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基电子封装材料研究进展
金属基电子封装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金属基电子封装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02eb65eff8c75fbfc77db2fd.png)
材料研究金属基电子封装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聂存珠,赵乃勤(天津大学材料学院,天津 300072)摘要:集成电路和芯片的封装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封装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传统的金属封装材料不能满足现代封装技术的发展需要,向金属基体内添加低热膨胀系数的陶瓷或其它物质制成金属基电子封装复合材料已成为金属基复合材料今后重点发展的方向之一。
本文阐述了金属基体、增强体及其体积分数、制备工艺对复合材料热性能的影响。
关键词:电子封装;金属基复合材料;热性能中图分类号:TU5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426051(2003)0620001205R evie w of Metal 2Matrix Composite Materials for Electronic PackagingN IE Cun 2zhu ,ZHAO Nai 2qin(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2,China )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C and packaging technology has led to search for new packaging materi 2als 1The traditional metal packaging materials can not meet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packaging technolo 2gy 1It is urgently to develop metal 2matrix composites for packaging materials by means of adding the lower CTE ceramic or other materials to the metal 2matrix 1This paper reviews the influence of metal 2matrix ,reinforcement and processing methods on thermal properties of composite materials 1K ey w ords :electronic packaging ;metal 2matrix composite materials ;thermal properties作者简介:聂存珠(1978—),男,内蒙古包头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研究。
铜基镍-磷合金电子封装材料的储能焊研究
![铜基镍-磷合金电子封装材料的储能焊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5cdd07fa417866fb84a8eee.png)
中 图分 类 号 : 2 C 5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4 0 8 ( 0 0 l () 0 0 — 1 1 7 — 9 X 2 l )2 b一 0 7 0 6
电磁 干扰 、 电磁信 息 泄 密和 电磁 环境 污 染 已成 为一大 公害… 采 用 电磁 屏蔽 和吸波 材 。 料是治 理 电磁波辐 射污 染的一 种有效 手 段 。 J 铜散热 性好 , 易机 械加 工 , 在铜 基底上 沉积 镍 磷镀 层 可以 全 面提 高耐 高温性 、 腐蚀 性 及 耐 抗 电磁 干扰 性 能 , 用 作 电子 封 装材 料 。 可 最 常 用 的 薄 板 拼接 技 术 为 储 能 焊 1, ] 对 J 沉积 有镍 磷镀 层的 宽带 型 薄铜 板 材 , 电容 储 能 焊是 最 好 方 法 之 一 。 它具 有 焊 接 时 间 短 ( 毫秒级 )热影 响 区很 窄 的特 点 , 别 适宜 于 , 特 成 分 、 点 、 热 性 能 相 差 大 的 异 种 金 属焊 熔 导 接 。 是 一 种表 面微 量 焊 接 技 术 , 过 电 极 它 通 将 储 存 在 电容 器 里 的 电 能 通 过 待焊 工 件快 速 释 放 , 电 弧热 或 者 电 阻热 熔 化 金 属 , 靠 使 搭 接部 分 的接触 面熔 化 后形 成连 续 焊缝 I J 5。 ‘ 。 本 文 探 索 利 用 储 能 焊 方 法 焊 接 铜 基 镍 磷 材料 的 工艺 , 以期 为 铜基 镍 磷 合金 材料 的 应 用和 电子封 装 材料 提 供更 多的 选择 依 据 。
23
过 , 面 较 多 划 痕 , 化 学镀 可 以 使 表 面 比 表 而 镀 前光滑 , 整 。 平 从 图2 对 比 中 , 以 发 现 , 层 覆 盖 的 可 镀 主 要 试 剂 均 为分 析 纯 : 酸 镍 、 硫 丙翻 、 磷 酸钠 、 檬 酸 三 钠 、 柠 硫酸 、 亚磷 酸 钠 、 次 氢 致密 完 整 , 层 以 成核 一 大 方 式 形 成 ・ 镀 长 对 原平 行 排 列 的 划 痕 有 一 定 的 覆 盖 作 用 , 而 氧化 钠 、 水 、 酸 、 磷酸 、 酸 、 醋 酸 氨 盐 正 r 硝 冰 胞 铜 基 材 为 市 购 工 业 纯 铜 片 , #样 品 厚 其 镀 层 显 现 出 化 学 镀 的 基 本 特 征 : 状 生 l 度为0.5 0 mm, #厚0 lm , #厚0 2 2 I 3 .mm, # 长 , 面 形貌 呈 圆 球 形 颗 粒 。 4 表 3硬 度变 化 厚0 3 m , . r 密度 为8 9 / m 熔 点 18 ℃。‘ a .g c , 03 2. 1 2 铜基 材前 处 理工 艺 与镀 镍 . 从 图3 可 以 明 显 看 出 , 学 镀 可以 使 中 化 这 为 了使 镀 层均 匀 , 用 8 0 1 0 # 、 封 装 材 料 的 硬 度 明 显 提 高 , 对 材 料 的 耐 先 0 #、 0 0 1 0 #的细砂纸 对基体铜 进行打 磨 , 20 并进行 了 磨 性 有很 大 改 善 。 化 学 抛 光 , 方 及 工艺 : 磷 酸 5 ml 硝 酸 2 4焊缝 形貌 配 正 0 , . 2 ml 冰 醋酸 2 ml温 度6 ~7 ℃ , 间l 2 , 8 , O O 时 ~ 从 图4 以看 出在焊 缝 的 不 同的 区 域存 可 2 n。 mi 化学 镀镍配 方 : 硫酸镍2 g L、 0 / 次磷酸 钠 在 着不 同的 样貌 , 间区 域 由于 存在 电极 压 中 使 使 3 g L 柠 檬酸钠l g L 氯化铵 2 0 .g L 力 , 融 化 后 的镍 磷 合 金 被 挤 压 出去 , 得 0/ 、 o/ 、 . ~2 5 / 、 氨水适 量 、 度3 ~4 fC、 H值 8 5 . , 温 5 5* p l . ~9 5 为 该 处 只存 在融 化 的铜 并 焊接 融合 ; 边缘 区 而 确 保 镀 层 的 均 匀 , 用 重 复 镀 法 进 行 。 一 域 处 , 挤 压 到 的熔 融 镍 磷 合 金 在 该 处 凝 采 第 被 同时 伴随 着空 隙的 出现 。 这说 明改 变 压 次, 用时2分钟 , 新镀液 , 二次 ,O 钟。 5 更换 第 2分 固, 力 分 布 可 以 改 变焊 缝 的相 组 成 和 性 质 。 1 3储 能焊 工艺 .
电子封装用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电子封装用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5e8f2a2e2f60ddccda38a0e9.pn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B e i j i n g , B e i j i n g 1 0 0 0 8 3 P R C)
第3 1卷 第 4期 2 0 1 3年 8月
江
西
科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学
Vo 1 . 31 No . 4 Au g . 2 01 3
CI ENC E J I ANGXI S
文章编号 : 1 0 0 1 —3 6 7 9 ( 2 0 1 3 ) 0 4— 0 5 0 1 — 0 7
电子 封 装 用 金 属 基 复合 材 料 的研究 进 展
芯 片集 成度 越来越 高 , 功率越 来 越大 , 对封 装材 料 的散 热要 求 也越 来 越 高 ¨ J 。同时 , 封 装 材 料 热
c hi p i n t e g r a t i o n, d e v i c e s c o o l i n g h a s be c o me a k e y f a c t o r o f r e s t r i c t i n g i t s d e v e l o p me n t . Th e de v e l o p— me n t o f p a c k a g i ng ma t e r i a l s u n d e r t a k i n g t h e t a s k o f c o o l i n g we r e r e v i e we d i n t h i s pa p e r, a n d e s p e — c i ll a y, t h e me t a l ma t ix r c o mp o s i t e ma t e r i a l s d e v e l o p e d t o me e t t h e t h e r ma l r e q ui r e me n t s o f h i g h — p o w—
2024年嵌埋铜块PCB市场前景分析
![2024年嵌埋铜块PCB市场前景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30e6cb5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89.png)
嵌埋铜块PCB市场前景分析引言嵌埋铜块PCB(Printed Circuit Board)是一种新兴的电子元器件包装技术,通过在PCB上使用封装嵌入式铜块,可以实现更高的集成度和更好的散热效果。
本文将对嵌埋铜块PCB市场的前景进行分析。
嵌埋铜块PCB的发展趋势随着电子产品的不断发展,对于更高性能和更小尺寸的PCB需求日益增长。
嵌埋铜块PCB能够满足这种需求,其结构紧凑且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
因此,嵌埋铜块PCB在行业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嵌埋铜块PCB市场规模分析据市场研究,嵌埋铜块PCB市场的规模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由于其高性能和高可靠性,嵌埋铜块PCB被广泛应用于通信设备、计算机、医疗设备等领域。
预计未来几年内,嵌埋铜块PCB市场的规模将继续扩大。
嵌埋铜块PCB的优势嵌埋铜块PCB相比传统的PCB具有如下优势: - 提供更高的集成度:嵌埋铜块PCB可以在PCB上实现更高的线路密度,从而提供更高的集成度。
- 提高散热性能:嵌埋铜块与PCB紧密结合,有效增加了导热路径,提高了散热效果。
- 减小尺寸:嵌埋铜块PCB可以在保持相同性能的情况下,实现更小尺寸的设计。
- 提高可靠性:嵌埋铜块PCB采用了先进的封装技术,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嵌埋铜块PCB应用领域分析嵌埋铜块PCB已经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特别是高可靠性和高性能要求的领域。
以下是几个主要的应用领域: 1. 通信设备:嵌埋铜块PCB可以提供更高的信号传输速度和更低的功耗,满足通信设备对性能和效率的要求。
2. 计算机:嵌埋铜块PCB可以实现更高的集成度和更好的散热效果,提升计算机的性能和稳定性。
3. 医疗设备:嵌埋铜块PCB可以满足医疗设备对高可靠性和高性能的需求,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性。
嵌埋铜块PCB市场竞争格局当前,嵌埋铜块PCB市场存在着一定的竞争格局。
主要的竞争者包括国内外的PCB制造商和封装嵌入式铜块技术提供商。
铜基材料的研究与应用
![铜基材料的研究与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b2e3edf3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9fa4a70.png)
铜基材料的研究与应用铜基材料作为一种重要的工业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冶金、汽车、建筑、电器等领域。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铜基材料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从铜基材料的特性、研究进展以及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铜基材料的特性1. 导电性好:铜基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是电子工业重要的材料之一。
2. 耐腐蚀性强:铜基材料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因此在海洋设备、食品加工、化工等领域均有广泛应用。
3. 热传导性好:铜基材料具有良好的热传导性能,广泛应用于制作散热片、换热器等设备。
4. 加工性能好:铜基材料易于加工成各种形状,并可通过热处理、冷变形等方式获得不同性能的材料。
二、铜基材料的研究进展1. 合金化研究:目前,铜合金已成为铜基材料中研究的重点。
通过合金化处理,可以使铜基材料具有更好的性能和更广泛的应用领域,如铝青铜、锡青铜、铬铜等。
2. 表面处理研究:铜基材料的表面处理可以改善其表面性能和增加功能,如表面清洗、化学处理、物理处理等。
3. 机械加工研究:铜基材料的机械加工涉及到旋转加工、铣削、电火花加工等,这也是铜基材料的研究热点之一。
三、铜基材料的应用1. 电子行业:铜基材料广泛应用于电线电缆、电子元器件、电机、发电机、变压器等领域,如超导材料中的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
2. 汽车行业:铜基材料广泛应用于汽车零部件制造,如制动系统、发动机水泵、散热器等。
3. 建筑行业:铜基材料作为一种耐腐蚀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建筑设备、管道、金属屋面等。
4. 医药行业:铜基材料有良好的抗菌性能,因此在制作医疗器械、手术器械等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
四、铜基材料的未来展望未来,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铜基材料的研究和应用也将不断推进。
在更广泛的领域,如航空、机器人、新能源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铜基材料也将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
同时,研究人员也需要不断钻研铜基材料的理论和性能,开发新型铜基材料,以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需求。
金刚石_铜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金刚石_铜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d53aecf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1a.png)
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金刚石/铜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摘要随着电子元器件电路集成规模日益提高,电路工作产生的热量也相应升高,对与集成电路芯片膨胀系数相匹配的封装材料的热导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论文以制备高热导率封装材料为目的,以金刚石颗粒、Cu粉、CuTi合金粉末和W靶材作为原材料,分别利用放电等离子体烧结工艺、无压渗透工艺以及金刚石表面镀W后放电等离子体烧结制备Cu/金刚石复合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仪(XRD)研究材料成分、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复合材料的组织特征,并且采用激光闪射热导率测试仪测试了复合材料的热导率,着重研究了材料成分对Cu/金刚石复合材料热导率的影响。
本文首先采用无压渗透法制备Cu-Ti/金刚石复合材料。
首先将酚醛树脂和金刚石颗粒混合压制并置于真空烧结炉内800℃碳化处理得到孔隙度为50%的金刚石压坯。
然后将Cu粉和一定质量分数的Ti粉进行均匀混合后对碳化后的金刚石预制体进行包埋熔渗,冷却后得到Cu-Ti/金刚石复合材料。
实验结果表明,当Ti含量低于10wt%时,Cu合金液不能自发渗入多孔金刚石预制体中。
当Ti含量大于10wt%时,Cu-Ti/金刚石复合材料中存在界面层。
随着Ti含量的增加,Cu-Ti/金刚石复合材料致密度从83.2%逐渐增大至89.4%,金刚石颗粒与Cu基体之间的界面层厚度从0.8µm逐渐增大至4µm。
随着基体中Ti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热导率先增大后减小。
当Ti的质量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分数为15%时,Cu/金刚石复合材料的热导率达到最大值为298W/ (m·K)。
采用扩散不匹配模型对复合材料的理论卡皮查热阻进行理论估算,将所得结果带入Hasselman-Johnson模型对不同Ti含量下制备的Cu-Ti/金刚石复合材料的理论热导率进行计算可知,当Ti含量为15wt%时,复合材料的实际热导率可以达到理论热导率的82%。
铜基电子封装材料研究进展
![铜基电子封装材料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3ec37b69561252d380eb6e2b.png)
数 较低 ,导 热 性 能远 高于 Ivr K vr 且 强 度 和 硬度 很 高 ,所 以,Mo w 在 电 力半 导 体 行 业 中 na和 oa,而 和 得 到 了普遍 的应 用 . 是 , 但 Mo和 w 价 格 昂贵 、 工 困难 、 焊 性差 、 度 大 ,而 且 导热 性 能 比纯 c 加 可 密 u
表 1 常用封 装材料 的性 能指标 【 8
收稿 日期 : 081—9 20— 0 0 作者简介 :王常春 (94 ) 17_ ,男 ,山东沂 南人 ,临沂师 范学 院副教授 ,博士 .研究 方 向:金属基 复合材料
临沂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第3 0卷
要 低 得 多 ,这 就 阻碍 了其 进 一 步 应用 . u和 A 的导 热 导 电性 能 很好 ,可是 热 膨胀 系数 过大 ,容 易产 c 1
铜基 复合 材 料 具有 与铝 基 复 合材 料 相 似 的性 能 ,如 优 良的 物 理和 力 学 性 能 以及 适 中 的价格 ,可 以作 为 导 电 、导热 功 能材 料用 于 航 空航 天 、 电子等 领 域 . 且 由于 c 微 而 u的热 膨 胀 系数 比 A 低 , 导热 率 1 但 比 Al ,因此选 用 c 代 替 A 制 备 的铜 基 复 合 材料 将 是极 具 竞 争 力 的候 选 材 料之 一 .目前 ,高强 度 高 u I 导 电铜基 复 合 材 料 在美 国 、日本 、德 国等 发 达 国家 开发 研 究 异 常活 跃 ,并 在 某 些方 面 取 得 突 破性 进 展 ;我 国也把 目光投 向铜 基 复合 材 料 ,并对 其 物理 和力 学 性 能进 行 了逐 步 的探 索和 研 究 .
中图分 类号 : G18 T 4
文 献标识 码 : A
铜线封装工艺技术和可靠性研究
![铜线封装工艺技术和可靠性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644c853be23482fb4da4ca0.png)
◆ 冲弯率 好 于金线 。
铜线工艺的风险性在于 :
◆ 铜容 易被 氧化 , 键合 工艺 不稳 定 。
综合 了多种金属的特性考虑 ,金线是框架类封
装 的主要 材 料 。但 是 由于 金 的价 格 较 贵 , 线 的成 金
本 大约 为封 装成 本 的 3 %。 0
2. 0 M _ l
3. 0 M _ l 4. 0 M _ l 5. 0 M _ 1
3. 0 u m
4 . O u m 4 一 6 0 u m O
.
6 — 8 0 um 0
.
同时 , 和铜 的物理 特性 的 比较 如表 2所示 。 金
பைடு நூலகம்
6. 0 M i I
◆ 铜 的硬度 、屈 服强度等物理参数高 于金 和
铝。 键合 时需 要施 加更 大 的超 声 能量 和键 合压 力 , 因 此 容易 对硅 芯 片造 成损 伤甚 至是 破坏 。 针 对上述 主要 差别 ,需 要在 铜线 键合 时 注意 以
下几 点 :
当前从 成本 的角度 考 虑 ,封 装 厂开始 考 虑采用
从 表 1可 以看 出 , 和 金 的基 本力 学 特性 都 可 嘲 铜
求
根 据上述 的特点 ,对铜 线键 合 的设计 规则 我 们
进行 了研究 , 具体 如下 。
对芯片上铝的厚度有一定要求 , 见表 3具体 的 ,
电路 看可靠 性考 评 的结果 ,同时压 区下 二氧 化硅 层
要 大于 4 0 0 0埃 。
铜线的键合工艺[ 这样可以大大节约封装成本。 2 】 。 但
是 出于可靠 性 和工艺 的稳 定性 考虑 ,当前铜 线键 合 在集 成 电路厂 家推 广很 困难 。
多功能导电材料在电子封装中的应用前景
![多功能导电材料在电子封装中的应用前景](https://img.taocdn.com/s3/m/c6ad0b80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9e.png)
多功能导电材料在电子封装中的应用前景导电材料是电子封装领域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它们能够提供电流传输、热传导和机械支撑等多种功能,使得电子设备的性能得到提升。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多功能导电材料正成为电子封装中的热门研究领域。
本文将探讨多功能导电材料在电子封装中的应用前景。
一、导电材料的概述导电材料是指具有较高导电率的材料,常见的导电材料包括铜、银、金等金属,以及碳纳米管、导电聚合物等有机材料。
这些材料能够提供优异的电导率,并且在电子封装中发挥关键作用。
二、传统导电材料的局限性传统导电材料在一些特殊环境或功能需求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铜的耐高温性能一般较差,导电聚合物则可能受到湿气等因素的影响。
这些导电材料的局限性限制了电子封装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三、多功能导电材料的优势多功能导电材料是能够在传导电流的基础上实现其他功能的导电材料。
常见的多功能导电材料包括导电高分子复合材料、导电纳米材料等。
这些材料在电子封装中具有以下优势:1. 优异导电性能:多功能导电材料具有较高的导电率,能够满足电子设备高速传输电流的需求。
2. 耐高温性能:相比传统导电材料,多功能导电材料往往具有更好的耐高温性能,能够在高温环境下发挥稳定的导电功能。
3. 优良机械性能:多功能导电材料具有优异的机械强度和韧性,能够提供电子封装中的机械支撑功能。
4. 热传导性能:多功能导电材料不仅具备导电功能,还能够提供较好的热导性能,帮助电子设备散热,提高整体性能。
四、多功能导电材料的应用前景多功能导电材料在电子封装中的应用前景广阔。
首先,多功能导电材料可以应用于柔性电子封装领域。
由于其具备较好的机械性能和导电性能,可以制备柔性、弯曲的电子封装材料,为柔性电子设备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其次,多功能导电材料在高温环境下的应用潜力巨大。
传统导电材料在高温环境下容易熔化或失去导电性能,而多功能导电材料可以在高温环境下保持较好的导电性能和稳定性。
此外,多功能导电材料还可以应用于电子封装中的散热领域。
电子封装材料的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电子封装材料的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7b9e2f6f25c52cc58bd6beef.png)
MCM-D 多层基板的层间介电层膜;TFT-LCD 的平坦化(Planarization)和 分割(Isolation);芯片表面的凸点、信号分配等。 由于low k 材料的需求近 年来不断攀升,预计 BCB 树脂的市场需求将增长很快。 Dow Chemical 是目 前 BCB 树脂的主要供应商,产品牌号包括 CycloteneTM3000 系列、4000 系 列。 环氧光敏树脂具有高纵横比和优良的光敏性;典型代表为化学增幅型环氧酚 醛树脂类光刻胶,采用特殊的环氧酚醛树脂作为成膜树脂、溶剂显影和化学 增幅。由于采用环氧酚醛树脂作成膜材料,故具有优良的粘附性能,对电子 束、近紫外线及 350-400nm 紫外线敏感。环氧光敏树脂对紫外线具有低光光 学吸收的特性,即使膜厚高达 1000um,所得图形边缘仍近乎垂直,纵横比可 高达 20:1。 经热固化后,固化膜具有良好的抗蚀性,热稳定性大于 200oC, 可在高温、腐蚀性工艺中使用。 为了适应微电子封装技术第三次革命性变革的快速发展,需要系统研究其代 表性封装形式,球型阵列封装(Ball Gray Array, BGA)和芯片尺寸级封装( Chip Scale Packaging, CSP), 所需的关键性封装材料-聚合物光敏树脂,包 括聚酰亚胺光敏树脂、BCB 光敏树脂和环氧光敏树脂等。
我国 EMC 的研究始于20世纪 70 年代末,生产始于 80 年代初。从 90 年代初
到现在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高性能EMC质量水平有了较大进步。但是,国产 EMC 产品在质量稳定性、粘附性、吸潮性、杂质含量、放射粒子量、以及电 性能、力学性能、耐热性能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改善,
环氧塑封料的技术发展呈现下述趋势:
3)为适应无铅焊料、绿色环保的要求,向着高耐热、无溴阻燃化方向快速发 展。
电子封装用W/Cu复合材料的特性、制备及研究进展
![电子封装用W/Cu复合材料的特性、制备及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b998069edd88d0d233d46a78.png)
电子 封装 用 W/ u复合 材料 的特性 、 C 制备 及研 究进展 / 乃 良等 石
・3 1 0 ・
电子 封装 用 W/ u复 合材 料 的特 性 、 C 制备 及研 究进 展
石乃 良, 陈文革
( 西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 院 , 西安 7 0 4 ) 10 8
摘要
关 键 词
微 电子工业 的迅速发展对封装材料的综合性 能提 出了更 为严格的要 求。针 对封装材料 的发展趋 势, 阐
电子封装 W/ u C 合金 研究进展
述 了以 w/ u作为封 装材料 所应具备 的性 能要 求及其 制备技 术, C 并对其发展方 向进行 了展望 。
Cha a t r s i s , e a a i n a s a c v n e o - m p st r c e itc Pr p r to nd Re e r h Ad a c f W Cu Co o ie M a e i lf r El c r ni c g ng t r a o e t o c Pa ka i
p c a ig maei1 a k g n tr .Aco dn o ten w e eo me t f a k gn aeil h e n fc a at rsisa dp e a a c r igt h e d v lp n c a igm tr ,t ed ma d o h r ceitc n rp — o p a
S ia g,CHE W e g HINal n i N n e
( c o l fM aeil S in ea dEn ie rn Xia iest fTe h oo y S h o tras ce c n gn e ig, ’ nUnv ri o c n lg ,Xia 1 0 8 o y ’n70 4 )
铜基超导材料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铜基超导材料的发展现状与前景](https://img.taocdn.com/s3/m/d857d694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f3f2a45.png)
铜基超导材料的发展现状与前景近年来,铜基超导材料作为超导体研究领域的代表,在能源、材料、电子等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铜基超导材料的发展历程已经经历了近40年,迄今为止,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和成功的应用,但是,铜基超导材料在研究和应用方面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因此,对铜基超导材料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前景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一、铜基超导材料的发展历程铜基超导材料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人们发现La-Sr-Cu-O化合物具有超导性质,成为了铜基超导材料研究的开端。
20世纪90年代,Y-Ba-Cu-O化合物被发现,其临界温度(Tc)高达90K以上,成为当时最具代表性的铜基超导材料。
对铜基超导材料的深入研究,促进了超导材料研究领域的发展,并推动了超导技术向实际应用的转化。
二、铜基超导材料的特点和优势铜基超导材料具有很高的临界温度和良好的电传输性质,在能源、材料和电子领域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具体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铜基超导材料具有很高的临界温度:铜基超导材料相对于传统的超导材料,其临界温度高很多,有助于设备的使用和更广泛的应用范围。
2. 铜基超导材料的传输特性优良:铜基超导材料在电流传输过程中,因为其自身阻挡电磁场的能力强,所以能够减少磁场的干扰,达到更好的效果和更高的精度。
3. 铜基超导材料具有广泛应用前景:铜基超导材料可以在电能和磁能转换、电子传输、动力学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三、铜基超导材料存在的问题和挑战1. 铜基超导材料的临界电流密度较低:铜基超导材料的应用因为其临界电流密度较低而受到影响。
2. 铜基超导材料的制备难度大:铜基超导材料的制备过程中存在高温等条件,因此制备难度大,成本也更高。
3. 铜基超导材料的应用场合受限:由于铜基超导材料的制备成本较高,因此其在工业生产中的使用还受到一定的限制。
四、铜基超导材料的发展前景目前,铜基超导材料领域的研究还有很多的空间和发展潜力。
制备与应用铜基功能材料的研究
![制备与应用铜基功能材料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c5bebfc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f1.png)
制备与应用铜基功能材料的研究铜基功能材料被广泛应用于电子、医学、能源等领域。
这些材料的制备和应用是材料科学和工程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本文将介绍制备和应用铜基功能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
一、制备铜基功能材料的方法制备铜基功能材料的方法主要有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三种。
物理法包括蒸发沉积、溅射、热蒸发等方法。
通过不同的物理法可以制备出具有不同形态和结构的铜基材料。
化学法包括还原法、水热法、溶胶凝胶法等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制备出具有不同结构和性能的铜基材料。
生物法则是利用生物体中的有机分子作为模板,在无机盐溶液中交替沉积有机和铜离子,最终形成具有特定结构和性能的铜基材料。
二、铜基功能材料在电子领域的应用铜基功能材料在电子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制备导电材料和半导体材料。
具有高导电性和优良的热稳定性的铜基导电材料广泛应用于半导体生产领域,如印刷电路板、太阳能电池、发光二极管等。
铜基半导体材料具有优良的光学和电学性能,可以用于制备光电器件和传感器。
三、铜基功能材料在医学领域的应用铜基功能材料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制备生物材料和药物输送系统。
铜离子对肝脏等重要器官有较好的影响,可以用于治疗某些疾病,如肝炎、肝纤维化等。
铜基生物材料可以用于骨修复、冠状动脉支架等医疗器械的制备。
铜基药物输送系统可以将药物包裹在纳米载体中,使药物分子得到更好的保护和控制释放,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减少副作用。
四、铜基功能材料在能源领域的应用铜基功能材料在能源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制备电池材料和光催化材料。
锂离子电池是目前最流行的充电式电池之一,铜基材料被广泛应用于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
铜基光催化材料通过吸收太阳光能来催化化学反应,可以用于制备新型太阳能电池和光催化反应器。
总之,铜基功能材料的制备和应用是材料科学和工程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未来,随着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出现,铜基功能材料的制备和应用将进一步得到提升和拓展,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铜基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与应用
![铜基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与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48d43629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4c59615.png)
铜基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与应用铜基复合材料是一种由铜基合金和强化相组成的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导热性能和耐磨性能,因此在多个领域有广泛应用。
本文将介绍铜基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和应用。
我们来看一下铜基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材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传统的铜材料在某些特殊环境下无法满足需求,因此铜基复合材料的研究应运而生。
目前,关于铜基复合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材料的制备方法。
目前,制备铜基复合材料的方法主要有粉末冶金法、电沉积法和热处理法等。
粉末冶金法是最常用的制备方法之一,通过将铜粉与强化相粉末混合并进行高温烧结,得到具有优异性能的复合材料。
电沉积法则通过电化学方法在铜基体上沉积强化相,制备出复合材料。
热处理法则是通过高温处理铜基材料,使其与强化相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形成复合材料。
其次是材料的性能研究。
铜基复合材料的性能主要包括力学性能、导热性能和耐磨性能等。
力学性能是衡量材料强度和硬度的重要指标,导热性能则决定了材料的散热能力,而耐磨性能则是材料在摩擦、磨损等条件下的表现。
研究表明,通过控制材料中强化相的分布和形态,可以显著改善铜基复合材料的性能。
再次是材料的应用研究。
由于铜基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性能,因此在许多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首先是航空航天领域,铜基复合材料可以用于制作高温结构件和传热元件,以提高飞机和航天器的性能。
其次是电子领域,铜基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可以用于制作散热片和散热器,提高电子设备的散热效果。
此外,铜基复合材料还可以应用于汽车制造、冶金工业和能源领域等多个领域。
铜基复合材料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材料,其研究现状和应用十分重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铜基复合材料的性能和应用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为各个领域带来更多的创新。
希望本文能够为读者提供有关铜基复合材料的相关信息,并对该领域的研究和应用产生兴趣。
有色铜基新材料
![有色铜基新材料](https://img.taocdn.com/s3/m/df53b9e0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3766c56.png)
有色铜基新材料
有色铜基新材料是一种重要的新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以下是一些关于有色铜基新材料的信息:
1. 种类:有色铜基新材料包括铜合金、铜箔、铜管等,这些材料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导热性、耐腐蚀性和加工性能,因此在电力、电子、通讯、航空航天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2. 生产工艺:有色铜基新材料的生产工艺主要包括熔炼、连铸、轧制、挤压等工序,其中熔炼是关键环节,需要精确控制铜合金的成分和温度。
3. 应用领域:有色铜基新材料在电力领域主要用于制造电线、电缆、变压器等,在电子领域主要用于制造集成电路的引线框架、电子元件的封装材料等,在通讯领域主要用于制造高频电缆的连接器等。
4. 市场前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有色铜基新材料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市场需求也不断增加。
未来,有色铜基新材料将继续朝着高性能化、环保化和低成本化方向发展,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总之,有色铜基新材料是一种重要的新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有色铜基新材料将继续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
电子封装基板材料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电子封装基板材料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a4a619e99e314332396893f3.png)
78
集
成
技
术
2014 年
是存在真空蒸发和磁控溅射技术设备成本高,工 艺复杂等缺陷。因此,采用化学方法实现 AlN 的 金属化将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另一类是共烧多层陶瓷基板,具有低介电常 数,适用于高速器件 。多层陶瓷基板材料分为 高温共烧陶瓷(HTCC)和低温共烧陶瓷(LTCC)。 随着封装技术集成度越来越高,封装器件的互连 线尺寸和器件的体积越来越小,信号损失和生产 成本降到最低。因此基板材料要有符合封装要求 的性能。低温共烧陶瓷基板以其可控的介电常 数,窄的布线宽度及与芯片匹配的热膨胀系数等 特性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华东理工大学夏冬 针 对封装高膨胀材料时,基板材料必须具备相匹配 的高膨胀系数的问题,采用微晶玻璃和玻璃 / 陶 瓷复合材料的技术路线制备了高膨胀低温共烧陶 瓷基板。随着封装器件的进一步小型化,信号损 失带来的问题将更加尖锐,如何实现此类材料在 高频下具有低介电常数(小于 2.0)将是未来科学家 和工程师需要共同攻克的难题。我们应该看到, 陶瓷基板存在质脆、制备工艺复杂等问题,复合 材料基板和有机基板将取代陶瓷基板是未来大势 所趋。目前,陶瓷基板的市场占有率逐年减小。 2.2 复合材料基板 复合材料基板是利用有机树脂为粘合剂,玻 璃纤维和无机填料为增强材料,采用热压成型工 艺所制成。与陶瓷基板相比,复合材料基板具有 低介电常数、低密度、易机械加工、易大批量生 产和成本低的优点。根据国际半导体制造设备与 材料协会统计,2010 年全球半导体封装材料市场 达到 187.76 亿美元。其中有机树脂型复合材料基 板的销售额达到了 76.74 亿美元,占整个半导体 封装材料销售额的 41.9%。随着消费类电子产品 和移动产品的不断变轻变薄和智能化,复合材料 在整个基板材料领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同时对复合材料基板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归结为如下两个方面:
封装基板标准现状与发展方向
![封装基板标准现状与发展方向](https://img.taocdn.com/s3/m/ad8cb04c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fd.png)
封装基板标准现状与发展方向李其聪 曹可慰 吴怡然(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摘 要:封装基板是用于承载芯片的线路板,主要起到芯片的电气连接作用,同时为芯片提供保护、支撑、散热作用,并实现多引脚化,其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最终产品的质量。
目前我国封装基板的标准化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我国产业的发展壮大,为封装基板标准填补空白创造了条件。
本文从封装基板产业体系发展现状和趋势出发,结合标准现状梳理分析,提出了封装基板标准成体系化发展的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先进封装,封装基板,标准,标准体系Current Status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Substrate StandardsLI Qi-cong CAO Ke-wei WU Yi-ran(China Electronics Standardization Institute )Abstract: The substrate is a circuit board used to carry the chips, which mainly plays the role of electrical connection of the chips and provides protection, support and heat dissipation for the chips. The quality of the substrate largely determines the properties of the final products. At present, the standardization of substrate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in Chin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emiconductor industry in China, there is an opportunity for the substrate standard to fill the gap.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trend of the substrate industry system, analyzes the existing standards, and proposes suggestions for the systematic development of substrate standards.Keywords: advanced package, substrate, standards, standards system作者简介:李其聪,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子材料标准化。
大功率封装技术与发展趋势
![大功率封装技术与发展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8b82a89a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ba.png)
大功率封装技术与发展趋势摘要:大功率封装技术是电子技术领域中关键的技术之一。
本文将介绍大功率封装技术的定义、分类和原理,然后探讨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通过对现有封装技术的分析和对未来发展的展望,我们可以看到大功率封装技术在电力电子、电动汽车和新能源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前景。
1. 引言大功率封装技术是指用于封装高功率电子元器件的一种技术。
随着电子设备的不断发展,对功率密度和散热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大功率封装技术的出现,解决了高功率电子元器件的散热和可靠性问题,推动了电子设备的持续进步。
2. 大功率封装技术的分类与原理大功率封装技术可根据封装形式和材料的不同来分为多种类型。
目前常见的大功率封装技术包括硅基、铜基、铝基和陶瓷基封装技术。
这些封装技术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其中,硅基封装技术是最常用的一种封装技术。
它采用硅基材料作为基板,具有良好的散热性能和机械强度。
铜基封装技术则使用铜基材料作为基板,具有更好的导热性能,适用于大功率电子器件的散热要求较高的场合。
铝基封装技术采用铝基材料作为基板,具有良好的导热和扩散性能,适用于中功率电子器件。
陶瓷基封装技术则采用陶瓷作为基板,具有较好的耐高温性能和机械强度,适用于高温和高功率的场合。
3. 大功率封装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大功率封装技术在电力电子、电动汽车和新能源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
在电力电子领域中,大功率封装技术的应用推动了电力变换器和逆变器的发展,提高了能源转换的效率和可靠性。
在电动汽车领域,大功率封装技术的应用可提高电动车的动力性能和续航里程。
而在新能源领域,大功率封装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太阳能和风能等新能源的利用效率和可靠性。
4. 大功率封装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应用需求的不断提升,大功率封装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改进。
未来,大功率封装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1 高密度封装随着电子设备的迷你化和多功能化趋势,大功率封装技术需要实现更高的集成度和更小的封装体积。
新一代IGBT模块用高可靠氮化硅陶瓷覆铜基板研究进展
![新一代IGBT模块用高可靠氮化硅陶瓷覆铜基板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940b48db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d2.png)
新一代IGBT模块用高可靠氮化硅陶瓷覆铜基板研究进展李少鹏【摘要】Electric vehicle is the most ideal \"clean vehicle\"driven by electric power, and it is an effective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energy and environment. IGBT module is the core component of electric vehicle drive system. The high reliability of packaging material is demanded by IGBT module.In this paper, the latest practical IGBT module in the world is introduced. A new type of silicon nitride ceramic bonding copper substrate for electric vehicle is reviewed. The present research situation and preparation technology of silicon nitride ceramic bonding copper substrate is summarized.%电动汽车是靠电能驱动的最理想的\"清洁车辆\", 是解决能源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作为电动汽车驱动系统的核心IGBT模块, 对封装材料的可靠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从目前国际最新的实用化IGBT模块的发展出发, 介绍了一种新型的IGBT模块封装用氮化硅陶瓷覆铜基板, 综述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介绍了氮化硅陶瓷覆铜基板制备技术.【期刊名称】《电子工业专用设备》【年(卷),期】2019(048)001【总页数】8页(P1-7,16)【关键词】电动汽车;绝缘栅双极晶体管;氮化硅陶瓷覆铜基板;高可靠【作者】李少鹏【作者单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三研究所,河北石家庄 05005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N433当前,我国的能源结构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特别在北方多个城市冬季的雾霾现象给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出行甚至健康造成了巨大影响。
《电子封装中金属间化合物力学性能的研究及焊点可靠性分析》范文
![《电子封装中金属间化合物力学性能的研究及焊点可靠性分析》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4c750052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99.png)
《电子封装中金属间化合物力学性能的研究及焊点可靠性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封装技术在提升元器件性能、增强系统稳定性及可靠性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电子封装过程中,金属间化合物的形成及其力学性能对于焊点可靠性和整体系统性能具有重大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电子封装中金属间化合物的力学性能及其对焊点可靠性的影响,为电子封装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金属间化合物的力学性能研究1. 金属间化合物的形成与性质金属间化合物是指在两种或多种金属之间通过化学反应形成的化合物。
在电子封装过程中,金属间化合物的形成受到温度、压力、时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这些化合物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如高硬度、高熔点、良好的导电性和热稳定性等。
2. 力学性能研究金属间化合物的力学性能主要包括硬度、弹性模量、韧性等。
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研究金属间化合物的力学性能对于提高焊点强度和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某些金属间化合物具有较高的硬度,可以提高焊点的耐磨性和抗冲击性;而某些化合物则具有良好的韧性,能够吸收应力,减少裂纹的产生。
三、焊点可靠性分析1. 焊点结构与性能焊点是电子封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与性能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的可靠性。
焊点的形成过程中,金属间化合物的生成对焊点的强度和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研究焊点的结构、成分及性能对于提高焊点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2. 可靠性分析方法为了评估焊点的可靠性,需要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包括实验测试、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等。
实验测试可以通过对焊点进行拉伸、弯曲、冲击等实验,观察其性能变化;数值模拟则可以通过建立焊点的有限元模型,分析其在不同条件下的应力分布和变形情况;理论分析则可以从材料科学的角度,研究金属间化合物的形成机理和性质对焊点可靠性的影响。
四、电子封装中金属间化合物对焊点可靠性的影响金属间化合物在电子封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力学性能对焊点可靠性具有显著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0卷第6期V ol.30No.6临沂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Linyi Normal University2008年12月Dec.2008铜基电子封装材料研究进展王常春1,朱世忠2,孟令江3(1.临沂师范学院物理系,山东临沂276005;2.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山东临沂276002;3.临沂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罗西街道办事处,山东临沂276014)摘要:介绍了国内外铜基电子封装材料的研究现状及最新发展动态,指出了目前我国新型铜基电子封装材料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完善的措施,预测了电子封装用铜基复合材料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未来的铜基电子封装材料将朝着高性能、低成本、轻量化和集成化的方向发展.关键词:电子封装;铜基复合材料;热导率;热膨胀系数中图分类号:TG1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051(2008)06-0043-050引言随着信息化时代的迅速发展,对现代电子元器件集成度和运行速度的要求越来越高,相应功耗也越来越大,这必然会导致电路发热量的提高,从而使工作温度不断上升[1−4].一般来说,在半导体器件中,温度每升高18℃,失效的可能性就增加2∼3倍[5].另外,温度分布不均匀也会使电子元器件的噪音大大增加.为解决这些问题,开发低成本、低膨胀、高导热、易加工、可靠性高的电子封装材料已成为当务之急[6,7].传统的电子封装材料(见表1[8])由于具有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只能部分满足电子封装的发展要求.Invar、Kovar的加工性能良好,具有较低的热膨胀系数,但导热性能很差;Mo和W的热膨胀系数较低,导热性能远高于Invar和Kovar,而且强度和硬度很高,所以,Mo和W在电力半导体行业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但是,Mo和W价格昂贵、加工困难、可焊性差、密度大,而且导热性能比纯Cu表1常用封装材料的性能指标[8]材料热膨胀系数(20℃)/(×10−6·K−1)导热系数/(W·m−1·K−1)密度/(g·cm−3)Si 4.1150 2.3GaAs 5.839 5.3Al2O3 6.520 3.9AlN 4.5250 3.3Al23230 2.7Cu174008.9Mo 5.014010.2W 4.4516819.3Kovar 5.9178.3Invar 1.6108.1W-10vol.%Cu 6.520917.0Mo-10vol.%Cu7.018010.0Cu/Invar/Cu 5.21608.4收稿日期:2008-10-09作者简介:王常春(1974–),男,山东沂南人,临沂师范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金属基复合材料.44临沂师范学院学报第30卷要低得多,这就阻碍了其进一步应用.Cu和Al的导热导电性能很好,可是热膨胀系数过大,容易产生热应力问题.金属基复合材料(MMCs)兼备金属易加工、高导热、高导电的性能以及增强体轻质、低膨胀的性能,同时它还具有良好的尺寸稳定性、高的耐磨性和耐腐蚀性及性能的可设计性[9,10].这一系列优点使它成为替代传统电子封装材料的最佳选择.到目前为止,颗粒及纤维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已在电子封装材料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其材料制备及加工工艺已日臻成熟,铝基复合材料产品的使用开发及理论研究也逐渐深入.然而,与铝基复合材料相比,有关铜基复合材料的理论研究与开发应用尚不成熟,迫切需要进行更多的探索和研究.铜基复合材料具有与铝基复合材料相似的性能,如优良的物理和力学性能以及适中的价格,可以作为导电、导热功能材料用于航空航天、微电子等领域.而且由于Cu的热膨胀系数比Al低,但导热率比Al高,因此选用Cu代替Al制备的铜基复合材料将是极具竞争力的候选材料之一.目前,高强度导电铜基复合材料在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开发研究异常活跃,并在某些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我国也把目光投向铜基复合材料,并对其物理和力学性能进行了逐步的探索和研究.1铜基电子封装材料的研究现状1.1颗粒增强型铜基电子封装材料颗粒增强型铜基复合材料所用的增强相粒子主要有W、Mo、SiCp等低膨胀系数粒子.在常规的颗粒增强型结构复合材料中,增强相的体积分数一般都很小,而对于电子封装用颗粒增强铜基复合材料而言,由于Cu本身的热膨胀系数较大,为了能够与Si、GaAs等芯片的基体相匹配,需要加入大量的低膨胀颗粒,才能得到热膨胀系数较低的电子封装材料.如在Mo/Cu复合材料中,Mo的质量分数为60%∼85%,其热膨胀系数在(6.27∼9.0)×10−6/K,热导率在150∼220W/(m·K).在Mo/Cu复合材料出现前,人们对W/Cu电子材料的理论研究比较多,建立了各种各样的数学模型预测其热学性能.由于航空航天及军事领域对重量的要求,使得人们寻求一种密度更低的材料,Mo/Cu电子材料逐渐得到了人们的重视.与W/Cu相比,Mo/Cu的CTE值和TC值相差不大,但密度却比W/Cu低得多,这在航空航天领域有着明显的经济意义.与SiCp/Al相比,Mo/Cu复合材料密度较大,但是Mo/Cu复合材料具有一定的微波屏蔽功能,并且强度高、稳定可靠.Mo/Cu、W/Cu复合材料也存在着一些缺点:Cu-Mo 和Cu-W之间不相溶或润湿性极差,而且二者的熔点相差很大,给材料制备带来了一些困难;同时制备的W/Cu及Mo/Cu复合材料气密性不好,致密度较低,影响其封装性能[11,12].SiCp因其高强度、高模量、低的热膨胀系数和低成本被广泛用作一种颗粒增强体,用于制备颗粒增强铜基复合材料.吉元等人[8]采用热等静压的方法制备了SiCp/Cu复合材料,并指出在SiCp/Cu 复合材料中,增强体的体积分数存在一个临界值(50%).当SiC颗粒体积分数低于临界值时,Cu基体中SiC颗粒是孤立分布的,由连续的Cu基体提供一个畅通的导热通道.当SiC颗粒体积分数高于临界值后,基体合金被SiC颗粒切断,呈断续状,导致材料的导热率明显降低.Shu等人[13]研究了SiCp/Cu复合材料的热膨胀行为指出,在一定的温度下,复合材料的CTE值随着颗粒尺寸的增加而增大.这可能是因为大颗粒较容易在基体中聚集较大的应力,在随后的加热和冷却过程中会释放出来,这样会产生较大的应变,即较大的CTE值.钟涛兴等人[14]也有类似的观点,他们认为,当SiCp体积分数一定时,颗粒的界面面积与应力成反比,颗粒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应力的大小.为了获得较低的热膨胀系数,应选用粒度较小的颗粒.作者利用真空热压烧结方法结合化学镀铜工艺制备了SiCp体积分数为30%∼50%的SiCp/Cu复合材料,但当SiCp体积分数为30%时,SiCp/Cu复合材料的热导率达到236.2W/(m·K)[15].1.2纤维增强型铜基电子封装材料这类复合材料以Cu为基体,增强纤维有B纤维、Al2O3、C纤维,而应用最多的是C纤维,这样为获得高热导率的电子封装材料提供了可能.已有学者将金刚石加入铜基体内制成了C/Cu复合材料,第6期王常春,等:铜基电子封装材料研究进展45试验表明金刚石加入的体积分数为55%左右时,复合材料具备很好的热物理性能,在25∼200℃时的CTE为(5.48∼6.5)×10−6K−1,热导率也在600W/(m·K)左右.该类复合材料的缺点是:由于C纤维具有极大的各向异性,造成了复合材料的各向异性,需要使C纤维网状、螺旋状、倾斜网状排列来解决这一问题,因此制造工艺较难,成本较高,只应用在军工、航空航天等重要领域,难以进行大规模生产[16].1.3铜基平面复合型电子封装材料这类电子封装复合材料的结构是层叠式的,一般分为三层,中间层为低膨胀材料层,两边则为高导电导热的材料层,当然,也有两层或四层复合层板.生产工艺一般采用轧制复合或电镀复合再加工制备,这类材料在平面方向有很好的热导率和较低的膨胀系数,并且基本上不存在致密度问题.国外对平面复合型电子封装材料的研究进行得较早,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德州仪器公司在Invar 合金板上双面覆纯铜制成了Cu/Invar/Cu复合板(简称CIC),随后美国AMAX生产出Cu/Mo/Cu(简称CMC)复合材料[17].与Mo/Cu,W/Cu等粉末冶金方法生产的颗粒增强型电子封装材料相比,轧制复合方法生产平面复合型电子封装材料的效率高、生产成本低,并且可以生产大尺寸的封装材料,因此平面复合型电子封装材料非常有利于电子行业的生产,容易产生“规模效益”.国内关于平面复合型电子封装材料方面的研究开展得比较晚,马慧君等人[18]首先采用电镀法生产出0.15mm的17/66/17的CIC薄材,用于电路印刷板.杨扬和李正华等人[19]试验了爆炸复合法制备CMC电子封装材料的可行性,对爆炸复合CMC封装材料界面的结合机制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用爆炸复合方法一次性制备Cu/Mo/Cu复合材料是可行的,恰当的工艺参数可制得无显微裂纹的复合材料.2新型铜基电子封装材料存在的问题2.1成本目前所采用的能够满足性能要求的大多数封装材料成本都比较高.众所周知,在陶瓷封装中,AlN 具有优良的物理、机械性能,但价格昂贵、加工工艺复杂,不适合复杂结构件,铜基电子封装材料同样面临如此难题.据统计,电子封装的成本几乎己和芯片的成本相当,应用复合材料时,材料成本在总成本中的比例可达到63%[20].可以考虑从工艺和材料的选择两方面来进行改进.2.1.1工艺制备铜基电子封装材料的主要工艺是浇铸渗透工艺和无压渗透法[21,22],可以制备出高质量的电子封装材料,但此法制备时耗电量较大,相对成本较高.据悉,日本某公司新近开发成功了一套生产陶瓷颗粒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的新工艺,生产成本低廉.主要是把与铝进行反应的铜粉末同陶瓷粉末混合成原料粉,填充入模腔内,熔融铝于不加压的条件下浸透入陶瓷中即可制成铜基复合材料.在生产流程中只要求加热炉设备,这比传统的工艺加压浸渗法和热压法,所消耗的电力节省了90%左右,生产成本大为降低.可见,通过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工艺完全可以达到降低成本,进而大规模生产的目的.2.1.2材料的选择众所周知,塑封材料价格低廉,重量较轻,具有绝缘性好、抗冲击性强等优点,但多数含铅,毒性较大,因而不得不选用成本高的其它材料替代.目前,无线基础设施半导体领域的杰尔系统宣布推出五款高性能的射频超模压塑封装晶体管,将使封装成本下降高达25%.还可以通过选择增强体的材料来降低成本.复合材料的成本主要在增强体的成本,例如连续碳化硅长纤维的价格达到10万∼14万日元/kg.碳化硅、氮化硅等晶须的价格则降至5万∼6万日元/kg.采用便宜的增强体制备复合材料无疑在价格上具有优势.因而,我们可以采用碳化硅晶须增强Cu基复合材料,通过控制体积分数获得具有良好性质的铜基复合材料做电子封装.2.2性能天然金刚石具有作为半导体器件封装所必需的多种优异性质.但天然金刚石或高温高压下合成的金刚石价格昂贵,通过表面工程技术低温低压下化学气相沉积(LPCVD)技术可以降低成本.利用46临沂师范学院学报第30卷LPCVD金刚石薄膜技术,可以将薄膜直接沉积在导热性好的铜、复合材料或单晶硅衬底上,甚至可以制成无支承的金刚石薄膜片,然后粘结到所需的铜基片上.这样,通过特殊工艺解决了高成本的问题.但与此同时,通过LPCVD技术产生的薄膜出现了与铜基体之间的线膨胀系数失配以及薄膜中的结晶和结构缺陷等问题[23].由此可见,电子封装材料的性能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2.2.1散热问题随着电子封装行业中集成度的高速发展,散热问题已成为各种封装材料急需解决的问题.如封装材料的铜基板可以简单地分为铜基及其表面氧化膜两层结构,由于两层材料热膨胀系数相差较大,因此在热载荷下层间出现严重的热适配问题,进而导致绝缘氧化膜突然断裂使基板失效.国内一些工作者已经做了初步的研究,通过电子散斑干涉技术对铜基封装材料的热变形进行了实时测量,并确定了氧化膜失效温度,给出了热失效过程中基板表面的变形场分布,并对微裂纹的形成及扩展过程进行了分析.另外,还对薄膜的线膨胀系数、弹性模量、失效应力等参数进行了测定,为铜基板的数值计算提供了依据[24].2.2.2界面问题作为微电子封装材料的新一代产品,铜基复合材料具有高导热和低膨胀等优良特性.由于铜基复合材料的导热率会受到基体和增强相界面热阻的影响,所以会严重影响电子封装的可靠性.随着20世纪80年代中期扫描热显微镜(SThM)的发展,应用这种扫描热探针技术测试铜基复合材料界面热传导性能,已获得了材料表面的SThM形貌和热图,初步计算了基体―增强相界面的导热率,分析了界面导热率的变化,对比了材料界面微区导热率与宏观导热率及制备工艺的关系.通过测定得出SiCp/Cu复合材料的浸润界面的平均宽度为200nm,界面导热率可达105∼110W/(m·K).关于界面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的是,如何利用合理的材料制备工艺获得理想界面类型来提高材料的导热性,以及如何在不同工作温度状态下界面的良好结合.3结束语可以预见,随着信息技术继续向微型化、大容量和高可靠性方向发展,对电子封装材料的要求将会更加苛刻.总的来说,铜基电子封装材料的发展将会呈现以下几个特征:(1)低密度.这是由于便携电子产品的流行,人们对减重问题越来越重视,减重对飞行器也有重要意义,因此,采用具有低膨胀特性而热导率却非常高、密度又小的材料作为增强相,如高模量C纤维、B纤维、石墨、AlN等.用这样的材料与Cu制成复合材料,可望在保持低膨胀特性的同时,获得很高的热导率和强度.(2)高导热.由于多芯片封装技术有可能在未来几年内在封装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而其封装密度将会不断增加,对封装材料的导热性会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开发新的高导热、低膨胀的封装材料势在必行,金刚石薄膜包覆铜基片封装材料的市场前景将非常广阔.(3)一体化.由于电子器件的超薄和超微化,封装材料也必然向更薄、更小的方向发展,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封装的可靠性,预计封装材料将和基片、芯片等进行整体结合,多组件、多功能、模块化封装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这就要求研究新的制备方法来顺应这一潮流.随着电子封装业的蓬勃发展,对封装材料也将提出更高的要求.诸如环保问题、二次利用问题以及如何利用合理工艺生产出低成本、高质量的产品问题等等[25].尽管新型电子封装材料的种类很多,但是笔者相信,由于电子封装用铜基复合材料具有其它材料无可比拟的性能和成本优势,必然具有广阔的应用天地.参考文献:[1]Zweben C.Metal-Matrix composites for electronic packaging[J].JOM,1992,44(7):15-23.[2]Zhang L,Qu X H,He X B,et al.Thermo-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high volume fraction SiCp-Cu compositesprepared by pressureless infiltration[J].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2008,489A:285-293.[3]Lindroos V K.Recent advances in metal matrix composites[J].Mater.Process.Tech,1995,53:273-281.第6期王常春,等:铜基电子封装材料研究进展47[4]钟鼓,吴树森,万里.高SiCp或高Si含量电子封装材料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8,22(2):13-17.[5]Bae J-W,Kim K,Park S-W,et al.Advanced underfill for high thermal reliability[J].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2002,83(13):2617-2624.[6]王志法,刘正春,姜国圣.W-Cu电子封装材料的气密性[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1999,9(2):324-326.[7]吉洪亮,堵永国,张为军.W/Cu、Mo/Cu致密化技术[J].电工材料,2001,5(3):13-17.[8]钟涛兴,吉元,李英,等.SiCp/Cu复合材料的热膨胀性和导热性[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1998,16(9):34-37.[9]凤仪,应美芳,魏光霞,等.碳纤维不同分布的C/Cu复合材料的热膨胀系数[J].金属学报,1994,47(9):432-434.[10]牟科强,邝用庚.Mo-Cu材料的性能和应用[J].金属功能材料,2002,83(6):26-29.[11]姜国圣,王志法,刘正春.高钨钨―铜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J].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1999,21(32):39-41.[12]Kny E.Properties and application of binary pseudo-alloy of Cu and refractory metals[C]//Proceedings of the12th internationalplan see seminar.Reutte,Plan see A G,1989.[13]Shu K M,Tu G C.Fabr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u-SiCp composites for electrical discharge machining applications[J].Materials and Manufacturing Processes,2001,16(4):483-502.[14]钟涛兴,吉元,李英,等.压渗SiCp/Al电子封装复合材料的研究[J].铸造技术,1997,(6):42-43.[15]Wang C C,Min G H,Kang S B.Fabrication,micro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SiCp/Cu heat sink materials[J].Rare Metals,2006,25:232-236.[16]崔春翔,赵晓宏,徐华一.碳纤维一铜复合材料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2,31(6):43-45.[17]Hunt M.Electronic packaging[J].Materials Engineering,1991,108(1):24-25.[18]马慧君,段云雷.高散热复合多层板的研制[J].电子工艺技术,1993,14(6):2-6.[19]杨扬,李正华,程信林,等.Cu/Mo/Cu爆炸复合界面组织特征[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1,30(5):339-341.[20]孙跃军,仲伟深,时海芳,等.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与发展[J].铸造技术,2004,25(3):158-160.[21]胡明,费维栋,姚忠凯,等.非连续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变形行为[J].宇航工业材料,2001,31(1):25-28.[22]李劲风,张昭,张鉴清.金属基复合材料(MMCs)的原位制备[J].材料科学与工程,2002,20(3):453-456.[23]黄强,顾明元.电子封装用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J].电子与封装,2001,3(2):22-25.[24]杨邦朝,张经国.多芯片组装(MCM)技术及应用[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25]杨培勇,郑子樵,蔡杨,等.Si-Al电子封装材料粉末冶金制备工艺研究[J].稀有金属,2004,28(1):160-165.Progress of Research on Cu-based Electronic Packaging MaterialsWANG Chang-chun1,ZHU Shi-zhong2,MENG Ling-jiang3(1.Department of Physics,Linyi Normal University,Linyi Shandong276005,China;2.Shandong Medical College,LinyiShandong276002,China;3.Linyi High-tech Development Zone,Linyi Shandong276014,China)Abstract:The characteristics,present status,application prospect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copper-matrix com-posites for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 described.The problems and their improving methods of new electronic packag-ing materials used in our country are discussed.And the developing tendency of copper matrix electronic packaging materials is forecasted.It is believed that high performance,low cost,light weight and integration will be the future characteristics of copper matrix electronic packaging materials.Key words:electronic packaging;copper matrix composites;thermal conductivity;coefficient of thermal ex-pansion责任编辑:王永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