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
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现状分析及对策
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现状分析及对策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在推动全球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各国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远远超过了以往,纷纷加大了在教育方面的投入。
我们知道:衡量一国的财政教育支出水平主要有教育支出规模和结构两个指标。
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偏低、结构也不太合理。
人们一般用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来比较各个国家教育支出的相对规模和衡量各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程度。
我国政府一直以来都强调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党中央国务院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了“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在本世纪末达到4%”的战略发展目标。
现在已经是2006年,分析我国1993-2002十年的财政教育支出相关指标可以看出实际情况离目标相距甚远。
虽然从96年开始财政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开始缓慢上升,但是如果从计划应投资金与实际所投资金方面分析,2000-2002年全国计划投入的教育资金为11662.938亿元,实际投入的教育资金为9192.98亿元。
这就意味着三年间政府欠下的短缺额达到了2469.958亿元,无形中使我国几亿贫困儿童丧失了受教育的机会。
根据对40个国家90年代初的情况分析,当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分别在15%以下、20%、30-40%、40-50%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分别应达到2%、3%、4-5%、5-6%。
我国的财政教育支出基本符合这一规律。
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公共教育经费占GDP比重还严重偏低。
1995年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5.2%,发达国家为5.5%,发展中国家为4.6%,最不发达国家达到3.6%,而我国仅为2.41%,比较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水平,甚至还低于最不发达国家水平。
从人均教育支出角度来看,我国的人均教育支出非常低。
以1993年数据为例,世界人均教育支出为22.9美元,发达国家为108.9美元,发展中国家为43美元,不发达国家为8美元,我国为10.77美元,仅略高于不发达国家,是发达国家的1/10。
中国与世界各国教育支出水平比较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发达程度、教育投入水平常常是很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素质、文明程度的主要标准。教育支出在各国财政支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体现了各国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国民素质的战略目标。
从经济性质看,教育服务一般被看做是一种混合物品。然而,教育是分初、中、高几个层次的。所谓初等教育是保证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是每一个公民的一种权利,更是每一个公民的一种义务,它是带有强制性的。既然是国家通过立法安排义务教育,每个公民都可以无差别地享受这种教育,那么这种服务理应由政府来提供和保障,从这个角度看初等教育应该是纯公共物品。而除了义务教育之外的高层次教育,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和竞争性,属于准公共物品。如果交由市场运作,一旦出现市场失灵的情况,必将给我国的教育带来毁灭性的打击,早成我国人才链的断裂,从而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
表1 1993-2009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总量及占GDP的比重
年份
财政教育支出(亿元)
GDP(亿元)
财政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
1993
867.76
34634.4
2.51
1994
1174.74
46759.4
2.51
1995
1411.52
58478.1
2.41
1996
1671.70
67884.6
2.46
136875.9
2.79
2005
2.82
2006
3.00
2007
3.32
2
自2000年开始,中国每年用于教育的经费支出增长率均在10%以上,2000年至2007年短短8年间,教育经费支出提高了3倍多;另据教育部、国家统计局和财政部2008年12月公布的《2007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显示,2007年中国实际的教育经费支出为12148.1亿元,同比增长率高达23.8%,形成了自2000年以来的第二个增长小高峰。
财政教育支出
财政教育支出政府支出按支出具体用途分类是我国迄今为止的财政支出的主要分类方法,政府支出按支出具体用途分类,在我国现行预算制度下,主要包括:(1)基本建设支出。
(2)企业挖潜改造资金。
(3)科技三项费用。
(4)农业支出。
(5)林业支出。
(6)水利和气象支出。
(7)工业交通等部门的事业费。
(8)教育事业费。
(9)科学事业费。
(10)卫生经费。
(11)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
(12)社会保障补助支出。
(13)国防支出。
(14)行政管理费。
(15)外交外事支出。
(16)公检法司支出。
(17)支援不发达地区支出。
(18)债务本息支出。
(19)其他支出。
政府支出按具体用途分类,是同国家预算科目的设置相一致的,这种分类可以全面地反映财政资金的安排和使用,有利于各级预算的编制和执行,可以更好地对各项支出进行管理和监督。
我们就其中某一项政府支出,例如教育支出来具体分析: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教育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在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事业也因此成为各国发展的主要任务。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财政教育支出也不断增长,但同时存在较多问题。
一、国际财政教育支出分析国外教育经费来源一般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政府拨款,即是“财政性教育拨款”;二是私人出资(如非政府性组织的捐赠),近些年来呈上升趋势。
从05年的数据分析看,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的政府性教育拨款占各国GDP比重的5%。
(而我国尚为4%的目标而奋斗)我们可以看看其后的因素:1、基础教育的普及政策和城乡教育的均等化程度。
一般而言,城乡教育均等化越高,拨款水平也就越高。
2、后中等教育政策。
3、高等教政策,各国因分担政策的不等化,而有较大差异。
有数据表明:OECD国家中央、州和地方的分担比例平均为46.5:27.5:27.1,可以看出中央政府承担了主要角色。
二、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发展状况首先,我们可以看一下下表:表1 我国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GDP的比重年份财政支出总额/亿元财政支出/亿元GDP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教育支出占GDP比/%2000 2562.61 15885.50 99214.6 16.13 2.63 2001 3057.01 18902.58 109655.2 16.17 3.142002 3491.40 22053.15 120332.7 15.83 3.322003 3850.6 24649.95 135822.8 15.62 3.282004 4465.86 28486.89 159878.3 15.68 2.792005 5161.08 33930.28 183084.0 15.21 2.802006 6348.36 40422.73 209407.0 15.18 3.012007 8280.21 49781.35 249529.9 16.32 3.322008 10449.63 62592.66 300670 16.32 3.482009 12309.66 75220.00 335353 16.37 3.67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从中,我们可以得出:1、我国的教育总额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在不断的增加,从数据上,近年来的教育支出增长大致保持在10%,表明了教育支出有着较快的增长速度。
我国教育支出的结构分析
我国教育⽀出的结构分析2019-10-21【摘要】我国教育⽀出的规模不断扩⼤,表明了财政对公共教育⽀持⼒度的加⼤,但在⽀出结构⽅⾯仍存在⼀些问题。
本⽂分析了我国财政教育⽀出现存的问题,提出了解决财政教育⽀出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教育⽀出结构分析教育⽀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出的重要内容,合理、有效地配置公共教育资源是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客观要求,也是政府财政分配和管理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我国公共教育投⼊不断增长,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占国内⽣产总值的⽐例也不断上升,表明了财政⽀出对公共教育⽀持⼒度的不断加⼤,但教育经费短缺的呼声仍然强烈,其原因之⼀就是公共教育资源的配置结构在不同层次教育之间存在不合理因素。
因此,在继续增加教育⽀出的同时优化⽀出结构,提⾼教育⽀出效益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教育⽀出结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我国对教育的战略地位的认识已经提⾼到了相当的⾼度。
各级财政对教育事业的投⼊也在逐年递增,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的财政性教育经费从1994年以来保持着较⾼的增长速度。
但我国教育仍然存在着⽀出总量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1、政府教育资源相对短缺,财政性教育⽀出占GDP的⽐重偏低,占财政总⽀出的⽐重亦偏低。
从表1中看出,近段时期我国财政性教育⽀出在1991年617.8亿的基础上翻了两番多,到2001年,达到了3000个亿以上。
但财政性教育⽀出占GDP⽐重较低,与1993年《中国教育改⾰和发展纲要》提出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产总值(GNP)的⽐重,在本世纪末达到4%”的⽬标还有⼀定距离,未能达到1995年发展中国家4.1%的平均⽔平,更低于4.9%的世界平均⽔平。
预算内教育⽀出占财政总⽀出⽐重也偏低,如果把未纳⼊预算管理的各级政府征收⽤于教育税费、企业办学校教育经费和校办产业、勤⼯俭学和社会服务收⼊⽤于教育的经费计算在内,财政性教育⽀出占财政总⽀出⽐重也仅仅能提升近4个百分点,低于韩国(1997年)20.5%、泰国(2000年)22.44%和墨西哥(1999年)25.54%的⽔平。
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世界各国教育投入历史数据的比较分析
4%: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重必须达到的分配规律――基于世界各国教育投入历史数据的比较分析蒋义1(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北京,102617)摘要:2010年7月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再次明确提出:“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引起社会对4%的新一轮讨论。
本文通过对世界各国教育投入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一国教育投入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具有非常明显的正相关效应,4%的教育投入水平事实上成为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重必须达到的一种分配规律。
关键词:公共教育支出;国内生产总值;分配规律一、研究背景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了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以下简称4%)的目标,2006年国务院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重申了这一目标。
而事实上,到目前为止该目标都未能实现,以至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质疑这一目标合理性的声音。
2010年7月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56条又一次明确提出:“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
2012年4%的目标是否应该实现,是否能够实现,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
从国际范围看,一国政府教育投入水平以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国际上一般用公共教育支出(或政府教育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度量和评价政府教育支出水平。
严格地说,测算和确定公共教育支出水平最直接的方法是经费供求法,但由于这一方法需要准确测算教育经费需求和供给能力,操作难度大。
因此,国际上通常采用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重的国际比较方法。
国内许多学者多年的研究表明,4%的目标是合理的。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由厉以宁、陈良焜、王善迈、孟明义组成的课题组,以计量回归模型探讨了同等经济发展水平(以人均GDP或GDP代表经济发展水平)条件下公共教育支出的国际平均水平,该项研究以38个人口千万以上的市场经济国家1961—1979年公共教育支出和GDP统计数据(换算成1980年美元)为依据,提出了测算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公共教育支出的国际平均水平的方法,根据此法测算当人均GDP达1000美元时,公共教育支出的国际平均水平为4.24%。
我国教育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情况分析
我国教育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情况分析教育支出是指国家用于教育事业的各项费用开支,是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支出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影响一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合理、高效的利用和配置这部分资源,对于我国科教兴国的实现将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
采用教育支出强度、支出结构、生均支出水平三方面衡量我国教育发展水平,用教育支出总额、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等规模指标对我国教育支出进行规模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的教育支出的相对规模和绝对规模都不断增长,但教育投入总量不足,使用结构不合理等一系列矛盾仍然存在。
一、近年来我国教育支出的总体发展状况1.教育支出总额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不断增加。
反映了教育支出较快的增长速度,说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教育方面大力投资。
2.中国教育支出高于大多数国家已成财政支出首项。
近年来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不断增加。
政府对教育投入的努力程度在国际上通常用财政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来衡量。
3.我国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一直在低位徘徊。
二、我国教育支出中所存在的问题1.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过低。
尽管我国的教育支出总额连年增加,但是,教育支出占GDP 的比重却不见有多大的增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上世纪曾呼吁世界各国在2000年实现教育支出占比达到6%的目标。
但直至今日我国还是没有达到这个目标,较低的占比说明,在我国近年来GDP的高速增长的情况下,我国教育支出未能与经济同步增长或优于经济增长,使得政府教育经费对学校运转的支撑力度并没有得到增强。
2.教育支出国际比较差距明显。
教育经费相对于GDP的比重,世界平均的水平是4.9%,发达国家为5.1%,欠发达国家为4.1%。
以人均GDP来比较,中国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仅为人均GDP收入的0.82%,美国为6.1%,是中国的7.44倍;所以中国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中国的教育投入也排在末尾,实在与我们的国家地位和经济实力不相符。
各国教育财政性支出占GDP的比例? - - 谷歌问答
各国教育财政性支出占GDP的比例?- - 谷歌问答一、我国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化趋势及分析判断(一)我国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化趋势 1.我国小口径的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化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口径的财政支出规模即预算内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呈现出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预算内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1978年为30 .96%,1995年降到最低点11.6%,以后逐渐上升,2002年上升到21.4%。
2003年估计这一比重达到21.6%,见下表一。
2.中口径的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化趋势中口径的财政支出规模即预算内财政支出与预算外财政支出之和占GDP的比重的变化,必须联系国家对于预算外支出资金口径的调整来考察。
1993、1996年国务院两次调整了预算外资金支出口径,从而导致预算外资金范围的缩小,这样预算外资金1993、1997年两次大幅度下降,因此对中口径的财政支出规模变化可以按照预算外资金口径两次调整的时间来分析。
1993年国务院对1986年决定的预算外资金范围进行了调整,原来确定为预算外资金的国有企业留利和专项基金不再作为预算外资金,而此项资金占预算外资金的比重一直维持在80%左右。
这就是说按1993年调整后的预算外资金口径计算,1978—1992年间预算外资金规模只有统计年鉴公布的预算外资金规模的20%,这样对1978—1992年间的中口径财政支出规模就可以用该期间(预算内支出十统计年鉴公布的预算外资金支出的20%)占GDP的比重来计算。
199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对预算外资金的概念作了明确的规定,同时将13项数额较大的政府性基金纳入预算管理,地方财政部门掌管的预算外资金也纳入地方预算。
因此,1996年国务院只是将预算内外资金相互间进行了调整,一部分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并没有缩减预算内外资金的总规模。
这样,1993年以后中口径的财政支出规模就可以用统计年鉴公布的预算内外支出之和占GDP的比重来衡量,不需调整,据此可以得到我国中口径的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化趋势。
关于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比例有关情况的说明
关于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比例有关情况的说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规定,到2012年全国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要达到4%。
财政部2011年将这一目标折算成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并分解到各省,要求各省两年完成目标任务。
国家确定我省的目标是2011年达到14.1%,2012年达到15%。
温家宝总理在2012年的全国人代会上再次重申,2012年全国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比重要达到4%。
省政府近两年来高度重视此项工作,2011年全省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13.3%,比2010年提高了2.2个百分点,2012年全省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15%。
2011年和2012年我省财政教育支出增幅达到了历年最高,同时新增财政教育支出占新增经常性收入的比重也达到了历年最高。
为完成2012年目标任务,省政府采取了以下4项措施。
一是在预算安排和预算执行时,要求各市县,不断加大教育的投入力度,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优先保障教育支出,确保完成15%的任务目标。
二是不断拓宽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来源渠道,扩大教育费附加征收范围,将地方教育附加征收标准由1%提高至2%;还规定各市、县要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按10%计提教育资金。
三是根据各市在校生数、常住人口数、财政教育支出规模和公共财政支出规模等,按因素法做了测算,根据测算结果科学合理地将15%的指标分解到各市,并制定了省政府对各市分析评价的具体方案和量化指标。
四是建立了监督考核工作机制。
省财政厅成立了专门的工作协调机构,建立了信息月报制度,分月调度全省财政教育支出情况并督促各市落实占比任务,还将教育占比目标任务纳入了省政府对各市政府的绩效考评体系。
近年来我国财政在教育方面支出的情况
近年来我国财政在教育方面支出的情况金融1301班郏贺伟20135107001一、财政教育支出定义财政教育支出是财政支出。
按用途分类中的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的一部分,是财政支出按费用分类中社会文教费的一部分,是财政支出按职能分类中的教育支出。
二、财政教育支出现状财政教育支出从1978年的75.05亿到2012年的21994亿,投入总量上不断增加,增长速度也十分迅速,是财政支出中增速最快的项目之一,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财政教育投入仍不足。
随着“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我国财政教育支出一直增加,2012年财政教育支出达21165亿元,占GDP 519322亿元的4.08% 。
*1财政教育支岀统计表财政救市i曲政支出占財政丸出GD卩〔亿c^GDPbt出(亿內比例(沟例eo200862542 M T1由.码21B514.4 3.132009J 2231.0976299.9316.03265SW32010146TO.07K9874J6314045.4 3 &520111S5S6.7O109247.7915.1034X)402 S佃20122H6J.0C12^52.9717.46$19322.0 4 .OS密剂来腔Y中国统it年瘩2012》三、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存在问题(一)财政教育支出投入不足我国财政教育支出总量上虽然持续增加,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16%-21%并且在2012年达到财政教育支出占GDP4%&目标。
然而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我国人均财政教育支出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很多发展中国豕。
表2各国2012年财政裁肓支出统计表肘旳教育英出(亿美用学空人均材政救育丸出]美心美国7T43英国1226,如巴两L1401粽3中152195S73资料来源:经济现察网(二)城乡教育支出不均衡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没有足够收入支持教育费用,并且农村中小学学生人数占全国中小学人数80流右,而全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不到1%远低于发达国家2%-2.5%形成了教师资源匮乏、设施落后的恶性循环。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4%目标如期实现
万方数据
90国家财政工作概况
府性基金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包括地方教育附加和土地 出让收益计提的教育资金;三是企业办学、校办产业等其 他财政性教育经费。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加大财政教育投入问题。2011 年6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 的意见》,从严格落实教育经费法定增长要求、提高财政教 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提高预算内基建投资用于教 育的比重、统一内外资企业和个人教育费附加制度、全面开 征地方教育附加、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教育资金等方面, 提出了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一系列政策措施。7月初,国务 院专门召开全国教育投入和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有 关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财政部按照国务院的部署,制定了对各地财政教育投入 状况进行分析评价、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教育资金等具 体办法,建立了财政教育投入信息月报制度,召开了全国财 政教育投入情况分析会,赴有关省份开展了实地调研,加强 督促检查。2012年1月、9月和12月,财政部3次向各地下 发明传电报,对做好财政教育投入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中央 财政充分发挥表率作用,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大幅度增 加中央财政教育支出。各地区综合施策,多措并举,大幅度 增加地方财政教育支出。 近两年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在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
占GDP比例4%目标如期实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l卜2020
年)》提出: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 比例,2012年达到4%的目标。按照现行教育经费统计体 系,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包括三部分:一是公共财政预算 安排的教育经费,包括“205教育”科目安排的教育支出以 及其他科目安排的教育支出,这部分经费是主体;二是政
中国国债目前流动性仍然较低,债券市场上的流动资金管
教育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
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首先介绍一下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网站上找到的:“中央财政主要支出项目执行情况”。
2009年预算安排,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保障性住房、科学技术、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投入。
在预算执行中,预备费的安排也主要用于上述领域,使各项重点支出(包括中央本级支出和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得到较好保障。
1.农林水事务支出3501.24亿元。
2.教育支出1981.39亿元,完成预算的100%,增加377.69亿元,增长23.6%。
其中,中央本级支出567.62亿元,对地方转移支付1413.77亿元。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支出666.1亿元,全国近1.5亿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享受免除学杂费和免费教科书政策,中西部地区约1120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获得生活费补助。
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支持解决880万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就学问题,对符合当地政府接收条件的全部免除学杂费、借读费,补助资金51.7亿元。
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政策稳步实施。
启动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支出80亿元,改造校舍1.2亿平方米。
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等建设,支出11.3亿元。
对约426万名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除学费,补助资金24亿元。
全国约470万名高校和1120万名中等职业学校品学兼优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得国家奖助学金资助,支出162.3亿元。
从2009年9月1日起,中央高校博士研究生普通奖学金标准由原来的240-280元/月提高到1000元/月。
启动中央高校减轻债务负担试点工作,补助103亿元。
实施“211工程”等,支出420亿元,促进高等教育发展。
3.医疗卫生支出1277.14亿元。
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296.66亿元。
5.保障性住房支出550.56亿元。
6.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320.73亿元。
教育投入占gdp比重
教育部昨天(6月12日)宣布,2019年中国政府将对教育投入50175亿元人民币,其中4049亿元来自国家财政。
根据这个数字,政府对教育的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99万亿元)的4.04%。
2014年首次突破4%后,已连续8年保持在4%以上。
在有可比数据的190个国家和地区中,4.04%排在第110位。
[世界平均水平]根据世界银行的最新数据,全球教育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比率为4.487%。
[中国的进步]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教育投资逐步接近国际平均水平。
我们应该知道,1999年中国的这一比例只有1.9%,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排名对比】2019年,中国以4.04%的比例位居世界第110位。
泰国(97)、希腊(103)和伊朗(111)距离中国很近。
每个学生的教育经费是政府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某一地区(如某省、某市)教育发展实际情况制定的年度财政预算的依据。
这也是地方财政部门根据当地计划生源数量,向相关教育部门拨付经费的依据。
这是衡量教育投资增长的重要指标。
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义务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按照编制标准、工资标准和校规,及时拨付义务教育经费。
建设标准和人均公用经费保证了学校的正常运转和校舍安全,保证了教职工按规定领取工资。
”2各级教育投入各级教育经费分配情况如下:(一)全国学前教育总投资3672亿元,比上年增长12.79%。
(二)全国义务教育总投资20858亿元,比上年增长7.73%。
三个。
全国高中阶段教育总投资7184亿元,比上年增长8.23%。
其中,中等职业教育总投资2463亿元,比上年增长6.17%。
(四)全国高等教育投资总额1201.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15%。
其中,高等职业教育总投资2150亿元,比上年增长6.16%。
(五)全国其他教育投资2408亿元,比上年增长9.45%。
2018年各级教育经费及其同比增长趋势三个。
各级学生人均教育经费(一)全国幼儿园总数10648元,比上年增长8.93%。
财政学-我国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问题
资料: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在薄弱环节,让 民众直接受益
2012年的全国财政收入为117210亿元,教育 支出是21165亿元,也就是说,国家拿出了六分之 一的财政收入用在了教育事业上。教育部提出要 “补短板”,而首当其冲的短板就是学前教育— —因为多年“欠债”,学前教育已是教育体系中 最薄弱的环节,“入园难、入园贵”成为社会热 点难点问题。
在实现4%的艰苦征程中,有几个时间节点值得铭记:
——1995年,“三个增长”(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 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 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 经费逐步增保障。
——从1998年起,中央本级财政教育经费支出比例连续三 年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1998年—2002年的5年中,中央本级 教育事业费因此增加489亿元。从4%到“一个百分点”,显示 了中央政府优先发展教育的决心、意志和智慧。
财政学
——我国教育支出的规模与问题分析
姓名:王文卿 学号:7092612064
• 教育对经济增长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 用,这已成为世界各国所公认。教育 支出是一国政府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教育的重视 程度越来越高,教育支出规模和结构 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我国教育支出的规模与问题分析
• 政府增加对教育的投入,要用体制、机制的创新,用制度的 设计来引导教育投入的增加。为了贯彻中央优先发展教育 的要求,各级政府都需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中国有五级 政府、五级财政,设计出一个好的经费保障机制和制度,才 是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根本。增加教育投入,要 坚持体制机制的创新、制度的先行,这个经费投入肯定会 增长。 • 从提高教育质量和减轻老百姓教育负担出发,我国应切实 提高教育投入水平,保障教育经费。与此同时,加强学校内 的民主管理,建立有权参与决策、评价、监督的教师委员 会、家长委员会和学生自治委员会,是让学校财务管理透 明,避免学校领导乱收费、乱用钱的必然选择。
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现状与对策分析教育对经济增长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已成为世界各国所公认。
衡量一国的财政教育支出水平主要有财政教育支出规模与财政教育支出结构这两个指标。
我国的财政性教育支出,是和国际上公共教育经费(公共教育支出)相对应的指标,即指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
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偏低,结构也不尽合理。
一、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的现状分析人们一般用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来比较各个国家教育支出的相对规模,衡量各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程度、重视程度。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在2000年达到4%。
而2000年财政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仅为2.86%。
不仅没有达到4%的既定目标,反而低于1986年和1990年的水准。
自2001年起,政府将目标的实现推延到2005年。
2002年以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所占GDP比例分别是3.41%、3.28%、2.79%、2.82%(见表1),始终没有根本性的突破。
二、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结构的现状分析从教育经费在各级政府之间的分配来年,地方是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绝对主力。
从教育经费在高等、中等、初等三级教育上的分配来看,由于在基础教育上的缺位与高等教育上越位现象并存,使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不协调,阻碍了各种初等和中等教育人才的培养。
按国际比较通行的标准,中等、高等教育经费比例偏高,尤其高等教育经费的比重在20%以上,甚至高于某些发达国家的水平。
这种投资流向会造成基础、义务教育得不到很好的贯彻实施。
从教育投入在地理区域的分配结构来看,我国的教育投入分布很不平衡。
东部地区教育支出要比中西部地区高得多,东部、中部、西部教育投资呈递减的梯级分布,且梯次差距日益增大。
三、财政教育支出的对策分析通过以上对财政教育支出的现状分析,提出以下几点看法和建议:(一) 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提高财政教育支出水平加强政府在教育财政投入上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稳定教育经费来源。
科研课题论文: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74262 财政研究论文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现状与对策分析随着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财政教育支出规模与财政教育支出结构这两个指标称为衡量一国财政教育支出水平的重要标准。
一、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和支出结构的现状分析(一)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现状。
公共教育支出所占GDP的百分比一直以来是各个国家衡量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程度和重视程度。
通过查阅统计年鉴资料我们可以得知:我国财政教育的支出规模随着GDP的增长也呈现出来连续增加。
通过查阅数据来看,财政教育支出由1993年的8677600万元增加到20xx年的244882200万元。
由此,不仅可以反映出我国财政教育支出有着较快的增长速度,还从侧面了解到我国政府对教育事业发展的关注。
但是我国的财政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略有偏低,到2007年才突破百分之三,,至20xx年,该财政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也只有3.66%,而后20xx年的3.49%则反映出该规模略有下降,尽管占比在20xx年达到了4%,但根OECD国家的财政性教育拨款占GDP的统计发现我国远低于其5%的水平。
(二)教育财政的支出结构现状分析。
各级政府之间教育经费分配的结构,高中初三级教育上的分配结构、和按地理区域划分的分配结构这三点是构成教育支出结构主要表现。
从我国的教育财政支出在各级次政府之间的配置来分析,教育经费的来源有中央和地方两级,其中地方的教育经费投入还可分为省市乡镇四级政府。
我国的财政教育支出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担,20xx年,全国教育总经费为238692936万元,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为51610000万元,中央为4100000万元,占全部比例的7.9%,地方为47510000万元,所占比例92.1%。
从数据上得出,地方政府在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占全部经费的绝大部分。
二、财政教育支出存在的问题(一)财政教育支出虽然不断增长,但其数额仍然偏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财政教育支出不断增长。
中国与世界各国教育支出水平比较
而其在投入结构与比例上存在的问题也不少。
实践中要解决教育资源总量的短缺,首先就要从量上加大投入。
尽管经济转轨过程中,各领域、各产业、各部门的发展需求都很强烈,需要国家支持投入的资金很多,有很多理由来加速这些行业和部门的发展,但是,不管是从战略高度来考虑,还是参照国外发达和不发达国家对教育的支持程度,国家在转轨期怎么加大对教育的投入都不过分。
其次,要加大对基础教育投资的倾斜力度。
最后,在转型期,要实现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化,政府应该担当起“有为”和“无为”双重角色。
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实施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与直接领导下,在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下,教育事业健康稳步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出了贡献。
教育事业发展成就显著,跨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办学条件逐步改善,办学效益稳步提高,各项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投入明显增加,有力推动了教育发展,积极扩大教育开放,教育国际竞争力得到提高。
但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教育财政投入还比较低,这一点不仅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而且也已引起理论界的关注与反响。
四、教育支出规模的现状分析人们一般用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来比较各个国家教育支出的相对规模,衡量各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程度、重视程度。
(一)中国教育支出规模的现状分析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在2000年达到4%。
而2000年财政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仅为2.86%。
不仅没有达到4%的既定目标,反而低于1986年和1990年的水准。
自2001年起,政府将目标的实现推延到2005年,却始终没有根本性的突破。
表1 1993-2009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总量及占GDP的比重年份财政教育支出(亿元)GDP(亿元)财政教育支出占GDP 的比重1993 867.76 34634.4 2.51 1994 1174.74 46759.4 2.51 1995 1411.52 58478.1 2.411996 1671.70 67884.6 2.46 1997 1862.54 74462.6 2.50 1998 2032.45 78345.2 2.59 1999 2287.18 82067.5 2.79 2000 2562.61 89468.1 2.86 2001 3057.01 97314.8 3.14 2002 3573.36 105172.3 3.41 2003 117390.2 3.28 2004 136875.9 2.79 2005 2.82 2006 3.00 2007 3.32 2008 3.48 2009 3.09年至2007年短短8年间,教育经费支出提高了3倍多;另据教育部、国家统计局和财政部2008年12月公布的《2007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显示,2007年中国实际的教育经费支出为12148.1亿元,同比增长率高达23.8%,形成了自2000年以来的第二个增长小高峰。
教育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
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首先介绍一下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网站上找到的:“中央财政主要支出项目执行情况”。
2009年预算安排,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保障性住房、科学技术、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投入。
在预算执行中,预备费的安排也主要用于上述领域,使各项重点支出(包括中央本级支出和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得到较好保障。
1.农林水事务支出3501.24亿元。
2.教育支出1981.39亿元,完成预算的100%,增加377.69亿元,增长23.6%。
其中,中央本级支出567.62亿元,对地方转移支付1413.77亿元。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支出666.1亿元,全国近1.5亿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享受免除学杂费和免费教科书政策,中西部地区约1120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获得生活费补助。
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支持解决880万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就学问题,对符合当地政府接收条件的全部免除学杂费、借读费,补助资金51.7亿元。
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政策稳步实施。
启动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支出80亿元,改造校舍1.2亿平方米。
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等建设,支出11.3亿元。
对约426万名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除学费,补助资金24亿元。
全国约470万名高校和1120万名中等职业学校品学兼优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得国家奖助学金资助,支出162.3亿元。
从2009年9月1日起,中央高校博士研究生普通奖学金标准由原来的240-280元/月提高到1000元/月。
启动中央高校减轻债务负担试点工作,补助103亿元。
实施“211工程”等,支出420亿元,促进高等教育发展。
3.医疗卫生支出1277.14亿元。
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296.66亿元。
5.保障性住房支出550.56亿元。
6.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320.73亿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国际比较与政策建议2009-3-11摘要:本文研究、分析了国外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教育经费中私费负担与政府拨款所占的比例。
文中整理的主要是2004年、2005年的资料,数据主要来源于OECD网站。
同时,本文结合我国实际,对如何提高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提出了五项政策建议。
关键词:教育支出,GDP一、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国外教育经费来源通常包括两方面:一是政府拨款,亦即“财政性教育拨款”;二是私人出资(含家庭投入和非政府性组织捐助等,以下统称为“私费”)。
即使在发达国家,基础教育阶段的私费也占一定比重。
总体而言,OECD国家的财政性教育拨款占GDP的比重因教育政策不同而异。
从平均水平看,2005年、2004年OECD国家的政府性教育拨款占各国GDP的比重均为5.0%。
按2005年数据,财政性拨款占GDP比重超过4.5%的有:美国(4.8)、加拿大(4.7)、墨西哥(5.3)、英国(5.0)、荷兰(4.6)、丹麦(6.8)、法国(5.6)、波兰(5.4)、新西兰(5.2)1但也有些国家的财政性拨款低于4.0%,其中,日本为3.4%、斯洛伐克为3.7%。
而非OECD国家财政性拨款占GDP 比重通常较低,如智利为3.0%,俄罗斯为3.8%(见表1)。
据我们分析,决定各国财政性教育拨款占GDP比重的因素主要有:(1)基础教育的普及政策(指高中教育是否纳入普及范围)和城乡教育的均等化程度。
通常,城乡教育的均等化程度越高,政府拨款水平也就越高。
(2)后中等教育政策,亦即高等教育以外的中等后教育的政策。
由于这部分人数量多,因而,政府是否能为之提供教育、是否采取免费政策,对公共教育拨款的影响很大。
(3)高等教育财政政策,尤其是公共与私人的成本分担政策。
例如,日本虽然公立大学发达,但采用成本由家庭负担的政策,因而政府对大学拨款不多,财政性拨款占GDP的比重维持在3.4%的较低水平上。
美国的教育支出虽然占GDP 的7.1%,但政府性拨款仅为4.8%,这与他们采用广泛吸纳外籍学生,并实行较高的收费政策有关。
而法国虽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属于中等水平,但由于采用大学生学费政府包干的政策,因而财政性拨款占GDP的比重达到5.6%,在欧洲国家中,这一拨款水平也是较高的(详见表1)。
二、财政性教育支出占一般政府支出的比重针对西方各国财政支出口径的差异,这里按“一般政府支出”统计。
按OECD 统计口径,一般政府支出指按国民经济核算概念的一般政府部门(政府部门和公益性代理机构)的总支出,包括中央政府支出和地方政府支出,但不包括社保基金支出。
在我国,部分财政资金是用于补充社保基金的,因而支出口径大于西方。
从部分西方国家财政性教育拨款占一般政府支出比重看,2005年OECD国家平均为13%。
在所收集的15个国家的数据中,排在前面的是墨西哥(23.4)、新西兰(19.4)、丹麦(15.5)和韩国(15.3),而排在后面的有意大利(9.3)、德国(9.7)和日本(9.5)。
财政性教育拨款比重占GDP的比重与国家的“福利化”程度有关。
例如,欧洲和日本政府承担的“福利化”支出项目较多,公共支出的总量大,因而财政性教育支出的比重相对较低,而墨西哥则相反。
在过去的十年里,国家教育拨款占一般政府支出比重总体上呈稳定缓慢上升态势。
一是在统计的15个OECD国家中,该指标平均值由11.9%上升到13%,其中有13个国家的教育拨款比例上升,或维持原水平,只有法国、美国是下降的;二是加拿大、法、德、日、英、墨西哥、西班牙等9国的教育拨款占一般政府支出比重的上下浮动不超过1%,呈现出惊人的稳定性(表2)。
基础教育拨款属于多级政府共同职能,西方国家通常采用中央、州(地区)和县市(地方)多级政府共同拨款的体制来体现各级教育职能,2005年各国分担比率见表3。
由表3可以发现,在财政转移支付前,OECD国家中央、州和地方三级政府的分担比例平均为46.5:27.5:27.1,这说明中央政府是教育经费的主要提供者。
在教育经费的分担上,西方国家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式:一种是中央财政通过一般转移支付扩大地方支出基数,再由地方财政拨款给教育机构。
这部分钱不属于中央政府的教育支出,而属于地方的教育支出。
表3中“转移支付前”与“转移支付后”地方财政性教育拨款比重的差异主要由此引起。
另一种是中央财政的教育专项拨款,虽然它通过层层分配而用于学校,但计入中央政府支出。
经转移支付调整后OECD国家中央、州和地方三级政府的分担比例为31.2:28.8:41.0,因而,教育财政体制属于以县市政府为主。
表3也表明,各国在中央与地方政府在基础教育职能划分上存在较大差异,而这又与中央财政的教育经费集中程度有关。
其中,美国、德国、日本、俄罗斯、韩国以中央对州和地方以一般转移支付为主,各类学校的经费主要由州和地方政府供给。
美国联邦政府的作用是平衡地区间财力,一般转移支付后不再对中小学下达专项,而新西兰、法国、意大利的基础教育则采用经费以中央拨款为主、委托县市办学的模式。
三、对教育经费两大来源结构的分析通过对教育经费的两大来源,即公共财政拨款与私费负担的比例分析,我们发现从1995年到2005年的10年间,OECDl5个国家总体上呈现私费比重上升,政府拨款比重下降的态势(详见表4)。
从OECD15国的平均数看,1995年私费占全部教育支出的15.6%,而2000年增加到16.7%,2005年又增加到19.0%。
其中,除荷兰教育的私费负担占全部教育支出的比重由9.8%降到8.6%外,其余均呈上升趋势,其中,美国私费负担比重由29.0%提高到32.7%。
私费比重上升并非意味着政府的义务教育政策变动,而是政府在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同时,对就读于高校的大学生提高了收费。
四、对提高我国教育支出占GDP比重的建议据2008年底全国财政工作会议资料,2008年中央财政教育支出预计达到1581.8亿元。
按此推算,2008年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将超过3%。
但这一比重与OECDl5国平均比重5%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比较复杂,主要有:1.我国的财政收入比重不高。
对此,我们用一个简单公式来说明财政支出占GDP比重、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与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三者的关系:Er=Gr*R(其中:Er为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Cr为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R 为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
公式表明,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取决于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与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两个因素,其中财政支出比重是决定因素。
一般而言,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在10~14%间较合理(OECD国家平均13.2%),过高则会影响农业、国防和公检法等支出,甚至危及社会稳定。
2008年我国教育支出占全部财政支出比重达14.9%,若按西方同口径计算(扣除社保资金)则超过15.5%。
这表明各级政府在教育投入上是努力的。
而表2表明,凡是教育支出占GDP比重较高的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都超过或接近35%。
虽然近年来我国仅财政收入增长很快,但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较低,即使是快速增长的2007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也仅为20.68%。
若按教育拨款占GDP的4%要求,则全国应有1/5财政收入用于教育。
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提高财政性教育支出比重的根本路径,应当是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
但是,这涉及到产业结构和工商企业的承受能力。
在我国以简单加工、低附加值为主的产业结构下,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2.多元财政主体,责任难以落实。
影响我国教育投入的另一因素是6万亿元财政收入分散在5级约3500个政府的手上,其中中央和省级政府掌握了近2/3的财力。
这就产生两种情况:(1)基础教育的办学主体虽在市县,但在投入上却显得乏力,尤其在1500个农业县,这一问题更加突出,而有能力投入的政府又并非办学主体。
(2)受财政分税制体制约束,无人对4%负责。
2007年,笔者曾调查江苏省部分市县和浙江省的宁波市,发现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与地方财政是脱节的。
以宁波市为例,2006年该市可用财力仅占GDP的8.6%,若教育达到4%,则意味着全市将有一半财力用于教育,这不可能做到。
可见,教育支出占GDP的4%只是观察指标,而非行动目标,更无法考核地方政府。
既如此,又有谁能对此负责呢?3.缺乏基于理性的地区性教育财政政策。
随着近年来财力增加和国家义务教育新保障机制的确立,我国义务教育发生了重大变化:(1)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资金严重短缺状况获得缓解;(2)随着多年的持续投入,城市和东部工商业县义务教育资金相对充足,但受资金效用递减规律的制约,资金浪费较严重;(3)群众关注点从“有书读”转向“读好书”。
为此,应摈弃全国“一刀切”的财政政策,而采取更理性、符合地方利益的多元政策。
但在分级财政体制下,各级政府是特定的利益主体,强制要求市级政府将自己的钱用于县级农村教育是不可能,也不符合居民利益的。
“一刀切”政策的后果,一是使新增教育经费滞留在本已经费充足的城区中小学——大部分无实效;二是对城市发展有重大利益关系的职业教育却因某些原因而无法发展。
花钱而得不到效果,导致地方政府在教育投入上转向消极。
总之,财力总量的有限性、体制上的脱节和机制上的非理性,是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比重长期达不到4%的三个主要原因。
但是,这并不能说明我们在提高公共教育投入比重上无能为力。
既然教育支出占GDP比重属于教育财政政策范畴,我们就可以在现阶段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明确中央和省两级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上的投入责任。
虽然义务教育新保障机制缓解了农村学校经费短缺,但这是初步、低标准的。
尤其是全国1500个农业县,从农村学校房舍、教育设备设施到教师质量等方面还十分落后,一些县仍保留了义务教育乡级管理体制,至今还有一定数量“新代课教师”,所以在分税制财政体制下,农业县财力十分困难是必然的。
为此,明确中央和省级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上的投入责任,是保证教育经费持续增长的首要前提。
第二,建立对省级政府的全省教育支出占GDP比重的考核机制。
考核本身就是针对政府的职能及责任承诺的。
由于省级政府的职能比较全面,GDP与财政收入脱节程度较轻,因而建立这一考核、监察制度既必要又可行。
第三,建立基于基本教育服务均等化的国家服务标准。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国家协调东西部关系、稳定社会的长期政策。
对教育而言,均等化指由基本教育服务最低公平原则与等价性原则配合的政策体系。
其中,基本教育服务最低公平原则要求建立对教育房舍、设施和设备、教师和服务的国家服务标准。
这是一种最低限度,无论何种学校,即使最偏远地区也应达到,所需经费应由中央和省级财政保证。