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知识网络】1.人口的增长和分布:世界人口的增长。
世界人口的分布;中国人口的增长和分布。
中国的人口政策。
2.人口数量与环境: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人口增长模式及地区分布。
3.人口素质与环境: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环境因素;人口的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4.人口迁移与环境: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
【考点透视】1.人口再生产(1)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概念:老一代陆续死亡,新一代不断出生,世代更替的过程,使人口总体延续决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原始型:死亡率很高,出生率很高,自然增长率很低传统型:出生率很高,死亡率下降,自然增长率较高 过渡型:死亡率降低,出生率下降,自然增长率下降现代型:出生率很低,死亡率有所回升,自然增长率低(2)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分世界:属于“过渡型”,处在向“现代型”转变的阶段发达国家:“现代型”德国、匈牙利等负增长,美、加、澳、新西兰等国自然增长率稍高 发展中国家:多为“过渡型”(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大部分、大洋洲除澳、新外)但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中国已进入或正要进入“现代型”2.人口素质与环境(1)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环境因素人口身休素质的概念:人口群体平均的身体健康状况遗传因素:也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社会环境因素:是主要因素(社会制度、经济形式、文化传统、科技知识、伦理道德)且影响越来越大自然环境因素:原生环境因素:地形、气温、湿度、降水等次生环境因素:物理、化学、生物方面对环境的污染(2)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一个地区环境质量的好坏,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有着特殊的影响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从整体上影响着人们的环境观、资源观和发展观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着直接的影响科学文化素质不同的人口,对资源利用的充分程度也大不相同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类活动的环境后果【典例精析】例1:下图是“世界人口增长图”,读后回答(1)1920年前后相比较,世界人口的增长发生的变化是: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习题
17.关于人口迁移概念的正确理解是 17.关于人口迁移概念的正确理解是 A.凡是人口在两个地区间的空间移动, A.凡是人口在两个地区间的空间移动,均为人口迁移 凡是人口在两个地区间的空间移动 B.参与国际旅游活动属于人口迁移 B.参与国际旅游活动属于人口迁移 C.我国大学生赴美国留学属于人口迁移 C.我国大学生赴美国留学属于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其空间移动距离在1000 D. 人口迁移其空间移动距离在1000 千米以上 18.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18.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作用逐步增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强的是 A.自然环境因素 A.自然环境因素 C.婚姻家庭因素 C.婚姻家庭因素 B.政治因素 B.政治因素 D.社会经济因素 D.社会经济因素
9.下列国家人口增长模式属于现代人口增长模式的是 9.下列国家人口增长模式属于现代人口增长模式的是 ①日本 ④巴西 A.①②③ A.①②③ ②新加坡 ⑤德国 B.④⑤⑥ B.④⑤⑥ ③印度 ⑥埃及 C.①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⑤ D.①②⑤
10.人口普查表明,近年来城市人口增长很快, 10.人口普查表明,近年来城市人口增长很快,下列原 人口普查表明 因分析正确的是 A.城市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都快 A.城市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都快 B.城市人口自然增长趋缓, B.城市人口自然增长趋缓,机械增长加快 城市人口自然增长趋缓 C.城市人口自然增长加快, C.城市人口自然增长加快,机械增长趋缓 城市人口自然增长加快 D.主要受国际移民的影响 D.主要受国际移民的影响
13.可导致环境人口容量降低的因素有 13.可导致环境人口容量降低的因素有 A.科技水平提高 A.科技水平提高 B.环境质量相对稳定 B.环境质量相对稳定
C.资源过度使用, C.资源过度使用,利用率低下 资源过度使用 D.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 D.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 14.下列说法属于人与环境对立的是 14.下列说法属于人与环境对立的是 ①洞庭湖围湖造田 ③南方丘陵地区退耕还林 ②东海渔场实行休渔制度 ④为改善交通,大力增加 为改善交通, 汽车等交通工具 A.①③ A.①③ B.①④ B.①④ C.②③ C.②③ D.②④ D.②④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二部分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第一讲 人口增长模式与人口合理容量课件 湘教版
2.(2014·全国卷Ⅰ)右图显示某国移 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比例的变 化。读图,完成(1)~(2)题。
(1)下图所示的①②③④四幅图中,符合该国人口增长特征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该国人口自然增长数量最多的时段为
()
A.1910~1930年
B.1930~1950年
国家
日本 美国 中国 刚果民主共和国
平均年龄中位数 44.9 37.2 34.8
17
(1)四个国家中 A.日本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 B.刚果民主共和国男性年轻人最多 C.日本比中国老龄人口多 D.美国人口平均年龄为37.2岁 (2)有关年龄中位数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其变化只反映人口数量的变化 B.向上移动反映了人口老龄化的过程 C.年龄中位数随时间而减小 D.美国年龄中位数增加速度比中国快
(2)按照本预测,香港人口数量增长最多的时段是 ( )
A.2010 年~2020 年
B.2020 年~2030 年
C.2030 年~2040 年
D.2040 年~2050 年
解析:第(1)题,依据概念可知,总人口数量=65 岁以上老
年人数量/65 岁以上老年人比例,据图中数据可计算出①曲
线符合。第(2)题,在上题基础上,分析①曲线反映的人口
与劳动年龄(15~64 岁)人口数之 比。如图示意 1980~2030 年我国 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的变化
趋势。读图回答(1)~(2)题。
(1)2015 年前后我国老年抚养比变化明显,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性别比例
B.医疗水平
C.教育程度
D.年龄结构
(2)随着我国人口抚养比的变化,2025 年后可能出现 ( )
高中地理必修Ⅱ(鲁教版)“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一节”不同版本间的教材对比分析
高中地理必修Ⅱ(鲁教版)“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一节”不同版本间的教材对比分析不同版本教材的比较: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一节一、不同版本教材对课标的呈现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人教版中图版湘教版鲁教版人口的数量变化人口的自然增长(读图思考、活动、阅读)人口增长模式及转变(读图思考、案例、活动)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世界人口增长人口增长模式(探索、学习指南、阅读、名词链接、读图、案例研究、思考、复习题)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增长(活动思考)“高—高—低”模式(阅读、活动探究)“高—低—高”模式(阅读、活动实践)“低—低—低”模式(阅读)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知识窗)人口增长模式第一阶段原始低增长阶段第二阶段加速增长阶段第一阶段增长减缓阶段第一阶段低速增长阶段(活动)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活动)二、不同版本教材的结构编排虽然各版本对课程标准的体现有其共性方面,但不同版本所选择的案例不同,描述的次序也有所不同。
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1)选用不同的案例作为导入,说明人口增长的现象。
其中,人教版、湘教版和鲁教版均采用1999年中国人口已达60亿的案例作为导入,而中图版以探索欧洲和中国人口增长的比较为引入。
(2)不同版本教材的人口增长模式是不同的,人教版为“三种模式”,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中图版为“三阶段”,高高低模式、三低模式、介于二者之间的过渡模式;湘教版为“三种模式”,高高低模式、高低高模式、低低低模式;鲁教版的“四阶段”原始低增长阶段、加速增长阶段、增长减缓阶段、低速增长阶段。
各种阶段分类方法都是有一定依据的,但根据课标的指导,只需要把主要的人口增长模式各阶段的主要特点阐述清楚即可。
(3)中图版第一节节后的案例探究采用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人口变动,湘教版则是以我国历史上人口数量的变动为例,人教版则探讨芬兰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知识点总结第一节人口分布 (1)第二节人口迁移 (6)第三节人口容量 (12)第一节人口分布一、世界人口分布1.衡量:人口密度。
2.特点:极不平衡。
(1)表现①从世界上看:在占地球陆地面积10%的土地上,大约居住着世界90%的人口。
②从各大洲看:世界人口在各大洲的分布状况差异很大,亚洲占比最大。
③从各国看:目前,中国人口最多,其次为印度,13个国家人口超过1亿。
④从城乡看:总的趋势是城镇人口比例逐渐上升,乡村人口比例逐渐下降。
(2)规律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近海平原地区。
1.自然地理条件(1)气候:人口主要分布在温带和亚热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
(2)地形:人口主要分布在平原和丘陵地区,山区人口较为稀少。
(3)水资源: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很大。
一般来说,沿河、沿湖地区人口稠密,干旱地区的绿洲人口集中,农牧业发达。
(4)土壤:更多的是通过农业发展间接地起作用。
(5)矿产资源:开发吸引人口聚集。
2.人文地理环境包括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和科技等因素。
其中,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
(1)采集—狩猎社会和农业社会,人口分布表现出相对分散而均衡的特点。
(2)农业社会以后,人口分布格局呈现点、轴集中态势。
(3)国际贸易的发展,使海岸带人口变得稠密。
世界人口分布特点世界人口分布的基本特点是人口分布地区不平衡,人口稠密区绝大部分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的近海平原地区。
其分布特点分析如下:[归纳提升]1.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当今世界的人口分布状况,是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1)自然地理条件综合思维:分析评价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包括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条件主要指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
其评价性语言是:凡气温适宜、降水适中、河湖众多、水源充足、地势低平、土壤肥沃的地区,人口数量多,人口密度大。
人文地理环境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政治、科技、历史、宗教、军事等。
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1人口分布课时练含解析2
人口分布(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60分)沃尔沃环球帆船赛2017~2018赛季在西班牙阿利坎特港拉开序幕,于荷兰海牙收官.下图为环球帆船赛路线图。
读图,完成1、2题。
1。
帆船停靠城市所在区域人口密度最大的是()A.伊塔加B.奥克兰C.广州D。
墨尔本2。
关于世界人口分布的描述正确的是()A。
分布不平衡,各大洲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内陆地区B.人口密度大于100人/平方千米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北半球C.人口密度大于100人/平方千米的地区只位于低纬度地区D.人口密度小于10人/平方千米的地区只分布在高原、高山地区【解析】1选C,2选B.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帆船停靠的四个城市中广州人口密度最大,每平方千米超过100人。
第2题,世界人口密集区主要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的沿海平原地区。
某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口持续增长。
下图示意该地区25人/km2等人口密度线的变化。
据此回答3、4题。
3.对该地区人口分布的描述是()A.西北多东南少B.南多北少C.东北多西南少D.均匀分布4。
若M地人口密度高于周边地区,其原因表述不正确的是()A。
水源充足B。
资源开发C.交通便利D。
地势高峻【解析】3选A,4选D。
第3题,图中等人口密度线由西北向东南推进,即人口向东南方向发展,密度线值应是由西北向东南递减,所以人口西北多东南少.第4题,某地人口密度高于周边,说明该地利于人口分布的条件较好,而地势高峻不利于人类生存。
为了揭示世界人口的分布状况,著名学者邦奇等创建了人类大陆图,即在地图上取消陆地和海洋,仅画出人类密集的地区,面积较大的人类密集区称为人类大陆.世界上共存在四个人类大陆:第一个为东亚和东南亚;第二个是南亚;第三个是欧洲;第四个是北美洲东部。
下图为世界人类大陆图的一部分.读图,回答5、6题。
5.下列关于B人类大陆形成的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A.社会经济发达B。
自然条件优越C.城市化水平高D。
工业发展最早6。
《我国存在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教案
《我国存在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教案第一章:人口问题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状况和特点。
让学生认识到人口问题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让学生了解我国政府采取的人口控制措施。
1.2 教学内容我国人口的基本状况和特点: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人口分布等。
人口问题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资源紧张、环境污染、就业压力等。
我国政府采取的人口控制措施:计划生育政策、人口老龄化问题等。
1.3 教学活动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向家长了解自己家庭的人口状况,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我国人口分布图和人口增长曲线,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人口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人口问题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汇报讨论结果。
第二章:资源问题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资源的基本状况和特点。
让学生认识到资源问题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让学生了解我国政府采取的资源管理措施。
2.2 教学内容我国资源的基本状况和特点: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
资源问题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资源枯竭、环境破坏、可持续发展等。
我国政府采取的资源管理措施: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资源有偿使用等。
2.3 教学活动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向家长了解我国资源状况,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我国资源分布图和资源利用情况,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资源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资源问题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汇报讨论结果。
第三章:环境问题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环境的基本状况和特点。
让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让学生了解我国政府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3.2 教学内容我国环境的基本状况和特点: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
环境问题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健康问题、生态破坏、经济损失等。
我国政府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生态文明建设等。
3.3 教学活动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向家长了解我国环境状况,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统编鲁教版高中必修第二册地理《第一单元 人口与环境 综合与测试》必备知识点集体备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新教材合格考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分布一、知识梳理1.人口分布的衡量指标:人口密度:是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标,它反映一定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
通常以每平方千米常住的平均居民数量来表示。
计算公式:人口密度=人口数量/面积×100%2.人口分布特点答题模板:(1)人口分布是否均匀(2)分布的方位(疏密,多少);人口主要集中在……3.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和规律:特点:目前全世界大约3/4的人口分布在5%的陆地上,具有明显的不均衡特征。
世界人口稠密区:东亚、东南亚、南亚以及西欧和北美东北部等,都是人口稠密区。
至2017年,人口超1亿的国家有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俄罗斯、日本、墨西哥、埃塞俄比亚、菲律宾等。
人口稀疏区:南极洲以及一些荒凉海岛。
规律:北半球中纬度沿海低地平原①主要集中在北半球的中低纬度地带。
②主要集中在距海较近地带。
③主要集中在海拔较低地带。
④主要趋向于城镇地区。
4.热带多雨地区人口分布特点:热带多雨地区,人口最稠密的地方通常不在平原,而在高原和山地。
原因:热带高原和山地的一定海拔范围内,气候凉爽,雨量适中,排水通畅。
此外,这一海拔超出疟蚊分布上限,人们可免受疟疾等疾病袭扰。
5.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自然因素(基本因素):气候、地形、水资源和土壤、矿产资源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最显著)、交通和通信条件、文化教育、政府政策和地方习俗等6.胡焕庸线探究中国的人口分布特点(1)以胡焕庸线(腾冲-黑河一线)为分界线;(2)我国人口的空间分布是东南多,西北少原因:我国东部地区气候适宜,水源丰富,土地平坦肥沃;交通方便,科技水平高,环境可养育的人口多,故人口稠密;而西部地区大多为高原、荒漠,土地可垦殖率低,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生产水平低,环境可养育的人口少,人口分布稀疏。
所以,我国人口分布现状是合理的。
《人口资源与环境》课件
为了激励人们更加积极地参与生态保 护和修复工作,可以建立生态补偿机 制。通过给予生态保护和修复者一定 的经济补偿或奖励,提高其参与的积 极性和可持续性。同时,生态补偿机 制还可以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的 市场化和社会化运作。
PART 05
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 展
人口资源与环境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1 2
PART 03
资源问题
自然资源概述
自然资源定义
指自然界中能提供人类利用,满 足人类生产和生活需要的各种要
素的总和。
自然资源分类
包括土地、水、森林、矿产等。
自然资源特点
有限性、不可再生性、分布不均 等性。
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资源利用方式
开采、利用、回收等。
资源保护措施
立法、执法、宣传教育等。
资源可持续利用
城乡结构问题
城乡人口比例失衡,城市 化进程加速,对城市基础 设施、生态环境等方面带 来挑战。
人口素质问题
教育水平问题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 水平差异大,影响人口素 质的提升。
健康素质问题
健康状况不均衡,慢性病 、传染病等健康问题依然 存在,影响劳动力生产力 和生活质量。
道德素质问题
道德素质滑坡,社会风气 不良,影响社会稳定和和 谐发展。
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 求的能力。
资源短缺与可持续发展
资源短缺原因
01
过度开采、不合理利用、浪费等。
可持续发展概念
02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的发展
。
可持续发展策略
03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等。
PART 04
2019优化方案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学案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
精品地理教辅资料2019.5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知识点一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含义[学生用书P19]1.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地域文化: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
[温馨提示]地域文化表现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建筑、生产工具、服饰、饮食、语言等,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深远。
【思考】1.荷兰风车、内蒙古那达慕大会、墨西哥玛雅古迹、瀑布是否属于文化现象?提示:荷兰风车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那达慕大会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墨西哥玛雅古迹在古代属于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现在侧重于精神财富,以上三项都属于文化现象。
瀑布不是人类创造的,不属于文化现象。
2.伊斯兰教徒不吃猪肉,在斋月日出之后,日落之前不能吃喝;有些佛教徒不吃荤;印度教徒不吃牛肉,而且以上宗教建筑风格不同。
这些习俗和建筑风格可以称为什么?提示:地域文化。
材料一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形成于一定的地域中,地理环境是文化的形成基础。
地理环境为人类活动提供场所空间、生产和生活资料,还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源泉。
材料二四合院结构示意图。
四合院是我国华北地区一种传统的住宅建筑形式。
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山东、山西、陕西等华北地区,其中以北京最为典型。
四合院是一种四面有房屋、中间有院子的住宅结构,其规模有大有小,小型四合院只有一进院子,大者有二三进和东西跨院,有的还有后花园。
四合院由围墙封闭成矩形,房屋建筑按南北轴线对称排列。
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上,门朝南开;有的大门前后有影壁,进门左转进入前院,院子南侧为倒座,旧时为佣人的住处。
经垂花门进入中心庭院,分布在中轴线上坐北朝南的正房,也叫上房,为主人起居室和卧室,一般为一明一暗。
中间为堂屋,是家庭住房的中枢,也是接待客人和家人相聚的地方,两边为卧室。
正房的前方左右两侧为厢房,也叫下房、配房,一般用作书房、餐室或晚辈住房。
正房与厢房之间有回廊相连。
结合材料探究:(1)某地域内的文化景观是当地________的指示物。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 人口增长模式
人口 (万) 54170 59020 73900 103190 129500
人口增长模式
①我国历史上有的时期人口增长得快,有的时期 人口增长得慢 ②新中国建立前,人口增长缓慢; 新中国建立后,人口增长迅猛; 20世纪八十年代 后,人口增速减慢. 人口数量呈波动增长的趋势
二、人口增长模式
讨论分析: 发达国家为“三低”现代人口增长模式,人口 增长缓慢;这种状况对资源、环境、发展等方 面有何主要影响? 应采取何种对策?
人口增长模式
一、 人口增长
在人们看来,社会经济越发达,死亡率应该越低,但有 些发达国家的总计死亡率略高于发展中国家。这是为什 么呢?下表中的数据也许能帮助我们进行分析。
人口自然增长
年龄 发达国家 人口数 死亡率﹪ 发展中国 人口数 家 死亡率﹪
0~14岁 200 0.5 350
15~59岁 550 0.6 600
解决措施
实行计划 生育政策
发展中 国家
发达国 家
人口增长缓慢 人口老龄化
鼓励生育, 接纳海外 移民
德国鼓励生育的宣传画
三、中国的人口增长
中国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时间(年) 出生率(%) 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1970 3.34 1.52 1.29 0.76 2.58
1999
2002
0.64
(过渡型)
低 -低 -低 高 -低 -高
低–低–低
(现代型)
高 -高 -低
高–高–极低
(原始型)
生产力水平: 由低到高
时间
(一)“高-高-低”模 式 (1)释义: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人口自然增长率”
(2)两种类型:
差别在于死亡率不同。原始社会,人们抵御自然 基本特点 灾害和疾病的能力非常低,加上部落之间的战乱 原始人口增长模式 主要原因 致使死亡率极高;农业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水 区别? 平较原始社会已经有了很大提高,尽管死亡率水 基本特点 传统人口增长模式 平波动较大,但已经呈现一定幅度的下降,人口 主要原因 增长速度比原始社会明显加快。
湘教版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思维导图(知识结构)
(5)家庭传统功能呈弱化趋势,空巢老人和独生子女家庭比例都有
所升高。 2.关注人口问题的区域差异
(1)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过度增长带来的教育资源不足、就业困难、
住房紧张、社会保险不足、人均收入和健康状况下降等问题。 (2)发达国家由于人口零增长或负增长带来的劳动力不足、老龄人 口福利水平下降等新难题(主要表现在欧美等发达国家)。
菜
单
隐 藏
知识 网络 构建
相知 知识 纵横 热点 考题 链接
(2)C B (3)观点一:可以修改。因为从我国人口的发展趋势看,我国将面 临严重的人口老龄化,现在考虑放宽政策,可以缓解劳动力短缺、社 会养老负担过重、社会需求不旺等问题。 观点二:不可以修改。虽然我国将面临严重的人口老龄化,但我 国人口基数大,每年新增人口数量较多,一旦放宽政策,将加剧人地 矛盾,会削弱现在取得的成果。 (任选一种) (4)“未富先老”表明人口老龄化水平超过了经济发展水平,社会 负担加重。 劳动力短缺、老年人生活困难、孤单,社会上应用于养老的费用 增加等。
菜
单
隐 藏
知识 网络 构建
相知 知识 纵横 热点 考题 链接
本小节结束
请按ESC键返回
菜
单
隐 藏
菜
单
隐 藏
知识 网络 构建
相知 知识 纵横 热点 考题 链接
[解析] 第(1)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并对信息 进行分析计算。第(2)题,结合我国在这两个历史阶段的实际情况作答。
第(3)题,此题为开放性题目,要言之有理。第(4)题,老龄化带来的问
题主要表现在养老上。 [答案] (1)增加 4.38(如下图)
菜
单
隐 藏
知识 网络 构建
第一章第三节人口合理容量
资源环境承载力
>
人口合理容量
1.2 影响因素——自然因素 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是决定一个地区人口合理容量的基础。
山高谷深,地形 崎岖,地震滑坡、 泥石流等地质灾 害频发
横断山区
人口合理容量小
地势低平,气 候温暖、土壤 肥沃
长江中下游平原
人口合理容量大
1.2 影响因素——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
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开发更多资源;同时可 以扩大地域开发程度,获取其他地区的资源。与环境人口容量呈正相关。
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降低资源环境承载
力。
因素
资源丰富程 度
科技发展水 平
经济发展程 度
地区开放程 度
生活消费水 平
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系 正相关 资源越丰富,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
正相关 科技水平越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
正相关 经济越发达,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
正相关 负相关
地区开放程度பைடு நூலகம்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越大
(1)区域自然资源和环境
(2)经济水平、科学技术、社会文化、地域开放程度
发展生产力和科技:提高资源利用率
开发思新考资源:改善环境使其更加适合人类
生新存,加提坡高国资土源环面境积承狭载小力;,矿产资源 区缺域开乏放,程人度口:其稠提密高,会资带来源更环多境的承外载界 资力源,大提的高原资因源环是境什承么载?力;不合理的人
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环境对人口的容量是有限的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目录
CONTENTE
01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02 人口合理容量 03 案例
复活节岛的悲剧
思考:
复活节岛人口兴衰的主要原 因是什么,与资源、环境是 什么关系?
普通高中教科书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阅读笔记
普通高中教科书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阅读笔记本文将为你总结普通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的阅读笔记,包括重点概念、关键内容和相关知识点。
1.人口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口与资源:人口数量的增长对资源的利用和供需关系产生影响,如农业、工业、能源等资源的分配与利用。
-人口与环境:人口数量的增加会带来环境负荷,如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空气质量等方面的影响。
2.人口变动与人口结构-人口变动:人口数量的变动包括自然增长和外部迁移等因素。
了解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的计算和影响因素。
-人口结构:指人口按照年龄、性别、职业、教育程度等特征进行的分类。
了解人口结构的分析方法和意义。
3.人口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和家庭养老等方面产生的影响。
-人口流动问题:了解人口流动的原因和类型,如农民工、城市化等。
-城市化问题:了解城市化对土地利用、环境和社会结构的影响。
-可持续发展:人口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要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通过科学规划和资源利用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4.地理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对人口的分布有重要影响。
-发展条件: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也会影响人口的分布。
-社会条件:文化、教育和卫生等社会条件也会影响人口的分布。
5.人口与发展战略-人口控制:了解国家对人口数量和结构进行管理和调控措施。
-发展战略:了解国家在人口与地理环境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如乡村振兴战略、生态文明建设等。
以上就是普通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的阅读笔记。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有其他问题,欢迎继续提问。
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章末综合检测一含解析2
章末综合检测(一)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下图为“我国某地区人口密度图”,图中虚线为黑河-腾冲线的一部分。
读图,完成1~2题.1.导致图中虚线段东西两侧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气温B.降水C.地形D.河流2.关于图中①区域人口稠密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历史悠久,开发时间长B.地处山麓冲积扇,土壤肥沃C.位于亚热带湿润地区,气候适宜D.位于陇海与京广铁路交会处,交通便捷2019年初,俄罗斯政府计划将无偿发放远东地区(乌拉尔山以东)的土地给俄罗斯公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该项政策的实施,将刺激其欧洲部分地区的人口向远东地区迁移。
下图为1990~2010年俄罗斯远东地区人口资料。
据此完成3~4题。
3.1990年至2010年,俄罗斯远东地区()A.生育率提高B.就业率提高C.净迁出率下降D.人口容量下降4.目前,影响俄罗斯远东地区人口迁入的主导因素和主要目的分别是()A.经济矿产开发B.环境生态保护C.政策国土开发D.军事加强国防人口重心是人口分布在地理空间上的表现,其演变反映了区域人口数量的空间变化过程,即由于地区人口增长和地区间的人口迁移,拉动人口数量平衡点的变化。
如图为1984~2013年中国人口重心演化图。
据此完成5~6题。
5.1984~2013年中国人口重心演变能反映出()A.能源资源开发导致人口重心移动加快B.户籍制度变化导致人口重心移动缓慢C.地区经济差异导致人口重心移动加快D.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人口重心移动减缓6.2010~2013年中国人口重心移动可能是因为()A.河南省人口出生率降低B.四川省农民工回流增多C.江苏省人口老龄化加剧D.湖北省自然增长率降低下图为“某地人口迁移与年龄关系示意图”。
读图,据此完成7~8题。
7.影响该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最有可能的是()A.人口的老龄化B.婚姻家庭C.政治因素D.经济因素8.图中甲、乙、丙、丁不同年龄段的人口迁移,有明显相关的是()A.甲、乙B.甲、丙C.乙、丙D.乙、丁下图为世界总人口推算图。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学案: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三节 人口迁移 含解析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三节人口迁移(1课时)【课标要求】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明确世界和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
正确理解人口迁移的含义,培养学生从全球角度思考人口迁移问题.2、掌握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实例的能力3、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培养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探究能力【自学导引】【图表解读】阅读教材P16页图1-9填写下列表格迁出地迁入地迁移的原因中国、印度等地东南亚、美洲、大洋洲、非洲等自然灾害、战争、生活贫困需要到海外谋生欧美洲、地理大发【活动点拨】活动一:课本第17页参考答案:问题1:①外出度假、旅游,上街购物,没有变更居住地;②张成高中毕业考取大学去异地读书,涉及定居地较长时间的改变;③王艳从甲县A中学转到B中学读书,虽有短时间离开原来居住地的依据,但未变更定居地,所以都不属于人口迁移,④聚居在叙利亚难民营的伊拉克难民,因跨越了行政区域界线,因此属于人口迁移。
问题2:①北宋末年中原人民大规模南迁,②19世纪俄国向西伯利亚流放犯人属国内人口迁移,③明清时期广东、福建等省的人民移居东南亚,④在我国工作的外籍工人都属于国际人口迁移.活动二:课本第19页(1)由乡村流向城市,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由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沿海地区.(2)是由于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
活动三:课本第21页⑴世界人口迁出国多为发展中国家,世界人口迁入国多为发达国家⑵发达国家经济、文化水平高,但人口增长慢,劳动力较为短缺;而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较低,人口增长快,有大量劳动力过剩【课堂探究】1。
人口迁移与人口的空间移动的区别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它是影响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之一.人间空间移动包括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两种形式,人口流动是指人口在短时间移动后立刻返回居住地的现象,例如:每天往返于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通勤人口;外出旅游、度假疗养等;游牧民族的迁徙;季节工的季节性移动;有两个或以上居住地的人在不同居住地之间的流动等。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三节人口容量学案湘教版必修2
第三节人口容量一、人口增长1.概况:(1)总趋势:人口不断增长。
2.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1)主要因素:自然资源、环境条件、社会经济、科技进步、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政治制度等。
(2)根本因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的指标:(1)出生率和死亡率。
①出生率>死亡率:总人口增加,表现为正增长②出生率<死亡率:总人口下降,表现为负增长(2)迁入率和迁出率。
①迁入率>迁出率:总人口增加,表现为正增长②迁入率<迁出率:总人口下降,表现为负增长二、资源环境的限制性1.原因:(1)社会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
(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资源的人均消耗量也在逐步增加。
2.资源环境的限制性:表现原因影响矿产资源枯竭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森林植被破坏乱砍滥伐限制人类草原退化过度放牧的生存和发展土地沙漠化大面积开垦草原大气、水环境恶化工业生产三、人口合理容量1.人口容量:(1)概念:指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容纳的人口数量,又可分为人口合理容量、人口最高容量等。
(2)作用:是衡量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资源环境承载力:指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资源、环境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
3.人口合理容量:(1)概念: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影响和制约因素:自然资源环境、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开放程度、人均资源消费水平等。
(3)特点:临界性、相对性和警戒性。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18世纪中叶后,世界人口增长缓慢。
(×)2.人口政策也是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
(√)3.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人口就会下降。
(×)4.影响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包括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2020年3月9日,上海市公布了《2019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显示,至2019年年末,全市户籍常住人口1 450.43万人,较上年增加2.86万人,户籍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杭州市某住宅小区人口迁移 和流动的基本情况调查表
( 2006.1 ~ 2006.12 )
姓名 性别 年龄 婚姻状况 文化程度 现从事工作 原户口所在地 流动原因 离开户口所在地的时间
设置情境 引发问题 提供信息 开展活动 获得结论
“情境”
19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目的地 0世纪50年代以来,国际人口迁移和流 动一反历史上向落后殖民地移动的现象,而变 成大多移向富国。(配上图片则更佳)
“问题”
你能说出有哪些主要因素在支配着人口迁 移和流动吗?
思考活动:让学生课堂个体完成; 探究活动:让学生合作讨论完成; 实践活动:让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完成。
阅读材料:是对教材内容的横向拓展或纵 向延伸,一般供学生自学,课上只作重点点拨, 或难点解释。一般不作考核要求。但有些阅读 材料所涉及的内容对后续教学具有较大的基础 性,应加以特别关注。如必修Ⅰ第一章中的地 转偏向力、地方时、晨昏线等。有的是相关活 动的内容载体,开展活动时,应引导学生进行
1.可以适当增加有关我国人口迁移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 影响的内容。 2.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为学生课外学习内容。
1.4 地域文化与人口
1.了解文化和地域文化的概念。 基本要求 2.举例说明外国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3.了解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发展要求 树立发扬中国文化优良传统,屏弃传统陋习的观念。
1、学会欣赏: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 养育特征和多样性,了解其地理背景;
2、学会思考:掌握基本的地理概念和规 律,并且能够运用于解决新的地理问题;
3、学会分析:能够描述和图示基本的地 理过程,了解地理要素间复杂的相互作用 ,抓住主导要素;
4、学会综合:要能够透视地理要素的相 关性及其形成的整体性特征;
(1)选取其它版本好的案例、活动、图片 加以替换; (2)选取学生近距离的教学内容和案例; (3)选取时效好的教学内容与案例。
案例、图片(景观图)并不是教学内容 的本质性的东西,只是用来说明地理概 念、原理的辅助性材料,是培养学生能 力的载体。
四套教材的浏览网址
对教参、教辅等的几点看法
1.相对于教材而言,教参编写比较粗糙,各章体例 很不统一,捡拾了大量旧教材的教学内容,使用时应小 心谨慎。教师应更多地钻研标准和教学指导意见,吃准 教学目标,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地理必修Ⅱ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教学解析
绍兴市教育局教研室 汤国荣
一、课程标准要求
1.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 及地区分布。
2.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 区别。
4.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活动建议
运用本地人口资料,绘 制图表,探究本地人口的发 展模式和人口迁移的特点。
二、对课程标准的理解
一个观念 二大内容 三大能力 四种方法
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人口增长与人口迁移 空间思维能力 信息处理能力 综合分析能力
案例教学法 自主学习法
主题讨论法 问题探究法
三、不同版本教学内容的比较
宏观内容
人教版旧教材 1.人口再生产 2.人口数量与环境 3.环境人口容量 4.人口迁移与环境 5.中国的人口迁移
认真阅读并加以应用,如必修Ⅱ第二章“发达
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可能是教材编写时出现的不合理之 处,教学时应根据需要灵活处理。
➢教师可了解多套教材的编写特点,吸取 各套教材的优点,重组教材内容或呈现 方式
人教版:读图思考 鲁教版:情境问题、单元活动 中图版:章首课题、节首探索
➢教学内容可重组,案例、活动、图片可更换
。。。。。。
对教材的处理意见
1.教材是课程的重要载体,是实现课程目标 、组织 教学的重要资源,备课活动中应认真研究、充分挖掘
2.作为教师应熟悉多套教材,吸取各套教材的优点, 重组教材内容及呈现方式
3.尊重教材,但不惟教材,以审视的眼光,选择教 材内容
4.可结合现实生产、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学生身边 的地理素材,丰富充实教材内容
5. 是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
湘教版新教材的结构
正 文
活 动
图
像
阅读材料
所有呈现方式都是教材的组成部分,彼此相互联系,教学 过程中应灵活整合.
正文: 用以说明地理概念 、原理、规律、特征等。 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内容, 应加以很好的落实。
图像:图像在当今地理教材中已不再是 “附图”或“插图”,而是与文字叙述并 重的教材表述手段。
1.根据资料,分析某一地区的人口增长类型及其形成原因。 2.分析我国和当地人口增长的现状,认识目前我国人口发展 存在的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
我国人口增长的历史和现状的分析只是作为一种课外学习探究 的内容。
1.2 人口合理容量
基本要求 发展要求 说明
1.了解“人口爆炸”的含义。 2.了解环境对人口发展的限制性。 3.理解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及其区别。 4.分析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及人口容量的自身特点。 5.分析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相关材料,进一步提高辨证分析 问题的能力。 6.认识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人口发展的意义,增强科学的 资源观、人口观和发展观。
•
每一次的加油,每一次的努力都是为 了下一 次更好 的自己 。20.11.1920.11.19Thursday, November 19, 2020
•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03:56:1103:56:1103:5611/19/2020 3:56:11 AM
•
安全象只弓,不拉它就松,要想保安 全,常 把弓弦 绷。20.11.1903:56:1103:56Nov-2019-Nov-20
人教版旧教材 环境人口容量 环境承载力 四大影响因素 合理容量
人教版新教材 环境承载力 人口合理容量 三大影响因素
湘教版新教材
环境的限制性(资源) 环境承载力 人口合理容量(特点)
四、省教学要求的确定
1.1 人口增长模式
基本要求
发展要求 说明
1.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理解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 因素。 2.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状况和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 特点及地区分布。 3.根据资料,分析我国和当地人口的发展模式。 4.分析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布图,进一步提高读图和分析 能力。 5.分析世界、我国和当地人口资料,增强分析、运用地理数 据的能力。
5、整合课程资源,增加教学的 有效性。
传统地理教学备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依赖于现存的教参与教案选; (2)只备教材,不备大纲(标准); (3)没有充分收集有关的地理资料与信息; (4)忽视学习活动的设计; (5)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够; (6)为显示方法而准备方法; (7)多媒体的设备没有和谐地融入整体的教学 设计之中。
解
最大的人 人口合理容量
法
口规模和 经济规模
适度人口规模
资源
2、结合区域地理,在特定的环 境中应用相关的基本原理
从区域环境特征(自然和社会)分析人 口增长与人口迁移的特征及原因。(上海)
从影响因素入手综合分析某一区域(日 本、新疆、浙江等)人口合理容量的大小。
回忆或提供区域背景材料(文字或图片)
3、教学留白,给学生以一定的 空间和时间
地理教材改革的一个鲜明趋势是地 理知识的图像化。由于文字表述的局限 性,有些地理知识,如地理事物的空间 分布、空间结构等,必须借助于图像来 表示;有些地理知识,如各地理要素之 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以及地理过 程等,通过设计出合理的示意图则一目 了然。
活动:活动在新课程占有相当重要 的地位,反映了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1)收集教学资源:当地人口三率的收集分 析、外来民工的调查分析等。 (2)绘图与析图(不同类型的统计图)。 (3)问题讨论:典型案例所反映的问题讨论 分析。 (4)撰写人口方面的小论文(研究性学习)。
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一动、画一画、算一算、 想一想、归纳、总结、感悟,注重过程教学
4.倡导“情境-互动探究”教学方 式
湘教版新教材
三大类型 高-高-低模式(原始) 高-低-高模式(传统) 低-低-低模式(现代)
微观内容 人口迁移
人教版旧教材 概念 分类 影响因素 影响 中国人口迁移(详)
人教版新教材 概念 分类 影响因素(简) 问题研究(民工)
湘教版新教材
概念 分类 影响因素(详) 影响(未涉及)
微观内容 人口合理容量
对课程资源的理解:
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 因素。是地理教学过程中可以 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及自然 资源的总和。是促进教师专业 发展和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各 种资源。
地理教学的课程资源
1、课程标准 2、教材(地图册) 3、教参 4、教辅资料 5、地理信息(媒体、网络、专业杂志等) 6、学校地理资料库(筹备完善) 7、学生经验 8、环境资源
感悟:不同地域文化对人口增长和迁移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四、对本章教学的几点思考
1、立足于人文素养的提高和基 本概念、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搞清基本概念: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环境承载力 与合理人口容量等。 理解基本原理:人口增长模式、影 响人口增长与迁移的因素等。
一定 区域
环境
图
环境承载力
获得结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 济的发展和户籍管理政策的改革, 流动人口数量增加,流动原因趋 于多样化
人口移动的特点
◆ 从性别构成看:移动人口以男性为主 ◆ 从年龄构成看:移动人口以中青年人为主 ◆ 从移动距离看:以近距离的省内流动为主 ◆ 经济因素:对城乡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 的人口流动影响很大 ◆气候等自然因素:通过影响生活、生产, 影响人口流动,并成为经济发展条件下新的 人口流动因素 ◆文化教育因素: “高考移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