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Ⅰ粤教版第19课《南朝诗两首》导学稿配套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1课件 第19课《南朝诗两首》课件 粤教版必修1PPT课件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1课件 第19课《南朝诗两首》课件 粤教版必修1PPT课件

• 初景革(清除)绪风(余风) ,新阳(指春)改故 阴(指冬) 。

初春的阳光消除了冬季残留下来的寒风,新春改变了残冬。
• 池塘(堤岸)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堤岸上长出了嫩绿的春草,园子的柳树上变换了鸟的叫声。
2020年10月2日
6
• 祁祁(盛大)伤豳(bīn)歌,萋萋感楚吟。

“采藩祁祁”这首豳歌与“春草兮萋萋”这首楚歌使我产
• 薄(靠近)霄愧(惭愧)云浮,栖川(指深渊中的潜 龙)怍( zuò 惭愧)渊沉。

面对高飞于云霄的飞鸿和潜游于深水的虬龙,我惭愧万分
• 进德(指仕途上的进取)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想做一番事业,自己的智能又来不及,想告老归田,体力又
担当不了。
• 徇(xùn 追求)禄反穷海,卧疴( kē 疾病)对 空林。
2020年10月2日
11
提示: 作者终日卧床,甚至连外界节气的
变化也不知晓了,当他姑且撑起久病初 愈的身体揭开门帷登楼一望,此时寒冬 已过,初春的太阳赶走了残冬的冷风, 暖意融融,诗人侧耳倾听那池水的波声, 举目远眺高峻的山峦,一幅生动的春之 美景映入了诗人的眼帘。一个“生”, 一个“变”,一幅生意盎然的图画生出 了动感,同时将诗人心中激起的惊奇、 欣喜、新鲜之感准确、生动、传神的反 映了出来。在此时,诗人暂时忘却了烦 恼,心情清朗,愉快了许多。
2020年10月2日
8
《登池上楼》自学思考题
1.诗首八句在全诗中的地位 怎样?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2020年10月2日
9
• 提示:第一、二句是诗的起兴,又含有
比喻之意。诗人将我与“物”连接在一起,
“我”欲飞上云霄却自愧不如飞鸿,“我”

高中语文19南朝诗两首课件粤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19南朝诗两首课件粤教版必修1

(意动用法),
译为:以……为媚,自我怜惜的意思。
(2)萋萋感
.楚吟 (动词的使动用法),译为:使……感伤。
(3)白日丽
.飞甍,参差皆可见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译为:使……明丽。
(4)泪下
.如流霰 (名词用作动词),译为:流下。
5.名句填空
(1)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2)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提示:矛盾的情感。一方面,身为贵族,才华出众却被投闲置散,他感到不
满和无奈。另一方面,又尽力让自己通过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来排除这
种忧愁,从而达到“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的境界。但是诗人始终都不能
真正超脱,不能真正沉醉于山水忘却世事。
第十一页,共23页。
问题(wèntí)
导学
写法(xiěfǎ)探

积累(jīlěi)与运
句又运用了俯仰观察的视角。诗句语言清新,意境优美,对仗工整,是千古传
诵的写景佳句。“喧鸟”“杂英”两句又抓住了春日傍晚的特定景象:暮归
的鸟儿喧闹鸣叫,覆盖了春洲;各种野花竞相开放,布满了芳草遍地的郊野。
“喧”“杂”显态,“覆”“满”示多,用词贴切而传神。另外,写景的语言不求刻意
雕琢,但也是锤炼所得,于清新明丽之中寻求自然平淡的境界。
提示:这两句化用古人诗句,以喻今日自己的心态。作者以古人的“望京”
来比自己的“望京”,以灞涘、河阳比三山,以长安、洛阳比京邑,用古人的
望京师借指自己对京师的依恋之情,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望”是贯
串全篇的线索。
3.这两首诗在抒情写景方面有什么异同?
提示:相同之处是两诗都以乐景写哀情。
不同之处是谢灵运以写景来抒发其郁郁不得志之情,谢朓则以写景来抒发

高中语文必修一(粤教版)第四单元 第19课 南朝诗两首 课件(25张)

高中语文必修一(粤教版)第四单元 第19课  南朝诗两首 课件(25张)

2、文题背景: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描写了诗人即将离开京城建康(今江苏 南京)的傍晚,登上三山回望京城的情景,抒发了眷恋京城之 情。
诗题的八个字,点明了时间、地点和望的对象。
晚,傍晚时分
三山,在今南京西南,因有三座山峰相连而得名。
还望,回头望。 京邑,指京城建康。
3、基本解读
第一层是开头的两句:“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这两句 化用古人诗句,以喻今日自己的心态。作者以古人的“望京”来比 自己的“望京”:以灞涘、河阳比三山,以长安、洛阳比建康,以 王粲、潘岳比自己,为全诗定下了基调。“望”是贯穿全篇的线索。 第二层是以下的六句,紧扣“望”字,描绘了“登三山望京邑” 所见的壮丽景象。 第三层从“去矣方滞淫”到“谁能鬒不变”。这一层融景入情, 抒发诗人登山临江望京邑所引起的怀乡愁绪。 全诗开头两句以用典起始,借王粲、潘岳之典抒发愁思。中间 六句大写江天美景,然后层层抒情。以乐景衬愁情,更见其愁。
4、精华鉴赏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鉴赏 ①采用对比手法。一是色彩相对:绮红练白,红白相衬,对 比鲜明。二是动静相对:霞动江静,动静相谐。 ②比喻得当。把霞比作绮,把江比作练,形象生动、具体。 ③精于选词。前句之“余”和“散”:因为霞“散”才显得 “余”( 残余);后句之“澄”和“静”:因为江“澄”才现出“静 ”。选词
4、字词理解:
薄:迫近。 云:指高飞的鸿鸟。
栖川:指深渊中的潜虬。
渊沉:潜沉在深渊。
穷海;指永嘉郡,地处海边。 空林:秋冬树木落叶而空荡荡。
池塘:是两个词,“池”,园池。 “塘”,堤岸。
思考
• 1.诗歌大致分为几个部分? • 2.各部分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第一部分:前八句,主要写对官场 失意的不满与当时矛盾的处境。

高中语文粤教必修1课件:第4单元-19南朝诗两首

高中语文粤教必修1课件:第4单元-19南朝诗两首
其诗用语富丽精工,与鲍照、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
谢朓(464—499),南朝齐著名的山水诗人,陈郡阳夏(今 作者简介 河南太康)人。与谢灵运同族,因此与谢灵运并称“大小
谢”。曾任宣城太守等职,因此亦被称为“谢宣城”
其诗把描写景物和抒发感情自然地结合起来,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作品风格
其诗诗风清新、秀丽,对于诗歌艺术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如果他做皇帝,便用谢灵运为宰相。这种情况很容易造成矛盾的激化。而谢灵运 完全是诗人的性格,高傲、袒露、褊躁,不擅长政治权谋。他常对徐羡之等施以 批评攻讦,引起对方的猜忌,终于在永初三年(422)被逐出京都,迁为偏僻的永嘉 郡(今浙江温州)太守。这是谢灵运首次在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来永嘉后的第一 个冬天,他长久卧病,至明年(景平元年)春始愈,于是登楼观景,写下《登池上 楼》这一名篇,抒写郁闷之情。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唐)李白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共看明月庆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唐)崔颢 ——(唐)柳宗元 ——(唐)白居易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第 4 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池.塘.生春草 古义:池___,___园__地___;__塘___,__堤___
岸。
今义:蓄水的坑。 (2)潜虬媚.幽姿 古义:_自___赏__,___自___我__怜___惜__。 今义:有意讨好。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粤教版语文高一学案导学粤教版必修1课件 第19课南朝诗两首

粤教版语文高一学案导学粤教版必修1课件 第19课南朝诗两首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1)
第19课 南朝诗两首
文本导学
学习重点 1.梳理识记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背诵课文名句。 2.理解重点语句的含意,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品赏佳句。
1.词类活用 (1)薄霄愧云浮: 意动用法,“觉得……惭愧” (2)祁祁伤豳歌: 使动用法,“使……悲伤” (3)萋萋感楚吟: 使动用法,“使……感伤” (4)白日丽飞甍:___使__动__用__法__,__“__使__…__…__明__丽__”______
答案
本课结束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
答案
(3)诗的后六句表现了诗人心境的再度变化,具体有何表现? 答案 “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美丽的春光,茂盛的春草,竟 使诗人想起了前人感伤的诗句,诗人心中的抑郁沉重得难以排遣,新 鲜之感激起的愉悦心情转瞬即逝了,诗人由此又联想到了自己“归” 与“不归”的矛盾,心情复而沉重起来。但是“索居易永久,离群难 处心”,孤独的隐居生活容易使人感到岁月漫长,难以安心,诗人的 内心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然而“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今天照 样有不追求功名、避世隐居不觉寂寞的有德的隐者,这一点将在自己 身上得到证明,诗人最终下了隐居的决心。
答案
《登池上楼》
重点突破
1.把握情感
(1)诗开头四句在全诗中的地位怎样?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 第一、二句是诗的起兴,又含有比喻之意。诗人将“我”与“物”
连接在一起,“我”欲飞上云霄却自愧不如飞鸿, “我”欲隐居山川又
自惭不及潜龙,比喻之意十分明显:隐居之士悠然自适,仕宦之人志得
意满,而“我”欲为官却仕途不顺,欲隐居却乏此高致。接着用“进德
基础积累
答案
2.特殊句式 (1)谁能鬒不变:_宾__语__前__置__句__,__应__为__“__谁__能__不__变__鬒__”__。 (2)无闷征在今:_介__词__结__构__后__置__句__,__应__为__“__无__闷__在__今__征__”__。__

粤教版语文必修1同步教学课件:19南朝诗两首PPT优质课件

粤教版语文必修1同步教学课件:19南朝诗两首PPT优质课件
【品悟】这是庄子告诉我们做人的基本原则。
3.势为天子而不以贵骄人,富有天下而不以财戏人。 (《庄子杂篇·盗跖》)
【译文】权势如天子而不以尊贵骄傲于人,富有天下 而不以财富自诩于人。
【品悟】谦恭是儒家、道家共同遵守85—433),南朝宋诗人。陈郡阳夏(今河南太 康)人,迁籍会稽(今浙江绍兴市)。东晋名将谢玄之孙,袭 封康乐公,称谢康公、谢康乐。谢灵运创作了大量的山水 诗,并丰富了描写山水的技巧,开拓了中国诗歌史上一个 崭新的题材领域。他的作品语言富艳精绝,充满道法自然 的精神,贯穿着一种清新自然恬静之韵味,一改魏晋以来 晦涩的玄言诗之风。
山水诗鼻祖是东晋的谢灵运。谢灵运所开创的山水 诗,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诗成为独立的审美 对象。他的创作,不仅把诗歌从“淡乎寡味”的玄理中解 放了出来,而且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技巧和表现力,并影响 了一代诗风。
2.永明诗体,永明体是中国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出 现的诗风。又称新体诗。谢朓是南齐永明体诗的代表作家。 他和沈约、王融等人根据汉语的四声研究诗歌中的声、韵、 调配合问题,提出了“八病”之说,开创了永明体,对近 体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永明体,即以讲究四声、避免八 病、强调声韵格律为其主要特征。
(15)泪下如流霰. (16)谁能鬒.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名词作动词,发出声音 (2)使动用法,使……
惭愧 (3)惭愧 (4)增进道德,这里指仕途上的进取 (5) 追求禄位 (6)形容词作动词,昏暗 (7)揭开帷帘,打开 窗子 (8)山势险峻的样子 (9)残余的寒风 (10)验证,证 明
代表作品有诗歌《登池上楼》,赋《山居赋》《岭表赋》 《江妃赋》。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19课《南朝诗两首》ppt课件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19课《南朝诗两首》ppt课件

2. 第十三至第十六句写了诗人登楼及所 见所闻,其中佳句“池塘生春草,圆柳 变鸣禽”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2020/2/16
提示: 作者终日卧床,甚至连外界节气的
变化也不知晓了,当他姑且撑起久病初 愈的身体揭开门帷登楼一望,此时寒冬 已过,初春的太阳赶走了残冬的冷风, 暖意融融,诗人侧耳倾听那池水的波声, 举目远眺高峻的山峦,一幅生动的春之 美景映入了诗人的眼帘。一个“生”, 一个“变”,一幅生意盎然的图画生出 了动感,同时将诗人心中激起的惊奇、 欣喜、新鲜之感准确、生动、传神的反 映了出来。在此时,诗人暂时忘却了烦 恼,心情清朗,愉快了许多。
2020/2/16
3. 诗的后六句表现了诗人心境 的再度变化,具体有何表现?
2020/2/16
提示: “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
美丽的春光,茂盛的春草,竟使诗人想起了前 人感伤的诗句,诗人心中的抑郁沉重得难以派 遣,新鲜之感激起 的愉悦心情转瞬即逝了,
诗人由此又联想到了自己“归”与“不归”的 矛盾,心情复而沉重起来。但是“索居易永久, 离群难处心”,孤独的隐居生活容易使人感到 岁月漫长,难以安心,诗人的内心展开了激烈 的斗争,然而“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今天照样有不追求功名、避世隐居不觉寂寞的 有德的隐者,这一点将在自己身上得到证明, 作者最终下了隐居的决心。
2020/2/16
对比:这两首诗在抒情写景上有 什么异同?
• 提示: 《登池上楼》融情于景,把对春天
的喜爱之情完全融到对初春万物复苏的美景之 中。如名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便是 很好的力证。而谢脁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则是以美景写哀情,他眼中的景色越是美好, 那么,他心中的眷恋就会越是炽热,他也就越 是悲伤。
2020/2/16

粤教版语文必修1课件:19南朝诗两首

粤教版语文必修1课件:19南朝诗两首
• (1)注释的暗示。高考所选诗歌的题材多种多样,大 多附有注释。注释有时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帮助 考生读懂诗句;有时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的思想 主旨;有时介绍相关诗句,暗示诗的用典或意境; 有时介绍作者,暗示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 (2)题干的暗示。所谓题干,即命题的语言文字,包 括三大要素:指向要素(回答什么问题)、解说要素 (解释题目要求)、限制要素(哪一联、哪一句等)。抓
• 【对应考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技巧和内容主旨
• 【答案】这两句以王粲望长安、潘岳望京邑比喻自 己回望京邑。用了用典的写法,化用了古人的诗句。
技法镜鉴
移情入景,写景如画
• 景物是有形的,实在的;而情思却是无形的,虚无
的。融情思于景物,把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
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紧密地结合起来,移情入景,
•突然,神迹发生了——只听哗啦一声,荷身一侧,整
个叶面上的水球也随之倾泻而下,然荷叶却弹身而 起,恢复了一向的挺拔。这危险也终变成了虚惊一 场,看着一大片一大片、柔柔涌动着的青叶,就像 初见时般矜持,我却像经历了万般,大彻大悟。
对接高考
古典诗歌鉴赏失误分析
• 【考点解读】 • 解答诗歌鉴赏题,考生常出现以下几个失误: • 1.缺少对采分点的把握。比如:单个词的鉴赏,由
技法镜鉴
以乐景写哀情
• 诗歌中只要有景语,就一定与作者的情感有关,即 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与情的关系大致有四 种:一是用美好之景表现愁苦之情,即乐景写哀情; 二是用美好之景表现欣喜之情,即乐景写乐情;三 是用衰败之景表现昂扬、欣喜之情,即哀景写乐情;
•四是用衰败之景表现愁苦之情,即哀景写哀情。一 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
• 课外阅读推荐书(篇)目: • 谢灵运:《谢康乐集》(焦竑刊刻)

高中粤教版语文必修1 第4单元 19 南朝诗两首课件PPT

高中粤教版语文必修1 第4单元 19 南朝诗两首课件PPT

园 柳 变 鸣 禽。 塘:堤岸。变:指禽 园子的柳树上变换了鸟的叫声。鸟的种类有了变化。
祁祁伤 豳
歌, 萋 萋 感
“采蘩祁祁”这首豳歌使我悲伤,“春草生兮萋萋”这首
栏目导航
楚 吟。
索 居 易 永久, 离 群 难
楚歌使我感伤。离群独居容易感到日子长久,离开群体的处境,也真难
处 心。 索居:离群独居。易永久:容易感 持 操 让人安心。到日子长久。难处心:难以安心。坚守节操岂
岂 独 古, 无 闷 征 在 今。
持操:保持节操。

只有古人做得到,没有烦闷在今日得到了证明。无闷:没有烦闷。
出自《易经·乾卦》:“遁世无闷。”意为贤
人能避世而没有烦闷。征:验证,证明。

栏目导航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灞 涘 望 长 安, 河 阳 视 王粲避乱荆州时在灞陵岸回首望长安,潘岳在河阳做
潭中鱼可百许.头 (
( ) ) )
索居易.永久

(4)易故以羊易.之 (

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 (

) )
栏目导航
初景.革绪风


(5)景良辰美景.奈何天 ()ຫໍສະໝຸດ 赢粮而景.从 ()
栏目导航
[答案] (1)动词,靠近 动词,看不起,轻视 形容词,微薄的 形容词,与“厚”相对 (2)副词,将要 名词,土地方圆 名词, 方法,计策 名词,方向 (3)句末语气词 名词,处所,地方 动 词,同意,赞同 数词,表约数 (4)形容词,容易 动词,交换、 调换 动词,轻视,轻慢 (5)名词,阳光 名词,景色 名词,通 “影”,影子
栏目导航
三、词类活用
(1)白日丽.飞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一课件19南朝诗两首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一课件19南朝诗两首

(2)《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这首诗是诗人于春天傍晚登上三山(在今南京西南,上有三峰,南北相接)回首眺望京城 建康(即今南京)时所作。描写了诗人即将离开京城建康的傍晚,登上三山回望京城的情 景,抒发了眷恋京城之情。诗题的八个字,点明了时间、地点和望的对象。 3.备用知识 (1)山水田园诗 现在的人们把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为作品主要内容的诗称为山水田园诗。田园 诗虽然与山水诗并称,但是它们并不是两类相同的题材,田园诗写农村的风光,主要是描 写农村生活、农夫和农耕,它起源于东晋陶潜,成熟于盛唐时期王维、孟浩然诸人。 山水诗则是以描写自然风光为主,写诗人对山水的审美情趣,表现山水之美,抒发观赏山 水时的心情、感受的诗歌。这一主体往往与旅行联系在一起。 山水诗标志着人与自然的进一步沟通与和谐,标志着一种新的自然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 的产生。 山水诗是从南朝刘宋时的谢灵运开始的,南齐谢脁继之,到唐代完全成熟,名家辈出。 山水田园诗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寄情于山水,于山川林野中找寻生活的情趣, 描绘自然美和隐居生活的恬淡心情。
答案: (4)残留 (5)孤单
4.名句默写 (1)池塘生春草, (2)余霞散成绮, (3)
。 。 ,杂英满芳甸。
答案: (1)园柳变鸣禽 (2)澄江静如练 (3)喧鸟覆春洲
一、整体把握
课堂探究·合作学习
动 、 静







1—
8)









、 、 、
色 暗 暖
二 、 ( 9— 16) : 绘 登 楼 美 景
参考答案:《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写景如画,感情真挚,情景交融。本 诗开头八句描写春日暮景,色彩鲜明,洗练流丽;最后六句抒写离开京 邑的忧伤。因对京邑依恋,所以不忍离去;因怀念乡国,所以三山风景 虽佳妙,却无心欣赏而罢宴。诗中诗人将乐景与哀情巧妙地融为一体, 达到了以乐景写哀情的艺术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点一:《登池上楼》用了什么表现 手法?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登池上楼》大量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使诗富 有意蕴,读后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如诗歌 诗歌开头六句托物起兴,着重表达了官场失意的情 绪。 《登池上楼》景物描写细腻。诗人先对卧病之初的 秋冬景象略作叙写,后集中笔墨描写 初春风和日丽、 生气勃勃的景象。
写作背景
谢灵运作为南朝门第最为华贵的士族家庭的子弟,作为东 晋名将谢玄之孙、爵位继承人,又自幼颖悟过人,长成后 骄纵自负,在政治上自然抱有很大的雄心。而宋武帝刘裕 去世后,诸子年幼,形势不稳,又使他深深卷入权力斗争 的漩涡。刘裕的长子刘义符(少帝)即位后,大臣徐羡之等 人把持朝政。刘裕次子刘义真(庐陵王)过去甚得父亲的欢 心,颇有觊觎帝位之意。他与谢灵运关系密切,常对人说, 如果他做皇帝,便用谢灵运为宰相。这情况很容易造成矛 盾的激化。而谢灵运完全是诗人的性格,高傲、坦露、褊 躁,不擅于政治权谋。他常对徐羡之等施以批评攻讦,引 起对方的猜忌,终于在永初三年(422)被逐出京都,迁为 偏僻的永嘉郡(今浙江温州)太守。这是谢灵运首次在政治 上受到沉重打击。来永嘉后的第一个冬天,他长久卧病, 至明年(景平元年)春始愈,于是登楼观景,写下《登池上 楼》这一名篇,抒写郁闷之情。
要点三:“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 园柳变鸣禽”是千古名句,妙在哪里? 表现了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和独具匠心的表达能力。 他抓住了由冬到春的变化,写的真切动人。前二句专注 人们对温度的感觉来写,新旧相对比,流露出送旧迎新 的欢欣;后两句抓住春草园柳鸣禽的色彩、声音的特点 来写,突出了新生事物的一种活力。“变”字很传神, 对鸣禽做了一种动态的观照,突出了昔时冷落而非热闹 的特色。写景中很明显渗透了作者热爱春天、热爱新事 物的情感,情景交融。
要点二:《登池上楼》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情与景是如何融为一体的? 诗人主要是在中间八句描写了登楼临窗所见抽闻初春生机盎然的景色。后 六句写诗人触景伤怀,决意归隐。 诗人大描绘满园春色时,先写远景,境界开阔,诗人自我形象鲜明。“倾 耳”一词,使诗人聆听江涛声的神情宛然可想;“举目”一词,使诗人眺 望远山的神态宛然可见。“初景”二句写冬去春回,节候改变,是诗人的 感受。“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二句转写近景,格调清新妩丽,为全 诗之警策,历来为人所赞赏。仕途遇挫的诗人久病初愈,初登池上楼,看 到潋滟的池水边已吐出了嫩绿的青草,花园中的柳林间,春鸟乱飞,鸣声 不断。这种新奇而美丽的景色,确能使一直被苦闷和忧虑缠绕着的诗人胸 怀得到暂时的解脱,这种富有生气的新鲜感受与一时的愉悦心情融为一体, 然而满园春色固然能暂时舒展诗人的情怀,但难以尽遣心中的郁闷,于是 诗歌自然过渡到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于是诗人在最后六句触景伤怀,决意 归隐。“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二句写诗人因看到春景而引起对古人 歌咏春天情景的伤感情绪的共鸣。“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二句写离 群索居容易觉得日久难耐,因而难以安心做到。诗人寄情于景,以景写情, 堪称佳作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谢朓(464——499),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 人。与谢灵运同族,前后齐名,与谢灵运并称为 “大小谢”。他曾任宣城太守等职,因此被人称 为“谢宣城”。他当时生活在黑暗的现实环境中, 目睹仕途险恶,常常流露出忧生之叹。后来受诬 陷,下狱而死,年仅三十六岁。他是南朝齐代著 名的山水诗人,诗风清新、秀丽。他的写景诗吸 收了谢灵运作品中那种细致观察与逼真描写的优 点,避免了谢灵运诗作中的晦涩之弊,成就很高。 有《谢宣城集》。 谢朓诗歌创作的主要成就是发展了山水诗。晋宋 以后,山水文学产生了,但多少还受玄言诗的影 响,总带点玄理。谢朓的山水诗把描写景物和抒 发感情自然地结合起来。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这是谢朓诗歌的重要特点,也是他对于诗歌艺术 发展的灵运出任永嘉太守时所作的一 首诗,是谢灵运的名作之一。诗题中的“池”是 谢灵运居所的园池,后人称为“谢公池”。 这首诗作于谢灵运任永嘉太守时的刘宋景平元年 (423)的春天。当时正是刘裕代晋后,建立南朝刘 宋王朝(420)不久。谢灵运由朝官外放,郁郁不得 志,但又无可奈何。诗中就是抒发了这样的感情。
背景介绍:
谢脁《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一诗是诗人于 春晚登上三山(在今南京市西南,上有三 峰,南北相接)回首眺望京城金陵(即今 南京)所作。描写了诗人即将离开京城建 康(今江苏南京)的傍晚,登上三山回望京城 的情景,抒发了眷恋京城之情。诗题的八 个字,点明了时间、地点和望的对象。三 山,在今南京西南,因有三座山峰相连而 得名。还望,回头望。京邑,指京城建康。
19
南朝诗两首
虬(qiú) 疴( kē ) 褰(qí ) 豳(bīn ) zhěn 鬒( )
徇(xùn ) 衾(qīn ) 眺(tiào ) 霰(xiàn )
怍(zuò) 昧(mèi ) 祁(qīn ) 飞甍(méng)
谢灵运(385——433),南朝宋代诗人。陈 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移居会稽,晋车 骑将军谢玄之孙。袭封康乐公,故世称谢康 乐。少好学,性奢豪。曾任永嘉太守,后获 罪被诛。喜爱山水,常率众肆意遨游。谢灵 运的主要创作活动在刘宋时代,主要成就在 于山水诗。由他开始,山水诗乃成为中国文 学史上的一个流派。他的诗用富丽精工的语 言描绘了永嘉、会稽、彭蠡湖等地的自然景 色。与鲍照、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 明人辑有《谢康乐集》。 《登池上楼》是谢灵运出任永嘉太守时所作 的一首诗,是谢灵运的名作之一。诗题中的 “池”是谢灵运居所的园池,后人称为“谢 公池”。这首诗作于谢灵运任永嘉太守时的 刘宋景平元年(423)的春天。当时正是刘裕 代晋后,建立南朝刘宋王朝(420)不久。谢 灵运由朝官外放,郁郁不得志,但又无可奈 何。诗中就是抒发了这样的感情。三、诵读 全诗,给生字词注音。
要点一:鉴赏“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 练”两句诗。 鉴赏:①采用对比手法。一是色彩相对: 绮红练白,红白相衬,对比鲜明。二是动 静相对:霞动江静,动静相谐。②比喻得 当。把霞比作绮,把江比作练,形象生动、 具体。③精于选词。前句之“余”和 “散”:因为霞“散”才显得“余” (残 余);后句之“澄”和“静”:因为江“澄” 才现出“静”。选词的精当揭示了事物之 间内在的因果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