》
10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谓季氏: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 忍也?”——论语无君臣、上下、长幼之节,父子、兄弟之礼,是 以天下乱焉富贵者奢侈,孤寡者冻馁,虽欲无乱,不可得也。 ——墨子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老子11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 罚可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故治民无常唯法为治。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 宜则有功”言无二贵,法不两适。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一兔走,百人追之。积兔于市,过而不顾。非 不欲兔,分定不可争也。
——老子 4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 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 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 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 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齐物论》这段材料反映了庄子的什么思想呢?
反映了庄子“齐物”的世界观,任何事物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没有区别。
17
“术者,藏之于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者 也。故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七术:一曰众端参观,二曰必罚明威,三曰 信赏尽能,四曰一听责下,五曰疑诏诡使,六 曰挟知而问,七曰倒言反事。此七者,主之所 用也”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 者,以其威势也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以为亡征之君风雨 者,其兼天下不难矣。—— 《韩非子·人主》18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课百家争鸣 (共26张PPT)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不学礼,无以立。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 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人而不仁,如礼何?
思考:
“仁”和“礼”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仁”是内在的修养; “礼”是外在的规范。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墨子
(二)发展
知识· 梳理
百家争鸣
道家 法家 墨家
儒家
孔 子
孟 子
荀 子
老 子
庄 子
韩非子
墨子
学派 人物 时代
孔子 春秋
主要思想
提倡“仁”和“礼” ;德治;“因材施教” ,有教 无类
儒家 孟子
荀子
战国
“仁政”;“民贵君轻”;
“制天命而用之”“君舟民水”仁义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道;辩证法思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齐物论;乐天安命、顺从自然 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君主集权; 以法治国;奖励耕战;变法革新
道 可 道 , 非 常 道 。
——
二、道家学派 (一)老子
1、*春秋时期 *道家创始人 *《道德经》 2、思想主张 ①“道”为世界的根本 ②朴素的辩证思想
强调转化,忽视对立
③主张“无为而治” ④向往“小国寡民”社会
消极悲观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 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 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至 治之极,甘其食美其服, 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 相往来 。”
* 与老子合称老庄
*《庄子》 2、思想主张 ①“道”无所不在, 万物没有界限和差别 ②崇尚自然,主张超越 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课件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共20张PPT)
孔府 位于孔庙
东侧,有“天下第 一家”之称,是孔 子嫡系长期居住的 府第,也是中国封 建社会官衙与内宅 合一的典型建筑。
二 孔子和早期儒学
2.战国时期: 孟子、荀子
简介: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他曾受业于 孔子的孙子子思,自认为是儒家学派的 正宗。一生以教书为主,也曾游说于各 诸侯国。
2 .民本思想: “君舟民水” 3 .人性论: 性本恶 4 .主张礼法并用 5 .哲学观: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孔子
孟子
荀子
仁的思想
爱人
同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异 人性论
性相近
仁政 民贵君轻 性善论
仁义 君舟民水 性恶论
创立儒家学派
使儒学体系更加完 整,成为蔚然大宗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 1课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目录
一 “中百央家集争权鸣的”发局展面的形成 二 孔子和早期儒学 三三 道家和法家
一 “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含义:
诸子百家:春秋战国 时期,社会上形成一批 以…、…为宗旨的学者和思 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 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 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 墨家、道家、法家等。
意义:①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 ③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二 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的思想 : ⑴政治思想
①孔子的思想核心:“仁”,“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课百家争鸣(共32张)PPT课件
酒”。战国末期两位最著名的思想
家、政治家——韩非、李斯都是他
的入室弟子。
12
荀子
政治:主张“仁义”和“王 道”, “君舟民水”
哲学:“天行有常”、“制 天命而用之”等唯物思
伦理想观:人性本恶
13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
人物
孔子
孟子
荀子
思想观 政治观 伦理观
仁,礼
仁义
仁义
仁,德治
仁政民贵 君轻
王道 君舟民水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 思想的演变
1.1 百家争鸣
1
百家争鸣
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 涌现及各学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数量多。后世主要 分为: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 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小说家、
方技家等。
所谓“争鸣”:指各家学派纷纷著书立 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中国古代史(2002年版高级中学教科书3 )
材料三:“学在官府”局面的打破,使贵族垄断的文化学
术向社会下层扩散,使私人办学蓬勃兴起,像孔子所办的
私学提倡“有教无类”,教育的对象不分贵贱等级,只要
学生送给他““束士俯””(一阶串腊层肉)的作为兴学费起,就可以了。这
样便大大扩大了受教育者的范围,因而有学问的人多了起
“合则留不合则去”,因此,人才的流动也空前的频
繁。
——中国通史 4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经济上: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封 建经济迅速发展
政治上: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周王室衰 微,诸侯展开争霸兼并战争
阶级关系上: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 阶层活跃
思想文化上: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发展为 学在民间 ,学术思想自由活跃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一第1课 百家争鸣 课件(共25张PPT)
孔子故里—曲阜孔庙
曲阜三孔——孔庙、孔府、 孔林,于1994年被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 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春秋时期儒家创始人:孔子
1、子曰:“仁者爱人。” 2、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 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3、子曰:“有教无类。” 4、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 矣。” 5、“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 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
儒、道、墨、法、名、阴阳、 纵横、农、杂、兵、小说
“百家”泛指数量多;“争鸣”指争论和学习。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派相互 争辩、学习的局面。
1、儒、道、法、墨四大学派的代表人物 分别是?他们各自的主张是什么?
2、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
——摘自《中国新闻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影 响世界进程的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评价孔 子 : “ 人 类 要 在 2 1 世 纪 生 存 下 去 ,孔子在汉城 必须回到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 寻找智慧。”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家中挂着孔子画 像,以示崇敬。伏尔泰甚至自喻是 “孔门弟子”。
政治主张:“仁政”(核心)“民贵君轻”(民本)
伦理观: “性本善”
政治: ★施政用“仁义”和“王道” ★提出“君舟民水”(民本)
哲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思想;
伦理:“性恶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归纳:孔子的主要成就和文化贡献。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一第1课 百家争鸣 课件(共51张PPT)
逍遥的境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4)他在文学艺术上,如寓言、散文上有深邃的哲理智 慧和神奇浪漫主义风格,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申 不 害
“缘法而治”、“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法家:战国时平民的政治代言人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朝闻道,夕死可矣。
•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习态度
文化贡献
孔子还修订《诗》、《书》 、《礼》、《乐》、 《易》、《春秋》等书籍,统称“六经”。 孔子死后,其弟子将其言论编印成书,曰《论 语》。这成为儒家思想的基础。
请思考:“仁”和“礼”之间是 一种什么关系?
“礼”则是一种外在的规范;“仁”是一 种内在的修养。
具备“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 守“礼”;遵守“礼”的规范,才能更好地 践行“仁”的品德。
•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供) 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老子的政治思想—— “无为而治”
“治大国如烹小鲜。” “无为而无不为。 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 死,不相往来。
道家学派
领域
思 哲学 想 思想 学 说 政治
主张
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核心
1. "道"是万物的本源(宇宙观唯心) 2.朴素辨证法思想:事物具有无条件向相反方
面转化的规律
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 惠则足以使人”。
(4)他在文学艺术上,如寓言、散文上有深邃的哲理智 慧和神奇浪漫主义风格,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申 不 害
“缘法而治”、“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法家:战国时平民的政治代言人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朝闻道,夕死可矣。
•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习态度
文化贡献
孔子还修订《诗》、《书》 、《礼》、《乐》、 《易》、《春秋》等书籍,统称“六经”。 孔子死后,其弟子将其言论编印成书,曰《论 语》。这成为儒家思想的基础。
请思考:“仁”和“礼”之间是 一种什么关系?
“礼”则是一种外在的规范;“仁”是一 种内在的修养。
具备“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 守“礼”;遵守“礼”的规范,才能更好地 践行“仁”的品德。
•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供) 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老子的政治思想—— “无为而治”
“治大国如烹小鲜。” “无为而无不为。 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 死,不相往来。
道家学派
领域
思 哲学 想 思想 学 说 政治
主张
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核心
1. "道"是万物的本源(宇宙观唯心) 2.朴素辨证法思想:事物具有无条件向相反方
面转化的规律
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 惠则足以使人”。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第1课百家争鸣课件 (共48张PPT)
时期
君主专制,巩固统治的需要
姓名:孔子 别名:孔丘、孔仲尼 生卒:公元前551—前479年 出生地:鲁国陬邑(今山东 曲阜) 学历:无从考证 职业:中国伟大的思想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河北武邑中学
思想主张:
“仁”的学说
儒家思想的核 心是“仁”,“仁” 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你知道吗?
河北武邑中学
请思考:“仁”和“礼”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 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具备“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守礼”;遵 守“礼”的规范,才能更好地践行“仁”的品德。
“仁”是内在的修养;“礼”是外在的规 范。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河北武邑中学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 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 矣。……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 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论语· 为政》 请思考:孔子在政治上强调统治者在治理国家 时除了“仁”和“礼”外还要注重什么?
子曰:“仁者爱人。”
孔 子 仁 的 学 说 [ ]
“仁”就是指一切美德。
它强调人与人之间要彼此尊 重对方的人格,要求人们互 相敬爱、谦让、和睦相处。
河北武邑中学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夫仁者,己欲立而立 人,己欲达而达人。”
忠恕要求根据自己内心的体验来推测别人的思想 感受,达到推己及人的目的
河北武邑中学
含义: 狭义:周礼(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
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
广义:总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
君主专制,巩固统治的需要
姓名:孔子 别名:孔丘、孔仲尼 生卒:公元前551—前479年 出生地:鲁国陬邑(今山东 曲阜) 学历:无从考证 职业:中国伟大的思想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河北武邑中学
思想主张:
“仁”的学说
儒家思想的核 心是“仁”,“仁” 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你知道吗?
河北武邑中学
请思考:“仁”和“礼”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 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具备“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守礼”;遵 守“礼”的规范,才能更好地践行“仁”的品德。
“仁”是内在的修养;“礼”是外在的规 范。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河北武邑中学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 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 矣。……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 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论语· 为政》 请思考:孔子在政治上强调统治者在治理国家 时除了“仁”和“礼”外还要注重什么?
子曰:“仁者爱人。”
孔 子 仁 的 学 说 [ ]
“仁”就是指一切美德。
它强调人与人之间要彼此尊 重对方的人格,要求人们互 相敬爱、谦让、和睦相处。
河北武邑中学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夫仁者,己欲立而立 人,己欲达而达人。”
忠恕要求根据自己内心的体验来推测别人的思想 感受,达到推己及人的目的
河北武邑中学
含义: 狭义:周礼(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
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
广义:总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课件:第1课 百家争鸣(共55张PPT)
孟子 思想主张:
仁政 民贵君轻 性善论
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上)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下)
曹沫挟齐桓公画像石
战国战车(复原模型)
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 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 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商鞅
乐毅
吴起
(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 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 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荀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
覆舟。”
君舟民水
荀子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性恶论
补充:“礼法并用” “制天命而用之”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
战国时期儒学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仁政”思想
孟子的思想 民贵君轻
“性善说”
“仁义”“王道”
荀子的思想 “君舟民水”
“性恶论”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战国初期鲁国人 墨家学派创始人 代表平民百姓愿望
主张: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其他各派及思想
派别 代表人物
阴阳家 邹衍
名家 公孙龙
兵家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百家争鸣》课件(共21张PPT)
儒家: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 法家: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 道家: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等学生 自我觉悟
课堂小结
学派 人物
孔子 春
儒家
孟子
荀子 战
老子 春
道家
主要思想 “仁”和“礼”(克己复礼);提出“德治”; 文化教育(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重义轻利 (养浩然之气) “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学习的最 高目标是把握“礼”;性本善 道是核心和根本;辩证法思想;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
【合作探究】假如你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位君主,你会 采用哪家的思想来治理你的国家呢?为什么? 选择法家! (提示:“社会实践产生社会理论,社会理论反过来又 指导社会实践”。) 随着生产力和私有经济迅速发展,当时各诸侯国内部新 兴地主阶级势力上升,各国相互争霸,国家走向统一。
法家商鞅和韩非子要求与时俱变,强化地主阶级专政和 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主张更加适应这种社会实践。 相对而言,虽然道家、儒家也是社会大变革的产物,但 老子的政治思想具有保守性,而孔孟的政治思想在当时 “迂远而阔于事情”,不能立即解决各国迫在眉睫的军 事战争问题。
庄子 战
法家 墨家
天道和自然无为;齐物论;逍遥
韩非 战 子 墨 战 子
主张法、术、势相结合;中央集权;变法革新; “兼爱”“非攻” ”;“尚贤”;节俭
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1、儒家思想所提倡的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现 代公民意识; 2、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 3、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 4、和为贵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5、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6、“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儒家思想的消极方面: 1.禁锢了思想,不利于学术发展。 2.宣扬的纲常伦理只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带有明显的时 代与阶级的局限性 3.唯心主义成分较多。神学迷信色彩较浓。 对待儒学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课堂小结
学派 人物
孔子 春
儒家
孟子
荀子 战
老子 春
道家
主要思想 “仁”和“礼”(克己复礼);提出“德治”; 文化教育(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重义轻利 (养浩然之气) “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学习的最 高目标是把握“礼”;性本善 道是核心和根本;辩证法思想;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
【合作探究】假如你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位君主,你会 采用哪家的思想来治理你的国家呢?为什么? 选择法家! (提示:“社会实践产生社会理论,社会理论反过来又 指导社会实践”。) 随着生产力和私有经济迅速发展,当时各诸侯国内部新 兴地主阶级势力上升,各国相互争霸,国家走向统一。
法家商鞅和韩非子要求与时俱变,强化地主阶级专政和 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主张更加适应这种社会实践。 相对而言,虽然道家、儒家也是社会大变革的产物,但 老子的政治思想具有保守性,而孔孟的政治思想在当时 “迂远而阔于事情”,不能立即解决各国迫在眉睫的军 事战争问题。
庄子 战
法家 墨家
天道和自然无为;齐物论;逍遥
韩非 战 子 墨 战 子
主张法、术、势相结合;中央集权;变法革新; “兼爱”“非攻” ”;“尚贤”;节俭
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1、儒家思想所提倡的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现 代公民意识; 2、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 3、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 4、和为贵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5、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6、“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儒家思想的消极方面: 1.禁锢了思想,不利于学术发展。 2.宣扬的纲常伦理只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带有明显的时 代与阶级的局限性 3.唯心主义成分较多。神学迷信色彩较浓。 对待儒学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观:道是万物的本源,唯心思想 政治观:“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方法论:朴素辩证法思想
代表没落奴隶主的利益
2.庄子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 现 1.背景:社会原因:社会大变革时期(春秋战国)
(1)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诸侯兼并战 争不断;新的封建制度正在建立 (2)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形成和初步发展 ; (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崛起; (4)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核心素养之唯物史观
代表新兴地主,迎合建立大一 统专制国家历史发展趋势
(三)墨家
墨子
尚贤者,政之本也。……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 则举之。 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 相爱、交相利。 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代表平民百姓,当时影响大
归纳
学派 人物 时代 孔子 春秋 儒家
百家争鸣的思想主张
主要思想 仁;以德教化,以礼治国,克己复礼。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仁政”;“民贵君轻”思想。 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 “兼爱”、“非攻”;举贤;节俭 事物包含对立的两方面;“无为而治” (继承和发扬老子的学说) “法治”、强化中央集权和君主权力。
①相对主义(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没有本质区别) ②消极避世(注重主观感受,追求精神自由)
(二)法家
1.韩非子
“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
专制集权(适应建立新政权的需要) 以法治国(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 变法革新(适应社会大变革的需要)
某天,鲁哀公请孔子进宫叙谈。哀公请孔子吃桃子, 边上还有一盘黍子。孔子却恭敬地吃掉了黍子。哀公 笑道:“夫子,侍人送上来的黍子,是用来擦桃子上 的毛的,不是吃的。”孔子正色对哀公说:“主公啊, 我不是不知道。但是,黍米是五谷尊者,是帝王用来 祭祀天地及宗庙中最上等的谷物,其地位是很高的。 但桃子地位是比较低贱的,祭祀时从不用。用尊贵的 东西去擦拭低贱的东西,是君子所不为的。今天用五 谷之长的黍米去擦拭低贱的桃子,臣以为这是违背周 礼的。故我不敢那样做。”鲁哀公听了,大加赞赏地 说:“夫子所言,真是妙极了。”
孟子 战国
墨家 墨子 老子 道家 庄子 法家 韩非 战国 春秋 战国 战国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由一定时期的政 治经济决定的,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 经济的反映。
二 、儒家思想
“即使广大农民并不读孔子的书,甚至不知孔子 其人,但沉浸和积淀在他们的行为规范、观念模 式、思维方法、情感态度等等意识和无意识底层 的,主要仍是孔子和儒家的东西,而不是道家、 法家或佛教。” -李泽厚,1986:223—224
孔子路过泰山,见一妇女再坟边痛哭。询问 后才知道,她的公公、丈夫和儿子都被虎吃 了,孔子问她为什么不早些搬迁,妇女回答: 因为这里没有苛政。孔子感慨地对弟子们说: “苛政猛于虎也!”
为政以德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仁者爱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
1.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2.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3.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曰: 恭,宽,信,敏,惠.
⒈孔子
(1)核心:“仁” (2)政治观:为政以德,克己复礼 (3)教育观:有教无类(首创私学)、因材施教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 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 视君如寇雠。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
课标:
知道诸子百家,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 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 形成。
百家争鸣 的含义:
所谓“百家” 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阴阳家、纵 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 指当时不同思想流派的学者或 思想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他 们著书立说,广收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A
3、荀子
且丘闻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 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荀子》 1.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 2.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 广。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1)政治观:仁义(“君舟民水”)、王道(礼法并施) (2)伦理观:性恶论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
2、孟子
(1)政治观:仁政(“民贵君轻”)
(2)伦理观:性本善 (3)道德观: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孟子的“仁政”是对孔子“仁”学说的继承与发展,这 主要表现在 ①把孔子的“仁”具体化 ②进一步明确了君与民之间的关系 ③指出了得民心的重要性 ④主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②④
三、道家 、法家和墨家 (一)道家
1.老子
《 道 德 经 》
老子是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 人,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 家。著有《道德经》,充满着哲理和东方智慧。
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2.治大国如烹小鲜。 国之利器,不可示人。.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 音相和,前后相随。”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曲则全,枉则直”, “物壮则老”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 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 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代表没落奴隶主的利益
2.庄子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 现 1.背景:社会原因:社会大变革时期(春秋战国)
(1)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诸侯兼并战 争不断;新的封建制度正在建立 (2)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形成和初步发展 ; (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崛起; (4)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核心素养之唯物史观
代表新兴地主,迎合建立大一 统专制国家历史发展趋势
(三)墨家
墨子
尚贤者,政之本也。……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 则举之。 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 相爱、交相利。 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代表平民百姓,当时影响大
归纳
学派 人物 时代 孔子 春秋 儒家
百家争鸣的思想主张
主要思想 仁;以德教化,以礼治国,克己复礼。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仁政”;“民贵君轻”思想。 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 “兼爱”、“非攻”;举贤;节俭 事物包含对立的两方面;“无为而治” (继承和发扬老子的学说) “法治”、强化中央集权和君主权力。
①相对主义(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没有本质区别) ②消极避世(注重主观感受,追求精神自由)
(二)法家
1.韩非子
“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
专制集权(适应建立新政权的需要) 以法治国(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 变法革新(适应社会大变革的需要)
某天,鲁哀公请孔子进宫叙谈。哀公请孔子吃桃子, 边上还有一盘黍子。孔子却恭敬地吃掉了黍子。哀公 笑道:“夫子,侍人送上来的黍子,是用来擦桃子上 的毛的,不是吃的。”孔子正色对哀公说:“主公啊, 我不是不知道。但是,黍米是五谷尊者,是帝王用来 祭祀天地及宗庙中最上等的谷物,其地位是很高的。 但桃子地位是比较低贱的,祭祀时从不用。用尊贵的 东西去擦拭低贱的东西,是君子所不为的。今天用五 谷之长的黍米去擦拭低贱的桃子,臣以为这是违背周 礼的。故我不敢那样做。”鲁哀公听了,大加赞赏地 说:“夫子所言,真是妙极了。”
孟子 战国
墨家 墨子 老子 道家 庄子 法家 韩非 战国 春秋 战国 战国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由一定时期的政 治经济决定的,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 经济的反映。
二 、儒家思想
“即使广大农民并不读孔子的书,甚至不知孔子 其人,但沉浸和积淀在他们的行为规范、观念模 式、思维方法、情感态度等等意识和无意识底层 的,主要仍是孔子和儒家的东西,而不是道家、 法家或佛教。” -李泽厚,1986:223—224
孔子路过泰山,见一妇女再坟边痛哭。询问 后才知道,她的公公、丈夫和儿子都被虎吃 了,孔子问她为什么不早些搬迁,妇女回答: 因为这里没有苛政。孔子感慨地对弟子们说: “苛政猛于虎也!”
为政以德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仁者爱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
1.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2.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3.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曰: 恭,宽,信,敏,惠.
⒈孔子
(1)核心:“仁” (2)政治观:为政以德,克己复礼 (3)教育观:有教无类(首创私学)、因材施教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 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 视君如寇雠。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
课标:
知道诸子百家,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 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 形成。
百家争鸣 的含义:
所谓“百家” 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阴阳家、纵 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 指当时不同思想流派的学者或 思想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他 们著书立说,广收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A
3、荀子
且丘闻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 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荀子》 1.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 2.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 广。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1)政治观:仁义(“君舟民水”)、王道(礼法并施) (2)伦理观:性恶论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
2、孟子
(1)政治观:仁政(“民贵君轻”)
(2)伦理观:性本善 (3)道德观: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孟子的“仁政”是对孔子“仁”学说的继承与发展,这 主要表现在 ①把孔子的“仁”具体化 ②进一步明确了君与民之间的关系 ③指出了得民心的重要性 ④主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②④
三、道家 、法家和墨家 (一)道家
1.老子
《 道 德 经 》
老子是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 人,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 家。著有《道德经》,充满着哲理和东方智慧。
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2.治大国如烹小鲜。 国之利器,不可示人。.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 音相和,前后相随。”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曲则全,枉则直”, “物壮则老”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 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 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