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课件 中国当代文学绪论
《中国现当代文学》PPT课件
(四)80年代散文概述
80年代散文呈现出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 一是对散文基本品格真实与真诚的追寻; 二是创作主体对散文本体意识的自觉,注重散 文的审美存在。 散文创作的最高成就是巴金的《随想录》。此 外,陈白尘的《云梦断忆》、杨绛的《干校六 记》、贾平凹的《爱的踪迹》、曹明华的《一 个女大学生的手记》等中青年作家的散文创作, 不乏高质量的作品。
以及对人的尊严与价值的 捍卫,对人道主义与理想 主义的呼唤。
舒婷、北岛、顾城、 江河、杨炼、梁小斌、 芒克、多多、食指等 “朦胧诗派”主将的 名 字,将永远与20世纪 80年代的中国诗坛紧 联在一起。
1986年,“新生代”诗 歌“新生代”以绝对 反传统的姿态跃上诗 坛。
以韩东、于坚、王小龙、 车前子、蓝马、尚仲 敏等人为代表,在极 短时间内各自树立起 不同的旗帜。
《绝对信号》:以小剧场的新颖方式和独特的剧作结构、 舞台形象别具匠心而引起人们的广泛注目。剧作在形 式上打破了现实生活的逻辑,黑子、蜜蜂、小号的回 忆、现实与想象有机交织与穿插,现实时空和心理时 空交错叠加,在现代化的声光设施的帮助下,将人物 的内心世界、心理时空具像化于舞台上。
《野人》:表现了人类的迷惘和痛苦,是对人的全面 反思和自然与人的关系的思考。
2.现实主义的争论。
讨论所涉及的作品有《班主任》(1977年)、《伤痕》、 《失去的爱情》(1978年)、《乔厂长上任记》、《我 该怎么办》(1979年)、《在社会档案里》(1979年)、 《女贼》、《爱,是不能忘记的》、《人啊,人》、 《夏》、《人到中年》、《公开的情书》和“朦胧诗” 等。
(三)80年代后期的文学思潮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件ppt
第一节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起点
文学是时代的产物。1898年前后,中国的 历史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在民族存亡的大 背景上,中国文学开始了内容和形式两方面 的现代化努力。
-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 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 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中国现代文学,以五四文学革命为标志 全面步入文学现代化历程。发生于1917年 的文学革命,既是清末民初文学现代化的 历史准备的必然,也是外来文学思潮影响 的结果(域外小说的大量翻译)。
◆在语言和形式上 摒除文言文,用白话写作, 广泛吸收运用外国多样化的文学样式、手法, 促使文学语言和形式更适于表现现代生活、接 近人民大众,创造了既与世界文学发展相联结, 又具有民族特色的崭新的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 形式。在文学世界化与民族化的对立统一的矛 盾运动中,实现文学的现代化,从而揭开了现 代文学光辉的第一页。
-
◆《阿Q 正传》的艺术特色:是一部伟 大的现实主义杰作,它真实地再现了典 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悲喜交融的表现手法 ◆运用多种手法塑造典型人物形象 ◆成功地运用了讽刺幽默的手法 ◆语言准确、鲜明、生动,人物语言个 性化。还创造性地运用了大词小用、庄 词谐用、成语活用、文言巧用、反语妙 用等修辞手法。
-
鲁迅不同时期照片
(分别于1903、1925、1933年所摄)
-
二、思想发展 ◆1918年以前称作早期——思想沉淀期。 ◆1918年至1927年称作前期——鲁迅思 想初步形成的时期——“立人”(培育 人的独立精神和现代性)和改造国民性。 ◆1927年至1936年称作后期——“鲁迅 的最后十年”。
-
第二节 外来文艺思潮的影响
◆文学革命既是文学发展自身孕育的结果, 是社会变革与文化转型的产物,而外国文艺 思潮的影响,则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外因。
中国现代文学史――绪论
(2)1927——1937,即第二次国内革命 战争时期。这个时期,可以称之为新文学 的发展期。比起上一个时期来,本时期在 文学上的主要收获是:在理论上有了“无 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以及关于文艺 大众化问题的探讨。 (3)1937——1949,新文学的成熟期
三:现代文学的发展脉络 1、五四文学革命 :启蒙当时愚昧的人心 2、20年代蒋光慈、沈得明等人的提倡。宣 传马克思主义,译介苏联作家作品。 3、1928年以后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 导。最终结果:使得文学革命和无产阶级 革命相结合。 4、1937年以后,抗战文艺得到了极大发 展。
(二)现代文学的起止:1919——1949 (即我们所说的现代文学三十年)
1、萌芽: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可以追溯到1919年五四运动 前夕,它是晚清以启蒙运动逐步推进的结果,也是新文化运动 的直接产物。 标志: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五号发表了 《文学改良刍议》,(《新青年》于1915年9月创刊于上海, 第一卷名《青年杂志》,主编为陈独秀,以向青年进行思想启 蒙为己任,创刊号上发表的《敬告青年》一文,向青年提出了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 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六点希望。) 理论倡导: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二卷第六号上 发表了《文学革命论》。 开现代文学的先河:1918年,胡适、沈尹默、刘半农在《新青 年》上发表新诗。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 《狂人日记》。
2、分期 准备期: 1917——1919年 上篇: 1919——1949年 现 代文学 下篇: 1949——今天 当 代文学
3、现代文学 (1)1919——1927 新文学的生长期(即五 四运动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特点:第一:这一时期的文学是以大呼猛进的 状态发生、发展着的,文化先驱的切肤之痛使 他们以激进的状态创作。 第二:由于自身深受传统的熏陶因而不可 能完全抛弃传统,造成文言、白话夹杂的情况。 第三:生硬的模仿西方的文学创作。 第四:1921年以后,新的刊物、作者不断涌 现,文坛一派热闹气象,作家:胡适、叶圣陶、 鲁迅、茅盾、冰心、郭沫若、郁达夫等等。
《中国现代文学》课件
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初期,以鲁迅、茅盾、老舍等为代表的小说家和 剧作家,以白话文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中期,以巴金、曹禺等为代表的小 说家和剧作家,在文学创作中更加注重人性和情感的表现。后期,以钱钟书、张爱玲等
为代表的小说家和剧作家,在文学创作中更加注重艺术性和文化内涵的表现。
批评实践的注意事项
需要客观公正地评价作品,不夸大其词, 同时也要注意吸收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不 断完善自己的批评观点和体系。
04
文学与社会文化
பைடு நூலகம்学与政治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探讨文学如何反映和影响政治,以及政治如何影响 文学的发展。
政治意识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政治意识,如阶级斗争、民族独 立等主题。
02
重要作家及其作品
鲁迅及其作品
总结词
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作品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
详细描述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以尖锐的批判、深沉的社会关怀和独特的文学风格著称 。代表作品有《狂人日记》、《呐喊》、《阿Q正传》等。
茅盾及其作品
总结词
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关注社会 底层人民的生活
05
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与评价
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1 2 3
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
中国现代文学在形式、内容、风格等方面进行了 大胆的创新,摒弃了传统文学的束缚,为中国文 学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丰富了文学表达手法
中国现代文学借鉴了西方文学的写作技巧和表达 方式,引入了新的叙事结构和表现手法,使文学 作品更加生动、多样。
文学批评的实践
批评实践的重要性
中国现代文学课件 中国当代文学绪论
二、当代文学分期
习惯上有三种分法: (一)三分法: 第一阶段:1949——1978,以工农兵文学 思潮为主。 第二阶段:1978——1989,文学摆脱了政治 的束缚,但仍带有强烈的共名化特征。 第三阶段:90年代——至今,文学进入无名 化时期。
(二)三分法(2) 第一阶段:1949——1966,十七年文学。 第二阶段:1966——1976,文革文学。 第三阶段:1978——至今,新时期文学。
Hale Waihona Puke (二)抗战以来的战争文化传统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人民大众作为民族解 放运动的最主要的承担者,成了知识分子服务和 歌颂的对象;另一方面由于抗战而建立起来的统 一战线也使国家和党派的权力正面渗透进文学领 域。在这种情况下,启蒙文学受到了质疑,为战 争服务的战争文化传统形成并逐渐取代了启蒙文 化传统的主导位置。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 座谈会上的讲话》标志着战争文化传统成为主导 文学发展的规则。
3、丁玲代表的揭露派。这一派别以揭示 现实中的黑暗为特点,代表人物是丁玲和40 年代的王实味。在40年代延安整风运动期间 这一派别就受到批判,解放后这一派别继 续受到压抑,并最终随着丁玲、陈企霞被 打成右派而消失。
(二)工农兵文学思潮内部派别
工农兵文学思潮要求文学以歌颂为主,为 工农兵服务,在语言形式上采用人民大众 的口语。这些都使知识分子的话语形式开 始衰退。40年代工农兵文学思潮内部发生分 歧,出现了三个派别:
1、赵树理代表的方向派。这一派别体现 了毛泽东的文学思想,是解放区大力提倡 的一种文学模式。赵树理本人的创作也被 看作是解放区文学在创作实践上的一个胜 利,代表了文艺发展的方向。解放后,方 向派继续得到官方支持。并且在这一派别 内不断有体现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旗帜性人 物出现——先后有赵树理、柳青、浩然。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件
绪论(3)
三、现代文学的主要特征 1、 白话代替文言。古典文学中占主流的文学 、 白话代替文言。 是诗歌、散文,是用文言进行写作,小说、 是诗歌、散文,是用文言进行写作,小说、 戏剧不被视为正宗文学; 戏剧不被视为正宗文学;而现代文学则提倡 白话,提倡小说、戏剧的创作。 白话,提倡小说、戏剧的创作。 2、人性意识的觉醒。古典文学是非人的文学, 、人性意识的觉醒。古典文学是非人的文学, 现代文学是人的文学。周作人提出“ 现代文学是人的文界性。 入世界文学的范畴中。它不是孤立的, 入世界文学的范畴中。它不是孤立的,是在 吸收其他国家文学的基础上而形成的。 吸收其他国家文学的基础上而形成的。
二、文学革命爆发的文化背景
1840年鸦片战争后 年鸦片战争后, 1 、 1840 年鸦片战争后 , 清朝廷的一些有识之士 已经看到了中国国力的严重不足, 已经看到了中国国力的严重不足 , 他们最先 产生了亡国灭种的危机感和追赶世界潮流、 产生了亡国灭种的危机感和追赶世界潮流 、 拯救中华的紧迫感 。 在中国文学现代化观念的变革中, 2 、 在中国文学现代化观念的变革中 , 首功应归 诸梁启超。 诸梁启超 。 他以文学评论家的身份首先提出 诗界革命” 文界革命” 了 “ 诗界革命 ” 、 “ 文界革命 ” 、 “ 小说界 革命” 革命”。 白话文运动。 3、白话文运动。 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的翻译和输入。 4、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的翻译和输入。
3、现代印刷和出版业的发展,晚清报业与专门 现代印刷和出版业的发展, 文学杂志的出现, 文学杂志的出现,加之现代稿费制度的规范 为职业作家的出现提供了经济保证。 化,为职业作家的出现提供了经济保证。 科举制度废止后, 4、科举制度废止后,终止了知识分子的仕进之 途,一大批读书人被抛进了自由知识分子的 境地。此时出现了以“思想” 写作” 境地。此时出现了以“思想”和“写作”作 为谋生手段、 为谋生手段、体现其自身独立价值的新的途 径,他们有了新的活动空间。 他们有了新的活动空间。 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5、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为新文化运动提供了 契机。 契机。
《中国现代文学》课件
现代派:以胡适、梁实秋为代表,注重表现现代都市生活和现 代意识
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与意义
推动了中国文学 的现代化进程
丰富了中国文学 的表现形式和题 材
促进了中国文学 与世界文学的交 流与融合
激发了中国文学 的创新精神和探 索精神
Part Five
《中国现代文学》 课件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汇报人:PPT
目 录
Part One.
添加目录标题
Part Four.
课件内容
Part Two.
课件概述
Part Five.
课件特色
Part Three.
课件结构
Part Six.
课件使用建议
Part One
添加章节标题
Part Two
课件概述
课件背景
预习内容:了解中国现代文学 的发展历程、主要作家和作品
预习方法:阅读相关书籍、查 阅资料、观看相关视频
预习目的:提高学习效率,更 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预习建议:制定预习计划,合 理安排时间,注重积累和思考
建议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加深对中国现代文学 的理解和认识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表达自己 的观点和看法
视频:真实、生动、有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互动:提问、讨论、游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案例:真实、典型、有趣,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 深入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内涵和价值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国现代文学 的内涵和价值。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文学作品和作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内涵和价值。
《中国现代文学》课件
代表作品与作者
鲁迅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代表作 之一,通过狂人的视角批判了 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朽。
郭沫若
郭沫若的《天地洪荒》是一部 宏大的史诗,讲述了社会变革 中个人命运的嬗变。
张爱玲
张爱玲的《色,戒》以其独特 的笔触和情感描写,被誉为中 国现代文学的珠宝。
老舍
《骆驼祥子》讲述了一个农民 工的生活故事,反映了社会底 层人民的苦难和奋斗。
结语
1 意义
中国现代文学承载着丰富的思想和情感,对于文化建设和中国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2 重要性
现代文学对个人精神追求和生活意义具有启示作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
4
其他流派
中国现代文学还有许多其他流派,如抒情诗、写实主义等,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多样性。
发展趋势和现状
1 国际影响
中国现代文学在国际文坛上逐渐崭露头角,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世界读者的瞩目。
2 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现代文学在思想启迪、社会批判和文化创新等方面对当代中国产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深远的影响。
3 未来发展趋势
未来中国现代文学将继续创新和发展,讲述更多关于当代中国人的故事和心声。
巴金
巴金的《家》描绘了一个普通 家庭的沉浮,是对封建家族的 批判和对个人意识觉醒的探索。
文学流派和运动
1
雨花派
雨花派以反映社会底层人民的疾苦和呐喊为主题,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流派之一。
2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中国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 响。
3
五四新文化运动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催生了一批杰出的作家和思想家。
中国当代文学完整版课件
中国当代文学绪言一、命名与分期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新文学、20世纪中国文学当代文学分期:1949至1966年的“十七年”、1966至1976的“文革”十年、“新时期”(1976或1978至今)二、当代文学与当代政治、经济、社会变化不存在“自治”/“自律”的文学艺术领域现代文学与现代社会的转型密切相关当代社会的阶段性转型: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改革”时期:变与不变三、文化领导权第23章17年文学思潮一、17年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1、对《武训传》的批判“澄清”混乱思想”2、《红楼梦》研究批判“大人物”与“小人物”李、蓝学术观点本身的合理性:批判地、同情地理解前人在具体历史环境中的观点及行为3、胡风文艺思想批判党内文艺界的宗派问题及其政治化4、“双百”方针上界群仙集会庆祝王母圣诞,嫦娥欲百花一齐开放,作为盛典之装点,而掌管群芳的仙子说:"惟有上帝敕旨,才能群花齐放。
"后来承天膺命的武则天隆冬赏雪时兴致大发、下令百花立时立刻一同开放,以见自己爱花之癖。
百花不敢违令,只得违拗春兰秋菊互不同时的天性而"各处群花大放".百花的这胆战股栗、遵旨齐放,当然更衬出个别胆敢违令者的极端孤立,于是等待它的命运就是:武后细细看去,只见群花惟牡丹尚未开放。
……不觉大怒道:"朕自进宫以来,所有上林苑、群芳圃各花,每于早晚,俱令宫人加意浇灌,百般培养,自号'督花天王'.因素喜牡丹,尤加爱护,冬日则围布幔以避严霜,夏日则遮凉篷以避烈日。
三十余年习以为常。
朕待此花,可谓深仁厚泽。
不意今日群芳大放,彼独无花。
负恩昧良,莫此为甚!"分付太监:"……以辰时为限。
尔等即烧炭火千余盆,先把千余(牡丹)株枝梗灸枯,不可伤根。
灸后如放叶开花,即将炭火撤去。
……如再不开,立将各处牡丹,一总掘起,用刀斧捶为齑粉。
那时朕再降旨,令天下尽绝其种!(《镜花缘》第四回)1956年,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中国当代文学绪论-PPT文档
1、 把学习作为学生精神快乐的源泉 来开发,使学生形成以学习为快乐的 心理和精神需求 2、培养三大能力:思考力、表达力、 实践力 思考力:记忆力、理解力、分析力、 判断力、综合力 表达力:口头表达力、文字表达力 实践力:社会实践力、专业实践力
必读书目
1、胡风《时间开始了》 2、巴金《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故事》 《随想录》 3、沈从文《五月卅下十点北平宿舍》 4、周立波《山乡巨变》 5、赵树理《锻炼锻炼》 6、柳青《创业史》 7、杜鹏程《保卫延安》
二、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期及其发展规范
1.第一阶段:1949年-1978年
第一次文代会:《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规定 的中国文艺新方向为全国文艺工作的方向,这次大会被 一般的文学史著作称为“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战后的文学观念 • 文学观念由军事轨道转入政治轨道,两军对阵的思维 模式具体地表现为片面强调阶级斗争的教条模式。 • 从文学创作的方面来看,当时的大多数作家在军事胜 利的鼓舞下,确实有投合战争文化心理的积极性。 • 以战争为主要特征的文化规范及其文化心理与和平时 期经济建设的不相适应性,在五六十年代不是没有引 起有关国家决策者的注意。
60、王安忆小说、《叔叔的故事》 61、王朔小说、《动物凶猛》 62、苏童小说 63、史铁生小说、散文、《我与地坛》 64、王家新《帕斯捷尔纳克》 65、翟永明诗歌、《女人组诗》 66、严歌苓《少女小渔》 67、朱苏进小说、《绝望中诞生》 68、海子诗歌
69、张承志小说、散文、《残月》 70、张炜小说、《九月寓言》
2.战争的规范性
“五四”以来的新文化逐渐改变了前一阶段
以启蒙为主要特征的规范,并在实践中逐渐 形成新的以战争为主要特征的规范。
从文学史的发展来看,战争文化规范的建立
中国当代文学课件1绪论
1.国家权力意识形态;
2.知识分子的现实战斗精神传统;
3.民间文化形态。
胡风
整合 鲁迅的批判精神 毛泽东 文学运动=文化军队
毛强调知识分子唯有背叛自己的教养,深
入到工农大众中去改造思想、脱胎换骨, 才有可能适应新的文化规范,他为知识分 子指出了两条途径:一、无条件地向工农 兵大众学习,为工农兵服务,以大众的思 想要求和审美爱好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 二、无条件投入战争,一切为战争的胜利 服务,也就是一切都围绕着特定历史时期 的政治斗争和路线方针政策服务。
好像我们生活在另一个星球上,不论怎么对 待人,也不怕人们和他们的思想能插翅飞出 天外去。可是这样做的后果是使年轻的后来 者觉得,这里完全不重视忠诚,忠诚信仰只 会换来乱批乱斗和无穷尽的精神虐待,这叫 后来者在抉择道路的时候怎么会不瞻顾徘徊 啊!这局面,才使我们终于不能不幡然改图, 不只搞掉‚四人帮‛,而且必须认识到搞运 动整人的做法必须改变。自然,这是题外的 话。
春天里来百花香,朗里格朗里格朗里格朗, 和暖的太阳在天空照,照到了我的破衣裳。 朗里格朗里格朗里格朗…… 相信很多人听过这首歌,可有多少人知道这 首歌的词作者是谁? 她是一个伟大的女性。关露,一个被历史尘 封的名字。今年是她的百年诞辰,没有纪念 大会,没有追悼文章,一如当年她的去世, 悄无声息。 在关露身上,才女、汉奸、特工,三个身份 纠缠了她一生。
米兰· 昆德拉在《生命不能承受之
轻》中曾经说过:我们中间没有 一个超人强大到足于完全逃避 媚俗,无论我们如何鄙视它,媚 俗都是人类景况的一个组成部分。 可见媚俗之根深蒂固和不可抗拒。
在集体失语与大众媚俗的年
代里,最大的受益者是那些 权力的拥有者,集体失语使 得他们变的有恃无恐,而大 众媚俗则使他们更加的洋洋 得意,以至于有些心安理得。
中国现当代文学概述 ppt课件
老舍的话剧:《茶馆》 王蒙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钟璞的小说:《红豆》 杨朔的散文:《雪浪花》、《荔枝蜜》等 北岛、舒婷的朦胧诗 刘心武的小说:《班主任》 卢新华的小说:《伤痕》
35
汪曾祺的小说:《受戒》、《大淖记事》 阿城的小说:《棋王》 高晓声的小说:《陈奂生上城》 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人生》 张承志的小说:《心灵史》 阿来的小说:《尘埃落定》 王安忆小说:《长恨歌》
▪ 战争把国土分成了4大块:国统区、解放区、沦陷区、 上海“孤岛”。 1941年“孤岛”消失,成为3个大区。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剩下2个大区。各个区域的文 学呈现出不同的色彩。
11
代表性作家
钱钟书
张爱玲
赵树理
曹禺
12
中国当代文学
▪ 一般将1917—1949称为中国现代文学,1949— 当下,称为中国当代文学。
▪ “文学现代化”所发生的最深刻并具有根本意义 的变革是文学语言与形式的变革,以及与此相联 系的美学观念与品格的变革。
4
中国现代文学史概况
▪ 1917——1927 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 1927——1937 新文学的兴旺与繁荣 ▪ 1937——1949 战争时期的文学
5
1917——1927 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 在文学外部,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批判运动,改造 和批判知识分子的“小资产阶级”积极性,努力 实现建设“一支完全新型的无产阶级文艺大军” 的设想。
▪ 在文学内部,则要求将文学变成“整个革命机器 的一个组成部分”,就像“齿轮与螺丝钉”的关 系。
15
文学创作特点
▪ 1、强烈的政治化色彩是这个时期文学风貌最显著的特点。 小说创作普遍追求重大社会题材,追寻现代历史上的重 大事件和再现历史过程,不少作品直接切入政治命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全套课件 PPT
2、80年代以来的文学
本时期的文学走出了前一时期文学的一体 化格局,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各种文学门类, 各种艺术风格的文学百花齐放,异彩纷呈。
上编 50—70年代的文学
第一章 50—70年代的文学思潮 第一节 文学的转折
中国现当代文学
绪论
一、中国当代文学定义 1、“中国当代文学”(分三个层面来理解) (1)1949年以来的中国文学。 (2)发生在特定的“社会主义”历史语境的
文学。 (3)从文学“一体化”到其解体的文学时期。
2、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分期
(1)50—70年代的文学,主要叙述特定的文 学规范如何取得支配地位,以及这一文学 形态的基本特征。
(2)80年代以来的文学,揭示这种支配地位 的逐渐失去,以及在不同的社会历史语境 中,中国作家建立“多元”的文学格局所 做的艰苦努力。
二、中国当代文学的源流
1、五四新文学为代表的启蒙文化传统。 2、抗战以来的战争文化传统。
三、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概况
1、50—70年代文学 本时期的文学倾向于写重大题材和主题,
二、农村题材小说创作
(一)、赵树理的小说创作 及“山药蛋派”
1、赵树理的小说创作
代表作:40年代, 以《小二黑结婚》、《李 有才板话》、《李家庄的 变迁》等作品,在“解放 区”和“国统区”的左翼 文学界,获得很高声誉。 50年代以后的主要作品有: 短篇小说《登记》、 《“锻炼锻炼”》、长篇 《三里湾》
6、人物分析
A、梁生宝 ①典型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形象。 ②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公而忘私的奉
献精神,勇挑重担,是社会主义新人的代 表。 ③细心、老实、有心计,有人情味。 ④口拙面嫩,尤其是在爱情上缺乏勇气。
中国现当代文学绪论PPT参考
2021/3/10
授课:XXX
4
▪ 其三,“文学现代化”所发生的最深刻并具 有根本意义的变革是文学语言与形式的变革, 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美学观念与品格的变革。 (文学语言与形式的更新)
2021/3/10
授课:XXX
5
现代文学的起点
▪ 五四与新文化运动: ▪ 1919年的五四: ▪ 阶段性的概念——1915年《青年杂志》(第
纪中国所发生的“政治、经济、科技、军事、
教育、思想、文化的全面现代化”的历史进
程相适应,并且是其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
分,而在促进“思想的现代化”与“人的现
代化”方面,文学更是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因此,本世纪中国围绕“现代化”所发生的
历史性变动,特别是人的心灵的变动,就自
然构成了现代文学所要表现的主要历史内容。
2021/3/10
授课:XXX
10
抗战与三次内战时期
▪ 文协:1938年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 敌协会成立
▪ 讲话:《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1942年5月,毛泽东:人民文艺——文学服 从于战争服务于战争,是时代需要和神圣职 责,文/3/10
2021/3/10
授课:XXX
7
二 现代文学的分期
▪ 1 五四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171927)
▪ 2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
▪ 3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1937-1949)
▪ 4 新中国和文革时期 (1949-1976)
▪ 5 新时期
(1976- )
2021/3/10
二期该为《新青年》)创刊到1921年文学研 究会的成立
2021/3/10
授课:XXX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四分法 第一阶段:1949——1966,十七年文学。 第二阶段:1966——1976,文革文学。 第三阶段:1978——1989,80年代文学。 第四阶段: 90年代——至今,文学的无名 化阶段。
三、当代文学继承的传统
(一)五四新文学为代表的启蒙文化传统
启蒙文化传统是知识分子的传统。它反映了知识 分子在脱离了传统士大夫的庙堂价值取向后,其 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仍然沿着救国救民的思路在 发展,他们把目标转向民众,企图通过启蒙的道 路唤起民众和教育民众,用民众的力量来推动社 会的改革和进步。为此,他们一方面不断地抗争 来自国家权力所支撑的主流意识形态,另一方面 又对长期受封建意识侵蚀的民间大众采取启蒙教 育和精神批判的态度。
(二)抗战以来的战争文化传统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人民大众作为民族解 放运动的最主要的承担者,成了知识分子服务和 歌颂的对象;另一方面由于抗战而建立起来的统 一战线也使国家和党派的权力正面渗透进文学领 域。在这种情况下,启蒙文学受到了质疑,为战 争服务的战争文化传统形成并逐渐取代了启蒙文 化传统的主导位置。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 座谈会上的讲话》标志着战争文化传统成为主导 文学发展的规则。
四、十七年间的工农兵文学思潮:
(一)在战争文化传统影响下形成了以解 放区文学为主的工农兵文学思潮。这种思 潮成了建国后30年的文学主潮。工农兵文学 思潮的历史可以追溯至20世纪30年代的左翼 文学。其时间大约有50年。工农兵文学思潮 是历史、现实等各种因素遇合的产物。它 既是历史上实学思潮与个性之学相互渗透、 影响的结果,又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 相结合的结果;既是传统的发展,也是异 域的融合。
(二)工农兵文学思潮内部派别
工农兵文学思潮要求文学以歌颂为主,为 工农兵服务,在语言形式上采用人民大众 的口语。这些都使知识分子的话语形式开 始衰退。40年代工农兵文学思潮内部发生分 歧,出现了三个派别:
1、赵树理代表的方向派。这一派别体现 了毛泽东的文学思想,是解放区大力提倡 的一种文学模式。赵树理本人的创作也被 看作是解放区文学在创作实践上的一个胜 利,代表了文艺发展的方向。解放后,方 向派继续得到官方支持。并且在这一派别 内不断有体现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旗帜性人 物出现——先后有赵树理、柳青、浩然。
3、丁玲代表的揭露派。这一派别以揭示 现实中的黑暗为特点,代表人物是丁玲和40 年代的王实味。在40年代延安整风运动期间 这一派别就受到批判,解放后这一派别继 续受到压抑,并最终随着丁玲、陈企霞被 打成右派而消失。
(二)20世纪中国文学:
这一概念将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整合起来,较准 确地反映了文学的发展面貌,具有科学性。陈思 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中写道:“一百年的 时间在人类历史上是极为短暂的瞬间,不可能积 累太多的精神成果,所以,人为的断代史并不能 说明什么问题。从1949年算起的当代文学史,也 仅仅是20世纪文学的某一阶段,这个概念也会随 着“20世纪文学”或者广义的“现代文学”的普 遍应用而逐渐淡出学术舞台。
2、胡风代表的主观精神派。这一派别强调知识 分子带着五四的战斗传统进入抗战,在接近大众 的过程中通过学习大众的思维方式、感情方式和 认识生活的方式来更好地引导大众参加抗战并在 抗战实践中逐渐提高自己。并且仍坚持对大众中 的“精神奴役创伤”进行批判。解放后,胡风派 的文艺思想与毛泽东文艺思想之间的差异尖锐地 表现了出来,最终在1955年,胡风及其追随者被 打成“胡风反革命集团”,此派从文坛上消失了 或者说转入了地下,成为潜在文学。
二、当代文学分期
习惯上有三种分法: (一)三分法: 第一阶段:1949——1978,以工农兵文学 思潮为主。 第二阶段:1978——1989,文学摆脱了政治 的束缚,但仍带有强烈的共名化特征。 第三阶段:90年代——至今,文学进入无名 化时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三分法(2) 第一阶段:1949——1966,十七年文学。 第二阶段:1966——1976,文革文学。 第三阶段:1978——至今,新时期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绪论
一、当代文学定义
(一)传统定义:“一九四九年以来的大 陆文学”。 局限性:1、时间局限:以一九四九年为 界划分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带有很强的 政治色彩,并不能准确地反映文学的发展 状况。2、:空间局限:以大陆文学为研 究对象,把台港文学排除在外,同样不能 准确认识中国文学的发展。总之,将中国 当代文学的概念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